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信息化学习方式》一书中阐述: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指在一定现代信息意识指导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以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主体发展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学生的信息化生存。简而言之,信息化学习方式最核心的含义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本文中所指的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指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借助成人的帮助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交流、展示所学内容,获得主体发展的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社会性、资源性、创造性,能够全方位支持幼儿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文以“美丽的夏都公园”大班主题活动为例,探讨幼儿爱家乡情感的教育策略。

一、带上相机(DV)去旅行—我们是家乡小拍客

延庆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是北京市的一个远郊区县,这里群山围绕,是个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家乡,我们采取了“带上相机(DV)去旅行,做个家乡的小拍客”方式,真正在家乡到处走走拍拍,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

图1 幼儿自己尝试拍照

1. 收集家乡信息,确定拍点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幼儿在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对周围世界中任何新奇、陌生或难以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于是我们让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家乡的信息,了解家乡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于是孩子们有的问家长,有的上网查找,有的问周围的人,还有的竟然带来了宣传家乡的图册,从中找到了许多好玩的地方。大家通过交流,并且进行排序,决定由近及远地走遍家乡。离我们最近的便是夏都公园,因此我们首选的就是具有浓厚文化情趣的夏都公园。

2. 丰富拍客装备,学习拍法

幼儿的视角由于受经验、兴趣、高度的影响,与成人的视角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结合孩子的意愿,放手让他们体验一把做拍客的感觉。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够安全顺利地拍照,我们请来家长和孩子共同解决拍照的安全问题,丰富拍客的装备。家长和孩子们各自带来了自己家的相机或者DV,在班中进行了实践,结果有的幼儿随意进行拍照,或是不顾周围环境走来走去,把家长吓得赶快“夺”过相机或DV,结合这一现象我们共同商量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班中莹莹妈妈经验最丰富,提出了“让孩子们看看自己的拍摄内容,共同来分析如何拍摄更好”的建议。我们采纳了莹莹妈妈的建议,把幼儿拍的照片在白板上进行展示,孩子们看着自己拍出的照片,有半个头的,有半个身子的,有歪着扭着的,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不好看,不清楚”。接着我们请摄影专家一鸣的爸爸给孩子讲述拍照方法,孩子们兴奋极了,还想再尝试一下。紧接着我们讨论了如何做到安全拍照并达成了共识,相机要为孩子准备好挂带,让相机的挂带能套在手腕上保证不掉,DV机子要有挎带,能够套在脖子上,保证不被摔坏。这样孩子们的装备配备好了。

3.小组走进实地,做个拍客

同伴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结合幼儿家庭相机数量不足的情况,请幼儿自愿分成小组,并进行分工,有带相机进行拍照的,有选择拍照位置的,有讲述拍照内容的,并推选了小组长。孩子们走进夏都公园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在家长的保护下,尽情地发现夏都公园的美,他们有指挥的,有拍照的,有摆造型的,在游览拍照的过程中发现了夏都公园的房子、雕塑、植物、动物、湖水、游船、小桥等,伴随着一路的欢声笑语,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了家乡景色的美丽。

图2 教师引导幼儿拍摄

二、晒一晒靓照—我们的视角最独特

孩子们小组合作拍下夏都公园美景后,就急于展示照片。于是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开展了晒一晒我们的靓照的活动。

1.小组合作展靓照

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把每个小组的照片及视频存到电脑中,并且在白板上进行交流展示,小组成员积极介绍。他们所拍的内容各式各样,有相同的,有不同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们和我们拍的一样。”“老师,我们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的最美!”“我们的最好玩!”……结合孩子们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拍的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你拍的美在哪里?”“你拍的为什么最好玩?”以此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2.互相补充拓经验

结合孩子们发现的问题,教师把幼儿拍的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照片筛选出来,展示到白板上,请幼儿回顾自己拍照时的想法,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把照片归类。大家互相补充拓展经验,发现夏都公园不仅景色美、雕塑美,还有好玩的游戏、独特的建筑,从不同方面了解了夏都公园的美丽。

三、创作特色资源包—我们的内容最丰富

只有表面的感性认识所激发的爱是肤浅的、短暂的。表面的认识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征求家长的意见,协助幼儿创作家乡美资源包,家长给予了大力支持,成为幼儿共同学习的伙伴。

1.我和爸妈齐“打包”

家乡美资源包的创作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其中把幼儿拍摄的照片、录制的视频、搜集的传说、发现的故事,运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进行整理。例如:班中的佳佳把自己在夏都公园发现的一个小故事录了音放到资源包中;婷婷把录制的坐船嬉戏的镜头放到了资源包中;琪琪把所有的雕塑的说明文字让爸爸读出来配上雕塑的图像放到了资源包中;丁丁还请爸爸带领他再一次到夏都公园中参观,把自己对每个雕塑的理解与想象进行录音,放到了资源包中。当把资源包创作好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带到幼儿园让其他小朋友欣赏,每个幼儿的创作都各有特点。

