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

第1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卧床;医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综合干部病房老年患者病程长,意识不清或痴呆,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肢体瘫痪免疫力下降,长期留置胃管、尿管、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内置管.易并发医院感染,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283例老年卧床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老年卧床患者283例,发生医院感染43例,其中脑出血8例,脑梗塞26例,严重糖尿病5例,心力衰竭4例男性39例,女性4例,平均75岁,住院时间90~730d。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人负责查阅病历,记录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和抗生素使用情况。

1.3 诊断标准 以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283例老年卧床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3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

2.2 感染部位 以下呼吸感染最多,其次为泌尿道和上呼吸道感染.

2.3 抗生素使用情况 所有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均使用抗生素,其中一联抗生素31%。二联抗生素59%,三联抗生素10%。

3讨论

3.1 老年卧床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

3.1.1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老年卧床患者由于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翻身不及时,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和坠积性肺炎。

3.1.2 吞咽困难脑卒中脑出血,脑痴呆,由于病变部位易引起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引起吸人性肺炎,部分患者留置胃管后出现了误吸,引起肺部感染。

3.1.3 侵人性操作呼吸机使用及留置尿管,留置胃管、中心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易损伤呼吸道、泌尿道粘膜、食管、皮肤而发生感染。

3.1.4 病区环境老年病人病情较重,陪探人员较多。活动空间受限,交叉感染机会增加。

3.1.5 年龄及住院期间据文献报道70岁以上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平均医院感染,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机会就越多[3]。本院老年卧床患者的发生院内感染年龄大于73岁,易发生医院感染。

3.1.6 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所致的二重感染也是原因之一。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基础护理老年患者年老、体弱,意识障碍,长期卧床以及大小便失禁,应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平整,定时翻身,防止压疮,采用湿式扫床法整理床单元,避免尘土飞扬,减少空气中细菌密度,也是降低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3.2.2 口腔及呼吸道管理对吞咽反射障碍,呕吐物、分泌物不易排出者,应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咽喉部的分泌物及痰液,协助患者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坠入呼吸道造成吸人性肺炎,痰液粘稠时应给予雾化吸人后将痰液吸取干净。负压吸引器管道 呼吸机定期消毒更换,雾化吸人器管道一次性使用,护理人员使用一次性手套操作,以避免引起交叉感染,口腔护理2~3次/d。

3.2.3 饮食护理给予易消化、低脂肪、低糖、含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便秘。对不能进食者,应留置胃管,要妥善固定。严格要求进食,有文献报道,床头≥30°角的平卧位是减少反流的最佳”,上鼻胃管深度为病人耳垂-鼻翼-剑突加上硅胶管最末长度约8cm, 一般为55~70cm目的使胃管位于喷门以下鼻饲前一定要回抽残留胃液,如果残留量超过50ml需延缓鼻饲,如果残留量超过150ml,证明胃动力差,强进鼻饲易引起呕吐,导致吸人性肺炎的发生,应禁食。鼻饲时速度不宜过快,应用鼻饲泵持续泵入时以80~lO0ml/h为宜。鼻饲后一定取坐位1小时以上.且不宜翻身。

3.2.4 老年患者因反应能力差。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呼吸道症状不明显,血白细胞也可不升高,或仅表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最后依胸部X线片及深部痰培养始能诊断。因此,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形体、情绪及食欲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迹象,报告医师处理。

3.2.5 加强侵入性操作的护理对于留置尿管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严格无菌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粘膜及尿道,每日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及会,每日更换尿袋1次,尿袋应放在低于床面10cm处。每日可用氯化钠注射液250ml冲洗膀胱1次,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2.6 加强病房管理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拖洗地面,每日2次,每个月紫外线消毒房间一次,定期监测病室空气培养结果。加强床边隔离,有耐药菌株的病人使用专用垃圾袋和桶,注意手卫生。应单独房间,或集中管理,做好患者陪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工作,规定探视时间,适当控制探视人员,减少人员流动,必要时请探视者戴口罩。

3.2.7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学习 因护理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各种消毒及隔离工作均由护理人员完成,应加强护理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重视消毒隔离制度,认真落实病区控制感染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增强控制感染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洗手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自觉性,防止交叉感染。同时护理人员应掌握各种抗生素的用药知识,认真观察疗效,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医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王江桥,李玉娟,壬箭,等.2 406例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1):33-35.

