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牌文化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范畴不同
品牌文化、服饰风格和产品主题的范畴呈梯阶状,依次缩小。品牌文化包含目标消费群体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服饰风格是将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表现为具体形象。产品主题则是在品牌文化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整体框架下,选择其中某个部分,用服装的语言如款式、色彩、材料、设计元素及细节等具体表现出目标消费群体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
(二)作用不同
品牌文化与服饰风格、产品主题的作用有所区别。品牌文化和服饰风格是服饰品牌经营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贯穿于服饰品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而产品主题则是品牌文化和服饰风格的载体,通过产品主题的具体变化,多方位、立体化传达该服饰品牌所要传达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品牌文化是服饰风格的内涵,产品主题是服饰风格的载体。
(三)稳定性不同
品牌文化与服饰风格基本保持不变,而产品主题则是变化的。
品牌文化代表了该服饰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如果随便改变品牌文化,就意味着改变品牌所定位的目标消费群体,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品牌最本质、最核心、最基本的东西,将导致品牌面临失去固有消费群体的危机。因此,品牌文化应该是稳定的,一旦明确不能随便改变。
服饰风格虽然可以在品牌实际运作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关系做些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应该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也就是在品牌文化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化,不能做根本的变化。服饰风格代表了该品牌目标消费群体的一致的审美趣味,如果彻底改变服饰风格,也会导致现有目标消费群体的流失。
每季的产品主题都不同,即使在同一季并列的系列主题中,也是各有差异,产品主题的变化性是最大的。在同一品牌中,不能采用相同的主题,不同产品主题永远处于变化中。无论产品主题怎么改变,它始终处于品牌文化和服饰风格之内,同一个服饰品牌的产品主题与其品牌文化和服饰风格始终要保持一致。
(四)呈现的方式不同
品牌文化与服饰风格、产品主题的呈现方式有所区别。在服饰品牌中,品牌文化具体表现为品牌名称、品牌故事、品牌形象等形式。服饰风格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文字,通过优美而不失简洁的文字描述一种意境或者一种形象。产品主题的具体表现为产品的主题名称、主题关键词、主题阐述以及主题下的品类规划、色系规划、材料规划、廓形规划、设计元素及细节规划、单品设计等。
二、品牌文化、服饰风格与产品主题的联系
(一)品牌文化是灵魂,服饰风格是核心,产品主题是载体
品牌文化是服饰品牌的核心价值。服饰品牌从产生开始,就应根据选定的目标消费群体设计并塑造与目标消费群体相对应的品牌文化,使服饰品牌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使目标消费者能够在众多品牌中迅速辨识出该品牌,得到目标消费者的认同。品牌经营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促进销售、增加利润,而品牌文化是服饰品牌传播其产品信息的基础,同时品牌文化又是目标消费群体选购其服饰产品的主要依据,因此,品牌文化应成为服饰品牌产品与目标消费群体之间的桥梁。所以,品牌文化是服饰品牌经营和发展的灵魂。
服饰风格是品牌文化的核心和集中表现。服饰风格的名称和内涵往往与文化渊源、灵感出处、艺术风格或时代审美有很大关联。
产品主题是表现品牌文化、服饰风格的载体,服饰产品的卖点是依附在产品内的独特品牌文化和服饰风格;而服饰品牌的卖点是形成独特文化和风格的服饰产品。品牌文化、服饰风格是符号,产品主题则是实体,品牌文化、服饰风格以产品主题为载体,通过融入了品牌文化和服饰风格的服饰产品展现出来,让品牌所面对的目标消费群体能真切感知该服饰品牌的品牌文化和服饰风格,品牌文化、服饰风格是产品主题的行动指南,品牌文化包含了服饰风格,服饰风格又包含了产品主题,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体。
(二)品牌文化、服饰风格和产品主题应贴近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品牌文化与服饰风格、产品主题所想表现的,应是目标消费群体所倡导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它们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炼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通过服饰产品这一载体,将产品的物质效用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完美结合,带给该品牌目标消费群体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寄托,在消费者心灵深处形成潜在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
(三)服饰风格是品牌文化的体现,产品主题是服饰风格的载体
在服饰品牌企划的过程中,如何从品牌文化转化到服饰风格,再由服饰风格转化到产品主题的呢?一般来说,服饰风格是服饰品牌塑造的着眼点,它是品牌文化的具体落实;产品主题是服饰风格的实施,它为服饰设计提出了清晰的目标,是服饰产品特色和个性的保障。从品牌文化到服饰风格再到产品主题的流程为: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方式—品牌文化—服饰风格—产品主题—服饰产品—目标消费群体。从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是循环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方式转化到品牌文化,主要是通过提炼、归纳的品牌价值观来表达。从品牌文化转化到服饰风格,主要是通过品牌名称、品牌故事及品牌形象等来表达。从服饰风格转化到产品主题,主要是通过主题名称、主题关键词、主题阐述、主题下的品类规划、色系规划、材料规划、廓形规划、设计元素及细节规划等服装语言来表达。最后,通过服饰产品实物展现在目标消费群体面前,让目标消费者感知品牌文化、服饰风格和产品主题,感知其所倡导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校园文化品牌 学生情商
[作者简介]马行耀(1981- ),男,甘肃靖远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吴瑛(1962-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经济管理。(浙江 杭州 3112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73-02
近几年,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和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等给许多在校的高职生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如价值定位走偏、拜金、炫富、崇洋等屡见不鲜。为改善这一状况,高职院校着力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品牌的塑造,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笔者以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品牌为例,探索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为依托的学生情商提升路径。
一、校园文化品牌与学生情商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项目,其作用在于培育校园精神,营造文化氛围,具有行为导向、激励凝聚、协调陶冶等功能。校园文化品牌作为校园文化的精华,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特质与价值理念,是院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打造的“个性”品质,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情商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在“硬件”建设方面可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通过逐年的建设投入,现如今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强大、教学实训条件良好。然而,在“软件”建设方面则由于建设、发展时间较短,未能形成雄厚的积淀,无法与“硬件”提升同步。校园文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只是依靠校园“硬件”实施,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深厚的积淀以形成文化底蕴。
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智商与情商都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判断,其中学生情商是学生控制情绪、承受压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体现,情商高低反映了情感品质差异。大量研究表明,情商相对于个人成功比智商的作用更为凸显。因此,情商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播,注重学生智商开发,忽视了情商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普遍相对较差,中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情商的培育较少,尤其是价值取向方面更是引导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培育体现行业精神意志、具有代表意义、受到社会认可的校园文化品牌,从而影响与培育学生的价值观,提升学生情商。
二、依托校园文化品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情商
