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玉石雕刻技术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

第1篇: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

Abstract: It i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paper to implement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in the design specialty, to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rationally,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progressive environment sculpture teaching mode.

关键词: 城市景观雕塑;景观设计;环境;合作教学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sculpture;landscape design;environment;coopera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98-02

21世纪交叉学科之间的合作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雕塑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分属美术学和建筑设计学两个不同学科。虽然学科类别不同,但是两个专业包含了许多相同的课程。如何在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实行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合理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达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雕塑教学模式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的内容特别多,从室外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基本都涵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环境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雕塑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城市雕塑的相关知识,为设计景观设计作品做准备。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雕塑纳为景观构成元素之一,重大的景观项目都有雕塑设置,雕塑家均参与共同规划与创作。雕塑功能的拓展是当今学科交叉,融合的一种必然趋势。

环境艺术专业中的课程主要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的课程。其中的景观雕塑为景观设计方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雕塑课程与雕塑专业的雕塑课程在教学特点与大纲的设置上是有区别的。如何让这两个专业的教学方法完美的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就成为环境艺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景观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很多,比如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原理、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小品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工程学等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的学生整体基础比较薄弱,那么我们在雕塑课程的教学上应该根据我们的学科特点以及同学们的自身特点来展开。

那么在课程多,基础弱的情况下,我们在设计专业如何有效的开展雕塑课程的教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及探寻的问题。

长期以来设计专业的雕塑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应系统的教材。很多高校就是直接搬用各大美术学院雕塑系专业教学大纲的内容,以泥塑写生为主体,以写实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这此一来,在80课时内培养学生相对扎实的写实能力变得完全不太可能。

作为环境艺术O计系的学生能否制作出优秀的雕塑作品,个人认为不是关键所在。雕塑专业的同学花四年或者五年的时间掌握的专业技能也不是仅凭一个月到两个月所能解决的。综合性高校环境设计专业雕塑课程教学的基本中心应该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为中心,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雕塑课堂的教学上,老师应侧重于加强学生对雕塑的类别,雕塑的用材以及雕塑观念上的认知。让学生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接触到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材料的雕塑知识。我们的教学重点在于思想观念上的认知,培养同学们正确的审美观。在做景观设计的作品时,能选择合、适恰当的雕塑作品融入到环境中。

城市雕塑被称为城市的眼睛,好的城市雕塑能提高城市的整体气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注重名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今天,城市雕塑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城市建设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公园、广场上的城市景观雕塑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商业街的景观雕塑为实名在逛街的时候增添了情趣;居民小区中的景观雕塑加大了人们对家的归属感;重要交通路口的交通岛上的景观雕塑成为城市标志性的交通导向。因此,城市景观雕塑在一个城市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城市里好的雕塑还是太少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指出,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做城市雕塑,但九成以上的城雕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反而成为新的视觉垃圾。

中国城市雕塑的运用历史比较简短,大概只有近20年左右的历史。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城市环境不协调。比如,在许多城市,我们可以看到仿制的古罗马、古希腊雕塑,以为这样能够彰显高贵的气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实际上却不符合环境的整体气氛,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城市景观雕塑,是处于城市公共场所的雕塑,它与室内的架上雕塑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地区的文化地域特色,给市民们带来愉悦的感官享受,美化城市面貌等等。

城市景观雕塑是空间艺术与环境艺术的集合体现。其基本特性表现为空间的开放性、文化性与作品的恒久性。三个特性互为依托,互为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何为空间的开放性。城市景观雕塑的开放性其一体现为它的放置地点为开敞的,或是广场或是公园。其二,景观雕塑的特性决定了其受众群为广大人民群众,它需要大众的参与,一件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一定是具备大众的审美性,可以说它是以愉悦大众为高级目标。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来到城市景观雕塑的第2个特性,文化性。作为一种大众公共的文化,城市景观雕塑文化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每天走在大街上,漫步于公园,都接受着城市景观雕塑的感染。好的作品让人心情愉悦,反之则让人心生反感。城市景观雕塑的开放性,文化性必然要求其在材料选择上要注重坚固性与恒久性,故城市景观雕塑的另一特性为恒久性。在这一点上西方很多国家就做的很好,例如,米开朗基罗在1644年改建罗马卡比多广场,广场中心的马可奥兰科斯雕塑;法国戴高乐广场凯旋门上的马赛浮雕;哥本哈根的安徒生雕塑,都已成为这座城市,这个时代,以至这个国家的标志。

城市景观雕塑根据使用的场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广场雕塑、商业区雕塑、社区雕塑、公园雕塑以及交通岛雕塑等。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城市雕塑又可以划分为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以及陈列性雕塑。按照城市雕塑使用的材料可以分为石雕、铜雕、水泥雕、木雕、瓷雕以及其他金属雕塑材料等等。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们在学习雕塑这门课程中我们需要掌握雕塑的相关知识点。了解景观雕塑的类型,掌握常见材料属性,把握景观造型中各要素的协调运用。景观雕塑是固定的陈列于自然环境之中,它限定了人民的观赏条件。那么,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定会进行大量的分析与预测。对于不同要素之间的不同比例大小,色彩配置,材质运用以及视觉产生错视的纠正。

我国的雕塑课程启程较晚。好多学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国内从事雕塑事业的专业人员也不多,加之雕塑n程本身的难度性导致了目前国内景观雕塑市场行业的发展缓慢。在目前这样的大环境中,在环艺专业中开设雕塑课程的教学具备前瞻性及难度性。2个专业的老师集体备课综合各自的学科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我们的同学通过学习城市景观雕塑这门课程,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建立起环境的设计与雕塑的制作这两大方面的意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实践讲解到给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案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城市景观雕塑这门课程的专业性质较强,课程的教学一般会聘请雕塑专业的老师来教授。雕塑专业的同学是5年学习制,造型的训练就有2,3年,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能比的。所以,任课老师在教学前要根据我们同学的造型能力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合理科学的安排好课堂教学。

高校中几个专业的交叉教学是顺应市场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在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让多学科的交叉教学理念深入教学改革,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贴近各设计专业的特色,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

参考文献:

[1]马力,黄淮.综合性高校动画专业雕塑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新时代,2012.

