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能源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发展;煤炭企业;问题;策略分析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给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环境污染形成一定的破坏,而随着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的绿色发展的提出对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在循环经济的绿色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相关煤炭企业绿色发展渠道,这就成为当前急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所以,要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就必须要能够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绿色发展。
一、煤炭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性探讨
(一)绿色、低碳经济时代的道路成为煤炭企业绿色发展的关键
在对传统的经济学企业而言,就仅仅是针对企业的经济系统进行选择,不涉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发展和企业的经济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要从绿色经济的角度出发,对煤炭企业的运营模式提出新的质疑,要想克服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污染,就必须要能够加强对绿色发展战略的研究。这就需要涉及整个煤炭企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系统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很多的煤炭企业都是属于高污染企业,都是一些非可持续发展的运营发展模式,在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企业要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统一出发,另外一方面,要能够从煤炭工业的绿色发展角度出发,以绿色发展经济理论为主要依据,从而实现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
(二)绿色发展战略是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煤炭的开发历史和经济体制等一些方面,我国煤炭企业至今还是沿袭着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特别是“三废”排放量大,对煤炭开采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从而使得企业和整个的国民经济付出很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管理,在新时期下,这就需要企业能够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思维,实行绿色发展战略。从某个角度上说,实施绿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实现企业集约型经济增长,还能够实现企业的生态环境和科技型的发展,从而能够极大提高现代企业发展的生态科技文化含量,能够有效构建煤炭企业的经济、文化和资源之间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三)煤炭能源节约发展的需要
煤炭能源是现代社会运行所必要的动力,没有煤炭能源,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停滞不前。这里笔者所提到的煤炭能源,煤炭资源国家的工程建设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特别是和煤炭能源消耗相关的生产利益链息息相关的产业,如果对煤炭能源的消耗量太大,这就很容易造成能源危机,尤其是这其中煤炭资源是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没有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这样很容易造成能源危机,因此,我们要对煤炭能源的进行节约,也是绿色建设的一部分。首先,要减少浪费,优化各项煤矿开采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为煤炭能源的节约打下基础。其次,要更新设备,研发新的技术,利用新型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煤炭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能源的节约。最后,国家也应重视能源的问题,对能源的消耗,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对能源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立法保护能源。另外,还应不断进行新能源的开发,缓解我国当前遇到的能源紧张的问题,为我国煤炭能源企业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煤炭企业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研究
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行业不可避开的问题,煤炭行业不仅仅占用大量的耕地,而且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对大,所以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对环境的改造较大,这更加重了我国煤炭绿色发展道路上造成一定的阻碍。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的发展和建设,都要与环境相适应,避免环境、生态等问题的出现,以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高速度,无疑是饮鸩止渴,是不符合可持续原则的,因此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进煤炭开采施工的环境友好型发展。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当前的技术已经有能力支持这一发展模式,因而当前煤炭开采工程的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对于环境友好型的煤炭工程建设,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的思想转变
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一定要有核心思想进行指导,这就需要在煤炭企业内部进行思想统一,转变原有的生产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就必须要煤炭企业内部宣传有关企业绿色发展战略的转型策略,从而能够使得全体煤炭企业员工对绿色发展战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准确地定位,让企业员工尽快转变自身的定位和角色,更方便煤炭企业开展绿色发展战略的行动。
(二)在煤矿矿区上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煤炭开采是属于一种长期的施工过程,煤炭开采时间较长,所以煤炭企业的开采本身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对于一些煤炭开采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改变当地环境的例子,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长期的困扰。因此,笔者认为煤炭开采应当尽量因地制宜,尽量避免对当地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不破坏当地环境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煤炭开采的相关工作发展。首先煤炭能源企业就应当对当地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根据环境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开采实施方案。其次,使开采实施方案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不至于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其次,煤炭开采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进行环境的改造,而这种改造应当是温和型的,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手段,保证煤炭开采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最后,我们应当建立责任负责制度,实现煤炭开采区责任的分区责任制。煤炭企业要能够对当前的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负责,从而促使煤炭开采过程与环境相友好。
(三)从煤炭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绿色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让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步入一个绿色发展的时代,要能够针对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设计,从而让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可以有一个可以依赖的目标规划,并能够实现相关发展目标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不但要能够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的,还应该是要结合煤炭行业发展未来导向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来轨迹来进行判断,煤炭企业要能够切实根据市场反馈过来的信息,对煤炭产品进行绿色加工和深加工,能够对市场进行有效预期估算,才能实现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样的,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才能够确保做出的战略规划能够帮助我国的煤炭企业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另外,笔者还认为我们应当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的绿色煤炭企业能够在法律制度下有序的运行。例如,法律中要明确规定煤炭企业的消耗量范围,并进一步明确的标明责任的承担,并明确惩戒手段,从而使得煤炭企业的绿色化改革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促进煤炭企业绿色发展战略的进程。
三、结语