第2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及管理措施。方法:对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结果 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结论 对老年骨折患者危险因素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护理管理原则,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更新护理服务理念,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将护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关键词】: 老年 骨折患者 护理风险 管理

护理质量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RM)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损失的风险和法律诉讼为目的[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认识不断增强,同时人们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空前提高“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交通工业也日益发达,因此老年骨折患者日益增多,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老年骨折患者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骨科护理管理者所面临的新课题。

1、 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1.1 老年患者的特点 老年患者往往患有其他一种或多种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肌体防御功能受到破坏而引起病理变化,而且因创伤疼痛的刺激,紧张焦虑的情绪,极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心梗、应急性溃疡等。

1.2 骨科方面的护理风险因素

1.2.1 跌倒、坠床、烫伤 因骨折后自理困难,行动不便,易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骨折后患肢感迟钝以及老年感觉不灵敏等因素而发生烫伤

1.2.2 输液外渗 骨科患者多用20%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脱水、消肿,因该类药为高渗液体,如输液时外渗如果处理不及时,发生不良后果,易导致护理纠纷

1.2.3 褥疮 因长期卧床、截瘫或牵引等因素,如护理不到位,及易发生褥疮。

1.2.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因肌肉不运动,下肢静脉血回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老年患者是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1.2.5 坠积性肺炎 病人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不出来,坠积于肺内,会导致肺感染。

1.2.6 泌尿系感染及结石 长期卧床病人全身骨骼脱钙明显,大量钙盐从肾脏排出。如饮水不多,钙盐易在肾脏或膀胱形成结石或引起感染。

1.3 护理管理方面风险因素

1.3.1 护理人员专业护理知识缺乏 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有限,在病情观察时缺乏预见性护理思维,无个体针对性,致使伤后发生致命的并发症时才采取对策,容易引起护理纠纷。

1.3.2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欠缺风险意,对潜在的、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而导致护理风险发生。

1.3.3 缺乏沟通技巧 骨折患者为意外损伤较多,患者、陪员及家属多有急躁情绪,他(她)们不知就诊程序,护士缺乏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易引发纠纷,如沟通不够也易引发医疗费用方面的矛盾。

2 管理措施

2.1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拟订护理风险管理预案 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由护理骨干组成。通过以往积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针对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结合老年骨折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客观评估,拟订各种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定期进行评估,针对评价的效果及客观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2.2 很抓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 护士长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教育引导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护理操作原则,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及时作好每项护理工作,科室由主管护师级或责任心强的护师担任指控员,指控员发现问题及时向科护士长汇报,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2.3 加强理论学习,培养风险预见性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是培养护士风险预见性思维的基础,科室定期组织理论学习,鼓励护理人员在岗继续教育,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针对个案病例进行分析总结,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知识,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预见性护理思维的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

2.4 实施人性化护理,和谐护患关系 在护理服务过程中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认真履行风险告知义务,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及时解决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耐心安慰患者的不良情绪,满足患者合理要求,把为患者服务放到首位,将人性化护理服务贯穿在整个护理进程中,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信任,和谐护患关系,将护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第3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 骨科; 老年人; 并发症; 护理

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与护理。由于老年人骨质比较疏松,容易引发骨质疾病,而且多数患者一旦发病卧床时间比较长,容易引起很多并发症,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患者,这给护理老年人带来了很多的难度。2010年2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了老年骨科患者154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154例老年患者,男72例,女82例,60~70岁年龄组93例,7l~80岁年龄组48例,8l~83岁年龄组12例,90岁以上1例;下肢损伤占64.07%(其中23例为股骨颈骨折,18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为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为股骨干骨折,13例为胫腓骨骨折,9例为髌骨骨折,7例为踝关节骨折),腰部疾病占18.48%(其中10例为腰椎间盘突出,5例为腰椎管狭窄,3例为腰椎失稳,7例为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滑脱及胸腰椎结核各1例),关节疾病占12.70%(膝关节节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术6例,膝关节结核4例、下肢骨与关节感染8例),其他骨科疾病占4.75%。平均住院天数为15 d。

1.2 护理方法与经验

1.2.1 心理护理 护士应通过聊天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收集分析患者的心理信息;对待老年患者一定要尊重并理解他们,生活上要力所能及的关心他们。要考虑到迎合老年人的心态,使用恰当的称呼,对其关心冷暖,让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患者有很多的诉说,此时,要用耐心聆听,不能显得烦躁,讲话声音及语速要适合老人的听力需求。告诉患者要客观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疾病,还可以让成功的病友用现身说法来鼓励其正视自己的疾病,以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对骨牵引、打石膏、穿刺等都易产生恐惧心理护理,护士必须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排除患者的心理恐惧。心理护理必须贯穿于整个住院治疗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重点是和患者疾病相关的知识,还要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护理。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力,每次可以向其讲解适当的内容,还要注意内容要通俗易懂。讲解的形式也要多样化,要适合老人接受的范围,比如宣教片、宣传册、活体人物指导等。在口头讲解时应配合相应的动作给予示范,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最好是采取语言教育方法,还可使用视听教育方法.如广播等。居住环境的优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疾病的恢复。所以,护士因根据病情合理安排床位,要为特殊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护士在患者初次入院期间要亲切的与患者交流,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以及科室人员,家属什么时间探视,如何使用病房内的设施。对患者的询问要耐心倾听,尽量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对特殊要求的患者也要争取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可以使其有一种被尊重、受重视感,避免其紧张或恐惧心理的产生,对护士产生一种信任。聊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沟通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还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执行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波动。使不正确的健康知识得以纠正,消极压抑的心里得以疏导。

