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科技创新
近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及省份的重要文件,规划了政府对科技扶持的支持政策导向,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作为安徽欠发达的地区的皖北地区,科技事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这导致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事业都出现困境。有必要认真研究安徽省及皖北地区科技事业发展状况,厘清科技事业发展、政府支出及企业高度参与的协同关系,特别要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改善和调整财政科技支出的具体构成,科学评估科技支出绩效,发挥财政科技支出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终推动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财政科技支出在皖北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建立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战略目标
皖北地区是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地区。安徽整体性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皖北科技创新的有力配合。皖北地区重视财政科技支持力度,针对目前财政科技支出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财政科技支出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对于确保财政科技经费的合理规范使用,增强财政科技经费的引领效应,促进全社会人力和物力向科研创新领域发展,为最终实现皖北乃至安徽省创新型省市建设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研究有助于发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财政科技投入中存在的新问题,对财政科技支出项目实施状况进行检测,最终提高财政科技扶持的效果。皖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改造项目的健康发展,科技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必将为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二)不断优化安徽省尤其是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结构
加大财政科技支持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皖北各市财政支出中财政科技支出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此时,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促进财政支出向最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领域倾斜,实现财政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格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也有益于促进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的管理能力,切实提高整体财政支出的整体效果,推动皖北地区各市财政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深入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经费的使用效益
财政科技支出经费使用如何,该如何评估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当务之急,是明晰财政部门、科技部门及专业评估机构在财政科技经费监管的职责,增强评估的透明性。需要针对财政科技经费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财政经费使用方向与投放领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核心理念是基础科学研究引出应用科学,后者带来创新与财富增长,其典型代表是“智力模式”开启,近年来一直是指导各国实施科技支持政策的重要模式。安徽科技综合实力有着长足的进步,在产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还是出现诸多不协调的状况,特别是皖北科技创新实力相对滞后。当前,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定位离不开科技引导,这取决于软件平台(以人力平台为核心)、硬件平台、制度激励外、桥接机构等,所在种种离不开经费支撑,其中的财政经费具有诱导与导航作用,能释放杠杆效应,因此,研究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与产出现状至关重要。
二、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现状与问题
(一)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总支出明显不足
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财政实力与安徽省其他地区(如皖中、皖南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体现在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明显滞后。2014年,皖北地区六市加总为618 848万元,不及合肥的40%,后者为1603 362万元。实际上,皖北地区六市中,淮北的R&D经费投入出现断崖式剧减,从2010年的14.79亿元降至2014年的9.14亿元,2013年近乎0增长,2014年增长达-8.03%,只相当于2010年的62%水平,c皖北其他城市上升趋势背离,占皖北之比由2010的46%持续降至20%。不仅如此,淮北市自2010年以来是安徽唯一一个R&D人员断崖式增速下降城市,2014年突破零界点,出现负增长,引爆R&D人员流失。更为严重,周边的宿州与毫州在2014年都出现R&D人员流失,淮北发展渐失内部人才支撑,也失去周边人才互动氛围。
(二)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支出比重偏低
从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构成结构来看,皖北地区的财政科技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重严重偏低。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属性。皖北地区基础研究经费占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投入比重偏低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结构不够合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科技财政支出的经济后果,影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实际上,2014以来,淮北、宿州、毫州也现出了R&D人员外流与皖北地区严重忽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明显关联。
(三)皖北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欠缺协作机制
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部门较多,既有各级财政部门,也有各级科技部门和发改委部门。多头管理的沟通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同一个科技资金管理部门,在科技项目审批及经费使用方面的权力也分散。这种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弊端。一是多头为政,互相推诿,影响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科技资源配置混乱,造成财政科技资金浪费;三是多头使用财政资金,影响跨领域项目的顺利开展。实际上,上述协作机制不仅仅在皖北各市存在,在皖北六市间的协作机制方面,根本未曾建立,很难想象,聚皖北六市的财政科技支出,都不及合肥一市的40%,而皖北各市内部又存在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六市问没有协作机制,淮北、宿州、毫州2014年以来就现出了R&D人员外流,可以预见不出几年,皖北的地区自主创新水平将会降至临界点,皖北经济转型定位会变得举步维艰。
