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第1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爆发。面对旷世巨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各大媒体迅速启动灾难应急机制,纷纷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重灾区进行深入报道,及时准确、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公布抗震救灾情况,正确引导了舆论导向,有效安抚了社会恐慌情绪。一直以来,由于灾难事件本身所固有的极强新闻价值与传播意义,灾难报道一直是新闻学与传播学重要的研究课题,“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后,面对如何构建完善的灾难报道传播机制,如何从传播学角度完善灾难新闻传播的理论学科体系构建以更好地本文由收集整理指导实践等一系列问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赵志立研究员和他的研究生们开始了对于灾难传播学的研究,同时编写了《灾难传播学》一书,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第一部研究灾难传播学的专著。

该书基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基本原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本世纪以来发生在国际和国内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灾难事件报道的方法、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与见解,深化和拓展了传统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该书在研究思路上采取“灾难一灾难管理一灾难传播一灾难报道”的逻辑结构,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以灾难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围绕灾难、灾难事件、灾难管理和灾难传播等基本内容进行阐释,对于灾难管理与灾难传播的联系与区别、灾难传播机理、传播方式、传播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对新闻传媒在灾难传播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详细研究。下篇主要针对灾难报道研究,从新闻传播工作的性质、功能和任务出发,研究灾难报道对象、方式、流程,分析灾难报道应掌握的基本原则、方法、策略和艺术,

转贴于

第2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1 庭审直播案件的双重选择性导致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1 从上述对我国庭审直播的案件特点的梳理,可以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国庭审直播的案件都是经过了媒体和法院这两道选择筛选后的结果。对一个案件决定是否庭审直播时,媒体会选择那些最能够引起社会轰动的、最能够吸引眼球的案件作为首选。而对于司法界,则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案情不是很复杂,道德上和法律上不会引起社会民众广泛争议的案件。那么,这样双重选择的结果“究竟有多少案件是真正具有监督价值和法律传播价值的呢”?

1.2 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庭审直播的案件范围仍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法律标准,对于什么样的案件能够进行庭审直播,什么样的案件不能够进行庭审直播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我国的司法解释赋予了高级法院决定能否庭审直播的权力,能否庭审直播完全由各地高院决定,对于驳回媒体进行庭审直播要求的情形也没有规定相应的申诉机会和构建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缺乏庭审直播案件范围的划定以及建立相关的法律规则,是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基本原因。

2 庭审直播案件范围的目前国内立法概况

1993年《法庭规则》第9条规定了严格的法庭纪律,第10条规定:“新闻记者未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1999年《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第2条详细规定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范围之外,第11条作了较宽松的规定:“依法公开审理案件,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相、摄影、转播庭审实况。”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9条确立了较宽泛的听证机制。第23条规定庭审直播的批准主体,即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后进行。

除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之外,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说“允许新闻媒体以各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但是,立法并没有对什么是“各负其责”的含义作出更加明确的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因此,我国目前对庭审直播的范围的法律规制仍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上。基本法律并没有对庭审直播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司法解释中作了简单的规定。

3 国际相关立法关于庭审直播的规定

《马德里原则》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了媒体与司法独立这两个价值的相互关系,明确了表达自由权是一个民主国家最基本权利,因此,媒体在不违反无罪推定的原则下对司法活动的报道、评论以及向公众进行传播是媒体的功能和权利。因此,表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与司法独立比较,应当优先受到尊重。在确立了这个基本原则下,该规则又明确了法律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作出对上述基本原则的限制性规定,而这种限制性的权力只能由法官享有,但是这种限制性的权力仅仅应当是在某些既定的范围之内,并且宣称这种限制性规定和命令行为本身应当受到司法审查的监督,赋予了反对这种限制性命令的主体(媒体或者其他受到影响的人)享有听证和上诉的权利。

《马德里原则》对媒体能否进行庭审直播仅有一条规定:“该基本原则并不要求庭审直播或者转播的权利,但是如果在允许庭审直播或转播的情况下,本基本原则应当得到适用。”(“The Madrid Principl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the 6th clause,submit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n consultative status,February,1994)也就是说,它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中并不包括要求庭审直播的权利,但是,也不排除允许庭审直播。

4 上述立法中都存在的问题

4.1 把能否进行庭审直播的最终决定的权利赋予法院。这也就是说,虽然新闻自由价值应当优先司法独立这一价值,但是却把能否进行庭审直播的决定权交给了法院,这无疑是媒体对司法的一种妥协的结果。

4.2各国立法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哪些案件可以或者应当进行庭审直播,而哪些案件是被排除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只是规定了应当或者可以公开审判的范围。这显然是一种漏洞。因为,如果没有具体的案件范围的划定、甚至连一个最起码的标准都没有的话,那么留下的这个空白实在是太大了。其结果是能够决定是否进行庭审直播的法院的权力几乎是没有边际的,是没有范围的,也就是不受约束的。而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侵犯新闻自由和民众的言论自由。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明确地划定具体的可以或者应当进行庭审直播的案件的范围。

