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自动化

第1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在当前的机电控制领域,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控制应用愈加广泛,能够有效发挥对机电产品质量的优化,切实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机电企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在根本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为此,机电企业需要重视自动化和一体化新的发展形势。本文阐述了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涵义,分析了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系统中的价值,与当前机电领域发展实际相结合,探讨了机电一体化在机电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方式,以期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持续、长远发展。

关键词:

机电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一体化设计

0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借助自动化生产控制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规模的合理扩大,技术先进性突出。生产力的提升对机电制造业提出了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满足多层次机电标准,借助自动化控制系统,切实提升生产效率。因此,机电一体化发展迅速,在整个行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1对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涵义的阐述

1.1对机电控制系统涵义的分析

对于机电控制系统,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生产程序的设置,实现对装备的远程控制,达到对生产过程的掌握,其主要特征是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立足机电控制系统自身的性质,自动化是其突出的特点,与通信领域的能力进行结合,达到对整个过程的全面监控,同时,强化对细节的检测,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立足机电工作人员,其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工作压力,减少人工失误,一旦遇到机械生产环境威胁,能够借助智能机电控制系统对人的操作的替代,有力维护工作人员的安全。立足机电行业自身,在机电控制系统的应用下,整个行业更具整体性,能够高效地提升生产效率,综合控制能力得以增强。

1.2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阐述

自动化控制技术依赖的是控制装置和控制器,先行进行生产程序的设定,在无需人力协助的情况下,遵守生产规程,与人力控制相比,其优势十分明显,如借助硬盘驱动,能够实现伺服系统的精准定位,即使运行环境比较复杂,也能实现较为稳定的工作状态。

2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系统中应用途径的分析

2.1对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装备中应用的介绍

对于自动控制而言,其核心和关键性的内容就是装备和控制器,简言之,就是如果需要进行装备运转速度的记录,借助控制器测试就能够实现。很多机电企业都关注新型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例如,PLC技术。将控制器置于机电控制装备中,能够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有效合成,在生产监控中,能够有效、快速地发现问题所在,防止出现较大程度的损失,实现了对产品的全面优化。在整个自动化进程中,控制器的作用是实现了对人工的替代,借助精密仪器,避免误操作的产生。

2.2对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微型计算机领域的应用的介绍

这一应用主要是借助控制装备实现模型的构建,通过微信计算机,实现对生产程序的有效控制,其优势十分突出,首先,实现了对自动控制和机电规模管理的调整和协调,使得单元性的技术得到有效结合,生产价值巨大,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生产时间被显著缩短,对产品使用寿命也产生了正面影响,给企业减少了相对一部分投入。立足这些优势,需要研发人员不断进行新机电模型的研发,切实满足生产需要。其次,立足安全,将自动化融入微型计算机,对危险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增强,能够及时发现生产漏洞,有效控制机器的运行状态,降低损失。再次,立足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主要体现在传感检测领域。

3对机电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的全面阐述

机电一体化设计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领域,主要体现在机械、电子等领域,只有不断强化机电一体化加工技术,才能实现对整个机电控制系统的完善,加快机电智能化发展进程。机电一体化的集点是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和微型化,尤其是模块特征更加明显。鉴于制造业的庞大规模,类型复杂,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产生研发的时候,要注重模块化,形成产品标准,注重新型机电产品的研发。微型化的特征主要立足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受时刻限制,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机电一体化的影响力。

3.1对机电线路中一体化设计的分析

这一领域的设计主要体现在电子线路方面。传统的机电控制中,实现了线路与装备的隔离,设备运行中,很难实现对产品的全面、及时的了解,设备使用率不高。在应用机电一体化之后,微型计算机和控制器作用于系统,工作效率提升。在一体化设计中,产品质量被优化,工程流程被简化,因此,机电企业需要重视引进,对传统机电设备进行淘汰,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快模块经济的发展。

3.2对机械装置中一体化设计的介绍

对于机电控制而言,系统性突出,能够实现对机械、控制、生产装备的有效统筹,加快一体化设计,因此机电工程师需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融入一体化设计理念。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深入进行探讨,引进机电人才,重视实践活动,营造协作氛围,借用科技改变一体化模式,提升综合实力。

3.3一体化设计在机电功能模块中的发展

这一应用主要是指对整个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统筹,将各个部分进行联结,借助控制器实现对各个部分的控制。模块一体化设计要立足整体,突破单一部分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体化的优势。要立足企业实际,选择最佳机电组合,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综上,对于机电一体化而言,其是在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有效实现对企业投资和收益的关系的调整,切实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智能化发展速度。因此,对于机电企业,需要重视研发机电一体化产品,加大信息使用,发挥自动化的优势,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节约投资,提升人员素质,强化人才建设,形成机电一体化的整体营销战略,树立企业品牌。

参考文献:

[1]王亚.机电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3):178.

