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小农经济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农经济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农经济的意义

第1篇: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业贷款 农村经济 金融体系

前言

衡量农村金融的服务状况的指标主要是农业贷款数量和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领域和环节。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因此,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和带动农户积极借助农业贷款的政策的支持,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贷款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改善农村贫困状况、全面提高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案措施已经开展多年。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贷款对于推进农业生产,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等发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持平,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贷的政策目标面临困境

由于农村居民的居住地点较分散,农村信贷不管是借贷前的调查工作还是借贷后的管理和催收工作,其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非常大。另外,由于农户贷款的额度都比较小,家庭储蓄也较少,因此一个信贷员只能通过发展和管理几百甚至上千户贷款户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额度和标准,管理起来更加困难。尤其是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户要比城市的多,工作量和成本都比较大,但是相应的获取的综合收益却很少。由于农村信贷工作费时、费力,成本过高,不符合现代化的商业经营目标,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和相关的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都不高。

(二)农贷发放有很大的局限性,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

我国的农业信贷是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策略,但是却有部分金融机构将其看成单纯的政治性、政策性的扶贫手段,而不是作为经营性的企业主营业务,这就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信贷工作任务时,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激励,只是纯粹的完全被动的发放贷款。同时,由于银行的授信的额度有限,对于有偿还能力的种、养殖大户的需求没有办法满足,从而使农户想借却不借不到的现象经常发生。此外,随着贷款程序的日益规范化和手续严格化,但是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却不能得到良好的协调,使得工作量变的更加繁重,从而使农贷变的非常困难。

(三)农贷风险大而收益小,金融机构消极处理

农贷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户和农村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贷款的数额相应地也比较少,使得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和回收成本很高,一般商业性的担保都基本不愿意介入小额贷款中,因此这种金融风险几乎都是由银行来承担,使得银行的风险和收益造成严重的不匹配。因此,银行为了避免这种不良贷款的发生,许多金融机构在实施农贷时采取追究责任制的方式来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对于那些没有抵押的贷款申请,银行直接拒绝发放贷款。此外,由于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由此带来的信贷资产的风险较大。而且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农贷面临的是广大农村市场,农户多而分散,而信贷人员的人数有限,由此使得信贷的管理风险很大。这些风险都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于农贷业务的消极心理。

二、解决农贷瓶颈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

金融机构应该致力于创新支持农业的金融产品,坚持以高收益、低风险和便捷性相平衡的重要原则,使农户对于信贷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供容易获取、手续简单的信贷服务。同时,要在满足农户需求的同时,也能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增长,从而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均衡。银行要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角度出发,对农业贷款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工作,将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并根据市场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农户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争取使银行的盈利与农户的收益得到双赢。

(二)细分农贷市场,识别有效需求

由于农贷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和多类型的金融需求,因此在客观上要求金融产品的品种的丰富性和服务手段的多样性。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原有经营理念,拓展和创新中间业务,并针对农户的贷款需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资金运用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和经济效益的需求,可以给予信贷的支持。另外,在各种抵押产品的登记评估和收费上,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减免税费的条件和政策支持,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农贷业务上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增加收益。

(三)丰富抵押产品,促进农村信贷工作的有效开展

面对我国农村市场普遍存在的农户抵押产品种类少、双方估计差距大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集思广益、丰富农户抵押品的种类,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由于抵押品少带来的制约农村信贷工作的开展情况的发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解决农贷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丰富金融产品,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得到双向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周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逻辑[J].农村经济导刊,2005(12).

第2篇: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农村学校 家校联合教育 家校互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与转型,由学校独立承担教育责任的传统局面已经被打破。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支撑中国教育发展的格局已不可逆转。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只是小天地,对人的发展教育才是大舞台。家庭教育是“做人”的启蒙教育,也是“做人”教育的终身载体。父母是孩子人生之旅的第一任,也是不可或缺的启蒙老师,父母的家庭理念和水平对构建和谐教育体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搞好家校联合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教育和谐的形式所需。我校地处边远山区,面对特殊的家长群体,大胆探索与创新,务实开展各项工作,开创了农村家校互动教育的新局面。

地处偏远的原安定区内官营镇黑山乡,有九个行政村,均位于山大沟深之处,行路艰难,农民们世代务农,收入微薄。这样的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封闭、愚昧、麻木的思想观念。随着近几年“两基攻坚”的大力推进,每一位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接受教育,但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与重视度仍然很低,以为孩子在学校或多或少学一些知识,长壮了身体能干活就行了,所以教育的重担都压在学校肩上,学校在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会做人等方面举步维艰。

随着时展的要求,我校领导深深认识到“家庭教育”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家校联合教育是改变农村教育根本现状的必经之路,所以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展家长培训

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接触面窄、目光短浅,部分家长还有很多陋习,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做人、学习,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我们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学校决定“培训家长”,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具体举措如下。

1.每学期至少一次举行“培训式”家长会。避开农忙时节,请家长与学生同坐一堂。请社会执法人员,如交警、农机安全讲解员、法院同志及有经验的老教育者以给学生传输法律、安全、文明礼貌知识的方式做知识讲座,让学生和家长“知荣耻、树新风”。此项活动开展以来,家长赌博、打架斗殴、家庭暴力、违章驾驶等不良行为有所减少,学生调查问卷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了。

