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1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关键词】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规律性

1.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但要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地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良好的习惯是指符合当前社会规范和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是有规律的、整洁卫生的;独立的、不妨碍他人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儿对社会生活有更好的适应行为。

1.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性

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是趋早性。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二是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而且,幼儿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成人教导,他们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育不当,把握不好,这一时期常常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措施和注意的问题

2.1幼儿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

幼儿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应该养成好习惯,主要有好的生活习惯:应养成基本的自理习惯,如饭前洗手、按时作息、自理生活、做事有计划、做事专注、认真、整理玩具、不乱丢杂物、不挑食等习惯;还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应学会基本的与人相处等习惯,如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礼貌待人、爱护环境、遵守秩序、自制自控、耐心倾听、行为文明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善于钻研、制订计划、正确书写、观察比较、保护图书、细心认真等习惯。

2.2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办法

在幼儿习惯培养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好办法,比如说教师榜样法、情景表演法、游戏教育法、环境教育法、歌谣教育法、家庭协作教育法等。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习惯培养方法。

教师榜样法指的是: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幼儿的习惯其实就是父母与老师习惯的影子,因此教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无形教育措施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幼儿的习惯中,幼儿对老师是非常崇拜的,经常会听到小朋友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这是老师做的”,比如老师在教育孩子们关心他人时,教师应当通过关心小朋友为别的孩子做出榜样,地上掉了碎纸,老师自己首先捡起来,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会逐渐变成幼儿的习惯。

情景表演法指的是:情景表演具有模拟生活场景、增强幼儿体验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教育的重点和幼儿的特点按照不同的主题设计情景,让幼儿在情景中模仿与体验。比如客人来了招呼客人的情景,幼儿生病了关心幼儿的情景,小朋友弄脏了小手的情景,组织幼儿参与情景表演,强化幼儿的行为方式,促其养成习惯。

歌谣教育法指的是:朗朗上口的童谣,简单易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老师可以把相关行为规范编制成歌谣,让幼儿记诵,既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又能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尤其在开始活动前,先记诵童谣,然后开始活动,可以促使幼儿按童谣中的要求去做,便于养成习惯,比如在吃饭前,先让幼儿记诵童谣“吃饭了,快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说话,不挑食,人人夸我好宝宝。”幼儿经过这样几次训练和强化,能够较快地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家庭协作教育法指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模仿较强的时期,父母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要形成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育合力,增强教育力度,如果做得相反,幼儿园的教育力量就有可能弱化甚至抵消。在具体工作中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比如聘请幼儿教育专家给家长们举办讲座,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交流教育心得,克服家长在教育幼儿中的误区,使家长主动配合幼儿园,家长有意地给孩子们树立榜样,做孩子模仿的对象,达到家园要求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幼儿园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反复强化,才能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理念,将习惯养成教育来作为基本的幼儿教育培养目标。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养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强化,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巩固。这样,才能有望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第2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一、习惯的养成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将每种习惯的内容细化为每个年龄段的目标,每种目标又包含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认识――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习惯”。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系统教学、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五种途径,遵循“将每种好的行为先让幼儿认识,再产生情感,端正态度,然后通过培养其能力和技能,最后变成幼儿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即形成好的习惯”的原则,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真正使幼儿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如针对“牙齿卫生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先让幼儿观察隔夜的变质的漱口水,知道牙齿内的残留物质会变质,闻起来又酸又臭;接着与幼儿一起做“醋泡鸡蛋的实验”(把一个生鸡蛋放入醋瓶中,两天后发现鸡蛋硬壳全部被腐蚀掉了,只剩了一层薄皮),实验结束后诉幼儿,蛋壳与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钙,如果不刷牙,牙齿内的残留物质也会像醋腐蚀蛋壳一样腐蚀牙齿。

二、习惯的养成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幼儿因年龄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也不同,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不同年龄区别对待。

1.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 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因为幼儿初入园,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同时,有许多幼儿在家中没有接触普通话,从家庭走到幼儿园,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在中班应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和审美习惯为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种种手段来感受和表现美。在大班应以学习习惯和社会往习惯为主:通过两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小朋友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出现一些冲突,矜持也是很正常的,要解决好矛盾就要学会交往;同时大班的幼儿面临升入小学学习,要搞好幼小衔接,应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同一种习惯在不同年龄段也有所侧重。如,礼貌用语的使用习惯,在小班主要学习使用,在中班会正确使用,在大班会主动恰当的使用,再如书写习惯,在小班主要通过绘画训练正确的握笔姿势,在中班练习书写数字,在大班学习简单的汉字基本笔画书写,并保持书写纸张和绘画画面的干净整洁。