[2]王印束.基于动力传动系统一体化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第2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2012〕177号)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自动化综合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具备教、练、培、鉴、研、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实践专业和学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托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扬州市和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及“三新一网一书”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与中石化下属多个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扬州嘉华电气有限公司、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有实践性教学任务开出率和教学效果也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中石化班”、“大众班”、“扬农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随着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的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新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职场化、情境化、生产性”的理念,围绕“一个核心”,遵循“四个原则”,突出“五类技能”培养,打造“六位一体”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是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一个核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依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突出供配电技术、PLC控制技术、DCS控制技术等实训设备建设重点,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四个原则: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地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一致、全面建设,面向岗位、改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四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及成效。

(三)五类技能:突出关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三种典型控制技术形成的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工厂供配电、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监测、工件加工装配、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

(四)六位一体:完善基地功能,按照“生产型、职场化”的理念建成集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供配电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集散控制技术(DCS),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供配电控制、生产线控制、生产工艺控制三个控制室和综合中心组成。其框架结构图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框图

(一)供配电控制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二)生产线控制室:以典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技能点,完成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等的安装,通过可编程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控制功能设计、调试与维护,可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培训等,监控生产线全过程。

(三)生产工艺控制室:以典型的工艺流程为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通过先进的DCS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组态,调试与运行维护,可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与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可实时监控生产工艺全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即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3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化工类专业近6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主持建设多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成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化工、电气、电子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投运使用以来,DCS系统先后完成了DCS应用技术工程师培训、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和申请专利多项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基于师资队伍及先进设备,将为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广泛的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基地投运后,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本实训基地运行以来,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校企无缝化对接的步伐更加深入迈进,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大众、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仅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是一个立足扬州,辐射全省的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全省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创了有效路径,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9-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07):48-52

[3]魏林.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61-62

[4]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40-42

第3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1 配电自动化的概念,功能与分类

1.1 配电自动化概述。目前,我国的配电网建设还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大多数都是树状的结构形式,电压质量不高,不仅可靠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电力损耗,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供电系统的质量,我国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国家配电网的建设工作,大力实话城市网及农网的改造工程。

目前,对于配电自动化,还没有一个得到得够大众认可,概括性极其全面的定义,大部分还是依靠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配电系统的管理工作,促进本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降低不必要的电能损耗,在电力系统信息系统当中,信息的采集与收纳,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的分类存储以及信息的高效利用四个方面工作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分步骤地从横向与纵向等各个角度出发,不断修改及完善电力系统的建设工作。

1.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1)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站。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主站是整个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监控。(2)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中心站。在特大城市的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中可设中心站,是下改主站经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汇集,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全局重要信息的监视与管理,特大城市电力部门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本局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中是否设置中心站。(3)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子站.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了站是分布主站功能.优化信息传输,清晰系统结构层次,方便通信系统组网而设置的中间层,实现所辖范围内的信息汇集,处理以及故障处理,通信监视等功能。(4)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端,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是用于中低压电网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

1.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类型分布

(1)系统调度自动化。(2)变电站自化。(3)配电网自动化。

2 配电系统自化的具体内容

2.1 实现馈电线路的自动化,使配电系统中馈电线路检测,控制和故障诊断与处理过程自动化进行,它有效地帮助配电系统完成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通过遥控和遥信完成配电系统的智能控制,可以智能的诊断配电系统中出现的故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远程隔离,转移和恢复等相应的智能处理。

2.2 配电系统管理的自动化。通过配电系统的自动控制,将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将相关的配电信息输入监控中心,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和智能分析系统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来时先对整个配电系统的检测,监控和操作,这个自动化的管理过程重要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和智能计算机技术的信息传递和分析能力,实现变电站配电系统管理的智能化。

2.3 变电站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测量和运行操作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以信号数字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标志,进入传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领域,使变电站运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3 配网自动化的要求

配网自动化系统是一个设备多,分工明确,配合紧密的复杂网络,一般可要求其具备以下特下:(1)可靠性高,即具有可靠的电源点,具有可靠的配电网网架,规划,布局,线路,具有可靠的设备,具有可靠的通信系统,通信介质,设备等,具有可靠的主站,子站系统,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2)安全性高,即设备的安全性,数据的安全性。(3)实时性高。有些数据的实时性要求高,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送到控制中心。(4)操纵性好。操纵方法简单实用,避免对安全运行带来影响,避免停电。(5)经济性好。由于配网自动化系统面广,量大,在进行改造时需要选择性价比好的产品。

4 配电自动化管理

4.1 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信息被连续地采集更新。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是一个不断更新,紧紧跟踪配电系统状态数据库,必须是配电系统的一个完整而准确的记录,配电调度员或任何一项自动化功能都能够方便地存取数据,要随着配电系统的扩充加以修改,住处管理是连续进行的动态过程,信息存入,检索和处理随时都在进行着,对用于控制的信息,其精度和实时性要求很高。

4.2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使配电系统发生故障后所造成的影响最小,当发生永久性的故障时,首先要辩识并隔离故障线路段,重新构建配电系统,使非故障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供电,典型的运行方式是由变电站通过多条放射状馈电线对用户供电,当负荷密度很大时,大多数馈电线将互连起来,以使用户有备用的供电途径。

4.3 加快电网改造。按照电网的规划,优先安排增加电网传输容量,提高电网安全和供电质量的项目,优化电网结构,满足合理的变压器容载比的要求,城市配电网要实现环网结构,提高互供能力,积极采用配电自动化技术,实施环网供电,馈线自动化,缩短故障隔离时间,缩小停电范围。

第4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一体化技术;应用

受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的发展也要结合先进的技术,以此促进电力调动自动化的发展。一体化技术体现了遥调、遥测的功能,在其运用的过程中,对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受电力调度自动化发展的影响,其发展系统也逐渐得到了完善,使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并且加强了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调控,也保证了其运行的安全性。然而在现阶段,电力调度自动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一体化技术,以此推动电力调度自动化的智能性发展,所以,如何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应用一体化技术,仍然是相关操作人员进行思考的问题之一。为此,文章中针对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对其应用措施进行了分析。

