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国内渔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渔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渔业发展现状

第1篇: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全球纤维产业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7900万吨左右。天然纤维约3100万吨,约占39%,棉纤维;韧皮纤维包括苎麻、亚麻、黄麻、槿麻等44种;叶纤维包括剑麻、蕉麻、椰壳纤维等10多种;毛纤维包括绵羊毛、山羊绒、骆驼绒、牦牛绒、羊驼毛、骆马绒、兔毛等20多种;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槲蚕丝、栗蚕丝等9种。

再生纤维约200万吨占2% ,主要是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纤维素醋酸酯纤维等。合成纤维总产量约4600万吨,占58%:包括涤纶、锦纶、腈纶、维纶、氨纶、特种高性能纤维等。

全球纺织纤维在使用内容中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服装用纺织纤维,占总加工量50%;其次是家用纺织品所用的纺织纤维,大约占总量的30%;第三类是产业用纺织品用纺织纤维,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20%。目前,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7900万吨中,废旧纺织品再生回收利用量不到4%。全球造纸用纤维加工总量每年8000万吨左右,废旧纸张再生回收超过30%。

中国纤维产业的基本现状

中国最近几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约3600万吨。其中,天然纤维加工量1300万吨,国产纤维总量无法满足纺织加工要求,棉花依赖进口30%,绵羊毛依赖进口75%,山羊绒依赖进口15%,亚麻依赖进口70%~75%,黄麻依赖进口95%,槿麻依赖进口25%。再生纤维每年加工量约210万吨,其浆粕依赖进口70%。合成纤维每年生产量2300万吨,主要基础原料是石油化工原料,占97.5%,大部分依赖进口。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加工量每年4200万吨,我国废旧纸张再生利用量近40%,新浆粕依赖进口量巨大。虽然中央的零浆纸工程实施16年了,但效果不能达到要求。

全球纤维产业发展的趋势

(1)全球纺织纤维总量将会继续大幅度增长。纺织纤维材料开始代替许多在今后30年资源将要枯竭的原料,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来代替现在的各种金属和有关的基本材料。根据联合国的对2050年全球需求预测认为,2050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为2.53亿吨,其中服装用纺织品4150万吨(占2050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16.4%);家用纺织品4100万吨(占2050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16.2%);产业用纺织品17050万吨(占2050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67.4%)。今后40年,纺织纤维产业的发展前途是作为产业用纺织品的用途。为适应某些资源枯竭和应用要求的提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全球国民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2)纺织纤维结构组成将有重大变化。当前纺织纤维结构组成中,天然纤维仍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几乎占了一半。今后常规天然纤维将逐渐缩减。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人口暴增,现有耕地将全用于种粮食。关于全球人口增加的形势,联合国已经做了30年的连续研究并做了多次预测。从2000年开始,联合国多次的2050年的人口预测数为76亿,2009年修改为92亿,2010年4月修改为93亿,2011年2月修改为94亿,2011年10月30日,全球人口已经突破70亿。预计2035年开始,全球耕地即使全部用于种粮食,也将不能满足人类需求。而中国在这一点的变化更快,2009年开始,中国从粮食净出口国变为粮食净进口国。

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年研究,制定了一条基本指导方针:现在纺织纤维材料利用的原料来源只能走一条路,就是用可以再生的、可以降解的、可以循环的、对环境友好的生物质资源,克服原料枯竭的问题。除了常规纤维棉花的棉田无法扩大,牛、羊等产肉要求已显著高于产毛。

化学纤维中合成纤维的原料,目前主要为石油天然气化工原料,属于短期不可再生的资源,地球所有储存的石油和天然气将于2050年全球枯竭。因此,化学纤维的原始原料必须另觅出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要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所有纺织纤维的生产必须根据地球资源现状进行大调整。

(3)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高性能、新功能纤维开发将日新月异。面向航天、航空、军工、机械、电子、交通、建筑、农、林、牧、渔以及体育、休闲的新需求,迫切提出高强度、高模量、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热、耐高温、耐低温、比重轻、绝缘、导电、防磁、导磁、吸水、防水、阻燃、防熔滴、导光、遮光、保温、导热、耐腐蚀、化学触媒等一系列高性能、新功能纤维开发的要求。

(4)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高性能纤维、新功能纤维要求降低成本。高性能纤维和新功能纤维从研发到产业化生产至少需要30年时间。以碳纤维研发为例,我国从1975年开始碳纤维的研发,至2005年30年间,没有明显的成效。近几年,按照中央的指导精神,产学研相结合,近4年碳纤维的产业化研究有极其重大进展,产业化生产能力突破11000吨。目前的高性能纤维、新功能纤维不仅性能和功能要求高,同时资源有一定限制,需要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而且为适应社会广泛需求,要求创新发展低成本的生产技术。

第2篇: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

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更深更广方向的发展以及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应用范周还在不断地扩大,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领域中。在工业生产中,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分配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都已被大量采用。机器人正在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被工业界广泛应用。从而,相继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它们包括:瑞典的ABB Robotics,日本的FANUC、Yaskawa,德国的KUKA Roboter,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S-T Robotics,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1]。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像国际上著名公司ABB、Comau、KUKA、BOSCH、NDC、SWISSLOG、村田等都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的集成供应商。目前,日本、意大利、德国、欧盟、美国等国家产业工人人均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位于世界前列,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2、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降低制造成本,解决用工严重不足等口号的呼喊下,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面临的形式更是尤为的严重。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约占全球的1/8,仅次于日本、韩国,预计2015年中国的装机量会超过这两个国家,成为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自2009年以来,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到目前为止,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1/5;以教育、清扫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在国内也在逐步进入市场。随着我国门户的逐渐开放,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与冲击,因此,掌握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实际情况,把握我国工业机器人研究的相关进展,显得十分重要。

2012年,四种新型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哈尔滨研制成功。专家们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技术,新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在我国诞生。这四种工业机器人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风华机器厂等单位研制的华宇Ⅱ型弧焊机器人,华宇Ⅰ型点焊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部811厂等单位联合研制的东方1号喷漆机器人和国营星光机器厂研制的星光Ⅰ型直角坐标点焊机器人。

