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里健康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

第1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59-02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或创业,用勤劳和智慧换取劳动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民工的子女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去生活,不得不留在农村的家里。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家里,由亲戚或他人代养的孩子们,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16岁,在学龄上集中表现为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爱,也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内心封闭、性格孤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留守儿童尤其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孩子的内心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双亲外出后会有失落感,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互动,更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向别人袒露,心事不与外人说。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对他人产生防御心理,性格冷傲孤僻,为人处世不合群。这种心理问题在留守的女孩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教育,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容易使孩子产生抑郁症,也可能导致情绪暴躁、冲动易怒,乃至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在对留守儿童的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同龄人之间的比较。留守儿童在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正常儿童和父母能够朝夕相处,有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而自己就算得到亲戚的照看,也比不上双亲至爱的关怀,相比之下必然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没有坚强的后盾支撑,感觉孤立无援,犯了错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只会一味责怪自己或受到周围人的职责,自卑心理会相应而生。长此以往,一些留守儿童会出现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等严重心理问题。

3.逆反心理强

一些留守儿童会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持有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过于保护自己,敏感多疑,怀有警惕心,对长辈的批评管教充满敌意。他们不理解父母的外出打工行为,认为父母不够关心自己,怨恨父母,专门和父母对着干。也有的孩子抱怨社会的不公,把责任推向社会,一些孩子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社会的畸形心理,最终演变为暴力倾向。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加以有效地疏导,控制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极易堕落成社会不良分子,作出极端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

4.学习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不高以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父母的远离使他们意志消沉,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对知识的掌握方法比较机械,常常要在老师和监护人的督促下去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一些孩子会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养家不易,想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产生了为父母而学的想法;也有一些孩子受到父母或他人迫切致富心态的影响,产生了为挣钱而学的想法,认为学习好了以后能挣大钱。他们没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经常逃课,甚至辍学。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或创业,用勤劳和智慧换取劳动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民工的子女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去生活,不得不留在农村的家里。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家里,由亲戚或他人代养的孩子们,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16岁,在学龄上集中表现为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爱,也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内心封闭、性格孤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留守儿童尤其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孩子的内心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双亲外出后会有失落感,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互动,更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向别人袒露,心事不与外人说。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对他人产生防御心理,性格冷傲孤僻,为人处世不合群。这种心理问题在留守的女孩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教育,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容易使孩子产生抑郁症,也可能导致情绪暴躁、冲动易怒,乃至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在对留守儿童的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同龄人之间的比较。留守儿童在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正常儿童和父母能够朝夕相处,有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而自己就算得到亲戚的照看,也比不上双亲至爱的关怀,相比之下必然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没有坚强的后盾支撑,感觉孤立无援,犯了错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只会一味责怪自己或受到周围人的职责,自卑心理会相应而生。长此以往,一些留守儿童会出现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等严重心理问题。

3.逆反心理强

一些留守儿童会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持有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过于保护自己,敏感多疑,怀有警惕心,对长辈的批评管教充满敌意。他们不理解父母的外出打工行为,认为父母不够关心自己,怨恨父母,专门和父母对着干。也有的孩子抱怨社会的不公,把责任推向社会,一些孩子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社会的畸形心理,最终演变为暴力倾向。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加以有效地疏导,控制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极易堕落成社会不良分子,作出极端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

4.学习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不高以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父母的远离使他们意志消沉,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对知识的掌握方法比较机械,常常要在老师和监护人的督促下去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一些孩子会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养家不易,想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产生了为父母而学的想法;也有一些孩子受到父母或他人迫切致富心态的影响,产生了为挣钱而学的想法,认为学习好了以后能挣大钱。他们没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经常逃课,甚至辍学。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长远的,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常常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几年不回家,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极少,也许按时会收到父母寄来的生活费和学费,但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却很少有人会关注。亲子教育的缺失可以说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照看留守儿童的重担首先落在隔代老人的身上。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体力、精力有限,照看孩子仅能勉强顾及吃饭穿衣等物质层次的要求,无法全面顾及心理上的满足,也缺少在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导和教育。且老人对孩子多为溺爱骄纵,使孩子的生活无限制,而孩子的自律能力较弱,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走偏差。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众多心理障碍,需要学校教育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无助和困惑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更多的疏导帮助。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存在众多不足之处,学校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验缺乏。很少有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开设专门的心理疏导课程,没有聘请专门的心理教育专家和老师。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只关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关注学生的成绩好坏,不注重与他们谈心交流,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教师的疏忽使一些本可以扼制在萌芽阶段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最终在孩子的大脑中膨胀畸形。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不理想,甚至会导致个别不负责任的老师的“抛弃”,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学校大集体的温暖,成为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

