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骨折患者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折患者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折患者护理

第1篇: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关键词】骨折;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231-1

骨折大多由意外伤害所致,由于突然遭到伤害,且对愈后不了解,以及骨折需要手术或整复治疗,给患者肉体上带来疼痛,所以骨折患者易出现紧张、恐惧和忧虑心理,这时就需要对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体现出其特有的能动性。现将对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骨折病人的心理问题

1.1孤独与焦虑骨折病人由于突然遭受意外事故,预感到身心健康受到威胁,形象将受到破坏以及陌生的住院环境和人群,使自己的生活习惯都要接受新的环境的要求与约束,生活感到非常不便产生一种孤独感与焦虑感,自觉苦恼和不安全。

1.2恐惧由于陌生环境的刺激,不理解特殊检查、手术治疗等,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甚至面临着残疾或死亡的威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和烦躁不安的表现,感到恐惧不安。

1.3失眠骨折病人中,绝大多数病人存在着严重的失眠症状,其主要是突发的意外伤害,突然遭受疾病的折磨和病痛的刺激,担心疾病的预后等,使病人不可避免地考虑很多问题,尤其疼痛是大多数病人失眠的主要问题。

2骨折病人的心理特点

2.1害怕由于意外伤害,从一个健康的人突然改变为病人角色,病人表现出害怕陌生的就医环境、害怕疼痛、害怕治疗和害怕孤独等。

2.2悲观抑郁骨折病人绝大多数是由于突发事件而突然入院,对入院缺乏心理上的准备,从而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

2.3情绪不稳定和易冲动由于不能忍受突然的伤害给患者带来的压力和痛苦,诸多因素使多数病人情绪变得不稳定,遇事易激动。

3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3.1骨折初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3.1.1多深入病室接近患者,与患者交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3.1.2向患者介绍病情及其愈后,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初步了解,然后再讲解同类患者治愈情况,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做好入院宣教和全程优质护理,让患者了解住院环境和规章制度,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3.2骨折中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3.2.1首先要给患者一个舒适的养病环境,室内安静,阳光温暖,在可行的情况下让患者听音乐或读一些健康的书籍,有益于舒缓情绪。

3.2.2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我们根据个人所处的情况、神经型、文化程度及等选择适宜的语言方式,多用解释性、暗示性语言,切忌用简单化、伤害性语言。

3.3骨折后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骨折后期易出现关节强直,功能锻炼幅度加大,所以要耐心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真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如实的做好解答,使患者既不盲目乐观,又有信心积极、勇敢、科学的锻炼。用真诚驱散患者心头的疑虑,使其建立自信。让患者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体现了其特有的作用。护士要根据病情,与病人进行真切、体贴的对话交流,排除骨折病人的思想顾虑,排除可能导致心因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由于病人伤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时病人是很敏感的,如果护理过程上护士表现紧张、慌乱、不沉着,会使病人更加紧张、恐惧,甚至对医务人员的医术产生怀疑,变的悲观、绝望、丧失治疗信心。因此,护士在工作中一定要沉着、冷静,熟练操作,让病人感到在这儿做治疗很放心,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目前,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向我们每一个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风医德,还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充分掌握言谈技巧的方法,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面对每一位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第2篇: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关键词】颌骨骨折;护理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频发,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颌骨骨折常伴有局部肿胀,疼痛,麻木,出血,咬合关系紊乱,张口受限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伴有颅脑损伤,出现窒息、休克而危及生命,因而采取妥善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颌骨骨折的愈合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2009年我科共收治27例颌骨骨折的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43岁,男18例,女9例;骨折类型为上颌骨骨折8例,下颌骨骨折13例,上、下颌骨均有骨折6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者3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术后17例行“牙弓夹板固定+颌间牵引术”。全部患者经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后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合并颅脑损伤的观察和护理 颌骨骨折,容易并发颅脑损伤;因此我们要熟悉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掌握抢救和治疗的护理配合,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意识和瞳孔变化,有无脑脊液鼻瘘等。

2.2 呼吸道的护理 颌面部血循环丰富,同时颌面部紧邻呼吸道,损伤时可因组织移位、舌后坠、血凝块和分泌物的堵塞造成呼吸道梗阻,特别是颌骨骨折横断骨下坠影响呼吸者,应设法将移位的组织和骨块临时复位,对于吸入性窒息,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气管切开术[1]。