1 电力调度平台一体化的应用

因为信息操作体系的类型与硬件的配置不相同。所以在基层硬件操作体系方面,数据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在电力调度体系方面,建立中间媒介实现有效的分配,进而实现电力系统的运行,是其中最为有效的处理方法[1]。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人员一般会选择OORBA或是OMG作为中间件,以此提升信息之间的交换频率。为了保证其中间件能够具备有效的扩展技能,操作人员需要减小该操作体系与电脑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便十分重要。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电力调度的接口中,对电网控制体系的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电力系统中所蕴含的中间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选用中间件时,需要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减小,让其能够应用于各个系统中,并且实现不同硬件的相互连接与作用。在中间件发展的过程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为电力调度的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之前较为单一的体系转变为复杂的体系,在其扩展的过程中,并不会对其操作平台的运行造成影响,在其完善的同时,可以完成其他体系的扩展。在电脑操作体系与硬件内部,电力操作系统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以及可靠性。在选择计算机时,X64与X86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另外,系统也可以支持X64与X86的操作系统,选择更加多元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此为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运行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利用中间件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操作系统以及硬件组建不同形式的软件数据包,也就是中间件平台。

2 电力调度功能一体化的应用

在电力调度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现阶段的调度功能一体化得到了飞速的提升,然而在社会发展的环境大背景下,电力调度的发展也逐渐结合了智能技术――一体化技术,使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运行不仅具备传统的应用功能,还实现了图形操作以及数据库升级功能,并且也实现了电力调度的信息技术发展。为了实现电力调度功能一体化的应用,操作人员需要保证中间件的正确运用,同时选择具备灵活性的节点机设设施,以此实现节约成本的作用,进而提升配置效率[2]。然而在其中仍然需注意,进行电力调度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操作页面应用软件与服务模式要同时运行,以此才能保证实现人机合一效果。服务模式不同,所选择的管理方式也不同,进而使各项功能均能够发挥其作用。在电力调度系统中,中间件的应用是应用模块的主要内容,在中间件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电力调度的有效运行。

3 电力调度接口一体化的应用

利用不同的数据进行电力调度系统的访问,能够以此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调控,同时利用较为范围的数据实现信息同步化处理。选择不同的电力调度接口,可以对系统中的访问数据与内容进行记录,如此一来可以为相关设备的访问提供便利,并且加强电力调度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升电力调度系统中数据信息的准确性[3]。在访问的过程中,客户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服务器接口,所以在进行相关信息查询时,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所要查询的内容。为此,组建电力调度系统接口公开性是构成电力调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此才能推动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发展,使其能够实现智能化发展,尽快实现电力调度接口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电力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愈发广泛,为了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的智能化发展,在其中应用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必然性手段。为此,文章中针对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从电力调度平台一体化、电力调度功能一体化、电力调度接口一体化三个方面对其应用实践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加强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技术,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运行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景柱.试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2:224.

第5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关键词 电压合格率;调压调荷;AVC;恢复算法;快速控制;参数优化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136-01

当前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已具备“五遥”的基础上,县局所辖的110、35千伏变电站大多已实现无人值守,其相应的日常操作(如:调压、调荷、事故处理的单一操作等)转由调度运行人员通过遥控及遥调方式进行。结合调控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以上职能转移将对正常调度业务开展造成严重冲击,其中因调荷调压进行的远方操作将占到全部远方操作的90%以上甚至更高。在工作实践中,既要保证A类电压合格率满足要求,又要将调度值班员从繁重的调压调荷工作中解脱出来。

以新郑电网为例,研究针对的实际特点抽取典型日做过统计:新郑拥有110 kV变电站10座、35 kV变电站7座,35 kV及以上主变33台,集中补偿电容器35个间隔(42组)。据统计,为满足A类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9.14%(综合不低于98.89%),省网关口功率因数不低于0.9的要求,每台变压器日操作次数最少不低于6次,每组电容器不低于2次,综合日操作次数(不含事故处理)将不少于280次,假设每次远方操作需3分钟,当值调度用于远方操作的时间将达840分钟(长达14小时),若考虑事故处理的单项操作,远方操作所需的时间将更多,在实际工作中将严重干扰调度日常管理工作。

1 技术点分析

实施过程为:由调度自动化系统对网各节点的电压、无功实时情况进行采集,转发AVC系统进行处理分析,并根据接收AVC系统的操作指令通过遥控和遥调指令来进行远方操作,实现无功就地平衡、电压自动调整。由AVC系统处理根据采集自动化系统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按照电网正常时采用逐次逼近、小容量调整,电压异常或电压紧急波动时,采用快速恢复算法和最优化方案解决的途径,从而使得电压波动时及时恢复正常,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和无功优化的持续投入。上下限的电压波动,需考虑设备的上下级关系,当无功潮流不合理的时候,结合省网关口力率和系统电压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全电网的经济运行为优化目标,兼顾安全性指标,对全网无功流动进行优化分析,得出最优控制策略,从而发出操作指令,最终由调度自动化系统来进行实现。