图3 幼儿利用资源包上课

2.资源包PK赛

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开展了“资源包PK赛”活动,一方面比赛谁的资源包中的内容丰富,另一方面比赛谁能够介绍清楚自己的资源包,让大家从中获得更多夏都公园的“秘密”。当幼儿明确了评价标准后,开始进行小组商讨,进一步熟悉资源包中的内容,并且分工介绍自己最为熟悉的内容。活动开始了,只见第一小组五个人都站到了前边,一人操作白板,另外四位小朋友进行介绍,点点介绍的是公园中的树;丽丽介绍的是公园中的花;琪琪介绍的是公园中的雕塑;彤彤介绍的是公园里的故事。他们精彩的发言让小朋友们进一步了解了公园的美丽。第二组小朋友的介绍与第一组有所不同,他们介绍较多的是公园中不好的现象,比如:雕塑的损坏、河水的浑浊、花枝的折断等,这引发了幼儿的讨论,明确了自己如何做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此次比赛不仅仅赛的是能力,更多的是情感的激发,让幼儿懂得不仅要享受家乡美,更要创造家乡美。比赛结束了,小组分别获得了“家乡美小使者”的称号,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四、秀秀个性博客—我们的家乡更美好

幼儿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我们用一个个镜头记录成长瞬间。班中的幼儿多数都有自己的成长博客,所以我们充分发挥博客的作用,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秀出自己的个性博客来。于是我们和家长再一次带领孩子们走入夏都公园,为夏都公园做事情,并用镜头记录幼儿的表现。孩子们有捡树枝的,有捡垃圾的,有制作标识牌提醒人们保护草坪的,有阻止人们往水里扔东西的……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家长和小伙伴都用相机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回到家后请小朋友讲述自己的感受,并进行录音,家长都把照片和录音上传到博客上,并且还把幼儿将来建设家乡的想法记录到博客中。孩子们来到幼儿园,第一件事就是要上网交流自己的想法。当孩子们互相看到博客中的精彩镜头和奇特的想法时,读懂了自己就是使家乡变得更美的一员,从而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在研究中发现:利用信息化学习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情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师和家长要坚定幼儿能行的信念,放手让幼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践体验;二、要充分发挥周边资源的教育价值,拓宽幼儿实践体验的场所;三、善于发现幼儿活动过程中的兴趣点和闪光点,积极引导;四、要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支持幼儿深入探究,从而增强幼儿情感的内动力,让幼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体验学习,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图4 家长用相机引导幼儿记录

五、结束语

通过利用信息化学习方式,增强了大班幼儿爱家乡实践体验的实效性,能够在实践的每个环节发挥其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在研究中我们除了走进夏都公园之外,我们还尝试了走进古崖居、走进新农村、走进农田的爱家乡教育,让幼儿全方位了解家乡,增强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并上升为理性认知,规范幼儿的行为,从一言一行中体现对家乡的热爱。

参考文献

[1] 李芒.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问题 对策 范式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1]。其特殊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师的智慧,用于学校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2]。1913―1914年桑代克(E.1.Thorn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诞生。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开始传入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独立的研究。尽管目前已取得不少骄人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关注和透视,从而揭示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期尽可能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初创时期主要是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后来许多心理学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做了不少独立研究。到80年代,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倾向于以基本理论为前提,以学习心理为主干,同时兼顾教育教学情境中其他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中除重视学习心理外,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日渐重视。但这些内容体系所包含的课题在逻辑上孰先孰后,分量上孰轻孰重,目前教育心理学家们尚未取得共识,有的偏重于学习心理,有的偏重于品德心理,还有的则转向教学心理的研究[3]。这表明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零乱和内容庞杂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我国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其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没有建立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学者认为,这种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内容庞杂,无统一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取自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以及各学科心理学,学科本身没有严格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第二,研究课题五花八门。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庞杂的课题充斥着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领域和方法变化无常,缺乏相对的稳定性[4]。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交往的复杂性以及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研究者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产生之初,一直沿着两种取向发展。一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的定量研究。它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注重实证分析,力图精确而客观地用数据表达研究结果,具体方法有实验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如桑代克、斯金纳(B.F.Skinner)等人的研究就属于这种取向。二是现象学方法论取向的定性研究。它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同于自然现象,主张采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进行研究,具体表现为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个案研究和教育经验总结等方法[5]。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和罗杰斯(C.Rogers)等人的研究则属于这种取向。这两种取向贯穿着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始终。研究方法的创新无疑是推动一门学科前进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还有待加强。我们几乎没有自己独具开创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大多数都来自基础心理学,脱离了教育教学的实际。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研究方法仍偏重于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受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在实际研究中定量的方法占据主要地位,并未真正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研究手段缺乏现代化程度。尽管当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使用了诸如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但他们使用更多的是局限于数据统计和分析,在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中的使用还很有限。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具有如下原因:第一,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深远影响。自冯特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实验法等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便一直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华生和桑代克等行为主义学派的教育心理学家们纷纷采用实验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即使是以现象学方法论为指导的人本主义学派的教育心理学家们也仍然没有抛弃这些定量方法。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以定量研究为主,显得过于单一和陈旧。第二,研究者缺乏创新意识。大多数研究者希望矫正方法内的一些误用而造成的不足,而学习者则只关心如何熟练运用业已成型的研究方法,两者都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缺乏深入探讨。纵观现在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书籍,缺少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专门论述,只分别涉及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数都是借用,借用的方法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现象的实际操作上存在缺陷。

