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肺炎护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病死率很高。其特征为肺部弥漫性病变并且在临床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一般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肺炎多见。感染发生在宫内及产时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发生在产后的感染称为生后感染性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因此,探讨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诊疗及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 肺炎 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
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康复。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肺炎,其中重症肺炎56例,合并有心衰者32例,有惊厥者2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史、体征及X线证实。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肺部体征与X线改变往往不完全相符。利用胸部X线拍片对诊断新生儿肺炎有其重要性,尤其是高质量X线照片,可为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提高重要依据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在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中:(1)以拍胸片为主要检查手段;(2)拍新生儿胸片时,要做到操作快;(3)按照、曝光条件和曝光时机要掌握准确;(4)掌握新生儿胸部拍片的特点,这些都有助于新生儿早期肺炎的诊断。
2 结果 126例患者均获临床痊愈。
二 护理方法
1 加强疾病护理的宣教:注意患儿的保暖、休息应随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随时更换潮湿的衣服,以免发生反复感染。必要时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等。
2 呼吸道护理:反复吸净口咽、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引流,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每2~4小时翻身、拍背、更换,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60°,以使肺部扩张,减轻呼吸困难,利于分泌物排出。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或止咳化痰药。雾化吸入后轻扣背部,协助排痰。
3 供氧护理:供氧有低氧血症时可根据病情和血氧监测情况采用鼻导管、面罩、头罩等方法供氧;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可给予正压通气治疗。如果出现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喘憋、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立即给氧。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新生儿或鼻腔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可用面罩、头罩、鼻塞或氧帐给氧。如果患儿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口吐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应立即吸入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每次吸入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4 抗生素治疗护理:金葡菌肺炎可用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或丁胺卡那霉素;革兰阴性菌或绿脓杆菌对一般抗生素耐药者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选用氨苄青霉素与青霉素治疗,3天后用大剂量青霉素,疗程10~14天;李斯特菌肺炎可用氨苄青霉素;单纯疱疹肺炎可用阿糖胞苷或无环鸟苷;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病毒唑雾化吸入3~7天;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静脉滴注;衣原体肺炎可用红霉素,剂量为50 mg/(kg?d),共2~3周。即根据不同患儿使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
5 中医介入的护理:根据小儿肺炎起病急且易传变的临床特点,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客观上存在缓不济急的矛盾, 因此发挥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炎的特色优势,需重视应用现代诊疗护理技术,加强对重症肺炎患儿的监测和护理;重视中医药扶正疗法在新生儿肺炎阶段的早期介入治疗和护理。针对婴幼儿服用中药汤剂依从性相对较差的矛盾,普及既保持中医护理特色又具简、便、廉、验的中医外治法及煮散剂的应用,加强中药给药途径及剂型改革;针对中医特色疗法在小儿肺炎防治中的作用,开展对常用特色疗法的临床验证及技术规范研究。
6 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新生患儿如果出现面色灰白、烦躁不安、气喘嘘嘘等症状,短期内心率加速(幼儿>160次/min,婴儿>180次/min)、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等心力衰竭等表现,要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减轻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7 按时服药、打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打针痛、吃药苦等问题而忽视给孩子及时治疗,甚至有些家长虽然接受了治疗,但孩子一旦病情有点好转就停止用药,这样的迁就孩子。可结果往往是过几天病情又加重,有用药,以至于病程迁延不愈,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8 恢复期的护理 :新生婴幼儿要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要避免使他们过度劳累比如长期的啼哭等。同时要加强营养供给,要保证高蛋白、高纤维素食高营养食物的供给。
对于新生儿肺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治疗,以遏制病情的进展。多数新生儿肺炎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治是完全能够治愈的,并不留下任何后遗症,而且也不会复发。但严重的肺炎又合并了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或损害,就会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因此,要正确认识新生儿的肺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早给家长和患儿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刘世超.新生儿肺炎200例X线诊断体会.实用儿科杂志,2008.
[2] 卢升梅.儿科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王慕狄.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古锐,余加林.用PowerBuilder建立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及抗菌药物变化动态监测系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
[6] 许植之.新生儿肺炎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2007.
