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传媒产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媒产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媒产业研究

第1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 传媒产业 经济特征 盈利模式 研究

一、引言

传媒产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开发出新型的传媒模式。网络产业是信息全球化的最根本力量所在,从世界各国的传媒产业发展来看,传媒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程度与生产数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也在报纸、图书、影视、互联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传媒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媒产业的兴起也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目前,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将在资源禀赋、盈利模式、产业格局、市场结构四个方面发生较大变化。而盈利模式是企业与商家得到利益的过程,即便是相同的传媒产业其盈利模式也会有所差别,传媒产业的商业性主要体现在是信息服务、广告传播、技术服务以及发行等方面。本文中将对传媒产业的几种经济特征与盈利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问题

(一)资源禀赋:从渠道稀缺到内容稀缺

在传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经历着从渠道稀缺到内容稀缺的发福交替现象。渠道的稀缺源自于对渠道要求的不断提升,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需要将信息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从早期报纸的出现,到如今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媒体覆盖人群已经呈几何倍数不断增长。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的不断进步,渠道传播又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今的时代不仅仅要求媒体具有多广的传播覆盖面,而是向着更加精准的用户投放形式发展,现实的商业体系下要求媒体渠道能够尽量精准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用户和受众,因此渠道的选择就变得相对有限。

传统的媒体渠道下对于内容的选择,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而在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下,受众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利,而这时,优质的内容就成了每个渠道最为稀缺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优质内容资源的多少,甚至决定着媒体的生死存亡。尤其是在如今信息泛滥的年代,优质内容的稀缺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一大重要阻力。

(二)盈利模式:从单一收入到多元收入

传统传媒的盈利模式是在内容市场将内容销售给读者,然后在广告市场将广告的时间或版面卖给广告主。这种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收入渠道过于单一,同时还受到发行量、收视率等的限制。在这一盈利模式下,传统媒体的收入取决于受众对于内容的需求,但是这对盈利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改善。因此,突破旧有模式,提升媒体盈利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内容收入作为主要渠道,即成为专业的内容提供商,通过对内容进行更加专业系统的制作来为特定人群提供更加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这一点可以参照彭博社的主要经营模式。第二,传媒发展成为综合性媒体平台,在内容上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在传播渠道上形成多种渠道并行发展的方式,以此获得庞大的用户群体,最后通过业务范围的不断延伸,以庞大的用户基础,建立起以商务合作、用户付费与数据库运营等全新模式为主体的盈利模式。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告收入依然是最重要的收入,而伴随着盈利模式的逐渐转变,传媒机构将会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获取收入。

(三)产业格局:从产业分立到产业融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以及传统出版业等传媒和信息产业之间都相对独立,各个产业都独立拥有自身强大的行业优势,无论是从硬件设备,还是从传播渠道上,都有明显的业务划分。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加之国家多年来国家一直都在大力推进“三网融合”,致使通讯产业及各大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体)逐渐由业务分立走向产业融合。伴随着各媒体产业在传播渠道上的互联互通,在传播内容方面也正在逐渐趋于融合。依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可以在同一平台下实现通讯、阅读、收听、收看、分享、互动等多种形式的操作,对信息的快速检索、精准投放也将变得更加便捷、灵活。这种融合有效地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信息相对独立,不能相互传递的壁垒,最终实现了从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用户接收、互动沟通以及信息二次传播等多个方面的融合与发展。同时,还推动了各个产业在更多服务内容方面的提升,加快了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步伐。

(四)市场结构:从垄断的市场到竞争性垄断市场演变

从早期传媒行业的发展中我们能够看到,传媒产业因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一般很难进入,这也就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行业体系,也造就了在各自市场上相对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巨头。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壁垒被逐步打破,曾经相互独立的业务如今已经借助于互联网开始相互渗透和互补,这也就将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各个行业巨头拉到了用一个竞技的舞台。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之上,曾经的行业巨头依然具有某一领域的巨大优势,但与此同时也都面临着被其他行业巨头渗透和瓦解的危机。曾经的市场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大佬也已被重新洗牌至同一个市场之下。从这时起,一场强者之间的竞合游戏已经上演,谁都想干掉对手获得绝对的行业垄断,但是谁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对手干掉,以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在这个大的市场之上,各大巨头仅能够尽力去维持自己相对具有优势的细分市场,从而获得相对垄断的地位。

三、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广播电视类传媒盈利方式

不同的传媒产业盈利方式有所不同。例如,电视包括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它们的盈利方式主要依靠收视率,而收视率与大众化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收视率要提高就需要让节目变得更加大众化。数字电视作为大众的传媒能够满足很多观众的需求,可以为多数人提供节目的服务,即使是收入较低的人群也可以这样。其次是广播市场,从目前来看,广播的价格定价主要考虑收听率,计算价格为“每次收听点的成本×收听率”。再就是电影,作为传媒产业的巨头,电影本身便有传媒产业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无形性、公共商品、研发创新。电影的收益主要是依靠于广告植入、票房、电视频道及视频网站授权以及周边衍生产品等。从票房的收入来看,电影的票房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更决定着电影潜在商业价值是否值得挖掘。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相对于国际知名电影产业而言,我国的电影产业在价值挖掘上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在电影产业整体拓宽盈利模式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

(二)新媒体类传媒盈利方式

2014年中国网络广告收入仅次于电视广告收入,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预计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将超过电视广告收入,成为中国最大的广告市场。对网络的盈利模式以及网络营销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在互联网新传媒中可以分为:第一,整合的网络盈利模式。这种模式将以往的模式与在线的模式相结合从而实现网络盈利,它经历了由非中间化到再中间化的过程,从网络的兴起到破灭再到重新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于网络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成熟化。整合的网络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由企业网站加上在线的销售产品与订购产品的服务。第二,综合性的门户网站盈利模式。这类网站的主要盈利方式包括以banner广告、富媒体广告、互动式广告等形式为主的广告收入,以及媒体利用自身公信力、影响力所从事的各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等。第三,以用户为基础的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以社交功能为主体的网站或平台上,它们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源,通过向用户提供付费服务,或向广告主提供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大数据广告推送业务获得相应的广告收入。而这类收入往往建立在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对庞大用户数据的科学分析及定向推送的基础之上,并同时依托优势的用户资源进行盈利模式的重复开发。

(三)出版类传媒盈利方式

出版类传媒的盈利方式就是对于报纸与杂志的盈利,我国的传媒市场属于半垄断性的市场,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化运作,这也就造成了出版类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的相对单一,只能依靠广告实现营收。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的大量出现使得传统出版类媒体的发型量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广告收入也因此开始萎缩。伴随着报社、杂志社以及出版社的收入及生存空间被互联网媒体严重侵蚀,这些传统出版类传媒机构也都在积极寻求突破和转型。其中较为成功的方式分别是:第一,依托传统出版类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互联网融合,拓宽受众渠道,转换经营思路,分析用户阅读习惯等方式,逐渐向市场化方式运作。第二,传统的出版类媒体在多年的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原创内容资源,而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在传播广度上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媒体却在原创内容方面表现出不足。出版类传媒企业如今正在逐渐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优质的版权资源,通过版权交易,内容授权、图书出版等方式实现自身的盈利。