(三)理论与实际联系缺乏有效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上,对该学科性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性学科,它的任务在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理论性学科,它既独立于教育之外但又不依赖心理学的特殊性,更偏重于研究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规律。这种“应用性”与“理论性”之争,使得教育心理学在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困难重重。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应用的性质并存,并偏重于应用性[6]。尽管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结合的程度还不够高,具体表现为:第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一方面导致研究者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理论到理论,其研究成果难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各中小学教师只能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凭经验摸索,明知教育心理学有用,但不知如何用。第二,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显著。教育心理学应该在教育改革中扮演更直接、更积极的角色,它除了可以用其发现的关于人类学习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决策,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第三,学科服务范围狭窄。目前教育心理学只是服务于学校中的教育对象,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应当是伴随终身和全人类的,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之所以难以有效结合,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理论研究者对当前教育实际的了解不够深入,重理论,轻实践。他们从理论研究中发现问题,而没有在教育实践里思考问题,没能看到教育实践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应用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不够高,难以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他们忙于繁重琐碎的教学工作,很少去认真思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现存问题解决途径的初步探索

(一)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教育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知、情、意、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7]。因此,人自身是一个整体,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身心统一、人格健全的人,我们应该以相互联系的整体观点来研究教育心理现象,反对把心理现象孤立起来进行研究。例如,我们不仅要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学习,也要从动机、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在整体上把握学习的本质;要在整体上研究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我监控技能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的有机结合等等。

(二)建立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

第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但是教育心理现象不仅仅表现出不相容,更多的是相容[8]。因此单纯使用定量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心理研究中的问题。定性的研究方法强调在自然情境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9]。定性研究能够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但是定性研究对观察者的素质要求过高,主观性强。因此,我们应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力求创造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第二,增强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研究效能。传统的研究方法要继续保留,同时应该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比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丰富,操作更经济、便捷。

(三)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并不是主张放弃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一味地追求“实用”,相反,在强调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的研究。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可以建立起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性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应用性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理论性教育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和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台北:东华书局,1990:1.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4]叶浩生.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十大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4-36.

[6]章泽渊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

[7]段蕙芬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1994,(1).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知识经济,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心理学。

分类号 B84

1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创新系统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优势资源。因此,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即国家的创新能力将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如同志的论断那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知识创新是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中国科学腾飞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1]。

2 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是用严格、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以及社会、自然关系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重要科学。它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它研究的基本主题是生命科学中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有史以来人类企图认识的重大问题之一。

对人类心理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已成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知识基础,在教育、医疗、工业、军事、司法和航空等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著名心理学家Kahneman教授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心理学知识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最好例证之一。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调查结果也证明,心理学的发展水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

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培养心理学人才,是我国知识创新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 国家对心理学的需求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目前各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这种差距带来的结果,一是社会的“时代交叉”十分明显,工业化尚未完成,大量的劳动力还在农村,与此同时,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虽然还不发达,但是都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在局部地区达到较高水平。二是人口的“时代落差”十分巨大,西部农村人口仍处于农业时代,东部城市人口普遍处于工业时代,大城市中的“白领”阶层开始享受知识经济成果。研究发现,这种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背后是各地区之间显著的知识差距。因此,提高人们综合知识能力是缩短各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最重要的措施。

另外,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从集中控制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体制内的变革不断深入,使得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要求更好地理解个人决策的认知基础;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突与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更好地研究人的经济行为。

因此,提高人口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与创新能力,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需求。

4 心理学发展的国际前沿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得益于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代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仍需要借助当今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心理学一方面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其内部各分支领域分化综合。这种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的发展特点,既拓宽和深化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也促进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心理学研究得以深入。当前,心理学主要分支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4.1 认知心理学

目前,以信息论为先导,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IT产业,正以惊人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使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从而对机器的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在真实背景下研究复杂众多的信息如何能为人所知、被人所用、人与机器怎样才能更好地交流,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另外,信息科学、神经科学及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手段,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始和电生理方法、脑功能无损伤检测方法、数学建模以及计算机模拟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认知模型、计算模型和神经模型建构的数据和理论的整合,探索复杂认知行为的神经学和遗传学基础,成为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另一趋势。

人类行为的极端复杂性源于脑的结构和功能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神经科学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上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人类复杂行为的脑机制并不能归结为若干分子事件或不同脑结构和功能的集合。生物心理学研究将行为水平研究渗透到神经生物学及相关的微观领域,揭示脑与行为的关系,阐明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心理行为因素如何调控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以增强人类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类个体生长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而且研究个体学习、个性形成与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的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能力,新生儿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婴儿表现出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另外,在社会老年化的今天,研究越来越关注人在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及情绪动机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年龄阶段向两端延伸,毕生发展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个体是一个自组织的动态系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采取生态学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4.4 组织行为心理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组织结构、管理和经营方式及交易方式,需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个体与组织的行为适应问题。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强势经济文化与弱势经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组织的管理与经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青少年社会化等带来深刻的影响,产生许多新的科学问题,如国际间人才竞争本地化、跨国管理与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我国企业民族品牌建设等。因此,需要研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另外,还要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科学建议和技术支持。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及其与脑的关系是心理学的基本主题。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对这个主题的研究一方面向微观发展,探索复杂认知活动的神经和遗传基础;另一方面向宏观发展,研究人与复杂环境(包括信息环境、文化社会经济环境)交互作用中的认知,追求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5 心理所研究的重点方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一个国家级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根据国家需求和心理科学的发展前沿,按照国家知识创新的要求,并结合心理所的基础和优势,对科研目标进行凝练和提升,确定了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和奋斗目标。心理所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应激、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建立心理健康的评估体系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行为干预方法;探索智能(创造力)发展规律及其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框架、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