(一)开展大学生主题活动以拓展学生素质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主管部门不仅要组织举办相关的校园活动,同时还要调动师生共同参与,但高职院校学生活动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程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少。高职生由于在校时间短,课程任务重,相对地课余时间少,参与校园活动的时间自然较少;二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校园活动认识不够。高职生参与校园活动的主动性不如本科生的积极性高,并且对于校园活动的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意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院校专业特点,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主体活动,吸纳广大师生参与。通过组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正能量,积极鼓励学习和生活各方面较为消极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例如,我校以“鲁班文化”塑造校园文化品牌,将鲁班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学生,陶冶情操。一是打造鲁班文化馆,汇集院校发展中的代表性成果以及全体师生的经典创意作品,供学生参观学习。二是开展一系列围绕鲁班文化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即举办鲁班文化节,其中包含鲁班大讲坛、素质拓展训练、文明寝室展、文化大百汇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鲁班文化节,让“鲁班传人”继承鲁班之志,传递鲁班之慧,运用鲁班之能。另外,学校以鲁班奖为工程标准要求教学,设立鲁班技能奖,建设精品专业,在学生当中进行“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评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人人争做“鲁班传人”,人人争当“自强之星”“技能之星”“创新之星”的优良风尚。“鲁班文化”品牌诠释了我校“敢亮剑、志筑强”的精神,培育了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实践、锲而不舍、敬业创新的个性,形成了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的校园氛围,培养了学生与学校共荣辱的爱校情怀,促使学生健全、全面地发展。
(二)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保持学生身心健康和塑造优良精神面貌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素质也构成了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禀赋,需要适当的环境、系统的规划以及严格的督导,才能形成个人独有的优秀品质。
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行为决策,这是高校长期坚持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是道德培养,这是被现代教育忽视的领域。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相比本科院校来说更短,因此教育任务相对较重,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就通过压缩人文素质课程来争取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忽视人文素质课程,一味地注重课程学习,或许短期效果明显,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增长迅速;但长期看来,道德素养的培养不足,情商培育不到位,最终会制约学生专业水平的发挥。例如,在实习生、毕业生的调研情况中,企业管理者反映学生的可塑性不强,后劲不足,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情商的培育等问题。
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人文素质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宗旨在于学生习惯与精神的培育,整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以形成一整套从入学到实习就业整个学制阶段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体系。例如,我校近年来坚持开展职业素质基本课程,注重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开展一系列职业素质实践和职场文化教育课程,强化学生的敬业精神,培育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在“鲁班文化”校园文化品牌的引领下,每年都会邀请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为学生进行创业经历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加雷锋精神服务弱势群体主题教育的实践活动等。这些人文素质课程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行动,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此类人文素质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独特群体,正处于走向成熟且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是其人生发展中的关键阶段。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扭曲造成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如复旦投毒案、清华学生泼熊案、马加爵案等,可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在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的同时,很多高校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而高职生又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部分高职生由于高考失利而自卑,学习情绪不高;部分高职生家庭条件优越而依赖家庭,不求上进;还有学生无所事事,对未来没有思考与规划。这些都说明不少高职生还处于迷惘与抉择状态,价值观尚未稳定,对于现实的评估与应对能力差,容易形成负面情绪,甚至消极地应对校园生活与社会现实。
然而,大学时代也是心理等各方面发展迅速的阶段,是可以进行干预调节的成长时期。在这一阶段,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关键。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改善校园环境为主,与人文环境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为主题,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如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的开设、亲情聊天室的设立等,以帮助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性格,适应市场竞争。
我校设立“心育文化”校园文化品牌,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具体工作,各院系设有专职心理辅导员,发展全面的学生干部作为朋辈辅导员,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辅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问题,形成良好心态。另外,学院依托“心育文化”品牌,开展以“孕育阳光心灵,和谐职业人生”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如心理宣传周、新生活动月、阳光系列等。其中,阳光系列主题活动是由各班级各寝室推荐的阳光使者带领全体同学参与,内容涵盖阳光公寓、阳光助学、阳光在线、阳光义工等。在“心育文化”校园文化品牌的引领下,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职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等综合能力明显增强,而且用人单位也反映毕业生不仅专业技能强,并且心理素质好,创新意识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大。
(四)整合校企文化以建立职业意识与情感培养阵地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与渗透,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如高职院校消化吸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加入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塑造过程中,在“职业性”方面加大投入以提高教育水平,并不断地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我校积极采取以校企文化融合为核心的相关措施,如成立素质拓展中心,建立学生创业园区,设立仿真实训基地等,在借鉴、消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与企业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我校学生创新、诚信、高效、服务、敬业、公平竞争等意识,将学校的培育理念与企业的文化观念有机结合,以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另外,校企文化融合的外在表现还有学校将教学楼两侧过道进行改造,设计成励志廊、名人墙、优秀校友墙、优秀作品墙等,大量张贴古今中外建筑大师的优秀建筑作品以及优秀校友的代表作品,形成“会说话的墙壁”。这种隐性教育不仅可以时刻激励着师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师生,还能装点校园、陶冶灵魂、培育心灵。
在具体教育层面,学校采用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教育的方式,应用于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到毕业前走上实习岗位和正式岗位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校内教师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作为校外导师带领学生感受、领悟企业的经营理念与行为方式,为学生拉近专业课程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有助于实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的目标。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引导学生注重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如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学生在真正的企业职场环境中感受到职业道德,才能督促学生遵守道德约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
第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和加强职业意识,即养成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加强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与技巧。
第三,注重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是校企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日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重新梳理核心价值观,加强职业意识,才能在未来让高职生更好地融入企业,得到企业的认可,有效解决高职生就业难和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洪元琪.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J].文教资料,2006(7).
[2]徐公芳.增强职业意识,提升人才情商[N].浙江日报,2013-05-30.