3.社会关爱不足,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场所更是少之又少,孩子的身心无法得以释放。留守儿童尚处于学龄期,心理上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然而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到周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和玩电子游戏成为一些孩子们课余时间主要的休闲方式。网络事物良莠不齐,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正确地教育引导,缺乏有力的监督管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呼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但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风气。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尽可能增加亲子互动。父母双亲的关爱是任何外力都无法代替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需要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怀和照顾。父母即便不能经常回家,也要应该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多与孩子保持电话或书信等方式的交流,同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父母还可以与孩子讲述自己打工的经历,让孩子真正理解和尊重自己,为孩子减轻心理负担。其次,父母要尽量为孩子挑选真正付得起教养责任的监护人,并且经常与孩子的相关监护人保持联系。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做到既不过分溺爱,也不放任不管,经常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总之要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

2.学校和老师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深入调查,建立管理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监护人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记录在案。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办心理咨询室,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为孩子疏导心理上的困惑和难题。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定期家访,与家长和监护人交流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解决。学校还可以组织有益身心发展的课余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他们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享乐游戏上。政府应出资帮助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让他们能生活在老师同学组成的大集体中,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3.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抵制不良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社会对生活在其中的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普遍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风气,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各地农村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建立适合儿童的活动场所,如建立大型图书馆,并且购进大量积极向上、有益于思想进步的书籍,让孩子在闲暇时刻能够畅游在书的海洋,丰富知识,充实内心。其次,政府要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在本地开办企业,安置外出或者将要外出的农民在本地就业,不再远离家庭和孩子,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再次,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定期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对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进行纠正教育,并坚决打击让未成年人进入的黑网吧和游戏厅,净化学校的环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叶曼,张静平,贺仁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6,(6).

[2]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3).

[3]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4]刘爱花,叶琴.“留守孩”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J].理论前沿,2007,(2).

第2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单亲儿童 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17-01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因此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对亲情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心能被安抚。他们生活在正常人的群体中,既受到正常儿童的影响,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人,所以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是应该受到关注的。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孩子不得不随单亲生活,或寄居在亲戚家里,他们的某些需要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得到满足。例如,在放学、上学时,看见别的同学常有人接送,而自己却很少有人接送,对比中逐渐产生自卑,在心理上感到矮人一截。其中因父母一方犯罪而离异的家庭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胆小、孤僻心理

一些家庭在解体过程中或不停地吵闹,或长期冷战,家里充满了火药味,甚至把子女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孩子在家庭的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也有的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切包办;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情况都会成为孩子胆小、性格孤僻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总是独自躲在一旁,甚至由于过于紧张话不成句,面红耳赤,浑身出汗。

(三)多疑、嫉妒

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调查显示前者比后者高约3%。我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同时虽然自卑,但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四)自暴自弃心理

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心灵上的创伤。特别是父母离异后缺乏必要的家教,他们心理上封闭性强,自卑感严重,性格孤僻,尤其生活在父母重新组建的家庭中,复杂的家庭关系时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绪,个别遭受各种虐待的学生对父母失去了信任,对周围的人也很冷漠,甚至产生对在温馨家庭生活的学生嫉妒与憎恶的变态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下降,85%的人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属于待进生。

二、对单亲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单亲儿童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弄清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用心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

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是希望如此。家庭的缺失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他们不愿意把这些破碎的家庭故事与别人分享,想使之成为自己心中的秘密。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一些与父母相关的课文或故事时,避免提问他们,要用心维护他们的自尊,让这些单亲的孩子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情感天空。