1.2.2 营养护理 老年人由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再加上卧床期间活动减少,因此要选择多样化的饮食,首先要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还要做到少食多餐,进食的食物要富含蛋白、维生素,如牛奶、瘦肉、鱼虾、蛋类、芹菜、韭菜、红薯、玉米等,卧床期间要避免食用引起腹胀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补充蔬菜水果,以利大便通畅。对于3 d以上大便不通的患者要及时给予通便。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以及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不愿给护士带来麻烦,总是人为地控制饮食,以减少大小便次数,对待这类患者要向其讲明饮食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科学均衡膳食,以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1.2.3 日常护理 由于受到患者的年龄、精神状态、服用药物、退行性疾病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患者跌倒引起老年患者骨折,这些状况都是不容易预防的,也是困扰医务工作者的难题之一。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意外的发生。老年患者一般喜欢安静,因此,要考虑到患者的这种特点,尽量把老年患者安排在单间内,还要注意使用防滑地板、安置洗手间夜灯、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使用轮椅要注意系上安全带,最好是选用老年人专用轮椅。有的患者不便于活动,要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对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其生活不能自理,要特别注意加强其基础生活护理,保持患者的头发、口腔及皮肤的清洁,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1.2.4 并发症的防护 (1)呼吸道并发症预防护理:由于老年人呼吸相对减弱、抵抗力降低,以及伴有呼吸系统病史者,有的患者还要长时间卧床,术后患者恢复期间,上述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较高,所以,对患者在入院时就要嘱咐其戒烟,病房内要保持适当的湿度,鼓励并教会患者如何进行咳嗽、咳痰,嘱咐患者要练习深呼吸,增加上肢运动量以增加肺活量,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雾化治疗,稀释排除痰液,避免肺部感染。(2)泌尿系感染防护:要告诉患者注意卫生,内衣内裤要及时更换,每天对外阴擦洗两次,确保会的洁净,还要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的感染,留置尿管患者要注意对导尿管的妥善固定,可以不断地变动,确保通畅引流,对尿袋里的尿液要定期地排放,还要注意练习收缩膀胱肌肉。每天尿道口消毒至少两次。长期留置导尿者,一般5~7 d更换导尿管1次,防止导尿管发生阻塞或引流不畅,导致逆行感染。长期留置导尿者,应按常规进行膀胱冲洗,以冲出膀胱内积存的沉渣,预防尿路感染。(3)褥疮防护:活动受限、截瘫及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其运动量的减少,血液循环不利,皮肤及局部组织长时间地受压,其弹性及抵抗力降低,该类患者容易发生褥疮,特别是骨突出的部位褥疮的发生率更高,可以在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褥疮知识的宣告,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来防护,如骶尾部垫褥疮垫、使用气垫床、在骨突处垫海绵圈等。患者的衣裤要柔软舒适,对末梢感觉较差的患肢要注意防止压伤和烫伤。对于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应隔1~2 h协助翻身1次。护理上一定要做到七勤,两保持,一避免,职责到人。使大家认识到,预防褥疮的发生的重要性。(4)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护:对于老年患者其循环系统的机能衰退尤为明显,如心脏功能减退、心血管潜在栓塞、心、脑血管硬化的形成等。由于创伤后疼痛的刺激、精神过度紧张、卧床时间过久、活动量减少都有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该类患者在入院后就应该给予重视,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师。(5)下肢深静脉栓塞预防及护理: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下肢肌肉活动度减少,血流减慢,下肢静脉回流阻力增加,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并发症增加。因此在术后禁用止血药物,并积极协助患者定时按摩及活动非制动关节,促进下肢血循环,或在医嘱容许的情况下早期使用CPM机锻炼。

1.2.5 康复性锻炼 康复性锻炼对骨折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有利于骨关节功能的恢复,利于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相反假如不能很好地进行锻炼,机体功能往往不能很好地恢复。康复锻炼要注意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及病情;锻炼还要遵循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的渐进性原则,并要坚持锻炼;对于体质虚弱不主动去锻炼的患者,要督促或协助其锻炼,要以不疲劳为度;关节被固定或限制下床活动者,护士要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康复锻炼,按摩肌肉要向心性进行,要有一定的力度,按摩到皮肤微红为宜,以达到全身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的发生,促进病情早日康复。患者下地锻炼要确保锻炼的安全,最好有家属或护士陪伴,锻炼时穿平底鞋,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减少障碍物,防止跌倒。在进行康复指导时要告知患者,不能突然或剧烈有力,不能在雪冰等滑的地面上快速行走,同时还要注意锻炼过程中要保持愉悦的心情[1-2]。

1.2.6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活动时的注意事项、正确用药方法、饮食营养以及自我护理。并向家属交代老人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和心理活动。每位患者都要制定一套相应的康复方案,还要告诉患者复查的时间及负责医师的联系方式,不能让患者或家属有出院后无人指导的顾虑和担忧,感受到出院后仍能随时得到专业的护理指导。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3-4]。

2 结果

153例老年骨科患者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根据病情放弃治疗。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这对老年患者的疾病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由于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具有特殊性,所以针对老年骨折患者护理,要提倡人性化的优质化护理服务,把握该类患者病情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在对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一定要杜绝再次跌倒,减少安全隐患[5-6]。对患者还要有责任心、爱心,周密地观察病情,发现异常要及时给予处理,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在这种老龄化加剧的时代要懂得如何和老人沟通,并去关心老人,对其心理和生理健康也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成为当今护士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珞珞.浅谈老年患者的骨科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4):24-25.