[7] 陈伟君,姚庆华.早产儿肺炎的X线诊断与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
[8] 张志君,徐润华,李剑媛.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023-01
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可对患儿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目前,机械通气治疗为应对该疾病的常用方法,而在治疗期间,通过配合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患儿预后。常规护理方法虽可使患儿症状相对缓解,但无法获得较为满意的长期疗效,故需进一步改进护理方法,以挽救其生命。经多项临床研究发现,精细化护理可较好的改善患儿各项生理指标,进而提高预后质量[2]。为此,本研究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以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25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017年6月-2018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25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日龄10-28d,平均(1896±075)d。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日龄10-29d,平均(1898±074)d。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儿清洁皮肤、更换尿布、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方案如下:①合理喂养及口腔护理。人工喂养时需根据患儿病情及体质量等情况确定需奶量,母乳喂养则以患儿自觉饱感为准,对于无法进食患儿需给予鼻饲进食,喂养后应抱起拍背并采取头侧右卧位,以避免吐奶,同时在喂养后应给予患儿进食少量温开水,以达到清洁口腔的效果;②家长心理干预。积极做好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期间应耐心细致的回答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并加强与其沟通,以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配合度;③呼吸道管理。因患儿呼吸道尚未发育完全,若不当极易引发舌根后坠,进而导致喉梗阻,故护理人员需定期为其更换,并注意引流、拍背、翻身,及时帮助其清理口鼻分泌物,以确保患儿呼吸通畅,且对于痰多患儿应及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④抗感染护理。严格遵循医嘱给予患儿抗感染治疗,并根据其病情发展程度控制静脉滴注速度及滴注量,同时应注意观察患儿大便情况。
13观察指标①于护理1周后抽取患儿颈静脉血液并使用德国Bayer348血气分析仪测定对比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及pH值。②于护理1周后分别测量比较两组患儿呼吸频率(RR)及心率(HR),其中RR采用电子计数法测量,HR采用心电法测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血气分析指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PaO2、SaO2及pH值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重症肺炎为常发于新生儿期的急危重症,该时期患儿不仅表现为肺部换气功能受损,同时也可出现气道堵塞、并发呼吸衰竭等现象,目前临床治疗仍较为棘手[3]。同时因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病情危重,故需及时采用有效治疗措施以尽快帮助其改善呼吸道症状并提高呼吸功能。而在治疗期间,通过联合科学、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可进一步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进而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并抑制病情进展[4]。
3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60-02
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有效措施,患儿气管插管后气道内出现的分泌物不能自行清除,及时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出,有利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内吸痰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开放式吸痰操作复杂,往往需断开呼吸机,使氧气供应暂时中断,导致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发生变化,病情增加外界感染几率;密闭式吸痰操作简便,可有效解决开放式吸痰出现的问题。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7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33例男性,37例女性,年龄30min-15d。所有新生儿均持续性通气超过48小时,气管内出现分泌物需进行吸痰。随机将选取的新生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吸痰前,连接密闭式吸痰系统,同时分别连接呼吸机、负压吸引器与新生儿气管插管连接口,根据新生儿痰液粘稠度适当调节负压吸引器压力。将密闭式吸痰仪器吸痰控制旋钮打开,在气管插管前端0.5-1cm处插入密闭式吸痰管,按压负压控制旋钮的同时将痰液从吸痰管中吸出。若采用湿化液对粘稠痰液进行稀释,可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湿化液,重复操作上述吸痰步骤至干净,即可用生理盐水将吸痰管中痰液冲净,结束吸痰操作。最后关闭吸痰控制旋钮,退出吸痰管至无菌薄膜,关闭吸引器。
1.3护理措施
1.3.1一般护理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若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和血压变化明显等情况,必须停止吸痰,并将供氧浓度提高,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吸痰。密切观察患儿胸廓起伏情况,以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与呼吸机送气不一致情况。固定气管导管,以免导管扭曲、打折,影响管路通畅。
1.3.2密闭式吸痰系统管理为免引起肺不张,必须选择适当的密闭式吸痰管型号。每24h换一次密闭式吸痰管,防止细菌感染,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保证其通畅性,并湿润吸痰管,便于插入;吸痰后,及时冲洗吸痰管,以免被痰液阻塞。为保证通气效果,每次用完后应将吸痰管推到黑线处,减少气道阻力。
1.3.3预防感染新生儿身体各器官正处于发育时期,抵抗力比较低,极易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感染各种细菌。所以,必须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如:①每天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用消毒液拖地,并保持干净、整洁、空气流通。②为免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并进行消毒。③每天用棉球沾生理盐水擦拭患儿口腔、舌面与牙龈。④每隔2h变换患儿,并轻拍其背部,以免产生压疮、坠积性肺炎。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χ±s)表示,P
