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

第1篇: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有机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6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有机化学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1 概念比较法

有机化学中一些概念常常是表明某些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似乎既相似、相关又相依,容易混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理解概念。第一,可以从组成元素、化学式、性质等不同的方面加以比较,第二,可以通过回顾复习,逐一弄清楚概念的对象,然后找到同一对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点以及差异性,再找到实例,从而掌握这些概念的实质。例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可以列表将两者加以比较,或者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一起比较。通过比较,明确其特点,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2 逐步演绎法

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和结构简式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初学者往往极容易漏写或重复。事实上,由一个分子式推导出不同分子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是一般到特殊的问题,而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方法,通常可以按照(1)碳链或位置异构,(2)官能团异构,有顺序地获得不同的同分异构体。

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都可以看成是由烃分子中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衍变而成(这种衍变有些可以直接通过有机反应实现),除了这种直接转化外,按照定义,运用取代思维方法,先寻找出母体,然后用官能团(-X、-OH、-CHO、-COOH等)逐一直接代替母体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就可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及简式,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掌握等效氢规律。

利用等效氢规律,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被取代的氢的种数(H已省略,序号相同的是等效氢),发现C5H11Cl共有8种同分异构体,而符合条件的只有4种,结构简式分别为:

例3 分子式为C5H12O2的二元醇,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主链上碳原子数为3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m,主链上碳原子数为4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n,求m、n值(一个碳原子上不能连两个-OH)。

解析:C5H12O2可看作戊烷中的二个-H被两个-OH取代所得,由于戊烷本身有三种结构,当两个羟基分别取代异戊烷和新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都可获得主链为三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两种(见上);当用两个羟基取代异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由于异戊烷结构的不对称性,可获得主链有四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六种:键-C-O-,写出余下不同的碳链结构,然后再将酯键通过观察插在键间,或插在键间形成甲酸酯。要特别注意结构的对称与否。

例4 判断分子式为C5H10O2属于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

解析:按照顺序,先将酯键拿出后,剩余部分应有两种碳链结构:

然后利用对称规律可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插入的位置,对称结构处将重复,图(1)中①位置就是对称点,正反插时得到同种物质,而在②位正反插入时,

6 提纲挈领法

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如何让人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学习了烃的衍生物知识以后,不妨记住这样一句简洁而又纲领性的话,可以有效地加以运用,那就是“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即从乙烯开始,通过加成、去氢氧化、加氧氧化、酯化等反应,可得到乙酸乙酯,如下所示:

例6 有A、B、C、D四种有机物,已知A氧化生成B,B氧化生成C,A与C反应生成酯,D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D由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得。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A

;B ;C ;D 。

解析:通过上述递进关系,显然A、B、C分别属于醇、醛、羧酸,碳原子个数则由D突破,D为乙炔,乙炔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分子式为C2H4O的物质,结构简式应为CH3CHO。

7 图表总结法

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机物种类繁多,各官能团的性质错综复杂,但有机化学的规律性非常强,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并不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列成表格或图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比较,清楚地了解各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及相互转化,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8 顺反结合法

有机合成及推断题在高中有机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解决的方法一般有顺推法和反推法两种。所谓顺推法(正合成法)就是根据反应物化学性质,寻找出另一种有机物,再由这种有机物合成一种新的有机物,这样继续推导下去,直至推出需要合成的产物为止。而反推法(逆合成法)就是从合成的最终产物出发,考虑以什么原料为目标,哪一类、哪一种有机物可以通过一步或几步反应能制得合成的最终产物。但在实际过程时,我们往往将正法和逆法联合运用,这样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更快些。关键点是要熟练掌握上述图表总结法中归纳出的典型官能团及其化学性质。

例7 具有-CC-H结构的炔烃,在加热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跟醛或酮分子中的羰基( C=O)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具有CC叁键结构的炔类化合物:

第2篇: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来自于鲁科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有机化学的重点之一。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入手,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①复习甲烷的性质。②从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的角度,类推烷烃的结构。③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初步学会从结构推导性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①领略探究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②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物烷烃结构特点;同分异构体个数的判断和同分异构现象。

难点:主要是学生对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经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可以燃烧,能从甲烷的组成上认识燃烧反应的产物。本章教学再次选择甲烷,主要考虑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便于学生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因此,本节教学的设计,要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体现认识的渐进发展性原则;同时,考虑到学生前面已经具有了一些有关物质结构的上位概念,应当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本节可能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课时划分:1课时。

