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多民族文化交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民族文化交融

第1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一、辽海文化与辽河文化

2004年10月,辽宁省历史学会等单位在大连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对于“辽海”一词的概念,学者们大多赞同以其作为“辽河流域黄渤海以北广大地区”的代表性的区域文化符号。④此即辽海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上,顾奎相、陈涴、董守义、王绵厚在辽海文化的地理范围上的观点接近,都认为应包括东北全部。⑤2005年,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陈涴老师从地理、历史、文化三方面对“辽海”作为文化符号的合理性进行了考察,认为用地理、历史、文化三要素来阐释“辽海”文化符号,认为其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是有道理的。⑥但是,其目的在于,用“辽海”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辽宁地域文化符号。2006年,她又对“辽海”文化符号的地理范围进行了缩略化处理,认为应以“辽海”冠名辽宁地域文化,其依据有三:第一,“辽海”能涵盖辽宁地域历代界域范围。第二,“辽海”从古至今都是社会公认的辽宁地域称谓。第三,“辽海”能彰显辽宁文化源远流长之深厚底蕴。2008年,陈涴对辽海文化的广义和狭义地理范围做了界定。对辽海文化广义的地理范围的界定,她认为“应涵盖渤海、黄海以北之整个东北区域”①。对辽海文化狭义的地理范围的界定,她认为“今山海关以东,至渤海、黄海间的空间范围”。2009年,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田广林老师对早期的辽海地区做了阐述,认为“主要是指东汉时期公孙瓒据以起家的多民族错居杂处的辽西郡和置于辽东郡西部的辽东属国一带,地当今滦河中下游的河北东北部至辽宁中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一带”②。2010年,王禹浪、王文轶对辽海文化的范围四至做了界定,认为“其东到日本海,南到黄、渤二海,西临大凌河,北达吉林市至农安县一线”③。“辽河文化”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主干文化。其理由,主要有四:“辽代”、“辽宁”均因辽河得名。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河流域古文明是辽河文化最重要的历史与地理的支撑点。“辽河文化”是全省辖域内的主流大系。从历史上看,海洋文化直接关联着海洋经济的发展,甚至同样存在发源于福建等东南沿海的妈祖文化的传承轨迹。但是就历史地理常识而言,古代所谓的“辽海”是泛指辽河以东地区或渤海的辽东湾。同时,在近代,“辽海”曾经是东三省的旧称,已成惯例。因而,若人为地重新将之硬性地缩小范围,界定为辽宁地域文化的标志,似乎未免欠妥。辽宁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和建设“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在此大势面前,确认或选择辽宁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则需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既关注“河”文化,也要观照到“海”文化,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抛开基于历史问题的学术争论,面对这个现实,把辽宁地域文化的主体标志确认或选择为“辽海文化”这种表述,似乎也有其特定的理据,也说得通如果能够“约定俗成”,获得广泛的认同,也未尝不可。④综合以上各种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历史上的“辽海”一词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渤海辽东湾。另一是指辽河以东沿海地区,即“辽东”。金毓黻先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证,在《静晤室日记》中得出结论,说明整个东北,即山海关以东地区均可称为“辽东”,即“辽海”。历史上的“辽海”不仅疆域广大,且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从传说到历史,从实物到文字记载,线索清晰,内涵丰富。称辽宁文化为“辽海文化”,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大“辽海”的外延。这是一种历史事实,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⑤

二、辽海文化的特点

对辽海文化的特点,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但多是就其中某一方面概括性论述,缺乏分阶段、历时性的动态分析。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一)辽海文化的早发性。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早发性”⑥。陈汉洲和王天平等在其论述中也有所阐述。(二)辽海文化的创新性。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卓越的独创性”。王天平认为,辽河文化具有“卓越的独创性”⑦。顾奎相把辽海文化的特点表述为“率先起步的原创性”⑧。(三)辽海文化的与时俱进的特点。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不断的赶超性”。王天平认为辽海文化具有“一贯的创新性”。刘芙君认为辽河流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⑨的特点。(四)辽海文化的多元性。白长青把辽宁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述为“复合型的民族文化特色”⑩张志强的观点是“多元一体”和“不同民族形式和风格的混合交融”輯訛輥,叶立群的观点是“多民族文化的聚合”、“不同经济类型中的文化碰撞和交融”輰訛輥。张亚冰的观点是“多民族的融合、外来因子的浸入,从而形成了东北地域文化多元碰撞与交融的特征。”輱訛輥黄松筠的观点是“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方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輲訛輥孙玉景的观点是“融合与杂糅1.四大族系文化的融合2.三大地域文化的融合”輳訛輥。(五)辽海文化的再生性。叶立群的观点是“多种社会文化类型的重叠更替”輴訛輥董守义认为是“非持续发展”,“反复地从头再来”輵訛輥,表现为再生性。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频繁的更替性”輶訛輥。

