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发展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购物中心产业经历重大的变化已有好几年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欧元的问世,在许多国家零售贸易政策立法的改变,物流和不动产服务的国际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等所有的因素都对欧洲购物中心行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影响。
在1998年,18位购物中心专家在18个欧洲国家执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的结果被用来描述欧洲购物中心业的发展现状。
我们决定在1999年再次继续这项研究,并包含更多的欧洲国家。新加入的样本是捷克,波兰,罗马尼亚,俄国,斯洛文尼亚和乌克兰。1998年执行的第一份调查表,包含了48个问题。为了使答案更准确, 在今年我们扩充了选择题,并将调查表问题数增加到73题。
我们很幸运可以在24个不同的国家与24位购物中心专业人士进行面谈,我们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同样也希望向也愿为了要表达对伦敦Healey & Baker研究机构表示感谢,他们提供了基本的趋势和到2000年3月的卖场面积统计数据。
这份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包含24个被调查的欧洲国家的可靠的人口统计和基本经济情况统计。
*第二部分包括对购物中心产业最新状况的概述,和在欧洲的发展趋势的短期预测,这些预测的基础数据是由伦敦Healey& Baker研究机构提供的, 还包括顾客的大致统计和整体上购物中心业的市场份额。
*第三部分为调查结果。对问卷的回答明显地反映出这些专家的观点,他们同意在此报告基础上加强合作。
这个调查方式在评估24个国家的的现状时有很大的优点,这些回答问卷的专家与当地市场每天都有接触。藉由他们的国内市场的真实。
这项报告并不宣称对每个问题提供的答案是正确和权威的,只有反映了欧洲购物中心行业一个专业的国际团队的看法和思想。 第一部分:人口统计和经济分析
这一部分,将给出一些基本的人口和经济统计资料。与1998年覆盖18个国家的报告相比,现在的报告涵盖了24个国家,并加以西欧、中东欧之间的结果区分。
为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土耳其被列入中东欧国家内。应该注意到从购物中心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来看,土耳其和西欧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
人口发展
欧洲总人口增加从1994年的7.484亿增长到1998年7.538亿,平均每年增长0.2%。在1998年底,西欧有3.86亿人口,占全欧的51.3%。从 1994年以来,年均增加0.3%。 西欧主要国家人口增加大多小于0.6%,除了爱尔兰(+0.8%) ,卢森堡 (+1.0%) 和奥地利(+1.2%)。
整体上而言,中东欧国家人口总计为3.67亿,占欧洲总人口的48.7%。1994年和1998年间,这部分的人口只有 0.1% 的增长。事实上,除了土耳其(土耳其曾有欧洲最高的人口增长率:1.7%),这部分国家的人口停滞不前,而且还在减少。
不同年龄的人口群体
15岁以下的欧洲人大约有1.47亿,占总人口的19.5%。 在西欧,这比例只有17%, 在中东欧是22% 。意大利和西班牙15岁以下人口比例最低,分别为14.9% 和 15.8%。土耳其的32% 和爱尔兰的23.7%则显然高于平均水平。
"活跃"年龄团体,也就是15和64岁之间代表了欧洲总人口的66%。这一比例最低为匈牙利 (63%),土耳其(63.2%),丹麦(63.4%),和斯洛文尼亚 (63.9%)。另一个极端是荷兰 (69.3%)和捷克共和国 (69%)。
平均上欧洲人口中年龄大于65岁为总人口的14.3%,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别也是很大的,从土耳其的4.8%到匈牙利的19.5%和丹麦的19.6%。西欧平均的15.8%, 和中东欧(俄国和乌克兰排除)的12.7%,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
家庭规模
西欧国家的家庭规模大约是2.6人。这个数字已经好几年连续下降了。其中最低是德国 (2.19人),丹麦 (2.20人)和瑞典(2.29人)。欧洲南部国家(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和爱尔兰,家庭人口规模大于3人。除了捷克(2.79人)、土耳其(4.5人), 其他中东欧国家的数据无法得到。
单身家庭
在西欧,超过27%的家庭只有1人。北欧国家这个比例较高:瑞典40%,丹麦36.6%, 芬兰36%,挪威35.7%和德国 35.4%。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则小于13%,远低于前者。有时北欧国家的购物中心在促销时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去考虑问题,而事实上有三分之一是单身家庭。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如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380。西欧平均是20160欧元,几乎是中东欧(2148欧元)的10倍。东西欧在经济上的差异还很巨大,但每年都在缩小。 事实上中东欧人均GDP在1994 到1998间增长了99%,而西欧则为22%。
通货膨胀
一些欧洲大国家更容易控制通货膨胀,从1994年的22.7%下降至1998年的4.6%。除了希腊为4.8%,西欧则总体上成功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3%以下。于之相比,中东欧国家通货膨胀还维持在34.7%的高水平上,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最罗马尼亚(60%) 和土耳其 (85.1%)。
失业
欧洲的失业率从1990年的9.6%回落到1998年的8.8%。
与其他所有经济指标所显示的不同,根据统计,形势表明中东欧7.5%的失业率比西欧的10%更为有利。1998年,失业率最低的国家是乌克兰(2.0%)和卢森堡(2.8%) 。虽然失业率在西班牙从1990年的24.2%下降到18.8%,但连同保加利亚的 14.0%,和拉脱维亚的14.0%,还是需要关注。
人均零售支出
西欧国家人均零售支出为4320欧元,是中东欧国家水平(1000欧元)的4倍。在高消费国家中, 瑞士以6910欧元排在首位,然后是卢森堡 (6100欧元),意大利(5720欧元)和挪威(5450欧元)。人均零售开支水平最低的是保加利亚 (340欧元)和罗马尼亚(400欧元)。在中东欧国家的增长过程中,不可低估国家之间的不同。
在西欧,消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4%, 而中东欧则接近48%;俄国几乎为60%。
1998年欧洲零售额约为2.3万亿欧元(不包括土耳其和乌克兰),人均超过3000欧元。其中1.7万亿欧元销售在西欧。
零售终端
在欧洲有近450万个零售终端(不包括土耳其和乌克兰),相当于每千人拥有7家店铺,西欧达到8.3个,而中央东欧只有5个。南欧则特别突出: 西班牙16.9个,葡萄牙 15.9个,和希腊15.2个。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每千人拥有的数量几乎是奥地利(4.5个)的三倍,八倍于欧洲大陆门店密度最低的俄罗斯(2.2个)。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许多统计数据截止到1995年,而从那时起形势可能发生变化。
结论
【关键词】中英文化 创意产业 发展
21世纪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水平,需要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借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本文以英国为比较对象,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概况
