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路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 评价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应用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脑梗塞导致偏瘫的老年患者6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分析两组护理的效果。 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BartheI指数为(62.35±2.19)分、FMA评分为(63.59±5.3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路径;脑梗塞;偏瘫;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78-03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脑梗塞的病死率有所缓解,但其导致偏瘫的几率仍居高不下。脑梗塞致偏瘫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生活的质量,而且还会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有调查显示,在脑梗塞导致偏瘫患者中开展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质量[1]。该文主要就该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及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并总结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次所选68例研究对象均整群选自于该院接收并治疗的老年脑梗塞导致偏瘫患者中,根据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分组,每组均34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60~76岁之间,平均(68±1.25)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61~78岁之间,平均(69±1.63)岁;研究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进一步对比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该次所选研究对象均参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2]确诊,且均经头颅CT及MRI证实。该次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会、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均为单侧偏瘫,无肢体畸形者。所选研究对象均排除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排除短暂性脑缺血者,排除合并出血液性疾病者;剔除治疗中出现感染、呼吸衰竭及出血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病情监测、用药护理及出院指导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①护理:护理人员应尽量给予患者健侧卧位,保持患侧上肢的前伸,并在上肢的下方置一高枕,并在患侧下肢放置一个长枕;同时,保持患侧膝关节、髋关节处于屈曲位。选择患侧卧位时,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患侧肩前伸,前臂旋后、掌心向上;健侧的下肢在前、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自然弯曲。此外,护理人员应每隔2 h变换一次,以防压疮;但在变换时,护理人员应避免头部的扭曲。②给予患者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先进行大关节的活动,然后再进行小关节活动;先活动健侧,再活动患侧;3次/d;活动期间,应以关节不痛为最佳。待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包括:屈膝、屈肘等,但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应把握好训练的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③加强对患者语言认知功能的训练: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音乐、广播等来刺激患者大脑,增强其语言感觉;同时,护理人员还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来提升患者语言能力;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并耐心引导患者开口说话。训练时,首先以单句为主,然后在提升训练的难度。④日常生活指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穿衣、洗簌、解扣、如、握笔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给予其站立行等训练。⑤心、肺及脑部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瞳孔等,有轻微脑水肿者,可给予其冰枕以降低颅内压力;对于病情较重者,可给予其呼吸机辅助治疗;对于呼吸功能较弱者,护理人员可遵医嘱给予患者插管通气。
1.4 效果评定
采用BartheI指数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其中,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强;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其中,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运动能力越好;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同时,对两组护理后康复效果进行评定,其中:护理后患者肌力强度至五级,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为显效;护理后患者瘫痪肢体的机体提高二级,部分生活能自理为有效;肌力无变化,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5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BartheI指数、FMA评分
护理前,两组BartheI指数、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护理后BartheI指数、FMA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2.2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NIHSS评分
护理前,研究组NIHSS评分为(22.36±2.31)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21.96±3.26)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为(6.32±0.58)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4.25±2.33)分;两组护理后NIHS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
2.3 对比护理后两组的康复效果
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使得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加之,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合并基础疾病较多,致使脑梗塞后发生偏瘫的几率较高,给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给予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进而促进患者受损大脑的修复和重建,提升其生活及生存的质量[5]。
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内容较多,不仅包括、关节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的护理,而且还包括心肺功能的康复护理;将其用于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中,能够大大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6]。该次研究中,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研究组,其护理后,研究组BartheI指数为(62.35±2.19)分、FMA评分为(63.59±5.3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开展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清强,王同慧,王永峰,等.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外伤偏瘫患者治疗中的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25.
[2] 梅杰民.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出血偏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278-279.
[3] ⑿,王美玲.综合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8):79-81.
[4] 陈艳,李春利.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8-10.
[5] 蔡美娟.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5):513-514.
[6] 赵习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357-1358.
