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要求,区环保局把工业园区的东龙拉链厂确定为循环经济的试点之一。8月初,单位正式启动了对东龙拉链厂厂内循环经济的审计,成立了专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宣传使得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对循环经济审计工作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取得了企业领导层的认可和支持,在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下完成的对东龙拉链厂厂内循环经济的审计工作,提出和筛选了多项循环经济方案,并且对各个已筛选出的方案的可行性做出了完整的分析。
(1)企业排污评价
东龙拉链厂的主要污染物有工艺废水(主要来源于漂染车间)、生活污水、锅炉产生的污染气体和废渣以及经压滤机压滤含重金属的污泥。年排放污水量约13万t,二氧化硫排放量4t,污泥480t,炉渣方。企业非常重视环保设施的建设,已有比较完善的环保设施。公司在废水治理方面
较为突出,排放废水达到国家综合废水排放一级标准。监测结果表明,公司排放污水水质较好,回用潜力大。能耗分析显示,公司在节能降耗方面亦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2)已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成果
东龙公司拥有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ycc”牌尼龙、塑钢、金属等高品质拉链系列产品,拥有英国ukas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ycc品牌拉链,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大大超出规定标准,并处于稳定状态,是同行业中首家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和英国ukas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了东龙产品的信誉,由此,公司获得了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上海市计量合格确认证书(—),现在正全面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公司发展为契机,该厂在循环经济方面已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主要成果简述如下:
l原料煤分区集中贮存,管理有序,基本无流失和混杂现象;
l厂房布局整齐合理,机器设备运转率有所提高,维修保养及时,基本做到无生产设备事故发生;
l污染治理设施较齐全,运行良好,废气和废渣均可达标排放;
l车间各工序操作规章制度齐全,员工持证上岗,并严格按照规准进行生产操作;
l全厂实行“无泄漏岗位”管理和工艺指标考核制度,同时进行清洁生产评比活动;
l实行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大大超出规定标准;
l公司积极开展节能工作,充分利用漂染废水的余热加热漂染工艺用水,在降低工艺用水加热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废水的降温,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在节能降耗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利于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
l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铁屑用于漂染废水的处理,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在开展以废治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持续开展循环经济
公司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开展循环经济的潜力非常巨大。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将取得极大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企业一直将节能降耗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头等大事考虑,目前正酝酿锅炉的改造与污水回用方案的制定。本次审计工作的实施,为企业在该方面的努力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在节能降耗工作方面的开展进程,利于企业持续开展循环经济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污水回用方案已基本成形,深度处理工艺已确立;
l锅炉改造方案已经经过论证,筛选出了最佳改造方案;
l企业计划开展排放污水回用工艺用水的研究,实现生产废水的零排放。
l企业计划开展应用炉渣进行烟气脱硫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炉渣的利用效率;
总之,东龙公司已节能降耗方面已经做了相关的努力,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在巩固己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公司以本次审计工作为契机,保证按计划继续实施本轮审计提出的方案;以节能降耗为核心,以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为手段,开展污水的回用与锅炉的改造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而努力。
(4)开展本次审计工作的意义
本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确立了东龙公司作为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模范作用。节能降耗减污的核心思想决定了开展循环经济审计工作的重点应集中在能源消耗与污水排放两方面。东龙公司是一家既燃煤又排放污水的大企业,这使得本次审计工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果利于向其它企事业推广,利于循环经济从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层次向工业园区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中循环”以及工业园区之间的大循环层次的渐进式开展。
循环经济审计小组
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惟一尺度。
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克思哲学的规律。马克思哲学思想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再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
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规律。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二、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归纳和总结。根据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1.系统的工作思想。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2.制度和技术并重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建立长效机制。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
关键词: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机制
2011年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方案(试行)》[1],规定了考核评估对象、考核评估工作的组织和内容、考核评估工作的程序、考核评估的结论和后续要求等内容。截至2015年9月,已验收24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为了更好地完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机制,本研究通过全面深入评估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制度实施效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方案(试行)》。
1考核评估方法的机制比较
本研究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的考核验收制度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见表1),以上考核验收办法的机制有共性,也存在差别。首先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验收内容大相径庭。验收形式基本包括试点单位申请验收、提交相关材料,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材料,审核通过的再提交组织单位,由组织单位组织验收会,召集相关评审专家,专家听取试点单位汇报或审核材料,提出验收意见或对照考核评分表进行打分,会后现场考核,得出最终得分,或由组织单位复核相关材料,对复核通过的单位进行网上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通过验收,未按时提交自查报告的试点单位确定为不通过验收。通过验收的试点单位,可继续享受试点单位在投资、金融等方面的政策等。但是对于验收后续要求,涉及内容很少,只有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细则规定了试点后还将对试点合格单位进行跟踪考核,对不符合标准或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单位做出了要求;并对获得“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证书有效期届满的单位开展试点的复查,经复查合格的试点单位,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换发“服务标准化单位”证书。
2现行考核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评估