三、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优化策略
(一)构建适应皖北地区发展的财政科技支出增长机制
财政科技支出增长机制的构建涉及多种财政手段的运用。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显示,区域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的经济效应,可以分为直接绩效,如财政科技支出带来的专利权等的增加,间接绩效,如财政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当务之急,是摈弃粗放的财政科技增长方式,避免随意安排财政科技支出,必须要统筹安排多种财政科技支出手段支持科技创新。财政直接安排资金用在科技创新方面是一种重要手段,其他财政手段,如转移支付制度、税收优惠政策及政府贴息扶持政策等多元化措施,也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在科技基础研究领域,可以采取财政直接投入方式;对研发等应用研究领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支持,如税收抵扣政策,或者给与一定财政贴息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重视对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力量的支持,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财政科技支出增长态势。
(二)优化适应皖北地区发展的财政科技支出结构
公共科技支出结构安排与公共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密切相关。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公共支出要能体现科技活动规律和科技支出特征,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办法,通过设置专门反映区域创新活动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系统完整地反映科技创新活动全貌。科技及财政部门依据这些预算管理措施实施对财政科技支出的分析和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安排一定要与所在省市财政收入及支出增速保持一致,与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首先,财政科技支出科目设置上要能反映财政科技支出的实际项目,如科技事业费和科技三费用支出项目,综合反映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研发活动;科技基建项目的支出,综合反映科技设施活动开展。以上反映的是预算科目的“类”项。“类”项下设“款”,相对比较具体地反映政府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支出项目。其次,财政科技支出项目设置要符合预算管理要求,要与部门实际和统计指标保持一致。
关键词:事业发展;管理制度;主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45-02
管理制度是以服务于内部管理为着力点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管理制度的变迁是与科技发展环境相适应的,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对全面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拟从我院不同阶段的事业发展特点来分析管理制度的变迁,以期探求“十二五”时期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为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一、“九五”以来我院事业发展的主线
“九五”以后,我院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为主线,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分析我院事业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九五”时期的探索改革发展
围绕国家提出的深化市场取向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要求,我院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科研为主体,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在科技开发上,鼓励专业所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领办、创办与合办等形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产业化力度,推进传统科研事业型向科技经营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事业体制和企业机制有机结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体制。在科研工作上,在传统科研管理体制下,围绕高产、抗病、优质等要求,主要开展大宗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等研究。同时为进一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多方筹措资金设立院科技开发基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五”时期的改革发展
随着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十五”期间,为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我院全面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增强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在科研上,剥离研究所产品开发经营职能,合并专业相近、研究内容相似的研究室,通过整合重组,加快学科结构优化,组建了13个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增设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性学科,逐步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学科格局,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机制。以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和分流出来的人员为基础,组建明天种业、江蔬种苗、苏科农化、南京天邦、瑞迪生、信息中心6个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三)“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发展
国家、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新的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着力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平台三大建设,统筹科技创新、科技产业、科技服务三大工作。在创新体系建设上,立项建设一批具有科技创新、产业带动、培训示范等功能的国家、省级基础性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学基地系统化、链接式的平台群体。在学科建设上,在加强稻麦棉油猪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培育壮大了适应江苏特点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循环农业、农产品安全与加工、农业信息六大新兴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启动五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围绕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加大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科技服务工作上,积极转变科技服务思路,实施科技帮扶整村推进、高效农业示范、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着力提高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能力。在产业发展上,通过资源整合重组,优化科技产业结构和布局,基本形成了种子种苗、兽用生物制品、无公害农业投入品和优质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二、我院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完善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管理决定科研产出、团队建设和服务水平,是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基础。伴随事业的快速发展,我院的管理制度不断调整、健全和完善。综合分析我院的管理制度的变迁特点,总体表现为:“九五”时期为传统管理制度向新型管理制度转变的时期,“十五”时期为管理制度向规范化演变时期,“十一五”时期为管理制度向创新性演变时期。