近年来,中国河南洛阳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但目前国内使用的机器80%是国外制造。位于洛阳工业园区的沃德福集团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将研发制造6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设备,达到年产1万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装配能力。该项目计划2014年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20亿元,不久将在这里首次实现先进工业机器人大批量生产制造。随着便宜劳动力时代的结束,可以预计工业机器人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仅在工业上,而且在服务、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一大批行业的发展,如高端制造业、制造业的个性化、医疗图像处理以及航空航天等。

近十年以来,在“十五”、“十一五”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通过研制、生产、应用等多个层面的不断探索,在技术攻关和设计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总的来看,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能够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2]。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工作站)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三、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在许多生产领域的使用实践证明,它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有着令世人瞩目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1、国外发展趋势

日本将机器人列为战略产业,韩国将机器人作为“增长发动机产业”,各发达国家政府早年通过制定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应用机器人,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机器人的研发设计,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普遍看好,各国都在期待机器人的应用研究有技术上的突破。从近几年世界机器人推出的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3]。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装配、焊接机器人采用了位置、速度、加速度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5)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6)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治系统,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美国发射到火星上的索杰纳机器人就是这种系统成功应用的最著名实例。

(7)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4]。

2、国内发展趋势

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七五”、“九五”、“十五”期间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还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应用遍及各行各业,但进口机器人占了绝大多数。科学院机器人“十二五”规划研究目标:开展高速、高精、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工作,建立并完善新型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研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控制方法并研制高性能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实现高速,高精度的作业;针对焊接,喷涂等作业任务,研究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作业技术,研制自动焊接工业机器人,自动喷涂工业机器人样机,并在汽车制造行业,焊接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将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长期发展工程为平台和载体,系统推进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和数字制造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跨越。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2012~2020年,基本普及数控化,在若干领域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为我国制造模式转变奠定基础;第二步,2021~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加快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是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未来几年,国内机器人研究人员将重点研究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高速高精度控制,智能化作业,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并在相关行业开展应用示范和推广。

(1)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标准

研究开放式,模块化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结构,工业机器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形成切实可行的系统设计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便于系统的集成,应用与改造。

(2)工业机器人新型控制器技术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研究具有高实时性的,多处理器并行工作的控制器硬件系统;针对应用需求,设计基于高性能,低成本总线技术的控制和驱动模式。深入研究先进控制方法,策略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工程实现,提高系统高速,重载,高追踪精度等动态性能,提高系统开放性。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建立模拟仿真环境,研究开发工业机器人自动/离线编程技术,增强人机交互和二次开发能力。

(3)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作业技术

实现以传感器融合,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上的可靠应用,提升工业机器人操作能力。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来进行实现协调和决策控制,基于视觉的喷涂机器人姿态反馈控制;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与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

(4)成线成套装备技术

针对汽车制造业,焊接行业等具体行业工艺需求,结合新型控制器技术和智能化作业技术的研究,研究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生产线上的相关成套装备设计技术,开发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喷涂线的喷涂设备的研制以及相关功能部件并加以集成,形成我国以智能化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成线成套自动化制造装备。

(5)系统可靠性技术

可靠性技术是与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建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保障体系是确保工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在产品的设计环节、制造环节和测试环节,研究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从而为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提供保证。

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化必须由市场来拉动。机器人作为高技术,它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机器人的研制、开发只有从技术上实现可能性大为原则选择机器人优先应用的领域,并以此为突破口,向其他领域渗透、扩散至为重要。

综合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现状,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正在超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微型化、多功能化及高性能、自诊断、自修复趋势发展,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向更大更宽广的应用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进长.回顾“十·五”展望未来——访“十·五”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01):1-6.

[2]王田苗.全力推进我国机器人技术[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2):17-23.

[3]中国机器人网().

第3篇: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对策;甘肃渭源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77-0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感受生产、体验生活的休闲方式。休闲渔业,就是利用现有渔业资源、设施,结合生产、人文环境而规划相应的活动,供人感受渔业生产并享受休闲、娱乐的一种产业。其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得到迅速发展。笔者结合本职工作特点,深入基层生产一线,通过走访、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对渭源县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提出休闲渔业发展的对策。

1 渭源县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休闲娱乐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一些养殖户和养殖场充分利用现有的渔业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休闲渔业。特别是近2年,发展速度较快。据调查统计,渭源县现有休闲渔业项目8个,经营规模14.67 hm2,总投资逾300万元,吸纳劳动力100余人,2013年接待消费者逾2万人次,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纯收入近100万元。经营地主要分布在渭河、洮河流域,投资以县内投资为主。

渭源县休闲渔业生产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兼用型。以养为主,以钓为辅,养殖池塘不进行垂钓,腾出一定面积的池塘,放入自产的商品鱼,专门进行垂钓活动。这是目前投资较小,效益较高的发展形式。全县有3家此类经营单位,其中三河口渔场有养殖水面6.67 hm2,年垂钓人数达5 000人次,2013年垂钓收入达80万元;胜利村贾月喜渔场有养殖水面1.33 hm2,年垂钓人数达2 000人次,2013年垂钓收入达20万元以上。二是娱乐休闲型。借助现有基础,投资建成宾馆、餐厅、娱乐场所,发展多种经营。主要有三河口渔场和峡城永丰现代农业综合养殖小区,三河口渔场新建餐厅、娱乐场所800 m2,接待游客人数多,效益明显,2013年垂钓收入达100万元以上;永丰现代农业综合养殖小区现有养殖水面1.67 hm2,配备餐厅、娱乐休闲场所600 m2,2013年收入达200万元。三是游钓型。建设商品鱼养殖池塘,引进商品鱼,配备一定的基础设施,主要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专人负责,开发旅游休闲项目。清源镇紫云山庄游钓渔场属于此种类型,现有池塘0.33 hm2,年投放商品鱼7.5 t,接待游客4 000人次,2013年收入达30万元[1-3]。

2 渭源县发展休闲渔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交通便利。渭源县位于兰海高速公路和天定高速公路交汇地段,316、212国道穿境而过,兰渝铁路即将建成,并且社站、交通优势明显,兰州、定西游客1 h就能到达,适宜发展休闲渔业。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渭源县作为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古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奇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景观。三是渔业生产发展迅速,建成了5个连片池塘规模化养殖基地,引进草鱼、鲢鱼、鳙鱼、建鲤、澎泽鲫、虹鳟鱼、金鳟鱼、革胡子鲶等名特优养殖新品种,开展连片池塘高产高效养殖、综合生态规模化养殖、休闲垂钓养殖等模式,全县良种养殖覆盖率达到70%。年养殖面积112.67 hm2,年产水产品182 t[4-6]。