[2] 田丽华.风险管理在骨科老年人护理中的运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7(9):76-78.

[3] 许秀凤,张春兰.浅谈老年骨科患者护理的特殊性[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2(11):54-56.

[4] 张义,徐秀霞,任彩英,等.脑中风偏瘫的功能锻炼[J].基层医学论坛,2006,7(6):33-35.

[5] 杜琼英.基层医院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3(17):23-25.

第4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骨折;特殊性;护理对策

老年人由于全身健康状况差,存在多种或多系统内科并存症,骨骼组织退化、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容易导致骨折的发生。也同样因为以上因素,老年人在骨折后治疗比较困难,恢复缓慢,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还需从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加强护理,以促进疗效。本院将近年来收治的75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老年患者的的特殊性进行综合分析,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策,鉴于护理对患者疗效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现详细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75例,男患41例,女性34例;年龄在6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6.74)岁;文化程度为:文盲19例,小学文33例,初中以上文化23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骨折,骨折类型为:骨盆骨折24例,桡骨远端骨折28例,粗降间骨折17例,肱骨外科颈骨折6例,;患者合并的其他疾病包括: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高血脂、前列腺肥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等。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在对老年骨折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表,对患者的生理、心理、临床表现、并发症、疾病认识等方面资料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患者各方面特殊性的综合分析,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策。

1.2.2特殊性总结方法 老年骨折患者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⑴心理特殊性。很多患者年龄较大,骨折发生后多数还合并有其他疾病,因此会担心疾病难以治愈,危及自己生命安全;还有部分患者担心自己病情严重,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引起子女不快或担忧。因以上担心,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便容易出现悲观、紧张、焦虑、自卑、急躁等负面心理。⑵生理特殊性。骨折后对患者身体造成的疼痛较大,尤其在治疗初期,患者往往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对正常生活与生活质量均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也无法保证患者能紧密配合治疗,并降低护理依从性。⑶其他方面特殊性。除了心理、生理方面特殊性之外,患者文化程度较低,对骨折知识的认识不足,对医疗知识缺乏;长期卧床时因床上大小便,认为影响自己隐私;对治疗不够重视,对医护人员执怀疑态度[1]。以上诸多特殊原因,均有可能降低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给预后造成影响。

1.2.3护理方法针对老年骨折患者护理的特殊性,本院决定应用以下几点针对性、有效性护理对策,对患者加强护理:⑴心理护理对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例如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耐心、细心讲解疾病,以热情态度对待患者,使患者能主动将心理不安因素倾诉给护理人员;针对家庭关系较差的患者,尽可能联系家属,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使家属能多陪患者,多关心患者,消除患者心内不安;针对疑虑较多,对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的患者,以专业角度讲解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与效果,尽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配合治护。通过全面的心理护理,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恐惧、悲观、抑郁、焦躁等负面心理,促进治护效果[2]。 ⑵原发病护理对策。本次接受研究的75例老年骨折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内科疾病,因此在骨折治疗的同时,还需重视患者原发病的治疗及护理,以促进骨折伤口愈合,减少感染等现象的发生。 ⑶并发症护理对策。老年骨折患者在治疗及卧床期间,较常见发生的并发症有呼吸道并发症、心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消化系统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呼吸道并发症可通过戒烟戒酒、咳嗽训练、深呼吸训练、协助排痰或吸痰、翻身、定期叩背、雾化吸入等措施规避;心脑血管病与深静脉血栓主要通过严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针对问题及时处理为规避;消化系统并发症多是因饮食不当、长期卧床引起的,除了要加强对患者排便的观察外,还应该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使用缓泻剂等措施加强护理;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应叮嘱其多饮水,定期督促排尿,按摩下腹部、留置尿管、每日冲洗会阴及膀胱等措施护理;皮肤感染多是指患者长期卧床产生的褥疮,可通过加强翻身、卧气垫床、应用预防型安普贴、外用赛肤润等措施护理[3]。 ⑷康复护理对策。老年骨折患者在手术后,为促进恢复,还需加强康复护理,包括抬高患肢,保持正确,手术6小时后既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关节锻炼、肌肉收缩锻炼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治疗效果,争取让患者早日恢复出院。

2.结果 75例老年骨折患者经有效、针对性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护理满意度也较高,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治愈率高达98.67%。

3.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老年骨折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患者在骨折后,不仅要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还因为患者长期卧床休养的原因,需给予综合、全面、有效的护理。但基于老年骨折患者的特殊性,相应的护理内容诸多,护理难度大,要求也高,由此更显得护理工作的重要和必要。本院收治的75例老年骨折患者,通过综合分析发现,老年患者的特殊情况主要体现在心理、生活、原发病、并发症等方面。因此,在对老年患者患者进行护理时,需从患者的心理、生活、并发症、原发病、功能锻炼等方面加强护理干预,才能对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老年骨折患者由于年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容易给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临床需对老年患者的特殊情况提高重视,并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敏,王瑞,温旭.老年骨折158例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2):126-127.