为了确保现行考核评估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本研究专门设计了针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方案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主要包括考核评估方案的组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过程管理、事后推广和监督等6个方面。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包括组织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地方质检部门以及承担试点工作的单位,主要涉及山东、陕西、四川、广东、河南、湖南、广西、江西、天津、湖北和山西共11个省的质监部门及试点企业、园区,样本量共59个。从2014年10月开始,至2014年12月结束。从修订需求方面来看(如图1所示),调查发现29%的被调查者试点单位认为需要修订方案的部分内容,如考核评估的内容、结论和后续要求以及程序等。38%认为需要修订考核评估内容;35%认为需要修订考核评估的结论和后续要求;19%认为需要修订考核评估的程序。从考核评估方案的组成来看,78%的单位认为方案除了现有的5个部分之外,还应包括过程控制、目标实现、事后推广和监督等。过程控制包括专家对试点单位进行不定期考核,并及时给予指导等,同时试点单位之间应有线上的标准信息交流平台和线下的现场交流,便于汲取各试点单位之所长,更好开展后续的试点工作。事后监督和推广包括验收后的总结提升、各试点单位的优势互补、树立循环经济标杆等。对于适用对象,81%的单位认为园区和企业适用同一个考核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从考核评估内容来看(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多数认为需要修改先进标准的采用情况、工作模式的改进、相关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估、标准信息服务质量等评分项;几乎所有单位认为加分项是必要的,一半认为可以修改加分项的内容;23%的单位认为考核指标的内容中存在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质量”“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工作模式”“信息服务的次数”“对标准信息平台的服务方式”“标准贯彻率”和“标准覆盖率”。从考核评估程序来看(如图3所示),调查发现91%的单位希望通过地方质检局组织申报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多数单位希望的验收方式是国家标准委委托专家和地方质检部门完成验收,74%的单位认为有从试点转为示范的愿望,并希望考核合格后,被直接授予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少数希望经过专家评审为优秀的试点单位授予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从试点成效及技术支持需求方面来看(如图4所示),86%的试点单位都认为通过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建设成果。71%认为通过试点建设工作,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健全、完善;57%认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取得较大改进。多数都希望从国家层面获得技术支持,包括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循环经济标准化知识的培训、循环经济相关标准制修订以及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3考核评估政策建议调查结果
24%的单位对目前实行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政策提出了建议,具体如下:(1)加强互动:为方便跟进各试点的进度,增强企业或单位的执行能力,为从事该试点建设工作的各企业负责人创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建议将试点工作的验收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互访活动,将各试点单位的优势共享,有目的地组织考察行业标杆、循环经济标杆;而不是单纯地就某个企业闭门式的参考评估方案,单纯地照本宣科,毕竟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的现阶段,先进的理念及创新的工作思路最重要,其次才是企业的特色。(2)模式推广:目前实行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政策在标准化工作模式、标准化基础性工作、宣传及贯彻应用、循环经济标准信息平台、加分项等方面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规定了考核的要求。对于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的事后推广以及总结提升工作未提出考核要求,建议增加相关的考核规定。(3)体系融合:目前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理解还不全面,对于循环经济标准化与企业标准化管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彻。对于两个标准化之间该如何有机地结合,不能相互影响,建议循环经济标准化应该关注企业取得的效果,过程控制应发挥企业自主选择的模式。(4)多元支持:试点过程中,有专家不定时对企业的试点效果进行考评,并及时给予指导;各方面材料主要以数据说话。建议加大专项资金扶持。(5)交流培训:尽快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有组织进行循环经济标准化培训,使企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完善。希望能组织一些更深入的参观、培训,加强交流。对《考核评估方案》部分内容需进行修订,考核评估政策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系管理。(6)信息平台:循环经济试点最好由试点单位的主管部门组织申报为好,以便于监督和管理;循环经济宜在省级或国家级层面打造统一的信息平台,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上的不便。期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之间可以有线上的标准信息平台交流与线下的现场交流两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目标实现与事后推广。
4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机制改进研究
本研究认为,在原有考核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应该增加考核评估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宽进严出、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定量评价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考核评估的对象没有变化,仍然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为了更好地衡量试点项目成效,本研究对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进行了改进,取消了加分项。新指标体系由项目目标、项目措施、项目绩效三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中项目目标30分、项目措施30分、项目绩效40分,总分共100分,项目目标包括资源能源消耗控制目标、废物循环利用目标、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标准制定目标和国家标准贯彻率共五项二级指标组成;项目措施包括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管理工作、资金保障、标准化机构和工作人员、标准化宣传、标准化培训、工作模式创新和年度总结报告提交共8项二级指标;项目绩效包括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建设、循环经济标准贯彻实施和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共5项二级指标。同时,本研究对考核评估工作程序也做了部分改进,主要是验收方式的改变,由原来国家标准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逐个组织专家组到现场验收,改为委托地方质检部门组织开展验收,同时增加“随机抽查复核”机制,成立抽查复核组,由国家标准委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省级标准化主管部门报送的材料进行抽查复核,根据考核评估分数和抽查复核结论最终确定考核评估等级。考核评估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见表2)。考核评估合格及以上的试点单位,一经发现申报材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或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视情节做出书面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撤销证书的处理。
5结语
一、循环经济会计建立的理论依据:循环经济企业受托责任拓展
面对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虽然之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但对我国的经济并未造成太大的冲击,因此,多数企业的发展仍然是表现出了平稳的状态。由于目前的国家经济政策比较积极,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拓宽,相应的经济体系和会计方法都得到了较大的变换。循环经济会计建立的理论依据在于,循环经济企业受托责任的拓展。经过大量的总结分析,本文认为,现阶段的企业循环经济受托责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的减量化使用,以及再利用、再循环。目前的企业发展,不可能做“一刀切”的买卖,必须实现循环发展,因此,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也趋向于反复利用。第二,企业的经济化以及清洁生产。会计并不完全是独立存在的工作,它必须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否则其并不具备实际意义。第三,生态环境的污染控制,以及必要性的保护措施。第四,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只有在大环境稳定且积极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较好的建立循环经济会计。第五,循环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信息能够报告其责任,而不是千方百计的隐藏。由此可见,当循环经济企业受托责任拓展到一定程度后,循环经济会计建立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二、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
为了保证循环经济会计在建立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必须从客观上和主观上完成其概念框架设计工作,实现经济会计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避免在未来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会计工作水平,本文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必须明确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简单来讲,循环经济会计指的是能够在限制性条件下,仍然保持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居民生活的稳定。为此,本文将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设定为:从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等角度出发,在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的基础上,充分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前提。从理论上来讲,基本前提主要是徘徊在较多的假设之中,包括以下几点,分别为会计主体的假设、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假设、可界定性与可复原性假设等等。