作者:刘春福 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第2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关键词:原生态;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68-03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活动绝对支配性为特征的文化形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1]。民族传统体育是各个民族在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氛围中创造和发展的肢体活动,凝聚着本民族浓郁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新疆古称西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居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13个少数民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各民族迁徙融合、“一体多元”文化及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地区。环塔里木盆地是指新疆南部围绕塔里木盆地的2个州、3个地区、4个师(巴州、克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十四师)[2]。维吾尔族是世居新疆、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与大自然抗争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域文明。原生态体育是用生态学的理念和手段来研究体育领域中的问题,具有自然性、内生性、地方性、民间性、永恒性等基本特征。维吾尔民族在漫长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长河中,演化出独具民族特色和信仰的文化体系,维吾尔族的原生态传统体育具有富有民族浓郁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环塔里木盆地所辖属的2个州、3个地区、4个师(巴州、克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十四师)现存的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以现存原生态体育项目、流行区域、流行现状等为主要问卷内容,对环塔里木盆地相关区域文化局及相关体育管理部门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以此调研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项目分类、发展现状及区域分布。

2.田野调查法。对环塔里木盆地的2个州、3个地区、4个师(巴州、克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十四师)现存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的现状、体育特征、文化特征进行实地调研,以此了解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的真实形态。

3.文献资料法。对有关环塔里木盆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和维吾尔族体育研究及文化特征的理论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为准确地剖析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文化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4.专家访谈法。对喀什师范大学、塔里木大学相关社会学专家及阿克苏地区文化局的体育主管领导进行访谈,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体育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的种类(见表1)

由表1调查可知,环塔里木盆地现存的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有游戏类和竞技类,各有15项和8项,其中以娱乐游戏类居多。

(二)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的区域分布(见表2)

调查发现,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现存较多的地区是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和田地区,分布为20项、14项和13项,主要分布在县镇区域,多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巴州和克州其次,现存项目较少的是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和农十四师,以常见的游戏项目为主。由此可知,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多数原生态传统体育以乡镇民间开展较多,大型的传统项目如沙哈尔地、达瓦孜则多以政府性质组织开展,表明环塔里木盆地区域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受现代文化和西方体育的冲击,处于社会边缘和消失状态。

三、讨论

(一)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的文化特征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主要来源于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和南疆绿洲的土著居民。“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其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绿洲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在融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为一体,并以绿洲文明为主,体育文化以土地为中心的“静态体育文化”[3]。环塔里木盆地地域独特,沙漠、碱泽地、边缘绿洲带等自然环境和长期的交通闭塞,造就了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限和地域性,由此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维吾尔族人民在漫长历史的过程中创造和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是新疆少数民族漫长历史中遗留和保存着的原汁原味的、自然的文化遗产。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性、文体交融性、娱乐性构成了维吾尔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4]。维吾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达瓦孜(走绳)、打尕尕(打木棍)、沙哈尔地(空中轮转)、赛马、且里西(民族式摔跤)、滑冰、麦西莱普、叼羊、拔河、秋千、跳绳等23项。原生态传统体育是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人民在漫长历史演变中,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民族文化的表现。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中的麦西莱甫、刀郎舞、达瓦孜等伴随民族音乐的舞蹈游戏,反映着浓郁的民族色彩;而赛马、叼羊、摔跤等竞技项目又体现了维吾尔族豪放、勇敢、粗犷和强悍的民族性格。

原生态体育具有原初性、本土性、生活性和交融性等内涵特征[5]。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反映塔里木河流域独特地域环境下,维吾尔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运动形态;也是历史文化变迁下维吾尔族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它凝聚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审美观、健康观、伦理道德观、精神价值追求、以及宗教文化信仰等多种文化特征。独特的地域环境决定了塔里木河流域世代生活和生产方式,维吾尔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文化同样给予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带来异域的文化表达方式。维吾尔族人民在众多的原生态传统体育游戏中,如秋千、姑娘追、山哈尔的等运动,多喜爱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佩戴高贵的佩饰,以此显示心情的愉悦和身体的舒展美丽;在竞赛运动项目中身着鲜艳奔放的服饰,以此反映参赛者勇敢、拼搏、进取的精神气质。维吾尔族人民同时注重身心健康的发展,如达瓦孜、叼羊等运动项目的开展,不仅促进本民族健康体魄的发展,同时也是积极进取、健康心理的表现。而维吾尔族人民在伊斯兰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等节庆日中举行的沙哈尔地、摔跤、麦西莱甫等喜庆游戏中,维吾尔族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庆氛围,为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文化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体育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文化现象。原生态文化主要指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较为边缘的、更接近初始和质朴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并融进现代其他学科文化的一种文化存在形式[6]。地域文化是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为主要内涵而形成的[7]。体育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是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等多种文化组成。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是一个地方长期劳动与多种智慧的积淀,离不开各种原始崇拜[8]。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是维吾尔族文化的外延,反映了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文化的本质,其作为民族文明和文化的载体,具有传统文化承载的作用和功能。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是维吾尔族漫长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独具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信仰的文化组成。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文化反映了塔里木河流域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凸显了维吾尔族在漫长历史变迁中,深受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交融下所形成的开放、乐观、淳朴、好客的民族精神面貌和礼仪文化;同时也体现了维吾尔族热爱生活、爱美的审美文化理念;以及勇敢、坚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在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中伊斯兰教文化散发着民族气息,同样反映在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礼仪、民族伦理道德的尊崇,以及维吾尔民族运动形式中,是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凝聚力和文化的象征。

