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医学检验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来源;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34-01
医学检验实验室每天处理大量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这些标本通常含有各种感染性致病因子,如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动物、植物或整个环境都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危险。特别是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致使SARS暴发流行,其突出特点是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 。因此,强化医学实验室相关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避免实验室人员的感染或造成感染性致病因子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谈谈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危害的主要来源及生物安全防护。
1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危害来源
1.1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在采集标本时操作不当,病人身上所带病原体可能传播给标本采集人员造成感染;标本在运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标本外溢、喷洒、容器破裂等,不仅会使标本运送人员感染,也有可能污染环境,形成潜在的污染源。
1.2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最重要环节,除了已知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外,许多微生物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操作产生的气溶胶而发生传播。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标本,还可通过某些实验室操作,如针刺、刀片、破试管、玻璃割伤等途径发生接触感染。1984年美国报道了首例由针刺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医务人员,随后不断有报道。据统计,在所有因实验室事故引起的获得性感染中,针刺伤占25%,切割伤占16%。另外,由于一次性手套的破裂,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也可能发生感染。
1.3实验后标本的处理:实验完成后,废弃的标本、试验器材、培养基等各种物品,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造成二次污染。
2医院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2.1掌握生物安全知识,树立生物安全意识: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未接受过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对某职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该校医学检验专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这些知识的认知率极低,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所有进实验室工作、实习或进修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以及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教育,让广大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专业人才及为重要。
2.2规范实验室建设,配备生物安全防护设备:2004年,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别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这两个规范性文件对实验室建筑、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医学检验实验室应严格按这两个文件的要求进行建设和功能分区,并根据生物危害等级建立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配备相应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2.3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1983年WHO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93年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这两个手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金标准”;我国也于2004年11月由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规范性管理制度,使各种实验和与实验相关的操作和行为制度化。
2.4加强技能培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熟悉常见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所致意外事件的方法等。如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离开实验室时,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标本采集时,操作者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实验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人;尽量使用全封闭系统,以减少检验人员在标本采集、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标本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等。总之,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克服侥幸心理,加强普及性预防(Universal precautions,UP)的理念。
2.5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医学检验实验室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液抗体检测,建立本底血清库,并记录入健康档案。应对操作人员提供常见传染病的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应调离生物危害等级相对较高的工作岗位;员工生病时应及时报告,尽早查清病因,必要时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危害意识的加强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取得许多进步。然而,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广,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如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亟待加强,安全设施需要完备等。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实验室检测项目越来越多,职业暴露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生物安全保障和管理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对生物实验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和贯彻力度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和环境污染。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渠道,使医学实验室更好地为人们健康服务。
【关键词】 中职学生;化学课;专业课; 服务
