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规划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 协调发展
近年来,城市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所以,人们在城市规划中加入了环境规划的理念,以图实现发展的科学、全面、可持续性。
一、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概述
(一)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概念界定
城市规划是指在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它涉及城市美学、环境科学、规划学等很多相关学科。城市规划包括规划和建设两个方面,科学的城市规划将对城市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环境规划则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环境规律对自身的行为和环境所作的合理安排,这种安排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目的是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手段是把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作为一个复合的系统并对其进行研究,具体表现往往是规划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具体规定。[1]
(二) 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内涵阐释
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城市发展及用地布局的规划、合理的功能分区、交通教育农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环境规划、人文历史遗产的保护等等内容。
完整的环境规划体系一般包括环境规划的目标、用于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一定的预测功能、规划方案设计及决策、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三)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城市规划强调规划的过程,它是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而环境规划则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的相互协调;二者的发展历程不尽相同。城市规划在50年代初期已随着国家对城市的开发建设而发展起来,至今已具备一套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而环境规划是今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才被人们重视起来,其规划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二者的实施和管理主体不同。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管理全过程主要由各级政府及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负责其在规划过程中的组织及协调。环境规划一般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如环保局负责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管理。
广义的城市规划包括城市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发展,可以说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却存在一定的矛盾。[2]
二、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空气质量堪忧。这一问题主要是由汽车尾气排放、工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化石燃料的过多使用等原因造成的。据监测统计,我国大多数城市空气中的的PM2.5均未达到国际标准。所以我们才会在过去的这个冬季经历了漫长的霾天气。
水污染现象严重。不管是居民的日常用水,还是大自然中的河流湖泊,都因为大量化工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出去而遭受到严重的污染。
城市垃圾问题积重难返。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法和完善的资源回收再利用机制,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垃圾成为加剧大气及水污染的帮凶。[3]
(二)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之间矛盾重重
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环境规划难度加大。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尤其是以前的规划设计者们存有以工业生产为先、农业和生活次之的理念,城市生活区与工业区、农业生产区往往相互层叠交叉。生活区距工业区太近容易造成工业产生的噪音、水体以及大气的污染对群众的生活不利局面,而农业生产区与工业区的层叠则会出现工业污水影响农业灌溉的结果,直接造成食品源的安全隐患。而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多也导致用于生态环境的土地被迫缩小。
城市的扩张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一现象是城市规划对人口的数量变化预测不够科学造成的,但是却会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造成城市绿化资源、公共设施的短缺。
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相互制约。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提升政绩,往往优先发展经济,在城市规划时以工业发展为重点,而部分工业领域的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在优先保证经济发展的导向下,环境规划常常被弱化。
三、实现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协调发展的对策
当前,决策者们开始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生态环境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成为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4]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环境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统一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要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构建完整的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的规划体系主要是建立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几个部门的规划体系平台上,由这些体系相互融合而成,没有有效统领各类专项规划的综合性规划体系,因为,我们需要尽快构建完整并且相互协调的综合规划体系,以结束当前各类体系共存的混乱局面。
(二)通过立法加强环境规划的实施力度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比较成熟的经验,通过颁布环境保护法以及一些具体细化的空气净化、水净化、能源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来强制约束人们进行环境保护,对于违反相关法律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加大处罚力度,确保环境规划的贯彻实施。
(三)加强环境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当前迫切需要构建协调规划体系的前提下,应该由相对发展较成熟的城市规划带动环境规划的发展,在运作、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环境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必要时可通过法律手段和技术措施达到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协调发展的目的。或者可以将环境规划纳入到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通过城市规划的强制实施来确保环境规划的落实。
(四)在城市布局规划中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城市的合理布局可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在城市布局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环境问题。首先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的地理资源及人文环境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其次要把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效结合,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局面。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注重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五)注重城市生态规划
生态城市以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为表象,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有关部门在制定环境规划时应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考虑,突出生态规划的重要地位。[5]
实现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协调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规划必将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城市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秉利.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6.
[2]陈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N].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2).
[3]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6.