2.3 心理护理 患者因颌骨骨折造成的面部塌陷、张口受限,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需要我们对患者的机体,社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术前的心理特点及术后的心理适应能力[2]。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预期效果,术后进行健康宣教,辅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主动与患者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将以前同类患者的治疗情况作介绍,目的是增强患者的信心,尊重和关心患者,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使患者心理慢慢得到缓解,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2.4 术前准备 协助完善各项辅助检查,进行护理评估,做出护理诊断。给予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熟悉住院环境,术前备皮,漱口,清洁口腔鼻腔,全口洁牙,术前6 h禁食水,术日晚保证睡眠,遵医嘱给镇静剂,全麻者术日晨排空大小便,留置尿管,带病历入手术室。

2.5 全麻术后护理 床边备好急救物品,予以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麻醉未清醒者予去枕平卧或侧卧位,气管切开者肩下垫小枕,使颈部舒展,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予头高卧位,减少颌面部肿胀。

2.6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颌面部肿胀情况,咬合不良,术后感染,不良愈合等并发症。牙弓夹板,结扎丝、橡皮圈是否松动、脱落,有否移位,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7 口腔护理 由于患者缺乏正常咬合功能,口腔的机械性自洁作用障碍,加上创口分泌物、上皮坏死组织的脱落,食物残渣的滞留,尤其是装置牙弓夹板者,口腔内的细菌易侵入骨折线引起软组织感染、骨内感染,从而影响病情康复,所有的患者我们均采取口腔护理,首先我们采取头低位,予0.9%无菌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冲洗,然后用康复新20 ml含漱,每日早晚及进食后均要进行护理。同时观察牙弓夹板结扎丝有无脱落及断开移位,局部伤口有无感染肿胀或长期有渗出物[3]。

2.8 饮食护理 颌骨骨折患者常由于张口受限等原因,不能咀嚼食物,特别是作牙弓夹板固定者,食物只能从牙间隙吸入,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受限制,易引起口腔和肺部的感染,为了促进伤口的愈合,必须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术后可进食米汤、菜汤、牛奶、并通过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等能量合剂,解除颌间牵引固定后,应进行适当的咀嚼活动,鼓励患者张口进食,予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蒸蛋、鱼肉、菜末等。恢复期患者应适当活动颌骨与肌肉,每天张动多次,并行适当的食物咀嚼活动,予易消化和易吞咽软食,避免过度咀嚼。记24 h出入量,每3 d进行一次营养状况的评估,及时调整以保证营养平衡。

2.9 康复指导 长时间颌间牵引常常导致患者颞颌关节强直,出现张口困难[4];故去除颌间牵引后应教育患者及时进行张口训练,以张口度达到三横指为正常。教育患者出院后继续做好口腔清洁,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进食硬的食物。

3 讨论

颌骨是面部体积最大,部位最突出的部位,易遭受损伤而出现骨折,骨折发生后常出现面部畸形、腔黏膜的损伤、张口困难、进食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影响营养物质摄入。做好口腔护理,预防感染,供给充足的能量以加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口腔黏膜损伤,以防增加感染的机会,利于骨折的早日愈合,减轻患者的经济及心理负担。27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全部解剖复位成功,治疗期间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治愈出院,无牙龈炎、牙周炎、口腔溃疡等并发症;随访一年后全部患者经X线检查提示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 郭萍.颌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和健康指导.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1-52.

[2] 丁栽芬,赵桂燕.口腔和面部外伤患者的护理.现代实用护理学,2006,18(10):755-756.

第3篇: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关键词:锁骨骨折 围手术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183-02

1 临床资料

2005年8月~2010年5月,我科共收治了锁骨骨折78例。男56例,女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5岁,平均40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0例,跌伤28例。就诊时间2小时~10天;均无并发症发生。

2 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病区创造一个清洁、安静、安全、舒适环境,室温保持在22℃~24℃,湿度在50%~60%。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同时避免着凉。

2.2 心理护理

锁骨骨折后,因担心手术及预后功能恢复而产生焦虑情绪,护士应了解病人心理需要,给予安慰、鼓励和帮助。告知其锁骨骨折只要不伴有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即使是重叠移位愈合,也不会影响患侧上肢的功能,局部畸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甚至消失,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以消除患者心理顾虑。

