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与创业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第1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创业者能力;融资方式;新创企业绩效

近年来,随着创业活动在美国经济和就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创业活动开始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创业活动的持续稳定性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作为创业活动主体的新创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本是新创企业建立和正常经营的基础,新创企业的大量涌现对资金产生了巨大需求。笔者在阅读有关新创企业融资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即"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获得创业所需资金进行创业而其他人却不能?创业者偏好哪些融资方式?创业者如何利用资金实现良好的创业绩效?等等"。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索了创业者能力、融资方式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

一、文献综述和理论假设

(一)文献综述

1、创业者能力的内涵

有关创业的内涵,不同研究者对其有不同定义。熊彼特(1934)认为创业者的关键特征是创新,创新即"创造性破坏"。Bruyat等(2001)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与创业环境的互动过程。丁栋虹[1](2006)认为创业者即创办企业的人。创业者能力即企业家成功完成工作角色的总体能力。本文认为创业者能力是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创业者能力关系到新创企业成功与否。

2、新创企业概述

新创企业是创业者利用潜在机会,整合相关资源建立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目的是为顾客提品或服务。一般研究认为新创企业是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企业。GEM报告中把新创企业界定为"成立时间在42个月以内的企业"。本文将新创企业界定为创建时间不超过8年的企业。马浩[2](2006)认为创业活动的最终评判结果就是创业绩效。先前研究主要从两种视角对创业企业绩效进行了维度划分,即客观性绩效与主观性绩效,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

3、新创企业融资概述

创业融资是指新创企业如何获取创建及经营所需要的基础资源,具有阶段性、顺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创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两个:①权益融资。它主要来源于创业者个体及其创业团队成员、企业自身积累、风险投资公司等。权益融资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②负债融资。负债融资主要来源于供应商的租赁、贸易信贷等非银行性的融资、公开市场债券融资等。

(二)理论假设

1、创业者能力与新创企业绩效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家能力及其努力程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Man等人(2002)研究了中小企业所有者-经理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创业能力会影响企业绩效。Gerli等[3](2011)通过调查意大利东北部企业中97位企业家的个人能力组合和企业绩效指标,证明了创业能力组合会影响组织绩效。

创业者能力是创业成功的有力保障。创业者在新创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创业、技术和管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关系到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的能力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了决定了新创企业能否最终获得成功。并且企业规模越小,企业对创业者能力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苗青等,2003 )[4]。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 创业者能力与新创企业绩效正相关

2、创业者能力与融资方式

创业者能力是获取和使用资本的保证,新创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创业资本。

①创业者能力与权益融资

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会投入了资本作为新创企业的初始资本,创业者的出资额在新创企业股权结构中所占有的比例越大,创业者在企业成功后所获得的剩余收益也就越高。创业者的自有出资数量也是外部投资者衡量新创企业价值的标准,创业者出资越少,外部投资者就越不愿意对其进行投资。如果创业者有能力发现一个有利可图的创业机会,那么他更愿意进行较高自有出资,并会对外部投资者进行限制。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2a 创业者能力与内部权益融资正相关

H2b 创业者能力与外部权益融资负相关

②创业者能力与负债融资

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企业适度负债是其保持不断发展的条件。负债融资是固定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付息、拥有税盾和财务杠杆效应的融资方式,但它也具有财务风险。

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创业者能力越高,他们就越乐意对新创企业进行投资。创业者的战略能力能使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率,专业技能和知识能使其发现和利用潜在的商业机会,合作能力能使其与投资方保持良好关系,这些能力使外部投资者更愿意对其投资。同时,创业者对创业计划和组织领导力越自信,就越愿意选择负债融资。因为创业者相信自己能够很好地利用负债融资,实现对资本风险、收益的安排。

基于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3 创业者能力与负债融资正相关

3、融资方式与新创企业绩效

新创企业取得良好绩效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新创企业绩效与资本约束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因此,融资方式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①权益融资与新创企业绩效

一般而言,创业者自有出资比例越大,就越能够减低成本,使个人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增加企业绩效。在权益融资环境下,创业者更关注用财务绩效衡量的短期目标,因此权益融资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另外,外部权益投资者通常不仅向新创企业投入资金,也会针对企业运营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意见,他们愿意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的问题以获得更好的创业绩效。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4a 内部权益融资与新创企业绩效正相关

H4b 外部权益融资与新创企业绩效正相关

第2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决策层不仅要从宏观上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合,还要能够根据筛选的信息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除此之外,领导层要在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对过去的盈利模式进行观察和总结,在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更长久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企业决策信息盈利模式创新

一、企业决策信息的概述

1.企业决策信息的获取

决策信息是指能够对决策的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种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怎样选取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企业决策信息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路径:

第一种是从竞争对手的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但是此种方式必须保证是在合法的方式下进行的,可以是从竞争对手的雇员那里获取的,可以是从与竞争对手有某种业务往来的人手里获取的,可以是从竞争对手刊登的文章、出版物或者采访视频中获取的,也可以是从竞争对手最近的发展走势和活动动向中总结得出的。竞争不代表完全的对立,竞争反而是激励自己的不断进步的源泉。

第二种是从市场的信息化浪潮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是经过直接的市场调查获取的,可以是研究市场的近期走势和发展势头所探讨出来的,也可以是从企业所对的直接销售商或者批发商那里获取的信息,总之获取的手段要合理合法。

此外,在决策信息的收集过程中注意所收集的信息必须是与企业的经营相一致的,有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实效性,信息越新,信息的价值就越大。信息获取的渠道要是正当的,非正规渠道往往会导致大量的虚假信息泛滥,而假信息又只会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系统的来说就是及时、准确、全面、使用的信息是决策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2.企业决策信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这个信息化的浪潮中,信息化是企业把握市场的发展形势和总体走向的重要措施,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改革开放为企业创造了发展的条件,给了企业做大、做强的“骨骼”,那么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赋予了企业做活的神经和灵魂。企业的领导层在对市场上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合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决策信息,其是企业的重要信息资源。企业的决策信息通常是综合国内外信息的基础上经过仔细的筛选产生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是企业制定正确决策的依据,是企业谋求长久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保证。

二、企业的盈利模式及其创新管理

1.企业的盈利模式

企业进行经营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其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经营所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获取利润的方式或者方式,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将其固化为了一种比较稳定成型的范式。企业的盈利模式包括反映商务活动和业务活动内容的六个要素,其分别是利润来源、利润项目、利润杠杆、保利策略、利润组织和企业文化,这六要素通过有效的结合促成了一个企业发展过程有的盈利模式。

2.盈利模式的创新管理

盈利模式的创新管理是指针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因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企业要从其中捕捉有效的信息,趋利避害的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管理。首先,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主营商品和扩张延展

毗邻业务。其次,企业要学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拓展盈利规模和时空范围。多元化经营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将企业的风险分在不同的领域,降低企业的风险值;能够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加企业的盈利值;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通常会对企业提出一定的要求,无形中也激励了企业为之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最后,帮助企业进行适时的业务转型,帮助企业躲过经营的疲惫期。任何产品和技术经营到一定的周期和时间就会进入一个疲惫期,上升和盈利的空间不大,此时企业要么对其进行技术、质量等全方位的革新,要么往相关的产业或者领域进行有效的转型。通常第一种情况改革的力度大、资金投入多,实践的可能性较低,所以第二种情况不失为最佳的一项选择。

三、决策信息与盈利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1.企业盈利模式的选择必须以决策信息为依据

企业盈利模式中的商务活动和业务活动是其重要的内容,商务活动涉及企业对于交易过程中的环境、对象、方式、规模、渠道等的选择和运行,涉及一定时空结构下以上各种要素之间的构成及相互关系;业务关系涉及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它们包含的要素和环节比较多。企业的决策信息是这对其相关要素和环节的信息整合的基础上经过仔细的筛选确定下来的,其为企业盈利模式的确定和执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2.盈利模式的创新依赖于决策信息的精准定位

决策信息在对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形成有效的集成定位,打通企业在市场商务、经营业务、产品品牌等方面和环节的关键信息,有效的协调企业现有和将来所有的各类业务及员工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分配,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的一种动态的创新管理。这种对于传统核心业务的颠覆和改变,使企业的利润来源、利润项目和保利策略等方面都获得了根本性的创新,使企业在有效信息资源的指引之下获得了又一次的重生或者新生。

小结:对信息泛滥的时代,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在各种信息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形成有效的决策信息,推动企业盈利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平.浅论企业决策与信息支持.科技广场.2012.9(3):164-165.