2.开创表彰式家长会。以榜样的力量号召广大家长学文明、重道德。我校在2012年2月份带领全校教师深入十八盘山沟底的米粮村和西南山巅的陡寨村,在村委会办公地点举行了家长表彰会,集家长于一堂,宣传“孝敬老人、做学生榜样”的主题思想,再由村委会牵头,全村村民民主评议,选出家长中的“孝廉”,由学校出资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既让受奖家长与其子女树立了自豪感,坚定决心继续发扬美德,又让落后家长内心受到触动,明确了荣辱是非观念,有了行动的方向。一个家庭的文明素质提高了,孩子也自然而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通过宣传与实例,改变家长教育与择业观念。大部分家长认为成绩优异才是好学生,否则只要毕业就行了。对此,学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校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现身说法,举自身实例,让家长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因材施教、各尽所长。近年来,我校职业中专升学率持续增高,许多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回报父母,就是家长观念转变及学校努力的结果。

二、深入改进、落实家访制度

家访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联系家校教育的有效互动形式。我们在施行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1.制度保障。学校经研讨制定了“家访制度”,规定教师每学期都必须不拘一格地进行行之有效的家访,且有次数要求:任课老师不少于五次,班主任不少于八次,校领导不少于十次,最后与学期考核挂钩进行奖惩。这就为实行家访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每次大的家访之前学校都精心策划,明确任务要求,由校领导牵头分组完成任务,最后写出总结与感受。

2.深入各层次学生家庭,充分了解,重视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改变以往的单访优秀生或问题生的家访模式,抓住有效时机,面向全体学生家访。重点走访的是特困、残疾、父母无劳动能力、单亲、留守儿童、学困生、问题生、后进生家庭。把只谈学习的家访内容转变为关心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生活经济问题等“琐事”上。实践证明:学生之事无小事。通过长达两小时的山路跋涉,我们明白了某生为什么总是迟到,上课昏昏欲睡;通过目睹某生家中残疾的父亲、劳累的母亲,我们顿悟了他为什么思想不专一,抄袭作业“上瘾”;通过某生与年迈的祖父母相依为命,我们理解了他为什么郁郁寡欢、暴躁、任性。通过艰难的走访,在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我们对学生的怜和爱加深了。

3.注意谈话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家长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重要方式,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基本情况。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其二,宜全面忌片面,切忌借机“告状”,推卸责任。应晓之以理,使学生信服,听取家长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责怪。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下结论。对农村家长,教师不应居高临下,而要保持对劳动人民的充分尊重,通过亲切的交谈,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应做好正确的引导。

三、展开家校联谊活动

“家校联谊活动”是我校推出的将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的一种高层次互动形式。它是建立在前两项活动基础之上,对其渗透与促进的。具体形式如下。

1.组建“家长联谊会”。由家长推选各村思想觉悟高,品德优秀的家长代表若干名,组成家长联谊会,由学校不定期举行家校联谊活动,与家长们见仁见智、出谋划策共商教育大计。如近几年的“两免一补”、两女户、贫困户补助工作的落实就是经过学校调查与家长联谊会共同审议决定的。

2.展开形式多样的联谊文体活动。我校每学期至少一次的大型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均邀请家长参加。以前是请家长做观众,一来给学生鼓气,二来渐渐培养家长的艺术素养。2012年,我们迈出了跨越式的一步,在运动会上为家长设置了比赛项目,虽然只尝试性地开设了“家长拔河比赛”,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向沉闷的农民家长表现出了少有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平常疏于交谈的父母与子女目标一致,口号响亮、配合默契。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他们感兴趣的项目,一同克服困难达到最终的结果,建立起了一个心理上的交流平台,逐步填平代沟障碍,这在配合学校教育、督促孩子学习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相互理解、支持、鼓励与配合,家庭形成了良好和谐的气氛。在运动会上,家长和老师心与心的交流相待,协作练习,共同前进,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而且使家长心境平和、健康,消除了心理障碍,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3篇: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村垃圾;经济效益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伴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子孙后代的发展预留极大的空间。江西南昌市湾里区长年来乡村环境脏乱,影响外界对这个以旅游休闲为主业的山地县区的印象。

1.湾里区垃圾的来源

南昌市湾里区为开发区垃圾主要来源为工业垃圾,以及农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等。

1.1 工业垃圾

南昌市湾里区近几年高速发展,导致原农村慢慢的向城乡结合部发展,使得建筑不断的增多,随着建筑的增加导致产生的建筑垃圾(塑料、石灰、砖块、包装袋等)无处合理处理。

1.2 农业垃圾

南昌市湾里区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每当收获的季节就会产生大量的秸秆,以及果园的的残留物,甚至包括农药袋和农药瓶。再加上就是家禽和家畜的排泄物等。

1.3 生活垃圾

南昌市湾里区的生活条件教过去三十年有较大的变化,家家变得富裕,生活垃圾的种类也多了,生活垃圾的成分主要是厨房废弃物(废菜、煤灰、蛋壳、废弃的食品等)以及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废纤维、废金属、废电池及其废弃的生活用品等,组成十分复杂。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2.南昌市湾里区农村垃圾处理方式

