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转变教学观念,开放教学环境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师生的双向活动往往被老师所垄断。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由教师说了算,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非常少。有些课堂上总是充满着一问一答的场面,表面热热闹闹,但细心体会就会发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肤浅的和被动的。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意义,学生的回答也不是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甚至有些问答纯属烘托气氛;第二,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而不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学生参与的只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他们的自主探究又从何谈起。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把课堂真正放开,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所要学的知识及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就像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去表演,而教师则应从台上走到台下,进行到位而不是越位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自主探究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思维及潜在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自主探究中激励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就是构建眼前不存在(或对创造者来说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就需要想象。学生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思维能力在想象中得以升华。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特点,努力培养并激励儿童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法宝。
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分、32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由(1)━(3)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展开想象,将圆等分成64分、128分、256份的情景。学生想了两分钟后,一学生说:这样分下去,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了一个很小的点,无所谓弧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无限的拼,无限的想象,达到化曲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形成
开放的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达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例如,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方法及工具根据需要自己选择。结果出现如下几种测量方法:
有的说:我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点就是它的圆心。另一个学生说:我把硬币放在直尺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可得出直径的长度。有的说:我先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对折,既能找到他的直径,又能找到它的圆心。还有的说:我先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最后用尺子量出直径的长度。学生找到的方法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这一系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的空间里自由翱翔。
【关键词】创新 意识 欲望 氛围
“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
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源泉。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设下悬念,鼓励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学生学习兴趣高,乐于思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广角中“田忌赛马”时,一开课老师就与学生做了一个这样的游戏:黑板上有两组扑克牌3、5、7和4、6、8,老师和学生双方各任选一组牌,每次各出一张牌比大小,要求不能重复出牌,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老师每一次都“让”学生先出第一张牌,结果学生每一轮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为什么只有输的份?嗯,这里一定有秘密。”教师适时地引出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进入新课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探索,终于明白了无论是“田忌赛马”还是扑克游戏都是用了对策论,谁先出谁就输。通过这样一个游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的探索。
二、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
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营造一个激发创新的氛围,使学生总处于一个创新的氛围中,以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诱发创新欲望,利用生动的、直观的、形象有效的情境来激发联想,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角的认识”时,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每人做一个角,小组同学在一起将各自做的角玩一玩,比一比,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真的是这样的吗?”老师进一步演示,将自做的一个两条边特长的角拿出来,用剪刀把两条边剪短,然后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了没有。学生:“没有变化”,这时老师又将这个角的两边张开,再合拢,又张开反复几次,这时这些孩子们个个都眼睛发亮,争着抢着回答:“老师我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教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动手用小棒拼三角形,(教师有意设计每组小棒长短不一)有一位学生思索了片刻突然跟老师说:“老师我们这一组的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的,老师你错了。”老师这时却笑了:“是吗?”这节课就这样让学生发现了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交流、体验,明白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从事大量重复性的活动与练习,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呆板,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法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圆分别画出一个圆的3/4和一个圆的5/6,直观比较,得出结果:3/4
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
(一)创造性工作能力
教师不应当满足现成的经验和结论,而要敢于突破老的框框,具有求新意识和独立的判断精神;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努力形成与众不同但更有效的工作风格;能够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创造潜力,诱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具有开发幼儿创造力的能力;有成就感,对自己的期望较高,从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超前意识。
