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鱼塘养殖污染;原因;防治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地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养殖户往往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如何提高水产养殖量与产量上,忽略了鱼塘养殖的污染问题,从而影响了鱼类养殖的产量与质量。因而,水产养殖户必须重视鱼塘养殖的污染防治问题。
一、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
弄清楚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是鱼塘养殖污染防治的关键所在。鱼塘养殖污的原因主要是投喂饵料过剩造成的污染、长期不清塘造成的鱼池污染和过量施放药物造成的鱼池污染。
1.鱼池污染。养殖池塘长年不干塘,底部淤泥积累 池塘既是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场所,由于养殖生产过程中大量进行投饲后,残饵及水生生物的粪便、尸体、死亡藻类不断增加而又无法排出池外,沉积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层黑色淤泥。淤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不利于鱼类及水生生物生长的物质,如氨、硫化氢、甲烷、 氢、有机酸、硫醇、低级胺类等,这些物质不仅直接危害养殖 鱼类及水生生物,而且会使整个池塘环境的水质恶化,pH 值降低,从而影响养殖品种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导致饲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甚至引起养殖品种中毒死亡和泛塘,对养殖周期的经济效益造成巨大损失。
2.过量施放药物。过量施放药物造成鱼塘污染药物的过量施放也是造成鱼塘污染的原因之一。很多养殖户不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在经受过池鱼的病害后,就根据经验认为要早预防,于是就大量施放各种药物,但是方法和剂量又不对,这样反而造成药物残留,使水质受到污染。事实上,各种药物只对相应的一些病况具有良好作用,但同时又会有相应的残留物和副作用,乱用药物或不科学施放药物,特别是在鱼类疾病中大量使用的抗生素,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水环境的平衡,都会造成鱼类免疫力降低,更加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饲料污染。投饲料过多所致的饲料污染由于目前单个鱼塘的养殖量与密度均较大,因此投饲量也往往较大,投饲方法错误或投饲量过大都会造成饲料污染,目前投放的鱼类饲料大都以植物青料为主,营养并不全面,所投的饲料为鱼类食用的占少数,多半都沉入并腐烂于池塘底部,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池塘的污染物,污染了水质,造成了鱼塘养殖的污染。
二、鱼塘污染的防治技术
1.定时清塘和消毒。定时清塘可以有效杀灭池塘中的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还可以改善池底土质。苗池必须1年干塘1次,成鱼塘2-3年 干塘1次。方法:年底干塘,清除池塘底部过剩的淤泥,然后进行曝晒,再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或茶麸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使用量: 漂白粉15kg/亩;生石灰125kg/亩;茶麸60kg/亩)。通过干塘可以使沉积于池底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氧化成硫酸根、硝酸 根,分解为无害物质,并作为植物生长的很好肥料,改善水质和池底条件。池塘淤泥清除后,有害物质和致病因子减少,是健康、无公害、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前提。
2.运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调控水质。(1)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采用生物治理措施养殖生产者必须认真钻研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牢牢掌握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关键。在鱼病防治方面,以预防为主,对疾病诊断要准确无误,对症下药,用药时要以鱼塘实际水深准确计算用药量,不能或多或少,以免影响鱼病的治疗,或造成药物污染水体。在养殖鱼塘中,区域性种植莲藕、睡莲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高等植物,养殖水体和底质中的无机氮和磷直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质从养殖水体中去除,降解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程度。(2)适量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等可以有效改善水质, 如向水体中投放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等,能将水体或 池底淤泥中的有机物、NH3、SO2、N2及亚硝酸盐等分解吸收,转化 为有益而无害的物质,有些可直接被养殖鱼类吸收利用,从而改 善养殖水体的水质,消除鱼池的自身污染。随着微生物生态学的 研究进展,人们已经日益认识到水环境中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 重要性,在养殖鱼池污染的防治中,要重视有益微生物的生态因 素,应用微生物生态制剂,既可较好地保持水中生态平衡,还能 使鱼病的综合防治取得更佳效果。
【关键词】近海;养殖;污染;防治
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海洋污染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仅就我国来说,上世纪末我国平均每年的较大的海洋污染事故就高达近千起。尽管相关部门逐年加大对海洋污染的监管和治理,但是海洋污染的严峻形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当然,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空气污染、污废水,也有液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造成的污染,还有人们在海洋上从事各种生产和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其它污染。文章对近海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的防治与控制展开了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我国近海水产养殖的现状及其对海洋的污染
我国的近海养殖主要有滩涂养殖、海湾养殖和浅海养殖三大类型,在海湾养殖和浅海养殖中又以网箱养殖最为常见。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已经占据了我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国沿海居民的近海养殖面积和养殖品种逐年增加。现在,我国的近海养殖已经从单纯地养鱼、养虾、养蟹扩展为养殖贻贝、鲍鱼、羊栖菜等经济价值更高的水生动植物。近海水产养殖为我国水产市场的繁荣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饮食水平和饮食质量,还给一部分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就业机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以赤潮为代表的海水变质现象进学出现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1.1 不科学的养殖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与工业生产不同,近海养殖需要向海水中投放大量的饵料,其中鱼、虾、蟹等未能吃完的饵料与鱼、虾、蟹类自身的排排泄物一同排放到了海水之中。据估算,仅网箱养殖一项我国每年产生的动物排泄物就高达12万吨,排放到海水之中的剩余饵料也高达10万吨。这些排泄物和剩余饵料中约有80%的磷和60%的氮溶解到了海水之中。此外,每养殖10吨鱼还会向海水中排放大约8~9吨的碳。由于近海养殖大多选取的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海湾做为基础的,海水的净化能力较差,从而造成了海水的富营养化,成为海水发生赤潮的主要诱因之一。与此同时,海水的富营养化也导致了我国近年来近海养殖鱼虾类发病率明显高于往年。
