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养殖业的社会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殖业的社会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殖业的社会效益

第1篇: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养殖业 可持续发展 指标权重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产品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显突出,目前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副产品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生态破坏、农产品质量下降等负面影响。

对于生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的评价,目前还没有学者提出完善的评价方法。本文在永安市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建立判断矩阵和计算指标权重。依据该指标权重,为增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使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组成因素,并按照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

AHP基本思想为: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按层次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再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对同一层次内因素的重要性,既要考虑本层次,又要考虑到上一层次的权重因子;逐层计

算,进行排序、决策。AHP体现了人们进行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分解、判断、综合,它可以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进行表达的处理,也可以提出人们对某类问题的主观判断前后是否矛盾,是目前系统工程处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问题简单易行而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1-2]。

运用层次分析法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①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②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评分,逐层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③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④计算各层元素对于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⑤一致性检验,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偏离了一致性。

2 建立指标体系的权重判断矩阵

根据永安市生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如表1。

由表1可知,该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功能层和指标层。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下层指标对上一层评价准则的影响重要程度,下一层内的同一层诸因素按1~9比例标度两两比较,构建两两判断矩阵,建立生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最终构成4个大类指标(B1、B2、B3、B4)对于总目标层A的权重判断矩阵(A―B);24个单项指标C1至C24各自对于的分类Bi的权重判断矩阵(Bi―C),判断矩阵如表2~表6所示。

3 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下面计算权重判断矩阵的相对权重向量ω、最大特征根λmax。以总目标(A-B1-4)为例,给出具体计算过程。

在生态效益指标中,C6指标占得权重较大,说明应主要通过提高永安本土代表性禽养饲料报酬率,以提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增强当地养殖户的生态养殖积极性。

在经济效益指标中,C9、C13、C14、C15指标权重较大,说明应主要通过提高农村养殖业收入、提高养殖业中的无公害食品产量及认证比率,以提高经济效益。各项指标反馈的结果在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中,应重点提高农村养殖户的收入,在产品需求中,提供无公害畜禽类食品及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养殖企业比较容易得到市场的青睐。

社会效益指标中,C18指标占得权重较大,说明应主要通过提高养殖企业与河流的距离以提高社会效益,该指标反映出当地养殖业企业对当地水体、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大,将企业迁移离岸,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生态环境。

指标C22、C23、C24对永安市生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影响均占同样的比重,由此说明,永安市需要加大对养殖业外环境的改造投入,以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综上,依据各项指标权重值的不同,为增强永安当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解决目前农村的面源污染,提高养殖业副产品的利用率,完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畜禽养殖产品的质量等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莲芬等.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 李学平.层次分析法求指标权重的标度方法的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1,3(1):25-27.

第2篇: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尊敬的__自治县畜牧局:

我是一个返乡农民工,家住刀坝乡庙坪村龙门组,以前长期在外务工,仅仅靠打工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根据政府的有关扶贫政策,本人想利用自家的林业承包荒山____创办一个林养肉鸡场。以下为本项目的申请报告。

一、 __林养肉鸡场的基本情况

__属于刀坝乡庙坪村龙门组,地处两省市(贵州、重庆)三县(__、沿河、秀山)四乡镇(刀坝、小井、甘龙、沙子坡)的交汇处,刀庙乡村公路也是规划中__至沿河等级公路__路断以上。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工业污染,水源充沛,特别适合养殖加工生产绿色食品。尤其是这里的交通非常便利,四通八达,便于产品的运输销售。

二、 市场需求量大,养殖前景广阔

我县农民有养鸡的悠久历史,家家都有养鸡的习惯。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县近几年来鸡肉需求量增大,而我县规模化的养鸡场年非常有限,大量肉鸡则是从县外运销来的,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利益受损。若这部份肉鸡由本县肉鸡场来供应,其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同时,还可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自己在秀山做肉鸡生意的朋友,把我县的肉鸡运销外地。所以,在__建立一个两万只林养肉鸡场是不愁销路的。

三、 社会效益

1、作为政府财源建设工程的养殖业投产盈利后,按年平均效益,年纯收入近10万元计算,可以使政府获得一笔稳定税收。同时还可以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一部分产业,比如种植和饲料加工等,让部分农民工直接就业,使相当部分当地村民脱贫,并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并带动我乡人民一起走发展养殖业致富之路,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基础。

2、可提高当地村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彻底解决我地村民吃肉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肉、蛋、禽投放市场后,可以起到平抑市场物价,制止不法商贩牟取暴利,将促进我县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在我地兴办发展生态养殖业,是完全可行而又十分必要的,不但扶贫效果明显,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地扶贫开发的进程,希望政府提供政策、技术及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特此申请,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为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__