3 发展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地方特点,认为推进休闲渔业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结合渭源县的旅游资源、水资源和现有养殖基础,规划了2个基地。洮河风情线垂钓娱乐基地与渭源县发展洮河风情线观光旅游经济相契合,洮河流经渭源县15 km,建有水库4座,水质清新无污染,空气清爽,沿途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休闲渔业。渭河沿休闲渔业基地建设紧紧围绕现有渔业基础,建设以三河渔场、胜利渔场为中心的休闲渔业基地[7]。

3.2 加大扶持,推进休闲渔业发展

一方面应加强资金扶持。金融机构应向休闲渔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休闲渔业项目建设和贷款贴息。另一方面应加强政策扶持。在发展休闲渔业方面,在税收、土地流转、投资环境等方面,充分享受渭源县“大招商、招大商”优惠政策,扶持休闲渔业发展。

3.3 打造品牌,拓宽休闲渔业市场

依托渭源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养殖基地、餐饮等设施的高品位建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服务水平,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品牌,如适合专业钓鱼爱好者的峡城水库钓鱼赛,适合休闲娱乐爱好者的乡野香农家乐游钓一日游,适合普通家庭的三河口烤鱼野炊等经典品牌。

(下转第282页)

(上接第277页)

3.4 加强宣传,提高休闲渔业知名度

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加强宣传,向兰州、天水、定西等地游客宣传渭源县的休闲渔业品牌,提高影响力,增强渭源县休闲渔业知名度,促进休闲渔业进一步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琛,包特力根白乙.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研究综述[J].黑龙江水产,2009(1):37-42.

[2] 陈明宝.我国休闲渔业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发展方向[J].中国水产,2008(5):81-84.

[3] 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内休闲渔业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5-27.

[4] 柴寿升,王刚.现代休闲渔业与传统渔业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18.

[5] 方海,谢营梁,李励年.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及我国休闲渔业管理对策[J].现代渔业信息,2008(10):17-19.

第4篇: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碳金融对我国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支持研究

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的大连市渔港发展对策

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黄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河蟹产业快速发展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河蟹之乡”江苏兴化永丰镇的调查

水产科研机构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创业历程及成长动力的扎根理论研究

标准化在促进渔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实践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撬动罗非鱼国内销售市场的几点思考

网箱鱼类排泄物收集碳汇系统与生态效能研究

推进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我国渔业水域突发污染事件分析

我国水产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研究

南非发展淡水养殖业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国际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风暴潮灾害损失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揭牌

大连水产学院参加中国航海日各种活动

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在台举行——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师生代表参会

我国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

现代渔业公共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法》之法律构架

我国政策性渔业保险发展探析

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试论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

从海洋综合管理的视角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基于舟山海域的实证考察

IUU捕捞问题之经济学透视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常见水产品安全指标在相关标准间的矛盾分析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上海市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现状和存在问题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的服务功能分析和品种选择

农产品贸易中价值标准设定与量化的探讨——以日本水产品进口情况为案例

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模糊测定——以风暴潮为例

美国青蛙成蛙健康养殖技术经济评价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渔业发展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的基础产业

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关于开展水域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渔业水域污染与渔业养殖生产

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建造技术及其市场前景

中国渔业生产: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需求主体的渔业金融供给路径探讨

税费在东山县单拖渔业捕捞能力控制中作用的实证分析

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化解思路

上海市渔民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关于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的思考

我国远洋渔业亟待国家重点扶持以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关于千岛湖发展休闲渔业的思考

新疆渔业发展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虾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实证分析

中国金枪鱼供应链物流分析

第5篇: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渔业;捕捞机械;标准;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fishing machinery standard which is based on fishing machine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shery standard system.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the standardization of fishing machine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should be achiev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mechanical technology of fishing,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tatus of fishing machinery standard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The standards of the domestic fishing mechanical problems in the main were outlined:the standard number of small producers involved in the standardization initiative is not high,input and inadequate and implementation efforts. It’s proposed standard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fishing machine direction: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fishing operations,conn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ystem.

Key wordsfishery;fishing machinery;standard;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development direction

长期以来,渔业捕捞机械质量安全倍受渔业管理部门和广大渔民的关注,是保证渔业捕捞产量与质量的关键,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捕捞机械标准作为渔业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捕捞机械技术改进、规范市场、提高我国渔业捕捞生产能力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捕捞机械标准的基础是捕捞机械技术,将新技术转化为标准,可显著地提升其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减少风险,增加效益,促进渔业的发展。并且标准化又是新技术的体现形式之一,标准化对科技创新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了摸清我国捕捞机械生产和使用实际情况,课题组走访了5个渔业大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福建。这几个省份都有不同规模的捕捞机械生产企业,通过现场走访和调研,了解到:生产历史较长,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基本都采用国标与行业标准来规范产品生产,一些企业还制定了以规范生产工艺为主的企业标准,但很少涉及到产品安全技术指标。有些小型私营、个体企业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本身无产品开发能力,更没有必要的检验条件,只能进行简单的仿制。在目前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一些企业会应船东的要求不按标准生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1捕捞机械技术研究进展

捕捞机械是渔船上为配合捕捞生产而配备的专用机械,按渔船作业方式可分为拖网、围网、流刺网、定置网和钓具等捕捞机械[1]。我国的捕捞机械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渔业船只从木帆船向机帆渔船和钢质渔船转型的生产进步,捕捞机械的研究在个别进口仪器或设备的基础上开始起步,到了70年代尤其是整个80年代,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中高压液压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捕捞机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捕捞机械技术水平跃上了新台阶,但在控制技术和自动化方面的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产品规格也相对较少。另外,生产企业对于捕捞机械的安全性能缺乏关注,导致渔民在作业过程中人身伤害的事件多有发生。

