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导师带徒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导师带徒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导师带徒总结

第1篇: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2014年公司团委在团市委、集团公司团委的正确领导下,主要安排做好以下工作:

1、一月份主要安排布置2014年团委工作计划;编排节目参加2014年八冶春晚。

2、二月份主要安排召开团委全委(扩大)会议,对新一年团委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如“导师带徒、青年突击队、青安岗、青年志愿者等”;组织第一次集中学习;在新疆招金项目部成立团支部,配齐团组织管理人员。

3、三月,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植树、交通协管、街道清扫等);组织第二次集中学习。

4、四月份主要对第一季度团组织工作做一个小结;出第一期团委宣传板报;筹备“五四”活动事宜及集团公司“十佳青年”评选活动。

5、五月份,“五四”前后组织一次关于“团史”的学习(第二次集中学习),回顾团史,重温入团誓词,学习优秀典型;举办一次青年联谊会(与八冶医院或德生堂);在八冶团委博客上大力宣传“十佳青年”人物的优秀事迹。

6、六月份组织一次厂务学习(第四次集中学习);年中组织一次在金地区团干部会议(外地分公司、项目部用电子邮件形式将会议内容下发);筹备迎新工作和新加入公司团员团籍接收工作;总结2013年导师带徒活动,有条件可举办一次表彰大会,对2013年优秀师徒进行表彰奖励;出第二期团委宣传板报;二季度团组织工作小结。

7、七月份主要安排迎新工作;签订2014年新分配大中专学生“导师带徒”合同书,确保师徒配备率100%;组织第五次集中学习(学习党史);观看有关党史的文献纪录片;举办迎新座谈会,联合人力资源部、工会完善“导师带徒”考核制度,争取公司领导的最大支持,将“导师带徒”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8、八月份更新公司青年花名册(团员、青年名册);在有条件的分公司、项目部开展“青年突击队”活动;组织第六次集中学习。

9、九月份跟踪2014年“导师带徒”第一季度活动开展情况;组织在金团员、青年打扫办公楼;总结第三季度工作;出第三期团委板报。

10、十月份组织筹备举行“十一”活动;举办青年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组织第七次集中学习;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

11、十一月筹划2014年初步工作总结;跟踪2014年“导师带徒”活动开展情况,对半年“导师带徒”活动进行摸底,小结。

12、十二月份总结2014年全年工作;组织第八次集中学习;出第四次团委板报;团委工作手册填写、团组织基础资料整理、团费收缴、推优工作等。

除以上主要工作外,今年公司团委重点还要开展或探索以下几项新工作:

1、在分公司、项目部开展特色活动如“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三小活动。

2、探索“导师带徒”新内容,原则是在现有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新内容。

第2篇: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关键词:运用“导师带徒”;培养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01

前言

“导师带徒”,就是对传统学徒制度的拓展和深化,其基本做法是分期分批选聘有学历的技术骨干或工人技师作为导师,通过考试选拔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技术骨干作为徒弟,师徒之间签订培养协议,由一名导师对一至两名徒弟传帮带。师傅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所侧重地教导徒弟,并把一技之长灵活地传授给徒弟。启动技能人才“导师带徒”工作制度既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好办法,更是筑牢企业发展根基之举。

一、技能人才现状

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机械设备管理中心现有职工137人,从技术等级分:省(集团公司)和油田技术能手各1人,高级工43人,中级工22人,技师10人,高级技师2人。

近年来,中心在加强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上做足功课,职工对参加各种各样的取证培训学习非常踊跃,他们已不满足取得一两个上岗证、资格证,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玉雷为代表的新时期技能工人的成长经历,更为广大青年职工树立了自己身边学习的榜样,特别是近年来分来的大学毕业生,当时确立的导师带的徒弟,现在都已成为各自岗位的骨干力量和中坚,显示了“导师带徒“活动较好的成果。

(一)是有的单位活动流于形式。为了应付,一些师徒关系只是口头认定后,就把它抛到脑后。加上前些年企业整体改革调整,因一些工种的工作量不足,面临岗位被逐步取消,目前已无接替人员。

(二)是没有检查考核,落实责任差。由于有关部门和人员缺乏经验,没有按时对所有的师徒进行深入的指导和检查,使相关人员失去了积极性,没有更好地发现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

(三)是人员变动频繁,活动成效差。因野外勘探的工作性质造成人员岗位变动频繁,及一线职工陆续到了退休年龄,使活动无法开展下去,责任落实不到位,也就无法培养徒弟了。

二、启动“导师带徒”工作的必要性

(一)技能人才存在断层现象,一线缺员严重。企业连续多年没有招工,在生产一线的职工年龄段没有衔接上,修理岗位技能人才匮乏将严重影响到野外生产。

(二)技能人才在一线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勘探行业新技术、新装备在实际工作中已不断得到运用,要让员工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及装备,不间断的持续学习和培训将成为企业今后提高员工素质的常态。