随着我国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加大,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逐渐加大,这必须要能够对我国相关的能源企业进行约束,而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引起了很多人关注,但是,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要能够及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战略计划,能够更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剧院;节能减排;绿色施工;BIM;T60;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缺口日益严峻,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筑施工一向都是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大多数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忽视节能减排与绿色施工,造成持续性的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因此我司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在绿色施工方面的要求,通过采取相应的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助推了绿色施工理念在慈溪大剧院项目的实践。
2 工程概况
慈溪大剧院工程由市政府投资兴建,是慈溪市“十二五”重点工程,也是宁波市重点工程项目。由1142座的大剧场、500座的多功能厅和7个共1000座的影院组成。建成后将是慈溪市展示文化内涵和提升城市形象品味的标志性建筑,是慈溪市的艺术殿堂和文化地标,也是中建五局重点工程。
作为一个当地标志性工程,项目部从开工就将节能减排和绿色施工放在项目经营的重要位置。本着环境保护与减少能源消耗的基本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工程施工和项目日常生活中积极推广和实施绿色施工技术与节能减排措施。除采用已成熟的节能减排和绿色施工措施之外,通过研究并实施新工艺和新技术,助推实现慈溪大剧院工程“四节一环保”。
3节能减排和绿色施工措施
3.1节能措施
3.1.1生活区路灯采用声光控开关,减少照明电能的消耗;
3.1.2现场平面布置图经过精心规划,所有的材料都处于塔吊覆盖范围之内可直接通过塔吊直接运输至作业面减少材料的二次运输能源消耗;
3.2节地措施:
3.2.1基坑开挖中支护采用喷锚技术,即采用预应力锚索锚入土体,表面采用喷浆混凝土进行覆盖形成止水帷幕,达到基坑支护效果。该技术减少了基坑开挖放坡的坡度,减少土方开挖和建筑用地的使用。
3.2.2在场内规划出土方堆积场,共堆土3万余方,确保与整个工程所需回填土方一致。该措施不但减少了土方外运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而且减少了场外堆土对土地资源的浪费,达到了节约土地资源的效果;
3.3节水措施
在混凝土结构养护方面,对结构柱采用塑料薄膜包裹养护、楼板采用养护毯或薄膜养护,剪力墙采用喷水养护,不仅保证了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同时节约养护用水。
3.4节材措施
3.4.1大剧院圆柱均采用定制钢模施工,方柱模板均采用黑胶板进行配模,有效节省木模板的使用;
3.4.2板筋马凳采用塑料定制马凳,拉钩采用钢筋废料加工制作,有效节省材料使用;
3.4.3现场制作板厚控制插杆,严格按规范控制现浇板厚度,避免混凝土浪费,节约混凝土用量;
3.4.4钢筋采用直螺纹连接,比绑扎和焊接节省了较大钢筋用量;
3.4.5采用木方接长技术,将短木方接到所需使用的长度,实现节省木方用量40%;
3.5环境保护措施
3.5.1现场扬尘控制
(1)现场土方采用封闭式的车辆外运,禁止泥土暴露。对现场条件允许和能够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采用冲洗的方式将现场的土以泥浆的方式用泥浆泵抽到指定地点;
(2)场内道路均采用混凝土进行硬化封闭,并对于局部土方回填处采用草皮覆盖,减少土壤外露,对硬化道路定时进行清扫和洒水湿润,达到安全文明标化工地要求;
(3)主要出入口设置洗车槽,对所有出入的车辆进行清洗,避免车轮泥土污染道路;
3.5.2水污染防治
(1)生活区食堂生活废水经过隔油池隔油后排入市政排水系统,厕所设置化粪池,所有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后进行排放;
(2)施工现场所有使用的油漆等化学物品一律不排入市政或者自然水体中,都经过集中处理。
4主要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4.1基坑垂直支护技术
我部在深基坑施工中利用三轴水泥搅拌桩全断面套打施工,将整个基坑形成封闭体系,隔离周边土体及地下水,形成稳定的止水帷幕,有效的保证深基坑土方开挖阶段的干作业施工,并与内面型钢网传力系统形成了一种由基坑深层土体受力来抵抗周边土压力的自稳定基坑支护体系。
与传统基坑支护相比这项新技术极大缩短了工期,方便了土方开挖,使施工协调变得简单,仅用50天便完成了深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工作;本技术施工机具轻便,施工方法简单灵活,材料造价低;采用垂直支撑体系,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约用地;而且外附的槽钢和工字钢及预应力锚索在浇筑完剪力墙之后可以回收利用,为支护施工节约了近一半的成本;整个支护施工过程中未使用或产生污染物,未对周围河流等环境造成污染。(见图1)
4.2 西班牙屋玛T60塔式支架技术
本工程为多个剧院及影院,具有空间高、跨度大的特点,支模系统是整个工程材料使用和消耗的重要部分,本工程通过对传统钢管脚手架、贝雷架、T60塔式支架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和策划,最终选用西班牙屋玛T60塔式支架作为高大支模架的支撑体系,实现了T60塔式支架首次应用在国内大型房建工程。(见图2)
4.2.1 T60塔式支架系统采用镀锌低合金高强钢管,材质为Q345,自重轻、承载力大且自成三角稳定结构;塔式支架每个构件为标准构件,搭设简单方便,外形美观。
4.2.2施工中采用在建筑物外地面搭设成型,通过塔吊等垂直运输设备进行吊装落位,不占用施工绝对工期。其中对于大剧院舞台中心区49.2米高的支模体系能够有效缩短工期50天,节约工期,降低材料租赁成本。
4.2.3 T60塔式支架拼装简单,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及机械,有效的节省了能源的消耗。与传统钢管脚手架相比,节约钢材用量60%,材料周转速率为普通钢管脚手架的1.5倍。
图1 舞台中心区深基坑垂直支护图2 T60塔式支架搭设施工
4.3 BIM技术
本工程将BIM技术应用于总承包管理,通过以下方法实现节能减排与绿色施工;
4.3.1 通过BIM软件平台的碰撞检测功能,实现建筑与结构,结构与幕墙、钢结构、机电安装以及设备等各个不同专业图纸之间的碰撞,预先发现图纸问题,及时反馈给设计,避免了后期施工因图纸问题带来的停工以及返工,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减少后期项目管理成本,也为现场施工及总承包管理打好铺垫。(见图3)
4.3.2 本工程标高多、洞口多、细部节点复杂。一张或多张平面图纸不能直观的反映出这些复杂节点的形状,让现场管理者难以想象出真实的结构,无从针对性的进行施工。充分利用BIM模型的可视化,以及方便简单的三维标注,直接导出三维视图,进行现场三维交底,使得现场施工不再依靠平面图纸,不仅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也可以直接实现对现场操作工人的交底,避免因理解不当而造成返工现象。
图3 BIM技术碰撞检查图4 三维交底
4.3.3 采用BIM技术建立三维的现场平面,这与常规的二维CAD平面相比,不仅直观的显示出了各个静态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得现场平面布置更加合理,效率更高。通过将工程形象进度与现场平面相结合,利用BIM模拟各个阶段现场施工时各种材料堆场的布置以及材料进出场线路,以最终决策各个阶段优化的平面布置,形成最优的方案,提高生产施工效率,减少场内材料二次转运等方面的能源消耗和材料损耗。(图5)
4.4 砌体工程新型拉结筋技术
本工程砌体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进行砌筑,我司在满足相关规范及当地标准的前提下,通过采用“L”型铁片代替拉结钢筋,实现砌体与框架柱、梁的拉结。“L”型铁片为140×85×75×1.2mm,间距同砌块尺寸为600mm,通过“L”型铁片代替常规钢筋拉结,不仅实现钢材节省60%,而且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图6)
图5 主体施工阶段三维平面布置图6 “L”型铁片代替钢筋拉结
4.5 PET自粘防水卷材施工技术
本工程防水均采用PET自粘防水卷材,与普通沥青防水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图7)
1.不用粘接剂,也不用加热烤至溶化,只需撕去隔离层,即可牢固地粘结在基层上;减少现场溶解对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施工简单方便减少人工投入节省。
2.具有橡胶的弹性,延伸率极佳,能很好地适应基层的变形和开裂。
3.有自愈性,即卷材在遭遇穿刺或硬物嵌入时,会自动与这些物体愈合为一体,故仍能保持良好的防水性能,减少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坏造成的损失。
4.耐腐蚀:该卷材具有很好的耐酸,耐碱,耐化学腐蚀(铝箔卷材的表面部分例外)在各种环境中具有优良的耐老化性能,减少工程维修投入节省材料和维修消耗。
本工程采用该种防水卷材施工,不仅减少材料投入和人工机械的消耗,而且保证环境不受污染。
4.6 泡沫混凝土施工技术
本工程地下室建筑层原设计采用加气混凝土碎块进行填充,不仅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地下室填充密实度低。我司通过技术变更,成功采用泡沫混凝土代替加气混凝土碎块进行施工,两者相比较泡沫混凝土具有以下优点:(图8)
1.本工程泡沫混凝土密度为450kg/,替代的加气混凝土碎块密度为600kg/,不仅密实度高,而且节约材料使用,造价低。
2.泡沫混凝土采用地泵施工,施工简单,施工效率高,人工用量少。
3.泡沫混凝土隔热和隔音效果均比加气混凝土碎块好,采用泡沫混凝土减少后期建筑使用中用于采暖和降温所消耗的能源,并降低噪音污染。
图7 地下室剪力墙PET自粘防水 图8 泡沫混凝土填充效果
4.7地下室剪力墙后浇带超前封闭技术
本工程占地面积20000,地下室后浇带数量多,且为温度后浇带,需待两侧混凝土施工完毕后60d方可进行后浇带封闭。本工程工期紧,若按常规进行施工,不仅将延缓地下室土方回填以及外墙防水的施工,同时将影响地上结构外架搭设。通过我司地下室剪力墙后浇带超前封闭技术专利,采用现场预制1000*600*100的钢筋混凝土板,通过铁丝竖向固定于地下室剪力墙,达到超前封闭的效果。该技术不仅避免了因下雨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基坑土体进入地下室内,减轻了后浇带清理的工作,降低了施工机械消耗和人工消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对地下室结构起到了良好的环保效果,使得土方提前进行回填,恢复了现场所需用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达到了节地的效果。(图9、图10)
图9 后浇带混凝土预制板图10 后浇带超前封闭
关键词:绿色经济;作用意义;机遇;挑战;策略