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有其特殊性,即主要招收在“一考定终身”的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多数学生入学时文化水平比较低,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不会”“管不住”的问题。如果不在文化课设置、教学内容及其标准和教法、学法、考法上加大改革力度,只在文化课课时总量上增减,无法解决目前文化课遇到的问题,也就无法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应肩负的任务。化学课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文化课,作为一名中职卫校的化学课教师,也深深感到困惑,现就中职卫校化学课如何为医学专业课服务谈谈几点看法。
一、中职卫校开设化学课的基本情况
(1)目前中职卫校的化学课程主要有《医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及《分析化学》,尤其在药学专业和检验专业上化学这门课程份量重、课时多,在专业课运用到化学知识点较多,学生也比较重视。而其它专业,如护理所用的教材《医用化学》覆盖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两部份内容,可以说是一本浓缩教材,它的份量轻、课时少,专业课运用到化学知识点较少,学生不够重视。
(2)目前中职卫校学生一进学校大门,就让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由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组成的基础教学中,但是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就出现了化学课“听不懂”、“学不会”等学习困难的情绪,教师也因此在教学中感觉到了“教不会”、“管不住”等教学压力的问题,长期缺乏成就感,因此上课效果不好,学生学不好。教师对中职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的学习自觉性”的评价,也反映学生在上文化课时的自觉性大大低于专业课和实训课。化学课作为文化课也不例外,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不好。
(3)化学这门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非常有必有的,它是医学专业课的基础。如医学专业课所用到的生理盐水的配制、药物成份的鉴定、酸碱滴定等都离不开化学的知识。而对于刚入的中职学生来说,还体会不到化学这门课的重要性。在第二学年上专业课的时候,学生才知道要用到化学的知识。而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卫校化学教师都把化学课当作文化基础课来上,这样既不符合生源特点,也不符合“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本质特点。
二、化学课如何融入到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
(1)首先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化学课的重要性。针对中职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差异性大,有不少学生甚至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标准,而对现行中职教材“看不懂”、“学不会”,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加重等现象,如果教师在上绪论的时候,大量引入一些在医学上用到的化学知识的例子,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知道医学的专业知识是离不开化学知识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2)为激发兴趣、开发智力、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我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把学生从枯燥的知识中解脱出来,增长知识,缓解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记不住主族的元素。为此我在针对性编写了元素周期表“两位学生谐音对话情境”,如第IA族元素“氢锂钠钾铷铯钫”(谐音为HI,李娜测验不会哦),第ⅡA族元素“铍镁钙锶钡镭” (谐音为皮美靠死背咯)…… 通过生动的语言,学生很快地记住了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3)从基础性和实用性出发,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增加时代气息,丰富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平时注意和专业课教师沟通,多了解医学专业的课程中有哪些知识点是要用到化学知识,擅于归纳,擅于总结,结合临床上的例子编写实用性的教材。例如:人体的酸碱平衡,涉及到PH值的测定计算,还有酸中毒及碱中毒的概念……
我在化学习题上的设计,注意融入医学知识。例如:检验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丙酮可采用的试剂是什么?(答案是:亚硝酰铁氰化钠和氢氧化钠)。这样可以既可以针对性巩固化学上的知识点,又可以让学生在上医学专业课的时候,对任课教师的提问产生共鸣。
三、中职卫校化学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应重视中职卫校化学课的课时量。中职学校出现了“轻文化,重技能”,忽视文化课教学的倾向。化学课作为医护专业的课程也是一减再减,从大纲要求的108节减到54节,但是教材中的知识量没有变,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在课堂上难以“消化”,更不要说“吸收”了。
(2)应重视中职卫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课教师有省级国家级的培训,政府出钱,项目多多,机会多多,评职称、评优秀,专业课教师享有当然的优先权。中职卫校化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普通高中转型、调入的教师、少部分企业技术人员。从教师学历组成上来看,他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并不是很深,甚至了解很少,很难突破高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
众所周知,医院工作关系着每一个患者的生命健康及患者家庭的殷切期望,所以显得格外重要。而临床检验关系到医学数据的客观准确,是医生诊断的主要依据,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如何做好临床检验工作,使每一项检验断数据精确无误,是每个检验工作应该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以下就临床检验工作中常见问题、检验标准及解决策略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做法。
1 临床检验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1 检验标本引起的问题。①标本采集方法不规范:没有向患者讲明正确的采样方法,如咳痰留取痰培养者,未用生理盐水反复漱口,去除口内大部:分杂菌,未用清晨第一口痰,也未深咳,以唾液当痰液。如直接从输液手臂抽血,造成血标本被稀释;采完静脉血后不拔掉针头即将血液注入试管造成血标本溶血。②采集时机不规范:如体内血药浓度正是最高时.采了尿标本,甚至是血标本;有些在对气管插管的患者采样时.气管内刚使用含有抗生素的痰液稀释剂后,紧接着吸痰.留取痰培养标本培养结果阴性。③容器选择不规范:无菌试管上面无使用有效期:痰液培养未全部使用无菌容器。④标本不合格: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分析血常规.要求用抗凝血,当采血时不充分混合均匀,会导致血细胞数、血小板数减少。⑤随意使用抗凝剂:如抗凝剂量多而血液量少使血液稀释引起实验结果偏高;或使抗凝剂量少而血液量加大.引起血液凝同或实验结果偏低。⑥标本运送不及时:标本采集后,由护工送往化验室,在采样到未检验之前,必须确保标本中的原始菌不死亡也不繁殖。如果标本搁置多时才送往化验室,致使少量痰液、伤口拭子、粪便标本送到化验室已干燥。
1.2 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引起的问题。①由于仪器保养不善导致仪器灵敏度合精确度降低,从而引起实验结果差错。②检验人员对检验仪器设备各功能和操作方法都不太了解,没有依照说明书设置不同的参数或没有选择正确的模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③所用试剂与设备的要求不符合、不配套,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1.3 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医学检验工作终究还是人的工作,即使有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仍然掺杂着人为因素的影响.诸如检验人员拿错病人的标本;同一病人标本重复加样;填写检验报告时将结果出错,没有仔细核对检验报告:没有将漏检或漏填写的报告查出;有时甚至出现任意改动检验报告等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2 临床检验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案