三、运用“导师带徒”的方法

“导师带徒”,就是对传统学徒制度的拓展和深化。由基层单位集体研究确立师徒对子,并详细确定所培养徒弟两、三年要求达到的目标、培养内容和具体措施等。

(一)量身制定培养方案。“导师带徒”可采取师徒之间的双向自主选择、量身定做培养方案,这也符合人才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导师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徒弟的知识层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从而使培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培养标准客观实际。这些年,中心自己生产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实际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小能人”“土专家”。“导师带徒”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带徒”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生产一线的年轻人才。

(三)健全制度措施做保证。随着物探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个别工种技术含量高,岗位培养周期长,为确保“导师带徒”工作制度的落实,可采取以下强化措施:1、是签订协议、强化责任。根据每位徒弟培养方案的不同,分别设计《“导师带徒”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入优秀技能人才库和后备人才库人员每年上交技术革新成果一至两篇,完不成任务或论文质量过低者以岗位考核不合格处理。2、是对师徒双方考核。规定对导师和徒弟都要进行考核。(1)师徒的年度考核,由所在单位负责;(2)师徒关系期满的结业考核,由中心负责组织。3、是建立报酬和激励机制。建立导师津贴,对经考核达到要求的导师给予一定报酬。每年举办一次成果会,为人才提供交流平台,相互促进提高,加快人才成长,对特别优秀的导师予以奖励。

四 、实施效果

结合工作实际,实施“导师带徒”工作制度,推动了职工素质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

(一)真抓真学是关键。不断深化学习型团队创建活动,每年都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结提高”活动,对照专业化设备管理及服务的职能要求,认真反思总结各工区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二)学干结合是保证。连续三年被评为局“银牌队”的物探震源队是从事勘探钻井施工和可控震源施工的专业队伍,常年在地表、地质条件复杂的西部戈壁沙漠施工,他们将爆炸法和旋转法两种解卡新工艺、改装反循环钻机等2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成功地推广应用到生产中,这些技改工作都有一线技能人才的直接参与,许多好的建议和想法就因为贴近实际又实用性强,在技改时被技术人员采纳,也见到了成效。

五、应注意的问题

(一)完善职工培训制度。由于油气资源勘探行业施工受时间限制,工作量没保障,企业用工大部分属临时性、季节性,加上野外施工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熟练的老季节工因各种原因走的多,而新来的又不安心。为此,要制订好短期、中长期培训规划,凡在职职工和季节工一律都纳入计划,使岗位取证成为常态。

第3篇: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流预备技师;技师工作站;精细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83-2

1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升级换代步伐不断加快,从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创造,工业2025,一带一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过程中,物流技师等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职业院校物流预备技师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物流预备技师培养如何在完成校内学习的基础上,提高预备技师在站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对职业院校物流预备技师在站精细化培养研究,以有利于将职业院校预备技师在站培养工作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提上工作日程。

1.1 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国内职业院校实习指导工作及预备技师在站培养工作目标不清晰明确、实施不够深入细致。学生在实习中学习不系统,不深入,实习或在站培养效果不明显。

企业师傅或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有措施、有评价地指导学生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效融汇贯通,产生新知识、新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在企业应用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该项目提出的目的使职业院校充分发挥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解决指导工作不准、不实、不细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及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目前国内对该项目研究还没有先例,但各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的质量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深圳技师学院现代物流专业从2009年开展预备技师在站培养以来,建设了10家技师工作站,校企合作基础好,指导工作扎实细致,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加以提炼、整理、上升到理论水平,以推动预备技师在站培养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2.1 物流预备技师概念

物流预备技师是指已完成预备技师学制教育,并通过物流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的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未进行综合评审的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的物流专业学生。

1.2.2 技师工作站定义

技工院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或企业单独建立的名师带徒,开展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与革新,培养德技双馨高技能人才,进而推动行业、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攻关与革新基地、校企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

建立技师工作站,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或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现有高技能人才作用,采取名师带徒等方式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吸引优秀高技能人才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攻关、推动技术进步和解决关键性生产难题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技师工作站组织机构设在企业,但职业院校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

1.2.3 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有时也称“学徒制”,或“手工学徒制”,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他们而言,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因此,学生和员工都可以从企业领取相应的工资。但是,作为一种新模式,在推广中需要企业和学校专门制定相应的人事政策进行支持。

认知学徒制是指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在这种模式中,学习者通过参与专家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和社会交互,进行某一领域的学习。

2 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对象有物流预备技师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内容、培养效果评估、预备技师在站培养规程、双导师项目课题制精细化实施、预备技师培养管理制度、项目课题研究与企业管理与技术攻关结合模式、项目课题成果企业应用效果评估、项目课题成果评审与答辩、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标准化、指导教师教材、学生学材。

2.2 研究方法

项目课题采用了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

2.2.1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修正理论,总结、提炼的研究方法。

依据国家、省、市关于预备技师培养与技师工作站建设的相关政策,依据学院对毕业实习与预备技师在站培养的教学要求,经过6年的技师在站培养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2.2.2 调查法

搜集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对企业导师、管理人员、在站培养学生的在站培养指导体验,学习体验进行了调查,收集了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项目课题选题采用了调查法。

2.2.3 观察法

对在站培养学生使用周工作页和在站培养手册的学习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2.2.4 比较研究法

