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学前教育专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专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钢琴课 集体课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包括对钢琴演奏的方式方法和基本技能,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不同题材、风格的音乐都可以弹奏出独属于自己的对音乐的认知,还同时具备即兴演奏等技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当然,钢琴课的集体授课多多少少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说,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扬其优势,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体,提出相应策略,为以后学前教育钢琴集体课程教学的展开提出理论性的依据。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集体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学琴教育专业钢琴课已经不在适用于小班化或是个体化教学,这样会要求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专业教师,也会相对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尽相同,但又没有参照物,无法做到更好的提升。相较于一对一的钢琴授课模式,集体课程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同时享受教育资源,节省了教学实践,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增强

集体化钢琴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相互依存心理,同时还会形成集体共同感,这有利于学生之间对钢琴专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取得共同进步。在大课堂的环境下,学生更有勇气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的提升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就能够更好的根据自身的教学计划展开课程,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升。

(三)缓解课堂氛围

过却一对一的钢琴授课模式,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学生会相对压抑,虽然老师的注意力都在一个学生身上,但是反而会有反作用,学生在一种沉闷的氛围里,思想收到限制,渐渐也就不太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反而变成了对钢琴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但是,集体钢琴课程,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话题,在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之后,更愿意与别人分享,也会使得钢琴教学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学生的大脑也会被带动起来。如果穿插一些钢琴相关的小游戏,会让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钢琴是一种非常注重专业能力在现实生活得检验,纯粹的依靠教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集体钢琴课,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可能,学生在自我思考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想法。而且,集体课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化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集体教学实施策略

(一)立足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打基础一必经阶段,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环节。集体钢琴课程更加需要基础知识的培养。因为,集体课是一个教师面对一群学生,教师不可能做到将每一个学生照顾到,但是仍旧要求学生加强对自己基础钢琴知识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也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以后钢琴课程深入学习和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良好课堂氛围的捕捉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可以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的。钢琴课在调动课堂氛围方面有着和好的先天优势。很多学生认为上集体课,可以趁机开小差而不被教师察觉,抱着这种侥幸心理,钢琴课程对他们来说并没有起到教学的作用。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钢琴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如果一直沿用学院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参与学习。学前教育钢琴课又是很注重实践的一门课程,所以说教师要让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这样一来学生不会觉得课堂枯燥无味,最终没有达到任何效果。比如说分组教学,因为在刚刚走入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钢琴指法、手型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纠正。但是,教师有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这一环节,就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让一个钢琴综合素养好的学生当组长,监督小组成员的练习,还可以在小组内进行比赛等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互实现钢琴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

现在很多的高校虽然不能够做到,再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授课时人手一台钢琴,但最起码应该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钢琴训练,教师的选拔也应该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人员,必要的时候还要借助多媒体配合教师的讲学,因为有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音乐理论方面的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更直观立体的感受钢琴音乐的魅力,从而加强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还有就是,钢琴训练室应该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最大限度的,最长时间的开放,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也有练习钢琴的机会。

(五)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钢琴乐谱就像阅读文章一样,想要真正的了解作曲家通过乐谱表达的思想情感,就需要认真的阅读,指法、乐句、表情等都需要有很好的自我理解和拿捏。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当然,还有就是练琴的时候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注意完整性、连贯性,慢练、分手练习、分段练习、重难点练习等都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的进行,在这种良好习惯的推动下,让自己的钢琴手法更加娴熟和扎实。

(六)结合主观能动性,尊重差异化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钢琴方面有着很好的素养,但是,有的学生还需要勤加练习。这个时候的教师,不应该是只注重对优秀学生钢琴知识的培养,也要关心专业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因为,每个学生擅长的点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运用在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七)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每一位教师都不仅仅拥有很高的钢琴专业知识,也应该具有很好的道德品质,能够真正的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想法,这样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才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果,只是一味地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下课就找不到人,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脱节,那么教师课堂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存在差异,这样并不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学生也不会再这样的课堂有很大收获,所以说,师生之间应该存在平等的关系。

(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建立评价机制的时候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当然,评价不仅仅包括对钢琴弹奏等直观的考核,还应该包含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以及课下小组之间,成员之间的练习互动等方方面面都应该纳入评价机制。其中,钢琴专业能力的掌握是必不可少,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也给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总之,教师不应该建立唯期末考试是评价标准,这样容易产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专业知识不等牢固掌握。教师更不应该主观臆断,固定思维的给高专业水平学生高分,而忽视对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学生的正面评价。

三、结语

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钢琴技能的培养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一对一”的钢琴教学模式已然无法适应社会对钢琴人才的大量需求,而钢琴集体化教学适应了这种需求,也被很多高校运用。虽然说,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能够有力的适应人才大量输送的要求,但是也为教师的教学课程带来了弊端。所以,本文就其课堂策略进行研究,找准钢琴课集体教学的方法,真正发挥钢琴集体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为现实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打下基础。

【注释参考】

[1].孙爽.试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

[2].闵胜林.对音乐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的探索与研究[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