2.3 术前正确指导

患者应用颈腕吊带制动,前臂屈曲90°,悬吊患肢固定于胸臂前,起扶托作用,减少移位引起的疼痛。

2.4

取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侧卧位,平卧时可在两肩胛间垫上一个窄枕,使两肩后伸外展,这种卧位能使骨折端保持良好的复位位置。但时间太久即不舒适,容易使病人产生急躁情绪,给病人讲解保持正确卧位的重要性,取得合作。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双手叉腰,保持挺胸、提肩姿势,可缓解对腋下神经、血管的压迫。

2.5 观察局部血循环情况及手指活动情况

2.6 手术前常规准备

皮肤,更衣,备皮时注意勿损伤皮肤并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2.7 备呼叫器于床旁

常用物品置病人床旁易取到的地方。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术后8小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每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一次,尤其注意呼吸变化,因该手术靠近肺尖部。[1]血氧饱和度、神志。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及吸氧时间。观察局部敷料包扎,伤口有无渗血。

3.2

病人返回病房睡硬板床,免枕,采用平卧位,禁止术侧卧位。[2]患侧上肢用前臂吊带或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卧位时去枕,在肩胛区垫枕使两肩后伸,同时在患侧胸壁侧方垫枕,防止患侧上肢下坠,保持上臂及肘部与胸部处于平行位。

3.3 麻醉恢复后可指导病人手及前臂的伸曲活动

3.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3.4.1 气胸:病人出现憋气、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应高度警惕气胸的发生。

3.4.2 臂丛神经损伤:观察患侧肢体、手指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有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

3.4.3 血管损伤(主要是锁骨下动静脉):观察局部皮下有无血肿、瘀斑,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及末梢血运。

3.5 功能锻炼

指导手、腕及肘部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轻疼痛。

3.5.1 手部锻炼:于术后当天做用力握拳运动,持续几秒,然后用力伸手指,持续几秒,连续锻炼5~6下,每天3~4次。

3.5.2 腕关节锻炼:术后当天做双手对掌练习活动。

3.5.3 肘关节锻炼:术后3天做伸肘屈肘活动。

3.5.4 肩关节锻炼:术后2周练习肩关节每个方向的动作,如双手叉腰,保持挺胸,做提肩运动,然后再进行各方向连贯动作练习,如肩关节环转,两臂划船等动作(单臂运动,患侧运动,以不疼痛为宜)。

4 结果

78例锁骨骨折患者中18例焦虑和恐惧减轻,余生命体征均平稳,心理状态良好,疼痛能够耐受,并了解疾病部分相关知识,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知识并能按计划进行锻炼,末梢血循环好,各趾感觉运动正常,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肩关节活动正常。均无损伤加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最长36天,最短16天。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5 讨论

通过上述的护理实践,有综合护理和正确功能锻炼是预防锁骨骨折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保证。而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及康复护理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本组78例患者通过手术前后的整体护理,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回访显示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第4篇: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临床护理模式,试验组采取康复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手术治疗后的自理能力。结果试验组骨折愈合、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模式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骨折;传统护理式;康复护理;对照

临床护理干预对于骨折患者疾病改善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同的护理模式效果也有一定的区别。本文通过比较传统护理模式与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探讨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患者疾病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男56例,女24例;年龄18岁~65岁,平均年龄(47.05±5.69)岁;其中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35例,骨盆骨折17例,其他部位骨折3例。试验组男53例,女27例;年龄19岁~67岁间,平均年龄(48.15±5.57)岁;其中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34例,骨盆骨折16例,其他部位骨折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选160例骨折患者均根据其具体疾病情况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内容;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干预。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自理能力情况。其中骨折愈合判定标准为以下:①痊愈:骨折患者的疾病症状及体征均消失,骨折愈合情况良好且关节肢体功能均恢复。②有效:骨折患者的疾病症状及体征改善显著,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关节肢体功能有一定的恢复。③无效:骨折患者的疾病症状以及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骨折愈合不良,且关节肢体功能未恢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而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Fugl-Meyer评分进行判定,其采取百分制,评分越高则表示运动功能越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进行判定,其采取百分制,评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痊愈53例,有效1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50%;试验组中痊愈66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7,P<0.05)。