[7] 张延红,赵晓丽,王东.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0):1564-1566.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路径;ADL;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81-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 CNP)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1]。
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死亡率为(116.0~141.8)/10万。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致死率缓慢地持续下降,从而使存在躯体障碍的幸存者增加。幸存者中约有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3]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地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进行的一系列基本活动。康复护士运用所学的康复知识按照CNP标准化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提供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护理服务,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CT 或MRI 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 101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2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人员培训。组织科室参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路径的概念、目的、特点及应用。
1.2.2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的制订。对患者进行评估,针对进食、转移、修饰、入厕、穿衣、大小便控制等的评估结果进行日程康复训练计划表,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计划,主动参与ADL训练。
1.2.3实施方法。两组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验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1)进行护理。护士必须按照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观察、分析康复进度, 实施相应的康复训练内容, 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等。护士长随机进行检查评价。
1.3评价标准
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4]。
表1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护理路径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康复护理路径,增加了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和满意度
在实施护理路径中,护士按照路径计划表预定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患者和家属住院期间掌握了相关康复知识、训练方法,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2康复护理路径,提升了康复训练有效率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急性期介入临床,并保持连续性,明确康复的目的及重要性,在康复护士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显著提高了康复效果。
3.3康复护理路径,指导和协调了护理工作,提高了护士素质
护理工作必须沿路径内容进行,由康复护士负责具体落实。每日的工作重点和内容随病情发展而不同,可使其有预见、有计划地工作。护理路径对低年资护士指导性更强,使她们很快投入工作,促进了她们学习专科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5]。
3.4康复护理路径,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意识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能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康复护理意识和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是护士与医生及其他人员共同合作,以提供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路线,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照护计划[6]。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能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开始针对ADL能力的评定和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对脑卒中的康复,不能只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时间、生存率,还应注重患者ADL能力的评估和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早期介入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36.
[3]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3.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4.
[5]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104-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57
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能解除髋关节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和稳定关节,并防止畸形,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有着积极作用[1-2]。目前THA是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最成熟并且是最有效的手术措施,是一种治疗效果十分确切的手术[3]。随着THA的手术技术日益成熟,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是医务工作者值得重视的问题,康复训练效果好坏影响了远期疗效[4]。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由路径成员,根据某种疾病、疾病的诊断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按照CNP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来接受护理,是为一类特殊患者所设定的住院护理图式[5]。笔者所在科室自2012年对4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实行CNP的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骨科住院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90例,均并发有患髋局部疼痛,影响肢体功能,按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17例,女28例;年龄26~83岁,平均(64.93±12.63)岁。对照组男17例,女28例;年龄38~89岁,平均(64.56±11.8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与护理,由责任护士随机实施护理内容及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骨科护理常规的基础上使用CNP进行全程护理。由护理专家及管理者成立CNP小组,由1名护士长担任组长,4名护士为成员,学习CNP的相关理论、应用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同时结合医院的情况及以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特点制定具体护理措施。CNP小组以术后时间为轴线,于术后不同的时间点,考虑患者需求,总结制定对应的护理措施。组织小组成员CNP的相关措施进行讨论,进行调整和完善。然后根据修定好的护理措施制定护理路径表,便于护士在临床的应用和参考,并针对表格内的相关内容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负责护理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CNP的内容,(1)手术日:患者回房后与麻醉师做好手术交接工作,给予吸氧及多功能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定时记录。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各种引流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保证各引流管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做好引流管的护理。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痛泵。护理,术后平卧位,并保持患侧保持外展中立位,穿防旋“丁”鞋,可有效防止髋关节脱位[6-7]。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并发症。(2)术后第1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认真记录,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保证各引流管的通畅并观察引流情况。适当使用镇痛措施,减轻患者疼痛,使用患者配合功能锻炼。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指导合理功能锻炼,根据肌力情况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和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嘱患者家属按摩患侧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功能恢复。(3)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继续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主动锻炼、加强患肢按摩,同时需要进行上肢的肌力练习[8]。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4)术后第3天:根据患者肌力恢复及X线检查情况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训练,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正确地进行,以不疲劳为宜。(5)术后第4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抗阻伸膝训练、直腿抬高抗阻训练,锻炼小腿及大腿细节部位的肌群。加强患者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纤维素的饮食。(6)术后第5~10天:根据肌力情况练习坐位、坐位到站位,利用辅助器协助行走活动,注意安全和保护患肢。(7)出院随访:指导患者出院后锻炼。出院随访至少3次:第一次电话随访在出院后7个工作日内,第二次在出院两周内,第三次在出院后一个月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1个月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达标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CNP以患者为中心指导护理工作,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CNP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笔者所在医院在患者在入院后,先由当班责任护士把采用专用的CNP表,按照表中内容对患者进行介绍,向其解释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其后每日责任护士按照当日的CNP内容进行病情观察,每次完成工作后作上的标识,让患者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自主参与到疾病护理进程中。观察组对下肢静脉血栓、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了主动干预措施。研究显示促进了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P
3.2 CNP以患者为中心协调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达标率
CNP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形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促进信息交流。笔者所在医院在本研究过程中责任组长负责指导责任护士,核对每天的进度和结果。责任护士每日根据路径上的指示,对患者的需要进行评估,显著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达标率(P
髋关节置换术大多数老年患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功能锻炼方法、康复技巧,影响患肢功能恢复[12]。CNP是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日程式的计划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执行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计划目标,并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了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了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节约卫生资源是非常必要的。CNP能有效控制医疗卫生费用,CNP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范丽霞,杨爱玲,邵红,等.礼仪镜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10):42-43.