对项目课题成果应用前后采用了比较研究法,以验证项目课题成果实效。

2.2.5 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全面查阅了国家、省、市、学院关于预备技师在站培养、实习的相关文件,领会政策,吸取精华,为项目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2.2.6 实证研究法

学生从项目课题选题开始到课题成果实效验证广泛采用了实证研究法。项目课题成果都经过几轮验证,有显著效果才整理到研究成果中。

3 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与研究步骤

3.1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是解决国内职业院校毕业实习指导、技师在站培养形式化、不实、不细、不精问题,通过设计物流预备技师在站精细化培养计划、方法、规程、教材、学习指南、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手册、完善双导师项目课题制,以达到高效指导预备技师在站培养工作,使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指导学生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在企业应用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效果。

3.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制度建设、教程和学习指南开发、精细化培养工具开发和项目课题研究报告实效性论证研究。

3.3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步:明确研究达成目标;第二步:确定项目课题研究框架;第三步:经验总结制定标准化制度;第四步:开发预备技师在站培养工具;第五步:开发在站培养教程和学习指南;第六步:项目课题成果实践验证与总结;第七步:修改项目课题成果;第八步:完成项目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第九步:申请结题,资料存档;第十步:国内职业院校推广应用。

4 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4.1 课题研究成果内容

课题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规程、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手册、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教程(指导教师、企业导师或师傅用)、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学习指南(学生用)、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校企合作双评价标准、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指导管理办法和论文两篇(预备技师在站培养精细化研究和国内异地分拣优化的思路)。

4.2 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规程、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管理办法、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校企合作双评价标准属于预备技师在站培养规章制度建设。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手册属于精细化在站培养学习指引与工具。

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教程属于预备技师在站精细化培养教材,供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使用;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学习指南,供在站培养学生使用,属于学材。

预备技师在技师工作站精细化培养初探属于项目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国内异地分拣优化的思路属于指导教师运用项目课题成果指导学生过程中参与企业实践,解决快递企业生产问题的成果。预备技师在站培养精细化研究项目成果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也提高了指导教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论

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技师工作站,建立完善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制度,明确物流预备技师培养目标,建立培养“双导师”队伍,按照物流预备技师培养规程,教学计划、企业项目实践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企业项目实践企业教学时间表要求,以技师工作站为平台、产教融合,紧跟企业需求,运用在站培养手册、在站教学工作页、周工作页等工具指导学生围绕岗位工作与技术改造创新开展“双导师”项目课题制研究,研究成果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明确,制度细化,过程管理与全局管理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双导师”项目课题制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物流预备技师精细化培养。

6 课题研究成果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

经现代物流专业12物流J4班2015.6-2016.5在站培养使用验证,学生周工作页、月度报告及时完成率比成果实施前提高40%,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指导及时且内容丰富,指导效率提高120%,学生达到基层管理人员综合职业能力水平,少数优秀学生达到中层管理人员综合职业能力水平,21名学生被聘任为基层管理岗位,3名学生被聘为中层管理岗位。学生课题成果来源于企业本职岗位并在企业应用,学生初始就业薪资平均达到5000元,远远超过深圳同类院校,效果显著。国内职业院校技师在站培养、毕业实习、中段实习均可采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第4篇: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双导师制;新员工;培训;供电企业

为了适应电网的高速发展,加快人才强企战略实施进程,国内各供电企业根据每年人才需求计划招聘优秀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企,优化调整企业的青年人才队伍结构,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优势智力资源。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网新技术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每年引进的新员工数量也不断攀升,如何快速有效提升新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一直是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探讨的课题。

阳江供电局借鉴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人才开发的成功案例,并结合自身实际,推行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实践经验。下面以阳江供电局为例,探讨双导师制在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并为双导师制在供电企业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一、国内供电企业新员工培训问题现状

近年来,各供电企业非常重视新员工的培训工作,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制定相关计划不断加大培训师资建设和资金投入,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和技能培训,取得一定成效,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体系方面

现有培训体系中新员工培训部分欠缺统筹的规划性、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浅泛、培训效果评价标准模糊。培训项目繁杂且项目之间衔接性较小,也缺乏对培训质量的有效监督措施,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培训体系。

2.培养模式方面

为了让新员工熟悉企业各部门业务运作,供电企业一般会采取定期轮岗制的粗放新员工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靠新员工的主动性学习为主,过于开放自由,缺乏具体目标。短暂的轮岗周期使得新员工未能深入了解专业知识,技能难以得到持续的锻炼,进而导致学习兴趣减小,技能提高水平期望值降低。此外,生产一线的新员工因未具上岗操作资格,加之缺乏实操培训基地,整个实习过程局限于以理论学习为主,观摩技能实操演示为辅的形式,较少通过亲自操作深刻体会设备结构原理、运行和操作要领,技能水平提高较为缓慢。

3.师资条件方面

目前,各供电企业已经建立内训师体制,并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内训师,满足了企业内部专业技术和技能方面一般性培训需求,但是部分中小型供电企业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覆盖面窄,直接面向新员工的授课较少、调动实践引导性不强;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员虽覆盖面广,也存在个别基层班组缺乏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资格人员的情况。总体来说,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未能形成师者与学徒一对一的紧密关系。