2.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传统模式

传统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中,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露天堆放,有的甚至被堆放于河道两旁,形成了垃圾绕村围河的现象。生活垃圾的任意露天堆放,任雨水冲淋,形成了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垃圾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以及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被雨水冲刷后,混合流入农村居民的。地表饮用水源,是对农村居民饮用水健康的极大威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不少农村己经意识到生活垃圾的危害性,为了达到“村容整洁、环境卫生”的目标,对堆积于村内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村的垃圾进行了填埋、焚烧等处理,但仍有部分尚未处理,仅是将污染进行了地点转移,没有做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而焚烧和填埋也只是露天焚烧、简易填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不仅污染了大气和土壤,也为以后的环境健康埋下了隐患。

2.2 垃圾收集池式集中清运处理模式

这种方式相对于模式一,在村中建造了若干水泥式垃圾收集池,每个收集池辐射服务周围的约十几户农村居民,每户将自家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投放于垃圾收集池中,然后每户轮流派人定期派人将池中垃圾清运到远离村庄的垃圾集中处理点,进行填埋或焚烧。

3.农村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我国农村面积较城市而言是其9倍之多,农村人口也占有总人口的70%,所以农村垃圾处理的合理性有必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的根基所在。

3.1 农村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之COD的分析

农村垃圾的多数处理都是被扔到附近河里,,导致垃圾随着水流到下游导致水污染的严重性,其中以云、贵、川、湘、鄂为主,污染尤其严重,汛期时被水带至地表,使得地表水被污染的极其厉害,导致需要加大力度处理被污染的水资源,导致地方财政的支出扩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2 农村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之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社会和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缓解世界范围的资源、能源短缺、建立良性发展模式提供了思路,因而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2006年废旧物资(垃圾)回用,已占世界主要工业原料的40%,产值超过25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16%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大,可回收利用资源多,垃圾管理和处理都处于起步阶段,推行循环经济的潜力巨大。

4.结语

总之,农村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状况取决于当地垃圾处理的合理方式,需要带来正的效益就需要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垃圾,以南昌市湾里区为例的调查研究就可以合理的体现出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陈瑞生.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管理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2).

[2]詹亚平.突破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的瓶颈[J].农业工作透视,2007(7).

[3]李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设计——以北京市菩萨鹿村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5).

第4篇: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一、要围绕市场转变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这对于建国后实行长期的计划农业来说;对于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来说;对于和商品分离封闭式的农业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得需要一段历史过程。

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至关重大,我县沿江乡哈达彦村两户农民不同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一农民承包村里160亩低洼田,在粮食价格下降的状况下,及时转舵,改成养鱼池,利用靠江的自然条件用江水养鱼,每年中秋节前后上市,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相反另一村民,墨守常规,最后负债累累。事实说明,观念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的效益前提,市场作用为调节支配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双刃”性作用,表现的十分突出,产销对路,得到市场认可和需求,是正面的利刃,产销不对路,得不到市场认可和需求,是负面的利刃。

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化思想观念,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积极引导农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改革单一的种植业观念,变单一的农业经济为多元商品经济。二是要用典型引路,促动农民积极走向市场。我县沿江满达乡结合本乡实际,树立十个种植业转化深加工的典型,用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不怕风险,敢于竞争的精神来教育农民,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三是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除了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知识,办好农民学习专业知识培训班外,利用冬闲期间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培训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思想的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先导,农民走进市场的思想观念明确了,那么农民走进市场的行动也就自觉了。

二、要围绕市场调整结构

我县的农业经济主体产业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以麦豆为主的种植业。长期单一种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特色经济就是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所形成的经济,特色经济具有市场紧缺、销售快、效益高的特点,由于受市场经济驱动的支配,我县的特色经济最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并且从无序往有序发展,逐步形成系列化生产。有的乡从本地无霜期短,适合马铃薯种植的特点,加大了马铃薯种植面积,所加工的粉条又细又白,南销山东、北销俄罗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销售能力;有的乡利用靠黑龙江的优势,充分利用江边的沼泽沟泡养鱼,在市场销售上一直看好;有的乡利用靠山的优势条件,利用速生丰产林前期整地和冬季采伐的剩余物培育木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的乡利用草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占领市场。全县特色经济基本上形成一乡一业,一处一品的产业局面。我县地域基本是处于山区,采集山野菜也具有得天独后的优势,春秋两季数以千人在采集山产品,尤以蕨菜和蘑菇为主,并成为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经济效益越采越显著,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洽谈业务,从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向看,全县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途径也越展越宽。由于县、乡、村各级领导注重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要围绕市场组织生产

第5篇: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6篇: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途径

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厂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在“九五”科技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的推动下和市场的需求下,一批工厂化农业企业逐步成立,既展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又为我国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根据对十多个省市二三十家工厂化农业企业的调研情况可以发现,除了个别企业的经济效益比较好之外,其它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甚至有些企业处于入不敷出的亏损局面,这和企业成立的初衷不甚相符。因此有必要对阻碍工厂化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分析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为工厂化农业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工厂化农业及其现状

工厂化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先进设施为依据、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它包括设施与环境控制、种子种苗、种植工艺、采后处理和市场营销等全程技术体系,设计作物栽培、农业工程、机械电子、农用新材料、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十几个学科,是一项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作为现代农业主要方式的工厂化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以荷兰为例,它通过设施农业园,将生物技术、设施栽培、计算机管理等技术融为一体,重点发展蔬菜和花卉产业,用6%的土地创造出30%的农业总产值,成为世界工厂化农业发展的典范。