2.22组自理能力比较

试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88.25±19.6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8±15.71)分;Fugl-Meyer评分为(83.97±16.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6±15.0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一定程度上会致使患者出现活动受限、躯体功能障碍以及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肿胀,骨折部位疼痛、瘀斑、压痛等,骨折患者常由于其肢体活动受限而影响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1]。因此,在对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改善其生活质量以及疾病疗效。本文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试验组骨折患者采取的康复护理模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疗有效率(P<0.05)。在对骨折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时,主要护理措施如下:①手术结束后,给予骨折患者热敷、冰敷等理疗措施,从而通过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来减轻患者的疼痛[2]。②在对患者进行骨折整复固定后,以休息为主,小范围按摩、被动活动为辅,使得患者的骨折端产生利于骨折愈合的应力,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3]。③手术结束后3周~6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对患者进行相关主动、被动关节屈伸活动[4]。④手术结束后6周~8周,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关节屈伸、负重训练以及旋转运动等锻炼。通过适量以及适当的功能锻炼改善骨折处的局部血运,以促进局部血肿吸收以及骨折部位血管的再生,从而促进骨折愈合[5]。⑤骨折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的同时,可根据具体疾病情况采取活血化瘀药物、红外线照射、低频磁场刺激、热水浸浴或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式,或采取推拿、针灸或中药熏蒸等传统康复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的愈合和康复[6]。综上所述,在对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疾病治疗情况以及自理能力,较传统护理模式价值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关玉东 单位: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参考文献

[1]张妍,李燕华.不同护理模式对学龄期骨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4):506-508.

[2]褚夏芳,李玲芳.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45-2547.

[3]杨红月.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26-27.

[4]毛美蓉,黄鸣红.循证护理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0,27(23):1778-1780.

第5篇: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关键词:骨折;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早期干预;护理满意度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137例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65)和干预组(n=72)。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已确诊为下肢骨折;同意本项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内分泌、心血管、呼吸等其他内科系统疾病者;有血栓病史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为22~64岁,平均年龄为(41.24±5.17)岁;骨折类型:踝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远端骨折12例。干预组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为21~63岁,平均年龄为(40.87±5.82)岁;骨折类型:踝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14例,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远端骨折13例。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和骨折类型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强患者活动活动力度,抬高患肢,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温度、颜色、疼痛和肿胀程度等。干预组实施循证护理与早期干预,患者入院后,即行全方位检查,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明确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的原因、临床症状及危害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并发症的认知度。告知术前禁食禁水,同时指导患者饮食,忌辛辣、高胆固醇饮食。帮助患者克服疼痛恐惧,向患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及正确功能锻炼的方法。循证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循证护理知识专业培训。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曾接受过循证护理知识培训的护士组成。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进行循证护理专业知识培训,使每位成员通过培训掌握及实施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1.2.2循证问题的确立。明确下肢DVT形成的3个病理因素[3],即血液高凝态、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1.2.3循证支持。根据确立的循证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寻找实证,并仔细审查实证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将实证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及患者的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方案。1.2.4心理指导。患者因手术创伤大,疼痛明显,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术后,患者担心手术治疗效果,不良情绪进一步加重。术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工作,积极同患者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增强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反复告知患者术后预防,通过介绍成功案例,并展示术前术后对比照片,减少DVT发生率,从而提升患者护理配合度。1.2.5促进回流。术后用垫软枕、摇高床尾等方式将患肢置于高出心脏水平20~30cm位置,利于静脉血回流。同时做好患肢的保暖工作,避免因受凉造成血管痉挛,使血流缓慢。术后麻醉消失后,即在护士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包括踝泵、股四头肌收缩运动等,同时辅助以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加深深静脉血流速度,防止DVT形成。1.2.6饮食指导改善血液黏稠度。指导患者饮食以高纤维低脂饮食为主,避免辛辣和高胆固醇食物,同时多饮水以降低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

1.3评价指标

1.3.1下肢DVT形成判断标准[3]

Homan试验阳性,下肢突发肿胀、疼痛,及腹股沟等处压痛,深静脉行径压痛,浅静脉明显充盈。下肢深静脉血管横切和纵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管腔内可见低回声团块,静脉管壁增厚、毛糙,血流缓慢。

1.3.2满意度评价

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行为举止、基础护理、专业技能和沟通交流等几个方面对护理工作进行客观评价,总分100分,根据得分分为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60分)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分别以[例(%)]表示计数数据,(x±s)表示计量数据,并依次行χ2检验和t检验,采用秩和检验对比等级资料。当P<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DVT发生率为1.39%(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3%(6/65),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干预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