(一)“九五”期间,传统管理制度向新型管理制度转变
这一时期,我院的主要工作仍处于传统的管理运行机制下,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应“一体两翼”体制改革需要的新型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为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制定了科技开发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实施了科研与开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更好地调动研究所的积极性,推进科技开发的稳步增长。为推进科研工作,制定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鼓励科技人员申报课题,鼓励科技人员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由于正处于计划经济下的发展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模式转变的初级阶段,此阶段管理制度更多的是禁令性、约束性和惩治性。如开发收入的“上缴”制度,人事管理中劳动纪律规定、职工请假规定等禁令性制度和违规后的惩治性措施,工程建设中严格按法依法办事制度和处罚制度等。
(二)“十五”时期,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推进改革发展
为改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体化科技管理体制,我院逐步形成规范的分类管理体系,推动改革发展。一是实施企业、事业分开管理。制定院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管理意见,明确研究所从事公益性研究的性质,明确实行项目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制定科技企业管理意见,构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约束制衡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实行管理与服务分离。增立实业总公司等处室,剥离后勤保卫等机构,明确财务、基建、保卫等工作由院统一管理,减轻研究所管理负担,推进管理工作规范化。但由于处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管理制度更多地向规范性和激励性演变。如科研管理上,由原有的事业费拨款、按人头划拨经费转为按项目拨款。人事管理上,建立评聘分开、目标管理、竞争上岗的新机制,有效打破原有“大锅饭”分配结构,有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十一五”时期,健全管理制度,推进建设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院奠定改革创新体制的优势,抢抓机遇,加强三大建设,提高三大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实现创新管理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制度更多地向完善性、创新性、服务性演变。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研究所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由原来院直接到项目组、个人转为院对所、所对内设机构、内设机构对职工的分级管理,明确由量转为量、质并重以及院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督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制度机制,促进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基地为驻基地研究所提供项目实施、土地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的职责,切实保障研究所在基地开展工作。修订了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不断延伸管理环节,实现全过程创新管理。
三、“十二五”时期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院围绕“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加快科研转型,深化开放创新,加强科技协作,实现创新突破发展。在转型上,突出建设新兴学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探索新的增长点,健全产业发展体系;突出新型服务对象,建立科技服务新格局。在开放协作上,提倡跨学科、跨单位、跨国界的重大研究协作攻关,注重培育集成重大科技成果,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五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优化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十二五”期间是创新发展时期,为推动科技事业的可持续的创新发展需要,我院应按照现代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创新转型,促进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实现“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禁令性管理”向“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性管理”转变。一是创新成果管理机制。建立以科技生产力为标准的成果评价转化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按照产业技术体系要求开展工作。加强建立成果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实现重大成果产出规划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二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修改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考核评价办法,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设置岗位,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人事管理新制度,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最终建立规范的岗位管理新体制。三是创新科技协作机制。深入探索研究所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充分调动研究所、企业各方的积极性。建立科研、科技产业和科技服务一体化发展、专业所和农区所一盘棋的综合政策体系,增强全院整体发展的协调性、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加强管理服务创新。健全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的管理创新,进一步扩大我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营造科学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报告(1995—2010)[Z].