[关键词] 寒地黑土 绿色物产 品牌整合
寒地黑土,是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具有深腐殖质层的高寒黑色土壤。黑龙江省绥化市地处寒地黑土的核心地带,不仅物产种类丰富、而且品质优良、有机安全。摆在绥化市寒地黑土经济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产品虽优,但名气不大、品牌不响,品牌过多,知名品牌少,众多品牌间各自为战,盲目竞争,没有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给绥化市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2004年以来,在绥化市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对农产品品牌进行了整合。
一、品牌整合的成绩
企业品牌通常由旗帜品牌和产品品牌(子品牌)组成,从而形成一个品牌系统,这就需要对品牌系统中的品牌进行有效管理,明确每个品牌的角色,形成品牌合力,维持和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它的内涵是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来进行品牌扩张。农产品品牌整合,就是通过地域相近,生产性质相似,产品大体上属于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牌之间的融合兼并,形成名称统一、实力强大、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从而以其较强的名牌效应,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纵观绥化市绿色物产品牌整合,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如下:
1.确立了旗帜品牌
旗帜品牌具有涵盖产品品牌的功能,其纽带和辐射作用对内表现为整合产品品牌、协调内部关系,对外表现为维系企业统一形象、传递企业价值。旗帜品牌的来源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从龙头企业强势品牌中选择,也可以以城市名称或地域特征来命名。绥化市位于呼兰河上游、小兴安岭西麓和松嫩平原腹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素有“北国大粮仓”之称。破解绥化市的农业问题,最重要的是重新认识自身的资源价值。绥化市的物产之所以优质,其根源和本质是特定的物候和土壤条件――寒地黑土。2004年,绥化市确立了以资源整合品牌的思路,用资源本质揭示物产的价值,依靠资源整合带动绿色物产品牌整合,拉动特色经济发展。“寒地黑土”作为绥化特色农产品的旗帜品牌,申请了注册品牌,并设计了寒地黑土品牌商标。
2.筹建了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
品牌整合的主体是企业,应由企业根据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自发整合,而不是依靠政府采取行政命令。推动绥化市农产品整合健康发展的任务就历史的落到了行业协会的肩上。2004年6月8日,绥化市成立了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这是一个从事寒地黑土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发展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良种繁育、技术服务等工作的组成的区域性社会团体。协会拥有寒地黑土品牌的所有权,而会员企业享有品牌的使用权。协会发起企业共83家,包括绥化市以当地物产为原料的私营企业和寒地黑土带上的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当时共注册了10大类109个系列的“寒地黑土”。质量证明商标产品,涵盖了粮油、果蔬、山产品、乳肉、药材、烟草、饲料等农副产品,其中15个产品为原产地商标。至此,绥化市绿色物产整合有了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3.“寒地黑土”品牌整合初显效应
作为全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和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近年来,绥化市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品牌牵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全市把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选模式,通过寒地黑土品牌的牵动,在资源整合中找优势,在产业整合中抓集群,在产品整合中抢市场,使绥化农村经济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经营观念得到了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品牌经营给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6年黑龙江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巩固和提升绿色食品大省地位”的战略要求。2007年1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再次提出了“继续打造好寒地黑土品牌”的要求。寒地黑土品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认可。
寒地黑土品牌和寒地黑土经济受到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亚洲代表处代表莫纳先生在2005年8月、2006年6月先后两次专题考察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状况,并亲临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基地视察。
寒地黑土品牌被中国品牌战略促进委员会、中国品牌与市场管理委员会评为“中国驰名品牌”,被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为“中国知名品牌”, 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好产品”,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免检产品”的评选。
北京、上海、天津、苏州、南宁等地有近20家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直销店加盟。寒地黑土绿色食品指定品种供应商基地建设正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已在全市建立稳定的供应商基地50处,总面积近500万亩。
二是增强了农产品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注册农产品商标,建立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标准,对农产品进行规范、筛选、包装、贴牌上市,已成为绥化市农产品规模经营者的普遍做法。随着寒地黑土品牌的确立,绥化市先后制定并实施了13个种植业生产技术标准,48个《寒地黑土绿色食品标准》、3个《寒地黑土服务标准》,同时又推行了《产品安全识别码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可追溯制度,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得到了经营者的重视。
三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随着品牌整合的推进,农产品经营者的质量意识同步提高,2006年黑龙江省正式批准绥化作为全国首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经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面积已发展到1000万亩,有机食品面积12.2万亩。
四是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寒地黑土品牌推出以来,以品牌整合带动了资源整合、产品整合。截至到2006年末,生产总值实现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比未推出寒地黑土品牌前的2003年增长42%。其中绿色食品总产值实现53.8亿元,比2003年增长2.36倍。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来,已有15家绿色食品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1家被国家确定为牵动50万亩以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寒地黑土绿色食品企业固定资产已达4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1.6%,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496.3万吨,比2003年增长2.84倍。
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提高大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也有效地拓展了农产品市场。加工业的振兴不仅破解了农业难题,也使一直困扰农民的卖粮难问题得到了解决,“粮山”变成了“钱袋子”。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81元,是2000年的1.6倍,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民增收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二、品牌整合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其品牌整合中所存在的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旗帜品牌单一
所谓品牌整合,就是通过地域相近、生产性质相似产品大体属于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牌之间的融合兼并,形成名称统一、实力强大、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绥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是在以绥化为中心的寒地黑土区域内,在众多品牌中确定强势品牌,以强势的名牌效应带动其他品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是一个多元化、多行业的品牌系统,2004年寒地黑土绝色物产协会一次性在国家工商总局就注册了10大类109个系列的“寒地黑土”质量证明商标产品,涵盖了粮油、果蔬、山产品、乳肉、药材、烟草、饲料等农副产品,这些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众多品牌系列分属众多企业,仅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就有46家。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仅有一个品牌是不适宜的,要拥有多个旗帜品牌。
2.加工业发展滞后,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底
绥化市是国家农业大市,经济长期以农业为支柱,粮食产量连续16年超过60亿公斤。2004年以来,绥化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涌现出了一些龙头企业,如玉米加工企业有青冈龙凤、肇东中粮、肇东成福;水稻加工有黑龙粉米、双河米业、阜康米业等龙头企业;大豆加工有金龙油脂、佳地公司,乳品加工有东兴乳业等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加工规模较大,是绥化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柱,其他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有几十家,但规模小,加工能力底,市场辐射面不大,如水稻加工企业虽发展到460户,但年加工水稻仅为180万吨;大豆加工企业共27家,年实际加工量仅为30万吨;马铃薯加工企业共6个,实际加工量只用25万吨。
企业规模小,发展缺乏源动力是当前绥化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旗帜品牌市场辐射面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严重影响了寒地黑土特色农产品的获利功能。
