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第1篇: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1)组织制度层。

组织制度层是包装设计文化的中层,也可以理解为包装设计文化内层的物化。组织制度层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与时代性特征,包括协调包装设计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规范设计行为并判断矫正设计的一系列组织制度。目前,在包装设计文化较为先进的各个发达国家,都村罪恶与国情相适应的比较完备的组织制度。与之相反,包装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其组织制度也多不完整,只是零散地散布在如文化、法律、政策。经济等其他组织制度中,并没有独立而健全的体系与地位。倘若缺失了这个层次,包装设计的个体就一定处于无序的状态。

(2)概念层。

概念层是处于核心或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心理状态,也是包装设计系统内各要素间一切活动的依据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包装设计文化遭遇了一系列的冲击,主要表现就体现在生产生活观念、思维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民族心理观念等等方面。概念层是包装设计文化结构层次中最稳定的部分,也作为包装设计文化的灵魂而深入人心。一旦出现发展变化,最终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组织制度层,并且借此规定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吸收、排斥或发展异质文化要素来左右包装设计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这三个层次,彼此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包装设计文化的有机系统。其中,包装设计文化的物质层最为活跃,它变动频仍、交流方便。而且,包装设计文化的发展变化也总是率先体现在物质层中。比如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学习,装饰品的逐渐渗入正在扮演着这一场西方文化冲击的先导角色。而组织制度层则是规定包装设计文化整体性质的权威与科学实施的保障。概念层则相对保守稳固,是包装设计文化的核心所在。三者相互依存、结合、渗透,融合反映于每一个具体的包装设计活动及作品中。

2包装设计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

包装设计的文化要素既在一定时域传播又在一定地域存在,因而必然存在着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进而构成了包装设计问文化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属性。

(1)民族性。

这一特性涉及文化的发生学,由于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并非来自同一源头,包装设计文化自然就产生了民族性的问题。民族性主要表现于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概念层,反映了所属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民族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文化观念,在设计活动与产品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表现。比如说,德国设计具有理性、严谨的造型风格和突出的逻辑性、科学性特点,日本设计则比较灵巧、新颖、轻薄玲珑且富有人情味,法国设计又饱蘸优雅温润的浪漫情怀。这些包装设计文化风格无不诞生于各自民族的文化观念氛围。与之相应,中国的包装设计风格趋于平稳、圆满,充满传统文化的吉祥寓意,同时讲究形式的完整对称性,也折射了我国人民比较内向的心理特征与相对保守的社会意识。

(2)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反映于包装设计文化的物质层与组织制度层。设计理念和方法,都是紧跟时代科技与时尚观念的。每一时代的包装设计文化都具有绝对的内容与观念体系,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今天,社会主观形式已发生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信息的高速广泛传播,开放观念愈演愈烈地激荡,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也趋于多元,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及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工业文明的异化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生态与能源危机。这一切时代特征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元素,值得包装设计工作者去潜心适应、去挖掘利用,使包装设计真正跟上发展的节奏成为时代的产物。

3结束语

第2篇: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发展;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为此,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疯狂学习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现象。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

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示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民族和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民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4]

(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质,又依其时代性而融汇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表现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时代性则体现体育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特征,反映文化发展由低向高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之间传播、交融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体育文化发展阶段的标识和特定的文化类型所展示的时代风貌与精神。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民族性存在于时代性之中,时代性反映民族性的共同特征,不存在绝然独立的文化属性。正由于二者的统一,衍生出体育文化的整体性与独立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自主性与互赖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等等的有机共生。这些特性又表现为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意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全球意识则从世界和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了各民族的文化视野。民族精神展示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时代精神则代表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特征与风貌。

(二)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

文化的涵延性系指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特性;主导性则是指文化的多元复合结构中,必然呈现该文化的主导倾向,包含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文化的涵延性与主导性并存,反映着文化存在的结构特性。文化是一个涵延广博的概念,有其丰富的内涵,诸文化因素多元交汇,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文化发展的时代新质共集于一定的社会空间。文化创新是以一定的优秀文化传统之弘扬为前提的,新文化不可以完全独创出来;并且,文化演进还是文化发展多元因素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的过程。正是在继往开来与传播互感的文化整合中,民族文化得以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

从文化的涵延性来看,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非常典型地证明了文化特性的客观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以及辽阔的地域分布上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从文化的主导性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其交融会通的强大生命力之中,展现出立于主导地位的、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主导性特性。

(三)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

兼容性不仅包括了涵延性所规范的文化多元复合与传承演化的因素,而且含指文化发展中精华与糟粕、进步与落后等等因素的并存。有可能区分出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又有许多无法绝然判定的交汇复合内容,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或具体的状况情形下,精华与糟粕的判定受到时代的局限,也受到评判主体的制约。

选择性指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吸收所需养分以补充、壮大本体文化、排斥不适应自身需要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其包括民族文化自身特有的选择、排斥功能,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特点;又由于文化选择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进行的,从而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选择性同样不能独立存在,也受到兼容性的影响。文化的选择、排斥功能是在兼容性的规范下实现的,选择的结果不是使文化成为单一因素,而是丰富和发展了兼容性。兼容性一样受到选择性的制约,选择的结果是使兼容并包的各种文化因素根据民族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被排斥、淘汰的因素则失去生命力,这就是民族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也代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即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适应本体文化需要的选择和汲取、以及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会通创新,这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同步过程。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为其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5]

历史证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强盛发达国泰民安的时期,往往就是政策开放、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百花齐放的时期。固步自封意味着保守落后,开放创新才是民族兴盛文化繁荣的契机。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容乃大”,民族繁荣是各民族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结果,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立个性和存在价值,促进各民族间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二)交流互感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养分与动力。各民族的文化聚集和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三)兼融会通是民族体育文化绵延的内驱力