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
4、缓冲区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
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
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
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关键词:蓝天使;绿色设计;环保;蓝色
1“蓝天使”概念解读
“蓝天使(derblaueengel)”环保标志于1978年由德国联邦环保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联合设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授权给相应产品的环保标志。其目的与宗旨就是通过中立的政府机构来进行创建,并将其授权给那些符合所制定的条件的产品,从而最终引导消费者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以起到保护地球环境的作用。“蓝天使”标志,本身是脱胎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标志。因此在形象特征上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有很大的相似部分。蓝天使标志的大致外形特征为由三个圆成环形而组成,在最外环的圆和中间一圆的空白部分写有“DERBLAUEENGEL”和“Weilemissionsarm”等字样。最外环的圆为白色,而中间的圆为较深的蓝色,并且上面环绕有两根橄榄枝。最中间的圆为白色,并在其中有一个四肢超出边界的蓝色人形图案。整体而言,这个图案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蓝天使”颜色的成因分析
2.1拟象的借用
而正如前文提及的,蓝天使环保标志是借助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标志设计而成的,而这样的一个借助过程恰恰完成了拟象的借用。拟象本是鲍德里亚在图像化时代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我们的大脑被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或真或假的图像“渲染”的一个过程,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便加深了我们对图像的印象。因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已经成为了一个受到相对普遍认知的一个标识,同时由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行动也使得@个标志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而“蓝天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设计,不仅可以被快速辨认识别出来并将其归为环境保护的标志范畴,同时也在借用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的公信力。从而快速在大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环保标志。同时,为了避免大众混淆两个标志。因此“蓝天使”标志除了形状是做出了变化,颜色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的RGB值约为(1,179,237),而“蓝天使”标志的RGB值约为(72,99,176)。由此可以通过RGB三个通道值的变化而看的出,其由之前的浅蓝色变成了较深一点的蓝色。因此,“蓝天使”标志不仅巧妙地借用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的内在含义和公信力,同时也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标识形象。
2.2避免同类色干扰
“蓝天使”环保标志于1978年,而绿色设计运动虽然正式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但是绿色行动却在之前就已经出现,比如绿色消费,绿色设计等。这类的绿色行动的目的也是在于保护地球的环境资源。虽然目的在此,但是也出现了“貌合神离”的行为。其中之一就是表现为对于“绿色”的滥用。如在《20世纪的设计》之中描述的那样,“在1980年代的英国,出于生态的原因,甚至绿颜色经常被简单地套用,设计顾问艾迪生公司(AddisonAssociates)在为BP加油站作为形象策划时就把它作为一个关键元素,迈克尔・彼得斯小组在为新成立的Powergen电力公司设计企业形象时也把绿色作为其视觉面貌的一个重要元素,而根据新近私有化的电力运输网络――国家高压电网公司(NationalG ridCompany)当前公开宣传的‘公司业务的环境和鲜明性’,五角星公司的约翰・麦康奈尔(JhonMcConnell)也把绿色作为该公司的符号象征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使用”。而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从中也可得知,绿色设计本应是体现在实际行动和内涵上的“绿色”,而不是在于其外表特征是否为绿颜色。但是这依旧形成了一种将绿颜色作为绿色设计的主要颜色。而这无论是对于绿颜色的盲目使用,还是设计者考虑到绿颜色作为一种象征环保的颜色对于引发受众直接联想到环保的感知,都造成了绿颜色作为产品设计的一种重要颜色。而这就使得给“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设计带来了限制性条件,即尽量避开使用绿色作为其标志的颜色。因为“蓝天使”作为一种环保标志是要授权给符合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使用,以来促使消费者进行购买和使用。而这样的产品在绿色被大量使用背景之下应尽量避开使用绿色,否则由此一来也便无法有效提醒消费者进行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同样,绿色和蓝色作为相近色,将蓝色的标志附加在绿色产品之上也不会显得突兀,甚至还会有一定的和谐美感。
2.3蓝色本身的象征含义
作为颜色,绿色固然在受众中有着常识性的认知,常常被代指为环保色。而蓝色也具有同样的功能,也容易使人与环保产生相关的联想。这就如同在2010年在东京设计周上举办的以“蓝色之恋”为主题的环保设计展,将蓝色作为其主体色。正如设计师GwenaelNicolas评论道:“绿色象征植物和陆地,而蓝色则象征着天空和海洋”。正是如此,蓝色和环保联系在一起,通常会使人联想到广阔洁净的海洋和湛蓝明澈的天空。而它们都是蓝色的,也都是它们未被污染之前的本色。因此将蓝色作为环保色,也是非常符合标志本身所具有的含义。
关键词: 居住区 园林环境 建筑设计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使得当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也更加注重对小区园林环境的建设。但当前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许多误区,没能很好地将园林设计与城市总体及小区环境结合起来,因而也未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下面本文将简要探讨如何从不同层次来做好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不同层面
1.城市层面
进行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时,首先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找出居住区园林环境与城市总体环境之间的切入点,协调局部园林环境与城市环境和绿地系统的关系。于是对应于城市规划层面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便产生了,它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并非侧重具体方案的探究,而是更加偏重于概念性、模式性的研究。
2.居住区规划层面
居住区规划层面上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也即是在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进行整体构思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使其与居住区规划相结合与协调。这一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应由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相互协调,根据建筑布局和园林布局的需要来相互调整,取得居住区总体布局与园林布局的双赢。
3.建筑设计层面
在建筑设计层面,应加强建筑师与风景园林师的配合,园林师要学习建筑的有关知识,建筑设计师也要学习园林学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解决好园林与建筑的互动问题,使景观更好地为建筑服务,使建筑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景观,形成一种建筑与园林环境交融的境界,使建筑仿佛从绿色空间中“生长”出来的。
4.风景园林层面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层面,也就是从本专业出发,由风景园林师来解决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问题。
三、 居住区园林环境城市层面的规划设计
1.结合城市总体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领会其精神实质,充分考虑城市的总体布局规划和功能分区,结合城市的人文环境特色和历史文化脉络,熟悉规划中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等各项控制指标的规定,初步确定居住区园林环境类型和基本指标。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还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指标体系,给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进行明确定位,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性。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要充分把握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风貌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人群特征,以便居住区园林环境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整体,更好地为城市和居民服务。
2.处理好居住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对居住区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如对周围山水条件等自然环境进行研究,看能否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了解周围用地的情况,周围的园林环境情况,周围地块的居民的居住、就业等状况,并充分研究周边环境的现状与未来规划发展情况。促进居住区园林环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既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为本居住区服务,又要体现出居住区园林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意义,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的整体。
3.把握生态格局关系
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应考虑到绿色廊道、斑块的问题,对城市中业已形成的绿色廊道,应加以保护和利用,采用人工手段建设绿色斑块,建立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相衔接的,适宜居住区园林绿地的,能使园林绿地产生生物物种迁徙和物质、能量流动的生态环境体系。