4.新员工自身方面

新员工在经过统一的入职培训后分配至各实习岗位,由于对所在岗位专业、技能人才晋升渠道不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也没有得到所在部门个性化培养和引导,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产生困惑,出现迷惘甚至焦虑的不良情绪。因此,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导师帮助新员工树立科学、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双导师制概念及其优势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通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这种差异化的导学关系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并被逐渐推广至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发展成为企业导师制,即将企业内部有丰富生产经验和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年轻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支持性关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业务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导师制是企业快速有效培养技术人才的途径之一。

本文提及的双导师制是以南方电网公司人才晋升渠道为依据,实行“专业技术导师”和“技能导师”制度,分别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建立导师与新员工的“导学”关系。目的是调动企业的资深技术管理者或技能专家、新员工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签订师徒关系合同建立新员工培养新模式,以快速有效提升新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1)清晰员工职业发展道路,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职业生涯目标。该制度贯彻执行南方电网公司人才发展战略,结合本局实际情况提供专业技术和技能两条职业发展道路,对正处于职业初期的新员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改进新员工培养方式,实行差异化、一对一的精细化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度的实施,整合和调动供电企业自身的优势师资参与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组织平台,通过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传承,能更快更好地培养新员工成为专业技能人员。同时,通过不脱产培训达到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目的,节约外出培训时间,降低培训成本。

(3)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导师制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导师本身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可以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优秀管理者队伍,实现双赢,具有较大的人才开发意义。

三、双导师制的创新实践应用

阳江供电局在新员工培养体制探究过程中,积极推进双导师制的创新实践应用,2011年4月制定了《阳江供电局实习生双导师制实施细则(试行)》(下称《细则》)、《阳江供电局实习生双导师带徒合同书(专业技术导师使用)》、《阳江供电局实习生双导师带徒合同书(技能导师使用)》,以及《员工辅导记录表》,建立起有特色的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并首次实施。指定人力资源部作为新员工实习期间的管理部门,负责制度落实、过程监控、效果评估、考核和反馈等重要环节的管控,角色履行的主要工作如下。

1.建立专业技术导师库和技能导师库

导师对新员工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技术或业务方面,还需要能够有效地激励新员工,解决新员工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和与人沟通等问题,因此还需要导师具有责任心和充裕时间。在过往导师制实践中,由部门指定人选作为新员工导师的方式效果不理想,原因是选定人员通常因工作繁忙无暇对新员工进行悉心指导,往往委派部门的技术或业务骨干来代替自己指导新员工,而替代者由于并没有导师的责任制,对于指导新员工不一定会尽心尽力,致使导师制流于形式。为了避免出现此类情况,首先根据细则要求筛选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建立初步的双导师库。然后分发至各部门负责人及导师本人征求意见,综合考虑初选人员的讲授能力和工作时间,保证导师有能力、有时间胜任新员工的培养工作。可接受并严格审核由部门或班组人员三人以上联名推荐工龄达到一定年限,技能水平达到一定要求的员工入选技能导师库,做到每一班组都有技能导师,构建全面的技能培训网。最后,由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并双导师库以供新员工自主选择,并每年根据人员变化和考核结果进行动态管理。

2.签订双导师带徒合同书

新员工进入全新的工作环境,需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去熟悉岗位业务规范和技能要求,充分了解部门班组文化,建立起与人沟通的关系。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新员工按照《细则》要求自主分别选择与岗位、工种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导师和技能导师签订双导师带徒合同书。导师则分析新员工特点和学习领悟能力,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实际的个性化、详细的培养计划和具体目标,交给所在部门初审后由人力资源部最终审核确认备案。

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双导师制定的培训计划中应有具体化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分别从专业技术管理和技能方面加以侧重,设立适当的培养目标,作为导师成果考核内容之一。如设立生产一线本科学历新员工可实习期满后通过助理工程师资格认定、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本专业高级工技能鉴定水平的目标;非生产一线岗位的本科新员工实习期满后通过助理工程师资格认定,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本专业的岗位任职资格的目标;硕士学历新员工期满转正后,技能水平通过本专业高级工技能鉴定目标,再经过一年时间,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本专业中级技术资格水平的目标。

此外,《细则》规定不允许一师带三徒或以上情况出现,不允许跨岗位、跨工种建立师徒关系。同时,要求导师做好实习过程辅导记录,客观反映各新员工的技能水平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好针对性专项培训,弥补短板,使新员工技能得以全面发展。

3.实施监督机制

新员工签订双导师合同后,培养工作进入实践阶段,也是决定培养成效的关键过程。因此,我们采取了多样化、容易操作、施行有效的措施对培养工作进行全程管控,保证制度落地和培养效果,具体如下。

(1)实行随访制度。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即时随访和短期随访制度,以面谈、电话访谈等方式与新员工、导师及归口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和新员工的学习近况。双导师制首次实施过程中,教育培训专责在双导师合同签订两个星期后,对制度落实情况分别对导师和新员工进行首次随访,结果显示各导师都能按照细则要求履行导师职责,通过专项岗前知识培训磨合师徒关系,增强交流效果。新员工表示自实行双导师制度后,有了经验丰富的前辈作为专门老师作为督导,平时羞于问怯于主动学习的情况得以较大改善,避免了形成松散的工作习惯,日常工作的目标性更强并能够在符合自身实际条件下设立短期专业技能提升目标。