捕捞机械标准是我国水产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行业标准由渔业环境、资源、渔船、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渔具与渔具材料、渔业机械、仪器;渔用饲料、检疫防疫和渔药等标准组成,主要应用于水产品的养殖、捕捞、加工、运输、贸易等环节[2]。虽然我国的渔业捕捞机械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但多以产品标准为主[3],覆盖面不够广,涉及流刺网、定置网和钓具等捕捞机械方面则严重不足。

2捕捞机械标准的现状

2.1拖网捕捞机械

拖网捕捞是我国捕捞产量最高的捕捞方式,是用渔船拖曳囊袋形网具,迫使捕捞对象进入网内的捕捞作业方式。拖网捕捞机械主要包括拖网绞机、卷网机和辅助绞机3类。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捕捞机械技术而制定的国家标准,只有GB/T 15103-1994 绞盘机 技术条件。行业标准有:SC/T 6004-2002 海洋机帆渔船绞纲机;SC/T 6003-1999 渔船绞纲机;SC/T 8055-1994渔船手动拖网弹钩;SC/T 8056-1994渔船拖网弹钩滑车;SC/T 6016-1984渔轮绞纲机磨擦鼓轮;SC/T 8039-2001渔船尾部长滚筒。国外标准有:ISO 6115-1988造船 拖网绞车;ISO 6482-1980 造船 甲板机械 绞缆筒外形;BS MA 53-1975 船用甲板机械规范 深海用拖缆绞车;BS MA 54-1975 船用甲板机械 拖网绞车规范;BS MA 33-1973 船舶甲板机械规范绞缆机等相关技术标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作业渔船船体小、船龄较长,长期采用拖网捕捞方式,其配备的捕捞机械等设备相对落后。但是过度的拖网捕捞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极大,海洋渔业发达国家注重发展大型渔船,同时淘汰具有掠夺性捕捞的方式,优先发展选择性捕捞。为了保护资源,使我国渔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拖网捕捞机械技术相关标准的制订、修订。

2.2围网捕捞机械

围网捕捞是以长带形或一囊两翼形网具包围鱼群进行选择性捕捞的作业方式,是目前世界海洋捕捞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我国围网捕捞机械主要为绞纲机、动力滑车、舷边滚筒、尾部起网机、理网机等。国内相关标准主要为行业标准:SC/T 6005-2002 渔船围网起网机类型和基本参数;SC/T 8011-1994渔船起重钢索滑车。目前围网捕捞一般网次产量为50~100 t,最高可达250 t左右,世界围网捕捞产量一般约占海洋总捕捞产量的1/4。由于作业习惯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匮乏,围网捕捞机械难以得到推广,导致我国围网作业方式产量所占比例不高,也影响到国内相关标准的发展。对应行业发展方向,围网捕捞机械标准的制订将成为目前渔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3流刺网捕捞机械

流刺网捕捞是刺网捕捞中重要的一种作业方式,特点是能对鱼体大小的选择性强,有利于保护资源,为渔业发达国家常用。由渔船系带刺网网列的一端,船和网列一起随风、流迎着鱼类运动方向漂移,使鱼刺入网目。目前,利用流刺网捕捞方式作业的占据大多数。我国从事流网作业的渔船功率都较小,且大多数在近海和沿岸作业,捕捞机械简单,一般只配备卧式或立式绞盘。用绞机收纲,而取鱼和理网由人工操作[4]。流刺网捕捞机械多参照拖网捕捞机械与围网捕捞机械标准,并没有针对性,有许多相关标准的工作需要完成。

2.4定置网捕捞机械

定置网捕捞是利用桩、碇或锚把长带形的网列固定张设在鱼类通道上进行捕鱼。定置网捕捞可以获得多种鱼类,不必像一般渔船在大洋追逐鱼群,是一种节省能源的捕捞方式,可以和养殖网箱并用。定置网捕捞机械主要包括起网机、卷网机、起锚机和定置网打桩机等。目前,没有针对定置网捕捞机械技术的相关标准,需要加大这方面工作的投入力度。

2.5钓具等捕捞机械

钓具使用机动灵活,渔获物多为成鱼且质量较好,利于保护幼鱼。一些发达的沿海国家为保护本国的渔业资源大力支持发展钓具捕捞,并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注入科技含量,提高捕捞效率。具有代表性的钓具大体上有手钓、鱿鱼钓、竿钓、曳绳钓和延绳钓数种。目前,国产的部分钓具产品已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了,例如小型金枪鱼钓具。其他多数钓具捕捞机械在可靠性等主要性能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远洋作业需求,依赖于进口产品。国内钓具的标准已有立项,相关标准与科研、生产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实施。

3捕捞机械标准存在的问题

水产标准由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2种[5]。捕捞机械标准主要是由行业推荐性标准组成。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植下,渔业标准体系有了很大发展,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标准数量增加的同时,标准内容也不断拓展。但在全球渔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标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加上标准复审、修订不及时,致使不少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相比,水平明显偏低。

3.1标准数量少

我国捕捞机械标准最突出的问题是现行的标准不能覆盖目前市场上的所有捕捞机械产品,标准的缺口较大,没有根据当前的研究技术水平进行标准的研究立项。由于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和实际生产设备落后,所制定的标准比较强调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考虑技术参数、生产水平较多,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变化考虑不够,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及参数在产品标准中少有体现。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现行捕捞机械产品标准已落后于产品的开发、生产所涉及的品种范围,与捕捞机械技术的科研和生产没有紧密的衔接。一些标准制订、修订严重滞后于生产和贸易发展的需求,许多科研项目完成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利用,产业化程度低。

3.2生产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积极性不高

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检验和经营的重要依据。企业必须建立以产品标准为中心的技术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应由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基础标准、加工全过程标准以及产品检验的相关技术标准所构成。从实际情况来看,生产企业对标准的执行不够重视,企业采标率低,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以及新成立的私营小企业,无标生产情况还有存在。由于标准化生产的监督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成本高,导致生产者参与标准制定和使用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3.3投入与宣传贯彻力度不足

与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扩大相比,捕捞机械标准项目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体系,难以满足当前的行业需求。由于受到经费的制约,企业的标准化机制不完善,宣传与贯彻标准的力度不足,行业标准影响力不够,标准的实用性受到影响。