第3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企业财务管理 创新

当前我国处于信息化的大环境,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改革契机,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亟需进行财务管理创新以应对新的挑战。

一、网络时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日渐成熟,包括相关防火墙技术和安全机制保证网络安全、大型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基于Internet的服务器、以及全局数据模型等。这些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企业管理带来了便利和高效率,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运用在企业预测、分析、检验领域的数据仓库技术,由于对MIS、DM和OLAP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出能够使过程一体化进行的技术。另外,随着包括CGI等接口技术的发展成熟,使WEB能够实现与数据库进行动态化的适时联接。

其次,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创新提供契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做后盾,而企业经营模式则由于市场需求的不同而进行改革与创新。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随之而来的市场需求转变使企业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电子商务转变,目前可以看到包括苏宁、国美等大型实体企业正在将线下商品搬到线上,开拓网络市场。这样的大环境使企业营运模式转变的同时,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调整,使财务管理进行网络化创新从而与企业业务进行融合,达到高效率的资金运作从而为企业向电子商务的顺利转型做好基础。

(二)传统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首先在管理机制层面,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分支机构的控制能力较弱,阻碍了企业进行高效率的资源整合,难以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另外,传统上财务管理中主要是指内部的资金投资筹资运营的管理,没有考虑到关注企业之外的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对外界环境反应的灵敏度。在资金的处理方面,传统财务管理无法与电子支付、电子票据等新兴的网络支付模式达到融合运作。

其次在信息处理层面,对于信息化时代大量信息的冲击,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在进行信息处理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在企业运营中属于独立的单元,不能与其他系统包括业务系统进行有效协整,这将导致财务管理系统对业务信息的处理迟缓,阻碍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另外,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较难,资金使用成本高,效率低,大部分财务信息对于企业运营没有价值,资金浪费严重。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财务管理创新对策

(一)加强财务人员网络技能培训

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进行改革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同样应该首先重视对人力资源网络技能的开发。人力资源的网络技能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应该塑造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和理论基础,强调效率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创新如何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标。同时向员工普及网络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包括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过程中使用的ERP等信息系统运作机理,以及信息系统如何达到高效率运作。其次应注重培训员工的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大型数据库的使用,包括海量信息的输入、编辑、存储等技术应该达到熟练掌握。

(二)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集中式财务管理系统

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其对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和对分支机构财务信息协调能力较弱的弊端,阻碍了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反应、即时整合资源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的网络化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结合日渐成熟的计算机技术,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发集中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内部资源整合。根据财务管理的主要业务内容,集中式的财务管理系统应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财务决策和控制三个层面,这将企业财务管理的核算、控制、决策融为一体,有助于企业财务资源的协调和控制,对于企业进行资金的筹集、投资、资金运营等业务,提供了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是指企业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与控制过程,目的是使企业资金损失降到尽可能小的范围,为企业理财提供保障。在当前网络化信息时代,数据库容易被攻击,企业财务管理时刻面临较大风险,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构建财务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应该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检测和分析,同时设定预警指标和敏感性指数,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有预见性,从而将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第4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资源不断进行交流、互动,根据外部流入知识的作用机制,可以将流入企业的知识划分为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两种类型,其中,企业技术知识流入主要是指与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流程设计等相关的知识进人企业的过程,张景安将流入企业中的技术知识定义为能够为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提供与技术相关状态与变化的知识,具体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或诀窍、硬件设备及使用以及产品技术条件等方面的知识,企业市场知识流入主要是指关于市场产品流行趋势、消费者需求偏好变化以及竞争对手产品经营策略等知识的获取和利用过程,高效率的市场知识流入能够提升企业洞悉市场产品流行趋势、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以及评估竞争对手未来发展策略的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创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中,随着企业市场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倡导时尚、新潮流的企业营销创意研究逐渐兴起,并成为企业市场营销实践关注的焦点之一,管理学者们逐渐将创意的理念引入企业创新实践研究中。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企业创新实践过程持续、深入、系统的分析与解构,引发了学者们对于企业创意与创新之间相容性问题的重视,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Amabile等指出,企业创意是企业形成生产经营活动新思维、新想法的能力。企业产品若要获得市场认可,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前提是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市场洞察能力和领先的产品设计理念,良好的创意意味着企业获得了可靠的市场信息与资讯、具备了明晰的产品研发与设计理念以及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产品研发与销售决策模式,基于企业市场营销的视角,Im和Workmant将企业创意分为产品创意和营销创意两种类型,其中,产品创意是指实现产品在外形、功能及品质上的新奇性、独特性及其所能带给消费者的感受程度;营销创意是指企业通过拓展特殊的销售渠道和特色营销方案,将新产品的创新与独特性展现给消费者,获得消费者认可和青睐的程度。

1 研究假设

1.1知识流入与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只有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知识整合、利用能力,才能够对外部流入的知识进行充分消化、吸收,并与企业已有的知识进行融合与创新,形成新知识,促进企业创新成功,随着企业间合作联盟的持续发展,拥有深厚知识累积经验的企业,将更能够充分利用从这种联盟方式获得的知识从事创新活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当然,这种跨越联盟或产业界线的外部知识流入对于企业整合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组织通过持续地获取外部知识能够降低组织内部知识的转移成本、提升知识转移效率以及增加知识资产的累积效应等,在技术复杂度相对较高的产业(IT、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等)中,企业整合不同产业领域技术知识的能力越强,其对产品创新绩效的贡献就越大,另外,作为产品最终持有者的消费者,其对于企业创新成功与否最有发言权,企业拥有丰富的消费者信息资源,将有助于企业洞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切实降低企业新产品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市场定位失误,缩短产品创新周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组织学习经验曲线效应也表明,流入企业中的市场知识越多,企业内部关于市场发展前景越容易形成统一意见,在企业创新战略决策方面也越容易达成共识,此外,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也逐渐引起同行企业的普遍关注,拥有竞争对手所掌握的市场知识,就意味着企业可以精确地掌握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和竞争态势,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战略调整,提升创新绩效,随着外部市场趋势的变化,企业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总结,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进行功能改进或完善,保持企业创新绩效在较高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 企业知识流入将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1.2知识流入与企业创意