3.品牌整合进展缓慢
品牌整合的主体是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否参与品牌整合,应以是否申请加入协会为标志。只有协会会员的产品才有资格以“寒地黑土”品牌销售。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成立,至2007年末三年间,协会会员由成立时的83家,发展到2007年的132家,仅仅增加了59家,发展十分缓慢。以庆安县为例,庆安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为300家,目前只有27个产品进行了“寒地黑土”商标注册,品牌整合从数量上看不足10%。品牌整合进展缓慢,很难实现市政府“力争用3年~5年的时间,全市农产品统一使用寒地黑土品牌”的整合目标。
4.人才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绥化市包括领导层、经营层和生产层各个层次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要求,不能满足品牌运作需要。领导层对现代企业发展、品牌国际运作等缺少全面认识,甚至对品牌融入国际国内市场有些不知所措。企业经营层还不善于将原来各个农产品企业的产品销售形式转变为现代市场营运的“大市场、大品牌”。在生产层,企业的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先进加工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培训,对当前农产品发展动向和产品加工、包装、筛选趋势与过程不甚了解,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方面缺乏智力支持。
三、思路与建议
解决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整合问题,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处理好市场、协会和政府的关系
绿色物产品牌整合,应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品牌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从长远看,品牌整合的一个最好手段是靠行业协会,不是靠政府。因此,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围绕各大主导产业建立县、市两级行业协会,赋予其相应的职能,把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交给行业协会。政府的职责是引导企业创名牌,提供政策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2.进一步培育旗帜品牌,并处理好和子品牌的关系
旗帜品牌是整个品牌家族乃至整个企业的灵魂,培育旗帜品牌,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品牌扩展和延伸的重要基础。从数量上看,它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尤其是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允许另树不同层次的旗帜品牌。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旗帜品牌应该在主导产业中培育和选择。当前,绥化市农产品的主导产业主要是玉米、水稻、大豆和乳品产业,可以在这四大产业中分别培育和选择自己的旗帜品牌。从企业旗帜品牌的选用名称来看,它可以是企业的名称,可以采用产品所在地的地理名称,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品牌的名称。
旗帜品牌确立后,就要明确旗帜品牌与子品牌的关系。要找到旗帜品牌与子品牌(产品品牌)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容,从理论上讲,企业旗帜品牌与产品品牌共用的识别要素包括价值观、文化、创新能力、资金与技术、社会责任、对顾客的关注等等。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旗帜品牌与子品牌的共同点是产品具有相同的地域、相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同的口感、相同的质量和相同的社会责任等。对于子品牌与旗帜品牌的差异,要采取相应措施,逐渐减少这些差异,力争尽快达到旗帜品牌的特征和标准,最后形成品牌的良好形象,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3.品牌整合与生产基地、企业整合同步推进
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整合要与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品牌整合的质量。到2006年末,全市经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面积1000万亩,有机食品面积12.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实现了全面积覆盖,绿色食品龙头企业65个,共开发出粮油、乳品、肉类、蔬菜、饮品、调味品、饲料和生产资料8大类32个系列155种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总量454.6万吨。绿色食品面积大,但经营基地分散,生产方式和质量标准难以统一;龙头企业多,但整体上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在整个产业或行业上发挥品牌整合的核心作用。这也是绥化市品牌整合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品牌整合的同时,加快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同步整合。一是对龙头企业的整合。在主导产业中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集团,特别是玉米、水稻、大豆、乳品等企业,形成像完达山乳品企业集团、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等的大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其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这是品牌整合的重要基础。二是积极推动生产基地的整合和兼并。农产品品牌的整合首先是产业基地的整合,这是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必须在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成长性好的品牌产品为依托,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同一产业各经营基地小的农户逐步走向生产基地之间的联合之路,扶持各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基地或进行生产基地联合挂牌,促进同一农产品的生产大户、基地在统一生产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品牌对外销售,使全市范围内同一产业的多数生产基地都成为这些龙头企业或品牌产品的加盟基地、供货基地、贴牌生产基地,从而推动各农业主导产业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打破区划界限,实行跨乡镇区域经营,实现生产基地的整合、兼并。
参考文献:
[1]朱佳宁:关于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考. 见:张文明主编.中国寒地黑土经济[B].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66--175
[2]赵兴泉朱勇军徐建华等:浙江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调查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6(2):105----109期
[3]芮新国:下一个任务:品牌整合[J/OL] .brand.省略,2004年04月26日
[4]湖北省宜昌市农业局. 宜昌市茶叶品牌整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OL].省略,2007年2月14日
[5]陈楠李丽敏:吉林省农产品品牌整合策略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 第17卷 第2期
[6]张文明:发展寒地黑土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J]. 黑龙江日报,2007年12月29日第003版专刊
[7]刘旭标:缙云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OL]. jinyun.省略/zwdt/dywj/t,2007年3月6月
我的回答是,只有文化生生不息!如果一个品牌没有文化的支持,无异于它失去了存在的灵魂。伟大的品牌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它能够取得大部分顾客的认知,而是它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让顾客可以奉为终生的品牌信仰!
如何让顾客对品牌忠贞不渝,如何让品牌升华为顾客的一种信仰,引导顾客的需要,这是每一个品牌的终极使命。让一个商标成为一个品牌并不难,让绝大多数的人都知道一个品牌许多企业也能够做到,但让品牌成为顾客实现梦想的方式,却是屈指可数的。伟大的品牌可以做到,它们引领了一个时代,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塑造了几代人的价值观,极少数的品牌已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这难道不是每一个企业家的梦想吗?
回想中国目前的品牌世界,有那一个企业敢说他们的品牌已经达到这种境界?没有,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中国企业目前品牌的主要功能是功利性,而不是梦想性。功利性与梦想性品牌使命之间的鸿沟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品牌底蕴到底有没有一种强大的文化根基在支撑它的存在。梦想之所以能够实现,首先是因为它有功利在支撑,但功利能够持久,则是梦想让它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先要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的品牌现状。
品牌,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并不陌生。许多管理专家或广告策划人在各种场合都将品牌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特别在中国目前这种过渡市场经济时代,很多企业通过广告快速塑造出知名品牌的案例更让企业家们关注品牌的建立。在品牌建设上,目前中国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流派,一种是以广告策划为主的品牌传播流派。另一种是跨国咨询公司品牌战略流派。从现在整个市场分析,品牌主要的传播者和塑造者基本是以第一种为主既广告策划人流派,他们在中国品牌建设上做出突出业绩,协助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创造出许多的经典案例。而跨国咨询公司的品牌战略流派在中国鲜有成功案例,主要是从事品牌战略咨询的咨询公司也很少,因此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还有一种流派,他们以本土咨询公司为主,正在积极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战略理性思维的品牌模式。目前暂时还没有共认的代表,所以只能说是正在探讨的一种流派而已。我们提倡从战略的角度去理解品牌,将品牌文化作为品牌战略的切入点,从高端理解品牌,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塑造品牌,这才是一个伟大的品牌能够成长并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
品牌文化是顾客实现梦想的一种方式