第2篇: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 键盘演奏应用能力 教学模式

笔者结合多年来钢琴教学的情况,阐述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键盘演奏应用能力、表现能力、儿歌弹唱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集体课--集体课时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吸引力,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必须具有扎实的钢琴专业教学经验与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充分把握教学的系统性和结构的完整性,注重教材教法的运用,注重准确而生动的示范演奏,以及系统而透彻的分析讲解。集体课也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要求和方法,教学法内容以及钢琴作品的分析、即兴伴奏知识等。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具普遍性的问题。集体课时,发挥它的优势,分别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如大齐奏、轮奏、独奏、接力、分组等方式强化集体课的群体效应,弹奏幼儿歌曲时,你弹我唱,抽查学生单独弹的时候全班同学一起唱并且有表情、眼神交流。其他学生可以根据弹奏歌曲内容做舞蹈表演等方式强化。用琴声带动歌声,活跃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每个学生时时刻刻都有事情做。大大突破了传统钢琴“一对一”授课的方式,为大规模培养幼儿教师提供了条件。

小组课――授课方式主要采用小组听课模式,合理分组是上好集体课的重要一环。学生钢琴水平参差不齐、进度快慢不一致,是集体课教学的首要难题,也是令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在集体课上,学生学习程度的一致都是相对的,而差异却是绝对的。不仅同班的学生程度不一致,即使同样程度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会逐渐拉开距离。集体课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的作业与进度必须保持基本一致,而学生由于天赋、能力、用功程度等因素所造成的程度和进度的个体差异难免与教学要求发生冲突。根据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按学生程度进行分组。程度一致的学生编为一组,按照基本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中讲授。每组学生人数,最好控制在15人左右。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掌握以及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都是适宜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每半年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期末考试的成绩再作适当调整。

个别课--通过个别教学,可以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学生,这种授课模式能较好地体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协作训练课-- 教学中,让程度低的同学弹奏浅显声部,程度高的同学弹奏较难声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大家都能愉快胜任,互相促进。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协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协作。它不仅是学习信息的交流与合作,还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性格的磨合,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如:在乐曲《小鼓响咚咚》学习中,左手为完全分解音型的伴奏,右手为旋律声部。教师讲解后在让学生练习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弹奏左手伴奏,另一组弹奏右手旋律,左手伴奏的同学弹奏要弱一些,注意节拍的要求;弹右手旋律的同学要突出一些,旋律弹清楚、均匀,并按照作品要求的情绪弹出柔美的感觉。要求弹奏者在弹奏自己声部的同时,密切倾听与配合伙伴同学的弹奏。在进行一轮练习之后,两组再换过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3/4拍节奏特点,教师还可在学生弹奏过程中,打开三拍子节奏功能,起到稳定节奏的作用,这样学生既了解了乐曲左右声部的层次,又增强了集体协作意识和同学间的凝聚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练琴的兴趣与效率,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类似这样分组分手练习的方法在伴奏内容和复调内容的学习中均可采用。

公开检查(回课)--钢琴集体课教学在回课这一环节上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一对一”回课教学所达不到的优势。它所采用是公开的、集体参与的小型演奏会的形式。集体公开回课具有以下优势:可以强化课堂的艺术实践气氛,给学生提供表演展示和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在锻炼学生实际演奏能力的同时,又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调节能力,为将来登讲台所应具备的多种素质奠定基础。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无形中形成一种在演奏上决以高低的局面,促进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在小组中形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观摩其他同学的演奏,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钢琴集体课不是个别课的集体化。集体回课可交替运用齐奏、轮奏、独奏、接力、分组竞赛等方式。齐奏完毕,老师重点指出技能练习中的优缺点,进一步明确演奏要求;分组竞赛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奏,另一组聆听观摩,而后通过分析讨论,找出不足。接力则采取小演奏会形式,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参加,每个人既是演奏员又是听众,每个学生弹一段曲目,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在每个人演奏过程中教师不辅导不叫停,以保持演奏会气氛,增强学生艺术实践和锻炼的效果。重奏与合奏的演奏效果明显优于独奏与齐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因此可适当增加上述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快乐、高效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提高自己。

集体讲评--集体讲评是公开回课后的总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课情况进行讲评。讲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尊重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讲评的方式与结果也应多样化,尽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讲评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学生集体讨论分析,将演奏中出现的问题逐步一一解决。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点评情况加以归纳总结。通过集体讲评这一环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分析、思考、探求知识的轨道上来。同时,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为将来的从师之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第3篇: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微格教学的特点,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方法与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学技能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教学技能培训的优化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即:讲解示范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日常的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灌输及实验、作业,最后经过教育实习进行集中的培训与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其过程长、零散、工作量大、反馈效果差、效率低的弊端十分明显。而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论和他的同事发明,专门用于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模式,由于它可以任意设置教学技能培训环境、并且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录设备从不同角度完整地记录执教者的授课过程,故其操作的可控性、反馈的准确性、培训的针对性都极为突出,大大减轻了指导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据此,笔者尝试将其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比实验与传统教学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全新的提高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模式。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微格教学应用广泛、兼容性强的特点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器”的独特作用,深入探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效益的方法途径。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2002年至2004年连续三年从2002届、2003届、2004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与其他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学生采用微格教学法培训体育教学技能,而对照组学生仍沿用原来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教学技能,最后观察记录两组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效果,深入研究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途径。