四、居住区园林环境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设计
1.结合居住区总体规划
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与居住区规划密不可分,它们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应加强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专业的协同工作,通过景观途径协调解决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城市设计等各方面的矛盾,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密度问题、活动空间问题等,要改变以往重视实体空间、轻视绿色开敞空间的观念,风景园林对规划建筑专业的简单被动适应的局面,应该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高风景园林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2.加强园林环境与居住区的建筑布局的融合
居住建筑的布局是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基础,应结合不同的建筑布局形式,灵活地进行园林环境的规划,如对于周边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将园林布置在居住区的核心,这样有利于形成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增强了可达性,能均匀地为周围提供服务;对于行列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采用园林形成网格的布局方式,这样能使住户获得良好的朝向,而且有利于良好的空气、水等引入居住区;对于点群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将建筑散点布局,园林环绕建筑,能将建筑溶解在园林之中,形成建筑四面皆有景观的效果。
3.结合原有地形和植被
居住区及其环境受居住区用地及周围环境的地形状况影响非常大,园林规划设计师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读懂”山水,“读懂”地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将天然地形作为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的宝贵财富,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整理,而不是大张旗鼓的“平整土地”,应借助地形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住区园林环境。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天然植被的利用,强调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统一,这样有利于保持自然的植物群落演进,并营造出许多人工植物无法比拟的美学效果。
五、居住区园林环境从建筑设计层面的规划设计
1.加强居住建筑与风景园林的互动
在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建筑和园林的互动关系,让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景,园林具有良好的空间。建筑设计层面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建筑到园林,再从园林到建筑的反复磨合和适应。要想促进建筑设计与园林规划设计间的融合,不能仅停留从建筑总平面图或屋顶平面图的深度,还应深入到每一户的套型和立体的套型关系,来研究最佳的园林环境设计方案,获得良好的风景。反过来,从园林总体布局的角度,还应对建筑的设计提出要求,要求结合园林的规划,来安排住宅的套型,充分考虑建筑的立面与园林环境相协调,形成居住区园林景观与建筑的协调统一。
2.力求使居住建筑获得良好的风景
获得居住建筑的良好风景,首先要加强对山水条件和一些气象条件(云、雨、光)等有利自然条件的利用,其次是人工的构造出优美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同时还应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美学价值,加强建筑的布局、形态、色彩等方面的设计,打破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界限,使它们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融入园林景观环境之中。应从风景的角度,来设计建筑的楼栋、套型和套内房间等要素,使它们的朝向、视野、采光等都有利于获取良好的风景。
3.居住建筑与园林的相互渗透和共生
在建筑设计中,可在居住建筑设立平台层建立空中花园,也可通过首层架空使园林穿过建筑,还可建设屋顶花园,形成建筑与园林互相渗透的居住形态,拉近建筑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建筑的内部,也可设计套内的入户花园、空中花园、阳光室等,创造室内的园林空间,形成居住建筑与园林环境共生的格局。
六、居住区园林环境风景园林层面的规划设计
1.改善居住区局部小气候
居住区的园林环境不仅起到景观作用,还可通过其植被、地表、水体和建筑形态来改变局部小气候。首先应考虑园林景观区的采光条件,根据不同季节的需要,合理布置广场景观设施,如通过精心的安排树林、透明的阳光厅、完全遮荫的柱廊、构筑物等,既能让人们盛夏得以避暑严冬又能受到日照。其次是充分利用住区中建筑、水、植被等调节区域小气候,引导室外气流,提高空气质量。
2.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
植物是园林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丰富多彩的植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景观作用,还能改善物质环境,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益于调动人们的情绪,缓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促进健康。植物应合理选择和搭配,物种应具有多样性,多用乡土植物,乔、灌、草的搭配要合理,植物种植形式要美观,符合住区的整体风格。
3.加强对水景的构造和利用
水景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水体不仅在蓄积雨洪、提高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设计手法有很多,如喷泉、跌水、溪流及人工瀑布等,有效提高了住区的自然韵味。
七、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从文章探讨的四个层次出发,取得最佳的整体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 方咸孚,李海涛,居住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缓冲模型
Abstract: Environmental GIS basic concepts and functions, while cited environ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focus and direction to elaborate and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environment;the buffer model
中图分类号:[P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新技术,从其产生后短短的二三十年的历史中得到迅速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GIS给传统的信息系统引入了空间的概念,使得抽象性的数据变得直观和容易理解。同时在环境信息化中有了突出的表现,通过该系统可查看全市地表水、空气质量等功能区规划图,而且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还缀入了降尘、降水、地下水等环境质量标准。
一、首先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叠加分析(Overlay Analysis) 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如利用类型叠置分析获取新的类型。如土壤图与植被图叠置,以分析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可以计算某一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的数量及面积,即通过对同一地区、相同属性、不同时间的栅格数据的叠置,可以分析由时间引起的变化,通过与所需提取的范围的叠加运算,快速地进行范围内信息的提取等。
3、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 是GIS 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基础空间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其次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信息化中的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 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 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 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 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 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 维和3 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 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最后浅谈环境地理信息的发展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 的重点领域,从GIS 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的珠三角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等,但鉴于我国GIS 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基本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因此EGIS 的开发费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 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技术,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开展我国EGIS的发展策略研究。
1、由于EGIS 的发展不但涉及众多环境部门,还包括与其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如土地管理、环保、环境管理等部门) 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又涉及多种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 的发展框架。
2、由于我国GIS 发展基础薄弱,数据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关键,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 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这样才会更突出表现环境信息化的优势和作用。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 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 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 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保护领域,而且还有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突发应急系统) 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清宇,田伟利,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强;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 2004年