品牌文化BC(Brand Culture),就是指通过建立一种清晰的品牌定位,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受众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再通过这种文化氛围形成很强的客户忠诚度。这种忠诚度是将物质与精神高度合一的境界。人物合一是对品牌文化的总结.它代表了某一种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个性,如星巴克,它的品牌其实就是形成了一种纯正的咖啡文化,这种咖啡文化凝聚了一批喜欢咖啡的忠诚顾客。享受纯正咖啡就一定要到星巴克,这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又好像哈里摩托车,它将摩托车的造型,轰鸣声、马力和速度感融合为一体,塑造了一种美国式的自由主义精神。哈里品牌的老鹰标志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商标那么简单,而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体验和特定的表现自我个性的工具。因此.品牌文化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它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给顾客产品或服务.而且帮助顾客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我们可以看到,当品牌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时的强大力量.上述哈里摩托车就达到了这种境界。现在哈里的品牌标志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被广泛印制在其他产品系列上,从T恤衫、夹克衫、靴子、手套.一直到泳装、丝质内衣、装饰物和家,哈里品牌文化被广泛延伸到了服饰以及和摩托车相关的行业里。上图中一个小孩子身上穿的哈里T恤衫体现了品牌文化深入人心的程度。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将对哈里品牌的喜好“穿”给了下一代,这时的哈里品牌已经不是摩托车的标志,而是父母对品牌延伸的认同和喜爱。
强大的品牌文化使消费产品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美国人到异国他乡,一看到麦当劳就会不由自主想去吃,原因可能已经不再是因为麦当劳适合他的口味,而是内心潜在的一种文化认同,使他感觉亲切,让他潜意识去消费。
品牌文化战略是品牌战略的最高境界
品牌文化战略BCS(Brand Culture Strategy)是经盛公司根据多年的咨询经验创立的一种品牌战略模型。它指的是在品牌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一种品牌文化,以此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最终通过品牌文化营销的方式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品牌文化战略可以初步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品牌文化,另一种是产品品牌文化。企业品牌文化是指在企业品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品牌文化,例如通用电气公司的品牌文化就是努力争取世界一流,追求高绩效.打破陈规的创新文化等。产品品牌文化是指在产品品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品牌文化,如可口可乐的产品品牌文化就是美国式自由、英雄主义的文化象征。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许多公司的企业品牌文化和产品品牌文化往往是重叠在一起的.如迪斯尼公司的品牌文化也是其产品的品牌文化,快乐文化是迪斯尼公司的品牌文化特征,同时也是其延伸出来产品的文化,像唐老鸭、米老鼠等。但母子品牌战略延伸出来的品牌文化往往不一样,如宝洁公司的企业品牌定位就是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活用品.美化人类生活。因此它的品牌文化是希望消费者能够建立一种“体验一流日用品,享受美好生活”的品牌文化。但在这种线品牌文化延伸出来的各种产品品牌文化侧重点却不一样,如海飞丝是建立一种“无头屑.良好仪表”文化.而飘柔则强调“完美秀发,自信人生”的品牌文化。
表里如一,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延
品牌文化不能仅仅通过外部传播形成,它的内涵是企业文化。从品牌文化金字塔的构成可以知道,一个品牌文化的形成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品牌本身的资源所形成的文化,另一部分则是由企业文化所构成的部分,这两大组成的综合体就是品牌文化。在品牌文化的建设上.我们经常说要表里如一,就是品牌对外传播和表达的内容,要和企业内部文化理念一致。比如说迪斯尼提倡一种快乐文化.这是它对于品牌文化的定位,但在公司内部,如果它没有努力建立一种以快乐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那么服务顾客的员工就不可能在行为上体验出快乐的感受,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很难让每一个来到迪斯尼乐园的顾客体验到快乐文化的。
创建品牌文化的四大流程
如何创建一个强大的品牌文化,是每一个品牌战略的核心使命,尽管不是所有最终拥有强大品牌文化的建设都是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去按照这样的一个流程去铸造品牌文化,但无疑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基本都是根据这种流程操作,因此最后的结果也是使品牌穿上了文化的嫁衣而焕发新生。根据我们的经验,创建品牌文化的流程一般有以下四大步骤。
第一步,整合品牌文化资源
建立品牌文化的第一步是确认可以使用的各种文化资源,包括内外部的各种文化资源,根据品牌定位筛选与品牌定位相关的各种文化因素。
外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品牌本身的一些资源,如:
企业名称(字号)
这是企业无形资产中的主要载体。企业字号有的是历尽百年沧桑的老字号,有的是近年脱颖而出的新字号,有的企业有好几个知名老字号。
企业CIS系统
这是导入企业的所谓“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主要通过企业图案标识体现,一般一个企业只有一套CIS。
商标
经注册或未注册的在商品上的标识,企业可能有多个注册商标。
商品名称
名人
企业家或职工杰出代表在社会知名度极大,也可作为企业的一种品牌资源。
内部企业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反映并影响品牌定位的各种文化因素,它的基础是企业文化。根据我们的企业文化基石模型,企业文化是基于以下各种文化因素形成的: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职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因素的整合下,得出与品牌文化一致的企业文化的要素,确保内外部文化的一致性。
第二步,建立品牌价值体系
在收集和整合内外部的各种文化资源之后,根据品牌战略定位,对各种文化因素进行提炼,确定品牌的价值体系,如香港李锦记集团的品牌文化定位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它的品牌价值是“一流的品质,正宗的口味”,那么它延伸出来的产品文化体系就可以在企业品牌文化价值体系基础上进行延伸,使顾客对公司的品牌都产生一个凡是李锦记集团的产品,都是一流的饮食产品的品牌印象,进一步延伸出中华优秀饮食的健康文化传统出来。李锦记就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文化价值体系也是企业内部的文化价值体系所要倡导的,如李锦记集团的企业文化体系就是让每一个员工都清晰地知道他们工作的价值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而努力,这才可以使内外部的文化价值能够高度一致。
对于内部价值体系如何建立,我们可以举联邦快递公司价值体系排序的例子。它是用雷诺兹和古特曼研发的排名法来确定品牌核心价值:先确定品牌最重要的特征,然后要知道重要的品牌特征“它为什么是重要的?”理由被记录下来,并且“它为什么是重要的?”这一问题再次被问及,以求获得新的理由,重复这一过程直到被调查者给出了一种价值观为止。然后选出第二重要的品牌的特征,重复上述过程.对于剩下的那些特征也同样得出。
第三步,建立品牌文化体系
由于对不同的客户以及同一客户的不同产品会有不同定位的品牌文化,因此要明确本企业品牌内涵及其价值对客户的承诺、品牌附加值等因素.以及明确客户的特定产品的品牌内涵及其价值,对终端消费者的承诺、品牌附加值等。一般的品牌文化定位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确定品牌文化范围
确定品牌文化个性
确定品牌文化价值
确定客户群体
确定客户价值
评估、提升客户关系
第四步,建立品牌文化管理体系
品牌文化管理体系包括了品牌内部管理体系和外部文化管理两个体系。
品牌文化内部管理体系指的是如何针对品牌文化的定位,在公司的内部全体成员从认识上进行高度一致的协同,通过各种管理的行为,包括现场管理,服务意识、营销体系等全过程进行品牌协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心一致。
如果从在展示色彩体系来分,分为有色体系和无色体系。有色体系,是指具有明确色相,如红、绿、蓝、紫等颜色,具有明度和纯度的不同色相都属于有色体系。无色体系,是指黑、白、灰、金银色无色彩体系,在色彩原理中,无彩色系具有一个明显特征:明度,它不具备色相和纯度的性质,因此,越接近白色明度越高,反之,越接近黑色明度越低。当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各种信息繁杂,通过这种黑白灰的无彩环境,对人的内心滋生了淡然静谧的感觉,也能让有形有色的展品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显得安静、质朴,这也是当今展示设计色彩表现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无色彩体系,可以改变产品定位,扩大消费人群,以Jeep品牌为例,在人们印象中Jeep是SUV越野车的代表,它就是在沙漠、丛林等野外环境中使用,是越野为主的产品定位。但随着SUV的城市化发展,Jeep品牌把自己定位从单一的越野为主转化为城市SUV,先从品牌色彩入手,从原先绿色的Jeep品牌标识,及给人军绿色的产品印象,逐渐淡化,变成黑色的品牌标识,停止军绿色车身的生产,通过色彩改变人们对品牌印象。
二、展现文化的激进色彩风格
在汽车展览展示设计上,色彩应用会与品牌文化、品牌历史、产品特点等相结合,并在展示空间的营造,来传达品牌特有的文化信息,表现出产品的特质,便于消费者认知和记忆,形成自己的色彩风格,这种风格一般使用与品牌色彩元素结合激进色彩为主。作为超级跑车品牌,法拉利应该算是这类把色彩风格做到极致的品牌之一。如果问人们提到法拉利会想到什么色彩?人们印象最深就是红色,没错,法拉利用的罗索红,作为上个世纪初,国际汽联分配给意大利赛车的颜色,法拉利在比赛中将其延续至今,正是由于法拉利的坚持,“红色闪电”才能够让现今的法拉利车迷为之疯狂。红色的色彩体系渲染了整个法拉利的传奇历史,也是其标志的色彩,运用红色和黄色,表现热情、诚挚、强劲等,唤起观众兴奋、激情、和对速度的渴望,同时也是对汽车产品速度、性能追求的定位。
三、体现理念浪漫色彩风格
【关键词】县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
品牌作为一种可以触发受众心理活动的标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一种设计。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建设,就是以“品牌”为载体,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创建“品牌”的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1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的情况
弥渡县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之乡、民歌之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基础广泛、资源丰富、品牌确立四大优势。