4捕捞机械标准的发展方向

4.1保障捕捞作业安全

目前,渔业捕捞机械行业安全标准工作还跟不上发展要求,应尽快立项开展渔业捕捞机械安全标准方面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重视产品的安全隐患问题,保障渔民安全生产。健全以捕捞机械安全性能、捕捞机械安全操作规范、捕捞机械安全管理规范等为主体的捕捞机械作业安全标准体系。在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金量的同时,提高捕捞机械的安全性能,以适应当前日新月益的发展形势。只有这样,我国捕捞机械企业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才能真正有实力与国外先进产品一争高低。

4.2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

加大国际先进捕捞机械技术标准的采用力度,但是作为捕捞机械行业标准体系,没有可整体采标的途径,只能根(下转第257页)

(上接第252页)

据行业的实际需要,不宜盲目行事、追求数量。经常了解国外捕捞机械生产、技术贸易等相关标准技术法规,跟踪其发展动态,再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制订、修订标准的原则,以改善我国目前的捕捞机械标准体系,缩小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力求与世界水平接轨。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修订,并提出有利于我国国情的建议。

4.3加强标准制定与科研相结合

加强捕捞机械标准制定与科学研发相结合是提高我国标准质量与接轨国际标准的基础。充分利用当前渔业科技资源,加强捕捞机械技术标准研究,为标准制订、修订提供先进的科技基础。捕捞机械标准的制定应保证其科学合理和先进性,同时也要注重其经济性和实用性。捕捞机械标准应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并与当前捕捞机械技术研究进展相结合,应密切关注高新技术在捕捞机械技术中的应用,及时做好标准与相关科技的衔接工作。

4.4重视标准的经济效益

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遵循市场化原则,基本形成了政府监督、授权机构负责、专业机构起草、全社会征求意见的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有关方的利益和要求,从而提高标准制定的效率,保障标准的适用性和影响力。鼓励企业注重组织标准化工作,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

4.5完善捕捞机械技术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应围绕一个特定的标准化目的而建立,体系的组成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使标准体系为实现技术和管理的有序化服务[6-10]。一个完善的捕捞机械技术标准体系应该是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涉及跨学科的标准体系[11-13]。健全捕捞机械相关的检验检测标准技术规范,检验检测是衡量标准体系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合格评定程序的技术支撑[14-16]。

5参考文献

[1] 宋树友.中华农器:第3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王玮,陈军,刘晃,等.中国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发展概况[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1):41-49.

[3] 刘丽珍.我国现有渔业机械、仪器行业标准体系状况及思考[J].渔业现代化,2006(4):3-5.

[4] 宋正杰.捕捞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48-158.

[5] 王玮,刘淇,王君.水产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J].渔业现代化,2009,36(1):67-69.

[6] 王玮.我国水产行业标准体系的构建[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18(2):222-226.

[7] 王玮,王联珠,沈建,等.水产品保鲜技术及其标准的现状与分析[J].渔业现代化,2009,36(6):66-69.

[8] 陈军.渔船绞纲机标准探讨[J].渔业现代化,1996(5):40-43.

[9] 孙妮娜,秦向阳,杨宝祝,等.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7(3):124-126.

[10] 王小凡.小型兼作渔船捕捞机械的配备[J].海洋渔业,1996,18(1):28-30.

[11] 董海.我国正在建设完善的渔业标准体系[J].现代渔业信息,2009(11):30.

[12] 李乐,房金岑,宋怿.渔业发达国家标准与科研协调发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水产,2009(11):13-14.

[13] 王能贻,方荣楠.对我国海洋渔船捕捞机械传动方式之浅析[J].渔业机械仪器,1991,18(5):40-41.

[14] 赵福波.我国渔船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水产,2007(11):65-67.

第6篇: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渔业产业体系 生态渔业 海洋经济 发展

河口区地处黄河入海口,海岸线长214.21公里,浅海海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沿海滩涂荒碱地567平方公里,宜渔荒碱地面积147万亩,沿海营养盐含量丰富,初级生产力高,生物资源多样,具有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一、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渔业基地

近年来,河口区紧紧围绕现代渔业建设,按照“展开东西两翼,实现错位发展”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结合东西部渔业发展特点,打造东西两个增长极。自2013年开始规划建设东营河口生态渔业区,该园区东起挑河、西至潮河、南起生态河滨海大道、北至-5米浅海等深线,面积100万亩,分为浅海50万亩、滩涂50万亩两大板块。渔业区建设期限为5年,总投资65.6亿元,分期建设,逐步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建设一流基础设施

近年来,实施了以保安全、惠民生等为重点的渔业设施建设,夯实渔业产业发展基础,渔区、渔村、渔民得到长足发展,渔港设施进一步完善。黄河口国家级中心渔港及海洋经济产业园推进顺利,目前已投入资金1.2亿元,所有基础工程已全部完工,2012年7月开港通航;产业园建设按照“港园一体”的发展思路,正在实施渔港综合开发和渔民村建设,努力打造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

(三)加大培植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升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渔业科技投入,迅速培植龙头企业,切实提供金融信贷扶持,项目扶持,推动渔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区已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基本实现了公司加渔户、产供销、技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运作。建成渔业合作组织16个,社员达1500余人;渔业协会4个,会员150人。培育养殖示范户200户,增强了渔业活力。

(四)双管齐下,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区针对渔业生产实际,时刻拧紧“安全筏”,推行水产品标准化养殖,落实“两项登记、五项制度”;积极开展水产品整治及药残抽检,近年来,共抽检14批次、122种水产品及苗种,抽检覆盖率100%,抽检合格率100%,开展渔业病害测报、渔户调查及池塘信息采集工作,连续5年实施卫生状况监控及贝类划型,从源头保障了水产品安全。

(五)强化科技引领,促进渔业上水平

近年来,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先后实施国家星火计划《浅海滩涂贝类规模化养殖》、《渤海梭子蟹规模化繁育及养殖产业化开发》等渔业科研项目23项,解决了一批重大的关键技术难题,与中科院海洋所联合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文蛤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硬壳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区现有渔业从业人员1.1万人,其中渔业科技人员38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0人。

