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提高法治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法治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法治思维

第1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述题彻底取代;材料式论述题的特点是:在题目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材料,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交错使用。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可以是明显性设问,也可以是隐含性设问;可以是一题一问,也可以是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高考论述题侧重于考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文字少信息多、可比性强等特点。考生要正确解答高考论述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约16分到20分之间),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普遍低。考察考生失分比较重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在审题即如何看懂表格本身直接体现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环节上。本人欲在此文中以高考试题为例,就怎样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审题、解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例: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图表I: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年产量与资金利润率的关系

图表II:1990-1998年中美汽车年产量及占世界比重

图表III:1997年中美最大汽车公司生产规模比较

注:我国目前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1)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现象和本质或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点论的观点(注:如果材料给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请运用两点论)对材料进行哲学剖析,力求对每段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间的内在含义及其指示性方向有正确的把握。

首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隐含的内在涵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对关键词的内在涵义的了解和把握正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例如:图表一中,资金利润率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年产量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逐年增加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材料把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与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仍是汽车生产小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待图表二,我们要采取两点论,同时要把图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透过图表挖掘出来。图表三把中国一汽与美国通用两大汽车公司的某些具体指标进行比较,考生可先分析数字背后的隐藏涵义,并结合题下注(审读注释有助于把握图表的内在联系及材料的中心观点)可以归纳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其次,把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全部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在的联系,并利用哲学思维进行剖析,可把其定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具体的联系形式,通过这个步骤,有利于考生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并根据其意图组织答案。

例如:图表一中,年产量的增加即企业规模的扩大是原因,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即经济效益的上升是结果。图表二中,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是145.6万辆与图表三中的题下注:我国目前即1997年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相联系相结合,可以归纳出在我国存在汽车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我国汽车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而此处正是命题的出题意图所在;而这一意图正是图表一的本质内容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图表二、图表三是图表一本质内容的具体化。

二、迁移设问方式,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利用哲学道理进行剖析,并按照哲学逻辑组织答案。通过迁移设问方式,考生可以把千奇百怪的设问方式变成自己熟悉的设问方式,这样有利于考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成绩。

例如:设问一,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可以迁移为这三个图表是什么?针对"是什么",考生要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组织答案。先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现象及其内在涵义--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以挖掘出每段材料以及全部材料的内在联系--本质;此外,针对"是什么",考生要注意两点论的运用,特别是材料中有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例如,透过图表二中美国汽车企业的产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工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已经确立--本质;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增加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极大进步,而与美国及世界产量的比较又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不足--两点论。

例如:设问二 ,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可以迁移为加入WTO将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针对"怎么样",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两点论"、"两分法",力求全面地看问题。例如,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使得面对"入世"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将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入世"将促使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的一面。

例如:设问三,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迁移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发展该怎么办?针对"怎么办",我们要坚持利用矛盾分析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组织答案。例如,面对"入世"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做到:国家要加强对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我国现在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使汽车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创造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企业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兼并和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我国的汽车"航空母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注:

第2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更新教育观念,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学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等。

三、依托文本,挖掘创造因素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以下程序:

(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

(2)出示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交流汇报。

在分组讨论中,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和乘法分配律,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我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让全体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即先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的习惯。因此,教师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效果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我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我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我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我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我说:“我有一个秘诀,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尝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从而能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我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生的思考策略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第3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思维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72-02

新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正确把握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努力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对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隐含着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加以运用,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素质。

下面笔者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为例,谈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小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方法。