[2]于杰,范少地,王仁,等.人工髋关节翻修21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275-276.
[3]张江平,陶红梅,杨朝霞.延续性护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47-48.
[4]管铁群,谢贻丽,江旭,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230-232.
[5] Mateo M A,Neuton C.Managing variance in case manage-ment[J].Nurs Case Manag,1996,1(1):45-51.
[6]孙丽云.骨科患者的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1,10(2):41.
[7]张杰敏,黄素碧,张兵,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髋关节结核、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54.
[8]杨蟾秋,孙玉红.临床路径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10(2):63.
[9]曹金华,孙瑞兰.应用CNP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1):99-100.
[10]凌燕,张群.CNP对人工髋关节患者功能锻炼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0,14(7):850-851.
[11]林燕,彭凌.CNP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家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7,24(3):12-13.
【关键词】优质护理;健康体检路径;一般体检护理;效果比较
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相关变化导致不少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上升,因此定期接受体检的人数越来越多,通过定期体检可以有效发现身体潜在问题,起到有效预防和早期治疗的作用;但是我国现今体检体制和流程存在着一定问题,效率不高,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1-2],本文主要就健康体检路径和常规体检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现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目标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期间我院体检中心接收的需要体检者190例,其中男97例,女93例,年龄55-75周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35±5.64)岁;按照随机分配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统计学比较无意义。
1.2入选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未有认知障碍或是精神病史;
(2)所有参加患者均未有重大器官功能障碍,生命体征稳定;
(3)所有患者文化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4)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知情并自愿参加。
1.3体检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体检流程下接受一般的护理体检方法,观察组则采用健康体检路径模式,具体操作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体检需求,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体检路径表;其次通过开展知识培训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体检知识培训,帮助患者了解定期进行体检的意义和目的,充分掌握体检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再来在体检过程中需护理人员全程跟随进行指导并维护好秩序,按照科学的理论依次进行体检项目,尽可能实现最合理、最科学的体检;最后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健康体检报告收回,检查其完成情况,发现不合理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研究分析,必要时要求患者进一步检查;在整个体检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用热情友好的服务态度、礼貌周到的接待指导方式帮助患者快速有效的完成体检。
1.4疗效评价和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护理有效程度(比较项目包括接受体检的时间、体检效率和体检可信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护理总有效率和患者护理满意率作为观察指标;拟定下列标准:显效:体检时间短,可信度高,体检效率高有层次;有效:相对一般体检来说,体检时间缩短,体检过程顺畅无意外情况发生,体检可信度较高;无效:上述三点任意一点不吻合;患者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一般三个等级。
1.5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所有计数资料(n,%)和计量数据(x±s)分别用卡方和t检验,P<0.05时统计学比较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的比较
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比较有意义。
2.2两组患者体检相关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体检时间较短,效率高,体检可信度更高,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比较有意义。2.3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程度的比较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比较有意义;观察组显效人数远远超过对照组,其护理有效程度更高。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和自身需求制定的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通过自身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素养对患者进行知识培训、心理疏导及制定合理有效地饮食方案和适当的体育锻炼,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的服务态度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是以人为本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3-4]。本实验研究采用的健康体检路径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种体检方式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和体检时间,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体检效率,减少了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依次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不仅能够使检查结果更具可靠性和准确性,还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部分检查给予患者带来的伤害;该种体检方式下,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到体检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了患者和医患人员之间的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5];同时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所学知识和积累经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得到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升华和发展[6];总而言之健康体检路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当然现阶段要实现健康体检路径的普遍应用非常困难,但是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体检模式中健康体检路径将是主流方式;这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支持[7-8]:首先医院应该加大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合理范围内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来提高护理质量,利用更为先进的仪器进行身体检查,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组织培训,提高选拨审核的人事标准,致力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全面完善医院的规章制度和体检具体操作流程,促使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规章流程做事;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并实施分明的奖惩制度,保证体检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工作人员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细心的服务态度,尽量发掘护理人员自身的潜质并进行明确的分工,实现责任制护理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当然患者在体检过程中也要积极配合,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摒弃心中偏见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张丽芳.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3,(13):281-281,282.