任何民族的体育文化都有其空气和土壤,有自己的载体和灵性;任何民族体育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及尊重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义务;都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汲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发展创新的责任;也有共同繁荣人类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却同处并存相互联系,都是其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在静止和封闭的状态中发展,都是其内在的新旧更替、进步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外部的文化触击冲突、汲取融合之合力的作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兼融会通特质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绵延的内在驱动力。

(四)整合创新是民族体育文化长存的生命力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为文化的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通过涵延传播、汲取更新来实现新文化建设。开放与交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衰的动因,整合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存的 (下转第82页)

(上接第74页)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兼容并收、各民族间的交融会通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吸收、整合创新是其强劲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历来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疯狂学习,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

“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7]。实践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同时,我们的创新还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赵光远主编.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5]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载朱家桢、厉以平、叶坦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第3篇: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55-02

茶几不仅是为了满足家具消费者的功能需求,而且茶几设计也要符合人们对于茶几的精神需求,以提高茶几设计的功能性为基础,同时要结合现代人审美的理念。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又与时代息相关,于是茶几的设计还要依托于时代性的变化,紧随时代文化潮流,针对茶几设计的多样化特征,合理地定义其在时代性下的设计理念,同时要综合考虑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人机工程学等知识对于茶几设计的时代性的影响。

1 茶几设计的时代性现状

从工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看,当今时代下,茶几设计正朝着材料多样化、造型创新、结构简洁、功能多样、环保低碳的方向发展,茶几设计更多的满足不同消费者、消费群体的需求,对生产者来说茶几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先进的技术、市场的融合。因此茶几设计应满足消费者和生产者两者各自利益的需求,设计师从需求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下进行茶几设计。如今茶几设计更加注重在功能方面设计,为提高利润和生产效率在材料选择方面投入较多时间,从而忽视了茶几设计与时代文化的结合,当设计陷入单一无情感时,便失去了设计的意义。

2 茶几设计的时代性表现

2.1 茶几设计概念中的时代性表现

古代就已经有了茶几,但是其设计的理念与现代是截然不同的。古代的茶几更多是装饰性的,放置在室内与墙壁上的书画或案头文房交相辉映,极具观赏性。其功能就是当作放置花草盆景的承放类家具。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茶几设计不仅拥有独特的外表而且实用美观,让你生活的环境更加整洁舒适,茶几设计也远离杂乱繁琐的物件摆放位置的烦恼,扩大你的储物空间,提高你的生活品质,让你的客厅更有一番风景。选择茶几成为人们装饰居家的重要过程,成为企业代表企业形象的重要选择。家具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域的不同,家具设计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紧随着不同人、不同区域的需求而生产出不同功能、形态、材料、结构的家具。茶几作为家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2.2 茶几设计材料中的时代性表现

古代的茶几都是木制的。但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具设计的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的发展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在设计与研究中、开发了新的材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新材料的的生产和应用,为现代家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运用与时代相符合的材料,能将家具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在时展下产生了许多新型材料。重组竹:是根据重组木的制造工艺原理,一竹材为原料加工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DesignMDFDE:德国BASF(巴斯夫)公司的通体贯穿的彩色中密度纤维板,也就是整块密度纤维板都经过的染色材料;定向结构刨花板:是一种以小径材、间伐材、木芯、板皮、枝丫等为原料通过专业设备加工成长的刨花板;绿色人造板:由棉花纤维等材料制成的绿色人造板,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可生产出各种规格的高密度底密度板材,也可直接生产出复合地板、家具系列等工艺性的模压制品;亚克力:也成为有机玻璃,亚克力材料的最大特性是自然的可塑性而且容易切割、弯曲、折叠等制作上的优良性。近几年来,国内外家居发展迅速,除了在基础材质的丰富化上,在设计上也有理应遵循材料与时代的结合。此外,现今的企业也都个自积累了很多在设计方面的经验,这也都要求我们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广博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在多方面的学习,但在设计的本身,除了注重设计和材料的选择,还要注意与时代的结合。一味的追求新颖的设计,会陷入一个不良好的循环。我国古代家具设计有着很光辉的历史,尤其是明代家具,集中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和智慧,在世界家具设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源于明代家具有着当时时代的特征,表达了明代时期的文化和人文思想,如果设计不与时代相融合,不体现当代的特征,就无法取得突破,所以在设计的材料选择上要遵循着时代性。

2.3 时代性与茶几的结合

茶几作为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历史进程发展的产物,它反映着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会创造出不同的家具设计。茶几设计也同样有着时代性和民族性,例如茶几设计在中国是入清之后开始盛行的家具。从明代绘画中所见,当时香几兼有茶几的功能,到了清代,茶几才从香几中分离出来,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新品种。一般来讲,茶几较矮小,有的还做成两层式,与香几比较容易区别。清代茶几较少单独摆设,往往放置于一对扶手椅之间,成套陈设在厅堂两侧。由于放在椅子之间成套使用,所以它的形式、装饰、几面镶嵌及所用材料和色彩等人多随着椅子的风格而定。明代特有的文化特征、民族特色、时代特点,才形成了与其相符合的茶几设计,当代的茶几被称为香几,在命名上也是根据时代特点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的。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该时期的国家就会出现明显特征的家具设计,这是因为家具设计首先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形成的产物,而并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一味的抄袭。优秀的设计是该时代的现实的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的传承和新设计的不断创新的对立统一,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因此,优秀的茶几设计要拥护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传承传统的设计理念,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能够稳稳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并且跟随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此外,对老人、儿童、残障人群的需求,设计出同样适合的茶几设计。人以群分,我们在设计面向全世界时,要兼顾国内外共同发展,全面的掌握国内国外在时代性下的不同设计理念。世界上民族众多,在不同的区域气候等因素下,不同的消费水平,不同的物质生产生活下,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因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对茶几设计的要求也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人们工作的特点,生活新的方式,受教育的不同,对茶几设计的需求也同样不同。可见,茶几设计要符合时代性,必须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里需求,同时要懂得人們对茶几设计的需求是十分复杂的。