(2)问题创设:化学与生活,说明有机物繁多和对人类的影响

(3)内容呈现: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模型展示、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

(4)方法手段: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

(5)评价反馈:保留5分钟反馈练习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一种或多种评价活动。如:多媒体呈现形成性练习题、课堂同步检测卷、学生自我总结、绘制本节知识结构、列出未解决问题清单、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评价等。

学生:猜想与假设 制定验证计划进行验证解释与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结合生活认识有机物(实践活动)复习甲烷性质甲烷中的原子如何连接?类推烷烃结构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2.学与问:烷烃的结构与甲烷类似,但也有不同,教学中可从甲烷的模型出发,重点研究3个和4个C的连接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为直线结构?键是否可以旋转?C原子有没有其他连接方式?由于不必涉及烷烃命名,这部分教学可以在学生制作活动中一起完成。

3.思考与交流

有机物中碳原子成键特点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想,到黑板上写出可能的连接方式,同时,从C原子的四价原则、同分异构体等角度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

4.评价和反馈

习题(略)

【板书设计】

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

一、引入生活中的例子

二、复习:甲烷的结构特点;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取代反应

三、讲解讨论碳原子结构特点―碳原子成键特点―烷烃结构特点

烷烃(1)概念(2)特点

四、同分异构现象

第3篇: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1.自主性学习的理论的特殊要求

自主性学习从狭义的角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体建构过程,教师要认真考虑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使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断丰富、发展和改造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基础,要求外部环境能提供学生所必需的帮助,所要建构的知识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之内。要想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建构所学的知识,所选择的知识点应是适合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知识,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建构获得的知识。

2.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独立意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为自主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责任意识,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但高中学生尚处于发育阶段,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还未完全达到上述要求。

3.高中化学内容的特殊性

高中化学是在无数化学知识宝库中选择的最基础的、能适应时展的、代表化学基本特征的知识点,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取舍,许多高深的理论无法在中学阶段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阐述,从而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使得某些知识点很难以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化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还要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周边环境能否提供学习中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备、化学药品、教学工具、活动场所、家长支持等各种外部环境,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将很难展开。

(1)化学基本概念

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一般包含下列阶段:感知阶段、加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联想整合阶段、应用阶段。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本质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具体概念的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是“刺激―反应”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表述概念的词是前人已经确定了的,学生只能是接受性学习。定义概念是对事物内部关系、特征的陈述和概括的语言,是人们对事物内的某种内部实质性的涵义的表述,其学习过程是接受性学习。规则性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对具有相同性质或结构的事物进行归类形成的概念,其概念的内涵是规则,其规则的来源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角度,这类概念往往具有典型的例证,学生容易从实例中获得结论,一般适合于自主性学习。

(2)化学基本理论

化学理论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一定范围的化学现象的规律,是化学知识的特殊的组成部分,化学理论的学习过程可以按归纳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按演绎的方式进行。按归纳的方式进行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感知阶段、归纳阶段、验证阶段、联系整合阶段、应用阶段。按演绎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演绎推理阶段、验证阶段、联系整合阶段、应用阶段。

化学理论的学习要由有关的概念、典型的事例为基础,通过严密的思维论证而得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基本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辨别能力。因此,对于一些学生易于达到要求的较为浅显的理论,可采用自主性学习,而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不便于选取典型事例的理论,则不宜采用自主性学习。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以化学概念为基础,化学基本理论为工具,是对具体化学物质从感性知觉到理性思维的学习过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又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在社会生活、生产、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实例,并能具体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可以自主性地构建知识体系。

(4)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机化学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立体几何知识尚未学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再加上有机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对学生学习有机物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学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但这些物质很少直接以单一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便于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传授给学生,这部分内容,学生往往较难掌握,一般不适于自主性学习。当学生对有机物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有机物的知识点中某些规律性较强的、能应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获得相关知识的内容,则可使学生通过自主性探讨,寻找规律,掌握规律,最终实现对有机化学的掌握。