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总体来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概况如下: 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573亿英镑(其中不包括工艺和设计行业数据),占国民增加值的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4%,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影与录像分别以8%和6%的增长率高于创意产业内其他行业的增长率。2006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额为160亿英镑,其中增长最为迅速、出口规模最大的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其出口额为由1997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9亿美元,占当年创意产业出口总额的31%,年均增长13.35%。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企业注册数为15.74万家,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的企业数最多有7.5万家,占2008年创意企业总数的47.65%。而文化创意企业在1997~2008 年增长最快的是电视广播行业和建筑行业,年均增长分别为9.11%和8.69%。2007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97.82 万人,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和出版业就业人数居前,分别为64.09 万人和27.58 万人。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在世界上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并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文化创意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从就业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更多从业人员,有助于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从进出口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含服务)出口规模实现逐年连续增长。根据赛迪顾问调查研究的预测,考虑到影响中国创意产业的经济环境、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等,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总规模可达到2010亿元人民币。
三、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 市场规模。
1.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早在2001年,英国13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就已达到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73亿英镑,占英国GDP的比重为6.4%。2007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为481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1.93%。与英国相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较低,差距十分明显。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很高,而中国则很低,但是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渐提高。
2.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
根据英国政府统计,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200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600亿元,产值增长率为18.5%,占GDP的比重为2.53%,比2006年的2.45%提高了0.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二) 产业内部结构。
在英国,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居第一位,约占产业总体的40%;出版业则居第二位,占到产业总体的20%左右,且近年有上升的趋势;游戏产业一直饮誉全球,根据英国BBC日前公布的数据,2007年英国游戏产业大幅成长,收入达15.2亿英镑,成长幅度为25%。可见,英国的出版(包括电子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游戏属于强势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出版业在两国文化创意产业中都占有较大比重。所不同的是,英国的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行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绝大比重;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网络游戏业、文化信息业、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三)科技水平。
目前,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以数字技术支撑的传媒、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娱乐产品业十分发达,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对高技术的运用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关注高科技水平的应用,如数字化在出版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推出了ebook电子产品等,少数单位已经着手建设了各类专门的数据库。这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市场竞争能力差。
小结