3 茶几设计的时代性发展

3.1 茶几设计的时代性发展趋势

茶几设计在家具工业发展的总体上看,现代的茶几设计正朝着造型新颖、材料多样、结构简洁、功能便利、品种丰富、节省材料、易于拆卸,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多功能性、舒适性、方便。便利等功能方向发展。

3.2 茶几设计的时代性感悟

根据此次对茶几设计的时代性的研究,让笔者了解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生活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茶几设计不断涌入现代家庭生活中,设计师根据人们品味的需求设计出风格迥异的茶几形態,这些茶几风格的出现,意味着家具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设计的不断进步。茶几设计风格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让人在不同风格中感受不一样的情调,颇让人感悟风格的魅力。茶几设计的茶几设计自走进时代以来,一直是居家装饰不可或缺的装饰点之一,茶几设计不仅拥有独特的外表而且实用美观,让你生活的环境更加整洁舒适,茶几设计也远离杂乱繁琐的物件摆放位置的烦恼,扩大你的储物空间,提高你的生活品质,让你的客厅更有一番风景!选择茶几成为人们装饰居家的重要过程,在家居设计方面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域的不同,茶几设计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紧随着不同人,不同区域的需求而生产出不同功能,形态,材料,结构的家具。茶几作为家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点缀着人们的生活,需要紧随着时代文化的潮流去发展,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国家文化、不同民族习俗,设计出兼顾实用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茶几,更加满足人们对茶几设计的不同需求,更多元、更广泛、更贴和时代的进行设计。

第4篇: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关键词:民族舞蹈;创作;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07-01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56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而且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致使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很好的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底蕴。要想更好的完成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就必须从民族文化的根本入手,深入了解各民族舞蹈文化的特点,掌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会针对民间舞蹈文化创作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给予介绍。

一、我国民族舞蹈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现状

一个民族的舞蹈应该包含有传统的以及继承而来的、民间的、由艺术家创造三个部分,这三者之间不仅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间舞蹈的多维结构。与传统的、民间的舞蹈相比,如今的“民族舞蹈”在包含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时代审美的特征和时代精神特征,能够很好的反映当时社会的社会风俗,而且还可以代表本民族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推动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中西舞蹈文化以及国内舞蹈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民族舞蹈艺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其继承与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导致舞蹈表现手法和表现样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在继承过程中有发展,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去借鉴。但是,我国民间舞蹈作品中优秀的作品比较少,而且舞蹈作品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风格,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民族舞蹈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壮大。但是20世纪初,中国把主要的时间放在了社会革命中,想要从西方的思想中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舞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国学,但是仅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其一直处于“大面积”淡化和削弱的状态,从而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一定程度的薄弱后遗症,而且在短时间内是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与其它传统文化相比,民族舞蹈的一些编舞者综合素质比较低,缺乏扎实、丰富的文化底蕴,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当时的传统文化背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让一些缺乏基础知识的人去创作相应的东西,其创作出来的东西又怎能让我们满意的。因此,民间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逐渐成为困扰舞蹈创作者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如今的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之情严重影响民间舞蹈的创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市场化运作,从而促使更多的人产生一种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心情,使大多数人在名利的驱动下去寻求一种舞蹈创作的捷径,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淡化和蔑视之情,这种脱离民族文化根基的舞蹈创作是不可能真正体现当时民族文化的。这些人还经常将那些国内外民族的舞蹈元素不假思索、不遵循规律的强加到自己的舞蹈创作之中,导致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大相径庭。例如,将傣族舞蹈中那些端庄、文雅的妇女通过肚皮舞的摆动形式来体现出来,这样做过多的强调了摇摆过程中呈现出妖媚的扭胯,严重忽视了傣族的文雅、纯静、沉稳的形象,导致一些传统文化被破坏。

二、加强保护、挖掘力度是实现民族舞蹈继承与创新的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民族舞蹈也在进行着不断的继承与创新,要想更好的实现民族舞蹈的创新,就必须从意识上、思想上去挖掘和保护我国的民间文化。民族舞蹈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以下几个方面,即民族性、继承性和时代性。

(一)民族性

所谓民族性就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生存、生产、生活和生育等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之下形成的。民族舞蹈中所具备的民族性是民族舞蹈得以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思想很好的表现与凝聚。作为民族舞蹈的创作者要全面的把握住一个民族所具备的精神、感情和气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通过民族舞蹈来反映各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另外,强调舞蹈创作的民族性要求舞蹈创作人员在进行创作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把握好民族舞蹈创作中所特有的名族风格,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夸大或强化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图1就是对舞蹈民族性的很好栓释。

(二)继承性

要想创新就必须先继承已有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所谓继承性,一是要有耐心去感悟和体会不同民族舞蹈创作背后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标准等。每一个民族都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因子,作为舞蹈创作者只有从根本上解开各个民族的文化因子才能更好的把握该民族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谈得上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与创新,这些才是本段所讲的继承性特点。民族舞蹈有了继承性这个基石,才能创作出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才能实现舞蹈艺术的创新。通过继承性才能保证民族舞蹈继承与创新过程中光彩夺目,才能更好的显示出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