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复杂信息环境中人的心理过程和规律,为高新技术系统的研制和发展提供工效学基础;研究汉语的心理表征和认知加工及计算模型,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核心技术。

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全球化冲击下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对行为的影响,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理论,构建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研究社会经济转型期组织变革及行为适应机制,建构社会预警系统,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企业变革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面对世界科学技术更为迅猛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需求,我们必须承担民族复兴的使命,抓住机遇,推动我国心理科学加速发展,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Yang Yufang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Abstract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是学校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指导学科之一,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及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如何看待、分析及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这对于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开设的目的及实现程度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了解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及个性的心理规律;理解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以及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同时,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读懂和该学科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简单的有关内容的研究。

实际上,学生们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了一些心理规律及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但是真正把学到的这些理论用到实际教育问题的分析中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学生继续学习进行更多的实操练习。这就体现出了实践场所的重要性,只是目前,很多大学里这种随时可实践的场所太少了。所以学生们学完这个学科后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可能并没有变成可操作性的知识。

另外,学完这个课后,很多学生对该学科相关的现象感兴趣,并且在主动自己尝试研究,这方面达到了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三、对课程内容的处理及教材利用情况

本课程内容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基础理论,课程重点放在课程理论的分析和讲解上,同时结合教育实际案例集体分析讨论。本课程所订的教材《当代教育心理学》结构很好,将该学科的内容分为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五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两部分,所讲内容的顺序和结构基本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和结构进行的。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有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与教育统计,其中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与教育统计是教育心理学的前继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和这些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明确这些课程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和前提,又要保持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和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避免这些课程内容的重复。

四、该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及效果

该课程主要采用讲授的形式和结合案例集体讨论的形式。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言语解释理论的同时配有证明这些理论的实验视频,使学生们在理解实验的基础上更容易掌握理论。同时在介绍理论的应用时,穿插一些相关的教育现象、教学现场的小视频或漫画形式的案例,这样避免内容呈现形式的单一造成学生的视、听觉疲劳。比如,在讲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时,每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到什么水平,只是用客体永久性、思维集中化、不可逆这些简单的词描述,学生们可能不太明白,这时配有相关的实验视频,能量守恒实验、三山实验等,学生们对理论的理解就会很清楚。

介绍完理论本身及其应用后给出案例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理论分析此案例,同时要求学生回想在生活中有哪些案例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学生们在分析案例时虽然有时候思路比较乱,分析不够透彻,但是经过讨论这个过程,他们有了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经过教师的引导,他们知道了如何把理论用到实践中;虽然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有时比较激烈,课堂偶尔会暂时失控,但是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在观点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对理论的理解加深了。比如,在讲完学习动机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谈谈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很多学生说了自己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对策,虽然有些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但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统一了并且各自意识到了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心的学生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改变。

有些章节的内容在前继课程中接触过,只是在不同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这些理论本身比较熟悉,只是应用方面不同,所以针对这些内容直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同时教师对部分难理解的内容给以解释或提示。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学习,让学生练习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该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导入,有效的、有趣的课程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或者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兴趣或者认知冲突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地坚持学习该章内容。比如,在讲授品德一章时,用当时的新闻“小悦悦车祸事件”作为课程导入,引出道德及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学生们从情感上被打动,同时也认识到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一起学习如何培养良好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学生们都很迫切地想知道这些知识,授课效果非常好。所以整个一学期,教师在课程导入上花费了很大心思,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最后一部分内容“教学心理”这块是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先介绍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加以分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部分学到的内容设计一堂课,课程内容自选,要求体现出这部分所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空间的安排,课堂管理等。学生通过这个课程的设置及实施,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加深,同时体验了课堂教学。

五、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探索

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最让教师头疼的是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问题,学生们在课上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讨论,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可是一下课,学生把教材一扔,整个一周都不看该课程的内容,要求他们预习复习,真正完成的没有几个学生,所以每次上完课,下次上课前进行课前回忆时,大家把上次课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针对这个现象,教师想了很多方法,课前回忆提问,并且把课前回忆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虽然有一定作用,效果都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个问题,很多教师讨论过,没有找到合适的激励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特点,继续寻找合适的激励办法。

六、课程内容的拓展

在授课的过程中,讲到相应章节内容时教师都会给学生补充一些有趣的最新的相关研究,同时给学生们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去尝试。一学期的课上下来,师生合作共同在做三个课题,其中一个课题被定为我校学生重点课题。学生科研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和鼓励。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理论;课堂效率

一、读懂学生的“心”——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近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方法及效果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尤其是学生、家庭、教师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现代教育而言,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和“说教式”的培养模式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中显露出极大弊端,单纯的“教好书”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必将逐步地被新的教学方式所替代。现代教育更注重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可见,广大教师怎样以中学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以更加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在国家极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成绩却仍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样极大的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获得的精神激励和鼓舞、领悟学习的价值意义,对学生来说比成绩重要得多。