通过与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创意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比起英国的创意产业,中国的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应提高动漫行业等新兴行业所占的比重,促进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业务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也具有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优势,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潜在优势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甲醛;危害;去除率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75-02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由过度装修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已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有调查统计,80%的家庭室内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而这其中近90%的质量超标是由甲醛引起的[1]。由此可见,室内环境中最危险的污染物就是甲醛。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于是应运而生,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大。目前,我国生产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企业达到了500多家[1]。但是,由于该类产品没有相关国家标准,缺乏统一监督,各生产企业自行生产,导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市场参差不齐。本文着重介绍甲醛清除剂类产品及其行业发展概况。
2 甲醛的危害及来源
2.1 甲醛的危害
甲醛高居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的第2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并且被认为与白血病发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甲醛危害尤为严重,可对眼睛、呼吸道、人体粘膜和皮肤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2];急性中毒可导致流泪、流涕、咳嗽等症状,引发多种呼吸道疾病;慢性吸入低浓度可导致持续头痛、无力、失眠等;长期吸入低剂量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诱发鼻咽癌;高浓度时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肝脏等[3]。当室内含量为0.1mg/m3 (×10-6)时就有异味,0.5×10-6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10-6时引起咽喉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当空气中达到230×10-6时可当即导致死亡。
2.2 甲醛的来源
甲醛主要来源于室内装修使用的胶合板、细工模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木芯板等人造板材,含有甲醛成分的白乳胶、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装修材料,以及室内装饰纺织品,例如贴墙布、贴墙纸、化纤地毯、布艺家具等。
3 调查样本中甲醛的污染现状
在河北石家庄报名参加免费室内空气检测活动的500名业主中随机抽取,对抽中的100名业主住宅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房间进行调查检测,采样工作严格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执行,检测方法采用国标中的“酚试剂分光光度法”,以甲醛浓度≤0.10mg/m3为判定标准,最终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100户住宅中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的84家,超标1倍以上的23家,超标2倍以上的16家,最大超标甚至达到5.2倍,这说明甲醛超标情况非常严重。
同时还可以看出,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随着装修竣工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但效果并不明显,装修竣工1年后仍有50%的家庭室内空气甲醛含量不合格,由此可见,甲醛挥发相对于其他污染物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污染周期长。
4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行业概况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电力的动力型空气净化器,另一类是依靠自身性能的空气净化材料,相比较来说,后者更为节能环保,本文主要对此类产品进行论述。按照净化原理的不同可将甲醛清除剂类产品大致分为物理清除剂、化学清除剂、生物清除剂和伪清除剂。
4.1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种类及其机理
(1)物理清除剂多是对多孔物质进行改性后的产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其吸附能力非常显著,活性炭的化学性质稳定,耐酸、耐碱,可在多种溶剂中使用,也可在高温高压环境条件下使用。活性炭在使用初期吸附效果很高,但随着时间延长,吸附能力明显减弱,甚至存在脱附的问题。此类产品成本低廉,无毒无副作用,但是见效较慢,使用于甲醛轻微超标的住宅。
(2)化学清除剂主要是指采用氧化、还原、中和、光催化等技术生产的产品,大多与甲醛反应生成氨化物,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光触媒是此类产品的一个代表,二氧化钛作为其主要成分在吸收太阳光或照明光源中的紫外线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分解甲醛的目的,但此类材料需要紫外线激活且成本较高。目前一种新型环保的负离子材料已经初具规模,此类产品通过释放具有强氧化性的负离子与有害物质产生分解反应,从而净化空气,同时负离子还有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等作用。
(3)生物清除剂是利用生物酶对有害物质进行生物分解的产品,此类产品安全可靠,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主要应用于抑菌杀菌领域。
(4)伪清除剂是指一些不良商家以香精水溶液作为甲醛清除剂来销售,以香精的芳香性气味遮盖甲醛气味,造成甲醛去除的假象;还有一些水性漆或液体石蜡产品,通过在装饰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从而达到抑制甲醛挥发的目的。
4.2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去除率对比情况
面对迫切的市场需求,大量企业涌入该行业,而国家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缺乏有效监督,各生产企业自行生产,导致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笔者按上述产品类别从市场上随机抽样,严格按照QB/T 2761-2006《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净化效果测定方法》进行检验,最终检测结果统计如表2。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物理类甲醛清除剂中,改性活性炭相对于不改性活性炭来说,甲醛去除效率明显提高,这是由于活性炭改性后自身变为极性物质,更易与极性的甲醛产生吸附反应,从而更好地达到去除效果。
同时还可以看出,光触媒类清除剂在紫外灯照射的情况下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在大众的生活领域中,太阳光中只有8%的紫外线,达不到激发光触媒反应的能量,并不是任意场所都可以额外增加紫外灯,同时也会导致成本变高,因此光触媒类清除剂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市场上净化液类的甲醛清除剂样品多种多样,由于不同反应机理导致实验效果有好有坏;负离子类甲醛清除剂产品的甲醛去除效果略显不足。
参考文献:
[1] 赵树凯,李 杰,刘 欣.甲醛清除剂类产品标准亟待出台[J].监督与选择,2008(11):68~69.