现代市场条件下,知识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扩充了知识存量,而且使得知识专用性更加明显,流入企业中的知识往往具有专用性的特点,虽然在不同领域间进行转移较为困难,但在其专属领域里却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Weisberg认为,流入企业中的知识与企业创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在企业中的知识存量适中时,企业能够获得创意绩效的极大产出,而相关后续研究也表明,企业中最佳知识存量就是技术知识发挥最大效用时的知识存量,企业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其需要某一特定领域中相关知识的长期积累,尤其是员工技术知识的积累非常关键,在企业创意形成过程中,技术知识是突破创意“瓶颈”和拓展创意延伸渠道的主要推动力量,Wynder指出,企业外部知识流入主要通过员工招聘进入企业,知识在企业创意中发挥作用也主要通过员工的创造性灵感体现出来,此外,内外部知识间的互补性与协调性,又将促进企业员工在创意形成过程中不断加强团队学习与合作。

在企业产品营销活动中,产品市场空间、企业与外部行为主体间关系品质以及产品供应链发展态势是构建企业营销核心流程的3个维度,Hanavanich等认为,产品开发管理、外部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需要通过组织在市场上的表现反映,其中产品市场占有率是最能够反映企业创新绩效的指标之一,企业外部知识流入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之中,而外部知识流入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观点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证实,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企业大多数产品创新成功都以企业富有创意的产品设计理念与计划方案为基础,Wyn-der在其研究中明确指出,外部知识流入首先引发企业形成新的创意,其次才通过企业创意的引导和规制作用间接提升企业创新成功率,一般来说 ,企业外部知识流入较多,知识储备较丰富的企业,往往在回应市场产品发展趋势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转变方面更为迅速和敏捷,更能依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偏好进行企业创意活动,由此,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

H2 企业知识流入对于企业创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1.3企业创意与企业创新绩效

从当前学者关于企业创意的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基于产品研发创意还是市场营销创意,企业创意对于企业创新成功的作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拥有较高的产品研发创意绩效,意味着企业对于外部市场发展趋势的把握、产品设计理念的构建均形成了自身独特且较为完备的计划方案,为企业新产品创造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而完善的市场营销创意则能够提升企业产品销售计划的成功率,将产品具备的新功能和新特性很好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众多有关新产品创新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也表明,良好的企业创意能够促进企业在产品功能新颖性和独特性方面实现较大提升,进而增强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Song和Montoya-Weiss认为,一家富有创意的企业往往能够捕捉到外部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商机,并能够迅速提出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创意和市场销售创意,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进而增加企业创新绩效,由此,我们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

H3 企业创意对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基于上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研究提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研究样本

以2007-2008年度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的通信电子企业为调查对象,在广东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处、政策法规处的大力协助下,我们获得了2714份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764份申报广东省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名称、注册性质、企业地址、邮政编码等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上述样本分两批进行抽样调查,每批分别抽取500家企业,本次数据收集活动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271份,回收率为33.88%,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回收率为26.63%,之所以问卷回收率较低是因为调研对象对于本问卷中的企业创意内涵把握不是很清楚,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

2.2样本统计性描述

我们采用频数分配方法对样本的基本特性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与同行相比的规模和研发投入,企业规模方面,在所有调研企业中,与同行相比属于大规模的企业有45家,占样本总数的21.1%;与同行相比属于中等规模的企业有121家,占样本总数56.8%,与同行相比属于小规模企业的有47家,占样本总数的22.1%,研发投入方面,在所有调研企业中,近3年新产品研发费用占公司营业额0~6.9%之间的企业有79家,占样本总数的37.1%;近3年新产品研发费用占公司营业额6.9%以上的企业有124家,占样本总数的58.2%;未填答的为10家,占样本总数的4.7%。

2.3信度与效度分析

知识流入方面的问题条目主要参考了Miller、刘帮成等的研究成果;企业创意方面的问题条目主要参考了Im和Workman、Amabile、陈艺超等的研究成果;创新绩效方面的问题条目主要参考了Atuahene-Gima、刘宇等的研究成果。

关于量表信度的分析,根据项目相关度分析,剔除项目相关度小于0.4的问题条目,对具有相似性的指标进行了净化,利用Cronbach's α系数对问卷的整体信度进行检验,一般而言,Cronbach's α系数在0.6以上即可接受,0.7以上为较高信度,大于0.8则表示信度非常好,在量表的效度分析中,内容效度与构造效度是反映量表效度的两个重要方面,由于本文的量表是在参考以往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且问题条目设计过程中大量参考了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因此,我们将主要对问卷的构造效度进行分析,根据主流的量表构造效度分析方法,利用KMO样本测度和因子载荷量来检验量表的构造效度,本文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测量结果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发现,本研究测量量表的问题条目相关度均大于0.4,且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6,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而KMO样本测度值均在0.7以上,且因子载荷量的比例也都在50%以上,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 研究结果

3.1整体模型分析

在实证检验中,我们首先构建了直接影响模型(Model 1)来检验企业知识流入和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然后构建了中间变量模型(Model 2)来检验企业创意在知识流入和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后在中间变量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企业规模(Model 3)与研发投入(Model 4)对三者关系的影响,图2是未加控制变量的中间变量模型的分析结果。

3.2控制变量的影响

在企业创新实践过程中,企业规模大小是影响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企业研发投入对于企业创意形成、企业创意付诸创新活动等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数据搜集实际以企业规模和企业研发投入作为控制变量来进一步分析知识流入、企业创意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当前理论界关于企业规模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划分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中企业规模的大小是依据调研对象对于自己所在企业与同行企业相比较来判断的,将样本企业划分为大规模企业、中等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3种类型,而关于研发投入的划分标准,我们在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时发现,以研发投入为6.9%作为界线进行分组获得的两组数据较为均衡,因此,在研发投入控制变量分析中,我们将样本企业划分为研发投入为0~6.9%和6.9%以上两种类型,然后对上文的理论模型进行再一次验证,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发现上述实证模型的结果在不同规模和不同研发投入的企业模型中有极大的不同。

从表2可以看到,拟合指标中x2/df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1.78(Model 1)和2.46(Model 4),处于1~3之间,达到理想水平;GFI的最小值为0.888(Model 2),接近0.9的最低理想水平;CFI的最小值为0.931(Model 2),高于0.9的最低理想水平;TLI的最小值为0.903(Model 2),高于0.9的最低理想水平;RMSEA最大值为0.059(Model 1),小于理想水平0.08,最小值为0.041,大于理想水平0.01;因此,推测本研究所有模型的拟合指标都达到了理想水平,可以用来检验各模型中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系。

在Model 1中,知识流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53,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H1成立,在Model 2中,知识流入对于企业创新绩效与企业创意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1和0.41,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01,并且企业创意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38,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创意在知识流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产生部分中介作用,而在Model 3中,我们发现小规模企业中企业创意并不在外部知识流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产生中介作用,同样在Model 4中,企业研发投入少则企业创意在外部知识流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没有中介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知识流入对于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企业创新实践来说,关键是流入企业的知识要能够切实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高效展开,这一发现揭示了致力于提升创新能力的企业应该将知识管理的战略重心从知识获取成本控制、知识获取渠道拓展等转移到有针对性地获取、吸收有利于企业产品创新与市场潜力挖掘等方面的外部知识上来。

第5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 关系

当今的高新技术应用提高了各产业技术之间的互相依赖性,要求处于不同技术层和不同产业的企业,以某种形式联合起来,突破专业技术的限制,互为技术来源和技术应用对象,共同协作,形成适应技术综合发展的再生存体系,这就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从而又使高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的概述

一个产业在特定的区域内集聚,直至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是一个在人为、历史与偶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个过程实质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随机性。