(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应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结合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及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假设,在广泛猎取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得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结论,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严密科学体系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新知识、新观念,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作为创新型教师,要熟练掌握各项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广泛运用这些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激发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二、开发幼儿大脑功能
在全国教育领域脑功能开发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世界范围内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竞争,已经转移并突出表现在对高新技术领域和儿童少年尤其是婴幼儿的脑功能开发与教育上。许多国家已经制订了人脑功能的开发计划,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研究开发。专家们认为,常人的大脑功能可能只开发了大约4—5%,甚至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不过利用了10%左右,远未发挥出人脑应有的潜能。自然资源的开发是有限的,人脑功能的开发至少在理论上是无限的,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人脑功能的开发,应从婴幼儿开始,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要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身”、“心”合一,架起脑科学与幼儿教育科学的桥梁,注意研究人脑功能开发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发展双脑的协调作用,使幼儿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得到合乎科学的训练和指导,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阻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的基本特点在于,以传统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能熟练地掌握已有知识为教育目标,由此导致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幼儿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幼儿独创性的发展。如在幼儿语言的教学上,教师为确保知识目标的落实,一味讲授,要求幼儿背诵儿歌、复述故事、记住作品的题目、作品中的角色,能按照教师的范例看图讲述等,所有这些都极大的损伤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四、应最大限度的“放开”幼儿的手、脑、眼、嘴和活动时间
(一)放“眼”,让幼儿充分感知
感知是认识的起点,观察是创造的源泉。沂水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县内有山有水,“千峦环其外,百流出其中”就是最好的写照。针对这一地域特点,一位老师设计了“爱我家乡,写我山河”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位老师还会同家长带领孩子们到沂山、沂河边玩耍,让孩子们感受到山的雄壮、水的秀美,然后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去尽情地涂抹,从而使幼儿萌发出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放“脑”,让幼儿大胆想象
要让幼儿大胆想象,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避免以成人的思想、要求去对待幼儿,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生命法则”,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研究幼儿的内心需要,揣测幼儿的所思、所想,为幼儿提供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发展空间,不给以严格的约束和限制,从而使他们从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中解脱出来,敢于动脑,大胆想象。
(三)放“嘴”,让幼儿尽情说话
不管在幼儿园、家庭还是在社会,给幼儿以说话的权力是非常重要的。在科技小制作中,我就让孩子们尽情地说:根据身边的事物,从“不方便、不顺手、不习惯、不美观”等几方面入手,尽情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不尽之处。再根据这些缺陷,说出自己的改进方法,从而制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有的幼儿说,现在幼儿园的课桌存在高低不能调、桌洞大小不能变等不足,并大胆说出了设计“升降课桌”的想法。有的幼儿说到现在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能动,这位小朋友想象出要建造一种“未来房屋”,它能够随时移动,并装有太阳能屋顶、墙壁,一切能源自给等。
(四)放“手”,让幼儿自主创作
我们当今的孩子,常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常常饭来张口、衣来伸手,3、4岁入园时,自己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的孩子大有人在,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入园后,教师又往往对孩子放心不下,限制过多、指导过细,不敢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地表现自己,时时事事教师唱主角,从而限制了孩子动作技能地发展,久而久之使孩子变成了吃现成饭的“傻子”。俗话说“熟能生巧”。
(五)放“时”,让幼儿自由发展
一、教师做表率作用,拥有创新意识
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大胆突破,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用“教”的创新火种引燃“学”的创新火焰。
二、鼓励学生多问,倡导学生敢于质疑
提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开始。在课堂设计上教师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达到“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毕竟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喋喋不休地揭示或揭“谜”,以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俗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有这几分钟的寂静,才有可能使生的思维进入到兴奋状态,尽自己的所能去思考和探索。
在课堂教学时,是要有意识地留给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生疑中生奇,奇中生疑,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一般”所束缚,教给学生一种质疑和想象的勇气,各抒己见,开阔思维,共同提高,使学生意识到即使再成熟的证法依然有创新的余地。让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还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并且增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注重变式教学,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借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领域,增加思维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开阔,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如:
这样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以此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使“障碍”最终得到排除。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创造和胜利的喜悦,而且还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进取激情。也可组织学生自编练习题,要求题目新颖独特,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
五、多运用赏识教育,保护生创新的积极性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过分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疾呼的那样“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的头脑”、“解放小孩的眼睛”、“解放小孩的双手”、“解放小孩的嘴”、“解放小孩的空间”、“解放小孩的时间”,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如在进行“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教学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提供问题:想买一件较贵的物品,但现在又没那么多钱该怎么办?