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一些国外技术设备进行试验研究,20年来在技术与生产上均有较大发展,实现了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化管理模式与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各种温室已经发展到30万公顷,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为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创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富有成效的积极探索,并为21世纪中国农业做出超前的产业示范。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工程配套能力很差,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金、物资浪费;工厂化潜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亟待加强引导;另外,还有运行能耗大,病害严重,劳动生产率低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阻碍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比较晚,许多技术和经验仍在摸索中,另一方面也与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意识以及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阻碍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 缺乏必要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科学合理的项目可行性分析不仅能为管理者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而且也是企业能否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可靠依据。但目前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在项目选择、机会分析、技术条件分析以及市场分析等方面分析不够,这就使得目前一些企业的项目要么不适宜当地的环境条件,要么与市场衔接不当,造成经济效益不佳。另外,在部分地区也存在工厂化农业的“政府形象工程”问题。

2 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农业企业缺乏健全的企业化管理机制和运行环境,政府行为严重,政府过分干预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部分企业的发展则主要依赖国家和政府的无偿扶持,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没有步入健康的市场经济轨道;少数单位只追求社会现象,经济效益低下,发展畸形的现象还存在。

3 现行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阻碍着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工厂化农业要求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以规模创品牌,求效益。而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模式,难以实现现代化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低、机械化程度低,阻碍了工厂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4 规模化程度低,规模不经济。目前各工厂化农业企业的温室生产面积一般为1~3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规模效益难以得到体现。这一方面造成工厂化农业本身的优势无法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人力成本的增加,如3hm2种植3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够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 工厂化农业设施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工厂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进行生产,为此我国不得不从国外引进一些技术比国内先进的设施装备,这虽然解决了技术设备问题,但也造成了生产成本过高和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之间不配套现象的发生。以温室为例,一般从国外引进的温室价格为600~2000元/m2,运行成本中能耗占30%~40%,从而引起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局面。

6 缺乏全面的标准化认识。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崭新载体,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质量效益农业的有效措施。而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不注重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造成标准参差不齐,产品的品种、大小、形状、色泽、质量千差万别,很难形成统一规格的商品,更难进入国际市场,经济效益不佳。这一方面有待于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全面实施,另一方面也与企业本身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   7 采后处理工艺环节差。采后处理是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重要技术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枢纽工程,但我国在采后环节上的研究和应用相对滞后。以蔬菜流通环节为例,我国蔬菜在流通中的损耗为20%~30%,远距离运输有时损耗高达50%~70%,而国外发达国家的蔬菜流通损耗仅在5%以下,特殊品种最高也不过10%。这不仅增大了产品成本造成巨大浪费,还造成产品质量上不去,经济效益自然就差。

8 农产品深加工不够,产品增值率低。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是农产品增加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加工增值率低,整个产业链条效益欠佳。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占其总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换后产值增加2~3倍,而我国只占25%,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因此,产业链条短、产品深加工不够是影响工厂化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又一因素。

此外,工厂化农业还在品种改良、规范化种植、高产栽培模式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都阻碍着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工厂化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步骤,而工厂化农业企业是实现这一战略步骤的重要载体。针对工厂化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阻碍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我国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具体分析如下: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针对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调整。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而不应该再过多的干预企业和园区的发展。企业方面,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自身的报考财务管理、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在内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现代管理机制。为了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条件不成熟的也可以考虑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合作企业,通过技术参股、技术人股、多元投资等方式来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2.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工厂化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投资项目,在遵从一般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本身的特点:(1)工厂化农业本身仍然是农业项目,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植物生产是主要生产品种,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业项目投资分析。(2)工厂化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小,但不同地区的气候、光照、自然灾害等对工厂化农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仍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项目分析应该因地制宜。(3)工厂化农业受市场条件、运输条件、贮藏、包装、加工条件等社会条件影响很大,应该对此进行详细分析。(4)由于工厂化农业的高技术性和高效性,其设施技术投入资金比例大,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时应该重视对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折旧等因素的考虑。,总之,考虑工厂化农业本身特点,运用适当地方法对工厂化农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