1.2 不注重生态环境,养殖密度过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的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这自然会极大地刺激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于是,近海水产养殖成了沿海居民增加收入的最佳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近海养殖的大军之中。近海水产养殖是“三高、两怕”产业,即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怕台风、怕疾病。虽然说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宣传,有经验的养殖户大多已经知道了养殖密度过大和不科学养殖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巨大污染,但是受经济利益驱动,仍有一些养殖户无视政府规划和有关部门提醒,逐渐加大近海养殖的密度,甚至占据航道来发展水产养殖。这样一来,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据统计,2011年仅福建省霞浦县就有网箱12万口。随着近海养殖密度的加大,水流越来越不通畅,水中的氧气也越来越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鱼病的产生埋下的隐患,一旦遇到合适的温度极有可能诱发“白点病”,从而造成大量鱼类的死亡。而当鱼病发生时,还有部分养殖户贪图省事,直接将死鱼、病鱼扔到海水之中,这会对海水造成二次污染,为将来的鱼病埋下隐患。
1.3 大量化学药品的使用
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化学药品杀菌消毒,据报道,英国水产养殖中所使用的化学药物达23种,我国的水产养殖病害较多,所使用的中西药品更多,接近500种。鱼虾养殖所用的大量的消毒剂和抗菌素溶解到了海水之中,使近海水域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某些残留性强的广谱性抗菌素的过量使用,危害更大。如治疗皮肤病和鳃病的外用药就直接被排放到了大海之中。这些溶解到海水之中的药物将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到各种水产品中,并最终有部分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2 近海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的防治与控制策略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新模式
不同省份和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近海环境功能和海洋功能,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水产养殖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水产养殖的区位与种类,积极打造标准化、生态型近海水产养殖新模式。具体来说应该从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加大碳汇渔业的发展力度。即发展羊栖菜、海带、鲍鱼、缢蛏、贻贝等海产品的养殖,大型海藻的光合作用和贝类的滤食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海水之中的碳元素和其它营养盐,从而降低海水的有机污染。如果我们养殖1000亩左右的海洋藻类,则可生产湿重约为七千吨的大型藻类,并可使海水中的无机氮减少12~40吨,使海水中的无机磷减少1.6吨~5.7吨。如果我们养殖21000亩的贻贝、缢蛏、鲍鱼等海贝,可年产海贝约五万吨,这些海贝不但可以通过大量滤食海洋植物来减少赤潮的发生,还能使海水中的大量有机碳颗粒为碳酸钙。
二是大力建设现代化的渔业园区。主要是从四点来做,一是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大棚养殖和节水节地养殖;二是将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过程当中,通过接种克隆菌、光合细菌、益生菌等有益菌来使水体之中的有机质分解掉,加快物质的循环,促进水质的改善,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三是在投放饵料时,应该确定最适宜的投饵量,尽可能地减少散饵和残饵的数量,减少或防止由饵料投放造成的水质有机污染;四是鼓励养殖户改造养殖设施,支持养殖设施的标准化,实现进水和排水的分离,建设废水沉淀池,实现虾、蟹、贝、藻的生态化、立体化养殖,尽最大努力保护海洋环境。
2.2 降低近海养殖密度,逐步发展深水养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前所述,近海养殖特别是无规划、少管理的过度近海养殖对海洋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与破坏。而与近海养殖相比,深水养殖不仅抵抗风浪的能力和抵抗海流冲击的能力较强,而且能够减少水产养殖对于滩涂、海湾和浅海所造成的污染。因此,就目前来说,深水养殖是代替传统近海水产养殖最为理想的方式。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深水养殖的投资远远高于近海养殖(以网箱养殖为例,4个普通水产养殖风箱的投资不到30万,而一个深水水产养殖网箱的投资就高达50多万),多数近海水产养殖户对于这么大的投资望尘莫及。因此,笔者以为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即一方面对近海养殖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强化近海养殖准入制度,降低近海养殖的密度,不符合要求的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一律不得在近海开展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引导有实力、有能力的养殖大户和养殖企业开展深水养殖示范生产,逐步引导近海水产养殖户开展深水养殖。当然,在发展深水养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在确保养殖户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的同时,避免近海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再度出现在深水养殖过程中,否则我们将遇到更大的问题,得不偿失。
2.3 对水产养殖药品使用给予科学指导,尽可能使用绿色药品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总要采取措施对养殖水域进行清理,各种药品的使用在所难免。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各类技术部门应该对养殖户的消毒药品和疾病防疫药品的用量进行指导,大力推广 “绿色药品”。所谓的“绿色药品”是以人的安全和生态和谐为最高追求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的平衡,尽可能减少药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残留。此外还需要环保部门不间断地对近海水环境状况进行监督,实时地向养殖户、技术部门提供海水环境的健康指数,为养殖户和各个技术部门提供一手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一.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情况
养殖鱼,虾类和家畜,禽等动物一样,会生各种疾病,由于鱼,虾类所生活的水质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体滋生繁殖,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的爆发。特别是在池塘密养条件下,一旦发病传染很快,常常造成大批死亡。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大量使用药物致使水体残留有害物质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加上养殖密度大,摄食量多,同时排水有限,残饵和粪便增加易导致水质恶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底层水溶氧量严重不足,就会引起疾病暴发,造成养殖鱼、虾等大面积死亡。
年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9636亩,水产养殖病害累计发生面积11558亩,占养殖总面积的39%,其中常规养殖鱼发病面积2750亩,南美白对虾发病面积8524亩。全区因水产病害的发生而造成经济损失1692.52万元,推广养殖的18146亩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尤其严重,发病面积占养殖面积的47%,而因发生传染性疾病造成经济损失达1593.9万元。占总经济损失的94.2%。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至7月上旬主要发生桃拉病毒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发生白斑病综合征和黑鳃病。
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情况
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近年来普遍发生传染性疾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给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桃拉病毒、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疾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毁灭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严重阻碍了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对虾病毒性疾病发病多而危害大,一旦暴发,死亡率非常高,常常导致绝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主要受病原体,环境条件以及营养条件三大因素的共同制约。受病原体感染的对虾在环境优良营养均衡的条件下有可能仅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在目前虾池受病毒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完全清除病毒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较为困难。对于病毒性的对虾病防治,关键在于做好综合预防措施,从改善养殖环境着手,大力推广应用有益细菌生物制剂,降解水中有害因子,净化养殖生态环境,增强养殖虾类免疫抗病力,加强健康管理,尽可能消除传染源以及切断传染途径等措施,开展生态防治养殖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具体措施如下:
(1)彻底做好清塘除害工作,选用健康优质虾苗;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建立蓄水池,养殖用水要经过蓄水池处理后再进入养虾池塘,(2)保持水质稳定,坚持定期消毒预防,及时杀灭水体中病原体,同时又有调节水质作用,放苗前一周全池泼洒二溴海因颗粒0.2ppm一次消毒水体,4天后配套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如光合细菌,活菌生物剂等,分解利用有机物,消除水体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维持藻类正常生长,并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增加底层营养,保护底质为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整个养殖期间,每15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颗粒0.2ppm,并且每周使用一次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保持养虾池环境因子和池内藻相的稳定。(3)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换水量,若发现池虾水质恶化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量不低于5mg/L。必须换水时,要求使用蓄水池水,少量添加少量排放。(4)投喂优质饵料,并定期在饵料中添加1-2‰免疫多糖和1-2‰维生素C等营养促生长剂,以促进对虾快速生长,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5)在对虾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0天在饵料中添加健肝利胆素,三黄粉等纯中药低残留抗菌毒药物,做好疾病预防工作。(6)认真巡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生虾病,不要盲目用药,要对症下药,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损失。
池塘老化而长期得不到清整,致使病害逐年增多,这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鱼类出血性败血病也是近年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的急性传染的细菌性疾病。针对水产养殖生产中鱼类暴发性败血病,我们根据该疾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生规律,从生态、药物途径筛选有效组方,运用药物各自特性以及相互间协同作用,采取交叉投药,内服外消并举措施,总结出一整套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显著效果。
发病鱼池的水体环境以及鱼体内都有着大量病原菌的存在,故在治疗时必须采取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措施;就是说在使用内服抗菌药的同时,再配合外泼杀菌消毒药,起协同杀菌的作用,这样就能使水中和鱼体内的病原菌同时抑制或杀灭,使病情得到控制。寄生虫病在池塘养殖中常年发生,尤其是锚头蚤病对养殖鱼类影响很大,虫体侵袭鱼体,受伤鱼体很容易感染病原菌(感染率可达90%以上),寄生虫病是引发鱼类暴发性败血病的前兆,所以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先用灭虫药杀灭鱼体上的寄生虫,再用消毒剂杀灭池水中致病菌,同时投喂内服抗菌药物,这样就能控制病情发展。在治疗出血性鱼病时,对施药和用药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要求,先用那种药后用那种药,施药和用药的顺序正确的,治疗效果稳定而显著;反之,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出现不良现象而导致病情的恶化。这是值得我们今后注意和研讨的问题。
三.水产养殖病害和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1研究现状
在当前水产养殖工程中,水体净化技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乎着水产养殖事业的未来发展,具体是指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引入最新工程原理与现代方法,改善原有的养殖方式。在1975年已经开始出现与水体净化技术相关的报道,经过长期发展,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现阶段,池塘高密度养殖是一种应用最广的水产养殖手段,虽然它可有效提升水产养殖产量,但是因污染物的大肆排放也涌现出了较多的不足,导致水产品面临严重疾病威胁,频频发生死亡事故,使得人们愈发重视水体净化技术,并进行深入研究。
1.1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体净化技术,它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具体是指借助硝化细菌,转换氨氮与亚硝酸盐,消除氨氮等不利于水产品生长的物质。
1.1.1藻类藻类净化水质是指通过微藻、卤虫来维持养殖系统的平衡,确保生物总量稳定,达到优化水提条件的目的。研究调查指出,微藻的实际生长速率以及水体的酸碱含量是影响水体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
1.1.2生物过滤器生物过滤器可有效消除水体中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水溶性物质,它是保障封闭循环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转的重点,且能量消耗量以及成本投入均较大。
1.1.3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与当前渔业发展目标相符,它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也被称作有益微生物,其中最常用的微生物为光合细菌,该菌具有固氮、氧化等功效,生理功能具有多样性,可分解水体中不利于水产品生长的物质,可加快有机物循环速率,并可大幅缩氨氮含量。
1.1.4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作为自然净化系统,可转换污染物,无需能源输入,也可不用进行定期维护,拥有自给自足的显著优势,它是一种经济、环保、便于操作的技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利用人工湿地进行处理,仍是一个新兴领域,它主要建立在城市污水湿地处理之上,最开始是被应用在淡水养殖中[1]。
1.2物理方法
1.2.1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其在水体养殖中的应用正处在探索阶段。现阶段,在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借助纳米材料来净化水质;另一方面,借助纳米材料进行消毒杀菌,其中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多;
1.2.2泡沫分离泡沫分离是指借助气液界面中所包含中的物质持续提供气泡,进而消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杂质等。经过大量研究调查可知,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水体深度达到1m,在泡米分离操作中无需压缩空气,主要借助回转翼,外加水体的流动性来分化气泡。如果使用负压空气,将会获得更高的效率;
1.2.3物理过滤物理过滤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水体净化技术,旨在通过物理过滤手段来消除水体中的悬浮物。
1.3物理化学方法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中,水体中不仅包含致病因子,还存在致病菌,他们会消耗一定的溶解氧,进而制约水产品的正常生长。水体净化系统通常包含消毒杀菌设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来降低致病因子和致病菌对水产品的负面影响程度。紫外线、臭氧消毒等是较为常用的消毒手段,其中紫外线消毒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消毒效果稍微较差。
2最新研究成果