第二步,设计解决方案:第一向银行贷款,第二变相向商家贷款也就是分期付款,比较之下当然第二种方案更方便快捷.
第三步,问题的发展:教师在肯定方案正确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如何还贷款,分几次付,怎样付款才能最合算?
第四步,问题的深化:得出付款方案:一般情况下商家提供以下三种方案,一年当中分3次、6次或12次付清.
第五步,设计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分别计算加以比较得出方法的优劣.水到渠成的得出下表
方案类别分几次付清付款方法每期所付金额付款
总额与一次性付款差额
13次购买后4个月第一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二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三次付款.
26次购买后2个月第一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二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
312次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次1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12次付款
注规定月利率为,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
第六步,教师小结,给出合理的解答,得出一般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且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整个计算过程当中一直是学生亲自动手来比较几种方案的优劣,我只是适时提出一些建议,给以点拨.
四.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如在学习的图象性质这节课时,如果仍旧是教师在课堂上把所有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效果将大打折扣,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图、观察特点总结规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部分内容我分了三课时来上,上这节课的过程大致如下:先由简谐振动等物理中事例引入本节课题,指出形如的函数图象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用途,学好它对学习数学和物理都有重要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指导学生作图: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五点法”画函数的简图,图画好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个函数图象及所列的表格:什么发生了变化?它又是怎么变的?与系数A有什么关系?什么没有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由的图象的图象,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上了一更高的层次,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对后面几道例题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这节课的效果是不错的.另外除了大胆放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补充和小结.
五、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如在讲解不等式小结与复习中的参考例题一时(例1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求证),书上用了三种常规方法:综合法,比较法,分析法来证明这道题,但这道题都是用本章的知识来解决的,虽然这样做可以起到强化和巩固本章知识的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在讲完上述三种常规方法后,提出问题:“本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同时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公式的结构类似?”学生此时会联想到三角公式,因此引导学生利用换元法:
令,
则=,.另外也可以引导利用向量来证明,令=(a,b),=(c,d),则=(a,b)(c,d)=ac+bd,
且==,.这样一来学生在探索解题中,能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异于课本中的解法,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
因此课堂中例题教学应让学生多想想,多从不同方面,应用新旧知识去联想、去思考,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同时在问题解决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疑问,即使是教材中已有的结论也能从中发现新问题,要相信自己,有疑、有问,才会有新发现、新突破.同时,通过解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做好每一道题的过程中都能进行多元思维,全面把握各个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知迁移,灵活运用,深刻理解,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六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
例如:某商人如将进货单价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时,每天可销售100价,现在他采用提高售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提高1元,其售量就减少10件,问他将价格每件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赚得的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构建“函数”模型来解决.(答案:售出价14元,最大利润360元.)
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而学生构造能力的提高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
如:求函数的最小值.
分析:学生首先想到的用不等式求得最小值为2,但忽略了等号成立的条件.若把函数变换为,则可构造数学模型“求过定点A(0,-4)及动点B(2sinθ,sin2θ)的直线AB斜率的最小值”而动点B(2sinθ,sin2θ)的轨迹是抛物线段:结合图象知f(θ)的最小值为.
又如:在一条笔直的大街上,有n座房子,每座房子里有一个或更多的小孩,问:他们应在什么地方会面,走的路程之和才能尽可能地少?