第3篇: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9月30日,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张耀华副县长所作的《关于全县规模健康养殖情况的报告》,会议对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为满意。

会议认为,近年来,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养殖业的扶持力度,狠抓规模养殖项目建设,提供优质保障服务,使我县规模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养殖的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尤其是政府的引导扶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健全的服务保障体系,确保了全县规模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会议指出,我县规模养殖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链条不长、现代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制约着我县规模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常委会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提高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抢占畜禽产品市场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养殖企业的品牌意识,制定扶持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规模养殖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品牌,力争在三至五年内推出一批质量好、信誉高、影响大的名牌畜禽产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二、大力推进养殖产业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畜牧产业化这个主题,扶持和帮助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管理水平、较强经济实力、良好市场前景的畜禽养殖企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向循环经济迈进,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第4篇: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 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立体养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6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破坏。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环保人士的重视,而一直依赖于土地的养殖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到土地和环保压力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如何破解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将决定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实际情况来看,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行生态健康养殖,走生态循环的道路[1-2]。

生态健康养殖就是构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坚持因地制宜、农牧结合,通过科学养殖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提升动物产品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有效综合利用动物排泄物,使其变废为宝,降低养殖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促进两者的立体循环体系,达到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1 种养结合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生态健康养殖就是通过合理科学地利用土地和周边的环境资源,减少排泄物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一般环境可以承受一定规模的养殖,目前以家庭式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比较受推崇。但养殖规模一旦超出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较大规模的养殖模式,就需要利用立体循环的生态模式,通过“养―种―养”等消化链来消除或减少各环节产生的有害物质,形成变废为宝的循环链。目前生态养殖模式主要涉及畜牧业、种植业、渔业等,即养殖产生的粪污在种植、养鱼、生产中作有机肥等链式延长循环利用,真正变废为宝。另外,种植的玉米及青饲料等又可以用于作动物的饲料来源,种植需要的肥料可以由养殖提供,而种植出来的产品又可以饲养动物[3-4]。各地可以因地制宜,走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健康养殖道路。

2 多元化的农牧结合

单一的、散养的、小规模的养殖在今天越来越少,也不能满足目前市场需要,将逐步被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所取代。但是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产生的大量动物粪便等排泄物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分解,必然会带来污染,并给环境造成压力甚至破坏。为此,需要把养殖业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农牧结合方式,不仅能降低养殖所产生的粪污污染物,还能使利益最大化,变废为宝,从而形成循环农业。

农牧结合是养殖业和种植业两者有机结合,互相弥补不足。养殖业为了消纳粪污需要相当面积的土地,而种植业需要为植物施肥,长期施用化肥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对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不仅解决了养殖者的粪污处理问题,也为种植者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而种植者通过使用养殖粪便,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不仅能优化土地结构,还能改善种植产物的品质。

3 科学引领生态健康养殖新常态

转变畜牧业的发展方式,利用科学知识引领畜牧业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新常态。一是提高质量。过去养殖大部分是以消耗资源换产量,以环境为代价搞生产,最终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不可修复的不良后果。现在要转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采用质量高又见效益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和发展质量。二是转变方式。过去是一家一户的散养式养殖,不仅不能产生大的经济效益,抗风险能力也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按照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发展适度规模饲养,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可实现畜牧养殖产业化经营,实现环境友好型养殖。三是调整结构。过去是单个品种的局部养殖,不能形成品牌效应,也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而以畜牧业为重点,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大力开发壮大优势产业,可形成精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一条龙的模式。

4 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的措施

事实证明生态健康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也在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农业部门的重视和推广。发展“高效益、低排放”的生态健康养殖,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的畜牧业发展方向,走生态健康养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做好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布局优化,科学合理开发地方资源;二是做好品种优化,保护开发优良地方品种;三是做好饲料优化,合理开发饲料,科学使用添加剂;四是做好设施优化,科学规划建设动物栏舍;五是做好粪污优化,循环有效处理养殖废弃物,开发立体循环经济,减少对周边环境造成压力。

5 参考文献

[1] 王培林,王成武.浅谈规模健康养殖[J].中国畜禽种业,2011(6):33-34.

[2] 袁东芹.生猪健康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69.