2 无功技术的流转化

ON2000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县级供电企业调度自动化系统中,AVC技术能有效实现与该系统的无缝对接。AVC技术通过与调度自动化遥测功能的互通,高效引用电网采集点的典型数据,如电压、功率等。此中间需体现两个条件:一是电压合格的必备条件;二是电能损耗最少的目标化条件,在此条件约束下,通过算法优化,提供一套投切调档指令,通过自动化主站下发给各有载调压变压器和电容。控制相关变电所主变分接头调整和电容器的投切,实现了无功电压优化运行。该系统以网络版方式运行,服务器位于调度中心,并有一台工作站,工作站接受服务器发送的各种信息,并将值班人员的操作提交到服务器,从而值班人员能对其管辖范围的变电所系统工作的情况全面了解,并对出现异常时控制进行人为干预。

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研究把实施的整个过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

1)安装调试阶段(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系统联调):在此阶段主要进行了系统软件安装、变电站无功电站无功补偿装置改造,加装控制装置使其满足AVC系统调整的硬件需求,选取试点区域进行测试等工作。2)约束参数优化阶段:在此阶段研究根据试点区域测试情况先后对,电压约束条件、时段约束条件、动作次数及上下级联调等条件进行了约50余次优化调整,在确保A类电压合格率满足的情况下减少调档次数约4次/台天。3)应用完善阶段:在此阶段AVC系统在全网进行应用,在进行完“建议控制”的测试基础上实现了“自动控制”,并通过实践测试对电容器动作次数及时段、变压器调档越限报警等一系列功能进行了完善提高。4)功能提高阶段:在实现主网AVC系统运行的基础上新增了配网AVC系统功能,除对主网电压无功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外,通过加装GPRS模块实现了配网90余台自动投切电容器远方自动控制功能,并且先后完善了报表查询、合格率统计等其他调度管理功能。

3 效能分析

通过此项功能在新郑电网三年运行实践来看,该系统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无缝配合为提高电压合格率和减少调度工作人员工作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应对突发事件(如自动化系统异常、数据变化频繁或运行方式异常的情况下)仍会出现操作次数较多、封锁频繁和电压合格率不高等情况需现场监控人员加强监控及人为干预,弥补以上缺陷。总的来看,系统投运后带来了较大经济及社会效益,大体有以下7个方面。

1)减轻检修劳动强度,受到设备检修人员的支持,将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开关动作次数降至原有的一半,进而延长设备寿命。2)对10 kV线路平均电压合格率进行统计,比值上升3%,低压400 V用户电压合格率提高5.13%。3)电网功率因数提高了0.05,设备输电出力提升5%。同比降低网损率0.35个百分点,耗能节约效果明显。4)10 kV输电线路功率因数分别提高了0.82、0.96,电网110 kV输电干线效率提升15%以上。5)解决单个无功电压综合自动控制(又称VQC)装置,功能局限于“无功-电压就地最优”,无法实现“无功-电压全网最优”的弊端。6)极大降低了调控人员的劳动强度,操作次数减少90%以上。全自动化无功电压实时控制,消除了人为失误可能。7)由于在县级电网中,输配电网在操作上无法实现实时统一,因此输电网的无功控制和配电网无功控制都只能由就地装备进行,难以实现联合优化实时同步,AVC系统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融合,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无功控制及全网资源得到了最优化。

4 结束语

调度监控职能新增后,变电站已基本实现无人值守,偏远变电站在事故处理或发生大面积自然灾害情况时,无人站上属的基地站不能及时赶到或人手不足拖延事故处理进程,而其他基地站无法支援。目前此种情况,调控—操作职能分开还是合并,利弊需要在具体执行中进一步总结。目前运行方式专业重要性愈发突出,而电网运行分析需要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支持,而最大负荷往往出现有假数(或冲击值),在同一平台下方具备探讨性。

第6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关键词 自动化变电站;选型;二次设计

中图分类号T7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040-02

0引言

变电站是给大用户提供用电服务,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不仅仅可以使它的运行更加的安全可靠,而且还能够降低维护的成本,显著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的综自设备的技术比较成熟,但个别厂家综自设备依然存在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设计去完善。如果花巨资去购置智能设备显然是不经济的,我们可以把费用用来购置一些必要的二次设备,并加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二次设计工作持续改进,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考虑分析。使自动化变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成为可能。

1二次设备选型的问题

1.1零序保护

在高于110KV电压等级的系统之中,发生单相接地的故障率很高,甚至可以占到总故障的90%以上。在实际的线路保护的过程中,一般采用零序电流去快速的切除单相接地的故障。零序电流3I0与零序电压3U0共同构成的方向元件是在零序电流保护中经常使用的。

1.2线路过流保护装置

为了防止因并列运行的变压器提供迂回短路电流而致使发生类似过电流保护无选择行动作,高压复闭过流保护的时间级差应大于低压侧过电流保护的最小动作时限。此时,可改变过流保护动作的第一时限,并将断路器跳开,将迂回短路电流切断,以避免导致相应母线失电,缩小停电范围。

1.3母线电压的切换

对于一个存在双母线接线的变电站而言,所有的间隔距离保护都需要一定的电压和电源,而对二次母线电压和直流电源进行切换,应经过母线侧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处进行。而当其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故障时,会因接触不良而使距离保护失压,甚至会导致距离保护的错误操作。为了防止在切换过程中切换不到位,部分厂家将电压切换箱里的切换继电器改成了双位置继电器,而切换不到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继电器在I母运行时,I母刀闸与ZJ1的常开接点都会闭合。而双位置继电器的动作线圈是带电的,保护装置采用的是I母电压。而当运行过程中,I母刀闸的常开接点接触不好,ZJ1的动作线圈就会失去电量,但是ZJ1的常开接点是不会返回的。