第5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on the recovery of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Method:178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devity of the patients ID,8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s in addition to regular nursing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gular treatment and nursing monitoring,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care of the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ong-term bedridden; Body function recover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医院住院患者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在ICU、C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各专科重症监护室[1]。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频率高[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来临,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等问题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年患病率渐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4]。长期卧床患者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生命质量基本为零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负担[5]。由于人的老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首先采取“维持基础生活护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要解决患者的心理、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等[6]。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只要对其制定周密的系统化护理干预,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178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9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0~73岁,平均(61.25±12.42)岁;卧床时间20~38 d,平均(27.8±2.5)d;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17±13.09)岁;卧床时间22~40 d,平均(27.1±2.2)d。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加强翻身,更换不同;(3)大小便护理,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保持胃肠功能;(4)安全护理,防跌倒、坠床、烫伤、损伤(感觉障碍);(5)心理护理―抑郁,关爱患者,亲人陪伴―亲情是最大的支持;(6)饮食护理:按需要量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机体生理需要的热量;(7)协助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支持性心理干预:由知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对于掌握欠佳者给予个性化的讲解,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的解释。患者长期卧床,突出的心理表现是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压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告知其疾病常识,并传授健康知识,用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障碍[8]。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并介绍其他住院患者战胜疾病的实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抗争。对照顾者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所处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谈谈照顾者在陪护期间睡眠不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增加等所导致各种身心不适感。解释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指导照顾者每天进行放松训练[9]。并加强与患者家属人员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经常探视、关心,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0]。(2)皮肤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常规进行Braden压疮评分,皮肤极高危患者对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高危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轻中度危险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周,根据患者皮肤压疮评分的情况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也逐渐降低,极易发生褥疮,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d,擦洗完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局部受压,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水褥等,还可使用羊皮垫,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翻身,以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以杜绝褥疮的发生。(3)卧床护理干预:一般患者的应变换2 h/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第一是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膝关节下方垫1个枕头,防止膝关节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1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第二是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第三是坐位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使患者坐起,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坐起时间以增加5~10 min/次为宜,坐位时给予患侧支撑。第四是被动运动:缓慢而持续的牵伸痉挛肌,不断地给予按摩,让患者身心放松,反复进行,使痉挛暂时得以缓解。第五是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既抑制了异常的姿势反应,又使肢体的痉挛得以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手膝四点站立、跪立位、坐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减轻痉挛程度[11]。(4)功能锻炼干预:给患者四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2~3次/d,通过充气与放气的过程使得人体血管和肌肉扩张和伸缩,用压力按摩血管和肌肉,能有效的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肢体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5)日常生活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①让患者在床上学习如何来回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至起床、上下床;②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③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上厕所或使用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等。

1.3 评价标准 (1)采用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分[12]。(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计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33项,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计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总分计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者采用LSD两两比较),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地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伤,患者遵医嘱或者由于患者角色强化以及家属的心理,患者自然地就会被安排或自我安排卧床休息[15]。长期卧床多患有中风、偏瘫、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将导致患者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不利的影响。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已经得到广泛认识、研究,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长期卧床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的下降,尤其是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

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缩短卧床时间。本研究中经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与杨凤玲等[18]研究报道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肌力的恢复速度和避免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是一致的。

第6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1临床资料

本组骨科术后患者54例,其中男21例,女33例;年龄60~70岁33例,71~80岁18例,81~83岁3例;其中髋部疾病13例(24.07%)(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各种腰部疾病17例(31.48%)(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失稳5例,胸腰椎压缩骨折1例,椎体滑脱2例),关节疾病9例(16.67%)(膝关节各种疾病6例,骨与关节感染3例),其他骨科疾病15例(27.78%)。所有患者经护理风险管理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28d。

2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2.1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不同的专科护理具有其特殊性,如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会产生护理风险。如搬运颈椎损伤患者时操作不当易发生呼吸心跳骤停;为脊柱损伤患者翻身时若未保持头、颈、躯干呈轴位而造成损伤加重;在石膏未干燥的情况下搬动患者,造成石膏变形、折断;观察外伤患者时,被一些易于观察出的伤情所左右,而忽视了隐蔽的更严重的创伤。还有对疾病的潜在并发症预见不足,如长骨干骨折,在伤后72h易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发生深静脉栓塞;前臂及小腿挤压伤后,易发生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在骨科护理中,缺乏预见性思维,无个体针对性,无观察重点,致使伤后发生致命的并发症时才采取对策,会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护理风险发生[3]。

