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规划经典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
一、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至今已经二十余年,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目前教育部的要求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能够胜任各类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与规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行为规范,并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可以发现,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呈现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的课程管理结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这表明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及中职和高职的发展定位是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也直接导致前者更注重理论课程而后者更侧重实践课程。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特征的专业,这就要求在普通高校内其课程设置必然要涉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因此,理论课程本身的实践定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契合,就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课程设置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其培养的学生首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的协调管理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地理、心理等均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其他如社会学、人类学也应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范畴内。然而纵观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在系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方面的课程设置多有缺失,很多学校在本科课程中也未能设置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课程,这导致学生在旅游基础知识的构建方面存在缺失,很难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理论课程与管理实践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很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课程自身,二是在于教材选择。一方面,理论课程相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力、思辨能力、领悟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受到学生个人兴趣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程度不均衡的现实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就是一个难题,即理论不能明确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目前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抽象性,其教材通常选用带有“旅游”字样的相应理论课程教材,这样无形之中就打乱了原有的经典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人为地剥夺了学生自主建立与旅游管理实践间的关系,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信息获取的不健全及其引发的理论到实践多重路径的缺失。
(三)实践课程定位偏差
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能、礼仪、实务领域占有的比重偏低,必选课多于选修课。这些课程以公共礼仪、导游实务和客房技能为代表,由于其定位较低端,社会普遍认同度较低,因此学生对该类课程存在逆反心理,直接导致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输入较高但输出较低的现象。加之这类课程的讲授与考核方式的传统、僵化,使得本应该提升个人修养与品位的课程反而使学生产生压力,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低下。尤其是校外的实习课程,由于存在工资收入低、住宿条件差及歧视等问题,尽管学生参与了实践/实训活动,但已经丧失了对该专业的兴趣,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存在极强的专业抛弃性。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定位主要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非普通高等院校的长处,中高职、应用型大学相比之下更具有优势。因此,相对这类课程后者院校的学生接受程度比前者要高出很多。加之目前很多的实践/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因此对于知识的吸收效率相对较低。而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端管理人才,旅游行业中涉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工作活动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中需要学生参与的训练内容,然而在现实中,关于旅游管理领域的实践课程却鲜有出现。
三、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彰显社会文化特征的理论课程设置
Inui等认为旅游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思考[2]。Holden、Wickens等人也主张旅游高等教育应整合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理论[3],以便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激励智力好奇心及审视和改进知识[4]。基于此,本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打破传统以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增设中外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课程,以理论带动实践,旨在引发学生通过对各个理论的思考及自身的反思,从根本上指导其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的行为活动。除此之外,为了能够保证和更为有效地考核理论课程,除了进行常规的理论课程考试外,学院可以考虑将导游资格证考试作为该专业学生毕业的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导游资格证考试涵盖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和政策与法律法规,这三大类内容对于学生掌握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了解行业的政策法规及熟悉业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理论课程与导游资格证考试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也便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经典理论教材的选取
鼓励将理论课程中的经典教材作为首选教材,以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经典教材为范本,教师个人则参考旅游领域相关教材的知识,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力求使学生在学习“原汁原味”的经典书籍的基础上,去品读相关知识在旅游管理领域的运用,使学生在教师的解读下自发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模式的形成,最终产生影响其终生的旅游管理思维范式。而这一过程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广泛的阅读量,能够融合理论课程的不同视角与观点,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寓教于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各个学科理论精髓。
案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典型的管理事件或政策问题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指出面临的困难和可供选择的方案,但不给出明确的答案,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它强调教师在精心选择并具体描述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早运用于法学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并在管理教育中得到普遍认可。在西方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已有近百年历史,比较成熟,并已建成世界三大案例研究中心(HaivajdvyFCCH)湘其他一些较为著名的案例资源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MBA教育时就比较全面地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将其大力推广。
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有关课程中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它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案例讲述、分析、讨论、评价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旅游领域的实战技术,成为学以致用的人才。这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专业技能技巧,巩固专业思想,树立职业意识。但不能否认,案例教学在我国管理教育中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由于旅游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阶段,理论研究有很多滞后的领域,实际案例进入课堂教学有较多的局限,因而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出本土化特色的缺失,教师较多地采用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案例进行教学,缺少针对性和适应性。对于这一局限,许多管理学者和教育专家已经提出明确的意见,即要加快案例教学的本土化发展。本文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来探讨推进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的若干问题。
2.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含义
案例教学本土化主要指教学案例的本土化,即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源自本土、地方特色鲜明、符合国情的案例作为分析、讨论、评价的对象。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案例教学国际化,主要指在案例教学中借鉴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良好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讨论和评价的对象。国际化不是国外化,本土化也不是本地化、模仿化,二者实际上是案例教学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本土化是案例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本国、本地的行业发展趋势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国际化是案例教学提升的重要手段。可以赋予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深入理解该行业的国际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案例教学的国际化正是以各具特色的本土化案例为基础的,对特定的国家而言,只有本土化发展成熟了才能促进本国教学案例进入国际间的交流,提高其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同时也可提高有关企业、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意义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职业素质这一微观层面,还体现在传播企业管理思想,促进企业发展更为广泛的领域。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突破案例教学国际化的局限