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传媒产业有三大特点:一是传媒产业继续不断发展,势头仍然很强但是速度有所放慢;二是传媒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报刊的衰落与新媒体的增长是最主要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差距很是明显;三是文化及媒体产业进行了必要的体制改革。不同的传媒行业有着不同的盈利方法,这是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导致的,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存在优劣之分的,只有逐渐适应市场变化,与平行产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才可以探究出新的盈利方式。未来的传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将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实现“渠道+内容”的产业模式,以及无界限广泛传播与精准化个性传播有效结合的运营模式。

五、结束语

通过上文中对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与盈利模式,以及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整个传媒产业市场的环境也在慢慢完善与健全,未来传媒产业会成为最有优势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并且,在盈利模式上,随着科技与国民消费的习惯,传媒产业相互融合可以寻求更多新的利润,更高的盈利方式。可以说,我国的传媒产业拥有极为强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为中阳财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钟云华.中国传媒产业规制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

[2] 滕飞.北京CBD集群的网络状产业链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第2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媒产业边界 系统经济学 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产业概念界定的内在特征

在界定传媒产业概念之前,我们首先就产业的内涵和基本构成因素做出一致性界定,产业经济学对产业概念比较统一的理解是“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系统,是与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内部包含有部门、行业、业种等多层级;是面对共同市场空间,生产或提供某类具有共同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的集合体”。这一概念包含了产业划分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产业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本质上要求符合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要求有投入产出;二是产业是复杂系统或集合;三是产业内部的构成要素如产品或服务,具有同质性;四是产业边界与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关联。

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关于传媒产业的概念界定有以下几种:传媒经济学家阿尔瓦兰(Alan B.Albarran)认为“传媒产业是基于娱乐、告知和资讯等目的的服务产出及基于消费者偏好,自我肯定和社会展示等目的的人造产品的集合”该提法注重了产业产品产出的特征,但忽略了产业系统内的生产活动特征,具有展示平台作用的劳动诸如版面设计,传受终端研发没有包含在内,显然缩小了产业边界。英国学者奥康纳认为:“传媒产业就是经营符号性商品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传播价值。”这里将传媒产业的产出定义为符号性产品,这又扩大了传媒产业边界,符号性商品通常还包括艺术品的设计、生产等环节,而艺术品的主要特性是不可复制性,这与以大范围传播为基础的传媒产业是不相吻合的。在《中国传媒产业蓝皮书》中崔保国教授认为“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该提法并未严格依据产业活动性质和活动特征进行分类,有些行业在中国尚未完全或不可能产业化,如新闻生产,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有些行业不属于传媒领域,如教育培训、管理咨询业态,如按照上述定义均应包含在传媒产业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国内学者对传媒产业的概念多未作严格界定,讨论研究传媒产业的相关问题时多采取传媒产业的概念范围已确定的研究假设,往往从单一子产业的特征、发展现状来归纳传媒产业总体特征。应当指出,概念和分类原则是指导学术研究的基本工具,传媒产业概念界定的多样化说明当前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对传媒产业相关问题尚未取得一致认识,概念存在差异,研究范围和统计口径就难以统一,不利于传媒产业的学术成果指导实践以及中外传媒产业的比较研究。把握好传媒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明确发展方针和指导原则。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产业边界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诸如市场进入、联盟或其他设计企业边界变化的决策中都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指导,并且都具备严谨研究假设和逻辑推导,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为依据。但是,每个学派都存在自己的不足之处。效率学派为人诟病的就是它的关于产业边界与资产关联性的因果关系。专有资产投资尽管与产业边界有很强的实证关联,但其中包含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资产专用性也有可能是产业生产活动内部化的结果;势力学派运用数学工具多于实证分析,并且现有研究多关注产业边界的扩大,而缺乏对称性的关于产业边界缩小的研究;身份学派的主要缺陷是个人身份、团队身份和组织身份相互关系到底如何还未有定论,造成实际应用和测度方面的困难。效率学派、势力学派、身份学派只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在产业边界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其优点和弊端需要各自领域学者深入研究。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学派在研究假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乏对国家制度层面的考察。原因是欧美经济学发展所处的社会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较少发生,针对中国的社会转型期的制度变革和传媒产业的特殊性,系统经济学在传媒产业边界这一问题上将有更多的研究机会。

对于传媒经济现象,当前主流的产业经济学认为:单一产业或经济区域内,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了不同的综合生产力,该产业或地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其综合生产力边界,并且分工水平越高,生产力越靠近生产可能性边界。但是,由于存在着分工收益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在交易效率不高时,效用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不会是最高分工水平。因此,系统经济学认为,现实经济现象中帕累托最优不一定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吻合,而是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均衡会生产可能性边界逼近。传媒经济现象中,交易效率是促进传媒市场发育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推动力量,在传媒产品的流通效率决定着传媒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它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减少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进传媒经济体的增长和发展。

系统经济学产业分类的( f ,θ, D)相对性准则

产业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基于产业的正确分类,已有的关于产业概念的定义绝大多数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的支持。传媒产业与一般工业品生产行业有较大差异,当产业发展较快时,研发的技术知识已远远超过产业最初定义,如果按照产业发展初期的划分原则,就人为的缩小了产业延伸空间。另外,针对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如果传媒产业定义为传播知识、信息的媒介组织的生产、分配、使用、销售等活动,则很难概括和表述传媒产业的生产形式和产品特征。

基于系统经济学的产业理论认为,产业的边界有产品特征决定。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将企业的技术变化和知识做为“黑箱”处理,简单抽象化为生产函数,产业边界由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成本决定,企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被认为是在给定的技术状态下,企业内部生产与外包生产之间基于交易成本的均衡。系统经济学认为,产业本身即为复杂经济系统,在系统内,个体为同一生产目的进行技术和知识集成,并体现为知识技术集成—新知识、新技术产生—产品创新的动态过程,产业边界是系统内知识集成效率的表现。

由上文可知,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系统,是与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内部包含有部门、行业、业种等多层级具有层级性的复杂系统”。昝廷全和吴学谋在国际《控制论》杂志(Internat ional Journal of Kybernetes)上发表的“复杂系统的泛系聚类与层次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复杂系统聚类的(f,θ,D)相对性规则,其中f 表示复杂系统元素之间的原始关系,θ为分类原则,D 为各元素之间关系f 的权重水平。f表示各经济元之间的原始经济关系,H为所选定的产业分类准则,D为f的权重水平,产业分类的(f,θ, D)相对性准则是指:f,θ,D三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产业分类。经济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因此,复杂系统聚类的(f,θ, D)相对性准则自然可以用于经济系统的产业分类。系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一般的可将产业视为由若干经济元及其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组成的集合,即:

产业经济系统=({产业(i) i=1,2,…,n},{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硬部,软部)

其中硬部是指各个产业的有形部分,如机械、产品、生产方式等,软部是指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或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设产业经济系统的经济元集合G,则G可表示为:

G=({ai i=1,2,...,m},{fA2}) (1)

A={ai i=1,2,...,m}

在集合G中,各个组成部分即ai之间的经济关联是有先后次序,占据不同的权重的,设各经济元之间的泛权关系集合为W,则W可表示为:

fA2×W (2)

公式(1)可改写为:

G=({ai i=1,2,...,m},{fA2}) (3)

根据上面假设θ为复杂系统分类原则,用θ商化各个经济系统的有形组成部分即A,则得到商集(A/θ):