(二)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他们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的心里泛起层层涟漪。教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班集体里,他们会感到生活充满生机,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过生日时,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给他祝贺,每人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小小的礼物,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与单亲孩子接触的时候,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他们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们的聪明来鼓励他们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班主任除了要多与单亲儿童的家长沟通之外,还应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商讨孩子的教育方法,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表现,并指导家长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另外,还应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和家长促膝谈心,讲清情理,不要因家庭的变故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使孩子不因家庭变故而对个性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3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促进;留守儿童;成长;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29-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选择将其子女“留守”于农村家乡,由婆婆、爷爷或亲朋好友照管。留守的儿童属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却无法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且身边的监护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已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多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如:建立视频聊天室,找临时“妈妈”,实行1+1帮扶等,促进了留守儿童学习、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对留守儿童关爱不是一项活动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多角度、多层面、持久性的关爱机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在促进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讯技术,搭建起留守儿童心灵沟通的桥梁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都在外奔波,孩子与父母之间聚少离多,沟通较少,很多孩子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自己的父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合理的利用宽带网络和计算机资源,借助腾讯QQ等即时通讯工具,搭建起留守儿童与家长、老师、伙伴心灵沟通的桥梁。一是利用亲情聊天室,以视频聊天的方式,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缓解孩子对父母的思念和家长对孩子的挂念,使爱心得到传递。二是建立关爱留守儿童qq群,群里的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扰和不良心理。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温情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他们经常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写信、通电话,增强家庭亲情交流,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赚钱,对于子女的关爱较少,没有有效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很多留守儿童都处于隔代教育、隔代抚养的现状,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特别的缺乏“父爱”“母爱”,缺乏对于家庭的温暖,性格变得孤僻,心理健康蒙上阴影。行为习惯格外差,脾气暴躁,打架斗殴等。

学校以网站为载体,开设关爱留守儿童“红色”教育阵地,开通学校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平台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优良品德。班主任或者心里辅导老师通过在网上搜索一些励志的故事视频,利用每周班会的时间组织留守儿童进行观看,或者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心里健康的讲座、讨论、演讲等形式教育留守儿童,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目标,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无限的关爱。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留守儿童远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堪忧!有近70%的孩子学习有困难,近30%的孩子学习没有困难,半数以上的孩子没有家庭辅导。学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库、教育教学网站、论坛、QQ等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观看专家讲座、名师课堂、微课教学等视频,鼓励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平台,与网络中的教师和学伴共同学习、互动交流,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帮助留守儿童良好人生品格的形成

近年来,留守儿童造成伤害的事件频频发生。2004年3月,四川省一个小镇上发出了震惊的消息:一个13岁的留守儿童女孩怀孕了,在事先无人知道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一个未成年孩子就这样当上了妈妈。父母常年不在家,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宣传校内校外的优秀学生、先进楷模事迹等,通过典型、鲜明而又具体的形象,让留守儿童产生思想上共鸣,自觉学习、对照和仿效。二是利用电视、多媒体投影仪建立校园播放室,每周定时向留守儿童播放一系列反映儿童优秀人生品格的电影和有助于儿童优良品德形成的短片,组织学生收看中央新闻和少儿电视剧等电视节目,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留守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

五、运用信息化管理环境,为留守儿童搭建“心灵的港湾”

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里逐渐变得孤独、寂寞,他们渴望得到家庭的关爱,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管理环境,一是通过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管理系统,为留守儿童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由班主任负责记录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详细情况,二是为留守儿童构建网上心理咨询室,除配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为留守儿童及时疏导外,同学们有什么心声,都可以在电子档案上抒发感叹。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共同搭建留守儿童关爱的网络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

六、合理利用“校讯通”平台,及时有效的了解留守儿童情况,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第4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师;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背井离乡,怀揣着发家致富的梦想涌入城市。他们将稚嫩的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忙碌的亲戚朋友,这些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就这样被无奈地贴上了“留守儿童”标签。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在解决留守儿童生活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社会各界也给予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作为小学教师,留守儿童最亲密的接触者,更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和学习等,用汩汩的师爱之“泉”去灌溉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田。

一、察言观色,关注留守儿童心理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心里的委屈都不愿与爷爷奶奶分享,或者即便分享了爷爷奶奶也不能进行很好疏导,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倾注爱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察言观色,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的“不良苗头”,将他们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笔者班上曾经有一个叫孙×的男孩,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体弱多病,但勉强能为孩子做些简单的饭菜。由于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孙×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脾气暴躁,稍有不如意就会对同学大发雷霆。因此,教师经常在课余时间主动找他谈心,了解他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主动交朋友。教师要求班上的其他同学对孙×要倍加P怀,不准有意欺负他。没过多久,孙×明显变得开朗多了,喜欢和其他同学一起做游戏、聊天了,时不时还会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二、雪中送炭,关爱留守儿童生活