2、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所侧重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多种感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参与来学习。在培养幼儿正确的洗手时,可以把正确洗手每一个环节的照片张贴在盥洗室内,让幼儿每次洗手时都能看得见。同时,在洗手的过程中配上一些好听的儿歌或歌曲,让幼儿边洗手边朗读边唱,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根据生活经验有所侧重 如使用筷子可以训练幼儿手上的小肌肉和大脑的平衡能力,在中班可以让幼儿学习使用。使用前,先发给每个幼儿一双筷子,让幼儿自由使用,教师通过观察将幼儿分成会使用和不会使用两部分,会使用的又分为正确使用和不正确使用两种情况。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活动区中提供筷子和有关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训练的学具: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从夹皱纹纸团到夹花生米再到大豆,最后练习夹玻璃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来会使用筷子的使用起来更是活了,原来使用方法不对的纠正了使用方法,原来不会使用的学会了使用,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

三、教师的身体力行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如幼儿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幼儿入园时,如果教师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并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幼儿在回答教师的同时,学会了用礼貌用语与老师交流;再如,要求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教师在给幼儿分餐前,用正确的方法主动洗手,同时提醒幼儿洗手,教师自己便后主动洗手等,都会给幼儿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比教师的言语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四、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

第3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我们选取了三个切入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这三者代表着幼儿的个人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与幼儿息息相关,它们构成了幼儿生活各个侧面。

【关键词】家园 社区携手 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从开学初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多数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仅靠幼儿园教育单方面是不够的,家庭和社区的参与恰好与幼儿园教育互补,形成了优势的立体教育网络。这三者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我们积极努力的探索三者携手合作的方法与途径,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促使孩子在三者的携手下养成并巩固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健康快乐文明的生活,这也是我们的立足点。

二、行为养成中家园社区携手教育的原则和活动开展框架

携手教育原则: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面携手的教育行为中,我们共同遵循身教、坚持和关爱的教育原则。身教就是言传身教,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要求孩子有教养的生活,就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成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能为孩子起对良好的示范榜样作用。

三、行为习惯养成中家园、社区携手教育的方法与过程:

我们以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切入口,展开了家园、社区携手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并以案例的形式将我们的实施记录下来。

案例1:玩具的整理和归置

在幼儿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东西放的乱七八糟,孩子随意归置各种游戏、活动材料的情况,玩具和游戏材料该怎么放?如何养成孩子的良好整理习惯?

于是怎么玩、怎么放以及孩子们究竟该怎么做的问题就摆在老师、家长乃至社会的面前。我们尝试把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连结起来,教育从幼儿园展开,在家庭中继续和巩固,在社区的参与下得以延伸,在三者携手的立体教育网络中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一次,在社区参观小学。孩子们发现在美术教室中,哥哥姐姐们用废旧的包装盒来分门别类的放置一些美工材料,使教室变的整洁又可以很方便的寻找所需材料。孩子们马上提出:我们活动室里有很多玩具和游戏材料经常很乱,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把它们收拾整齐。

回到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各种包装盒,如:月饼盒、饼干罐、大纸板箱等等,师生一起把它们制作成收纳箱。然后根据游戏材料的大小放入相应的收纳箱中,并用照片、图片表示材料和数量。于是活动室中的各种各样盒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生活中孩子们也经常会和爸爸妈妈说“这个盒子不要丢掉,还可以装东西呢!”事实证明,有了可操作的整理方法和具体的标志,各种游戏、活动材料的归置整理对孩子而言变的易如反掌,他们很乐意进行整理。

案例2:交往行为规范的培养

从活动怎么玩到物品怎么放,我们看到在家园、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成效日益显著,孩子的行为习惯在悄悄的进步。但对于孩子而言,一日活动规范还包含着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从小处做起,从细微处落点。在走廊上、午睡室等场所中出现了温馨小提示,用可爱的卡通人物提醒孩子注意上下楼梯要扶好、跑跳之后要休息、开门关门请注意,午休时间请保持安静等行为规范。