环境科学论文3500字(一):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先阐述了GIS的概念和功能,然后重点论述了GIS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旨在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给予环境科学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应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其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尤其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新型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容忽视,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1GIS的相关概述分析
1.1概念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作为计算机系统之一,可以促进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以及查询检索等顺利进行,有助于对海量地理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一大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采集和储存整个空间相关数据,所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系统。
1.2功能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的作用显著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也就是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外部原始数据向系统内部的顺利传输,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实现向内部格式的顺利转换,为系统处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数据编辑,首先,对于图形编辑来说,主要涵盖、图形编辑、图形修饰等功能,其次,对于属性编辑来说,主要是指与数据库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改和删除等。第三,数据存储和管理,对于数据存储来说,要求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记录好数据,其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键要加强记录的逻辑顺序的构建,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其中,对于数据查询和检索来说,主要是指從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中,对所需数据予以查找或选取。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所定区域的各种现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极其明显,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种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存储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并确保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监测的开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显著,要加强GIS的功能模块的应用[1],与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有效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挖掘出来,动态化监测环境,并直观展示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等,将其制作程图片。
2.1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
在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空气中,充斥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间尺度较大,人类生存的大气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气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较高,所以GIS技术,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此来将监测和分析功能发挥出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气污染隐患的企业和位置信息等,并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发挥,可以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分布图的获取提供便利性,从而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超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资源环境监测方面
在工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水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而且复合型污染特点比较明显,对于饮用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水资源环境,必须要注重监测和管理的实施。对水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庞大的空间信息量,GI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这一方面。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加强GIS的应用,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上来,为管理人员有效查询和修改各种空间信息创造有利条件[2]。GIS的空间分析和图标分析功能显著,可以更好地制作空间和检测数据的专题图,确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员借助GIS技术,合理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有效监测和分析所选研究区域的场地,不断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废物的有效性,及时将潜在污染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保护水源井,并且作用于填埋场选址这一方面。
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系统化分析和预测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予以积极引导,确保人类活动具有较高的环境相容性。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环境问题,可以借助成熟模型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的难度性较高,尤其在操作和显示方面,而且空间特性较为显著。借助GIS技术,可以集中整合数据和地图,加强拓扑关系的构建,为空间分析和查询各类专题图创造有利条件,并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直观展示出来。
3.1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信息数据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对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量比较庞大,而且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环境评价的各种模型中,要对GIS集成与场地相关的各种数据予以应用,给予综合化分析和模拟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环境质量现状。GIS的数据管理和跟踪能力较为强化,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予以协助检查,引导单位自身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事后验证工作落实下去。
3.2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加强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将该区域环境中与发展过程相关的人类活动、自然作用的规律予以反映。借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协调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确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相互统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GIS的应用,可以对地理区域复杂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并对区域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此外,叠置地理对象的功能不容忽视,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与特征叠加整合在一起,对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予以合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关联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加强模型预测法的应用,可以为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针对累积环境变化的过程,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就是分析和调查,对影响源和过程的累积,并解释各个影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累积,对以往、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进行预测,当然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具有统一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和内容等,应予以合理化选择。