5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试从法理层面上对庭审直播案件范围提出七个方面的建议:

5.1 首先在立法中要确立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言论自由价值高于司法独立的价值。

5.2 应当确立除了不能公开审判的案件之外,其他的案件都应当得到庭审直播。而可能的除外。理由应当包括:A.这种庭审直播将有可能导致媒体审判或者民众审判或者导致表演式审判。B.被告人的同意,该审判可能影响其心理,加大他本不应承担的由于受到广泛社会大众的关注所带来的压力。C.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相关权利因素的考虑。如是否应当征得证人和被害人的同意。这可能包括侵犯个人隐私、遭受打击报复等情形。D.当事人双方的和解或者第三方调解,可以不进行庭审直播。

5.3 由谁来决定能否庭审直播。从这个媒体与司法的相互关系中,司法是被监督的对象。但是,目前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都是由法院来决定是否庭审直播的,也就是说,法官具有当然的绝对的权利来审查决定媒体是否能够庭审直播。这实际上是使得被监督的对象来决定自己是否被监督。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在法庭上,法官很可能以藐视法庭或者违反法庭秩序为理由把监督人赶出法庭。这种制度设计实际上难以使得媒体知情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既然国际上都已经公认并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即新闻自由的价值更高于更优先于司法独立,那么在制度上在作上述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对新闻自由的不合理的限制。对此,可以在司法系统外引入一个第三方机构进行该事项的判断并赋予其最终作出决定的权力。当然,司法系统和媒体任何两方,如果认为该机构的决定有违公正,侵犯了自己的权利时,享有当然的申诉和相应的救济权。

5.4 在确立了由谁决定上述事项之外,立法还应当确立基本的庭审直播的程序性事项,以规范庭审直播的全部进程。应当确立庭审直播的申请程序、决定程序、实施程序、权利救济程序,还要规定各程序的相应期限。

5.5 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的价值在某些案件中可能一时难以完全得到平衡,有的案件可能出现难以判断通过直播是否一定会造成媒体审判,有的案件也难以判断能否公正司法,在新闻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有时必须相互妥协。此时,就需要引入某种制度,在不能决定能否庭审直播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某种折中的办法。即可以采取把直播转为转播的方法,把这个矛盾化解掉。即把媒介监督的权利放到庭审结束之后的某段时间,既实现了司法独立的价值,又不妨碍实现新闻自由和媒介监督权。

第3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文章标题:亚森通信品牌策划推广方案

亚森通信品牌策划推广方案

活动背景简要分析

随着网络传真机的发展,其产业链也逐步形成并完善。目前,在国内数字传真的市场也快速增长。AsiaTelecom以数字传真标准带动终端生产行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以标准催进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对于普通传真机向新型数字(网络)终端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近两年来,AsiaTelecom(亚森通信)凭借在通信及互联网领域多年的技术领先优势,引领数字传真时代变革,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数字传真产业,为客户提供数字传真产品与服务。业务范围包括电信增值业务、标准与专利许可、终端通信产品及解决方案、技术支持与服务等。

AsiaTelecom拥有世界一流的研发力量,在投入到国际化竞争的同时又脚踏实地推动民族工业进步。

在目前的情况下AsiaTelecom亚森最缺少的是什么呢?品牌的推广!AsiaTelecom要做大做强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专生产销售产品的形式,它要成长为一个数字传真技术的领头羊,龙头企业。

在当前的市场上要树立品牌的形象一是业务面广,二是频繁的在媒体以广告或新闻或活动形式曝光。但是业务面广也存在盲目扩张的风险,加之目前本行业市场的竞争激烈,要在已经成气候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确实不易,所以可以考虑做专做精和频繁曝光相结合。

现代广告中十分强调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在众多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成为品牌,不仅取决于内在质量,还取决于能否通过广告宣传及企业视觉形象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为此,需要对AsiaTelecom的品牌形象等进行全面整合并给赋予其新的内涵。

新闻传播的优势分析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重视新闻传播在市场推广及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许多企业成立了职能部门负责市场推广、媒体宣传及企业形象建设。

在整合传播时代,已经从广告单兵作战走到广告宣传与公关传播等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时代。新闻传播固然是件好事,但问题是:对于如何做好企业新闻传播,恐怕大部分人并不是很清楚。

新闻传播的五大优势

什么是企业新闻传播?企业新闻传播就是借助媒体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把企业目标信息传播出去。因为这个传播是对企业目标信息(所谓“企业目标信息”,就是企业希望传播出去的信息,是经过企业过滤的信息)的传播,因此,它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新闻。

所以说企业新闻传播是一种营销形式,是营销以新闻形式来表现。正是这个原因,企业新闻传播又被称为“新闻营销”。

那么,新闻传播对企业市场推广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传播工作?与广告相比,新闻宣传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大量的企业新闻传播实践告诉我们:和广告宣传相比,新闻传播具有5大显著优势:

第一,新闻具有及时传播特性。一个企业发生了具有对外宣传价值的重大事件,就必须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播出去,否则就失去了新闻价值。此时,只有启动新闻传播才能实现这个目的。事实也是这样,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这些重大企业事件都是通过新闻抢先出去的。

第二,新闻具有完整阐释功能。广告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以采取说理或陈述的方式来表现;但是,新闻就不一样了,它可以用文字把一件事说得明明白白,因此,新闻报道可以把企业要传达的目标信息传播得更准确、详尽。

第三,新闻传播具备危机公关职能。为什么许多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启动新闻传播?因为新闻传播具有危机公关的职能而广告不具备。20xx年11月底,创维发生“黄宏生危机”事件,第二天即召集媒体实施危机公关。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当初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媒体公关,现在的创维会是什么样子。

第四,新闻传播具有高性价比优势。为什么格兰仕很少投放广告而喜欢炒作新闻?因为和广告相比,新闻传播具有高性价比的优势。一般来说,同样版面的企业新闻传播,成本只有广告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对于那些广告预算紧张的企业,当然是非常划算的。

第五,好新闻具有二次传播特性。所谓“二次传播”,就是一个媒体首先出来之后,别的媒体纷纷转载。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我们绝对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广告因为设计得好,被别的媒体转载了,没有媒体会干这样的傻事。

可以说,新闻传播的5大优势,决定了它在市场推广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新闻传播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企业来说,它有很多信息可以传播,但是,新闻绝对不是所有信息的累积,信息的累积不是新闻。事实上,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信息需要 第一时间传播出去,有些信息没有时间的要求;有些信息对企业的价值大,有些信息对企业的价值小。新闻传播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分出轻重缓急,然后依据信息由重到轻的顺序进行释放。

对于深层信息的发掘,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深层信息往往像冰山一样隐藏在表层信息的下面,一般人发现不了。而恰恰就是这些深层信息,才最具有传播价值,成功的新闻传播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一般思维,发掘出有价值的传播点来。

那么,企业新闻传播有什么基本原则必须借鉴呢?

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坚持企业新闻传播“五项基本原则”是必要的:

原则一:新闻的谋划原则。出色的新闻传播绝对不是信息的随手拈来,而是系统而周密地谋划的结果。因此,在新闻传播启动之前,开展系统的谋划是有必要的。

原则二:企业和媒体的利益均衡原则。企业利益和媒体利益往往并不一致,企业想宣传这样的信息,但是媒体认为那并没有价值;有时候,媒体希望传播的信息,又不是企业想要的。因此,在企业利益和媒体利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找到媒体和企业共同的话题和诉求点,是企业新闻传播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则三:事件优先传播原则。大量的事实证明,事件最具有传播力,因此,“事件营销”被称为企业新闻传播第一利器。在没有事件的情况下,如何制造新闻事件,并借助这个新闻事件进行传播,对企业新闻传播人和公关公司,都是一个严峻考验。

原则四:契合热点事件传播原则。利用热点事件开展借势传播,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策略,巧妙借势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最近一段时期,消费者普遍对企业的售后服务表示不满,这个时候,企业就可以顺势推出企业服务措施并予以传播。

原则五:与广告协同原则。“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论断告诉我们,新闻公关对于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凭新闻传播单打独斗就能建立企业品牌形象。新闻传播和广告投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没有新闻就制造事件,没有事件就制造概念。事实证明,将这一策划应用在企业新闻传播上是非常有效的。所以AsiaTelecom不管在产品促销或是人员变动,门市搬迁,销量上涨,业绩看好等方面都可以大炒特炒。赵蔚出演小燕子出了名,可随之而来的什么傍大款、打人、穿日本国旗什么的出了很多被媒体炒作的新闻,而事实情况是她照样越来越红。所以AsiaTelecom要广泛在媒体上曝光。

宣传素求重点分析

大众媒体类:主要是产品形象素求。大众媒体主要由电视媒体,有声媒体(广播)、平面媒体(报纸)、户外媒体(路牌)和流动媒体(车体)组成。大众媒体的特点就是宣传面积广阔,几乎所有的人群都是大众媒体的辐射范围,凡是有媒体的地方,产品的宣传都能到位;大众媒体的时效性强,今天确定的事情,明天就可以在大众媒体上看到。但大众媒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有效达到率低,以报纸为例,48个版的报纸每天都换内容,如果我们的宣传版位不是很突出,相当一部分的读者就看不到,那该份报纸的宣传费用就损失了,电视媒体也一样,正好宣传播放的时候,属于上班族的工作时间,属于公务人员的休息时间,那我们对于行业的素求有一半就浪费了。同时,价格高是大众媒体的另一个局限,受发行量、覆盖面等因素的影响,大众媒体的价格普遍较高,让很多品牌望而却步。综合来讲,具体产品销售政策,促销活动等不适合在大众媒体上公布,尤其是数字传真机这样的非大众消费类产品。

