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 体育活动 教育
一、中学生心里健康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总趋势随年龄增加而递增。据调查,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5%,初中生约为17%,高中生约为20%,大学生约为28%,比同期国外严重的多。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海南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叶莜雯同志在分析“马加爵案”时称,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家庭、学校重孩子成绩,轻心理素质教育;二是家庭、校园等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的看法偏执,直接影响其为人处世,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
1.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与社会剧烈变革和学生就业压力、升学压力有关。
2.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3.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较为缺乏。
二、正确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
1.体育是良好情绪的调节器。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科学认为,生命以蛋白质为基础,以新陈代谢为基本条件,以神经系统、尤其以大脑皮质为主导力量。其中神经系统的活动与生命衰老的关系最直接。而在神经系统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情绪,故情绪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2.体育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人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但严格的体育锻炼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强化训练。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寒暑对身体的侵袭,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志品质的磨炼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长久的磨练培养,而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艰苦性、持久性,为意志品质的磨炼,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各种体育运动都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如长跑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品质;登山能培养人的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因此可以说,体育本身就是磨炼人的意志的运动。
3.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三、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施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前的“编”,更要注重课堂上的“导”,切实提高体育在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这样的“剧本”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体育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情绪,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果,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在课堂中应很好的体现,为了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情感调控。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上越来越需要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愤怒、失望等。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当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适当的医疗监督、恰当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改善和解决。其中,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
2.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有时又称精神健康,指的是人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包括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况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适应良好的状态。
2.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内外众多心理学专家、学者根据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和研究成果,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普查的结果分析和研究,制定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如下:(1)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2)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4)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5)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我们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改变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4.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德国学者施特劳岑贝格认为:“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毅力、纪律性、自我批评和克制自己的能力,能激励人们向往美好的东西,他们是同不诚实和卑鄙龌龊势不两立的。”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指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每天坚持参加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学生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信心加强,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从体育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分析,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与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使人的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增强,促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方向的教育,使练习者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4.2培养愉快、乐观的情绪。
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长期闷在心里,会对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可以通过适当合理的方法宣泄掉,再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和保持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育教育就有这种功能。如在投中练习中,让学生把靶子看成是自己憎恨的“事或物”,投中、打倒,尽情发泄,可以消除敌对、偏执、强迫等心理,排遣不良的情绪。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感受运动的快乐,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心境。
4.3培养机智、灵活、果断、顽强的意志和竞争意识,体验挫折感和成功感。
现在一些中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等原因,抗挫折能力差,竞争能力差,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立足,很难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竞争就有失败,要竞争就要有抗挫折能力,中学生在竞争中认识自己到底有多少潜能,进而才能增强能力。体育教学能帮助他们适应竞争的环境。如通过一些教学比赛和小型的竞赛,使他们在一次次比赛的失败中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为一点点小挫折而失望、悲观,甚至消沉,使他们在一次次比赛的失败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再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4.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不利于竞赛的因素。人们通过运动方式来表达团结、友爱、和平、进步等先进思想。体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
4.5让自信扎根学生的心灵。
尊重学生是培养自信心的良策。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当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自己寻找改正缺点的方法,并尊重他们的见解,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有一种“我是一个独立的人”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5.结语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到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特别是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与其他教育活动不完全相同的。学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特有的优势,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克服一些心理障碍,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贤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7.
[2]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1.
