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木雕的雕刻技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47-02
一、序言
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被称为"白木雕"。
东阳木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间艺人们创造了多种雕刻技法,逐渐形成了雕刻技法完善、创作构思娴熟、题材内容丰富、观赏实用有机结合等显著特点。东阳木雕从形式上看,由简单到繁琐,由粗犷到精细。木雕技艺之精湛,产品之典雅,精美驰名中外。
二、选用材料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一般很少漆色,突出表现原木的原汁原味,又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的选用材料主要是分为:内容题材雕刻用材和边框用材。其内容题材雕刻用材要求木纹细腻,能耐久,无油脂,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白桃木、银杏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适合东阳木雕的精雕细刻。对于边框用材来说,要求木质坚韧、硬性好、质材重。不易损坏,起到加固和衬托作用。如黑檀木、酸枝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选用材料要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和质感,使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外框造型完美融合。木雕材料的色泽、肌理是木雕的"肌肤",木雕作品雕刻后,赋予了雕刻的语言,其材质赋予了一定的材质语言,能深化木雕艺术的感染力。
近年来,东阳木雕在选用雕刻材料上,不管是边框,还是主体雕刻部分,全部都选用高档材料进行雕刻制作,如选用小叶紫檀木、大叶紫檀大、酸枝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红豆杉等高档木材进行雕刻制作。其目的是想通过高档材料雕刻制作的木雕作品,提升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但就艺术表现的精雕细刻来说,没有色彩较淡的效果好。
三、题材内容
东阳木雕题材内容表现的特色,其类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主要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吉祥动物、寄情花木、风流人物、抽象图案、山水人物、鱼虫走兽、宗教佛像等。作品的象征、寓意是用动物、花卉表示吉祥幸福、延年益寿、夫妻恩爱等;以神话故事和民众所称道、所供奉、所敬重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历史人物来表示借古喻今、尊敬喜爱等等,东阳木雕表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一休化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艺术创作在不断的创新,东阳木雕也不例外。近年来,东阳木雕艺人们着力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不断创新,致力于表现当代题材的作品。如:2012年东阳木雕大师共同创作的"改革开放十大成就"大型东阳木雕组雕《春天的故事》,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再如:《新农村》、《田野赞歌》、《五谷丰登》等等,表现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景象及农村农业丰收果实的木雕作品。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创作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中,挖掘创作创新的题材内容,东阳木雕才会有今天这样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四、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以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和实用与欣赏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这种艺术风格以东阳木雕的独特的平面浮雕雕刻艺术为前提条件的。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透空双面雕、镂空雕、锯空雕、半圆雕、圆雕、圆柱浮雕、阴雕、深镂空雕、镂圆雕、镂空贴片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雕刻技法表现的特色,就是在整件东阳木雕作品中,运用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完成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木雕艺术效果。整件作品只有一种雕刻技法运用的有:阴雕作品、薄浮雕作品等;两种以上雕刻技法运用的有:深浮雕作品、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的作品、透空雕作品、镂空雕结合浅浮雕作品、高浮雕作品、多层叠雕作品、镂圆雕作品等等。东阳木雕的特征是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东阳木雕的作品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通过各种雕刻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了精雕细刻,突出了木雕作品的三维立体效果,层次感、立体感既丰富又强烈。
五、构图
构图又被称为"布局"或"章法",是指在平面美术创作中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审美效果。也就是说,作者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它是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东阳木雕的构图,是作者把构思、立意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图形的合理安排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达到表现意境、内容的艺术作品。构图是东阳木雕整个作品骨架,是立意的表现载体。构图要包括表现的意境、内容和表现方法等,它与作品创作是否成功、整体艺术效果如何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构图时,应该把最能吸引观赏者目光的这部分主题内容充分表现出来,陪衬的物像要概括地处理,使陪衬的物像起到烘托的艺术效果。东阳木雕的作品就是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事物,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内容以及对艺术的见解,通过木雕的载体充分地得到表达。
东阳木雕构图饱满,表现内容丰富,刻划层次分明,适当保留平面,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的平面和空间范围内,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东阳木雕的构图可以概括为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其方法是线面结合的造型技巧,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与高远叠压的层次处理方式等几个方面。
东阳木雕的构图,在艺术手法上,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可以不受"近大远小"、"景清"、"远景虚"等西洋雕刻与绘画规律的束缚,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可谓"画中有画,景中有景"。达到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和艺术魅力。
六、艺术表现
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特色有: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和运用粘贴技术等形式。
(一)运用雕刻技法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锯空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园木浮雕、圆雕、半圆雕、彩木镶嵌雕、贴片雕、阴雕、彩木多层叠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等。
(二)运用雕刻材料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的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很少上色,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也有选用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颜色较深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的。这主要是根据雕刻设计者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决定。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时根据木雕艺术表现的需要,设计创作者会选用几种或者多种颜色的木材来雕刻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有: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色彩处理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因采用颜色较淡材料雕刻,又不上颜色,被称为"白木雕"。但有些木雕作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对白木雕进行着色处理,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就是运用各种色彩在雕刻的木雕上面着色处理,使其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的有:浅降山色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和贴金表现法等。
(四)运用粘贴技术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是散点透视构图、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浮雕。木雕作品要达到装饰的效果,有时需要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镶嵌连接组合。运用粘贴技术表现,就是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者镶嵌到底板上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粘贴技术表现的有:贴片技术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和锯空雕粘贴表现法等。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东阳木雕的是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艺术特点是工艺精湛,构图饱满,题材内容多样,艺术表现丰富,选用材料广泛,雕刻技法全面,不施重彩深色,保持原木本色,而且精雕细刻,具有素淡、清雅和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 华德韩.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2012年第四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在莆田举行,我有幸作为主雕手,跟随师父――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郑春辉参加比赛。比赛规则规定作品必须在十天内现场完成。我们构思了整件作品的创意:榕树、廊桥、水车、远山、牛。榕树枝繁叶茂、老根纵横、廊桥横跨溪面,水车潺潺诉说着岁月的蹉跎,远山隐隐、晨雾飘渺,整件作品采用镂空雕的技法演绎;其中的廊桥水车特别采用通体镂空雕的技法完成,时间紧难度大,整个参赛团队“三位一体”,既大胆又严谨,齐心协力,终于在十天时间内宣告顺利完成:整件作品呈现出朴实亲切的田园风光,雕工精致,层次分明,意境幽远,荣获团体金奖,为莆田木雕争得了荣誉,我也更坚定了跟随师父郑春辉持续探索木雕山水的雕刻方法的决心与信心。
与中国山水画相比,因为中国木雕艺术一直以来都是附属、服务于建筑装饰、实用功能,囿于诸多题材与技法局限。中国木雕历史上,以山水为题材独立存在且具独立审美价值的作品极少见。把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中国古诗词所创造的意蕴与形体与纹理丰富多彩的木材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这是我正在探索和践行的题目。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向以人物、佛像雕刻闻名于世,一直以来,莆田木雕的传承者多以学习人物雕刻为主,而在木雕作品中,人物的背景山水都较简单。郑春辉大师独辟蹊径,带领我们探索创作山水木雕作品;多年来我在师父指点下,在独立创作中也累积了较多的雕刻经验,尤其在技法上不断创新,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平、透雕融汇贯通的技法。
对形体的把握,创作者要高度珍惜造化赋予的千姿百态的材料,“过百木即不遇,相千根偶一得”。形体丰富的材料得之不易,我们先翻来覆去端详,一旦寻找到合适的角度时,脑际灵机一动,心仪的画面便神遇而现:远山、近水、高松、岩石、流瀑会在充满天然的材质中隐若出现,这时迅速勾勒、打出粗坯,使其成型。
师法天然,高度利用材料中木节、木疤、木瘤等,依型象物进行创作,这些在常人眼里觉着“丑”的物体,在创作者眼里却 “美”妙之至,极其难得,可利用它们雕成天然岩石、岩洞,又可借鉴山水画技法中的皴法,构成远山、悬崖、流云等。例如作品《溪山访贤》就是以木质本身的结疤和瘤构成连绵的群山,既使作品有古画的韵味,又保留了材料的天然趣味,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我在很多山水木雕作品中采用了大量保留木料本身形状的创作方法,在创作中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取舍”。取即留,舍即去,取舍之间有诗性的判断,有理性的感悟,有物我神遇的惊喜,总会给人一个无形而又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智慧与感悟的体现。老子哲学所谓“知其白,守其黑”,就是这种艺术创作追求的境界。“有无相生”是整件作品的“活眼”。清代画家笪重光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此语对我甚有启迪。应用到木雕上时,我在构思动刀之际,便会留意对木料后面那个空间的塑造。
很多木料的形体就像天然的山水画,它们身上凹凸的块面,起伏的轮廓,丰富的脉络构成山水画创作的绝佳载体。由于一些沉香木的形体较小,所以在创作过程中,除了采用镂空雕、透雕等技法外,有的按照比例还需用微雕和莆田传统的雕刻技法――精微透雕来完成。比如作品《白云深处有人家》,即采用大面积的留白,利用留白部分的天然形状雕成流云,再根据比例刻画出村舍、树木等。
“一根原木竞雕出46只虾蟹!”
