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药学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

第1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共英语 以职业为导向 专业教育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各医院和用人单位都对医学类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改革却相对落后于专业教育的改革。由于公共英语一直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且受A级考试和学时的影响,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培养被忽视,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

一、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由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受应试教育影响,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育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实践和学生职业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公共英语课程不是根据岗位需求设计的,没能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从教师方面来看,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英语语言专业出身,对开设的临床、护理、中医中药及针灸推拿等专业知之甚少,缺乏专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目前无法胜任与专业教育衔接的英语教育。从教材上看,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14年开始使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的《新编大学英语》book1和book2。book1共有8个单元,book2共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由Listening& Speaking,Reading,Grammar,Translation,Writing和Enjoy Yourself留个部分构成,分别涉及问候、学习、爱好、运动、气候、旅游、就餐、就医、娱乐、购物、储蓄、约会、求助、求职等各方面内容。几乎没有与学生专业息息相关的医学英语内容。因为上述的课程设置、教师和教材方面的原因,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出现了与专业教育相脱节,落后于专业教育,不适应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

二、构建与专业教育衔接的大学英语课程系统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从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和落实者,因此,只有建设好教师队伍,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公共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师都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缺乏医学类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有必要到各系部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或到有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的学校进修。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优势结合起来。近年来,由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在专业课教师团队中不乏专业素质过硬、英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把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组长,公共英语英语教师学习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学习英语教学法,并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课堂组织和教材的建设等,可以扬长避短保证教学效果。教材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把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开发针对专业教育设计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大多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但是高职高专开设该课程的院校还寥寥无几,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开发与学校情况相结合的特色英语教材,可以把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织起来共同编写教材。专业教师了解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英语教师了解学生具体学情,共同编写课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并能满足专业教育需求的英语教材。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少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育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专业教育的需求。因此,需把传统的讲授法逐渐改为任务型教学、交际型学习和职场情境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水平。

三、小结

把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的衔接在一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建设高水平的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特色英语教材,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克服专业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困难,把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小兵.论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2).

[2]李红.论公职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4).

*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保山市科技项目“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衔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蔚,女,(1984.9)云南保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法、翻译。

第2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1•概念、性质与特点

药事管理学科(TheDisciplineofPharmacyAdministration)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从其概念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药事管理学科是运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学事业进行科学管理的科学;是研究现代药学事业各部分活动及其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总结药事管理活动的规律,指导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科学;是研究药学事业中的人、经济、法律、信息、机构和制度的相互关系,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药学事业的影响,探索药物研制、生产、流通、使用、评价等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及药学事业的管理的科学规律和管理方法以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维护人类健康,并促进药学事业的发展[1]。可见,药事管理学具有社会科学及应用科学的性质,具有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2•研究内容与方法

药事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与药学科学知识范畴的划分有关,与其自身内部专业划分有关。其研究范围很广,包括药事组织、药事法规、药品质量管理、药学经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药房管理、新药管理及行为科学在药学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从药事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入手,便形成了其具体的研究方法。药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其它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用历史的、描述的、发展的、状况或范畴的、相互联系的,原因比较的、实验性的、模拟实验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等具体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即通过对药事管理学科基本指导思想的研究。相应地采用历史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发展性研究法、状况和范畴研究法、实验性研究法、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及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来开展。

二、药事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科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是药学科学与药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对药品从研制、生产、流通、价格、广告乃至使用等各项活动有关事项的全方位管理,是对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药品质量施加的控制与监督。随着药学科学与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药事管理学,同时也推动和促进着药学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立法把整个药学事业置于严格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之中,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对药品采取的管理手段。与之相对应,在药学教育领域培养现代药事管理学科带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总体上看,药事管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涉及到药学事业的各个层面,与药学活动有紧密的联系,缺乏药事管理的约束,药学活动就不能有秩序、有规律、公平合法地进行[3],因此药事管理学从宏观上指导着整个药学事业的发展,是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三、国内外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情况比较

1•课程设置

药事管理学科的应用性很强,再加上其综合性强的特点,各国药学院校开设的课程按其基本内容的性质划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类:(1)药事法学和伦理学类:基本内容是本国的法律体系机构、药品法、药师法,控制物品管制国际公约及本国法规、医疗卫生有关法规,以及药师职业道德规范。(2)管理学类:主要有药房管理学、医药企业管理、药事组织、药品质量管理等。(3)经济学类:主要研究药品及药物的经济活动,包括药物市场学、药物经济学。(4)社会和行为科学类:主要研究药学实践环境、人(药师、病人、其他医务人员)与药物治疗合理性关系的规律,包括药学概论、药学交流学、卫生保健系统与药房、卫生保健组织、药学实践的社会经济、健康和疾病中的行为因素等课程。(5)方法学和信息学类:主要有药学社会研究方法、药品信息评价方法、医药品情报学等课程[4]。