[关键词]美术 教学 调节 学生 心理
当今的初中生,受到种种信息媒介的影响,思想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充满各种矛盾冲突,也比以往青少年更加早熟。初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体验和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使得他们的气质尤其是性格更加成熟起来,性格心理的特征也日益鲜明。
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这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国画些宣泄的字眼,或涂画些杂乱的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合理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社会里,信息快速传达与更新、生活与工作节奏特别快,有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本质是抒情和表现。庄子就说过:“鼓琴足以自娱”;元画家倪云林也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中国绘画发展到最后叫“写意”,为的就是抒发胸中之意气,渲泄和缓解心中积郁的能量而使心理平衡。诚然,美术活动恰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有些学者正研究通过字迹作为人格检验的手段;欧美国家也提出了“笔迹心理学”等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旨在表现画者的气质、修养和人格。
在美术活动中,创作性美术活动更能明显地反映学生性格的理智、意志和情绪等方面特征,因为其中有更多的东西需要靠学生去想象、思惟、创造、选择、判断和组织。有的学生造型能力不一定太好,但落笔肯定,构思造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果断性;有的学生不仅用笔迟疑、犹豫,最终还是东拼西凑的,不仅果断性较差,还表现出依赖性、惰性;有的学生构思敏捷,作画过程连贯而有序,有始有终,体现出较好的思维水平、判断力、计划性和情绪稳定性;而有的学生则画一点、想一点、添一点、改一点,甚至虎头蛇尾、草草交卷,就明显缺乏积极的性格特点。
奇妙的是,无论是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一旦转化为美术表现语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呈现出独到的艺术风貌;狂放不羁的美,工整细腻的也美;浓涂艳抹的美;清新典雅的也美……,因为都是他们心理特征的自然流露,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同时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美术活动能很好地调节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此时,艺术和个人产生一种切身的关系,而不再只是一件有趣的活动,这时期的青少年经常从艺术作品内寻找个人的意义借艺术形式来表达个的思想和感受。而当学生由衷地画出一幅满意的作品时,特别是在自由绘画时,会感到十分过瘾和产生莫名的轻松感和,伴随着愉悦的创造成就感,竞而使积聚的心理能量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气质和性格的健康发展。
加之,艺术本身也有使青少年表达一些难以用其它方式表达的事情的作用。这是一种超越书面言语的更为高级的言语功能的体现,它标志着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走向自觉。当他们懂得美术未必都是写实、逼真的代名词,造型、色彩、形式各具自身的表现力之后,他们将有可能通过日记的中的题头、插图,装饰在床边案头的小摆设、布贴画、馈赠亲朋好友的贺卡等途径,去诉说少男少女的思絮、情怀、冲动、梦呓。女学生在这方面比男生明显,到高年级时更甚。这是一种细微、隐秘、复杂、深沉的言语。
所以,当教师或家长了解到学生的气质特点尤其是那些被掩饰的气质特点后,就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或发扬长处,充分提供条件与机会。学生有相当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这些闲暇时间,对学生情感状态与心理健康颇为重要。如果他们能在课余参与一些带娱乐与审美趣味的美术实践活动,往往能消除大脑及身体的疲劳,减轻精神的压力。让学生能尽可能展施他们的才能;或克服短处,指出学生气质和性格中的消极因素,并提供适当的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加以克服:对脾气暴躁的学生多引导,多提醒;对抑郁的学生多关心、多交流,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长的环境。所以,如果学生能对自己的气质特点,尤其是一些被掩盖的气质和个性特点有较准确全面的了解,就有可能使自己的行为进入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发扬自己的积极方面,或争取和抓住一些有利的机会和条件去发展自己的长处,有意识地控制、克服消极方面,提高主动性,增强自信心,获得最佳的生活、学习的质量。这样,将会大大有益于学生的精神放松,并使他们的性情得到健康、和谐自由的发展。所以,我们当今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充分把握艺术这一精神工具,为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做长期的努力。
关键词:心理咨询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但他们要面对各类考级考证、人际关系、恋爱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很难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式,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 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咨询是一种综合过程,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在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解决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问题的过程,它侧重于功能干预,强调人际之间的平等关系,尊重个人的利益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一定的政治立场、伦理道德观念、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法律常识等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侧重于内容干预,规范性和纪律约束性要更强一些。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首先,两者工作的对象都是大学生,目标也是一致的,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两者都是需要双方参与的活动,以语言沟通为主,工作方法具有共通性。最后,两者互为基础和前提。心理咨询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政治思想教育是将政策法规作为教育内容,向大学生灌输党政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念,并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因此,将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侧重于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其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用心理咨询技术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健康成长,让他们能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懂得如何应对挫折、调整情绪、与人交往等。
2.2 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发16号文件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有待深入和提高。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将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3 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才能更好的被其理解和接受。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发展起来的,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他们只有彻底解决了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之后,才能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纯的制度约束、空洞的说教、强制性教育等手段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且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特点,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理解和帮助学生,才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会大大提高。
3 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途径
3.1 应用心理咨询技巧提高日常工作的效果 ①通过释义、鼓励等积极倾听技巧,耐心、关注的倾听,理解其内心感受。当学生感觉到被理解、被倾听时,会打开心扉,并愿意做出积极地尝试。②当谈话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可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接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性质、衣着步态等非语言信息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③在与学生沟通交谈时,利用开放式提问技巧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使用封闭式提问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根据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谈话方向,获取相关信息。④适当使用面质或尝试性面质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矛盾与不一致,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最终实现统一。⑤使用有效的信息提供策略和信息指导策略向学生传递信息,施加影响。
