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濒危动物的举措范文

保护濒危动物的举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濒危动物的举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护濒危动物的举措

第1篇:保护濒危动物的举措范文

1 主要举措

1.1 开展科研监测工作。1981年,浙江大学诸葛阳教授首先在乌岩岭保护区发现了黄腹角雉。为了保护这一濒危鸟类,保护区积极与北师大、浙大等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科研监测工作。以著名鸟类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郑光美为首的研究团队,自1983年起在乌岩岭保护区对黄腹角雉的生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黄腹角雉的生态适应机制和生活史对策作了深入探讨。研究内容涉及种群结构与动态、栖息地和巢址选择、繁殖生态、栖息地片段化、行为、生长发育、食性、越冬与迁移、活动区与活动性、生理生态、人工种群的建立、人工授精、再补充、再引入等。研究时间跨度长达20余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黄腹角雉繁殖的生态生物学研究》项目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这些研究成果,保护区开展了仿生人工鸟巢放置、人工投食等措施,以改善黄腹角雉的营巢和生存条件,提高其野外孵化率、幼雏成活率和成鸟的生存率。调查发现,在2002年布放的200个人工鸟巢中,有8%被黄腹角雉利用,效果相当明显。与此同时,保护区还开展了人工饲养繁育试验,并成功解决了黄腹角雉在原产地的人工饲养、繁殖等难题。另外,保护区还开展了黄腹角雉的野外监测工作,以掌握黄腹角雉的野外种群变化情况。

1.2 加强黄腹角雉的宣传和保护。

由于该鸟自身防御能力差,经常是山民的盘中美食,当地民众称之为“山鸡”。自从该“山鸡”被鉴定为“国宝”以来,该保护区即大力开展以“科普宣传进社区”为主要形式的黄腹角雉科普宣传活动,以提高社区百姓对黄腹角雉的知晓率和爱鸟护鸟意识。2010年乌岩岭保护区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功申报了“中国黄腹角雉之乡”称号,以进一步营造保护氛围。与此同时,在公安等部门的配合下,在社区开展了收缴猎枪、“电猫”、兽夹等猎捕工具的专项行动。对盗猎分子则予以严厉打击,典型案例还在媒体上曝光,以震慑不法分子。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保护黄腹角雉”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常有社区群众将误捕的黄腹角雉护送至保护区放归就是很好的例证。

1.3 加强栖息地保护。

栖息地被破坏是黄腹角雉致危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其栖息地保护是黄腹角雉保护的重要环节。

1.3.1 扩大保护区面积。研究表明,黄腹角雉主要栖息于海拔800―1400m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内。在乌岩岭保护区这样的典型栖息地内,黄腹角雉的分布密度达到每公顷0.15只。但保护区原有面积只有1456公顷,远远满足不了保护的需要。为了给黄腹角雉提供更优越的生存栖息空间,1994年,保护区的面积扩大到了18861.5公顷,扩大了近13倍,占泰顺县域总面积的1/10还多。

1.3.2 严格禁伐。对划入保护区的森林禁止采伐。为了达到禁伐的目标,一方面保护区通过设置哨卡检查、上山巡查等方式加大了保护力度,及时制止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建立了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给予核心区和缓冲区森林每亩25元/年、实验区森林19元/年的损失性补偿;对下属的乌岩岭国有林场进行改制,不再进行森林经营,为此33名工人提前退休,47名工人下岗再就业;在保护区社区全面推广液化石油汽,以替代薪材。这一系列措施效果十分明显,保护区森林植被得到全面恢复,覆盖率已达92%以上。

1.3.3 实施生态移民。我区由于地处沿海人口密集地区,区内共有社区居民4349人,人类活动比较频繁。为减轻人类活动给黄腹角雉的生存繁育造成的干扰,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保护区开展了生态移民工作,至今已下山安置265户1085人,其中在黄桥乡实施了“整乡搬迁工程”,共在邻近的司前镇移民安置230户805人。为了进一步推进保护区生态移民工作,今年地方政府推出了新的移民安置激励举措,即:将安置地点安排在县城,并以“宅基地换住房”,农户可自愿以合法宅基地(房屋)有偿置换县城安置点内的公寓房。第一期首先在地处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罗阳镇马联村、五斗村启动,共涉及近400余户1300多人。这一政策今后将在全区实施。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明显。乌岩岭保护区面积扩大后,成了浙江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其中集体林面积17000多公顷,占总面积的92%之多,涉及到4个乡镇12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区内在册居民达4000多人。由于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使得保护区面临一系列涉及保护、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等急需研究与解决的实际问题,社区矛盾突出。生态移民也因为缺少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难以全面开展。目前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黄腹角雉有效保护的主要因素。