[3]周贵兰,叶春燕,刘询等.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9):1139-1141.
[4]魏芙蓉.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13-15.
[5]徐锡梅,宣立娟.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311-312.
[6]张利华.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9):196-196,198.
[7]谢泽娟,钟晓珊,陈嘉迪等.观察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3):1292-129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哮喘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2008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中哮喘的诊断标准。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相关检查确诊;④无严重的心、肝、肾及其他肺部疾;⑤年龄18岁以上,哮喘病史1年以上;⑥意识清醒,能协助护理并完成指标评定;排除标准:①全身器质性疾病;②合并过敏性鼻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他疾病者;③智力障碍;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8~75岁,平均(45.5115.3)岁。病程4个月至20年,平均(9.514.2)年。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0例,中度44例,重度16例。将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由科室成员共同进行讨论,结合喘患者的健康需求、患者的具体情况、本科特点及专家意见,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为纵轴,护理内容为横轴,按照路径表的内容实施护理,具体如下:
1.2.1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①入院当天:热情的接待患者及其家属,并进行自我介绍,对患者入院评估。常规入院指导,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家属宣教哮喘的发病机制、诱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等医学知识,适当进行用药指导。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如:当日抽血、X胸片等。遵医嘱进行治疗,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治疗的依从性。②入院2d:根据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评价第1天的治疗效果,协助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和肺功能检查等,并介绍其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所用药物的作用、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饮食、吸氧、指导③入院3~4d:积极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完善各项检查,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口服药物、静脉注射以及雾化吸入等)。治疗过程中教会患者做深呼吸动作,引导患者咳嗽、咳痰以及转换。根据实物过敏原的检查结果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饮食指导、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冒,避免重复感染。通过口头教育、健康宣教手册,开展健康教育等方式,结合患者的性格及家属的文化背景、职业等继续哮喘知识宣教(诱因、发作先兆、治疗、保健以及康复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只有长期遵医嘱治疗才能控制病情,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干粉吸入剂和气雾剂的吸入方法,多采用现场演示方法。讲解饮食支持的重要性,与患者家属一起结合患者的饮食喜好制定食谱,注意患者的饮食禁忌和营养摄入。④入院5- 6d:继续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对前4d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鼓励提问,对未掌握的部分进行再次讲解,确保患者及其家属熟练掌握治疗技术和健康知识。⑤出院日:发放哮喘防治手册,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自我监测病情的方法、家庭护理方法,口服药物的使用方法等,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办理出院手续。嘱咐其按时复查。
1.2.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实施诊疗工作,小组人员检查程序落实情况,完成相关护理后在临床护理程序表的相关内容位置打丫,未完成打x 。对于未完成的内容当班护士必须在记录单中记载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每日护士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士一起查房,检查护理的实施情况,询问患者的建议,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实现护理质量的可持续改进。
1.3评价指标:①病情管理能力: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哮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疾病的认知(相关医学知识、治疗方法、转归和预后等)、药物的使用、情绪管理、症状管理、服药依从性、生活行为方式,每个项目包括5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5分,评5级标准,总分为30 ~15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病情管理能力越好。②肺功能:血氧饱和度(SPOz)采用SpOz仪测量不吸氧状态下患者的末梢SpOz . 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采用AS307肺活量检查仪测量。护理前后分别对以上指标进行检测。③哮喘积分:包括日间症状积分和夜间症状积分,均按照患者的严重程度评分0~ 3分,0分为无症状,3分为症状严重,影响生活。④住院时间;⑤住院费用。