以无节制消耗自然能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已经被完全否决,因为这无异于是“杀鸡取卵”,不能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经济则是一种以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重视经济发展、自然生态以及人类生存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以更加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工业经济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了全球的经济水平,也促使了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由此大大提升。但其缺点更加的显著,那就是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能源被过度地消耗,这使得全球各个国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生态与能源危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全球依然走工业化的发展路线,在不久之内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能源就会接近枯竭,届时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就会失去“筹码”,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巨大的困境。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必须要平衡好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水平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更加长远的视角,更加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消耗,使市场经济与人类的生存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快速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从机遇方面来讲,首先是我国的内国市场非常大,体系也相对完善,这是绿色经济在我国得以发展的良好基础,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占有率和主动权也越来越大,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对全球市场起到一种辐射影响作用,带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我国绿色经济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已经起步,整个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大大提升,整个社会都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意识,尤其是国家政府非常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当前已经出台了不少的制度、政策来辅助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最后就是我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理念和技术都日益成熟,如太阳能、风电、核电等等,这能够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二)挑战
从挑战方面来讲,第一是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目前过于依赖外需,很多的新兴绿色产业非常依赖欧美等市场,如新能源产业。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组件产量非常之高,同时在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方面也位列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些新能源的组件、设备基本上都用于出口,在国内的推广应用非常少。这样一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就受到了欧美市场的牵制,如果欧美市场发生变化,而国内市场又尚未打开,那么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打击。现实的案例就是金融危机过后,欧美政府减少了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因此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受到了明显的影响;第二是资源与能源瓶颈,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体,但经过长时间的挖掘、开发、利用与出口,目前我国可用的煤炭能源已经大大减少,但当前我们对煤炭的挖掘、开发、利用与出口强度依然没有明显的减少。而且我国目前自身对煤炭的利用科学化程度还不够高,不能全面有效的使用煤炭能源,也无法有效减少煤炭使用后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第三是国际压力较大,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报道,2014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2%,但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消耗占44%,水泥消耗占53%,巨大的资源消耗及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助长了“中国环境”的升温。国际社会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环境履约、跨界环境纠纷等给中国发展不断施加压力。如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碳关税、碳足迹要求,控制碳金融等绿色产品金融市场,主导绿色产品技术标准和技术市场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主导全球绿色制度体系,增加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压力,减少其绿色经济话语权。
三、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策略
(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国内市场
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首先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进步,才能有效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摆脱因技术水平落后而带来的“锁定效应”,虽然我国目前在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还不足以全面支撑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为此我们还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一步强化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例如,一是可以加大政策扶持推动绿色经济科学技术创新,强化对绿色经济产业的财政补贴,对企业具有价值的科技研发给予物质和经济支持,研究成果显著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另给奖励,并帮助其进行市场推广;二是协调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等具有科学技术研究能力的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科学技术的研究创新效率,并将成果快速的转换为成果。大学院校还应当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人才为基础快速推进我国的绿色经济学科技术研究与创新。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整个市场的引导,完善我国国内的绿色经济市场,扩大绿色经济内需,不要过于的依赖于出口,更要发展起我们自身的绿色经济市场,这一是可以减少我国绿色经济产业所受国外市场的影响,帮助我国绿色经济产业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二是可以促进我国市场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减少国内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修复、保护国内自然生态环境。
(二)优化绿色产业与能源结构
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绿色经济发展是通过绿色产业来实现和构筑的。我国绿色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快速发展中存在绿色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技术不足、国际认证水平低等问题。发展绿色产业,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不断优化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继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又面临资源约束特别是能源约束问题。如前面所说,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2012年,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仍高达68%,煤炭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而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煤炭属于高碳资源,加上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使得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必须要加快优化绿色能源结构,从清洁、环保、经济、安全等角度出发,构建新的能源结构体系,通过改变传统能源发展方式、加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煤层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清洁能源等举措,不断优化能源开局,加强能源输送管道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争取在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三)加强与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
针对“绿色壁垒”问题,我们不能消极对待,而必须要调整发展措施积极应对,例如必须要加强与绿色经济发达国家、绿色科学技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针对国际环境及国际绿色标准,建立相应相符合的环保法规,不断提高环保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环境自理能力,使经济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升级,增强绿色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绿色经济是全球市场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必须要客观认清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牢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平衡好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水平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增长,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消耗,保障市场经济与人类的生存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光天.节能减排与中国绿色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5:57-69.
[2]聂玉立,温湖炜.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409-413.
[3]佟贺丰,杨阳,王静宜,封颖.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展望——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情景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06:20-34.