(三)实验步骤

1.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每年的3月份(教育实习开始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对其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培训。

2.实验组学生分析讨论要培训的体育教学技能。

3.每个实验组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写出培训本人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教案。

4.实验组进行微格教学录象,每个实验组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授课对象由其他实验组学生扮演,用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开始将整个微格教学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5.实验组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录象的观摩评议。并可进行再循环。

6.再用随机取样法抽取与实验组学生人数相等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仍用传统方法培训对照组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

7.制定出观察记录教育实习阶段两组学生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的评定项目及方法细则。

8.由指导教师完成观察评定两组学生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保存有关数据。

9.将保存三年的观察评定数据统计汇总,列出对照表。

1O.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学生授课时其心理状况虽然不属于教学技能,但它与教学技能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与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比较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心理状况不仅必要而且有较大的价值。

从对照表1中可以看出: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其心理状况差异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非常紧张、焦虑、不安的人数为21人,较为紧张、不安的有33人,只有9人较为放松,分别占33.3%、52.4%,6和l4.3%而微格教学法培训较为紧张、不安的有18人,占28.6%较为放松的有45人,占71.4%无非常紧张、焦虑、不安者。说明:经过微格教学法培训后的学生通过反复观摩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教学过程录象,再经过分析、讨论、评价和相互借鉴,对各种教学环境下教学技能的运用都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较准确、熟练地运用,故实际授课时心理比较放松、自然。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由于仅靠指导教师一对一人工描述指导,直观性差、局限性大、反馈欠准确,更无法反复观摩借鉴,学生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仍较模糊,不能较快地掌握,故在首次实际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心理仍较紧张、不安甚至焦虑。

从对照表2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均有较大差别。

1.讲解技能,传统方法培训有6人(9.5%)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有2次以上停顿(不连贯),另有27人(42.9%)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但也有停顿不连贯的现象,其余3O人(47.6%)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无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停顿2次以上者,只有15人(23.8%)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并有停顿不连贯,其余48人(76.2%)均为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学生能多次反复观摩、分析、评议并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风格、技巧,对语言的提炼更加生动、形象,加之心理上较为自信、放松,故讲解语言的运用比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更加纯熟。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仅靠指导教师一人教学生说话(讲解),缺乏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及反复提炼语言的机会,再加上心理紧张等原因,故在讲解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与微格教学法培训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2.作为主要的教学技能,动作示范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此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在动作示范位置的选择及示范的目的性方面,微格教学法培训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只有24人,占38.1%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33人,占52.4%,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的有6人,占9.5%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有45人,占71.4%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18人,占28.6%,无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者。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微格教学法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摄录各种环境条件、动作内容、执教者及学生的位置,尤其对示范的细微之处显示的非常清晰、准确,学生反复观摩后不仅对示范位置的空间感强,而且对示范的目的也有清晰的认识。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指导教师一人讲解、示范,不仅无法涵盖多种情况下的示范而且学生只有平面的感觉,缺乏整个示范的立体感,因而对示范的位置、目的认识仍较模糊,其效果也就相差很多。

3.在组织措施运用方面,两种培训方法仍有差别。调动队型合理、快捷,练习有序,交换练习场地顺畅的人数,传统 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3人占52.4%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有48人占76.2%调动队型不合理、较慢,练习较为混乱,交换练习场地不顺畅的人数,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O人占47.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只有15人占23.8%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交换作业场地、变换队型等)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这些组织措施的运用方法,进行集中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率高、效果较好。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书本知识和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局限性大,短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组织措施,培训效果较差。

4.在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两种培训方法差别也较明显。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得当、针对性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27人,占42.9%,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有54人,占85.7%,比传统方法培训高出一倍。不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不得当、针对性不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36人,占57.1%而微格教学法培训只有9人,占14.3%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培训。主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展示各种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大量实例,直观、清晰地了解各种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从而尽快地掌握此教学技能,而传统方法培训则无此优势,它只能靠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直观条件差且实例教少,学习中制约因素大,培训效果较差。

第4篇: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习;岗位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49-02

一、前言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类型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该专业专门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工作的教学和行政人才;(2)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即该专业的大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实践内容的特殊性,该专业的主要实践性内容包括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到幼儿师范学校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等。其中,岗前实习是每个在校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都要经历的过程。岗前实习对于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其他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具体表现为:(1)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学前教育岗位,成为专业人才;(2)可以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经验,避免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走过多的弯路;(3)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一环。

岗位实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岗前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方面是岗位适应问题。所谓岗位适应就是指人、岗之间达到良好匹配。当不适应实习岗位时,大学生就表现出了身心方面的问题。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会表现出焦虑、恐惧、迷茫、抑郁等问题;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会表现出感冒、发烧、头痛等生理症状,这些生理症状实质上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学前教育专业在岗实学生经常反映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适应实习岗位,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显得手足无措”。

对于以上岗位适应性问题,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3]。综合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本专科实习生岗前适应问题的一系列研究,笔者总结提出了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途径。

二、岗位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实习时间设置不合理

实习时间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实习时间点的选择问题,第二个是实习时长的问题。一般来说,各高校安排各专业大学生的实习时间普遍为即将毕业的时候,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这个时间段是学生最忙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忙着寻找工作,一部分学生可能正在准备专升本、考研、出国,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在准备没有考完的证书,这些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无心实习,或者说应付实习,实习和其他事情发生了冲突,其他事情分散了本应放在实习岗位上的注意力,而且实习成了压力。