专业媒体类:主要是产品和新闻素求。专业媒体目前主要存在平面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两种。专业媒体的优势在于可以覆盖很大面积的有效人群,杂志类覆盖全部专业行业销售群体,报纸类除了在行业内发行之外,还在终端消费者群体中发行,广告业有句惯用的话:我有一半的广告费是浪费的,但不知道是那一半。在专业媒体上宣传,基本不存在“浪费一半”的说法。专业每天的优势在于可以刊登长篇幅的文字,公司动态、产品信息、评测报告、试用手记、促销活动、渠道政策、产品价格等等,都可以在专业刊登公布,同是专业媒体还有一定的时效性,一般专业媒体的出版都是以周为单位的,也就是说,一个产品的信息可以在市场和消费者群体中流通至少7天,该媒体的最短历史使命才告终,这也是专业媒体相对与大众媒体的另外一个优势,信息保存率高。专业媒体的发行一般采用免费赠阅(主要是针对行业销售群体)和与母报配套销售发行(地方版和全国版或者其他全国统一销售的报纸)两种模式,行业内的读者自然关心近期的市场动态,而其他读者对自己购买的读物多少总要翻阅,这样的话,专业媒体的有效发行就有保证了。专业媒体的缺点在于覆盖面积小,但这也正是产品和新闻素求选取专业媒体的最主要原因。

活动类:AsiaTelecom新品的素求:活动的最终素求点肯定是渠道商、消费者和行业客户,但活动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重点都在产品,就目前的活动而言,产品大多以降价、送礼品、抽奖等活动进行,以AsiaTelecom提供革新技术和面向未来的产品及服务,帮助合作伙伴、用户取得商业增长和成功的方针来说,我们建议不同的客户群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以达到专业的宣传效果。(具体活动规划如下)

AsiaTelecom的宣传策略

采取市场差异化的市场运作方式,整合品牌推广,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

1.为公司注入新的营销血液、作为合作型的总经销想得更多的怎样主推由AsiaTelecom生产的产品和树立AsiaTelecom的品牌形象。为区域总经销商对当地市场有了一个深度的全面认识,可以缩短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作调查,可以更快的抓住机会迅速占领区域市场(无数事例证明了1 1的推广模式是最有效的,比如商务通掌上电脑、可采眼贴膜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让区域市场的总经销商获得更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区域市场上打响AsiaTelecom的名气。

2.在广告的过程中,AsiaTelecom着重于统一的品牌风格:主体创意力求符合品牌形象;所有的广告行为必须坚持统一的策略原则。

3.与品牌联合促销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品牌展示方式。AsiaTelecom将在这一方面树立品牌典范,在全国市场与国内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联合促销行动;尽管促销是行业常规营销手段,但不能将促销简单化为提升销量,成功的富有品质感的促销,同时也是一个为品牌增值的有效途径

活动及预算

AsiaTelecom的口号是“引领数字传真”,此次建议的活动均以此为标准,提供以下方案参考:

1、对于媒体宣传的。鉴于AsiaTelecom产品的创新性、节约性的建议:

数字传真技术推广新闻会

参加人员:全国各区域一流媒体专版记者

开会时间:20xx年4月

开会方式:AsiaTelecom列出要求到场的媒体名单

会议安排:具体安排等定,时间大概安排如下:

3月10日-3月15日,AsiaTelecom出邀请人员的名单,同时对邀请人发了邀请。

3月10日-3月25日,对于到场重要人士要不间断的预约和确认

3月8日-3月25日,此次会议日程安排初步就要出来(随情况的改变要随时调整)。

3月25日-3月30日,开会所需各项材料及礼品要求全部准备完毕、确定外埠记者的行程安排、住宿

3月30日-4月日,会议现场的布置和现场人员的安排

粗略预算:含礼金礼品往返车费元。

2、对于行业客户的。鉴于AsiaTelecom的产品主要是针对邮电行业的,针对本行业的建议:

数字传真应用解决方案行业用户交流会

参加人员;要求是AsiaTelecom已签约的客户,以及潜在的客户。邀请陕西邮电行业有关人士以及有关行业专家到场,交流应用的经验,专家建议以及进行现场采购洽谈。

开会时间:20xx年5月

开会方式:与媒体合作,由媒体负责报导,同时AsiaTelecom列出要求到场邮电行业的人员名单,双方互动,把人员确定到最精确化

会议安排:具体安排等定,时间大概安排如下:

20xx年4月15日-4月20日,AsiaTelecom出邀请人员的名单,同时对邀请人发了邀请。

20xx年4月20日-4月28日,对于到场重要人士要不间断的预约和确认

20xx年4月20日-4月25日,此次会议日程安排初步就要出来(随情况的改变要随时调整)。

20xx年4月25日-5月10日,开会所需各项材料及礼品要求全部准备完毕

20xx年5月10日-5月15日,会议现场的布置和现场人员的安排

现在研讨交流会不但能促进厂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流,而且能过新身体验,有利于产品针对性的宣传,促进销售。现在专业的研讨交流会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