3讨论

第6篇: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摘要】针对50例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患者常见的头痛、头晕、脑脊液漏及心理痛苦体验等不适,护理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给予患者生理舒适、心理支持及自我应对指导 ,明显提高了颅底骨折脑脊液漏患者的舒适水平。

【关键词】颅底骨折;脑脊液漏;舒适护理

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患者伤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并保持特定,常有明显头痛头晕,且伴有脑脊液鼻漏耳漏现象,患者表现为极度痛苦。现代护理强调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注重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舒适护理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达到最愉快的程度 ,而4个方面的舒适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1。2011年 6 -12月我科对50例颅脑外伤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实施了舒适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患者,男32例 ,女18例 ;年龄45—80岁 。脑脊液漏部位:鼻漏8例,耳漏29例,耳漏合并鼻漏1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了保守治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颅骨骨折脑脊液漏患者多由颅脑外伤引起,由于突发意外受伤入院,身处陌生环境,加之耳鼻流血,患者感到十分紧张及恐惧。患者绝对卧床且活动受限,又担心治疗效果,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心理问题。护士要主动向患者自我介绍,并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生情况,告知患者头痛头晕及脑脊液漏发生的原因、持续时间及预后,稳定患者的情绪。护士应多巡视病房,多与患者交流,善于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2 护理嘱患者采取半卧位,头偏向患侧,维持特定至停止漏液后3-5天,此可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脑膜裂缝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

2.3 局部护理 局部护理是预防脑脊液颅内逆行感染的关键。保持局部清洁,每日两次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注意棉签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颅,鼻漏者严禁经鼻吸痰或放置鼻胃管。护理过程中做到三禁二防一保持,禁止填塞、冲洗、擤鼻,防止感冒和便秘,保持伤口清洁干燥2。

2.4 头痛头晕护理尽量把患者安排在单人房间,避免患者间的相互干扰,保持卧床休息,保持空气、地面清洁,房间灯光应柔和,勿强光刺激,减少探视人员,为患者康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及修养环境;指导患者少用脑、少讲话,翻身活动时头部转动轻缓,可使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如疼痛难忍时,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动态评估疼痛的程度,观察药物的疗效。

2.5 生活护理患者卧床期间落实优质护理服务,

为患者实施晨晚间护理,协助生活所需,如为患者洗漱、翻身、协助大小便、协助进食等,入院后疾病早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不宜进食辛辣刺激性、坚硬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必要时进行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应用开塞露,以免用力排便增高颅内压,引起呕吐、加重头痛等不适。指导适当的床上活动,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以免引起脑脊液漏增多或并发颅内感染。

3 讨论

将舒适护理的理念贯穿于患者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心理舒适护理使患者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提高机体应激能力,能够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利于疾病康复。由于颅底骨折脑脊液耳鼻漏属隐性开放骨折,易造成颅内感染,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正确卧位及局部护理能有效防止漏液逆流,避免颅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生活舒适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保证机体的营养供给,生活所需得到满足。通过健康指导,使患者掌握缓解头痛的方法,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达到最愉快状态,有利于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利于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应用舒适护理促进脑脊液耳鼻漏患者康复,是针对性地将舒适护理模式引进到护理过程中,对住院患者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从心理、生理、环境、社会等方面给予舒适护理,满足患者需求,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使患者情绪稳定,提高适应能力和应激能力,促进康复3。

参考文献

[1] 张 宏,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409—410.

第7篇: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关键词] 颈椎骨折;手术;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36-02

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车祸、高处跌落等事故多有发生,外加暴力打击或砸伤,使颈椎骨折的发生率激增。颈椎骨折是一种创伤性损伤,分为过伸损伤、垂直压缩损伤、屈曲型损伤,使患者丧失部分或者全部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带来致命的身心创伤。颈椎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因此,围术期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护理方法对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身体功能有重要意义。此类病情事发突然,患者往往表现出悲观绝望、焦虑烦躁。因此,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专业水平,还要针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到本院救治的颈椎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9~71岁,平均34岁。其中车祸32例,机械碰撞3例,高空坠落15例;全瘫6例,不全瘫44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大多患者的四肢感觉基本都运动正常。