当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烦心事时,第一反应是求助于父母,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会退而求其次,求助于爷爷奶奶,但是有些问题爷爷奶奶根本无法解决。此时就需要教师雪中送炭,倾情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琐事。有一次,孙×受到外面“小混混”的欺负,这些“小混混”逼着向他索要钱财。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让他以后见了这些“坏孩子”要躲远些。那段时间,教师看到孙×整日愁眉苦脸、闷闷不乐。通过与他单独谈心得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教师进一步了解到欺负孙×的这些孩子是附近中学的学生,教师就将这件事反映到了他们的学校。他们的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及时通知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并通知其家长到学校。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对这些所谓的“小混混”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后来,孙×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会主动来找老师,老师也会及时帮助他解决。

三、诲人不倦,关心留守儿童学习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或者预习新课,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当学生做家庭作业遇到疑难时就会求助于父母,对于这些留守儿童而言,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近在身边的爷爷奶奶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就更需要教师倾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了。孙×各门学科都比较差,他属于那种脑子好使但底子薄、习惯差的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大家一致认为都应该在学校挤出一些时间来辅助这个孩子的学习。早间管理时间由英语教师辅导,中午课前半小时由数学教师辅导,下午放学以后由语文教师辅导。通过教师与孙×的共同努力,他的学习成绩进步非常明显,由以前的门门考试不及格变成了门门考试良好。教师对孩子学习上的进步给予及时鼓励,在全班同学面前特意给他颁发了最佳进步奖。教师也要求孙×对每位辅导他的教师当面感谢,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忽视孩子的教育就是对孩子未来的亵渎。这些留守儿童若受不到良好教育,成年之后只能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工,会造就更多“留二代”,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对于留守儿童更要诲人不倦,倾心关注他们的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俨然已经成为广大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既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察言观色,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还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雪中送炭,及时了解并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更要充当好教师的角色,诲人不倦,在他们的学习上给予倾心辅导。教师要用真挚的师爱,去灌溉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田,使他们的心田中长出茁壮的身心健康之苗、参天的渊博知识之树。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5.

第5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堪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呵护与陪伴,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大多由家中长辈监护,“隔代抚养”易造成非正常成长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心理问题;人格塑造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一个家庭的4个留守儿童集体服毒自尽的事情,震惊了所有人,4个孩子中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正是天真无邪、青春烂漫的年纪,却戛然而止,只留给世人无尽悲伤。2012年,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毕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据警方调查,5个小孩系躲进垃圾箱避寒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5个死亡的男孩均在10岁左右,最大的约13岁,最小的约7岁。真是令人感到无限惋惜和痛心。此类案件屡见不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堪忧。2015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关注其教育及心理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从学校教育、人格塑造、心理疏导、素质培养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1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限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尤为迅猛,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地区偏僻,生产力较为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家庭收入,改变生存现状纷纷外出务工,由于户籍限制及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大多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由家中老人代为看管。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进城务工劳动力约为1.3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人,在全部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8.29%。该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据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分为“母亲外出”,“父亲外出”,“父母亲均外出”三种情况类型。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共计2032名学生(占全部学生95.4%)。从总体上看,“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14人(占30.2%)、“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31人(占6.4%)、“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377人(占18.6%),三类留守儿童的总数量为1121人(占55.2%)。数据显示充分让社会感受到压力,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孩子由谁监护和看管?谁来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呢?孩子的心理情感缺失和精神空虚将由谁弥补?对74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有230名是托付祖辈照管,占38.7%;有23名托付亲朋好友照管,占29.7%;有344名是由母亲在照管,占43.2%;由127名是由父亲照管,占18.1%。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未能承担监护教育职责,“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凸显,导致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多方面缺失,不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不能较好的适应集体。