(三)时代性

我国各个民族中存在的舞蹈都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创新和演化而成的,这样的民族舞蹈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时代性,是对过去某个时代特征的反映。然而,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个民族之间对舞蹈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想要原封不动的、简单化的将各个民族的舞蹈搬到现在的舞台之上显然是不可能的。民族舞蹈在我国经济基础中属于上层建筑,如果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就更不能满足人们对舞蹈文化的需求。民族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就是为了保证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符合当时的社会和时展潮流。舞蹈创作者只有不畏艰辛深入到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更好的掌握各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图2体现了民族舞蹈的时代性。

三、创新是民族舞蹈得到发展和传承的必然要求

世界上的所有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并且稳定性是相应的,变异性却是永恒的。民族舞蹈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创新,才能保证各个民族的舞蹈在世界舞台上光照千秋、大放异彩。人类文明也是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创新的,世界各国民族舞蹈的创新经验告知我们,在时代性、民族性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不读的创新才能形成新的文化作品,才能提高民族舞蹈文化的品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潮流。大多数反映新生活、新面貌的民族舞蹈节目,不断丰富了当时的舞台,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尽可能的满足了人们对舞蹈的审美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是民族舞蹈得到发展和传承的必然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舞蹈的创作都是在丰富的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光凭想象是不可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舞蹈作品。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族舞蹈得到复兴,并且一些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族舞蹈重新搬上了舞台。在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保证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而且还要更好的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

参考文献:

[1]扎西江措.当代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2012,2(06):111-112.

第5篇: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关键词:戏曲 动画 艺术创作

“民族性”与“时代性”是针对时空的相对概念。所谓民族性,是历史上处于不同阶段的各种人群的共同体。一个民族有共同语言、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形成民族的这些构成因素,对艺术具有直接影响,艺术需要运用自己特定的民族语言来传情达意,运用与民族语言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艺术构思。艺术要表现特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与其中的人群,有一定经济关系制约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风尚习俗、性格气质等。特定的文化艺术充分地体现在各民族的艺术之中,具有强烈的特色。民族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它不是凝固不变的既定模式,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的。所以说,“民族性”是由历史的继承性和当代的变异性构成的,有稳有变,是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统一,只要有民族的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就不可避免。

本民族文化对于他民族文化具有双重机能,吸收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抵御。吸收有益的养料,排斥不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糟粕,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再谈谈艺术的“时代性”。艺术要跟上时代,与时俱进,就必须解决艺术的时代性、先进性、现代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生活、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相关联,关注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艺术思维方式、表现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伦理观念等。“时代性”是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它既区别于以往和未来,又与以往和未来相联系。作为意识,它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它必然包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对未来的憧憬,这是从纵的方面来观察;从横向方面来观察,又必然与“世界性”相联系,受其影响制约。“世界性”是当今世界一切国家、民族形成当代意识的外部环境,是不可忽视也摆脱不了的客观条件。

艺术中的现代意识应是改革社会、推进社会的思想,因而只有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民族艺术,才能作为时代号角,反映社会和人民的心声。艺术的时代性是现实对艺术的要求,是艺术家历史使命在艺术中的表现,是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审美心理的体现。艺术要与时代同步,在国际激荡的大背景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吸收、排斥是不可避免的,吸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的、科学的、有益的养分,丰富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①作为影视艺术中的戏曲动画片,必须深深扎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土壤之中,体现本民族戏曲文化的精神魂魄,成为传播中国戏曲文化的媒介,在当今的国际文化大环境中,高扬我们民族戏曲文化的精髓。我们现在的戏曲动画创作与研究,需要从理论上对创作观点进行总结与探讨,下面笔者对戏曲动画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戏曲动画作品的题材与主题

1.戏曲动画作品的题材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由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要求,要有振奋、高昂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品格和坚定的民族自尊,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而提倡文艺的民族性十分重要。

题材是动画导演按照主观的艺术表现意图对戏曲进行提炼、再创作,并将视觉语言因素融汇其中进行表达。戏曲动画题材来自戏曲舞台艺术,这是戏曲动画的性质所决定的,戏曲舞台艺术就决定了戏曲动画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戏曲动画作品反映的内容。

对于戏曲动画艺术,还原舞台戏曲表演的纪实性是戏曲动画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所以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对于舞台戏曲表演的纪实性探索是必要的。因此戏曲动画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2.戏曲动画作品的主题

戏曲动画艺术作品对于戏曲艺术再现的程度,取决于动画导演对戏曲表演的认知度。它主要是通过动画艺术造型来再现舞台表演的思想、观念乃至情感。

在戏曲动画再创作的过程中,戏曲动画导演不是被动地还原舞台表演过程,而是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思考、体验。并根据戏曲动画创作的需要择取具有典型性的情节来揭示导演的思想观念或对情感进行宣泄。所以戏曲动画是无法脱离客观对象去单独完成创作的。

二、戏曲动画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1. 戏曲动画作品的形式

戏曲动画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表现内容的分镜语言结构和镜头表现手段。戏曲动画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具有共通之处,是艺术形象在一个静止空间中的展现。但戏曲动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戏曲动画导演通过镜头语言的方式将内容用流动的手段表达出来。

分镜头构图是对戏曲动画作品中的内容进行重组的重要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突出戏曲动画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表现戏曲动画作品分镜头的语言,是导演构架戏曲动画艺术形式的主要手段。

2.戏曲动画作品的内容

戏曲动画的艺术表达手段与摄影镜头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镜头的局限性也对戏曲动画作品的视觉语言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在这个过程中,戏曲动画镜头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戏曲动画艺术分镜头语言。