第2篇: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南疆地区 高校 机械制造工艺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95-01

新疆是一个少数名族占多数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在南疆地区占总人口的绝对多数,是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塔里木大学是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承担着为新疆南疆地区培养各种应用性人才的重任;随着喀什特区的设立和南疆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机械类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生源地的差异大,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差异大,很多南疆地区学生几乎没有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和意识,课程教学水平、教师力量还是与北疆高校和内地高校有差距;课程教学和新疆南疆很多工具加工工艺没有很好的结合。为了更好、更快提高新疆南疆高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急需探索一条适合南疆地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

1 南疆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情况

塔里木大学机械类专业生源一半以上来自新疆地区,另外来自甘肃、宁夏、河南等地,主要来自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基本没有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认识机会很少;很多南疆地区学生几乎没有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和意识。其次,南疆远离内地,外出实习参观费用高,教学模具少。再者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前需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南疆地区的学生在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英语上,《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基础课掌握的知识不牢靠,到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时就会把前面内容丢失,上课过程接受知识速度较慢,课堂老师和学生很难形成互动,加上《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本身就难学,内容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 确定课程目标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建立大机械意识,具备了解和分析机械制造过程问题的能力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的、全面的、创造性的去思考机械制造过程中问题。建立机械制造立国、强国的信念,在满足机械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工艺难度,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的意识。

3 教学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内容依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南疆高校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内容包含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精度及其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特种零件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先进技术等内容;教学过程重点讲述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精度及其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考核重点也放在这几章内。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精度及其控制两章内容多分析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控制措施多举新疆这边特有例子。例如英吉沙小刀加工实例、和田玉石加工、古西域弯刀加工工艺。另外结合学院教师科研。

4 注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加入特色教学案例

4.1 教学方法改进

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内容特点,结合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塔里木大学实际教学条件,针对不同章节课程内容,采取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现场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每学期进行修改,添加新内容,删减过时内容,保持案例与现实接轨,吸引学生眼球;视频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体现讲述内容;现场教学例如讲述模具设计时进入模具展示实验室,将表面质量和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时进入和田玉石雕刻实验室,感受玉石雕刻工艺,用玉石雕刻现场加工情境,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结合。

4.2 教学手段优化

本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空间三维实体和运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在讲述基准的概念\基准的选择、定位原理、加紧的概念时,运用三维动画。问题引入课程内容,对于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相关内容时,以国产航空发动机和国外航空发动机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情况引入,从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方向去分析其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图片丰富课件,同时以作业性质预留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自己独立完成。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

4.3 加入特色教学案例

新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许多特色工艺品,例如古西域弯刀,以锋利著称,曾经是中国北方民族威胁中原王朝的利器;英吉沙小刀文明中外,维吾尔民族茶水器皿,和田玉雕刻等等具有区域特色工艺品;在讲述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时就可以结合上述工艺品加工工艺。

5 结语

课程教学结合新疆南疆高校实际情况,从南疆高校机械类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出发,明确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顺序,寻求合适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加入南疆特色教学案例;使得《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趋向合理。从教学效果、课堂活跃程度、考试成绩等方面看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葛云,魏敏,王磊.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0(3):147-148.

[2] 葛云,魏敏,王卫东,等.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3-104.

第3篇: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应用型;

备 注:本文系2012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松花石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科研项目编号: 2012B344) 的阶段论文成果,吉林省第二届高校视觉大赛获奖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松花石、砚产品的创新及产业发展经过我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帮助及几代制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升级,并被按照吉林省富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和地标品牌来打造。目前,长白山周边地区松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中众多的松花石、砚生产企业对松花石高端设计雕刻艺术人才亦可谓是求贤若渴。本文在反复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人才需求、松花石产业的运行规律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松花石产业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及后备人才培养中,地方高校具有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及作用。

一、松花石产业目前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困境

人才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核心要素,松花石砚产业要发展,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文化产业中企业主体的重要职能即是“整合人力资源、创造财富价值、传承历史文化”,所以松花石文化产业中企业的发展要以人才为本,文化为根,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和基础。然而,根据我们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松花石产业在设计及雕刻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部分潜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松花石产业设计及雕刻人才队伍呈现良莠不齐的失衡状态

就通化市而言:通化市现有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2人,但在其他几百人的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者不足十人,很多都是由松花石产地附近的农民在间接从事雕刻制砚。特别是在一些松花砚雕刻个人手工小作坊中,由于从业者不具备独立设计及雕刻能力,只能通过模仿、复制其它企业的产品来生存,其产品制作工艺较粗俗、缺乏艺术创造性,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泛滥,影响了松花石雕刻艺术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