实习时间长短和实习效果并不成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足够的实习时间是实习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各学校规定给学生的岗前实习时间普遍很短,只有两个月或几周(一般是4~6周)的时间,实习生要在短时间内了解班级情况,进行角色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幼儿教育工作,这往往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学生还没有搞清楚学前教育岗位的职责是什么的时候,实习就已经结束了。

(二)实习基地较少

随着我国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国人也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培养。现在“80后”开始进入生育期和养育期,他们的思想与其父辈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的态度上,“80后”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加上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私立幼儿园因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私立幼儿园一般规模都不大,不足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而大型的公立幼儿园又很少,所以实习基地少。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教育实习评价管理制度往往以结果性的评价方式为主,从而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所谓结果性评价就是以结果为评价标准,不看过程,即使过程做的非常好,过程中的成绩很优异,但是结果没有达到一些指标,这个人的成绩也是不被认可的。形成性评价是以过程为评价标准,即使结果可能不理想,但是过程优异,这个人就可以被评为优秀。

(四)实习经费短缺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是有实习费用的,这些费用主要用于交通费、餐费、补贴费、管理费等,然而,由于对实习生实习过程的不重视,导致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应投入的资金相当较少,多数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交通费、餐费都是由学生自理,甚至有些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还要向实习单位缴纳实习费用。为了节省开支,有些学校就会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尽可能压缩。这些现象和做法使得实习基地对学生不负责任、实习生对岗位实习不重视,导致实习形同虚设。

(五)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通过实习可以检验大学生理论掌握水平。由于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加上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导,大学生会不知所措,非常迷茫。

三、学前教育岗位适应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存在岗位适应问题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工作,需要尽快适应岗位,岗位适应过程也是一个角色适应的过程。适应期有长短,在适应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迷茫等。适应在实质上是一种角色转变,需要适应一个新的模式,具体到学前教育岗位就是由学校模式转变为职场模式、工作模式的过程。理论永远无法穷尽实际情况,理论是固定的,可以控制的,而面对实际场景,理论和实际往往有些出入,实习生由于经验匮乏就有可能变得手足无措。

1.转变学生的实习观念,明确实习目的。一些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观念出现了偏差,例如,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实习结束的时候开个证明,盖个章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逃避实习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所以,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参加实习前就有意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实习观念,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以免学生迷茫不知所措。有了目标,实习生就不会迷茫,而且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将会使大学生更加有信心,进而提高对实习感兴趣。

2.建立完善的岗位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考核制度。指导教师是参加岗前实学生的指路人,在学前教育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实习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工作场景能够尽快地融入,更恰当地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行为。指导教师应来自两个领域,即指导教师至少应有两位,一位指导教师来自高校,一位来自幼儿园。来自两方面的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且能做到相互沟通,对实习学生的思想、心理、业务进行全面指导,解决实习生的困惑和问题,激励实习生克服困难、自主成长。

3.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实习体系。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建立实习体系,此体系包括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日常见习、阶段性实习,最后进行毕业实习。

高校应综合分析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知识架构、所达到的专业水平等在本专科大学生四年或三年的学习期间分阶段、分层次接受相应的实习。根据建构理论,使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建构不同的实习经验,从而形成相互联结、互相渗透的经验链,为即将毕业时的岗位实习奠定基础,减轻实习压力。

4.建立与实习相配套的实践性系列课程体系。在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常常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技能、教学技能、教学规划技能而感到手足无措,也常常因为缺乏与指导教师、幼儿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而使教学陷于被动的处境。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在日常课程设置中应强化与实习相关的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技巧。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应充分联系校外的幼儿园,与幼儿园建立稳步的关系,对幼儿园的业务进行指导和支持,同时将大学生送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接触幼儿和教师,与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教师结成对子,“一对一,一帮一”,这样能够尽快地提升实习生的实践能力,使实习生由“新手”转变为“专家”。

6.建立岗位实习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学前教育本专科大学生岗位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制订配套的规范,建议采用多个主体参与、量化与质化并重、过程与结果相互补充的方式进行。

7.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实习生岗位适应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适应问题的心理表现通常为焦虑、紧张、忧郁、烦躁等,因此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及时发现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发现问题时应及时提供。作为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应主动积极地应对各种压力,积极调适身心。

四、结论

岗位适应是所有在岗实学生都要经历的阶段,学前教育本专科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同样也要经历岗位适应这一环节。在岗位适应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岗位适应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很多,例如转变实习观念,确定实习目的;建立岗位实习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等。

参考文献:

[1]王香平,李学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角色特点与适应过程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7(11):28-30.