2•美国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情况

美国是国外高等药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这里笔者就以美国为代表谈谈国外的药事管理学科的教育情况。通过网上检索,笔者搜索到多所美国药学专业大学,查询相应网页,总结发现美国该类院校普遍设有药事管理学本科、硕士、博士三级招生点,现以费城科学大学(UniversityoftheSciencesinPhiladelphia),基督山北卡罗林纳药科大学(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SchoolofPharmacy),新墨西哥大学卫生科学中心药学院(CollegeofPharmacyoftheUNMHealthSciencesCenter),密西西比大学药事管理系(DepartmentofPharmacyAdministrationofUniversityofMississippi)等院校为例,简要介绍美国药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情况。首先,各个学校对药事管理专业描述如下:本专业学习强调社会、心理、政治、法律、历史及经济等因素对正确使用、不使用及滥用药物的影响,强调人的行为对疾病、文化、卫生服务系统结构、财政及经济的影响;指出具备一定药学专业技术的个人能够检查患者、药师及其他相关实践人员所组成的社会系统内部人员的相互作用和行为以及提供的服务及受教育的情况,他们不仅需要将人类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文化、心理、生物特性的整体,也同样需要考虑到卫生服务体系对人、经济、药学服务的干预和影响。经过该专业训练的个人将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并能评价和处理药物体系流通中存在的问题,能将行为学、社会学相互贯通的理论运用到药学实践领域中去。其次,提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安排是由其具体从事的研究的目的而特别设计的。学生除了全面的理论学习外,必须参加大量的研究、教学及社会培训,学校将提供其与制药企业或咨询行业等接触的实践机会。再来看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本科阶段除了基本的药学基础专业课外,普遍设置的课程包括:药事管理学、财经管理学、卫生社会学、药物行为与社会学、卫生法学与法令、国际制药业经济学与行为学等;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则包括:统计学、卫生与药物经济学、社会与行为卫生学、卫生服务与政策、高等社会行为学、卫生保健技术的经济评价、药学服务研究方法、药学分配经济学、药物开发与营销、药事管理学研究方法、医疗系统管理学、药物使用、滥用及误用调查、药品营销技术、高等药品市场研究、高等消费者行为研究、高等营销概念及运用、统计推断原则、美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组织与财政等。从以上课程设置可以分析出,被世界公认的发达医药大国美国对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本科阶段就已将其独立设置为一专业,并且逐步将专业教育提升级别,同时,这些课程的确已涵盖药事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各个学科领域,从法学、管理学直至行为学与经济学。该学科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能从事指导、管理整个药学事业活动、行为的全方面人才。在这些院校中,从事该学科的教师人数与药化、药剂、药理等学科的基本相同。

3•我国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现状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状况就显得薄弱多了。在我国的十几所重点高等药学院校中,一直无一所院校将药事管理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大多只是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程中设置了《药事管理学》、《药品监督管理》此类课程;值得庆贺的是2004年6月中国药科大学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已设立了药事管理专业本科招生点,首批招生32人,学制4年,课程设置除基本药学专业课外,设有现代医学、国外药事法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药物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法、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卫生事业管理、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卫生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等与药事管理相关的课程。此外,设置硕士研究生招生点的学校也屈指可数,有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社会与管理药学系,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专业药事管理方向等;药事管理专业博士招生点目前仅中国药科大学及沈阳药科大学两所大学设有,中国药科大学专业方向包括:“药学教育与科研”、“中外医药政策的比较研究”、“中药现代化政策与发展策略研究”、“医药政策研究与对策”,共有导师四名。沈阳药科大学专业方向包括“医药经济与管理”、“医药技术进步与创新、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社会药学”、“药事管理与药史文献”,共有四名导师。因此,药事管理学本科阶段还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科发展严重不足;研究生阶段虽然已成为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但是一些学校尚将其挂靠在其他相关专业之上而并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此阶段并没有设置合理的、深层次的课程供学生学习,学生大多是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翻译外国药事法规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在各大药学院校中,从事药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比例则非常小,在含本专业的大学中,平均每所学校拥有教师不超过4名。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外,我国在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过程中还缺乏应有的课外实践与培训课程,学生普遍缺少实践能力与工作经验,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难以适应学科自身发展与药学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综观全国范围内各大药学院校,可以说中国药科大学已形成了完整的药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体系,虽然其中不乏不足之处,但对于培养药事管理学高等人才对促进国家药学事业的发展将做出很大贡献。其他药学院校也应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与力度,共同为我国药事管理学科发展努力。

四、差距存在的原因及改进的建议

1•差距存在的原因

(1)我国药事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最早涉及此学科是在1906~1949年间,并且发展十分缓慢;而美国早在1821年费城药学院建立时就已形成药事管理学科的萌芽,并且发展迅速,从1950年代后就已将其设为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前苏联则是在1924年开始将药事组织列为药学教育的基本课程。

(2)学科课程设置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形成继续教育中的“断层”,非独立的学科更使其地位受到忽视。从本科专业仅一所院校设置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少数设置直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个别设置,致使学科教育不能达到“程度逐步提高”的高等教育目标。

(3)学科性质界定不明确,由此导致的研究方法的不确定,必然阻碍学科发展与建设。

(4)所设置的课程不符合学科的性质。药事管理学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的内容广而多,国内设置的课程远达不到学科教育目标,同时,学生缺乏各类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起不到良好的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5)人员认识度不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除了从事药事管理学科教学与学习的教师与学生以外,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普遍对本学科了解甚少,只是浅显地认为是“搞管理”、“搞理论”,甚至还存在一些偏见。这就造成学生对本学科的求知欲下降,学科知识普及不开等状况的出现,学生生源严重不足。