从本质上说,戏曲动画艺术创作的核心部分,就是解决如何运用动画特有的表现语言和规律,体现戏曲动画作品的内在思维的问题。也就是要恰当地运用动画的视听语言。动画视听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其固有的、本体的元素,概括来说是指影像的画面及与之关联的声音,而这些元素带有符号化的特征。每个基本元素不同的组合规律,类似于编码原则,进而形成体系的信息沟通系统。

戏曲动画的视听语言是现实戏曲舞台表演与假定影像相互映射的中间桥梁,戏曲动画作品里所有的景物、人物都是创作者对戏曲舞台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它们已不具有所指代的戏曲人物的所有属性,只是在特定的情节内实现的影像,而不是戏曲人物本身。要让观众接受“此物即彼物”需要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塑造这些形象。

三、戏曲动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戏曲动画的表现形式应具有高度的自由与无穷的想象,戏曲动画的拍摄对象,可以是平面的绘画、立体的玩偶或者三维的虚拟形象,甚至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物件。对于不同类型的戏曲动画作品,所运用的视听语言也会大不相同。

戏曲动画应充分发挥动画的高度假定性,为创作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新型视听语言的探索、形成提供可能。戏曲动画的艺术风格是指在艺术作品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并统一于整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从这个层面上说,戏曲动画的艺术风格是突破了表象的类型限制的,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和谐统一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戏曲动画是艺术与技术并存的影像表现形式。因此,视听语言的使用需要符合类型动画的技术特性。我们在运用动画的视听语言时,还需要对不同类型要求的动画影片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视听语言形式。

戏曲动画作品的外部表现,绘画感和动作性是戏曲动画作品重要的外化特征。“画”是动画的手段,也是动画的形式;“动”是动画的特征,是目的、是内容;而动画创作与电影创作之间紧密的关系则表明了动画在作品结构方面的时空特征。绘画、动作、电影构成了动画形式主体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运用动画视听语言的基点就是控制和把握每一帧画面的“绘画性”的美感。不同绘画风格的动画影片,每一幅画面的审美情趣是不同的。

体现舞台动作是戏曲动画的主要内容,戏曲动画就是用活动的图画来表现舞台动作,造型艺术的形象性和运动性是动画影像的主要特征。

动画影像的动作性不单单指画面的视觉动感,还包含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我们需要在创作中以动态思维来运用动画的视觉语言。动画的视觉语言不是简单的画面效果的控制,而是相关联的画面流动、拼接组合中动态呈现的方法。这样我们就需要对画面中的舞台表演及所产生的视觉元素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解构。动态的视觉语言运用得当,可以紧紧抓住观众的观影情绪。

戏曲动画从创作的内容方面来看,是用戏曲舞台的表演来讲述故事、表达思想情感的;从创作形式方面来看,戏曲动画包括构思、表现及制作加工等一系列艺术与技术的综合活动。戏曲动画的创作是一系列分阶段进行的工作,是分别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创造性艺术活动。

这些阶段性的创作环节可以总体概括为三个过程。

第一步,戏曲动画的文字剧本是动画视听语言形成的依据。这个从文字剧本到分镜头文字剧本的具体化过程,最重要的是使文字对舞台表演向影像表现的画面方向描述,使文字的描述具有对舞台表演的指向性改变。

第二步,以分镜头画面的形式及人物、场景设计稿的形式将舞台表演的故事内容形象化。人物与场景设计图也是将戏曲舞台的动画风格形象化的重要环节。

第三步,以上两个步骤都是将戏曲舞台的表演,以动画镜头叙述的形式,对戏曲舞台表演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相对隐性、内化的过程,是动画视听语言规律功能性的表现――通过镜头画面的审美风格、镜头运动的叙事情绪、镜头组接的节奏表现,以及音乐、音效的配合营造等视觉、听觉因素的调用和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叙事情感。

在戏曲动画创作中,戏曲故事的内容可以决定动画的表现形式。当戏曲动画的表现形式与其所要表现的内容相适合时,戏曲动画作品就能充分表现舞台内容、形式。在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都要达到完美的统一,它贯穿于整个动画影片的创作过程之中。我们所有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以及构造、设计、组接都是以完成戏曲动画的意象性表达为最终目标的。它是一种实现的可能性,也是一种实现的结果。

注释:

①王建宏.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参考文献:

第6篇: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一、民族音乐理论的边缘化阻碍着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发展

自“学堂乐歌”始,欧洲音乐在音乐教育和城市音乐文化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音乐教育中,几乎都是沿用欧洲的音乐教育体系,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根本得不到重视。重彼必轻此,对欧洲音乐体系的推崇使我国的民族音乐理论逐渐被边缘化。

中国音乐理论与西方音乐理论固然有十分相近的地方,如都有7个基本音级、12个律位,节奏节拍亦有相似之处,但是在许多传统特色突出的地方,西方音乐理论是无法体现的。譬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各种乐谱对演唱和演奏者留有的余地比西方古典音乐要大得多,“死曲活唱”、“死谱活奏”、“框格在曲,色泽在唱”、“移步不换形”等说法都表明中国传统音乐中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要求是非常高的,相对于西方音乐的“按谱演唱”给演唱和演奏者发挥艺术才能、展现艺术个性、表现艺术情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我国传统声乐中的一些特色唱奏技巧、少数民族演唱技巧以及诸多的传统民歌、戏曲的润腔方式是西方音乐理论根本无法解释的。

所以,要使民族声乐得到更大的发展,要使民族声乐的“四性”(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中的民族性永不褪色,就必须建立起和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并行不悖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夯实民族音乐理论的根基,充分挖掘其中的优秀因子,让民族声乐焕发时代的活力。