一、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前提
认知心理学认为,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温床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游戏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让幼儿完全自由地感知、接触周围众多的事物,大大激发他们广泛而又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从事以前没玩过的游戏,尝试过去没做过的事情。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前提。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包括游戏空间上的灵活性、游戏时间上的充裕性以及幼儿对游戏材料上的选择性等。
二、创设层次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基础
皮亚杰强调:“教师应了解儿童,游戏要重视儿童的观点,要适合儿童的水平……”基于这个观点,我认为,游戏环境的布置应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所谓层次l生就是指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游戏环境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并配以不同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充满兴趣地游戏,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造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1、小班。小班幼儿一般以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且由于年龄小,想象的创造性还很低,主要依赖于游戏材料,他们游戏时的思维是与对环境的感知及自身的行动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游戏主题和游戏情节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创新意识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小班应创设主题游戏环境,教师提供形象玩具和材料,同一主题、同一种类的游戏材料要有足够的数量,便于幼儿开展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避免幼儿因玩具不足而争吵。而且,小班幼儿的创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故所布置的游戏环境应尽量接近幼儿的生活,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如温馨的“娃娃家”、热闹的“烧烤店”等。
2、中、大班。中、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发展,其想象开始含有一些创造性的成分,常常在再造想象的过程中加进自己的想法和内容,尤其是大班幼儿。因此,中大班幼儿的游戏材料从品种上应该增多,即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同时,重视对废旧物品的收集(要无毒的、安全的),以便向幼儿提供各种类型的半成品玩具,如木片、线轴、绳子、各种纸盒、瓶子等等,并准备一些经常使用的工具,如尺子、胶水、针线等,将它们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方,由幼儿自行使用。这些半成品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建立可变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倘若游戏环境始终保持原状,不但会造成幼儿游戏兴趣的减弱,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游戏环境应以幼儿的兴趣和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只有当游戏环境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探索环境,并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发挥他们在这方面更加明显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建立可变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教师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的深入,和幼儿一起有计划地投放新的游戏材料或更换材料、变换玩法,不断激发幼儿发展新的需要,从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例如:中班幼儿十分喜欢玩拼图的游戏,刚开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能力为其提供难度稍低的拼图玩具;随着幼儿拼图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可以给他们一把剪刀,让他们将底图再剪得碎一些,增加拼图的难度;当幼儿再次适应了这种拼法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思考新的玩法,如幼儿自己绘制底图、按需剪图,最后玩拼图等,提高他们游戏的兴趣。再比如,大班幼儿对建筑游戏很感兴趣,教师可随着幼儿积木建构能力的提高,逐步增加一些板材及废旧瓶罐等不同规格的材料,引导幼儿学习综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搭建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四、注重互动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
【关键词】 创新意识;艺术专业;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在艺术行业内可谓炙手可热。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扩招,学校对艺术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却在下降,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因此,艺术类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选取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方案,分析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艺术类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本次研究以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调查问卷发放到4所艺术类院校,在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4份。
通过调研,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学生对学校教学安排以及对教师授课的意见等,探究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二)调查的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预先设计好调查的问题,以便取得相关问题的调研数据;而访谈调查主要是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通过有目的性地选取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便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
(三)样本选取
调查问卷由18道相关调查问题构成,每6道题组成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评测学生对创新的认知与理解;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四)调查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关于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调查问卷显示,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都认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对“创新发明是只有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创新是神秘莫测的”等错误认识持中立态度或肯定态度。对创新认识的模棱两可,说明有很多学生缺乏个性、不敢推陈出新。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认识是培养的当务之急。
第二,关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主要是按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其次才是实践能力,而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是最不被重视的。这表明学校应转变考核办法,加强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考核。
第三,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通过对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启发式教学比较受他们欢迎,约为44%;而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约占31%;其余学生则选择问题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这表明,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是灌输模式的讲授法,最喜欢的是启发式教学,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四,关于教师创新意识测评。对艺术类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显示,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前沿性话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三项合计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在对这三项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没有”或“一般”的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未能主动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培养,教师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做得还不够好。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身缺乏创新能力。
二、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要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深入分析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这不仅是改善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素养的关键方法,同样也是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福建艺术院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各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目标不正确的问题,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化、细化,大都比较宏观;同时,培养目标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今,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单纯的知识型人才以及专业口径较窄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更能够适应新的时展。
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重视必修课而轻视选修课,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活动”等错误的意识倾向。而造成这些错误倾向的原因正是由于多数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从福建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相较于实践课大都占了更大的比重,教学结构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错误认知。
再次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人才评价指标不科学。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较多采用的。学校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了解得很少,在评价人才时仍旧是以知识为主要的考查指标,这并不能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种单一又陈旧的评价体系很难发掘出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因而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由此看来,马上改进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探索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有利于艺术人才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但大多数艺术学院并没有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仍旧是以学生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重点。艺术类专业知识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在单一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知识会越来越窄,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福建艺术院校的大量扩招,明显出现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水平偏低以及教学环境不完善等现象。因此,促进艺术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改善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都显得极为迫切。