3.2 应用心理咨询技能与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与来访者建立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被认可、被接纳、被包容的人际氛围,对来访者就具有助人的作用。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做到尊重、热情、真诚,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接纳学生。罗杰斯认为,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自然内驱力,咨询师为来访者营造出积极成长和改变的氛围,就能提高沟通效率。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在工作中做到对学生积极关注,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正性、光明面,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自然就减少了,他们更愿意接近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都有更大的作用。
3.3 借助心理咨询中团体辅导的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来,他们可以在团体中分享经验和感受,通过亲身体验更好的认识自己、做出积极的尝试,产生行为的改变,在互动中不断成长。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尝试在班集体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参与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团体辅导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适应环境、尝试改变,不断成长,并且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3.4 加强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对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培训可以对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内容有更多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继续加强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且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咨询技能和方法。大学生年龄较轻、智力和文化层次较高,领悟能力较强,比较适合理性情绪疗法这类认知取向的方法;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启发;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人格结构和意识结构的分析,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将心理咨询技能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这样的教育引导学生才能听得进,记得牢,并将思想付诸行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两者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又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隋璐璐.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0(04):126-128.
[2]张晓洁.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沧桑,2010(06):185-186.
[3]李慧卿,张良.心理咨询技巧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4):91-92.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三、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
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关键词: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推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72—02
一、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教学管理在学校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它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保障。在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中,教学管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由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功能已经比较固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比较确定,适合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传递、加工、反馈的过程。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实施信息化后,把很多原来需要手工操作的数据交由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灵活性、交互性和及时性,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科学规划,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成本大大节约,这样,教学管理人员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管理中去。
二、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手工”教学管理模式,教务部门、学生部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和共享,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难以协调一致,进度难以控制。教学管理信息化后,只要将教学数据在计算机内存储,设为共享或者进行拷贝,就能够为其他部门或教师共享,教学安排、教学信息等可以通过网络,减少了各种冲突的产生。与传统的“手工”手段相比,学生信息的查询更加科学规范,例如学生成绩管理较之传统管理严密性和严肃性提高,学生学籍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使得数据查询时间大大减少,避免了大量重复工作,并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以笔者所从事的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提倡“个性化”,注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通过信息化管理,把教学信息形成资源库,把教师分散、无序的教学活动分门别类、有机联系;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感受、想象文章描绘的意境,通过听录音展开想象,通过看课件展示故事的情节,看配乐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讲解直观,富有情趣,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除此之外,兼容并包的网络资源更加新颖,功能更完善。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浏览电子图书、音像资料、教学网站、名师空间,借鉴优秀教案,网络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让与大师对话、与名校携手变为现实。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师教学评估、开展优质课评比,并将所有的评比信息公开,让师生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直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信息化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创新潜能的平台,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就随之稳步提高。
(三)帮助教师业务管理
信息化为教师业务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教学过程管理中设计的“教研计划”、“教学进度表”等教学计划必须要上交到学校教导处,信息化可以将这些静态信息通过电子稿的形式存放到学校网站上以备学校领导网上查阅。同时,教师的授课讲义、课程PPT、课程实验计划等文件也可以上传至学校网站,学生可以以账号和密码登录的方式查阅观看,而这尤其有利于在校外参加实习的学生;教育信息化为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新方式和思路,传统的备案方式为纸质教案,这种方式相对封闭,教师临时搜集的很多教学资源无法及时收录到原来的教案中去,而信息化的备案则可以将平时在网络和报刊上搜索到的教学资料随时存放在课件中;信息化也使学生课后辅导和布置作业工作变得智能,教师通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相应学科题库,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分别发给每个学生。
信息化辅助了教师业务管理,节省了教学时间,教师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进而提高教学工作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四)促进管理者素质提高
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管理者需要在计算机上录入、输出数据,需要掌握信息的查询方法和技巧,掌握使用搜索引擎来获得资源;而在教学过程当中,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制作精美的课件、熟练使用QQ、E—mail、BBS、博客等软件也成为必备技能。因此,管理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来适应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管理者面对种类繁多的数据表现形式就需要掌握多种多样的办公软件使用和设备使用方法,如常用的PPT、Flash、Author ware或Director软件,图像、视频处理软件,常用交流软件。除此以外,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实践、创新、总结,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管理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可以说,信息化的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既要有丰富的管理水平又要有相当高超的信息技术操控能力,管理者在不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的同时,必然会全面促进其自身各方面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管理的进步。