(三)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形态的一种,深深影响着民族文化的特质,一个民族、地域体育运动的风格、美学观和价值取向都深深地反映着这个民族或地域文化的特征[9]。原生态传统体育是社会与文化变迁下,特定地域环境中保留的原始特色和民族特质的体育项目,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和体育性文化特质。维吾尔族众多原生态传统体育的产生和流传于维吾尔族的乡村间,欢快奔放的民族音乐、热情好客的民族习俗、趣味浓厚的游戏内容、以及朴实纯洁的民族风格,使得维吾尔族人民乐观、开放的精神面貌伴随乡间体育游戏和体育文化的传承深入民族文化的骨髓。维吾尔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又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村民之间相互交流感情、促进文化交往及种族繁衍的需要,是维系村落与村落之间感情、加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精神纽带。维吾尔族的原生态传统体育多在“古尔邦节”“肉孜节”等重大民族节日或婚庆的日子里举行,这时周围十里八乡的村落都会有人前来祝贺观看,进而加强了村落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是塔里木河流域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深扎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土壤,是维吾尔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社会生产紧密相连,同时丰富多彩的原生态体育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增进了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民族的凝聚力。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促进了生活和谐和稳定发展,增进了人民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生活理念。

四、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是新疆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性、文体交融性、娱乐性等体育的文化特征。反映了维吾尔民族开放、乐观、淳朴、好客的民族精神面貌和礼仪文化,族热爱生活、爱美的审美文化理念,以及勇敢、坚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等文化内涵。对促进族间相互交流感情、促进文化交往和文化认同,以及加强村落与村落之间感情、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环塔里木盆地维吾尔族原生态传统体育的挖掘和开发,有利于维吾尔族优秀体育的继承和开展,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高维吾尔族民族素质,维护环塔里木盆地多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西部体育文化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19(3):133-139.

[2]许辉,杨洁明.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研究[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5,27(1):41-44.

[3]朱梅新,张新辉,李进国.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地理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49-51.

[4]刘全福,张守平.维吾尔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9,16(9):102-104.

[5]李延超,虞重干,杨斌.论生态体育的内涵――以苗族村寨体育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1-3.

[6]李盎,问,曾羽,答.做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呵护人――人类学者访谈录之五十八[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33(1):33-35.

[7]王东旭.体育地理学范畴下的中国武术区域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1):29-32.

第3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发展;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为此,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疯狂学习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现象。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

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示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民族和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民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4]

(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质,又依其时代性而融汇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表现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时代性则体现体育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特征,反映文化发展由低向高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之间传播、交融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体育文化发展阶段的标识和特定的文化类型所展示的时代风貌与精神。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民族性存在于时代性之中,时代性反映民族性的共同特征,不存在绝然独立的文化属性。正由于二者的统一,衍生出体育文化的整体性与独立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自主性与互赖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等等的有机共生。这些特性又表现为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意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全球意识则从世界和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了各民族的文化视野。民族精神展示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时代精神则代表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特征与风貌。

(二)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

文化的涵延性系指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特性;主导性则是指文化的多元复合结构中,必然呈现该文化的主导倾向,包含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文化的涵延性与主导性并存,反映着文化存在的结构特性。文化是一个涵延广博的概念,有其丰富的内涵,诸文化因素多元交汇,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文化发展的时代新质共集于一定的社会空间。文化创新是以一定的优秀文化传统之弘扬为前提的,新文化不可以完全独创出来;并且,文化演进还是文化发展多元因素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的过程。正是在继往开来与传播互感的文化整合中,民族文化得以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

从文化的涵延性来看,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非常典型地证明了文化特性的客观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以及辽阔的地域分布上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从文化的主导性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其交融会通的强大生命力之中,展现出立于主导地位的、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主导性特性。

(三)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

兼容性不仅包括了涵延性所规范的文化多元复合与传承演化的因素,而且含指文化发展中精华与糟粕、进步与落后等等因素的并存。有可能区分出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又有许多无法绝然判定的交汇复合内容,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或具体的状况情形下,精华与糟粕的判定受到时代的局限,也受到评判主体的制约。