第5篇: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奶牛养殖小区;黑龙江省;现状;对策

1 黑龙江省发展奶牛养殖小区的优越条件

1.1 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具有半干旱半湿润和寒暖适中的气候条件。全年平均气温4 ℃,温差达38~48 ℃,无霜期105~140 d,年平均降雨量500 mm,年蒸发量1 500 mm,年积温1 200 ℃。植被茂盛,水草丰美,与荷兰、丹麦、美国北部各州及日本北海道等奶牛发达国家和地区同处在被称为“世界奶牛带”的同一个纬度范围内,适合发展奶牛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1.2 资源条件

1.2.1 种源基础雄厚 黑龙江省现有可繁育母奶牛65万头,奶牛繁育所需冻精由省家畜繁育指导站提供。该站现有种公牛80头,其中有荷斯坦公牛40头,年可提供冻精200万剂。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省家畜胚胎移植中心,可饲养荷斯坦种母牛2 000头,年产奶牛胚胎2万枚,可为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提供充足的种源。

1.2.2 饲料资源充足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饲草资源。年产粮食300亿公斤以上,每年有150亿公斤的粮食可供转化增值,有300多亿公斤的农作物秸秆可以利用。全省拥有6 500万亩草原,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 500万亩,年产饲草80亿公斤。同时年产青贮饲料260万吨以上。此外,还有大量的甜菜丝、酒糟等,可以满足150万头奶牛生产对饲草饲料的需求。而且作物的秸秆和饲草的农药残留量很低,保证产出优质乳品。

1.2.3 科技力量较强 全省从事奶牛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接近7 500人,其中高级职称约400人,中级职称2 100人,初级职称5 000人左右,能够为我省奶牛养殖小区发展提供保障。

1.2.4 政策保证 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畜牧业建成全省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制订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今年又提出加快发展,振兴奶业,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出台青贮饲料地、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和资金投入等振兴奶业扶持政策。

2 黑龙江省奶牛养殖小区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水平较低,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是我国奶牛养殖业从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集中饲养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一过渡恰好解决了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养殖小区+农户+企业”的产业化格局,是从家养到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和奠基石,能够加快奶牛养殖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奶牛养殖小区符合我国奶牛养殖业的现状,如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原料奶的质量,提高奶农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带来明显的聚集效应,便于交流学习,改善饲养条件等

3 发展奶牛养殖小区的措施

3.1 开发销售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对乳品的认识将明显提高,喝奶习惯将得到改善,现在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和老牛人群中,他们也是今后乳业发展的稳定群体;农村的城镇化,将使我国今后5~10年巨大潜在的乳制品消费市场得到快速开发和扩大。

3.2 改革经营方式 我国奶牛饲养以小规模生产、分散的农户饲养为主,即使是奶业大省黑龙江,规模经营的比重也仅为35%左右。积极培育各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进行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奶牛养殖小区的产业化建设步伐。3.3 提高奶牛产奶量 将提高奶牛单产纳入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中,统一管理,确定奶牛改良品种,不允许杂交乱配,并在配种和改良服务上给予相应优惠政策,激发奶农改良奶牛的积极性,使整体奶牛单产在2014年后基本达到7000 kg左右。在保证黑龙江省饲料资源消耗和奶牛饲养量增长不大情况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 提高繁殖力 目前,黑龙江省奶牛的繁殖成活率在73%左右(受胎率90%产仔率90%、成活率87%),通过对技术员和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推广,加强技术服务,两年内可使奶牛的繁殖成活率提高到86%左右(受胎95%、产仔95%、成活95%),提高13%。全省现有可繁母牛51万头,全省现有可繁育母牛在二年内通过提高繁殖能力增加奶牛7.1万头,迅速壮大黑龙江省奶牛养殖小区基地。

3.5 进一步加强奶牛进口管理 奶牛进口总的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圈牛”和降低种牛质量标准的问题。为了规范种奶牛进口,确保进口奶牛的质量,申请种奶牛进口时,有出口国奶牛协会出具的标准种牛系谱或纯种荷斯坦奶牛检验证明,在种奶牛到国内检验隔主场前25天,凭进牛的全部系谱原件、奶牛登记号以及申请单位留存联,换取农业部动植物苗种进出口审批表,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将与澳大利亚奶协核实系谱和奶占登记号的真实性。

3.6 加强DHI测定、良种登记和种公牛后裔测定工作 DHI测定,良种登记和种公牛后裔测定是奶业发展的基础,在DHI测定的基础上,建立良种登记制度,开展公牛后裔测定。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是提高全国奶牛遗传素质的一项根本措施。目前,良种登记规程已制定,今年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登记范围。同时要制定并完善中国荷斯坦种公牛后裔测定技术规程,包括:后测组织、后测技术方案、工作方案、数据采集、数据舆、数据处理、结果公布等内容。制定中国荷斯坦种公牛后裔测定管理办法,规范公牛后裔测定工作,使公牛站的种公牛都有后裔测定成绩。