1998年是陈培臣艺术生涯中的巅峰。在一根高22米,直径Q8米的原木上,他雕出了两个蟹篓,蟹篓之间用一根逼真的绳子相连,18只龙虾、28只螃蟹遍布蟹篓内外,有些螃蟹甚至还用钳子夹挂在绳子上,手艺高绝,令人惊叹。作品刚一问世,便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工艺名家名作展的金奖。实际上,《蟹篓》自20世纪的中叶开始,便成为了潮州木雕中的一个经典题材,而这一回通过陈培臣的卓绝技艺,它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
潮州木雕又被称为潮州金漆木雕。它虽用樟木雕刻,但雕好以后却会贴上金漆,使得通体上下金碧辉煌,倍显富贵。
杨坚平认为,“潮州木雕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创举”。
他具体阐述到,在美术门类中,雕刻是立体的造型艺术,而绘画是平面艺术。前者通过圆雕、浮雕和通雕等艺术形式造就真实的三维空间,而后者则通过画面的构图组合,讲述不同时空的各种故事。聪明的木雕艺人不满现状,在清代乾隆年间将雕刻的立体性和绘画的故事性融于一体,造就了“融雕刻与绘画于一炉”的镂通雕技艺。虽然近代有些地区也出现了镂通雕,但像潮州木雕这么完整形成艺术体系的极为少见。在这种技艺支撑下,潮州木雕以人物题材,特别是吸取潮州戏曲人物故事的题材和反映当地民间故事的题材为主要特色,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它的工艺历时悠久,在宋时就已经是很兴盛的传统工艺。它雕刻人物景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作品多层镂空,富立体感,玲珑剔透,外表贴金,典雅富丽。昔时多作为庙宇、祠堂、豪宅、华厅之建筑装饰,而今除仿古建筑仍用以装饰外,多用以作为艺术陈设。
清朝中期,名匠黄开贤雕刻木雕《蟹篮》,蔑眼篮纹纤巧精细,大小海蟹20余只俯仰篮中,千姿百态,为此中传世珍品。当代名匠郭映腾、林应足雕制佳作《梅花喜鹊》,工精艺巧,富丽堂皇,现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由多位艺人合制的巨型金漆木雕《贾元春省亲》,以大观楼为主体,分四个层次幽深壮阔展现大观园全景,亭台轩馆、假山曲径、金窗玉槛、瑞木鱼花中,活跃着贾府58个性格、神情、姿态各异之人物,可称金漆木雕代表作,现悬挂于九龙“好世界”酒家。另一个代表作是《双凤朝牡丹》,现悬挂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东阳木雕:远近高低各不同
1997年6月12日下午,浙江省人民政府在东阳市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礼品起运仪式。什么样的礼品有如此殊荣,可以远赴香港,见证回归?这是一座宽350厘米、高248厘米、厚70厘米,重达1.4吨的大型东阳木雕落地屏风,名为《航归》。它由东阳木雕总厂的115名能工巧匠历时百余天赶制而成,选取了进口红木和东北优质椴木,运用了东阳木雕中的深浮雕、镂空雕、圆雕等技法。画屏上,帆船、云朵、海滩、海绵、巨石、苍松、芙蓉错落有致,疏密得体,令人叹为观止。画屏中央三艘鼓满风帆的船更象征着香港诸岛在众心所向之中平稳地回归到祖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东阳木雕作为浙江省的代表,见证了的历史性时刻。
一直以来,“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被誉为“浙江三大雕”,而其中东阳木雕因历史最悠久、用途最广泛,居于三者之首,有着“天下第一雕”的美誉。
东阳木雕用雕刻的深浅来表现物体的形象,使其显现出半立体的形状。为了能够显示物体的层次感,木雕艺人往往把离人视线最近的物体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随着景物的渐渐远去而逐渐降低物体的高度,刀工也随之从细到粗,可谓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东阳木雕将半圆雕、深浮雕、透空双面雕、浅浮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它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又有木雕的刀工特色。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东阳木雕大致可以分为建筑装饰、家具用品装饰、宗教供品装饰和供艺术欣赏的摆件等四大类型,其中建筑装饰的运用最为广泛。
建筑装饰主要用于屋架的桁梁、牛腿、斗拱、琴枋以及室内的门窗。木雕艺人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如桁梁、牛腿等屋架上的雕刻,由于雕刻部位在高处,离实现较远,又不易触摸,所以艺人根据观赏视线由下而上的仰视距离,采用高浮雕、镂空雕来表现,线条既粗且壮,轮廓也清晰,突出了雕刻部位的整体效果;而门窗中的隔花、涤环板和锁腰板,由于处于与观赏者视线齐平的位置,便于细看,又易招人抚摸,往往以浅浮雕手法表现,雕工精致。雕刻的题材大多注重教育性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如“岳母刻字”、“将相和”、“杨家将”等。
作为“天下第一雕”,东阳木雕自春秋时期便开始形成。在东阳,人们将木匠祖师鲁班作为它的创始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于明清进入了全盛时期。
在东阳县城,至今保留着古建筑的不少遗址,其中“肃雍堂”内的木雕装饰极其华美,其内容涉及人物、山水、走兽、花鸟,也有以历史故事为题的装饰木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形式交相运用,刀法圆熟利落,线条流畅简明。清朝年间,作为家具的东阳木雕曾盛极一时,富豪之家男婚女嫁往往雇佣数十人雕刻陪嫁的家居,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有余。雕制的嫁妆可排成几里路的长队,故民间流传着“千工床,万工厅,十里红嫁妆”的俗语。
民国年间,“仁艺厂”生产的东阳木雕相架、书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室内陈设木雕工艺获金奖,从此东阳木雕开始响誉海外。
黄杨木雕:千年黄杨成木雕
与东阳木雕同为“浙江三雕”,并且同属“中国四大木雕”的是乐清的黄杨木雕。“黄杨木雕”,顾名思义,其制作的材料是黄杨木。实际上它之所以一直引人注目,经久不衰,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很重要的便是它的材料黄杨木十分珍贵。这是一种稀有的树种,逢冬开花,春到结子,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光洁,颜色黄亮、庄重,随着岁月的流逝,颜色由浅而深,能给人一种端庄、古朴的美感。
俗话说“千年黄杨难成柏”,就是说黄杨木的生长周期非常缓慢,用以做雕刻艺术品的材料更是取之不易,所以这种木雕便更加的珍贵。
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圆雕艺术,它的作品主题突出,造型生动,层次分明。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颇具独特之处。它的雕刻技法丰富,除了圆雕、镂雕、浮雕以外,木匠们还创作了镶嵌等诸多技法,有很高的艺术性。由于黄杨木雕主要是作为艺术品用于欣赏,所以它对雕工非常讲究,从事木雕的匠师们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既要能够把握传统的技艺,又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制作技巧。它的制作程序非常复杂,分为九道,分别是:泥塑构稿、选取材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修光雕刻、磨光擦砂、修细刻纹、油漆上光和装配底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而倍显珍贵。
作为一种工艺品,黄杨木雕最初是作为民间灯笼的附属装饰物而出现的,后于清朝年间逐渐从附属地位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一种优美的工艺欣赏品。
近代黄杨木雕的繁荣出现在温州。温州地处东南沿海,交通极为方便。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后,此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设有出口工艺品收购商行,经营规模较大。加上乐清、永嘉、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均具备,因而黄杨木雕也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木雕生产的艺人队伍,朱子常、叶阜如、叶品芳、葛醇、潘阿陆、王凤祚、叶一舟、郑祥奎、陈志云等人都是个中的名家。