三、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与其他会计学科的关系
由于会计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学科,在研究过程中,多数人员都只能对其中一个分支展开研究。为此,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还需要对其他会计学科的关系展开研究,避免将自己孤立起来,保证循环经济会计能够得到其他会计学科的帮助,同时可以自己应对较多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会计标准,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与其他会计学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财务影响。这一点是最基础的联系,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反复利用后,都会对财务产生影响。第二,对企业执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绩效的反应,通过硬性规定,能够充分了解循环经济会计是否会对法律法规产生影响。第三,企业生态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简单来讲,任何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其所依存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都会在财务上有所反应,尤其是会计方面。
一、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是一种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向发展模式,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输出,主要通过高强度的资源开发、消耗和浪费拉动经济增长,其特点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既浪费资源又危害环境;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发展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其显著特点是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方面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重视的是长远利益;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多追求短期利益,对长远利益考虑不足。循环经济是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模式,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因此,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单独的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进去,忽视了可回收废弃物的价值,导致核算内容不完整。循环经济要求对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价值进行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缺乏有效的会计计量方式进行计量。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从实质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三、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
(一)循环经济会计目标
传统会计目标在于增加经济利益,循环经济会计目标在吸收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内涵,在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其具体目标是:(1)科学地核算企业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务会计事项,提供全面的企业发展的财务信息;(2)合理地反映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以使对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具有知情权的内外部需求者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
(二)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主体假设与传统相比有所扩展,内部化了传统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增加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范畴;核算范围和报告范围也得以延伸。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下成本费用的递延、跨期摊销和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持续经营假设;循环经济下提供会计报告,需要会计分期假设。
3、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假设。循环经济会计非常注重对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和报告,因此,需要进行货币计量,由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难以用货币计量,在特殊情况下,应引入其他计量单位,只有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三)循环经济会计对象
循环经济会计报告的范围包括其发展循环经济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各种财务会计事项,尤其关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的成本和效益,末端治理形成的债务和支出,企业自然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目标与政策等。
(四)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1、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l)企业在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2)企业遵守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四、促进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措施
(一)延伸会计对象,增加会计科目
为了科学核算循环经济会计对象,应增加循环经济会计科目。增加循环流动资产、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资产折旧等资产科目;增加循环负债、治理污染专用基金等负债科目;增加循环资本等所有者权益科目;增加取得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等的循环收入以及改善环境资源取得的收入等收入科目;增加自然资源成本、环境保护支出、回收废弃物的支出等费用科目;增加循环成本、社会成本等成本科目。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一个经纪人,由于循环经济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因此,衡量企业业绩时,必须把经济与社会影响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不仅向投资者、债权人,更应向政府管理机构等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其需要了解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水平等与循环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取精去劣地学习先进的构建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的经验,在已经颁布的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框架法律、综合性法律和专项法律,构建完备的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以规范和引导企业及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的行为,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法律制度环境。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际经验;比较;发展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125-03
【作者简介】朱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金融学。(江西南昌330077)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与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循环经济理念和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赢”的目标。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日本。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主要采取“末端治理”、“管端预防”的方式防止环境污染和控制生态破坏。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推行清洁生产的热潮空前高涨,生态工业发展风起云涌。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循环型经济构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环保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的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立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行动准则。21世纪初,又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
(二)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处理法》,从以怎样处理废弃物转向避免产生废弃物为中心。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