[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管理制度汇编(2000—2006)[Z].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据测算,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和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认知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1 科技政策制定的政策场域
科技政策的制定往往牵涉多个部门和多个利益主体,不同的政策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互动并相互影响,都试图将政策引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周华东博士从政策主体、互动模式以及政策目标三个维度,将科技政策划分为经济商业、公共行政、公民社会、以及道德伦理四个不同的政策场域。[2]
在经济商业场域中,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消费者构成了主要的政策主体,企业是这个场域中的主角。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政府提供科技政策的辅助和指导;消费者通过与生产者的需求互动触发企业的创新灵感,督促企业的创新效能;而企业则是通过科技与管理创新的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
在公共行政场域中,政府和科学共同体是政策的主体,政府是政策的主导者和实施者,而科学共同体则是为政策提供科学建议、论证和评估,以此保障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公民社会场域中,政府、科学共同体以及代表纳税人的公众是政策的主体。由于科学研究得益于纳税人的资助,所以终极资助人应是科技决策的主角。另外,科技发展到今天,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科学家所能把握和掌控的范围,科技精英基于自身领域专业知识的判断,已经不足以为政策提供全面的指引,需要将与科技相关的议题向全社会开放,听取和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保障科技政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道德伦理场域中的政策主体与公民社会场域一致,政策目标主要是防范科技发展中的道德风险。如生物技术、原子能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可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如何保持科学的正直和道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紧迫的政策议题。
上述不同政策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从不同角度对科技政策制定模式所作的环境细分。理想的科技政策应该是以全体公众、科技共同体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并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3]
2 我国科技政策制定模式的弊端
由于我国科技政策研究起步较晚,加上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民主化决策进程等因素,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不同的政策场域还存在诸多弊端,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精英的垄断模式为主
突出表现为许多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评审往往是一些权力精英和科技精英之间的利益博弈。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文员会官方网站查到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负责人大部分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他们一般都是担任着一定的学术或行政职务,有着一定的权利资源。这种科技资源分配的精英垄断模式会导致科技领域公平维度缺失,影响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方面,有些科技精英承担的国家或地方经费资助的课题非常多,出现疲于应付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工作者因无法得到科研资助,开展科研工作举步维艰。
2.2 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大多集中在交通、石油、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对基础性科教领域以及市场竞争性行业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失衡,一些科技成果有量无质。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2013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来看,虽然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居世界第一,但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创造仍然以数量效率型为主,各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指数远低于创造数量、效率指数。如知识产权创造发展指数最高的北京,创造数量指数为89.72,创造效率指数为98.86,而创造质量指数仅为75.36。
2.3 科技政策评估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科技政策的评价标准相对单一,评价过程往往注重短期效果、轻视未来结果;注重直接效果、轻视间接效果或负面影响;注重事后评价、缺乏事前的科学评估和事中监测手段。如此造成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发展不平衡,科技成果转换率低等不良后果。部分科技成果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变成了企业、机构、甚至个人眼中的“唐僧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科技资助单纯看作一种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还不能从企业创新战略的层面来考虑。[4]
3 解决对策
建议从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快科技政策制定模式的转型,改革科技资源分配方式,创新科技政策制定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科技政策评价体系。
3.1 加速科技政策制定主体的转型
通过转变科技政策制定主体,将更多的社会主体纳入到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来,听取更多政策目标群体的意见,体现最广大公众和科技工作者的利益,接受最广泛社会民众和舆论的监督。
3.2 大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技素养
要加大对科普教育的投入比例,通过广泛的科普宣传,使公众了解科技知识、理解科研方法、树立科学精神,以此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的能力和意识。