20世纪初,温州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朱子常运用独特的技法创作了《捉迷藏》、《布袋和尚》等作品,并于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展出,获得了优秀奖。1915年它们又参加了巴拿马赛会,获得二等奖。从此黄杨木雕开始名扬海外。
龙眼木雕:取白天然意自成
另一种以木材得名的木雕是龙眼木雕。顾名思义,它的材料便是福建省盛产的龙眼木材。龙眼木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千,是木雕的好材料。
龙眼木雕以天然逼真取胜,木材经磨光打蜡,近似红木,色泽古朴,因而有着“古董”的味道。清末年间,它甚至被当时的外商、水手视为中国古董,抢购掠夺。
这种木雕的制作工序繁杂,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最著名的术语称:“五头抱一头”,即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时的体态特征。工匠将木料放在一个近80厘米木墩上,用脚板挟住加工件,抡杆下刀。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龙眼木雕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它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
龙眼木雕自清代就已经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闽南一带。
莆田的雕刻艺人很多,而且早在宋末元初,莆田木雕就已经出现圆雕人物,至今莆田城厢、黄石、涵江等地尚存不少明代雕刻品。而福州地区主要有象园村的柯世仁、大板村的陈天赐、雁塔村的王清流传出三派不同风格的木雕。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长乐县人孔氏率先采用了硬质的山茶树根,因势度形、巧加雕琢,再配以手足等制成别具―格的天然疤树根木雕工艺品,有着“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引领一时之风尚。但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板村的艺人便开始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用其根部或结疤,因材施艺,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结,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后来,象园村的艺人也随之普遍使用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
在三派之中,象园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还运用机械原理,使用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比如“龙舟”、“踏水车”等。
中原地区的传统木雕技艺,至今仍如一座取之不的尽艺术宝库,令人望之弥高、钻之弥坚。本文就中原地区各个历史时期木雕艺术实物,来分析总结中原地区的技艺特点,供今日的艺术创作参考之用。
中原远在龙山时期(距今4500年)陶寺遗址中就出土了一批漆木日常用具,包括俎、几、匣、盘、豆、斗、勺、觚、杯等器型。这些器物的榫卯结构除闭口透直榫外,还有闭口不透直复榫和落槽榫,说明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原地区木工榫接合技术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陶寺木器加工技术则主要采用了斫、凿、剜(挖)等几种方法。从木豆的底部和柄部,圆弧形器壁完美、平整程度来看,可能已经有类似旋床的装置。而且出土的木器一般都着彩绘,有单色红彩,另有红彩为地,用黄、白、黑、绿等色彩绘出花纹、图案。纹样有条带纹、几何形纹、云纹、回纹等。纹饰已经讲究构图的对称和等分布局。着色颜料多数是天然矿物,有朱砂、赭石、石黄、孔雀石、磁铁矿、赤铁矿。陶寺出土的头饰和臂饰上,已发现有漆作镶嵌的粘合剂。
中原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了拼板、榫卯、装等技术,出现了调配颜色涂饰的木器――这可谓漆器的早期形态。鼓、斗、觚、匣、案、俎、盘、勺等后世常用的基本器形也已经出现。从器表装饰来看,陶寺龙山文化木器上的彩绘圆点纹、条带纹、涡纹、云纹、回纹、几何型纹、龙纹等,都是商、周漆器和青铜器的基本纹样。商、周漆器绘画中惯用的勾连往复笔法,在陶寺出土的陶、木器图案上也已经使用。
夏商木作成就突出表现在造车和建筑营造技术上。造车是一种工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手工业门类,同时车也直接关系到军事用途,所以格外受到重视。《考古记》曰:“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制造一辆车子,需要车人、轮人、舆人、辘人等分别制造车的不同部件,除主要为木工外,还需皮革、金、玉等工匠的协作。“商代车子主要由两轮、一轴、一舆、一辕和一衡构成,除少数构件为青铜制品外,其它均为木质。”洛阳东周王城发现的“天子驾六”车马坑、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车马坑、新郑郑韩故城东周车马坑发现的木车,其完整木车轮廓以及色彩鲜艳的彩绘漆饰显现出漆木车曾经的奢华。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锯、斧、锥、钻、铿、削刀等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的铁工具出现,对漆器的发展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产生了轻盈曼妙、形态各异的漆器。漆木器制作主要分为成型技法和装饰技法两大类。成型技法主要是将材料制作出需要的器物形状,木胎漆器主要是砍削和刨平,初步加工之后,要砍斫、旋挖、卷制。其中砍斫成型主要用来制作非腔体类器,例如琴、瑟、几案、俎、禁、盾牌、车辕、车伞、钟架、磐架、磐槌等器类,辅以刮削、打磨等技法制作成型的。旋挖成型主要制作由腔体构成的器类如壶、方壶、瓒、豆、耳杯、盒、、簋、扁勺、编钟等。雕刻成型主要用来制作各类陈设工艺品和圆雕类作品等,如虎座飞鸟、兽、兽头、虎座鸟架悬鼓之虎座与立鸟、镇墓兽、羽人等漆器。
成型之后就要装饰,装饰技法大体上可以分为雕刻、彩绘、镶嵌、贴金等多种。雕刻主要是雕漆工艺。彩绘主要是使用颜色的漆绘彩料,在另外一种色调的漆面上绘画人物故事、动物或植物以及几何纹样,这种彩绘包括漆绘和油彩绘两类。漆绘就是用生漆制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种颜料,绘描于已经涂漆的器物上。油彩绘就是用油料调颜色,色泽比较艳丽多彩。镶嵌主要是在漆器上镶嵌贝壳、绿松石甚至玻璃器、金饰件等复杂的装饰技法。贴金、金银平脱就是指在漆木耳杯的口部和双耳部位使用金银装饰。
这些基本的技法奠定了此后1000余年间中国漆器制作和装饰的工艺基础。秦汉时期的漆器在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漆器制造业内部的分工更为明确。汉代的漆器制作和装饰过程包括了素工、髹工、上工、金铜耳扣、黄涂工、画工、雕工、漆工等若干个不同的工种,同时漆器的工艺也更为考究,外观更为华丽。
北魏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木建筑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峰期。匠师们将印度的佛教建筑与中国木构楼阁建筑相融合,据杨之《洛阳伽蓝记》载,洛阳有佛寺1367所之多,以胡灵太后所建永宁寺规模为最。寺中心的永宁寺木塔,四边形,高九层,约一百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为稳定木结构。每面九间,三门六窗,朱门金钉,上置宝刹,穷极华丽,距京师四十里可见,塔中心以土坯木结构建筑庞大塔心柱。反映了此一时期木结构高层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唐宋时期由于手工业的进步,建筑技术也有了显著的进步,木构架的做法已相当科学,从绘画、文字资料及现存实物看,唐代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已运用较为成熟的模数制。宋代建筑学名著《营造法式》全书以木作制度为基础,其中第四、五卷为大木作制度。第六至十一卷为小木作制度。第十二卷含雕作、旋作、锯作、竹作四种制度。从《营造法式》也可看出,传统的木雕技法早在北宋时期已经基本完备,卷十二记载有混作(圆雕)、雕插写生华(浮雕)、起突卷叶华(落地雕)、剔地洼叶华(落地平雕)等四种技法,这基本上已涵盖了后世木雕的主要技法。
明清时期中原木雕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商业会馆和各地特色民居上。会馆主要功能是联乡谊,通商情,敬关公,集祭神、乡聚、娱乐、议事、寓居等功能为一体,同时也为过往商客提供食宿服务和交易场所。商贾遵循“雕红翠绿,流连顾客”的经商要诀,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对会馆建筑进行雕饰,将建造技术与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使河南的会馆建筑成为明清建筑类型中的一枝奇葩而名垂青史。