2.松花石产业现有从业人员文化底蕴不足

经过我们的广泛调研后发现,目前松花石产业现有从业人员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缺少对长白山区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制砚文化的深入的研究和学习,部分工厂、作坊的雕刻作品大多缺乏专业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性思维,雕刻产品缺乏地域特色及文化代表性。甚至有部分工厂、作坊直接雇佣南方雕工从事松花砚雕刻,他们的设计、雕刻的砚品较多的机械沿袭“端歙”等砚台现有模式,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很容易将松花石石质特有的艺术美感掩盖,造成长白山区松花石矿脉这一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间接浪费。

3.松花石产业设计及雕刻人才队伍理论研究能力的缺失和不足

有关松花石、松花砚独特的历史文化研究、鉴评标准、审美境界、艺术批评、档案归纳与整理等松花石相关文艺理论系统的研究与整理归纳是一项需要“静心”和“劳心”的工作,因为它无法直接地产生出经济效益,所以容易被大部分松花石砚生产工厂、作坊所冷落,更为重要的是在松花石、松花砚文艺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的长期缺失和严重滞后,将使部分松花石生产企业和个人作坊在与中外赏石界高层次理论研讨会上的“失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解决以上几方面困扰松花石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应紧紧依托地方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教育部门和重点松花石(砚)企业的力量,整合地域优质文化、教育、技术等共同资源,才能不断的为松花石产业发展培养输送大批合格的生产、经营、管理等不同类型的多层次高质量专业人才,缓解松花石产业目前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困境,为松花石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需求保障。

二、地方高校在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1.高等院校在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中的“软件优势”

培养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高等院校是地方区域内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教育资源的集中所在,它的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资源密集、研究实力雄厚,对外交流广泛、教学质量领先,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专职管理人员,具备系统和扎实的教育理论、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和丰富全面的实践教学经验。所以,地方高校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其他企业、工厂和个人所无法比拟的教育“软件优势”。

2.高等院校在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中的“硬件优势”

地方高校作为该地方区域内科技文化资源的聚集地,一般均建有高层次的图书馆、实验中心、研究院、工作室等科研中心和教学基地,拥有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高级教学科研设备、高速的计算机集团网络等,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启、带动、加强松花石产业所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及理论研究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进一步利用和整合区域内优秀的科研学术资源,更好的完成松花石产业未来的雕刻设计人才培养计划。

3.高校在松花石产业高端设计雕刻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目前,松花石砚的雕刻设计已经在在保证砚的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更兼顾了松花石砚独特的观赏价值和审美意蕴。现代松花砚的鉴赏和价值甄别在注重松花原石形、色、质、纹、声、润等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雕刻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及石砚产品背后的艺术审美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从而充分展现制砚者在雕刻设计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所以,现代松花砚设计雕刻者只有把松花石雕刻设计的形制、题材、技法真正通过高层次审美的创新和发掘,把传统题材与地域文化、现代生活素材相结合,才能不断拓展松花石产品的创意设计、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不已的砚雕作品来,进而不断升华石砚产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也就是现需的松花石产业目前所稀缺的高端设计雕刻人才。

综上所述,在松花石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具备自己优质教学资源、丰富的学科建设基础、集中的科技文化资源基地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能够通过进一步与松花石生产企业的校企合作,以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为切入点,侧重通过“订单式培养”、艺术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的提升目前松花石产业从业人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层次,培养出即有深厚的设计雕刻专业技能、又具备充分的地域文化艺术修养的复合型松花石高端特色人才,充分发挥发挥高校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贡献,松花石艺术产品作为我省独具特色的宝贵自然与文化资源、作为我省文化产业的一支奇葩,一定会重新焕发新的独特魅力、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李东见,李春成,张成国,叶满华.松花石基本特征及其分布[J].吉林地质,2003,(4).

[2] 孙德彪.区域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个案的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3] 廖惜春,黄清容.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J].《实验室科学》 2006.(6).

[4] 杨春生,李军.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J].江苏高教.2006(5).

[5] 王实.中国宝玉石资源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第4篇: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62-02

广西具有丰厚的民族手工艺资源,民族手工技艺十分发达。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十分突出。壮锦、绣球、铜鼓、画扇、贝雕、坭兴陶、牛角雕、红木雕、人工宝石、服饰银饰、奇石盆景、编织制品、竹木根艺等手工艺生产逐步发展成为专门产业。这些手工艺术民族风格鲜明,地方特色突出,富有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然而,随着时展,这种手工技艺因为社会大环境影响,营销不力,设计创新不足,市场不看好,产业凋零,后继乏人。民族手工艺产业或已经衰落,或濒临危机,发展陷入困境。如何挽救民族手工技艺,促进产业再生和后继人才培养,是政府、社会、教育、产业等多方共同努力的大问题。作为培养地方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院系,应该担负这份重任。具体来说,要实现广西民族手工技艺在高职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基础教学