3.3 改革创新科技政策制定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保持科技效率和科技公平之间适度的价值张力,实现两者的动态统一、均衡发展,体现科技政策深层次的伦理价值关怀。建议综合采用同行评议法、自我评定法、对比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统计抽样分析法等各种科技政策评估方法,以增强考评与评估结论的可信度。[5]
3.4 建立和完善定量分析模型
加强与国际经合与发展组织(OECD)的联系,利用OECD推动的创新统计和计量方法,对科技政策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使科技政策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均建立在完整、准确的科学数据之上,形成准确、高效、完善的科技政策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建立和健全科技发展体系。1968年新加坡就成立了科学理事会,统筹全国的科技发展事业。1990年,新加坡政府又成立了国家科技局接替科学理事会的职责。新加坡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科技发展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发达国家。为此,政府大力增加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投入,扩大科技人员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兴建科技园,吸引跨国公司从事技术开发等。1991年新加坡还制定了资讯科技十年计划,提出将新加坡打造成为“智慧岛”。
《2009年度新加坡国家科研调查报告》里特别提出,智力资本将是新加坡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新加坡承诺,从2011年至2015年,新加坡政府将把国内生产总值的1%,也就是相当于161亿新元(约合805亿元人民币),投入到研究、创新与创业方面的发展。按照这个计划,新加坡将在2015年实现科研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5%的目标,同时可以实现新加坡成为国际科研中心以及亚洲创新中心的梦想。
近几年,新加坡的科技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新加坡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新加坡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作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新加坡政府早已经认识到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中,科技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至关重要作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大力发展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促进电脑与资讯科技、通信设备、生物医药科技、办公室自动化设备、精密工程产品等项目的生产和开发。目前,新加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磁盘驱动器生产国,其产值占世界同类产品生产总值的77%。另外,新加坡还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的第五大半导体生产国。有数据显示,新加坡资讯科技业已是国内产值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特别是从1991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发起了一个通过加强技术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运动。在这个背景下,新加坡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5年计划,从那时起,新加坡科技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6年初,新加坡政府出台了2010年科技计划,掀开了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新加坡曾有过5次经济转型,而在每一次经济转型过程中,新加坡的研究与开发一直呈健康发展的势态,不仅政府重视并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资力度,私营企业也不甘落后,投资巨大。仅2008年一年,私营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额已达51.2亿新加坡元(约合256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20.9%。这些投资主要是来自于制造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的开支增幅高达39.3%。
新加坡在打造研发经济之初,都是由政府先投入资金建造研发设施,吸引相关人才,营造科研氛围,进而吸引私企注资,形成有规模的研发经济体。如今,私营企业已经把对研发领域的投资当做自己企业发展的源动力,2008年研发开支占总开支的比例从2007年的66.8%提高到71.8%,是近年来最高的。也就是说,2008年新加坡政府每投入一元的研发资金,就可以带动2.5元的私营企业资金,而这个比例在2000年仅为1比1.5。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是应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的档案工作者积极开拓,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的手段科学管理档案,迅速准确而有致的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档案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实现的过程,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从理论方式到技术手段,都深刻地影响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档案资源信息化。21世纪,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核心与主导,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因此信息化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2.档案管理现代化。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要求必须以创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开展。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对应的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传统的档案管理是手工管理模式,包括收集、整理、鉴定、编目、排架、统计和提供利用等诸环节。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以智能化的计算机管理为主,工作环节以监控信息为核心。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就要改变档案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针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手工检索查档方法,以智能化的计算机管理档案,以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提供利用服务,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整体水平。