粗略预算:含礼品元。

广告投放建议

建议在新闻、行业会议召开等市场活动期间进行配套的广告宣传,同时结合媒体特刊进行有效的文字铺垫。

第4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电视新闻故事化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不仅希望更快地获得更多、更广的真实信息,还希望通过一种平等、轻松、有趣的方式来获得信息。这也正是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栏目定位的《东方时空》一经推出就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所在。虽然栏目几次改版,但《东方时空》那种平民化、纪实性、用事实讲述百姓故事的表现形式始终没有变。它的良好表现无疑是探索电视节目边缘形式的成功尝试。

尽管《东方时空》等类似风格的电视节目在电视新闻故事化方面有所创新,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文学、电视剧等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的“故事”必须是完全真实、自然的,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首先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后者的“故事”是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生活,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细节可以虚构。当然,新闻的采访制作过程中还要掌握故事介入报道的写作技巧:要么通过记者客观的叙述与真实画面结合来反映“故事”,要么让报道中的人物自己来述说“故事”。切忌强加记者过多的主观色彩,以免画蛇添足,使真实的报道给观众造成失真的感觉。

包装为电视新闻故事化提供了个性化空间。电视新闻包装的实质是力求节目中出现的视听元素个性化,也就是各种新闻报道中强调突出个性特色。随着电视新闻包装这一概念的逐步升温和完善,为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运用提供了一些突破常规、力求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我们所说的故事化表达的方式常见于新闻专题、社会新闻、珍闻、趣闻中,拍摄的新闻专题《幸福家园》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整篇报道是以一个小孩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和小孩的主观镜头来结构的。在语言上,采用了童话故事会中旁白的解说形式,从孩子那天真、幼稚和好奇的语言里,巧妙真实地颂扬了城市建设的成就,把各级政府、市民支持关心城建的实举表现得恰到好处。

音乐在“故事”中的应用。对新闻报道中加音乐这一问题,电视同仁意见不一。赞成者认为,音乐本身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对新闻事件描绘和表现,强调气氛,而且还富有民族特色、地方性和概括性;反对者认为,音乐破坏了新闻的严肃性,把新闻客观真实变成了“作秀”。我赞同反对者的观点。但具体到一条新闻、一期专题节目和一些以情制胜的系列报道或连续报道,音乐的运用应该是可以尝试的,并且确有煽情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比如,去年我市遭遇了罕见的水灾,在抗洪抢险的宣传报道中,南阳电视台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水灾刚过,围绕抗洪救灾全过程,我台进行了系列报道,最后一集题为《抗洪精神永存》,报道除了对抗洪抢险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进行叙述外,在结束时没有任何语言,只有一段一分钟左右激昂向上的音乐,把抗洪中领导一线活动、干群筑堤、奔腾的洪水、抢险的车队和水中救人等一系列感人镜头进行盘点式组接。画面组接后的视觉冲击力和音乐的听觉冲击力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巧妙地完成了弘扬和继承抗洪精神的宣传主题。

当然,在新闻报道中运用音乐的时候,一定要用得合适、用得巧妙,最好是能在画面中看到音乐源。比如,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消息,在表现家用电器时,把卡拉OK画面给予适当的突出,这时加入适合表现主题欢快的音乐,再插入一组农村新貌的镜头,画面和音乐对主题的表达会显得自然流畅。

新闻从“播”到“说”的转变。“说”新闻是在保证新闻的政治性、导向性的前提下,以更具轻松感、更富人情味、口语化特点,以“说”代替略显严肃呆板的播新闻,它是一种以恰当的形体语言讲述新闻的,是媒体拉近距离争取观众的一个积极的方法。实践证明,“说”新闻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几乎每家电视台都有“说”新闻这样的栏目。这种播报风格之所以受到观众赞赏,除了节目本身的高质量外,“说”的形式的确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新闻向“三贴近”目标的努力,还是传播者由“我说你听,我播你看”向着为满足观众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无疑“说”新闻为此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现方式。

文无定式,水无常形。电视新闻表现的形式也是如此。大胆而巧妙地运用故事化手段,使其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结合是电视新闻节目包装追求的较高境界。而适度、精细地包装新闻,在拍摄、制作中突出个性,也有助于栏目风格的展示和新闻节目收视率的提高。

新闻的故事化必须处理好正确引导和附会迎合的关系。近几年,伴随着新闻改革的步伐,大多数电视新闻工作者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电视观众对新的表现手法容易接受,并予以认可。但是人们对这种形式的把握在理论上缺少探讨,实践中经验不足,甚至有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产生了一些糊涂认识:不论正确与否,有没有思想性,只要是观众需要,就可以不假思索地放到节目中来;无论真实性如何,只要新鲜、刺激就可以强拉硬凑到片子中,成为迎合观众、提高收视率的一个理由和手段。这显然有悖于新闻的基本原则。比如,现在有很多名人新闻,记者为了制造情节,甚至不怕将来去打官司,“炒”得很卖劲。新闻有时的确“炒”起来了,但却破坏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完全违背了新闻故事化表达的真实性原则和记者的职业道德。可以说,这种放弃正确引导追求附会迎合的危害显而易见,一味地追求故事化和所谓的艺术性,必将造成媒体的混乱和社会的不安定。所以政治性原则是电视新闻故事性的前提和条件。