这样的方法简便、易行,孩子们很快就接受了。当剧烈活动结束后,有些孩子还沉迷于游戏中,不经意间看见了小卡通人的“说话”,孩子很快就自我提醒要休息喝水了。排着长长的队伍经过楼梯去做操,老师只能照顾到头尾几个小朋友,在卡通人的提醒下,排在中间的小朋友也能注意上下楼梯的安全,照顾好自己。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卡通小人的随时提醒渗透着日常行为规范,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在改变,在生活中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

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和配合者,家长们的参与让一日行为规范教育更有声有色。在《我是有礼貌的好宝宝》的主题活动中,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查阅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资料,并请他们利用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实践“魔法三句话”的威力,与孩子讨论:“请”“你好”“对不起”三句话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宝宝?你还知道哪些有魔法的话……在真实的环境中,孩子们不仅实践了文明礼貌的好行为,而且理解了行为含义,树立幼儿从小讲文明有礼貌的信念。

社区是个小社会,对孩子而言最直接的社会体验是在社区,我们把孩子带进社区大课堂中,在和社区的合作中,幼儿一日行为规范教育逐渐拓展为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四、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园、携手教育的成果及思考:

教育家曾说过,“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相信我们今天的付出,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幼儿园是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责任,但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仅靠幼儿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区是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者和合作者,其中蕴涵的各种资源有着无可比拟的教育价值。特别是社区,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与社区沟通、配合的过程中,孩子们意识到社区是个独特的地方;社区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帮助自己及家庭;认识到自己的社区范围很广,他们从中受到的教育也很广泛。为此,充分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善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发展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家庭、社区资源,让孩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他们才会了解社会生活,才会有教养的生活,才会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许晓蓉《幼儿园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策略探究》学前教育研究

[2]崔哲、郑力、张巍、《充分利用园外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学前教育研究

第4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关键词:幸福课堂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16-02

善于构建幸福课堂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梦想的故乡。幸福课堂的成功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就是给了每位孩子一个梦。没有梦想的教育,也是没有意义的;不能给人梦想的学校绝对不是好学校。对学生来说,幸福课堂的标准只有一个:给多数学生一辈子切实有用有益的知识、本领、思想越多,对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帮助越大,此学校越好。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成才梦,幸福课堂应成为孩子们一生的骄傲,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丰富有效的精神营养;幸福课堂的环境、氛围,能给孩子们的成长打上自信、自强的烙印;从学校中获得的许多东西,应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幸福课堂的前提和保障。笔者对幸福课堂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谈粗浅的看法:

1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义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DD“良好的行为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习惯若自然。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不良的行为习惯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小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成就幸福课堂的基础所在。

2 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认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从生命个体来说,小学阶段是儿童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如同一张白纸,应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画。从生命群体来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也必须从小抓起。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础必然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上。而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养成教育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明理

所谓明理,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 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律,获得正确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之目的。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集体晨会、班队会活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参观、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采取老师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2.2示范

在学生明确“为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的基础上,树立示范榜样,以点带面。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越具体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榜样示范法就是一种形象的教育,它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活生生的榜样,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另外,学生具有模仿和仰慕先进的心理特点,这些都是榜样示范法对孩子起作用的心理学基础。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道德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它就像一面镜子让学生时刻对照,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应特别注重榜样的作用。

在榜样选择中应坚持“高、近、小”相结合的原则,除定期讲述、等伟大革命导师,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学校、教师、学生中先进事迹。倡导学校把评选出的优秀少先队员的相片、事迹张贴在宣传栏里,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身边的小榜样们“小”得可爱,“小”得实在。

2.3强化

“养成教育”始于“养”,终于“成”,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训练法。训练要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难成习惯。因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事,必须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天的事。为此,在学生的行为训练中,我们注重“强化”二字,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强化又往往起着根本的作用。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2.4反馈

所谓反馈,就是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价,进行反馈激励。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它能给学生以激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行为养成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和控制养成教育的操作过程,使其符合《规范》和目标,具有矫正作用。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良好行为,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进行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自主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手段,并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形成较强的正面影响力量,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不经常反馈,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通过反馈刻意地提醒和巩固。

2.5建立长效机制

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增强了师生凝聚力,引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建班级特色文化,促进学生良习惯养成,倡导班级个性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班级,利用具有个性特色的“班级简介”,科任课教师的照片、班主任寄语班级奋斗目标等内容引领,熏陶、感染、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创造、自主与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努力经营制度文化,做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助推器,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搭建多样平台,张扬学生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正好验证了那些科学家的说法,也从而更加说明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不仅是关键期,还是最佳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累,要改也难。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也正是说明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幸福教育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打好基础,其核心意义是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与条件,使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有分配体验幸福的境界,有奉献的品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J].新世界出版社,2011-06-01.