2.2 受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黄腹角雉栖息地无法得到更好的优化。现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保护区的森林严禁砍伐。乌岩岭保护区是1975年在国营乌岩岭林场的基础上建立的。1994年扩区后,又把许多乡、村林场划入其中。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在政府的号召下,这些林场以及社区居民将原始植被--常绿阔叶林砍伐后,营造了大量高密度的人工针叶林,主要是杉木和柳杉等。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这些人工林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抚育间伐和更新改造,林分过度郁闭,林中植物种类单一,与黄腹角雉生存密切相关的灌木及地被生长不上来。特别是处于快速生长期的高密度中龄林,林下其它植物基本不能生长,一些地块甚至达到寸草不生的状态,人称“绿色沙漠”,黄腹角雉栖息地面临相对片段化、狭窄化问题。调查发现,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斑块中,当这些斑块间的距离在500米以上时,黄腹角雉在斑块间扩散的概率就非常低,时间长久势必造成近亲繁殖,威胁到黄腹角雉的生存和遗传多样性。

2.3 黄腹角雉濒危态势未得到根本扭转。一是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力低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去今两年,保护区利用视频监控对5窝野外黄腹角雉蛋的孵化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有2窝雉蛋被菜花蛇吞食、1窝雉蛋被青鼬盗食,另2窝在采取人工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才孵化成功,可见其在自然条件下繁殖之艰难。二是保护区毗邻地区的乱捕滥猎现象还比较严重。乌岩岭保护区与浙江省景宁县、文成县及福建省寿宁县等地毗邻,这些地区不属于乌岩岭保护区管辖范围,我们的巡护执法和科普宣传都无法覆盖这些区域,加之这些地区的山民历来就有上山打猎的传统,这无疑给黄腹角雉的保护增加了难度。如去年4月,保护区工作人员就从浙江景宁一山民手中解救下一只黄腹角雉。

3 对策思考

3.1 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解决社区矛盾。针对保护区集体林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浙江省的财力较充裕的情况,结合社区群众的意愿,可灵活采用提高补偿标准、租赁、承包乃至赎买等政策措施,努力解决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以提高黄腹角雉栖息地保护的效力。同时,上级在保护区生态移民方面也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以加快保护区生态移民工作的进程。

3.2 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全面改善黄腹角雉栖息地。针对黄腹角雉栖息地被人工林片断化的问题,乌岩岭保护区前期已开展了不范围的恢复重建试验,即通过采用当地常绿阔叶林的建群树种及黄腹角雉的取食树种,按照“人工促进自然更新”的方式,对试验区内人工针叶林进行更新改造。科学监测表明,试验区域黄腹角雉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对比区域,这项工作能极大促进被人工林损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发展,能有效改善黄腹角雉栖息环境。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以科学的设计和严格的监管为基础,在乌岩岭保护区实施黄腹角雉栖息地改造项目,逐步解决片段化、狭窄化的问题。

第2篇:保护濒危动物的举措范文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有尾两栖类的隐鳃鲵科,大鲵属,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 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物肉白嫩,味极鲜美,可供制做珍馐佳肴、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2] [3]。在我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的支流中,大多生活在深山峡谷的溪河之中。由于大鲵身价的珍贵,这些年来使其遭遇了非法灭绝式捕杀的厄运。加之现代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生态污染,农业化肥、农药广泛使用造成水质破坏。包括自身繁殖率低等因素,在大江大河及其支流下游大鲵基本绝迹。全国仅有的几处原产地种群数量急剧衰退锐减,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充和恢复。我县属长江上游流域,由于植被和水质较好,仍有大鲵繁衍生息的空间。