2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发生3例(8.5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照组8例(22.86%),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 外周动脉采血 应用价值
新生儿群体是一个在医学护理殊的群体,而新生儿护理工作长期以来都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挑战,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医院同家属之间的医护纠纷问题[1]。在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面临诸多困难,如新生儿出血速率慢,凝血速度快、出血量少以及需要反复穿刺抽血等问题。如何克服新生儿因静脉血管细小、血管充盈度差所带来的新生儿采血困难的问题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一大挑战。临床实践证明静脉穿刺采血的技术难度大,且容易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疼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本院106例新生儿的对比采血发现,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较静脉穿刺采血具有诸多的优点,不仅技术操作简单、安全和可靠,同时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106例,在征求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对106例新生儿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53例。①观察组:男婴27例,女婴26例,平均出生体重(2620±150)g;年龄12~21天,平均(13.1±6.5)天;胎龄36~40周,平均(37.6±2.7)周;其中肺炎患儿20例,缺氧性脑病13例,败血症16例,其他疾病4例;②观察组:男婴25例,女婴28例,平均出生体重(2635±150)g;年龄12~21天,平均(12.8±6.7)天;胎龄37~41周,平均(38.2±2.9)周;其中肺炎患儿21例,缺氧性脑病15例,败血症14例,其他疾病3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胎龄以及出生体重等差异性不大,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分别采取外周动脉采血和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具体医疗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将新生儿保持平卧姿势,左手掌面托住婴儿的肘关节,令穿刺侧手放直,拇指绷紧肘关节下方5cm处的前臂,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右手指腹触摸肱动脉走向,并轻压痕迹作为进针的标记。因新生儿的特殊性,一般采用5ml注射器在搏动最为明显的地方连接5号头皮针进行采血,完成后应加压5分钟用于止血,以免防止缺血现象的发生。其次,在桡动脉穿刺时,令新生儿平卧,医护人员左手握紧新生儿待穿刺侧手掌面朝上,在腕关节上用食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拇指固定新生儿的手掌,通常以右手持针,以15~30°角度扎入最强的脉动处,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完成后应加压5分钟用于止血。
指标观察:认真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采血一次成功率,通过VAS疼痛评分标准评定患儿的疼痛度:其中以时间划分,0~3分钟轻度疼痛,4~6分钟中度疼痛,7~10分钟重度疼痛,此外利用标本溶血、标本凝血以及血肿和呼吸暂停等指标衡量记录新生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注意事项:外周动脉采血要求较高,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做到安全可靠,医护人员严格按照穿刺技术要求,保障在无菌情况下对新生儿进行采血,其中采血设备必须做到安全、消毒。医护人员应以娴熟的操作技术,尽量避免二次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避免在同一地方多次穿刺,防止出现局部血肿等情况的发生[1]。压迫止血必须注意新生儿血液的循环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SPSS软件分析,通过X2进行计数资料的检验,结果显示,P
结 果
一次成功率和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一次成功率98.1%,显著高于对照组81.1%的成功率,此外,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9%,而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6%,两组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新生儿因其特殊性,血液分部较为集中,其中以躯干、内脏为主,而对于采血处的四肢而言分部较少。此外,新生儿的血管较小,且充盈度较差。常规应用股静脉穿刺采血而言,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新生儿股静脉和股动脉以及神经并行分部,由此,采用股静脉穿刺容易破坏动脉和神经。对于大血管股静脉而言,如果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易造成血肿,而多次穿刺采血又会导致血管损伤而产生血栓。总而言之,股静脉穿刺采血增加了新生儿采血的风险性[2]。对于外周动脉采血而言则表现出了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以及高操作性等特点。通过本次的研究不难发现,外周动脉采血在一次采血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疼痛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均优于股静脉穿刺采血。研究发现外周动脉采血能够满足不同临床新生儿采血的处理需求,在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的同时,也避免了采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血样本凝血、样本溶血、血肿和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总之,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具有安全、可靠和适用性,在医学临床推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品管圈;新生儿吐奶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5~12人)为了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的地组成一个团队(圈),然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PDCA 循环(戴明环)与应用品质管理(Quality Control,QC)的手法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而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吐奶是引起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时可发生新生儿窒息,降低新生儿吐奶的发生率可有效防范医疗风险。我们将降低新生儿吐奶发生率为活动的主题,并利用品管手法加以分析、改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组圈"品管圈"活动从2014年3月在我科进行第二次组圈,通过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QCC活动的知识培训后,我们遵循自愿的原则进行组圈,最终确定"品管圈"成员共7人,平均年龄31.5岁,并明确辅导员、圈长、圈员的职责。