2.1 标本采集工作的误差及解决方案。误差举例:①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在病人静脉输液手臂采集的血标本造成稀释情况;采完血液后未拔针头的情况下直接往试管注入而引起血标本溶血现象。②采集血液标本中没有按照实验室要求加入需要的抗凝剂。例如,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应需加入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液,而送检的标本中则加入的是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液标本的抗凝比例亦容易出错,血沉血标本中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应是1∶4,比例出错如抗凝剂量少,血液量大的话即会导致血液凝固或实验结果偏低,而抗凝剂量多,血液量少的话会因血液稀释而引致实验结果偏高。③尿液标本的采集也存在一个常见问题,特殊检验的标本送检不能与一般体检一样,若一同混淆送检会令使漏检率大幅度上升。
解决方案:①检验科室需要加强护士的岗前培训,宣传正确采集标本的重要性和指导正确的采集方法,严格要求其工作态度,做到专业、严谨、科学。②标本不合格的必须重新采集,对于出现凝血现象的标本、血液与抗凝剂失调及溶血或乳糜血等情况,需要高度重视,必须在报告结果中加以注明。③尿液特殊检验标本如糖尿病检验,在饭后两小时进行采集患者标本能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服用VC药品,因为碱性尿会造成蛋白试纸假阳性,进行蛋白质实验室应注重pH值;尿蛋白浓度增高可使结果出现假阴性,尿中热不稳定过氧化酶可使红细胞出现假阳性。④正确的血液细菌培养标本采集时机最好在抗菌治疗前,以正在发冷发热的前半个小时为宜。
2.2 仪器设备及试剂引起的误差及解决办法。误差举例:①工作人员对仪器使用功能不熟练、对报警信号不了解,或者对仪器保养不及时,没有及时发现仪器内部零件的老化和损耗,造成实验结果的误差。②仪器设备定标不及时或不准确导致实验结果系统性的误差。③所用的试剂与仪器要求不符,有些进口仪器对其配套的试剂有要求,没按要求使用,而使用国产试剂或其它试剂的话均会影响仪器的稳定性和其实验结果,并且有时会对仪器有一定的损害。④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不周全,如记录不全、清洗不当造成了检验结果的偶然性误差。
解决方案:①建议对于高档的仪器设备应由专人负责,每个操作人员亦须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测试方法和对各种报警信号的认识,并掌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②仪器定期进行定标,如在更换不同批号的试剂前,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上的要求操作,改变不同的实验参数进行重新一次定标。③高档的进口仪器必须配套购置其相应的试剂,在无进口试剂的情况下,使用国产试剂务必核对各种参数接近后才进行使用。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管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18-01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大都可分为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体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开展的检验项目部分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能相互协作。伴随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笔者就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的建设管理谈谈科室主任的管理方法。
1 技术人员管理
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优劣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爱“伤”观念,具备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和积极适应知识更新的能力。
1.1 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科室管理中建立早交班制度,其中有项内容就是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1.2 业务技术培训:虽然检验人员入科前的理论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没有跟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人员使用必须进一步培训,一要根据人员素质进行岗前轮转学习,熟悉科室业务及岗位职责,考试上岗;二要有目的、有计划采取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技术骨干。同时科室依托厂家开展新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
2 检验质量管理
因为仪器设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及结果也越来越迅速,所以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这种认识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加之临床对检验报告的“提速”的迫切要求,忽视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室内质控(IRC)和室间质评(EQA),还有人员、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多项管理内容。医学教育网
2.1 成立专业小组:成立由科室领导任组长,各专业实验室组长(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各组室内外质量评定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解决办法。
2.2 专业实验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固定专业 各组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后产生。建立操作者、专业组长或主管技师、科主任“三级”检验报告审核制度,对实验室结果应进行分析,如在质控范围内,可发出报告,否则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核检验。实行特殊检验报告由科主任把关,其他检验报告组长核对后发出。
2.3 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拒收原因。对所使用的试剂盒本着质量第一、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原则进行选购,选用前应作比对,并有分析报告。仪器在使用前用标准物校对,正常后带室内质控物按操作标准程序文件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2.4 认真做好IRC,努力搞好EQA:IRC是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而EQA则是IRC的继续和补充,起到相互校正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对实验室质控起到监督、促进作用。EQA应做到专业实验小组每月讲评1次,EQA做到科室每结果回报后讲评1次,以总结经验。
3 仪器设备管理
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使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动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
3.1 索证并建全仪器档案:必须有: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
3.2 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
3.3 重建标准曲线: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时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3.4 仪器维护与保养:建立仪器维护、保养、使用制度,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校正,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联系维修。
