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书与教育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

第1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代教育;美术心理学;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70-02

一、现代美术教育现状研究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正在向着市场、世界化进程迈进,其发展进程也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这就使得高校在现代美术教育方向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现代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目标,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得专业划分较细,导致人才知识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全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有些高校为了片面地与市场接轨,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提高了实用性的要求,使得一些高校现代教育更具有了功利性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不少改变,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却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实惠化和实际化的目标,学习观念也带有了明显的功利性和倾向性,对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却有所忽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改变这种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概念

美术心理学就是对美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活动,对美术作品欣赏者的心理活动以及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等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一研究过程主要是对情绪、认知以及意志等相关情绪的活动规律进行探讨。美术教育是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与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进行无声地对话和间接地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交流不需要学生与美术作品创造者面对面进行,但是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学理论知识和美术学基础,能够领悟到美术作品创作者隐含在作品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能够欣赏美术创造者的心路历程。

三、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美术作品作者的创作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用自己的笔来表现自己心理活动以抒发某种情感的过程,或者通过某种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思想的过程。每一幅美术作品,作者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肯定是一个构思过程与一个心理激荡过程的交汇与升华。可见,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饱含着美术创作者心中的想法和千言万语,饱含着美术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美术创造者将作品完成之后,还要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们了解其中的内涵,让学生们能够去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去发现其中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用。也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并且掌握发掘美术作品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工具,构建起美术创造者同美术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社会联系之间沟通的纽带。

美术作品都有作者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学习者想要深入了解,就一定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过程、心路轨迹,进而从精神上与美术作品创作者产生共鸣。从美术心理学角度来讲,美术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总会将自己头脑中的创作冲动通过绘画语言展示给读者和欣赏者,有些可能会隐藏较深,有些可能会比较难懂,但是经过美术作品欣赏者或者学生的慢慢领悟和感受,总是能够理解其中的含意,通过视觉美和韵律美以及作品的艺术美去领悟美术创作者的心理动因。同时,高校学生在对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轨迹进行探索和追寻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欣赏能力和领悟作品内涵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如,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画中的公牛象征,实际在暗喻受难的西班牙人;而画中受伤的马,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灯火;抱着死婴哭嚎的妇人和手握鲜花、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这些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画家对战争的残酷,法西斯野蛮兽行的谴责以及强烈的抗议,以及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必胜信心。

(二)美术作品的社会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结合当时历史情境和社会情境进而升华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美术作品都是人类社会对当前世界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以作者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依据的,而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也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展示,社会的真善美需要美术作品来宣扬,社会的假恶丑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鞭挞。英国著名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社会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它就会在这一点上欺骗自己,但对于这一点的无知意味着死亡。”所以社会需要艺术家去挖掘,去体会。

学生如何去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社会内涵,如何去把握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和审美意识等,这些对于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和提高自身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美术作品让高校学生了解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创作意图等,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作品创造的目的,让学生通过作品表面进而看到其背后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正如美术心理学上所认为的“美术(欣赏)活动还会把观者推向一种类似在海妖的美声中陶醉的动人体验。从美术家的创造到意趣无穷的观看,这些都不仅仅是读解式的认知,也是情感的沐浴。例如,学生在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学习时,首先看到的是花卷中的各种生活场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北宋时期工商业的繁荣与兴盛。同时,还可以从构图手法、线条勾勒以及虚实结合的韵律感等方面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者张择端的高超手法和娴熟的技法。

每一幅美术作品产生的当时的社会因素都有很多,不可能都包含其中。但是,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是要学会从作品中感受到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也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的原因,也是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艺术魅力。心理学家艾伦・温诺说道:“画家在描绘满头密发时,只是非常逼真地画出几缕而把其余的部分画得很模糊,但是观赏者设想出模糊的部分并且竟然想象自己看到了细微的发丝。实际上观赏者并不对实际不存在的头发产生幻觉,他们细心就能清楚地看到,画家仅仅描绘了几缕发丝。然而,人们对画的知觉不是一般的反应,因此往往不在意所描绘的景物比真实的景物少了多少。”这种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所具有的心理因素与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见微得着”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学生自身心理感受与美术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学习也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细致的欣赏,而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学生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去进行体验和感悟,进而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心理感受上进行提升,进而提高自身艺术欣赏水平。就像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每一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活动,都充满着突发性与不确定性,而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时的审美活动同样也充满着即时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这一点来说,就要求欣赏者不能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要以之去印证和对比创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理心境。这也是美术心理学上认为的“对每一幅美术作品的探究,都隐藏着内容以及情感复杂而丰富的主体评价。由于这种评价与情感经验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就特别真实自然,因此很强的颉抗性在心灵的提高或塑造肯定一般不会碰到。”然而,美术学习和艺术欣赏毕竟是学生单独个体的精神活动,在学习美术作品和欣赏时需要静观默察、揣摩品味作品的主题思想,体味作品的艺术内涵,并与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发生共鸣。如清代朱耷的《荷花水鸟图》以高度概括、删繁就简、以白当黑、虚实互衬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支残荷,一只孤立在危石上,缩着身体、翻着白眼的水鸟。欣赏者可以从中深刻体味到画家冷漠、孤傲、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再了解其生平以后,又能使人等同身受地体会到他身为亡明皇室后裔对清统治者的抗议以及其在精神上的极大痛苦,那种“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境就跃然而现了。

参考文献:

[1]高建立.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2,(7):120-122.

[2]宋涛.试论当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89-92.

第2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速度滑冰 技术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61-01

短道速滑运动在不断向高速度、高超技巧、激烈对抗发展的同时,战术的形成与运用也有力地展现出精炼化、技巧化和智谋化等特征。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短道速滑战术理论体系,对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战例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短道速滑战术理论体系及应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其结果如下:1、与大道速滑相比,短道速滑具有如下五个重要的竞技特点:赛道圈距短、弯道半径小,同道竞速,比赛态势瞬间多变,犯规、碰撞以致被判罚的几率高,以同组名次取胜。2、短道速滑战术理论包括战术指导理论和战术运作理论两个子系统。战术指导理论包括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意识。战术运作理论包括战术运作原则、战术方法和战术行动。3、短道速滑战术观念是对短道速滑认知结构、项目特点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短道速滑战术指导思想在战术的运用时更加重视“抢、变、稳”三大制胜要素,即抢占有利位置;准确判断赛场形势、抓住机遇随机应变;尽力避免犯规,加强自我保护,提高躲闪技巧。

1.滑跑技术

在速度轮滑运动中,滑跑技术是速度轮滑的核心,正确、合理的滑跑技术能够使运动员发挥更好的运动水平。在入弯道和出弯道滑跑过程中,运动员重心速度、重心高度、步频与步幅、身体姿势及身体各关节角度是影响滑跑技术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速度轮滑短距离入弯道和出弯道滑跑技术的运动学研究,分析影响入弯道和出弯道滑跑技术的主要因素,总结入弯道和出弯道滑跑技术的特点,为速度轮滑短距离入弯道和出弯道滑跑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标准的三维摄像DLT测量法和录象解析的方法,以2009年全国速度轮滑国家队选拔赛男子300m个人计时赛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8名运动员300m个人计时赛入弯道和出弯道滑行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与出弯道相比,运动员在入弯道阶段步幅较小、步频较慢,在出弯道阶段步幅较大,步频较快;2、运动员在入弯道和出弯道阶段髋、膝、踝关节角度影响下肢蹬伸效果;3、运动员在入弯道和出弯道阶段髋、膝、踝关节角速度受浮腿收腿动作配合方面的影响较大,髋、膝、踝关节角速度变化较快。

2.基本要领

(1)其实不只是长距离,速滑90%滑的是姿势。只要姿势不正确,腿粗并未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滑轮比冰刀容易,对不正确的动作也更宽容,但是距离长了差别就出来了。