[2] 冯瑞玉.室内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对策[J].河北企业,2009(8):74~75.
【题目】新经济下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问题探究
【第一章】新经济环境下科技型企业成长研究导论
【第二章】企业发展模式理论综述
【第三章】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4.1 4.2】山寨的说明及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4.3】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4.4 - 4.6】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结论/参考文献】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方式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摘 要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通过实施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次经济高速增长,其具体表现是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胀水平的偏低、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财政的改善,《2001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将这种发展奇迹总结为新经济。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新经济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新经济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问题。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发展模式是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紧密相连的,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不能照搬其他。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给出了本文对于企业发展模式的认识,接着对文章写作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并将虚拟企业理论和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核心理论加以详细论述,然后以文献综述的方式选取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对比,说明企业发展模式主要受政府、教育、资本和文化四种因素的制约。
第二部分,作者在全面阐述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以深圳华强北手机产业以及三家典型手机厂商为案例,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对比,说明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对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第三部分,本文通过对华强北手机产业及典型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从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创新模式和融资模式四方面进行分析,创新性的总结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华强北模式,并通过与其他现有典型模式的对比,说明此模式的优点与适用范围。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基于华强北模式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 中小科技企业 华强北模式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研究基本框架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核心理论综述
(一)虚拟企业理论
(二)坏性创新理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模式研究
(二)国内相关模式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模式研究总结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二)科技企业的定义
(三)本文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特点
三、我国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外部困境
(二)内部困境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强北手机厂商的案例分析
一、关于山寨的说明
(一)"山寨"的定义
(二)"山寨手机"的说明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运行流程
三、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研究对象选取依据
(二)研究指标的选取
(三)三家企业的比较研究
四、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
(一)产业分工明确
(二)产业集聚明显
(三)市场定位明确
(四)产品优势独特
五、华强北手机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法律的风险大
(二)持续创新能力弱小
(三)产品服务质量堪忧
(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特点的理论分析
(一)组织模式分析
(二)营销模式分析
(三)创新模式分析
(四)融资模式分析
二、华强北模式的提炼与相关比较
(一)华强北模式的提炼
(二)与国内外相关模式的比较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业分工,培养核心能力
(二)注重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三)注重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品牌
(四)注重创新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关键词】汽车产业 金融支持 统计处理分析 协整分析
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和重点发展振兴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资金支持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汽车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对如何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来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天津汽车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分析出发,着重实证分析了天津汽车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以促进天津汽车产业与金融业的持续融合发展。
一、天津汽车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
(一)天津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天津汽车产业起步较早,从1951年生产第一批国产越野汽车开始,直至进入上世纪80年代引进日本的汽车生产制造技术之后,天津的汽车产业便进入了较快速的发展阶段。目前,随着长城汽车公司天津基地等项目的推进,天津汽车业产能逐渐提高。截至2012年,天津汽车产量已达63.82万辆,是2002年的6.93倍;完成汽车工业产值1,685.82亿元,是2006年的2.19倍;2013年产量略有下降,为55.68万辆。目前,天津已形成了以一汽丰田、一汽夏利及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为核心,集整车、各类改装车、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及贸易为一体的产业格局,轿车年生产能力已达200万辆,从业人员达10万人,汽车产业已成为天津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天津金融业发展概况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金融改革试点城市,2006年天津市滨海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近年来,天津金融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更日趋完善。截至2013年,天津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3,316.56亿元;贷款余额20,857.80亿元。2008年以来,天津金融发展效率较好,年均存贷比达到0.85。天津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项目的投入,拉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本市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金融支持,同时也推动了天津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天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好汽车金融支持服务,支持天津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资金支持对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天津金融支持与汽车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汽车产业发展(Y),选取汽车产量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标。