虽然案例教学国际化有突出的优势,在案例信息组织、问题设计等方面较为成熟,教师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国际上旅游管理方面的经典经验和教训,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案例教学本身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过多地依靠国际化的案例将会降低其实际效用。国际化案例中的社会背景不同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因此从该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技能技巧未必符合中国企业的需要。以之为教学材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与实际需要的脱节,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有可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水土不服。其次,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这是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条件。而教师获取国际化案例有关背景资料的途径相对较少,这就局限了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学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知相对要肤浅一些,即使教师提供了相关信息资料,学生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在信息获取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信息的不对称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其三,案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因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国际化的案例从采写到引入我国,再到进入课堂的周期偏长,案例资源更新缓慢,其中包含的教学信息时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相应降低。其四,国际化案例冲击了本土企业进入课堂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土企业的发展,而国际化案例所涉及的企业往往又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相隔甚远,不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
推进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可以突破国际化案例的局限。首先我国旅游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为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学习专业知识,教学双方都能获得较为丰富的背景资料,学生对特定事件容易产生共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案例教学的质量能够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国内代表性旅游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巩固学生职业意识,优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适应能力。
3. 2挖掘我国旅游企业的潜力
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样的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典型案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经典的教训,正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切入点。发展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基础和关键是案例教学资源的本土化。旅游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客观的立场来采写、评析、讨论案例,提炼旅游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可以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更多的智力因素,挖掘企业的潜力,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建议和意见,进而形成旅游管理教育和旅游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3. 3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案例资源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案例教学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企业走向世界的全新道路,即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途径走向世界。各国经典成熟的案例可以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在全球通用,这是目前全球各大案例研究中心通行的方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捷径。我国目前已有三大案例库研究中心,即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其中北京大学管理案例中心是欧洲案例信息中心(BCCH)的会员,其采写和收录的许多案例通过该中心向全球销售。加快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发展可以加速我国优秀的旅游管理案例的积累,让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案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为国际市场了解我国旅游企业创造机会,也为我国旅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当前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障碍
教学案例的选用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否选择本土教学案例也是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标志。尽管目前发展本土化案例的重要性已有目共睹,但除管理学科外其他专业的本土化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在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大变化,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但是由于案例教学理论研究和案例采写不足的局限,大量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旅游管理事件还没有纳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来,已经进入课堂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案例由于信息获取途径、采写水平的限制,多数还是初级案例的形式,案例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充分地发挥。
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需要教育界和企业界的联动,需要大量的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管理体系下,高校教师缺少走进企业调研、采写案例的动力,极大地局限了我国本土化案例的积累和推广。
5.推进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的建议
5.1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深入旅游企业采写案例
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旅游企业本土化的教学案例,但从数量和层次上看远远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教学案例有使用周期,国外案例库的资源是滚动更新的,一个案例的寿命大约是2到3年。目前我国还没有建成专门的旅游管理学科案例库,多数已有的本土案例是以教材或教参的形式出现,更新速度慢,与旅游企业的发展步伐不匹配,所以要加快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高校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的理想队伍。而成功的案例采写除了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职业技能等实践知识,这都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企业进行充分地锻炼。有关教学单位和部门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如将案例采写和案例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将案例采写纳入科研工作考核体系等)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来采写案例,提炼有关旅游企业的管理经验或教训。
案例采写往往涉及到企业的一些内部信息,还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支持,积极牵头与企业沟通联系,协调教学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消除企业的顾虑,使企业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接受客观中立的调研,为教师采写高质量的案例扫清障碍。
5. 2建立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资源库
加大旅游管理案例采写和积累的力度可以保证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来源,但真正持久地发展案例教学本土化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借鉴国际上管理教育案例库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参照我国目前管理学科案例本土化建设的成果,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资源开发应该及时建立案例资源库,将零散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集中管理,以便于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案例更新。案例资源库提供的是案例资源集中管理和使用的平台,通过商业运作机制,向各有关的教育教学单位和企业培训机构有偿提供适用的教学案例,所获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又可以投入到案例采编收录工作中,以确保案例能够滚动更新,保证案例资源库的生命力和时效性、适用性。专业的案例资源库建设和发展也可以为案例的质量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旅游管理案例资源的教育价值。
5.3加强教师案例教学法的培训