水产养殖既是引发环境污染的根源,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承受者。为在增加水产养殖密度,提升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的同时,保护水资源,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将生物和工程技术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有效净化养殖水体。而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更加重视水体净化技术,专家学者也针对水体净化开展了深入研究,格外注重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并研制出了许多新型微生物制剂和现代过滤材料,还进行了生物制剂在检测环节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生物处理、全封闭式健康养殖系统等方面。
3发展策略
3.1重视基础研究对水体净化技术的进一步研究离不开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支撑,应重视基础研究,进而准确剖析水质改良技术,借助逻辑基础有效沟通水体净化技术所包含的各个工程。
3.2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和新型材料目前,水产养殖业愈发重视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世界各国纷纷在节约工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物质和人力来进行研究,涌现出了较多的现代技术和新型材料,而这有利于水体净化技术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应从多种渠道着手,加强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进而将水体净化技术推向更高的水平。积极扭转高效、产量不高,节能、成本较大的局面。同时,着重研究现代技术和新型材料与水产养殖业的统一性,尽可能低降低成本投入,缩减运行成本,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
水产养殖不安全因素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的不断扩大,地区间苗种、亲鱼运输日益频繁,并不时从国外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给区域性鱼病,甚至国外的鱼病向各地传播、蔓延制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水产动物的病虫害防治大多是借用人药、兽药,药物种类较多,用药范围较广。这些药物是导致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由于水产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应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方面工作大都由畜牧所代管,无法行使其应尽职能,而渔业行业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造成疾病有机可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下降。
对策及建议
选择优质水源,抓好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场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养殖生产基地。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建立生产有记录,销售有去向,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由以往“重生产,轻管理,粗放养殖”向“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养殖”转变。养殖生产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按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的方法,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
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质监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生产和销售的饲料及添加剂进行严格抽查,并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行动,加强对养殖户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重点应从对营养指标监控为主转向以饲料安全监控为主,促进饲料安全工作的开展。饲料要求质优、营养均衡,粒径适口,鲜活饵料新鲜并且不带病原体,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鼓励使用安全不发霉变质饲料,禁止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
在养殖过程中,从药物、病源、环境、水产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选用的药物需符合《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养殖生产禁止使用药物》等标准,应是兽药典中所列品种,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从而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及水产品品质。在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水产技术人员开展水生动物疫情测报预报,负责对疫情的普查、收集、上报,强化对突发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现疫情,迅速组织人员现场进行诊断、分析、快速处理,达到预防和控制重大鱼病的发生。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措施;盐都区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13-03
盐城市盐都区位于江苏中部偏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3°07′~33°28′,东经119°41′~120°23′。近年来,该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实现粮食产量63.3万t,油料产量1.4万t,生猪养殖数83.6万头,家禽饲养数2 140万只,肉类产量6万t,水产品总量10.0万t;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亿元,占GDP的3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 837元[1]。虽然盐都区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由农业面源造成的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为了促进该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对该区农业面源污染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对盐都区农业面源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农药污染 近年来,虽然该区在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业化学品污染尚未从总体上得以控制,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喷药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为普遍,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等问题较为突出。根据盐都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分析报告[2]显示:该区年使用化肥折纯量34 454.71t,其中:五氧化二磷5 384.38t,氮肥29 070.3t;农药施用总量约159.5t。据研究,化肥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近30%残留土壤层,约30%~40%进入水体。农药施用量仅有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1]。从上面分析可知:盐都区每年约有11 628t氮肥、2 154t磷肥未被作物吸收利用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河流水体富营养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还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不仅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2 畜禽养殖业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了该区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该区年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16.11万t,尿液产生量3.3万t,总氮排放271.26t,总磷排放65.79t,化学需氧量排放5 022.83t,铜排放643.43kg,锌排放2 459.12kg。集约化的养殖使得某些地方畜禽粪便的产出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地农田可承载的最大负荷,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失去了出路,造成了畜禽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污问题,加之绝大多数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许多养殖户直接将畜禽的粪水排放到沟渠中,造成附近河水水质污染及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等因子超标,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