教学中发现,学生渴望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进行临床见习,增加对中医理论的感性认识。课题组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设计了简单直观的临床实践模式,将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图片、实地临床见习等方式综合运用,并提出相应的临床问题供学生思考。如将脏与脏关系失常的证型(心脾两虚证、心肝两虚证等)设计成案例情境,通过PBL教学供学生讨论;或教师提供简单病案,让学生思考讨论其病因、病机、证型等;或用多媒体图片演示瘀血、痰证舌象及部分临床表象,让学生思考中医病理产物的致病特征。也可与相关临床科室联系学生见习,筛选中医基础理论涉及的主要病症,增进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如讲授完心主血脉,可带学生到附属医院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患者面容,提问:“西医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两颊紫黯,为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心其华在面、主血脉功能,对心血瘀阻产生直观认识;见习慢性严重肺病的呼吸困难,提问:“患者的呼吸困难,你考虑与哪些脏的功能失常有关?”启发学生理解肺主气以及肾不纳气的内涵。考试及成绩系统分析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2个班级统一试卷考试,满分为100分。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其中知识运用能力试题占30%左右,部分试题无固定答案,根据学生答题思路而定。为避免主观因素影响过大,宜固定1~2位教学及临床经验较丰富的教师阅卷。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各成绩段的分布情况及不同题型成绩进行分析,成绩比较用U检验。
问题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对试验班(2010级中医2班)和对照班(2010级针推涉外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2个班考试成绩经非参数1-sample-K-S检验,Asymp.Sig.(2-tailed)均>0.05,说明2班学生考试成绩均符合正态分布。预先给定信度为0.05,查正态分布表,得U0.05=1.96,经统计分析,U=4.497大于U0.05。因此,可以95%的可靠性断定2班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段(80分以上)2010级中医2班占2班总人数的39.7%,2010级针推涉外班占2班总人数的12.9%,前者是后者的3.08倍;中分段(70~79分)及低分段(70分以下)2010级中医2班占2班总人数的14.7%,2010级针推涉外班占2班总人数的32.7%,后者是前者的2.22倍。表明2010级中医2班高分段人数多,低分段人数少,而2010级针推涉外班则相反。从2班考试成绩U检验分析及各分数段人数比较,说明试验班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问题教学模式效果显着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
讨论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青年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我所担任的医学基础课程――病理学,属于形态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进行病理学教学不是为了使医学生成为病理医生,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好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培养对疾病有关问题的分析能力,建立诊断疾病的思维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临床课的学习。如何提高教学能力成为青年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我请教了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这里谈谈一点体会。
1 课前认真备课
1.1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我所在学校的本科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临床医护、检验和预防专业人员,而不是专业的病理科医生。因此,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是对学生将来学习临床课和工作有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近年来,形态学理论课的学时有逐渐缩短的趋势,必须精选讲课内容。针对我校目前教学层次多、专业多、授课对象的基础水平不同的教学现状,必须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授课。而且不同的专业的学时数也不尽相同,更要区别对待,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具体的内容。
1.2立足教材加以扩展选择好了适当的教学内容后,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则应查阅参考资料,包括与病理学相关的基础课和临床课,如组织胚胎学、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等,或请教其他教师。并且要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甚至暂时不会考虑到的问题做一预设与准备。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局限,学生往往会认为书上都有,上课不用听,课后自己看一样的。这时候就要多看参考书,把一些最新的医学动态加进来。
1.3认真准备备课笔记和教案在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时数,明确重点、难点。拟出教案,认真书写备课笔记。备课笔记要条理清楚,符合学校的格式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并要反映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4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病理学属于形态学,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力求多样化,在备课时就应该全面考虑。例如:讲课时要画简图,如何使用幻灯片、挂图及多媒体课件等;在课堂上要提问哪些问题、举什么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等,都应事先全面考虑和安排好。
1.5 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教研室有安排有集体备课时间,一般轮流由各位教师进行试讲。很多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都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也可以把一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进行提问,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对自己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2.1重点突出病理学的重点是病理表现,难点则因各章内容而异。如总论里一些的专业名词,教材中复杂的发病机理。找出主次,按前后顺序归纳成条目或简表,进行讲解。此外,讲课中要经常举例来讲解学习病理学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2灵活选择讲课方式讲解总论时,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病理学的内容,教师应详细讲;各论应结合总论的要点讲,指导学生应用总论知识学习各论的内容。内容要系统讲(如常见病) ,有的可用对比方式,有的可综合讲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解决学时有限的问题,又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讲课方式,学习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3板书图文并茂形态学科板书不仅有文字也有图示。重要定义、关键词,讲课中搭配的图示,学生可能听不清、听不懂的字词可放在特定区域,讲完后擦掉。在讲完后,留下一个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板书。