案例教学过程是实现本土化案例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中,强化对教师案例教学方法的培训是确保实现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其方法和技巧体现在课堂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反馈等多个环节中。案例教学方法培训应该使教师明确有关案例教学的下列内容:(1)案例教学的含义;(2)案例编写方法和选择标准;(3)教师导演角色和学生主演角色的定位;(4康例教学过程设计技巧;(5)案例展示介绍的方法;(6)课堂讨论的引导和组织方法;(7集例教学评价标准。上述培训内容应当融入高校的师资培训项目中,由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高校教师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案例教学的设计、组织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知识能力的展示过程,除了方法上的培训以外,教师还应主动地加强与旅游行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案例、学习案例。有望建立起来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库的管理机构其实在商业运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培训主体参与到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中来,通过教学方法培训和案例资源信息的培训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发挥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的价值。
在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方面上海这几年做了有效的探索。首先,从规范管理、科学规划着手,中心2005年编制了国内第一部工业旅游单项规划Ⅸ上海市工业旅游“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上海市工业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要求》也于2009年在全市实施,引导上海工业旅游行业向集约型、效益型、品牌化方向发展。其次,中心通过梳理上海的工业旅游资源,细分市场。针对老年人――怀旧情结、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商务团队――又一张上海新名片,推出了“上海工业旅游一目游”11条线路,以及以钢铁、汽车、微电子、航天为主题的工业旅游学生线路;与市老龄委、市退管委、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单位共同组织“上海老人看发展――百年工业回眸”、 “走进现代工业,领略巾帼风采”、 “展现都市风貌,弘扬洋山精神”、等主题活动。
拓展了机制创新、统筹兼顾的发展新模式。中心在2008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以上海工业旅游年票的形式深化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2008/2009上海工业旅游年票》整合了上海及江浙皖125个工业旅游景点,推出50余条特色旅游线路,走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新路径。中心从专题化、系统化的角度不断完善工业旅游产品,推出了“沧桑”上海、“起航”上海、“创意”上海、特色工艺寻访之旅、现代建筑经典之旅等16类主题产品;打造了高度――环球金融中心、长度――东海大桥、速度――磁悬浮列车、亮度――东方明珠等一批工业旅游精品;连续三年推出《2007/2008/2009上海工业旅游年票》,汇集了上海及江浙皖百余家工业旅游景点,成为都市旅游的创新产品。
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到2011年上海初步建成“产业特色、布局优化、区域联动、机制多元”的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体系、市场开拓体系、宣传推广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将工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年接待人数超10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0亿元,带动相关投资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达70亿元。
案例链接
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工业旅游实践
地处上海嘉定区的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鸡精行业的领头羊,近两年在工业旅游实践方面成果非凡,推出了参观生产流程、身临“鲜味体验”,品味饮食文化等项目,2009年荣获“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关键词] 国外案例 影视旅游 发展规划
影视、旅游,这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正在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时尚而潮流的旅游主题。现代影视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有着完整产业链的工业体系,目前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给影视拍摄后的间接旅游商机带来更大的经济繁荣。
一、国外影槐旅游案例
在国外,影视旅游是一根两头甜的甘蔗,旅游靠影视剧作的魅力大赚其钱,影视剧作则通过旅游得以推广促销、提升票房。英国旅游局为迎接踏访影视之旅的游客。每年都推出一张“英国电影地图”,详细介绍67部经典影视作品中的110个旅游胜地。旅游者可沿着这些路线,游览影视剧作中主人公旅程的沿途风景,身处此境,重温影视剧作中演绎的情调。
美国每年的旅游收入中至少有2/3与文化旅游有关,尤其是各种专业艺术中心、影视中心、迪斯尼乐园等将产生出上百亿元的收入。可见电影产业给美国带来的巨大的主题旅游规模。影视旅游在欧洲和美国的表现形式还表现在目前世界影响最大的国际性电影节及奥斯卡颁奖典礼。影视节也是影视旅游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当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级电影节有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电影节的开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洲大陆游客到举办地观光游览,大大促进了举办地旅游业的迅速提升发展。
《大长今》于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在韩国播出时,曾经创下58.9%的收视率,达到收视之冠,并于2004年获得“第31届韩国放送大奖”、“2004男女平等奖”。2005年初至5月在香港播出时,收视率曾达到42点。由于《大长今》在观众中广受欢迎,使得拍摄此剧的韩国文化放送电视台将为拍摄《大长今》而建造的外景舞台――“大长今村”改为主题公园,在村内的每个场景都设置详细的说明。大长今村于2004年12月对外开往后,立即吸引了大批韩国本土、中国台湾、日本等地的游客前往追踪长今的踪影。现在,大长今村跻身于韩国民俗村,以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德宫之列。成为新的吸引游客的著名景点。
二、我国影视旅游发展概况
中国影视旅游的产生,是以影视城的建设作为标志。1987年无锡影视基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随着《唐明皇》、《武则天》、《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电视剧的热播,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它每年吸引了超过300万人次的游客,促进了无锡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随后。国内兴起了投资建设影视城的热潮,先后有30多家影视城投资兴建落成,如广东南海影视城、山东威海影视城、河北涿州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其中横店影视城已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达160万人次。
另一方面,中国的影视与旅游的关系还停留在“影视剧+影视城”的简单商业开发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以也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缺乏政府引导,没有形成完整营销系统,造成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运营效益低,持续吸引力不强,文化内涵体现不足等问题。
三、中国影视旅游发展规划
(一)优惠产业政策扶持
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将极大地推动影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在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发动和协调各种社会主体的力量,通过政府计划、规制、金融支持、国际合作等措施促进影视业、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影视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和宣传媒介,影视剧的质量以及国际影响力是影视旅游发展的基础。政府为打造一流的影视剧出台政策、法规以及优惠措施。如美国通过文化登记制度、税收政策等鼓励企业向文化事业投资,设立文艺振兴基金等专项基金,财政支持等。
同时,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举办影视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吸引大批旅游者。此外,可简化旅游者签证手续,购物减税、免税等方面的措施吸引众多旅游者。
(二)整合影视旅游产业链
中国影视旅游还没有完全形成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紧紧围绕影视作品这一核心主题应深度开发相关旅游衍生行业的“后电影产品”,并系统性地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跨行业、复合型的影视旅游产业链。影视业与旅游业的紧密互动发展将产生良好的“影视经济”放大效应。在拍摄地点、演员服装、饮食文化选择等方面要十分讲究,这是影视业与商业紧密结合的重要策略之一。选择风景优美的景区作为外景地,或者根据需要搭建的外景地,影视作品拍完之后根据影视情节将影视外景地包装成旅游景点或建成主题公园。地方政府以及商家根据看到的影视作品巨大的营销效应将对影视剧拍摄给予诸多优惠与便利,如韩国免收景点场租费甚至出钱建造影视基地。影视作品中的衣服、食品、饰物、物品等都将成为精明商家争相生产、销售的旅游商品,而价格也会因为影视剧的营销作用而翻上好几倍。影视业与旅游业的利益共享机制孕育了庞大的影视旅游产业链,将促进影视旅游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实施旅游目的地营销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营销主体模式。由政府专职部门牵头协调各种社会力量,例如企业、影视行业组织、媒体、社会组织等组成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策划、实施海外旅游营销活动。这种模式能够集中、统一、高效配置目的地各种营销资源,从而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营销模式。
(2)形式多样的主题影视营销活动。策划、实施影视旅游营销活动方面要创意匠心独具,而且表现形式差异化、创新性。例如美国在主要旅游客源国的各大城市不定期地开展主题影视旅游宣传活动以吸引旅游者。巧打“名人牌”,聘请知名度高的影视明星参加海外旅游营销活动,利用名人的知名度来吸引旅游者。
(s)传统与新型营销手段的互补。为提高其影视旅游胜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一方面花费巨额资金在传统营销媒介上开展旅游宣传,还邀请海外旅行机构和旅游记者参加体验旅游活动,以高密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轰炸”来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另一方面运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高科技营销手段。健全旅行社电子网络系统,作为联系海外市场的交流平台,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以多国文字向各国旅游信息,推销旅游线路。
某年某月某日,一辆北京门头沟牌照的出租车,停在位于东五环外白家楼266号的红色经典主题餐厅门前,计价器上显示是287元。乘客一行四人付了钱下了车,走进了这栋厂房感觉的红色建筑――他们大老远赶来,只为在这里进行一次周末小聚。
类似的场景在老板胡中标的印象中早已见怪不怪:除了经常接待来自密云、顺义、石景山等远郊的顾客外,红色经典也是外地游客的必到场所,更不用说市区内隔三差五的公司排队、生日聚会或宴请亲朋了。此外,影视演员、歌星、社会名流等还经常光顾。
红色经典为何能被评为全国最有人气、最有创意的餐厅?而国内外各路媒体为何为之踏破门槛?这一位置堪称偏僻(连公交车都不通),甚至没作过任何广告的餐厅,为何如此火爆?胡中标希望“把红色经典餐厅开遍全国,让红色文化不断传承”的梦想能否实现?