2•建议

(1)我国应积极向先进国家(如美国)学习,学习它们对药事管理学科教育的整体思路,学习其从教育入手,学习其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全面性及能从发展的长远性考虑,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我国对该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与教育规划不相符合的局面。

(2)明确确立学科属性,规范学科研究方法和内容,合理布局学科教育体系,完善整个学科建设,加快将“药事管理”独立设置为本科生专业的步伐,从基础阶段入手,为学科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3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 复合型创新人才;多学科协作;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90-03

Abstract As the medical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entered a new stage,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with the reform of current med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a preliminary study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as well.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talents;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1 前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的竞争。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高等教育在围绕服务国家创新事业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并实践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目前,我国药学教育模式分支狭窄,复合型人才培养困难,药学专业各门学科课程之间联系密切,但又相对独立,学科课程内容总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2]。因此,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创建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面对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高标准需求,培养出“科学基础全面、专业技能扎实、勇于创新、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并且能适应现代医药的快速发展”的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与国际药学科技技术接轨越来越深入,整个社会也进一步开放,相关企业对具有开阔视野的药学人才需求量呈现不断放大的迹象,药学人才培养向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已迫在眉睫。

2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在药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药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具备高素质,拥有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有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创新应用能力,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工作岗位需求,且满足社会各岗位需求的行业人才[3]。当今世界最缺的是人才,最贵的也是人才。目前,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药学人才有多个培养方向,如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等,其呈现出单一的教育模式,没有综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只趋向于单方面发展。立足于现今社会的创新人才建设,面向医药行业多元化需求,培养出知识和能力复合的复合型药学人才是势在必行的。真正工作岗位所需的人才是专业知识多方面发展的,这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建立全新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医药行业[3],在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同时,夯实药学学生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即专业培养与多元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的能力,对学生步入社会满足多元化工作岗位的需求,并适应药学学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多学科协作在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的药学人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药学教育模式改革是发展药学人才的关键突破点,以多学科协作来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是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趋势,是药学学科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4]。创新药物的研发建立在多学科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因此,药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是促进药学学科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如生物学与药学有最广泛的交叉渗透,药理学和药动学的研究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都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或细胞生物学等解析药物潜在的分子机制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

化学是药学学科基础骨干学科之一。药物化学是有机化学在药学领域中的延伸,药物反应和药物合成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奠基。现今上市的各类西药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合成而得到的,没有化学反应也就不会成就如今琳琅满目的药品市场。因此,只有通过多学科协作,互相交融整合,才能完善药物发展,也才能推动药学学科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4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的思想基础,更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思想基础[5]。思想是实践的先锋,只有改变原先老旧的思想,树立先进的思想,才能稳定发展的方向不动摇。依据现代社会药学行业的需求以及药学学科的整合特色,高等院校应转变原先的教学观念,树立多学科交融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药学与药学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药学与相关专业技术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即从原来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将原来的“单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原来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突破点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并拓展教学内容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融合药学及相关专业知识,即多学科融合,做到博学而精深,同时应注重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6]。以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要求上应覆盖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构建多种药学教育资源基础,使药学教育由单纯的化学或生物模式,向化学―生物―医学融合模式转换,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知识保障。以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跟踪交叉学科最新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药学知识教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7]。

2)专业实验方面,应使实验项目多层次化,减少验证型实验,开发创新型实验,注重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实验能力培养,增加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实验能力。注重教研结合,开设学科前沿实验,并将现今先进科研成果相关实验理论知识及科研经验融入实验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改变,有计划有目的地完善实验教学[8]。

3)为培养并激发药学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应增设更多的创新实验竞赛项目,使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等举措,开展大学生科技社外活动,成立跨多学科合作团队。相关调查[9]也表明,设立多学科协作的导师―学生互动平台,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多学科活动可以快速拓展药学专业学生知识面,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让药学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得到综合与升华,促进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注重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药学人才的培养要建立高校、企业合作的产学研教育模式,即通过实践训练项目和创业辅导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药学人才培养院校可以与知名药企进行友好合作,共建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在现有院校与药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在科学研就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使不同社会分工教育、科研发展与药物生产在整体资源分布上实现各自优势。这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各高校药学人才教育实践中面临各种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药学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学得的各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和实践深化,并扩宽学生就业渠道,实现互利共赢局面[10]。

5 展望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是需要一步一步探索和实践的,药学教改也需要慢慢实践,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需一代一代学者不懈努力地探索。现阶段药学培养方式还存在许多漏洞,比如说教学内容单一不连贯,重视理论传授、轻视技能培养等。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转变传统药学专业的教育理念,在药学教育培养与社会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之间搭起桥梁,这将会培养出更多学科知识构架连贯的、富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邢道荣,郑葵阳,刘宜升,等.医学生科研素质训练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2]杨雪,来丽娜,李瑞燕,等.药学专业多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70-71.

[3]张群,贾志敏,游文玮,等.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成果[J].基础医学教育,2010,12(6):597-600.

[4]葛立军,朱振洪,万海同.多学科交叉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5-7.