而今,教学新课标逐步推行,这为中学数学教学赋予了新的含义,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结构来看,数学教学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数学教学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其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因子就如同汤中之盐,时机正确、多少适量才能令学习这碗汤津津有味。因此,怎样科学制定教学方法的关键就在于寻找其他学科知识与数学教学的内在联系,将其转化为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的人文因子,并融入数学教学将其,从而更好的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所在。

(二)数学教学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中学时期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正处于人的一生中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金色年华,身体迅速发育,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迅速发展,为心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学生各科知识的学习也得到了有力地促进。而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中学生的个性也逐步形成,心理波动在这一成长阶段表现得非常明显。总体而言,中学生是朝气蓬勃,天真活泼,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与此同时,心理上正处于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力图摆脱成人的关照和约束,独立支配自己;在家长对学习的极大关注下,心理上产生压力,难免会产生孤独、压抑、甚至厌学的消极心理。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把居高临下的教训转变为平等的交流的教学方式。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只有读懂了学生的心,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才能针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进而把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一步步地引入课堂、导向学习,把学生“进入角色”,把数学教学的发展推向,取得课堂教学的新成果。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科学引导,相信学生一定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

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 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教学实践来说,是永恒的理论支柱之一。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感情,不断研究和探索心理学理论与数学教学的联系,逐步摸索数学教学中实际可行的教学策略,把数学教学中彰显文化价值的探索坚持下去,深入研究。

二、改进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自古教师在人类文化的传播的过程中就扮演者重要角色,是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桥梁、纽带。然而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而要合理有效地将心理学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所以,教师必须掌握“教”与“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深入研究其内在联系和结合融合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引导其以愉悦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更加有效地实施教育和教学工作。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霍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占20%,而情商则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见,数学教师如何将心理学融入到教学方法中,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将课堂转变为引人入胜的数学学习乐园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动之以情,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育工作中的情感色彩往往带有很强的独特性,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不竭源泉。教师自身的情绪和状态往往会辐射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热爱中学数学教育工作,热爱数学,更要热爱学生,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内容,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情感专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上形成师生呼应的心理气氛,营造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它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的情感。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

(三)开展争论,提高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数学也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这一观点对创新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并不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中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因此,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演绎和应用

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设计陷阱,及其思维兴奋点。

心理学的功能,在新课标教育中不可忽视,但也不能人为地夸大。教师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挖掘教材潜在的思想性,精心设计教案,恰当运用心理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吸取数学素养,才能完成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的任务,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郑国学.创建和谐情景,提高课堂效益[C].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2000.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自我;学习动机;关系

一、自我与学习动机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既包括一种外在的人格品质,又包含由于某种原因一个人不想展现出来的人格成分――真实的自我,它是人格的内在特征。同时,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各种解释纷繁复杂,具有不同角度的多样性,这正好反映出自我本身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的存在是因为自我过程在多种水平上进行,不同研究者在不同的水平上说明自我的作用。

学习动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兴趣、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密不可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科温顿的“自我价值”等理论充分挖掘了个体自我的价值,同时拉近了自我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我们很容易发现,越是关注自我,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学习动机方面的问题就越容易得到更深度的解释或分析。这与当前重视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培养的思想十分契合。

二、学习动机的内在要素――自我

学习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对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的探讨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关注了智力、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尤其是非智力因素中人格特点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引起重视。

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是相互作用的。适度强烈的、持续的学习动机能够引起学生愿意付出更多努力的学习行为,增强学习者的责任心,使其获得乐趣、成功体验以及其能力提升。同样,学习上的成功更能使学习者体验到自我成就感和愉悦感,进而增强学习动机的力度和持久度。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动机对学习者产生作用需通过自我这个环节来实现。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学校或教师往往疲于应对学生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如厌学、逃课、逃学。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或不适,我们会发现自我变得多么迷茫、单调,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和耐心。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往往是因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偏低或消极,并且产生许多对自己的片面的否定看法或认识,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头脑笨”,“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等。作为教师有必要慎重考虑是否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包括学生所需要的自尊、自信、集体归属感、成就感。在当前学生主体意识萌发的环境下,教学不得不重新调整,更多地关注不同学生的人格差异,帮助他们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引导其探索如何能更有机会获得自我成就感,引导其效力于对知识和生活的无限追求和对自我发展的体验之中。

三、关注学生的自我,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关系到教育和教学价值的真正实现。学校或教师有责任提供与个体人格相匹配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帮助或促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最大程度的激发、维持。

了解自己的学生是每一位负责任教师所必须要做到的。不仅仅可以从课堂环节或学业表现中获得,而且还可以在与学生的生活交往中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家庭背景、重要人生经历等等。因为这些因素对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教师工作有必要深入到学生成长的背景,抓住症结并进行合理疏导,科学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其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并实现其个性发展、完善。

很明显,学习活动不能撇开自我,否则学习就会沦为机械作业,没有主动精神。而学习缺乏这种精神,就只能成为一种负担,更谈不上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人生乐趣了。外在动机不能促使自我的觉醒和行动。要解决学生学习动机不明显或不强烈的问题,需要从学生内部的自我概念、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方面寻找根据。尤其是对于那些角色地位低下的学生,他们相当需要有一种改变自我观念、增强价值感、获得自尊心的补偿,这种补偿通过教育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的学习动机不得不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我对于外在世界的价值,在探索外界的过程中寻找一个真实的自我,专注于将自身的力量与外界分享并释放无限的潜能,塑造完美的人格,体验人生意义。无论这个过程是多么的曲折,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Lawrence A.Pervin, Oliver P.John主编;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theory and research[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韩英君.中学生人格特点与学业成就、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摘要:认知习性学作为一种新生之物,是指对非人类动物的思维过程、意识、信念或者理性的进化和比较研究。本文对认知习性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辨析,并介绍三种针对认知习性学的态度,最后对社会性游戏方面研究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关键词:认知习性学;研究方法;态度;社会性游戏