3.7 大力发展乳品加工企业 奶业发展的动力源于市场,开拓市场的主要力量是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在奶业优势产区培植一批大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龙头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立名牌,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和农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龙头企业要与养殖场户签订购销合同,组织农户按标准和合同规定安排饲养,规避市场风险。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对奶牛业发展高度重视,对乳品加工企业给予重点资金投入,让“企业+基地”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企业有能力培育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在市场上与洋品牌抗争,打造黑龙江省品牌。

3.8 切实加强疫病防治 要加强疫病防治,做好疫监测,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今年要重点做好奶牛结核病和布病的普查、监测和防治工作,同时加强对奶牛常见病和某些传染病的控制,形成完善的疫情报告、疫病控扑灭体系。全面推行强制免疫,对泌乳牛实施健康合格证管理。

4 结束语

近儿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种植业为前提的奶业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奶牛养殖是所有养殖业中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发展奶牛养殖业不仅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且是改善消费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大措施。世界各国对发展奶牛养殖业生产和引导乳品消费都给予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把鼓励消费牛奶和奶制品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民族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奶业是全世界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型的产业,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希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中国乳业2011(05)

[2] 刘殿友,奶牛小区管理的几项建议 养殖技术顾问2012(03)

[3] 汪银锋,奶牛小区奶业操作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04)

第6篇: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泥鳅是底层温水性鱼类,多生活于软泥底的湖泊、河沟、池塘、稻田中的浅水水域。生活水温为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当水温上升到30℃以上时,即钻入淤泥中度夏;水温降到5℃以下时,潜入泥土小冬眠。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有三种呼吸方法,即鳃呼吸、皮肤呼吸和肠呼吸,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也吃配合饲料。

我县有水域面积16.86万亩,全县山塘水库总面积15637.8亩,其中已养面积14820亩;池塘面积22193.3亩,已养面积10860亩。我县的气候非常适宜泥鳅的生长,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夏热冬凉。光照充足,太阳辐射量多,光、热、水基本同步。我县平均气温20.3℃,年极端最高气温39.9℃,年极端最低气温-4.0℃;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8.5℃,最冷为每年1月,平均气温10.1℃,极端最低多年平均值为-0.9℃。泥鳅最宜生长期在每年的3月至11份。

目前市场泥鳅的市场销售价格可达60元每公斤,与四大家鱼的销售价相比,显现了极高的经济价值。养殖户也意识到了这明显的区别,已有少数养殖户行动起来。但只有极少数养殖户在池塘中放养,没有形成较大的养殖规模,社会效益偏低。而我县气候非常适宜泥鳅的繁殖生长,全年对养殖泥鳅可进行饵料投喂时间从3月至11月上旬,进行轮捕轮放模式养殖,一年基本可对养殖泥鳅起捕3次以上,养殖效益大大地显现。所以在本地发展泥鳅养殖,改良我县淡水养殖结构,提高我县水产养殖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可行途径。

我县黄冕乡六脉村村民潘勤源2012年4月在自己的10亩养殖鱼塘内投入规格5公分的泥鳅鱼种80万尾,利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2012年11月统一起捕,产量达6500公斤,以13元/公斤售往广东,产值达33.8万元,除去养殖成本18万元,获得利润达15.8万元,经济效益比较显著,每亩养殖水面产纯利润达1.5万元以上。

我县鹿寨镇石路村民覃龙才2013年4月投入2公分泥鳅苗150万尾,养殖面积水面7亩,利用本地产豆腐渣、花生麸等混合饲料进行投喂,到2013年7月,养殖时间3个月左右,自估产量达3500公斤,产值达18万元,除去养殖成本5万元,可获利润13万元,每亩养殖水面产纯利润达1.8万元以上。

以上两例泥鳅养殖户不同的饲料养殖,养殖泥鳅的养殖水面每亩纯利润都超1.5万元,比我县现阶段的四大家鱼养殖水面每亩纯利润收获超5倍多。

我县发展泥鳅养殖条件基本成熟:

1、养殖渔业稳步、快速地发展,科学养殖技术理论思想已经得到养殖户的认可,改良养殖品种,改造老的养殖结构,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水产养殖户都达到共识。