文化餐饮
走进红色经典标志性的五角星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大型工农兵雕像,而“”时期流行的各种红色标语也尽收眼底。抬起头,天花板上贴满了放大的“”时期的各种党报头版。最吸引人眼球的则是,一辆东风牌卡车头穿墙破壁而出――这不是红色经典的全部。
在餐桌旁身着工人阶级服饰的服务员,舞台上红小兵的倾情出演,吃着忆苦思甜的农家饭……这些不仅满足了过来人的回味,也迎合了年轻人的猎奇。胡中标也不得不刻意回避一些海外媒体的别有用心的提问,“市场有这个需求,这无关道德、无关政治、无关意识形态。”
“北京这么多家饭店,凭什么大家就来你家吃饭,你家没有特点就没人来。”胡中标从国企下海后,希望做点有创新含量的生意,而他首先想到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我们还没有忘记曹操,还在看乾隆,红色文化是一段历史,我们就做红色文化。”他说。
当时,红色主题餐厅市场正是空白。“小孩子会去麦当劳、肯德基;三十岁以下的白领,会去酒吧;而五六十年代的人,没有一个能带来回忆,能认可的地方可去。”胡中标投资建设红色经典主题餐厅的主要考虑,“是让五六十年代的人能有地方可去。”
“好日子大家都记不住,艰难的环境可能终身难忘。”胡中标表示,“红色经典就是给大家找回忆的这么一个餐厅。而这一餐厅还有教育功能。父母带小孩来看:你们现在吃什么?我们那年代吃什么;你们现在玩什么,我们那时候玩什么?”他说。
胡告诉记者,“红色经典的另一特点是,大家到这个餐厅都有聊天的话题。不管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当年的人聊自己,年轻人聊父母,小孩子聊他们的爷爷奶奶。而在吃饭的过程中有交流,在吃饭后还能有沟通。”1963年出生的胡中标对那段记忆感触颇深。
确切地说,红色经典毕竟是一家餐厅,而餐厅成功的案例非常多,比如俏江南、海底捞等。而胡中标也经常与一些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老板交流,最后胡得出结论,“他们是餐饮文化,我是文化餐饮。我们是文化在前,餐饮在后。”
而这却加大了红色经典的成本投入。“演绎餐厅成本比一般饭店要大,一般饭店就是前厅和后厨,红色经典多了一道演绎。众所周知,演绎的成本非常高。”胡中标告诉记者,“红色经典要做到经典,招的演员、歌手、舞蹈都是专业的,很多在全国大赛上获过奖的,要不然大家也不会喜欢。在节目编排时,我们还专门聘请了专业的老师,这些都是成本。”他说。
据了解,在红色经典海淀店共90名员工,其中演绎方面(包括演员、灯光、音响、歌手、琴师等共10个人,而后厨和前厅分别为40人左右。然而,在成本方面,两者却并不对称。据了解,红色经典的后厨成本为9万/月,前厅为6万/月,而演绎就为5万/月。
胡中标告诉记者,“与其他演绎餐厅不同的是,红色经典跳舞的都是服务员,这是一般文化团体做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胡中标的考虑是,“我们编节目怎么排也排不过总政,演不过海政,何不让这帮业余舞蹈演员全民参与。这就是红色经典的激情。”
据了解,一些影视导演带着剧组慕名而来,从红色经典的演出中寻找激情。实际上,最早编排节目的时候,胡中标也在考虑,“如果我们去追周杰伦、宋祖英等,我们永远也追不上。往前跑我们追不上,那我们就往回跑。”
对于节目编排,胡也力求做到独创。“我们展现的那个年代没有视频,如果说有一点声频的话,也搬不上舞台。很多节目都是我们挖掘出来的,我们找到那个年代宣传队长一起开座谈会,一个动作一个细节的抠,下了很多功夫。”如此,甚至有人建议胡中标去将红色经典餐厅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很多节目,在网上都找不到。
“你们餐厅天天演节目大家会不会烦?年轻人能不能接受你们的节目,你们的餐厅能开多长时间?”――2009年8月,在旅游卫视《财富梦》节目现场,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向胡中标连续提出上述问题时,正是胡中标在北京的两家红色经典主题餐厅最火的季节。
据了解,红色经典有40套节目,而每套不低于1小时。针对不同的节日,红色经典则推出不同的主题,比如五一劳动节,演《国际歌》、《咱们工人有力量》;六一节,演《闪闪红星》、《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等;在情人节演《刑场上的婚礼》,年轻人非常能够接受,非常震撼,非常有教育意义。胡中标说,“红色经典每年都会有新的节目加入进来,也会淘汰不好的节目。”他透露,今年建党90周年,更有大作推出。
叫好不叫座?
对经营者来说,好的品牌不代表一定盈利,餐饮行业“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红色经典的烦恼。“餐厅虽然有演出,但价格稍微贵点,大家就不接受。人们虽然是为了看节目才来这吃饭的,但他们吃饭还是主要目的,而演出只是送给顾客的增值服务。虽然对餐厅来说,演出付出了很多成本,但也不能太贵。”胡深知,“因为成本太大,很多餐厅在一片赞扬声中,悄悄地死亡了。”如此,他只能将从其他业务赚来的钱扶持红色经典。
名义上的连锁餐厅,红色经典实际上在北京只开出了两家店。一是位于东五环外的白家楼的朝阳店,该店有3000平米的营业面积,于2005年8月开业。因为自建房子,胡中标为此投入400万,成本相对较高。而第二个店位于北京海淀香山路青龙桥北上坡的海淀店,营业面积为2700平米,于2008年3月开业,当时投资额为300万。
现在,海淀店每天接待三四百人,月流水在60万左右,而顾客主要面向颐和园的旅行团。据了解,海淀店已与几大旅行公司合作。其周末生意比较好,一些企业会经常选在此,就在前段时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就让红色经典整整忙活了二十多天。而朝阳店最火的时候每天最多接待700人,一个月流水能到80万~100万。
尽管,胡中标在向记者透露这些数字时,还略显保守,但他仍信心满满,“红色经典在北京已经开了六七年,名声非常大,没来红色经典的人非常少。凭借做企业的直觉。”他断定,“红色经典到全国任何一个中上等的城市,火上5年没有问题。投资人一年半就能回本,三年就能盈利。我可以向投资者保证。”
经过几年品牌积累,胡中标也希望能将之释放。而他正在运作将红色经典扩张到外地。在其规划中,“第一批先开到西安,奔着延安去的;然后是长沙,奔着韶山去的;然后是南昌,奔着井冈山去的。”因为胡希望通过直营方式,而受限于资金,他的规划迟迟未能落实。“很多人找我要加盟,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如果做加盟,这些店早就开起来了。”胡说。
现在,最令胡中标头痛的问题是资本。“我自己下海时间非常短,手里没有资本,第一笔生意还是贷款做的。而投资一个店需要很多钱。”胡现在最希望找到一些懂资本运作、志同道合的人,能够把红色经典当成一个品牌来做,与之共同发展。虽然有几家公司也曾找到胡中标,希望能将红色经典一起打包上市,但胡觉得这离自己太远。
也因为资金受限,胡中标即便对海淀店的装修不太满意,但也只能无奈:海淀店是租的,是平房有柱子,影响观看演出效果,还没有大厂房的感觉。“如果我再做红色经典肯定比现在做得好,经过7年的摸索,脑子中有很多创意,因为没有那么多钱,不能老在改。”
在胡中标看来,“自己能把餐厅做多大就做多大,一步步来做。”胡中标其完全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复制,但其仍坚持内生式的发展。据了解,很多加盟商找到胡跟胡谈加盟,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希望胡能够参与,但都被胡以没有时间参与谢绝了。
胡中标告诉记者,“红色经典看似复制起来非常简单,但别人只能复制一些皮毛的东西,而文化内涵却没有学到。”事实上,模仿红色经典的餐厅不在少数,在北京就有闪闪红星、红色宝典、1966等,但最后这些餐厅全部关门了。“你可以组建一个厨房,可以开个饭店,可以成立一个艺术团,但你要把餐饮和文化整合在一起,你不一定驾驭得了。”胡中标说。
最近,海淀店的效益不是太好,胡中标开始反思。“我们的马腿是不是被拌了?主题是不是大家不认可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往前迈一步?”他说,“如果行业没有问题,只能说自己有问题。”最近,胡中标经常组织两家店的经理开会,讨论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让他们找出红色经典的伤疤。胡中标还专门邀请很多大企业家前来会诊。
现在,胡中标还在为当初扩张海淀店而后悔。“生意好的时候,当老板的容易膨胀,我们干嘛不一东一西,干嘛让人去那么远?但往往市场跟人想的不一样。”胡连做梦都没有想到,海淀店做不过朝阳店。“从筹建到开业非常信心满满,因为这里交通也好,在文化方面,离清华、北大、中央党校和部队等都非常近。”胡中标认为,海淀店的投资非常不成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他总结,任何一个城市,消费群体,人数有限,喜欢这种文化的人就那么一批,但开两个店的话成本加大一倍。而现在总店要拆迁,所以迟迟未能做成关闭的决定。
【摘 要】生态旅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文把生态旅游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生态旅游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在教学中加入了生态伦理以及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内容,并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25-0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态旅游是在对传统自然旅游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门旅游学和生态学相互结合渗透的交叉学科,主旨是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径。其目的是:在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生态旅游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中国共建有森林公园530多个,接待中外游客达上亿人次,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除能产生社会和经济两大效益之外,中国生态旅游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一定生态环保意识的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保证环境效益的获得,这对于中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生态旅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来自于文科,其生态学基础不好,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态学知识,环保基础知识也相对薄弱,而要发展生态旅游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培养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上好生态旅游这门课对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通过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互动,让学生掌握生态旅游的活动规律、深入学习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及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这是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生态旅游课程的特点、本科教学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原则进行分析,提出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为生态旅游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随着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年历程,“生态旅游”已成为时尚旅游中的一个代名词。同时,国内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且形成著作出版,用作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的教材。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张建萍主编的《生态旅游》,本书是在作者本人专著《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吸取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其教学目标为:掌握本课程的基