1.4统计学护理:使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士s),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病情管理能力比较:观察组在疾病认知、情绪管理、症状管理、用药依从性等症状管理能力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及住院费用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的FEV 1, Sp02高于对照组,哮喘积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以胸闷、咳嗽以及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的医疗技术还未能够对哮喘病进行彻底的根治,但通过有效的护理能够改善患者不利于治疗的行为,较好的控制哮喘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带病期间的生活质量。临床护理路径是美国20世纪推行的一种融入了成效管理概念的新护理管理模式,其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手段为纵轴,具有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特点,是近年来最佳的护理方法。近年来,众多学者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哮喘患者的护理中,发现其能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护理效率,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早期康复;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c)-0176-03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ZUO Xing-mei OU Jie-song CHEN Qiu-m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89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n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IHSS score and Fugl-Meyer score(P>0.05).After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NIHS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Fugl-Meyer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Brain injury;Neurological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颅脑损伤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交通创伤已成为导致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占52.95%[2]。颅脑损伤除积极对症治疗及防治并发症外,早期康复训练同样重要,因为颅脑损伤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行为感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部分患者神经元修复与再生,促进运动、感觉功能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4]。本研究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共89例,依据SAS程序生成随机数表,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41.25±9.13)岁,病程(8.35±3.11)h。GCS评分为(8.47±2.96)分,颅骨骨折12例,脑挫裂伤13例,颅内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6例。观察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45±10.01)岁,病程(8.65±3.25)h。GCS评分为(8.56±3.01)分,颅骨骨折14例,脑挫裂伤10例,颅内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5例。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患者经过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确诊颅脑损伤诊断[5];②年龄18~65周岁;③发病至入院时间短于24 h;④伴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⑤排除发病前患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患者;⑥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⑦排除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研究内容与分组方法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颅脑损伤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治疗、胃肠营养、保持呼吸道通常、高压氧治疗及随意锻炼。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于患者病情稳定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6] 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病情,对于烦躁、焦虑患者重点对待,耐心细致地交流,使患者建立起信任,了解患者所面对的问题,积极处理,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1.2.2 “三管”护理 对患者进行“三管”护理,即气管套管、导尿管及胃管。护理人员重点关注患者进食期间气管套管状态,定期清洁气管套管,关注患者监护仪相关指标;对于胃管,进食时关注患者有无呛咳、反流或误吸,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护理。
1.2.3 针对性护理 每天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冰棉棒擦拭患者口腔,有助于提高神经反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几率,护理人员应辅助患者翻身、拍背及咳痰,必要时采取机械辅助排痰。
1.2.4 早期康复训练[7] 于患者病情稳定时,遵循从小到大、合理适度的原则进行功能锻炼,依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手段,具体如下。①卧床期护理:发病后1~3 d患者处于脑水肿期,此时患者只能进行卧床基础训练,长期卧床会导致关节、肌肉运动功能降低,或引起性低血压,此时应对患者偏瘫肢体进行外旋、外展、按摩、摩擦、揉捏等刺激,有助于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指导患者进行卧床肢体运动,可沿着床沿进行“划桨”运动,2次/d,持续约30 min/次。②离床期护理:此时患者病情稳定可下地活动,锻炼患者进行日常行为如上厕所、坐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基础的屈伸运动,或进行伸展、蹲下站立等活动,但运动量不宜过大。③步行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可在平衡杠内进行跨步训练,或在拐杖辅助下,进行两点步行训练,康复期间可使用理疗仪器对功能障碍肢体进行刺激。