1.4变电站的后台系统

后台监控机的选型是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经常容易忽略的问题。后台监控机需要的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运行,需要的数据吞吐量是比较大的,而且对于运行速度的要求也比较高。要保证后台的监控系统能够一直稳定的运行,在进行设计时可以给监控系统配上UPS不间断的电源;可以选择交直流逆变器,在正常使用时将交流电源经过整流逆变,然后形成交流电源供给后台监控系统使用;如果站用电消失了,直流电源便会启动供给逆变器,经过逆变器的逆变作用后形成交流电源供给监控系统。

2变电站二次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2.1断路器控制回路

在目前看来,110kV(220kV)的断路器一般采用SF6断路器;35KV的断路器一般多采用少油断路器;而10kV则多采用真空的断路器,断路器储能装置采用的都是弹簧结构。由于国产保护装置的功能成熟,在电网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多不采用断路器的本体防跳回路,一般使用操作箱里的防跳回路。所以应该在投运之前将断路器的本体防跳回路彻底的解除。对于断路器而言,它必须要有数量足够多的,接触可靠地辅助接点去满足保护装置以及综合自动化的使用功能。此外,重合闸装置还需要实现自动投退,当遥控与当地操作合闸之后,重合闸便会自动投入,这时候放电回路不起作用,便会自动断开。但是,如果遥控与当地的操作发生跳闸,它便会自动退出重合闸电源,这时放电回路工作,重合闸装置放电。重合闸装置还应有自动闭锁功能,如果低频的减负荷装置以及其它系统的稳定装置发生跳闸时,它可以实现自动闭锁重合。

2.2无功补偿装置

综合性的自动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不需要人站岗值班,所以电容器必须具有自动投切的功能。目前,变电所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可以对电容器实现分级自动投切功能,而且还能实现主动调档的自动化装置,通过这种自动化装置与母线电压的结合从而实现对有载调压主变的档位调节,还可以进行电容器开关的跳合,这样就可以保持电压在额定值附近。其中,自动电压控制的AVC系统,它利用了电网中连续运行的动态过程与离散操作的相互作用的特点,以离散的事件作为驱动,把离散的指令与动态过程结合起来,实现了电网电压无功自适应有序协调化的控制;。电压无功自动控制VQC系统是AVC系统的一部分,一般安装在变电站中,它的无功的调节以及电压的调节只能在局部进行,不能达到电网全局的最优。

2.3接地选线功能

对于小电流接地系统而言,如果在单相接地的情况下,一般可以运行1个小时到2个小时,但是系统在单相接地的情况下,没有接地的两端对地的电压将会升高将近1.73倍,很有可能在绝缘薄弱的地方发生击穿进而出现短路,也有可能使电压互感器的铁芯饱和,产生电磁振荡,危害一次系统,且这时候电压互感器处于严重过负荷状态很有可能被烧毁;以往常用的10KV的馈线保护一般都会有接地选线的功能的,我们可以使用零序TA产生的零序电流,但是一般情况下,零序TA只能在电缆出线时使用,如果是架空出线则只能使用自产的3I0。单相接地情况下的故障电流是线路相对地的电容电流,这个电流是非常小的,而且故障发生前后的变化非常微小。单相接地的故障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不同的系统而言,他们的馈线长度以及中性点的接地方式等等都大不相同。而且系统的运行方式非常多变的,这样一来就对我们的选线装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很难确保选线准确率;因此现在很多新建的变电站都很少投入运行,可以通过其他单体二次装置来补偿选线功能。

3 结论

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将会使变电站的运行更加的稳定,但是智能设备的价格昂贵,采用二次设备能有效节约成本,提升技术经济合理性。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后的220kv及以下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二次设计过程中,应参考各省二次反事故措施,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并提出针对措施,以切实提升自动化变电站设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钟汉春.35kV自动化变电站二次设计及问题分析[J].科学之友:下,2010 (10):30-31.

[2]逯彦红,张琦.谈11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电气二次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1,9(19):148-149.

第7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以及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有着诸多的优势,能有效提高生产力,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在信息自动化的处理能力上比较突出,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可进行高精度控制以及检测。机械系统的启动控制能力强,这些优势就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还体现在安全性能强的层面,一体化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大大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功能比较全,其中报警以及监控的功能下,能保障机械应用的安全。(2)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在工程机械当中,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工程机械领域结合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比较快速,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并加强了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当中的应用程度,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前工程机械设备总体研发的理论有着突破,架构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数控技术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技术,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设备技术水平将会进一步的升级。(3)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应用在工程机械当中,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节能机械设备方面应用可发挥节约能源的作用。以往的工程机械应用,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行不稳定以及不畅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会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由于机械设备自身的功能协调性差、功能性不强,就出现了这些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够提高机械设备自身的性能,在自动化的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从而有助于减少材料资源的使用,材料成本就能有效降低,机电一体化下的工程机械应用安全性能好,环保性能也好,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自动化作业的功能发挥比较突出,自动化技术和机械设备的结合,就能带动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能有效实现半自动化以及全自动化的操作,和传统工程机械的作业方式相比就有着很大转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程机械当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过程中,监控的功能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工程机械的应用安全,及时解决故障。监控技术在工程机械运作当中,是对电子技术的应用构建了远程监控系统,运用到了电子以及控制多项的技术,对电子监控装置有效进行了创造,改善了整体工程的工作状态,也有助于设备内部传动系统的性能提高,能有效实现自动故障诊断的目标诊断。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工作人员根据警报所提示的信息找到解决故障的方案,大大提高了故障解决效率,也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