第5篇: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 幼儿教师 职业道德培养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由于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德行素养对幼儿各个方面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学前教育的质量。而今,一些媒体上不断出现的负面新闻,使人们对幼儿教师群体的德行素质表示担心,对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出质疑。在幼儿教师培养的职前教育阶段,关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德行培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其基本理念中着重指出幼儿教师应“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这些政策内容都着重强调了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性。高等职业学校存在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厌学、辍学率高,以及缺乏责任心、集体意识淡薄、耐挫折力差等诸多问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德行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德行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相关课程设置比例小。

调查发现,在学前教育专业高职学生培养方面,比较关注的是幼儿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培养内容,比如: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少之又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德行培养课程,仅在一些教育学类的课程中有所提及。而学生也普遍认为专业学习重点主要在教学技能方面,对一些有关职业道德内容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二)教育方式重说教。

目前,在德行培养方面通常采用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有学者曾指出我国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不关注道德价值的发展,以道德说教为主,与人的实际生活相脱离,是一种机械性的道德知识灌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无法使其产生认同感,只能机械地接受灌输,并没有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有学生这样表达自己对此类知识学习的态度,“这种课就是考试前背背题,考试能及格就行,考完也就忘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观点十分普遍。

(三)缺乏切实、有效的教育评价标准。

在学生德行培养考核评价方面,仍旧以传统的考试形式为主,仅有一些一般性的总体目标要求,缺乏具体、专业的评价体系,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在教学中很难衡量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专业所要求的德行标准。而仅通过纸笔考试的形式,也很难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和家庭因素。

当下,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道德滑坡问题。社会中滋生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教师职业能够获取一些利益,存在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定位。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颇,社会地位不高,大多数人认为幼儿教师就是纯粹“看孩子”的工作,认为幼儿教师只要能唱会跳、活泼开朗就可以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也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外貌及专业技能水平。

家庭中,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也使一些学生养成了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坏习惯。一些家长不够重视对子女的德行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就足够了,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专业认同是幼儿教师对自己身为幼儿教师所具有的意义的整体看法。专业认同能使学生产生对专业价值的认同,继而产生接纳本专业的意识态度与思想行为。如果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那么就会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重要。

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成败,幼儿的发展状况如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学生会对自己的未来职业产生荣誉感,在学习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充满动力。反之,则没有这种效果的产生。调查发现有些高职学生并非出自对幼师职业的热爱而选择这个专业,只是因为家长觉得幼师的工作比较稳定,而本人却不喜欢。对在校学习的课程也不感兴趣,纯粹地混日子、混文凭。相当一部分幼教专业的学生对于幼儿园职业道德义务认识不清,部分高职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三、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德行培养的对策

(一)重视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大德育课程比例,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了解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的内涵、基本内容及原则。不仅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师德渗透,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不仅要加强理论课程的设置,还要注重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以及多种教育形式的结合,例如通过讲座、媒体网络宣传等媒介开展教育。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德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要素。在师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态度影响甚至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效果。而有些德育授课教师专业不对口,缺少对幼教工作的职业道德认知,教学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幼教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发展要求。幼教专业技能教师很少在教学中关注职业道德教育,即使有所关注,也缺乏系统专业的知识基础,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实践证明,教师一味采用“灌输”的方式,不考虑接受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师生之间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沟通障碍。德育应适当放弃和调整灌输式,提倡疏导式,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切实参与师德培育过程,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确认,真切地感到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职业转换,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形式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跟班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进步和提高。学生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需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对幼师实际工作的认识。

(四)注重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它是教师个体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积极态度,属于教师积极职业心理的研究领域。职业认同水平是从业个体身心健康状况和职业角色发展的基础。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是做好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

教师应抓住师范生职业认同培养,抓住培养关键期,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其最及时和正确的引导。例如可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进行讲座,利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其进行交流,借助榜样的作用促进学生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树立起职业信念。

(五)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幼儿教育工作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德行素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制度具有指导、规范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幼儿园教师入口关,进而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标准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达.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12).

[2]闰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探究,2009(12).

第6篇: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论文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曲阜师范大学2010届和2011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找出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问题;结合曲阜发展的实际情况及金融危机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获得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2010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了研究,其中问卷调查法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以电子邮件为主要形式,向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毕业生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6份,有效率为95%,本调查问卷分两次进行。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向地市级以下城市转移,说明大城市的体育人才已饱和。从社会需求量信息反映出,需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越来越少,也是毕业生流向这些地区就业的原因之一。

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的。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等原因,不少毕业生不愿到中学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而想到其它的行业, 如政府部门、部队等单位,希望到高中以上层次的学校就业,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偏高。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对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2010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了相关的调查。

统一计数据显示,两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2010年明显高于2011年,由此看出,两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有差异。其中男生差异显著,说明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但有一定的压力;70%以上属于正常。

(二)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因素分析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和教育制度改革、家庭背景等因素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飞跃转变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冲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择业动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毕业生重视发展个人特长,丰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作为择业的首选标准。另外,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等因素也对个体职业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2.社会转型期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人才流动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担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将按国际化人才标准予以重新立。我国现行教学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质量管理都会随着教育市场的逐步开放而加速改革步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的质量要求和教育质量的不对称仍是困扰我们的突出问题。

3.传统校园文化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思想的影响

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专家访谈为补充,论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就是为当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思想认识更提高一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也要求当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以崭新的思维来研究和对待这一课题。

4.师资条件相对薄弱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思想的影响

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现状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社会角度看,薄弱学校的社会声誉不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从教育本身看,师资教育薄弱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使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从学校内部看,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不高、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加大薄弱学校的建设。

三、结论与建议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已超过了社会需求。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源的逐渐减少而合并,出现了体育教师超编的现象;高校和城镇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也已基本饱和。供需矛盾突出,供大于求;适应面窄,期望值过高;办学无特色,学生基础不扎实,缺少竞争力。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就业率。高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复合型人才基础上,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2006.