以社旗山陕会馆为例,整个会馆工程历时136年修建完成。充分显示了秦晋二地商贾们的雄厚财力与文化底蕴。社旗山陕会馆的木雕装饰艺术与石刻装饰艺术两相媲美,并称“双绝”。会馆内的悬鉴楼、大座殿、大拜殿、马王殿、药王殿等建筑的额枋、雀替全部为透雕,有的部位雕镂多达五六层。并且利用不同木质材料的纹理、色泽,量形取材,因材施艺,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破时空透视等表现手法,创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木雕题材主要有吉祥寓意类和人文轶事类两大类。木雕装饰艺术采用大量寓意吉祥的题材内容,甚至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其中尤以“龙凤呈祥”图样最多。悬鉴楼额枋木雕“龙游牡丹”图,“龙体刚劲矫健,折枝牡丹花瓣怒放,神龙在枝叶丛中盘旋飞舞、若隐若现,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又有华丽威严的气势,隐约显现出皇家气度。”吉祥图案还有如“天马神鹿”、“竹报平安“、“加官进禄”、“五蝠同寿”、“马上封侯”、“双狮斗宝”等充满传统民俗色彩的装饰木雕;社旗山陕会馆的木雕题材也有很多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如悬鉴楼雀替、额枋、垂花门楼等部位装饰《白蛇传》等戏曲故事木雕。大拜殿和大座殿采用《三国演义》、《进贡图》、《赵氏孤儿》、《封神演义》、《八仙过海》等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用其艺术形象的渲染来达到崇神敬贤、歌功颂德的功能目的。
总的来看,社旗山陕会馆综合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阴刻、透雕等众多表现手法。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繁缛精细、奢靡华丽的艺术效果,设计者在木构架上往往采用多种方法不厌其烦地进行雕琢。木雕作品构图饱满、造型洗练、线条流畅、鲜活生动、夸张传神。人物眉目、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一波一纹皆精雕细镂,可谓中原木雕的代表之作。
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在宋代《营造法式》圆雕、浮雕、落地雕、落地平雕四种技法的基础上,雕刻技法也更成熟,出现了透雕以及多层透雕的玲珑雕。清代后期,为节约材料、提高工效,出现了贴雕和嵌雕等新技法。这些木雕艺术在中原庄园代表――康百万庄园中也有广泛应用,在窗梗、挂落、落地罩、匾额、楹联、家具中随处可见。圆雕用在家具顶子床挂檐下部垂花柱上,多以莲花莲蓬为题,这种雕刻类型不仅有三维空间立体感,而且生动逼真;浮雕多体现在牙板、围板等部位。浮雕表现力强,大多用于较为复杂连续的图案纹饰;透雕用在太师椅的椅背,条案的牙头,架子床和拔步床的檐板、围板等部位。
康百万庄园的木雕艺术特点突出表现在吉祥纳福文化上。通过比喻、谐音、借代等手法,将一些单一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简单的图案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隐寓吉祥的内涵。如:架子床檐板上的麟麟送子纹,为麒麟和神童的组合,象征着多子多福。数量众多的狮绳纹,源于当地民间表演的“狮子舞”,寓意吉祥幸福,富贵不断头。这些雕刻题材和装饰纹样恰如其分地装饰在合理的部位,达到了最佳的装饰效果,同时也显示了康家避邪、祈福的愿望以及对福、禄、寿、喜等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东阳民居是几百代亦工亦农的建筑工匠,经过辛勤劳动、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时也是民间工艺的杰作。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在李诫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就记载了木雕装饰的技艺。明清时期,木雕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民间建筑与装饰都突破了朝廷的规定和限制,东阳虎鹿镇厦程里村“位育堂”建筑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建造者程用祁,是一个既无功名又无官职的布衣乡民,凭其9个儿子34个孙子的势力建造五开间大厅、五进深院并有209间房的大宅地。六石镇下石塘德润堂一反中国古建筑单一发展的传统,以五纵三横设轴,形成“千柱落地”的独特家园。天井院落十八个,有隔有通;大面积外墙与外界隔绝,形成外实内静的神韵。“德润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建成于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从明代开始,东阳木雕的从以前的用于宗教用品向建筑与家具装饰领域发展,将平面浮雕作为建筑雕饰的基本技法。造型粗犷、构图简洁、神形兼备。江浙一带很多衣锦还乡的朝廷命官及一些从商的富绅都会在自己的家乡修建家园,据记载都会邀请东阳的木雕艺人为其进行木雕装饰。至清代乾隆年间,有很多艺人被选进北京进行宫殿的修缮。
东阳古民居除当时的一部分贫民之外,大都进行了木雕装饰,一般都是精雕细刻,把建筑的每一部件都进行了雕刻。说明在这一时期能竖屋(东阳方言,指造房子)的人都是有一点经济基础,基本上都是地方的豪绅士族,或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富商。据当地老人讲,主持造“德润堂”,是当时靠卖豆腐为生的王老太婆。每天以换豆腐过日子,有一天有一个老大娘向她换豆腐,可这位老大娘没有黄豆可换,无意中拿了家里的花钵来换,王老太婆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打碎了花钵,花钵里竟埋了白花花的银子。接连几天,到老大娘处换豆腐,以喜欢养花为由,只要花钵换豆腐。于是就变成了现在的爆发户,到处去看竖屋,花了十几年建成。“位育堂”的建造者,号北麓,人称北麓公,北麓是东阳巍山与虎鹿一带的一个总称,这人当时无官职无功名,那肯定是当地的一位有名望的人物。卢宅的肃雍堂,则是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雅溪卢氏第十四世孙卢溶主持建造的,卢氏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望族。他们在建造房子本身就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甚至可以违制建造。在装饰上,由于明清时期东阳木雕行业的兴盛,普通采用木雕装饰,从建筑构件,如梁架、牛腿、琴枋、斗拱到檀、雀替、荷包梁、船篷轩之项面,以及门、窗、裙板和格扇的格花、花心、花结等都是经过精雕细刻,设计巧构、装饰华丽、雕梁画栋。常以镂空雕结合半圆雕技法立体深雕,风格鲜明。梁的形制通常分月梁和直梁两种,月梁两端阴刻“龙须纹”或“鱼鳃纹”。清末营建的南马上安恬存义堂斗拱全由镂空花板替代。马上桥“一经堂”的一对牛腿包容了完整的一幅亭台山水人物的传奇故事图,其雕镂要在百工以上。精湛的木雕技艺,同时也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地域色彩。
明精暗简是东阳古民居运用木雕装饰的一大特色
东阳古民居非常注重外表可见部位的装修雕饰,特别精细、讲究。一般楼屋的檐廊部位,如轩顶、梁枋、月梁、牛腿、栏杆、门窗都施以精细木雕,最简单的装饰也要把月梁、牛腿、门窗施以木雕。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基本上都是训教育人方面的故事传说、花鸟鱼虫等。不上色,只上清漆,保留原木色的清水白木雕施于建筑装饰是东阳民居装饰的一大鲜明特征。[1]在雕刻装饰上首先要考虑牢固,结构坚实,装饰注重整体效果,不能支离破碎。同时根据建筑物不同的部位,艺人们会采用不同的雕法,房顶一类高处的雕刻,设计时就应注重动态造型,装饰时采用形体简明、线条粗壮、镂空玲珑的深雕、透空雕等技法以适应远视,而且还必须具有便于仰视的艺术效果。中间可以细巧透剔些,如门窗、挂廊等,一般是平视的,所以雕饰要细致些。由于门窗接近地面,容易受尘,所以门窗雕刻一般采用浅浮雕装饰,使其便于保洁。这是东阳木雕先辈艺人的经验所得。有关这一点,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2]相传分水县造城煌殿装饰活,由东阳班和本地班各承一半,互相比赛。开雕大梁之后,前来观赏者不少。在接近雕成时,大都赞赏本地班雕得精细,嫌东阳班太毛糙。东阳师傅听了,没有理论,只是笑笑。双双都雕好后,装贴到高处的大梁上。观赏者蒙了,东阳师傅所雕双狮戏球,活泼可爱,清晰可见。而本地班所雕看上去模糊一片,分不清是鸡还是凤。原因就在于东阳的木雕艺人考虑到人们观赏时从下往上的视距,这样便获得了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反之,本地班不考虑视距,在天花、大梁、屋架上精雕细刻,人们观赏时视距远,反而视而不清,图案模糊一团,效果并不好。