(2)定期回顾,形成一体化的培训体系。每3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估,检查培训计划的实际落实情况和目标兑现情况,收集实施意见并加以分析总结,不断完善计划和制度,实行PDCA闭环管理。

(3)实施导师考核和人才激励。在合同期满后,组织专家委员会根据合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对双导师的工作进行评审,对于完成目标兑现的导师,实行绩效奖励并作为岗位竞岗选聘的优选考虑人选。另外,如期间新员工在导师指导下取得技能竞赛成绩、通过专业职业考试,则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未完成培训计划的新员工或未能兑现既定目标的导师则采取新员工延期转正和延长师徒合同期限的惩罚性措施,直至计划完成和目标兑现,不断激发广大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学习型企业。

第5篇: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一、围绕中心工作,创新组织模式。

根据我们企业,人员结构老化,青年团员比例逐年下降的现状,我们将共青团工作的中心向青年管理转变,灵活设置团组织,构建“团委 青年活动中心 青年社团(协会) 青年文明集体+团支部”的新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体系。在符合团章要求的单位成立团支部,对缺少团员但青年比例高的单位积极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集体、青年活动中心等能有效凝聚青工的基层组织。我们还充分发挥团委的政治、组织和网络优势,把团组织建设与青年集体的管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一线团员青年比例高的地方,将青年集体同支部建设合而为一,以团支部同共青团员为核心带动青年集体的各项管理工作。以建设青年活动中心为依托,发展各类青年社团,强化活动基地、服务基地、培训基地的职能。

截至20__年11月,我们已创建青年突击队9支、建设青年活动中心2处,筹建1处、引导青年职工自发组建了摄影美术、计算机两个社团、在生活社区同小区管理人员联合创建青年志愿者基地2处、组建矿级青年文明号集体3个,申报通过市和集团公司级青年文明号集体6个,省级青年文明号集体1个。通过组织建设的灵活设置,切实加强了组织建设,延伸了团的工作手臂

二、坚持人本管理,创新工作模式。

“有作为才有地位”,企业团的工作要想得到重视,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转变思路,要从管理参与改变为服务参与,树立“大服务”的思想,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服务青年。

因此,我们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人士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公司青工和各系统基层单位,进行了调查了解,并作了分析研究。初步掌握了当前青工的所想、所需、所求,也了解了基层单位工作中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转变过去重安排、轻落实的工作方式,以服务的理念研究针对性措施和办法,并加以落实。针对基层单位和青工的实际需求,我们联合职工学校和劳人部门,开展了订单式的培训,有效利用了师资资源,改善了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还改变了过去基层单位不想放人,培训部门完不成任务的尴尬局面,基层单位自发的主动的要求开展培训工作。我们针对青工学本领、学技术的要求,重新规范了“导师带徒”活动,转变过去团委和职工学校单方考核评定师徒的旧模式,以徒弟考评师傅,师徒双向选择结合矿评定考核为内容,形成三方制约机制,过去有的师傅不愿将“绝活”传授与人,现在有了责任也有了压力,因而在带徒中不仅让徒弟学到了自己的手艺和“绝活”,而且师傅也在技艺上有了继续长进和提高。更为可喜的是,“导师带徒”还以点带面,在我公司营造出浓厚的青工学练技术的氛围。同时,为满足青年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我们发挥引导、服务的职能作用,创建了生产系统和单身公寓青年活动中心,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各类学习娱乐活动,凝聚了人心,提高了团的战斗能力。

三、注重载体建设,创新活动模式。

“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监岗”、“青年志愿者”、“导师带徒”……,这些是我们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对青年职工进行宣传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但只有结合实际,符合青年需求,符合时展要求,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6篇: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临床医学教育有两个重要属性:师承关系和实践教学,且二者紧密相关。实践教学是师承关系建立的主要目的,而师承关系又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保障。良好师承关系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而后者无疑是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所共同追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学医就是跟着师傅做学徒。这种跟师带徒的教学方法对我国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地传承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这种传统的跟师带徒教学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其局限性,随着西方教育方法地传入和发展,我国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为西方教育的班建制和学分制所取代。在我国现代本科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师承关系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师承关系的消失,使得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得到“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机会越来越少,应该说这是我国临床医学实践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2导师制的起源和作用

导师制是十五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施行方法是:在新生入学报到后,学院就给其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学习和生活;其最大特点:要求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先后被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效仿,成为目前大学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①学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增强了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多方面地,包括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④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因人而教,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展现才能,为专业人才地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⑥指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⑦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个人的兴趣和爱好;⑧有机会学习导师的专业特长。这种师承关系,在医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实践中尤为重要,并能在学生毕业后继续起到指导作用[3]。