1.3 水产养殖业污染 该区地处里下河水网圩区,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但饲养管理不当。致使大量饲料、药物的流失。使水体受到一定污染。该区水产养殖面积6 127.25hm2,年排入外部水体量133 088 770.463m3,饲料总使用量55 244t,药物总使用量556.117t,肥料总使用量2 318.73t;网围养殖面积占该区可利用水面的18.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中占农业源排放量的34.8%,水产养殖使水体氮磷增加了223.5t和43.8t。从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大面积的水产养殖削弱了河流湖泊调控能力,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也是造成了河流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农作物秸秆污染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该区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在50万t,其中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45万t,油料豆类秸秆5万t,利用总量为46.5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3%。农作物秸秆以前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不再是农村的主要燃料,大量秸秆被焚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烟尘等有害物质,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随着近年来国家农田秸秆禁烧力度的加大,又使得大量的秸秆被堆放在田间生产沟内,经过日晒、雨淋发酵后产生大量污染物质流入河中,引起河流水质下降。
1.5 农膜污染 农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该区农膜年使用量9 500t,其中地膜约1 480t,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33万hm2以上,种植业地膜回收率85%以上,约有220t的残留量直接丢弃在田间,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研究表明,农膜在土地、水体等环境中不易降解或难以降解,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了土壤水肥的运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加之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还会导致生物富集,进而引起农业产品的污染,引起致突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2]。
2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基础、技术条件和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由于受农村经济的制约,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成为一项难题,不能套用治理工业污染的手段,必须采用切合农业特点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措施。
2.1 科学制定规划,确定控制目标 针对该区实际情况,在农产品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牧、渔业生产活动,控制使用农用化学品,禁止排放养殖污水,防治水产养殖因密度过大造成水质恶化。在一般控制区要优化农业生产和投入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降低农业面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到2015年,力争该区农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达70%,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分别降低到250kg/hm2(标氮计算)和2.0kg/hm2以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处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及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5%、95%、90%以上。
2.2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结合该区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在立足该区农业资源特点与产业基础上,在潘黄仰徐高效农业园区推广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生物链生态工程,在郭猛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在大冈镇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工程,在大纵湖实施水草―贝类―水产养殖的互生共利的生态养殖模式,在北龙港、义丰和楼王镇推广稻田养蟹、鱼、虾,同时生产绿色、有机大米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上述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程实施,可在全区域范围内建成一大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减轻农业自身污染
2.3.1 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 农田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培肥土壤地力;控制和减少氮肥用量,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达到1∶0.45∶0.35,增加施用硅肥、硼肥、锌肥等,逐步淘汰易挥发流失化肥品种,推广高浓度的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2.3.2 合理施用农药 在农药使用上,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2.3.3 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减少散户养殖规模 推广“养殖―沼气池―种植”、“养殖―生物有机肥”配套等循环发展模式。
2.3.4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 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留高茬、秸秆气化、堆肥、沤肥等多种秸秆还田模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3.5 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农膜的使用 针对该区现状,现阶段应以回收再生利用塑料农膜为主,而对于很难回收再生利用的塑料农膜可收集集中卫生填埋。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以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
2.4 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强化执法力度;二是建立农业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农业投入品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管制度;三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大对农业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3 结语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不能只用单一的或是短期有效的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全方位治理。同时还要认识到农业面源治理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一、普查工作目标