选择性指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吸收所需养分以补充、壮大本体文化、排斥不适应自身需要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其包括民族文化自身特有的选择、排斥功能,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特点;又由于文化选择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进行的,从而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选择性同样不能独立存在,也受到兼容性的影响。文化的选择、排斥功能是在兼容性的规范下实现的,选择的结果不是使文化成为单一因素,而是丰富和发展了兼容性。兼容性一样受到选择性的制约,选择的结果是使兼容并包的各种文化因素根据民族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被排斥、淘汰的因素则失去生命力,这就是民族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也代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即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适应本体文化需要的选择和汲取、以及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会通创新,这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同步过程。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为其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5]

历史证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强盛发达国泰民安的时期,往往就是政策开放、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百花齐放的时期。固步自封意味着保守落后,开放创新才是民族兴盛文化繁荣的契机。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容乃大”,民族繁荣是各民族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结果,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立个性和存在价值,促进各民族间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二)交流互感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养分与动力。各民族的文化聚集和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三)兼融会通是民族体育文化绵延的内驱力

任何民族的体育文化都有其空气和土壤,有自己的载体和灵性;任何民族体育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及尊重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义务;都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汲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发展创新的责任;也有共同繁荣人类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却同处并存相互联系,都是其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在静止和封闭的状态中发展,都是其内在的新旧更替、进步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外部的文化触击冲突、汲取融合之合力的作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兼融会通特质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绵延的内在驱动力。

(四)整合创新是民族体育文化长存的生命力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为文化的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通过涵延传播、汲取更新来实现新文化建设。开放与交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衰的动因,整合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存的 (下转第82页)

(上接第74页)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兼容并收、各民族间的交融会通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吸收、整合创新是其强劲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历来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疯狂学习,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

“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7]。实践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同时,我们的创新还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赵光远主编.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5]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载朱家桢、厉以平、叶坦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第4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我国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独特性是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他们各自独特的内涵是需要挖掘和探索的。虽然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有不同,但他们却都有着类似的发展道路,有很多方面也是共同的,特别是在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方面也是大体相同的。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的人们用他们那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粗犷豪迈的气质书写了不朽的诗篇,打开许多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各民族的文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所赞颂的真善美和批判的假恶丑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能以民族的大小来划分文学作品的贡献,而是应当正确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独特性。

1.当代文学发展不能缺少少数民族文学

当我们进入到当代文学史,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工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认识经历了少数民族文学被弱化直到少数民族被弱化的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已经从弱化的文学发展到具有独特文学特性的轨道中来。从大中国文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存在严重的不足,其叙述和构建上都存在着多民族文学和文化领域缺失这样的问题,很少有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做出比较详尽的论述。中国文学历来都是把朝代或时代作为分界来书写中国文学史,在中国文人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上,都把文学国家化、民族正统观念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一种表现,但对于国家实现和平统一以及建立强大的现代多民族国家却缺少依托,需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和文学纳入到大中国文学史的构建中来。正是由于把少数民族文学和我们认为的正统文学加以区分,才把少数民族文学排挤在中国文学的大门之外,多民族文学发展领域就被人为地加以干预,造成了多民族文学的缺少,把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极不和谐的声音。中国文学呈现给我们的精彩画面,缺少不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参与和影响,少数民族的许多优秀作品改变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错误认识,少数民族无数精美的诗篇为中国文学增添了荣誉。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是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多民族文学的概念难以确定,但多民族文学在现实社会中是确实存在的,我们暂且不把民族身份、民族语言、民族文学形态等作为文学的评判尺度,单就文学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局可以把少数民族文学列入到中国文学之林。多民族文学是存在的,是各个民族文学精华的荟萃,是组成中国文学的多个有机体,具本身鲜明的特点和独有的民族特性,也正是如此,中国文学才拥有了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才使得中国文学史独具魅力,赢得了全世界的称赞和喝彩。

2.发挥各民族文学特色,促进当代中国文学大繁荣大发展

多年来,人们对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讨论和研究日趋成熟,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辅相成和交融互动,不再孤立地研究某一个民族,而是把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汇集到一起加以研究,从中发现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文化渗透和相互影响。在多数人看来,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差别不大,并且很多文学作家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时把他们叙述的那么接近,但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是和过去所提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无论是汉族文学家还是少数民族文学家,都要站到新的高度来完成自我观念的改变,把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建放在全新的视角,不能把各民族的文学特长和之间的相互关联视而不见,重新体现和定位各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只有不断发挥出各个民族的文学优势和特色之处,中国的当代文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大繁荣、大发展。

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及其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关系

1.多民族文学史观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文学是具有时代特征以及现代文学意识的文学形态,这种文学形态已经逐步认识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中国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着共同利益的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了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的连带关系,是一个社会的整体。

2.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促进当代当代文学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其严肃的民族性,这也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品格。虽然当代文学工作者非常重视编译外国文学作品,但是当代文学并没有因此忽视本民族的文学和审美需求,当代文学在追求现代性和先锋性的同时,应当把民族文学的构建和艺术传承发扬光大。为此,应答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一些好的做法,进而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实现更好地发展。