三、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建议
显然,如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对艺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对艺术类院校来说,教育创新要从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和改善教育环境三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改善目前教育现状的关键条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艺术院校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社会实践统一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使学生将书面上的理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实践是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传统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因此,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单一地根据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
(二)转变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目前福建艺术院校教育所缺失的。通识教育是弥补艺术教育缺失的人文精神的最好方法。通识教育能够培养一个大学生广泛的专业性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实践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强调“以实践为重点”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全面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会学”能力,即是否真正的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能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与效果。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就非常重视“会学”这个层面,看重学生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体系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三)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教师可以激发艺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潜能。因此,提升艺术教师的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着良好影响的。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创新
首先,教师要悉心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地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中老年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视学生为亲子,主动地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小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想方设法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教师以班级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主动地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当教师与学生越近,沟通就会变成互动,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就越能保持课堂的注意力和活动的参与度,课堂上学生就不再走神,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亲切感。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活跃,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反之,如果在紧张、严肃、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新。课堂上,我们要热爱、信任、尊重每个学生,注意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地去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如果教师“喜”优“厌”差,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受到“冷遇”,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从厌恶教师进而发展到厌恶该教师任教的学科。我们不能做“尊师”“严父”,而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协作伙伴,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热情。其次,我们应该允许学生: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善可以补充;不明白可以发问;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老师错了可以提意见;操作时可以下位看别人的。
二、提供思考的时空,使学生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依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挤占学生看书、思考、操作、练习时间的状况。教师给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活动和自主研讨的时间不能少于全课时的一半,应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的空间,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适当采取延时评价,能让学生操作的、总结的、发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呈现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爱创新的良好局面。
三、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尽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想方设法使他们成功,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这样,不仅可以使该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极大地刺激了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刺激和启发,从而发展了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引发的创造动机、意向或愿望,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的前提。小学生往往对未知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及求异思维,已经萌发出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且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创设良好氛围,孕育创新意识
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因此,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积极推断和思考,那么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2.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比赛、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3.把鼓励带进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功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行“鼓励式评价”,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见解,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的要大加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质疑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在如下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机会:(1)揭题质疑,即提出课题后便可以问学生:“关于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自学质疑,即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问题。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时,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提出:“直线、线段和射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讨论质疑,即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后,学生再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4)总结质疑,即在全课结束时,让学生回顾反思,提出问题并在课内解决。
三、诱导猜想,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猜想,是指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这相关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前奏,推断则是产生“创新产品”的工具。诱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和推断,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进行猜想推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两次猜想,第一次猜想,安排在复习引入阶段,在复习用数方格求长方形面积的前提下,出示一长方形,请学生们互相讨论猜想一下怎样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猜想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次猜想安排在新授阶段,首先让学生完成苏教版第六册第96页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此时,诱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随后引导学生按97页的内容,再一次操作,验证刚才的猜想。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猜想――推断――总结,这样不仅可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讲,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诸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填等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怎样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学生很快完成下面的折法(如图1)。
我马上予以肯定,但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动手,看看谁能找出其他的折法,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和尝试后,又提出了下面的折法(如图2)。这些方法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而当一名学生给出另一种折法后(见图3),全体学生都体验了不断超越的兴奋,热情高涨。
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训练了其发散思维能力。设想教学活动若过早止步于第一种方法,则将泯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设良好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导学生猜想推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火花定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余伟编写.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