2机电一体化背景下工程机械应用发展前景

(1)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工程机械的发展在未来将会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当前已经有诸多国家在工程机械当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发展。从我国工程机械智能化的程度来看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对于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研究还在进一步的深化当中,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实现全面智能化的目标。当前已经出现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结合,通过将混沌动力学以及运筹学和数学等各种学科技术知识进行了整合,使数控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智能化工程机械的发展将会在高技术以及高性能和高效率目标方面得以实现。(2)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以及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下,会有助于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提高,这也是我国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机电一体化下的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将机械系统性能有效优化,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保障机械设备的应用质量,最大化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机械应用的安全。在未来的进一步技术发展中,我国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要求将会有所提高,届时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工程机械领域发展水平。(3)工程机械微型化及网络化发展。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下,工程机械在微型化的发展方面将会有很大进步。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是把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纳米尺度进行融合,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体积缩小,突出运动灵活的特征,采取精细化加工的技术应用,这样就能有助于保障工程机械性能的提高。另外,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广泛应用,将网络技术和工程机械的发展相结合,这就能进一步强化机电一体化的整体性能,使产品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3结语

第8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随着变电站监控技术的发展,采用集中式RTU配合单一功能微机(或集成电路)保护构成的无人值守监控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多应用于老站改造,所以业内对此模式也简称为老站改造模式)逐渐被具有分散分布式结构,大量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的间隔层设备等特点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所取代。传统模式下,集中式RTU采集的保护动作信号也大部分采用硬接点方式采集信号,因为保护设备接点输出数量有限,所以远动采集的信号也较少(比如一台线路保护,硬接点输出信号可能只有一个保护动作,不可能距离I段、II段等都输出信号)。现阶段的综合自动化模式,保护动作信号(甚至包括开关位置和设备告警等信号)都可以通过网络通讯采集,保护装置可以提供的信号数量相比以往要全的多,自然全站信号总量也大的多。对担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维护任务的电力系统远动(自动化)专业人员而言,现阶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大量采用通讯采集信号的方式同以往的硬接点采集方式对日常工作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和困难就是维护工作越来越依赖厂家。一旦出现误发信号等故障,在没有厂家协助的情况下,故障原因往往很难查找。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现阶段综自通讯技术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但因为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加之影响通讯可靠性的因素也有很多。实事求是的讲,在工作当中,误发或漏发信号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通讯可靠性不高,缺乏简便有效的查找故障方法和手段,现阶段已成为困扰广大远动技术人员的一个普遍现象。现结合近几年来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实践,从工作维护角度谈几点看法。

2、关于综自系统整体配置方面

2.1重要保护设备的保护动作等重要信号应适当保留硬接点采集方式

现阶段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一大特点就是保护信号大量采用网络通讯方式采集。但是考虑到通讯可靠性及查找故障方便与否这两个方面。建议对一些重要的保护信号采用串口通讯和硬接点采集并存的信号采集方式。对10KV或35KV出线采用保护测控一体设备,包括保护动作和开关位置等信号都采用通讯采集方式;对110KV及以上线路保护、35kv变电站进线保护和主变母差等重要元件保护除了串口通讯外,还应增设独立的信号采集单元通过硬接点方式采集部分重要信号。这样做,从技术上讲似乎有些落后,跟不上技术发展潮流,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采集方式还是很有用的。两种方式并存,是为了互为备用、互为校验、便于区分、便于维护。比如保护通讯接口芯片损坏,但现场又没有条件马上退出保护,有硬接点信号作为备用,就可以继续运行。同样,如果通讯上送了某个保护动作信号,也可以根据相应的硬接点信号动作与否,来判断该动作信号是真实有效的还是通讯误发。

2.2无人值守的综自变电站当地也应设置当地监控微机

大家对无人值守变电站是否还要设置当地监控微机有一种看法就是当地微机监控原来是取代传统光字牌等中央信号检测系统后给变电站值班运行人员用的。现在实现无人值守的也就没有必要再在当地设置监控微机了。但是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设置当地监控微机的作用已不是原来主要给值班人员用的,现在它的作用应主要是给远动维护人员分析查找故障用的了。因为现在技术发展趋势是保护测控单元越来越象“黑匣子”方向发展,信息都是通过网络通讯上送,很多故障:比如突然误发一个信号,维护人员很难查。增加当地监控微机,就等于给远动维护人员留下了一个查找的窗口。当调度收到一个误发信号时,可以从当地监控的历史事项记录里查一下。如果这个量当地也存在,就可以排除调度主站和通讯管理机的问题,直接查间隔层设备即可。还有一种说法是不设当地监控微机,给远动维护人员配备便携式计算机来维护。我们且不说现阶段让大部分运动人员来截取报文分析报文从技术上讲是否可行,最主要的是很多误发信号是偶然出现的,当你再去现场时,可能怎么试验也不会再产生了。有当地监控微机,就是一个原始情况的记录。