3.加强各民族文学工作者沟通交流,共同传播优秀文化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逐步屏弃民族之间的差别,把真正好的文学作品都吸收到中国文学的宝库中来,这其中包含有很多知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他们的作品更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文学工作者没有民族之分,更没有因为民族的不同而相互抵触。对于各民族的文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地进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广泛传播开来,实现各民族间友好互助,文化共享,共同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递给世界。

三、结语

第5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就构建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不论人数的多寡,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其鲜明的民族性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群体共有而与其它民族群体相区别的民族文化特征。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作为一种传统,也代代影响这个民族群体,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而且资源丰富,呈现出一种神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从一个民族群体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有的风俗习惯甚至历经许多世纪而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有的民族后代甚至迁徙到新的地方,虽与其它民族杂处群居,其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仍然保存下来。

以贵州省为例,经过千百年的多次迁徙和演化,目前有17个少数民族的1400万人世居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又在其中形成若干个分支。由于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与外界及相互间交往较少,这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分支都长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活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学上极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传统节日舞蹈、歌唱、戏曲、服饰以及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娱乐竞技等,加上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丰富多彩,以及特有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它的最主要价值是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也理所当然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信仰等因素,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族制宜,讲求实效。

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统一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既具有历史性,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又因其生命力而具有时代性,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同时它又在深层次上普遍影响着民族成员,具有大众性,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实践,同样需要文化的创新,需要民族文化与时展同步。民族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大众性,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创新重构,但作为其中最精辟部分的文化遗产,则需要保护、传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传承、保护、弘扬与改革、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只有开放才有希望。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民族都要注重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民族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综上所述,我认为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就必须注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贯彻“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又相互吸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提供科学文化和智力的支持。各民族文化对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安宁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实现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又都保留着独立的个性,同时又相互交融,推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交流,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统一的国家,团结就是力量,团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

历史至今,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和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这些作用不是哪一种单一的文化可以替代的。

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当然包括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否则谈不上整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同时社会发展也要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与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制订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

管理人才,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典要全力保护,要扶持到位,要加大投入,给足政策支持,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对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要加强指导,提供服务,为文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做到因地制宜,富有特色。人才的培养可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与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文化人才,需进行跟踪培养宣传推介,促进他们的成材和发展。

要注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要保护其原形态。民族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认同感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特色的坚持有着重要关系。

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注重调研、总结,让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人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广泛传播,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依法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备级领导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化,纳入财政预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守住各民族人民的精社家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使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第6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一、音乐形式的传承与交融

(一)鼓吹乐的发展

鼓吹乐是一种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排箫、笳、角和横笛等合奏而成的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音乐,因其乐器简单且声音高亢嘹亮流传广泛。因此也被用于军事活动,在军事战役时演奏鼓吹乐以鼓舞气势,震慑敌人。鼓吹乐从北狄音乐发展而来,汉朝以后历代相传,期间不断完善与发展,到了契丹时期最为兴盛。

《汉书》中有关于鼓吹乐最早的记录,汉初班壹“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这也反映了鼓吹乐的起源。秦末汉初,鼓吹乐已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传入中原以后,逐渐与中原汉族民间音乐相融合,发展成为各种不同的鼓吹乐,音乐艺术家创作出许多具有多民族特色的鼓吹乐曲。南北朝时期是鼓吹乐发展的新时期,隋唐时期,卤簿鼓吹应用广泛,以“乐部”为称,划分等级。契丹时期,鼓吹乐作为军乐演奏,一般在契丹皇帝朝会等仪式时只是作为仪仗队行进,气势宏伟壮阔。

(二)横吹曲的发展

横吹曲也是军乐,和鼓吹乐分部而同用。契丹民族“以鞍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横吹管乐主要以横笛作为演奏乐器,同样地,横吹乐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律书?乐图》明确指出:“横吹,胡乐也。”说明横吹曲来自西域,两汉时期进入中原。汉初作为武乐,以二十八解闻名。,汉武帝时,与鼓吹分为两部,东汉时期横吹的发展受到限制,逐渐衰微。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贵族进入中原,使得横吹曲迎来新发展,如著名的“梁鼓角横吹曲”的出现。隋唐时期,横吹曲地位逐渐提高。契丹时期,横吹乐继承了前朝的形式,分前后部,契丹游牧民族的生活使得在马上演奏的横吹乐在草原上盛行。

(三)音乐形式传承的意义

综上可见,契丹音乐的两种典型形式“鼓吹乐”和“横吹曲”在各个朝代不断发展演变,从西域传到中原,历经不同时期和地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音乐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乃至契丹得到大的发展。

二、乐器上的传承与交流

契丹的乐器种类繁多,不断发展。当然,契丹族继承和发展了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其中也包括乐器的传承。