2.解释变量:金融支持指标。目前天津汽车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主要来源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其中金融相关比率(X1)和信贷比(X2)是反映金融金融对产业支持的主要指标。计算依据分别为:X1=(贷款总额/GDP)×100%;X2=(贷款总额/存款总额)×100%。
(二)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源自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选择时间段为2002~2013年天津市GDP、各年度汽车产量、各年度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所得数据运用Eviews6.0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样本合成处理基础数据如表1所示。
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汽车产业发展指标(lnY)是信贷比(lnX2)的格兰杰原因(P值小于显著水平5%,拒绝原假设),但不是金融深化程度指标(lnX1)的格兰杰原因(P值大于显著水平5%,接受原假设);而金融深化程度指标(lnX1)和信贷比(lnX2)都不是汽车产业发展(lnY)的格兰杰原因(P值均大于显著水平5%,均接受原假设)。
三、模型结果与研究结论
通过构建天津汽车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关系的回归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天津汽车产业发展指标与金融支持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相关关系,汽车产业发展受金融支持指标长期均衡关系的传导和约束。第二,汽车产业发展指标(Y)是信贷比(X2)的格兰杰原因,但不是金融深化程度指标(X1)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深化程度指标(X1)和信贷比(X2)都不是汽车产业发展指标(Y)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天津金融深化程度指标(X1)和金融发展效率(X2)水平的提高,对汽车产业的规模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效率(X2)对天津汽车产业的规模发展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汽车产业发展获得金融支持,对我市国民经济的调节和发展,对提高汽车生产、服务、消费和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天津汽车产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及发展,最终促进天津汽车行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汽车金融作为汽车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在助推汽车这一国家支柱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学信,马嘉成.天津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2,(7):32-37.
[2]邱兆祥.新形势下我国汽车金融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1):49-51.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项 目 名 称:
项目申报单位: (盖章)
项目主持单位: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制订
年 月 日
格式及说明
一, 格式
纸张规格:A4;页边距:2.5cm;仿宋体4号字.
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填写款项要求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项目概要
(二) 研制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概况和趋势
(四) 前期研制开况
(五) 主要研制开发内容和考核目标
(六) 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实施方式,技术路线(自主开发,消化吸收,国际合作等),项目进度安排,实施期限.
(七) 产业化依托或工程依托落实情况
(八) 技术经济分析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包括能源利用效率分析,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益分析,促进产业发展作用分析
(九) 项目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与申请国家资金的理由
(十) 项目申报单位及协作单位概况
项目申报单位以及合作单位的技术力量和人员结构,财务基本状况,各自承担的主要工作或有关协议合同复印件.
(十一)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如:是否涉及环境评估,土地购置,消防,安全评价等.
(十二)项目申报单位签章
必须由项目申报单位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
1.设施园艺发展概况、存在问题与产业发展建议
2.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特点及趋势分析
3.我国设施园艺概况及发展趋势
4.太阳能园艺拖拉机驱动系统匹配设计与性能分析
5.基于文献计量的园艺学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分析
6.荷兰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
7.园艺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8.园艺疗法的研究现状
9.设施园艺工程集成模式构建方法
10.光照强度对园艺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11.我国设施园艺取得的主要成就
12.设施园艺中的土壤生态问题分析及清洁生产对策
13.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我国有机园艺发展策略
14.设施园艺废弃物厌氧消化产沼气特性
15.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
16.设施园艺工程集成模式的表达方式和评价方法
17.园艺疗法
18.园艺疗法科学研究进展
19.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下)
20.园艺疗法及其园林应用
21.园艺作物果形遗传研究进展
22.中国设施园艺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23.当前中国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24.澳大利亚的园艺疗法
25.园艺专业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6.强环境规制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环境投入产出表的测算
27.国外设施园艺的发展与启示
28.中国设施园艺产业的经济性分析
29.园艺作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30.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进展
31.我国园艺作物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32.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3.我国园艺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34.我国设施园艺机械化水平现状与评价研究
3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影响为例
36.浅谈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前景
37.微量元素硒在园艺植物中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38.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39.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0.中国园艺产品出口波动的实证分析:1992-2010
41.园艺作物在私家庭园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42.园艺作物基因组技术研究及展望
43.园艺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干预中的应用
44.园艺疗法在社区和学校的实施
45.深化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6.荷兰温室园艺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借鉴
47.园艺植物叶色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48.世界园艺博览会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
49.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分析
50.试论园艺疗法在整合医学中的作用
51.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52.园艺疗法在美国的历史、现状及在老年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53.中国设施园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4.园艺疗法发展历程及研究动态