1.2 圈名及圈徽的选定 圈名和圈徽的制定,充分发挥头脑风暴法,激发圈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采用5、3、1评分标准选定主题。最终通过投票决定。"宝贝圈"成为QCC小组活动的圈名。
1.3 方法
1.3.1 主题选定 召开"宝贝圈"全体圈员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法",充分挖掘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选出"宝贝圈"为第二期圈活动的主题为"降低新生儿吐奶的发生率"。
1.3.2 活动安排 5个月为1个活动周期,每期活动解决1个主题,每l~2w召开1次圈会议,每次会议30min左右,并有专门人员负责会议记录。"宝贝圈"第二圈活动开始于2014年3月1日,历时20w,按照计划、实施、确认、处置分别占30%,40%.20%,10%的比例开展活动。
1.3.3 现况把握 小组成员首先绘制了"新生儿吐奶发生的流程图";然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法讨论并设计出"新生儿吐奶原因调查表",以便制定查检表;最后根据查检表,绘制了改善前的柏拉图,同时我们得出了新生儿吐奶的原因主要为:新生儿24h内,不当,喂养不当,共占86.1%。依据80/20原则,将以上原因列为本期活动改善的重点。
1.3.4 目标设定 根据查阅参考文献报道,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发病率在80%~85%[2],孙玉琴等报道的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呕吐的发生率约占新生儿的1/6[3],李小荣等报道的两种胃管插入法吐奶等的发生率为30%[4],王瑞英等报道的羊水胎粪污染儿洗胃后呕吐与禁食时间及喂奶量探讨,粪染儿呕吐的发生率为44.22%[5]。即目标设定我科新生儿吐奶发生率由现状的37%降至14.6%,降幅为60.54%。
1.3.5 解析 明确目标后,组织圈员利用鱼骨图手法从人、物品、环境、方法4个方面对新生儿吐奶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所有的小原因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选定要因。
1.3.6 对策拟定、实施及检讨针对要因,按80/20原则共拟定4个对策,经上级核准后进行改善实施。详细的对策方案具体如下:
1.3.6.1 针对新生儿24h内吐奶的原因,我们制定了常规用5%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配成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洗胃禁食6h后试喂5%葡萄糖水5ml,每隔2h喂1次,喂2次糖水无呕吐后给予喂配方奶2~10ml/次,每隔2h喂1次;24h患儿无呕吐、腹胀者,再根据医嘱按需喂养。
1.3.6.2 针对患儿引起吐奶的原因,我们制定了喂奶过后统一采取右侧卧位1h,颈下垫小毛巾打开气道,抬高头肩部15~30°[6],在喂奶的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儿吃奶的情况及有无吐奶的发生,避免吐奶引起误吸的发生。
1.3.6.3 针对喂养不当的原因,喂奶前对躁动的患儿先予以安慰,每次喂奶后,应抱起轻拍背部,让气体排出。同时注意右侧卧位,有利于胃的排空。喂奶后及时将奶瓶拿走,避免吸入空气,不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喂奶手法进行抽查,考核。加大对患儿的安抚力度。
1.3.6.4 针对翻动患儿致吐奶的原因,医生查房、治疗及护理繁多、分散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尽量集中护理工作,喂奶过程及喂奶后30min尽量避免搬动患儿,喂奶前更换尿片,使用镇静药物做检查的患儿,2h后再喂奶,并挂上警示牌。
1.3.6.5 针对没有使用适宜的奶嘴的原因,根据患儿吸吮能力选择合适的奶嘴。对吸吮能力差的患儿,给予安慰对其吮吸功能进行刺激,锻炼患儿的吸吮功能,可训练吸吮和吞咽及其协调能力,促进胃排空,有利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成熟。
1.4 效果观察 为了检验对策的效果,我们又制定了改善后的新生儿吐奶原因调查表,通过6w的调查,经确认以上五种对策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有形成果
2.1.1 通过QOC活动后新生儿吐奶发生率率明显降低,我科新生儿吐奶发生率由活动前的37%降至活动后的14.6%,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我们的目标达成率为:(改善后一改善前)/(目标值一改善前)×100%=(104一252)/(107一252)×100%=102%。进步率为:(改善后一改善前)/改善前×100%=(104一252)/252×100%=58.7%。
2.1.2 无形成果 QCC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自信心、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责任心、积极性、成就感、沟通协调能力、品管手法8项内容进行调查,每项内容1~5分,计算出每项的总分及平均分,绘制出雷达图(图3)。结果显示,每项指标都有提高,尤其是在品管手法和团队凝聚力方面提高最为明显。
3标准化
3.1 标准化1 对新入院的新生儿常规给予洗胃,用5%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配成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洗胃后禁食6h,试喂5%葡萄糖水5ml,每隔2h喂1次,喂2次糖水无呕吐后给予喂配方奶2~10ml/次,每隔2h喂1次;24h患儿无呕吐、腹胀者,再根据医嘱按需喂养。
3.2 标准化2 喂奶过后统一采取右侧卧位1h,婴儿床上背部用棉被支撑,颈下垫小毛巾打开气道,抬高头肩部15~30°[6],在喂奶的过程中加强巡视,避免翻动患儿,对躁动的患儿先予以安慰,每次喂奶后,应抱起轻拍背部,让气体排出,同时注意右侧卧位,有利于胃的排空。对于检查需要镇静的患儿,常规禁食2h,并悬挂禁食牌,患儿醒后再喂奶,
4讨论
"品管圈"活动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并确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次开展QCC活动,全体圈员不仅运用了头脑风暴法、甘特图、柏拉图、鱼骨图、雷达图等基本的品质管理工具,而且能够从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由外及内,由点到面的层层剖析,从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制定有效的实施对策,圈员既是工作的实施者,又是工作的管理者,通过制定积极有效的对策实施,最后我们制作成标准化流程,达到有效降低新生儿吐奶的发生率,促进喂养的正确性及安全性,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3-495.
[3]孙玉琴,黄俊梅,郑俊兰.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2),15-16.
[4]李小容,覃英梅,杨朝霞.早产儿两种胃管插入法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23(7),618-619.