(一)契丹乐器的具体演变

例如,北魏鲜卑族的乐器分为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三类。首先,在弹拨乐器中,契丹乐器继承了直颈琵琶、曲颈琵琶、五弦和箜篌,特别是直颈琵琶很大程度上传承了北魏乐器的精华,而曲颈琵琶一直发展至今,成为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其次,在吹奏乐器中,契丹乐器继承了横笛、筚篥、角和笙,其中横笛和角得到广泛使用。最后,在打击乐器中,契丹乐器继承了腰鼓和铜钹,契丹音乐中的散乐由腰鼓伴奏,铜钹则在大乐中演奏。

(二)契丹乐器演变的意义

契丹时期乐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乐器的精髓,同时契丹时期又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乐器相互吸收,演变成为契丹这样种类繁多,音色丰富的多民族性的有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同时也为后世的乐器盛世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契丹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契丹音乐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不仅继承了前朝的音乐文化特色,同时也兼容并蓄,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以及中原汉族的音乐文化,对后世的艺术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契丹音乐的继承性

契丹音乐文化继承了前朝各代的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对前朝各代的音乐表现形式以及乐器上做了新的调整与改善,同时兼容并收其他少数民族以及中原汉族的音乐特色,逐步发展出一种具有契丹民族特色且多文化融合的音乐文化艺术,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一抹亮色.。

(二)契丹音乐的发展性

吸取多民族以及多个朝代音乐特色的契丹音乐,对辽以后的金元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明清戏曲盛世的出现拉开了帷幕。无论是音乐表现形式还是乐器上,都对后期的音乐文化发展对出了极大的贡献。契丹的音乐为金元和明清的宫廷乐曲演奏以及民间戏曲都带来了无限生机,为后期音乐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7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关键词:民族教育;宗教活动;文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民族或不同种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世界民族文化也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和多元的文化格局。面对这一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成果相当显著。然而,还是存在着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分布不均、多民族聚居等现状,这些都成为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长期以来,为了消除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相互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成为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由此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照搬照套汉族地区发展模式,有的民族甚至开始讲汉话,写汉字,将自己的文化抛之脑后。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具有多文化长期并存的立体文化生态区,同时还是一个文化交融和冲突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华民族文化在整个国家的56个民族中的传承效果是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足于世界的千秋万代的大业。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的教育绝对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更多的教育模式是要建立在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基础之上。

民族文化的核心基础是民族的,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信仰本是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明确了各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就找到了作为国家共享文化传承的基点,学校教育在此基点的示意下就能找准自己的着力点,使每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内涵成为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对化解并消除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建设相抵触的各民族文化糟粕都在积极的意义。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其宗教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延续之重要线索,尤其是民族传统宗教活动,里面所蕴含的文化真谛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不仅对少数民族的世俗生活起着重要影响,还通过持续规范少数民族民众的观念和行为,进而影响着少数民族民众的价值观等,并最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等产生重要地整合与促进作用。人是社会的人,是文化的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给予人以安全、自尊、认同、延续,其发展和演化又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定,这对民族的形成、民族特征的形成,包括民族心理、思维模式、社会习俗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是特定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认同体系的典型代表,是这些民族的精神皈依,它因此成为特定民族的民族认同基础。它是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也是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内在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人类描绘的世界和自身的最初表现体系起源于宗教。如果说哲学和科学产生于宗教,那是因为宗教起初代替了哲学和科学,特别是原始宗教,它不仅促进了人类智识本身的形成,同时形成了让这些知识得以阐发的形式。“和谐”是宗教与社会有机构成中的主题,和谐一词所体现的无疑是事物协调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它被视为是天底下最珍贵、最美好的状态,是人类的永恒价值追求。我们之所以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是我们可以在组织得最简单的社会中找到它,而且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宗教更适合我们理解人的本性,或者说,它似乎更便于我们展示出人生的本质的、永恒的方面。实际上,任何宗教都不是虚假的,就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而言,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是活生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的,它和人类的生活更加贴进,安排得更加合理,似乎已经溶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今,更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少数民族传统生活出发,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从研究宗教仪式活动过程,进而研究教育如何通过仪式进入人的心灵,理解教育对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让人们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并保护这些以特殊形式出现的民族教育资源。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建立于和谐社会构建和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建设的背景之上,分析宗教文化存在和延续的社会心理要素及其作用形式,思考其延续的内在和外在机制,为构建多元共融、和谐共生的西南民族文化提供参考。随着外在社会的现代变迁,包括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强烈的互动矛盾,有些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也面临着消退的危机。事实上,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文化的传承既包括显性的、物质和行为的传递,还包括了内在隐性的、为少数民族群体成员所内化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承。所以,从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视角来思考少数民族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剖析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这在全球化背景下将不仅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价值的现代实现。从理论价值来看,将为解释民族宗教传承的文化心理基础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方式做出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第8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策略