[2]张兆红.好习惯成就好人生[J].同心出版社,2010-4-1.

第5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意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年龄越小,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就越为重要。而小班幼儿往往是看或听,然后可能即时模仿也可能延时模仿,所以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比较困难,因为他们身边的干扰因素较多,不能分辨什么是对与错,不能明辨是非,因此此阶段的幼儿更需要家长与老师携手帮助幼儿及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注重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生活习惯相对容易些;同时,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是小班的核心课程之一。

1.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作为负有照顾和教育儿童责任的幼儿园教师,我们需要为儿童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获得和发展适宜的社会行为,为儿童营造安全、可信赖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以缓解其焦虑和恐惧感;通过各种表达方式让儿童知道他们是被爱、被接纳的;尊重儿童,认可他们的能力和价值,被别人需要,从而获得自信、懂得喜欢自己等等。同时,要认识到指导儿童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儿童做到自我管理,达到自律、自觉,表现出适宜的社会行为。

教师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2.教师以身作则,让幼儿在示范中学习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所以教师要做到自我控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成为儿童礼貌行为的榜样。

3.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鼓励和表扬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就应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时脚步走的很重,这就可以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

4.借助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我就告诉幼儿:“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了。

二、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只有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才能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6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2-01

1.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能有效地调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2.课题研究目标

(1)施一系列的培养实践,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使我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发生可喜的变化。

(2)研究,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水平,让教师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3)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3.研究的具体内容:

(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成因。

(2)对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不满意的家庭教育进行个案分析。

(3)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4)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措施,探索建立班级和学生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细则)。

(5)编写培养学生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

4.课题的研究方法

(1)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反复训练,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不能企图只提醒两三次学生们就能做好。

(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记录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5)成立“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在学校、社区、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起止时间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起步探索研究阶段。选题,撰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人员;撰写实施方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前期调查与分析;收集资料,初步开始研究。

第二阶段 (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为实施试验阶段。分工合作,分头行动,集中研究。做好阶段性组织实施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不断提高研究质量,总结经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艺术和水平。成果形式:阶段性总结、个案分析等。

第三阶段(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全面研究阶段。研究内容: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总结经验,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典型个案材料进行研究,集结素材,整理成相关的有价值的文集。 成果形式:阶段性总结、论文、调研报告、教师教育随笔等。

第四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总结升华阶段。成果形式:论文、课题结题、课例、典型个案、校本教材等。

6.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6.1通过研究,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措施,探索建立班级和学生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细则),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6.2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育人观念得到转变,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习惯的管理为基础,以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重点,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发展”;

6.3提高家长、教师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6.4教师工作札记、反思、案例、故事等。

6.5形成一套培养学生习惯、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

7.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7.1经验保障。课题组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科研的愿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养成教育经验,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能力。

7.2组织健全。有专职或者兼职负责教育科研工作人员,学校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为课题提供硬件支持。

7.3领导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科研意识强,学校领导在人员、经费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7.4措施得力。①实行责任人负责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②实行定期检查,期末总结。③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方法,互相学习。

8.课题研究对象和课题组成员分工

8.1研究对象。从2011年9月起,在新乐中学小学部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组 织实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教育”研究实践,实践周期为三年半。

第7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关键词】习惯培养 素质养成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17-01

良好的习惯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一份享用不完的财富,它能成就美丽人生。而较高的综合素质或某方面超强的素质会让我们受益无穷,影响终身。可以说,小学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一 充分认识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弄清行为习惯与素质的关系,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要从这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不求个个都能升学,但愿人人都能发展”。

素质,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因此,习惯是一个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的真实再现。习惯是素质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一个人没有基本的良好习惯,何谈素质。一位哲学家这样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定的命运。”

二 理解和明确“习惯”与“素质”的内涵与外延是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基础

人的习惯,狭义地说就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是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做人、卫生、饮食、阅读、安全、运动、劳动、礼貌等习惯。当习惯一旦养成,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被打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而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体现,它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八个方面,其中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合称能力素质。在当今时代,人既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既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有高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渊博的知识素质,又要有较强的能力素质。惟此,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算是高素质的人。