从马歇尔开始,产业集聚(Industrialcluster)的类似形式就得到了经济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工具对产业集聚这一现象作出了不同的定义,在其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概念。文献中流行着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Industrialeluster)、新产业区(Neo-Industrial District)、产业簇群(Industrialcomplex)、聚集经济(Aggegation Eonomies)等概念。

马歇尔认为,如果一个大企业附近集聚了很多中小企业,则这一区域就可以称为“产业区”。在当时产业区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农业区而言的,基本上是工业区的概念,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韦伯是最早提出聚集经济概念的学者。聚集经济的概念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或是产业的生产活动,或是贸易与商业的交易活动,或是其他与经济行为有关的生产性活动(劳动力聚集)和非生产性活动,在区域上具有比较明显的集中倾向,并呈现出一种地理性聚集的经济状态。

与聚集经济相联系的还有产业综合体这一概念,它是由美国区域科学家艾萨德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在艾萨德看来,产业综合体可以看成是特定区位上的一组经济活动,由于这些活动相互之间存在着技术、生产和分配等方面的产业联系,所以可以带来一些经济上的节约。

意大利社会学家贝卡蒂尼(Becattini)1978首次提出“新产业区”的概念,他认为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区域上形成的社会区域生产综合体。还有很多学者对新产业区进行了界定,如Piore和Sabel(1984)将新产业区看作是高度柔性专业化的区域,Scott(1992)则将新产业区定义为基于合理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商在地域上集结成网,并与本地劳动力市场紧密相连的产业组织在地域空间的表现形式。虽然新产业区的界定还不统一,但“柔性专业化”(flexiblespecialization)、“创新性”、本地网络的“嵌入性”或“根植性”(embededness)等是其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的概念来自于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在他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将“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现象称之为“产业集(簇)群”。同以往的相关概念相比,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本区域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而且还是区域各机构间,包括企业、政府、同业公会、咨询机构等其他辅助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益关系,还包括信任、合作等其他社会性联系。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是指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特定产业的企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或其他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柔性集聚,并形成区内企业之间柔性专业化分工、结成紧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空间产业组织体系。

二、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分析

1、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结构

企业关系是多层次的,它们把活动联结在一起,使行为者相结合并形成资源纽带。这种多层次性既反映在企业内,又是网络的基本特征。关系契约使两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行为者之网,而网络中的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由各结点连接起来的网络路线就是个体间信息与资源交换的渠道,当不同的主体(结点)在网络中处于不同位置时,便拥有对网络中信息与资源的不同控制力。在产业集群中,网络密度、网络联系强度以及网络关系等决定了网络对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网络密度描述了网络内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占到可能联系数量的比例。Coleman(1990)认为,高密度网络会产生大量的企业间联系,网络内信息和资源将更快速地流动;高密度的网络更容易发展出相互信任关系、共享准则,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按照Coleman的观点,网络越紧密,成员之间联系的通道就越多,既有直接的联系,也有间接的联系,有利于信息、知识等要素的流通。网络联系强度描述了行为主体联系频率的高低和组织资源对联系承诺程度的高低。集群网络关系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是一个由各个结点(主要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客户、供应商、高校、中介机构等)组成的大系统,集群中企业通过与网络结点间的往来与联系,提供诸如隐性知识、创新资金、流动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对技术创新影响重大。

集群网络密度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集群网络强度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集群网络中企业与网络成员的关系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创新网络结构能够促进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保持产业集群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在集群内高速扩散。

2、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倡导者”

产业集群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往往易陷入“囚徒困境”的被动局面,原因包括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不足以承担研发工作、研发的风险太大、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经济外在性、产权保护程度不高和理性经济人固有的“搭便车”思想等。在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的外部力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也就是说,地方政府除了鼓励社会自主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从而使政府间接进入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研发服务的研发机构日益成熟,政府也要在适当的时候逐步退出,使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政策逐步消失。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只有产业化的知识或技术成果才会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才有经济价值。因此,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必须引入技术维度,并且通过对技术成因的分析,揭示产业集群的本质,认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1、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重要性

(1)技术创新促使新的产业集群的产生。由于技术创新的种类与功能不同,不同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与能力也就不同,从而使技术创新的速率和强度在不同产业中不尽相同,进而又使生产率增长的速率和结果不尽相同。重大技术创新导致区域主导产业出现,当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突破式技术创新逐渐被改良的技术创新所代替,使生产率的提高与成本的减低逐渐趋缓,一旦新的主导产业确立,某些改良技术很快地被大量的转移式技术创新取代,进而促进社会经济较长时间保持繁荣。此后,将进入下一个周期的技术创新,新的主导产业将出现,新的产业集群代替原有的产业集群,这样产业结构就不断变动更新了。外在的表现为产业结构与经济过程的短、中、长周期的变动,使内在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生产得以更新。

(2)技术进步促成同质企业趋于集中。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扩散必然会吸引同质企业向技术的扩散源集中。技术与分工互为促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致大规模的定制生产,而这种生产是通过具有同源技术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的,因此就要求同质企业处于集中状态。

(3)产业技术链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产业技术链

(Technological Chain of Industry)是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在技术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的一种技术链条。在一条产业技术链上,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之间在技术上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产业之间连接性的内在根源之一在于产业系统的技术关联制约并决定了产业之间的关联。产业系统的技术链像一条‘肋骨’,将生产过程中的有关企业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进而突破了严格的产业边界,把整个经济系统有机地统合起来”。

产业集群是产业技术链的空间集聚现象。由于产业集群是具有一定联系的企业集聚而成,而在这些联系中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技术上的关联,即产业技术链将众多拥有同源技术的企业集聚在某一区域,因此每一个产业集群都至少具有一条或一部分产业技术链,产业技术链就像骨骼一样支撑着整个产业集群,它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从理论上说,以一条产业技术链为基础,就可以形成产业集群,而事实上,更多的现实的产业集群则是以技术网络为基础的。

(4)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即使同一类型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从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互补融合的物质基础,也没有哪个企业能在所有的技术创新资源中都拥有绝对优势。创新资源的竞争在相当长时期内决定这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能有效地缩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中的缺口,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5)技术产业化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相反的是,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的发生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中,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技术创新过程就是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技术的产业化驱动着产业集群的形成。

2、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创新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特别是邻近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信任,以及邻近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产业创新。

(1)产业集群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亲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使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知识更容易扩散。

(2)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就近寻找交易对象,就近取得原材料、中间品供应,比较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员工,减少了运输费用等交易成本。这使得它与其他地方相比,进入障碍更低。这样,依附、承载于经济组织、经济活动中的技术创新,就因企业产生、运行的低成本、便利性而有了频繁产生的现实可能性。

(3)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栖息地”。产业集群也使供应商、人才、专业化信息、辅助设施等资源高度密集于一个地方,从而使得技术创新相关的资源获取成本大大降低,使人们开展技术创新变得容易方便,区域内技术创新总的成本也降低了。这是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卓有成效运行的标志。在技术、产业创新密集的区域,同行多、讨论多、离高校近、人才聚集,并有领先用户,有一些敢于用新产品、愿意用新产品的用户,他们可以很好地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区内供应商、合伙者多,建立新企业的成本低;区内同行竞争激烈,从而有助于激发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毛加强、崔敏:创新网络下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0(3).

[2] 佘时飞: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

[3] 谯薇、宗文哲: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4(3).