第7篇: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艺术课程;教学创新;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60-1

艺术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同样的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现实情况是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类课程设置上与幼儿园老师教学存在脱节的情况。下面我们就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进行如下探讨。

一、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的不足

(一)当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严重失衡。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理论知识的教育。由于我国缺乏对学前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评估,使一些教育机构各自为政,这就导致了人才在质量方面的良莠不齐。完全忽视了教师的独特性地位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大量歪曲学前教育规律的错误出现。如一些显示技能课程,像舞蹈、绘画、音乐等课程大量出现;而像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等理论性知识不被重视。导致毕业生缺乏后劲发展,只会“动手”不会“动脑”;变成一个教学的“哑巴”。

(二)老师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无视学生理论的发展。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打好学生的基础影响着老师教学。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教授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手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更要加深他们对于理论的理解程度。使学生明白“学”的重要性,发自内心的想学。与其一堂课要求学生会唱几首歌会跳几段舞,不如教授学生唱歌的方法培养学生跳舞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重视课堂教育,忽略课外活动。学前教育不是硬性的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艺术教育更不能生搬硬套的教授学生。课堂教学地时间毕竟有限,课余时间却非常的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可以更好的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但现实老师在课堂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在“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知半解。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有兴趣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四)缺少各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艺术专任课老师与专任教师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所学知识呈现松散性,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不利于知识的储备。各学科之间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人为的进行分割只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使教育工作陷入到困局中。

二、对于学前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

(一)在重视学前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同时,从根本上强化基础技能的培养。学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艺术类鉴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一定的唱歌、舞蹈、绘画、表演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形成一专多能,形成知识型、艺术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更新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老师主要以“教”学生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性的接受教学内容,对所学知识大多数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刻的领悟到知识的本质。在新课改学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中要求老师真正把课堂变成一个资源共享、情感相互交流的地方。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老师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学前艺术类教育更需要老师发挥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

(三)在积极开展教学课堂的同时,大力引进课外知识。学前艺术类教学是一项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教育。投入高、周期长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就要求老师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多介绍一些优秀的艺术基础知识给学生认识。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小培养他们的艺术气息。

(四)运用现代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科技快速发展,教学用具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不但只局限于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媒体、投影仪等全新的教学工具已经走进课堂,正在影响着教学的开展。老师如何巧妙地应用他们;使学生能更好的轻松的学习,是当今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音乐等。并且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边欣赏他们,边思考问题。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娱乐性。老师在结合书本,能使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所学的内容。

(五)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艺术是不是单一存在的,各个学科之间也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总结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找到他们的异同点,在比较中教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使他们能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三、结束语

学前艺术类教育的实行,能更好的为一个人艺术修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解放了孩子的天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收益者。这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对于学校和老师提出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兼谈幼儿园教师专业觉醒[J].学前教育研究,2012,(8).

[2]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7).

[3]杨世诚.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

第8篇: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随外界评判而改变。没有教师自觉参与的教学改革是徒劳的,没有价值认同的学校管理是虚妄的设想,没有研修提供支持的评比无法取得预期管理的成效。学校是否把校本评比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是否在评比后对该项活动有积极的反思?这应当是校本教学评比后期反思的内容。

    一个成熟的教师大都经历过适应期、扩充期、高原期、创造期和示范期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专业精神、人文素养,以及教育的科学理性上。教师能否顺利从“高原期”发展到“创造期”,取决于教师能否以反思的心态审视自我,通过积极的研修,并借助于有效的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寻求积极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此,通过有效的校本教学技能评比,推动“反思求解期”教师发展,就成为目前学校提升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方式。

    校本教学活动评比是指学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校本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评比。像每隔一定周期举行的校级教学能手评比和科研型教师的评定等,不仅要对其常规教学执行的标准进行评定,还要通过说课比赛、多种课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评定、教学反思评比和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审等若干个内容构成一个评价单元。校本化的教学评比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次活动,通过评比旨在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明确的定向,并将评比演变成校本研修的学习行为,以此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目标的认同度,降低管理的成本。

    一、“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特征

    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经过两至三个教学循环的实践,加深了教学准备性知识的体验,对学科知识已经开始从教学智慧的角度进行诊释,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表现丰富的教学机智。通过专业引领和同伴的指导,对自我和同伴的课堂有了更高的认识。教学的形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日臻成熟,初步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成为教材整合与课程的开发者,但还无法从课程的视角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重组,哪些知识点该精讲,哪些知识点是承载学科方法发展的逻辑点还不明确,教学只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熟练上,还没有内化成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就注定了这部分教师的课堂生活缺少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气息,无法掌控教和学的平衡,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力度。教学常规的执行只是外在的一种要求,还没有熟练成教师专业行为的习惯,也谈不上教育实践的创新,此时的教师还处于学习借鉴期,是一群待塑造的未定型教师。