2、 我县处于广西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3℃之间。非常适宜泥鳅的繁殖生产。

3、我县交通便利,水电和通讯设施非常发达,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泥鳅属于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抗病能力特别强,做好养殖前期的消毒工作,合理的养殖密度,泥鳅很少发病;养殖泥鳅以投喂本地产的农家饲料,加以配合饲料的搭配,所需养殖成本低廉。

5、泥鳅养殖有较强的技术服务体系,依托柳州市渔业站技术骨干力量及利用鹿寨水产畜牧兽医局技术骨干能力,可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养殖服务队伍,柳州市有高级的水产工程师 3名,鹿寨水产畜牧兽医局技术骨干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5人,助师和技术人员27人。全县9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1人。可为泥鳅养殖提供养殖技术保障。

发展泥鳅养殖,可以实现我县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的改造,提高我县水产养殖成品的质量和产值,推动我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我县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品种种类,增加我县水产养殖户的收入项目。可以使农民由过去比较老旧的养殖模式转化出来,使养殖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综合养殖生产能力,增加养殖收入。

第7篇: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1水产养殖基本情况

1?1养殖方式柳江县水产养殖面积1822hm2,其中水库大水面养殖占69?48%,主要施有机肥养殖,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情况,易造成污染;池塘养殖占28?16%,主要以施肥兼投饵养殖,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池塘老化、养殖技术薄弱等情况,不利于节能减排;另外,网箱养殖约4×104m2,分布全县各中小河流中,以投饵养殖为主,存在问题:一是养殖区域网箱较为集中、密集,不利于水体自净;二是部分网箱养殖区域受生活、工业污水影响,生产效率低下。

1?2水产品产量近年来,柳江县水产品产量年均以7%以上速度增长,2007年产量突破万吨,达11102,t其中水库、池塘、网箱产量分别占33?47%、40?95%、21?62%,但产品仍以鲢、鳙、鲮等低效益品种占较大部分,结构不尽合理。另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产品产量比例小,仅为7%,有待进一步提高。

1?3生产管理柳江县水产生产经营以户为主,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者多以传统渔业经验和思维组织生产,从业观念陈旧,加之养殖技术水平不高,过分追求产量效益,生产管理模式粗放。

2水产养殖业节能减排问题特点

2?1浪费现象普遍首先,生产以户经营为主,其自主计划,自营生产,普遍存在节约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生产资源浪费现象普遍。主要表现在:一、用水:即求产量,增密度,盲目用水;二、饲料:即饲料在运输、存放、投喂过程中,因意识、管理及投饲方法等问题造成损失浪费;三、用药:如未能对症下药,或盲目、滥用,或加大用药剂量,结果不光造成药物浪费,还会带来其它负面影响;四、设施、设备等跑、冒、滴、漏现象造成水、电、油等生产资料的浪费。其次,不法商贩受利益驱动,出售假冒伪劣饲料、渔药、种苗等生产资料,直接或间接造成水产生产资料的浪费损失,如渔药、饲料、种质质量低劣,鱼类极易得病或生长缓慢,结果既增加用药量又提高饲料系数。

2?2排放日益增加主要是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大投入导致大排放。如:柳江县养殖产量2007年比2006年增长820,t若粪肥系数为15,则2007年比2006年需多施12300t粪肥;若饲料系数为1?5,得多投1230t饲料。可想而知,包括药品等其它投入品在内,大量的投入加大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其他层次原因有:一、减排意识淡薄:譬如,忽视环保,施未经发酵、腐熟粪肥,加大用药剂量或使用高毒药物等;二、受技术水平限制:如投饲技术不合理或用药技术缺乏,导致大量饲料或大剂量、高毒性药物投入水体造成污染等;三、养殖条件恶化:如生活、工业污水污染,池塘老化,设施简陋等问题恶化养殖条件,导致恶性循环,加大污染物排放量。

2?3节能减排意识淡薄主要是水产生产经营以户为主,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者自主计划,自营生产,往往观念落后,传统的养殖模式根深蒂固;其次,生产者文化水平不高,信息不灵,对新鲜事物感知不强,节能减排意识有待提高。

3节能减排应对措施

针对柳江县水产养殖业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3?1加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

3?2搞好水产养殖污染源普查充分了解各养殖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为制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3?3加强各养殖单位相关证件管理重点要抓好《水产养殖使用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等证件核发工作,使之与节能减排工作挂钩。要求养殖场所必须符合区域布局规划;投入品,即投饵、施肥、用药必须合理;养殖设施如增氧、排水、供热、供电设施必须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等等。对于不符合节能减排条件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相关证件。