总之,面对电视新闻改革的大环境,正确把握和运用故事化原则,对于改变新闻报道大而空、虚而散的缺陷,增加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可视性,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第5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世界上有特色的企业,都经历了树立“质量意识”、“名牌创业”到强化企业管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因此,企业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借助于各种新闻媒介,及时将企业的价值理念进行传播,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关注,获得公众的认可,从而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转换成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一、新闻宣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新闻宣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四种作用:一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企业生存在社会环境之中,其行为必须与整个社会环境、习惯、人的思想观念相协调。企业不应只顾自身的利益,而应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此,必须把企业的经营理念、职工的良好行为以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等内容向社会公众传播,加强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良好关系,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企业既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有外在力量的推动。二是为企业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竞争是技术、质量、人才、文化等各产品综合要素的集中体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塑造品牌的良好形象,是品牌竞争的关键。新闻宣传的作用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广告、新闻宣传、赞助公益事业及某些特定事件等方面的外部宣传,把企业的产品信息与文化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公众感受企业独特文化的同时,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信任感,从而关注和选择企业的产品。因此,我们可以说知名度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三是推动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空间和恰当的市场位置。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空间的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其中企业的资源状况、历史传统、人员素质以及企业已有的文化积淀等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内部条件。企业的经营范围、所处的空间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是企业谋划战略的外部依据。企业要依据内外部客观条件来确定自身的发展,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达到内外部的一体化,不断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四是净化社会风气,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净化社会风气、推动企业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形成一种良好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这些都要求通过新闻宣传的导向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

二、企业文化新闻宣传的基本原则

对企业文化的新闻宣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要真实。实事求是,这是树立企业诚信形象的基本要求。企业在对外新闻宣传中,不能人为拔高,不能违背事实过分渲染。二要适度。要掌握好火候,不能过度。在处理企业内部宣传与外部宣传的关系上,如果过分地向对外宣传倾斜,投入过多的财力和物力,将会引起负面效应。三要统一。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新闻宣传中,企业上下要保持一致性,不能出现不同的声音,必须统一到企业核心理念上来。四要时机。企业文化的对外宣传要把握好时机,按照人们接受信息的规律,把信息的强刺激与信息的日常传播结合好,用强刺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用日常宣传来巩固和加深印象。五要选择。主要是内容的选择、新闻媒体的选择,要根据传播内容、受众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媒体,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企业文化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

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先进典型的宣传。“典型”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典型性,在其身上集中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技术特点或企业的经营哲学。其次是持久性,典型必须具备整体的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能不断经受环境的冲击和考验。再次是时代性,同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其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通过媒体宣传在社会公众中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围绕企业中心任务的宣传。突出宣传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个主题。通过宣传为企业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鼓劲加油、营造氛围。三是企业产品的宣传。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宣传,达到赢得新客户、稳定老客户、树立产品形象、打开产品市场新局面的目的。四是团队形象的宣传。可以说,现代企业竞争已从传统的产品竞争上升为企业形象竞争,团队形象的宣传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宣传团队形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宣传企业的理念形象、经营形象、服务形象、产品形象、管理者形象、员工形象、环境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增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度及未来的形象度,从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团队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文化新闻宣传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企业文化战略的宣传中,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宣传长远目标与当前工作任务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宣传企业在生产经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经验,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谋良策的积极性,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凝聚和统一到企业发展上,形成团结向上、干事创业的企业氛围。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企业的发展方向、总体奋斗目标,以及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企业的发展中来。二是正确处理好宣传群体形象与宣传个体典型的关系。突出的个人典型,是企业整体形象人格化的体现。因此,既要注重点上的宣传,又要重视面上的宣传,把企业的价值理念通过点面结合的典型宣传反映出来。三是正确处理好广告宣传与新闻宣传之间的关系。通过传媒宣传企业形象,主要有广告和新闻两种形式。广告宣传具有冲击力强,能向公众传递企业实力,宣传内容和形式容易控制等优点,但所需费用较高。新闻宣传的优点是费用低,可信度高,但随意性较大,不好控制。在具体的宣传实践中,这两种形式都很重要,应注意综合运用。广告可作为阶段性重点宣传,新闻宣传要长期坚持。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确保企业的良好外部形象,立得起,叫得响。