将民族手工艺术元素融入设计基础教学,是我国很多艺术院系的做法。广西手工民族技艺内容广泛,技艺精湛,文脉深厚。壮锦、民族服饰、苗族银饰、玉石雕刻、铜鼓、刺绣、传统陶艺、编织等手工技艺中的装饰图案与造型语言也十分丰富,可以归纳整理成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库,成为学生的设计素材和可以吸收利用的艺术元素。以壮锦为例,图案来源于生活,生动活泼,反映壮乡生活与文化。图案有:蝴蝶恋花、鸳鸯戏水、宝鸭穿莲、团龙飞风、狮子滚球、四宝围兰、双凤朝阳,以及大小五彩花、大小、茶花、五福捧寿、福禄寿喜、马鹿穿山、鲤鱼跳龙门等传统花样,反映了壮族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地方特色浓郁。壮族色彩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配点其他色泽,形成鲜明的强烈对比。“红配绿,看不俗”,是织锦艺人配色俗语与乡土艺术特征,“简练中见多彩,粗犷中见细密,纯朴中见真切,素雅中见艳丽,对比鲜明强烈”,显示了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实的性格。壮锦图案纹饰都可以成为《图案》《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内容。同样道理,苗族蜡染色彩单纯、素朴,以蓝色为主,图案严谨精细,纯而不腻,纯净素雅,是大家一贯喜爱的色彩而纹饰,也是典型的民间艺术代表。蜡染图案和配色方法用于基础教学,早就是很多国内艺术设计院系的做法。苗族扎染的手工技艺也令很多艺术家、设计师着迷。抽象、随意的扎染效果是艺术院系师生永远乐于探索的命题。此外,广西“绣球”,小巧玲珑、精致艳丽,有独特的堆绣技艺与花瓣造型,惹人喜爱;铜鼓见证了广西文明起源,铜鼓上面镌刻的鹿纹、船纹、羽人纹、兽纹,还有各种几何纹样如云雷纹、方格纹、水波纹、圆圈纹、栉纹、菱纹、凹纹、钱纹、席纹等,是广西代表性的原发图案之一。它们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完善基础教学内容。可以说,民族工艺是地方设计院校基础教学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二、将传统手工民族技艺融入专业教学

广西民族技艺后继乏人,大学生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设计专业中融入民族手工技艺教育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民族技艺,还能够启发民间工匠的创意思维。常采用措施为:在产品设计专业融入民族产品造型和图案元素,装饰设计专业融入民族工艺图案与造型,建筑装饰设计融入传统民族建筑符号及其装饰技艺,包装设计融入本土文化和民族色彩民族图案,在服装设计装也中融入民族服饰文化与元素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产品造型和装饰专业,长期探索民间艺术与专业课程结合,不仅开发了国家级民族陶艺精品课程,还创办了大型的民族技艺实训中心。学校将钦州坭兴陶的制作技艺引入以上产品设计和民族装饰专业,采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方式,有效地将民族技艺传授给学生,在多次国家级行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一批毕业生进入坭兴行业,为坭兴陶界培养了可用之才。广西地方高校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的艺术院系也都纷纷挖掘民间艺术,将民族服饰、民族陶艺、苗族银饰等用于专业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校正日益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个平台。

三、加快民族技艺实训基地和艺术匠师工作室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开展民族技艺教育的便捷途径。由于民族技艺保护政策的加强与高职教育经济投入的加大,民族技艺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可能。校企联动,匠师协作,合作研发是实训基地采用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实训基地建设采用教学模式为:建立民族技艺工作室、聘请民间工艺大师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形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专门的民族装饰工艺实训中心。中心聘请了3位工艺美术大师,设立坭兴陶艺、贝雕、壮锦3个国家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担负培训师生,合作研发新产品,从事民族技艺创新与传承重任。实训中心采取产品研发、参与竞赛、课堂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还承担了国家陶艺师资培训。实训基地配置有专业制图室、陶艺制作实训室、雕刻制作实训室、民族织锦实训室、图形工作站、产品陈列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其中陶艺实训基地有电窑炉、拉坯机、工作台、展示台等设备,将制陶流程中的造型设计、雕刻技艺、烧制技艺引进教学,开展实训活动,使学生获得更为便利的实训条件。该中心被评选为首批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学校实训基地虽不比工厂中的生产车间,但也可以实现部分流程的陶艺实训生产。开发陶艺课程不仅可以作为设计专业的特权,还作为公选课成为全校同学与陶艺体验者的乐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与创新手工民族技艺作用。匠师工作室是比较理想的学习民间民族技艺教学模式,可以由工艺美术大师、工匠以及经过培训的教师担任。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梁显飞老师的蜡染工作室,将苗族蜡染工艺应用于室内设计专业,开发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软装布艺与饰品,如苗族蜡染室内软装配饰作品,风格独特,既时尚又民族,深受欢迎。他创作的蜡染作品《手工蜡染――时钟》《苗族餐桌布艺》《蜡染抱枕被》分别获得2014、2015、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凤凰”创新大赛优秀奖。更有甚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子龙的蜡染艺术工作室,在2013年12月举办了“刘子龙蜡染艺术工作室师生作品汇报展”,展出一百余幅蜡染绘画作品,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并召开了相当高层级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基于以传承为目的而建立的刘子龙工作室及其已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此外,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构筑凤巢,引进54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建立起玉雕、牙雕、木雕、骨雕、榄雕、蛋雕、广彩、广绣、陶塑、剪纸、宫灯、掌画15个大师工作室。同样采用了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实训基地教学模式