二、存在问题

(一)海洋渔业受市场影响大,渔业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

以海参为例,近年来,海参品类逐渐向大众消费品回归,海参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但受近来市场及“三公消费”和福建、浙江等地海参养殖业膨胀的影响,海参市场受到严重冲击,海参价格一直维持低位。目前,海参育苗、养殖成本价格不断上涨,但海参苗种及成参价格持续走低,使养殖户的养殖成本翻倍。据了解,春季鲜参价格在40-50元/斤,苗种价格60-70元/斤,市场处于低迷。

(二)海洋渔业发展起步晚,特色优势不明显

海洋渔业发展起步晚,标准较低,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低质贝类品种多,名优特精品种少;粗放养殖面积多,工厂化养殖、立体养殖、多品种精养少;直接出售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这种对资源缺乏综合利用和对产品低层次开发,导致了收入不高,效益低下。目前,我区养殖品种大约10余种,但名优特精品种只有海参、大闸蟹、沙蚕、梭子蟹、对虾等。

(三)新型渔业经营主体薄弱,带动作用不强

目前,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较快,在渔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组织领导力、配套服务缺位、政策扶持不够、主体规模较小、组织管理松散。各种渔业养殖合作社发育不充分,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家庭渔场刚刚起步,还无法适应当前渔业生产高速发展的需要。

(四)海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近海海域污染源增加,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是通过入海口污染、水养殖污染等等。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海洋生物产卵育幼海域破坏严重。海洋生态体系失衡,生物栖息地面积大海幅萎缩,传统海洋经济资源匮乏,海水养殖品质下降。同时,区内有几条排河水质不达标,尤其以潮河最为严重,造成一定程度的海水污染,需加大监管力度。

(五)渔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支撑力有待完善

河口区养殖规模较大,模式多样,品种多而杂,但目前全区现有渔业技术人员38人,渔业技术推广人员9人,仅占渔业从业人员的1‰,水质、病害检测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对数量多、知识层次不高、以家庭为主的养殖户来说,养殖病害监测和预防与防治工作仍是完全凭经验进行,导致渔业病害的频繁发生,给水产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养殖面积减少,养殖产量下降,部分池塘减产、绝产、闲置,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影响了全区渔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建议

(一)加快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渔业

为有效开发近海资源,加快传统渔业优化升级,我区依靠特殊的海洋区位,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渔业生产实现了由单一养殖向综合育养过渡,形成了梯次分明的海洋渔业产业带。重点发展浅海贝类、海参育养、立体养殖和溴盐加工,逐步形成了渔盐一体、高效生态、循环利用的发展格局,有力的带动了海洋渔业向设施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西部,依托100万亩生态渔业区建设,大力发展渔盐一体化和浅海增养殖,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生态示范区;东部,以黄河口中心渔港和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发展港口经济、海洋服务业、海产品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集渔业生产、加工、仓储、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海洋产业基地。

(二)发展外向型渔业经济,加快实施渔业产业化

一是加大渔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现有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重点扶持和保护,坚持“五指并拢,攥紧拳头”的投入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培植华春公司、通和公司等龙头企业,促使其迅速膨胀规模,提高效益。二是抓好渔业基地、龙头企业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从规模、水平、外向型经济三方面入手,加快标准化渔业体系建设,切实改善水产品品质,加快培育渔业市场主体。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产品品位,打造“黄河口”产地品牌。全力培植华春、振宇、通和等一批产品特色突出、信誉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促其扩规发展,打造区域型龙头企业,提升国内外市场知名度。

(三)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加快渔业科技体系建设

一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广泛招揽科技人才,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依托大院大所的科技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引进人才及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发展优质高效渔业。二是渔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渔民群众的技术素质。三是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渔业质量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渔业环境监测、渔业行业标准化等四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

(四)强化环境保护,涵养恢复海洋资源

实行开发与保护并举,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合理调控海洋渔业养殖规模,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深入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不断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增强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海洋综合管理,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大对排河污染的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第7篇: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北海市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日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北海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优厚的政策优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就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而言,北海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寻求北海与东盟国家、港澳台合作的新支点,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蓝色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也将成为实现北海海洋经济“二次创业”、促进北海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一带一路”战略给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加快完善陆海空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建设。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全面加快港口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沿海城市港口合作,积极打造开拓通往东盟国家沿海城市的客货海上航线,打造西南、中部地区重要的出海港和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北海与东盟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大力发展客货空运,同时加快合浦至湛江铁路、广西沿海高速公路建设,连通粤港地区进入东盟的路上通道,进一步拓展北海的海港和空港辐射服务腹地,构筑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二)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现有海洋产业优势。近年来,北海市依托独特的政策、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海洋经济产业优势潜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激发和挖掘。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海洋产业格局、人力资源、市场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将成为北海市主动作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作用的重要支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北海海洋经济发展打造一个更为有利的新平台,更加有利于推动临港产业和滨海城市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带动能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促进北海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对接与融合,完善海洋经济合作机制协调机制,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北海利用这种资源配置的有利局面,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开发平台层级,在建设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对海铁联运、口岸联动、跨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显著提升海联铁运能力规模和等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二、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优势。北海市位于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和海南经济特区的结合部,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对内是我国西南地区走向东盟、走向世界市场的门户和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陆路大通道,对外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地区连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北海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重要枢纽。

(二)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北海市濒临北部湾,而北部湾是我国四大优良渔场之一,渔场面积4万平方公里,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渔场内栖息着各种经济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头足类近50种,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2013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已达到10.02万亩,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6万多亩。

(三)产业基础优势。“十二五”以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支撑北海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北海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临港工业等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盐业、海洋油气、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均有所突破,北海市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为实现北海市海洋经济“二次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优越的政策优势。北海市由于优越的地理区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享有国家、自治区的优惠政策,包括沿海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保税区政策等。同时,在新一轮推动海洋开发区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北海市享受的政策更加优惠,在自治区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海洋产业成为广西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三、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海洋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传统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为345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227.39亿元,年均增长值为45.47亿元,全市海洋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然而,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盐业、海岛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占比不足四成,传统海洋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初见端倪,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海洋经济总值中的地位已有所下降,海洋油气业、海洋采矿业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业等第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新兴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在海洋经济产值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水养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逐步上升为海洋支柱产业。