第6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网络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信息化,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实现能够使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也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特性上,网络传播明显克服了传统媒体存在的某种不足,它不仅兼备了新闻传媒的具体特点,也突出了自身的传播优势,这种优势也是网络传播的时代特征。其一,网络不但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还是存储信息的基本载体,网络传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种需求,传统的新闻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用户完全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网络传播真正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其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它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单一性的传受关系,在网络传播中,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要他愿意,随时随地又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其三,网络传播的信息主要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它具备了报纸文本传播的优势,广播声音传播的优势,电视图像传播的优势,使用起来更为高效、便捷,其竞争力也不言而喻。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正面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它成功地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其对当前新闻采编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新闻采编的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它不仅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还可以将传统模式下的多种传播形式同时使用,更有助于受众对所传播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其二,网络传播能够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传统的新闻采编非常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因时常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新闻的跟进性难度很大,鉴于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些新闻报道很难在第一时间完成,而网络传播完全可以摆脱这些因素的限制,且能够充分实现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的统一;其三,网络传播能够突破原有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大幅度提升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例如,报纸就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编辑的信息很难将新闻的全貌呈现给受众,相对而言,网络则可以实现无线连接,确保新闻报道内容的全面性。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但因其自身的随意性、复杂性以及难控性等特点,也给新闻采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的严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与新闻的时效性一样,严谨性也是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但是,网络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容量也要比传统新闻媒体大得多,这就加大了对信息的甄别难度,使新闻报道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与传统的新闻采编相比,无论是文字措辞,还是对信息准确度的掌握,都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加之网络信息的难控性,虚假信息屡见不鲜,都给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二,网络传播在新闻评论方面过于肤浅,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新闻评论深度不够,尤其与纸媒相比,传统纸媒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新闻评价体系,且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和评论人员,新闻评论深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网络传播由于缺乏深刻性,受众对其信任度也就有所下降。

三、结论

第7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扎扎实实走基层,是途径和载体。“脚板底下出新闻。”走基层,重在走。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走是一种职业要求,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精神面貌。走的过程,就是接地气、长灵气、出生气的过程。走得越扎实,作风就会越深入,文风就会越清新。那些坐在屋里,靠二手材料或动动鼠标得来的东西,注定是肤浅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深入扎实地采掘生活的富矿,把基层意识、群众观点融入血液,才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走,即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一切思考判断的起点,更是新闻的“大地”。新闻的精髓在于实践,生命力也在于实践。马克思说,人民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基层是新闻实践的好课堂,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好老师。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这是新闻工作本质属性的要求,也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

在思想文化多元多变的时代,新闻工作者作为主流价值的诠释者、职业伦理的坚守者、社会分化的弥合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增强其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更靠对党的新闻工作本质的坚守,真正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利益关切、实际需要。只有走下去、沉下去、深下去,与新闻事实面对面,与新闻对象心贴心,感知时代的脉动,倾听心灵的声音,才能发现最本质、最真实的线索,创作出最感人、最生动的作品。

老老实实转作风,是方向和本质。走向基层、深入实际、服务群众,是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早在延安时期,同志就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真理,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办好报纸,在报纸上正确、迅速、广泛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意见,则是实现上述原则的重要途径。为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著名论断,成为新闻观的群众性原则。

按照群众性原则办事,就是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拉近群众距离。这要求每一位新闻传播工作者都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先当群众学生,后当群众先生,把自身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实践证明,只有真正“俯下身”、“弯下腰”,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

作风决定走的态度、文的质量。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就会离生活、离群众、离实际越来越远。作风的漂浮必然带来文风的呆板,没有基层的生动细节,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这要求感情“下”去,情况要“上”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思考“下”去,思路要“上”来,既解决怎么看,又解决怎么办;责任“下”去,信任要“上”来,让群众看到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切切实实改文风,是标志和结果。文风不可小视。文风直接联系和关系作风和学风。有什么样的作风和学风,就有什么样的文风。我党从来就重视文风问题,在时曾批评某些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不正文风,他主张:“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可见,文风问题的核心,也是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

文风贵在率真质朴、生动鲜活。我们正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写微博”的时代,你不说、晚说或说不好,就可能被边缘、被淘汰;我们正迎来矛盾交织的时代,许多热点问题绕不开、躲不过,你不深入研究,切不中要害,就会渐渐丧失权威、丧失影响力;我们从事的报道,源头活水来自基层一线,你不去“接地气”,两眼一抹黑,哪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

当前,一些新闻作品百姓不感兴趣,就在于远离了人民群众,没有与百姓的脉搏一起跳动,缺少了生动体现百姓心思情感的语言。只聚焦于极少部分人,乐道于个体化的“杯水风波”,而让大多数人“被沉默”,大多数人就会用“不看”表态。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要让人们了解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见识,汲取更多的思想养料,从而形成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社会氛围,凝聚积极进取向上、推动文明进步的合力。这一切,必须通过改变文风,学习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真实,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把作品写在群众的心坎上,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让群众接受。

第8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最近去世了。媒体上的报道有这样醒目的标题:一个说真话的人走了。我特别注意到邹先生生前说过一段话――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

“避免追求新闻价值”,仅此一句,留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估计邹先生的本意,可能是要远离虚妄和浮躁的社会空气,获得一份心灵的沉静,赢得一份学术的自由。其实,“科学真理”与“新闻价值”并无冲突,但对一个科学研究者来说,追求新闻价值的时间多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时间必然就少了,而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新闻和话题,缺少的是科学真理的踏实求索。资讯社会里,新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追求新闻价值应当是记者、编辑的本职,某件事、某个人有没有新闻价值,应该由新闻从业人员去研究、去挖掘、去把握。可现在,对新闻价值的挖掘、研究和追求,几乎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媒体已经成为各色人等竞相角逐的名利场。