2.3上送调度的信号不是越多越好,在满足监控要求的情况下应作到越精炼越好

关于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后,哪些信号需要上送调度。省集团公司出台了关于220KV无人值守站信号采集要求,但对于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没有明确的要求。实际情况往往是厂家调试人员拿出一个调度信息表,远动审查一下,没有太大问题就可以了。这样往往造成一个现象就是不同厂家的站送的信号不一样,甚至同一厂家的系统,不同调试人员上送的信号也不一样。因为现在通道条件好了,同时采用网络通讯采集方式可以上送的信号也多了。有些是用户单位认为信号上的越多越好、越全越好,有些是厂家调试人员乱给信号,给的特别多。信号多了,误发信号等出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同时对监控中心而言,大量的无用信号也是一个负担,无用信号太多,反而不利于监控中心及时发现问题。信号选择的标准应该是能准确反映系统和设备运行状态的量。对同一类报警级别的信号,适当采用当地合成方式,只把合成信号上送调度即可。比如保护装置的CT报警、频率异常等信号合成一个装置异常信号上送调度即可。有一个区分原则,只要有一个合成信号能上调度,具体是什么信号,反正要派人到现场查看。调度信号越精练越好,当地监控微机的信号应越全越好。保护通讯采集的信号全部上当地后台,硬接点采集的保护动作信号和一些重要的通讯采集信号上调度。

2.4保护装置通讯中断和装置闭锁及装置电源开关状态信号都应该采集并上送调度

现阶段综自系统,35KV或10KV线路大量采用分散安装的保护测控一体设备。信息的传递和控制功能的实现完全依赖网络通讯。从经济角度考虑,对低电压等级线路保护,也不可能象上文提到的再单独增加独立的测控单元通过硬接点双备用采集信号。所以装置通讯状态的好坏,是必须要上送调度的重要信号。通讯中断信号一般是由综自系统的通讯控制器根据通讯状态来产生的。问题在于有些备用线路或停用线路装置是不上电的,对监控中心而言,单独一个通讯状态信号是无法区分该设备是在正常运行情况下通讯断了还是因为装置停用造成的通讯中断,不容易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隐患。现在的保护测控设备,一般都有一个装置闭锁硬接点信号输出。这付接点一般是采用内部告警继电器的常闭接点,以便于即使在装置掉电这种最恶劣情况下也可发出闭锁信号。对闭锁信号一般都采集,习惯上有两种采集方式,一是把一段母线的设备的闭锁信号并在一起,由另外某个设备开入采集这个信号,好处是节省信号数量;坏处是一旦有一台装置停用,这个闭锁信号就一直存在,即使真的有一台装置在运行当中突然掉电了,监控中心也发现不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每个装置的闭锁信号都要采集,而且不能是自己采集自身信号,要交叉采集,因为两台装置同时电源出问题的概率很小,所以交叉采集方式的比较可靠。另外还应采集装置控制电源空气开关的状态,当然也应采集交叉采集的方式。当我们可以采集到装置通讯状态、闭锁信号、电源空开状态这三个信号后,调度主站就可以根据这三个信号的组合,判断出现场的实际情况。比如当线路停用时,肯定是通讯状态(中断)、闭锁信号(产生)、电源空开(断开);当装置电源回路故障时,肯定是通讯状态(中断)、闭锁信号(产生)、电源空开(闭合);当通道中断或通讯芯片损坏时,肯定是通讯状态(中断)、闭锁信号(复归)、电源空开(闭合)。这样就可以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处理方式。

3、关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设备方面

3.1间隔层设备应具有完善的事项记录功能

现阶段综自系统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大量的信号采集功能和控制功能是通过网络通讯方式采集的。同上文所讲变电站应设置当地监控微机的理由一样,间隔层设备应具有完善的事项记录功能,给远动维护人员提供一个友好的维护手段。同样,事项记录的内容不光要求保护动作、自检信息还应有开入变位事件,更要有控制功能记录。比如除了常规的动作记录和自检信息外,开入变位和遥控过程记录也要有。这样,当发生误发信号故障,可以从装置面板显示里查一下记录,如果当时确有这个信号发生,那就说明是一次设备(或外回路)的问题。另外遥控如果不成功,也可从报告里来分析:如果遥控选择和遥控执行命令都有记录,那就说明整个通道是没问题的,检查遥控输出回路即可。

3.2间隔层测控设备遥信去抖时间和遥控接点闭合时间都应该可现场设置调整

遥信开入采集通过增加去抖时间来消除接点抖动,这是一个被大家公认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现场接点抖动情况千变万化,所以装置必须要具备现场可方便修改去抖时间的功能,靠写程序来改变是不现实的。另外,随着开关等一次设备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导致原有技术条件不适合现在的发展。比如ABB新近推出的VM1型永磁机构真空断路器,保护传统的电流保持回路已无法启动,只能通过调整遥控接点闭合时间来防止遥控接点拉弧。所以装置也应具备现场调整遥控时间的功能。

3.3综自系统的维护软件应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及交互性好、方式简便的参数配置手段

综自系统的维护软件要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并且人机界面要友好,便于运行维护人员的使用。在运行维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参数需要调整,比如通讯规约的选择、通讯端口的设置以及遥测、遥信、遥控的相关参数的设置等等,如果参数配置手段简洁方便,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将对远动工作人员的运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