关键词:绿色发展;国民经济统计;绿色GDP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27-02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发生,人们急需建立一个既能反映发展情况又能反应环境友好程度的体系,来对绿色发展整体程度进行测度。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进步和环保方针的提出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有利于从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思想的变更,促进粗放性经济发展形式转变成节约的、能耗小的、排放少的、充分利用的形式,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1]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评价方式有强调环境方面的评价生态或环境可持续性的“绿色指数”,有强调能源方面的全球替换能源指数,有强调生活质量的“绿色消费”行为,有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强调绿色和发展并重的绿色发展指数等。[2]本文从国民经济的总值为着手点,重视环保GDP的统计,对环保国民经济总值的统计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理念
货币单位是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标准单位,在统计的过程中要将制定好的环保规章制度考虑进来,分析经济进步与生态的联系,统计、记载生态破坏、生态保护、使用消耗,估算生态效益与生产行为对国民经济总值的作用。
从狭义上来讲,经济统计是指国民经济统计中已经有的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活动统计。这主要是指生态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基础建设中,以这些思想理念为经济统计的出发点,相比较而言,比较简单方便,由这种概念出发而进行的环境经济统计,有利于环境保护。
广义上来说环保经济统计是把生态也看作为一类能源,统计进入国民经济统计项目的一种构成成分。它是我们的自然财产,由该种思想理念出发进行的生态统计和国民经济的主要结构中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分离并且反向驱使的关系:第一,广义上提到的生态经济统计其实不是将其直接放到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结构中间;第二,在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资产统计后再扩大生态财产,用这种方式进行国民产出目标的调整,以便于在获得国民产出总数量的时候认识到生态资产的消耗以及环境状况的变化。
联合国统计总署在二十年以前提出的《综合环境经济统计规范》明确地规定了绿色GDP的思想理念,而且称之为:绿色GDP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思想出发点是,以生态能源的总量改变和环境状况的发展对已经存在的GDP加以改变,即在已有的GDP中减去生态破坏与能源消耗总数以后得到的数值。这一指标将生态能源和环境纳入SNA体系,被国外统计学者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Sustainable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SGDP。我国学者则称其为绿色GDP。在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统计体系中,绿色GDP是一个核心指标。[3]
除联合国以外,其他一些世界组织和国家也对绿色GDP有着自己的统计体系,如由美国经济学家Henry Peskin在美国国际发展署发起基金计划下所发展出来的环境与生态能源会计账方案(ENARP)、二十年前年由荷兰官方设计工作组制定的并且在荷兰、、方式国、葡萄牙、德国、瑞典、英国、芬兰、挪威等地方实施的NAMEA等。不同的统计体系在总体思路和统计方案有着诸多差异,但对绿色GDP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4, 5]
根据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司主要负责人的表述,在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上,绿色国民经济统计实际上是将能源和生态这两个成分进行了考虑之后才获得所需数据的。它又是日常生产生活对经济和生态以及能源的重新的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后,才产生的一种统计。
二、绿色GDP的测算方式
为了解决前面所论述的外部性问题,进行国民经济绿色统计,需要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能源环境统计统计做GDP的统计中产生的消耗,减去能源和环境耗损的花费的国内生产净值就是绿色GDP的数值。该方式是以联合国计量委员会在20年前的SEEA版本中的《环境与经济综合统计方式》,在已经有的GDP目标地基上去掉能源损耗与生态破坏,然后获得的绿色GDP的标准,也就是绿色GDP为GDP-能源损耗减量-环境破坏减量。
绿色GDP统计的关键构成成分有自然能源统计、生态统计、经济和能源整体统计几个内容。在这些构成成分中能源生态实物量统计是构成绿色GDP统计系统的关键性要素。能源生态价值数量的统计为构成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结构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效地体现出能源生态与经济相互间的关系,必须要科学、合理地体现出能源生态的经济总值;要想实能源生态方式规和经济发展方针和能源生态的有效配合,必须要从整体上客观有效地体现出能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具体而言,与现有我国生产总量的统计方式一样,绿色GDP总值的统计也能够被划分成支出方式,生产方式,收入方式这几个形式。
生产方式:绿色GDP=总投入-中间投入-能源耗减和环境降级。
支出方式:绿色GDP=最终消费+净出口+资本形成总额-能源环境支出。
收入方式:绿色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的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纯盈余。
在生产方式中,绿色GDP从投入总量里面去掉了中间投入和能源损耗以及环境破坏总值;在收入方式里面,绿色GDP的统计采用的是营业纯盈余,而不是非营业盈余,也就是说每一个机构营业盈余去掉能源损耗与生态破坏之后的总数;在支出方式中,绿色GDP的统计让能源生态支出这一项的数值变大了,绿色GDP的最后数值与已经有的产品的利用值需要去掉能源生态的支出。
大体上来讲,对环境的总值有以下几种评估方式:分析整体考虑方式;租金或者是计划资金收益的资本化方式;边际机会消耗方式以及其它的替换方式。[7]
分析整体考虑方式,也就是把生态价值加以划分,例如根据环境的功能进行划分,然后计推算出各个功能的总值,最后再加以综合,得出生态价值总数。该类方式的最tipical的使用方向就是对树林价值的统计。
租金方式或者是计划资金收益资本化方式,是将某种能源的租金或计划资金收益通过贴现率的方式转变成现值,此处提到的贴现率不但要将时间价值统计入内,同时又必须将鲜见性也算进来。通过租金方式或者是计划资金收益资本化方式统计环境价值的基本步骤是:根据经济概念,生态作为一类自然财产,它在将来某一段时间内可以提供的实物产品和有用的服务总值,也就是计划中的利益或租金,根据已有的社会贴现率兑换成现值,就可以形成生态财产的价值。
边际机会消耗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对生态能源的原材料进行估价。目前的生态能源的价格很多只将开发费用和具体的利益税款统计在内,没有统计生态能源自身的总值,这个问题使得原材料价钱特别低,所以才会有生态能源的不合理消耗。根据边际机会消耗估价的方式,生态能源产品也就是原材料的价格要与边际机会消耗相等。边际机会消耗又包含了能源的边际生产消耗、能源生态的总量变少与质量降低(边际使用成本)、还没有被内部化的边际能源消耗(边际外消耗)。边际利用消耗和边际外消耗与生态能源的总价相等。假设生态能源的全球市场价钱已将能源的价值统计在内,就可以使用边际机会消耗方式去获得能源环境的总值。
统计环境总值的所有替换方式,关键是统计生态质量价值的方式。当生态质量的总值不能进行直接评估时,可以把生态当成是人们必须的一种实物与劳务,所以对生态的价值的评估,能够从它的产出的利益和防止环境变坏的费用两个点进行间接评估,所以应有有生态的效益和费用两种评估方式。
生态的效益评价方式共有市场价值方式(生产率方式)、代替市场方式、考察评估计方式(意愿考察/或有估价/权变估价方式);生态质量的费用评价方式有保护费用方式、治理费用方式、影子工程方式。
以上这些方式均是以西方经济学里面的主观价值概念作为入手点,也就是效率价值原理的,通过它来建立能源总值和能源弥补理念,形成完善的能源补给体系,确定能源的总值实际位置,确证国家的能源总值的获得一级损耗全部进入到国家财政系统中去,确保使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三、我国进行绿色统计所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方案探讨
绿色GDP统计经过统计步骤和结果、信息的研究,展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给生态总体和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然后确定了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前进“双赢”的发展计划。
对绿色国民经济统计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该怎样有效地评估能源与生态,因为有关原理还需要不断优化,再加上现在全球范围内仍然缺乏一个可以统计出最优绿色GDP的国家,可借鉴经验比较少,污染损失的量化仍然难以解决。其次,现有基本支持信息还不够合理,而考察统计工作繁琐复杂,对原有信息的需求更加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 。不仅如此,我国与绿色统计相关的方式律方式规还处在空白阶段,而且公众意识淡薄,相关知识普及不够,也给我国绿色GDP统计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最后,绿色GDP是一项繁杂的项目,所以各个部门应该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切实推进国民经济统计绿色化进程,为我国构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提供统计保障,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从下面几个点着手:不断完善已有的生态能源环境统计体系,优化绿色GDP统计的统计原则和标准,优化绿色GDP统计体系结构和措施方式系统;不断扩大统计区域,内容,在生态能源统计过程中,有水能源统计、树林能源统计、矿物能源统计等,在环境统计的过程中,有环境破坏损耗统计与本次统计未包含的生态污染损耗统计等等;不断做好试点省份与城市的绿色GDP统计试点推广工程;形成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有效体制,同时不断促成国家生态经济统计规范规章的合理化,优化统计工作中的督查管理原则、统计成果公布政策;进一步开发绿色GDP统计的方针内容,主要内容有着重分析怎样使用绿色GDP统计成果来确定一系列的污染防治、生态税收、生态补给等生态经济和处理方针;分析该怎样利用绿色GDP统计成果来不断优化相关管理者的工作质量以及效率考察方法;将绿色GDP作为统计的围绕点,形成对在可持续发展步伐中,最容易被生态破坏影响的弱小势力的有效的补给体系;科学地形成经济组织绿色会计原则与方针,实行和全球接洽的经济组织绿色会计和审计方针,为更好地进行绿色GDP统计打下客观的基础;不断提高宣传和教育普及力度,培养公众树立绿色GDP统计意识,多管齐下,不懈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国民经济统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雷 明. 中国绿色GDP统计解析[J].科学决策,2007(4):34-35.