1.2 术前护理

1.2.1 基本护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意识情况。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渗血以及记录渗血量,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抗感染、补液及消肿等。

颈椎骨折患者平卧硬板床,采取颈部垫枕,头部两侧分别置放沙袋固定。保持良好通风及室内卫生并经常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指导指导调节饮食,烟酒患者戒烟戒酒等,限制探视人员并说明意义,严格规范病区。

1.2.2 心理护理 由于颈椎损伤多数因意外事故,如空中坠落、重物砸伤、车祸等原因,患者大多都有紧张、焦虑、恐惧表现,担心手术会影响说话、进食、术后生活不能自理及疼痛等。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关心患者,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情、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神经恢复过程等,使患者对病情有正确的认识,给予患者希望,树立信心,赢取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及稳定的情绪接受治疗。

1.2.3 保持呼吸道畅通 因颈椎骨折压迫脊髓导致呼吸肌麻痹,血循环相对较弱,容易造成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而发生肺部感染[1]。故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鼓励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流通。备好气管切开包和呼吸辅助装置,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施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后,做好对患者吸痰、气道湿化等护理,与此同时监测相应生理指标,调整给氧浓度、量和持续时间,保证机体的供氧。

1.3 术后护理

1.3.1 监测生命体征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手术后将患者安置到重症监护室,保持氧气低流量吸入,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同时注意观察耳廓、嘴唇有无发绀等缺氧情况。同时每天雾化吸入2次,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尽力咳出气道内的分泌物,必要时使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床边常备气管切开包,以备紧急时刻使用[2]。

1.3.2 护理 手术后,应特别注意保持患者颈部适当,稍有不慎即可引起意外。一般去枕平卧6 h,保持颈部自然中立位,不能过伸、过屈或处于倾斜位。颈下垫沙袋以保持颈部后伸,两侧各放1个沙袋使头颈部制动,以减少活动次数及活动幅度,防止出血及植骨块滑脱,术后植骨块脱出为严重的并发症[3]。24 h后改用颈托固定,床头稍微抬高以利于呼吸,翻身时要保证头颈和躯干在同一水平面。

1.3.3 伤口护理 术后常采用伤口负压引流,保证引流管道密闭、通畅,防止倒流、扭曲、受压等状况。观察伤口敷料及有无渗血,准确记录引流液量,如切口出现少量渗血,可于颈部两侧进行压迫止血。加强伤口周围护理,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清洁、干燥,以防伤口感染。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维持在正常范围。

1.3.4 预防并发症 预防泌尿系感染及结石,鼓励不输液患者每日饮水3 000 mL以上,定期做尿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患者因为长期卧床,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术后容易发生麻痹性肠梗阻,观察患者有无腹胀,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指导家属给患者做顺时针方向环绕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督促患者定时排便,必要时使用开塞露。 颈椎手术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术后又需卧床静养,故要注意压疮的发生。保证床褥平软干净、清洁干燥,做到勤观察、勤按摩、勤翻身,避免大小便污染。

1.3.5 康复训练 术后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及限制颈部活动的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做肌肉的向心性环形按摩,主动及被动活动患者的四肢关节,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4];拇指对指,握拳,然后用力伸指训练[5-6]。对于无截瘫患者或截瘫不严重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做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

2 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未发生各种术后并发症,四肢及各关节被动活动正常。本组病例中20例治愈出院,24例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6例高位截瘫。

3 讨论

颈椎骨折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截瘫,因为颈椎手术危险性高,难度大,故在颈椎损伤的围术期应做好相应护理。预防呼吸道及泌尿系统感染,早期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这些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上,提供周密的照顾,使患者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尽可能缩短卧床时间,从而降低并发症。做好康复指导工作,使患者及家属明确康复训练的意义,掌握知识和方法,帮助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使患者积极配合恢复治疗,促进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 葛祥玲.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术期护理[J]. 西南军医,2009,1(11):161-162.

[2] 邓月兴,黄瑞生,李英. 颈椎骨折行前路手术39例围术期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2(15):16-17

[3] 牛培君. 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J]. 中医正骨,2010,22(5):71-72.

[4] 朱兵. 颈椎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575-576.

[5] 胡淑君. 颈椎前路活动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J]. 内蒙中医药,2009,28(4):64.