第4篇: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教学方式 氧化磷酸化 生物教学

高校生物化学知识模块讲授主要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大方面知识。静态生物化学主要指生物大分子的分子组成、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动态生物化学主要包括三大物质的代谢及遗传物质的传递等,动态生化中三大物质的代谢又分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然而在生物化学中,物质代谢内容讲授往往偏重于分解代谢,分解代谢中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互交织。其中物质代谢过程有很大差异,最终基本都会进入三羧酸循环这个共同能量代谢途径。换言之,不同物质代谢过程中都具有相同能量代谢途径。因此,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这一知识模块高质量的讲授对后续三大物质代谢课程讲授十分重要。首先,这一模块的成功讲授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后面三大物质代谢的理解难度,后续讲解可以把重点放在物质转换上。其次,有助于教师清楚地讲解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换。为了增强这一教学模块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这一知识模块是比较抽象的,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快速进入老师的教学实践,很有必要做好导入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同学就不可能有效进入该课堂教学过程,很可能本章节结束后学生仍然没有深刻理解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这一知识模块[1-2]。事实上,用举例子方式导入该课程学习是很有效果的,常用的例子就是体外氧化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发挥最大功效是值得探究的。笔者认为首先应在导入环节给予更多时间讲体外物质氧化,让学生充分回忆反应过程和结果。然后告诉学生体外氧化的起始物和终产物是一样的。例如,1mol葡萄糖在体内体外氧化(燃烧)最终都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约2867KJ的能量。然而,体内体外氧化的实际过程截然不同。这样一来,学生心中自然会出现疑问――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是如何氧化分解的?因此在导入环节应多给予时间讲好体外氧化的过程,只有讲好这个过程学生心中才会浮现出疑问,才能使学生主动进入老师的教学实践,而不是一带而过,认为学生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这个知识,只要一提学生可以马上想到。然而,省属院校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差异很大,老师提到的知识点学生并不都能想到,造成导入环节薄弱,严重影响后续教学活动。

导入环节做扎实之后,老师顺水推舟抛出后面的问题:在机体活细胞内是如何把有机物氧化形成CO2的?在机体活细胞内是如何把有机物氧化形成H2O的?如何释放能量的?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课程教授就围绕这些问题正式展开。因此,整个课程讲解过程实质上是针对同学头脑中的问题进行答疑的过程,实现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深入互动,为后面讲解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二、合理安排课件内容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这一知识模块的课件制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多媒体生动地演示生物氧化中有机物最终分解为CO2和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3-4]。因此,课件制作最好分为3个主讲模块:CO2的生成;H2O的生成及能量的生成。首先第1个模块CO2的生成在制作课件时,除了说明生物氧化中的CO2是由有机物转变为含羧基的化合物后,通过脱羧反应(主要是氧化脱羧反应)产生的。还要使用不同有机物脱羧的过程鲜明举例,在这些例子中重点演示CO2从有机物中脱下的过程,让学生看得清、听得懂。其余2个模块课件的制作,除了说明呼吸链的概念、组成、性能和分类以外,重点要下功夫制作有机物中脱下的氢在呼吸链中的传递过程,尤其是在什么地方氢原子核、电分离,什么地方核、电重组要下力气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虽然这部分内容由于呼吸链中各组分结构的繁杂性及氢传递过程的复杂性,很少在试卷上考查学生,但是这部分直接涉及学生理解氢在呼吸链传递中H2O的生成过程和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因此,可以说这部分的重点演示对学生是否能掌握生物氧化中重要的两个核心概念(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意义重大,应该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

三、积极组织课间、课外讨论交流环节

在省属很多院校中,学生的组成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甚至在普通高中毕业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正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不同,思考同一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5]。所以创造机会让这些同学们交流,是很有益处的。通过交流探讨环节不仅增加同学们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有些同学天性内向但是十分好学,这些同学往往心中有疑问却碍于面子很少找老师解惑,他们的问题常常是自己琢磨解决,如果自己解决不了也不会主动找老师寻求帮助,因此这些问题就会长时间积累在心中,甚至直到毕业都心中存惑。我们组织这样的环节是为这些同学提供向老师请求解惑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帮助这类同学解决有关生物化学知识学习的疑问,而且很有可能引导该类同学形成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王玲,畅丽萍,徐永杰.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2014,31(6):71-73.

[2]王亮,王清河,李先军,等.运用Flash制作生物化学蛋白质结构章节课件的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28(4):159-160.

[3]陈懿.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点滴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2,31:189-190.