关键词:绿色保险;绿色金融;新能源企业融资
绿色保险通常被国内学界和业界视作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被保险人遵照保险合同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当污染发生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和治理责任并对受害人进行理赔(严湘桃,2009)。绿色保险也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并列,被广大学者纳入绿色金融框架(天大研究员课题组,20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2016;周兴云、刘金石,2016)。但有学者指出现有的绿色保险定义和范畴过于狭窄,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潜力和积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2016)。本文认为此定义下的绿色保险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正如现有研究已经指出的,单纯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主要针对突发、重大、人力往往无法控制的环境污染事故(李雪松、孙博文,2014),并不能真正为企业融资提供帮助;其次,传统绿色保险的定义范畴太过局限,只涉及到环境责任险,其范畴不能涵盖近年来新兴的新能源行业保险工具,不能体现保险公司作为重要金融机构的作用。
结合国内出现的新型保险产品,本文将新型绿色保险定义为以平滑企业收益为目的,通过稳定企业经营业绩或现金流来增强投资人信心、协助企业融资的保险产品。与传统的绿色保险不同,新型绿色保险能够起到协助企业融资的重要作用,可以真正纳入绿色金融框架下来。本文将以我国光伏行业出现的几种新型绿色保险为例进行介绍,并且结合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建议。
一、 我国新型绿色保险的类型与特点
光伏行业近几年兴起的绿色保险主要是:光伏辐照指数保险、光伏组建效能保证保险和光伏电站综合运营保险三个险种。
1. 光伏辐照指数保险。光伏辐照指数保险是一种在太阳辐射不足导致光伏电站发电量减少、电费收入降低后,由保险公司对损失来进行赔偿的险种。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与太阳辐射量直接相关,在太阳电池组转换效率一定的情况下,太阳辐照越强发电量越高。然而由于太阳的辐照强度、光谱特性等不确定,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和经营绩效也不稳定。光伏辐照指数保险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当保险期间出现太阳辐照不足预定指标时,保险公司来承担损失。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因太阳辐照不足导致的发电收益减少的情况,保障了企业收入的稳定。2014年由瑞士再保险与永诚财产保险公司率先在国内为协鑫新能源公司设计了太阳辐射发电指数保险,之后该险种陆续在我国其他光伏企业中推广开来。
2. 光伏组件效能保险。光伏组件效能保险是光伏电站运营过程中对产品质量保证的一类险种,当光伏组件在承保年限中没有达到厂商承诺的输出功率并且造成发电损失时,保险公司进行赔偿。该险种的兴起源于两个原因:第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行业生产国,70%以上组件要出口欧美、日本等国家,而这些出口国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很高,国外电站投资人要求国内出口厂商为组件购买效能保证保险,光伏组件效能保险由此推广开来。第二,我国光伏行业上游组件生产企业曾连续出现倒闭潮,导致下游光伏电站使用的组件损坏需要更换维修时,生产企业已破产,组件更换困难、更换周期长,下游企业正常运营受到影响。因此近年来我国光伏电站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过程中,国内电站投资人也开始要求组件厂商投保此类险种。该险种可以为上游生产厂商因自身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赔偿风险进行转嫁,同时也保证了下游企业的运营质量。
3. 光伏电站综合运营保险。光伏电站综合运营保险是一种维护电站运营绩效的综合性险种。当固定资产遭到损坏等原因导致无法正常发电、或太阳光照幅度低于往年平均值导致发电量减少时,保险公司对发电企业的损失进行理赔。该产品险种涵盖面广,相当于为光伏电站企业同时提供了包括太阳辐射发电指数保险和营业中断电费收入损失险在内的多个险种。光伏电站综合运营保险不仅使得电站运营稳定,还可以增强投资人的信心,实现项目融资的顺利进行。该险种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国内随着分布式电站的推广而得到发展,于2015年由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推出。
结合光伏行业的几个险种,可以看出新型绿色保险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绿色保险设立的出发点来看,新型绿色保险以平滑收益为目的,更侧重于对企业的收益进行保障。传统的新能源保险以资产为标的,只针对投保的特定资产本身,重点在对非正常事件造成的企业资产的意外损失进行补偿;而新型绿色保险属于风险平滑类产品,通过对企业资产遭到破坏或气象条件不稳定引起的利润下降来补偿,进而平滑企业收益。
第二,从绿色保险的功能来看,新型绿色保险与企业相融资相匹配,更有利于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新能源行业融资人、出资人对项目的诉求是不同的,因而在行业发展中往往面临着各方诉求无法满足的情况。新型绿色保险的出现恰恰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介入,满足了融资人与出资人的不同诉求,进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来参与到新能源行业中来。以新能源行业最为常见的信贷融资为例,银行往往要求企业的收入状况、经营现金流状况清晰稳定并且可预测,以便于核定融资额度、期限与规模。对于分布式光伏项目,银行最关注的便是光伏项目能否安全且有保障地还款。而新型的几个险种通过保险公司的担保为项目运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了更多筹码,对出资人银行而言,企业经营绩效更清晰稳定,不可控因素更少,贷款意愿更强;对企业而言,融资资金的进入可以进一步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型绿色保险通过保险公司发挥风险分摊职能,实现了新能源行业中融资人、出资人对项目不同需求的满足,为新能源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第三,从行业覆盖面来看,新型绿色保险深入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各个方面,覆盖面广,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以光伏行业为例,绿色保险始于下游光伏电站稳定经营绩效的需求,率先引入光伏辐照指数保险;之后将光伏电站的需求逐步细化,依靠产业链向上发展,扩大到对电站上游生产企业的生产质量保证上来,进而推出了光伏组件效能险。这样自下而上地开拓更多新型保险产品,满足上下游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了下游行业对上游行业的逆向促进,有利于光伏行业的整合。
第四,从发展来看,新型绿色保险的推广受益于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增信与政策支持不断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新能源行业,以实现开发主体的多元化。而保险公司通过提供项目建设、运营风险的分摊,可以将合作方要承担的风险最小化。随着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分布式发电在国内的进一步推广,多方合作的风险分摊会越来越离不开保险的配合。
二、 我国新型绿色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绿色保险产品近年来得到了发展,产品逐渐丰富,然而新型绿色保险的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客观问题,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国内光伏行业绿色保险产品已经走在前列,但是其他新能源行业的绿色保险产品相对滞后。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气象风险已经在风电水电等行业得到了重视,部分相应绿色保险产品已经出现:2012年国内出现了降水发电指数保险产品;2013年出现了风力发电指数保险产品。但是其他新能源行业的新型绿色保险产品仍有空白,种类较少,同时发电企业在收益平滑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缺乏相应的保险产品。因此,新型绿色保险产品应在其他新能源行业进行推广,以满足其他企业规避风险的需要。