本概念、理论和内容,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判断和思考;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伦理和生态规划、开发、管理的理念。
依据选用的教材,结合一些参考书和相关研究文献,笔者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成五大板块进行讲授,分别为:生态旅游概述――主要包括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及生态旅游系统;由生态旅游系统结构引出的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的客体――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媒体――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旅游的载体――生态旅游环境四个方面的讲授内容。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了解生态旅游产生的历史背景、能对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理念基本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能理解和运用生态旅游系统中各要素的要求及管理思想;了解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近年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点问题。同时能促使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和注重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
二 教学改革原则在生态旅游学中的运用
1.现实导向性原则
生态旅游是尚未成熟,但正在发展中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与当今旅游的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掌握生态旅游的最新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相关事实和案例,进行动态的丰富教学。
2.启发趣味性原则
生态旅游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思考与应用。尚未成熟、处于发展中的学科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时地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
三 生态旅游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选择的教材虽说比杨桂华等著的《生态旅游》增加了生态环境伦理、生态体验等内容,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在章节的衔接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人在授课时将整个内容划分成了四个部分来进行讲授:(1)生态旅游的基础知识;(2)生态旅游的主体;(3)生态旅游的客体;(4)生态旅游的载体和媒体。同时,还增加了生态环境承载力测量方面的内容,以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时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载体,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适时地运用到生态旅游教学中,并融入现实导向性原则,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的扮演,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在教师讲授之前,给出情景模拟的主题及要求,让学生分组准备。在课堂上模拟活动的场景,概述活动的要求及过程,然后学生参与其中的现场模拟过程,亲身体验活动的整个过程。例如,在教学“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时,学生分组模拟营销的过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总结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过程及注意事项。因此,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某一问题的认识上,能从现象看到本质,且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也更加牢固。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知识的阐释性,增添课堂教学生气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但是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笔者在选择案例时,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经典的案例,一些案例来自于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中的收集,这样的案例更接近实际,自己对整个过程也较为熟悉。如生态环境承载力中的超载和疏载两种形式,分别列举了黄果树和红枫湖两个例子。在让学生分析案例之前,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分析思路,以提高学生自主讨论和分析的效率。最后教师在进行总结分析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
3.讨论式教学
在生态旅游课题教学中,授课教师可通过讨论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有助于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同时,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个方法的运用,笔者依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采用给予1~2个开放性小论文题目的方式,以5~6人为讨论组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每一个讨论组选出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再进行全班集中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可能获得许多正确的或错误的观点。由此,教师在做最后总结时,要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要点。
4.现场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践行者。作为生态旅游的组织者、开发者和管理者,他们与生态环境的接触频率最多,现场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可带领学生到景区进行调研,有助于学生了解该景区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游客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为后续的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五 结束语
总之,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要以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重点。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还需要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对于与旅游环境接触较为频繁的一支重要队伍,生态旅游课程还肩负着培养这支重要队伍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社会责任,让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认识到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保护环境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为生态化管理、生态化服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15
关键词:旅游区 主题形象 景区规划 空间 配置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3B042)资助。
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形象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区能脱颖而出、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具有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形象就是实力和财富”的观点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在20世纪90年代末,旅游形象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主要课题[1]。
完整的旅游形象策划,包括形象调查、形象定位、形象策划、要素空间配置、形象塑造与传播、形象管理等过程。我国当前研究多集中于旅游形象策划、感知、营销等相关领域研究,且大多是个案研究,缺乏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2]。就如何在空间上对景区形象配置落实的问题,鲜有文章讨论,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尝试从多角度(资源利用、项目设计、形象定位、社会发展、产品设计、游客感知、市场营销、生命周期)讨论了如何利用旅游空间构筑展示景区形象,以实现旅游区特色落地、文化树立、形象展示的目的,希望能为旅游区建设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景区文化和价值载体。在形象定位后,要进一步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提炼出最具特色,并且可以明确地支持主题形象的“优势资源”,对其进行重点开发和项目打造。利用合理的项目,对资源可以承载的旅游功能进行“体验升级”,比如,在观光游览资源上进行“声、光、电”的包装,提升其参与和体验性;对静态生态资源进行景观布局调整,赋予其“迷宫”、“符号”、“画卷”等意念、情境;对河岸浅滩进行亲水设施、景观建设,将其升级成景观、戏水长廊等等。升级优势资源的种种手段,均以突出景区主题形象为核心,并利用项目整合更多的相关资源,使优势资源的体验和参与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主题形象的空间配置,要求“从点、线、面、网、区的资源着手规划和开发,充分利用基础旅游资源,打造优势资源,升级区域体验功能,利用项目引进更多特色资源以补充资源优势,凸显旅游区特色”。
二、充分结合文化内涵
成功的景区形象较好地符合了游客感知、区域背景、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等不同层面的要求,能引导和带动市场需求的发展,培育出钟情于自身品牌文化的游客,因此形象需要能够传达出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将实景实物上升到文化精神的高度,以做到“景以文显,文以景传”,在情境交融中传递出生动的文化信息。
旅游者旅游动机包含着强烈地寻找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由于各种文化之间不存在高低、好坏、对错之分,因此景区文化之间更多的是差异而不是敌对关系,差异暗示着合作、联动、发展的可能,因而景区要赢得良性的竞争势态和赢得更多的合作者,采取“差异化”策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例如:江苏的景区应该有其“江苏特色”,安徽的景区应该表达出“徽州文化”,某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域又应该有其地域特色,比如苏北、苏南的情况又不一样,皖北、皖南的风情又有差异等等诸如此类的分解、深入挖掘、细心结合,才能形成“浑然天成、独具风格”的特色景物。