二、民歌在现代社会的式微弱化了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

民歌不仅为戏曲、曲艺、器乐、民间歌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还是我国民族声乐的源头和生存的土壤。民歌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到的演唱形式和发声方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技巧的形成、风格的凸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民歌还是我国的民族声乐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很多流传广泛的歌剧拔萃曲、歌曲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例如,《洪湖水浪打浪》就是以《襄河谣》为基础,《北风吹》就是以《小白菜》为基础,《红头绳》就是以《捡麦秆》为基础,等等。

然而,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音乐文化的人侵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了猛烈的冲击,有千百年根基的民歌也未能幸免。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交替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面对民歌的式微,我们既要充分了解民歌在民间的真实生存状况,也要广泛认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对民歌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要求民歌原封不动地“代代相传”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充分了解民歌发展和演变的规律,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意识到民歌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积极行动起来,去抢救、保护、继承、发展民歌,共同创造既传承传统,又适应时代的民歌发展新时代。

三、声乐教育的技术本位使民族声乐有着“炫技”的不良发展趋势

目前,在声乐教育中,技术至上的趋向比较突出。人们往往把“高音”与“技术水平”划上等号,而忽略了风格、韵味、统一等因素在歌唱中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也使歌唱者从一开始就走进了唱声音、进而走向了唱高音的死胡同。在追求极限的审美观点的诱导下,一些教师在声乐训练中不顾学生自身的条件而一味地为他们力拔高音或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对炫技的趋之若鹜使得很多民族声乐演唱者失去了应有的独特风格。风格、韵味、语言是我国民族声乐的核心,而这个核心与生活又是紧密相连。郭兰英从小就有深厚的山西梆子的唱功,郭颂唱过多年的东北二人转,才旦卓玛童年生活在雪域高原,白秉权踏遍了陕北的黄土高原求贤若渴,何纪光趟过了三湘四水四处拜师,有山东戏校的求学经历,李谷一从小练就花鼓戏的童子功……,民族声乐艺术没有多样化了,风格比较雷同。希望舞台上的歌唱家们都能‘下凡’,深人到群众中间,多听一听,立志于发展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要多向民间学习。”的确,对于风格的找寻我们不能停留在去模仿、去克隆,我们要“下凡”去寻根,去采风,去溯源,去寻找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技术与风格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民族声乐的表演上,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上也有较明显的体现。近年来,虽然一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新作品不断地涌现出来,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创作手法雷同,缺乏风格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

四、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缺乏系统的总结

自上世纪中叶起,由于“继承”和“借鉴”的争论,诸多专家就科学性开始对民族传统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比较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和论证,人们认为,民族传统唱法在呼吸、用嗓、共鸣腔的运用和吐字、咬字等方面的大多数原则和美声传统唱法是相通的,其科学性在实践中也逐步被证实。

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人文环境、语言特点、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种类繁多,且每个种类又有着不同的生存土壤,在呼吸用气、训练起音、唱高音、声区过渡与音色统一、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及语言训练三结合、意念与机能的辨证关系等诸方面,均有独创见解,亦有成套的教学方法和完整的教学体系。”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民族传统声乐的科学性。我们可以将美声唱法作为科学性的参照物,但不能将其作为检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应该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系统地研究、归纳和总结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分清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哪些是可以或不可以用科学来衡量的,并对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予以充分的论证。

第7篇: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本框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课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主要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本框题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 、学习 、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小辩论。通过针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展开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知识拓展: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2、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识归纳: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对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知识归纳: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归纳: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组织课堂小辩论: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知识归纳: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九、课堂小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应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十、巩固练习

第8篇: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作者简介:郭晓彤,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专业:设计艺术学

摘 要:如今家纺产品的需求是既要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又要满足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中国风”家纺概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情况下出现的,不仅打破以西方家纺设计理念为主导地位的格局,而且加深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家纺设计风格繁多的市场上,富有中国民族传统色彩的设计将成为主流设计。 关键词:中国风;家纺设计;传统文化

1.“中国风”设计主题风格的横空出世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迅猛发展,各种家纺品牌如雨后春笋,相继发展壮大起来。目前,中国家纺已经与世界家纺接轨,中国家纺行业的专业设计人员也越来越多地参加世界性家纺行业的活动,比如组织参加国际家纺展览、国际研讨会,世界流行色会,甚至专门出国考察,因此中国本土家纺在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上是能够与世界家纺发展趋势相融合,也能够很好的掌握国际流行趋势,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纺产品。

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我国家纺行业只有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风”设计才是唯一出路。从法兰克福、从巴黎、从米兰看到国外设计师把中国元素运用的如此时尚美丽动人,只能说是我们的设计师在简单地生搬硬套这些中国元素,并没有很好地提取出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来创新性地融合到现代产品中,如何把这文化的发展,技艺的传承与当代生活协调起来,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思考。家纺行业作为一种创意文化产业,只有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民族元素与国际趋势相融合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来,才能创造出一种有别于西方、自主创新的家纺时尚潮流,才能在世界家纺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中国风”的民族性提升家纺设计价值