第二,与国外产品相比,我国新型绿色保险产品依然品种较少,类型简单。Zona等(2014)对国外绿色保险产品进行了梳理,将产品分为对公、对私两类。对私产品包括可再生能源财产补偿险、低排放工具折扣、绿色财产重建保险、财产减振设施折扣等方面。对公产品则包括可再生能源项目保险、设备损失险,绿色建筑保险、能源节约保险、全球气候保险、环境污染保险等多个方面。总体来看,首先,国外险种覆盖了个人消费者、企业消费者以及其他特殊事项,可以满足多方需求,进而更全面地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与之相反,国内产品目前仅涉及企业客户。其次,国外产品形式更为多样,比如对于个人消费者采取了给予折扣的形式来引导绿色出行方式,而国内只有保险产品一种形式。再次,国外绿色保险产品涉及的行业更为细分,比如针对航空行业有绿色民航飞机升级保险、里程折扣,针对碳交易有碳捕获与存储保险及政治风险保险,而国内产品仅涉及部分新能源行业,且产品类型仅类似于国外的全球天气保险与环境污染保险,结构过于单一。
第三,国内大部分保险公司依然尚未开始对新能源绿色保险产品的探索。2012年英大泰和财险联合中怡保险曾联合研发了光伏组件效能保险,然而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国内其他保险公司并没有大量跟随,大部分保险公司包括行业龙头人保财险也都对该险种态度谨慎。平安财险曾于2014年签下了当时新能源保险业内的第一大单--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的组件效能保证保险业务之后,国内也再未开展过其它同类业务。保险公司的谨慎态度,主要源于对光伏行业本身经营风险的不确定。国内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市场格局混乱,低价竞争引起亏损频发,不稳定的行业格局不利于保险公司的介入。尤其在欧美双反出口困难而国内又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内外光伏组件企业频繁出现破产,银行和投资人很难有信心进入该行业,保险公司更无法承担风险。
第四,新能源行业的大数据积累不足阻碍新能源行业绿色保险产品的发展。与国外的保险公司相比,国内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行业发展依然较为缓慢,导致国内新能源行业大数据积累不足,限制了绿色保险的发展。以光伏行业为例,尽管部分国内保险公司进入光伏行业的时间已超过十年,但是大部分进入时间都在2006年之后。这直接导致了国内保险公司由于缺乏长时间的设备运行数据、报修数据和故障数据,很难确定光伏项目保险的费率等具体细节,因此在开发保险产品时存在困难,阻碍了绿色保险的大规模发展。同时国内的大部分保险产品依然参照国外同类型产品或相似产品在其他行业的经验数据来设计,并不能完全覆盖国内新能源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型不能切实满足国内企业的需要。
三、 我国发展新型绿色保险的建议
上述绿色保险存在的问题单独依靠保险公司是无法得到全面解决的,需要政府与保险公司、新能源企业多方的共同配合。针对新型绿色保险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光伏行业新型绿色保险的经验应当在其他新能源行业大力推广,以帮助企业融资实现新能源行业的共同发展。由于新能源企业运营有多方面相似之处,推广绿色保险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首先,新能源企业在运营中或多或少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需要保险产品来规避气象条件引起的损失。与光伏发电受太阳辐照影响相同,风电行业也会受到到风能波动的影响,比如2011年和2014年都是少风之年,导致我国北方许多风电企业无法正常运营;水电企业会受到旱灾的影响,严重时一些企业甚至因无法发电而亏损倒闭。因此,风电、水电等企业也面临上游产品质量需要保障、发电站业绩需要稳定以吸引投资的问题。其次,新能源企业融资需求现状相似,都普遍存在融资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并且融资方式单一的特点。一般大中型电站的建设周期很长,在5年~20年不等,而在资金缺口方面,国家发改委预计2005年~2020年之间,我国新能源各行业总投资需求约7万亿元。同时作为优化结构主力的新能源行业,一直面临着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严重依赖银行信贷等问题,存在着资金缺口巨大、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王遥、刘倩,2012;周亚虹等,2015)。因此L远来看,只有不断吸引更多资金进入新能源行业才能满足资金需求,才能替代信贷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服务。再次,目前国内光伏、风电、水电等分布式电站的发展多采用项目融资形式,在该模式下,投资的回报与项目收益直接挂钩,项目投资方对电站经营稳定非常重视,往往积极寻求必要的风险分散和控制措施,偏好已投保的光伏项目甚至会主动要求购买保险。因此,分布式电站的推广为这些绿色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二,政府与保险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发挥作用,为绿色保险产品的发展铺平道路。一方面,为了确保绿色保险大数据的积累、吸引保险公司的长期参与绿色保险,政府与保险行业协会应当起到宣传、引导与鼓励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向保险机构宣传新能源企业的保险需求与广阔市场,并且将现有的光伏行业新型绿色保险在其他新能源行业进行推广,建立联合企业与保险公司的信息平台,实现对新能源行业基础信息的共享,以吸引更多的保险公司进入新能源行业,完成新型绿色保险大数据的积累。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展开对新能源行业市场的引导,倡导合理有序发展,规避恶性竞争,以确保新能源行业对保险公司的吸引力。具体而言,政府应当通过各项规划以明确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切实保证行业的平稳、持续发展,给市场和投资人建立良好的发展预期,从而加大对保险尤其是绿色保险的引导;同时尽可能建立和完善新能源行业的标准体系,规范行业的发展状况,使保险公司更为便捷地界定保障责任和范围,提供种类更多、更优质的保险服务;最后,由政府积极牵头,联合多家保险公司建立新能源行业的风险数据库,进而引导保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我国保险公司应当发掘新型绿色保险投资功能,积极探索新的绿色保险品种,为新能源企业融资提供更多资金。一方面如今保险产品不再是单纯的风险保障产品,已经兼具了理财功能,比如万能险、分红险和投资连结险等。理财型保险产品在具备风险分摊功能外,可以由客户和保险公司共同分享投资收益,在市场利率普遍较低时,其收益率相比于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更有吸引力。然而目前理财型产品主要在寿险领域,而在财产险方面很少涉及,新能源行业的绿色保险涉及更加稀少。安邦保险曾与光伏组件企业合作,以实物融资租赁模式设计出理财投资产品,然而其他保险公司并未更随,市场同类产品屈指可数。因此,保险的投资理财功能在财产险方面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另一方面,优质的新能源企业具有投资周期长,现金流较为稳定的特点,具备理财产品的性能;并且随着分布式电站项目融资模式的推广,新能源行业绿色保险品种会更加丰富,这些都为新能源企业通过绿色保险工具来进行融资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Zona R.,Roll K.,Law Z.,Sustainable/Green Insurance Products, 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 E-Forum,2014:1-8.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发展中国绿色金融的逻辑与框架[J].金融论坛,2016,(2):17-28.
[3] 李雪松,孙博文.生态补偿是脚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保险研究,2014,(5),13-20.
[4] 天大研究员课题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战略[J].财贸经济,2011,(10):38-46.
[5] 王遥,刘倩.气候融资:全球形势及中国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9):34-42.
[6] 严湘桃.对构建我国“绿色保险”制度的探讨[J].保险研究,2009,(10):51-55.