一般最大的错误就是用脚尖,而不是脚跟蹬冰,蹬冰方向不是侧向而是向后。后果一是蹬冰效率低下,二是容易在脚后跟磨出水泡(因为脚尖蹬冰使脚产生“脱鞋”的动作,导致脚跟和鞋内部摩擦)。如果动作不对,会吃不少苦头,最惨的是当鞋绑得太紧,脚尖蹬冰,导致脚趾血液循环受阻,最后指甲坏死。一般来说如果有水泡,应该先从姿势动作上找原因,而不是从鞋上找原因。

正确的姿势是:用脚跟蹬冰;蹬冰方向与前进方向成90度,甚至略靠前方,膝盖弯曲大致成90-100度;上身,后背和手臂尽量放松;鼻子,膝盖和脚尖成一线;用自己的重量来滑冰,可以感到重心左右移动。

正确的姿势可以大大提高滑行的效率,姿势对了,滑地比别人快但是做功少。初学者最忌讳的就是图快。学习正确姿势的捷径是紧紧跟在一个水平高的人后面滑,模仿他的动作。

(2)跟风(DARFTING)跟风可以节省20%的阻力。跟风的要领是一个“紧”字。跟风的距离的标准是下巴在前面那个人臀部的正上方。跟风的时候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注意前方十米的情况,注意力高度集中。另外最好不要背手,因为需要经常调整速度。如果滑得比前人快,应该用手背轻轻地推前人的臀部(挡风的领滑是很累的)。用手背的原因是万一有情况要摔了,不会条件反射地抓住前人把他也带下去。

(3)心肺和体能这点没什么可以多说的。保持心律在最高心律的85%以上,持续滑,直到实在滑不动为止。不要休息,多喝水,竭尽全力保持姿势(就是牺牲速度也要保持姿势)。心肺和体能可能是速滑里面最容易的。

3.心理训练

心理因素在许多比赛中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常见的心理训练手段有表象训练、模拟训练和自我谈话训练等等。

表象训练: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它是一种被运用得最为普及的心理训练方法,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常见的表现训练方法有:卧室练习、木块练习、冰袋练习、比率练习和五角星练习。

3.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兴奋的过程。训练后采用放松训练方法是为了减少运动员心理和生理能量消耗,调整状态,有利于更好的完成下次训练课。训练中采用放松训练方法是中快机体疲劳的缓解,达到身心放松目的。经常运用的放松训练方法有身生放松法、三线放松法、松弛反应法、意念放松法、催眠放松法等。

3.2模拟训练

是指运员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反复的实践练习,为参赛作好适应性准备。模拟训练只在赛前进行是不够的,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创造一定的条件(模拟比赛)。给运动员创造增加心理压力的气氛,让他们感到是正式比赛,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进入了角色。在冰上项目模拟训练被广泛应用。

第3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一、加强心理沟通,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

师生之间和谐的心理氛围是防止过度数学焦虑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师生处于这种状态时,很多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会把自己的情况主动告诉老师,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教师要走近学生,要和学生多沟通,多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多了解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来越亲密,学生也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课堂上老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是俯下身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时要故意露出个小纰漏,让学生揪着“小辫儿”不放……这样实际上为数学课堂营造了平等的对话空间,使课堂“活”起来,有利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展现。使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使数学课堂在宽松、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而能有效地防止过度的数学焦虑。

2.正确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教师既不能不闻,听之任之,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而要耐心仔细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错误。

3.学会“宽容”,与学生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事实上,教育中“宽容+同情”比惩罚更有效。教师宽容学生的过失,在情感方面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教师要多一些“换位意识”,善解学生的心意,与学生同忧乐,共休戚,就会与学生心心相印,产生共鸣。同样,教师宽容和善解人意,常常能赢得学生真心的爱戴。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同时必须处理好宽容与善待的“度”和“势”,因为“宽容”并不等于纵容。

4.给予学生提问的自由,变“不许”为允许。

作为教师应该大胆地转变观念,努力把教育变成“允许的教育”。要允许学生讲,允许学生问,也允许学生做,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做、怎样讲、怎样问。试想一下,在这样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进行师生交往,学生有个自由、宽松、愉悦、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能不和谐吗?

二、激发内在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责任感

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有很多的措施,比如:帮助孩子设立一个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结果; 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充分调动和利用认知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上就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鼓励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信心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依赖,可以提出猜想,作出假设,大胆创新,共同享有学习资源,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共同承担失败的风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情感和重视友谊和互助的意识,以逐步改变孤独、郁闷的消极性格,逐步用良好的习惯取代学生已经形成的消极的自我心态和个性倾向。合作学习价值是巨大的,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内容,并由原来个人的竞争变成一个团体合作,大大缓解学习压力,由此可以消除不当的数学焦虑。

四、完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4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摘要:具有“无限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给“有限性”的传统图书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境遇迫使传统图书馆从“有限性”向“无限性”延伸。延伸服务的实践性探索已经开始,理论层面的总结和升华,因其对延伸服务具体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而势在必行。对延伸服务角度的研究是延伸服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认为,从服务时间、服务空间、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角度都有延伸的可能,但在具体的延伸服务的实践中,要把握延伸服务的适度,以免过犹不及。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106-03

1前言

近年来,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历来以知识传承和休闲阅读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特别是网络化电子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更垂青于网络这种新型求知娱乐方式。传统图书馆境遇非常尴尬。传统图书馆真的要被读者抛弃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正如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所说的:“读者并不是不需要图书馆,而是在信息环境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读者不再需要传统的图书馆,需要的是更能适应读者新的需求的新型图书馆”[1]。传统图书馆在当今网络信息环境下境遇堪忧的主要原因是其“有限性”。比如在开放时间和空间、信息资源数量、服务对象覆盖范围、服务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有限性”,正是这种“有限性”使传统图书馆在具有“无限性”的网络资源面前相形见绌。要使传统图书馆重现生机,必须将这种“有限性”向“无限性”延伸。怎样进行延伸?从哪些方面延伸?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时间、空间、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角度来进行。当然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因各自具体的情况差异,延伸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公共图书馆以时间、空间、服务对象的覆盖广度等方面的延伸为主,其特点主要是横向、宽泛化。高校和专业图书馆以服务内容的深度、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个性化为主,其特点主要是纵向、精细化。

2从时间空间角度的延伸

2.1实体资源的延伸

2.1.1从服务时间角度延伸。主要针对需要馆员现场参与的纸质图书、期刊、报纸等实体资源的服务。如果原来的服务时间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图书馆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服务时间上进行延伸。时间延伸是所有服务行业最原始、最普遍、最常见一种方式。图书馆的时间延伸服务也不例外。这种时间延伸,在近代图书馆时期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分为绝对时间延伸和相对时间延伸两种。前者指在正常的开馆时间外,增加开馆时间(如在不开馆的晚上和节假日,增加开放时间);后者指为避免与读者学习和工作时间矛盾,灵活为他们提供服务时间。如: 少儿服务部,可以在周一至周五的上课时间不开放,而改为节假日开放。这种面向实体资源的时间延伸服务,因需要馆员现场服务,客观限制因素较多,延伸的程度相对有限。

2.1.2从服务空间角度延伸。图书馆服务空间上的延伸,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更具有意义。因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读者人数众多,覆盖的范围大,读者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很多读者工作生活场所距图书馆的距离远,使读者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从图书馆来讲,服务鞭长莫及,有必要进行空间上的延伸服务。

实体资源的空间延伸,大多需要人(馆员)的参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比较多,属有限制的空间延伸。这种延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利用一些大型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的品牌影响力,建立总分馆体系。比如上海市图书馆,以市馆为总馆,各区、县、街道、社区、乡镇图书馆及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专业图书馆为分馆,组成新型图书馆联合体,实行总――分馆一卡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2]。再如广东省佛山市蝉城区联合图书馆,通过建设“蝉城区联合图书馆主分馆体系”,依托系统平台,以蝉城区图书馆为主馆,建立了一批深入社区、贴近市民的图书馆群,并实行“一卡通”服务[3]。其次是设立馆外流通点和流动服务点,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例如有的高校图书馆将服务空间延伸至学生宿舍[4],还有一些地方设立汽车图书馆等[5]。最后是时间空间的同时延伸。比如深圳的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读者自助服务[6]。