摘 要: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的15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研究组(优质护理管理),各79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疾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新生儿护理中进行优质护理管理能预防护理缺陷事件,降低新生儿患病风险,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关键词:新生儿护理 优质护理管理 护理效果新生儿护理是产科护理中的重要组成,新生儿身体素质差,器官、组织发育未成熟,护理风险较多,且新生儿不能言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督[1]。在临床中若不能识别护理风险则可能增加护理缺陷事件风险,提高黄疸、感染等疾病患病效率[2]。此外在新生儿护理中部分产妇参与度不高,导致其对相关护理知识了解较少,护理能力较差,这一现象在初产妇中较为常见[3]。新生儿外界抵御能力较差,需予以精细的护理,不仅仅护理人员要实施全面的照护,还要提高家属护理能力,确保出院后新生儿能够得到悉心的护理[4]。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常规护理难以满足当下要求。优质护理管理以患者为对象全面深化护理内涵,提升护理质量,在临床中得到护士、医师、患者的肯定[5]。本研究应用优质护理管理,观察其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的15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79例。纳入标准:(1)单胎。(2)新生儿胎心正常。(3)产前检查无头盆不称。(4)阴道分娩。(5)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新生儿重要器官疾病功能不全。(2)合并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对照组男婴30例,女婴49例,日龄3~15 d,平均(6.37±2.45)d。研究组男婴31例,女婴48例,日龄3~16 d,平均(6.80±2.41)d。组间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根据新生儿病房各项工作开展护理活动,密切监护新生儿体征,进行喂养、脐部护理等,家属进行产科常规宣教。研究组进行优质护理管理:(1)护理:密切监督新生儿情况,帮助新生儿更换,交替平卧位、俯卧、侧卧位的摆放。新生儿床上用品选择舒适、柔软的材质,避免造成损伤。仰卧位时床头抬高15°,将毛巾垫于肩下,保持肩部与外耳道处于同一水平。俯卧位床头抬高,保持下肢、腹部、胸部以及头部呈三阶梯状。侧卧位用布卷成鸟巢状,用海绵作为底垫,柔软面部制成包套,将水枕垫置于幼儿头颈部。加强护理管理,每隔2 h更换一次,预防压力性损伤。(2)信任支持:我科收治生病的新生儿,新生儿住院没有母亲陪伴,跟产妇接触很少,因此产妇在分娩后往往担心新生儿状况。护理人员需向家属解释我院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获得家属的信任与理解。(3)饮食护理:进行健康宣教对家属普及母乳喂养的优势,积极鼓励母乳宣教,指导哺乳方式,母乳喂养时正确姿势、新生儿、哺乳技巧等。实施催乳确保新生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发育。(4)排便护理:观察新生儿出生后12 h排便情况,排便量、排便颜色,按摩腹部促进粪便排除,若24 h后新生儿迟迟不排便需进行检查。记录小便量,观察小便颜色,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清洗后擦干臀部,穿好纸尿裤。若为红臀患儿需待臀部自然晾干,涂抹护臀膏,穿好纸尿裤。(5)脐带护理:脐带脱落前需观察脐带状况,出生24 h内包扎脐带,24 h内后打开纱布,促进脐带干燥、脱落。洗净双手捏起脐带,棉棒蘸取75%酒精擦拭脐带根部周围,清洁分泌物及血迹,每日清洁两次。穿戴纸尿裤时勿遮盖脐带,避免被尿液污染。脐带脱落后时常有分泌物渗出,用棉棒蘸取75%酒精擦拭,消毒纱布遮盖脐带,在创面愈合前避免盆浴。(6)细节护理:保持新生儿床单整洁,病房空气良好,暖箱温度适宜,晨间、晚间加强护理,按时对新生儿肚脐、皮肤进行拼接,定时更换纸尿裤,避免臀红。新生儿喂养期间加强护理力度,预防呛奶、吐奶等。(7)疾病护理:护理期间密切注意患儿体温、皮肤状况、意识等变化,保持皮肤干燥,积极预防黄疸、湿疹。早开奶促进胎粪及时排尽,避免发生母乳喂养性黄疸。保持新生儿病房空气清新,家属探视时做好防护措施,谢绝患病人员的探视。(8)健康教育:对家属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强调家属参与新生儿护理的优势。宣讲母乳喂养优势,母乳喂养咨询师指导方法技巧。围绕脐带消毒、沐浴、穿衣等方面事项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同时护理人员在床旁进行一对一演示,手把手指导家属进行操作。定期组织座谈会,就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提高家属的理解。(9)延续性护理:出院后新生儿各项护理工作由家属进行,为了在院外予以悉心的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建立微信群,就饮食、洗浴、日常生活管理等事项发送推文至微信群,及时解答家属问题,及时通知预防接种事项。1.3 观察标准以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疾病发生率、家属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家属护理正确率为观察标准。(1)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常见缺陷事件为跌倒、坠床、延误检查、用药不当等,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护理缺陷事件例数/新生儿例数×100%。(2)疾病发生率。新生儿常见疾病为臀红、黄疸、湿疹、皮肤感染,疾病发生率=疾病发生例数/新生儿例数×100%。1.4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对比[n(%)]2.2 疾病发生率研究组疾病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相比成人而言,新生儿的身体素质更差,身体调节中枢尚未成熟,对外界抵抗能力差。因此其护理工作质量对护理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6-8]。对新生儿实施细致的护理有利于正常发育,临床中多项研究证实护理质量是患者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提高护理质量尤为重要[9]。常规护理的不足之处在于护理人员较为被动,工作独立性差,且家属参与度不高[10]。在常规护理中新生儿护理工作存在一定风险性,且家属因护理知识的匮乏,护理技能的不熟练,出院后难免手忙脚乱[11]。由于人们医疗意识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有更严格要求,常规护理满足不了患者需求,若护理不当导致缺陷事件还会引起医疗纠纷。胡婉妮等[12]报道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方法,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明显,缩短了新生儿在医院中的住院时间,新生儿家属对医院的护理工作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刘芳芳等[13]指出对新生儿实行护理时采用优质护理管理起到的效果更佳。在临床中多项研究对优质护理予以肯定态度,应用优质护理强化了护理人员责任,满足了护理需求[14]。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掌控新生儿护理风险,制定人性化、科学性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还能提高安全性[15]。在本试验中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更低,疾病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了优质护理为维护新生儿安全保驾护航。与葛文萍[16]报道一致。优质护理强调了家属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参与度,这一举措同时保证了新生儿在院内和院外的护理[17]。总而言之,在新生儿护理中进行优质护理管理能预防护理缺陷事件,降低新生儿患病风险,这一护理办法有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林小燕,邓小霞,李小妹.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9):105-106.[2]吴瑞.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131.[3]王静宜.全程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7):143-145.[4]杨静,顾娟娟.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7):84.[5]金二丽,邱卓华.全程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3):129-130.