A/θ={A1,A2,...,AM}, (4)

A1,A2, ...,AM则为根据分类原则形成的新的产业类型,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系统可表示为:

G1=({A1,A2,...,Am},({f1 (A /θ)2

×W}) (5)

这里f1表示各个经济元按照分类原则θ形成的新的泛权经济关系,也可以是经济系统所具有的相同利益关系等。

分类原则θ一般为半等价关系(相容关系),且满足下列条件:自反性,即经济元ai本身属于同一产业系统;对称性,如果经济元ai和am属于同一产业,那么ai和am也同属于一个产业系统。

另外,由于分类原则θ为相容关系,可推出由θ商化A所得的不同产业A1,A2,…,Am之间有交集,即:

Ai∩Aj≠ (i≠j) (6)

而当分类原则θ为等价关系,即不相容时,θ商化A所得的不同产业A1,A2,…,Am之间没有交集,即:

Ai∩Aj= (i≠j) (7)

按照等价关系划分产业正是传统产业组织分类的原则,如魁奈在《经济表》中的分类方法和配第-克拉克定律。由于等价关系是半等价关系的特例和进一步限定,因此,我们选择产业分类中的(f,θ,D)相对性准则中的θ为半等价关系,这就使得我们的产业分类方法自然包容了传统的产业分类方法。

采用产业分类的(f,θ,D)相对性准则解决了传统产业划分中某一产业“非此即彼”分类缺陷,并且给出了数学意义上的严格描述,适用于当今技术、知识快速发展所导致的产业形态多变,产业融合加快和产业边界模糊。

结论

传媒产业有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在很多方面与其他产业有较大区别,如产品的不完全市场导向,生产过程知识空前密集,产品形态多样化以及产业的非集聚性等,传媒产业处于不断的分化重组中,已经并将不断继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按照传统的单一产业划分原则无法清晰勾勒出传媒产业边界。

根据系统经济学当中的产业分类(f,θ,D)相对性准则以及产业经济学的概念范式,本文认为传媒产业是“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信息商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参与、支撑服务的集合”。其中信息商品的限定排除了现阶段尚未市场化的组织或产品,对应于国家政策规定中事业、产业两分开的原则,即将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特定组织传递内部资讯的媒体与参与市场流通,侧重消费特性的信息商品区别开来;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在反映产业活动的同时,也突出了传媒产业的生产特征,创造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服务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创新性和智力投入是传媒产业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与之相关的参与、支撑服务的集合”则是根据经济关联度将以“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信息商品”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各个离散的经济元按照分类原则连接在一起,比如印刷业、电信传输和接受终端制造行业,现阶段在产业划分中应被纳入传媒产业当中。

参考文献:

1.付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炳亮.不同学派的企业边界理论评析与研究展望[J]. 社会科学2011(10)

4.费聿珉,王洋.基于能力的企业边界理论的演变和发展[J].特区经济,2011(2)

第3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煤炭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VEC模型

1引言

随着自然资源存量的消耗以及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制造价格节节攀升,工业品国际价格也随之增长。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已成为国外市场十分关心的话题。工业按照生产流程可分为能源燃料、初级原材料、初级中间投入品、中间投入品、产成品五大类。能源燃料作为工业活动的基础,对于整个行业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工业生产中能源消耗90%以上都是来自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煤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左右。虽近些年通过能源结构调整该比重有所下降,但长期来看对于煤炭的高需求未变。主要有以下三条产业链存在:一是煤炭用于黑色金属铁、锰、铬及其合金的冶炼和加工,主要作为还原剂,钢铁冶炼是最主要的用途,随后钢铁用于金属制品业,制造成各种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还作为建材应用于建筑业中。由于下游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品种复杂,受技术、品牌等因素影响多,所以这条产业链只分析到金属制品业。二是煤炭可以作为燃料应用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这也是消耗煤炭量最大的行业,占到了煤炭消耗量的50%以上。三是煤炭通过气化,可以用于合成氨等化工制品,但较前两者而言,这部分消耗的煤炭量很少,本文不做分析。

2煤炭产业价格链传导机制实证分析及结论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涵盖原材料、半成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信息,是衡量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的重要指数,对行业的分类较科学,涵盖工业产业中上下游多个行业。本文以PPI中39个工业行业分类为依据,划分出了煤炭的产业链。使用的数据为PPI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月度价格指数,样本区间为2007年1月到2015年2月,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为尽可能消除异方差,取对数形式,四个指数按顺序依次计作LMT、LHJ、LJS、LDR。使用ADF和PP检验考察变量平稳性,发现4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接着使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来考察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2.1产业链一:煤炭―黑色金属―金属制品

协整的最优滞后期由信息准则确定为3,根据Pantula准则选择模型四作为Johansen协整模型,得到结果:存在一个协整方程。据此建立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三个方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都为负,说明当价格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会调整其收敛于长期均衡。根据该结果,做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见表1和图1。

首先,煤炭价格对黑色金属价格无传导,但黑色金属对煤炭价格存在逆反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要指铁、锰、铬冶炼加工,铁占最主要部分。钢铁是基建中最重要的材料,国家会采取措施对其价格进行调控,且我国钢铁目前供过于求,上游价格变化迅速被超额供给弥补,无法传至下游。反过来,钢铁冶炼使用的焦炭和喷吹煤是煤炭产业的重要产品,价格逆向传导力度较强。其次,煤炭与金属制品价格不存在正传导存在逆反馈。金属制品业中,钢铁处于绝对重要地位,正向传导不显著,钢铁冶炼作为煤炭的重要用途,需求量变化拉动作用可顺畅传导至煤炭。最后,黑色金属与金属制品价格双向传导顺畅。两者均以钢铁为主,相同核心品种使这两个产业间的相关性强,价格存在联动性。综上,该产业链价格逆向传导顺畅,黑色金属与金属制品之间存在双向传导,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作用均明显。

2.2产业链二:煤炭―电、热

根据信息准则,协整检验最优滞后阶数为1,Pantula规则选择模型二作为协整检验模型,结果显示LMT与LDR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对二者差分后,建立VAR模型。以VAR为基础进行Granger检验,结果见表2和图2。

可知,两者价格正负向的传导均不显著。电力是国力民生的重要资源,我国对其价格严格把控,电力改革前电力发、输、配、售电一体化国家垄断经营,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电改,允许独立办电,后逐步推动了政企分开,电网拆分等措施,2015年3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更明确指出了要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但实际上电改进展依然缓慢,短期很难改变现状。虽然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业消耗了50%以上的煤炭,但已经近乎脱离了供需关系影响。

3政策建议

市场经济时代,不顺畅的价格传导将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因此引导正常价格传导机制的形成势在必行。一是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煤炭价格与黑色金属价格、金属制品价格在2008―2009年大幅跳水,金属制品价格也受到了一定冲击。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本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其他国家的经济动荡会通过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影响本国经济正常运行。政府需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密切关注重要进出口产品,建立其价格波动预警机制,防范输入性通胀通缩。二是将电力的定价权交还市场。煤炭价格与电力、热力价格脱离了市场的经济规律,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弱。电力行业属于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性行业,国家一直保持着对电力价格的严格控制。上下游产业的价格脱节,使资源价格长期处于扭曲的状态。国家需加大电改的推行力度,逐步破除行业垄断,将电力的定价权交还市场。