3?4加强水产养殖技术服务工作一是加强推广资源循环、生态综合养殖先进技术。如近年来柳江县实施的“草-牛-沼-鱼-蔗”、“猪-沼-果-鱼-灯”的生态养殖模式,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二是加强项目实施,搞好科技示范;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养殖者素质;四是搞好鱼病测报等工作。

3?5加强执法力度首先要加强渔业污染整治力度,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其次,加强水产饲料、渔药、种苗市场整治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坑渔害农现象发生。3?6加强宣传、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一要提高养殖者的长效节能意识,使之将生产节约与生活节约相结合,倡导节约风尚。二要提高养殖者的节能减排知识,使之自查自检,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和整改。

第8篇: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一、发展现状

1.养殖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515.4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2686.45公顷,占海水可利用面积41%,淡水养殖面积3828.95公顷,占可利用面积58%。分别比1992年的5351公顷和2998公顷扩大7335.45公顷和830,95公顷。

2.养殖产量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市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316747吨,比1992年的30620吨增加了286127吨,增长934%。其中海水养殖产量85754吨,淡水养殖产量45744吨,分别比1992年的14449吨、16171吨增加71305吨和29573吨,增长493%和183%。养殖产量占整个渔业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1992年的19%上升到2002年的63、5%。

3.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我市十分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加强实用技术的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海淡水养殖新品种,使养殖平均单产不断提高。2。。2年全市养殖平均单产19.18吨/公顷,其中海水养殖单产6.76吨/公顷,淡水养殖单产n.95吨/公顷。

4.解决了大批渔业劳动力,渔民平均收人逐年增加至2002年全市有渔业乡(镇)4个,渔业村26个,渔业户数25427户,渔业人口106778人,其中从事养殖生产的渔业专业劳力29785人,渔业兼业劳力20169人。养殖生产者年平均收人达到36162元,比1992年增长153写。

5.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到20()2年我市建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保护品种有西施舌、红肉河兰蛤、中国绿螂、蓝园够、金色小沙丁鱼等。汕头片区25万亩贝类护养增殖保护区、东从澄海市北港口起,西至潮阳市海门湾止,10米等深线内目前尚未发展人工养殖的大面积浅海、滩涂。本区域有较丰富的西施舌、红肉河兰蛤、中国绿螂等贝类自然苗种。按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汕头片区贝类护养增殖保护区及实施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保护和管理。汕头港外表角至勒门列岛、南澳岛一带内海为黄花鱼幼鱼保护区;上列区域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为蓝园鳝、金色小沙丁幼鱼保护区;南澳岛周围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为幼鱼幼虾保护区。以上保护区,规定于每年一定期间内为禁渔期,禁止拖网渔船及捕捞这类幼鱼幼虾为主的其他作业渔船进人生产。

二、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各地都能因地制宜、调整养殖结构、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正确引导发展生产,并依法进行管理。200。年7月,汕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汕市发〔2000〕25号)。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根据汕头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重点发展贝类养殖,特别是太平洋牡砺、西施舌、文蛤等优质贝类的养殖;进一步发展粤东藻类特色品种,开展紫菜、海带的产业化经营。

2.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近几年我市各级渔业科技部门得到有力的加强,到2002年共引进新技术30多项,新品种50多个,相当部分已在汕头安家落户,并成为主养品种。斑节对虾已代替了本地长毛、墨吉对虾;太平洋牡砺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海水网箱养殖从零开始,现已发展成规模生产,并引进、推广水下软体网箱养殖,接下来将积极探索、试验大型抗风浪网箱,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海水珍珠在南澳的试养成功并规模发展,填补了我市空白;花妒、美国红鱼、卵形鳗够在我市海水养殖中体现出一定的优势;鲍鱼的人工养殖及品种改良在我市也逐步兴起,并取得较好效益;大黄鱼、鱿状黄姑鱼、鲍鱼、太平洋牡砺的人工育苗技术在我市得到突破。传统的鳗鱼养殖由硬池转向软池发展,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红罗非鱼、中华鲜、美国牛蛙的引进成功,增加了淡水养殖的高值品种,中华绒鳌蟹的移养和成功育苗,更开辟了中华绒赘蟹南苗北养的新模式。

3.建成了大规模联片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水域滩涂开发利用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了潮阳的榕江片,潮阳、河浦的三屿围,澄海市的莱芜围、六合围、澄饶联围,南澳猎屿岛海区四个万亩联片的海水养殖生产基地,以及升平区牛田洋垦区大面积养殖区。外封闭内循环的科学养殖模式在逐步被群众接受和应用。大规模联片生产基地的形成使我市各地的养殖规模得到稳定发展,养殖效益进一步提高,养殖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