[6]陈建香,胡蓉.优质护理用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8):64-65.[7]丁磊.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0):123,126.[8]李桂琴.互联网平台健康教育联合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6):100-103.[9]付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z1):348.[10]韩学娟,户志银.优质护理干预对于初产妇保健能力和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S2):230-232.[11]齐福莲.优质护理干预在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4):168-170.[12]胡婉妮,黄伊菊,廖锦文.基于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智慧健康,2020,6(14):84-85,93.[13]刘芳芳,罗旋旋,王辉,等.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心理月刊,2020,15(5):92.[14]劳丽明.新生儿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5):185,198.[15]廖薇,林亚娟,赵杰.优质护理对初产妇新生儿护理及自我保健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0,34(2):315-317.[16]葛文萍.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5):84-85.[17]职晨阳,许斯,王敏.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6):149,153.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新生儿;重症监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7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儿重症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出现,但是由于新生儿的发育尚不健全,而且新生儿的疾病存在多重复杂的因素,因此在临床上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医院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在新生儿重症监护方面有很多问题。现取我院从2012年3月――2012年9月中6个月收治的261例重症新生儿进行相应的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的研究对象是我院从2012年3月――2012年9月中6个月收治的261例重症新生儿,其中男性新生儿142例,女性新生儿119。所患的病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早产儿,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湿肺,胎粪吸入综合症,急性呼吸窘迫症,新生儿肺炎等。
1.2研究方法将研究的261例新生儿重症患者分为实施改善前和实施改善后两组,分别进行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制度、家长满意的评分,从而进行对比。
1.3统计学方法所得到的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x2检验,P
2结果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改善方案前及改善方法后,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制度及家长满意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3讨论
3.1常见风险
3.1.1疾病因素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健全,同时新生儿疾病常具有伴发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新生儿的疾病往往具有发病快、过程严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在看护方面给予了看护人员较大的困难。
3.1.2缺乏沟通新生儿重症监护房要求封闭式管理,因此患者亲属不能与患者接触,导致患者亲属不能第一时间获知患者的病情发展,同时,由于患者亲属对于患者的疾病不够了解,同时护理人员也未能清晰详细的告知患者亲属关于患者疾病的详细情况,致使患者亲属对于患者的病程发展不能理解,对于患者的疾病没有一个科学的认知。
3.1.3期望过高部分患者亲属缺乏对医院治疗过程的认识,盲目的寄托希望于医院,认为患者已经送往医院就一定可以治好,但是由于新生儿疾病的死亡率较高,因此患者死亡是较为常见的情况。患者的亲属由于缺乏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因此在患者死亡的时候往往不能接受,认为是医院单方面的原因,从而造成与医院方面的矛盾。
3.1.4医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程度危险,变化多,变化快,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护理人员若稍有疏忽,则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另外,如果护理人员缺乏对新生儿重症患者疾病的了解,则很有可能会有错误的抢救或者相应的看护行为,耽误治疗甚至加重新生儿患者的病情,同时,如果看护人员的护理技术达不到要求,在进行相应的常规检查时不能做出有效的相关诊断,也会耽误治疗甚至加重新生儿患者的病情。
3.1.5硬件因素新生儿的疾病复杂且变化多样,因此要用到的相应医疗仪器种类多,若医院无相应的仪器或者缺乏对相应仪器操作的技术人员,会严重耽误治疗。同时若没有及时的保养检修仪器,很有可能导致在紧急情况下要使用仪器时仪器由于故障而无法使用,从而耽搁治疗。另外,病房的环境因素若是不能达到标准,则会对新生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造成医院感染,从而加重了新生儿患者的病情。
3.1.6其它因素医院在给新生儿患者安排护理人员时未能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病重程度,导致编制出现问题,安排不合理。另外还有对新生儿患者使用一些仪器治疗时反复使用仪器而造成的损伤等等因素。
3.2改善方法
3.2.1增进与患者亲属的沟通在新生儿患者进入医院时,要将患者所患疾病以及可能有的结果详细的告知新生儿患者亲属,让其有心理准备。在治疗期间,及时将患者的状态通知新生儿患者的亲属。做侵入性及特殊治疗前应告知家长并请家长签名如患儿换血治疗前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通俗易懂语言,讲解换血治疗的必要性及换血的方法、疗效及换血存在的风险等,并请家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签输血同意书及换血同意书[1]。
3.2.2完善制度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2]。
3.2.3强化危机及风险意识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关注护理过程重点环节的风险,对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实施,不断改进完善[3]。
3.2.4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考评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相关技术进行测评,对于技术不过关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办法。同时,定期向国内外医院学习更加先进的看护方法以及技术,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3.2.5加强医疗仪器管理设专人负责检查及维护、定期检测,新仪器使用前要细读说明书,充分了解性能,掌握操作方法,将操作流程制成卡片贴在仪器旁。[4]
3.2.6加强环境管理及时通风,保证重症监控室内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定时消毒灭菌,防止新生儿患者受到医院感染从而加重病情。
新生儿重症监护具有一定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管理质量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风险一直都有,但是风险是可以减少的。在医院进行监护的过程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善于接受批评,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提高医院的看护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青.阳爱云.急救护理人员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护理研究,2010,20(10:2639.