    “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他们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发展的兴奋点,随外界的评判而不断发生改变。基于自我岗位要求,提高教学预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自我认知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掌握班级管理,人际沟通和交流的艺术,出色完成教育任务,赢得同伴、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信任与尊重,这是教师心理需求趋向社会化的突出特征。通过校本化的教学技能评比,创设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以评比推进培训的发展,采取多层次的表彰实施激励,对提高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校本教学评比:搭建专业研修的平台

    以教学评比的方式推进以校为本的研修,用评价的方式推动求解行为的跟进,是目前创新学校研修管理的主要方式。各学校基础发展力不同,教学文化背景存在差异,阶段性的校本管理目标和为实现目标实践的管理策略存在着差别,这也就导致校本教学评比的方式、内容和目标存在着差异。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多数学校停留在“以活动促改进、以评优树先带动大多数”的管理策略,这对于推动教学改良活动的发展是有效的。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评比的校本性、评价的目的性、评价标准的多维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再加上学校缺乏对自我教育文化价值的追求,往往趋外界的评价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舍弃自我的价值定位。体现在校级教学评比中,学校关注更多的是评价内容和制订的标准是否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忽略了学校自身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需求,即在没有弄清教学评比目的的前提下就开展了评优树先,往往有活动的形式而缺乏文化积淀的内涵,为活动而活动,往往成为这类学校真实的写照。

    【案例】某县高中在三年一次的校级教学能手的评比中,改变以往“综合素养+课堂教学评比”的单一模式,实践了“综合素养+过程评定”,即由多项教学活动评定组成过程评价来遴选校级教学能手。降低综合素养评比的分值,由原先的40%降低到10%,这有效弱化了按资排辈的习惯做法,降低了“荣誉叠加荣誉”压制青年教师发展的不良传统。同时限定已取得校级以上教学能手的教师不在参评范围,从而提高了参评教师的积极性。

    综合素养从教学绩效、教研绩效和科研绩效三个角度进行积分统计,并限定为近三年来的成就,破除参评教师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保证参赛教师基本上都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得到评价。

    在注意事项中,对各级别的奖励和科研数量都进行了不同积分分类,保证公平与合理。过程性评价占90%,分为五项内容,其中教学设计评比占10%、说课评比20%、课堂教学评比占40%、教学反思评比占10%、教学案例研究评比占10%。

    上述案例体现出: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采取分层次推进,以评代管,淡化基础差异,强化过程性指导,把静态的遴选变成过程研修,以此实现专业提高的发展过程。学校通过评价的调控,把外控管理演变成文化的引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定向,无限趋近校本管理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评比中,以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主导,也可以依据课型和教师自身的特长,实施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必须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必须突出有效的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基于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反思求解期”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比较容易接受学校规范实施的模式要求,但如何推动这批教师的跟进行为有新的发展,该校期望在“第三届校级教学能手评选”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带动广大教师的发展。

    该校经过调研提出了“课前预习与课前教学诊断”环节的强化,期望通过这一环节,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的状态。“有设定的预习提纲,能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教学反馈。”这是针对教学预设中是否关注该环节的设计而对教学预设进行的评价。“有效地利用预习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前预设,落实以学定教。”这是判断教师是否依据课前预习的诊断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教学关注生成,通过教学诊断在课堂上再进行二次备课,根据学情来确定施教的内容,真正实践“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引导教师从重视教开始关注学,努力改观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增强教学实践智慧的积累。

    在教学案的编写中重点突出“预习提纲”的设计,突出教学案一侧旁注的二次备课检查,将课堂教学引导到学习环节的指导上来。在互评课的内容上,突出对“预习提纲”的检查和教学诊断环节的评价,看教师是否进行二次备课,实施以学定教。

    通过教学设计、说课和课堂教学评比,强化了参赛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研修,通过评比提高了对学校规范的执行力。为提高“反思求解期”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学校将“教学反思评比”规定在课堂教学评比后,参赛教师组织听课人员评议,并听取部分学生的意见,结合自我的预设和课堂实际取得的效果撰写反思研究报告。提高了教师对同伴互助的理解,感受到同伴互助和教学相长带来的力量。

    选派资深型教师、教学骨干、教学管理人员、青年教师代表和未能人选却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为评委,不仅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同时实现了大面积研修的目的,把教学评比变成了对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培训过程。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有利于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把评价过程变成互动研修的发展过程,使优秀的实践案例成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

    三、对校本教学评比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本的教学评比,弱化或舍弃已取得成绩的比较、,强调对设定的诸教学环节的评定,是一种典型的以评促训,以评促研,将“相马”变成了“赛马”的管理行为。在“赛”的过程中发现人才,这对于当前的静态式评价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于推动“反思求解期”这一没有资历教师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但通过对该项活动的调研,以及对评比工作后的反思性总结,笔者对几个问题产生思考:

    1.评比的目的有待于理清

    校本教学评比为谁服务?为教师,还是为学校的管理目标?评价内容由什么来确定?制订的校本评价标准是否科学?这是校本教学评比价值定位的问题。

    依据学校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选择评比的内容,依据学校不同的发展层次制订合适的评价标准,这是校本管理的原则。如果一味突出校本特征,是否会偏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愿?是否所有的学校都能从师本的角度审视校本管理的行为?我们是否以校本的名义陷人主观主义而偏离了科学的命题,我们是否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演变成约束专业个性的手段?