3导师制和PBL教学法的关系

目前在医学教育中十分流行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主要组织基础就是导师制。在临床医学PBL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5~10人的学习小组,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增加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机会,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讨论,寻求答案。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案例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导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施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4]。在PBL教学环境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必须要完成从单纯知识传授者到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职业取向的指导者这种导师角色转变[5-6]。然而,国内现阶段PBL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医学理论,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而实践PBL教学如何进行,目前报道较少。笔者认为,可以从临床实践教学推行导师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的教学方法。

4我国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现状

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全国各地高校的导师制教学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逐步在国内高校开始推行。许多医学院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开始试行导师制。然而,这些导师制多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施[7-9],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采用导师制来加强医学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导师制的教学平台上通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坚定的专业志向、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0-13]。

第7篇: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关键词】青年;人才;企业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青年是企业发展的希望。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生力军的青年,是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促进青年技能员工的成长、成才则是企业人才兴企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青工技能大赛作为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服务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员工学练技术、提升水平、加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工技能大赛是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根本,要把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议程。那么,如何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呢?笔者以为,青年技能大赛在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青年技能大赛作为企业员工学练技能、比拼技能的重要平台,为广大青年员工提供公开竞争的舞台,不仅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还能加速青工成长成才,培养出一批技能型实用人才。

近年来,多个企业大力开展“青工技能竞赛”活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员工赶超比拼的积极性,激发了员工热情和活力,凝聚了员工的主动性。通过“青工技能大赛”,一方面青年员工对企业的人才战略有更深刻的了解,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鼓励青年员工提升本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在工作中勇于创新,锐意进取,逐步成长为企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

其次,青工技能大赛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青年技能人才,为公司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对推进公司战略选择和工作目标实现方面有重要意义。

在青工技能大赛中,青年员工普遍树立争先争优意识,加强了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满足青年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弘扬企业多年积淀的优良传统和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平稳地发展。

二、青工技能大赛是实现企业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

加强青年员工工作,开展青工技能大赛,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对推进公司人才战略选择和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

青工技能大赛,有利于整合企业人才资源,搭建提升技能和选拔人才的广阔平台,有利于企业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为企业加快推进战略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导师带徒”是在开展青工培训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易于推广、操作性强的培训模式。因此,在开展青工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同样要深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加快青年技能人才的培训。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师带徒”活动,一方面调动老师傅“传、帮、带”和青年员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缩短企业“高、新、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程,使青工早日成长为各车间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在各个关键岗位上挑起技术大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累人才。

同时,企业也应该把 “导师带徒”活动纳入到企业的一种经常行为,使此项活动成为企业培养青年技术人才和各重要岗位接班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把技术基础好、上进心强、有培养价值的青工同掌握绝技绝活的老师傅或高级技术人员结成对子,努力为企业培养青年技术人才,以进一步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青工技能大赛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重要倚靠

一方面,青工技能大赛是提高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重要倚靠。青年员工是企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技能竞赛是提高青工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展示平台的搭建,进一步激励广大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勤奋工作,提高职业技能,争创一流成绩,使广大青年员工普遍树立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有知识技能才有力量的观念,以及不学习必被淘汰的观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热情,在企业中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同时,应加大对在青工技能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青工典型的宣传力度,广泛挖掘评选、树立表彰一批各专业的优秀青工技能竞赛先进者,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掀起和带动全体员工围绕企业发展,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加速培养一批品德优良、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从而促进公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在青年技能人才晋升、晋级、深造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把青年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将青工技能竞赛活动同在本职岗位上为企业做贡献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糅合、渗透、宣传贯彻企业文化,使青工认识到只有本职工作做好了,企业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使青工牢固树立起集体利益为重,企业利益至上,我与企业共荣辱的观念。注重引导青工立足岗位做贡献,激发青工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技术的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敢于竞争,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一方面通过引导青工立足岗位做贡献,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以此展示青年、锻炼青年、 发现青年人才,最终赢得青工的信赖和拥护。

近年,公司相继举行了电工、焊工、焊工、化验工、天车工等通用工种和部分特殊工种的技能竞赛。通过职工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广大青工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意识到加快提高自身岗位技能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了青工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员工自身的能力和信心得到加强,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明显增强,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新高。

第8篇: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入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68-021

导师带徒、徒弟拜师是中小学对新入职教师的一种惯常的培训方式,与其它培训方式相比,它更直接、更具体,可操作性也更强,为此,“师带徒”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被广大中小学广泛应用。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新生代教师走出校门,踏上工作,传统的口授身传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优化新入职教师的校本培训模式成为中学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当务之急。

一、导师带徒的困惑

新教师职业社会化和引导的研究表明,教师最初的经历对其教学生涯的影响最大,并且在适应期内遇到的观点和价值观会内化并贯穿在教育工作者的整个生涯中,为此,各个学校为满足新入职教师对职业发展的需要,往往指派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指导工作,通过导师带徒的培训模式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其理论基础就是,新教师能够在观察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观察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而且自己的成长能从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那里得到及时反馈。

调查发现,多数新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适应学校工作和生活,摘要在听评课活动中成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提高,逐步完成角色转换。然而,我们也发现不少新入职的教师在初步熟悉工作环境后对这种模式产生质疑,甚至不屑一顾。单一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成长的速度和质量。概括起来,师带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高密度培训出现消化不良