参考文献:

第4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理论范式

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是传媒文化跟随时展的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经济现象成为新闻传播业关注的焦点,促使传媒业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媒经济是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并且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社会经济现象,传媒产业也逐步成为各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管理制度的升级、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传媒行业自身的转型与改革等等,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学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下文从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等方面简要介绍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初步建立起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一、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跟随传媒行业的发展而兴起,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就将“传媒经营管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必修课,开启了国内对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大门。但由于传媒经济学涉及多门学科,加之其为新兴学科,缺乏充分丰富的研究材料,国内外学者对于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国真正开始关注研究传媒经济学则是近20年代的事情,随着国内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的新要求以及受到国外先进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影响,点燃了我国对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潮,不少专家对于传媒经济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周鸿铎在《传媒经济导论》中指出传媒经济是研究人们在传播活动中所支配的各种资料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以传输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的投人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媒介经济学理论可以使媒介经营管理人员了解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耗费最小的资源来实现同样的社会效益目标, 而社会效益目标是媒介经营的一个约束条件。众多学者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引发了人们对传媒经济学的重视,为今后全面深入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媒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规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必须概括学科的实质,体现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显示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简明扼要地为学习这门学问的人提供一个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2]每一个发展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传媒经济学当然也并不例外。从传媒经济学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概括来说,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传媒学、经济学、传媒产业发展运行引发的经济社会影响等等,因此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与经济学是基本一致的,但因为传媒经济作为新兴学科的限制,以及受到时展,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传媒经济学又具有和经济学不同的特性。

首先,无论是哪个研究学派,对经济学的研究旨在围绕“产业”来合理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而对这种“产业”关注与研究的默认前提是承认收益与投入是成正比的,“在生产技术不变和一些投入为固定时,增加一种可变成本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边际产量)递增,但如果这种投入一直增加下去,所增加的产量就会递减,甚至成为负数。这是因为开始时,可变成本增加使固定投入得到更充分利用,但如果一直增加下去,固定投入已得到充分利用后,可变投入的效率就递减了。”[3]但是传媒产业并不适合这种默认规律,传媒产业是初始高“生产成本”,后期低生产成本行业,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比如各种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报纸等等生产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但后期复制成本却十分低廉,特别是对网络科技发展普遍性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来说,媒体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

其次,一般产业要保证其健康长期有效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求经营者或者是管理者时刻保持冷静的态度,消费者相应也会沉着思考自己究竟需不需要这种东西,购入后其使用价值是否与其价值相符,因此,一般产业的生产、管理、消费环节都极具节制性,更多关注的是各个环节的有效收益。传媒行业并不是如此,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评判经常会出现误差,比如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问世,可能只会有少数真正需要的人才会购买,但是对于生产者(可以使作者或是出版社)来说,这本书的发行可以改变文学的发展轨迹,或是开创某一领域的先河,其社会价值与长期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再次,一般产业的价值衡量往往是看得见的,使用材料的优劣,消费者需求的多寡等等都直接影响的产品的价值,并且体现在“价格”上。传媒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价格与价值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比如一份报纸的价格并不能简单用纸张的成本作为标价标准,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等的价值实现更多的是通过其“社会价值”来实现的,是可以没有价格的,“没有价格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连接,通常纪录消费者对攻击进行选择的手段就会有重要失灵”。 [4]

三、传媒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2010 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根据2010 年2 月为止收集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2009 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 亿元,比2008 年增长了16.3%。[5]传媒经济学由于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开放性,融合经济学与传媒学甚至管理学在内发展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负责学科,因此,传媒经济学可借鉴多种学科理论并结合学科特点建立起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

1、本位研究

传媒经济学极具学科独特性,不能单一地用经济学理论或是传媒学理论作分析,我们可以多去关注传媒经济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一些有研究意义的重要课题。

2、结合产业经济进行传媒经济研究

侧重于研究传媒经济学的经济作用,将市场,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产业布局等等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重点,去分析市场经济下传媒经济学的独特发展状况。

3、结合传媒和管理进行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经济学中有充分可供研究的管理与传媒因子,比如传媒产业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动荡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生产者在传媒行业中的经济作用等等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成长起来的传媒经济学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加强对传媒经济学的深入探索研究,不断规范研究方法,增设多种研究方法,为建立完善的传媒经济学理论提供有利条件,指导我国传媒产业健康茁长成长。

【参考文献】

[1]崔保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7.

[3]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8.

第5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本质;特点;发展

传媒经济学的成长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它的研究始于美国,早期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主要为报业竞争及广播电视部门和管理方面等,认识传媒经济的活动,讨论传媒经济的组成与发展,全面了解经济对文化、政治以及社会方面的影响,展现媒介在经济以及社会变化中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传媒经济学综合发展的阶段,欧洲研究人员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兴起是近些年的事情,并且包含了鲜明的美国实证主义色彩。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媒体传播晋升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世界也把传媒的焦点逐渐投向了中国。近些年,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十分的迅速,中国传媒产业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增长,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也划到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里面,传媒经济学以新兴学科的姿态逐步发展起来。

一、传媒经济学的内涵、特点以及研究对象

传媒经济是以传播媒介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由这样两个前提决定:(1)确立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传播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形成的条件;(2)形成信息经济是传媒经济体系和其理论产生的根本。

关于传媒经济学的本质有各种各样的学说,例如注意力经济学说、影响力经济学说和意义经济学说等。“注意力经济”学说是由美国学者MichaelH.Goldhaber[1]于1997年在他发表的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的。他觉得在当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不缺少信息,而缺少足够的注意力,正是由于它的缺少性,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化为产业和财富。对于注意力经济学说,早在二零零二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就提出过这一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根据我国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得出的,同时还参考了中国传媒产业的现实情况。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市场的真正价值是其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受众的影响力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其中,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决策、人们的社会行为与市场消费。”2010年暨南大学的谭天提出了意义经济的概念,主要由意义消费、意义影响和意义服务这三大部分构成,它具有多重属性,如文化性、产业性、技术性等[2]。在所了解到的学说中,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几乎已成为学术界、业界人士的共识。

传媒经济的特点:1、传媒经济本质上是影响力经济。它的运作获得的全部回报,并不是依赖出售自身产物,而是由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对传媒相关产物和服务的需要决定的,因此经常会出现不平衡的经济影响力,传媒产物可以被重复的、多次的再运用,能够衍生出比初次使用更高的价值。2、传媒经济即是新的信息经济。它能调和生产与消费间的联系,省略过多的不必要的环节,大大地降低了社会活动、经济、材料的成本,提升了社会生活的运作效率。3、传媒经济有高技术的特征。当代大众传媒都是在高科技的基础上树立的,大众媒体趋向高科技化,不但从媒体的视角反映出当代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水平,而且说明了当代信息传播需在高科技的基础上树立,这不仅是信息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急需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传媒经济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行为,包括政府行为在内,要解决的是资源、资本把持利用,它是研究我国集体经济的运行以及政府如何运用传媒来影响的经济发展。传媒经济主要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市场,以及政府进行研究,对媒介、媒介产业的性质、经济运行过程、特性的规律性进行描写、分析和解释说明。说到媒介产品,与之相关联的是受众、广告客户和媒介。受众与广告客户方面的消费决策影响着媒介产品,媒介产品的好坏决定着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和媒介市场的结构。同时,政府对媒介市场进行政府管制,媒介与媒介产品间的供给决策、定价决策、媒介产业化和媒介产业结构与政府之间紧密相连。