2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其成长成才,是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奠基石,亦是一项长远目标,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然而仍不完善,亟待解决。就完成家庭作业这一项展开调查,对比结果显示,在非留守儿童中,40.3%做作业0.5小时,35.8%做作业0.5~1小时,12.6%做作业1~2小时;在留守儿童中,33.1%做作业0.5小时,40%做作业0.5~1小时,14.6%做作业1~2小时。留守儿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略多于非留守儿童,而学习教育质量却无明显提高。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监督方面处于劣势,没有家长作为很好的向导,他们也许会成长的更加艰难,作业无人辅导,疑惑在家无法解答甚至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达到相同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家长引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留守儿童学校大多位于偏远农村和小城镇,师资力量短缺,教学物资匮乏,尚未健全寄宿制,无法客观地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引导,教学效果质量便停滞不前,效果不佳。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而言,家庭引导对其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教育效果对认知水平、行为方式也有明显的影响,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兴趣需要从小培养,父母的向导作用尤为关键,缺失了父母的引导,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作用不言而喻。父母亲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失去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亲引导他们认知世界,待人接物,对待问题,在这方面启蒙教育缺失将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日后孩子容易以自己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任课老师同时扮演学业教育和心理辅导员,无奈关注不够,还是易于引起留守儿童心理偏失。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过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个孤儿周某家中,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情形,也略微挫败我们的自信心。周某听说我们来了,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拼命地躲。他一直攥紧拳头,低着头,反抗着我们的关心。掏出一颗糖,给他剥好,却被他扔到路边草丛。我们很想帮他,却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没想到他的心理竟会抵触到这般,他的奶奶77岁了,聊到周某的父母,她哭得很伤心,谈及周某,她说:“这孩子很内向,话很少,不愿多说。”据邻居透露,周某从不跟其他小孩玩耍,见人也不打招呼。也许,周某的心理状况是现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留守儿童或孤儿心理状态的一个缩影,负能量与心理缺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很难想象这一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及心理会怎样,他们不屑于沟通和表达自己,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社会上的人或事不遵从他们的内心了,他们会怎样处理,会不会很极端……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如此严重,但至少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3嵌入“关怀因子”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2015年,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加强管理和服务。全国妇联2013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郑惠强指出,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内心孤僻、教育缺失等问题,导致很大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且情况还有恶化的趋势。长期以来,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未能引导,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家长理应以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作为先决条件,国家政府重视与关怀,才能使得问题更为明朗化,得以切实解决。

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首先,要重视、支持、引导留守儿童帮扶事业。以贵州省为例,目前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新建了8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其中毕节市270个、遵义市95个、威宁县80个、六盘水市80个、黔南州76个、安顺市50个、黔西南州45个、黔东南州42个、铜仁市36个、贵阳市21个、贵安新区3个、仁怀市2个。通过这些措施将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居住问题,此外,贵州省教育厅对建成并运行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按每个2万元标准进行奖补,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留守儿童帮扶事业。其次,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沟通机制。例如,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三关”工程活动,通过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设立亲情邮箱,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沟通桥梁,使得留守儿童与家长亲密沟通,缩小情感差距,培养亲情,使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

3.2健全法制,落实保障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也将视角投向了这群特殊的孩子,在今年全国“两会”,郑惠强提交了题为《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若干建议》的提案。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保障。目前,关于我国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的针对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切实有效保障留守儿童根本利益。与此同时,理应着手加快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地方相关条例的修订。有效保障相关条款的实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维护其最大利益。

3.3社会参与,奉献爱心了解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状况堪忧,社会爱心团体自发组织公益活动,奉献爱心,传递温暖,仅在贵州省遵义市,就有很多这样的爱心团体,各种志愿活动开展频繁。笔者和自己的一些同学也加入志愿者行列,尽绵薄之力关心留守儿童,走访偏远山区贫困家庭,奔赴贫困小学支教,引领他们积极健康面对生活。留守儿童心里缺失总是存在的,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成爱心团体和自愿服务队,汇聚成大大的爱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

3.3.1爱心基金会的成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贵州省遵义市首个以留守儿童为资助对象的基金会成立当天,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小学、娄山关中学及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分别获得10万元资助金。遵义市聚银爱心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陈建华称,该基金会以学校或村寨为单位,用于教育投入和基础条件的改善。

3.3.2社会志愿者奉献爱心,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志愿者们自发组织来到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为留守儿童们在家门口举办一次特殊夏令营活动。“兔子舞”、“气球接力”、“巧贴鼻子”……龙潭小学的部分老师、12名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志愿者们还以绘画、音乐、自然科学、安全等主题,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兴趣,缓解内心孤独。

3.3.3立足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2015年10月3日我们自发组织志愿服务,在国庆期间留校,开展“国庆送温暖———定点帮扶”活动。清晨,我们买好生活物资、学习用品,前往遵义市新蒲镇中桥村留守儿童周某三姊妹家中,他们最大的10岁,小的才8岁,三姊妹因爸爸患有痴呆,妈妈弃家远走,全靠爷爷奶奶抚养,家住砖厂房,破败不堪。我们将从市区买回的蔬菜、米、油等做成午饭供她们一家人享用。我们还给孩子们进行作业辅导,心理疏导,陪伴他们玩耍。

3.3.4走访家庭,送去温暖。2014年12月,我们曾到遵义市新浦镇贫困单亲家庭罗丹家中,她是一名刚进高中的留守儿童,她从小受到别人帮助,在大爱中长大,心里缺失得到及时弥补,整个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教育及心理上,她感恩于大家的帮助。