[5]白童.关于构建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37(1):6.

[6]郭双平,刘一雄,李侠,等.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344-346.

[7]高志刚,王世盛,宋其玲,等.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6,32(1):18-21.

[8]葛金芳,解雪峰,等.科研教学互动在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28-29.

第4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药学信息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当今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事业也是与时俱进,在新世纪的发展潮流中举足轻重。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高层次要求,也在经济、科技发展的同时,实现普及化,大众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归其原因,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薄弱成为重要因素。据相关用人单位反映,他们不是不需要招人,而是毕业生“技能与经验”不足,无法达到“上岗即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的教学革新急需改进。

为了解决因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资源短缺等造成的高校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矛盾,我校计算机与信息中心、药学系及附属医院药剂科将以校园网络为媒介,建设药学就业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药学学子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按社会需求量身打造新时期药学人才,构建一个科学的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1 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以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药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突显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而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技能培养,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药品生产、检验、经营和药学服务。然而,药学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否真正有能力服务生产一线,能否真正解决生产实际中产生的技术问题,则取决于技能培养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使人才的培养达到不到社会的要求。

1.1 教学资源与招生不能同步增长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处速发展的阶段,全国的高等院校规模迅速扩大,招生数量呈几何级的增长,扩招所致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教学质量的不断下滑,教学资源与招生不能同步增长,成为制约高等院校发展的瓶颈。而近年来,各院校都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削减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总学时似乎是必然,例如右江民族医学院在2011年全面修订和实施了学校本专科各专业教学计划,课时减量接近总学时的1/5,将四年制本科药学本科专业减少至200学分、三年制总学分减至150学分,减少了必修课程,增加了选修课;选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5%。

1.2 教学设施不完善

事实证明,国内高等学校坚持“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子们实践能力的提高。现在就业单位注重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能人,因此必须衡量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学是传授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实践环节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但是目前许多高校都无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分析其中缘由有如下几点:其一是一些高校不注重营造实践创新的环境,一味强调书本理论,忽略了实践环境的营造。其二是由于历史因素各高校内部学科的细化,使得实验室处于独立和各自分散的状况,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实验室中设备更新周期比较长,陈旧老化的器械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需求。其三是部分高校不重视建设校外的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要求。使得学生是凭关系或自己能力去找实践学习机会,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存在随意性、临时性及分散性等特点,甚至由于缺乏督查力度,部分学生实际参加实践活动学时数远低于要求的学时数,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效果较差不利于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全面把握和实施,更谈不上再创造和

深化。

1.3 传统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国内外文献相继报道革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唯有少许的教法得到共识认可,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采取项目课题研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然而在我国的医学高等院校运用并不广泛,也未能普及。如我校目前虽然有很多教室都有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但主要是运用单机版的PPT课件帮助教学比较多,而在声、色、视、听等方面运用很不充分,很不普遍,自主建设的很少。虽然设有网络课程,但实际运作很少。实际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中的以灌输为主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学生在入学以后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而失去独立思考思维。因而在试行案例讨论课堂上缺乏学生主动显得十分冷场无法开展。二是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师生人数比例也在增加,而教育经费投入却未见实质性增长,导致大学的各种硬件配套设施较差,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化。

1.4 缺乏实践性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能够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是由我校药学专业是在西医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的教学及教学设施都是依托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来办学,所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得很不完善,学生缺乏实训场所,达不到教学要求。

2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与飞速

发展

2.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飞速发展

曾有美国教育部的《用技术支持教育》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可以突破诸如学时、课程、专业以及年级的限制”。可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飞速发展,将使得传统的药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产生革命性的改变;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药学专业教学当中,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优化了教学的组织方式,还为教学提供新的空间;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以及教育技术和药学课程的整合,既可以满足药学理论教学和学习需求,也为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撑,为新型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条件。

2.2 依托互联网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构建虚拟实验室

通过购置虚拟仿真教学课件,自制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把工厂工业中的实际作业流程展现在课堂上,配合讲解和特技,给予学生客观生动的课题教学,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实验操作要点及规范性操作,利用虚拟实验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践,避免由于设备昂贵或具有高危性无法开展的实验得以顺利实施。另外,应用虚拟实验室仿真系统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课外的沟通与交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药学专业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非常必要

(1)过滤信息,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现在已经是信息化时代,许多的药学信息都是在互联网上更新,想尽快获取重要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然而,互联网就像一个大杂烩,更犹如一个信息海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网上的信息太多、太杂、太乱,真伪共存,学习者无法判别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重要的,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网上寻找和判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将经过滤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平台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

(2)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现减时增效。由于学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压缩了必修课时,减少了必修课程,必然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然而我们学生的素质随着学校扩招有大幅下降的趋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肯定会有降无增,这是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而且只会愈演愈激烈。依托校园网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与学成为师生必须的自觉行为,在教与学的过程师生信息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可以起到帮助学生自我学习,达到减时增效的良好结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4 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对提高药学专业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1)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能够获得教学大师的面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中医药人才获取终身学习的机会也少之又少。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如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可以承载并且不断沉淀教学大师的实况录像和优秀课程教材等资源,从而实现学生突破时空限制的获取与分享。