第5篇: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素质 教育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着眼点应该高,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应按高考的要求着眼。着重在用好新教材,在教学中注意把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渗透到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中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概念、理论和计算难度上的衔接

在教学中,我有选择地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新教材第三章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老教材两节内容合并成的,新教材降低了这部分理论问题的难度。同时,我觉得按新教材内容直接告诉学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利于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征。我在讲这部分知识时,先通过举例引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四条规律,然后要学生按这四条规律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结构示意图,找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惰性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从而得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最密切的重要结论。这样传授知识就很自然地把注入式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式,从而使学生接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掌握得很好。课后部分同学还提出了钙原子为什么不能排成,并要我借有关书给他们看。在后来的学习中,许多学生都能运用这些结构知识去分析一些元素的化学性质,这为高中化学以结构为中心认识元素性质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又如关于化学方程式、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题,是初中化学计算的一大难点,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求出反应后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我就常见三种类型题(有沉淀、有气体生成、无沉淀无气体生成)中反应后溶液和溶剂的求法作了专题讲述,教给学生分析和解答这类题的规律。以后碰到这类题时,不管条件如何改变,基础差一点的学生都能快速正确解答。此外,我还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化学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如差量法、守恒法、变形法、等效变换法等等。

二、做好选学的内容与高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新教材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编了大量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如氢能源、干冰的妙用、温室效应、水煤气、肥皂和常用洗涤剂等等。这些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反映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对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化学学科这一特殊优势,引导学生热爱化学。在教学中,我结合相关的高中知识和学生能听得懂的最新化学科技信息,将选学内容有目的地展开阐述。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应用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然后告诉学生:有机物的种类很多,吃的粮食、糖、醋、酒,用的各种塑料、橡胶制品,穿的各种各样的布料,烧的液化气等等,都是有机物。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有机物,并且世界上每年都在合成成千上万种新的有机物,其中有些还作为新材料用于高科技领域。接着,向学生展示一些教具中的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制品等。再进一步提问:校园里每天丢弃大量饭盒,清洁工处理它们采取在教学楼焚烧的办法对否?要求学生们联系"温室效应"知识进行讨论。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大家纷纷发言,都认为不对。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的主要产物之一为CO2,排放到空气中会引起"温室效应",解决"温室效应"最好的办法是减少CO2的释放量。教师最后总结:这些乙烯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污染的烦恼,因为它们既不能焚烧,又不能深埋消解掉,用什么办法处理这些白色污染呢?人们正在研究将它们加以回收使之资源化和生产可在自然条件下分解的塑料,但前者有些技术难题还未攻破,后者成本太高。更好的方法正等待你们去研究、去探索。结合实际的讲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好化学的巨大热情。又如在讲解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时,我补充讲解了常见食物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告诉学生:人主要应从食物中摄取这些金属元素,合理的膳食搭配,就能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金属元素,千万不要迷信和滥用什么滋补品。

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重大化学科技信息。联系实际、考查能力,是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第6篇: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要想让复习课的教学更有效,就需要教师注重复习教学的方法以及复习教学所采取的模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类复习的意识与能力,这对于提升复习效率很有帮助.经过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后,学生积累的知识已经十分丰厚,在面对如此繁复的知识种类与内容时,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分类思维,才能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清晰辨析,才能够促进自身知识体系的稳固与扎实.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分类意识的培养.分类复习法,简言之就是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合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分类复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回顾过往所学的内容,并且让学生对于相关联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间有清晰的认知.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分类复习法进行回顾.

(1)概念的复习.例如,在总复习时,对化学键、分子的极性进行分类,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时,首先要复习学过的知识,复习有关的概念,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将知识进行分类.

(2)复习有机物.从结构对有机物进行分类,根据官能团对有机反应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使原有的知识更加清晰、稳定,加强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分类复习法,对于很多需要记忆、相互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而言有着很好的复习效果.这一复习模式与复习理念能够理清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相关联的内容有清晰的辨析,这对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会起到良好的辅助功效.

二、比较复习法的合理使用

对于很多物质的理化性质的认识,以及一些相似或相关联的化学知识点或者化学概念的复习过程而言,比较复习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在比较的过程中,能够将两个事物清晰地呈现,两者各自的特点、特性以及相互间的差异,就会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这个过程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更正过往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辨析一些相似知识点的不同.比较复习法,对于很多物质性质的复习过程尤其能够发挥很好的功效.不少化学物质在性质上会存在一些相似性,学生容易将一些物质相互混淆.比较的过程,能够更新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对于相关物质的认识更为透彻,进而深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要学会比较,关键在于对化学事实进行分析,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这样做,不仅能揭示事物的关键特征,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新概念的涵义.此外,教师要注重实验的复习比较,要引导学生重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会比较.例如,检测NaCl、Na2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可以用沉淀法、气体法和滴定法,通过比较可知滴定法最好.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比较复习法在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这种模式对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优化复习方法与策略