3.树立全新成本意识。工厂化农业属于高投入的行业,合理处理成本与投入之间的矛盾,辨证的看待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重要的。一个工厂化农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投入是巨大的,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必然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况且技术的投入也不见得会引起成本的增加,如工厂化农业中常用的滴灌技术,它的使用一方面能够节约用水量,降低能源成本,另一方面还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还可以让生产管理科学化,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总之,对于高科技的工厂化农业企业而言,如果不能辨证处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一味追求低收入的成本控制,科技含量低,其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手段、设备配置等都不能体现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和优势,经济效益自然上不去。因此,树立全新成本意识,合理有效地处理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4.合理技术引进,加强技术创新。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晚,因此技术引进在所难免。但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成本因素之外,还应该进行必要的适合于企业自身环境的可行性分析,以避免盲目引进,造成巨大浪费。为了降低技术引进所带来的高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还要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效益双丰收。在技术创新方式上可以根据市场与技术的关系,走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或技术、市场综合型的创新模式;为避免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困境,企业应该加强自主创新,同时也因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合作创新。总之,建立适合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是企业立足科技、获得技术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5.实行农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工厂化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出口创汇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就需要遵循WTO的29个独立协议,对农业而言主要应该遵循《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由于我国企业对以上协议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致使最近的中日、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恶化。这就要求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应该全面深入的学习理解有关WTO的具体条款,并且积极引进并通过IS014000国际环境系列标准,使得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和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这样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的产品就不仅仅具有价格优势,而且还不受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6.适度规模化,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叫规模效益,它是指随着生产和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效益递增的现象。经济学认为,对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规模的大小会对企业的成本有较大影响,即存在规模经济性问题。目前我国的工厂化农业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而且种植品种繁多,使得企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不大,规模效益无法发挥。因此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反租倒包、兼并、组合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中种植,由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规格、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达到生产规模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7.加强市场营销,树立产品品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卖方市场也正在向买方市场过渡,企业的一切活动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企业除了应该关注农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之外,还应该在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运、产品销售等方面多下功夫,以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掌握现代营销手段,构建现代营销流程,树立产品品牌,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8.加强市场流通,增加产品附加值。市场流通是采后处理工艺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产品与市场的途径。良好的市场流通不仅能够减少流通环节中的损耗,而且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增值,达到降低成本与增加收入的双重目的。因此,工厂化农业企业应该加强农产品采后分级、包装、贮藏等各环节的工作,实现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贮运时间和质量,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另外,工厂化农业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拥有实力强、信息广等优势,可以在政府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成为培育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优势主体。

9.加强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品增值。农产品加工是实现产品增值的有效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大200%,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北京仅有46%。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转换程度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产品深加工潜力大、潜在效益显著。为消除工厂化农业产业链中“头大尾小”的局面,工厂化农业企业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一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方式自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链条,其他企业可以考虑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将农产品生产以定单的形式让周围农民种植,自己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深加工,既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产品增值,增加经济效益。

第7篇: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农业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张北县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187-04

20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1,2]。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发展所要利用的土地。农业土地利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既受到人口、技术及生态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3,4],因此分析农业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可以为区域农业生态和区域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中国冀西北农牧交错带指的是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地区,包括张北、康保、沽源三县及尚义、丰宁、围场的部分地区,该区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退化、经济发展水平低[5]。本研究以冀西北张北县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并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农用地之间存在的经济产出效益的差异,揭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和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的基本概况

张北县地处河北省的西北部及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位于北纬40°57′-41°34′,东经114°10′-115°27′,总面积为3 863 km2,人口35.3万,辖4个镇、14个乡。张北县地处坝上高寒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392.7 mm,年平均气温3.2 ℃,年平均日照时数2 098 h,全年活动积温2 448 ℃,全年无霜期90~120 d,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代表性地区。主产农产品为马铃薯、甜菜、蔬菜、杂豆、亚麻、莜麦等。

1.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涉及张北县、河北省和全国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的数据,通过研究这些数据对张北县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各年份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为张北县统计局统计手册,同时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张家口地区农业历史统计资料[6],河北农村统计年鉴[7]和中国农业年鉴[8]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历史过程分析

从1949年到2011年耕地种植面积的年度变化趋势(表1)可以看出,张北县的耕地面积变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1949~1965年是土地垦荒期,这个时期耕地面积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耕地总面积从10.31万hm2增加到了16.68万hm2;从1966年开始到2000年,张北县经历了农田基本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农业建设时期,耕地先趋于减少,而后逐渐达到稳定;自2000年张北县作为试点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从2001年的13.97万hm2减少到2011年的10.07万hm2。

从张北县1949年到2011年前后跨度60余年的林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来看,该地林地面积经历了从无到有并呈直线增长的变化过程,1965年该县的林地面积为0.74万hm2,到2011年增加到了11.31万hm2,均超过了草地和耕地面积。由于大面积毁草开荒,张北县的草地面积从1949年到1980年期间出现锐减,从1949年的19.13万hm2减少到了1980年的6.03万hm2,从1981年开始,由于林、草、牧相结合,以牧为主的坝上经济建设方针的实施,做到林草结合、改变造林方式,间种牧草,形成乔灌草网带片林结合的防护体系,张北县草地面积恢复到逐渐稳定,2011年的草地面积为10.62万hm2。

计算分析张北县耕地和林地、草地面积比的年度变化可以得到1949年为0.54∶1,到1980年增加到1.69∶1,从1981年开始逐渐降低,到2011年降低为0.46∶1。

表2为1949-2011年张北县各种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物总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从1949年的10.16万hm2增加到1965年的16.10万hm2,然后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播种面积也在降低,到2011年降低到10.06万hm2。

在耕地的利用结构中,粮食作物生产在张北县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却在下降,从1949年的87.60%下降为2011年的49.60%;与粮食作物不同,以胡麻、油菜、油葵和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则无明显的变化,其中1949年较低,为0.92万hm2,占总面积的9.06%,1986年的最高,为2.95万hm2,占总面积的21.72%,2011年为1.97万hm2,占总面积的19.58%。

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张北县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使蔬菜产业不断扩模升级,蔬菜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0.10万hm2增加到了2011年的1.11万hm2,呈直线增长趋势,占总面积的比例也从1949年的0.98%增加到了2011年的11.03%。