因而从文化内涵角度看景区形象的空间配置,则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将地域文化体现出来,即“用文化包装景区”也可以说是“用景区包装文化”。可以总结成:“明确主题文化,聚焦文化差异,优先特色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创新文化内涵,创意旅游产品”,许多开发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尤其在一些成功的主题公园策划案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其中”的空间配置理念表现的更加明显。
三、创新景区项目
从主题公园多种多样的娱乐项目可以看出,旅游项目是体现景区形象和文化内涵最重要的载体。总结主题公园规划案例可知,项目策划的核心是创新过程,包含“体会文化意境筛选典型场景组织布局文化活化”。
首先是体会文化意境,首先要能“入乎其内”——欣赏和想象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场景,感受到景区所要烘托出的意境;然后筛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场景——就像作一副春天的画,没有必要把所有春天的景物都画上,只要选择出能代表春天风貌的景物即可;紧接着就是将这些场景安排好出现的次序和位置——布局,就像讲故事一样,组织好起承转合;最后就是创新项目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分解、组合、背景转换、捆绑连接、逆向、伏笔、重点等各种创新方法,以求用生动、合情合理、可体验的娱乐项目调动游客的热情,使其被感染,激发起游客的共鸣。
比如常州春秋淹城主题公园将“旋转木马”包装成“歌舞升平”的场景;利用“漂流”营造出惊险刺激的场景,让游客去体会“伍子胥过昭关”的层层磨难;在“波浪翻滚”游乐设施周围搭建战争场景,使游客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
总之,项目设计中“创造新场景、新情形、新感受、新印象和新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如何配置和选择,均要“以彰显景区形象特色为核心,以引领游客新体验为宗旨,以新趋势、新潮流、新科技、新模式为首选”,创造出与众不同、充满创意、惊喜连连的旅游新境地。
四、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
旅游资源具有社会公共性,是一种健康资源,具有文化教育的基本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持续地提高,旅游消费从观光旅游逐步趋向于有特色和个性化的专项旅游,比如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城郊乡村旅游等,然而当前很多景区还延续着游览观光的主要功能,仅仅通过聚集一些流行的旅游项目来发挥娱乐功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需求,景区亟需作出深度调整以赋予自身新的生命力,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在哪些地方调整?”“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进行调整?”“如何适度超前?”这些问题需要落实。
总结很多新兴景区的成功要素如下:“文化”是景区的灵魂,“创新”是景区的根本,“产业群”是景区的躯干,“科技”是景区血液,“多元”是景区保障,“服务”是景区的行为准则。新时代背景下景区需要“突出历史文化精髓、汲取现代科技体验、大胆创新文明寓意,引领人民健康娱乐理念”,这也符合了国家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引入高科技手段,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娱乐项目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观赏性,丰富旅游娱乐项目的内涵”的要求。
五、开发种类丰富的旅游产品
科学合理的空间配置需要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填充,就像货架上需要摆放精美的产品,这是一个由“虚”到“实”的设计展示过程。由于旅游产品内涵的广泛性和研究认识的相对缺乏。在现实中,不少景区之间的产品盲目效仿或跟从式开发,空间配置过程中难免有雷同和重复现象,建成后的景区潜伏着诸多发展风险与市场危机。
只有符合市场规律的旅游产品体系才能健康成长。理论和案例均反映出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时需要注意:一、多元化设计。发展多种类别、形式的旅游产品,形成主次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二、根据与旅游主题的关联性大小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比如生态旅游产品可以按照游客生态意识的强弱设计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给游客以立体饱满的生态体验;三、合理设计旅游产品的“兴奋点”和“消费点”,以增加产品吸引力和赢利能力,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的要求,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回报;四、适量发展深度旅游产品,保证旅游者“畅体验”和“塑造自我,获得深层体验”的需求。
总结以上分析,旅游区主题形象在空间配置上应该注意:“开发多种旅游产品表现主题形象;分层产品后进行分期建设——与主题形象关联性强的产品先行开发;对产品的兴奋和消费点进行重点设计、布局;完善各种游客体验平台。
六、充分满足游客感知
自20世纪70年代初Mayo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都是旅游者的“感知形象”,是旅游者对某地的总体感知或全部印象总和,或者是对目的地的精神描写[3]。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旅游者形象感知的内涵和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而这些因素大多仅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因此大多不易被旅游地或企业所控制,所以对于旅游开发和建设的意义十分有限。本文尝试总结出一些空间配置的建议,列举如下:
①开发设计具有代表当地特色的视觉景观,产生视觉美和吸引力。②在景区内适当的位置,设计“视觉识别符号系统”和“触觉、听觉、味觉包装系统”,用最鲜明、最醒目、美观生动的标识及图案概括出景区的特色,使旅游者获得显著、惊喜、深刻的触、听、味觉感受,加深旅游体会,便于景区形象被快速感知和记忆。③注意对景区空间选择恰当的“意觉包装”,形成统一于景区形象的“意觉感受”,即用一些“融入化”、“情景化”、“互动式”的手法,使游客实现精神层面的情感诉求与亲和。④精心打造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利用首因效应、末因效应、光环效应、标志效应突显景区旅游形象。
总之,“突出景区核心区,合理布局视觉识别符号以突显景区形象,全面打造游客感觉系统以加深游玩体验,个性化设计旅游地标区以彰显地域特色”。通过重点突出、有机整合的空间配置手法,使景区形象准确地传达给旅游者。
七、顺应旅游市场发展规律
旅游市场具有综合性、敏感性、依赖性,因而变化迅速。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开发者不仅需要确保景区形象适度超前,并且要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这就对景区的空间配置提出了一些要求,列举如下:
①特色文化和项目先建,景区品牌形象先行,优质资源保护性开发,基础和服务设施紧随,支持和完善类项目跟上;②为景区远期发展建设预留空间和对策,保证设施和项目的可调整性。重点预留发展的空间包括:优质资源区、核心功能区、中心地带、面积较大的功能分区、综合服务区等。重点预留发展的设施包括:投资或体积较大的建筑、基础服务设施尽量采用生态设计和材料、标志性符号景观等。
在空间配置中应时时怀有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并为未来建设留有余地,才能确保景区能够推出日新又新的主题形象和旅游产品。
八、总结
目前,“形象竞争”已经成为景区发展关注的重点:如何塑造形象,确保特色落地?怎样才能建设出一个精彩夺目、具有强烈吸引力和蓬勃生命力的旅游景区?在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中,一些景区规划、设计、开发的优秀团队和公司涌现出来,许多精彩的创意和成功案例引领着景区开发向着充满创意、彰显特色、优质合理的高度进发,也为旅游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仅就景区形象的空间配置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此表达笔者对旅游开发人员“创意经典,落地运营”实践精神最诚恳的敬意!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旅游形象在空间的配置问题,通过积极地讨论,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提供更扎实、全面的指导,希望每个景区都能为游客呈现出一个生动饱满、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形象,而游客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感动和陶冶。
参考文献:
[1]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操作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7,21(5): 25-31
[2]保继刚.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关键词:旅游饭店;培训方案;有效培训
现代企业的竞争,虽然是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旅游饭店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活动。现在多数大型旅游饭店的高层管理者对培训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对培训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培训效果差异很大。培训属于一种投资,短期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培训效果远远超过支出;另一方面,某些培训的成功率很低,甚至会出现半数培训费被浪费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设计出一套完整、有效的培训方案。
有效培训的基本要求
(一)有效培训目标的确立
有效培训首先应当建立在对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在对旅游饭店的经营目标、经营策略、周围环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对人员的要求,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门分析、确定相应人员培训目标与发展要求。不同的旅游饭店经营标准不同,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也不同。培训前,饭店管理者应将饭店的经营策略与人才需求联系起来,然后确定培训方向、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只有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培训才会成为有效的培训,才能最终提高饭店的效益和竞争力。
(二)培训范围的划定
必须把握两个层次的培训。
管理层的培训旅游饭店的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只有当饭店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品质、知识素质和决策与管理能力时,员工才能被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经营观念所吸引,酒店的整体运作能力和竞争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提高其智力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可以使酒店从经验型管理转变为知识型管理、创新型管理。