农业污染源普查是摸清农业污染底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做好农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此次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农业污染物的区域分布、污染类型、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一)全面摸清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
(二)建立农业污染源资料档案,完善农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做好农业污染源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摸清农业源污染物排放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掌握农业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从源头控制农业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31日
时段资料:**年
(二)普查对象和范围
普查对象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针对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油料、糖料以及棉、麻、茶、烟草、中药材等)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开展调查。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围栏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化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鱼、虾、贝、蟹规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展调查。
(三)普查内容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
肥料:包括化肥、有机肥两大类。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人畜粪便、土杂肥、厩肥、沼肥等。调查内容:肥料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调查内容:农药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农药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膜:主要普查地膜使用情况,调查内容: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
秸秆:调查内容包括秸秆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材料利用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畜禽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畜禽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况。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贝、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渔药的生产厂家、品牌、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养殖排水情况。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种植业:地表径流水体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难降解的1—2种农药(如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克百威、2—4—D—丁脂、涕灭威、百草枯等,各地可根据作物施药的具体情况选择,以下同);地下淋溶水体总氮、硝态氮、铵态氮、1—2种农药;农田地膜残留量。
畜禽养殖业: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铵态氮、总磷、总氮、铜、锌、PH等;固体废物中含水率、总磷、总氮、铜、锌等。
水产养殖业: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铵态氮、硝态氮、铜、锌等。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采取分类抽样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参考全区各级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区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根据我区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区域布局,在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源污染物产、排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分片,分片、分类监测农业污染物产、排数量,获得各普查片主要类型农业污染源的产、排污系数。
在此基础上,依据各片在全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在农业污染源产排污负荷中所占的比重,遵循分类抽样原则,明确全区各片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构、普查规模,全面开展普查工作,核算农业污染物产、排数量。普查流程如下:
普查步骤:1、准备阶段(2006.10—**.12),成立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落实普查经费,开展宣传,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开展普查培训;清查普查对象等。2、全面普查阶段(2008.01—2008.07),普查前的清查,入户调查,数据汇集、整理和录入,建立档案,审核验收。2008年6月中旬前,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负责将本地区普查数据汇总,报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审核,审核无误后逐级上报至全国污染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工作组。3、总结阶段(2008.08—2009.07):由省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建立全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数据库,编制**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报告,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的职责
由于农业污染源普查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内容复杂、普查任务重,技术性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农业部门要与环保、统计等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相关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全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在区农委,区农委主任乔治业同志担任龙子湖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选聘3—4名专业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要尽快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农办主任为副组长的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织,在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农业污染源的普查工作。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应经过逐级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
区级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指南》和《全省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制定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编制农业污染源普查项目预算,争取专项经费,组织协调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各乡(镇)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都要根据《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级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编制农业污染源普查项目预算,争取工作经费,组建和培训普查员队伍,完成普查工作任务。