第8篇: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92例住院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对术后疼痛控制有效率及患者与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骨折治疗中应用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术后疼痛 康复

    护理干预又称矫正,是指干预的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和具体可描述的心理状态上,经过学习、调整或改变个体异常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以建立健康行为[1]。我科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治疗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止痛效果明显,患者及家属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09年6月在我科住院骨折术后患者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26~48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方法:①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认知、评估、全面收集资料,制定适合患者的干预措施并实施。②与患者很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认真的讲解,使其对术后疼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对疼痛的焦虑、恐惧感。③指导患者采取舒适,并告知患者舒适对减轻疼痛的作用。如:四肢骨折使患肢处于功能位,用软枕抬高,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疼痛。④分散患者注意力: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读报纸、小说;听觉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冷敷刀口局部皮肤,轻轻触摸、按摩患肢皮肤;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律呼吸,使患者全身心放松,忘记疼痛的存在。⑤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告知其早期功能锻炼可减轻术肢肿胀、疼痛,减少并发症,消除患者术后惧怕疼痛及影响骨质愈合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两组均采用必要时用止痛药:对可用可不用止痛药物的尽量不用,要向患者讲明止痛药易成瘾。药物选择则依据0~10数字评分量表,当疼痛程度≥6时,护士报告医生并使用有效止疼药物[2]。

1.3  疼痛评估标准:对疼痛的评估以患者的主诉为主。采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级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大[3]。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此时疼痛在标尺的位置。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14例,疼痛缓解有效率为69.5%,患者及家属满意28例,不满意18例,满意度为60.9%。干预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36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2例,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5.6%,患者及家属满意45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折患者因术后疼痛刺激通过脊髓介质,交感神经反射可引起肌肉、血管收缩,致切口呈缺血状态,影响切口愈合;疼痛可导致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降低机体免疫力,也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另外疼痛对患者家属亦造成不良心理刺激[4]。我科运用护理干预措施对减轻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疼痛护理更具计划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使患者能主动参与疼痛管理,自觉掌握缓解疼痛的方法。经过实施护理干预,干预组取得显著效果,疼痛控制有效率达95.6%,比对照组高出26.1%;同时患者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37%。疼痛得以控制后,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为患者术后创伤的恢复、心理生理状态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了者早日康复。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赢得了患者的信任、肯定和尊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兴虹,丛 中.临床心理政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6.

[2]赵继军,崔 静,等.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84.

第9篇:骨折患者护理范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54-02

摘要 腰椎骨折患者因其突然意外受伤,住院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制动,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改变,并有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实施康复护理,可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改善肌力、耐力及功能,使其尽早康复,进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做好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生命、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腰椎骨折 康复护理

1 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在康复护理中起指导作用。患者伤后,对病情产生恐惧,对预后担忧,情绪多不稳定。根据患者不同心理反应,安慰患者并向其讲解康复治疗方案,介绍治疗康复成功的病例,可增强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保持良好的心情,并积极配合治疗。

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1 便秘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缺少下床活动,缺乏地心引力协助,肠蠕动无力,生活习惯改变,食物及药物的影响,大便的规律改变,周期延长[1]。应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中增加粗纤维的含量,补充足够的水果和蔬菜;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以预防便秘。必要时使用润肠剂或缓泻剂,使大便周期在24~48h内。

2.2 泌尿系感染 患者卧床由于影响,使尿液无法自膀胱完全排尽,尿液凝集,易导致泌尿系感染,特别是脊髓损伤患者,同时带有留置导尿管的伤者。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500~3000mL为宜,以稀释尿液,多排尿冲刷尿道。会每日二次清洗,保持干燥,卫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4小时开放一次,每日二次消毒尿道口,每周更换尿管。训练排尿,尽可能排空膀胱,可增加外压力,使膀胱的残余尿量尽量最少,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2.3 褥疮 褥疮是患者身体局部组织受压过久,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及皮下组织所需营养,导致组织坏死和压力性溃疡。每2~4小时轴线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等剪切力,以免摩擦使皮肤破损,按摩骨突处及局部受压部位。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每日擦浴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与组织修复能力。精心的护理可预防褥疮的发生。