同时,倡导循环经济教育、绿色认证和采购、信息与咨询服务等。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双轨制回收系统(DSD非政府组织)”和“德国联邦废物处理工业协会”的建立。该组织和协会一方面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另一方面提供垃圾回收或再利用的服务。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美国于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美国加州于1989年通过《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000年以前,50%废弃物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
(四)其他国家。在日本、德国和美国对循环经济立法的影响下,欧盟和北美的许多国家相继制定鼓励二手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同时规定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的具体目标。如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计算,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
综上所述,德、日、美及欧盟等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放在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上。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历20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在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通过废弃物的再资源化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万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1985年的12.4倍,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几年,国家加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一是加强宣传。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思想的宣传;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组织试点示范。我国在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生态农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三是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出台约束和激励措施,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各地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这些均为依法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外循环经济的比较
(一)中外在循环经济认识上的差别。总体上,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认识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产生的背景方面。发达国家在逐步解决了工业污染和部分生活型污染后,由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引起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我国是在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较低发展阶段,为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来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
第二,内涵方面。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人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探索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最先从工业领域开始,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拓展到包括清洁生产(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等
三个层面。
(二)中外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上的差别。从目前的实践看,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经济。具体讲,是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等3R原则,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调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同时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三赢”发展。
相比之下,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或者说实质是垃圾经济。在工业和部分生活型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由消费带来的日益增加的垃圾(包括工业和消费领域的废弃物)成为德国面临的最大国内环境问题之一。所以,在1972年德国颁布了《废弃物管理法》。在199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目的是彻底改造垃圾处理体系,建立产品责任(延伸)制度。可见,德国的循环经济是由垃圾问题而起,重点是“垃圾经济”(3R和最终安全处置),并向生产体系(企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
日本的循环型社会起源于废弃物问题,旨在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德国相似,由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成为日本当时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为此,日本在1996年的《环境基本法》之后,于2000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与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相比,日本的《推进基本法》在目标和内容上更为深入和丰富,其宗旨是改变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型社会”。
其他发达国家虽没有循环经济的说法,但废物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是其目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一个重点。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目前,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法国、英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也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法律。
发展清洁生产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发达国家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做法。在中国开始推进清洁生产之前,清洁生产在发达国家已有10多年的实践历史。可以认为,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的源头与过程控制措施基本到位。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I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企业规模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我国“五小”企业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落后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二)尚没有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一些城市建立了垃圾再生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运转费用而不能运转,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弥补市场外部性的政策体系支持和投融资机制。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缺乏一致性。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中仍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发展循环经济仍然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
(四)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五)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
(六)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五、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进行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因此,首先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目前,在我国的生态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重视远高于对制度重视的现象,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单纯依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
(二)仔细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有利于增加就业,至少不与就业发生矛盾。目前,我国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经常采取限时达标的方法,在某一时间段内关闭大量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是常用的手段。但在实践中,往往是过一段时间被关闭的小企业又重新开工生产,污染依旧。在我国当前存在极大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以牺牲大量就业为代价,必须在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第二,应该以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第三,针对短缺资源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第四,具有较为成熟的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应优先推进。