2.4讲课的技巧使用普通话,语言要精练、准确,还可以用必要的手势帮助表达。讲话速度不宜太快,语言要清晰、有节奏感,语调要抑扬顿挫。每次课开始时要简要复习上次课的主要内容,交待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听课前后连贯。在结束之前也要总结一下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多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讲课时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若有躁动、窃窃私语或其他听不懂和疑惑的表现时,应进行了解,对讲课内容及时做适当的调整或重复。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进入一个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1]。终身学习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许多专家指出,“课程整合”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强调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完善。当前信息素养的具体涵义是指,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有能力从书本、报纸、电视、广播、社会调查、国际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库获取、储存、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信息素养是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他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自身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就是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内容,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书本、报纸等查阅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抽查,对积极查阅信息资料、获取信息知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让学生懂得绝大多数科学发明来源于科学家的灵感和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激励学生坚信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也能取得成功。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弗莱明、弗罗利和钱恩等科学家研究、探索科学的过程,他们通过大量实验终于发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打开了用微生物制造药物的“抗生素时代”的大门[2,3]。通过以上类似的例子,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利用信息资源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2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应鼓励、支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互联网上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的、最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和各种学习信息,而且其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教学中有些内容可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如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内容较抽象,难教难学,学生通过查找这些内容的虚拟实验,使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在动画环境下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但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且能激发他们获取信息的兴趣,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实生活素材丰富多彩,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也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捕捉信息的能力。例如,讲完“遗传病种类”后,为加强学生对遗传病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儿童福利院,进行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儿童,并进行普及遗传学知识的宣传,倡导用科学方法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2.3培养学生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是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的能力。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阅读、观察、聆听、浏览、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从中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有些学生在查到资料后,不知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并加以利用。例如,在学生获取了大量有关遗传病的材料后,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归类、综合,从中总结出影响遗传病的主要因素。
2.4培养学生信息表达能力信息表达能力是指把整理出的信息进行展示和表达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可通过师生互动、问题讨论、布置作业、目标检测和写调查报告等方法让学生把各自整理出的信息资料表达出来,达到利用信息、解决信息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了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通过咨询和诊断方式,对某些疾病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促进优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2.5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在教学中体现为鼓励学生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共同研究,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与自我思考。信息交流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个人主义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合式的教育观。例如,在进行中学生高度近视社会调查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6~8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获取、加工、整理、表达信息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然后以报告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与学生一起探讨高度近视这一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病的理解和对遗传病危害的认识,使学生受到人口素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这样既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扩大信息来源,提高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和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信息传递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大胆接触社会,发挥其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参考文献】
1孟振庭.走近高科技.西安:旅游出版社,2000,8.