一、教材中问题情境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迁移类推思维素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需要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再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读法》,是基于学生已经认识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的学习基础上,以实际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为真实情境认识大数,是原有知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这一节,是本单元的重点,培养学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建构;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教材通过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大的数”,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其实教材设计的这部分的内容并不难,笔者直接让学生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读”教材让学生归纳“你获得了亿以内数的知识有哪些?”。学生根据前面课程的学习,普遍能说出: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分级方法以及计数方法,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试读亿以内的数,发现学生在中间有0的数,容易出现错误,笔者及时进行点拔指正。学生自己在错误的出现于矫正的过程中归纳出读数方法。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数感,而且很容易提高学会的思维迁移类推能力——标上数位再读、要先用虚线分级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材中鲜活素材的猜想验证思想,培养学生推理应用与反思素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过程,在学生生活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做好知识上的迁移。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的猜想也是基于一定的数学知识的衔接的基础上的设想。如,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关于《减法的性质》一课时,教材的P19例1、例2,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并选择运用,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推理应用与反思素养。出示例1让学生列式,让学生理解:先减去故事书或者先减去科技书,是一样的连续减去两个数。然后对例题进行对比计算感知:借助于对比计算,得出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数之和。引领学生发现规律,抽象概括出猜想的雏形,在通过举例验证猜想得出:1:a-b-c=a-(b+c)2:x-y-z=x-(y+z)。合理大胆的猜想,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支点,数学猜想是人利用逻辑思维探索数学规律与本质的捷径和桥梁之一。通过一定客观事实和已有的经验的逻辑猜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推理与反思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感受教材中的思辩思想,培养学生审慎思考与分辨素质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思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基于一定的原有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从而不断实现知识内化并转换为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暗含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灵魂与精髓,在数学知识学习的与探讨中,培养学生理性反思的一种本质的数学活动。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教材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例题1是烙饼问题,例题2是沏茶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有步骤渗透学生数学思辨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审慎思考与分辨的技巧,增强合作创新意识。

总之,笔者结合自己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仔细研究教材,借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使小学数学课堂生动化、趣味化。激发小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借助教材中的案例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数学深入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导引下,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推动下,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中的隐含数学思想方法,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值得每位教师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深入挖掘并作为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晓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欧义.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

[3]张军.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计算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4]陈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J].青年与社会,2012,(02).

第4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摘要:利用合适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锻炼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成熟的思维品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小学生思维所具备的活跃性和创新性特征,也正是我们对学生实施发散思维训练,最大限度快速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多年来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依据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们学得轻松,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快速得到了大幅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

为学生能动的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我首先是从情感上保护和支持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业或事业的成功,20%的依赖于智力,80%的则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后者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因素,教师一亲切的微笑,一赞许的点头,甚或一深情的目光,学生内心都会产生亲近、鼓舞和激励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成果,不论多么的浅薄,不论多么的荒诞不稽,从不批评指责,更不否定嘲笑,总是站到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思维出发点和方法,热情的鼓励他们“再想想”、“重找找办法”……在这样融洽、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们都能消除顾虑、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情感情景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其次是注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依据学生在对问题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并及时予以引导、肯定和激励,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进而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当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挖掘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享受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成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再次是以数学内容的生活性特点不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热情。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会引发他们发散思维的动机,激起他们发散思维的热情,有利于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明确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需要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接着设计了一个按比例分配的个案由学生们来讨论解决。教学活动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发散思维的动机被激发起来了;再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李东家离公园2公里,李东和弟弟从家同时出发去公园,李东走了全程的四分之一时,弟弟走了四分之一公里,这时他俩谁离公园比较近?”问题出示后,学生们议论纷纷,大家积极思考送,热烈讨论,有的还画图演示分析。通过思考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开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从求异入手。求异是发散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是以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为抓手,扎扎实实地训练和提高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改变学生们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在指导学生解决处理数学问题时,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他们片面、孤立、静止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善于逆向思维的现象。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注意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通过进行各种各样正逆向的变式训练,改变了一大部分学生囿于已有思维定势数学学习状况。学生们学会了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学习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能自觉脱离原有思维轨道,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和固定模式的制约,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构想。