心理学研究正在走向新的综合之路,认知习性学就是这样一种新生之物,有的说它是认知心理学和习性学的综合研究。在认知习性学中,人们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还能加深人类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的认识。

一、认知习性学的涵义

认知习性学(Cognitive Ethology)被广泛地定义为对非人类动物的思维过程、意识、信念或者理性的进化和比较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依靠各种不同类型的调查和解释方式进行。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大量的来自各学科的研究者的注意。笔者认为它主要是围绕“动物行为过程中是否有意识”以及“怎样研究动物意识”来展开的。

二、认知习性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习性学中也像习性学一样强调自然主义的观察,因为行为能力是在对自然选择的压力做出反应的过程中进化的,所以认知习性学家偏好在尽可能接近自然选择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的情境下对动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因为认知习性学是一门比较科学,所以认知习性学的研究强调广阔的分类学的比较,且不把关注点放在有限分类中一些选择的代表上。此外将动物行为的研究定位于进化和比较的框架之中,认知习性学家坚持认为动物的现场研究(包括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为动物认知研究提供信息。认知习性学并不一定需要将动物的行为研究带入实验室中进行研究,以让人信服(此处是说明不是只有实验研究才是科学的,现场研究也是有效地)。

因此,与认知习性学家相对比而言,认知心理学家主要致力于实验设置的相关主题的研究,并不强调动物认知的进化或比较方面。当认知心理学家的确采用了跨种系比较,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以普遍潜在机制的形式来解释不同的行为模式;习性学家,和其他生物学家一样,通常更关注生物体已寻找到的对共同问题的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三、认知习性学作为一门科学面临的三种态度

对于认知习性学而言,主要问题是以数据收集的方法、分析、描述、解释和对动物行为的解释为中心。因为认知习性学论述动物思维和心理状态,所以对其研究的可能性有不同的看法,争论认知习性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甚至是否可能是一门科学。这三种不同态度分别为否认论、怀疑论、支持论。笔者认为,三种对认知习性学的态度差异部分是由于所认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同造成的。

否认论者否认认知行为学的任何成功的可能性。他们挑选最困难最少接触的现象进行研究,然后得出结论我们关于这个主题只能得到非常少量的具体信息,并且也不可能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好。他们否认认知解释、认知假设。提倡实验室研究。

怀疑论者很难分类,他们比否定论者稍微开放点,而且他们之间的观点差异非常大。他们承认认知习性学的部分成功,对未来持一定乐观态度。很多怀疑论者热衷于神经学,认为懂得神经系统后会使认知习性学显得多余(Griffin,1992年,也对神经学很感兴趣,但他不担心神经生物学会导致认知习性学的消失)。他们有时也把困难和可能性混为一谈,但是当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时就会停止怀疑,他们对民俗心理学、神论学、轶事和认知解释的态度也不是绝对的拒绝。

支持者对于动物认知和认知习性学调查持开放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认知行为学的研究取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有趣的数据。他们肯定田野研究以及对比较习性学和进化论的依赖对认知习性学做出的贡献。支持者们也接受民俗心理学,用它做一些保守的研究。他们还接受运用认知学解释建立一个系统的解释性框架,并且认为轶事和拟人化理论有可取之处。虽然支持者们承认Griffin对于实验研究没有做出具体详细建议,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寻求像 Griffin的严格经验法一样的可行的方法。支持者是批判性的,但他们也是耐心的,他们不想过早的毁灭这一研究领域。Griffin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沟通和其他行为模式来探悉动物的想法。

四、认知习性学的研究内容――社会性游戏方面

社会性游戏是认知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对否定论、怀疑论者和支持者都构成挑战,游戏比其他研究领域更能提供动物思维的证据。当动物们在游戏时,他们主要运用动作模式,这些模式也用于捕食行为、反捕食行为和求偶行为中。这样,人们也质疑社会性游戏行为如果不用认知词汇是不能被研究的。例如,如果你很少被告知Jethro和Henrietta在做一些动作且这些动作描述得很客观,你不会知道他们正在玩游戏,也不知道他们玩的很高兴;因为你不知道那些事情主要由一些也用于其他活动中的动作模式组成。个体需要能够和潜在的游戏伙伴交流,那些伙伴是它不准备统治的、吃的、与他们的。甚至,他打算与他们玩游戏。对参与社会性游戏的动物的行为观察显示,他们希望并且相信只要他们清晰地用某种信号来交流表达他们的游戏意愿,他们对谁会对他们的意图有反应的想法会被别的个体认识到。在此观点看来,游戏被看做一项合作事业。

五、结语

总而言之,认知习性学作为一个新研究领域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应该有耐心待其成长。对于那些否定者的哲学家们,习性学家需要更明确的让他们知道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将做什么,以及怎样进行研究,尽管哲学家们不能提出方案,但是也可以适当采纳他们对实验设计的现实建议,这同时也能够让哲学家们了解认知习性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此外,现场研究的方法是可取的,要正确看待民俗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以及其他资料对认知习性学的作用。认知习性学家还需要不断给这一领域带来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攻克他们。

参考文献:

[1]Bekoff, Marc (1995) Cognitive Ethology and the Explanation of Nonhuman Animal Behavior.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Cognitive Science. J.A. Meyer and H. L. Roitblat, eds 119-150.