【摘要】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措施和重要环节,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评价控制措施效果;进一步加强已有监测系统或为建立新的监测系统提供依据。切实做到积极应对疫情并有效控制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措施和重要环节,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于指导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疫情是控制还是扩散。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就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如何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作用,真正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 准备充分,思路清楚
作为一名流行病学医师要充分认识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和调查步骤 ,这样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才能知道需要立即准备哪些物品,到达现场后我们需要调查什么,哪些是调查的重点和关键点。
1.1 组织准备组织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实验室、临床医学、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等,调查成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
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包括相关的调查表、消毒器材、药品,采样物品及其他相关的物品等等。
1.2 核实诊断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作为疾病控制机构需要配合医疗机构开展核实诊断,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
1.3 寻找传播途径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而同一种传染病流行可能由多种途径引起,在传染病暴发和大流行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追查引起感染的共同方式,如一起就餐或同宿,探访过同一个病人等,通过调查画出传播链,寻找出共同的传播途径,以便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
1.4 追踪和管理患者的接触者不论是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传染病如果没有接触史不可能引起流行。因此,追踪并管理患者接触者可以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确定谁是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谁是患者的一般接触者,针对不同的接触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防制措施。
1.5 采样并切断传播途径在进行疫点处理时,流行病学医师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样,并确定采样点和采样种类,采样完毕后指导消毒人员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1.6 为封锁疫区提供科学依据疫区的确定和封锁,必须要通过对传染源的活动情况、活动范围进行综合分析、科学界定。
1.7 掌握传染病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适时完善控制措施通过对传染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以掌握疫情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适时完善控制措施,为疫情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提供数据。
1.8 为阐明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提供研究线索传染病均有一定的流行病特征和规律。构成传染病的流行必须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但不同的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特征是不同的,各种传染病流行都有其固定的规律,流行病学调查为最终阐明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提供研究线索,为今后应对类似突发性不明原因疾病积累经验。
2 不断完善装备,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真正发挥作用
2.1 流调人员的技术装备流行病学工作者被人们誉为医学侦探,常常充当疫情处理的参谋。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涉及很广的专业知识,所以做为了一名流行病学医师既要精通流行病学的基础理论,又要精通社会医学,行为学及心理学等知识,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既要明确流行病调查的工作程序,又要掌握流行学调查的一般方法在,遇到突发疫情时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病人的“三间”分布,提出初步诊断和可能的传染环节,充分显现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作用。知识储备充分,应对突发疫情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就会显得手脚忙乱,抓不着重点,这一点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每经历一次疫情,尤其听取上级专家的对事件精辟的分析,就会感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
2.2 流调人员的思想装备一个合格的流调工作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临危不惧,才会在工作中创造职业价值。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视患者如亲人,用真诚的同情和友爱来与患者交谈,让患者及家属体会到,我们的工作的确是为他们的健康着想,这样我们才能获取详实可靠的有价值的材料[1];相反由于我们的沟通缺乏艺术性,不能被患者所接受,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遇到阻力,无法获得患者真实的接触史,直接关系到接触者的隔离,致使盲目扩大范围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真正的密切接触者未查出,缩小了隔离范围,会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非典时期这类情况留给我们很多惨痛的教训。据有关报道[2]2003年4月吉林省长春市市民张景芳在住院时感染非典,曲于其家属部分成员拒绝流行病学调查,致使疫情扩散,导致该家族7人患非典,其中3人死亡,另有与该家族有接触的200余人被隔离。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也遇到过患者表现的很不耐烦甚至于干脆不接受我们的询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表现得有涵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争取得到患者的配合。
2.3 完善个人防护装备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要做得深入细致,就必须面对面与患者交谈,个人防护很重要,工作中因为我们防护不利造成感染,不单纯是个人患病,还是一种违规行为,所以做为疾控机构要有充分的个人防护物品储备,而据了解目前国内生产符合医用标准的防护服厂家寥寥无几,因此加强个人防护用品质量的监管也至关重要。
3 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
3.1 主动出击,尽早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一旦接到突发疫情报告,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直面病人的应该是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要主动接触病人和有关参与前期处理的专业人员,全面了解情况,展开深入调查,调查要全面、细致,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严防信息偏倚,致使推断错误。
3.2 适时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每当有疫情发生时,各级政府的领导都非常渴望从专业人士口中得到一些有关信息,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决策,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要以全面的调查材料为基础,运用流行学理论做出科学的推断,为政府做出防控决策当好参谋,充分体现专业特长,从而使社会更多的人认识流行病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总之,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流行病学调查是关键,只有正确的流调结果才能采取科学的控制措施。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责任重大,在此呼吁各级疾控部门在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不断完善应对突发疫情的各种装备,尤其要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储备,同时突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的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和各种演练,不断提高流调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担当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要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在防控传染病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北京;农业;动物寄生虫;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32-03
Thinking Of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Teaching Reform In The Urba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Li Qiuming,Shen Hong,Sun Yingjian,Li Huanrong*
(The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102206)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veterinary student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UA).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city,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is continuing its momentum.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have used the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aligning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program of BUA,to describe the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dynamic change. The authors have concluded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no matter how the curriculum credit hours are changed,only by consiste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hands-on practice teaching,the needs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for application oriented and graduates with extensive and multifaceted skills can be met.