[2]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2(6:74-75.
关键词: 新生儿;观察;护理
如何观察和护理新生儿,表面上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与一般的观察与护理并无不同。其实不然,护理人员认真做好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不仅能及时发现病情并给予及时的处理,而且是捕捉病因、争取时间,求得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掌握好这项护理技术。
一、新生儿的观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观察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如观察新生儿黄疽出现的时间、发展快慢。生理性黄疽一般在出生后的3至4天出现,7至10天后消退。如黄疽出现过早(24小时内),发展过快,应注意发现并及时报告。如新生儿有病理信号,即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有花纹等症状,说明其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如病情进一步发展,以致出现面部及四肢发维,体温不升,对刺激反应消失,则表明病情正在恶化。
2.观察新生儿有无面色苍白,阵发性青紫,拒乳、呕吐、嗜睡、烦燥,重至昏迷、呼吸不整或暂停,出现抽搐等脑症状,如出现新生儿尖叫、眼球震颤、四戚肌张力亢进等,即提示有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于早产儿、胎头吸引儿,急产婴儿中也偶有发现。
3.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及心律的改变。一般新生儿每分钟呼吸40至45次,呼吸均匀,心率每分钟120至140次,如出现病理信号时,即出现呼吸、心率增快,面色发灰,烦燥不安、紫绀,呼吸浅促,这表明患儿肺的有效通气不足,肺泡气体交换有障碍,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氧并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如出现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吵吸不整或暂停等,则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的表现。这种情况在临床观察中多见于早产儿,吸入性肺炎的婴儿,且病情变化快,发展也快。
4.观察新生儿是否呕吐。重点关注呕吐物的颜色、次数、量、气味。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一次进食量过多,牛奶温度不适,或进食后过早搬动,均可出现溢奶,或呕吐少量残奶。若呕吐物带有咖啡色样物,淡红色带泡沫状,且呕吐频繁、量多,呕吐呈喷射状,均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
5.观察新生儿的睡眠。一般新生儿睡眠时安静舒坦,呼吸均匀,有时面部会呈现出各种表情,这些均属正常现象。如果他们在睡眠时烦燥不安,入睡后又全身干涩,面红、呼吸声粗,应引起警惕,这可能是发热的预兆。如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新生儿会在睡眠时表现出烦燥不安,额部微冷湿润,手足心湿润的现象,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
6.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注意大便性状、气味、次数、颜色及时间。新生儿胎粪呈墨绿色,粘稠,3至4天后大便呈金黄色软膏样,稍带酸味,亦可呈淡黄色,便稍干。新生儿多数在24小时内排出胎粪,极少到48小时。
【关键词】产后访视;健康检查;咨询指导;有效保障
产褥期是妇女一生中一段特殊的生理时期,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都属于脆弱或高危人群,存在各种健康问题,应引起妇幼保健人员的高度重视[1]。所以优质的产后访视能够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及时发现影响新生儿健康的因素并加以干预。同时也是社区卫生机构做好围产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国际组织提出“儿童优先,母亲安全”,为了做好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定期产后上门访视的服务,及时发现了产褥期出现的影响产妇和新生儿健康因素,做出了有效的干预措施。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母婴的患病率,取得了良好的可行性的效果。现做出如下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分娩的我社区698例产妇及700例新生儿(2例双胎),进行规范化产后访视服务3次。孕周33-42周,阴道分娩436例,剖宫产262例,其中高危妊娠占143例,新生儿出生体重2030-4900g,新生儿满月增磅体重 400―2460g。
1.2 方法 参加家访工作人员分别在产妇分娩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左右至产妇家中 对产妇和新生儿行健康检查。对产妇和婴儿的身体状况、精神心理状况列出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和技术指导并记录在围产保健手册。