2.2护理制度护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如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已有的制度未落到实处就会造成责任风险。如危重、大手术患者未到床旁交接班而使患者发生压疮或未能及时发现管道脱落;一级护理未按规定巡视,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治疗抢救;对有精神症状的外伤患者未派专人守护而引起意外事故发生;在进行诊疗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患者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未严格遵守抢救制度,致使抢救器械、药品不到位延误抢救时间。

2.3医疗设备与环境管理骨科患者大多行走不便,常需借助拐杖行走,地面湿滑时易发生摔伤造成再次骨折;入厕时无辅助设施造成意外事故发生;老年人未加护床栏易发生坠床;患者在牵引过程中牵引装置无防护被他人不慎碰撞对患者造成损伤,使护理工作处于被动,导致护理风险发生。

2.4服务态度与沟通创伤骨科中意外事故较多,患者及家属多有急躁情绪,因不了解诊疗程序,认为受伤后应立即进入麻醉科进行手术,有的患者必须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才能手术。此时护士缺乏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易引发纠纷;骨折患者大多需用内固定材料,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更新,医疗费用也随之增加,若未事先与患者沟通,易引发医疗费用方面的矛盾。

3骨科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3.1心理护理掌握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当老年患者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已完全丧失,于是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老年患者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护士要根据老年患者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老年患者进行亲切的交谈,使之信任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士要尊重、理解老年患者,并在生活上给予关心,要常与老年患者进行思想沟通,处处体贴照顾[4,5]。

3.2营养护理个别老年患者因生活不能自理,怕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护士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避免便秘。同时更应周到地做好生活护理,尽量满足其一切所需,不能表现出有任何厌烦的情绪,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为进一步配合手术、药物治疗打好基础。

3.3日常护理每年有1/3~1/2的老年人都发生过跌倒事件。可归咎于很多原因,如原有外伤、肢体退行性疾病、环境、年龄、神志状况、原发疾病、所服药物、住院时间等,仍是困扰护士的主要问题之一。绝大部分老年患者喜欢安静,应尽量安置单人小房间,护理要尽量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如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洗手间夜灯。对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除接受行走体疗外,还要向家属重申患者活动能力的障碍,护士要指导患者缓慢起立、坐下、上下床等;坐轮椅时使用轮椅安全带,选用合适和专用的老年轮椅,协助患者变换等。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加强生活上的护理,保持患者口腔、头发及皮肤的清洁,协助生活所需。

3.4并发症预防护理

3.4.1心、脑血管并发症预防护理:老年患者循环系统明显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此类患者入院即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4.2压疮预防护理: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患者,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易发生压疮,因此患者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或骶尾部垫压疮垫,骨突处可垫海绵圈。不能自行翻身者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乙醇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上一定要职责到人,每班检查交班。护士长不定时抽查,人人重视,使大家认识到预防压疮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须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到人,1年来无压疮发生。

3.4.3泌尿系感染预防护理:保持会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擦洗会2次,尿潴留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妥善固定导尿管及引流管,经常变换,以便引流通畅,定时、训练膀胱肌肉收缩。

3.4.4呼吸道并发症预防护理:老年人由于呼吸相对减弱,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患者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患者入院后要求戒烟、戒酒,鼓励患者多咳嗽、咯痰,做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做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利稀释痰液。

3.4.5防止骨延迟愈合护理: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吸收利用率低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患者服钙剂,进食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第7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85-01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加之慢性病多、病程长、病情重、用药复杂等特点,发生跌倒、压疮、误吸等安全问题的概率比一般患者高。

1 老年患者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1.1 病人因素

1.1.1 跌倒的发生:老年人生理性老化,脏器功能降低,平衡功能失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功能减退,患慢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糠尿病患者低血糖、冠心病、心肌梗死、足疾患、症状性低血压、某些急性发作如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心源性晕厥等都易引起病人跌伤、摔倒。神经功能受损如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等疾病使危险因素增加。

1.1.2 误吸、呛咳的发生:老年人吞咽和咳嗽反射功能降低,易发生食物误吸。此外。老年卧床患者较多,水平卧位且长时间保持此卧位是胃食管返流后吸人的高危因素[1]。老年意识障碍患者误吸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都会大大增加[2]。

1.1.3 烫伤或压疮的发生: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对冷热刺激反应的敏感性降低、感觉障碍、意识障碍、肢体活动度差等原因,易发生烫伤或灼伤。大小便失禁、床单潮湿或皱褶、皮肤水肿、长期卧床未更换姿势、石膏夹板应用等,导致压疮。

1.1.4 走失的发生:老年患者因认知、记忆能力障碍或有老年性痴呆者,易导致走失等意外发生。

1.1.5 药物因素: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和麻醉镇静药,抗心衰、抗高血压药和β受体―阻滞剂都是增加病人摔倒的危险因素。

1.1.6 治疗因素:因病情较重,常需插各种管道如尿管、胃管、吸氧管等和多管输液,因行动不便或看护不力,容易发生管道脱落或自行拔除管道。

1.1.7 社会心理因素:由于社会角色、经济来源、疾病久治不愈等因素,使老年患者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易自伤、自杀等发生。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工作责任心不强:表现为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和护理常规,未认真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未按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管道脱落、坠床、病情变化等未及时发现,影响护理安全。