“德润堂”是明间抬梁式彻上露明造的建筑,采用望板垫瓦的屋面做法,在桁枋上雕有花草等图案,中间的是三面雕,边上是下方施雕。楼板采取加大穿栅截面,增加楼板的厚度,挑檐部分构成井口天花,刻有简单的花卉,刀法粗旷大气。外檐结构在牛腿支掌的琴枋上增设刊头、花拱,多用深浮雕技法,雕刻立体形象很强,前檐柱麒麟牛腿,次间鹿形牛腿,采用镂空雕与圆雕相结合,雕刻精致。轩顶采用在月梁上再设雕饰的荷包梁,沿两侧梁枋,每隔两尺左右对装椽,椽下铺钉薄板形成半圆穹顶,再在板下粘贴锯空雕花,形成立体感很强的“船篷轩”。扇形雀替饰人物故事,月梁饰以龙须图样。门窗的雕饰更为精细。根据人的视线的高低与角度进行雕刻,近细远粗的原则进行设计。离视线越近越精致,越远越粗旷。“马上桥花厅”位于湖溪镇马上桥村,又名“一经堂”,是当地富商吕富进的住宅。建于清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宽11.6米,进深8.2米。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门厅后檐出廊,装饰狮鹿牛腿、井字纹美人靠,扇形雀替饰花草、山水和楼阁。花厅内部建筑构件都精雕细刻,把日常生活所见通过木雕艺术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还雕刻了大量的回纹、龙纹、水纹等纹饰,门窗花格的款式用胜多,构图灵活,格调高雅。正厅采用轩蓬顶装修,镂空雕的山水楼阁人物群图牛腿、高浮雕的狮子蝙蝠檐檩、圆雕群狮戏球荷包梁、锁壳纹榫卯相连的船蓬轩。是整个建筑木雕装饰最具特色,同时也是东阳木雕鼎盛时期的杰作。这一些木雕在民居中都体现着近细远粗、明精暗简的规律。#p#分页标题#e#
门窗是古民居运用木雕装饰的一大重点
东阳的木雕先贤们能根据不同的建筑构件,采用不同的木雕技法,创造出雕工精致、造型生动的装饰纹样。门窗是水平线首先引人入目的重要部位,俗称“门面”,是木雕艺人们自古以来重点装饰的地方。门窗的装饰图案也是千变万化的,对于设计构图艺人们也是非常讲究的。房主人也是愿意花代价使门面、窗口搞的气派一些,以示家庭的富裕与主人的修养及权势。
以木构架承重的东阳古民居,墙只起围护的作用,廊柱、内柱与柱之间一般都安装格门或?扇代替墙面,起到通风、采光、装饰,又与外界隔断有作用。?扇中间的条环板为腰板,最上面的行话称为天头痛,腰板以上为格心,束腰以下为裙板,装饰门窗多在格心、绦环板(又称腰板)、裙板等。在东阳古民居中的门窗主要有?扇门式、?扇门窗式、板门?扇式、棂窗等形式。堂屋采用的是六扇或四扇的?扇门式,普通民宅基本上两扇或四扇?扇坐中,两侧设板门,或一侧设门,别一侧设板壁,外墙上多用以方棂木拼接的棂窗,形状各异,开口较小。有些堂屋等公共空间也有用景窗的,起到一个采光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防盗意识。门窗雕刻技法一般有“锯空双面雕”、“拼斗雕”、“斗嵌雕”、“纯斗雕”等。艺人们对门窗图案的组织可是费尽心机,归纳起来主要有“六角拼花”、“八角拼花”、“根滕拼花”、“马字拼花”、“锁壳拼花”、“十字拼花”、“水纹拼花”、“长方格子拼花”、“六角、八角破格拼花”、“透空雕嵌边拼花”、“透底贴雕拼花”等几十种手法的运用。腰板与?花心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多采用线条明晰、立体感较强的浮雕和镂空雕或双面雕,每扇有一独立故事人物,全樘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在东阳农村所保留的一些民居中,“八仙”、“四君子”、“春夏秋冬”四扇用的较多。雕的人物与花卉,根据不同的部位,繁而有序;天头多以镂空雕为主,题材丰富,有雕刻人物故事,有山水、有花卉、动物,都有着一定的寓意。有很多还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以门窗为载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意蕴。在一些豪宅中还有通身雕刻而成的?扇门窗,甚至一扇?扇窗用工一百,俗称“百工窗”也屡见不鲜。这种门窗上的图案较为复杂,以装饰功能为主。如厦程里清代建筑“慎德堂”,在门窗构架上总共雕有200多幅戏曲画面。一座房子,就像是一部戏曲百科全书。
一些较为普通的百姓人家基本上都是井格窗,雕饰图案较为简单,或直接没有雕饰。根据不同的需要,经常会在木?扇的后面可增加一薄替板。又不妨碍通风、换气、采光效果。夏天热时可抽掉替板可透风,冷时可插其板,此外还可以起到阻挡视线、围护的作用。
家具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聪慧的匠师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和总结,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雕刻技术。随着工业革命以后的机械化和批量化的生产要求,在家具生产中逐渐引进钻、刨、锯、镂洗机等机械设备,利用现代的工艺技术让传统工艺得到新鲜的血液。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家具企业中,家具雕刻装饰图案的生产,主要以手工雕刻为主,费工费时,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家具成本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弱,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图案雕刻工艺进行改进,使手工和机械雕刻能更好融合,从而达到提高家具图案雕刻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1雕刻的类型
木雕工艺在明清家具装饰中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从木材质地来看,家具雕刻可分为硬质木雕和软质木雕,习惯上称硬质木雕为红木雕刻,软质木雕为白木雕刻。从表现形式来看,家具雕刻可以分为线雕(阳刻、阴刻)、阴阳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半浮半透雕以及圆雕等。另外,木雕工艺吸收了中国牙雕、竹雕、石雕等多种工艺的长处,融合成自己独特的技艺,在明清家具中展现了自己的独特的魅力。
1.1线雕
线雕分为阴刻线雕和阳刻线雕。其中阴刻线雕又称“素平”,雕成的花纹刀口端面呈现“V”字形,以线条优美,自然见长。是一种以刀,效果近似写意中国画的雕法,凹下去的线条与家具平滑的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一种自然的美。常见在箱、柜、床及屏风等各类板面上雕刻.阳刻线雕,又称“平雕”、“平浮雕”,其凸出的雕刻平面与凹下去的底子都是平面的,加工比较容易。
1.2阴阳雕
这种雕刻手法是在家具表面随图案轮廓线铲出阴面和阳面,阴阳面的交界线便形明清家具雕刻装饰图案现代应用的研究成了图案,有的还在凸面中画施雕刻,使图案更加丰富。一般只在家具表面挖地铲平,仅起凸凹,省工省时。所雕图案线条舒展流畅,韵律感强,题材常以云纹、仿古玉纹、卷珠及一些变体兽面纹等雕刻装饰为主,意吉祥,具古朴美。
1.3浮雕
也称“凸雕”。所雕刻的图案或文字在阳面上,是一种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来表现图案结构的雕刻技法。它与阳刻不同,浮雕凸出的阳文要有逼真的神态,有一定层次,外轮廓线准确。根据层次深浅不同、物像凸起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或称高浮雕)。浅浮雕一般雕刻深度为2到5毫米,画面很薄,构图精炼,少交叉重叠,层次较少,但通过严谨的刻线,图案还是呈现出立体感。5毫米以上的雕刻一般则为深浮雕(或称高浮雕),图案深浅对比悬殊,层次较多,立体感强。浮雕的装饰效果十分好,尤其是深浮雕,其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甚至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深受世人的喜欢。
1.4透雕
透雕是指无光地,完全透空后的浮雕手法。漏空为白,以虚间实,使花纹图案更加明丽醒目,是明清家具常见的雕刻形式。它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空间感很强,一般是在木板上用钢丝锯条锣割出空洞,并施以平面雕刻的一种工艺技术,民间俗称“拉空花板”。透雕工艺一般要经过绘图、锣空、凿粗坯、修光、细饰等工序,因为它匀称、透空、视线不受阻碍,玲珑剔透,有强烈的空间感,极富装饰效果。在床、桌等家具上常用此雕刻技法。
1.5圆雕
也称“立体圆雕”,即立体雕刻。雕刻出来的是立体实物,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如许多太师椅上的龙头、狮子头等。圆雕可以增强图案的装饰效果,提高被装饰物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圆雕的工艺比较复杂,造型常常要做三维处理,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切割外形、凿粗坯、细饰。2现代雕刻工艺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工艺形式来实现家具图案的雕刻装饰效果。如可以采用塑料成型工艺、实木压花工艺、激光雕刻工艺以及数控雕刻工艺等,学习和借鉴国外采用多种技术和工艺来实现图案的雕刻装饰艺术效果,从而进一步使家具雕刻装饰部件生产实现专业化、批量化生产。