(五)实现交流零距离
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可以通过博客、QQ群、BBS等平台,不定期地上网开展主题研讨活动,这就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常规教研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可以发帖到校园博客上,教师或其他学生针对其问题跟帖予以解答,实现交互式学习的目的;另外,利用网络进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还可以促使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完善自身,掌握现代管理方式和技术,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三、信息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只着眼于局部,在管理投人上“重硬件,轻软件”,“重信息系统建设,轻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约束”。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当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管理硬件设施,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64-02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因素
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当今随着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学生、学校家庭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而中学生身心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课业负担重等,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1.1学校因素
当前不少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使得学生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焦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学生个体课程负担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带来的压力。学生其他考级、评优评奖均要求的高分数、同学间的无形或有形的竞争,更加重了中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1.2自身因素
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差。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的独生子女现象开始普遍。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生活上事事多由父母包办,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另外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更是缺乏应有的培养。进入中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出现不适应,久而久之就难免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3社会、家庭因素
对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第一,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里行为。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愈来愈广泛,特别网络电视的普及,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中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影响和毒害着学生的心灵。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 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发展
2.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促使身体各系统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的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和想象能力,从而为认真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2.2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进取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以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因而,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切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的培养人在竞争中与人协作和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激发工作热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教师乐于学习、乐于工作、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工作、生活的热情。
二、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激发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提高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九、磨炼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十、增强沟通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11-02
一、前言
信息化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诞生以后,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诞生了诸如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概念。教育信息化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然而,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确切含义,并无定论。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就是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之中。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助于更新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也能有效的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因而,文章立足于此,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对其教学管理改革的推动作用。
二、营造改革氛围、创建改革平台
1.营造信息化的氛围。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包含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个要素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改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然而,高等教育信息化,却能为教学管理改革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氛围,进而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开展。首先,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将校内举凡生活、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以信息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信息本身具有共享性,它既可以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也可以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学校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为以后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离不开战略规划的制定。高校只有在具有了良好、完备的规划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序地推动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其中,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日常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在战略规划之中,并和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其他内容的信息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能够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改革氛围与改革前景;最后,高等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使用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而这对日后教学管理改革的推行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构建信息化平台。高等教育信息化不仅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还为其构建了改革所必须的平台。教学管理的改革以信息化为方向,而这又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平台的构建。