2.2虚拟资源的延伸

这种通常是不需要馆员现场参与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主要是虚拟资源服务(网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读者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借阅自己想读的书刊。因为不需要馆员现场服务,既节约了馆员现场服务的成本,还不受时间空间的客观限制,可以向全天候延伸,这应该是今后的一种发展方向。

3从服务内容角度延伸

3.1原始资源的采购延伸

资源采购是确保服务内容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的最重要的环节,每年制订采购计划前,应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如面对面座谈和调查问卷等,征求各方面读者的意见,无论是实体资源还是电子资源的采购,都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照顾到各方面读者的实际需求,在所购资源满足各方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本馆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避免资金的浪费和使用不当。多馆按各自的特点联合采购,实现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资源共享,也是原始资源跨馆、跨地区延伸的重要手段。特别要考虑到没有提出诉求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他们往往是图书馆的隐性读者,应通过资源推荐等方式,使他们成为图书馆资源的消费者、利用者和受益者。

郇红梅:网络视阈下的图书馆延伸服务角度探析郇红梅:网络视阈下的图书馆延伸服务角度探析3.2二次性加工型资源的延伸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既要注重馆藏实体资源的建设,更要注重虚拟资源和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加大知识创新力度。比如高校图书馆可根据馆藏资源状况,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重点学科建设及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需求,组织图书馆员、专家学者或读者对本地区或对本图书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从而形成馆员自主开发的、具有某种实际价值的知识体系供特定读者使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建设开发特藏文献数据库,重点学科、重点课题、热点问题的专题特色数据库,本校专家、学者库,本校硕博论文数据库等,为读者提供多元、特色、个性化的资源,也可以以此来丰富本校的数字资源。如笔者所在的山西财经大学就于2007年建立财经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网站,包括财经科技文献目录系统、财经科技文献处理系统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网;2008年建立财经科技电子资源数据库镜像服务系统和财经地方特色资源系统,包括山西票号与晋商信息资源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经济发展资源数据库、财经重点学科数据库、财经精品课程数据库等。

4从服务对象角度延伸

4.1公共图书馆以横向广度延伸为主

公共图书馆的特点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上的民众,读者群物理空间分布范围广、来源比较多元,所需资源内容相对泛、宽、浅。基于这样的特点,有必要给服务范围内的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根据其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尤其应该向尚未覆盖和较少被关注对象延伸。

从年龄段分类:社会大众分为孕、婴、幼、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常规服务是面向儿童、青年、中年读者,而孕、婴、幼和老年群体,较少被公共图书馆关注。很有必要向这部分读者进行延伸服务。

从职业分类:社会大众包括公务员、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普通市民、下岗职工、个体小商贩、农民工、残疾人、偏远地区人群。从知识和信息拥有的角度讲后面的几种弱势群体,常被公共图书馆忽略,也属被较少关注的人群。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到这部分人,他们虽少有阅读诉求,却是最需要得到关注的。向他们提供阅读推荐,唤醒他们内心的阅读欲望,融入社会,不要在信息知识化电子化的社会里,日益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4.2高校图书馆和科学专业图书馆以纵向深度延伸为主

高校图书馆除了常规服务外,有必要对学校师生进行分类延伸服务:①刚入学的新生。信息素质相对较弱,特别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供他们选修,这种延伸服务是增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②即将毕业的学生。向他们提供学期论文支持,帮助他们制订检索策略,高效便捷地检索到需要的资料,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和设计。③普通教师。提供科技查新、文献推荐、文献传递、代检代查、参考咨询等延伸服务项目。④学科带头人。除一般的服务外,还需增加学科服务、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项目。

5从服务方式角度延伸

5.1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

5.1.1普通馆员服务。参考咨询:指导实际到馆和虚拟到馆的读者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图书馆资源利用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便捷有效地使用图书馆,进行文献代查代检。个性化特色服务:做信息需求分析,建立用户信息库,收录读者的阅读兴趣、研究方向,通过编撰书目索引和文摘简介,将图书馆的电子和纸质资源进行导读和推荐。

5.1.2学科馆员服务。主要是为教学科研一线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面向全体师生的:①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和培训讲座,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和文献信息获取能力。②进行重点学科科技查新和学科信息收集整理。③专题文献检索和文献传递,使广大师生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和获取信息资源。面向学者、专家、学科带头人全程定题跟踪服务。这是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前瞻性研究服务,通过建立学科导航系统,为研究型用户提供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全程定题跟踪服务,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其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预测学科的发展方向,提供学科研究的核心信息源。

5.2公共图书馆

5.2.1读者自助服务。这种形式主要包括深入社区和街区的市民自助图书馆,深入学生宿舍和教工家属区的师生自助图书馆,24小时全天候服务,类似银行的自动取款机。

5.2.2读者互助服务。同一社区或街区的读者,年龄和职业上有互补性的可以互相帮助。比如青年人、中年人帮助儿童和老人。知识阶层帮助知识和信息弱势的群体,如下岗工人、个体摊贩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主要是信息能力差异互助和资源共享互助。

6图书馆延伸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6.1适当的时间

主要是实体资源在时间上的延伸,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和读者接收服务的时间相协调,既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利益,又要注意图书馆员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不能只考虑到一方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

6.2适当的地点

主要指实体资源在空间上的延伸,比如总分馆建设中,分馆的建设位置、流动图书点和流动图书车覆盖的区域,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的位置等,都要充分考虑读者人群分布密度、职业分布特点,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读者最大限度得到实惠。

6.3适当的对象

对不同的被服务对象,所需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不同,要制订计划、周密部署、分类进行,使不同的读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6.4适当的方式

不同的服务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服务的效果和质量,根据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被服务对象不同、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不同,选取适当的服务方式,避免因服务方式的单一影响服务的效果。

6.5适当的程度

要充分考虑到图书馆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状况,比如总分馆制,不能超出主体图书馆所能承受的范围,应保证主馆的各项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保证常规服务和拓展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使图书馆延伸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7结语

图书馆延伸服务理论是一个全新和开放的课题,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使传统图书馆在当下网络电子信息环境中,实现转型发展,摆脱困境,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2012知识服务专家论坛”纪要[J].图书情报工作,2012(3):5-11.

[2][6]钟健刚.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之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64-66.

[3]万文晴.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0):107-109.

[4]肖永英,孙晓凤.美国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15-20.

第5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1 真空管道交通系统

真空管道交通系统这一设想最早由现代火箭之父Robert Goddard于1904年提出,目前,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的真空管道交通系统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美国的ETT和瑞士的Swissmetro。我国对真空管道交通的研究始于2004年由沈志云院士、钟山院士联合发起的“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院士学术报告会”,其真空管道交通系统的科学性、现实性、发展前景及重大意义得到了院士们的一致认可。

列车在真空管道交通系统内高速行驶时,管道内介质因列车高速推进被压缩,在管道空间的束缚下,介质无法像在敞开的大气环境中及时、顺畅地外掠车体表面流线后逃逸,只能在管道与列车的环状空间中碰撞、压缩,在这一复杂过程中,介质借压缩正压力与管道内壁面和列车外表面产生剧烈摩擦、生热、传热,产生一系列的空气热、动力学现象。这些现象引起的空气热、动力学问题决定着真空管道交通系统能否安全、高速、高效运营,而现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真空管道交通系统内压力场的分布及特性,并未涉及气动热产生的机理和规。

2 真空管道交通系统三维模型

在真空管道内运行时引起的车体周围空气流动状态十分复杂,流场Re>105,故认为该流场为湍流流动。本文计算时采用双方程湍流模型模拟这一湍流流场。一般来说,当马赫数小于0.3时,应当按照不可压缩流动处理,当马赫数大于0.3时,应按可压缩流动处理。本文中列车车速高于0.3马赫数,介质应视为可压缩流体。此外,假设列车为光滑外形的几何体,忽略了如受电弓、转向架等列车外部复杂的结构。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列车车长40m,高3m,车头车尾长4m,车头、车尾均采用相同的单拱流线外形。马赫数分别取0.3、0.45、0.6。图1所示为管道内经为7m,阻塞比为0.18时的模型图。