(2)毕业实习是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是由学校迈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但是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学生到生产企业、医院药房等见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亲手锻炼。如果能在这平台锻炼,那么学生在实习岗位就很容易上手,而且出现了失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随时改正,不会造成损失,这样很容易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生练习的机会增多,学到的东西也会

更多。

3 建设药学信息应用服务平台的内涵

3.1 精选药学信息资源网站,为药学学习者和工作者推荐方便快捷的有价值的药学

信息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提供准确有效的搜索到蕴涵着丰富的与药学教育有关的信息资源。许多医药学专业网站和数据库随之应运而生,如丁香园、小木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等药学网站,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药学教育工作者查询及使用Internet网上药学教育资源的需求。只要拥有一台能与互联网相连的个人电脑,通过有效的检索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新的药学信息资料或指导。因为,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对现代药学教学的改革及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建立药学教育辅助平台

利用教师自制的PPT课件、动画资源、教学视频及购买的名师所制的课件、视频教程制成药学知识库,并通过互联网络资源不断扩充和更新知识库,比如增加一些电子版的专业书籍和经典教材、期刊之外,还可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最新版本、中草药图谱等药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的电子版放到这个平台,让同学们在学习及科研工作时能及时的查阅到。药学教育辅助平台的构建不仅是拓宽学生药学知识面,而且能够进行远程教学;更是为药学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3.3 考研及药师考试指导

网络时代为我们在网上获取考研和执业药师考试的各种信息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我们能够很方便地查找到各高校研究生招生情况,包括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科研成果及学位、论文、待遇、就业方向等信息。也很方便的找到执业药师考试的各种模拟试题及历年考试题及试题的分析,通过网络,能满足有志青年进一步深造和晋升的各种要求。但是,考生要在网络上获取这些信息资料有时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在考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以及考试的经验。通过我们的信息平台,我们可以做好如下工作:①推荐符合我们的学生的考研和药师考试的网站;②提供及时、最新的考试信息;③指导选择合适考研资料;④提供历年考研真题和当年模拟试题;⑤指导选择合适的辅导班;⑥我校学生考试的心得交流等。

3.4 仿真实验平台

我们在学校已经建设了模拟药房(店)、模拟GMP生产车间等仿真实验室,我们在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属于仿真型建设实践基地,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应用技术,把模拟药房(店)、模拟GMP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等制作成flas、视频等,学生可在网上练熟这些工作程序。

4 结语

药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科,现实要求高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需要一种媒介―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创建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现应用于教学领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现同步;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实验技能、科学思维与方法、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也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茜莎,臧林泉,张德志.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97-99.

[2] 黄智慧.基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实践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3):166-168.

[3] 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4):87-89.

[4] 王嗣雷,张佩玉,查慧领.依托网络在药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药世界,2006(6):92-94.

[5] 王彦勋,任素梅,申静.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15-116.

[6] 尹宁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71-75.

第5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本文介绍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基本概况,对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将有利于加强药品管事使用,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和完善现代医疗卫生学科新体系。文章还对做好《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社会和管理药学;医学教育课程;探讨

社会和管理药学(SAS)在药学领域属于新兴学科,它主要利用相关社会科学(主要是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公众在药品获得和使用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与制度保障等问题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现代药学、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现代社会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属性,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产物[1]。社会和管理药学与药事管理学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其内容已经超出了传统药事管理学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药学、交流学、伦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应用和药物滥用学、药物计量学、药物经济学等内容,它是社会科学属性的药学发展的高级形态,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生产、流通、使用、监督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社会问题[2]。

1 高等药学院校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的意义

1.1 《社会和管理药学》已成为加强药品管理的重要手段 社会和管理药学对药品管理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除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过多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3]。不少发达国家都认识到,社会和管理药学作为保证药物在社会公众药品获得和使用过程中既安全、有效又经济应用的重要工具,对合理利用药物资源、提高药物使用宏观调控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使药学生掌握《社会和管理药学》相关理论对于药品的管理与使用具有积极意义。

1.2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步占主导地位。;一切面向患者的医学模式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和管理药学的研究人员主要以药师为主,他们对社会和管理药学研究所需的知识掌握得还较少,因而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利用社会和管理药学理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还没有建立。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该适应形势,加快教改步伐,从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和管理药学理论。这不但能提高药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现状与形势,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药学人才,以迎接医学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