第9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范文

【关键词】建筑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建筑施工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由机械、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技术综合利用各种技术的产品,也是高科技中微电子技术向传统建筑施工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技术。建筑机电一体化技术顺应了高科技发展的规律,显示了高科技领域在建筑施工机电一体化中强大的生命力。由于建筑施工生产需要将数以百万吨的建筑材料在平地上建筑高楼大厦。通过建筑动力机械将建筑材料运送到指定位置上,需要利用大量的建筑施工机电设备联合工作才能完成这一目的,而建筑施工机电一体化的建筑施工机电产品则是实现高产量、高效率的最佳选择。建筑施工机电一体化是将传统的机械设备与高科技的电子技术融为一体,使建筑施工机电在物流、能流、信息流融为一体,成为适应建筑生产的最佳工具。

一、机电一体化是施工机械的主要发展方向

施工机械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微电子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实行机电一体化

微电子技术是在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渗透性最强、影响面最广的高技术。微电子技术,词一算机技术与施工机械相结合促进了施工机械自动化、机器人化的发展。

2、施工机械的自动化趋势日益增强,建筑机器人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目前已出现采用程序控制起重臂运动的液压挖掘机;系统控制混凝土布料杆的自动化混凝上输送泵;用于喷涂各种涂料的移动式多关节机械手;在施工现场进行混凝上地面磨光、建筑物立面检修,以及钢结构防火涂料喷涂等作业的建筑机器人等。

3、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从高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施工机械的机电一体化是一个核心问题。虽然自80年代以来国内相继研制开发出多种机电一体化的建筑机械产品,但从整体看,建筑施工机械的技术进步仍然表现在从手工操作到采用机械,经半机械化到机械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从世界范围看则表现为建筑机械向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向施工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样做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二、建筑施工与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建筑业在我国四化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从业人员以干万计,但绝大多数的施工作业仍以手工为主,至多不过是再配上一些原始的机械设备,因此,效率低下,施工危险,环境恶劣,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长期困扰和制约着建筑业的发展。本文作者在参与主持"高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的软课题调研中,占有国内外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探讨了我国建筑业高技术发展的方向,可供有关方面参考。关于机电一体化,在"高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课题调研中曾提出过,它与电r讨一算机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建筑机器人、自动测量和检测技术以及施工自动化等均应视为建筑施工领域的高技术。但在这当中,机电一体化是核心,它代表了施工机械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施工机械的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化同其他高技术的综合应用又开辟了建筑施工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三、建筑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情况

(一) 机电一体化的土方机械

目前国外液压挖掘机已基本实现自控,应用了电子控制的负荷传感系统。它不仅能够对发动机和油泵进行电子控制,而且整个机械的动力系统也全部由电子控制。推土机装有"作业方式自动选择系统",如履带板滑动控制系统,能不断检测滑动率、发动机输出功率和牵引力,当滑动率超过一定值时.可自动改变推上机牵引特性,保持最佳牵引力。翻斗车继应用电子控制传动机构,微电子监视系统之后,于8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动机系统和悬架系统(根据感觉行走状态改变缓冲系统,提高操纵的舒适性)。目前国外已出现无人驾驶翻斗汽车。

(二) 机电一体化的起重机械

经济发达国家正致力于智能型起重机的研究开发。智能型起重机装有微电脑,红外线和超声波传感器,能探测施工现场是否有人及其他障碍物。移动式起重机,采用电子控制式全自动传动装置,变速操作自动化,自动检测外伸液压支腿的伸出宽度,防止倾倒。现代的各类起重机均装有电子力矩限制器,当吊重与.吊臂的合成力矩达到额定值的90%时,会及时发出警报;达到100%时,发出强警报,同时自动停止工作。在大型工地上同时使用多台塔吊施工时,为防止吊臂相互碰撞,每台塔吊均装有防碰装置,操作者通过电视监视器可看到与相邻塔吊的三维图像,遇有碰撞危险时能立即发出警报井自动减速和停止。

四、建筑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的最高体现

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由汽车工业向电子及其他工业部门扩展,现在除工业机器人外,已研制出应用于各种特殊作业的机器人,如水下机器人、核工业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微型机器人等。

建筑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开发应用建筑机器人要比一般工业机器入困难得多。建筑业与一般制造业比较,具有以几个特点:

1、建筑业是按定货进行单件生产的,每个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都不一样,不能进行大批量生产。

2、倒建筑施工是露天作业,工作条件艰苦、危险且环境多变,因此很难保证机器人电子部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3、在制造业中,作业对象是移动到机器人附近的,机器人不需要行走机构,而建筑机器人则需要行走机构。要移动到作业对象附近,尤其是建筑工地凹凸不平,到处堆满材料,还有高坡、台阶及障碍物,所以开发适合于建筑机器人的行走机构难度很大。

五、机电一体化为建筑施工自动化开辟了光辉前景

施工自动化是综合应用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部件化技术并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划和管理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方法。施工现场的自动化并非简单地由单功能机器人去代替技术工人的部分作业,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显著,而是要重新建立一个建筑生产体系,使之能充分考虑到机电一体化的施工机械特性,就像制造业的工厂心动化生产一样,把现场施工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施工现场的工厂自动化。

国际上对施工自动化持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施工白动化只能应用于特殊环境下和特殊工程的施工;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未来的建筑工地可以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施工,并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其实前一种意见比较实际,既需要也可能,而且在实际工程中已得到应用。而后一种意见比较浪漫,近似梦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一种科学幻想到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未来,会成为现实,当然,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六、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流成为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色。建筑机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建筑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高新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建筑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建筑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