3 系统内最高流速与阻塞比

可以计算结果看出,系统内部气动热场的分布形式基本相同,车头温度较低,自车头位置向后温度逐渐增大。系统内的热量大部分由动能所转化,这部分造成积聚效应使更多的气动热流向车体后方,至车尾顶部温度达到最大,随后温度逐渐降低。在管内压力和阻塞比一定的情况下,系统最高温度随列车速度增大呈抛物线趋势递增,如图2所示。管内压力和阻塞比一定时,系统马赫数低时,通过列车与管道环隙气流速度较小,摩擦阻力相对较小,同样车头车尾间的压差阻力也较小,由此保持这一速度运行所消耗的能量也相对较小,从而系统内部最高温度变化不大;当马赫数逐渐增大,沿列车流线通过列车与管道环隙的气流速度增大,摩擦阻力增大,不仅导致气流的碰撞混合加剧,而且会使更多地气流随列车车头流线方向惯性撞击管道内壁,撞击在改变气流方向的同时,还使气流携带的大部分动能直接转化为热量,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温度。另一方面,车头高压区进一步压缩,压力急剧增大,车尾处由于环隙气流流速的增大产生的涡街效应也逐渐加强,压差阻力不断增大,由此保持这一速度运行所消耗的能量也大幅增大,从而系统内部最高温度急剧升高。

4 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分析,在真空管道交通系统中,随着马赫数的增大,系统最高温度随列车速度增大呈抛物线趋势递增。当系统马赫数较小时,系统温差不明显,随着马赫数增大,压力急剧增大,车尾处由于环隙气流流速的增大产生的涡街效应也逐渐加强,压差阻力不断增大,由此保持这一速度运行所消耗的能量也大幅增大,从而系统内部最高温度急剧升高

参考文献

[1]Daryl Oster.Evacuated Tube Transport:America,5950543[P],19999-14.

第6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质量 满意度

一、引言

高等数学是高校极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文理科大学生都非常重要。高等数学是理科大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石,可以使大学生具有研究和领会抽象事物、理解和运用逻辑关系、认识和利用数形规律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在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等方面受到训练和熏陶,所以高等数学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学习、研究、及至未来的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长期以应试教育、灌输教育为主,学生自小学到高中也习惯了被动式的教学,在大学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加之高等数学的抽象度高,趣味性低,特殊的符号、繁杂的运算、抽象的理论,让许多大学生渐渐失去了对高等数学的兴趣。不可否认,一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把握课程的整体思路、节奏的技巧性差,引导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监督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是大学生对于高等数学学习热情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的研究,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来提升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是对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个有益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

1、满意度

课堂教学是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互动,,是教育过程的主要形式,目前高校内涵式发展和竞争的重要途径。学生评教活动是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教育管理者具有准则作用, 对教师具有诊断作用。在以课堂教学评价作为研究范围的前提下,学生满意度可以被定义为“学生对教师教育行动的认知、态度及感受”。通过建立学生评价教师的机制,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于教学质量的满意,是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期望水平与实际认知水平之间的主观比较。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控制和把握课堂进程的能力,知识性和趣味性俱佳,深入浅出,善于利用教学设备,互动性强,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满意度就高。

2、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达到的效果有:学生认真听课,学生不逃课,学生的数学知识明显增加,课外知识有所增长,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逻辑能力提高,满意的考试分数,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加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从教师那里领悟到处世之道。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课程价值、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

3、对学生进行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满意度测评的意义

(1)对学生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消除学生增强对于学校提供教学服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获得超越期望的教学成果。

(2)对教师的意义:有助于促使教师调整自己的教育观,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对教学的意见;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三、建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测评体系

1、评价主体及样本

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高等数学教学的直接对象,与教师长期接触,对教师有全面的了解。大学生从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所以通过大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可行且合理的。本研究随机从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大二抽取6个自然班,共193个学生进行调查。

2、评价指标选择

评价指标选择应遵循导向性原则,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选择应遵循科学全面性原则,有利于进行全面系统客观评价;评价指标选择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要简单易行,利于学生的观察;评价指标选择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对各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统一。

3、评价方法

通过咨询教育专家、教师和学生,综合考虑制定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录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数据库。

4、问卷设计

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课程价值、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组织学生填写问卷,让学生对这些指标的满意度选择一定的分值。利用程度递进选择方式, 设满意度5、4、3、2、1分别代表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

5、实施调查

调查采取问卷方式,在江西理工大学应科院大二选取的班级中发放问卷193份,采取当堂发放、当堂回收的方式,共回收193份,完整填写178份。

四、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1、学生满意度各因素指标满意度比较(如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受调查的178名在校大学生中,对高等教学满意度各指标因素的总评中,表示“很满意”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20.79%;“比较满意”的60人,占总人数的33.71%;表达满意度为“一般”的61人,占总数的34.27%,略显最高;“不太满意”的13人,占总数的7.30%;“很不满意”的7人,占总人数的3.93%。后两项,即对高等数学教学认为不满意的,合计达到总人数的11.23%,超过10%,比重不小。如果“一般”的含义看做是教学方法陈旧,与自学的效果无异,那么后三项比例加和为45.50%,不能不引起教师和学校的重视,需要对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进。

在“很满意”一栏中,因素指标“教学态度”的百分比最大,达到27.53%,比率最低的指标是“课程价值”,仅有14.61%;第二栏“比较满意”因素指标中,“任课教师”百分比最高,为37.64%,最低的是“教学方法”为30.90%。在“很满意”和“比较满意”两项百分比的合计中,各因素指标及其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学态度”64.05%、“任课教师”60.11%、“教学内容”56.74%、“教学技能”52.25%、“教学效果”51.68%、“课程价值”49.44%、“教学方法”49.44%,总体平均达到了54.8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该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满意度因素指标“教学态度”和“任课教师”所表达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这与江西理工大学应科院教师重视教师学历和进修有直接的关系。

在“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评价中,百分比合计超过10%的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技能”、“课程价值”、“教学内容”。这应引进重视并加以改进。

这些充分说明:在本文归纳的七个因素指标中,学生倾向满意的是“教学态度”和“任课教师”,倾向不满意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2、不同教师情况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

(1)不同性别教师评价结果的分布状况(如表2)

对女教师的满意度均值为3.92,高于对男教师所表达的满意度均值3.37。在各因素指标的满意度系数中,女性教师均高于男性教师。这与男妇教师的授课风格是一致的,女教师授课趋于感性和形象,所以接受度高一些。男教师授课趋于理性和抽象,接受度低一些。

(2)不同年龄教师评价结果的分布状况(如表3)

从数据可以看出,年龄段越大,学生对于中年教师比较满意,对于青年教师次之。从中可以看出,中年教师知识积累和授课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得到学生的认可。青年教师缺乏经验,而老年教师授课方法陈旧,影响了学生的评价。

(3)不同职称教师评价结果的分布状况:教师职称与教龄、教学经验、教学态度等因素相关,因此把职称作为分类变量进行定量分析(如表4)。

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教授的满意度最高,为3.75,对助教的满意度最低,为3.42,数据高低差异并不大。而且满意度与职称不呈明显的正比关系。 所以教师职称对于学生满意度影响不大。

五、提高高校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对策与思考

要提升高校高等数学学生满意度,就有针对性地解决好高等数学教学中突出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进一步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实效。

1、学校要立足现实,高度重视高等数学教学

高校要从时代需要出发,明确高等数学这一基础科目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增强使命感,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力支持,需要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大力投入,这样才能切实提升高等数学教学满意度水平,进而增强其有效性。