三、存在问题

汕头发展水域滩涂养殖业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汕头水域滩涂资源虽十分丰富,但从地理位置上看,除汕头港外,其余的西至潮阳的田心湾,东至澄海北港口,南澳岛周围几乎全部是开放型的海湾,汕头又地处台风多发地带,每年受到直接影响台风有6一7个,发展浅海的人工养殖,受台风影响很大,增加了资源开发难度。淡水养殖方面,由于受到特区城市建设和保护农田需要,也不可能大规模发展。

2.分散性、个体化的生产经营结构不利于水域滩涂资源的迅速利用。汕头的水域滩涂养殖业绝大部分是家庭式经营。在目前资金缺乏,病害严重的情况下,生产者所走的路子是维持简单的生产。即低投人、低产出,低成本、有微利,这样的经营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社会效益低下,养殖场地因得不到彻底的整治而逐渐老化,生产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差。这是加速开发利用水域滩涂的障碍。

3.种苗生产严重滞后。种苗是水域滩涂养殖业的一大基础,现有汕头水产养殖种苗生产设施和生产能力与水域滩涂的规模化生产不相适应,只有少数对虾育苗场,简单地调剂养虾的种苗余缺,除此之外,鱼、虾、贝、蟹、藻的种苗有相当部分要从外地购进,这势必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成活率降低、病害多,不利于全面发展。

4.病害多,防治措施简单。汕头地处亚热带地区,温度适宜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加上温差大,鱼类和甲壳类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容易发生病害。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期,大面积突发性虾病发生后,海水养殖的病害一直得不到较好的解决,病害问题严重威胁着生产者的利益、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9篇:养殖业的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农村沼气;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02-03

农业生产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农产品的低产出、低效益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污染严重、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脏乱差、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1]。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农业生产中缺乏执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方面的监管,农用化肥施用不合理,氮、磷、钾总量和比例不均衡、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用地膜缺乏有效的回收机制等,进一步加大土壤环境承载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结合毕节市实际区域情况,探索构建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发展”与“生态”2条底线,对加快推进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实现山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明显加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加强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循环农业内涵及意义

1.1 生态循环农业内涵 有相关专家已定义,生态循环农业,又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原则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3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1.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农用膜等农用物资和农药包装物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存在一定的农业环境风险。特别是施肥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氮素施用过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影响作物的品质;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作用会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带来明显的危害,直接或间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影响农产品品质。有的河流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是有机污染超标率较高。加之废水处理设施在农村大型养殖场普遍缺乏,大量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没有合理的消纳场所,造成畜禽场周边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使近年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因此,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合理使用各类农业生产要素为重点,以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统筹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围绕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投入减量与清洁生产、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迫在眉睫。

2 毕节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2.1 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自2001年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以来,毕节市沼气建设得到中央、省、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农村沼气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建设户用沼气池34.4万户,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有大型养殖场83个,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2处,占现有大型养殖场比例仅为14.46%;现有中小型养殖场1 608个,已建小型沼气工程181处,占现有中小型养殖场比例仅为11.26%。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正常使用率为60.93%,小型沼气工程正常使用率仅占42.62%,正常运行沼气后续服务网点仅占34.83%,间歇运行占26.93%,停用占38.24%。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的客观要求,目前农村沼气需求和发展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15年,国家农业部取消对户用沼气池和小型常温沼气池的建设投资项目,就全市而言,农村污水处理、集中供气项目共获省级补助资金466万元。足额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农村能源工作转型升级的步伐。

2.2 发展方向 今后毕节市以大型沼气工程为重点,积极推广以“猪―沼―粮(菜―果―茶―渔)”等为主要内容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实现村庄、庭院废弃物再利用的良性循环。通过大力实施规模化沼气提升工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项目,将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主动融入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中,以沼气为抓手转到围绕发展生态农业上来,实现由传统单一的户用沼气到集中供气、“三沼”综合利用等多能互补、由能源效益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由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的转变,努力提升农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3 探讨以沼气为抓手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3.1 推进以“畜―沼―种植”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一种“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随着全市沼气技术的不断提高,由于特定的地域条件,探索以沼气为纽带,以“畜―沼―种植”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规范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综合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达到对各种农业资源要素的科学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该模式在全市呈现一些亮点,如:部分县(区)通过建设“猪-沼-菜”标准化蔬菜示范面积20hm2,开展沼渣、沼液用作基肥、追肥、叶面肥以及对土壤改良;在大型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新建600m3中温发酵沼气池投入使用后,沼气发电解决了养殖场的加工、照明,同时利用沼液喷施茶叶8hm2,喷樱桃、桃子6.67hm2,沼肥种植桂花、牧草10hm2。蔬菜、果园等种植养殖面积、养殖规模与沼气池容积的组合必须合理,这是推广此模式的重中之中。该模式完成了在系统内部,以沼气发酵为载体,实现由能量效益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转变,达到物质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等各行业实现有机结合,按“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该模式的推广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可获得显著效益,主要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县(区)积极探索,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循环经济企业和组织、奖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发展一批拥有较长产业链的加工企业,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粮”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推广林下种养殖业,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改善了卫生环境、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减少了农村的污染、保护了森林植被。