回眸过去的一个世纪,全球化并不局限于经济方面,已经扩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强势渗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处在主流文化之外,因此,如何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将成为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表现出特有的相对独立性。它的起源、发展、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信仰等有着密切联系。它可以从侧面展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反映民族的社会和历史面貌。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艺术和现代体育的源泉。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地位的丧失。自1840年,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文化涌入我国。由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很快西方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在中最早引入了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传统的骑射、刀剑等武艺取而代之的是洋枪、洋炮、以及英国和德国的兵操。19世纪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在中国设立了许多学校,课余活动为田径、球类等西方体育。而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最高代表,倡导没有任何歧视,坚持友谊、团结、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球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推动世界各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同时,却以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为主导,不断地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冲击。由于中西方的地域性差异,生活习俗、文化差异,西方体育文化中体现冒险、挑战,追求形态美、速度美,在运动中“竞争”是其灵魂,好斗心理是其本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内心的修养,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调心、调养、调身的康健境界,我国民族体育项目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有着突出的娱乐性、表演性和观赏性。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观念上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体育方式,甚至阻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由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正被青年一代所冷落。

社会变革使民族传统体育丧失了主要存在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在逐渐消失,甚至被人们遗忘。经济是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为他们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开辟了道路。民族体育文化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缺乏基础理论。由于我国体育学科建制较晚,长期以来受西方现代体育的影响,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拓展和开发,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层次的理论匮乏,基础理论薄弱。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时冷时热,研究仅限于少数人,缺乏持久和深入,从而导致基础理论的匮乏。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萎缩。少数民族因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它在产生、传承、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给予了充分地补充和完善。像武狮,是中华民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首先是在我国的西域民族流传,后来进入中原,经过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改进,逐渐成为各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我国55个民族,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存在“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现象,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精彩纷呈的特点。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情趣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舞台却在不断的缩小。像民间游戏和宫廷游戏由于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大都已经丧失了初始的面貌,例如民间的杂技活动,清代中期较多,但随着政治经济的衰退,这些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国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自卑感。长期以来,受全球化影响,国民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了“差距”的心理,盲目地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偏执地认为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没有了民族个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像奥林匹克运动是以现代竞技体育为母体,由各民族传统体育演变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要吸收外来西方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民族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人身体内在的修炼,强调调心、调养、调身的康健境界,像我们熟悉的以养生为主的气功、武术等,都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诠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全球文化的交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中西合璧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虚怀若谷地接受世界各民族文化。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应该摒弃那些扼杀体育竞争性的“民族本位论”,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突破原有思想框架,敞开大门,大胆引入现代科学成果,接受和吸纳现代优秀体育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属于世界”。随着全球化各国联系的紧密,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升,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被世界上许多民族所接受,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将会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精神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养生、娱乐、健身等功能,对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较为普及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如“武术”、“气功”、“太极拳”、“摔跤”等,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启迪智慧。像在学校开展“太极拳”的课程,以其独特的健身和娱乐价值受到学生们的广泛热爱,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这类民族体育活动,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积极开展世界各民族体育盛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资源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差异性,是民族活力的源泉;在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其特殊之处将成为其他民族体育文化学习的对象。很多年来受思想观念的束缚,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停留在继承的层面上,没有被视为珍宝,且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全球化不可扭转的潮流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积极地融入其中,成为沟通和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一过程中,绝对不是盲目地同化,丧失自我文化的本体,而是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世界性的各民族体育盛会是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9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

关键词 节庆活动;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交融

作者简介 孙曦(1980-),男,宜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邓卫红(1968-),男,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教授。(江西宜春 336000)

节庆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具有时间、民族(地域)和活动形式多样的性质,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节庆民俗中,民俗民间体育是节庆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各民族、各区域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行为、习惯等血肉相连。在我国传统节庆活动中,民俗民间体育作为一种以观赏娱怀、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其表现形式,还是其内在价值,都充分体现出丰富的内涵。

一、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

(一)春节-舞龙舞狮

围绕着春节,形成了许多体育习俗,如舞龙、舞狮等,迄今仍广为盛行。舞龙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乾隆五十五年年编撰的《晃州府志・风俗》晃州即湖南省新晃县载日“舞龙灯沿街盘绕,箫鼓喧天”。舞龙时常伴以“彩龙船”、“渔夫戏蚌”、“西天取经”等故事表演。舞狮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狮子为百兽之尊,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春节舞狮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二)元宵节-“元宵争看采莲船”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猜灯谜外,民间还要进行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

(三)清明节-“忙趁东风放纸莺”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时叫踏青的好时光,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放风筝。