[2]苟增强,崔健.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综述[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 王彦,苏彦捷. 迷宫与动物行为研究[J]. 心理学动态,2001,(3).

[4]马国芳,随晓杰. 现代行为生物学的奠基人──劳伦兹[J]. 生物学教学,1999,(1).

[5] 龚芸. 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6] 认知心理学(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 中国临床康复,2005,(36).

[7] 高申春. 评侵犯行为的习性学理论[J]. 心理学探新,1999,(3).

[8]张新立. 西方儿童追逐打闹游戏研究的发展和趋势[J]. 心理科学,2006,(2).

[9] 韩晓东. 现实中的个人与游戏――对人类游戏本质属性逻辑起点的审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随着心理学在高中教学阶段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因而受到教师们的高度关注。站在教育改革的角度上来讲,心理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变化特征以及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着从当前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方面着手,针对目前高中阶段心理学教育对于当前教学的意义及心理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指导进行深入探究。

 

一、高中教学中心理学的意义

 

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高中生普遍面临着高考这个重大的升学目标,受到了来自学校、老师和家人等方面的多方关注,繁重的课业学习以及课下排满的补习指导班,使学生们背负着较为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甚至有了逃学的行为。由于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驱使下,教师们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这是衡量一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考量标准,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感受。许多高中生在重要考试前夕,都会出现厌食、失眠、焦虑和心情低落等现象,长此以往危害着学生的身体健康。

 

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而教育心理学在近些年作为现代教育中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学体系的整体概括、教育工作者及被教育者学生之间的心理变化过程等,因而在当前的高中教学阶段中被教师们广泛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其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地影响[1]。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如果教师能够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关心,及时的对产生负面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在实际的教学目标中配合心理学教学来改进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就会逐渐的打开学生封闭的内心和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焦虑与困惑,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学在高中阶段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将心理学教育融入到教学课堂之中

 

高中教师要想让心理学教育能够充分地在教学中发挥出有效作用,就要积极地将其引入到教学的课堂当中。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教师可以针对自身授课时的语速、神态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语速要更平缓、态度更温和,更多的使自己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们都能够学生们接受,通过自身的授课方式能吸引到更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当下的高中课堂上,教师们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授课形式较为单调,因此部分学生会因为教材内容的抽象、乏味而出现在课堂上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发生。教师在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更为活跃、放松的课堂氛围,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往往能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适当的停下来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以及接受能力,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根据上课时间来适当的进行重复;最后,教师在讲课时要设计更多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在思考过程中逐步的理解教材内容,提升学习效率[2]。

 

(二)增强学生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培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正常变化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老师的教育及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的重要。高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还要针对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来开展教学工作,维护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在部分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时,身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和以找家长的方式进行严厉教育,应从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出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不能在谈话中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损害,要多以关爱学生的的方式来找学生谈话,多倾听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为主,进而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来进行心理疏通指导。通过这样的做法,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不会因为以往教师的严厉批评而出现逆反心理,进而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创新高中教学应用方法

 

高中教师在应用心理学教育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强调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在教学中多采用发散性思维方式,采用情境表演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3]。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在学习Friendship ANNE’S best friend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行发言,向学生们讲述自己与好朋友相处的方式,并以best friend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来创作剧本,上台进行情境表演,并要求学生将该单元中出现的英语单词应用到情境对话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的参与到学习氛围之中,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学习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心理学教育能够在高中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们配合的结果。在应用心理学教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通过适当的心理教育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们学习效率,实现心理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保证。该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过的两套专业教材进行比较,通过从第一套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第二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出发,分析并概括了改进教材的主要设想和教材建设的具体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上论述了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为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关键词 ]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效果

[中图分类号]R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3(a)-0024-03

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 in Medical College

ZHAO Ameng QI Jinling ZHANG Lihong CUI Guangcheng

Mental Health College in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161006,China

[Abstract] Textbook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is the assurance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paper compare two set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 which have been used and generalizes the main ideas and specific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of first set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set.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mpiling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s from both micro and macro point of view, which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of professional textbook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s; Effect

[基金项目] 课题资助: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研究(编号:20121004)。

[作者简介] 赵阿勐(197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通讯作者] 崔光成 (1963-),男,黑龙江宁安人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医学心理学。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教材建设既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一套科学规范的教材是保证专业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门的应用心理学教育业十分重视自身的教材建设工作。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不断涌现,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心理学专业教材,如何有效评价教材应用效果,科学设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体系是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教材建设的特色性是体现教材质量的重要方面,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专业教材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医学院校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只有从高等院校的性质、办学理念、培育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实际出发,才能充分体现教材的价值。在教材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经历了一个从模仿照搬其它类型高校心理学专业教材的单一性、大众化模式到建立一套系统的符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系统性、规范化教材的过程。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生活,要求培养既懂心理学又懂医学的跨学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希望他们能够运用心理学技术解决医学领域乃至更大范围心理与行为问题,鉴于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于2013年出版了第二轮本套教材。齐齐哈尔医学院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方向,开设的专业课均选用了两套教材。本文将根据教材的应用效果来探讨教材选用和改进的方法,力求对今后编写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提供有力的依据。