1.3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有利于完善现代医疗卫生学科新体系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为框架的学科群。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了纵横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医学科学也受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医学科学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相互渗透,相继出现了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和管理药学等交叉、边缘学科,这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理论医学新学科群,而社会和管理药学也因医学社会化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但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开设社会和管理药学的院校寥寥无几,这是由于缺乏社会和管理药学学科体系,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宽泛,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很少,同时还缺乏高素质的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队伍。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发展的不合拍,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对探索该学科教学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受教育者在学习结束后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获得哪些技能,受教育者接受哪些项目的培训)具有积极意义,将有利于完善现代医学学科新体系,为未来的社会和管理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对促进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社会和管理药学学科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汲取国外《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经验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的院校还较少,目前仅有中国药科大学已经正式设立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因此,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还很少,课程体系也不是很完善。而国外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比国内要早很多,我们可以试着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据美国药学院协会(AACP)统计,目前,在美国药学院校中有35%的课程与社会和管理药学有关[4]。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药学服务和卫生系统系开展的社会和管理药学本科教育则覆盖面很广,包括药学的定位(药师的作用,药学职业面临的问题)、卫生保健商议的原理、药学服务实践(专业交流,药物信息补充,健康观念,法律问题,处方处理,监督)、药房和卫生保健系统(药学服务的开展,社区/医院药房实践,药学工业的特征,药学服务过程中的经济学问题)、生物统计学和药物文献评价(生物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价方法)、药房实践管理(原理,库存控制,购买,定价,经济分析,人力管理)、药学实践中的法律和伦理学(与药学有关的联邦法律、规则、规范和法庭判决,影响药学实践的伦理学考虑)、与药学服务相关的病人/医生评估、病人自我保健(非处方药目录,社区药房中的诊断设备,使用替代药品)、急救机构的药房活动、社区药房管理、公共药房管理、药物利用评价和管理(包括适宜质量和最小成本)、药学经济和公共政策、纵向病人保健(专业人员间的联系,文化问题,与病人或病人家庭建立联系)。麻省药学和卫生科学大学药学院药学系社会和管理科学专业除开设有教育学、公共卫生、卫生政策、药学信息、法律、流行病、交流、伦理学以外还开设有选择性/补充性康复调查,辅助药学服务(非药物治疗及其经济学)、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药物治疗学、专业药学实践(药学服务中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包括病人咨询、监测计划、治疗结果,强调药师在药物治疗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输液调配、临床协作、药物治疗学、体格检查、药源性疾病等课程[5]。

国外的学科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发达国家,药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医院药房,因此其社会和管理药学的研究重点在药物的使用领域,其课程设置则体现为涉及心理、伦理、合理用药等内容的课程相对较多。但我国培养的药学本科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进入其他机构的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经济和管理等学科上。

2.2 努力培养一支《社会和管理药学》专业师资队伍 社会科学教学始终是药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学专家不懂药,药学院校科班出身的教师则很少关注社会科学的知识,无论从哪方面聘请教师承担社会药学的课程,都有自身的不足,很难将社会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进药学中。而且在高等医学院校中社会学的师资队伍相对比较少,社会和管理药学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因此既懂社会科学又懂药学科学的师资队伍更少。此外,国内医学界已经比较重视社会学和心理学,很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公共卫生学院(系),研究和讲授社会医学,但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疾病和卫生保健,很少涉及与药物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培养一支社会和药学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适应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社会和管理药学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开展这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国药科大学已经正式设立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这是我国首次把社会和管理药学作为药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进行设点专门培养本学科的高级人才[6]。相信随着这些学科点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和管理药学也会不断地进步。

2.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的最基本方法,也应是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首先,要认真讲解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基本理论,深入阐述社会和管理药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意义、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其次,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观察、调查并收集在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实践中的各种实例,以在课堂中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应使学生以病人和普通药师的身份参与讨论,而作为都是应积极指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允许学生开放式的辩论,并紧密结合当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部分药品价格虚高以及用药社会化等难点、热点问题,引导和开拓学生思考利用社会和管理要学理论思考和解决出现这些问题的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孟光兴,邱家学.谈社会药学的演进与发展现状[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5):304~307.

[2] 孟光兴,邱家学.社会和管理药学一门新兴的药学学科[J].药进进展,2003,27(6):375~377.

[3] 李 伟,宗东升,陈玉爽.药物经常学评价方法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4,7(3):53~54.

[4] 储文功,裘雪友,陈 静等.从美国药事管理学科的演变谈我国药事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3):178~180.

第6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热词:医药学 成人学历教育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育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教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即为适合不同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活动的特殊需要。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从内容、形式、管理、考核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差异明显,因此,成人学历教育教材的建设更要突出特色。结合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规划教材第三轮修订出版的工作,本文谈几点对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建设的想法。

国家政策支持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出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成人教育是学历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学历教育为提升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全国成人高等医学学历教育主要课程目标及课程基本要求(试行)》,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性文件,1999年,原卫生部教材办公室成立了由唐建武教授为主任委员的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全国医学成人教育学历(专科)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经过13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形成涵盖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学四大专业,专科和专升本两个层次的教材品种体系。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面临诸多新的问题:生源不断萎缩、生源素质下降、竞争加剧、教育资源匮乏等。在新的形势下,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历,更要全面提升其临床岗位的服务能力。因此各高等院校的成人学历教育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在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改革,例如:以高等院校为核心,建立在一定区域内广为分布的以中高职院校为基地的教学点;开设网络教学模式;设立学分制;以专题讲座替代传统授课形式等等。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加强供需对接,按需施教。

作为教学工具的教材,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从内容编排等方面都要顺应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和教学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规划教材第三轮修订势在必行。

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的修订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深入{研,调整教材体系

医药学成人教育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标准,尽管医学成人教育的考试和录取等管理工作是由各省教育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但是各个学校各自为政,甚至同一省内,几所高校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课时、考核形式等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为我们的教材体系中如何设置教材品种和教材容量提出了难题。因此在此套教材修订立项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全国多家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进行课程设置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删除了开设课程较少、难度较大、偏向基础研究的《高等数学》《医用物理》等课程,取消了配套教材的编写,根据市场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体系和品种进行调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教材品种由上版的122种调整到89种。