无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是大师工作室,总结其引进企业工艺流程,开展教学实训方法有三种:半工艺流程引入、全工艺流程引入和校企合作完成流程。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坭兴陶实训基地,引入坭兴陶产业中的半工艺流程,而非全套引进。学校实训舍弃了采泥、练泥、灌浆、注浆等工艺流程,只保留了雕塑、设计、雕刻、烧制等部分流程。全工艺流程引进,也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所有民间技艺适用。一般来说造价不高,工艺不复杂比较好。如蜡染、扎染、刺绣等实训工作室教学。由学校方面采购一套蜡染、扎染、刺绣等制作设备,在校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产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该项民族技艺,达到基本掌握民族技艺的目的。民族技术的完全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校两三年,很难像民间工匠那样熟练掌握全套技能技巧。为了快出产品和出高质量产品,也可以采用第三种方式,校企合作完成的方式。学校师生与苗族蜡染原产地的工艺作坊或企业相结合,将设计图稿通过电子邮件发往产地,由民间工艺作坊工匠制作更快速简便。这就是“学校创意+企业技艺”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易行,缺点是对民间技艺掌握欠佳,是校企结合的初级层次。但也可以产生一定效果。由于艺术院系的师生参与设计,创新意识比较强,理念与时代接轨,容易受到大众喜爱。而民族技艺工匠技艺熟练,制作效率远高于大学生,二者结合,可以互补。

第5篇: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

传承是民俗文化传统维护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民族特色保持的最可靠的路径,民俗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有机部分,自然也以传承为其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的接受与传播。它一般以时间为标杆,以同地域、同种族的前后传习为主要运动模式,同时也因文化触染和交流认同而具有跨地域、跨种族的传承可能。民俗艺术传承的对象与领域包括作品、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调、工具、方法、场域、审美、信仰等诸多方面,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承相接、相沿相习。人作为主体和传承的第一要素,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延续文化艺术传统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民俗艺术的传承体现为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间的相互运动,其中,主体是人,客体为民俗艺术作品,中介是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信仰观念、艺术市场和其他的动态过程。主体决定着客体的存废与发展,也决定着中介的有效与无用。民俗艺术的传承主体是长期生活在一定民俗氛围中的民众,其中的从艺者和从业者,以及研究者和爱好者构成了传承人的浩荡队伍,不断推动着民俗艺术的持续传承。就传承人的身份性质来说,他们有直接传承人和间接传承人的区别,但共同汇成了传承大军,展现着艺术传承中的主体阵容。

(一)直接传承人

民俗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指民俗艺术的从艺者们,他们承继着历史的传统和前人的技艺与经验,坚持着地域的特色和行业的规约,延续着各自艺术门类的功用和门派的风格,不间断地从事艺术的创作、展演与生产,尤其是以带徒、演示、教习等方式培养后辈,使民俗艺术的品类和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延绵不绝。民俗艺术有民俗造型艺术与民俗表演艺术的门类区分,它们在传承方式与传承规律方面也有所区别,它们的直接传承人或从艺者的传承活动自然也各具特点。拿民俗造型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来说,坚持从艺,坚持制作传统产品并创新题材和工艺,以满足俗民社会的文化与生活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传承。同时,撑持作坊,带徒传艺,培养行业的继承人更是传承的基本方式。民俗造物艺术涉及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艺术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的制定、工具的使用、技术手段的运用、行业信仰和行规的遵守、行话的掌握、民间知识和风俗习惯的深入了解、民俗审美的领悟、产品功用的开拓、艺术市场的把握等方面。此类传承主要在作坊、工场等空间展开,围绕民俗艺术品的制作流程,通过眼观、耳听、嘴问、手动、心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技术要领、基本方法,领悟民俗传统和文化精神。直接传承人既是从业者,也是授业者,构成民俗艺术传承、发展的主要因素。拿民俗表演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来说,他们从事民间小戏、木偶戏、皮影戏、傩戏、讲经宣卷、唱山歌、讲故事、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杂耍、吆喝等表演,主要以语言、动作构成民俗艺术的要素,以过程性为其展演特点。与民俗造型艺术有形的物质形态相对照,民俗表演艺术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主要存在方式。民俗表演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未必都是专门的从业者,他们可能是农民,也可能是市民,不少人另有职业,从事民俗艺术的表演乃出于兴致和对民俗氛围的热衷,大多不作为谋生的手段。他们不论是常年的表演,还是季节性、节日性或伴随某生产环节的自娱性表演,总因民俗艺术的应用与传布,成为实际的传承人。他们也带徒传艺,但更多的是在观赏、模仿、参与和教习中培养自己的后继者。直接传承人既亲自参与民俗艺术活动或民俗艺术品的制作,又以带徒、教习的方式传授他人,在传统的延续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间接传承人

民俗艺术的“间接传承人”指民俗艺术的非从业者或非专业人员,但他们与民俗艺术的传承、保护密切相关,他们关心、热爱、参与、学习、研究、推介民俗艺术,从而强化了民俗艺术的存在,推进了民俗艺术的传承。民俗艺术的“间接传承人”包括民俗艺术的收藏者、研究者、工作者、出版者和爱好者们,这些人员或机构所组成的庞大阵营构成了民俗艺术传承主体的重要方面。他们从各自的关注点出发,为民俗艺术的传承创造了条件,虽不直接介入民俗艺术的生产过程和传习活动,但为其传承构成了良好的主体背景,成为间接的传承因素。民俗艺术的收藏者们以木版年画、纸马、泥人、剪纸、风筝、皮影、红木雕件、木雕构件、玉石雕刻、紫砂茶壶、拴马石、油灯、玩具、饰品等民俗艺术作品为收藏专题,他们的收藏与展示扩大了这些民俗艺术品类的影响和传播,荟萃了各地域的相关信息,促进了文化艺术市场的活跃,并带动了这些民俗艺术品的生产,从而推动了民俗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除了个人收藏者的单一品类的收藏,一些民俗博物馆、民俗艺术馆的多品类的征集、陈列与收藏,往往与地域文化、馆址氛围相联系,也为民俗艺术的传承营造了背景。民俗艺术的研究者们以民俗艺术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踏查、走访座谈、作品采集、文献审读、现场体验、活动记录、市场观察、统计分析等,对某一民俗艺术类型做出历史的、功能的、审美的、价值的、应用的、市场的,以及其他理论与实践范畴的研究。或者,他们从宏观的理论出发,对民俗艺术志、民俗艺术史、民俗艺术论做出学科性质的理论阐发。这些研究成果将推进民俗艺术的创作实践,帮助人们深刻认识民俗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规律,并引导民俗艺术的传承、发展、保护和应用。研究者们以理论层次的介入,使他们实际上已成为重要的间接传承人。