二、中国在传媒经济学方面的发展

在我国,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经过了萌芽,正在进入起步阶段。目前,中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概括为四种:2、经济学部分。该部分以经济学为主导。在赵曙光和史宇鹏著的《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3]书中这样描写:“媒介经济学目的是研究各类媒介的经营者,在各类资源都缺少的情况下,如何想出最好的方法来实现经济利润的最优化。”传媒经济学主要应用宏观、微观以及产业的经济学方式来研究。从宏观的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传媒经济学探讨的初步问题有产业的布局、产业的结构以及产业之间和产业政策这几者之间的联系。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更倾向于研究市场的内在与外在结构及产业间的问题,商讨产业垄断和产品竞争,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给传播的产品及服务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力和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影响等,在国家层面上常常被用于研究经济制度的运行。从微观的经济学视角来看,传媒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便是:Who?What?How?When?即生产的是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于何时何地?微观的经济学研究方式的重心为特定的某一市场中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活动。对于诸如价格、是否购买、成本构成、财务状况及流程和财务绩效等问题的讨论。产业经济学是传媒经济学所有研究方式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它在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学中属于分析比较本国实际的经济问题方面的较新方法。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讨论我过经济的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平衡问题、经济的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内的企业的组织布局变化的方式、规律等。2、管理学部分。这方面的科研人员把传媒经济学列入了管理学领域。如喻国明和张小争编写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4]就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媒介运作及媒介经济出现的现象,对媒介进行的大量案例分析,大多采用竞争战略理论及价值链理论。然而支庭荣的《媒介管理》[5]则讨论的是媒介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3、传播学部分。它是以传播学为主导。为了确保传媒经济的正确性,为了正确的管理或处理在媒介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和现象,我们需要从应用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媒介现象,由此看出,传媒经济学在本质上属于传播学中的一种新科目。4、交叉部分。很多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者提出了多学科的交叉,如吴克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6]一文中写道,“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媒介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的结果。”但这种交叉的说法也没有完美地解释。实际上,现在许多媒介经济学者同时利用经济学、传播学再加上常识来阐述媒介经济的。

虽然专家教授对传媒经济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但它的发展在中国却没什么进展。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并不像科研人员们预想的一样,经历重重困难之后的改革与重组。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传媒业发展速度明显呈缓慢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2、创造收入的来源狭窄,营利模式比较单一。据百度搜索,中国传媒业总收入的95%左右要靠广告收入做后盾。传媒经营只靠一条腿走路。从这一层面讲,中国的传媒经济仅能称之为广告经济。与欧美一些发展趋于成熟的传媒集团相比,他们的广告则只占总收入的65%左右,剩下的收入其实是来自衍生出的多种产业的经营,例如一部电影的热映极有可能引起观众对影片内容里的宠物、玩偶、取景地等的喜爱,从而衍生出与之相关的旅游、玩偶或宠物等市场方面的盈利。从我国传媒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传媒集团过分依赖广告收入是非常不利于传媒发展的,一旦广告的市场萎靡不振,那么媒体经济将会有足以致命的冲击。2、可集资的渠道比相对较少。相关行业的保护政策森严,行业以外资本就很难融合进去。跨行业、跨媒介、跨地域操作更是面临诸多困难,虽然在个别区域有跨媒介经营的出现,也很难有良好起色。3、广告市场扩张的速度减慢。(1)过度多元化严重消解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的细分化,媒体和受众零散化急需广告公司转型,我国经济自1997年一来有物资短缺转入丰富,形成了买方市场。迫于环境的改变,广告公司业需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的买房市场逐渐转为以消费者为核心。另外,任何单一的传播方式都无法成功的广泛传播,所以广告公司在传播方式的整合方面显得尤为重要。(2)从1983年到2001年,中国电视广告的经营额平均以每年51.7%的增长率增长,报纸广告的经营额平均以每年37.8%的增长率增长,而从1997年到2001年中电视在广告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8%,报纸在广告收入年均增长率反而下降到15.6%。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2002年中国媒体在广告上的总投入额已达到903亿,其中包括网络广告、传统媒介广告和户外类的广告,和中国10万亿的GDP对比,广告方面的投入占了0.9%。综上所述,媒体在广告方面的收入并没有多少增长空间,这就促使现今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缓慢。

三、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有诸多方法促使传媒经济的增长:1、改革有助于传媒经济增长。随着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物质力量得以丰富,为大众媒介提供了许多的广告和消费者。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媒介信息的迅速传递提供了方便。四通八达的交通为报刊的发送和采访新闻供给了极大的便利。新世纪涌现出来的与采、编、传送设备有关的各种科学的发明创造为大众媒介提供了高科技的设备。例如:卫星通讯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利用卫星通讯技术接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全国各地的听众和观众就能听到看到很多的节目和频道。2、传媒业具有信息产业的特点,这对于媒介产品的增值性有重要作用,当代传媒经济是在知识经济的根本上,属于信息产业经济的领域。3、技术不断创新为传媒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传播媒介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链条,使得技术与传媒经济增长相互促进。4、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广告带来的收人也在不断上升,这是传媒经济增长的支柱。广告业的逐渐强大为媒介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为媒介提供着经济后盾。5、资本联姻和传媒扩张对于传媒经济的助长有很大作用。近年来,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运行,有些媒体让子公司直接进人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和融资,广泛吸收社会资源。例如1994年2月,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它属于我国第一家媒介类的股份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中国媒介资本市场的开始。传媒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布局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现如今,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传媒经济,而传媒行业又是一个知识密集的行业。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呈现多元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是有传媒带动起来的,我国从传统农业转向工业再转向知识经济就是最好的证明。媒介的传播给现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传媒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其带来了巨大财富,对于传媒自身来说,也是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累积了强大的实力和雄厚的资金。另一方面,传媒经济也使我们的在经济方面的生活方式又了很多改变,例如,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当我们购物时忘记带现金,这时,微信支付、支付宝、刷卡等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今社会,传播媒介数量不断增加,传播信息量不断增大,各大媒介出台的品牌节目、栏目不断增多,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报纸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人们可以从各大媒体上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如IT行业信息、投资证券、房地产信息、婚恋交友以及二手车等丰富多彩的信息,综合这些信息运用到个人的工作生活中。媒体引导我们的消费潮流。例如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等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同时,由于传媒的导向作用,我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有了很大改变,生活水平与满意度也有提高,这也为中国的消费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传媒经济的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传媒业在美国占信息产业的主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排名也已是第四位,国内外也越来越重视传媒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传媒经济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传媒行业正处在一个整合、转变的重要时代。未来的传媒经济发展动向我们可以想象:1、新媒体正在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同时,传媒经济自身也会进入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2、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改变传媒经济的发展态势,社交媒体仍然会是发展的焦点,传媒经济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将指日可待;3、传媒经济也将成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助力;4、传媒经济的良好发展将离不开新媒体平台信息的与互动,为各国政府、企业、机构带来传播与宣传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我国的传媒竞争力,那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大企业的竞争策略、资源的合理利用率、人才的优化利用以及大量技术支持等都影响着传媒经济的成长。为了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国传媒经济在未来五年内发展方向是我国传媒学子以及专家人士需认真对待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传媒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关系到每一个从事相关传媒工作人士的前途。(作者单位:1,2.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高德哈伯《注意力购买者》,《Hot Wired》,1997年