弥渡县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为目标,以构建覆盖县、乡、村、自然村公共文化免费服务体系为抓手,以创建文化惠民示范村为载体,以“四大政策”打造文化建设平台、“四轮驱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措并举”筑牢群众文化基础、“四项工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着力建设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花灯文化大观园和小河淌水风情园为龙头,兴起文化建设新。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找准文化发展定位,理清文化发展思路,构建覆盖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实施公共文化免费服务群众,人文素质和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缺什么补什么。
文体活动场地、文化活动室基本服务功能健全、基本设施设备配套、管理人员经费有保障、文体活动正常开展。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文化服务全免费机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挥最大效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免费服务带来的最大福祉,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委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行免费服务目标管理,整体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水平,推动公共文化免费服务常态化、体系化建设。
同时,弥渡县着力打造特色群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实施推进每月一场“群众广场文化演出活动”、花灯剧团演出下乡村活动、花灯民歌进校园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免费发放自主创排的老年、中青年、少年花灯健身舞光盘、组织免费培训,举办广场民族歌舞健身舞培训,使花灯健身舞、民族歌舞健身舞成为群众最为喜爱的广场文化活动品牌。
着力培养人才,推出民间文化之“星”。为进一步提升城乡公共文化队伍的服务能力,弥渡县启动了培训城乡公共文化队伍计划。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完成对县、乡公共文化机构全体干部职工和村、社区管理人员、文艺团队骨干的全员系统培训。采取政府引导,社会主体,企业赞助,扶持和鼓励民间群众文艺队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民间群众文艺队伍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
2县文化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举措
弥渡文化馆要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文化基础、丰富的文化资源、响亮的文化品牌四大优势,紧紧围绕基层群众文化的需求,结合弥渡文化特色,坚持“小活动不断线,大活动经常办”的原则,常年坚持开展有声有色群众文化活动,在做好日常服务工作的同时,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
2.1打造广场文化演出活动
县委、县政府统一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各部门、乡镇参与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条件优势,轮流承办,优选节目,以县城花灯广场这一百姓文艺舞台为主阵地每月举办一场主题鲜明、质量上乘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演出活动。文化馆要要认真做好广场文化活动的筹划、资料收集整理、信息和相关事宜。要有计划定期组织广场民族歌舞健身舞培训,要使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一年比一年办的更好,变成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要把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作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来建设。
2.2着力培养人才,推出民间文化之“星”
为进一步提升城乡公共文化队伍的服务能力,弥渡县启动了培训城乡公共文化队伍计划。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县文化馆要围绕?弥渡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之乡、民歌之乡的特色,定期开展乡镇村文化站文化骨干的培训。要使培养人才工作成为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建设
2.3做精做大品牌
紧紧围绕“唱响《小河淌水》,做精花灯品牌”这一目标,进一步挖掘整理好弥渡这一悠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着力扩大小河淌水品牌的影响力,做精花灯品牌,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逐步把“弥渡花灯节”打造成省内一流,全国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庆品牌,成为弥渡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弥渡形象的文化的节庆活动和文化交流品牌。县文化馆一定要围绕“唱响《小河淌水》,做精花灯品牌”这一主题,制定文化馆的工作。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品牌资产评估;大湘西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86-03
引言
鉴于旅游品牌资产的重要作用,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品牌资产评估方面的不断研究,如Konecnik和Gartner(2007)分析了目的地品牌资产评估的因子,认为不仅要注重目的地形象,还要从游客感知、旅游质量和忠诚度等多角度来评估[1]。Boo、Busser和Baloglu(2008)建立了基于游客的品牌资产模型并将其运用在多个目的地的研究中[2]。崔凤军、顾永键(2009)提出了景区品牌资产评估的经济性和非经济性指标体系,并运用品牌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将非经济性和经济性指标联合起来,提出了具体的评估模型[3]。曹晓鲜(2010)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区域品牌资产理论和协同理论分析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的内涵、特性及其构成体系,并结合湖南西部地区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进行了具体研究[4]。显然,上述研究已表明学者们对旅游品牌资产问题的高度重视,但研究内容大多还停留在对具体旅游地品牌资产的研究方面,针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资产价值评估研究还很少见。基于此,本文以大湘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研究将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构成
品牌资产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一个既定品牌赋予产品的附加价值[5]。很明显,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品牌资产,它属于一种区域品牌资产[6]。借鉴蒋廉雄(2005)提出的区域品牌资产的定义,在此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界定为:在满足外部文化旅游者的需要、实现内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者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地品牌的游客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营销效应和竞争能力,为民族文化旅游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居民创造最大的附加值,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地政治、经济、文化目标的实现。根据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特性,我们可以从其核心价值来源的角度,通过较深入的分析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构成要素的本质特征来诠释其价值构成。
1.理性价值是旅游消费者通过其在整个消费过程所接触到的各种要素而形成的对旅游地的直接价值的评价,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地理特性,从而显示其差异性。从这一角度来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主要是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也就是最直接的旅游吸引物,如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民居建筑、民族工艺品等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由这些资源和产品传达出的独特性、唯一性和稀缺性,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特色性优势。
2.象征性价值是指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品牌个性,所谓品牌个性是企业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风格而产生的区别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品牌特质,是品牌独特性的表现。品牌个性是品牌文化的集中表现,有什么样的品牌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牌个性,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而言,其品牌个性塑造的核心就是要凸显民族地区的文化气质差异,即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由于大多数的景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性,那么民族文化旅游要体现其差异性,更要深度挖掘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元素。
3.感性价值是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旅游地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的整体感受和评价。在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和民俗风情,这对旅游者来说具有一种新奇感,易被认同和便于参与,亲身体验异地民族民俗文化特征,成为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最明显的一大特色。丰富的参与体验感知,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缤纷多彩、独特的旅游形态。另外,“非标准化往往才是人们对服务的期望。因此对服务企业而言能够提供有别于他人的服务就代表着自己具有一种优势。”[7]因而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服务在标准化基础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差别也能成为一种优势。