重视训练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才能顺利的实施科学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就必须设法诱导学生放开去联想,去猜想。相应的,教师也必须包容学生们不切实际不合逻辑的瞎猜乱想。这是发散思维启蒙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我们从宏观上规划设计发散思维训练,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一是发散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她的展开本身就是以对相关领域的知识的准确把握为前提的,只有正确理解知识间的纵M关系,思维的发散才有可能沿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受阻滞。二是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实施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利用这些策略和方法本能地作不同途径的探索,形成优秀的思维成果,进而造就自己优秀的思维品质。小学生一旦具备了发散思维的品质,掌握了发散思维的科学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就势必会得到快速扎实的提高。

第5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关键词:“四位一体”教学法 高职 英语教学

一.“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我们所说的英语教学中的“四位一体”教学法,是由我国包天仁教授所总结出来的,是适用于我国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主要是主张循序渐进式的精讲精练。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课时十分有限,一般都是每周四课时,包括两课时的听力,两课时的的口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充分发挥好“四位一体”教学法的优势,要把整个学习的目标定位四个阶段,主要包括: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ies)、素质(faculty)、技能(skills)。英语语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内容。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的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以及语音教学等,它们都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进行英语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进而产生英语交际能力。教师要在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这主要指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的实际应用。在这个实践的基础上,学生会慢慢养成语言应用的能力。最终我们要实现的是,帮助学生达到“faculty”的阶段,也就是素质阶段。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四个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是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需要我们重视起来。

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教师首先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明确实际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学习。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上喜欢积极发言的同学以及那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同学,英语学习进步的都比较快,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主体性意识,这对于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都比较简单,就是想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够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一心理变化,使用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以此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准备 (preparation)、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准备指的是教师在课前所需要做的准备,对于课堂上要进行的教学进行细致的备课。呈现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 练习即实践,是指教师在呈现完新的语言项目后,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组织学生对新授内容进行巩固性的训练,从而在语言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语言实践能力。输出即产出或运用,指的是学生在有效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后,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规律,养成一套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通过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给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启示分析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对所有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的严峻挑战。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上述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我们发现,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带给了教师很多启发性的建议,例如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值得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好好研究和灵活应用。

通过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上灵活的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拿到教学课堂中来。比如说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情景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职场英语场景模拟,同学之间客串公司的领导和员工,通过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实际对话,来进行日常英语交际练习。在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的情况下,可以就某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激励学生在实际情景模拟中使用英语来抒发自己的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场英语口语能力,以及英语交际中的应变能力。还可以适当的组织英语演讲比赛或者英语辩论赛,通过学生自身的私下准备,然后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活跃了班级学习气氛。以上几点实际教学方法的应用,就是借鉴于包天仁教授所提出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把包先生提出的概念切实运用到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帮助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职场技能训练来对待。

三.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导入新课阶段应用分析

导课阶段(preparation)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心理上的准备,帮助学生在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下,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导课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学生的准备,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准备,对于学生来说,要以作业的形式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安排给学生一定的任务,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准备,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英语知识学习。教师方面主要是要准备好教学内容,把教案和实际教具都准备好。新课的导入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教师可以灵活应用。首先是自我介绍导入法,这 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常见导课方法,笔者在进行商务英语实际教学中,先把课程内容设置成一个讨论话题,然后让全班同学开始讨论分析,大家畅所欲言,进行随意交谈。在这个过程中,班级同学之间既有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深入实际教学课题当中,可谓一举两得。对于学生所进行的讨论,笔者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开始引入正题,顺利开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其次,可以使用交谈式或者说是情景式导入课程法,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情境,通过学生们的发言和讨论来过渡到实际教学中。此外,教材中的英语知识都是循序渐进的,是一环接一环的递进的,一般来说,后一章都是前一章的延续,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始之前,可以先简单对上一课进行回顾和提问,然后再开始新章节的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有条理,这样也可以实现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使用视频进行导入课程,放一些英语日常交际的片段或者电影的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开始新课程的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进一步学习的渴望。