[7] 周兴云,刘金石.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问题与对策――基于省级政策分析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1):103-107.
兴业全球基金副总经理杨卫东:
近年来,以石油和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成本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成本却在逐步下降,这让世界对绿色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同时,异常气候和灾害所带来的社会消费成本的增加,也是推动绿色浪潮的一个因素。另外,全球企业正在认识到绿色的好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也越来越注重绿色特性。在这些效应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资金押注一个更环保的未来,中国目前的绿色科技产业正渐入佳境,进入良性竞争的格局。
中国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可理解为新兴产业和新兴科技的高度融合。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哪些值得关注?
战略产业制高点的技术和项目如电动汽车,从汽车产业发展来看,预测未来10~20年电动汽车是主流,20年后燃料电池汽车是主流。目前作为主攻方向的电动汽车大有前途,包括生产整车、电池、阴极材料、阳极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等零部件的企业。
生物能源如十二五期间重点进行的沼气大规模利用。因为沼气存在两个问题,以致不容易产业化:一是无法集约化生产,二是不能进入城市的管网(纯度只有60%,必须达到90%才能加入城市管网)。沼气大型生产设备和纯化技术方面值得关注。
新能源如太阳能发电,在硅电池与薄膜电池这两大类中,未来发展方向是薄膜电池。
兴业全球基金金融工程与专题研究部总监辛:
筛选优秀的绿色上市公司,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以积极筛选为主积极筛选中,清洁能源(包括但不限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和其他清洁能源及相关科技创新研究等)、替代能源(主要可分为电能替代和油替代等)、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线的绿色科技产业是重要的积极筛选方向,其他行业中的浅绿公司也是关注点,投资大公司(清洁能源可能仅占其业务总量的一小部分,但研发投入巨大)通常有基本面或估值的支撑。消极筛选又称深绿策略,即重点规避那些严重危害环境的公司。
方法二:综合打分,行业比较综合打分评估体系至少应包括产品与服务(包括提供节能环保产品与服务的占比、业务流程中的绿色投入)、环境影响评估(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固体污染物处理、污水排放指标等)和环境政策与信息披露评估(公司的环境应对政策、信息披露质量、管理团队对环境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力等)3个层面。
方法三: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定量的指标尽量定量,建立一套包括对环境影响与应对政策的综合指标体系是通常的做法。定性也很重要,如环境政策与信息披露更多需定性分析。
还应该对某些“漂绿”公司予以高度警惕。某种程度上,投资绿色产业控制风险比获取上行收益更重要。
兴业全球基金绿色投资基金拟任经理陈锦泉: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考虑了能源环境问题的全要素生产率,它是反映节能减排背景下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影响,旨在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影响;能源环境
近些年来,中国式经济飞速增长背后的资源环境问题凸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在2013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2.4%,并排放出占全球27.1%的二氧化碳。越来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及国内外压力,迫使中国政府制定了节能减排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十二五”规划指出了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对我国未来五年的绿色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的发展国情,追求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研究经济增长源泉和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工具。由于我国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少学者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真实状态,考虑能源环境约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才是反映经济状况的合理指标。
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早在学术界有广泛研究。BenhabibandSpiegel(1994)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作为直接投入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显著,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决定本国的技术创新以及前沿国家的技术扩散与模仿的速度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许和连、亓朋和祝树金(2006)基于新增长理论框架,将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内生于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模型,发现贸易开放度主要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更加直接作用于全要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能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探索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人力资本强度的增加可以挤出能源的使用,降低能源强度,同时,人力资本也可以通过改变技术来降低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尹宗成、丁日佳和江激宇(2008)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科技研发投资、产业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及程度,认为,人力资本促进了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以人力资本和科技研发投资度量的吸收能力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人力资本通过推动绿色技术来作用于污染减排。BlackmanandKildegaard(2010)使用墨西哥原始企业调查数据分析激励企业使用绿色技术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人力资本是其中的关键推动力。卢进勇、杨杰和邵海燕(2014)通过将人力资本引入模型的Cobb-Douglas函数,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抑制了污染的排放,而初级劳动投入与污染排放正相关。除此之外,人力资本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从而影响能源环境状况。陈军和徐士元(2008)认为,人力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提升能源节约意识来改变能源消费方式。魏龙、李帆、王李(2007)认为,人力资本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社会公众的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劳动者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
现有文献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本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本在节能减排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人力资本对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对能源环境约束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也显而易见。韩海彬、赵丽芬和张莉(2014)就基于NelsonandPhelps(1966)的模型,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人力资本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并未涉及人力资本提升节能减排意识的层面,并且仅仅是基于农业领域,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通过更全面的实证研究来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
[1]许和连,亓朋,祝树金.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12:3-10+96.
[2]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09:95-98.
[3]卢进勇,杨杰,邵海燕.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中国环境污染——基于249个城市数据的分位数回归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04:118-125.
[4]陈军,徐士元.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1979—2006[J].科学管理研究,2008,01:9-13.
[5]魏龙,李帆,王李.陕西低碳经济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0,30:48-49.
【关键词】 陕西省;绿色能源产业;对策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规模达到了空前水平。大量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变暖,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和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绿色能源产业是指以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的产业,它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各个地区竞相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陕西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全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运用比较分析法,研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如何快速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以期为陕西省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陕西省能源产业的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的省份,是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地质调查资料显示,陕西省有煤炭资源储量1700亿吨,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第三;石油可采储量23046万吨,居全国第六位,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5752.82亿m3,居全国第三位。[1]陕西省能源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陕北的延安和榆林两市,煤炭资源的分布相对较广,绝大部分分布在延安、榆林以及关中的渭北地区,在陕南有零星分布。
丰富的能源资源赋存为陕西省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为主的陕西省能源产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能源生产量由2001年的3034.3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4年的46981.6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12.74%。[2]能源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GDP增速。能源产业结构反映了能源产业内部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长期以来煤炭产量占陕西省能源生产总量的75%以上,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石油产量比重受资源储量约束,有小幅下滑;天然气的生产量大幅上升。能源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能源产业投资每增加1%,可使陕西省GDP增长率提高0.43%。[3]
二、陕西省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能源生产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比重过高
按照能源使用后是否产生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可以将自然界的能源分为化石能源和绿色能源两大类。煤炭,石油、天然气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化石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SO2、NOX、粉尘等环境污染物;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物。陕西省化石能源富集,开采条件优越,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大量资金投向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生产。统计数据表明,多年来化石能源占陕西省能源总产量的97%以上,受化石能源的市场份额抵压,水电、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差
绿色能源产业是当前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实施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绿色能源产业对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经济水平的要求很高,落后地区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会受到很多制约。陕西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企业市场前瞻意识不强,加上化石能源储量丰富,因此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动力不强。无论是光伏、风电、地热等典型绿色能源的装机容量、开发规模,还是绿色能源设备制造,陕西省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3、政府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足
绿色能源相比传统化石能源的最明显缺点就是单位能源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在传统能源与绿色能源并存的时代,绿色能源产业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目前,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深化传统化石能源产业改造,提高陕北煤化工产业竞争力,绿色能源产业还不是政府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政府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市场准入等政策力度还不足以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陕西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有利条件
1、经济增长放缓,为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往经济发展依赖的旺盛需求和成本优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12年以后经济增速开始下滑,产能过剩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增长动力发生转换。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受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能源需求增长疲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生产受到了抑制。这为国家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2、国家新的能源政策为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争取了市场空间
为了保证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提高能源产业的竞争力,顺应世界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国际承诺,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结构要进一步优化,要将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降低到58%以下,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则提高到15%以上。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为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压缩煤炭能源比重后所腾出的市场空间也为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3、丰富的资源赋存为绿色能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有无丰富、稳定的资源赋存是决定绿色能源能否开发的物质前提。陕北的延安、榆林地广人稀,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且稳定,十分适合光伏发电和风电的发展;关中地区的咸阳、西安、渭南、宝鸡都有丰富的地热能,可以利用地热能解决城市冬季供暖。陕南地区太阳能丰富,可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四、加快陕西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利用绿色能源开发,推动贫困地区脱贫
陕西省是贫困人口集中区,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在国家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可以将产业扶贫和推广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结合起来。陕南、陕北边远贫困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在这些地方可以向农户推广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政府免费提供他们发电设施,贫困家庭通过向电网提供绿色电力获得经济收益。
2、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绿色能源产业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很难满足需要。解决资金瓶颈就成了绿色能源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当前,社会上有大量闲散资金,可以大胆利用ppp、众筹等现代融资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到陕西省的绿色能源产业。社会资本的进入会对陕西省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绿色能源产业项目具有投资成本高、回收期长的特点,与化石能源相比不具有成本优势,因此政府的扶持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等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进行支持,鼓励社会对绿色能源产业投资。对制约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如禁止绿色能源上网销售、限制行业准入等。
4、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绿色经济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陕西省应当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中化石能源产业比重过大的局面。一方面在能源生产上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开发,建设新的能源基地,形成新的清洁能源供应渠道;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生产装备制造业,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耿志成.陕西省能源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J].陕西煤炭,2003(02)4-7.