[2] 谭天《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7期

[3] 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喻国明、张小争编著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华夏出版社,2005

第6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一、传媒产业的全球化趋势

如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传播国际化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这意味着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密切。全球化的趋势使传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运营突显多样性的特征,许多学者对此达成了共识,即传媒发展的全球化必须以本土化为基础,尊重本土文化的特质和市场需求才能构筑核心竞争力。针对传媒产业的全球化问题,学者们的报告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做了说明。

瑞士卢加诺大学的Benedetta Prario和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的Cinzia Dal Zotto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性传媒公司(Global Media Firm)在逐渐转向跨国实体传媒组织(Transnational Virtual Media Organiza鄄tion),具体表现为:传媒产品在国外进行制造,战略决策在国外进行,公司对自己的资源分配以效率为原则,与之相适应,跨国传媒组织将不同的业务分包给各国的承包商,从而进行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最终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跨国管理。相对于以往只是产品出口的国际战略而言,跨国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国家,产品的制造都要充分考虑当地偏好和需求。这也是对传媒发展全球化与多样性关系的一种平衡。

芬兰坦佩雷大学的Katja Koikkalainen在报告中指出,全球化是北欧国家与俄罗斯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目前这种全球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从深层次或者是制度层面向前发展,因为这可能会对目前的媒体结构和他们的地位构成挑战,给这些国家的媒体带来风险。但这些国家的学者认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赶上西方及美国传媒发展的全球化步伐。

荷兰瑞德堡大学的Hansvan Kranenburg在发言中强调了公司在全球化战略中明确定位的重要意义,他说,在你走出国门之前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定位,这样才能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之下很好地走出去。此外,当你进入一个国家的时候,你必须与本地公司进行通力合作,才能使得你的公司在异国的事业得到发展。对于欧洲电信业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并通过合理整合来获得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全球化和数字技术革命带来了开放的市场,为不同国度之间的贸易和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Alejandro Pardo比较了美国电影业和欧洲电影的全球化战略,指出美国电影产业的世界领先者的角色,激励着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和不同的市场战略与之竞争。这进一步导致的结果是,好莱坞更加加强了它的扩张政策,增加了海外出口电影和合作电影的数量,同时,通过与欧洲本土的生产商、发行商、展出商合作,直接转移到欧洲地区。欧洲和好莱坞关系的历史可以被描述为“爱恨交加”,即一方面是合作,另一方面是竞争――欧洲需要好莱坞的生产发行机构和经济专家,而好莱坞除了要瓜分欧洲电影市场外,也需要欧洲的财力和创造力。

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另一位学者Mónica Herrero,与大家分享了她对欧洲肥皂剧的研究成果。她指出,在欧洲肥皂剧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化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西班牙肥皂剧的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如何让欧洲肥皂剧走进国际市场。欧洲肥皂剧宣传模式以本地主义为中心,节目也主要根据本地受众口味进行量身定做。但各个国家的态势不尽相同,我们进行肥皂剧制作时,必须记住这个原则。谈到如何处理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需要之间的关系时,她认为,剧情创作本土化与产品销售国际化相结合是最好的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麦莉娟以中国广东的全球化电视频道为例,考察了其在中国的地方化发展策略:首先他们与地区合作伙伴一同制作节目,此外和当地的媒体建立合资企业,建立公司,进口内容和节目,同时他们也进行高科技业务、互联网业务,还和CCTV及一些省台进行节目交流等等。但国际媒体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以广东为例,全球频道的发展比较慢,特别是在文化差异、语言等方面遇到困难。她建议,国际媒体应该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尤其应该把地区文化因素考虑进来,弥合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此外国际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应基于和国内媒体进行竞争,而应该和国内媒体集团进行合作。

二、传媒产业的多样性特征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传媒业如何实现多样性发展的问题,并力图在这一问题上达到某些认同,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目标。学者们不仅从研究内容和视角的多样性为此做出说明,还专门探索了多样性的内涵。美国保龄格林州立大学的Louisa Ha指出,传媒产业的多样性不仅是目标,也是手段。目标就是获得更好的内容和质量。公司的数目是多样性的代表,而在质量方面,多样性也应该有所体现。她指出,传媒的多样性基本上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第一就是供应的多样性,即传媒资源的多样性;第二是购买(获得途径)的多样性;第三是消费的多样性,包括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释义等。比如我们获取信息,可能通过网络、收音机或者电视。它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内容,而我们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期待,尤其是对于内容,由于期待不同,就导致选择的不同。但是现在我们的研究都是以单个媒体为重点来进行的,这本身与多样性的特征是不相符的。她还认为,现在搜索业务对于多样性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他们有偏见或者由于每个赞助商所提供的赞助不一样,就会影响到观众获取多样性的内容。

在传媒发展的多样性追求中,很多媒体是从内容着手的。如芬兰坦佩雷大学Katja Koikkalainen所介绍的,通过语言多样化的报纸可以使各国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俄罗斯政府通过与学者们之间的合作使得报纸更好地将一些商业团体进行整合,成为商业报刊以及报纸上商业内容的主要贡献者。

韩国首尔女子大学的JaeminJung提到,当一个公司决定扩展它的业务时,就要看它采取什么样的多样化策略,是国际化的多样化,还是产品多样化。前者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内部的发展或外部的并购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就是经营内容本身的拓展,也可以通过并购实现,或者自身开发、积累多样性的产品。

三、传媒产业的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是近年来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传媒业全球化和多样性发展的技术基础,它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进程。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DanShaver在报告中提出了数字技术对于传媒经济研究的重要影响。他将人类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即人际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数字内容与权力受众的时代。其中“第三阶段的模式”采用的是一些新的技术和途径对内容商在数字环境下的影响和开发。这个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模式,而且不是线性的。在内容提供方面技术的使用,当然会有一些监管机制作为壁垒,使得进入门槛更高,但新技术将使成本逐渐下降,小规模的开发也有可能会更吸引客户。

很多学者在报告中探讨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生存。其中,IPTV的经营战略是一个核心议题,尤其是IPTV作为一种数字电视平台所产生的置换效果或者补充效果受到关注。来自日本、中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结合本地区的营销战略进行了交流。