2.授课阶段的应用分析

授课阶段的准备(presentation),我们称之为呈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出教师的课堂主导性作用,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还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实际学习之后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同学进行课文阅读,通过快速阅读,来理解文章大意,归纳文章的大致思路,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有一个了解。然后开始进行详细阅读,进行一些简单的问题训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开展实际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在实际考试中,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效率。

3.练习阶段的应用分析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练习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可以使用听、说、读、写等方式来进行,教师要使用这些方式,来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在前两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合理的开展实际练习,帮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可以设置一些情景,来进行模仿练习,帮助学生在实际实践中获得进步。

4.输出阶段的应用分析

输出阶段(production)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把这个环节安排在课堂快结束之前,通过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实际运用,把学到的技能进行有机扩展,以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课时十分有限,英语教师要利用好最后的输出环节,要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广泛输入,以此来促进学生在整体上获得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娟.运用四位一体教学法进行职业英语教学[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04)

第6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关键词:直觉思维;自主学习;解题技能;发散思维

在数学解题的四个阶段,即审题、探索、表述、回顾中,审题和探索都是以直觉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数学直觉思维,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重大的意义。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直觉思维在数学自主学习活动中起的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直觉思维是指人们在求解问题时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数学对象、结构以及相互关系作出敏锐的猜想和迅速的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正确与否往往与人们的数学基础、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经验密切相关,解答数学习题中的猜想、联想、合情推理,都包含有直觉思维的方法。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二、利用数学解题发展直觉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个人要从事数学自主性创造,必须具有直觉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自主能力具有特殊意义。

1.数形结合,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俗话说:“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地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辅形。借助于图形特征的启示诱发直觉,对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大有裨益。

2.利用类比、联想,拓宽思维空间

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方法。联想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解题经验及技能为基础,对于某些数学问题若能类比联想一些形式相同,思考方法相似,结构相近的熟悉问题或常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联想,拓展联想空间,这是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3.见微知著,引发思维顿悟

见微知著的核心是:一看到问题的假设或结论、已知或未知,就充分调动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信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孕育预感,催生灵感,并迅速作出关于解题方向的猜测。由此可见,“见微知著”能引发直觉思维的顿悟,顿悟的出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若a+b+c=1求证抛物线y=ax2+bx+c过一定点。分析:观察已知条件与抛物线之间的关系,可知只要令x=1时,则y=a+b+c=1,故抛物线过(1,1)点。

4.合理猜想,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数学猜想是依据某些数学知识和已知事实,对未知量及其关系作出似真推理,是科学假设在数学中的体现。借助直觉思维,依据经验素材,利用归纳、类比、变换等方法,对研究的问题通过合理猜测,形成数学猜想,然后通过逻辑推理证明其正误。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激发自主学习意识

一个人能否自主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取决于他有无自主意识,取决于他的自主意识是否强烈。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指的是只要有自主意识就一定有发现。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恰当的设置教学情境,激发自主学习、质疑探究的劲头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思维是遇到问题才产生的。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的“愿闻其详”的心理。

2.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从而形成创新性思维

在数学知识的体系里,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束手无策时不妨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加以梳理,引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发现隐蔽的联系,从而把各种信息做综合分析,并作出直觉判断,是激发数学直觉的重要途径。

3.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联想

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它与论证所用的逻辑推理相辅相成。数学教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由学生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精心安排教材,大胆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特殊化等方法,凭直觉进行猜测与联想。猜证法,学生猜错了是很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泼冷水,而是要鼓励、帮助他们寻找猜错的原因。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直觉思维和自主意识。

4.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

第7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一、活动目标

紧紧围绕党的十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示范引领全社会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带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活动内容

以“培育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水平”为核心,以普及领导干部、公务员基本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采取集中培训、自学、组织考试等形式,推动“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提升年”活动取得实效。