民俗艺术工作者指民俗博物馆和民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民俗艺术行业和产业的管理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民俗艺术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他们既不是民俗艺术的直接生产者和展演者,也不从事民俗艺术的传授和讲习,但他们以民俗艺术为工作重点,或者说,他们的日常工作围绕民俗艺术而展开。他们的管理工作使他们介入民俗艺术的传承,也客观地融入了传承主体,成为又一支间接的力量。

民俗艺术出版者指涉及民俗艺术书刊的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以民俗艺术研究的论文、调查报告、专著、图册、杂志、丛书、光盘等为工作对象,以文字成果和音像制品介入了民俗艺术的当代传承。至于民俗艺术的爱好者们,人多面广,散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主要构成是普通的农民和市民。他们坚持贴年画、玩花灯、逛庙会、看社戏、放风筝、唱山歌、打社火、扭秧歌、贴窗花等,并用木雕、竹雕、石雕、刺绣、编织等民俗工艺品装饰居室和环境。由于他们的广泛参与,民俗艺术活动才长盛不衰;由于他们的喜好,民俗艺术品才得以在生活中广泛应用,长期承传。民俗艺术的爱好者,是享用者,也是参与者,他们也构成了民俗艺术传承的主体基础。直接传承人和间接传承人同作为民俗艺术传承的主体,存在着交叉联系的关系,他们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凸显了艺术传承与发展中的人的因素,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民俗艺术传承的时空要素

民俗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要素,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它的传承条件和背景。任何艺术形式都是时间的艺术过程,不存在亘古不变的形态,其盛衰消长正是从时间的向度所识得。在内容方面,时间的投影则更为清晰,题材、主题、思想、心理、情感等莫不与时迁化,因俗异变。至于空间,作为艺术创造、展示、传承、传播、应用的场所,制约着艺术的发展,并构成艺术地方性、区域性和国别性的重要因素。时间与空间的联系与思考,是宇宙观形成的基础。艺术包括民俗艺术是一定时间与空间的产物,本身就包含着宇宙哲学的成分,故而使艺术传承问题也带有哲学思考的意义。

(一)时间要素

民俗艺术的传承就是要将民族生活中所共享的传统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和艺术精神传习下来,这本身就是基于时间因素的考虑,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相连相贯,是将其沿着时间轴线的线性推展。传承作为承前启后的运动,以既往为对象,以现在为坐标,以未来为愿望,其中的时间构成了传习的脉络和基准。就民俗艺术具体的传承状况说,时间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传统年节、庙会活动和文化节庆等方面,它们一般都有固定而明确的时间限定和岁时特征。与这些节日或活动相联系的民俗艺术,其展示或传习自然就带上了时间的印记。拿传统年节来说,所谓“传统年节”,就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各种民俗节日和节气,主要包括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在这些节日的民俗活动和民俗风物中12有不少民俗艺术的成分,它们也随年节而承传,并成为这些节日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如春节中的门神、年画、门笺、窗花、春联、花灯;除凶纳吉的傩戏、傩舞,以及跳灶王、跳财神的街头舞蹈;带着纸扎的凤凰、麒麟,敲打着锣鼓,挨门逐户的唱春人;跳马灯、跑驴儿、踩高跷、荡湖船、舞龙灯、打莲湘等元宵节的户外表演;灯市、花市等新春艺术市场,等等。它们与新春佳节紧密相联,在艺术审美和功能满足的背后,是对时令的认知和对节日的提示。此外,清明节放风筝、戴杨柳;端午节的龙舟、钟馗图、天师符和端午符;七夕节姑娘们的“陈针巧”、《天河配》的木版年画和剧目、用凤仙花汁染红指甲的美甲风俗;中秋节的《嫦娥奔月》图画、“兔儿爷”的泥塑、木版印制的“太阴星君”的“月光马儿”;重阳节插于重阳糕上的刻纸角旗,赏的活动;冬至节启用的《九九消寒图》和数九的歌谣,等等,都以民俗艺术的应用展示传统节日的岁时特征,突出了这些艺术符号所隐含的时间要素。拿庙会活动来说,所谓“庙会活动”,是指与道教、佛教、民间宗教及其他相联系的祭祀、出巡,以及娱神乐人的仪式和表演,它们有固定的期日、固定的祭祀对象和相对固定的空间,每年周而复始地举办,形成地域性的文化传统。庙会活动除了祭神的香火,还有民俗艺术的表演和展示,在当地民众的心目中,庙会往往具有节日的性质。例如,南京高淳县凤山镇永城村祭祀刘猛将的“大王会”,每年在阴历三月十八日前后举行,它以村民舁神巡游为中心,其行进序列为:长杆牙旗,锣鼓队,巡牌,角旗队,唢呐队,刘猛将军,华盖伞,鸾驾队,祠山大帝,龙头三太子,锣鼓队,大扇,神舆等。其中,面具、魁头、唢呐、锣鼓、华盖、銮驾,以及仪仗等,都具有民俗艺术的性质。此外,江苏姜堰清明节的“溱潼会船”,是以为战死者“添坟”祭扫为主旨的大型的水上庙会。庙会上的“会船”有五种,包括篙子船、划子船、龙船、供船、花船,前两种用来比赛争先,后三种是表演用船。除了这五种“会船”本身具有民俗艺术的性质,舞龙灯、挂纸灯、演小戏、挑花篮等也都是民俗艺术的项目。“会船”的出现在当地成为点画清明时令的标志,并使娱人的功能超越了祭鬼的主题。拿文化节庆来说,这类并非传统的新兴会节活动,往往出于地方文化旅游、商贸活动或其他纪念性、公益性的需要而设立,它们具有岁时性的特点、明确的主题、社会性的公共空间,以及主办人官方的或半官方的色彩。这类文化节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民间艺术博览会、各种文化艺术节,以及与当地物产相联系的梅花节、茶文化节、油菜花节,等等。在这些会节中,少不了民俗艺术的表演、民间工艺品的陈列与展销、民俗艺术作品和民间艺人的评奖等活动,往往借助舞龙灯、舞狮子、威风锣鼓等营造开场气氛。民俗艺术实已渗透在新兴文化节庆之中,具有表现时间要素的符号意义。