2.2 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

张北县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图1为1949-2011年张北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农业、林业和牧业产值的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到从1949年到196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农业产值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处于低迷的徘徊状况;林业产值在逐年增加,1965年比1952年增加了24.6万元,增长了10.25倍,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在增加;牧业产值也在增加,而占总产值的比例也徘徊不前。1966年到1990年这个时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增加的趋势,但农业产值、牧业产值依然徘徊不前,只有林业产值逐年增加。

从1991年到2011年,张北县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较快速度地增加,其中农业、林业和牧业产值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农业产值与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增长很快。尤其是从2001年到2011年,由于这个时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大大缓解了草畜矛盾,使牧业产值有了明显增加的趋势,与农业产值持平甚至在有些年份超过了农业产值,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稳定增长起到了保证作用。

张北县地处冀西北农牧交错带,这里常年气候干燥、寒冷,树木生长较慢,一般树木种植20年以上才能成林,且张北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由于受坝上特殊的自然条件所限,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营造的是生态林,因此森林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和社会两大效益上,经济效益微乎其微。从图1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2011年林业产值虽然一直在增加,但还是远远低于农业和牧业产值,如2004年林业产值达到最高,也只有4 678万元,只占总产值的2.82%,而同年度农业和牧业产值分别为74 557万元和84 180万元。因此作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面对退耕后的耕地紧张问题,如何发展高效高产的富农产业是张北县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张北县从提高系统生产力出发,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鼓励发展错季蔬菜生产,蔬菜播种面积迅速增加(表2),达到了“耕地面积虽减少,农民收入却增加”的目标。表3为张北县叶家村2000-2002年的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种植错季蔬菜成为退耕后种植业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9];又如旱作农田种植莜麦的经济效益只有450~750元/hm2,而种植抗旱、耐瘠、早熟、喜冷凉、耐连茬的小南瓜, 采取开沟施肥、覆膜以及聚水集肥等技术,依靠自然降水,种植效益能提高到12 000~15 000元/hm2,不仅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10],因此扩大蔬菜播种面积是张北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中国目前农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增加草地面积,促进畜牧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张北县加强草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以打造伊利优质奶源基地和建设环京津肉牛羊生产基地为目标,稳步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截至2011年底,张北全县共有规模养殖场52家、肉牛规模养殖场5家、肉羊规模养殖场1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10家、蛋鸡规模养殖3家,畜牧业发展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张北县的农民人均收入有很大程度的提高,1980年只有61.0元,到2010年增加到了3 620元(表4),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到,张北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河北省及全国相比较,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张北县退耕后应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证马铃薯、亚麻、甜菜等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继续保持和适度地发展水浇地,增加蔬菜的种植面积;同时对草场管理应像农田管理一样,提高牧草产量,引导农民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这样既可避免人畜争粮的问题,又可带动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冀西北农牧交错带的张北县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历史过程从1949到2011年为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面积先锐减然后逐渐恢复并趋于稳定;在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而蔬菜播种面积随时间的推移在持续增加。

2)张北县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使牧业产值有了明显增加的趋势,而林业发展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较差的经济效益则可忽略不计。

3)面对张北县退耕后的耕地紧张问题,一方面应继续保持和适度地发展水浇地,增加蔬菜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加强草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陈佑启,杨 鹏.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2001,21(1):95-100.

[2] 朱利凯,蒙吉军.国际LUCC模型研究进展及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783-790.

[3] 刘 庆,陈利根,张凤荣.中国1986年至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5):787-793.

[4] 翟文侠,刘会进,王 健,等.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4):56-58.

[5] 张卫萍. 退耕还林补偿政策与农户响应的关联分析——以冀西北地区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66-68.

[6] 张家口地区行政公署农业局. 张家口地区农业历史统计资料[Z].1982.

[7] 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北农村统计年鉴(1995-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12.

[8]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1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第8篇: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种桑养蚕;经济效益;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蚕桑业是一项面广量大、历史悠久和有着完整生产链与成熟生产技术的传统产业。此产业因其是一项周期短且效益较好的产业项目,故成为一些地区赖以生存的产业与大部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此产业收益降低,所占产业比重也下降许多,与此同时由于产业的多元化和农民收入的多样化,蚕桑业出现萎缩现象,虽然近些年有国家多项政策的扶持,蚕桑业得以快速发展,养蚕量大增,但市场上出现供需失衡现象,并且随着人民币日益升值,劳动力基本成本的增大,蚕桑业农民的生产效益也在降低,本文对某市2年的养蚕中桑业情况做初步调查,分析其经济效益,并对提高养蚕业经济效益提出一定的措施和建议。

1 调查情况概述

1.1基本情况

选取本市2010 ~2011两年所调查农户的种植桑树和养蚕的基本情况,计算出其生产的基本成本和收入进行对比,做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其中2010年共调查户农35户,且其中3户整年饲养2期、8户整年饲养3期1、14户整年饲养4期;2010年共调查户农36户,且其中1户整年饲养1期、5户整年饲养2期、25户整年饲养3期、5户整年饲养4期。具体调查情况详见表1。

1.2生产成本

1.2.1桑园的投入:桑园每张蚕种投入=桑园每667m2总投入除以每667m2桑园年养蚕数量。

1.2.2桑苗投入:此投入为一次性生产投入,桑苗每株0.07元,种植密度为每667m2 5500株。

1.2.3农药与肥料投入:桑园农药治虫的投入因区域不同差异性也较大,被调查地区一部分进行治虫处理,另一部分长年进行不治虫处理。在桑园中施肥主要用复合肥,一般在冬伐和夏伐之后就开沟施肥,一些地区采取造肥造桑施肥方式,当然不同施肥方式肥料投入也就具有较大差异。