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情况,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8](NIHSS)进行评定,NIHSS量表分值范围为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运动功能分别从上肢、下肢、平衡及四肢感觉恢复、关节活动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量表[9]进行评定,Fugl-Meyer量表总分为100分,低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8周生活质量情况,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100)进行评价,QOL-100量表共有100个条目,分为六部分构成,每个领域皆按照100分计算,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NIHS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情况的比较(分,x±s)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100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领域及社会领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100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大部分是由于创伤导致,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颅脑损伤早期救治除对症支持治疗外,临床上多忽视了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性,从而造成颅脑损伤后遗症发生率高。研究表明[10],颅脑损伤早期,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接受康复训练有助于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颅脑损伤后的神经元是不能完全恢复至发病前状态,故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例如运动、感觉、平衡功能等,但是部分神经元可通过外界刺激代偿,生成新的神经元[11]。本研究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心理护理、“三管”护理、针对性护理及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小于对照组,但运动功能却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本研究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烦躁的情绪,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12]。“三管”护理主要针对患者气管套管、胃管及导尿管护理,可以起到降低颅脑损伤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的几率。针对性护理主要是加强患者日常生活护理,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康复训练通过对肢体的运动刺激,加强脊神经后角传入刺激,反馈性地刺激患者大脑皮层功能重建。此外,通过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状态,有助于损伤神经元恢复,改善大脑重塑性。杨锦霞等[13]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护理还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康复训练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护理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14-15],部分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各种并发症例如压疮、肺部感染、骨质疏松、静脉血栓等影响,不能尽早接受康复训练,故护理人员也应重点关注并发症针对性地护理。韩瑜等[1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还可以降低颅脑损伤术后后遗症的发生率,并且还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领域及社会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在早期康复护理下预后优于对照组,这是通过对患者肢体训练、康复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护理达到的效果,使患者掌握康复技能,在出院后能够持续锻炼,改善神经、肢体功能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两组患者环境领域、信仰领域得分无明显差异,说明个人对环境适应能力及信仰早在颅脑损伤前就已建立,且颅脑损伤对患者环境领域、信仰领域无较大影响。
关于康复护理的时机选择问题,部分研究认为在患者病情稳定48~72 h之内应接受康复训练,病情稳定时应使患者颅内压24 h稳定在2.7 kPa之内,并且没有神经系统损害的进一步提示。同时,针对颅脑损伤易瘫痪肢体分布,最早易出现功能障碍的是髋关节、肩关节,故康复训练中应重点关注髋关节与肩关节的训练[16]。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改善神经、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简单易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钱金明,郭志强.颅脑损伤基础研究的新进展[J].医学信息,2015,28(11):343.
[2] 黄纯真.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5,1(1):45-48.
[3] 陈映红,徐从蕊,孙明翠.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2):144-145.
[4] 夏玲.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1):208-209.
[5] 张延龄.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14-220.
[6] 东志远.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270-271.
[7] 周艳霞.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8):148-149.
[8] 蔡业峰,贾真,张新春,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4-498.
[9] 陈瑞全.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5:1-45.
[10] 佘会英,闫保良.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5,37(16):2529-2531.
[11] 李丽,王琴,李淑君.早期康复护理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7):776-777.
[12] 陈正宏.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3):303-304.
[13] 杨锦霞,章灵芝,苏燕,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2):118-120.
[14] 甘春苗,许剑恒,何照文,等.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136-138.