3.档案管理标准化。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制定和建立各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来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4.档案利用现代化。保管档案的目的在于利用。随着档案 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未来的档案馆是一种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联系起 来的档案馆的集合。它将使档案馆走出自我封闭,从有限开放到全面开放,为社会各界提供最快、最新、最准确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1.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大。以为档案是经济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以档案形式存在的信息,将是人类知识与信息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是档案能够得以存在的内在生命力。所以,信息属性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反映档案本质的重要特征,档案的信息含量已成为评估档案驾驶的主要参数,而以往的载体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微缩、机读、光盘、网络等技术,新的载体形式将会不断涌现,况且载体形式只是在档案保管上有所不同而已。所以采用档案信息内用属性划分档案的外延,将不会使档案种类混杂,分类关系不清,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分类体系将日趋完善、科学、合理。
2.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知识经济将推动档案事业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化、高级化的结果。先进和技术设备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任何思想和技术方法都无法落于实处。当今社会,先进的技术设备已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档案工作也是如此: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统计和检索;微缩技术在档案的保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计算机、光盘、多媒体、现代通信技术、微缩复制技术的普遍应用将大大加快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使之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
3.知识经济将为档案事业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知识经济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不断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更代表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在管理方法上知识经济更需要增强开放档案意识,树立依法治档的观念,注入批判继承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更需要引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基础工作,调整供求关系,加强定量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把完善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改善档案管理相结合。
4.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工作蛇的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内容。实质经济时代的档案人员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应用知识。这样,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优秀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推动档案事业发展。
三、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对策
1.要加强档案信息素质教育,加快建立档案信息网络。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教育,利用档案信息守法意识,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获取档案信息技术和设施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效益功能。
2.要科学地制定、贯彻和修订各项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而电子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以为对于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整理的档案,计算机是无法进行管理的,即使可以管理也会因运算程序的复杂化而使其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
3.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饿轨道上来。做到知识经济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在提高党政机关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向企业和科技事业单位倾斜。
4.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档案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化高层次管理人才。要尽快培养既懂专业知识,有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面对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管理的概念。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目标,抓住机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和保密,以实现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工作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钱云祥,陈晓春,陈明.关于档案管理现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标准科技经费的治理,进步资金运用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能提高法》,参照《市科技三项费用治理暂行方法》,并结合我区实践,制订本方法。
第二条科技经费是县政府为支撑科技事业发展,促进财产技能晋级,完成科技效果财产化,处理社会公益性有关技能问题而设定的专项经费。
第三条科技经费首要用于下列事项的投入:
(一)科学技能基本前提与设备建立;
(二)基本研讨;
(三)对经济建立和社会发展具有基本性、前瞻性效果的前沿技能研讨、社会公益性技能研讨和共性关键技能研讨;
(四)共性关键技能使用和高新技能财产化示范;