1.2.4蚕具投入:蚕房大部分是居住房,故不另外算蚕房具体投入。蚕农大多数采取大蚕地面育养育方式,蚕具一般用蔟具、小蚕匾、小蚕网等。

1.2.5蚕种投入:调查区随着蚕种自我生产能力相对原来有所提高,故蚕种供应相对平衡,价格也比较稳定。

1.2.6蚕药投入:此投入差异较大,一些地区以石灰为主,一些地区此项投入较大,因其蚕从小蚕期到蜕皮激素这些添加都有。

1.2.7劳动力投入:主要包含桑园管理、桑园治虫等。养蚕工主要工作包括上蔟采茧、饲养管理、采叶、消毒等。

具体生产成本投入详见表2:

1.3生产收入

蚕农收入最主要是销售蚕茧得到茧款,当然有些蚕农还销售了蚕沙、桑枝、桑叶等一些副产品,但在本次调查时这些并不计入调查计算。2010年35户被调查农户一年茧款共收入为177207.41元;2011年36户被调查农户一年茧款共收入134284.11元。

2 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2010年这些农户全年种桑养蚕出现亏损,35户合计亏13015.39元,每665m2 桑园平均亏166.71元;每张蚕种平均亏55.34元。2011年因茧价大幅度继续下跌,故种桑养蚕业出现继续增大亏损额,共亏34784.10元,每667m2 桑园平均亏损481.33元;每张蚕种平均亏175.71元。目前养蚕在农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在家务农人员所从事,为一项从事的附带产业,故除去劳动力这个成本后会有一定的盈利。这样2010年农户每665m2 桑园平均获利为1710.07元,每张蚕种平均获利为569.62元;2011年农户每665m2桑园平均获利为1354.67元,每张蚕种平均获利为492.42元。

2.2社会效益

目前社会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友好型社会。对于种桑养蚕业来说,我们应该要考虑如何努力提高蚕茧生产的经济效益,还要从如何多角度、多元化出发,进行综合利用开发蚕桑资源,推动和引导蚕业结构,为该行业多元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蚕业结构多角度稳定发展,可以缓解丝绸业在发展上所遇的瓶颈压力,也可以拓宽此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避免了此产业链中有关的其他行业市场的供需失衡,推动蚕桑业资源有效地跨领域、跨行业的利用开发。比如近年来,蚕丝制作素丝胶、桑葚酒、桑枝培育食用菌等产品的开发应用为桑蚕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为了蚕业增产增收,可以打破传统蚕业的发展理念,实现桑、丝、蚕真正的多元化、多途径利用,增长蚕业生产的产业链,进而增加整体效益。

3发展建议

种桑养蚕业最近出现持续回暖的局面,但当今社会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此行业仍会面临很多发展中所不确定各种因素:比如蚕桑业效益虽然已大幅度上升,但并不知其上升势头如何;原料价格的上升、各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贬值等都在减小盈利空间;企业产品经营压力的提升等。与此同时品牌建设、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行业技术、产业布局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种桑养蚕生产业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3.1建议相关部门计划好有关规划

招商引资,适时引入资金和引入在此产业和发展上有高技术和强发展的企业,并大力扶持当地养殖、种植大户。政策方面出台为养殖户、企业提供便利的政策以及对市场加强监督管理。

3.2加大力度将桑园管理抓好并进行低产改造

进而提高种桑养蚕产量,从而增加桑蚕产业整体效益。

3.3加强桑、蚕疾病防控系统建设

建设蚕病集中监控网络,并对重点桑蚕病害构建监控点进行普查工作。

3.4加强新科技、新技术使用推广力度

并重点推广新蚕种和优良桑蚕种,和推广普及高效丰产桑园中桑树栽培与小蚕共育、省力化大蚕饲养、综合防治蚕病、自动营茧这些先进技术。

3.5扶持和引导企业给予茧丝绸业过去和未来的发展

促进多元化、多角度的综合利用以提高整体综合效益。

4结束语

种桑养蚕业一方面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布局的发展,进一步可以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该区农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此产业的健全、稳定与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为社会、企业和农民持续的经济大幅度增收铺垫了基础条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与社会的效益。故为了促进种桑养蚕业的发展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各地区的发展经验,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相关建议进而实现该产业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韦远克.河池市园艺场桑蚕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热带农业,2009(6).

[2] 曾森,黄景滩,何松涛,陆飞,等.广西种桑养蚕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11(3).

[3] 黄正勇.浅谈广西桑园间套作潜力、模式与关键措施[J].南方园艺,2010(4).

[4] 黄贤帅.广西种桑养蚕与种植甘蔗和木薯的比较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10(1).