有依靠权力的。一些部门要举办某项活动,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在各大媒体上造出声势,美其名曰: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当下许多部门和单位的工作部署或工作总结中,这都是重要的环节。早年的营造舆论氛围还是粗线条的,现在已经有所细化,一些地方的领导在起草工作报告、开展活动之前,先要召集秘书们商讨有什么新提法、新思路,有什么记者可能关注的亮点、闪光点,可能会引发哪些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知道,新提法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软性GDP”,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借此吸引上级领导的注意。与其说是“注意力经济”,倒不如说是“注意力政治”。

有依靠财力的。商家深知媒体的宣传,事关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他们策划的经营活动,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更是无孔不入。情人节,他们举办接吻大赛;妇女节,半裸入场可以免费赠送女性内衣;圣诞节,有“国产”圣诞老人登门颁奖……而企业及商标的名称,也是竭尽吸引眼球之能事,所以有了“最高发院”、“中央一套”之类恶俗名称。当然,对商家最大的考验是,如何驾驭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不使其走向其初衷的反面。

有依靠智力的。社会的个体成员在求职、求医、求学以及讨薪、索赔等维权活动中,已经明白了媒体关注的社会价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新闻炒作的本钱。所以有人就在情感走向、婚姻状况、隐私部位开动脑筋,大做新闻:征婚、离婚、复婚、卖身救父(母)、替子征父(母)……近些年,网络媒体上一夜蹿红的热点人物,更是一个个“性”趣盎然。除“性”之外,有人还在“星”(与某名人诉讼)上沾亲带故、在“腥”(跳楼秀、跳桥秀)上铤而走险,来引发公众的猎奇心、同情心。而现在层出不穷的“恶搞”,在令人大开眼界、大开耳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挑战受众的承受能力,不到公众大喊恶心的地步,可能不会善罢甘休。

第9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场景一:四川台女记者采访一个男孩,他的哥哥压在废墟里了。

问:“哥哥还会回来吗?”

答:“会回来。”

问:“说实话。”

男孩无语,哭泣。

场景二:某电视台抗震救灾晚会上。

男主持人追问女警员蒋敏:“亲人的遗体找到了吗?”

蒋敏无语,强忍住泪水。

面对这种情形,心理专家施琪嘉教授呼吁:对获救人员的采访要节制!另一位心理专家赵丞智副教授进一步指出:“如果媒体在报道地震救援的时候,总是提供惨烈的、震撼心魄的图片,以达到抓取读者的目的,那么这种报道就会给当事人和未经历灾难、关注灾难幸存者的许多人,造成一个新的‘应激源’。”

我相信上面提到的新闻从业者都很敬业,技巧方面可能仅仅是不会适当的提问,但不了解传媒职业规范中“减少伤害”原则,却是共同的问题。“减少伤害”是传媒新闻职业规范中一个不言而喻的基本原则,多数国际的或行业的职业自律都有表述,但我们很少进行这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例如美国职业记者协会(SPJ)的《职业伦理规范》提到:“当采访受到悲伤事件影响的人们或使用其图片时,记者要有同情心,谨慎使用图片。要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引起伤害和不安,自以为是地追逐新闻是不可取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出版的美国记者约翰・赫尔顿的书《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就写道:“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考虑,或应当考虑,是否仅因为这些照片具有新闻价值就应该采用它们?刊登这些照片会不会在受害者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刻严重侵蚀他(她)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权利?(是不是正因为如此照片才吸引人?)这样的照片会不会使遇难者的家属对悲惨情景永留记忆,日夜不宁?倘若如此,这类照片的新闻性还值不值得利用?”

我国出版的新闻摄影教程也提出了同类的要求:“在需要用照片来说明问题时,对报道、表现的方法也应慎重选择,而不应随意伤害读者的感情,更不应伤害被摄对象及其他有关人员。对不堪入目的场景也应少拍或不拍;编辑在使用照片时,对于令人震惊的照片和表现悲痛的照片尤其要慎重,应多想想该不该用,该怎样用。”(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第16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版)

现在我们需要提出采访和发表影像的伦理问题了,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若干条业界公认的工作规范,防止采访再度造成对当事人的伤害,防止再现血腥、灾难、痛苦的画面。不妨参考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的节目标准:“在一个如此敏感的领域(电视),我们遵循一条特别原则――如有疑惑,就剪掉。”这与信息公开的原则并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转述影像或画面的内容;以被采访对象作为背景,由记者替他叙说基本情况。可能这样不够生动,但语言、文字能够保留图画的基本信息,减少血腥、灾难、痛苦的图像直接带来的对公众的精神刺激;记者替代当事人叙说同样可以达到告知的目的。语言符号可以替代所有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来表达信息,但是非语言符号不能完全转达语言符号内含的信息,这是传播学的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