(二)空间要素

民俗艺术的传承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展开的,传承空间与传承人、传承机缘、传承路径、传承方式等一起构成了传承的要素。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大到地区、省份和国家,小到具体的场域、场所,对某一民俗艺术类型来说,其传承空间多是寻常可见的有限空间。可以说,任何民俗艺术种类的传承都少不了空间的要素,空间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必要前提。传承空间根据范围和性质,可大致分为“活动空间”、“区划空间”和“文化空间”三种。所谓“活动空间”,指民俗艺术的某一形态或品类的自然传承空间,作为生活或生产的需要的反映,它往往因地制宜地在动态传习中被加以利用。这类活动空间包括作坊、宅院、场馆、广场、街道等。民俗艺术的各个类型对空间的依赖是不相同的。造型类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主要是各种大小不一的作坊、工场,它们以家族式的传承和带徒传承为主,一般规模都不大,常常是独自经营,主要用以满足周围人群的生活需要。不论是羽毛扇的制作、泥人的捏制、风筝的糊扎、彩蛋的描绘、竹器的编织、蓝花布的印染等一般民俗艺术产品的生产,还是刺绣、玉雕、牙雕、漆器、银器、微雕等较精细、贵重的品类,其传承空间大多是狭小的作坊或规模不大的工场。表演类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则主要是田头、场头、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它需要向乡民或市民展示,因此其展演和传承的空间是开放式的。诸如,唱山歌、演小戏、跳马灯、打腰鼓、扭秧歌、舞龙灯等,都需要一个开敞的或可行进的空间,让观者围观或参与。开放的公共空间就成为表演类民俗艺术的一个显著的传承要素。所谓“区划空间”,指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在较大的空间范围里加以认定和类归,一般按行政区划做市别或省别的空间划分,或者按经济与社会结构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划分。例如,民俗艺术中的苏绣主要在苏州地区制作、传承,紫砂工艺品的艺术传承地主要在苏南的宜兴市,泥泥狗出在河南淮阳,唐卡艺术主要传承于青藏地区,二人转盛行于东北,花儿传承于宁夏、甘肃一带,作为“抬阁”类的“水上飘色”流行于广东地区,等等。它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而又较广阔的地区传承,并成为特定的区域性文化符号。至于城乡二元的划分,尽管大多民俗艺术形态具有城乡互动的历史趋向,然亦有局限于或城或乡的传承状况。譬如,在春社或秋成以后唱草台戏,在傩祭、傩仪中搞面具出巡和家家路祭,在田间劳作时唱山歌或赛山歌,除夕日在猪圈、牛棚贴“猪栏之神”、“圈神”、“牛栏之神”一类的版印纸马等,就明显只传承于乡村的空间。此外,办灯会、办花市和办灯市,在元宵节进行提灯踩街游行,端午节邀好友、携酒壶去熙游名胜,中秋节民家纷纷占酒楼玩月,人们按季节不同分别举办诗会、酒会、曲会、赏荷会、蟋蟀会、灯虎会等,则明显是在城市里传承。所谓“文化空间”,指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不受原地传习和自然需要的局限,甚至能突破地域和区划的空间,以及民族的与国别的界限,它以文化同源为背景,以影响型传播为基础,以语言的、文字的、信仰的、工具的等文化圈为范围。所谓“文化圈”,系指具有相同文化因素的区域,作为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它是文化因素聚集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文化中心的文化丛扩散的结果。①例如,与中国的婚冠丧祭相联系的礼仪和风俗,使用夏历的岁时节令和年节民俗艺术活动,以土木为结构特点的建筑艺术传统,以稻米为主食的农耕生产与稻作艺术活动,讲究方块字书写与应用的书艺、书道等,均主要传承于汉字文化圈。“文化圈”这一文化空间既是文化传播空间,也是艺术,包括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举例说,中国木版年画在汉字文化圈中就多点传承,除在中国的东南西北都有产地外,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也见传承。其中,越南的东湖年画至今仍在印售、传承,题材有老鼠娶亲、鲤鱼图、猛虎图、骑龙乘凤图、渔樵耕读、牛郎织女、富贵荣花、娃抱金蝉图、蛤蟆讲读、母猪图、母鸡图、耕牛图、牧童图、舞龙灯、金玉满堂、游戏图、相扑图等,题材大多来自中国,表明了共同的文化圈属性,及其文化传承空间的通连与宽广。