2、切实树立服务意识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实现高等数学教学的主体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换,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要让学生深刻认识高等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必须真切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着力研究如何才能使高等数学理论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3、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高等数学教师队伍,教师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来,才会更多的与学生接触、沟通与交流,这就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校应从人员安排、职称评定到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均给予高等数学教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强教师的招收和进修工作,促进男女教师、不同年龄教师、不同职称的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第7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程度是教师TPACK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多数已有的传统或网络课堂环境下的相关研究发现,教师的TPACK水平与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程度有相关关系,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平板电脑下的数字教材课堂环境中仍有相似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技术,以英语学科为例,对山东省6个市、220所小学、507名使用数字教材超过一学期的教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对TPACK有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另外研究还表明,性别和职称差异对TPACK无显著性影响,年龄差异对TPACK有影响,青年教师的TPACK更加显著。

【关键词】 数字教材;TPACK;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模型;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9―0039―08

一、问题的提出

TPACK框架是由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在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兴知识形式,它由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简称T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及其三者相互交融形成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TPK)、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CK)和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七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型、综合型知识形式,如图 1所示。

这种知识形式超越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个要素[1],为教师提供了一套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TPACK水平成为提升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哪些因素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师的TPACK则是解决这一问题前需要研究的关键环节。

图 1 TPACK结构图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简称SE)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这一活动[2]。本研究基于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使用数字教材授课的自我效能感。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是Davis运用理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度时提出的一个模型,它包含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① 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简称PU),反映个体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② 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简称PEOU),反映个体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3]。

在影响教师TPACK发展的相关研究中,Kao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基于网络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信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正向预测作用[4], Abbitt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职前教师的TPK、TCK、TK、PCK和TPACK都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PK的影响极小[5]。在一项对25名采用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更有可能克服技术整合课程时的障碍[6]。而对于学习者的“网络自我效能感”,即使用互联网时表现的自我感知的信心和期望,也在技术课程整合这一时代背景下日益突显出来[7][8]。在技术接受度与TPACK的相关研究中,Waheed和Jam关于教师接受在线教育的研究表明,教师对技术的感知直接影响了其使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其决定是否使用该项技术运用于课堂中[9]。

综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在传统教学环境或基于因特网的教学环境下,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均与TPACK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那么这是否能够证明移动学习时代下基于平板电脑的数字教材环境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仍与TPACK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

本研究中,被试教师均使用基于平板电脑的数字教材进行授课。因此,研究将TPACK中的“技术”(Technology)定位于数字教材,这类数字教材具有社会性、过程性、关联性、个性化的特性,适合移动学习时代下的教与学[10]。同时,针对本研究特点,原TPACK框架中的TK用“基于数字教材的TK”代替,简称ebook-based TK,是指教师对数字教材使用方面的技术知识;“自我效能感”由“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代替,简称ebook-based SE,是指教师对应用数字教材授课的信心和期望。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影响教师TPACK的因素,从而帮助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发现提升移动学习时代下数字教材环境中教师TPACK的方法。为了完成本次研究,我们制订了测量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和TPACK水平三份问卷,并针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问题聚焦如下:

1. 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TPACK有关系吗?它们存在怎样的联系?

2. 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技术接受度与TPACK有关系吗?它们存在怎样的联系?

3. 教师个人背景差异是否会影响其基于数字教材的TPACK水平?

基于原始TPACK模型,本研究在添加潜变量“ebook-based SE”、PU和PEOU后,提出假设模型,如图 2和图 3所示。

图 2 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与TPACK的假设模型

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TPACK有直接的正向作用;

假设2: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技术接受度对TPACK有直接的正向作用。

图 3 技术接受度与TPACK的假设模型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6个市220所小学的英语教师507名,被试对象均为某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学校教师,已使用数字教材一学期,所教年级为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其中,108名(21.30%)男教师和399名(78.70%)女教师;51名教师(10.10%)在25岁以下;140名(27.61%)在26岁到30岁;103名(20.32%)在31岁到35岁;78名(15.38%)在36岁到40岁;135名(26.63%)在40岁以上。尽管教师样本并没有覆盖全国,但被试均来自不同小学和年级,拥有不同技术使用背景。另外,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中阐述,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的比例在小学阶段占到79.39%[11],本研究中的被试男女比例非常接近这一数字。本次研究共收回50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40份。

2. 研究工具

采用一套由笔者与两位专家针对本次研究特点共同修改的教师问卷,包含三部分: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问卷、技术接受度问卷和TPACK问卷。

其中,“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问卷”以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编制的最早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为基础,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已被广泛使用[12]。原问卷共10题,修改后的问卷共7题,主要涉及教师在使用数字教材时的信心和期望;“技术接受度问卷”采用了Daivs于1989年编制的技术接受模型量表。这个量表广泛地用于测量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顾小清等人在其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研究中便引用了该量表,用以检测用户对移动技术的接受程度[13]。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引用该量表进行关于教师对某项技术接受程度的相关研究[14][15]。修改后的量表共10题,涉及基于数字教材的PU和PEOU两部分;“TPACK问卷”采用Koehler和Mishra在2005年编制的TPACK量表。研究保留了原问卷中社会科学(Social Studies)和文化(Literacy)两学科内容,删掉了数学(Mathematics)和科学(Science)两学科内容,使问卷更加符合本次研究主题。

同时,本研究还对被试教师的性别、年龄、是否为骨干教师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形成问卷中人口特征统计部分,用来了解被试教师的基本情况。

问卷部分均采用里克特七点测量法。在问卷初步编制完成后,笔者对问卷进行初测,形成修改意见从而对问卷中的词句进行修正便于后期发放。

3. 研究程序

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问卷采用网络问卷形式,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了检测问卷信效度,将340份有效问卷均分为两部分,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FA)(Npre=170)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Npost=170),降低每一份问卷中可能出现的重复题目并验证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程度。在EFA中,只有因子载荷值大于0.50的项目会被保留在最终的问卷中;其次,运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检测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最后,利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检测TPACK结构与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间的相关关系。在分析过程中,使用T检验和ANOVA分析教师的个人背景信息(如性别、年龄等因素)差异对TPACK产生的不同结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假设模型,检测并分析每一条可能路径之间的具体关系;运用SPSS17.0和AMOS20.0进行数据统计和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

1. 因子分析

首先,对TPACK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使用主成分分析与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得出因子结构。分析获得每个公因子的数据特征值后,结合Kaiser标准,即公因子特征值需超过1,共提取出五个公共因子,并被分别命名为:TPACK、ebook-based TK、CK、TPK、PK[16]。其中,TPACK、PCK、TCK三部分降维至一组,形成公因子TPACK。问卷中因子载荷值小于0.50的题项,通过多重交叉负载分析已经从数据中省略。最终,共有15道题目被保留在TPACK问卷中。

其次,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对TPACK假设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并检测调查数据的收敛效度。统计结果显示,TPACK问卷的题目载荷值呈现显著性水平(p

表 1 TPACK问卷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测结果

[维度\&问卷条目\&探索性

因子

分析\&验证性

因子

分析\&alpha值\&ebook-based

TK\&TK1\&我知道如何解决自己使用eBooks时出现的问题\&0.85\&0.75\&0.82\&TK2\&我可以和重要的eBooks相关的新技术保持同步\&0.80\&0.88\&TK3\&我经常以研究如何使用eBooks为乐趣\&0.68\&0.72\&PK\&PK1\&我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风格\&0.83\&0.89\&0.89\&PK2\&我能够在课堂情境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0.79\&0.87\&PK3\&我非常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常犯的错误\&0.76\&0.83\&CK\&CK1\&我有足够关于本学科的知识\&0.60\&0.73\&0.88\&CK2\&我能够站在本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教学\&0.81\&0.90\&CK3\&我能运用多种策略深化对本学科的理解\&0.81\&0.94\&TPK\&TPK1\&为了丰富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我能够挑选eBooks中合适的资源或活动\&0.82\&0.90\&0.87\&TPK2\&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我能够挑选eBooks中合适的资源或活动\&0.81\&0.88\&TPK3\&我所参与的教研活动,能让我深刻地反思技术是如何影响我在课堂中选择教学方法的\&0.67\&0.69\&TPACK\&TCK1\&我能够借助eBooks,深入理解和研究我所教的学科\&0.78\&0.74\&0.83\&PCK1\&我可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本学科的思考和学习\&0.58\&0.74\&TPACK1\&我能够将英语知识、eBooks和教学方法三者结合起来教课\&0.69\&0.80\&]