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华民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沉淀,融合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带有各种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如图腾,人物,植物,动物,几何特指符号等,这些纹样时代特征明显,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把这些传统元素运用到家纺设计中,进行艺术处理和时尚经典元素相结合,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中国元素家纺产品的喜爱,还能提升家纺设计价值。 在设计中,对传统纹样设计元素的找寻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不只是将历史上的图案通过拼凑,嫁接的手法任意拼接在家纺的设计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中的深层内涵,寻找传统纹样与时尚元素融合的切入点,寻找蕴藏着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是中国传统纹样的灵魂,她反映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的。现代家纺设计师通常喜欢借用传统纹样的寓意来传达喜庆吉祥,祈福消灾,寄寓理想与希望,将这些思想融入家纺设计中,并在色彩处理、工艺制作、装饰手法和造型处理上,注入现代时尚的血液,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使其具有时代感和现代环境融合,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3.“中国风”的兼容性彰显时代性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怎样的文化,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可以说,我们感动世界的不是现代高科技,而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及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风格。在家纺市场以中国元素设计的产品一直受到欢迎和追捧,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高科技的发展,民族文化交融现象明显,纯粹的传统文化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文化之间相冲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设计师要对不同的问题、理念、信仰及多方面问题的资源进行整合。能否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设计是否成功、床品能否走向世界的关键。家纺设计行业是多元性的,有很多种设计理念,“中国风”就是要把传统的中国元素和世界流行的时尚元素相结合,不仅接受外界家纺设计的冲击,还要接受外界家纺设计优点和融合时尚元素。

我国家纺设计师,从世界各地的家纺文化和姊妹艺术中汲取灵感,将传统的、现代的纹样进行整合,吸取传统纹样艺术的精华,融入现代元素,创新设计元素,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更加契合时尚潮流,以形成新的设计风格。中国家纺设计师正以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世界家纺设计的大舞台,他们让中国化的流行趋势健步疾行。

4.“中国风”隐示未来独领

在设计行业流行元素不仅中国以传统纹样为设计元素,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外设计师把中国元素运用的淋漓尽致,他们非常注重在设计创作中融合东方家纺文化,汲取中国传统纹样精髓,把中国传统纹样融入国际流行时尚,展现中国时尚主题,作品极具东方情调,给人以无限新意。

从2008年法兰克福家纺展可以看出家纺设计正走向东西合璧,全新演绎着国际家纺时尚。随着东方文化的复兴,亚洲家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东方广阔的消费市场,促使欧美与亚洲家纺文化与产业的互动与合作,东方文化艺术理念、色彩、图案、造型风格等体现形式正逐渐渗入到西方的家纺设计领域中,如“尚韵”,“表意”等中国画理念都被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这和西方追求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鲜明对比。2011年法兰克福家纺展上家纺产品的图案比以往更包罗万象,在流行色方面米黄色和褐色这俩种颜色成为主打色调,经典的刺绣图案依然延续以往的风格。设计元素方面不再是一谓的追捧俗丽的花样,而是更巧妙的把中国传统纹样与时尚元素相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广泛的传达到世界各地,受世界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

中国传统纹样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情民俗不仅给中国的家纺设计师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也为西方家纺设计师提纲丰富的灵感源泉,使现代家纺设计得到提升。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家纺行业中,“中国风”将独领,她不仅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也将在世界家纺市场上独占一方。

5.“中国风”艺术风格的审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中国风”家纺设计无论在元素使用,组合,还是色彩搭配上,都注重使家纺产品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也不缺时尚感。“中国风”家纺设计多采用中国红,青花瓷,红双喜,牡丹花,中国龙等中国传统元素作为题材。例如:罗莱2010年春夏主打产品“泼墨弄清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水墨技法与时尚的花卉相结合,时尚靓丽的中国风蓦然而成,既符合流行趋势,又饱含浓郁的中国水墨文化神韵。梦洁新推出的一款婚庆产品“我们结婚了”,采用了正统的中国红和一对可爱的中式婚礼打扮的卡通小人绣花,恰到好处的款式设计将整套床品点缀的中国味十足。

第9篇: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

包装不仅以包裹产品的功能及外形结构吸引受众眼球,还以独特的民族美学符号特质,引导着受众的消费取向并融入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合理、科学地拓展民族符号美学思想的传播渠道,一直是设计者艰巨的时代任务,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与反思。

关键词:

民族符号;包装设计;美学思想;探索;研究

一、包装设计中民族符号美学思想探索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新形势下的产品包装设计,是一种专门用于包裹与承载产品及传递商业品牌信息的一种介质。它通过包装结构与材料的展现,合理有序地进行视觉信息的呈现,传递着各类品牌文化信息,进而从视觉及心理层面促进、推动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如今的包装设计,大多呈现着诸多文化倾向与品牌信息,纷繁的表意性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民族文化符号的融入与应用,增加了民族性的美学元素、审美取向及民族品牌的自豪感。纵观当前琳琅满目的产品包装,有些设计缺乏审美个性、民族文化符号以及地域特色,难以诱发受众的青睐与情感认同。商业品牌信息的传播目标与功能,能够唤醒受众的心理情感回归与自然人文关怀,消除受众心理的冷漠与视觉疲劳,引发受众情感的认同与愉悦。这必须借助应用民族符号的情感引导作用及心理接纳作用,使更多的受众接受本民族的产品,打造产品的民族品牌,促进消费指数的提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及竞争力。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与同类产品抗衡,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筹码。所以,对民族符号语言及美学思想的研究与探索,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与必要性。

二、民族符号美学思想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当世界文化相互增强交流而形成逐步同一化之际,大量西方设计观念也夹杂着融入进来。有些短视的设计师会过多的推崇西方设计风格、对于民族性设计不屑一顾。钟敬文曾表示:“民族文化的保存、发展,关系到能否有效的吸取和消化外来文化;外国的东西像潮水一样,假如我们固有的东西不能保住就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在精神文化层面必将成为俘虏。”怎样才能更深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做好的设计,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是许多设计师所面临的时代挑战与主题。这时,包装设计所表现出的问题也随之出来:首先,有些地域性强的产品包装素材选取的是民族符号,但因为对文化内涵理解得不全面及欠缺,而把大量的传统元素随意合并与罗列,致使在商品信息传达上美学观念模糊甚至扭曲;其次,素材应用欠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常看到一些产品设计把很多民族元素肆意堆砌、拼贴,设计态度不够严谨、端正,致使高端的品牌设计文化遭到质疑与否定,造成了设计上的无序状态与美学观念上的错位。所以,这些问题都亟待改善与解决。