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分析范围予以拓展化,并将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对评价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GIS技术,在编辑和加工长时段区域数据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环境影响在时空的累积特征进行有效识别,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4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规划来说,主要是指调查和监测一个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基于生态学原理,要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等予以调整,作为战略性部署之一,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建设目标。在环境规划中,GIS的应用,有助于集中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图形库,促进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预测和污染控制规划方面的处理提供帮助,确保环境规划决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GIS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的属性数据管理优势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析能力,GIS可以有效编辑多种空间数据,并借助对各种专题图和统计图的分层输出,可以满足资源节约化需求,避免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等,同时所获取的精准度较高。在GIS技术发展中,将会大大完善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赵一蕊(2003-),女,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先阐述了GIS的概念和功能,然后重点论述了GIS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旨在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给予环境科学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应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其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尤其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新型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容忽视,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1GIS的相关概述分析
1.1概念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作为计算机系统之一,可以促进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以及查询检索等顺利进行,有助于对海量地理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一大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采集和储存整个空间相关数据,所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系统。
1.2功能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的作用显著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也就是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外部原始数据向系统内部的顺利传输,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实现向内部格式的顺利转换,为系统处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数据编辑,首先,对于图形编辑来说,主要涵盖、图形编辑、图形修饰等功能,其次,对于属性编辑来说,主要是指与数据库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改和删除等。第三,数据存储和管理,对于数据存储来说,要求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记录好数据,其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键要加强记录的逻辑顺序的构建,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其中,对于数据查询和检索来说,主要是指從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中,对所需数据予以查找或选取。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所定区域的各种现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极其明显,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种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存储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并确保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监测的开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显著,要加强GIS的功能模块的应用[1],与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有效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挖掘出来,动态化监测环境,并直观展示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等,将其制作程图片。
2.1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
在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空气中,充斥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间尺度较大,人类生存的大气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气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较高,所以GIS技术,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此来将监测和分析功能发挥出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气污染隐患的企业和位置信息等,并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发挥,可以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分布图的获取提供便利性,从而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超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资源环境监测方面
在工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水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而且复合型污染特点比较明显,对于饮用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水资源环境,必须要注重监测和管理的实施。对水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庞大的空间信息量,GI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这一方面。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加强GIS的应用,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上来,为管理人员有效查询和修改各种空间信息创造有利条件[2]。GIS的空间分析和图标分析功能显著,可以更好地制作空间和检测数据的专题图,确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员借助GIS技术,合理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有效监测和分析所选研究区域的场地,不断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废物的有效性,及时将潜在污染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保护水源井,并且作用于填埋场选址这一方面。
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系统化分析和预测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予以积极引导,确保人类活动具有较高的环境相容性。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环境问题,可以借助成熟模型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的难度性较高,尤其在操作和显示方面,而且空间特性较为显著。借助GIS技术,可以集中整合数据和地图,加强拓扑关系的构建,为空间分析和查询各类专题图创造有利条件,并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直观展示出来。
3.1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信息数据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对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量比较庞大,而且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环境评价的各种模型中,要对GIS集成与场地相关的各种数据予以应用,给予综合化分析和模拟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环境质量现状。GIS的数据管理和跟踪能力较为强化,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予以协助检查,引导单位自身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事后验证工作落实下去。