3.3.5携爱赴教,向阳花开。我们志愿者主要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偏远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中桥小学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0%,一对一帮扶、课堂辅导、道德讲堂、史剧表演、安全知识讲座、爱心助学、艺体殿堂、爱心募捐、文艺汇演都是我们开展的主要项目,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才能,加强其学习文化素质修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假期,我们还自发组织到遵义市新蒲小学,为学生们开展少年宫项目,其中主要包括:古筝、绘画、舞蹈、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希望能为该校留守儿童带去欢乐,陪伴他们成长。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增添多一份乐趣,让他们少一份孤独。

3.4家庭尽责,学校温暖

3.4.1学校注重教育,加强管理。学校应当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学校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艺活动,多开展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释放压力,充实业余生活,填补精神空虚,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与家长共同努力疏导留守儿童,使他们得到充分关爱。

3.4.2家长尽职尽责,履行义务。长期以来,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政府责任、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其实,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关爱的缺失而导致孩子情感的残缺,家长应引起重视,承担责任,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纠正孩子的错误心理和行为,尽职尽责,才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走向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亦菲.拨开留守儿童心灵的“迷雾”[N].光明日报,2015-07-04.

[2]王达梅,魏满霞,李秀河,等.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5(4):52-56.

[3]谢红.浅谈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视界,2012(10):109-111.

[4]马灿.共青团助力留守儿童增权的路径研究—以某团委支持下的自组织行动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2):53-57.

[5]胡颖.贵州新建800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9个市州年底前建成[N].贵阳晚报,2014-04-03.

[6]李春玉,陶齐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116-119.

第6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那么,儿童抑郁症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疾病?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临床上常以焦虑、烦躁、行为障碍为主要特征,会对儿童心身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儿童抑郁症的患病年龄在7~12岁之间,发病年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男孩少于女孩。若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儿童抑郁症的治疗效果、预后均较好。

儿童抑郁症的具体表现有:

1. 情绪改变儿童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有时无故哭泣,喜独处,经常自责,易忘事,对平常喜欢的活动也不再有兴趣。严重者会有自伤、自杀冲动。

2. 行为改变行为与过去判若两人,一向很听话的儿童忽然变得不听话,爱顶嘴,表现易激愤与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学习成绩下降,跟同学的关系逐渐疏远。

3.身体改变儿童出现体重下降、头痛、胸闷、腹痛、乏力、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检查却查不出任何原因。

那么,儿童抑郁症有哪些诱发因素呢?

当前通常认为,儿童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有:

1. 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期望越高,孩子承受的压力越大,引起的心理情绪问题也就越多。因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必然会让孩子承受相应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儿童在承受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的同时,只要家长对学习成绩感到不满意,孩子就会时常遭到指责、责骂。故处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心理伤害。

2. 家庭不和谐家庭不和谐,环境不良,父母之间争吵过多,家庭缺少温暖,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丧失亲人、父母离异、突发的意外事件、同学及师生的关系等问题,都会对儿童弱小的心灵构成伤害,引起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贫穷则是儿童抑郁症的另一个潜在的因素。

家长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和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症呢?

在实际生活中,正常和异常的情绪问题会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只不过抑郁症的症状特点会更严重、更多一些,持续的时间也更久。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一些变化也不必太敏感,应通过细心的观察进行准确的判断。

每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通常会引起情绪不稳或不爱说话等暂时的情绪变化,有的还会影响到饮食与睡眠。此时家长若能够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问题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疏导,儿童会很快恢复到平时的生活状态。假如儿童在家长的努力帮助与积极疏导下解决了问题,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的情绪、饮食、睡眠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时,家长就应高度警惕了。若是儿童接着出现对平时喜欢的活动毫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或有查不出原因的腹痛、头痛等身体上的不适,就该及时请医生检查诊治了。

家长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本来就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小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确会有些困难。虽然这样的儿童会把很多话藏在心里,家长很难问出什么来,但只要家长能够仔细观察,还是能从孩子的身上找到一些可疑的迹象。如突然改变正常的生活规律便是一个信号,家长此时应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行为是否有与过去不同之处,身体上有什么不舒服等情况。若是在这几个方面出现了过去没有的一些异常情况,特别是身体不适又查不出原因时,家长就应考虑从孩子的精神上寻找病因。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儿童多以身体上的不适为主要表现,并不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这些儿童在综合医院诊治时,虽经各种检查均难以明确病因。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考虑带孩子去看精神科或心理医生,以便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家有抑郁症患儿该如何护理呢?