[4] 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 远德玉:产业技术界说[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第6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1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不足之处

1.1管理理念落后,经济管理模式单一

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我国大部分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还沿用着传统管理理念。在管理模式上部分企业仍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企业生产以高能耗、高污染、高工作强度为代价,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缺少不断进行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往往是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加大资源投入等方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单位产值不高,产出效率低下,对能源依赖程度过高,对生态环境破坏过大。随着能源价格和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国家对环保问题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这类企业往往难以继续生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1.2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时存在,很多企业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长期的管理中却忽视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另外,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以传统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从根本上没有做出更大的改变,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也相对较多。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就没有经过多方的思考,在实施的过程中,使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经济管理模式也没有得到创新。

1.3企业组织灵活性不达标

由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企业组织工作需要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另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十分完善,企业应该重视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工作,提升组织的科学性,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下出现的严重问题,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1.4人员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薄弱

首先,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我国多数企业是依靠某种资源优势或技术优势成立和发展起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可能是这种资源或技术相关领域的专家,但大多数企业高层管理并没有接受过企业经济管理管理方面的系统化教育和培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管理可能并不熟悉;其次,中层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具体运营工作更多是由中层管理人员负责,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目前情况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中层管理人员缺失的问题。

2提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

2.1树立现代化管理观念,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

企业领导者要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树立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观念。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从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加强企业员工工作责任感、凝聚企业员工集体归属感、实现企业员工个人成就感四个方面着手,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企业目标等因素,创建适应市场化竞争的企业文化,实现组织结构科学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团队专业化。积极应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大力引进外部专业经济管理人员为本企业效力,降低企业发展对创始人的依赖程度,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企业抗压能力。同时,企业管理要从过去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现代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深入分析生产经营活动中各活动和环节之间的内部联系,优化产品生产流程,减少不必要生产活动和环节,加强产品研发投入,革新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降低对自然能源和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强化环保观念,增强企业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2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

企业领导层要深化企业组织结构改革,建立与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相符合的组织机构。具体而言,企业管理者应当从企业组织建设的要素出发,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总体策划企业各阶段发展目标和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途径,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类型选择与其适应的组织职能结构,保持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协调,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从而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企业文化类型选择相适应的企业管理风格,完善企业组织建设。同时,加强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控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科学设置企业岗位,合理安排人员,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具体职责,细化日常经营活动流程,增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2.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首先,应当树立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积极引入经理制,通过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招纳外部专业经济管理人员为本企业效力;其次,加强对现有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举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学习班,鼓励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相关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三,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精神境界,降低企业对经济管理人员的监督和激励成本;最后,提高基层员工素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从以人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出发,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管理,深入分析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加强人才招聘与录用工作,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完善企业员工薪酬福利和激励体制,加强企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保留企业优秀员工,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2.4加强绩效考核,强化日常工作执行

企业目标能否实现最关键因素是企业战略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日常生产活动的具体执行都需要企业员工身体力行,企业应当加强对生产经营中各项工作实际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结合各方面需求,比如员工需求以及企业需求等,并综合考虑内部生产经营环境与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监督和考核机制,将绩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针对外聘经济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要从其特殊性出发,一方面需要考虑加强其绩效考核工作所需要的额外监督成本和激励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加强其绩效考核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的具体情况,衡量利弊,将监督成本、激励成本、管理人员偏离企业目标所带来损失三者之和降到最低限度,在强化日常工作执行的同时控制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济效益。

2.3路基路面压实施工中应注意压实机械设备

不同的压实机械设备对路面路基进行压实,则会产生不同的压实状态,本身重力负荷大的机械设备进行压实时,就会使路面路基的压实度变大。本身重力负荷较小的机械设备就会使得路面路基的压实度较小。所以选择压实机械设备时,必须根据实际状况以及需要达到的效果来选择。

3针对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提出的几点思考建议

3.1注意路面路基施工中的压实作业

对公路路面路基进行压实时,必须使碾压机械碾压长度和摊铺速度的协调统一,并且使得两者保持均匀的速度。并且碾压机碾压的长度受气温与风速的影响,相关人员必须根据当时的风速与气温来调整碾压机的碾压长度。对公路路面路基进行压实施工时,可以向碾压机的碾压轮进行泼水来避免沥青等材料与碾压机的碾压轮粘连的情况。已经经过碾压的路面,由于沥青温度较高还未凝固,就不能在公路上放置任何重力负荷大的机械设备,并且避免相关杂物散落在路面上。如果一些路面无法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则需要采用振动夯板来帮助对路基路面的压实。

3.2公路工程的路基路面压实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严密的检测

对沥青混合料路面路基进行检测时,可以利用核子密度仪法。进行测量时注意测量的厚度范围,并且针对路面的材料类型,沥青材料的路面需要采用散射法,而土基层材料的路面直接进行透射就可。进行测量时,注意选取测量的位置,并且预热测量的机器。随后用仪器测量并注意记录测量的数据结果,测量完成后,把仪器归置于保存的盒子中。另可采取灌砂法,用灌砂法来检测路面的压实质量。进行测量前,选取测量砂时,就需要注意砂的规格,进行测试时需要采取合适的下落形式。

4结语

第7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意义

我们所谓的企业财务管理的上创新是指企业在进行大量的管理经验之后,由于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以往的经验不能适应新的形式变化。财务管理的创新是一种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进行的相应的适合的变化,是对公司的竞争机制的升华,是一种质变的。这个转变的过程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虽然财务管理创新是一种十分有效,但是财务创新依然没有被很多的企业普遍的接受,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进行财务创新需要将财务管理中的各种生产的要素和管理手段进行组合优化,从而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推进企业未来的发展的。为了很多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转变过慢,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被市场淘汰。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知识化管理缺乏

知识经济的到来,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敏锐的处理接受信息能力及科学理财能力。在机构设置上,企业财务部门应是管理层次和中间管理人员少,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而我国现有大中型企业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财务机构的设置成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守旧,习惯性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知识的主动性。因此,现代财务管理中一些较为先进的方法在企业理财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运用,只是停留于形式上的模仿。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较低

财务工作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必须是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有三证,即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以及会计电算化合格证,此外,还要求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情况是,很多财务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并不是专业的财会人员,他们有的是从文职转过来的,有的则是企业其他岗位人员代为行使其职能,这些人员通常没有我们所要求的岗位“三证”,同时,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财务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都严重掌握不足。

3.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报表等的不严谨

一些企业财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重视,致使他们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粗心大意,不能以严谨端正的态度对待会计核算,另外有些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不重视,虚假的财务报表则会隐藏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财务人员的这种做法对企业的伤害是极大地,如果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即便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地进行弥补,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三、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1.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新经济是信息经济,要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及其基础建设的进程。随着现代经济的深入发展,网络与财务管理的关系还将有更长足的进步。因此,国家也应在立法上创新,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准则,规范网络会计的行为。同时企业也应强化安全意识和管理,为网络会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信息与管理很难协调。产生此种情况主要是财务信息管理软件开发力度不够,软件不符合企业需求特点,功能不够智能化、人性化。因此要加大其开发力度,加强基础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并采用现代集成技术将信息与管理整合,向更高领域发展,最大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实现数据高度共享。

2.加确立科学化的企业理财观念

企业应该确立人本化理财观念,重视人的创新智慧在现代化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重视人的核心地位和发展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管理模式的重要趋势;确立知识化的理财理念,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增长源泉,最重要的生产因素,未来的财务管理是一种知识管理,财务管理中包含的知识量决定了创新能否成功。

3.管理模式的创新

由于不同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各不相同的,不必强求一致。国家对于企业设立内部的部门机构的规定是无差性的,没有针对某个行业或某个公司。因此财务管理的创新就是需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断注人新的活力。个人以为,财务管理的创新需要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吸收和改进其它企业的先进经验。最终的目的是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管理模式。切记的是在借鉴的过程中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行为。

4.树立创新与风险管理观念

新经济时代,传统产品不断升级,新产品不断涌现,企业需要创新的源泉以永葆生机和活力。创新永无止境,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财务人员只有学会创新,才能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推进到时代的前面,才能彰显企业的优势,才能在浩瀚的经济浪潮中迎难而上,不断发展。创新观念是动力,风险观念是洞察力。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蒙受财务损失的可能性。从新时代经济的角度来看,“风险”的含义日趋复杂,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随时都会出现财务危机、财务陷阱。因此必须有效规避和控制风险,、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回报,财务人员只有树立更先进的风险观念,才能切实找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切入点。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这些问题已经被企业管理者的财务人员所重视,我们必须采取新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使得财务管理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沈亚娟.浅淡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J].知识经济,2009.