3.2 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 提升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立足于辖区内县域统筹,合理布局安排今后沼气建设项目、沼液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集成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厌氧发酵产沼、好氧堆肥还田等模式,加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液或粪便等污染物就地消纳区域及建立养殖废弃物加工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或通过农艺或工艺措施,将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畜禽排泄物加以综合利用,发酵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沼渣和剩余的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制作畜牧饲料或直接还田作肥料等,实现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和循环利用,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在规模化养殖场新建50~300m3小型常温沼气工程54处、500m3中温中型沼气工程6处、800m3中温大型沼气工程1处、1 000m3中温大型沼气工程2处,有效处理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该模式不足之处是缺乏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场所的大型养殖场,必需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措施和环境工程技术对养殖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进行环境治理,才能最终实现无害化养殖和生产优质畜禽产品。同时还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和有机废弃物的养分状况对养殖场进行分类,规模化养牛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鸡生产模式及规模化养羊生产模式,达到分类管理的目的。

3.3 推广“种―养―加―销”一体化模式 扎实推广“种―养―加―销”模式,延长循环产业链。在规模化养殖场周边配套农田、山地、果林或茶园基地建设,养殖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后,利用肥水混合液浇灌农田,通过对养殖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场粪便污水“零”排放。按照“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综合分析全市资源禀赋、环境承载、消费需求等因素,充分利用坡耕地、荒山草坡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的新型种养模式,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均衡发展。同时依托全市现有70个省、市、县三级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和“六大板块经济”,按照“三品一标”要求,积极改进现阶段农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局限在种殖、养殖、粗加工等环节的格局,探索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采用“种―养―加―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建有机蔬菜基地、无公害粮食基地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基地提供饲料发展养殖业,农作物秸秆、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作沼气发酵原料,经无害化处理后返回到种植园,利用沼气作能源,实现“三沼”综合利用。利用种养业提供的产品为原料,发展加工业,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等可作为饲料,又返回养殖业,经过深加工的食品进入销售渠道,其收入返回到种、养殖,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4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沼气发酵以后的沼液既可以喂猪、养鱼和浸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种植和养殖成本;沼气发酵残留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将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同时还对发展安全生态环保的农产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沼气可用作燃料和生活照明,将减少农民的生活成本[2]。建一户10m3“一池三改”传统混泥土A、B型沼气池,年产沼气可达400m3左右,基本可供3~4口之家一日三餐炊事之用,年提供沼肥38万t左右,经有关部门研究分析,沼肥中的全氮含量比堆沤肥提高40%~60%,全磷比堆沤肥高40%~50%,全钾比堆沤肥高80%~90%,作物利用率比堆沤肥提高10%~20%。同时还可节约木材1.5t或蜂窝煤3t,节电约100kWh。沼气池用户每年/户能减少12kg二氧化硫和2t二氧化碳的排放[3]。

4.2 社会效益 以沼气为抓手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以上几种模式的分析,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随着户用沼气池、集中供气和大中型沼气池的使用,规模化养殖场大量的养殖废弃物入池发酵,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也在池内得到杀灭,减少疾病传染,提高卫生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农村农户生产力,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农户进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的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营造一种生态环保循环的良好氛围。

4.3 环境效益 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减少,降低农田地表和地下径流污染和空气污染风险,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做好辖区内耕地地力质量评价,加大地方动植物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严防外来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能量交换、废弃物转换、循环利用等方式,加快种植业、畜牧业及加工业之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5 结论与建议

有学者已总结农业发展的4次类型转变,主要概括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4]。在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探索全市发展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是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下一步将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用于规模化养殖场和中小型养殖场沼气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中小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覆盖率;同时向上级部门争取解决一定额度的后续服务维修管护资金用于维护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沼气的使用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建设覆盖率达20%以上;“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0%左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可循环。

参考文献

[1]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48-351.

[2]黄玉明,李月红.基于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1):37-3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