在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外,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掌握更多复习方法与复习理念,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复习效率很有帮助.教师在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特定的复习任务,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良好的复习策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这个过程,不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行培养,也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中深化对于知识的体会.例如,在复习“探究乙醇分子结构”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复习分割成如下几个环节:

(1)围绕乙醇化学式C2H6O可能结构的探究;

(2)围绕乙醇分子结构推断的原理的探究;

(3)围绕实验装置设计的探究;

(4)围绕提高氢气产率的探究.

这几个探究环节也分别起到了特定的作用:

(1)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关注、参与的作用;

(2)作出预测、形成假设过程;

(3)实验探究过程;

(4)解释、推论与反思过程.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发挥,学生在良好的复习策略的引导下,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对于问题的探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进而提升复习效率.

第7篇: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1.对遇到的理化知识既不能视而不管,也不能随意增加难度,介绍时要通俗易懂。教材中的有些理化知识直接涉及生命现象的“关键”,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理化知识,若对这些知识不做解释、不处理,许多重要的生命现象、规律就很难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可是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随意增加理化知识的难度,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把握。因此在介绍理化知识时,力求通俗易懂,不宜用专业术语来解释。例如,学生有过未见鲜花却先闻到花香的经历,用此例解释扩散现象,有生活体会的七年级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理化知识的有效运用。在讲述有关“能量”时,告诉学生每天吃的食物中贮藏有化学能,虽然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到,当我们吃进食物后,身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这力量就是化学能转换提供的,化学能是植物将太阳的光能转换储存的,能量是存在的而且还可以转换,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3.利用演示实验,活化理化知识。在“淀粉遇碘变蓝”“石灰水遇CO2变浑浊”等理化知识的学习中,采用演示实验来“活化”,通过科学、真实的实验,既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用物理、化学知识去解释生物学现象,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逻辑推理及判断能力。

4.把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在对“浓度”一词进行处理时,演示两杯同样的温开水,分别加入1勺和5勺白砂糖再搅匀,选几个学生分别来品尝,说出感觉。因为平时学生有喝糖水的体验,使学生迅速建立了与浓度有关的概念。又如,在解释“扩散”的概念时除了举例,还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以上的处理方法,让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不仅有效、快速地解决了理化知识给生物学知识传授造成的障碍,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兴趣。

5.充分发挥教材中“小资料”的优势。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诸如“课外读”“想一想”“讨论”“小资料”等小栏目,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对正文中出现的理化名词的解释,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运用,有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第8篇: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而在平时学习中常常有学生抱怨化学知识太过零散、分散,不好记忆;平时考试中还有学生抱怨这种物质没学过,那个实验没做过,这个反应原理没见过等等。事实上,自然界中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有几千万种,试问有谁能将每一种物质都进行研究了解呢?而学生更是无法做到。所以,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不熟悉的物质或反应出现,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无法解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没有理解化学知识中的区别和联系,没有掌握学习化学知识的类推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只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掌握好学习方法,发挥科学思维能力,注意类推思维能力的训练,就会发现化学知识其实是散中有序,散中有律可寻的,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学好化学这门学科。那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对学生类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中类推思维的培养

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应该牢固掌握化学概念,理解和认识基本的化学理论。但是掌握理论知识不会应用,不能解决问题是没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类推思维方法是重要的解决问题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训练和培养。例如,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既抽象又难掌握,更难的是利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解决推测许多我们没学过、没见过,甚至还没被发现的一些元素的结构和性质等,这时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利用类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学习和解决这方面的知识和试题。如锶和镁、钙是同一主族的元素,那么就可以启发引导学生类推出锶的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以及可能的性质等。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会运用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注意实验探究教学中类推思维的培养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分为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等,主要是研究物质的制备、除杂干燥、性质检验和收集等方面的问题。新教材中也增设了许多关于实验的“科学探究”内容,都是具有很强的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在每一个实验学习探究中,教师都可以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思考。可以让学生在根据反应原理和性质检验方法等独立设计出实验装置,再共同讨论分析,得出每一个装置的可行性和问题的所在,最后可以让学生综合讨论结果,设计出一套科学的、安全的、可行的、简约的实验方案。而实验装置通常主要包括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检验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几部分,学生在进行每一个实验时都可以根据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设计,再者就是根据反应原理和性质选择各种仪器和药品。而这些有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类推的方法解决。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乙炔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反应原理,再介绍反应物质电石为固体和液体水作用产生气体乙炔,并且引导学生回顾氢气制备的方法,学生就会思考固体和液体混合常温下反应,可以选择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或锥形瓶做发生装置而且不用酒精灯加热,另外乙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就可以思考利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已有的化学实验知识通过类推的方法解决了该实验的设计。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未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增强学生的科学的价值观。