(一)健全学法用法制度。坚持局党组中心线集体学法、公务员学法等主要学法制度,党组中心组集中学法不少于2次,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学法报告活动。实行领导干部述法考评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确保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二)开展学习宣讲活动。以《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养成》、《法治思维与法治政府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增强领导干部廉政法治意识》等由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统一制作的《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系列讲座》光盘作为学习宣讲活动的必学内容,通过播放专题学习光盘、邀请专家现场讲座、举办法律讲坛等形式,传播法治理念。

(三)进行全员专题培训。坚持集中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把“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业务培训、全员讲学的重要内容和课题。采取专题讲座、业务培训班、集中辅导、菜单式选学、网络学习、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培训。

(四)组织法律知识测试。结合学习宣讲活动的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宪法、土地管理法及民事、行政、经济、诉讼等法律制度相关内容,组织全县领导干部、公职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考试,检验学习培训成果,以考督学、以考促学,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学法能力和用法水平。

(五)规范依法办事职责。根据本单位实际和工作职责,制定和健全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行为规范,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责任主体、工作流程、日常监督和违规违法行为责任追究等机制,保证全体公务员依法履职、依法办事。

三、方法步骤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提升年”活动从2014年6月开始,年底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6月上旬)

各分局、国土资源所、局机关各科室,结合本方案与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宣传动员。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6月中旬—11月)

各单位围绕活动内容,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务实管用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12月)

各单位要将宣讲活动全面总结,形成报告于12月5日前报县局法规监察科。

四、工作要求

㈠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提升年活动”是今年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和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局党组中心组要安排集中学习讨论,各分局、国土资源所、局机关各科室要将学习宣讲活动纳入集体学习内容。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宣讲活动,带头交流学习体会,确保宣讲活动取得实效。

第8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了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起点,以公平正义为中心的一个逻辑推理过程。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和态度。而法治方式作为方法论,是一种行为准则,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指明了具体路径,体现了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性和必要性。

从党的执政历程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并愈加重视法治建设。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党的十报告,不仅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

从推进发展的要求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凝聚着深化改革的法治共识。十报告强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设计了法治的最优路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则是凝聚法治共识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都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这一层面讲,改革的成效将更加体现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以切实保障改革沿着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进。

从维护稳定的大局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顺应社会管理的需要。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将利益诉求、纠纷解决纳入法治轨道,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法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更是实现十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法制宣传教育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中的积极作用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的提出,将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使其发生深刻变化。而法治宣传教育作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法制宣传教育是推动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平台。理念是思维形成的基础,并对思维方式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法律形式可以在短期内进行移植,而法律思想却很难移植,它是在反复的反思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思”、长期实践的过程。法制宣传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平台,通过宣传教育,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植根于领导干部心中,并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认同。

(二)法制宣传教育是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必由之路。认知因素,即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形成法治思维、提升运用法治方式能力的必要条件。领导干部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信仰、自愿守法和自觉用法,是法律实现其自身价值最广泛的途径。目前,我国80%的法律、所有行政法规和90%的地方行政法规都是由政府机关执行的,这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法律法规。同时,作为法律知识的传播,还包括传授法的机制、法理知识和法律史观等内容;不仅告知着法律的既定规制,还阐述着“为何如此而非彼”的法理精神,从而在知识普及中增强领导干部对法的认知,形成法的意识,提升法律修养。

(三)法制宣传教育是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法治信仰的有效手段。“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从过去的学法守法用法到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尊法”,这是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强调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从内心深处对法律的认同,使法律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第一准则。法制宣传教育担负着法律规制的传播职责,能为领导干部的行为提供标准,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法治思维、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培养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信念。特别是法制宣传教育中法治文化的传播,以文化特有的引领和约束功能,影响着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传播着法治观念和对法治的价值判断,培植着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从而促使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自1986年以来,通过27年持之以恒的普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养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和时展的要求相比,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扩展其广度和深度。