台湾政治大学的Yu-liLiu针对台湾的IPTV运营商营销策略做了主题发言。她介绍了台湾观众接触到的4种数字电视平台:数字开路电视,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广播服务(IPTV-电脑作为终端),以及IPTV(电视机作为终端)。她说,当Chunghwa电信(CHT)设想在2001年提供IPTV服务时,存在许多有关多媒体点播如何管制的争议。当有线运营商发现CHT提供IPTV的意图时,他们通过威胁渠道运营商不要提供内容给IPTV运营商来加以抵制。除CHT提供IPTV服务之外,台湾的大型网络服务提供商SeedNet,也从2004年开始提供IPTV服务。GIO没有打算管制SeedNet的IPTV,因为SeedNet是一个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不是固定网络运营商。尽管Seed鄄Net的IPTV没有受到管制,但是由于“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内容的缺乏,它仍然难以吸引消费者。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Minoru Sugaya报告指出,IP网络在日本渗透很快,像NTT和KDDI这些主要的电信网络提供商已经宣告了它们从传统服务向IP网络的转型计划。根据国内事务与通信部门的信息,到2010年,日本一半的网络用户将转移到IP网络。日本的网络政策经历了从垂直途径向水平途径的改变,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网络和平台提供商试图置入吸引人的内容。至今为止,最吸引人的内容是为开路广播所制作的。在日本,5家商业电视网制作所有类型的通俗节目,包括新闻、体育和戏剧等。这些电视节目对IP网络提供商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如果他们用IPTV提供这些节目,许多观众将采用他们的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周艳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IPTV的营销策略。她通过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做了长期的研究,讨论了IPTV管理个案的商业模式,即在电视机上增加机顶盒作为终端。同时也讨论了中国的IPTV正面临的问题,例如产业政策,内容和商业模式的不足等。

四、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展示与审视

本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首次设立了中国专场,并在国际会议中设立了两场中国传媒的主题报告,分别为“中国传媒的发展”和“中国传媒的创新”。

1.中国传媒的发展

在“中国传媒的发展”主题会议中,来自业界和学界的演讲嘉宾分别介绍了各自领域的发展情况。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介绍了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他指出,传统报业应当通过利用新的技术,将自身的人才优势、文化积淀和内容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开创报业的明天;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阐述了中国平面媒体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指出要加快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不同媒体之间的互动融合,以此来把握传媒经济发展的机遇;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黄勇介绍了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源起、基础、特点和目标,并指出内容产业市场化、产业经营公司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盈利模式多样化和产业发展集约化的趋势;人民网总裁何加正介绍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赵书生介绍了中国专业报纸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介绍了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及传媒经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嘉宾们以权威的数字和详实的资料,为国内外与会者描绘了一幅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整体图景。

2.中国传媒的创新

在“中国传媒的创新”主题会议中,东方卫视总裁徐威以东方卫视为例,阐述了作为传统媒体的中国电视在数字时代如何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从而成功完成自身的转型。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针对报纸衰退期的产业背景,提出了一系列的增长战略方案。央视市场研究高级媒介顾问靳智伟指出,中国媒介市场正在由“媒体时代”向“后媒体时代”全面过渡,大众传播理念正在发生本质的变化。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崔保国介绍了中国传媒产业及其发展环境,并指出中国传媒发展的四大趋势和战略:企业化转制,立体化经营,集团化道路和数字化转型。

3.中国传媒的全球化、产业化和多样化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媒介从业者以及研究生近百人参加了“中国专场”会议,并围绕“全球化、产业化和多样化”的主题,从不同领域和视角,针对中国传媒经济实践和理论的多方面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吴信训在报告中,将上海与北京、纽约、伦顿、洛杉矶等几个典型国际大都市相比较,对其影视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教授时统宇在报告中指出,要从制度和文化的层面去探索中国媒体发展的强弱转换,去理解报纸的冬天与广播的春天;央视市场研究资深研究顾问姚林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转入个性化和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应使用新的技术来适应对等传播的需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和根报告了他对媒介经营机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指出应强化激励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完善约束机制;暨南大学教授董天策以人文视角,分析了广东文化对广东报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怀亮在报告中指出,传媒产品的民族品牌及其内容的国际化标准是国际传媒营销中的重要因素;武汉大学教授张金海提出了中国传媒集团发展的规律之路,即扩张――整合――再扩张――再整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宋建武分析了中国媒体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7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差异化;亲产业;闽台合作

1 提出问题:传媒艺术专业的现状

提及传媒艺术,它好像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熟悉在于他是目前高考报名热点之一,陌生在于他好像又不是一个明确的专业。因此,关于传媒艺术专业的研究概念的界定则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育部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11号),本文认为传媒艺术专业不是一个明确的专业,而是囊括两大学科门类、涵盖十个专业的总称。传媒是从文学学科出发,包括新闻传播学类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五个专业;艺术是从艺术学学科出发,包括戏剧与影视学类的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同时,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的三个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影视摄影与制作,总计十个专业。目前开设传媒艺术专业的高校有近300所,其中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较为突出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在戏剧与影视学领域较为突出的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纵观这些高校的培养方式,不难发现,其主要培养的是国家主流媒体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而在其他的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在模仿这些办学水平较高高校的专业办学模式,于是出现培养方式趋同的现象,导致学生同质化倾向,这最直接的体现在学生出现的就业难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各高校如何在压力中突围,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如何能培养出符合传媒艺术业界所需要的专业传媒艺术人才是高等院校传媒艺术专业思考的重点,也是突破传媒艺术学教育整体瓶径的唯一途径,更是传媒艺术专业未来发展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传媒艺术教育的各自定位及特色、制订专业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针不仅对于传媒艺术学科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传媒艺术专业的学生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具有较大帮助。

2 分析问题:“同一化”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同一化”的概念源于柏拉图至黑格尔的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主要是一种以国家和民众为主体的抹煞个性或个人的传统,通俗的理解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同一大类事物被同化或趋同的现象。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同一化”的教学模式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抹杀个性进行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结构框架。这与教育的最初本质存在着天壤之别,衣俊卿教授也在其文章《论因材施教的多元质量观》提出:“全社会都在谈论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在‘创新’方面也存在着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现象,结果‘创新’本身变成了教条主义或形式主义的重复、模仿、照搬,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原有的教育服从于一种消极个性的、一元的、绝对的质量观,塑造了大量的无个性的、同一化的模式化的人才。”[1]但,这并不是“同一化”的本质。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辨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本文认为可以对“同一化”概念做另外一种理解,这也许会为开拓和创新教学模式有更好的诠释并提出方向。因为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一化”中的“同”强调的是共性层面;“一”强调的是个性层面,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在“求同”的基础上再“存异”,这样的诠释为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启了新的思路。“要真正确立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国际化教育理念等,必须从深层次上破除传统文化模式对教育理念的束缚,确立以个性为核心原则的新定位文化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2]正是源于此,“同一化”的教学模式才可以作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而针对每个高校自身特质,制定符合培养“差异化”人才模式正是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定位和解决专业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3 解决问题:“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差异化”战略原意是指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加以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本文将这一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的体制之下的原因在于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其都拥有共同的特质――生产“商品”,即公司生产出的“商品”是产品,学校生产出的“商品”是学生,而最终二者的共性是都要走向市场。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当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差异化”理论运用到高等院校传媒艺术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希望以此来解决这一难题。在本文研究中,“差异化”表现为“亲产业”的办学理念和“闽台合作”的办学机制。

3.1 “亲产业”的办学理念

2009年,厦门理工学院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2010年,厦门理工学院第一次提出:厦门理工学院要建设成为“海西一流的亲产业大学”;2011年,厦门理工学院的校长与来自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等地近20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了《亲产业大学国际化联合发展共同宣言》。这三年,实现了三个跨越,也为厦门理工学院的发展定下并完成了“三步走”的战略,同时,也为传媒艺术专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亲产业大学是在考量时展和高校职能基础上,创新大学发展理念,将高校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对高校服务地方新要求而提出的。建设“亲产业”或同类型的大学已经成为国内外一部分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所在,并对该地区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样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传媒艺术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中坚持课程的设置贴近产业,培养目标围绕国家尤其是海西地区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举,从而形成配套的教学、科研、管理、评价体系和校园文化与环境氛围,进而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共赢的联合体。