三、注意解决问题中类推思维的培养

第9篇:化学中有机物的概念范文

一、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

1.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有机化学开篇时,一些学生习惯全套照搬学习无机化学的经验,不能适应有机化学的学习,觉得有机化学内容繁杂,毫无规律,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他们没有把握有机化学学习的下列特点:

①有机化合物通常用结构简式表示;

②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密切;

③有机化合物空间构型的认识,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上难以适应得状况,如果不能调整过来,后续学习就会产生困难.

2.学习基础、认知水平障碍

学习有机化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学生的空间立体观念较差,对于分子的立体结构常常想象不出来.

例如,学习同分异构体概念后,总还有不少学生把二氯甲烷分子的二个形式不同的结构式说成是同分异构体.

3.对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掌握不牢

有些学生对许多官能团的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在学习或解题时,若不能辨清相关的官能团,就会出现思维障碍,从而导致错误.

例如,阿斯匹林的结构简式为:[JG(][LJH,S(1,3,5)][JJ3,YS;4]COOHOOCCH3[JG)]

则1 mol阿斯匹林跟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消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在解题中,学生知道羧基、酯基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忽略了水解产物中有酚,酚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

4.逆向思维能力差,系统性不强

练习呆板,常常是“照葫芦画瓢”,缺乏创造性,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对掌握的知识难以深化巩固.

例如,以乙醇为原料设计合成 ,如果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有机合成常用的解题方法――逆推法,就难以达到合成的目的,这就是正向思维抑制了逆向思维的发展.

二、解决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对策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能够学好有机化学,必须使教学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精心准备、认真安排教学内容,并穿插一些学生颇感兴趣的生活知识,特别是在知识的重难点教学中,挖掘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同分异构体的命名与书写教学中,提出“天干”十字的同时,不妨带出“地支”十二字,学生对“子、丑、寅、卯……”等字是感兴趣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些字是属于卜卦先生的,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天干”十字.还有,在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训练时,不妨让学生练习“碳架”结构书写,同时可展示“碳架”结构模型,有条件和学校还可让每一学生配备一套塑料的分子小模型,以增强教学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循序渐进,平稳过渡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及特点作充分摸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初学者也不宜提过高要求,一般以会考标准为宜,不足之处可在练习或单元复习中弥补.

[HJ0.95mm]例如,在《乙醇》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而乙醇的化学性质中,与活泼金属反应只限于钠,氧化反应限于催化氧化,脱水反应限于分子内脱水成烯.在习题课中深化要求,如消去反应能否发生、哪些醇能被氧化为醛等.作业的布置应注意难度和梯度.这样,将难点分散到各个阶段环节,循序渐进、各个击破,最后达到完整认识醇的目的,以利于学习过渡.

此外,加强直观教学,采用挂图、模型、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总结归纳,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

学生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但由于有机化学的显著特点是:多、杂、乱,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会考、高考的热点,其学习的方法又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不帮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学生将很难入门.

(1)结构决定性质,进行归纳学习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是: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同类物质.因此,从结构出发,抓住官能团的特性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

例如,醛类物质的官能团为醛基(-CHO),由于醛基的特殊结构决定了醛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为既可以发生还原反应(与H2加成反应)又可以发生氧化反应(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而含有醛基的物质均可以发生上述反应,如: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都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2)加强针对练习,及时总结规律

通过章节学习得来的知识是零散无序的,在一单元或一专题学完之后,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多加强不同类型题的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中找规律,在做中总结经验,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以提高解题速度,培养归纳能力.

①“价键守恒”原理即碳四键、氧二键、氢一键,这是推导、书写结构式的重要依据.

②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烃醇醛羧酸酯,推断有机物的结构,找出衍变关系中的突破口,然后逐层推导得出结论.

③分子组成为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KG-*2]2的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物质的量相等.

④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恒定,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和生成的CO2和H2O的量均为定值.

4.认真审清题意,加强解题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