55.园艺疗法在我国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56.园艺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合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57.园艺作物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进展
58.现代化设施园艺生产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研究
59.园艺作物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60.园艺疗法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以南京锁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为例
61.园艺疗法发展趋势探讨
62.园艺疗法的特征
63.中国设施园艺高新技术的发展探讨
64.园艺作物果实皮色遗传研究进展
65.新形势下我国园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6.我国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67.园艺疗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类型及原则
68.我国北方温室园艺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日光温室园艺产业
69.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70.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区域适应性的研究
71.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增长的成因分析——基于CMS模型的分解
72.高职院校园艺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的探讨
73.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74.我国高寒地区设施园艺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75.“实用技能型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76.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园艺科技
77.我国设施园艺现状调查与分析
78.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重大事件意义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79.我国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对我国42所高校园艺本科专业的调查
80.美国园艺疗法的发展
81.园艺疗法探讨
82.景观园艺:“绿色”与“艺术”提升城市品质
83.我国园艺学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
84.园艺疗法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
85.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6.园艺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7.植物在园艺疗法中的作用探讨
88.我国南方园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89.海南园艺设施的类型
90.设施园艺中番茄节水灌溉的研究进展
91.园艺植物MicroRNA研究进展
92.园艺疗法干预儿童孤独症的生态学、社会学及生理学机制研究
93.园艺心理疗法作用及应用形式
94.“治愈系”的景观设计——园艺疗法研究应用初探
95.园艺作物光合性状种质差异及遗传表现研究进展
96.我国设施园艺发展模式研究
97.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8.园艺作物果实人工驯化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99.园艺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00.绿色园艺——21世纪中国园艺业的发展方向
101.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102.当前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103.地方本科院校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104.园艺作物的ISSR分子标记研究及应用
105.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106.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研究
107.为都市农业培养创业型园艺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108.园艺疗法的现状与展望——以格鲁英花园为例
109.园艺疗法的场所与实践
110.园艺疗法在康复疗养空间中的应用
111.基于扎根理论的节事场所依赖维度探索性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112.论园艺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
113.园艺植物类胡萝卜素的代谢及其调节
114.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特色专业为例
115.植物园园艺业发展的新思路
116.园艺作物乙烯控制研究进展
117.《园艺学报》近10年来的发展与提高
118.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综述
119.园艺疗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用研究
120.园艺治疗起源与发展概览
121.中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22.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23.荷兰设施园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环保产业 公共政策 外部效应
前言
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该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随之而生的国内环保产业这些年发展得十分迅猛,但也存在配套措施跟不上、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得力,融资困难,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环保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待公共环境政策提供进一步支持。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环保产业
对环保产业的理解,主流意见认为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环保产业,即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而狭义的环保产业则主要指终端控制,如污染物的处理,控制和减排。本文所要论述的是指狭义的环保产业。
(二)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环保的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通过运用税收、财政、信贷、法律等手段,调节或影响环境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
二、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达主体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当前世界的环保产业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达主体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环保产业,有人将环保产业称为信息产业后的第五产业,环保产业是发达主体能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截止2009年全世界环保市场达3000亿美元/年,其中美国和加拿大约占1000亿美元,日本和欧洲占1000亿美元,其他国家占1000亿美元,并且世界环保市场每年以7.5%的速度增长。
纵观各发达主体的环保事业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就通过了26条涉及水污染、大气污染、废物管理等法律,使得环保执法有法可依;瑞典则从60年代就有计划地制定各种环保法规,并将其统一为一部综合性法律《瑞典环境法》。这些法律法规为发达主题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基础” 。
2、政府机关机构与工业界紧密合作,为环保产业市场化,政府为环保企业提供强大的环境技术及财政支持。如美国的环保局制定的环保技术R&D计划,通过发展先进的环境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刺激私人投资。而芬兰的环境产业则是除了福利以外政府支持最多的领域;瑞典成立基金会对环保产业进行支持,同时在政府的采购中优先采购环境友好型的商品和服务。
3、公民的环保意识强烈,通过长期的教育宣传,发达主体的国民已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从而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产业发展概况
中国环保产业相对发达主体发展比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自2007年政府环保支出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国家为刺激经济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环保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国内的排污量有了明显的改观;一系列的促进环保产业的政策法规加快出台,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证监会、银监会、人民银行创建联动机制,在符合条件上市融资的企业中,优先考虑节能环保、减排、低碳技术应用的企业。中国的环保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制约因素