刚毕业的大学生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期盼,走进可能相处一生的工作场所,接踵而来的就是省市校级的各种培训,教育政策、教育法规、职业道德、教师素养,学校制度、教学技能、班级管理等等,高密度、高强度的培训,理论、框架式的指导,往往让新入职的教师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甚至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

问题二:管理失控造成成长失衡

多数学校,新入职教师在培训时拜过师父,领过教材,认了班级就走马上任,自然就成为一名“准教师”,说是“准”,是因为他们要经过一年的实习期,合格后才成为真正的教师。实际上他们背着实习的名义,干的是正式教师的工作:一般是满工作量的课,甚至是超工作量的课,外加班主任或其它兼职。这样,“徒弟上课前必须听师父的课,师父必须对徒弟的教学设计进行指导”的要求就形同虚设,光是班级管理就让他们焦头烂额了,哪还有时间天天听课呢?开始提要求,结束写总结,中间成长就靠自己。

问题三:跟进性培训的无序状态形成了新入职教师的发展不均

入职的头三年,是一个教师教学生涯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接受完通识培训后,往往是跟着感觉走:指导教师是这样教的,或者他上学时的老师是这样做的。凭着他人的经验走进课堂,去架构自己的经验,至于教材如何把握、课堂如何驾驭等教学技能是很少有针对性的跟进培训的。所以,当理论走近实践,他人经验遇上现实问题时就出现了同一个教师的不同的成长和不同教师的发展不均的问题。

二、新入职教师培训途径探索

怎样培训才能使新入职教师迅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换句话说,如何提升培训的效度呢?一般说来,国内外通用的不外是三种培训形式:集中培训、校本培训、个人研修。

我认为,对于新进教师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就是立足学科教研组而开展的校本培训。为此,要进一步优化师带徒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多层面适时开展培训,从而形成立体式、互动式培训模式。

1、愿景激励 裹挟式培训

卡尔・格里克曾经使用集体性自治(collective autonomy)这一术语来描绘教师的行为方式。他说,集体性这一术语指的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对学校发展并追求共同愿景的承诺。①倘若教研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参与教研组文化建设,培育教师团队成长的民主的、合作的教研文化,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达成共同的愿景,那么,新教师就会在这个文化场中不自觉的受到影响,实现裹挟式发展,丛林式成长,就如同一个新生婴儿,有了大家的呵护,想不好好长大都不可能。

教师育人技能的培训依托学校政教部门、年级组来进行,政教处可对新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重在管理文化、班级管理制度及学校要求,而年级可指派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进行适时指导,比如如何建立班级纪班规,如何开好班会,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等等。调查发现,每年新进教师会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教师入职就担任班主任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一般都会比同期入校者表现出色,更容易受到师生的认可。究其原因,恐怕是担任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从而有了较强的职业认同感,有强烈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愿景,特别是有内在深度的愿景,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望和抱负。

2、同行指导 小组互助

为避免“一师一徒”式师带徒培训的弊端,可采用“一徒多师”集体培养的培训形式,说白了就是,把新进教师交给教研组(备课组),而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做为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责任人可以集全组之力全方位适时培养,培训形式可灵活多变,新教师可在集体备课时主动请教,也可以是“师父们”随时因势利导,培训内容可以是教材的理解,课堂的把握,也可以是班级管理,或者是师生关系的处理。这样,师带徒从过去的契约式培训逐步转向以受训主体有效成长为主的小组集体式培养。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把愿景和清晰的现实图像并列在一起,就产生了所谓的“创造性张力”,一个人要实现自我超越,学习在生活中如何不断生发和保持创造性张力。(下接第169页)

(上接第168页)3、个人反思 主动融入

培训范式的改进只是为新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条件,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前提。从长远的角度看,长时间的维持指导与被指导、培训与受训的关系是很难的,所以原来师带徒1-3年的周期值得商榷。美国教育学家理查德・萨格为新教师有效成长给出了一个发展性策略,即新进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性探究方面,这样他才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互换。

三、新入职教师培训模式的再思考

1、要把准新教师成长的真正需求

新教师的培训必须立足于受训者自身的需要,要多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技能、师生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从新教师个人职业规划看来,绝大多数老师把站稳讲台,做一名合格的学科教师当做入职三年内的首要发展目标,为此,备课组、教研组就备、讲、辅、批、考、评诸环节要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培训,做中学,学中做。

2、对新教师的培训要重视生成性,关注差异性

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时,要重视基于情景的实践性知识的传授。

鉴于实践性知识比较零碎,同行指导时一定要重视生成性培训,顾及需求者的差异性,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日本有些地方的研修式培训规定,新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教课、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要学习研究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研究教材以及学习研究如何管理班级、如何进行道德指导和保健安全指导等,以此来培养新教师的任教的使命感,获取广博知识,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3、立足学科教研(备课)组,实施教师培训

教研活动其实就是教师实践知识的培训,为此,学科教研组要通过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听评课、观课议课等形式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给以全方位的指导;以活动为抓手,在说课大赛、说课标说教材、同课异构等活动中让新教师赛中培,以赛代培,快速成长。总之,要通过多样化教研活动来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生成性和实践指导性,把教研组建设成建设专业成长的乐园,校本培训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行动研究与学校发展》美Richard Sagora著.卢立涛等审校