(二)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北海市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沿海发达城市、国外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经济产业优化升级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1、海洋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方面是海洋经济三产结构比例不f调。2014年,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61%,而二三产业总和仅占不到四成,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水开发与综合利用、临港新材料等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重较小;另一方面北海市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为主的临海产业体系,但在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完善的产业体系、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和具有良好规模效益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2、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首先,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目前,北海缺少直通东南亚的国际航线,出口货物全部要经过香港中转;自2013年政府开始培育北海至香港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以来,班轮有所增加且班期相对稳定,但由于周边城市对物流航线的补贴力度更大,导致货源流失,船公司单边物流问题比较严重;加上部分港口设施年久失修、生产设备陈旧、事故率偏高、通航效率较低,不少企业被迫选择从其他港口或选择别的方式出口货物,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抵消了北海的资源、人工成本等优势。其次,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由于北海尚未制定市级层面的关于海洋生物医药业的长远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研究平台、海洋生物技术人才欠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再次,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保险、法律服务等生产业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3、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粗放。第一,海水养殖业发展粗放。近年来,虽然北海市的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养殖结构不合理,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难以提供高品质的货源;第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区域品牌意识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水产品专业市场;行业管理水平不高等等。

4、近岸海洋资源开发过度,海洋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北海市近年来的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围填海项目不断增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增大的趋势,海洋景观、资源和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工业项目与生态景观的海域使用竞争性愈加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海洋生态环境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市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一)利用“一带一路”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健全现代临海产业体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北海市推动电子信息、海岛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升级转型带来新机遇。北海市应通过“一带一路”产业转移和承接,在实现区域合作的前提下,构建多层次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北海海洋产业的规模和层次,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加强海洋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重点建设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海水利用和海洋能源开发,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集聚规模和水平。

(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做大做强现代临海产业。第一,建设海陆空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海洋运输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北海港口建设,在港口与城市布局、港口用地用海、临港工业布局和集疏运体系建设等方面科学规划,通过加大国内国际航线密度,推进港口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北海港辐射带动能力,把北海港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客运中心、散杂货中转基地和集装箱转运中心;二是打造航线结构完善的运输体系。拓展国际航线,开通至东盟国家的运输航线;三是加大国内航线客运高速化、旅游化的比重,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积极培育涠洲航线旅游运输模式;四是建立专业化船队,形成液体散货、干散货、集装箱和特种物资专业化运输系统;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打造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中心;五是全面提高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手段的等级和网络化水平,提高港站的装备水平,形成干支相接,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适应航运和临港产业跨越式发展趋势。第二,发挥临海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临海产业。一是积极发展炼油及下游石化工业。利用石化工业产业链长的特点,坚持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带动石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二是积极引进新材料产业下游深加工企业和物流配套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园;三是要积极打造修造船基地,通过引进培育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造修船企业,打造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船舶及配件产业集聚区;以船舶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和集约化海水养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与休闲渔业,提升渔业经济素质与效益;二是借鉴大连、青岛等地的经验,选择一些适合北部湾养殖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力发展近海自然养殖,发展高附加值海产品的养殖业;三是借鉴山东发展远洋渔业的模式,通过组建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化远洋渔业股份公司,逐步淘汰近海捕捞小渔船,购置一批大功率,装备先进设备的大型渔船组成远洋船队进行远洋作业;四是积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与国内外著名渔业公司合作,采取引进、嫁接、消化、创新、联合等方式,培育发展壮大北海的现代渔业企业;五是要大力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利用国内主要媒体对北海市优势海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北海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海产品品牌;六是学习义乌市建设国际小商品市场经验,积极发挥北海区位、交通及海洋资源等优势,打造面向东盟、服务全国的南方最大海产品集散中心和全国知名的海产品交易市场。

(四)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构筑“海上丝绸之路”绿色生态屏障。一是加快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固废、废气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对主要江河入海口和各类陆源排污口的监测管理。二是加大港口、船舶污水及垃圾处理力度,提高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加强废弃物的海上倾倒管理,倾废船必须在指定海域倾倒作业,强化倾废管理报告制度。加强海洋工程和船舶溢油的管理,严防海上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规范海水养殖行为,合理控制养殖品种、规模和密度。三是加强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俊生.“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8.

[2]程帅杰,钱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江苏省海洋产业经济调整分析[J].才智,2015.22.

[3]王双,张雪梅.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理论界,2014.11.

第8篇: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优化

一、产业结构相关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进行现状分析。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也包括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

二、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平稳,并逐步放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2014年占GDP总值的9.1%。第二产业增长快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GDP的比重最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仅次于第二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并于2012年占GDP的比例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43.1%,而第三产业占到47.8%,超出第二产业不到5个百分点。

(二)三次a业内部存在问题

1.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农业和牧业在农业总产值内部占比最大,最近几年有下降趋势,随着交通运输变更加便利以及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内陆地区对海鲜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渔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将会增加。

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首先,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率低,占将近40%的人口只创造10%的国内生产总值。其次,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低,每年经中央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研成果约为1万项,但其中可用于推广的只有30%,与部分发达国家的90%以上的推广率形成巨大反差。最后,互联网与农业尚未深度融合,比如如火如荼的生鲜电商,比如方兴未艾的农业互联网金融。

2.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工业存在的问题频频暴露。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钢铁、煤炭等资源性行业,冲击着实不小。《中国智慧矿山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52.4亿元,同比下降4.2%。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388.6亿元,同比下降62.6%。

在采矿业处于萎靡的阶段,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不容乐观。当前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高增长时期的10%以上下降到目前6%的水平,已经低于GDP的增速。这里既有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供给和需求错配也是重要的根源。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性能还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和企业升级的需要,巨大的国内有效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海外购,,及产品品牌形象不佳等问题。

事实上,我们也已经看到建筑业总体下行的态势,以房屋建筑为主的建筑企业,新签合同出现下降,部分已经签署的合同要么推迟开工,要么停工。钢铁、煤炭、水泥、玻璃行业已经长期产能过剩,这些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在同一时期,建筑企业的日子似乎要好得多。从长远看,建筑业产能过剩将在所难免。