五、普查经费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农业污染源普查实行独立财政预算。区级普查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度、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必要设备购置、数据的录入汇总加工、检验验收与总结等。
关键词 水产养殖;常见鱼病;发病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云南祥云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00-02
祥云县是云南省的渔业重点县之一,2013年养殖面积1 971 hm2,近年来水产品产量每年在1.1万t左右,随着池塘精养高产技术的成熟与推广,高密度养殖防控措施不到位,导致全县鱼病频发,控制难度大,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使渔业向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1 常见鱼病种类
祥云县水产养殖主要以常规品种为主,主要有鲤、草、鲫、鲢、鳙鱼等。在养殖中流行和常见的鱼病: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竖鳞病、打印病等;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鲢鱼和鳙鱼;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鲫鱼、鲢鱼、鳙鱼。
2 鱼病发生过程及发病高峰期
2.1 发生过程
鱼病的发生一般都要经过3个时期:潜伏期、前驱期、充分发展期。鱼类发病的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从数日至数月不等,并且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会因病原、数量、入侵途径和环境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前驱期还没有出现该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充分发展期已经出现了鱼病的典型症状,也是到了鱼病发展的高峰期,此时鱼病已较难控制。
2.2 发病高峰期
每年4―5月,气温、水温逐渐上升,鱼类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也是水体中病原快速繁殖的时期,此时2龄鱼种易发病,主要有车轮虫病、竖鳞病、烂鳃病、肠炎病和指环虫病等;6―8月易发生淡水鱼类出血病;8―9月易发生草鱼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鳃隐鞭虫病。
3 常见鱼病的发生原因
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它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在水中进行,受水中溶氧量、pH值、温度、氨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可直接影响其生长和病害发生,并且由于池塘高密度精养,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喂饲料,导致水体易恶化,有害生物产生过多,使鱼体抗病力下降,导致鱼发生病害。
3.1 池塘条件因素
面积小的池塘水温和水质变化较大,鱼病发生的几率较面积大的池塘高。有的池塘多年未干塘,淤泥过厚,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化学指标偏高,未清过塘又未做好池水调控和消毒处理,这类池塘鱼病发病率较高。
3.2 人为因素
鱼种投放密度与比例不当,饲养管理和操作不慎,易造成鱼体受伤,鱼体体质下降,从而鱼易受到病原体攻击导致生病。若没有把好苗种引种关,引进有病的苗种易导致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因此,应引进健康优质鱼种,减少病害发生[1-2]。
3.3 水环境因素
池塘水温和透明度影响鱼类生长,透明度下降会使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导致鱼易生病。池塘中溶氧量低于4 mg/L,pH值小于7.5或大于8.5、氨氮含量0.2 mg/L以上时,鱼发病率较高。溶氧不足时鱼易感染烂鳃病,pH值小于7.0时鱼易患细菌病,氨氮高时易发生出血性疾病,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含量高时消耗了水体中大量氧气,也易导致鱼发病率增高。
4 预防措施
4.1 日常消毒与管理
一是注意进行科学消毒。鱼种下塘前对池塘进行消毒,鱼种下塘时对鱼体进行消毒;各种生产用具专塘专用,并定期消毒,以免交叉感染;定期对养殖场消毒,鱼病流行期在食场用漂白粉挂袋消毒。二是遵循养殖生产投喂“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点,关注水温和天气变化,适时开增氧机,保持水中溶氧,注意调节pH值,保持水质清新。三是加强池水水源管理,警惕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水质流入池塘,保证水源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苗种购进时确保运输水源、器皿、设施、工具等无病原体污染,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确保养殖品种健康。四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观察池塘水质变化和鱼的摄食情况,调控水质可在养殖水体中加入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可有效去除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和预防鱼病发生的目的[3-4]。
4.2 针对性预防
预防草鱼烂鳃病、肠炎病等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投喂新鲜青饲料,不喂霉烂变质饲料,定期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易发烂鳃病的鱼池不允许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发生烂鳃病的池塘严禁使用碱性消毒剂(如生石灰),以防病情加重;预防鲢鱼、鳙鱼细菌性败血症,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如受伤应用盐水浸泡病鱼等方法处理;重大鱼病发生时,按照《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规定,及时如实上报相关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如隔离、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的进一步蔓延[5]。
5 治疗方法
5.1 细菌性败血症
全池泼洒含氯石灰(漂白粉)或漂白精(有效氯60%~65%),每次用量为含氯石灰1 g/m3水体,漂白精0.3~0.5 g/m3水体;大黄每次用量为2.5~3.7 g/m3水体,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15 d泼洒1次;氟苯尼考或甲矾霉素,每次用量为15~2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为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 d,首次用量加倍;庆大霉素,每次用量为10~3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3~5 d为一个疗程。
5.2 细菌性疾病
养殖水体用二氧化氯、三氯异氰脲酸粉或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每日1次,连用2次,或间隔1 d用1次;同时在饲料中拌入氯苯尼考粉、诺氟沙星粉或加矾霉素粉等敏感抗菌药投喂,用量为10~15 mg/kg体重,细菌性肠炎病还要在饲料中加大蒜素,每100 kg鱼用大蒜素2 g和食盐50 g拌成药饵,每日1次,连用3~7 d。
5.3 寄生虫疾病
用0.7 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或用苦楝叶450 kg/hm2,煎汁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泼洒2 d。小瓜虫病,对于1 m水深水面,用辣椒粉3 150 g/hm2、生姜干片1 500 g/hm2煎成375 kg/hm2溶液,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泼洒2 d,或用亚甲基蓝2 g/m3对水全池泼洒,每隔3 d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
5.4 细菌性烂鳃病
18%溴氯海因每次用量为0.2~0.3 g/m3,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 d防治1次;盐酸土霉素,每次用量为20~3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或用诺氟沙星30 mg/kg体重或氧氟沙星10 mg/kg体重,或氟甲喹2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为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 d,首次用量加倍。
5.5 赤皮病