第8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

 

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制定工作计划。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对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方式加以明确,并为企业实现科学化的行政管理制定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计划。二是展开组织工作。企业行政管理的各级工作人员,需要对自身的管理内容进行明确,并且要确保工作能够畅通无阻,自上而下的顺利进行。三是对管理工作进行指挥。即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调动,这样各个部门才能按照管理的要求将各项工作做好。四是控制各项工作。企业的行政管理还能对执行各项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测,其中就包括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监督体系等。

 

二、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与企业实际不相符

 

目前在一小部分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且自身的业务能力也相对较弱,导致了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严重脱节,因而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再加上企业的行政管理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不仅导致了企业行政管理不能有效地进行,同时还损失了一定的物力和人力,从而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对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过于模仿

 

由于受到党政机关行政管理的一定影响,在行政管理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过于模仿其管理的方式,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机关作风,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按部就班、纸上谈兵以及形式主义等。这些不良习惯的出现,不仅浪费了精力和实践,还造成了行政管理工作始终是不求实际、流于表面,从而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行政管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系统性的缺乏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工作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在行政管理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有少部分企业所认为的工作重点,仅仅只是一些具体的事物。例如管理办公室、管理企业文档,或者管理后勤事务等。这些工作虽然也在行政管理工作的范围内,且需要部署和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但是这些却不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管理结构,因此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系统部署和调配。

 

(四)工作人员缺乏较强的业务素质

 

目前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缺乏较强的业务素质,这就使得企业的行政管理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原因在于,行政管理部门本身一个服务与其他部门的机构,且其内部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服务意识。另外,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想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就必须与其他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协调与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各项管理工作以及生产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

 

三、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与具体措施

 

(一)科学制定管理体制,规范管理模式

 

企业行政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科学的制定管理体制,同时规范管理的模式。在行政管理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制度是其实施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规范管理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就能各部分的任务和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同时还能让员工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而达到高效利用企业资源的目的。另外,管理体制的科学制定,还需要对奖惩制度以及激励机制进行科学的制定,并合理的评价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激发出他们参与行政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行政管理的运行能够更加的有效。

 

(二)结合企业实际,灵活开展管理工作

 

企业在创新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关键在于结合企业的管理工作的实际,防止出现一些表面工作或者形式主义。特别是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遇到不明情况或者疑难问题时,工作指挥不能随意进行。同时管理者还需对各个部门进行走访调查,并对实际工作展开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促使企业的行政管理获得更有效的创新和发展。

 

(三)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业务素质

 

企业行政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就能促使其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员工自身的业务素质也能够得到有效地增强,从而为企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增强管理意识,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企业在创新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增强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意识。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负责人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的创新作用和意义。同时要将企业的行政管理创新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用发展的眼光来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促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只有增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意识,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在实际展开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落实好行政管理的每一项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与具体措施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创新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同时对管理体制进行科学的制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才能确保企业的行政管理实现有效地创新和发展。

第9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

作者简介:王雪原(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与创新管理;焦洪波(198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资源配置与系统优化;李葳(196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摘要:在分析企业创新方案制定、创新准备与创新实施等不同创新阶段对应的资源识别与方案制定、创新资源需求确定、创新方案任务分解、资源可获渠道分析、权衡成本与风险、选择资源获取渠道、创新资源分配与资源供给风险识别及控制等资源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不同资源管理内容的矛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矛盾问题解决方法。创新资源管理矛盾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可为企业提升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与创新绩效提供有效参考与方法支持。

关键词:创新资源;创新过程;矛盾问题;解决方法; TRIZ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31;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0-0029-04

Contradiction Problems Analysis and

Solving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Based on Innovation Process

WANG Xueyuan, JIAO Hongbo, LI Wei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innovating stages such as enterprise innovating scheme design, innovating preparation, innovating implement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blem such as re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scheme design, innovation resources demand confirmation, innovation task division and resources obtaining channel analysis, cost and risk weighing and obtaining channel selection, innovatio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s supplying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and so on, this paper discovers contradiction problems of different resources managing content and then solving methods are accordingly brought forward. Innov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tradicts analysis and solving thought can offer effective references and method support to enhance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utiliz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innovation resources; innovation process; contradiction problems; solving method; TRIZ theory

1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创新资源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与保障,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Arnould指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组织中的资源[1]。Michel等认为价值创造是经济行为者通过多种资源交互产生的[2]。Lusch等进一步指出价值创造要将潜在资源转化为具体收益,资源本身并不会自然创造价值,需要组织将各种资源加以应用、整合[3]。可见,如何对企业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创新资源能够按照企业创新战略要求实现及时供给,以及根据任务性质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TRIZ是发现问题解决理论,该理论认为解决冲突是企业技术系统进化的推动力。借鉴TRIZ理论这一思想,对于实现企业创新与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索与挖掘企业创新过程中创新资源管理的矛盾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2创新过程与创新资源管理

企业创新过程一般包含创新方案制定、创新准备、创新实施3个阶段,即根据企业战略及发展现状确定其技术创新方案,根据创新任务要求完成相应准备工作,进行研发与创新活动。

21创新方案制定

Loewe等指出在开展创新活动前,可利用创新结构图明确创新所需的3个关键问题,即做什么、谁来做及怎么做[4]。戚安邦等将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分解为项目组合,并提出了项目组合的全过程集成管理实施方法[5]。综合上述研究可知,创新方案制定过程就是确定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所需资源以及细化创新任务的过程。该阶段中,企业创新资源拥有情况影响创新方案制定,因此该阶段首先应开展企业创新资源识别,确定优势、瓶颈、闲置与可用资源范畴等;其次,根据企业制定的创新战略确定不同种类创新资源的需求数量、质量等,明确各类创新资源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的程度、可获性、重要性等;最后,根据企业创新战略分解创新任务,确定创新任务的串联、并联关系。

22创新准备

Douglas指出科学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动是企业成功实现创新的关键[6]。孙杨等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资源获取的不同渠道对创新产生的影响[7]。白少布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建立了资金获取的风险预警模型[8]。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创新准备阶段重点任务在于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做好提前准备,保障创新活动各项要求能及时满足。该阶段创新资源管理体现为以下三点:首先,通过实际联系确定资源的可获渠道;其次,确定不同渠道获取相关资源的成本、风险与可靠性等;最后,针对各种资源对企业创新研发重要性及获得成本与可靠性等,确定其获取渠道或资源获取渠道的组合,以保障资源及时供给。