除此之外,第二产业还存在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受困于“价值链”低端、资源环境压力大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3.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如今服务业的产值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约70%,一些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的这一指标甚至接近80%。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快速上升的经济地位迅速成为各国在寻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部门投资的增长,尤其是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同时,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将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将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第四季度起,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为3.5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持平。吸纳就业能力高居三大产业之首,2014年就业人数为31364人,远高于第一产业22790人,第二产业23099人。在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下,服务业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美国是世界上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强的国家,强大的服务贸易实力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健康发展。在改善其国际收支和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服务业中,美国的现代服务业又一枝独秀,占全球现代服务贸易较大比重。我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低层次服务业占比较大,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不足30%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三、产业结构优化思路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各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及调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提升农业的规模操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的协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的背景下,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展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提高我国农业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优化传统产业供给结构

首先,化解绝对过剩,淘汰供给绝对过剩的行业,重点治理钢铁电解铝玻璃水泥等绝对过剩行业。引导结构性过剩产业的优化升级,不断挖掘有效需求,进一步提升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不断优化传统产业供给结构。当然,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要配套的就业政策,更不能忽视需求侧改革。尊重市场,并以透明的方式制定规则。让市场在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美国以新能源驱动产业新格局,欧盟通过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紧密结合发力,日本采取持续高效产业政策引导长期需求和未来产业布局。我国也应该在发展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传感网、物联网、信息网络产业中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四)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大力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业在结构和供给总量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服务业潜在的需求一直没有被有效地释放。促进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和生活业优化升级。今后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售后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产品设计。以及生活业,养老健康服务,饮食调理服务,医疗用药服务,娱乐健康服务。

第9篇:国内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业;产业协调度;产业化;产业高度

一、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地位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因此,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1 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水产品加工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如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1%,渔业经济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7%,而同期我国水产加工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5.8%,产值比上年增长19.2%。无论产量还是产值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整个渔业。而且2005年水产加工产量的增长速度也高于2004年。在水产加工业中,增长较快的有冷冻水产品,比上年增长21%;鱼糜制品比上年增长35%;干制品比上年增长7%;藻类加工同比增长15.5%;罐制品同比增长19.62%。其他水产加工品比上年增长16.48%。珍珠产量比上年增长48.6%。

2 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T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营销产品,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2005年我国水产加工业在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努力下,克服了国外对我国水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水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冷冻产品向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发展。2006年,深加工水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6%,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深加工的发展,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渔业增效,2006年深加工对虾出口占对虾出口总额的83%。

3 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渔业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

中国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品种、技术不断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水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路径,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对特色渔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不仅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而且丰富市场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品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利地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尤其是海外市场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 水产加工业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由2004年的1426.6332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799.4233万吨,实际水产加工品总产量由2004年的1031.9943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332.4807万吨。2006年冷冻水产品产量为819.7581万吨,占加工总量的61.5%。因此,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水产品加工能力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初步加T、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且追求多样化、系列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加丁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质量卫生意识大大增强,品种结构合理,产品多样,并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

2 在水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领域,中国的科研和加工能力崭露头角

中国提取河豚毒素成功并取得高纯度的结晶,从而获得美国FDA认可并进入国际市场,结束了日本公司独霸市场的局面。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为中国水产品深加T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 加工企业走向集中并基本形成了一系列出口加工园区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水产加工业十分重视,分别制定了优惠政策,加上外资企业的积极介入,这些地区水产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主力军。这些地区水产加工品的产量和产值以及出口贸易额都占到全国八成以上。

4 加工行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逐步走上了品牌战略的轨道。水产加工企业特别是那些龙头骨干企业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视自己产品的注册商标和市场形象。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一些大宗水产加工品中被品牌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三、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产品加工业在沿海与内陆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水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内陆水产品加工能力薄弱,与内陆水产品的产量份额不符。

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加工品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沿海水产品加工相对来说技术比较先进、产品种类多、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大。2004年山东、浙江、福建、广东、辽宁、江苏、海南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2.8%,从企业投资情况看,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辽宁等几个沿海省份。

尽管内陆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高达42%,内陆水产品加工业在整个水产品加工业中力量却非常薄弱,内陆水产品加丁量占总加工量的比重不足10%。内陆水产品加工原料主要是淡水产品,开发的产品主要是传统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低;企业以个体私营为主,龙头企业少、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出口产品少。

2 水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提升有限,初级加工品依然统领市场

(1)加工比例较低。中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产量仅为水产品总量的34.8%。而日本、加拿大、美国和秘鲁等国家的水产品加工产量达60%90%。据FAO的统计,2004年,世界水产品产量的61%(8600万吨)用于多种类型的加工,59%(5100万吨)的加工产品用于供人类直接消费的冷冻、盐渍和罐装产品,剩余的为非食用目的。中国超过77%(3700万吨)的水产品(4750万吨)为人类直接消费,其中大部分为新鲜类型,余下的量(估计1080万吨)被用来生产鱼粉和其他非食用目的,包括直接用于水产养殖饵料。加工品比例低,与总产量不相称,影响了我国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我国水产品加工仍然以冷冻、冰鲜等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加工深度不够,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加工品附加值不高。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50%还处于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40%左有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不到10%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2006年我国水产加工总量为1332.4807万吨,其中冷冻品和冷冻加工水产品达到819.7581万吨,占到了加工品总量的61.5%。随着技术的进步,对水产品进行冷冻越来越倾向于仅是作为一种保存方式,根本不能称作“加工”,这样计算,我国水产品的加工率就更低。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深加工”产品,许多只是产品形态、包装式样上的改变,尚无法真正达到“深加工”的层次和档次。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水产品几乎只能作为原料和半成品出口,不仅售价低,而且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与渔业大国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如,中水集团在非洲东岸的毛里塔尼亚近海捕捞软体鱼类,并就近以原材料形式转销往欧洲,山东渔民也是将在黄海捕获的海产品就近送到韩国近岸,直接向韩国渔商交货,自己不能深加工。

3 加工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目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已成为水产品上市和出口的最大障碍。国内市场上,有些私营企业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工艺条件不严格,产品不进行必要的检验即流入市场;有的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而不顾原料品质好坏或在加工过程中掺假使杂,人为地造成水产品的二次污染;在流通环节,一些不法商贩滥用添加剂甚至违禁药物和化学品进行水产品保鲜或处理,没有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又无统一的货源渠道,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在国际市场上,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中,虽然已有不少通过iso质量认证及haccp认证的,但是许多企业不严格按照haccp生产,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具备较高认证水平的企业还不多。其中,同时获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认证的企业则更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