员工的培训找出员工现有的知识、技能与酒店需要的差距,分析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比如分析员工出现的问题究竟是由于其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还是因为环境问题或是工作设计问题而引起的;哪些员工需要接受培训;他们是否做好了接受培训的准备等。
(三)培训理念的树立
旅游饭店培训应该重视理念。所谓理念,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心的信念和追求。旅游饭店的理念,是指由旅游饭店特点所决定和要求的基本意识和观念。主要包括职业理念、服务理念、道德理念和竞争理念。
职业理念有些刚进入旅游饭店工作的新员工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有些则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只把饭店作为一个过渡、跳板。培训时,如果只向他们讲授如何铺床、摆台是不够的,还应向他们讲述旅游饭店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发展前景,以及个人的职业规划,使员工热爱饭店,愿意在这里实现人生价值,用事业吸引人,用前途留住人。
服务理念旅游饭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服务。要通过多种方式树立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只要客人的要求合理,就不能对客人说“不”,应主动帮助客人解决困难。
道德理念旅游饭店的员工必须恪守职业道德。旅游饭店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热爱本职工作,培养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感,全心全意为客人服务,加强职业责任心和道德义务感,努力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竞争理念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理念。旅游饭店员工必须牢固树立竞争意识。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努力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员工只有树立了竞争理念,才会在工作中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培训方法的选择
要使培训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据饭店自身的特点、各部门及岗位的特点,因时、因岗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对各类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法的选择应以有效满足旅游饭店及个人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达到培训目标为基础。
(一)旅游饭店通常采用的培训方法
授课式培训法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低成本培训方法,虽然许多培训专家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认为授课式培训法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培训中却不能完全抛弃这种方法,如对于以获取酒店管理理论为目的的培训,这种方法就很实用。但更多的时候应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否则就会显得枯燥。
工作分解培训法所谓分解,就是把某项工作分解开来,分步骤列出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对每一步骤的分解点和与之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描述,形成一套一目了然的工作程序。这种方法比较有效,适合酒店中操作程序相对固定的岗位,例如摆台程序、做床程序、PA清洁程序等。这种培训方法见效快,受训者有大量实践机会。
案例分析法此方法要求受训者分析现实工作中的案例。培训者通过列举经典案例,学会发现工作中潜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员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作为指导技术,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人际互动,要求受训者模仿实际工作行为,表演这种互动关系。这种方法适合于教授人际技能和服务技能,使受训者进一步熟悉掌握工作程序等。
在岗培训法几乎所有的新员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在岗培训。酒店中很多岗位都适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培训。但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因为该方法要求受训者观察熟练员工的操作,很难使员工获得完整的工作技能。
室外培训法这种培训旨在建设员工的团队精神,通过室外活动,共同克服各种困难,使员工理解团队精神和协作的意义,以及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必要性。
(二)有效培训方法的选择
旅游饭店在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时,应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若干种培训方法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下表针对酒店主要部门的工作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有效培训方法: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采用交叉培训的方法,例如让中餐厅的员工到西餐厅、客房进行几周的交叉培训,学习西餐或客房的管理、服务知识,这样,有助于员工找到更适自己的岗位,获得更多知识,同时也增强了部门间的理解与合作。但交叉培训法的实施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员工学好本部门的业务后,才可以进行交叉培训。
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检验了培训的可行性,又为下一次培训提出新的要求。培训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员工的反映进行评估通过员工的反应进行评估,即通过受训者的意见反馈进行评估。培训的效果可以从员工的面部表情反映出来,每次培训结束之后员工都会表现出对此次培训的满意程度。这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表格、面谈等方式得到评估结果。
通过考查进行评估主要应用考试、演示、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这种评估会给学员造成压力,有利于督促其更好的学习,更富有责任心。
通过工作与行为考核进行评估即以培训后员工的工作、行为、技能的变化作为评估指标。
通过绩效进行评估实施对个人部门和整个旅游饭店的绩效影响,可用效率、成本、质量、出勤率为指标评估,确定培训方案是否对酒店的经营运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培训质量的保证
(一)影响旅游饭店培训效果的因素
培训认识上重表面轻实际,使培训流于形式。例如在对旅游饭店产品知识培训中,培训者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受训者在下面小声聊天,完全没有达到培训效果,受训者对饭店产品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使培训流于形式。
培训组织上重视饭店,轻视员工,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培训内容上重业务技能提高,轻素质培训,不利于员工发挥个人才能。
培训过程中重组织实施,轻运用管理,使培训难收实效。
(二)提高旅游饭店培训质量的途径
实施职业生涯管理,从战略的高度对待员工培训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由组织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能够实现自我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建立旅游饭店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员工培训档案,并使之与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为旅游饭店的发展规划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也有利于为员工个人的发展赢得安全稳定的心理空间。
多层面的员工培训需求评价,以保证旅游饭店培训需求与员工培训需求的一致性员工培训需求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从旅游饭店整体发展层面分析,指的是确定整个旅游饭店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旅游饭店的整体发展目标与战略要求;
2.从工作层面分析,分析员工达到理想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其中包括各种技术技能、管理技能以及各种营销技能等培训需求。
3.从个人层面分析,即将员工目前的工作绩效与旅游饭店的员工绩效标准进行比较,寻找二者的差距,针对差距进行培训。
注重素质培训培训由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国内酒店往往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培训上,素质培训仅处于初级阶段。然而,素质培训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培训阶段,对旅游饭店尤其如此。旅游饭店的服务是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的结合。有形服务部分可以通过服务质量加以检查,是可控制和易提高的部分。无形服务部分却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只有通过素质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养成热情友好、诚实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表现出高超的个性化服务技能。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实行人本管理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思想,切实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成就人,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创造能力,培养员工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对旅游饭店的忠诚,将自己的理想与饭店的发展壮大紧密融合起来。
总而言之,有效培训是旅游饭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谁能够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谁就能为饭店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促进其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娟.现代旅游饭店有效培训系统的设计与运用[J].旅游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3,(1).