2.1塑料成型装饰工艺
现在许多古典家具企业都采用塑料(树脂)为原料,用化学成型的工艺方法来生产家具的雕刻装饰件。这种工艺使雕刻装饰图案生产更便捷,而且可以高效率,低成本,且获得较好的装饰效果。目前,家具生产企业对塑料成型装饰工艺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许多家具的表面都运用这一工艺来进行装饰,但是由于各种技术的不成熟,使得该工艺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塑料成型的装饰图案与家具的木质材料之间的接合难题、以及变形问题成了众多该工艺进一步推广的原因之一。
2.2实木压花制作工艺
实木压花家具图案装饰,近似于雕刻的风格,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它是利用配套的定型模具,把经过其它设备加工制成的木制坯件放在模具中,在压花机中热压成形,冷却后再经加工组装而成的一种家具。它加工工艺比较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在实木压花过程中,热压温度、热压时间、木材含水率、压力等是其主要影响因子。
2.3激光雕刻工艺
木材激光雕刻是用高功率密度的激光作用在木制品表面上,通过计算机直接CAD系统及专用软件,控制激光按CAD提供的木制品花样的要求进行扫描,当激光作用在木制品的任意表面时,其表层木材立即汽化,显露出带黑色的花样。目前,激光能有效地雕刻木材、胶合板和刨花板,它在加工过程中没有锯削,可在任意方向上雕刻出任意图形,没有工具磨损和噪音。另外,激光雕刻精细,加工的边缘没有撕切和绒毛,这些是机械雕刻工艺所不能比拟的。但激光雕刻有比较深的炭化痕迹,尤其是切边呈黑色,影响图案美观。
2.4数控雕刻工艺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和数控(CNC)加工技术的发展,运用数控雕刻来生产家具雕刻装饰图案已经开始盛行。这也将改变目前中国家具企业在图案雕刻工艺上长期依赖手工作业的局面,实现图案数字化,制作方式精良化、敏捷化和即时化。
【关键词】三雕;装饰;现代建筑
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理论相互碰撞,促使合成材料、玻璃以及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引入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那么能有效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
(一)三雕装饰艺术内涵。所谓的“三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风格,主要包括木雕、砖雕和石雕,其在我国建筑装饰发展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历代建筑者智慧的结晶。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除了具有精致的装饰效果外,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文化。另外,不同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也各不相同,但是三种雕刻技艺均兼有华丽和复杂等特性,蕴含着浑厚的雕刻文化底蕴。
(二)三雕装饰艺术特征。为了有效增强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必须要明确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雕刻选材上。木材、砖和石是雕刻师所选的主要材料,借助他们高超、精湛的雕刻技法,可以充分赋予被雕刻物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增强雕刻画面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雕刻艺术作品之美。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石雕材料主要以当地的大青石和花岗岩为主,这些大面积的石材可以让雕刻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尽情雕刻,可以勾勒和雕刻出不同形式的图案,同时也充分蕴含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风土人情。二是在雕刻手法上。木雕、砖雕和石雕的雕刻手法比较多,雕刻风格各式各样。以石雕而言,其既可以凸显古朴气息,又不失粗犷之情。常见的石雕雕刻手法主要包括浮雕、透雕和圆雕等。而从石雕的雕刻风格来看,其主要以平雕和浮雕为主,且可以配合圆雕的雕刻手法来增强石雕的立体感。另外,石雕的雕刻刀法细腻中透着大方,且可以配合砖雕和木雕等雕刻工艺来作为建筑门罩,这可以在确保雕刻质量的基础上,增强雕刻设计的灵活性。三是在雕刻内容上。主要以动植物图案作为主要的雕刻内容。实际上,在建筑中应用雕刻装饰时,需要和雕刻师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便将蕴含“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图案设置在建筑结构中。例如,“鹤”代表着长寿;“鱼”代表着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等等。
二、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行业迅猛发展。同时,现代消费者对于现代建筑装饰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绿色、环保性建筑装修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人们除了注重建筑装饰外表的华丽外,同样对装修本身质量和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三雕装饰艺术可以有效地融合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雕刻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可以相辅相成,完美呈现建筑艺术美。近几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和普及,木材、石材和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的概率越来越小。此时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引入古代装修风格和技艺,那么不失为一种另类风格的装饰工艺。以我国徽州雕刻技艺为例,其在当地的建筑装饰装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成为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格。从其文化特色角度来看,徽州装修文化充分融合了我国儒家等传统思想,有效地增强了建筑装饰的民俗特色和艺术特色。但是现代雕刻技术更为先进,雕刻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成果融入到现代建筑装修图案中。因此,为了确保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必须要借助现代雕刻技法,充分吸收三雕装饰艺术中的优秀雕刻技艺和精髓,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需求来进行适当地改进和创新,并融入时代特色元素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内在底蕴,这样可以使现代建筑有一种浑然天成、回归自然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内涵。总之,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借助传统建筑装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效果,增强现代建筑的生机和活力,这是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无法达到的建筑装饰效果。因此,如何将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进行有效应用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微州三雕装饰艺术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艺海,2015,(4):116-117.