(四)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龙舟节是民族节日的一朵奇葩而深受群众喜爱。划龙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运动,参赛船只一字排开,船以颜色不同而分别命名为青龙、黄龙、白龙等。各船及其旌旗罗伞、船桨和划手服装俱为同一颜色。一声炮响,船似箭发,两岸欢呼,锣鼓齐鸣,演奏出人与自然和谐吟唱的音符。清江水涨,龙舟舞动,粽子飘香……端午龙舟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健身功能和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体育、旅游和文化结合的美丽画卷。真是“鸣锣急响在船头,划桨争行较优劣,独有游人听不得,翻身直上玉皇楼。”(清乾隆《镇远府志》)

(五)中秋节-“中秋赏月舞气柑”

旧时,成都并川西一带每逢中秋之夜有儿童“舞气柑”之习俗。气柑,是力西坝人对抽子的俗称。清代诗人冯家吉在其《锦城竹枝词百咏》中有一首专写此俗“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时至今日,“舞气柑”之体育习俗虽已不复见,但每逢中秋佳节,阖家欢聚、登台观月、泛舟赏月之俗仍然盛行于民间。

(六)重阳节-九九登高

重阳节登高是合时令、益身体、亲近自然和振奋精神的传统体育习俗活动。中国古代不仅民间风俗中有登高祈寿的传统,文人、士大夫更有登高言志的习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丽胜景,令人叹为观止。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也有生动的描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凡写重阳节的诗词,大多要提到登高远眺之事。

二、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民俗民间体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的节庆习俗,其中也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藏族的“望果节”。望果节是农村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一般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1-3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天人们会穿上古代武士的服装,请出了吉祥的神灵开始了在本村土地上的绕行,农民们世世代代以这种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粮食丰收。转田地是万果节最主要的形式,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行在房舍土地间,融会在一片碧绿与金黄的色调中,构织出一副瑰丽的高原风情图。全村老少汇集村头,献上一杯浓香的青稞酒,迎接转田地的勇士凯旋归来。辛勤了一年的农人们都希望在节日里玩个痛快,他们跑马射箭、彻夜狂欢。在歌与舞的旋律中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傣族泼水节。傣历的元旦,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

侗族“三月三”抢花炮。在抢花炮的日子里,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踊向岩坪,花炮为用青细竹篾或藤条编织外面缠以红布的三至五个茶杯口大小的圆圈。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顿时全场欢声雷动。哪个村赛连续抢到花炮者,说明该村寨连年五谷丰登,也是侗家姑娘向往的村寨。

三、婚庆中的传统娱乐性体育

中华大地上的许多民族都有在婚庆时进行一些传统娱乐性体育活动的习俗,借此抒发人们在婚庆时幸福、喜悦的情感。

如藏族的“跳歌庄”。藏民“婚嫁以茶为礼,娶亲之日,群妇赴女家,歌舞以为乐,谓‘跳哥庄”’。(陈登龙《里塘志略・风俗》)。

苗族“抢牛尾巴”和塔吉克族“叨羊”的传统体育

项目近似于抢亲习俗。塔吉克人婚礼的第二天,要举行叨羊比赛,男方亲朋簇拥着新郎来到新娘家,双方争夺一只割去头、蹄约两岁的山羊,羊和牛尾巴代替了抢亲中的姑娘,这样的争抢和现存的抢亲一样仍然只是象征性的。而这些民俗体育活动因为能够增加婚庆的欢乐气氛,便传承下来,并且成为有特色的中国民族婚俗的一部分。

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哈萨克族不同部落或地区的男女青年交错组合,一男一女两人一组。活动开始,二人骑马并辔走向指定地点。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马鞭在小伙子的头上频频挥绕,甚至可以抽打,以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不能还手。不过姑娘一般是不会真打的,特别是如姑娘本来就喜欢小伙子,那她就会把马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如果是姑娘不喜欢的小伙子,在去的路上又说了许多脏话或做了不少过分的动作,那姑娘就会毫不客气,挥鞭狠狠抽打。过去,此活动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戏谑性的追逐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萌发了爱情,最终结成伴侣的。而今它已成为一项饶有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不少已婚的成年男女也喜欢参加。

四、节庆与民俗民间体育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节庆与民俗民间体育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二者创造和活动的主体是相同的,其中还有很多的特色和活动规律是相同的,二者在产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节庆性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中华各丰富多彩的年庆活动为民俗民间体育提供了一个表演的机会与舞台,民俗民间在年节中传承、发展,并与中国年节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一)民俗民间体育在节庆中传承、发展

节庆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载体。节庆是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节庆“储存”了不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从而“储存”了具有民族性的共同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其中也“储存”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包括传统体育的活动手段、体育价值的评价标准、审美情趣等等。

节庆中的民俗是产生民俗民间体育的土壤,节庆同时也是民俗民间体育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节庆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汉族春节和端午节、仡佬族春节、侗族春节、水族端午节等,在这些节庆活动中,都有民俗民间体育的内容。从节庆习俗活动中透视到古老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反映出不同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在节庆习俗中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二)民俗民间体育与中国节庆文化的相互交融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