[2]王兴生.旅游饭店培训该重视理念[J].中国旅游报,2002,(7).
关键词:民居保护;城市化;经济发展;历史文化
1 引 言
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如何妥善地保护古民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次考验,做好民居保护工作,对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的历史文化魅力,更好的促进城市化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当一座座光怪陆离的建筑拔地而起的时候,这些有着古朴生活气息的传统民居默默地表达着农业社会的乡情语言,因反映宁静、朴实的田园生活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更新与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民居的保护及利用之间的关系,成为考验城市建设决策者文化智慧与文化远见的一大难题。
2 民居保护现状与城市化进程
我国许多古民居在开发中急功近利,国家政策和法规轻易就被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应对人口变迁、环境变化、经济调整等问题时,古民居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存在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破坏空间格局、改变山形水势、过度商业开发、过多外迁居民等错误倾向;另一方面缺乏对古民居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研究,古民居保护意识淡薄、保护理念不正确,造成了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的随意和无序,出现了简单化和趋同化的倾向,导致城市化与古民居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据统计位于城市里的部分古民居一半以上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但散落在农村的古民居却是另一番景象,百分之八十的古民居已经被损毁。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古民居自然损坏严重,出现了木质老化、腐朽,屋顶坍塌、缺损,墙体开裂等问题。
在我国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要注意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化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乡村建成与城市同质化的一部分,要在发展县区经济,建设现代人文乡村,推进落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的同时,在城乡规划和布局方面,注重发挥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功能定位及各自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尤其要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角度,重视乡土文化尤其是古民居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和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面临着新一轮城镇建设的,古民居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应充分利用它的历史价值,发展适合地区实情的产业,。盲目的对古民居实行重建措施,反而会使现代化过程滞后。由此,作为与城市化进程相同步的古民居保护工作,在保护过程中应切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各文化古城的发展模式。
3 古民居保护的措施
将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作为古民居保护的重中之重。在古民居保护的具体实施中坚持规划统领;坚持科学决策,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坚持文化传承,延续古民居历史文脉;坚持造福于民,让古民居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回顾多年探索与实践,推进古民居保护,要高度重视,要动员全社会集体参与,避免盲目拆建,避免古民居过度商业化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的古民居保护理念。在古民居保护思路上,坚持以“点”为基础、“线”为纽带、“面”为突破、“全城”保护为终极目标,突出古民居的原真性保护;在古民居保护定位上,始终突出以人为本,既要注重子孙后代的享有权,也重视当代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在古民居保护理念上,始终突出整体性,合理开发就能永续利用;在古民居传承方向上,始终突出文化性,文化内涵挖掘越深古民居就越具生命力;在古民居保护体制上,始终突出权威性,用最有效的机制带动最有力的保护。
传统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是保护古民居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保护必须坚持系统保护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出台古民居保护的专项法规
根据现有的《古民居保护法》《古民居保护法实施细则》《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起草与古民居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对传统古民居村落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产权转让、旅游开发、保护维修程序和技术要求等涉及保护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确规定,确保民间未列入古民居保护单位的传统古民居保护工作有据可依。
3.2 将古民居保护纳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将传统古民居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总体规划,依法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之间的关系,注重改善居民的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促进地方政府加大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力度,维护区域历史文化遗产安全。
3.3 设立新型城镇化和村落保护专项补助资金
建议设立古民居保护专项资金,对保护、利用工作中做得好的基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产权人按照古民居保护要求实施维护和修缮的给予适当补助。各级政府应用“退税”政策作为手段,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投资方式,参与传统古民居的保护。鉴于许多地方存在的古民居空置造成建筑加速毁损的现象,对产权明晰的非古民居性质的古民居,允许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交易、置换,以利古民居的保护。
3.4 建立古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机制
合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生态旅游开发,充分挖掘其旅游观光和学术研究功能,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利用促进保护,设计和建设以弘扬和展现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具有较高生态旅游价值的民间文化经典线路和景区,是实现民间文化保护良性循环机制的有效措施。因此政府各个部门应通过分工合作,利用部门优势开辟几条具有地域特色和民间文化特色的经典景区和经典线路,通过文化旅游,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从乡村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的转变,探索一条古民居保护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新思路。
4 结束语
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挖掘古民居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古民居的保护,不能仅限于古民居或历史城区,而是要从保护遗产网络真实性、完整性的高度出发,面向古民居涉及的整个区域,并使遗产网络与生态格局相结合,在区域范围内构筑遗产、景观、生态一体的体系,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的结构性要素之一。
无论是古民居还是古民居的相关区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山水环境日趋碎片化,形势严峻。当然城市化进程与古民居保护并不是一对不可协调的矛盾,国内一些城市为了保护古建筑而修改城市规划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任何城市的生命基因是凝聚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文脉,衡量一座城市发展健康的标准首先并不是规模,而是保持城市文化特色的程度。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脉,使其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的光彩,是我们在当今城市更新改造中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第二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业祖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四川建筑,2005.
[3]杨春蓉.保护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民居[J].经济导刊,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