Key Words:Beijing;Agriculture;Veterinary Parasitology;teaching reform
北京农学院作为首都唯一本科农业院校,多年来,一直以立足北京,始终坚持面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围绕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1,2]。我国传统教育是讲的多,做的少,根据北京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主动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环节,挤压学时水分,突出专业特色[3]。在此大环境下,为达到教学效果,学以致用,凸显都市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特色,进行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改革是必要的。本文就动物寄生虫病学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演变,结合本校的教学改革谈谈《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变。
一、本门课程概况
《动物寄生虫病学》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必修课,98级之前课程教学只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少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三部分,为了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自99级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开始植入课程教学实习周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随后,2001级兽医专业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动物寄生虫病学的教学任务按2003年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执行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教学95学时(理论65学时,实验30学时),另单设置两周教学实习。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2003年开始全面引入多媒体技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我校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淡化专业、优化结构、减少学时、更新内容、重视实践、突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教育为原则,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2007年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积极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搭建不同课程平台,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课程和能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实习[4,5]。为此,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调整为48学时(理论30学时,实验18学时),同时强调了实践教学,针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实习单独成课,赋予学分(30学时,2学分),且统一安排在小学期执行,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面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谈谈《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课程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方面。①授课方式改变。自2003年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以来,本学科的教师始终致力于课件的不断完善与加工。寄生虫形态、颜色、包囊释放等均较抽象,如在介绍肝片吸虫形状和毛蚴释放时,通过播放数分钟的视频资料,远比教师口述虫体呈红棕色木耳状和卵盖打开毛蚴逸出要生动形象万倍。众所周之,由于课件承载的信息量较大,学生在听讲和做笔记上就会产生矛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通常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课上只需作摘要性笔记,教师会把教学课件、视频资料或其他相关信息上传到校园网,供学生随时下载复习。课堂教学过程更是以启发式、归纳式教学为主导,充分结合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到血吸虫病时,在给学生观看病理图片和病人照片时提问:“为什么这种寄生虫可以引起肠道和肝脏结节的病理变化呢?”“它的虫卵是如何进入到肠道随着粪便排出到外界的呢?”这样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结合课中所讲授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大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动物寄生虫种类繁多,且每个虫种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等皆不同,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教师把每一种寄生虫的生活史都绘制成流程图的形式呈现,授课时以生活史为核心,逐一展开对虫体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流行特点、致病作用和临床症状等内容的介绍,并充分结合图表对虫体的形态、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和虫卵特征等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利于学生掌握和复习。②授课内容改变。据卫生部2001年6月~2004年12月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一些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呈迅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人们的行为观点、生活及饮食习惯等发生了变化,寄生虫又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6-8]。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生鱼片、食蛇胆蛇肉和牛蛙,喜食七分熟甚至五分熟各类烤肉串。爆炒田螺和麻辣小龙虾等更是受到普通百姓的热爱。因此,华枝睾吸虫病、曼氏裂头蚴病、旋毛虫病、肺吸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发生的报道频见[9-14]。还有,北京作为宠物行业的领军城市,由犬猫引起的弓形虫病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5]。鉴于此,依据我国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动物寄生虫病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更新,如,把曾经删除的血吸虫病重新纳入授课范畴,并且增加裂头蚴病、弓形虫、猪囊虫病和旋毛虫病等共患寄生虫病的授课时数,同时删减禽类的吸虫病、绦虫病,马属动物的绦虫病、线虫病,猪的圆线虫病和肺线虫病等内容[16-18]。
2.实践教学方面。①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环境与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硬件部分,也是实验教学的基本保障。我校于2005年投资20万元建立寄生虫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并配备了相应的生物安全设备和设施。自2006年至今,寄生虫实验室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除了恒温培养箱、超声波清洗器、冰箱、鼓风干燥箱等基本常用设备外,甚至还陆续配备了数码显微照相系统、荧光倒置显微镜和大容量速冷离心机等较贵重仪器。2007年又补充了一批寄生虫和虫卵封片标本,使得实验课时学生镜检虫体压片不足的现象得到缓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动物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粪便检查。过去教师在实验准备时大多随机地找一些家畜的新鲜粪样供学生检查,但是由于一些粪样中可能没有寄生虫卵或是数量较少,因此学生会检查不到虫卵,而失去兴趣,甚至怀疑检查方法的可靠性。为此,教师在准备实验时,除了课前1~2周号召学生采集自己家养动物粪样带到课中检查外,还把已经收集好浓缩的虫卵或卵囊掺入粪便样品中,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并且同学们在对自己采集的粪样进行检查时格外认真,尤其是检出虫卵后更是喜出望外,高兴之余,还会进一步与教师探讨虫卵的种类和如何防治等问题。