[2]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中信出版社

第9篇:导师带徒总结范文

【关键词】企业;技能;培训;途径;探索

煤炭企业开展技能培训,主要让员工了解岗位职责及本职工作基础知识和技能;如何节约成本,控制支出,提高效益,如何处理工作中发生的一切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和各项生产、操作和设备事故等,总结归纳技能培训形式如下。

1.每月一次经验交流分享会

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互相交换思想,每个人就能拥有两个思想。思想有倍增效用,通过交流和共享,能让彼此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各岗位通过专业会的形式,其他人员通过会议的形式,每月进行一次经验交流分享会,各人说说自己上月的工作情况和下月的工作计划。

2.参加外部培训、出差等学习体会分享

把理论教育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专家和为员工讲课,并选派得力人员外出“取经”,进行对标挖潜。要求参加高炉中心之外的培训或出差的人员回来后三天内写出学习体会,与同事分享学习心得。有必要的话,让其培训没有参加培训或出差的员工。总之,让参与学习的人有压力、有目的地学习,要求提高的同时也给了取经员工一个体现培训价值的机会。他们不但要去学,还得教别人,自然会做得很认真,效果自然也会好。

3、组织角度转换或轮岗,组织各种各样岗位轮岗

主要以下三种形式:采取不同作业区人员互换。有利于培养全面的人才,有利于优秀工作方式、方法的传播和交流分享。"轮岗式锻炼"有利于培养全面的人才,有利于角色转换,站在另外的角度看问题,使大家相互理解,沟通更加顺畅。轮流做安全员活动。发挥职工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让职工唱主角,把安全的部分管理权交给职工,使得职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明显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更加高涨。

4、任务驱动式培训

任务驱动,即给学习者设计一些问题,并要求其按一定的要求完成任务。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习者学到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5、问题诊断式培训

问题诊断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的性质,及问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积累相关的经验。问题式培训最重要最紧急,也就是职员原先不理解、不会做、做不好、不合格、出问题,我们通过问题诊断式培训解决当前困境、解燃眉之急,以求能懂、会做、做合格、做好、不出问题。

6、课题研究式培训(各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蓝领创新课题)

对于重要、重大、长期遗留下来的疑难杂症可以采用课题的方式,如各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蓝领创新项目,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起到培训的效果。为完成各项课题,学员必定会认认真真地去搜集相关信息,钻研相关知识,做到对自己承担的课程的深入了解。

7、网络共享

最新的技术信息共享,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技术的共享。网络是“无边界”培训,它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员工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学习。

8、通过自查进行反思性培训

要求员工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行为进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反思同样是一种学习,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一笔财富。反思有助于解决各种新的问题,勤于反思者进步就快。反思是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对思想观念、操作等的反思,我们要求将反思贯彻在工作的全过程中,它可以是对结果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过程的反思及在过程中的反思。把反思贯彻在工作学习全过程中,使反思成为工作的有机部分,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一种品质。

10、接班人计划

鼓励并强制班组长和技师等积极地培养接班人,接班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两人或三人。当没有接班人可以胜任其工作时,班组长和技师就不能参与升迁或职务轮调。

11、导师带徒

导师带徒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在岗培训方式,又是成本最低的培训方式,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主要有以下四步:一是师傅做给徒弟看。二是师傅徒弟一起做。三是师傅看着徒弟做。四是师傅逼着徒弟做。让徒弟按照样板标准坚持做下去,最终形成习惯,没达到标准的要进行处罚。值得一提的是,对安全和操作都不是很让人放心的人员进行了排查,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实行重点管理,也安排人员对其进行导师带徒。

12、会议

会议除了联络感情、传达命令、布置任务、汇报工作外,更是培训的绝佳方式。开会前十分钟、后十分钟都可以见缝插针地进行培训。头脑风暴法就是一种通过会议的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励与会者的创意及灵感,以产生更多创意的培训方法。另外问题的鱼骨图分析、读书、发言都是很好的培训方式。须知,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虽然今天提倡通才,但个人力量毕竟势单力薄,始终赶不上有组织的群体力量。“集思广益”是讨论法的基础,只有收集众人之智慧,并相互激发,才可达到1+1>2的创造性效果。结合月度经济分析会、调度会、生产例会、各专业会议等形式,依靠各区队、部门的经济核算系统,调度室、计划科统计的生产数据和财务科、工资科统计的经营数据,实施测量和改进活动。对改进结果的评价通过月度经济分析会和管理评审会进行,过程绩效的改进评价结合体系管理评审、卓越绩效的自我评价、内审、监督审核、专业会议等方式进行。

13、一体化培训。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培训体系。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培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学习国内和世界先进煤炭技术,鼓励职工开展实用新型、创新型专利研究。

14、开展“学习型矿井”创建活动,狠抓源头培训和日常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建立员工培训基地,开通“远程教育网”,为基层单位配备微机、多功能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加强“四德”教育,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文明职工、安全幸福家庭、美德建设标兵等评选学习活动,开展多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