[15] 韩瑜,高韧,徐增良.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6):877-879.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功能康复
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主要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骨盆骨折。目前针对老年髋部骨折临床中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但是老年患者想要恢复关节的自由性不能仅靠手术治疗,还需要后期的康复训练,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1]。介于此,本文分析对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分析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经过MRI检查手段符合髋部骨折的诊断标准[2];②受试者愿意接受该种治疗。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在58-76岁之间,平均年龄(68.11±1.03)岁。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67.98±1.0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护理内容包含:①医院成立专门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其他小组成员均是具备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②建立临床护理路径表,表格内容的制定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康复师共同决定,主要包含入院介绍、患肢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以及针对疾病采用的不同护理内容。③患者入院后向患者介绍医院科室情况,做好基本的辅助检查,了解患者的睡眠、饮食情况等等。④术前:做好各项检查,查血糖、电解质,观测患者生命体征[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的开导患者,介绍医院在这方向的成功率,举出成功案例缓解患者忧虑等不良心理。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⑤术后护理:对患者搬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平稳,嘱咐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者伤口渗血情况,敷料是否清洁。保证患者伤口引流通畅。嘱咐患者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在患者大腿间放软枕。观察患者远端血运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加强对患者的功能锻炼。责任护士每天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格进行护理,组长随时检查护理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部康复程度,总共100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比较两组Harris评分情况
对照组优8例,良12例,中5例,差5例,对照组优15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观察组优良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效高质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疾病的康复有着积极意义[4]。本次研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一方面是通过统一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实现对患者的护理,另一个方面是发挥临床护理路径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目的。通过制定标准的护理流程,让护理人员能够有计划的根据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明确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护理目的。同时联合患者得到患者最大的护理支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5]。从另外一种角度而言,临床护理路径就是让护理人员的工作有迹可循,有目的的进行护理工作。通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增进护患关系,患者更加愿意配合进行主动的功能锻炼,有利于术后恢复。完善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都有完善的防护准备,这一点有利于护理人员最快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功能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优8例,良12例,中5例,差5例,对照组优15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观察组优良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的护理中,能够强化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彦国,于共荣.临床护理路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
19(12):2053-2056.
[2]张亚英,薛静华,吴成华.临床护理路径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功能康复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 22(05): 122
-124.
[3]潘丽然.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4,52(22):130-132.
【关键词】颈椎骨折 高位截瘫 前路手术 康复护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4岁,汉族,住院号:291434,于2011年1月1日15时许,患者在工地干活时不慎被飞落的大木板砸伤后脑勺,当即倒地昏迷,约10分钟后苏醒,自觉颈部疼痛,胸以下肢体无知觉,不能活动,即由家属急送至我院,急诊行CT检查示:“颈椎多发骨折”,遂以“颈椎骨折”收入我科治疗。查体:头后部可触及一血肿包块,颈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双上臂、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肘肌、前臂曲伸腕肌肌力III级,躯干胸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完全消失,双下肢肌力、肌张力0级,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CT示:颈椎骨折伴截瘫。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首先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反应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消除其忧虑。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预后告知患者及家属,让其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及风险,以取得合作和理解。其次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或请术后患者现身说法,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气管推移训练 因颈椎前路手术中需将气管牵向对侧,以显露手术视野。正确的气管推移训练可显著降低血压、心率、呼吸及吞咽次数在手术中的波动幅度,同时也避免因手术牵拉导致气管塌陷、气管软化等,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风险。方法是陪护用2~4指将气管持续向非手术侧推移,必须将气管推过中线,20~30min/次,训练3~5d。因为维持训练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须告知患者此训练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使手术能顺利进行。
2.3呼吸功能训练 高位截瘫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肺活量下降,术前可通过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训练肺功能,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提高有效通气量,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 康复护理
3.1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
3.1.1保持肢体功能位,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在骨折时期,因瘫痪肢体无力,故应使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下肢髋关节保持伸直位,外侧放置枕头或沙袋以防髋外展、外旋,膝关节下可用软枕垫起,使两膝屈曲,踝关节处于90°中间位,用枕头或纸箱抵位,防止足下垂,保持踝关节功能位。 转贴于
3.1.2按摩患肢,预防肌肉萎缩 家属对患者肢体由近向远,依次按摩,对驰缓性麻痹手法宜重,时间宜短;对痉挛性麻痹手法宜轻,时间宜长,2~3次/d,每次约15min,以防止肌肉萎缩。