3.2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加强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将该区域环境中与发展过程相关的人类活动、自然作用的规律予以反映。借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协调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确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相互统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GIS的应用,可以对地理区域复杂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并对区域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此外,叠置地理对象的功能不容忽视,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与特征叠加整合在一起,对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予以合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关联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加强模型预测法的应用,可以为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针对累积环境变化的过程,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就是分析和调查,对影响源和过程的累积,并解释各个影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累积,对以往、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进行预测,当然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具有统一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和内容等,应予以合理化选择。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分析范围予以拓展化,并将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对评价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GIS技术,在编辑和加工长时段区域数据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环境影响在时空的累积特征进行有效识别,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4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规划来说,主要是指调查和监测一个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基于生态学原理,要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等予以调整,作为战略性部署之一,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建设目标。在环境规划中,GIS的应用,有助于集中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图形库,促进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预测和污染控制规划方面的处理提供帮助,确保环境规划决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生态环境;生态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在“宜居城市”概念提出之前,“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各自引领了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方向。宜居城市与其范畴不一,内涵有交叉有外延,但拥有共同的目标,即为了实现人类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和谐。
如何规划构筑比生态园林城市有更高要求的低碳宜居城市对城市规划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对此进行探索,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概念看似简单其实有着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3、城市基础规划设计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动力设施、给排水设施、商业设施、住宅、教育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的观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近期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而,目前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是,一条马路刚刚建成就开始堵车,似乎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总是赶不上发展的速度,这一方面说明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另一方面也说明规划没有长远的观点,缺乏预见性。当然规划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贪大求全。好的规划至少应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层次。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发展现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后需要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并应使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这样才可能解决“现代城市病”。规划的目标不能是为了应急,而应当是建成满足“健康城市”标准的城市。
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4.1 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4.2 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4.3 合理布局
要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注重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5、规划建设低碳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实现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的这一美好理想,需要诸多资源因素的整合,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诸多领域的共同推进。但是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从规划专业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建议对促进城市生态化建设发展是重要的:
5.1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
5.2 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城市生态化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5.3 加强生态立法
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6、生态城市创建策略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现代城市与生态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能因此而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尽善尽美、不可实现的理想乌托邦。现代城市到生态城市可能是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初级阶段) 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
第二步:建设期(过渡阶段)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市共生能力,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
第三步:成型期(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但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
7、结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更应该改变观念,以适应时展潮流。
参考文献:
[1]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 任志远.城市发展研究
[2]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一、生态宜居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 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 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确定最佳生态位, 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 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 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 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 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 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 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既与城市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城市规划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合理设计等, 也可以说主要是城市物质空间与建筑景观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保护、管育、修复和重建, 主要涉及区域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城市绿化等方面。环境规划则强调规划区域内大气、水体、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调控管理。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则强调运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 提出城市社会、经济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目标的总体规划, 它与城市生态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的措施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