(三)必须在生态环境伦理体系和市场经济伦理之间建立一套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并使之深入人心,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循环经济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与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发动社会大众,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必要开展一场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动员,鼓励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四)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之中,使之与其他政策相配套。过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集中于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总量,很少在总量调控的同时对不同部门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产品进行精细的分类调控。对于循环经济发展,其政策应该充分细化,与财政、货币政策相协调配套,防止政府不同部门按照部门利益和业绩需要“有选择地”执行。
(五)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则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
[abstract] in the city and the city economical society in the process,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market is far more than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the basic safeguard measures and more profound social economic changes. Therefore, the city planning to make contribution in which, on the one hand, to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rise of circular economy,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city planning ground, will be in advanced idea implement circular economy in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to avoid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circular econo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virtual heat from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adapt to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speed up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inevitable trend, strengthen the planning scheme in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comparison, will "economic and practical" priority, more respect for the market to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走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节约型城市的规划建设及作为其重要途径的循环经济必将很快成为新的发展热点,而事先对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积极研究与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息息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又要使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尽快适应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宏观背景,因为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1防止循环经济的虚热。
1.1循环经济对城市规划的积极意义,由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因此,在循化经济理念指引下,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等的规划建设必将成为今后的热点。同时也不难想象,大量的生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和运用越来越多的城市会建立自己的生态数据库,并将对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思想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生态型规划的程序和内容也将逐渐规范化,系统化规划的科学性与操作型也将能得到实质型提高。1.2循环经济可能存在的虚热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一直举步维艰。新增长模式的难产及传统模式的根深蒂固,有其深厚的制度基础。1.3城市规划如何防止循环经济的虚热,由上述的分折可知,在资源配置市场化之前认为地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或将循环经济主要被作为增加GDP、提升政绩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手段,则必然使循环经济陷于有名无实或者“虚热”的状态,这将对循环经济及相关的规划建设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城市规划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这种局面,并尽量吸收利用循环经济中正确和先进的东西,改良与剔除循环经济或附加其上的不实成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本身产生同样的虚热。
首先是加强生态学理的应用。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真正结合的时间较短,加上生态学理论本身不成熟,许多理论还处于形成的初期,一些重要概念尚在争论之中,也缺 有操作意义的定量化参数,因此它对城市规划的实际指导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多数仅停留在理念更新指导思想转变等形而上学的层面。这需要更多的 规划人员对大量的规划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弥补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缺陷。最后是曾强循环经济理念的规划的规划实效性。2适应资源配置市场化得趋势。
2.1资源行政配置是造成资源浪费的制度性根源。本节拟以与城市规划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土地为例,进一步论证资源行政配置是造成资源浪费的制度性根源。2.2城市规划在资源配置市场化背景下的转变。在资源配置市场化得宏观背景下,城市规划的理念,内容与方法,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变革。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028-01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其双赢互动性是极富有成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是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其有效的实施,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全面强化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持续发展,建设新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循环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1.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1.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是产业化的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
1.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1.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它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坚实基础。
2 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与实施方法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是在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产业联接等有效动作,建立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闭合的产业体系。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主要有四种模式:
2.1 沼气开发型
这种模式是以沼气池为纽带,将种养加与沼气池连为一个循环链。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与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气液再还田施肥,生产出绿色农产品。
2.2 绿色生产型
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循环模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2.3 立体种养型
这是以立体农业为特点的循环模式。如种养结合的林间种草养禽,林草为禽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和饲料,禽吃害虫和粪便肥田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收入。
2.4 生态果园型