1.2.2 老年护理专科知识不足:护理人员对老年护理学知识掌握极少,不能及时发现老年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的不良反应等,给护理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1.2.3 护理安全意识薄弱:不能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而采取防范措施。

1.2.4 护患沟通能力差:沟通能力差,导致老年患者不愿将心理感受及不适及时告知护士,带来护理安全隐患。

1.3 陪护因素:家属和陪护缺乏照顾患者的科学方法,如给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翻身或使用便盆不当导致皮肤破损等。

1.4 环境因素:走廊、病房无扶手,病房灯光亮度不足或夜间无照明,或刺眼;地面积水;病室障碍物过多,不够宽敞;病床无床栏;鞋滑或穿鞋难;厕所设门槛没有扶手;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等,均易发生坠床及跌倒。

2 安全管理及护理对策

2.1 建全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教育:建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安全护理的保证,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制度中需要规定在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常见不良反应进行预报[3]。加强老年护理知识的业务学习,及时改进和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增强预见能力[4]。构建护理安全文化,运用熟练的护理礼仪、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对所有新入院患者进行评估,评分≥4分即为高危患者,在床尾挂上警示牌,以提高警惕:指导患者使用呼叫铃并放置在患者可触及位置;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告知,讲解安全防护措施,正确服用各类药物,避免快速变换;为患者加放床栏,用物放在患者床头易拿到的地方,下床时有专人扶助,保护其安全;保持病房卫生间地面干燥,并放上防滑标识。对护理工作细化分工,针对自理能力不佳的患者给予特殊的生活照顾,注重对其生活行为的帮助[5]。

2.3避免患者跌倒、坠床:对易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在患者床头卡上用红色标志区别,使各班护士做到心中有数,进行重点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与患者多沟通,进行卫生宣教,使其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活动能力。同时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将工作做在前面,反复提醒患者及陪护人员注意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提供预防措施。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指导患者穿衣、裤,尽量不穿拖鞋。在患者走动的范围内,设有足够的采光,地板保持干净、干燥、无障碍物。卫生间装有坐便器,并设有扶手,以防滑倒。嘱咐患者在行动前应先站稳、站直后再起步。对反应迟钝、性低血压、服用冬眠灵类以及用降压药的患者,睡前为其准备好夜间所需物品和便器,必要时呼叫请求护士帮助。对意识障碍的患者加床档;加强夜间巡视,如果发现患者睡近床边缘时及时护挡,以防患者坠床摔伤。

2.4 避免患者误吸、呛咳:对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吞咽困难的患者,指导家属应将食物做成糊状,食物少而精,进食不宜过快过急,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休息,应保持坐位、半坐位30分钟以上。对于鼻饲患者,鼻饲前要将呼吸道痰液吸净,鼻饲食物的量每餐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温度合适,以免冷热刺激致胃痉挛造成呕吐。鼻饲后保持半卧位,防止因过低食物逆流发生误吸。特别应注意患者进食后不宜立即刺激咽喉部,如口腔护理、吸痰等,以免引起恶心而误吸。对于咳嗽、多痰、喘息的患者,进食前要鼓励患者充分咳痰,最好吸氧以减轻喘息,避免进食中咳嗽,导致误吸。

2.5 建立跌倒、坠床、误吸发生后的应急预案:如发生跌倒、坠床,要先观察患者损伤的情况,并通知医生,协助医生体检,根据损伤的情况酌情搬动患者。如果发生误吸,应立即拍背协助患者尽快咳出异物,亦可握拳放于患者的剑突下向膈肌方向冲击上腹部,造成气管内强气流,使阻塞气道的食团咳出。必要时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

2. 6重视陪护管理,防止走失,落实健康教育: 重视家属或陪护对患者病情的反映,并与陪护保持经常沟通,老年人理解能力、记忆力下降,健康教育时要通俗易懂,采取口头、书面教育方式,并要反复多次的讲解。总之要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以免发生意外,保证安全。

参考文献:

[1] 柳韦华,袁恒兰,王风,等.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胃食管返流后误吸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3,7(20):25-27.

[2] 程艳爽.鼻饲患者易发生误吸的原因及误吸的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40(8):618.619.

[3] 杨恩凤,吴娟,汤亚琴,等.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46-48.