“亲产业”的办学理念让与厦门特区同时建设、同步发展的厦门理工学院根植厦门、服务海西、面向全国,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定位于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结构优化、办学效益显著的“亲产业”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定位于“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传媒艺术专业隶属于“应用文科”的研究范畴,其发展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密切相关。

亲产业大学归类于“应用型大学”,定“型”在应用、定“向”在产业、定“点”在地方。这样的归类使得传媒艺术专业在培养方式的制定上要将人才培养对接传媒产业链,服务社会融进传媒产业界。与其他高校不同,厦门理工学院提出“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办学思路,这为“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坚实的基础。老牌大学的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注于服务主流媒体和科研机构的人员所需进行制定,这样为走“差异化”路线的学校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在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要走出不同的路线、形成不同的风格。

3.2 “闽台合作”的办学机制

“闽台合作”最初不仅仅指福建和台湾两地的教育合作,而是包括经济合作、新闻出版、旅游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合作,而闽特的文缘、地缘、人缘、血缘,将推动闽台未来更具创意的合作。厦门理工学院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由于没有过多的历史束缚以及所处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其可以更好地运用其自身优势打造自己的教学品牌并为社会提供其所需求的毕业生。2010年经福建省教育厅获准,以“3+1分段对接”模式与台湾高校联合培养人才(3年大陆学习实践、1年台湾高校、企业学习见习),全国首个闽台合作教育实体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招收“闽台合作”办学的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就包括传媒艺术专业,专业将引进台湾高校1/3优质课程资源,专业课程中1/4将由台湾高校及企业界高管担任。

“闽台合作”办学机制的为厦门理工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更是为传媒艺术专业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平台。如何充分发挥“闽台合作”的巨大优势,打造独特的传媒艺术专业特色、培养独特的传媒艺术专业社会人才成为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合理制定符合“亲产业”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社会传媒艺术专业人才需求以及打造传媒艺术专业教学优势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闽台合作”不仅仅是将福建和台湾两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进行简单的“1+1”结合,而是将两者进行整合,结合学校的“亲产业”办学理念制定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改变社会关于“闽台合作”教学项目仅仅是两地求学、高收费的错误认知。

在学习方式上,目前实行的是所有的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全部到台湾进行学习,本文认为未必规定所有的学生一定要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去台湾学习,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时,可将台湾的优秀师资引进至大陆完成授课环节,实现教学方式的“两岸通航”,即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在学习选择上拥有更大的自,而台湾与大陆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两地而已。同时,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去台湾完成,也可以留在大陆完成。

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不要仅仅锁在厦门、海西地区,甚至可以将目标锁定在台湾的地区,实现闽台人才链对接。“闽台合作”办学机制带来的优势不仅局限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更要凸显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机会上。大陆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本地区进行传媒艺术行业的服务,更可以在台湾地区进行传媒艺术领域的从业,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总之,“闽台合作”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进而实现“同一化”教学改革中的“一”。

综上所述,根据二十一世纪对传媒艺术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本文结合厦门理工学院的“亲产业”办学理念实际情况以及数字创意学院的“闽台合作”办学机制,以传媒艺术专业的学生为具体对象,从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方向性入手,探究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具有传媒行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传媒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建设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从传媒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定义出发,归纳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从合理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形成独特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等方面入手,以期加强传媒产业园的建设。

关键词:

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设计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5]鲍繁.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借鉴与思考[M].北京:中国传媒科技,2012.

第9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但是,事态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智囊机构在不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很明显地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它们在集团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进程中起到了一些直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和它们所在单位的特殊环境,又使它们置身于一种尴尬现实之中。

传媒集团智囊机构的组成形式

现在,全国传媒集团总规模已有150余家,这些由纸媒、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等不同种类组成的传媒大军,整体上来说参差不齐,有的已日渐成熟,形成了较完整的体制建设、运营模式、发展思路,有的还是刚刚起步,或者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或者仅仅是困守在某个单一产品、单一发展模式上。发展较快、已成规模的传媒集团创建的智囊性机构,都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并成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

一是从集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上着眼,侧重超前性战略规划和发展思路,确立了自己的智囊机构,这类机构的名称大多以“集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部”等命名;

二是从集团目前运营实际情况出发,以解决集团内部运行当中的具体问题为侧重点,大多以“集团策划部”、“策划经营拓展中心”等命名;

三是既从集团长远发展考虑,又针对文化企业目前改制运营中的实际情况,将虚与实相结合起来,多以“集团战略运营部”、“发展运营中心”等命名。

智囊机构的前沿探索对产业发展的理论支持

党报、党台、党社集团的体制改革,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复杂、非常艰难的攻坚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归结到一个中心点上,仍然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碰撞问题。按照有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传媒作为大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面向市场、对外开放。这样,就要依据市场的运行规则,调整我们办报、办台、办社的思路,让长期以来积累的传媒资产进入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党报、党台、党社的政治属性,很多需要进入市场的东西,在现阶段又不能从各个传媒集团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例如采编业务、事业体制、媒体的功能属性等等。

面对这些复杂问题,传媒集团的智囊机构同部分传媒院校、研究机构一起,进行了多层面、全方位的理论探索,例如:党报集团采编与经营两分开后“一体两制与分而不离机制的探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的诸要素分析、中国传媒产业改制上市路径选择、传媒界复合型人才结构与专业人才研究与分析等等,所有这些课题的提出、论证、分析、讨论,都显示出传媒智囊机构给业界、学界带来一阵阵清新的思辩之风,为传媒产业发展、规模化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理论支持,对以后的进一步改制上市、推行完整意义上的市场化操作,创造了理论条件并做好了思想准备工作。

推进传媒产业升级发展与“退回一种声音时代”的尴尬

传媒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态势,迫使传媒智囊机构和学界的研究部门,联手进行新的思想攻关和学术创新,为进一步推进传媒业升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服务。但是,眼前的问题是,业界智囊机构自身处境的尴尬与无奈,使它们在向前推进与向后退缩到过去一种声音时代之间,进行着艰难选择。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缘由,分析起来大致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其一,传媒集团传统重采编、轻经营的思想依然存在,这与传媒界过去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有关。这种模式思维的惯性和传媒界单一的舆论工具论在起作用,重视意识形态理念轻视产业化管理的现象,在整个传媒界仍较普遍。而夹在其中的传媒智囊部门,在集团中可有可无的想法在传媒决策层仍然存在。所以,久而久之,智囊机构逐渐变成了“无智无囊”的部门。

其二,综观整个行业,由于意识形态观念根深蒂固,传媒集团普遍存在战略意识缺乏的现象。战略是起点,它决定并影响着其他的几个方面,尤其是传媒集团的主要决策者,必须有清晰、科学的战略运营意识和战略发展理念,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失误,最终才会实现科学决策、科学发展。

其三,传媒集团的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距现代产业化信息集团的管理标准还相差甚远。由于延续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行政性、简单化的管理仍然是目前一些集团对人财物进行管理的基本手段。这种状况,让传媒集团的智囊机构一方面缺失了运行的土壤,同时,也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