(五)科学技能普及等。
第四条区财务预算布置的科技经费,首要支撑技能起点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立常识产权的高新技能项目,包罗:1、重点攻关方案项目(含工业、企业、社会发展等);2、火炬方案项目;3、科技基金;4、软科学方案项目;5、科技效果转化与科技效果推行方案项目;6、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配套;7、高新技能财产化项目;8、科普设备建立和科技培训。
第五条科技经费的运用首要采纳拨款方法进行,在运用上应突出重点。
第六条单个项目申报科技经费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项目都要进行评价,严重项目执行招招标确定项目承当单元和经费支撑额度。
第二章经费开支范围
第七条科技经费的开支范围包罗:
(一)项目费:是指科技项目研讨开拓进程中发作的费用,普通包罗:设备置办费、动力资料费、实行外协费、材料印刷费、租赁费、差盘缠、判定验收费、治理费、其他费用。
(二)项目治理费:是指科技主管部分为治理科技项目而发作的支出。首要包罗:编制项目指南,组织项目标投标、评价(评审),项目施行绩效评价等进程中付出的费用。
第三章科技方案项目和科技经费的申报和审批顺序
第八条科技方案项目和科技经费首要由区科技局、区财务局担任监视治理,对项目标需要性、可行性进行把关。有关项目申报和审批顺序:
(一)区科技局每年在第四时度下一年度《东湖区科技方案项目指南》,申报科技经费支撑的单元依据科技方案项目指南认真填写《市东湖区科技方案项目请求书》(以下简称〈项目请求书〉),报区科技局;
(二)区科技局受理科技方案项目并视项目状况进行调查,分批组织项目施行;
(三)对受理的科技方案项目由区科技局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评审,依据年度科技经费状况,提出项目初步布置意见,报区财务局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的项目、资金书面报区分担指导审签后报区县政府常务大会研讨。
第四章经费拨付
第九条项目承当单元的科技经费的拨款,由区科技局、区财务局结合拨付到项目承当单元,即依据两家结合下文和区科技局与项目承当单元签署的科技方案合同处理拨款手续。
第十条对同意立项分年度施行的科技方案项目,承当单元今后年度不需求反复申报科技经费预算,由区科技局直接列入年度项目方案。
第五章监视与治理
第十一条凡列入方案的项目在经费下达前必需签署《项目合同书》,《项目合同书》由区科技局与项目单元签署,并作为项目完成和验收的根据。
第十二条对同意的科技经费预算,普通不作调整,确有需要调整时,应由科技项目承当单元按科技项目审批顺序从新报批。
第十三条科技经费应严厉按项目进行核算,坚持预决算准则。在项目标立项和验收进程中,区科技局和项目主管部分要增强科技经费的预决算标准化治理。区财务局应参加科技项目标评审、判定和验收,认真做好项目经费的预决算工作。
第十四条因非凡缘由需求中止或撤销的科技方案项目,在区科技局作出中止或撤销项目标决定后一个月内,项目承当单元必需作出经费决算,连同固定资产置办状况一并报送区科技局和区财务局审批,残剩的科技经费应悉数上缴区财务局持续用于布置其它科技方案项目。
第十五条项目承当单元应在项目完成后的一个月内向区科技局请求项目判定或验收,并按规则提交判定或验收有关材料(项目总结申报、经费运用状况、交付运用的固定资产清单等)。
第十六条区财务局、区科技局担任对科技经费进行监视检查,担任对科技经费的治理和运用进行追踪问效和考评。考评的后果将作为科技项目承当单元今后年度申报科技项目资历搜检和经费布置的主要根据。
第十七条任何单元或小我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来由调用科技经费。对违背规则的,一经查出,要追查有关人员的责任,将截留或调用的经费,悉数收缴区财务,情节严厉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部分依法追查有关责任。
第六章附则
有关于中秋节致员工的感谢信范本1公司全体员工:
每逢佳节倍思亲,值此中秋、国庆及公司华诞到来临之际,总经理李XX携班子全体成员向公司全体员工及家属表示亲切的节日慰问和良好的祝愿!月是期盼,月是挂牵;月是幻想,月是浪漫;月是思念,月是圆满。
为了集团公司的繁荣昌盛,为了万里物流的兴旺发达,你们带着领导的重托和公司百余名员工、家属的殷切期望,舍己弃家全身心地投入各个工作岗位,大部分员工没有时间与家人团聚,尤其是在中秋月圆、欢度国庆的双节期间,为了确保公司正常运营,你们以公司工作大局为重,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忠于职守。以抓业务、重质量、促绩效、做贡献为第一天职,但却饱受着思乡念家之苦。为把万里物流打造成全国物流行业知名牌,你们舍去了亲情、贡献了青春。在这里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XXXX年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公司员工及家属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公司运营工作捷报频传,公司业绩取得了可喜成就。上半年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期目标,为完成全年的经营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四季度,是我们物流运营工作的黄金期和关键时刻。公司号召大家再加一把劲,要不遗余力的做好各项工作。特别要求各分公司和分理处,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越是任务繁重,越是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双节期间更要做好放火、防盗、防安全事故的三防教育,关键部位要派专人值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一定要确保正常的工作秩序,使我公司经营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最后,祝各位将士同志们双节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此致
敬礼
xxxxx
xxxxxx年x月
有关于中秋节致员工的感谢信范本2尊敬的客户:
您好!值此十一和中秋双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了感谢贵司与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与厚爱!我们全体员工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
回首昱元科技的发展历程,您们我们尊敬的客户,给予了我们无比的力量与信心,在您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以及公司全体员工的勤奋努力下,我们凭借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
饮水思源,我们深知,昱元科技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都离不开您们的关注、信任、支持和参与。您们的理解和信任是我们进步的强大动力,您们的关心和支持是我们成长的不竭源泉。您们的每一次参与、每一个建议,都让我们激动不已,促使我们不断奋进。有了您们,我们前进的征途才有源源不绝的信心和力量;有了您们,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地兴旺和发展。
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将一如既往给您提供优质的产品,还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质量,加强和提高售后服务体系,确保为您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实现双方互利互惠的双赢目的。
我们非常珍惜与您建立起来的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再次感谢贵公司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并期望继续得到贵公司的大力支持!