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进行评价要通过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在指标的选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从多角度来综合判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价值;(2)顾客主体原则。旅游者对旅游品牌价值的形成与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需要考察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认知、态度、文化旅游倾向等因素的影响;(3)层次性原则。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按照各要素层次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不断细分。(4)动态性原则。即指标的设计既要有反映现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指标,也要有反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潜在价值的指标。
2.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评价内容。品牌资产实质上是一种来源或基于消费者的资产,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广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与预期一致的产品知觉质量、强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联想以及稳定的忠诚消费者这四个核心特性,那么在此主要从消费者即旅游者这一角度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进行评价。具体来看:(1)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品质认知是指旅游者根据出游动机,与备选旅游目的地相比,对民族文化旅游地资源和配套设施的全面质量或优越程度的感知。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品质认知度的评价主要通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指标来进行,其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品质的重要来源,是最核心的价值,而基础设施的健全程度也会对旅游者对其品牌品质认知度产生重大影响。(2)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是指民族文化旅游地或民族文化旅游企业凭借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主要从旅游市场和客源市场两个角度来进行,其中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能直接反映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而客源市场则决定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能否保持竞争优势。(3)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是指该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潜在旅游者认识到或记起该旅游地属于何种资源类型或其突出特点的能力。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被旅游者认可的程度、品牌个性、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区位特征等因素都会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产生影响。(4)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忠诚是指旅游者重复购买同一个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产品或反复地向亲友以及其他人推荐某个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忠诚度可由游客的满意度和偏好度来衡量,其中满意度包括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偏好度则主要是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识别程度,并受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5)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联想是指旅游者透过某个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能够联想到的与该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相联系的所有事情。民族文化旅游地的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都会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产生更为持久和根本的影响,旅游地环境的舒适度、安全性、产业发展的条件及受重视程度等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直接关联,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提升至关重要。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分析,在此构建出衡量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组成(如下页表所示)。
三、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价分析
大湘西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是一个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以张家界市为中心的北部土家族文化旅游圈、以吉首为中心的中部苗族文化旅游圈、以怀化市为中心的南部侗族文化旅游圈,构成了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民族文化资源由于其独特性、体验性、原生态等特点日渐成为更富内涵和价值的旅游资源,从品牌核心价值的角度来看,品牌价值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其核心价值的来源也是不同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便是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重要来源。大湘西的吊脚楼建筑群、德夯苗寨、板岩寨、古镇城堡城墙等民居文化,苗族服装配饰、蜡染扎染、土家织锦等民族工艺文化是形成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理性价值的基础;土家族、苗族、侗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歌舞等民俗文化,神秘的巫傩、土司、赶尸等民族文化等体现了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象征性价值;具有酸、香、辣特色的湘西饮食文化,由上刀梯、下油锅等绝技绝活和八人秋千、玩龙灯、鼓舞等地方传统项目形成的民族体育文化便构成了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感性价值。
依据所构建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构成层级及相应的测度指标,结合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构成,我们可以对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作简单的评价分析:
1.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品质认知度的评价。首先,从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来看,千年古镇凤凰、德夯苗寨、美丽的王村芙蓉镇、南方长城、里耶古城、名人故居,民族风俗等人文旅游资产都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感染力和名人效应,这些都是具有较大的游客吸引力的品牌资产。其次,随着大湘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项旅游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如在交通方面,国家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尽最大努力支持湘西州交通建设。
2.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的评价。大湘西是湖南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方,并且因其具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域优势,该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从2005―2009年的五年间,大湘西的旅游收入在不断增长,但在湖南省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从2005年的22.34%降到2009年的17.99%,这说明其竞争力有减弱的趋势。
3.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的评价。目前,张家界拥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数14个,湘西州拥有“国字号”旅游招牌13个,怀化市具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7家,这些旅游品牌增强了大湘西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影响力。但就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而言,还不是很鲜明,没有将大湘西丰厚的自然景观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很好的结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提升。
4.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忠诚度的评价。除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本身的吸引力外,旅游服务对旅游者的影响也很大。在大湘西众多的旅游景点中,有些旅游景区就存在欺诈游客的现象,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游客的满意度不高。另外,旅游地存在的负面宣传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游客的旅游品牌忠诚度,如湘西土匪之说等。
5.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联想度的评价。就旅游地环境而言,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注重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旅游地环境维护较好,能给旅游者带来一定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Maja Konecnik,William C.Gartner.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for adestin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400-421.
[2]Soyoung Boo,James Busser,Seyhums Baloglu.A model of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ultiple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8,30(1):1-13.
[3]崔凤军,顾永键.景区型目的地品牌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模型初探[J].旅游论坛,2009,(1):67-71.
[4]曹晓鲜.基于协同的湖南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9-103.
[5]Farquar,P.H..Managing Brand Equity[J].Marketing Research.1989,(9):24-33.