18%溴氯海因每次用量0.2~0.3 g/m3水体,疾病流行季节,15 d全池泼洒1次;大黄每次用量2.5~3.7 g/m3水体,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15 d防治1次;或用诺氟沙星30 mg/kg体重或氧氟沙星10 mg/kg体重,或氟甲喹3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氟苯尼考或甲矾霉素,每次用量为5~15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 d,首次用量加倍;磺胺间甲养嘧啶,每次用量为30~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首次用量加倍。
5.6 细菌性肠炎病
18%溴氯海因每次用量为0.2~0.3 g/m3水体,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 d防治1次;将穿心莲40 g、大青叶30 g、黄芩5 g、桑白皮10 g和白矾5 g,打成粉后与1 kg饲料拌喂;磺胺-2、6-二甲氧嘧啶,每次用量为50 mg/kg体重,从第2天起,每次用量改为25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7 d;诺氟沙星,每次用量10~3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2次,连用3~5 d。
5.7 烂尾病
45%苯扎溴铵溶液,每次用量为0.22~0.33 mL/m3水体,全池泼洒,2~3 d防治1次,连用2~3次;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每次用量为1 kg饲料20 g,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4~6 d;5%诺氟沙星粉,每次用量为1 kg饲料4~8 g,拌饲投喂,每日2次,连用5~7 d。
5.8 打印病
10%聚维酮碘溶液,每次用量为0.5~1.0 mL/m3水体,每日1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 d防治1次;或用含氯石灰(漂白粉)1.0~1.5 g/m3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0.3~0.6 g/m3水体,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0.2~0.5 g/m3水体,或8%二氧化氯0.1~0.3 g/m3水体,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 d防治1次;诺氟沙星每次用量30 mg/kg体重或氧氟沙星10 mg/kg体重,或氟甲喹2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氟苯尼考或甲矾霉素,每次用量为5~15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 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为5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 d,首次用量加倍。
6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传统渔药虽然对鱼类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鱼类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药残及养殖水域产生污染等问题。中草药是天然物质、绿色植物,具有低毒、高效、抗药性不显著、资源丰富、性能多样、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适合鱼类的群体性疾病防治,对提高水产品质量、解决药残问题,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水产养殖上使用的中草药种类较多,不同种类其药物功效不同,应用效果也较显著。
7 结语
鱼病的发生在渔业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发生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养殖户要充分掌握鱼病的流行季节和防治方法,按照养殖规范流程进行渔业生产,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避免和减少鱼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降低环境污染,取得最佳的养殖经济效益。
8 参考文献
[1] 汪开毓,肖丹.鱼类疾病诊疗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张凯,李新国,焦长军.鱼病的类型及防治方法[J].黑龙江水产,2006(6):29-30.
[3] 袁武珍,邓冰.鱼病的综合预防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51-52.
论文摘要 总结了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预防措施,包括鱼塘清整与消毒、放养健壮苗种、种苗放养前药浴、食台或食场消毒、选购优质配合饵料、采用生物调控水质、配套增氧机械、掌握病害发病规律等内容,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1鱼塘清整与消毒
1.1鱼塘清淤
鱼、虾、蟹等经1年的饲养后,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银鲫类的出血病及罗氏沼虾、青虾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的关系。按国外对虾养殖经验来看,高密度虾类养殖,最好每年将池底的1层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细菌滋生所需的营养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减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类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1.2池底曝晒与冰冻
池底每年需经15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改良池底的土质,二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
1.3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
2放养健壮苗种
选择的标准:体质健壮,无畸型苗,且规格均匀。体表、鳍条或附肢无炎症,无烂鳃、白肝等异常病症。苗种游动(或爬行)灵活,无病态。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用显微镜对体表、鳃、肝等部位取样进行镜检,应无寄生虫或致病菌。对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来讲,应选购经过检疫不带病毒的虾苗。
3种苗放养前药浴
对鱼类可用15~20mg/kg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具体视鱼类对药物的忍受力而定。蟹种放养前,在水温5~8℃时,用高锰酸钾20g/m3浸洗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用来杀灭河蟹体表上的细菌和寄生虫。虾苗进池后即用二溴海因等(浓度达0.3mg/kg)进行全池泼洒
4食台或食场消毒
用250g左右的漂白粉对水,泼洒在食台或食场的周围,一般从4~9月每月2次;石灰轻消可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并可及时补充水体中的钙质,使水体常年呈偏碱性。这对养特种品甲壳类尤为重要。生石灰轻消方法:常规养鱼池一般每米水深为225kg/hm2,特种水产品(如鳜鱼、虾、蟹等)一般每米水深为75~105kg/hm2。
5 选购优质配合饵料
要求颗粒均匀、水中稳定性好、营养全面、饵料系数低等,并添加诱食剂及稳定维生素C等,促进养殖品种的摄食、消化和吸收,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提高成活率。要注意投喂饲料的科学性,不要投喂单一饲料,避免缺少某种营养元素而引起营养性疾病。如虾、蟹养殖中,除投喂动物性饵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外,还应保证充足的植物性饲料。
6采用生物调控水质
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而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生物调控水质的方法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会造成南美白对虾生长不适,应激生病。
7配套增氧机械
通过增氧机的打水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使底质中的有机物和水中鱼、虾、蟹的排泄物及残饵等充分氧化分解成单细胞藻类所需的无机营养盐,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保持水质条件良好,从而避免诱发疾病的应激条件产生。
8掌握病害发病规律
掌握某些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规律,定期在水体中施用药物或投喂药饵,杀灭病菌,减少致病因素,但需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并且不能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如银鲫的出血症,在发病季节每隔15~20d对水体消毒1次,并投喂药饵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