(二)针对医药学成人教育特点,精心设计内容编排

在医药学成人教育教材编写全程中除了要始终坚持教材“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基本原则,还要紧扣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培养目标,遵循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规律,充分体现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特点,即: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常言“因材施教”,而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应不同于普通全日制医学教育教材的编写。

1.内容编排方面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成教学生大多来自临床一线,不仅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而且积累了相当的临床工作经验。但是由于第一学历教育所限,在基础知识和临床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阻碍了临床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笔者在内容编排方面通过“问题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关链接”“案例分析”等几个不同模块的设定,把“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在《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基础课教材中由知识点引出对某种临床现象的解释以及对临床治疗措施的理论根据;在《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教材中由病例引出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2.进一步简化内容、突出重点。这是为了适应医药学成人学历教学的学时和教学实际的要求。成人学历教育是在职教育,更是提升教育,因此教材在内容选取、编写繁简、字数详略等方面也与普通教育教材有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升本教材,对专科阶段已学过的内容删繁就简,以复习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加以概述、归纳总结,对于需要提升的内容特别是和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而不用零起点本科教材的系统分述法。只有详略得当才能突出重点,便于成教教师在有限的集中授课时间讲授精华,也便于学生在自学以及备考时抓住关键。

3.编写注重条目化、图表化。本套教材在编写中尽量避免大段内容的叙述,力求层次分明,通过版式的变化突出标题并适当增加图表数量。众所周知,图表具有表达力强、简洁、总结性强、易于领会、便于分析和比较的特点。因为成教学生存在工学矛盾,学习时间有限,而这种条目化、图表化的编排形式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记忆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从而从容应对考试。

4.注意与职称考试相接轨。部分成教学生在进行学历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职称考试的问题,比如护理专业,有的学生一方面在读专升本,另一方面要应对中级职称主管护师的考试,所以在教材知识所覆盖的范围以及复习题的题型设置上可以考虑与职称考试接轨,进一步增强教学和教材的实用性。

(三)编者队伍的调整

前两版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规划教材的编者队伍基本上由全国重点医学院校的知名专家所组成。但是近年来成人教育的开办和发展主要集中于省属医学院校,重点院校的成人教育办学规模非常有限,甚至某些重点院校还取消了成人学历教育而专注于医学高端人才的培养。面对这种形势,本轮教材修订的主编、副主编和编者遴选充分考虑各个院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历史、参与教材建设的经验成就以及目前的实际办学情况,向有长期办学经验、长期参与和支持教材建设、广泛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的省属院校和教师倾斜。参与成教教材编写的编者不再是院士或某个专业领域的全国领军人物,而是扎根教学和临床一线的医学教育者,他们比较了解成人教育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知识结构,了解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所必需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才能接地气,才具有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

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发展的方向

(一)配套数字增值产品

除了纸质教材,成人学历教育由于受学制学时所限,比普通教育更需要立体化的教材资源。因此,要提供图片、视频、PPT等多种形式的在线学习资源以弥补纸质教材篇幅有限和表现形式单一的不足;提供紧扣考试重点、难点、考点的在线测试从而建立学考互促的自我评价系统。现在数字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PC端,移动终端数字教学产品的开发更是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打造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平台

第7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

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第8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 药物分析实验;实验考核;成绩分析

Key words:Pharmaceutical Analysis; experiment assessment; analysis of examination result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精密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是药物分析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药物分析实验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验证、补充理论,还是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严格的组织教学使学生保质保量做好实验。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操作技术、科学态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评价他们的理论水平及实验技能,我们根据多年来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制定了一套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法。通过考核,可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受到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同时学生又能从考核成绩的评定中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为了使考核成绩能较好而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实验考核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大部分内容,平时考核的平均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分别占70%和30%。由于药学各专业学生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不同,实验课程具体的内容安排也有所不同,我们对近年来本教研室承担的药物分析实验考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期末考核成绩的研究上。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药学03级,临床药学03级,药学98级,药专99级,药夜大96级,药成专2000级为研究对象,前四者为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而后两者为成人教育学生。其中药学03级和临床药学03级虽为同年级的本科班,但是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差异较大(后者分析化学实验学时数仅是前者的1/3);药学98级,药专99级,药夜大96级,期末考核时为每人一个小组独立完成实验考核,其余班级均为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实验考核。

1.2方法期末实验考核时间为120分钟,内容涉及药物分析实验中的主要操作,不同时间考核的班级,其考核内容相同。

考核内容为复方乙酰水杨酸片中咖啡因的含量测定,教师试前精密测定咖啡因的量,然后按照处方制成制剂,学生随机抽取样品,经含量测定计算出待测组分(咖啡因)的实测量,与已知待测组分的量比较,判断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成绩评价包括实验主要操作步骤表现(30%)、实验结果的准确性(55%)和实验原理、实验结果的计算等实验报告内容的书写(15%)。