三、民俗艺术传承的生活要素

民俗艺术的传承有赖于生活需要,它总是在民俗生活的层面上展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文化功能的推进,另一方面,它又受文化惯性和自身传统的驱动。在民间的婚嫁习俗、寿诞礼俗、家居建筑,以及成长礼俗、社会交际、娱乐活动和民间信仰等方面,都有民俗艺术的应用,并在其传承中显现出生活要素的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艺术,民俗艺术传承在日常生活、经济商卖和审美教育等领域中展现着传承的活力。

(一)日常生活要素

民俗艺术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传习的,它服务、美化和补充着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完全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之中。拿婚嫁礼俗来说,其中的艺术品类和传统装饰,就体现了古今相贯、雅俗交融的传承规律和生活逻辑。婚礼中始终以红色为基本色调:新娘涂口红、搽胭脂、着红装、顶红盖头,新房的门窗贴剪纸的红双喜,室内使用红窗帘、红桌围,洞房内燃着一对大红的龙凤烛,行交杯酒礼用的葫芦杯一律漆成红色,众人让小叔子戳开窗纸来“听房”取乐的工具是十把红漆筷,等等。红色成为婚庆礼俗中的主色调,也是相关民俗艺术的基本用色。此外,新娘用的凤冠霞帔、迎亲用的花轿、喜堂中挂着“和合”图的中堂画,以及伴随着婚礼仪式不时唱响的喜歌,诸如《进门歌》、《坐床歌》、《撒帐歌》、《戳窗歌》等,也都是不同形态的民俗艺术。它们渲染了婚礼的喜庆气氛,强化了辟凶就吉的心理追求,寄托了传宗接代、早生多育的愿望,突出了“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的生活主题。拿家居建筑来说,门饰、瓦饰、脊饰、顶饰、砖雕、石刻、壁画、花墙、漏窗、门窗木雕、地面花街、室内摆饰等,其图样大多取自民俗艺术的传统题材,同时又满足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的需要。例如,苏中地区的瓦屋脊饰,有“金鸡报晓”、“双狮盘球”、“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福在眼前”、“长青富贵”等吉祥图样,表达了太平、富贵、祥瑞、久长的生活愿望。再例如,山西常家庄园的影壁、花墙的砖雕,有吉祥语词、祥物的单独使用,更有它们的组合、迭加运用。除了“福”字“、寿”字、“禄”字等吉祥文字,以及日月、祥云、瑞兽、祥禽、名花、珍果、宝物、器用等的单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祥物的组合运用,并由某些固定的搭配而形成名称不一的吉祥寓意。例如,鹿、鹤刻在一起,叫做“六合同春”;松树、仙鹤同图,叫做“松鹤延年”;喜鹊在梅枝上,叫做“喜上眉梢”;鲤鱼、龙门同图,叫做“鱼跳龙门”。此外,还有“三星在户”、“太平有象”、“多子多福”、“室上大吉”、“锦上添花”、“麒麟送滋”、“瓜瓞绵绵”等,使建筑带上了福善嘉庆的信息。

(二)经济商卖要素

经济商卖活动虽以效益、利润为追求,但它能通过市场和商品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在一些方面注意民俗艺术的应用,不仅在装修、促销等方面可借助民俗艺术来美化环境,创造气氛,同时也能以耳熟能详的传统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从而产生彼此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最终促进商卖的兴隆。例如,不少店堂的装修,尤其是茶馆、酒楼、饭店等处,普遍选用古旧木雕窗扇或仿古木雕作品装饰墙面,也用皮影、剪纸、面具、风筝、刺绣、竹刻、木版年画等作品做室内装饰,还用中国结、蓝印花布、农民画、拼贴画、扇面、雨伞、独轮车、石磨盘、老油灯、蓑衣、斗笠、红辣椒、玉米棒、升斗、大秤杆、古井栏、小石桥等民俗艺术品和旧时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能反映主题背景的公用实物和特色农产品作为文化符号,装点店面和环境。经济商卖活动一方面借取了民俗艺术的成果来带动营销,同时又为民俗艺术的应用注入了商机,使装修用的民俗艺术构件和产品的生产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因此形成相关的产业和产业链。此外,商业活动中的民俗艺术的表演也逐步增多,一些标榜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民俗餐馆和景区的旅游饭店,常见有民俗歌舞的表演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有的还到游客的餐桌前以民歌演唱或说吉祥话以劝客饮酒,使民俗艺术表演成为商业活动的一个部分。另外,民俗艺术的一些技艺在商业活动中扩大了演示的空间,例如,当场表演人物剪影,捏泥像,雕木像,表演编草虫、打绳结、塑面人、吹糖塑等,加上舞龙、舞狮等室外的开场表演,民俗艺术在当今的商业活动中有了广泛的应用。这既反映了民俗艺术的坚韧活力,又表明它对经济商卖要素的接纳和化用。

(三)审美教育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