构建品牌名城
品牌是经济竞争发展到一阶段的产物。在过剩经济、产品同质化和消费行为日益追求品质的情况下,商品的品牌价值被不断突显。比如,品牌所蕴含的消费体验和认知、情感性价值、持续获利价值、信誉保障作用、资本价值、文化载体价值等等。品牌成为一系列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集合体。同时,品牌的概念不仅仅被应用于单一商品,同时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企业、行业、城市、地域甚至国家。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以一系列奇迹见证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如何保持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如何以特区的担当与作为践行国家战略,并继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如何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向顶级城市挺进?深圳选择了“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即“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形成标准、质量、品牌、信誉的联动推进。这一思路把财富积累与城市发展引入了新的航道。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品牌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增强深圳的创富能力以及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从而使深圳在全球的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大为增强,特别是会有效提升高端要素和综合性战略资源的配置能力,比如有效吸引国际组织和机构、世界级企业总部等等。
这也是品牌培育、品牌建设的内在规律体现。从长期看,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更深刻、更内在、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在进行品牌战略目标设计时,就一定要把经济和文化共冶一炉。打造诚信深圳,完善信用体系,使深圳品牌、深圳信誉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成为深圳智慧型、力量型、进取型、创新型文化的亮丽名片。通过树立城市品牌和信誉,凝聚深圳创新、自强、诚信、合作的文化共识,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集中涌现,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打造产业新引擎,构建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从而使深圳成为有竞争力和话语权的世界名城。
品牌战略的实施,既是城市经济拓新发展的进程,也是城市文化成长升华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建立多级梯度品牌发展体系,使商品品牌、个人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城市品牌交相辉映,全面嵌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态势。
开放包容起点高
深圳品牌建设不仅起步早,而且起点高。深圳成功地以a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经济的提质增效。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涌现了华为、中兴、腾讯、平安、招行、比亚迪等蜚声中外的深圳知名品牌。深圳还成功创建了内衣、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和黄金珠宝、移动电话、时尚眼镜、时尚服饰等“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这些国内外的品牌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品牌群体,在全市品牌建设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城市,深圳有着开放包容、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文化品格,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和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在不断集聚。企业作为品牌建设的主体,在内生动力和外在助力协同作用下,凭借人才培育、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市场拓展等环节开发培育了一大批自主品牌。这些自主品牌凝聚着质量、标准、信誉、创新、服务和文化等多种要素,体现了企业抢占高端价值链的发展意愿,体现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
深圳的优质品牌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如截至目前,大疆创新先后获得《纽约时报》《福布斯》《Fast Company》《时代周刊》《经济学人》等国外权威媒体的一系列荣誉和奖项。大疆创新已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公司产品约80%的销往海外,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根据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2年至2015年间,深圳品牌培育共资助企业542家次(含一家企业多次受资助情况),资助金额共计39188.60万元。
和发达国家差距待缩短
和发展国家相比,深圳品牌建设仍有较大差距。比如,美国品牌突显了创新驱动。德国品牌则以质量取胜。德国品牌建设堪称“逆袭”典范。二战后德国把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德国制造屹立于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沿,经济实力独占欧洲鳌头,德国工业4.0更是全球先进制造业追逐的目标。西门子电子、博世智能、汉高化工、徕卡相机、双立人刀具、唯森啤酒等一大批德国品牌成为世界公认的信誉象征和质量保证。日本品牌传承匠心文化。日本品牌质量连续多年处于亚洲领先地位,其显著特点就是坚持诚信,对用户负责,许多百年老店都是把信誉摆在利润之上。由此可见,深圳品牌如想畅行全球,必将面对国际市场的严厉目光和严峻挑战,其技术、管理、营销、服务水平和理念内涵都有待大幅提升。
深圳品牌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品牌建设发展规划。品牌建设工作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多龙治水、各自表述、各有侧重,导致临时性、应急性的短期安排较多,缺乏全面的、长远的品牌战略工作总体规划以及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此外,深圳还缺乏经济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共轭效应,缺乏协同联动的品牌培育工作机制,缺乏配套的品牌发展引导政策等。
品牌战略提升竞争力
深圳应明确品牌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既要从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优化服务等生产经营的角度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也要着力开掘品牌建设中所必需的独创精神、工匠精神、诚信精神、城市特色等文化内涵。树立优质的城市形象,培育富有深圳气质、深圳魅力的自主品牌。
同时,还应激活企业行业的主体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围绕文化、创新、质量、信誉等品牌形成要素,提升品牌内生发展能力,举全市之力共同擦亮深圳品牌。
深圳有关部门要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出台品牌激励政策,健全品牌保护法规,着力解决制约品牌发展和供需结构升级的突出问题。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以企业品牌培育为抓手,推行更高质量标准,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搭建具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体系,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为品牌培育建设提供基础和环境保证。
在鼓励国际机构合作,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的基础上,建立多级梯度品牌发展体系,使商品品牌、个人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城市品牌交相辉映并彼此互利。品牌建设全面嵌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立足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定位,大力实施城市品牌发展战略,提升深圳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不仅如此,还应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在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增强聚焦效应。建立科学的品牌培育管理品牌评价认证体系,开展国际知名品牌培育工程,重点扶植在文化、治理、质量和信誉上达到世界级水平的顶级品牌。组建企业品牌联盟,共同打造深圳品牌集群。
加强城市品牌传播和品牌营销,倡导自主品牌消费。提升深圳在全球的信息集聚、交换和扩散能力,宣魍乒惚就磷灾髌放疲提高深圳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结合文博会、高交会、读书月、深圳国际设计周等高端赛事、重大文化与展会活动,策划建立一批深圳品牌展示平台、体验中心,提升深圳品牌的知名度。参照深圳“创客之都”“志愿者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等文化名片,着力打造“品牌之都”。
1.1注重凸显地方特色成都市创建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大庙会等极具地方特色、深受百姓欢迎、具有公益性质的品牌文化活动。同时,成都市依托城乡文化空间,依据市、县、乡、村四级机制的不同需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空间支撑体系,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推进和发展提供可靠的空间保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统筹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首先务必结合实际,了解公民的文化权利诉求;其次也要因地制宜,创办凸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树立地区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文化创意设计平台,发展特色精品文化产业,并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凝聚力带动和促进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活动。未能满足客体需求的文化服务体系再“高大上”也只能作为形象工程昙花一现。地方文化特色一旦形成,就会造成一种牢固的“特色占有”,成为最稳定的知识产权。特色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应当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资源,站在长远的角度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
1.2提升设施建设,加强科学管理首先,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且建设一批必备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公共文化设施。成都市即以城乡“两馆一站一室一点”即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和街道的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作为基本主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力支撑。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的城乡全域覆盖,数字图书馆城乡联网,文化综合执法数字监管平台建设,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艺术团专车配备,都为文化下乡提供了基础设施与交通工具保障。同时要缩小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保障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对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将农民工的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外要看到乡镇等基层地区由于各自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情况等原因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也存在不平衡,因此加强对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有助于对农村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文化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等问题的解决。其次,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科学管理以及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层次化建设、个性化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形式及载体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建设,整合全市文化、文物数字资源,建成城乡数字文化文物信息平台公众导航系统;二是建立包括市民学习、民生服务、图书管理、资源共享、监督考核及信息互动等六大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形成省、市、社区三级数字联动的管理结构;三是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圈;四是要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全方位培训,建立培训机制,保障培训经费,加强对高知识人才的引进,为城乡基础文化单位充新鲜血液,激发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勃勃生机;五是公共文化服务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求按需定制,特别是针对农民工、残疾人、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需要为其单独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与内容,提供符合群众需要的、适合各群体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六是要积极运用多项宣传方式,建立系统的城乡一体公共文化宣传机制,搭建公共文化短信平台,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设立官方微博等现代化手段以扩大公共文化的宣传力度。另外,在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模式方面,公共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相协调,形成立体发展模式,更应当加强同交通、能源、环境、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结合,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加快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保障以及管理,构建立体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创建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