家长在护理时,要从改变自己不良的养育方式做起,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亲密、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要做到理解、接纳孩子,多跟孩子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不快,进行适时疏导,切忌责备,应以鼓励为主。平时注意多带孩子到野外、公园去玩耍,多与孩子做些游戏,改善孩子的不良心境,尽快帮助孩子找回丢失的快乐。

特别提醒护理抑郁症患儿的家长们注意:

1.患儿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家长一定要妥善保管药物。

2.发现孩子突然无原因地主动与家长接触,或总背着父母做些什么,或是有其它反常的情绪变化,家长须有所警惕,防止孩子发生意外情况。因抑郁症一个最大的潜在危险就是自伤自杀的极端行为。

有关专家提醒家长们注意,儿童抑郁症值得引起每个家庭的注意,对儿童进行的保健,不仅仅要做好营养卫生与躯体疾病的预防,同时还要保证精神健康,这才算是全面的儿童保健。

儿童最早接触的世界是家庭,家庭是培养和陶冶儿童行为、情操的第一个场所。儿童第一个保护者是母亲,母婴关系对于婴儿精神发育十分重要。父母是儿童情感的安抚者,父母对子女不只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发生影响,家庭气氛对子女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搞好家庭保健,对儿童精神健康地发育有着重大关系。

专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搞好儿童的精神保健

1.父母精心照顾与关爱子女身为父母者必须精心照顾与关爱自己的子女,让儿童感到父母是亲切、可信任、可以依靠的对象。这样,父母同子女之间的感情交流才容易,才能避免发生某些不良的情绪,也便于在儿童出现了某些不良行为之时,父母进行矫正不致于产生对抗情绪。

2.营造和谐良好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影响,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楷模形象,因儿童行为的学习更多是不知不觉地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不只是听成人教他怎么去做。

3.父母教育子女应要求一致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能互相矛盾,避免孩子无所适从,或利用父母间不一致的意见钻空子。

第7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前言

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当划归在儿童心理辅导领域,为心理辅导内的关键环节。儿童心理辅导还有治疗相关工作者表示“避免粗略的将儿童当作‘小大人’,避免将儿童的心理辅导当成依照比例压缩的成人心理辅导,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藏族城镇小学生心理辅导者既要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要有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较好的训练和专业成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藏族城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个案身份

王小雨;性别:男;年龄:10岁;三年级学生。

2、个案起因

很长一段时间,该生常滋事、闹事、打骂同学、无心向学。对待老师的教育表面上能接受,但背后却说谎欺骗,没有悔改之意。

3、个案调查

王同学家共计四口,包括父母还有一个姐姐,由于父母思想保守,即使有女儿,不过比较偏向男孩。王同学小时候,对其十分溺爱,没有进行科学教育,导致王同学自身出现很多恶习。研究王同学父母,教育途径不得当,没有同王同学进行合理交流,造成王同学出现叛逆思想,忽视他人的教育,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

4、分析与诊断

王同学争强好胜,还有父母溺爱,能够察言观色、经常撒谎,性情反复多变,出现诸多恶习;家庭条件:父母在教育方面方法不恰当,同学校方面不一致;学校条件:王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意识存在不足,平时教育没有效果,不能产生明显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策略建议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从存在心理障碍还有心理困惑的儿童从教育过程中产生注意力分散,多动明显,不遵守教育秩序等情况,不能通过批评、训斥还有体罚途径解决。从教育环节内,杜绝产生对号入座情况,杜绝给儿童发展还有心理问题的处理出现消极作用。同时,从推动儿童处理心理问题的环节内,特别关键的步骤为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另外,想要消除儿童的担忧,应重视儿童隐私。

2、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耐心地倾听,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1)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展示。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自尊心。任课教师可以快速奖励学生的些许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理解后进生,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假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恐惧其他人歧视,想要在和谐平等环境中学习,上述均应通过任课教师进行营建。

(2)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许多藏族城镇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藏族城镇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4、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转移调控即为在学生自身情绪比较消极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另外的活动,借助焦点发生转移来有效消减消极情绪。任课教师应培养儿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能够忘记不开心的事,能够看看电影、参加运动、唱歌等等,借助另外的活动有效减少消极思想。

5、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应特别重视同学生父母保持交流,推动学生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教育儿童的科学途径。同时借助教师家访、儿童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同父母的交流同途径,推动教师同父母有效交流。父母、老师稳定的联系可以给学生营造稳定的氛围,推动学生给自己开展科学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案例成效