1、大鲵自然资源状况

__县位于__西部,地处鄂西山地向__平原的过度地带,平均海拔__米,东邻荆门,西襟宜昌,南连__,北望__、保康,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1%,县域内有3大河流及43条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长江,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降雨充沛。在西河流域、沮河以西等地区,山高水冷,但森林茂密,河网密集,溪流纵横,石灰岩质山体和溶洞、暗河分布较多,水质清澈且资源丰富,无任何工业污染,常年水温在1—20℃之间,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大鲵在远安得以分布,也是重要原产地之一,由于生长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种稀缺资源,在国内外都是不可多得和不能仿造的。

2、大鲵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

__县作为全省重要的大鲵原产地,已建立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典型的高山丹霞地貌,为碳酸盐岩母质,人烟稀少,河流沟谷陡坡,纵横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岩溶地貌发育充分,溪河、溶洞、伏流众多,四周森林茂密,水质清澈冰凉,环境幽静,是大鲵理想栖息地,河内野生大鲵资源丰富,数量多,个体大,同时也在积极向上级申请建立“__县西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并进行大鲵原产地地理标志认定。市场监管力度强,农业、水利、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同时监管,禁止在全县范围内从事炸鱼、毒鱼、电鱼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捕捞,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随意捕捉、收购、买卖、伤害娃娃鱼资源等行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一切行为的捕捞生产活动;禁止一切捕捞活动,凡不属于可上餐桌的成鱼一律不准运出境外。

近几年来,一些个体养殖户就看到大鲵的发展前景和__得天独后适应生长环境,依托荆州市水产科研所,充分借鉴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和技术,建立了龙洞坪人工驯养、繁殖场点。经过近十年的艰苦研究和实践探索,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大鲵人工繁殖、驯养技术,建立并发展了天福庙较大规模的驯繁基地。成为养殖龙头带动户,辐射带动西河流域初具规模的家庭式养殖点10户。现全县养殖总量达2万尾以上,年产种苗1万多尾,年产值1.5亿多元。

3、开展大鲵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绿色新兴产业意义重大

3.1、资源优势独特,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大鲵是一种名贵的野生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有尾两栖类资源,自然繁殖极低,由于稀少、珍贵,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着科研、观赏、药食为一体的特种经济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方面现存两栖动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由于受高额利润诱惑,偷捕滥捕没有有效的保护大鲵资源,导致其成为濒危动物。以原生地独特的地理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大鲵养殖开发利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推行多种形式、较高层次的生态繁殖、人工繁育,快速扩大提升种群数量,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形成我县绿色经济,大鲵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药品等行业中可形成产业化、市场化。会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养殖效益十分诱人。

3.2、大鲵的经济价值

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产业化养殖的市场开发前景非常广阔,可带动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研发,无论食品、化妆品还是医药品、保健品等,均可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大鲵的生长速度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比自然条件下快得多,在适温下大鲵从1公斤长到5公斤只需1年时间,经济价值十分可观。随着大鲵产业化的实现,这些开发项目将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品牌。

3.3、产业特点突出,开发意义深远。

大鲵不同于其它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和人工繁殖驯养,如大熊猫、朱鹮等,仅仅停留在恢复生态平衡、物种延续和观赏价值层面上。而大鲵则是集科研、美食、观赏、深度加工增值于一体的特种经济动物。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来考证,均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合理开发利用冷水性鱼类和冷水性两栖动物资源,不但能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救护濒临灭绝物种。而且能给群众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给国家提供出口创汇产品,给地方政府培植新的税源和财力。使之成为新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拉动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3.4、发展大鲵产业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产业发展,首要放在绿色产业上。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最具有优势的资源,身价贵重的高档水产品娃娃鱼更具优势。发展这一产业一是有大自然恩赐西河、沮河的丰富资源;二是这些年来群众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的成熟技术;三有龙洞坪、天福庙等养殖场点构成的产业基础。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理顺各种关系,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引导扶持,强化市场监管,放手让群众去发展。以大鲵为主的西河冷水鱼类养殖就会形成一定规模和大的气候。

3.5,发展大鲵产业是引导群众脱贫致富和缓解就业压力有效途径。

大鲵人工驯养在生态环境下和家庭房间内只要水质洁净均可开展,而且养殖技术只要经过短期培训,绝大部分人都能掌握运用,同时投资可大可小,利润率基本可达100%。这是十分难得的容易学、易操作、见效快的扶贫项目,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对民营科研机构、龙头驯繁 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正确引导和扶持,示范带动、服务支持养殖,使他们尽快富裕起来。