3.1.3功能锻炼和功能重建 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与患者受伤至康复计划实施的时间相关,康复实施越早,所需住院时间越短,而功能康复越多,并发症越少。
3.1.4初期锻炼 由于卧床期患者,在骨折早期,因瘫痪肢体无力,应使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床上锻炼是整体训练的基础。包括:翻身训练;上肢自动或被动训练,可用握力器、握小球等辅助训练;下肢锻炼以被动活动为主;腹部肌肉锻炼。
3.1.5恢复期锻炼 在床上锻炼的基础上进行离床活动。包括:(1)起坐自由后,练习上下轮椅,开始由他人协助,慢慢靠自己上肢支撑力达到转移的目的;(2)站立训练:下肢随意运动未恢复以前主要靠自己上肢的支撑力及腰背肌、辅助器具进行,顺序是扶床站立-依扶站立-自己站立,练习站立的同时依靠上肢支撑力进行下肢活动;(3)行走锻炼,站立稳定后由专人保护进行行走锻炼。
3.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上下肢运动基础上尽早锻炼患者生活中自理能力,如进食、排便等,随着训练的加强,患者体质恢复,可进行手工操作的练习和轮椅上各种动作的练习,如床与轮椅的转换,轮椅与便池的转换等。
4 出院指导
出院前应为患者制定计划和防止并发症发生的措施,并教会家属康复训练方法,以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康复治疗。嘱继续加强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加强功能锻炼预防费用性肌萎缩,嘱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少吃甜食及易产气食物,每日按摩腹部2~3次,促进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大便失禁的病人,训练病人定时排便,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洁,防止周围皮肤糜烂。嘱患者家属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压疮;致残程度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12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逐渐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发率、病死率逐年上升。脑卒中患者每年可增加200万人,当前幸存者有700万余人,其中40%的患者中度残疾,75%的患者已经丧失劳动能力[1]。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 way,CNP)属于当前医疗卫生机构中一组成员为患者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均按照这种护理模式的流程进行,其主要是借助流程图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有序的、有效的护理服务。当前部分文献已经报道了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相关成果,但是大部分均属于定性分析,本研究则采用组间对比形式研究了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MRI或头颅CT进一步确诊。随机地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67),其中观察组42例患者发生昏迷,对照组39例患者发生昏迷,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肢体瘫痪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路径制定和实施具体过程为:第一,组建以本院神经内科牵头的专家组负责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和实施,主要由神经内科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药剂师、营养师、工作绩效好的护理人员、康复师和后勤人员组成;第二,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的计划,由专家组成员制定患者诊断治疗标准及每日的工作项目、实施计划,明确临床监控指标和医疗评估指标。采用流程图的形式,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检查、诊断、治疗、护理、出院指导等为纵轴。例如,患者在入院第一时间即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吸入氧气,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输入甘露醇降低颅压,同时完成有关检查。对小便失禁患者行导尿治疗,昏迷患者使用气垫床,保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准备好抢救器械,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第2天加强对患者口腔和皮肤护理,待其生命体征稳定时,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如摆放抗痉挛,为患者日后肢体康复训练奠定基础,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入院3 d内,应给患者饮食护理;第三,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认真执行图表中每项措施,对已经完成的项目做出明确标记,并在备注栏填写具体实施情况。未完成的项目应该着重分析其中的原因,分析变动情况;第四,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由专人负责每天对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后的结果与实施数据做对比分析,并在专家组内部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完善计划中的护理路径,使之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对照组患者采用非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措施和方法均遵照医嘱进行。两组患者的肢体康复评估方法均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标准。
1.3 统计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值以(x±s)形式表示,以t检验进行组间结果比较,以P
2 结果
比较两组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压疮发生率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由专家组共同研制,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依照此流程接受治疗和护理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加快康复速度,提升了医疗和护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临床护理路径还为医院广大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流程化的工作模式,使其护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衔接,保障其本职工作得到高效执行。同时,鉴于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程序化的工作模式,有助于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治疗和护理的进程中,使其明晰每天的治疗与护理计划,知道每天的每段时间患者有哪些治疗与护理工作,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50%~70%的存活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语、肢体残疾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和压力,因此应该强化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3]。在临床护理路径下,患者的康复程度明显提升,其作为一种程序化的工作方式,能够使繁杂的护理工作变得清晰而有次序,护理人员能够有固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沟通和交流,指导患者在床上康复训练的和注意事项,同时可以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使其协助护理工作,加快患者语言和肢体方面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护理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不仅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而且提升了患者康复程度,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入院治疗的满意程度。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为患者提供了从入院到出院的全方位、立体式医疗、护理服务,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探究。
[参考文献]
[1]邵欣,李峰.脑卒中一级预防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44-546.
[2]邢小丽.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华西医学,2009,24(12):3239-3240.
[3]陈美荣.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7(7):16-18.
[4]蒋晶红,尚立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0,18(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