1.3统计分析原始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

2、结 果

2.1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成绩比较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验考核总评无显着性差异(P>0. 01)。分别分析期末实验考核的三部分内容,实验操作部分药学专业平均为21.7±1.46,临床药学专业为22.6±1.15(t=4.04),P<0.01,两组有极显着性差异;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实验报告部分,t值分别为0.56和0.94,P>0.01,差异均无显着性(表1)。表1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期末实验考核成绩比较(略)

2.2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实验学生成绩比较实验考核由学生独立完成其操作部分的平均分为22. 4±0.81,结果准确性部分为41.8±5.16,实验报告部分为13.6±1.05。与对照的两人一个小组的学生成绩相比,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部分,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差异无显着性(P>0.01,表2)。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实验学生总评成绩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表2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实验学生期末实验考核成绩比较(略)

2.3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生成绩比较由表3可看出:实验操作部分普通高等教育平均为22.0±1.40,成人高等教育为21.9±0.99(t=0.51,P>0.01),两组差异不显着;实验结果准确性部分普通高等教育为42.0±5.21,成人高等教育为40.6±5.47(t=1.48,P>0.01),差异不显着;实验报告部分普通高等教育为12.6±1.04,成人教育为14.3±0.91(P<0.01),差异有极显着性;总评成绩差异无显着性(P>0.01)。表3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生期末实验考核成绩比较(略)

2.4主成分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来确定期末实验考核总评成绩中最具有区别能力水平的属性。主成分分析法[1]是一种减少原始数据变量数目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样本集的输入因子数转化为主成分分数,样本集的各输入因子值转化为各主成分上的得分,形成新的样本集。一般来说,前两个对应于最大特征值的得分矢量所得的信息含量最多,足够代表原样本,选取主成分投影,可进行判别分析。以本研究对象中各班级全体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成绩和总评成绩构建原始数据样本集(n=397)。以操作、结果和报告成绩为变量,以总评成绩为变量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到第一主成分为0.768x1+0.169x2+0.736x3的贡献已经达到72.3%。其中x1为操作成绩,x2为结果成绩,x3为报告成绩,操作成绩前的系数最大,考核中的实验操作对于考试水平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3、讨 论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历届397位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实验考核总评成绩中最具有区别能力水平的属性为实验操作部分。与药学专业学生相比,非药学专业的学生实验考核总评成绩虽无差异,但实验操作部分较好。虽然非药学专业学生分析化学等基础性化学学科课程设置时学时数明显低于药学专业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兴趣很高,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对实践操作也能做到多问多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本科学生相比,实验操作成绩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近十年来全日制与成人高等教育的 本科生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质量以及综合水平较稳定。

l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正式开始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2]。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3],国外发达国家在经历高等教育大发展阶段时也存在着质量代价问题。通过分析经历过连续大规模扩招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考核情况,与扩招后由于资源限制改由两人一个小组完成实验考核相比,虽然总评成绩无显着性差异,但大规模扩招前独立完成实验考核的学生实验操作部分明显较好。独立完成实验的学生在这个实验考核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独立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展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科研素质。这让我们体会到为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我们需要不断改善教室和实验室场地设备、教学资源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施实验改革,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善朝,张军舰. SPSS统计软件应用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药学教育;问卷调查;实验实训

1 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是一个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行业。医药工业是宜春市的传统工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医药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成为全省60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我市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樟树和袁州两地,樟树是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地。目前,袁州医药工业园已建设成为江西省省级医药工业园、省级医药产业基地、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拥有济民可信、百神药业、海尔思、远大生物等医药类企业45家。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愈来愈重视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与合理性,对药学专业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药学专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药学技术人员,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的需求。

2 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实施了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的“12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主线,“2”结合,“4”递进),即围绕医药产业人才培养这一条主线,实施两个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获取相结合),按照四层阶梯式实施职业技能培养(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高职药学专业在服务于地方医药产业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企业尚未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订单培养未成规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等深化。

(2)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改革不够深入,药学人文素养不够凸显,课程建设有所滞后。

(3)教学团队现有职称、年龄、“双师”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校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需提升,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需加强。

(4)社会服务的范围较窄,产生的影响较小,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

(5)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需要提高。

3 对目前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3.1 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体,二结合,三交叉”的模式,一体即“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二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三交叉即“药学与医学交叉、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交叉”,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药学专业以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复合型的高技能应用性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人文品位与药学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相互渗透,使学生的内涵与素养都得到提升[2]。

在课程建设中,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使学生获得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职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

3.2 优化实践教学平台

需要转变实践教学是辅助理论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各学科之间、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界线。把握职业能力需求以及根据学科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把现有以学科分类而设置的各门实训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技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实验)进行重组、交叉、融汇、整合,以实验技能掌握为主线,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深入研究药学专业必备的实训技能(含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实训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构建“综合化、多层次”的药学实训教学新体系[3]。其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为50%以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编写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及实践考核标准,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

构建顶岗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根据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学服务三大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把专业教师分别派往宜春市药厂、宜春市食品药品药检所、宜春市人民医院以及连锁药店进行定期的顶岗培训,即提高了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又缩短了教学与一线生产的距离[4]。药学教研室还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实践技术培训和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课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教学等多种竞赛,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符合地区医药产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职业人才对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深入探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加快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是我校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药学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此类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必将为本市药学行业输送出实用型技能人才,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姚文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