1、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由建筑 、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 河 、湖 、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 、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 城市文化、 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 、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 、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城市产业设计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 城市产业设计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 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 、高标准、 科学地予以实施,并且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 教育、 医疗、 物流、 文化 、信息、 房地产等产业,建立生态产品开发 、设计、 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 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 。此外,还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 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 、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 、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3、 城市住区设计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即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 气 、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一方面要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 化学污染、 放射性污染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 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 、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 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
4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 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5、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杜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没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总之,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既不是以减少人类利益(文化价值)的方式保护自然环境(自然价值),而消极、被动地限制人类行为,即自然中心主义,更不是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或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前提来保护自然环境,即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运用人类伟大的智慧与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生活,在实现人与自然公平、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内部的公平,实现更高层次的人—自然的双赢:和谐发展、协同进化,这是生态整体规划设计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睿.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探析[J]. 科技传播, 2011,(12)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设计原则
在现代繁华都市里,人们为钢筋水泥筑成的现代建筑所窒息,追求理想的生活家园,给心灵可以带来休憩的绿色家园成为城市人的一种渴求。这使得人们在购房时不仅关心建筑质量,也越来越关注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规划是否合理,人与自然是否协调和谐,环境是否优美,健康,舒适等等。新时代的生态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是营造一个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家园,这是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小区”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生态住宅小区”的定义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组织住宅建筑室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居住环境。所谓的“生态小区”,主要有三个要素,即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
生态小区的特点
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首先要协调发展。生态小区内营造自然与人共生的人居环境,将自然融于小区,小区环境融于自然,使人们回归到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的理想居住环境。生态小区不仅要营造优美的环境,还要达到环境,人,建筑,自然的和谐,使社会,经济,环境三者整体和谐。应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应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节约能源。在小区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导入雨水利用或净水系统的设计,在小区内实行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轻污染。
生态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生态小区景观的营造,应当符合舒适,高效,健康和美观的设计要求。小区的景观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力求营造“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花木扶疏,缓坡清流,阳光草坪,生机怏然”的人间仙境。营造一个富有特色的,环保的,又整体和谐的人居环境,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景观设计自然多层次的原则
因地制宜是生态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这样不仅节约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能营造自然的景观,使空间有变化,有层次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其次,选择地域性植物树种,在园林绿化上尽量选择适宜生存的乡土植物为主。
3.2小区内外环境立体化原则
运用“景观生态网络”的设计理念来规划设计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景观,赋予住宅小区景观空间的立体化,多样化和网络化。小区内部绿化与外部环境景观连接成绿色网络,内外景观交融,和谐过渡和延续,使得小区外部也成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小区围墙绿化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住宅小区环境。
3.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
在住宅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合理梳理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始终要以人为本,协调好认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居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社会学,美学等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人与自然界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要使景观设计更加符合整体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诗情画意的小区景观。
3.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住宅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石缝和浅沟里寻找小动物;买菜回来的老人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小区绿化要依据人们的需求来设计。
生态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四大要素设计
生态小区景观设计的四大要素为地形,植物,建筑,水体。
4.1地形――“因地制宜”打造缓坡景观地形
地形是小区景观设计的基础,是构成小区景观的骨架。在建筑过程中的平整土地,使得小区原地形通常遭到破坏,破坏了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是生态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英国队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世界各国设计师的广泛认可。这就要求小区景观设计时满通流线的基础上,尽量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原来的地形地貌,依坡而建,在景观设计中选用起伏的缓坡设计。
4.2植物――“适地适树”丰富植物景观层次
在进行小区植物配置时考虑到植物的适地适树,功能要求,景观需求,经济需求,注重选用多样化的植物来营造舒适,美观的生态环境。首先,通过乔灌与地被草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采用各种形态,各种花色的树种,宿根地被植物,芳香植物配置成多样性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其次特别讨注意“适地适树”原则,小区景观设计植物应用的尽量乡土化,作为骨干树种的乔木,以及丰富景观的花灌木,都要注意选用乡土树种。再次,要注重植物配置上网功能性,推广保健植物,提倡利用植物来隔声减噪,吸收废气,净化空气等等。
4.3水体――“生态循环”梳理绿色景观水体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水是景观设计中最活跃的要素,极富表现力,水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景观设计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生命之源,水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丰富的营养能滋养周围的植物,鱼和其他野生物。水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具有动得喧嚣,静得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水产生流动跌落,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在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生态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建设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景观湿地系统,是实现小区水环境生态化的理想途径,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生态住宅小区污水处理今后的发展方向。
4.4建筑――“节能艺术”创造景观和谐整体
生态小区的建筑要符合环保,节能,节水,无污染,高舒适度的原则。在基址选择上,因地制宜,融于自然。将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融成和谐的整体,建筑的双重性是居住功能与艺术性,建筑的艺术性强调建筑造型的美观,色彩与周围环境和谐,还要极力追求美观。生态建筑还要探索,创新现代建筑中空间与环境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