3.6,发展大鲵产业是保护青山绿水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性举措。

青山绿水是__的最大特色和特点,也是远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野生娃娃鱼现在还能够生存这里,也是基于这里植被、生态、水质俱佳的原因。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是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娃娃鱼是生态环境洁净的指示性动物,哪里的生态环境就好,哪里有其繁衍生息。因此提高和普及驯养技术,兴建发展大鲵产业,自然就成了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开发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必将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4,几点建议

4.1、开发条件成熟,产业化已成初步发展趋势。

国内外市场对大鲵需求量大,野生大鲵是国家保护动物,禁止上市,人工养殖因量少,价格升幅急剧。目前,种鱼2公斤以上每公斤4000元,商品大鲵每公斤1600元,广东、北京等外地3000—4000元。国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每公斤售价高达6000元左右,但常常是有价无货。国内市场仍呈求大于供的趋势。而且价格涨势明显。因此,投资大鲵产业不但市场风险小,而且具有生产成本低、流通费用少、利润回报率高和社会效益巨大的特点,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和十分难得的朝阳产业。

4.2、加强领导,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__大鲵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政府要建立从繁殖研究到驯养销售整个过程引导、扶持、服务和市场监管机制,推广大鲵养殖产业,要解决,制约阻碍产业的问题,处理好大鲵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利用地理自然优势让其正常培育和发展,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

要把发展大鲵产业当作全县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抓。我县发展大鲵产业总体思路就是要在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前提下,突出原产地保护这个根本,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和科研成果,努力提高原生态繁育规模和水平。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协会组织群众大面积开展科学驯繁,迅速增加种群数量和商品鱼养殖总量,不断扩大资源优势,积极研发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实现高效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产品优势。

4.3、建立大鲵养殖产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

大鲵产业关键要在繁殖技术方面取得大的提高和突破,目前各农户普遍采用的是自然生态繁殖技术,这种方法固然成活率高,但周期长、见效慢、繁殖率低。先进的人工控温、技术,只有两家繁殖场采用,要推科学化养殖技术运用。

4.4、实行项目带动战略,以现有的大鲵驯养企业为龙头。

政府要拿出一定资金发展大鲵产业,鼓励带动措施,形成市场应作,在研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抓紧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我县目前发展尚属初级隐形产业,要将其作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要把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吃透,以借鉴成功经验,寻求政策支持,探索出一条符合远安实际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大鲵产业发展路子。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对远安大鲵产业资源进行全面的摸底调研,及早着手制定全县大鲵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措施,争取使远安大鲵产业形成大的规模和气候。

4.5、政府建立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

大鲵产业能否做大做强,重点是资源保护,难点是规模化繁育,关键是科研成果。__大鲵产业目前正处于基础发展阶段,要将大鲵列入全县的重点产业,并制定出鼓励和扶持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尤其在大鲵产业基础研究平台建设问题上,应积极鼓励建立大鲵研究开发机构,并采取多种渠道的投资方式,共同支持攻克技术难关,推动产业发展。现在大鲵保护繁养技术主要依托荆州市水产科研所。政府应建立大鲵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大鲵产业发展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基础平台建设,提供种苗,大鲵规模化繁育、疫病防治技术。下游产品开发研究方面多出成果,并通过加强培训和现场指导,为大鲵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倡导发展大鲵产业化开发龙头企业,鼓励大企业收购整合养殖场点。发展规模化、规范化、高层次的繁育基地,加快大鲵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建立大鲵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形成科研、养殖、加工一体化的发展链条。同时,要积极倡导并帮助组建全县大鲵保护与养殖协会,支持建立各种中介组织,构建信息通道,为群众驯繁大鲵脱贫致富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

4.6、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强化市场监管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大鲵资源保护,明确大鲵的主管部门,林业、农业、水利、科技、工商、公安等部门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要协同研究机构,组织技术力量,运用科学方法,对所有上市的商品鱼,进行严格的代别和伤残鉴定,凡不属于可上餐桌的成鱼一律不准运出境外。在全县境内形成一个较大范围而且行之有效的大鲵资源保护网络。让远安的大鲵产业才能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两栖动物图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8~40.

[2]余传隆,黄泰康,丁志遵等主编,《中药辞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352.

[3]春湖养生研究所编著,王者悦主编,《中华养生大辞典》,大连:大连出版社.1990. 4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