1、现在,王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功课,学习出现了突出的好转。

2、近几个月,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同学逐渐认同了王同学,建立了友谊。

3、王同学家长说,王同学同父母关系逐渐改善,能够进行交流,感情增进。

四、结论

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责任心,一定会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心灵上“微妙接触”,一定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育心”之目标一定会达成。本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认为应该: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第8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德育;小学;农村

一、农村德育教育不符合时代要求内容涉猎不全面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农村深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域闭塞,与外界沟通很困难,教学信息不够畅通,教学资料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导致农村小学各科目教学都受到限制,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与城镇学校的交流有限,加之部分城镇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偏远地区的德语教学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重,德育教育内容涉猎不全面,很多农村小学教学多是这种模式,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多种科目的任课教师,甚至个别落后学校一个年级的教师几乎承担了所有科目,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已经占据了教师很大一部分精力,德育教育的时间和课程设置自然就减少了,加之个别教师不重视,教学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传统的德育教学陈旧,教学手段单一,部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十分简单,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枯燥而乏味,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学内容都是理性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缺乏热情。其次,由于个别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学校设备设施不齐全,学校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停留在原始教学层面,没有明显进展。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学生人生启蒙的阶段,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动,人格和品德意识尚未形成,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关乎到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正确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尤其农村小学生父辈接受教育较少,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小学生在正确的德育教育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优良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遵守社会公德,知晓一些法律常识等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关心学生,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要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对这些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和德育教育,代替父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为他们健康发展负责。德育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符合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德育教育硬件

一些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小学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阻碍德育发展水平的因素。相关部门和城镇领导要积极重视这一问题,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完善农村小学的基础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所需的资料的购买和设置,保证德育教育的硬件得到满足,这是德育教学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创新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德语教学工作不到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可能进展顺利,因此,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现在农村教师缺乏、工资较低的情况,有关部门要予以调整,使一些教师能够有留下来的可能,这是保证师资力量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德育教育经验,定期为农村教师培训德育知识,保证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

第9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暴力倾向 心理矫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务工或经商,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农村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近几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并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继续扩大。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理问题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孩子的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本文根据对任教学校留守少年的心理问卷调查,从心理健康剖析留守儿童的暴力事件,以激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

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2 有暴力倾向的留守儿童监护缺陷

2.1 隔代监护的不妥之处。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仅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由于隔代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数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

2.2 同辈或自我监护的无助表现。同辈或自我监护型,即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或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这种监护类型,人数比例不是很大,并且一般要在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孩子已经上了初中或高中的时候才会发生。这种类型,实际上是将本应由成人监护的责任交由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均不强的未成年人自己来监护,就等于没有监护,家庭教育实际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 有暴力倾向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3.1 心理偏差。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性格自信、开朗的不多,大多数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变得不爱说话,性格孤僻。

3.2 性格缺陷。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强,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盲目反抗,好冲动,心理承受能力低,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不服老师管教,甚至对着干。

3.3 耐挫力差。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大多数感觉生活没意思,极少数甚至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

4 造成留守儿童产生暴力倾向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4.1 亲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只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回家看看。从年龄段上看,留守孩子大部分正处在7~14岁的青少年阶段,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虽然留守孩子在学校期间,集体生活的温暖会让他们暂时忘却一些烦恼,可一旦回到家里,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且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4.2 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由于祖辈的人年纪大、文化程度较低,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对留守儿童过度溺爱或放纵。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农村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4.3 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学校通常是进行惩罚性地教育,教师往往是“难以管理的”便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5 对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有效预防

5.1 家庭方面。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这话就道出了一个道理,亲情教育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取代的。

其次,家长应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做到每周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多倾听子女的心声,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详细了解子女的渴望和要求。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再次,重视自己孩子监护人的选择。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出门,应该至少留下一方照顾孩子,特别是在孩子上学期间,应保证对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的管理,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影响力。如果父母一定要双双外出务工,则要考虑到受托人是否有责任感,能否做好孩子的监护工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宜学习和生活,并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最后,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经常保持联系,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

5.2 学校方面。

5.2.1 细化留守儿童的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5.2.2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5.2.3 加强心理健康。学校在为留守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订阅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或报刊,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5.3 农村基层组织。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职能。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指导家长在外出务工期间和孩子进行联系。

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农村基层组织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与家长签订儿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

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农村基层组织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预防和消除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谢小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档案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