2.4 坠积性肺炎 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肺活量降低,自主排痰困难引起。指导患者做深呼吸锻炼,做缓慢尽力的深吸气,吸气后停滞1~2s,能够有效地使肺泡最大限度地充盈并达到肺的充分扩张,然后缓慢呼气,每分钟10次左右,每天3~5次[2]。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嘱患者先轻轻咳嗽,然后深吸气后在吸气末用力咳嗽。通过有效咳嗽,可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扩张,减少呼吸道死腔[2]。

3 康复锻炼

3.1 收缩训练 手术当日及术后2日可做双下肢肌肉等长或等张收缩训练。膝部下压,膝关节保持伸直位,患者大腿肌肉收缩,踝关节主动背伸,保持5~10s,放松5~10s;然后,足后跟往下压,踝关节跖屈,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保持5~10s,然后放松。踝关节的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3]。

3.2 直腿抬高锻炼 术后3~7日,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锻炼,患者平卧,膝伸直,踝关节背伸上抬,先单腿后双腿,抬腿幅度从30度开始,每日2次或3次,每次5~10下,每次抬起保持5~10s。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抬腿幅度。双下肢直腿抬高活动,牵拉神经根,使其有1cm的移动,可预防神经根粘连。

3.3 腰背肌功能锻炼 术后1周开始五点支撑法锻炼,以头、双肘、双足为支撑点,用力向上拱腰,使胸、腹部提起,身体呈拱桥状,脊柱呈过伸位。当胸部挺起,膝部稍向两侧分开。术后2~3周开始三点支撑法锻炼,把双上肢屈肘放在胸前,以头、双足为支点,用力挺起胸腹,做拱桥练功。术后3~4周开始“飞燕点水”锻炼,患者俯卧位,头转向一侧,双上肢微外展置于身体两侧,双下肢伸直并拢,双上肢用力后伸,头与背部尽力后仰,上身躯体与双腿同时向后过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为支撑点,形成飞燕姿势,然后还原。每日3~5次,每次数个或数十个,以后逐渐增加,防止软组织粘连及脊柱各关节活动减弱,防止腰肌萎缩,并减轻局部肿胀疼痛[4]。

3.4 下床活动 卧床2~3个月后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下床早期用腰围保护,不可做弯腰,提重物等大幅度、高强度的活动。患者积极主动活动,要注意循序渐进。如腰部及双下肢感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复查。

4 截瘫患者康复护理

4.1 功能锻炼 截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功能锻炼宜早期进行,逐渐增加活动量。肌力为0~1级者,应进行推拿按摩并按功能进行被动运动。推拿按摩直接作用于皮肤、肌肉,使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皮肤、肌肉的营养供应,使肌肉萎缩得以改善。持续挤压,可增快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加速水肿的吸收,使肿胀、挛缩缓解或消除,通过活动各关节,可解除肌肉的粘连、强直[5]。缓和轻柔的手法连续有效地刺激机体后,可使周围软组织兴奋升高,增加传入神经的传导性能[5]。肌力2~3级采用主动运动,以维持和增强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4.2 关节活动度训练 绳肌的选择性伸展使患者直腿抬高近120度,可使患者能完成某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裤子、鞋袜及穿戴下肢矫形器等。因此,截瘫患者必须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6]。

4.3 转移训练 大多数患者经过训练后能转移到任一高度的平面上。如轮椅转移,坐到轮椅边上,一手扶地,一手扶轮椅扶手;将身体重心移到扶地上肢,同时用另一手用力推轮椅,使臀部离开轮椅;慢慢屈曲肘关节,降低身体重心,最后坐在地上[6]。

4.4 站立训练 刚离床的患者,站立床可先从30度开始,每天2次,每次30min~2h不等。每3天增加15度,直到能站立为止。站立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褥疮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并能改善肠道功能等[6]。

4.5 行走训练 截瘫患者最好穿戴下肢支具,练习时医护人员可提腰、扶腰、推膝和护行等加以保护。练行走的程序是:扶双杠走,扶拐护膝走,扶双拐走,扶双棍走,扶单棍走,自己行走[4]。

5 结语

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适合个人情况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护理,不仅能预防各种并发症,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肢体功能,尽早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大力,张俊,范永春,等.脊髓损伤并发症处理与康复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06第14卷第5期.

[2] 金小青,张晓萍,万昌丽,等.后路手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年2月第22卷第3期.

[3] 郑雪玲.康复训练程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7年2月第6卷第1期.

[4] 何晓真,张进川.实用骨科护理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