在此,向您和您的家人恭祝佳节愉快,合家欢乐,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xxxxx
xxxxxx年x月
有关于中秋节致员工的感谢信范本3尊敬的各新老客户:
您好!金秋九月,硕果累累,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是一年一度的月圆时分!在这丰收的季节,值此中秋佳节即来临之际,xx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xxx携全体员工向一直支持xx科技事业发展的新老客户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您们对我公司的多年来的大力支持!祝全国新老客户和服务在安防行业广大同仁节日快乐!阖家幸福!事业蓬勃!身体康健!
20xx年,是xx科技全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xx科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无线监控需求的不断扩大,作为3G无线监控行业的领跑者,xx科技更加注重研发出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不仅隆重推出CreMedia7。0跨区域大型联网监控系统平台,还推出了越来越多全新理念的3G安防监控产品。自今年以来,xx科技取得的进步与广大客户密不可分,中国安防行业十大用户推荐品牌的的评选、合肥市创新性企业的评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奖励、第一批被纳入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等荣誉和资质的获得见证了xx科技成长的足迹,我们与大家并肩携手,依靠真诚与勤奋,续写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篇章!
在风雨岁月的探索追求中,我们凭借高品质、差异化的产品,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凭借大家对xx科技产品及服务的由衷信赖,结识了广大有识之士,服务了大批忠实客户,这是我们最引以自豪、最有价值的收获。对于你们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面对挑战,我们任重道远,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努力、不断创新,竭诚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安防监控一体化产品及最优质的服务。敬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也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与您合作愉快、共创辉煌!
商祺顺颂!
此致
敬礼
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控制的重点
(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从传统意义上讲,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以完成国家国防科研任务为主,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研制发展的循环血液。如何保证其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军工科研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地参与国民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要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不仅要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生产任务,还要参与国民经济各环节的流转,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样,应该通过有效的资金使用,统筹安排,合理调配,保证投入资金的安全完整和合理有效增值,按照国家规定,正确地进行收益分配。因此,进行资金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控制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考验。近几年,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横向科研与生产、军方定货制、科研单位限额拨款等),逐步实现了从行政性管理向现代化和企业化管理转变、从以技术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其资金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目的和手段都要有质的转变。侧重点向预算管理、资金控制、成本控制转移,并自觉地通过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手段的转变,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使资金控制真正成为单位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进行资金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贯彻军民结合、军品优先的方针;坚持勤俭办军工科研事业的原则;正确处理军工科研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规范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资金控制以单位法人为主体,统一对外
不允许其内部业务、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对外。
(二)资金控制应实行授权批准下的集中控制
通过对本单位各岗位的合理分工,明确划定其对应的责任权力范围,形成制衡机制;在授权范围内审批和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真正约束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减少高管人员业务操纵的特权,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健康运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资金控制要保持综合平衡
部门预算现在已经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制度,而且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单位的各项开支都应进行预算管理,根据财务收入情况进行平衡安排,增强宏观调控与平衡能力。在资金流入与流出之间、各个时期之间、部门之间、各项流出之间都要实行总体平衡。
(四)坚持重大项目集体决策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金额巨大或对本单位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项,一定要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采取集体决策方式,把好立项关。避免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保证科研经费的科学、高效使用。
(五)内部报告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
(六)内部审计制度
为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常进行,国家对军工科研单位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上有严格地控制,确保科研生产资金到位。这对军工科研单位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完善的自我保护、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内部监督系统,促使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确保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
(七)建立健全会计系统
制定会计工作处理程序、方法,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做到权责明确、相互牵制。既当好管家,又当好参谋,为单位内部经营和外部各相关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强化资金控制应加强的几项措施
(一)严格、准确地执行《会计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我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内部审计,实行对会计控制的再监督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和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规定的程序和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管理目标是否达到。切实加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提高双向监督的透明度,以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有严格的道德标准,这决定了会计人员是最好的资金控制执行者。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
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实施资金控制的保证。现在,财务工作也已从“核算”向“管理”转型,逐步参与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在单位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和国家单位预算管理的实施,对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