该模式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依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在某一特定的丘陵山地区域内,因地制宜规划,统筹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发展沼气能源业,综合利用牧草与沼渣以及牲畜排泄物,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高效低耗之目的。
3 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广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业循环经尽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并且面临着许多因素制约,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求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有序而快速发展。实际发展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六个环节:
3.1 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和落后意识,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2 完善政策法规,建全长效机制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必须有政策引导、法律支撑和加大资金投入。应在现有的法律的基础上,加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特别是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法规。同时,政府还要建立一系列促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3.3 要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者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太高,农业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包括:遗传工程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农业生态技术、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区域生态经济管理、绿色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农业节水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
3.4 要健全中介组织,强化优质服务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重作用。一方面,他们可以把政府、农业企业、社会公众以及各种科研机构、网络等有机联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公司,及时提供循环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所需的人力和生产资料与技术上的指导。
3.5 要总结试点经验,推广综合模式
不同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特色的农业资源要依据实际情况,创新具有区域个性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对以沼气、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和以有益生态食物链技术为中心的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要加强示范和推广,并及时总结经验。结合各地市的实际加以吸收、转化和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
3.6 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循环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使其依照市场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循环经济要真正获得普及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加快循环农业产业化步伐。另一方面,加快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步伐。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农产品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循环农业产品应紧跟市场步伐,在满足国内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1]冯之俊主编,循环经济导论[J].人民出版社,2004,(11).
[2]吴越,翁伯琦.浅议循环经济与中国农业统筹发展 [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1).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人民政府将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经报请国务院同意,现将试点单位名单和工作有关事项印发你们,请抓紧组织试点启动工作。
一、第二批试点的总体考虑
**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199号),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自《通知》下发以来,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发改委、经贸委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试点工作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本地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企业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在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初步探索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试点园区探索了重化工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试点省市逐步健全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引导下,全国大部分省市也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从整体上带动和推进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效逐步显现,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继续深化。组织开展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的总体考虑是,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第一批试点进行补充和深化。因此,第二批试点工作仍从重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四个方面开展。重点企业除继续选择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中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外,还选择第一批试点尚未涉及、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矿产资源、皮革、食品、包装、纺织印染等行业,选择这些行业中有代表性、工作基础比较好、节能减排潜力大的重点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选择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利用集散市场、废旧金属再生利用、装备再制造、废旧电池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等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试点;产业园区重点选择资源消耗高、节能减排任务较重的重化工业集聚区、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园区和集约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一体化的农业园区,依托园区内骨干企业或已有园区管理部门开展试点,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省市试点选择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能源水资源短缺、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的城市以及依靠高科技、轻型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城市或省市,依托有关省、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地县级城市)政府开展试点。
二、试点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要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机构和具体实施单位,要将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二)编制实施方案。试点单位要抓紧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并于2008年4月底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试点单位在编制试点方案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地方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做好方案编制的组织协调和上报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审查论证。
(三)认真组织实施。试点单位按照实施方案,抓紧制定分阶段工作计划,落实各项责任和任务,加快组织实施。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各地区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对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四)重点项目申报。对方案中涉及的需要备案、核准、审批的重大项目,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配套文件等有关规定,按照相关投资管理程序进行报批。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中央投资支持的重点项目,要加快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积极做好资金、用地、环评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加强项目论证和组织申报工作。国家对循环经济试点重点项目将予以适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