23创新实施

张运生指出创新系统具有技术标准化、技术模块化等本质特征[9]。叶琛基于模块化思想,对网格计算中任务分解和提交开展了研究[10]。钟昌宝等设计了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寻求最佳优化方案[11]。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创新实施阶段的重点任务在于按时完成创新任务,根据创新任务分解情况及资源获取情况,进行合理匹配。该阶段的创新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创新任务进行模块化分解,依据不同模块重要程度、串并联关系及创新资源需求情况等,设计创新资源项目分配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确定创新资源匹配的优先顺序与时间要求等;同时,通过风险预警与调控等,避免资源瓶颈影响创新进度,从而实现研发活动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确定企业创新过程与创新资源管理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3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资源管理矛盾问题分析

提前识别各种矛盾问题有利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资源供给不及时给企业创新活动带来的影响与损失。

3.1创新方案设计阶段创新资源管理的矛盾问题

311资源识别与方案制定

企业创新资源一般包含优势资源、瓶颈资源、过度利用资源及闲置资源等。优势资源与瓶颈资源是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与决定作用的资源,但两者对企业创新影响方式不同。优势资源是形成企业创新特色与核心能力的关键,是否在创新活动中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创新水平与质量,优势资源通过带动、辐射与牵引作用等,实现企业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瓶颈资源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制约作用,限制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的范畴与领域,突破瓶颈资源的限制,企业创新质量将实现大幅度提升。过度利用资源是指企业部分创新资源存在超负荷利用现象,如人力资源中掌握企业核心技术或处于主导技术研发方向的研究人员,可能受到企业战略导向作用,参与不同产品开发小组研究工作,导致其超负荷劳动。同样,企业也存在闲置资源,由于偏离企业业务主线或同类替代资源丰富等,导致资源长期无法充分利用。

针对四类资源,应充分发挥其优势,解决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但在企业创新战略方案制定时通常难以实现不同种类创新资源的协同,导致创新方案与企业拥有创新资源现状不匹配:①企业创新资源识别中仅注意到企业某种资源,忽视了其他资源,导致资源低效率使用。这种情况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关注瓶颈资源的识别与突破,忽视了冗余与闲置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关注人力资源等某类资源所处状态而忽视其他类别资源。两种情况制定的创新方案都不利于企业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②根据原有战略优势确定创新方案,导致超负荷资源进一步过度利用,闲置资源依旧闲置。③利用优势资源确定创新方案,忽视优势资源研发方面受到瓶颈资源的制约,从而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12创新资源需求情况确定

根据制定的创新方案确定企业所需资源种类、质量。创新资源包含人力、财力、信息、技术、设备等,应分别预测每种创新资源的需求情况;不同企业创新方案对创新资源质量要求也不同,人力资源包含能够理解与新技术功能及结构相关原理的人员,也包含能熟练掌握设计原则,提出创新构想并能开展技术研发的人员,可见企业创新方案应当对所需资源数量及质量结构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企业所需创新资源与拥有创新资源的缺口,为创新准备环节提供参考。

在确定创新资源需求中,通常存在创新资源需求预测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①创新资源之间存在转换关系,可以通过资金作为中间桥梁实现有效转换,但在创新资源需求确定时,通常根据各种创新资源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数量,导致资源需求的调整空间降低,难以实现预测与实际需求的良好匹配。②创新资源需求确定时注重资源数量的分析,对创新资源重要性及获取难易程度分析不足,导致同样创新资源需求满足度的创新方案实施难度不同。③确定创新资源缺口时,无法科学确定企业自身拥有的创新资源量,如将所有资源纳入计算范畴,忽视了需要储备应对风险的资源及处于占用状态的资源等,导致对所缺创新资源估计不足。④企业闲置创新资源可通过参与、合作、互换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有效资源支持,但在创新资源需求中忽视对企业闲置资源的考虑,导致资源短缺与闲置问题并存。

313创新方案任务分解

对企业创新方案进行分解,确定不同子模块的优先顺序,并对各个模块的时间要求、进度安排与模块重要性等进行分析。并行模块在时空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串行模块在时间上具有严格的顺序要求;在对创新方案进行分解时,尽量将其分解成并行模块。并行子项目任务时间要求、人员安排可相对灵活,而串行项目必须提供充分的创新资源支撑,保证其按时完成,避免影响后续研发任务开展;科学预测各个模块的完成时间,结合网络图与关键路径法等,确定项目进度安排;另外,项目进度安排仅能从时间角度确定子模块研发顺序,不同任务模块对创新方案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同,因此在兼顾项目时间安排基础上,应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子模块任务进行重点管理,提高其在创新资源分配中的优先序。

在创新任务分解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①根据时间进度安排任务,对重要任务模块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创新延迟或失败;②关注串行模块任务完成进度,忽视并行模块分析,影响创新方案实施效率。

3.2创新准备阶段创新资源管理的矛盾问题

321资源可获渠道分析

不同创新资源拥有不同获取渠道,人力资源可以是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外部引入人员、项目合作伙伴,除了这些优秀个体外,可以进一步通过不同方式获得创新团队、专家团队支撑;创新方案所用资金,可以是自有资金、引入借贷资金、合作资金、风险投资或者多种方式的组合。总之,企业创新方案所用创新资源可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科学判定其可能获取渠道,对保障企业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在分析资源可获渠道时通常存在预测渠道与实际获取渠道不匹配现象:①对于风险偏好型企业,通常将理论上创新资源的所有可获方式视为企业资源可获渠道,但受到各种条件限制,部分渠道不符合企业特征与现实要求,从而导致确定的资源可获渠道范围较实际情况相比过于乐观,反之亦然。②企业创新方案风险确定关乎企业创新决策问题,而部分企业的非科学风险分析会导致企业无法做出科学创新决策。创新资源获取风险并非各种创新资源获取风险的简单加总或乘积,不同创新资源获取渠道提供企业所需创新资源的重要程度不同、可替代程度与转化难度不同等,导致创新资源获取风险确定极为复杂,应综合项目安排、创新资源需求与供给匹配情况等设计科学的方法确定创新资源获取风险。

322权衡获取成本与风险

分析企业创新方案所需创新资源可获渠道后,应进一步权衡不同渠道获取创新资源的成本与风险,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与参考。该阶段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不同获取渠道的成本与风险不同,多数情况下创新资源获取的成本与风险无法同时实现最优。越是可靠的渠道获得资源的成本就越高,如通过一定的使用费利用外部设备检测成本低于将设备租回企业使用,也低于企业购买相应设备,但是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设备提供方比较困难;即便提前预约使用时间,也难以保障企业新技术研发时间完全按照预定时间进行,当变动出现时,仍然无法确保企业能够按时获得技术与产品检测服务。总之,在确定创新资源不同获取渠道的成本与风险时,通常面临的矛盾问题就是成本与风险无法同时实现最优。

323选择创新资源获取渠道

为避免创新资源短缺与供给不足导致研发活动延迟或研发失败等,部分企业会提前筹集多于创新方案所需的资源,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却导致成本偏高,且在研发过程难以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企业为了降低创新成本,没能提前筹集更多的创新资源,在研发中导致资源供给不足。因此在选择创新资源获取渠道时,企业通常出现两种极端选择:①创新资源获取风险过高,影响创新进度;②创新资源获取成本过高,导致资源冗余。