关键词:务川 道真 仡佬族 民间雕刻 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1-125-127
2010年寒假,通过事先了解,我们选定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的正南、泥高、砚山、茅天、红丝,大坪的龙潭村、石朝的高峰村、道真的上坝、阳溪、大、忠信、洛龙、旧城等仡佬族村镇进行田野调查,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务川、道真两县的仡佬族民间艺术存在和保存的状况,对一些典型的民间工艺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由于道真的调查是在民宗局冉文玉同志的指领下,都是直奔目的地进行拍摄,故走的乡镇较多,但大多是选点调查,得到的材料具体而详实。而务川因为没有熟悉内容的人带路,虽然调查的面广,但得到的材料反而不多。调查中了解到,在务川和道真,留存最多、最精美的是仡佬族民间雕刻。这些雕刻工艺精细,技艺精湛,丰富多彩、表现出仡佬族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审美观念。
一、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现存状态
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分木雕、石雕两大类。木雕艺术集中体现在民居的门、窗、挑梁、神龛及家具、面具、神像、木质贞节牌坊、酥食印版等,石雕艺术主要体现在柱磴、墓葬、石阶沿以及朝门前的石狮等,在务川、道真较为广泛的保留。木雕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有务川龙潭申佑故居、都儒镇申佑祠、“项百万”旧居;道真河口梅江村李家坝张氏房屋,大平胜麻窝汪家神龛,三桥雷家大院、王家大院,洛龙吴家大院及道真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傩面,道真张帮宪、左朝元等坛班、务川石朝杨先利坛班的傩面具。石雕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有务川镇南桃符村“贞节牌坊”、泥高青坪村的“申一千石雕墓”,分水王武一带的古墓群石雕;同心村石步丫的“花坟”系列、都儒镇的申佑祠等;道真有上坝庞姓田周氏墓,忠信王寅亮墓,大三元盛氏墓;阳溪石岗坪周氏墓;旧城邹氏墓(节义堪旌),三元程文藩夫人王氏贞节牌坊等等。
我们调查的雕刻艺术,时间跨度是从汉至民国时期,其中以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居多。在务川的大坪,有许多农家用汉墓墓砖修砌猪圈,这些墓砖上有着丰富的几何纹。据考古发现,这里存在着大量的汉代的古墓群,据一期考古发掘材料,这里发现了较早的铜雕艺术佛像以及大量的陶瓷艺术,我们没能看到原件。在道真大路陈家坡汉墓,我们也只看到墓形墓制。在民族博物馆和傩坛法师张帮宪先生家,看到据说是明代的面具和一些木制法器。木雕艺术最为集中的,还是在清代和近代的一些房屋和家具上。石雕艺术主要镌刻于墓碑,其造型有的华丽,有的古朴,风格不同,体现出民间创作的随意性与自由性。
二、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的主要图案
(1)木雕图案主要有龙、凤、花草、松枝、竹、蝙蝠、鹿、仙鹤、喜鹊等图案。但不同经济条件的人家,选择图案时稍有区别。经济条件按较好的富裕人家,大多选择牡丹、喜鹊闹梅、仙鹤、大象、等具象的或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生意人家多选择“如意”、“铜钱”、“蚕”、“丝”等雕刻。文人家庭则多是“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等雕刻内容。而几何图形中的回形纹、菱形纹等是最常见的装饰图案。此外还有一些日常生活图景、戏曲生活图景等。木雕图案主要分布在房屋的斗拱、额枋,雀替、挑梁、翘、昂部位,常见的有瓜形雕,龙头、花草、人物、桃形纹、云纹等。窗棂的图案较为丰富,有花草、动物、鱼虾、人物故事、菱形、回形等等,家具中神龛的脚有龙、狮、象等,上半部分是一些象征吉祥、兴盛的图案。“酥食印版”上,主要雕刻的是花、鸟、福、禄、寿、;图案造型丰富多彩,新颖别致,包罗万象,其简练的造形与细腻的刀法显示出粗犷中蕴涵清秀的仡佬族人文气质。最值得一提的是仡佬傩戏面具,如道真的山王、秦童等面具,双睑和下巴能活动自如,制作技巧精湛。而整个面具的雕刻和造型,别具特色。山王本是一个脾气暴躁、行事鲁莽的小神,描述中其行为粗鲁、凶恶,但雕刻中却是一个双佛抱耳、慈祥温和的形象,没有一点狰狞恐怖之色,表现出一种世俗人性,折射出人们对平和、吉祥的渴求。
(2)石雕图案在形象上主要有龙、凤、狮、麒麟等各种动物造型,日常生活、戏曲图景、神仙佛道、楼台亭阁等各种人物造型,花草、云纹、几何图案等自然装饰图形,还有一些是综合了各种自然形态构成的图案。题材大致可分吉祥物类、戏文故事,风俗民情等类型。龙在石雕中,主要用于阶沿(线刻、浮雕)、柱础(园雕、浮雕)、石柱(园雕、镂空)以及墓碑的抱鼓。风主要刻于阶沿(线刻、浮雕)、门楣、窗座、院墙。狮和麒麟大多独立于朝门,左右各一,护家看院。人物活动场景的石雕大都是在水缸、牌坊、阶沿、房屋的墙基以及墓的抬板、抱鼓上。云纹、几何图案主要是用于烘托画面,突出主题。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点、线、面、块等艺术手法或综合各种手法,雕刻的形象神情各异,并通过此来表达不同的民俗情感,如在大赚三元盛氏墓雕上雕刻的龙头,其表情严肃,眼睛突鼓、造型古朴,他与我们在一般地方看到的龙不一样,没有飘起的龙须和突出的龙牙,显得不够威风,却有一种与人亲近和同时又威严静穆之感,加之以青石作原料,更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对故人敬慕的情感。在务川龙潭一户农家门楼前的一只石狮子,头已被打破损,但线条单纯明快,造型简洁质朴,饱满浑厚,活泼自然,给人在视觉上的整体印象是简练、集中,意境上则传递出一种神韵。
总之,道真、务川的石雕艺术中,不管是雕刻人物、动物、花草、场景,都神态各异,层次分明,构图生动,栩栩如生。在体现装饰审美艺术的功能的同时,包含辟邪、祈福等多种文化意蕴。体现了仡佬民族的文化信仰和生存智慧。
三、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的主要技法
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基本上是写实,不管是草木花鸟的描绘,还是人物场景表达,都是俗世生活的反映。从技法上看,构图清新饱满,造型精细,生动逼真,整体大气,技巧娴熟,在审美意趣上追求的是活灵活现的艺术境界,同时又给人感觉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距离之美。这样的艺术效果和境界,主要来源于将雕刻中的各种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及一种穿越时空的想象力融入其中,而创作者把浮雕、圆雕、线刻、镂空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使流畅的线刻和块面相结合,形成多种艺术手法的组合,构图层次清晰,图形构思巧妙。如三元程文藩夫人王氏贞节牌坊,碑顶和碑帽是融为一体的弧形,在帽柱上,分别用浮雕和镂空雕刻神画,乐堂的顶和底用镂空雕刻传说故事,两边是用圆雕雕刻的人物造型,再用回形花纹镶刊乐堂。抬板是用浮雕雕刻的各种花纹,碑柱是由八幅人物故事浮雕组成,抱鼓是浮雕和线刻的花草画面。浮雕又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与园雕、镂空等技法交替运用,使构图立体感强,层次分明,充分表达了对生命及其世俗存在形态真挚热爱的情感,人物的神态及其动态的刻画,也表达出民间艺术家内在的精神气质,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再如务川城内申家院子正房大门的四扇雕花窗子采用双层木透雕,内层为椭圆形几何图样,外层刻的