三、对现代包装设计中民族符号美学思想的探索研究

1.民族符号美学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民族符号的最原始符号形态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原始人类的蒙昧意识里就产生了自然崇拜观念与意识,于是就出现了洞穴岩壁或器物纹饰,有意识地描绘记录着当时的鱼猎、收割等各种社会重要事件。这些图画符号具有语言的沟通作用,也是图形最原始的形态及模式。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在长期劳动生产中形成的认知与理解,经过不断演化随着初级审美意识逐步形成的。这些抽象的图像符号,最初带有类似图腾崇拜的美学思想雏形与观念,随着审美意识的蜕变,继而进入了时代更迭期。原始美学观念与现代审美意识本质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审美原则是否建立在符合时代审美标准及适应社会审美需求之基础上。人们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探索、对现代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对美感尺度的把握,都是遵循当代社会需求的反映。这些民族符号的演化,说明了审美意识的时代性特征。今天在现代包装设计器物上体现与延续的民族美学思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是时代审美需求催生的产物,丰富的时代审美图形传播着民族化的美学思想,表达着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2.加强选择素材的精准度及民族美学思想的重整

设计中的民族性美学符号,涉及到民族图腾崇拜、哲学、审美等各个层面。带有民族性风格的设计,应加强民族美学思想的融入,加强美学思想的重整,根据企业的不同定位赋予设计以精确的表现形式。世界设计的同化现象造成了诸多品牌失去了民族特色而在传播中湮灭,只有民族的设计才具有生命力。这种趋势促使大量民族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企业也开始思考民族品牌生存发展的问题。不同民族特色的企业品牌设计,因企业品牌的定位、性质、目标不同而有不同的追求,只有创意良好、推广策略健全及品牌服务精良的民族品牌,才有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企业品牌传播应结合自身特点与应用媒体准确对接,要有自身的个性与独特风格;强化设计素材选择的精准度,重整美学思想,不要照搬,要适当把握好民族符号的文化含量。透过产品设计与陈列展示,来吸引受众眼球,使人过目不忘之效应,使民族美学思想及品牌信息的传达渠道畅通无阻。

3.强化设计秩序的调整,避免美学观念的错位

包装设计在各种文化碰撞中,应力求体现出民族个性及富有时代特征、加强设计秩序的调整。所以,设计者应通晓设计美学的基本规律,着力使设计适合时代需求、大众审美及民族美学的需要,应用民族美学符号这一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民族文化元素经过“民族神蕴”的提取,最后将民族美学观念呈现在设计中,才使产品具备了民族文化的底蕴与风采。“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所有痕迹”。随着设计美学观念的历史车轮仍不停息地向未来滚动,当全球设计形式将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时,作为中国设计师应把民族文化看成设计的根本,面对外来设计文化的入侵,应理性冷静,博采各族之长,构建起具有自身民族性的设计体系与审美观念,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从而在时代更迭变换中保持自身民族设计的特性与活力。在设计元素的使用上,要选择符合民族美学思想的符号,选择对的民族符号,这是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提升,才会使民族精神的延续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湮没在历史的红尘中。

4.重视民族设计文化风格的把握、提升设计文化品质

时代文化催生着设计的新思维、新方式、新观念。包装设计的外形结构及符号应用,应根据不同的销售国家、地区及文化背景,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取向,设计文化定位也决定着包装设计的风格及倾向。对于民族性符号的应用,设计师应始终坚持民族文化的原创性,通过创意融入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消除地区差异所形成的消费观念、文化取向方面的差别,达到增近民族亲和力及归属感的作用;通过包装设计与文化内涵的融合,使产品具有突出的民族魅力。设计本身是一个深度思考及创新的过程,包装形式的发展演变,反映出了消费者消费观念、商业流通渠道、新材料及市场营销的前景。同时,设计师必须加强文化修养与设计素质的提高,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承担传承民族文化之使命,充分了解包装设计的未来趋势,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设计的标准与文化定位;回避不规范的设计操作,减少商业品牌侵权行为的发生,改善设计文化被贬低与质疑的尴尬局面,使企业文化完美升华、促进设计文化的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时代审美意识的变化,数据时代的包装设计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时念,从而使包装设计的美学观念及与受众的互动性彰显出来。未来媒体形式下的包装设计会不断出现新形式,如包括刺激味觉的包装形态、附加听觉的带有音乐动态的包装、带有各种芯片的包装、合成材料的包装以及绿色环保节能的包装,这些都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设计上进行民族符号美学思想重整,对于包装设计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学术价值。首先,这会突显本民族的审美优势和美学思想个性;再者,创造出了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融、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品牌形象,树立民族精神与民族的品牌形象;“当文化,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包装设计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应遵循低碳设计、节约减排、协调发展的包装设计规律,积极进行设计的大胆突破与创新,这势必将带动包装设计产业的进步与发展,相信在可持续性战略的引导下,加强民族美学思想的融合与思考,必将推进民族化包装设计审美内涵的提升,带动民族产业的协调运作,推动民族性高端设计产业更长远的发展。

作者:王彩云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

参考文献:

[1]彭建祥.《包装设计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性关系的思考(下)》.装饰,北京报刊发行局,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