三 坚持不懈、多方配合、形式多样、方法科学、措施得当,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

1.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早从小,抓全抓实

一生成就斐然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应从孩子生活的点滴抓起,长期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指点。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生活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其次是通过重复训练对孩子进行强化教育。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后是注意方式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2.家长和教师要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形成良好习惯的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易行成什么样的习惯。身教往往比言传的效果更好,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足够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要贴近生活,直观具体有实效

培养习惯的目标要“贴”是贴近生活,“小”是具体的,“实”是有实效的。我们通常培养的习惯分成三大类:生活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和与人相处的习惯。如生活的习惯要从生活中吃饭睡觉、穿衣洗漱开始作出要求;学习的习惯要从学生握笔和坐姿开始抓起;与人相处的习惯要从同伴间相互关心和帮助,学会谦让,有好玩好吃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做起。

四 教育要统一要求,协调配合,不能各行其是

第8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因此幼儿期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好习惯最容易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通过这些年的幼儿教育工作经历,发现现在幼儿的体魄很健壮,头脑聪明,但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存在不少。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不爱惜粮食的;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任性、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意识问题。家长只注重想到的是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能认多少汉字,能背多少唐诗,会几十以内的加减法;只培养孩子绘画、舞蹈、乐器等爱好的兴趣,而不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二是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三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专职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这些生活上不良行为习惯看似小事,但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的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从以下点来探讨如何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D、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例如:晨间活动结束后,柜子里的物品杂乱无章,几种拼图混在一起,美工托盘里放满了废纸、剪刀和双面胶,油泥盖子和罐子分了家。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许多幼儿将自己的衣服直接往装衣服的筐中一扔,少数幼儿一团塞进筐里只有个别幼儿叠整齐后才放人置里。教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因此我们老师对班级里的物品都要固定位置摆放,让大家都知道物品摆放的固定位置,并且规定了“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规则,老师们也逐渐都遵守了。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柜子上、活动室到处整洁了,没有看到多余的东西了,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了。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幼儿积极参与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干净整洁?”“图书角的图书应该怎样摆放”等等。孩子们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规则如:物品从哪拿的还放哪去、外套随时脱随时叠整齐放好、笔和笔套不可以分家、图书角的图书应分类摆放等等。最后孩子们用图标的方法给每个区角都设计了相应的规则。为了保证让物品不随便摆放为了让幼儿较快的收拾整理,孩子们还在每个区域给物品贴上了和物品相对应的图标,收拾起来就很容易归位。

三、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为此,我们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小超市”、“服装店”等,让幼儿随时都有机会在活动区参加活动,使他们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巩固了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这样,幼儿的良好整理习惯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习以为常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家园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习惯养成

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而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地将良好的整理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于是,我们利用家长会、围绕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整理习惯的培养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不要事事包办,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整理的机会,如让幼儿自己整理床铺,穿脱、折叠衣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周日整理好自己人园的箱包等。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整理习惯。

五、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第9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一、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通俗地说,是非观就是人们对待是与非的认识和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反映,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许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或认识,而大多数人对是非的看法或认识的趋同则构成了社会的是非观。可见,在教育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让他们依此支配自己的行为以及辨别别人行为的对与错,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重要性。在上述事例中,除随意扔纸团的这两个同学之外,其他同学也缺乏明确的是非观,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是旁观,就是熟视无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导致他们对身边的不良现象也没有起到监督和制止的作用。因此,老师可以就这件事利用班会课在同学之间展开课堂大讨论,摆出这一现象,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是非观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是非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集体,是社会的一份子,在是非面前,能够旗帜鲜明地做出正确判断的人是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人,同时影响和感染其他人也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则更能反映这个人的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自觉规范――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提出了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具体要求,也是老师进行学生管理的依据。在上述事例中,这两个学生显然没有根据这些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老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熟悉其中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采取值日班长负责制,每天一个值日班长,大家轮流,组长协助值日班长从纪律、卫生、学习、两操等方面对班中同学进行量化管理,值日班长还要在记载本上写出当天值得表扬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当然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并非是任学生自由发展,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应达到教师的监督与学生。自主管理的和谐统一,所以老师要根据记载情况,对好的现象在全班进行表扬,对不好的现象以鼓励为主,在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让他们先反省自身行为,然后老师再向他们提出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旨在帮助他们认识到得体大方是一个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以后走入社会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社会的保证。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给他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机会,促使他们增强自我的责任感,在操作过程中,逐渐使学生由他律变为自律,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个人良好形象,促使优良班风的形成。

三、学习榜样――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学习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