第9篇:小农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公益林现状;农村经济;补偿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生态公益林,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常常生活在雾霾毒气之中,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们渴望天蓝水清空气好,而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就可以大大提升环境指数,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德之事,我们都应该关心支持。

1 公益林生态效益

通常所谓的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它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维持大气平衡、林产品提供等的生态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多种社会产品和服务。它的建设管护主要由各级政府投入,林管部门负责管护,一些农民经营者也参与其中。

1.1 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涵养水源效益,丰富的生态公益林资源,可以有效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抵御旱涝,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果明显。其次是防护作用,生态公益林,能够有效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以为人们筑起一道道天然屏障,所发挥出现来的生态效益难以用数字来表示。生态公益林还有绿化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这对改善人们生存条件,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公益林的经营

生态公益林经营要本着有效发挥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双共赢。生态公益林经营离不开经营者农民的参与,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管护的积极性,依然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公益林的利用

生态公益林的利用要掌握合适的度,要严格禁止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采伐活动。

2 公益林现状

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对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国家专门建立相应的补偿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应制度建立不够完善,补偿幅度不够理想,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生态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矛盾仍然很突出。

2.1 公益林的划分不够合理

我国对森林划分有一定标准,如果按照森林的功能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又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根据相应补偿规定,只有对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进行补偿。各地对公益林的判定存在不统一性,出现不合理划分,也是正常现象。由此衍生出许多矛盾,也是司空见惯的。一些经营者不愿意接受界定,往往就会阳奉阴违,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

2.2 公益林补偿额度和农民期望值有落差

公益林在确定属性之后,就要限制或禁止经营者随意砍伐,一些经营者利益肯定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缓解相关矛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补偿政策,但是这个补偿制度很难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一方面是国家补偿能力有限,补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经营者受损情况难以准确界定,补偿多少最为合适,这个问题很难达成共识。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民,没有太多其他经济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比较严重,如果得不到理想补偿,对农民积极性的打击可想而知。

公益林补偿标准低,当然就会挫伤经营者的管护积极性,如果补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经营者和管护者的利益就要受损,这样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损失和利益损失。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势必对公益林建设带来致命伤。

2.3 公益林管控和农民经济效益相矛盾

公益林当然要以发挥公益效益和森林生态效益为主,所以在管控方面要求就比较严格,那些特殊保护的公益林是禁止采伐的,即使不是重点保护公益林,也是要限制采伐的。这些限制措施是必须的,对经营者的补偿也是应该的。但因为补偿额度偏低,经营者对补偿不满意,当然就会出现副作用,在公益林管控方面,就会出现懈怠甚至是抵触情绪。有个别地方也难免要出现偷砍乱伐现象,这给公益林管护带来严重威胁。因为政府对公益林补偿有固定标准,而农民自己有心理期望值,这巨大落差很难达成契合。农民常常会进行横向比较,外出打工农民工挣多少钱,经营公益林收入多少钱,再是,农民拿自主经营商品林按亩产值比较农民挣多少钱,管护公益林不得开发利用只有享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亩收入又多少钱,如果没有可比性,农民当然是不满意的。这对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控都是不利的。

3 公益林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探索

公益林要健康发展,相关政策要给力。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协调各种关系,保护农民种植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是眼下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3.1 提高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严格管控的公益林本身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因为禁止采伐,经营者当然就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即使是有限度的采伐,也不会带来多少实际效益。经营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这对公益林的发展当然是不利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公益林就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其实,只要我们想办法,增加经营者经济收入也不是不可能。

3.1.1 搞林下经济

公益林虽然不能砍伐,但林下还有相当丰富的土地资源,只要合理利用,还是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搞林下经济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可以根据林间实际和当地气候特征,适当选择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像比较耐阴的经济类植物。

3.1.2 搞生态旅游经济

要缓解生态林管护和农村经济这对矛盾,大力发展农村绿色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和良好出路。如今好些农家乐,就建立在公益林里面。一些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络绎不绝,经济效益当然是客观的。即使没有大景点,搞好农家乐旅游也是大有前途的。这样既能保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又能给经营者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这当然是双赢多赢的局面。

3.2 增加公益林的补偿力度

虽然国家有相应的公益林补偿政策,但由于缺少细化和针对性,在一些地区执行存在漏洞,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经营者管护者的积极性。所以,在补偿措施制定方面,还是要本着对各方利益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缓解各种矛盾,这对公益林的建设和稳步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在制定补偿措施时,要考虑补偿方式的多元化。对经营者和管护者相应的经济补偿,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采取多元化的补偿措施,不仅有货币和实物补偿,还可以有优惠政策的倾斜,适当减免相关赋税,让经营者和管护者真正得到实惠,这对公益林建设肯定有助推作用。

要加大补偿力度,就要广开财路。国家对公益林的补偿是有严格规定的,要让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就要确保经营者和管护者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统筹融资势在必行,可以向生态资源受益者收取生态回馈费来充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如: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水、木材加工、征用占用林地、野生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森林旅游开发,以及风景区的商业活动等。通过这些开源措施,补偿资金就会丰厚起来,这对建设高效公益林,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3.3 落实公益林的管护措施

公益林管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管护水平,不是只有补偿就可以实现的。在强化公益林管护力度时,还是要注意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向民众展开宣传,要让民众明白公益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赋予林业职工相应的待遇和执法地位,调动林业职工和公益林管护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真正和人员的职责权利和绩效奖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有效确保公益林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公益林生态效益和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线的联系,落实好补偿措施,积极开发其经济效益,对公益林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每一个责任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端正态度,还要做好宣传,让生态公益林建设更加步入正规。

参考文献

[1] 于殿双,李福强.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探讨.吉林农业(C版)[J],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