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创建,一方面为教学改革管理平台的创建提供了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充当教学管理的平台。首先,高等教育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离不开以学校局域网为核心的平台建设,这种平台建设需要高校做好整体规划、分期建设、专人管理、应用为主等多项工作,这些具体的平台构建工作,对于日后高校针对教学管理改革而展开信息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信息化平台如网站建设等,不同于其他平台在应用上的狭隘性,它有着很强的包容性,能够不断扩散自身的应用功能,因而,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创建很多时候便是教学管理改革信息化平台的创建,教学管理改革的很多工作可以直接在平台的推动下完成;最后,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承载着多重内容的复杂工作,它包括教学质量管理、学生学习管理、教师教学管理等等,因而,教学管理既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系统,还需要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小型管理系统。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创建中也存在着此类的问题,因而,教育信息化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创建,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完善教学活动、创新管理手段
1.完善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主体,通过教材讲授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这种培养方式,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有着很大的滞后性,难以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从多个层面来完善教学活动。首先,就教学内容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师突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藩篱,能够将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之中,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打破学生学习中的专业、学科意识,从跨专业、跨学科的角度,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就教学方式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得高校教师能够将各种信息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些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枯燥的课堂趣味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就教学理念而言,教育信息化能够将师生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教师改变自身的定位与认知,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后,就教学环境而言,传统的教学活动大都依托于课堂而展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使教学活动从课堂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
2.创新管理手段。目前,高校中的教学管理中的学生管理,大都是基于教学活动而展开的,因而,高校教学活动的变革,不可避免地也会推动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比如,在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管理中,学分制是最为常见的管理手段之一,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修满一定的学分,不然不予毕业。这种学分制的管理是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挂钩的,并不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管理:首先,这种管理体制模糊了学生之间的差别,没有看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企图用一种标准化的模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其次,这种管理模式的刚性过于明显,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学生一旦因为学分达不到要求,便不能毕业,这显然与当前所追求的教育宗旨相违背。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其中便包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改革,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对于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教学管理模式也应该从信息化的大环境出发,创新管理手段,比如构建导师制管理模式,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来完善学生学习的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系效果。
四、推动高素质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推行,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的建设。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由于管理者自身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模式低效、管理方法单一,因而难以发挥良好的管理作用。而高等教育信息化,则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者的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开展。
1.树立信息意识。在信息化时代,是否具有信息意识是衡量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之一。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之所以迟迟得不到推行,就是由于管理者本文缺乏正确的信息意识,不清楚信息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也不了解信息技术在高校发展和教学管理中的战略作用。高等教育信息化,使高校教学管理者置身于信息化的大环境之中,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学校管理与运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树立其信息意识。这种信息意识的树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首先,它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及重要性,从而主动地接纳、学习信息技术,为日后的教学管理改革打好基础;其次,它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认知到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从而主动的将信息化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进程。
2.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信息意识是管理者在信息时代下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基础,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则是决定管理者能否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前进的关键性因素。不少高校管理者已经明确认识到信息化在教学管理改革中的重要性,并力图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然而却苦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匮乏,改革迟迟得不到推行。高校教育信息化,为管理者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让管理者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观摩、操作等形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进而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良好的技术经验。
3.增强服务意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是手段,服务才是根本目的,教学管理工作要服务于整个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传统的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受制于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模式,有时并未切实发挥好服务者的角色。而教育信息化,能够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等因素的信息化,提升管理者对于教学管理的认知,进而增强其在管理活动中的服务意识,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
五、结语
信息化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信息化不仅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高校普遍实现了教育信息化,这对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改革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首先,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的构成部分之一,教育的信息化,能够为教学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与平台;其次,教育信息化使得高校中的教学与管理都和以往呈现出较大的不同,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完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最后,教育的信息化对高校管理者个人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