第8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6-82岁,平均(55±3.5)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6-80岁,平均(55±3.5)岁。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入院指导、病房环境、药物指导等护理。对实验组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优质护理,主要有:(1)心理护理:脑梗塞发病急,患者患病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治疗,多数患者失去行走、语言等能力,患者出现绝望、焦虑、悲观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充分尊重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梗塞疾病知识,舒缓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信心。(3)基础护理:当患者患病后需要卧床休息,因而保持病房干净清洁,将患者日用品及急用呼叫器放在触手可及地方,对脑梗塞患者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避免血管收缩,做好对患者的基础护理。(2)饮食护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指导其多食用高蛋白、低盐、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保证患者饮食结构合理,鼓励患者多饮水,通过体内饮水量的增多,增加小便次数,防止患者便秘。(3)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帮助患者保持舒适,定时给患者进行翻身,避免长期卧床出现褥疮,每隔两个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出现,帮助患者按摩长期受压部位,对其进行皮肤擦洗,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保持患者皮肤清洁。 

1.3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生活质量评分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明显,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第9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主动脉夹层分离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发病多在60~70岁年龄组[1],但老年患者由于其合并多种疾患,而使病情复杂且不典型,死亡率较高。主动脉夹层分离的患者70%~90%伴有血压升高,以低血压表现者罕见[2],2002年1月~2007年4月,我科收治7例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其中老年患者4例,有3例血压偏低,住院期间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71~86岁,1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有冠心病史,3例血压偏低患者发作时血压均未见明显增高。有胸闷、气促等心功不全症状2例,上腹疼痛1例。3例均有相应器官损害,其中心脏扩大1例,合并缺血性心脏病1例,肾功能不全1例。按Debakey氏分类,4例中I型(起始于升主动脉并延伸至降主动脉)2例,II型(仅局限于升主动脉)2例。监测血压升高1例,另3例血压正常或偏低。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等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经超声心动图、主动脉MRI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分离,3例治疗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8个月后死亡,1例转血管外科手术治疗,至今健在。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本病发病一般均为突发起病,多伴有疼痛,尤其是胸痛,若为II型有时会出现喉部、颈部和背部等疼痛,患者有恐惧心理,镇静治疗成为基础,而本组患者均为老年,对疼痛敏感性较差,仅1例主诉为上腹不适及隐痛。另因老年患者伴有多种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血压偏低,反应较差,了解病情诊断后有焦虑、恐惧情绪,严密监测和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病情控制。我们除了按医嘱处理外,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护和床边巡视,予患者细心体贴的生活护理。患者有焦虑和郁闷情绪时,给予心理疏导,在使用硝酸酯类扩血管制剂治疗造成头痛头胀时,应主动向患者解释药理功效,讲述疾患临床治疗的良好前景,并及时与家属联系,指导家属陪伴,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心态保持平静,增强应对疾患的信心。

2.2 血压监测:70%~90%的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伴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是主动脉夹层分离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降压可以控制病情恶化,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血压升得越高主动脉分离病情也会更加严重,有可能引起主动脉破裂,因此治疗中采用硝普钠、硝酸甘油等降压,但必须严密观察血压变化,不能过低而影响脏器的灌注,尤其在使用硝普钠的患者更加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在老年尤其高龄患者往往由于合并其他心脏疾患而心功能潜在受损[3],本组2例老年患者发生II型主动脉夹层分离而表现为出现血压偏低,这时利尿、扩血管的内科保守治疗手段可能导致血压过低而使病情复杂,因此对血压监测非常重要。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因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出现严重心衰,在静脉用硝酸甘油过程中血压一度低于80/50 mmHg,患者感无力、头昏,尿量减少,经过严格掌握滴速(采用静脉微泵泵入,滴速控制在40~60 ml/h),严密观察血压和症状,持续血压监护将血压维持在90~100/50~60 mmHg,心率在80~90 bpm,使患者尿量增加,心衰症状也得到改善,并且有效中止了主动脉夹层的继续分离。

2.3 一般护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少4周,期间的任何自主活动均可增加心脏和大血管负担,使动脉内压力增高,患者病情加重。尽管本组为老年患者,血压水平并非明显增高,但患者本身存在基础疾患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或者慢性支气管炎等,主动脉夹层发生时心脏负荷仍然可能加重病情。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探视,被动翻身,避免用力拍背,以免对主动脉震动而造成其他意外。老年患者肌肉松弛萎缩,对骨突部位皮肤应进行必要护理以防褥疮发生,同时对卧床患者的四肢肌肉进行轻柔按摩,减轻长期卧床疲劳感,增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饮食要以低脂低盐,少量多餐摄入必要的能量。饮食中应含有足量纤维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老年患者往往本身伴有大便干燥,而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需要卧床,进食减少导致肠蠕动减弱,水分吸收多致使大便更加秘结,大便干燥和排便用力屏气会造成主动脉破裂,因此主动询问患者的大便情况,往往通便药是必要的,大便干燥时主要采用灌肠或开塞露塞肛。

2.4 健康指导:本组老年患者进行内科保守治疗,做好疾病的宣教很重要。主动脉夹层分离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急性期一般首选内科治疗,严密监测血压心率,予以高流量吸氧。急性期后根据分型药物治疗效果、病情进展再考虑外科治疗。老年患者外科治疗风险较大,采取保守治疗时间较长,病情稳定后不能放松观察护理,指导患者如何防治病情加重,了解主动脉夹层的知识和影响因素,患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出院后安全顺利长期生活。

参考文献:

[1] Aner J,Berent R Aortic diseection:incidence nature history and im-pact of surgery[J].J clin cardiol,2000,3:151.

[2] 董平栓.主动脉夹层诊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5,1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