对“自我效能感问卷”同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后,自我效能感问卷最终保留题目3道,用于评估教师在使用数字教材时的自我期望与信心,分析结果如表 2所示。此外,自我效能感模型拟合数据显示,RMSEA= 0.06,CFI= 0.99,CMIN/DF= 2.38,表明这是一个良好的模型拟合,并体现了良好的收敛度和结构效度。问卷的α值为0.90,这表明题目间有足够的内部一致性。

对“技术接受度问卷”进行同样的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测,分析结果如表 3所示。其中,TAM模型拟合数据显示,技术接受模型中两个维度(PU和PEOU)的独立模型拟合良好(拟合指数分别为RMSEA= 0.01, 0.02;CFI= 0.99, 0.99;CMIN/DF= 1.29, 1.21)。体现了良好的收敛度和结构效度。TAM问卷的整体α值为0.91,表明题目间有足够的内部一致性。

表 3 TAM问卷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测结果

[维度\&问卷条目\&探索性

因子

分析\&验证性

因子

分析\&alpha值\&TAM\&PU1\&使用eBooks优化了我的教学效果\&0.90\&0.91\&0.92\&PU2\&使用eBooks能够让我在固定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变多了\&0.87\&0.85\&PU3\&使用eBooks后,教学变得轻松容易\&0.91\&0.91\&PEOU1\&我能很容易地使用eBooks完成我想做的教学任务\&0.85\&0.82\&0.87\&PEOU2\&使用eBooks时,我很清楚该怎么操作\&0.73\&0.82\&PEOU3\&我觉得eBooks很容易使用\&0.77\&0.84\&]

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检测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与五个TPACK因子(TPACK、ebook-based TK、CK、TPK、PK)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五个TPACK因子(TPACK、ebook-based TK、CK、TPK、PK)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 0.57,0.70,0.50,0.56,0.52)。这说明,教师使用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教师的整体TPACK感知,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会对TPACK的提高有益,反之亦然。另一方面,TPACK问卷中的五个因子之间相互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TPK和TPACK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r= 0.83);PK与CK呈相关(r =0.74);TPK与CK、PK的相关系数均介于0.50~0.70。

另外,技术接受度的两个维度,即PU和PEOU与五个TPACK因子(TPACK、ebook-based TK、CK、TPK、PK)也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 0.51, 0.50; 0.42, 0.54; 0.39, 0.45; 0.54, 0.53; 0.40, 0.39)。这表明教师对数字教材的感知会影响其TPACK水平,反之亦然。

2. 结构方程模型解释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与TPACK的关系

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 简称SEM)检验TPACK框架与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模型间的结构关系。TPACK框架与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的假设模型如图 2和图 3所示。通过最大似然参数估计法及其显著性水平统计(图中以*标记),形成最终模型如图 4和图 5所示,无统计学意义的路径没有出现在最终模型中。

研究问题1: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TPACK有关系吗?它们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根据图 4,CK、PK和ebook-based TK都对TPACK因子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0.12, 0.17, 0.10);PK对TPK因子有直接的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 0.48);同时,TPK对TPACK也有直接且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0.74,p

图 4 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与TPACK的最终模型

(*p

总的来看,英语教师对CK、PK、ebook-based TK和TPK的认识都会直接影响到对TPACK的认识,他们对PK的感知会直接影响TPK。而教师在使用数字教材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到其ebook-based TK和TPK的感知,对TPACK没有直接的正向作用,但可通过TPK的提升而间接影响TPACK,因此拒绝了假设1。

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数字教材环境下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ebook-based TK、TPK和TPACK都呈现出较强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Abbiitt的关于职前教师自我效能感与TPACK关系的研究结果相符,该研究利用相关分析得出职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TK、TPK和TPACK这三个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19]。从SEM分析结果也可看到,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的TK和TPK都存在正向作用,这说明自我效能感不同的教师,在基于数字教材的TPACK水平上会存在明显差异,即在数字教材环境下,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TK和TPK偏高,而通过SEM分析结果可知TPK对TPACK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因此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也会间接提高英语教师TPACK水平。Ertmer等人的一项关于教师技术整合教学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表明,具备较高自我效能感的职前教师在面对新技术时更容易跨越技术整合教学(TPACK)的障碍,更好地适应有技术加入的新型教学方式[20]。Hughes的一项利用笔记本电脑整合教学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前测中自我效能感分数较高的职前教师,在进入技术整合式课堂实习教学一段时间后,其技术整合教学(TPACK)的能力也相对好于前测分数偏低的教师[21]。SEM分析也发现,数字教材环境下的教师自我效能感与TPACK并无直接关系,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数字教材”这类技术自身便承载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一种融合了教学内容的技术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因而对于教师而言,再高的自我效能无法直接提升其TPACK水平。

研究问题2:在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技术接受度与TPACK有关系吗?它们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根据图 5,CK、PK和ebook-based TK都对TPACK因子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0.11, 0.18, 0.09);ebook-based TK和PK均对TPK因子有直接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 0.17, 0.44);同时TPK对TPACK也有直接且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0.74,p< 0.001)。潜变量“技术接受度”的两个维度中,PU对TPK有直接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 0.28,p< 0.001),PEOU对TK也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 0.81,p

图 5 技术接受度与TPACK的假设模型

(*p

总的来看,英语教师对CK, PK, ebook-based TK和TPK的认识都会直接影响其对TPACK的认识,他们对PK和ebook-based TK的感知会对TPK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对数字教材的接受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其对TPK的感知,“感知易用度”(PEOU)会直接影响ebook-based TK,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其 “感知可用度”(PU)。而PU对于ebook-based TK和TPACK则没有呈现直接的正向的作用,因此拒绝了假设2。

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技术接受度不同的教师,TPACK存在明显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数字教材环境下的教师技术接受度(PU和PEOU)与TPACK中的五个因子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SEM分析结果也表明,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PU对TPK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PEOU对ebook-based TK也有非常显著的正向效果。虽然教师的技术接受度与TPACK因子间不存在直接关系,但由于TPK与TPACK存在直接的显著正向作用,因此其也间接影响到教师的TPACK水平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对数字教材这项技术的感知度高,感知数字教材易用、可用,那么对于英语教师未来的TPACK发展则有所裨益,这一结果与Alsofyani等的研究结果相符。该研究对在职教师进行在线专业发展培训,并在培训前后利用问卷,调查他们在培训后的TPACK水平和TAM水平。结果显示,对于在线教育这类技术接受度高的教师,其TPACK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亦然[22]。Lay等人关于地理教师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教学的一项研究中也发现,地理教师对新技术(如该研究中的GIS)的感知会影响其实际使用,从而影响这一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TPK)[23]。本研究在验证技术接受度与TPACK水平关系的同时也发现,教师的PU与ebook-based TK间存在负向关系,说明教师对数字教材的感知可用度不会对教师的技术知识产生正向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对数字教材的技术知识是不会因为其认为数字教材可以被用于课堂而发生变化。

研究问题3:教师个人背景差异是否会影响英语教师基于数字教材的TPACK水平?