(一)更新工作理念。一是创新性理念。创新是法制宣传教育体现时代价值的根本所在。通过创新途径、创新机制等手段,提高法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推动领导干部在全民中带头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二是制度化的理念。要形成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制度体系,实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长期性和常态化。三是求实效的理念。切实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纳入法治建设先导区等目标的考核体系中,作为检验普法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二)创新工作方法。当前应着力构建三种类型的法治教育模式。一是导向型的法治教育模式。通过大力宣传用法治推进科学发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典型事迹,切实在领导干部中形成良好氛围,促进领导干部对法治价值的认同。二是参与型的法治教育模式。多组织参与行政复议、旁听案件审理等实践教学,提高法治教育活动的思辩性、互动性。三是渗透型的法治教育模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建立机关内的法治文化阵地,使领导干部切实体会到法治就在身边,从而形成推进法治的自觉和自信。

(三)培育工作品牌。品牌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可以探索以试点运行、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推进。通过项目化设计和整体化的推进,逐步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形成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品牌,以点带面地推动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优化工作体系。一是提升法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要以宣传宪法为核心,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同时,注重推介当前法学前沿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启迪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二是注重法治教育领域的广泛性。不断拓展法治教育工作领域。三是强化工作机制的协作性。运用纪律和组织等手段督促领导干部“真学、善用、坚守”。

第9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能力;程序性思维;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法治能力的重要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一)法治能力是领导改变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法律保障

我们党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始终并愈加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党的十报告阐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提出。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政府法治精神和法治方式的深化过程,是我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这也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行政。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越深化,矛盾越复杂,要想顺利有序推进,就需要法治做保障。在这一大背景下,领导干部具备法治能力已然成为全党上下的共同要求。

(二)法治能力是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社会实践

我国过去政府治理社会的人治色彩较浓,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单纯的行政手段无法协调各方利益,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全靠领导干部个人素养。新形势下,随着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趋向复杂化,如何有效地协调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体的利益,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对领导干部工作的现实考验,更是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法治能力是领导干部完成使命、提升能力的现实考验

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新举措:第一,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第二,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第三,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些举措对于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意识,保证依法办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些新的考核、监督机制都是对领导干部的一把戒尺,对此,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注重自身法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自觉做好依法行政。

二、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之间的关系

法治思维,本文作者认为就是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维方式。法治能力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为方式。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依法办事”,而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着,领导干部除了要“依法办事”还要在工作中“依法执政”,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领导干部头脑中树立了法治思维,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养成靠法、找法的好习惯,使得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十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响应中央对法治精神的要求,加强法制学习,树立了法治思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领导干部要将已经树立的法治思维巩固、强化,成为法治信仰,从而实现法治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的途径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法治国家的建立,决定着我们党能否依法执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能否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

(一)加强法治学习,树立合法性思维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培训、学习的重点不是要掌握多少法律条文、法律知识,而是了解一些国家的法治思想、法律的价值及工作相关的法律常识,以合法性为出发点,养成合法性的思维定势。但凡遇到决策问题都应先问一下“这合法吗?”或者“这有法律依据吗?”问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设立公职律师参与决策讨论、提过法律意见。”所以作为领导干部碰到自己拿不准的事情先咨询单位公职律师,如果“合法”不做那就是不作为;如果“不合法”却做了,那就是滥作为。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边工作边学习法治理念,看清自己的工作权力和职责,树立合法性思维,带头依法行事。

(二)遵守法治程序, 养成程序性思维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个方式就是相关的程序。可在我国的实践中,经常听到领导干部讲“我只看结果”。这种观念需要改变。《决定》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就是在强调程序的重要性。程序性思维不仅要求有程序、尊重程序,更要求程序要正当。试想官不守法、民怎能信法?老百姓看到工作在法定程序下完成的,也能打消质疑。双方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协调矛盾,处理问题,增强信任。所以,政府公职人员在具体的程序中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办事,我们的人民才会相信法律的权威。

(三)接受法治监督,形成权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