1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情况回顾分析

1.1第一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使用状况

2012年,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针对过去五年使用的全套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结构、内容、文字和整体设计等方面,并对问题进行了归类整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个别教材缺乏系统性

本套教材中个别教材结构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对知识顺序的安排缺乏内在的逻辑性,有些内容横向和纵向的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尤其是一些重复性基础心理学知识在各个教材中广泛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容易出现厌烦和知识矛盾的现象,也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1.3内容深度、广度不够

本套教材几乎涵盖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所有科目,比较全面,而且每本教材都对本门课程的内容做了介绍,清晰、明了,但很多教材在介绍知识点时,只是提供了知识的框架或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没有对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很多学生都建议可以从广度上增加更多的内容,包括知识点相关内容的介绍,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的加入等,从深度上,可以增加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探讨,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结合点等。

1.4应用性内容较少

心理学发展至今,理论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很多教材注重从理论上对内容加以介绍,甚至出现同一理论在不同教材中多次出现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心理学的不同课堂上重复性地学习相同的知识,应用性没有体现或体现很少,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如社会实践、学生自身实际等可以应用的部分加以探讨[2]。

1.5医学院校特色体现不够明显

本套教材与其他类型学校使用教材区分不是十分明显,除个别教材如生理心理学本身与医学结合比较紧密之外,其他多数教材并没有将心理学课程与医学过多联系,或从医学角度编写相关内容。

2第二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的特点

2013年,随着第二轮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陆续出版,应用心理学专业课也进行了教材的更换。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应用心理学专业再一次从师生处获得反馈,对本套教材有了不同的认识。

2.1教材的数量有所增加

本轮教材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加了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员工心理援助教程和性心理学,注重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协调各教材的主编对基础性学科知识的重复性内容进行了知识点分工,有效避免了各个教材之间的知识点重复,有效的节约了教材资源,科学的体现了心理学知识学习的层次性特点。

2.2内容充实、注重学科交叉和医学特色

教材的内容更加新颖、充实,对理论部分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解释,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体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重合;同时,更加注重医学特色,将与各学科有关的医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添加,尤其是贯穿新医学模式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贯穿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使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能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认识人的心理变化规律,数量心身相关心身统一的知识观和学术思想基础,为今后更全面的认识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奠定全面系统的知识基础。

2.3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增加

本套教材中应用性凸显,增加了很多从生活实际和临床搜集的案例,同时增加了一部分课外延伸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发展的空间,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并为学生的课外自学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

2.4配套资料增添教材充实性

全部教材均附有光盘,大部分教材均增加了配套资料,如行为医学编写了《行为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管理心理学编写了配套手册。每本教材都尽量避免与前期教材的重复,增加了拓展学习等内容,体现了通俗性和趣味性。

两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突出医学院校特色,内容新颖、资料翔实,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体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师生对两套教材的评价都很高,均认为是反映应用心理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水准、高水平的全国性规划教材,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

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改进的主要设想

通过对两套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教材的对比效果发现,在今后教材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设想。

3.1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知识、能够在医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应用心理知识和心理学技能服务于社大众,并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实用型心理专业人才。因此,作为特定专业领域的教材,无论从教材数量、教材结构体系、教材的逻辑联系等方面,教材建设都需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期真正发挥载体的作用[1]。充分体现应用性和医学教育的特色是这套教材的重要目标。

3.2教材建设与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相符合

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在编写、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与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相符合。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教材体系应侧重学术性,将知识系统地体现在教材中,并能够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启发学生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并拓展本土化理论。心理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要注重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更要通过各种形式将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部分呈现出来[3]。

3.3更新教学观,指导教材整体方向

教材的好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至关重要,好的教材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教材应该提供一个框架,帮助学习者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资料查询填补知识,提高教师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增加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4]。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受人以渔”的目标,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4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建设的具体方法

①每本教材中应该合理设计,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在应用心理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当合理划分结构,突出章节中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层面上,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从情感层面上,教材中应该贯穿对心理知识的情感投入,为应用于实践奠定基础;从行为层面上,应用心理学重在应用,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和具体案例,真正对专业学生有所启发,为今后所用[5]。

②每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科研和应用三者相结合。心理学是边缘学科,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材内容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前提,在消化、吸收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不断更新,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应用于实践,真正建立教学、科研和应用三位一体模式[6]。

③应用心理学教材编写者的人才结构可以更加合理化,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与教学过程相联系,了解什么样的教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最有帮助的,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可以增加一线教师的比例,从授课实践角度体现心理学教材的应用性[7]。

总之,应用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需从整体方向、专业发展、培养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体现教材的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

参考文献]

[1] 李重根,袁纳新.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33-35.

[2] 段青青.对医学类专科学校心理学教材的选用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2012(9):67-68.

[3] 王恩界,张晓明.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材建设分析[J].高教论坛,2012(2):59-61.

[4] 何建.应用技术型高校校本教材建设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0):74-76.

[5] 张吉春,田伟,孟文生.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74-75.

[6] 何志勇.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4(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