3.3创新实施阶段创新资源管理的矛盾问题

331创新资源的分配

在制定创新方案,并为方案实施做好准备的基础上,根据任务模块的分解情况及创新资源的筹集情况等,对创新资源进行分配,启动研发工作。由于涉及多项管理内容,如项目分解与对接问题、创新资源配置问题及资源与项目匹配问题等,该阶段创新资源管理矛盾问题较多:任务模块所需资源无法得到及时供给、任务模块之间无法有效衔接、创新资源闲置无法及时投入任务模块研发等,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问题。

332资源供给风险识别与控制

创新资源供给始终处于动态变动中,随着企业创新方案的调整以及创新资源供给源经营情况的变动等,原有的创新资源供给与需求匹配平衡状态将被打破。该阶段部分企业因过多关注现有创新资源的使用与配置,忽视创新资源来源变动,从而导致创新风险——资源供给不足,因此应当对创新资源开展动态管理,实现资源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

4创新资源管理矛盾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在分析企业创新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基础上,提出矛盾解决思路与方法,可为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提供管理决策参考。

4.1创新方案设计阶段创新资源管理方法

411创新资源识别与方案制定方法

根据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利用频度、产生价值、该类资源在企业的丰富性与获取的难易程度等设计创新资源识别指标体系,对照同行业企业以及企业前期各指标表现情况与变动情况等,确定企业的优势资源、瓶颈资源、过度利用资源与闲置资源。结合TRIZ创新思维方法中的“九屏幕法”,提出过去、当前、未来企业优势创新资源变动情况、企业创新资源子项(人、财、物、技术与信息资源等)数量、质量与发展方向以及企业从事业务范围、经营模式等战略变动情况。通过上述分析,结合战略地图方法,确定企业创新战略并设计企业创新方案,尽量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引领作用,并将闲置资源直接或通过转化纳入新创新方案应用过程,减少对过超负荷资源的利用,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协同。

412创新资源需求情况确定方法

首先,确定各种创新资源需求量的上限与下限,利于转化的资源,即通过资金可便利获取的资源,其需求量的确定区间可以适当放宽。对于重要资源、关键资源其需求量的确定区间则可相对缩窄;其次,确定创新资源满足度水平,即判定资源处于哪种状态才能进入满足需求的区间。应综合考虑创新资源供给源的数量、资源获取的成本以及创新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等。一般而言,创新资源获取容易或成本较低时,提供资源的满足度水平可以适当降低,反之亦然。再次,科学确定企业内部的可用资源,除去其他项目任务占用、处于过度利用状态的资源以及企业预留抵抗风险的资源等,确定能够投入到当前创新方案的创新资源数量、质量与结构等,尽量考虑企业闲置资源的利用问题。最后,综合创新方案所需创新资源数量上下限以及创新资源质量要求与内部可用资源分析等,确定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创新资源的情况,为后续创新准备工作提供依据。

413创新方案任务分解方法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任务分解,对重要模块进行细致分析;在考虑创新方案任务模块时间安排基础上,综合考虑任务模块在创新方案中的重要性、贡献度等,确定任务模块的优先序;对串联、并联模块进行客观、标准的任务描述,保证每个模块的研发活动都有具体参考依据与参照标准,对于比较重要的并行模块,描述可更加具体、细致,以避免产生模块对接问题。

4.2创新准备阶段创新资源管理方法

421确定资源可获渠道方法

制定企业创新资源获取表,对照各项创新资源的各种获取渠道,进行逐项分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判定每种获取渠道下创新资源获取的可能性。综合创新资源获取对象的信誉情况、提供资源的丰富程度与需求该类资源的竞争者数量等,确定该种渠道下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风险情况。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与标准,设计具体的评分规则,使风险评判更加客观。当创新资源提供者并行提供满足需要的创新资源时,即几个创新资源供给者都能提供满足企业创新方案需求的创新资源时,该种创新资源的获取风险取这些渠道供给风险最小者;对于需要几个创新资源供给者同时供给才能满足的创新资源,其供给风险为串行提供渠道的风险乘积。总之,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组合来满足企业创新方案对资源的需求,因此应通过计算创新资源供给的混合风险判定方案的整体风险,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保证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422权衡获取成本与风险方法

成本与风险都低的渠道可利用难度较大,但作为优先考虑渠道,应当在创新准备阶段提前进行寻找与挖掘。渠道选择时应在满足获取风险要求基础上优先选择单位成本稳定性高的渠道。除了考虑单一创新资源成本与风险要求,还应当对创新方案整体成本与风险进行综合考虑,保证创新资源获取满足创新方案总体要求。

423选择创新资源获取渠道方法

为避免创新资源风险过高或成本过高的问题,在选择创新资源获取渠道时应当采用如下方法:对于创新资源供给者少或对创新方案实施比较重要的关键资源,采用多种保险制度,一般选择成本较高、风险较低的渠道;对于可获性较高的一般创新资源,选择成本低、风险相对较高的渠道。通过分类处理,保障创新资源成本与风险的均衡。

4.3创新实施阶段创新资源管理方法

431创新资源分配方法

结合TRIZ理论的“组合原理”、多目标方法和运筹学思想,综合考虑方案任务模块的并联、串联关系及任务所需资源的紧急程度等,构建创新资源分配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保证创新资源分配方法的科学性;在资源分配上,采取“串行模块”优先及发展“并行模块”原则,通过加强创新实施过程监督与控制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创新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完善企业创新资源分配的相关机制,提升创新资源分配与任务模块协调能力,保障资源分配与调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32资源供给风险识别与控制方法

对重要创新资源供给渠道与供给者给予重点关注,通过建立创新资源供给者备选库与预警方案等,避免资源短缺;通过完善社会网络关系、建设信息系统等,进一步拓展创新资源供给渠道,实现创新资源供给的多元化与丰富化;探索资源有效集成方法,从加强外部合作角度,构建企业创新资源转换器,利用丰富的网络关系,将不同资源进行有效转化,避免某项资源短缺对企业创新方案实施产生影响。

5结论

本文在分析企业创新资源管理与创新过程匹配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创新资源管理中的共性矛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矛盾解决方法,具体结论如下:企业创新过程包含创新方案设计、创新准备与创新实施3个阶段,不同阶段对应的企业创新资源管理任务不同。企业创新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包含创新资源识别与方案制定、创新资源需求情况确定以及创新方案任务分解三方面管理内容;创新准备阶段主要包含分析资源可获渠道、权衡获取成本与风险以及选择创新资源获取渠道三方面内容;创新实施阶段主要包含创新资源分配、创新资源供给风险识别与控制两方面内容。不同创新资源管理内容中存在不同矛盾问题,针对各类矛盾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对提高企业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与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Arnould E J. Service-dominant Logic and Resource Theory [J].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 (1): 21-25.

[2]Michel S, Vargo S, Lusch R. Reconfiguration of the Conceptual Landscape: A Tribute to the Service Logic of Richard Norman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 152-157.

[3]Lusch R F, Vargo S L, Wessels G. Toward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Service Science: Contribution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 [J]. IBM Systems Journal, 2008, 47(1): 5-14.

[4]Loewe P, Chen G. Changing Your Company’s Approach to Innovation [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07, 35(6): 18-26.

[5]戚安邦,顾静,焦旭东.我国创新型企业面向创新战略实施的项目组合全过程集成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5):106-110.

[6]Douglas J. How to Explore for Innovation on Your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Frontier [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10, 38(1): 32-36.

[7]孙杨,许承明,夏锐.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J].金融研究,2009(9):165-174.

[8]白少布.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预警研究[J].经济经纬,2010(6):66-71.

[9]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产生机理探究[J].科学学研究,2009(6):92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