是人物日常劳作和寓意吉祥的动物,有扛犁、打柴的农人,有倒悬的蝙蝠,有振翅的凤等,报喜的喜鹊等,还有一些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认为吉祥富贵的花草,如牡丹、梅花、兰花、百合花、竹子,错位排列,形成灵动的窗棂。花纹衬底,托出了丰富的空间。是仡佬族的雕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在雕刻的图案上,不管是木雕还是石雕,都选择的是带有民间倾向性很强的物品来强化其图案的质美,用双关,象征等手法,将物象的形、名、意与人们祈求吉祥美好的情、趣、美溶为一体。借此传达了寓意美好的生活愿望。
四、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艺术价值及意义
总体来说,务川、道真清末民初雕刻有的精致细腻,有的朴实简洁,原因大致是清代以后,正安、道真发展蚕桑,农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体现在民间艺术上,较为注重繁文缛节,体现在雕刻上,精致成为其艺术的整体追求。同时,由于地近巴蜀,受巴蜀文化的影响,使雕刻在艺术风格上充满浪漫绮丽的世俗享乐气氛。务川曾因汞矿而富甲一方,虽然在清末已经不像汉唐时期处于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已被边缘化,但经济发展仍相对发达,(见《遵义府志》、《思南府志》)由于长期以来受汉文化的浸润楚湘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汉代文化的遗存影响,因此,务川雕刻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表现特征,层次较为丰富,有古朴简洁,有华丽精美。由此可看出,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文化影响,是形成不同文化特色的主要原因,也是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艺术的价值所在。
道真、务川都属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制约,书籍不多,保留下来的更少,木雕、石雕就成为其现实生活展现和精神追求的形象表达。而碑刻文字,也就是保存的文献及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仡佬族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所构思不同样式的图案,这些图案,有许多和汉民族所赋予的意蕴有着相同之处,由此我们可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及其濡化,同时也可看到仡佬族人们宽容和内敛的民族心理特征和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为我们寻找仡佬族文化及民族文化交融的轨迹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道真、务川的民间雕刻运用民间表述方式和民间艺术语言,提炼了民间生活中的有趣味的形式,构思独特精致、讲究整体与局部协调,布局圆满生动、动静结合,造型简洁明快,点、线、面、块体穿插结合,图案整体设计新颖、神形兼备、真实自然,处处彰显出民间艺术的活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晋商;雕刻;艺术
雕刻是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一,其中木雕、转雕、石雕、共称“三雕”。山西雕刻艺术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砖雕主要流派之一,主要集中在晋中一代的民居建筑中,尤其以晋商建筑雕刻为代表,晋商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晋商的木雕艺术
木构件是晋商建筑的灵魂。它们不仅构成建筑的骨架,有些部件还构成建筑的装饰物,形成了晋商建筑丰富多彩的内容。乔家大院处处都可以看到木雕艺术作品。如各院的正门上都有木雕人物,而且各不相同。分别为天官赐福、三星高照、和合二仙、招财进宝、麒麟送子、回回献宝等多种形式。柱子雕刻也多种多样,有八骏、有松竹、有葡萄表示漫长久远、有垂瓜象征瓜瓜绵绵、有垂莲象征连生贵子,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其中镂空式雕刻最具艺术性,是将整体构建雕刻出一种主体景物的效果。所雕刻花卉鸟兽皆跃然栏上,生动自然,这种雕发所雕刻出的作品,地与面高差甚大,最大高差可达十厘米左右。大院正厅的“连连有喜”,及门廊的“凤凰戏牡丹”的雕刻就属于这种技法。由于这是由完整的木材雕刻而成,因而又成为“高浮雕”。此外,合叠加式颐名思义,是一种复合组构的木雕形式。做法是先将地纹刻好,然后将片外加工刻成的人物景象再复合叠加嵌镶干底板的地纹上。从而组成各种内容的图案,这种做法的效果,较缕空式别具风味。
二、晋商建筑的砖雕艺术
晋商建筑虽然以木结构为主,但由于气候及观念等原因,建筑的维护结构以及—些结构构件钉大量砖石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有功能作用,它们同时还是精美的艺术品。以王家大院为例,王家大院东园小门额枋仿国画长卷图轴雕以松竹梅兰寿石,树林间又雕梅花鹿两只,互相盼顾,颇有情趣;东院大门的额枋,雕以琴棋书画四艺图,周围衬以、牡丹、鼎等浮雕装饰纹图;西院偏门额枋,则在替子二龙头上方,雕以瑞云翩翩,以示乘苍龙青云直上。进入小偏门是私塾,其院门门框用4块青石雕成,上面刻以松、竹、梅、寿石、喜鹊,这一雕刻设计清新,刻制精细,既表现岁寒三友的清气,又体现喜上眉梢的喜气,透视关系也完全按照中国画散点透视手法,显示出其不合比例的合法性。东院内的石雕风景照壁,高2.6米,宽1.82米,被镶嵌在建筑物山墙内,起萧墙的作用,画面用平面阴线雕成,砂粒圆点做底纹,图纹为松、柳、山、水、楼阁,云气浮游于天空,小舟行驶在水中,煞是一片江南景色。建筑就其本体属性来说,融实用坚固与审美为一体,在修建过程中,对间架结构及其布局,除用力学掌握支点、力点、重点外,在造型上还可以体悟到它的美学趣味、价值观念、精神感情等
三、晋商建筑的石雕艺术
晋商建筑的石雕艺术,数丁家大院最为完整,艺术性较高,每个年代的石雕均具特色。例如在丁家大院中,石作构件应用广泛。其中有以下几种:一为柱础,所有建筑杆础,全部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其中,尤以正厅和门廊施用者最为华丽壮观。门砧石这种专门为垫托门框的石质构件,几乎有门即施,但以大门、二门,厢房者雕刻得最好。踏石设在大门、二门和天井内,由于建筑台基皆高出地平面,故设踏石以登堂入室。这种构件不但数量多,而且雕刻细腻华丽。在丁家大院,柱础石内容丰富,样式各异,灯笼形、圆鼓形、六角形、宝瓶型等等,各个院子绝无雷同重复。上面的六角灯笼形柱础石,上下六个层次。各种石雕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各种雕刻协调统一,尊重自然
晋商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伴随着晋商的生活习俗和其建筑的结构类型,不仅融合了当时的社会阶级形态,阐释了晋商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体现了晋商以及当时的建筑设计者对自然的尊重。如如灵石县王家大院,梁架往往采取“砌上露明”的方式,让梁架暴露在外,展现梁架的结构和木材的本色,又雕梁画栋, 即具有结构功能,又体现出和谐美观。王家大院大门上的门框装饰,其额枋也各有千秋,东院小偏门额枋仿国画长卷图轴雕以松竹梅兰寿石,树林间又雕梅花鹿两只,互相盼顾,颇有情趣。东院大门的额枋,雕以琴棋书画四艺图,周围衬以、牡丹、鼎等浮雕装饰纹图。西院偏门额枋,则在替子二龙头上方,雕以瑞云翩翩,以示乘苍龙青云直上。纵观整个王家大院,所以的主要雕刻品,都是成双成对,追求对称,而不让人感到重复,以体现协调统一统一,给人以完全自然的的感觉。
总之,许多晋商都曾历经艰辛,他们用自己饱含着汗水的业绩,衣锦荣归之后,给后人留下了这些雕梁画栋的宅院,这些雕刻精美的建筑,古色古香、突出了传统文化、给研究我国近古的建筑雕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直观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