    对评比的过程,我们要审视:是否所有的参评对象都对该项活动投入真实的心力?评价过程是否唤醒教师内心的沉睡意识?学校的期待是否成为教师参评的原动力?评选过后教师能否继续以这种发展的心态对待将来的工作?评比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能有多大的改良?同样,校本评比对于学校管理者,我们是否对每一次的校本评价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有过真正的思考?

    2.奖励的方式有待于发展

    既然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是发展人与成就人,具体到评价结果的管理上,就应当尊重教师专业基础发展力的差异,实施差异性评价。既然每一位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参加评比,既然参赛的过程实现了对学校管理目标的无线趋近,我们就应当本着“人人受奖,差异性奖励”的方式对待参评的教师。像基于学科教研组人数的不同发放不等数额的初选指标。诸如确定校级教学能手占初选指标的30%;二等奖占35%,可赋予他们校级优质课一等奖;剩余的35%可设定为教学单项奖。这种方式有效保证了评比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研修的质量。

    3.评比的过程期待人文

    既然把评比变成引导教师专业研修的过程,就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增强过程指导的人文性,使参赛教师始终处于兴奋和对学校管理认可的状态。在实践这一设想时,强化评价目标的导引就是一种典型的做法。学校研制评比规范,将教学评比诸环节的评价指标印发给参赛教师,学校在进入该项评比之前,组织参赛教师和评委学习,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准。要强调评价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要突出研修过程重于评比过程的认识,这是举办校本教学评比的重要落脚点。

    参赛过程中要及时公示各项成绩,在提前告知教师序号的同时,要隐去教师的姓名。及时公示的目的不仅体现评比的公正与透明,而是要告诉教师你哪一项存在劣势,与学校的管理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你应当在今后环节的评比中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这也是缓解教师精神压力的重要方式,不失为科学与人文的并重。

    4.评比后反思的行为要跟进

    我们提倡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管理者是否在校本评比后对评比方式和内容进行过反思?校本评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维度中,优先发展什么?重点突出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引领?这些都是评比工作后需要思考的问题。校本管理只有从每一次评比活动中发现问题,才能为日后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智力的支持。同时,今后举行的教学评比,方式是否需要无限制地创新?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引领应定位在什么上?如果为活动而评价,学校将迷失自我,也就无所谓“校本管理课题化”。

第9篇: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范文

主考学校

星期六(1月10日)

星期天(1月11日)

代码

名 称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0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13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5 西方文论选读(选考)

008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选考)  00422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50201  英语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050426  环境艺术设计(本科段)  福州大学  00975 工程概预算

00701 人体工程学应用

*100804#

中药学

(本科段)  福建中医药大学  03052 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03034 药事管理学

03053 中药制剂分析  03050 药理学(三)

03049 数理统计

03047 分析化学(二)  020104#

财税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69 国际税收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20106  金融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79 保险学原理

*020110

国际贸易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20210

旅游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6011 旅游学概论

00199 中外民俗  05034 旅游地理学

06944 中国旅游文化  06120 旅游专业英语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6123 导游学概论

00200 客源国概况  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独立本科段)  集美大学

00207 高级财务管理

020256  项目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5065 项目管理法规

05066 项目论证与评估  05058 管理数量方法

05063 项目时间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05062 项目质量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64 项目风险管理  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6947 犯罪社会学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6948 婚姻家庭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78 社会统计学

00280 西方社会学理论

00286 福利经济学  040102  学前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399 学前游戏论

00886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40107  教育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459 高等教育管理  040112  小学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教育学院  00542 文学概论(二)

06230 小学艺术教育  06231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03330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3329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050302  广告学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641 中外广告史  00640 平面广告设计  00639 广播电视广告

071502  应用心理学(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6053 变态心理学

07048 心理诊断  07051 学习心理学  06059 心理学研究方法

07049 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  02106 普通心理学

*100805  药学

(独立本科段)  福建医科大学  02087 分子生物学

05524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01757 药物分析(三)

01759 药物化学(二)

05522 有机化学(五)  01763 药事管理学(二)

06831 药理学(四)  01761 药剂学(二)

02051 物理化学(二)  050425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科段)  福州大学

05412 专业制图

00688 设计概论  *020209  旅游管理

(专科)  福建师范大学  01793 旅行社管理实务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1521 导游基础知识  01792 旅游企业公共关系

06124 旅游文化学  03959 旅游政策与法规  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专科)  福州大学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6097 社会问题(二)  00274 社会政策与法规

06095 社区服务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6096 社会传播学

050303  公共关系

(专科)  泉州师范学院

00638 企业形象与策划  050405  室内设计(专科)  福州大学  00712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00706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688 设计概论  082201#  管理工程

(专科)  福州大学  02625 现代企业管理(一)  06135 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02151 工程制图  02626 现代企业管理(二)  *100801#  药学

(专科)  福建医科大学  02068 人体解剖生理学

02535 有机化学(三)

03027 植物化学

03023 药物化学

03033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03034 药事管理学  02911 无机化学(三)

03024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

03026 药理学(二)  02175 分析化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