在看到国内环保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 法律配套措施不健全,执法不到位
“我国先后颁行了40多部环境法律法规,70多件环境规章,400多项国家级环境标准,9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50余件,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660余项,国家标准800多项” 。应该说我国的环境立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和现实的环境产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法律条文缺乏执行的的配套措施,一些法律法规只做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指导,又缺乏专业的环保执法人员,致使执法随意;又如对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上,相关法律没有执行的配套措施,造成执法困难;此外政府部门由于利益驱动,知法犯法,容易导致权力的寻租;当前我国法律体系中缺乏对环境权的概念,使得国家和公民的许多权利得不到主张,环境破坏行为没有能有效遏制。
2、市场化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是投资的主体,我国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主导,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营运,而成熟的主体或新兴的工业国家企业化程度一般达到50-70%。与政府相对来说,企业的运营效率更加高,更能体现现代社会的需要。政府大规模投入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挤出效应,使得民间资本对环保产业望而却步,一些优质的开发项目由于有政府背景的公有资本投入,民间资本难以介入。此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因此必须加快改革投融资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对环保产业的投资。
3、公共政策稳定性相对不足,政治风险高
公共政策的稳定性意味着在政策条款中明确规定它的有效期限,在这个有效期限内,政府动员各种资源并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政策有效性和权威性;非因特殊原因不对其作重大调整或甚至废弃之,这体现了法治社会行政之诚信原则。可是在中国的政治背景下,很容易产生一届政府一届政策,环保企业由于投资的回报周期长,对政府的政策改变更加敏感。如果换届后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同,或者对打击乱排污程度不力,都可能导致环保企业不能得到充足的客源而面临倒闭。
三、环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经济理论分析
企业的产量决策是由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来决定的,企业的最优产量与最佳社会效益的产量往往不一致。当企业的生产对外部有正面积极的影响时,我们称之为正外部效应,当企业生产对外部有负面的不良影响时,我们称之为负外部效益。当企业存在外部效应时,企业的最优产量时的边际成本与社会的关系如图表 1所示[7]。
Fig.1 Simple diagram of external economic analysis
边际效应是不等同的,如图1,社会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MC=MSB),此时产量为Q,企业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MC=MEB),产量是Q1,如图可知道当企业存在正外部效应时,企业的最佳产量小于社会需求量。此时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有义务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以使企业的最优产量与社会的最优产量相等,以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对我国现实情况而言,通过环境经济政策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
四、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环之境公共政策
1、理清投资主体关系,推进环保产业市场化
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在生产关系中处于服务地位而非主导,当前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以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的多元模式,以政府作为发起人,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以金融机构作为支持促进环保产业的投融资多元化。政府在环保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定位为掌舵者,而非纯粹的“守夜人”或者“家长”。
2、实施激励性财政、信贷政策,为企业投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根据外部性理论,正外部性的企业生产规模往往达不到社会最佳效应的要求,此时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措施降低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促进企业加大生产规模。“在财政方面,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加速环保企业的设备折旧;给以环保产业企业财政补贴;同时鼓励私人参与环保企业的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到环保产业;可以通过放宽企业上市和发债条件,在融资方面给予支持” 。
此外可尝试些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融资,一些有较好的收益的环保项目可采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形式,同时也延伸多种金融创新,如BOOT、BT等。当前运用这种运营方式的主要针对大型外资企业,国内的民间企业完全有这种能力来运营,政府对内外资企业的待遇上应该更加公平。
3、完善各项环境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执法水平
制定完善法律体系,建立体系分明、符合当前国情的环境标准制度,这不仅是依法行政的依据,也将推动环保技术进步;提高污染的逃避成本,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和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为环保产业提供法律的支撑;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权,明确诉讼主体和诉讼标的合格,使得国家和公民在追究环境破坏行为有法可依。
提高执法水平,将潜在的付费者变为现实的付费者,为环保企业营造发展空间,促进环保市场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的一些治污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客户来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营,执法不力使得很多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没有受到惩罚。
推行绿色标准、及市场准入制,通过对产品流入市场的控制,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使用环保技术,减少非环保的生产方式的使用。
4、建立绿色GDP绩效评估制度
治理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政府的治污决心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政府官员的升迁一般与其执政期间的GDP产值挂钩,这有可能就激励了官员为了GDP的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只有将绿色GDP真正纳入官员的考核范围,才能从根本上刺激政府去下大力气发展环保产业,这也是其他环保经济政策的创新的一个力量源泉。
5、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高低直接关系环保产业发展的规模。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公民在购物时会更多的考虑商品的环保问题,77%的美国公众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意向,60%的英国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国家机关应通过多种渠道对环保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意识。在重大的关于环境问题的决策上应通过公众的参与,让公众在形成环境政策发挥力量,提高主人翁意识,使环保意识形成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意识。
五、结语
伴随国家产业政策的强有力推进,环保产业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有迅猛的发展。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公共工程,政府的公共政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清政府在环保产业形成的市场中的作用,积极推动环保法制的完善,形成开放的融资市场,确定以绿色GDP为考核指标,提高整个国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守秋 新编环境资源法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陈民.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实践与启示.社会科学论坛[J].2008:91-94.