研究利用t检验和ANOVA,检测被试教师的背景差异,如性别、年龄、是否为骨干教师这些因素对其TPACK水平的影响。研究首先利用t检验检测性别差异对教师TPACK水平的影响,结果如表 4所示。数据表明,男女教师在基于数字教材的TPACK上无显著差异。

表 4 不同性别间的教师TPACK

[维度\&1(M,SD)\&2(M,SD)\&t Value\&TK\&8.67(1.21)\&8.13(1.16)\&1.09(n.s.)\&CK\&6.40(0.86)\&6.99(1.18)\&-1.56(n.s.)\&PK\&5.94(0.81)\&6.39(0.88)\&-1.35(n.s.)\&TPK\&5.94(0.83)\&6.42(0.90)\&-1.34(n.s.)\&TPACK\&6.06(0.81)\&6.60(0.98)\&-1.62(n.s.)\&]

注:TK:ebook-based TK,1:女,2:男,n.s.:non-significant

此外,为了比较不同年龄段间的教师TPACK水平,研究将被试教师分为5类:25岁以下、26~30岁、31~35岁、36~40岁和41岁以上。ANOVA分析表明,年龄差异导致PK和TPK有所差异,分析结果如表 5所示。其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PK和TPK上都较之其他年龄段教师表现要好(PK(M,SD)=7.11, 0.97;TPK((M,SD)= 6.82, 1.00) 。也就是说,青年教师在教学法知识和技术教学法知识上有一定优势,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可推测这对教师的TPACK水平也会有间接的提升效果。同时,本研究还对“是否为小学骨干教师”这一条件进行了t检验,统计结果表明,这一条件对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TPACK水平无显著影响,二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如表 6所示。也就是说,教师的TPACK水平不会因其职称而受到影响。

总的来看,性别差异与职称差异不会对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师TPACK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结论与Kao等人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结果相符,他们通过对484名小学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专业发展动机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后发现,性别差异没有影响小学教师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发展[24]。但与该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年龄的差异会导致教师PK和TPK有所不同,青年教师的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TPK)要明显优于年长教师。为了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本研究又对“年龄”与“技术接受度”做了ANOVA分析。结果发现,青年教师在“技术接受度”中的“感知易用度”(PEOU)上呈现出显著性(p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对教师TPACK水平的影响关系。研究最终形成了三份新的可以评价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TPACK、自我效能感和技术接受度的问卷。信效度检测显示,该问卷信度效度较高,可以用于反映教师在课堂环境下使用数字教材时的TPACK水平、自我效能感及技术接受程度。本研究发现:

1. 在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TPACK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存在间接的正向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教师的技术知识(TK)和技术教学法知识(TPK)会有所提升;

2. 在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技术接受度与TPACK存在间接的正向作用。教师对于技术的感知可用程度(PU)越高,其TPK会相应提高;感知易用程度(PEOU)越高,其TK会相应提升,从而间接影响其TPACK水平;

3. 教师的年龄层次与TPACK发展有关,青年教师在数字教材环境下的TPACK更显著。

这一发现对于移动学习环境下,尤其是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TPACK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指导意义。对于使用数字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来说,提高对数字教材的使用期望和信心以及建立对数字教材这项技术的正确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建议:一是制定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计划。研究结果提示教育管理机关和学校领导,在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加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增加技术培训投入,如为教师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课程或网络在线课程等,便于教师树立积极地利用新型技术进行教学的信心和对新型技术的认识[25]。二是构建教师网络或实地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同侪互助。本研究在年龄层次与TPACK的相关性结果也提示校方和教师教育人员,应促进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和完善教师间的“传帮带”机制,让青年教师成为技术整合课程时代背景下的舵手,积极调动教师队伍对学习新技术和接触新鲜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帮助提升教师TPACK。

六、展望与不足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在职小学英语教师的实证研究,反映移动学习时代下,利用数字教材整合教学时,教师的TPACK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为日后的教师教育工作及教师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为提升教师TPACK水平带来启示。不足之处在于只以量表进行分析,未来会配合访谈、观察等质性的研究方法,以给出更加全面翔实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 任友群,詹艺译.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Albert Bandura,Claudio Barbaranelli,Gian Vittorio Caprara & Concetta Pastorelli. 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J].Child Development,1996,67(3): 1206~1222.

[3] Fred D. Davi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enter,1989,13(3):319~340.

[4] Kao,C.-P.,& Tsai C-C.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web-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relation to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web-based learning[J].Computers & Education, 2009, 53(1): 66~73.

[5][19] Jason T.Abbitt.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Beliefs about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J].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11,27(4):134~143.

[6][20] Ertmer,P.A.,& Ottenbreit-Leftwich, A.T. Teacher technology change: How knowledge, confidence, beliefs, and culture intersect[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0,42(3):255~284.

[7] Huang,H.-M,& Liaw, S.-S.. Exploring learners’ self-efficacy, autonomy, and motivation toward e-learning[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7,105(2):581~586.

[8] Wu,Y.-T.,& Tsai,C.-C.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attitudes and Internet self-efficacy: a study at three university in Taiwan[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6,9(4):441~450.

[9] Mahwish Waheed & Farooq Ahmed Jam. Teacher's Intention to Accept Online Education: Extended TAM Model[J].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Bussiness,2010,2(5):330~344.

[10] 孙众,骆力明. 数字教材关键要素的定位与实现[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60-67.

[11]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 Zhang,J. X. & Schwarzer, R. 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1995,38(3):174~181.

[13] 顾小清,付世容. 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6):48-55.

[14] Jo Ann Smith & Stephen A.Sivo. Predicting continued use of onlin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resence and sociabi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43(6):871~882.

[15] Timothy Teo & Jan Noyes. Exploring attitudes towards computer use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 from Singapore and the UK[J].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echnology Journal,2010,4(2):126-135.

[16] Henry F. Kaiser. 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tion in factor analysis[J]. Psychometrika,1958,23(3):187~200.

[17] Browne M W & Cudeck R. Alternative ways of assessing model fit[M].In:Bollen K A ,Long J S eds. 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Newbury Park,CA:Sage,1993:136~162.

[18] KG J?reskog & D S?rbom.LISREL 8: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M].Chicago: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1993.

[21] Joan E. Hughes.Descriptive indicators of future teachers'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PK-12 classroom:trends from a laptop-infuse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13,48(4):491~516.

[22] Mohammed Modeef Alsofyani, Baharuddin bin Aris, Rebecca Eynon & Norazman Abdul Majid.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short blended online training workshop for TPACK development us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The Turkish Onli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11(3): 20~32.

[23][25] Jinn-Guey Lay,Yu-Lin Chi,Yeu-Sheng Hsieh & Yu-Wen Chen. What influences geography teachers’usag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2:191~195.

[24] Chia-Pin Kao, Ying-Tien Wu & Chin-Chung Tsai.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otivation toward web-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belief about web-based learning[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27(2):406~415.

第8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1.1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传播职能

图书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收藏、整理、提供信息载体的信息服务、教育、文化传播功能的有机整体[5]。图书馆文化传播职能是指图书馆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把馆藏文化、图书馆文化及其社会文化现象扩散至读者和社会的过程,从而发挥自身的功用和效能[6]。高校馆的文化传播职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通过面向学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传播文化;二是通过文献收藏借阅传承人类文化。文献收藏借阅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不再赘述。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包含影响人的思想、增进人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教育理念,表现出了教育的行为。

1.2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职能

高校馆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意识,赋予高校馆主体性的地位。高校馆文化具有传承性、自律性、自觉性和动态性,高校馆的文化传播自觉性决定了图书馆本身的主体性。主体论意义上的高校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在方法方式上的机械化、程序化造成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文化品质内涵的缺失以及人文关怀的失落,缺乏以人为本的文化向度,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多为单向式传递及对象化处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觉能动性。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领域逐渐以后现代主义视角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进行修正[7]。主体间性的依据在于人的生存本身,作为存在的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人与他物的关系不再被认定是“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消解了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片面性[8]。馆员与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两方主体,实践主体间性的“我—你”关系,以图书馆资源为中介,通过文化教育活动来实现高校馆的文化传播职能。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图书馆文化传播重视馆员这一主体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沿承并超越主体性教育理念是高校馆文化传播职能的价值取向与诉求。