在对寄生虫形态的观察上,上课前教师先对要观察的寄生虫进行简要复习,明确作业内容,强调应掌握的标本形态结构和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确保学生真正认识课上观察到的虫体并了解其危害。②实习环节。注重教学实习环节。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的欠缺,实验设计依据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和可购普通试剂为基础,以不超过本科生最大潜在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原则,将教学实习内容设计成多个实验题目,如:羊、犬、鸡和兔等动物粪便中寄生虫虫卵的检测、羊消化道内蠕虫的采集与分类保存、校周边环境中蜱的采集与鉴定、鸡球虫病的诊断和螨虫的检查等。每班学生亦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通过组员间的讨论、协商和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验方法,再由教师审阅通过后予以执行。实习结束后,仍以组为单位按照教师预先明确的格式提交一份详细的纸制版实习报告及PPT演示文稿或自己录制的视频资料,同时要求每一位学生提交一份自己的实结。这种实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自己查阅资料、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和自己进行DV录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通过抽测考核实习内容证实学生对自己亲自操作,制作成视频或是小电影的寄生虫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程度。③科研训练。大力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正是对学生的这种能力培养的最好形式。其中,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毕业论文又是最常见的一种科研训练方式。自2008年(2003级)至2012年共有28名学生在动物寄生虫实验室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工作。除此之外,2004年我校开展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竞赛,2009年了北京农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在校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自2009年始,共有2006、2007、2008和2011级学生主持的四个项目在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成功申请并获批。经过科研训练,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加之学生选择的科研项目多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或是与自己将来的创业相结合,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积极性很高。
3.考试考核方面。过去考试出题时只注重试题类型,虽说卷面中至少包含了五种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和问答等),但却忽略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试题内容多为记忆型考题,如直接问某种虫体的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和虫体形态等。2007级教学计划修订后,则依据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格式进行考题类型的调整,加大病例分析和诊断内容的试题比重,注重考查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按试卷成绩(60%)和实验成绩(40%)综合考评每一位学生的课程成绩,以达到加强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展望
我校2011级动物医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已经重新修订完成,按照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综合我国兽医管理制度、北京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宠物行业情况以及北京市对动物医学人才的要求。2011培养方案在不改变07方案中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实行“4+1”培养模式,“4”是指在大学前四年系统完成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技能,“1”是学生在最后一年到生产实践中锻炼,且在“1”年的第二学期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19]。在2011培养方案刚确立不久,北京市教委已批准动物医学专业的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且针对卓越兽医师计划配套了动物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9]。那么,在这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还有待通过对2011级及之后的兽医本科生的培养去检验。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动物医学专业的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综合试点改革项目会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有年,杜晓林,范双喜.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15-18.
[2]郑文堂,华玉武,高建伟.坚持特色立校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基于北京农学院发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2,(9):16-18.
[3]杜晓林.初论地方农林大学招生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2):6-9.
[4]杜晓林,范双喜.北京农学院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Z].北京农学院,2007.
[5]范双喜,董跃娴,吴晓玲.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44-46.
[6]汪明.重视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保护人类健康[A].全国人畜共息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全国人畜共息病学术研讨会,2006,29-36.
[7]刘孝刚.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与人类健康[J].现代畜牧兽医,2012,(10):11-14.
[8]路义鑫,宋铭忻,韩彩霞,等.浅谈家畜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3-85.
[9]高志良,林炳亮.华枝睾吸虫病流行情况及危害[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6):575-576.
[10]房其美,刘海泉,弓巧玲.一起210人旋毛虫病暴发原因分析及对策[J].肉品卫生,1997,(5):13-14.
[11]孟庆玲.三进山城拦截“怪病”[N].大众科技报,2006-7-30(第B02版):1-2.
[12]蒋月荣.北京友谊医院诊治3例北方少见曼氏裂头蚴病[J].首都医药,2007,(2):20.
[13]何战英,贾蕾,黄芳,等.北京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41-1242.
[14]刘阳,张影,路富荣.输入性旋毛虫病3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2):125-126.
[15]于咏兰,付丽娟,汪明.北京地区犬猫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中国兽医杂志,2006,42(5):7-9.
[16]苏卓娃.近年来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11(4):324-326.
[17]才学鹤,丁军涛,骆学农,等.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A].中国畜收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长春:中国畜收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2006,130-133.
[18]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重视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8,(6):3-11.
[19]李焕荣,孙英键.都市农业环境下动物医学(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北京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