[3] 李艳红.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保法治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7): 129-133.
[4] 寿志敏.建立中国环保产业融资体系的探索.市场经纬[J]. 2007:61-63.
一、张家界东线旅游的发展现状
1.现有旅游企业的发展概况。近几年,东线旅游已初具规模。张家界万龙旅游交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龙王洞风景区,现已投资3300多万元;湖南省澧水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了张家界江垭温泉度假村;武陵源漂流公司投入520万元完成了索水漂流起点对外公路,起终点码头,办公大楼和漂流基础设施建设;张家界先锋农业物资有限公司总投资约1.5亿元兴建了万福温泉国际度假旅游风景区,并于**年9月12日正式营业;张家界五雷山旅游开发公司拟投资3000万元对五雷山开发建设,现已投资800万元对景区游道及部分景点进行了改扩建;世外桃源风景区共投资400多万元,已于**年9月8日对外开放。**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实现旅游收入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
2.在建旅游项目发展概况。由张家界东线旅游公司投资建设的张家界大峪谷风景区,总投资约5.7个亿,总体投资分三期进行。2007-2010年为近期计划,主要开发峡谷漂流、峡谷观光、民俗民情、洞穴科考科普等旅游产品以及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2011-2015年为中期计划,主要是形成以休闲度假、户外拓展、自驾车接待为特色的省级著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区;2016-2020为远期计划,建成我国“休闲度假与自驾车接待”的山地休闲度假基地。目前正进行景区公路和景点建设,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三官寺旅游配套区已由深圳市禾田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聘请国际知名旅游专家制定建设规划,建设期为三年,整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
二、东线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规划滞后。目前,我县还没有东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精品景区景点发展详细规划,主要旅游景区景点都是由投资者规划设计,县政府批复,投资者进行建设,如阳和旅游商务区、三官寺旅游配套设施区、五雷山景区、龙王洞景区、江垭、万福温泉等。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开发理念各异,导致景区开发缺少科学规划,景区开发的前瞻性、互补性、融合性差,导致我县旅游的整体形象欠佳。
2.投入不足。近年来,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旅游事业经费奇缺,致使景区景点编制规划、包装、宣传促销等工作难以开展,招商引资仅限于“守株待兔”或电话联系,“捉襟见肘”的财力已成为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3.环境欠优。个别行政单位“旅游带动”战略的意识不强,过多注重部门利益,导致办事效率不高,投资环境欠佳。如龙王洞景区附近的群众因土地出让金、企业用工问题,一直难以协调落实,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秩序;张家界大峡谷范围内乱砍滥伐、无序开采未得到有效治理,建设过程中的协调、规划批复等问题也难以落实到位。
4.保护乏力。景区内存在严重的森林资源过渡采伐及开采砂石等问题,资源破坏较大。如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进山公路两旁的树木砍伐现象严重,规划区附近岩场开采也屡禁不止,这样将对景区的自然景观留下无法弥补的疮疤;五雷山风景区附近的群众乱砍滥伐,乱挖乱烧现象屡禁不止;张家界江垭平湖游有限公司未取得职能部门许可,而非法从事水上游乐活动,不符合《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5.交通不畅。省道S306线的“肠梗阻”,S305线的“羊肠道”等都严重制约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建议组成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聘请知名旅游专家教授编制高质量的《**县东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精品景区(点)详细规划,对我县的旅游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统一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旅游产业工作,为“打造张家界东线旅游精品”提供科学依据和先进的开发理念,变“投资者规划——投资者建设”为“县政府规划——投资者建设”,杜绝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重复性建设,分散性经营的弊端,使全县旅游产业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轨道。
2.加大投入,快速发展。要编制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加大对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着力进行包装,便于投资商“认养”,加快景区景点开发步伐。要加大对景区景点的宣传促销,充分展示**旅游产品的魅力,吸引和刺激各方游客来**消费观光旅游。做好这些工作需要财力保障,建议县政府可从三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借鉴本市兄弟区县经验,由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的事业经费;二是根据省文件规定从景点门票收入中足额征收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三是从旅游企业新增税收中按照2:8分成比例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