2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文化传播实践探索

2.1以主体间教育理念为指导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笔者调研部分高校馆,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高校馆作为学校的文化资源中心,不像各院系与学生具有从属关系,图书馆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无法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生社团是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和活跃力量,但大多数学生社团为非馆属社团,与图书馆是离散的合作关系,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常规化的组织模式,非馆属学生社团在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具有随机性、随意性,社团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组织文娱活动,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工作不能很好地契合,这一直是高校馆难以常规性开展文化传播工作的主要原因。为更好地开展文化传播工作,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系统化及常规化,华侨大学图书馆结合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成立文化传播部,组建馆属初醒文学社、初醒读书会、读书俱乐部、迩雅汉服文化社等特色学生社团。图书馆将学生视为文化教育活动的主体,馆员充分调动社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文化传播部馆员作为主体之一,结合馆里的工作规划,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特长,根据社团特色组织相关文化活动;既鼓励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学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使之具有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意义,形成系统化、常规化、长效性的文化传播工作模式。2.2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学生社团参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实例。2.2.1依托文学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初醒文学社是华侨大学图书馆成立的文学社团,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馆员进行规划指导,由社团学生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社团学生的主体作用。初醒文学社设立管理部、宣传部、编辑部、创作部等职能部门,主要开展征文赛、《初醒》杂志编辑,每学年组织两次征文赛:一次读书征文赛、一次文学征文赛。读书征文赛旨在引导读者阅读经典,撰写书评或阅读感悟。文学征文赛征集读者的原创文学稿件,鼓励学生创作,培养独立思考和写作能力。初醒文学社宣传部同学制作征文赛海报,在学校宣传栏及宿舍门口张贴海报,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宣传,将征文赛的宣传工作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带动师生的阅读与写作。征文稿件由初醒文学社同学收集、整理、组织初审,图书馆文化传播部馆员联系专家终审,评出获奖作品,给予获奖作品同学证书及奖金。活动经费由图书馆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如此,由馆员带领初醒文学社,活动深入有序,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图书馆常规性文化传播工作。华侨大学图书馆创办《初醒》杂志,主要刊登征文赛获奖文稿和日常原创来稿。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文化传播部馆员负责文稿把关和指导,由初醒文学社编辑部同学负责编辑、排版、发行等事务。学生积极踊跃,主动想方法、找问题。比如,在每期杂志中夹带调查问卷,问题设计以开放式回答为主、选择题为辅,通过分析读者反馈的问卷来发现问题、调整工作。指导馆员根据初醒文学社同学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比如,每学年新生入学时纳新,之后按照报名同学的兴趣纳入编辑部,安排编辑排版培训;为《初醒》编辑部提供办公场所,设置《初醒》杂志编辑室,方便同学进行征文审稿和编辑排版;印刷费用由图书馆专项经费支持,免费向校内师生赠阅,为文学社常规化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2.2.2依托读书会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阅读推广是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重点。文化传播部组建初醒读书会,纳入学校原有的读书俱乐部。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文化传播部馆员首先进行顶层设计,以经典阅读推广为重点,从学生角度考量,指导初醒读书会同学开展读书沙龙、书目推荐、图书导读、书评等阅读推广活动,鼓励初醒读书会同学组织创新型读书活动。每学期组织6场主题读书沙龙,以经典图书为阅读目标,馆员与初醒读书会同学商讨主题。为了让读者提前阅读相关书籍,每期主题读书沙龙海报由初醒读书会同学提前一周做好,海报体现主题及推荐书目,通过网络媒体及纸媒宣传。读书沙龙由初醒读书会同学主持,邀请相关教授或学者指导。主题读书沙龙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初醒读书会同学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主要参与者,要求初醒读书会同学提前做好发言准备,在他们带动下,其他同学积极发言,交流阅读心得。在主题读书沙龙活动中,文化传播部馆员这一主体成为活动的规划者,图书馆作为场地、经费以及文献资源的提供者,通过读书沙龙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广阅读。高校馆以自身为主体面向全校读者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与以馆员、社团学生为主体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理念不同:前者是传统的主客体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接受阅读引导与教育的客体对象,阅读推广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后者重视馆员、学生主体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来。2.2.3依托汉服社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华侨大学图书馆组建迩雅汉服社,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为载体,以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与图书馆文化传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有着密切的契合点。迩雅汉服社的常规性活动“汉韵展”是一个集中华传统文化图片展与汉韵文化表演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文化传播部馆员指导汉服社同学选定展览主题、选取图片、组织展览。比如,中华传统汉服装展,学生查找历史资料,将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代表性汉服图片资料整理出来展览。汉韵展开幕式活动中,汉服社同学身着汉服表演汉舞、古曲演唱、古筝演奏、茶艺表演。图片展览加形象的文化表演很好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所有参与同学受到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汉韵展是一项有文化内涵、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成为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经典活动。如果没有汉服社同学积极主动组织参与,仅靠图书馆作为主体,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达不到文化教育作用。

3建议

3.1重视馆员教育引导作用,回归主体地位。为了提高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境界,“读者中心”“读者第一”“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读者是上帝”等提法广泛流行。这种理念下的“读者中心”论带来了实践运作中读者权利、图书馆馆员权利的冲突,“读者中心”将图书馆与馆员工具化、边缘化[9]。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馆员主体地位不能忽视,需回归本身价值,重视馆员的服务及教育职责。馆员对馆属学生社团进行图书馆常识、文化教育活动策划、社团管理传承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馆员在文化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得体的言行举止、渊博的学识、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中体现馆员的主体性地位和教育职责。高校馆的文化传播工作具有多样性,学生社团创建时有其自身的兴趣倾向性。馆员要因势利导,把握方向,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特色与高效。3.2创建特色馆属学生社团,明晰社团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系统化及常规化,华侨大学图书馆突破高校馆与学生社团合作的传统模式,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以文化传播部为指导部门,先后成立多个特色学生社团。图书馆创建特色馆属学生社团,便于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明晰了学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社团成员来自学生,会以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组织活动,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由学生社团配合图书馆组织开展文化传播活动,能将活动宣传深入到师生之中,促进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实现图书馆的文化传播职能。馆员作为文化传播活动主体之一,有义务对活动规划指导,但图书馆主导作用的发挥并非强迫或干涉学生活动的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建议、方法、指导和服务。鼓励学生社团结合自身兴趣开展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3.3发挥社团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文化传播活动中提高素质。在文化传播活动中,馆员与学生同是文化传播活动的主体,不再是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使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工作深入影响到全校读者。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是为了完善自我的需要,希望通过参加或组织社团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图书馆开展的文化传播活动既迎合他们热爱读书的需求,又满足他们锻炼自己的心理,对学生有吸引力[10]。图书馆通过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同学参与策划、讨论活动方案,促使学生激励自我、在讨论中锤炼自我,激发了学生共同成长的愿望。参与组织活动的社团同学通过实践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3.4响应社团学生的反馈,提升馆员的文化。传播工作能力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社团学生与馆员在文化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学生成长及需求信息的反馈,促使馆员主动提高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主动阅读提升文化素养、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变化。馆员会广泛阅读人文经典,提升人文底蕴,增强在文化传播工作中对学生的感召力;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及时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社团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指导;主动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能力,以便更好地组织规划文化教育活动。馆员作出表率,才能对学生有感召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此,通过社团学生与馆员的互动反馈,促进馆员综合素养的提升,提高馆员的文化传播工作能力。

作者:刘君霞 单位:华侨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楠.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J].学园,2014(21):44-45.

[2].MarrilynL.Whatdolibrariansthinkaboutmarketing?Asurveyofpubliclibrarians`attitudestowardthemarketingoflibraryservices[J].TheLibraryQuarterly,2004(1):63-84.

[3].张文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关系简介[J].图书与情报,2010(5):6-12,45.

[4].魏思廷.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5(3):24-31.

[5].刘君霞.生态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实践与理论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5(3):66-70.

[6].陈鹏.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及其实现策略—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7].徐妹,张雪艳.论后现代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定位与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12-15.

[8].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第9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是那一桶“死水”是绝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因此,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采众长,拓宽“活水”渠道,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受活化新知。厚积而薄发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为新时期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1、把读书作为教师精神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促进自己更新及理论素养、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天要研读1小时。

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

5、读写结合,有所思就记录下来,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1、《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听窦桂梅老师讲课》2、教育类的书籍:《家庭教育》、《夸赞孩子的艺术》3、自己喜欢的文学性教强的书籍:杂志《读者》、《家庭》、《女报》外国经典名著等。4、儿童文学:《淘气包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说系列

四、读书形式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