一、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一)新型城镇化与绿色能源消费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注重城镇发展内涵,强调城镇发展质量;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生态文明,强调绿色低碳发展。
狭义的绿色能源消费是指对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广义的绿色能源消费是指能源在生产、消费过程中遵循节能、减排、低耗、低碳的绿色消费方式。
(二)新型城镇化有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新型城镇化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引起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研究表明,工业与服务业以及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是导致能源消费结构及其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服务业比重达到47%,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8%,现代服务业比重将超过50%,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降低,绿色能源消费的比重提升,单位GDP碳排放量能下降40—45%。
能源消费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内在关系。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时,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反之,当能源消费弹性小于1时,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在于新型工业化。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推动绿色能源消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管理改造传统“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从而降低能耗,节能减排,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发展循环经济,使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高效率、多循环得以充分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转向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化石燃料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的过程中,我国如何克服人口多、能源消耗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种种不利因素,加快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必须依靠绿色发展,扩大绿色能源消费,尽管太阳能、风能在世界能源总量中的比例不到2%,但过去几年中,太阳能和风能连续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发展更具有现实紧迫性,有利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质量型的方式上来,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有利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二、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问题
(一)快速城镇化带来巨大的能源需求量
我国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发达国家200—300年的工业化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能源问题。从生活能源消费角度来看,2008年我国生活消费能源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其中城镇消费能源量占生活消费量的61%,城镇人均生活用能量是农村地区的1.83倍。从工业能源消费角度来看,2008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8%,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从能源自给角度来看,我国能源自给率已由2001年的95%下降到2009年的89%,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1.3%,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52%。从城镇建设角度来看,基础设施、房屋建筑、交通等方面建设的快速增加,必将消耗大量水泥、钢铁、煤炭等高能耗产品,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绝对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达到8.5亿,必将消耗大量能源并对环境构成巨大的压力。
(二)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导致能耗高
从城市发展空间的集约度来看,城镇发展有粗放型和紧凑型两种模式。美国是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建立在能源资源获取低成本的基础上,城镇蔓延式发展,以私人轿车机动化出行为主,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全世界1/4的能源。日本是紧凑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代表,由于能源资源有限获取成本较高,城镇发展呈现紧凑型布局的特征,以TOD交通模式为主,公共交通发达,单位GDP能耗仅为美国的1/2,交通能耗仅美国的1/3。
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摊大饼”现象,一方面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人口密度过低、城郊化超前,引起交通、住宅、办公场所等能耗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功能设施不健全、居民区设计不合理以及居民节能减排观念淡薄也是导致能耗增加的重要因素。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搞大广场、宽马路、人造山水景观等形象工程,严重脱离我国资源与能源实际情况,造成能耗高。另外城市较低的能源利用率也是我国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仍偏高,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能源利用率低
200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7∶47.4∶41.8,按一二三产业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比为2∶71∶25,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约是服务业能源消耗总量的5倍左右。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上升到2009年的71%,重工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能源需求,其中低端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如矿产采选及冶炼加工、化工、能源等占地区工业能耗的50%以上,加剧了城镇能源短缺。另外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化工业都布局在东部沿海等能源缺乏地区,要靠“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长途运输方式解决,无形中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工业向园区集中,从根本上有利于节能减排。但大规模工业园区建设依靠征用农业用地,减少了“碳汇源”增加了“碳汇量”和“碳排放”。众多的国家级开发区、省市县开发区乃至镇工业园区,良莠不齐。2005年,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3.86万hm2,是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5倍,经过清理整顿,但总规模仍然超过1万hm2。各类工业园在产业结构上趋同,在企业引进上竞争,加之地方政府的地方利益保护,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工艺和设备比较落后的企业无法及时关闭,致使部分地区的生产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关停并转这些企业,转变其生产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四)农村能源生产与利用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在能源消费总量上稳步增加,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一半以上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以秸秆、薪柴为主,优质能源比例低。由于技术、设备、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农村能源存在用能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城乡差距较大、能源基础设施薄弱、能源供给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商品能源消费水平低等突出问题。
农村居民能源消费水平、类型和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大城市周边、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地区接近或达到城市能源消费水平和类型。中西部平原的农业地区主要使用水稻、玉米等秸秆物,牧区主要使用牲畜粪便,山地和林区主要使用薪柴。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低。农村能源缺乏地区,大都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经济薄弱的贫困区。
三、以新型城镇化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建议
(一)创新城镇发展模式,走紧凑型低碳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不仅促使人口进城,改变人口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城镇发展模式,走公平共享、紧凑低碳、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之间的能源基础设施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提高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密度,倡导公交出行,减少私人机动车出行,为服务业大发展提供空间,从而降低交通、办公、生活等消费领域的能耗和“碳排放”。科学制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规划,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优化城市布局、建设低碳生态城镇、完善居民小区功能、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新能源利用。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城市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能源消费,加快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交通、建筑和照明节能。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推行城市慢行系统、步行系统、绿色交通等。推广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建筑,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城市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探索绿色GDP考核机制,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责任,使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以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为龙头,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解决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问题。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设备资源,建立农村能源产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管理等措施,扩大农村绿色能源工程,大力发展生物质气化工程、沼气工程、太阳能工程、风能工程,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现代化的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将农村能源纳入能源规划,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并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新型省柴节煤炉灶、秸秆能源化利用等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构建一个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的新格局。
(四)转变消费观念,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绿色能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