1.3 内容 (1)母亲:如一般情况饮食、睡眠、大小便、体温、血压,有无皲裂、有无红肿情况、子宫复旧情况、阴道恶露有无异常,腹部或会阴切口愈合情况,并对产妇营养、个人卫生、心理、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问题进行健康指导。发现母乳喂养困难、便秘、痔疮、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收缩不良、妊娠合并症未治愈等问题及时治疗,有产后抑郁症倾向者做好心理指导,严重者建议住院诊治。(2)新生儿:初次家访时对新生儿应进行仔细的全身检查,包括婴儿反应、心肺情况、黄疸情况。排查皮肤有无皮疹,头部有无血肿,脐部有无感染等,并做相应的处理。了解分娩情况,出生体重等,做好访视记录,如有体温不升、呛奶、口周青紫、严重黄疸等情况要及时送往妇幼保健院诊治,复访一般在生后14天,主要测量体重,了解生理性体重下降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黄疸消退及脐带脱落情况,解决新生儿喂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三访在生后28天,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价其健康状况后,督促家长及时建立“0~6”岁婴儿健康检查账册加入婴幼儿系统管理。(3)在产后访视结束的同时,告诉家长新生儿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并嘱咐产妇42天前往体检。
2 结果
优质的产后访视及时发现了影响母婴健康的各种问题,通过正确的指导能有效阻止不良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保证了母婴的健康。 通过产后访视发现存在问题有母乳喂养问题,乳汁分泌不足15例,通过饮食调整、喂养指导后,均成功进行纯母乳喂养。乳腺炎10例,腹部切口感染4例,会阴切口感染8例,胎膜残留导致出血5例,子宫复旧不良9例,便秘12例,新生儿黄疸住院19例、肺炎12例、红臀10例、新生儿腹泻2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2例、新生儿口腔溃疡1例,及脐带延迟脱落等均得到了及时的诊治和指导。
3 干预措施
3.1 母乳分泌不足的指导:首先指导产妇哺乳的正确姿势,其次找出导致母乳分泌不足的原因,例如产妇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汤类进食过少,受到某些心身因素影响:如伤口疼痛、疲乏、睡眠缺少、情绪低落等。如果产妇有凹陷,应尽量手法纠正,保证婴儿吸吮,实在无法顺利含接的,再通过使用吸奶器取奶。产妇还应注意饮食调整,可多吃骨头汤、鲫鱼豆腐汤、黄豆猪蹄汤、多饮水和奶类等催乳。多摄取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保证营养的供给。同时还应调节好精神状态,保持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睡眠,坚持母乳喂养通过婴儿的吸吮不断的促进乳汁分泌。必要时服用中药调理,如白通草6克,王不留行10克,当归10―15克,煎服。
3.2 乳腺炎的指导:某些产妇因凹陷,发育较小妨碍了哺乳;或乳汁量多,产妇没有及时排空内剩余的乳汁;又或乳腺导管不通等原因导致乳汁淤积,在此基础上细菌通过破损的入侵导致了乳腺炎的发作。所以乳腺炎重在预防,要避免乳汁淤积,防止破损,如有皲裂及时涂抹红霉素软膏,哺乳前洗净。平时哺乳前洗手,清洁,不要让婴儿含着睡觉。如感到有疼痛的肿块,局部皮肤潮红要增加哺乳次数,先喂胀痛侧的,再喂对侧,两侧交替哺乳并学会手法挤奶,每次尽量排空没有喂完的乳汁,喂完奶后挤一滴乳汁涂抹。局部可用热毛巾热敷并按摩,每次30分钟,每天3次。但如果无效伴发热的时候,应及时去医院使用青霉素抗炎治疗。或可寻求中药治疗,疗效也可。
3.3 会阴切口感染的指导:产妇应加强营养,注意多休息,增强抵抗力。尽量向伤口对侧卧位,嘱产妇尽早离床适当活动。坚持母乳喂养,通过婴儿吸吮促进子宫的收缩,减少恶露量对切口的刺激。多吃水果,粗纤维的蔬菜,每天喝一杯蜂蜜水,保持大便通畅。如便秘可使用开塞露帮助通便,大小便后均应及时清洗会阴,保持切口清洁干躁,以免切口感染。必要时每天用高锰酸钾坐浴20分钟共一周。
3.4 新生儿黄疸的指导: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家访时详细询问本次妊娠的胎次、父母双方血型、输血史、分娩史、喂养的方式、二便颜色等情况,了解黄疸发生的情况警惕发生病理性黄疸。若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程度较重,进展较快,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4周,或进行性加重,退而又现,四肢皮肤及手心、足心色黄,均应慎重对待,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建议其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3.5 新生儿红臀的指导:新生儿消化道功能差,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而新生儿的皮肤比较柔嫩,若尿布不勤换,臀部皮肤在长时间闷热,潮湿环境中受到尿液和粪便的刺激就易导致红臀。所以保持皮肤干爽清洁是预防的关键。要选用优质尿片、纯棉尿布,勤于更换。大小便后用温水清洁臀部,并在空气中暴露,使皮肤自然干燥。如发生轻度红臀,洗净臀部后涂上薄薄一层煮沸后置凉的植物油。也可涂抹氧化锌糊剂或鞣酸软膏护臀,切忌用肥皂水清洗刺激皮肤。
我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三章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产后一月内要定期进行上门访视。对参加访视的工作人员要求具备完善的妇幼保健知识和专业技能,善于沟通,并能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产后上门访视遇到的产妇和新生儿健康问题进行咨询并提供有效地指导,既能让某些疾病防患于未然,也降低了母婴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母乳喂养率[2],真正做到了母婴保健工作的切实维护,有效保障了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这一弱势人群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