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杜征斌
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二、转变方式,激活资源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三、品读感悟,高效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策略是师生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这些阅读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种手段,即自主学习策略、开放学习策略、探究学习策略。
一、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巧妙地体现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呆板学习”“机械学习”来说,自主学习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无法估量的优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从学生的身体内部迸发出来的,在其自由活动中,这种积极因素不断迎合着个人需求,从而很快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接受知识是一个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其中,方可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和学习教学目标。这种自主学习策略在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呢?例如,在教授《春》这一课时,老师引导着发问:“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那你眼中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绘一下呢?或者谁可以说出古人描写春的诗句。”接下来学生甲兴高采烈地回答说:“春天万物复苏,小草绿了,小花红了,大地披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乙也争着说:“春天有毛毛细雨,很柔和,也有满眼的绿色,总之很漂亮。”但是丙却想起了一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时教师鼓励他们说:“回答的都很好,但大家想不想知道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色是怎样的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教师接下来说:“那好,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课文中都写了那些春景呢?请一一找出来。这些春景都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将描写春景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说完后,教师还应特别强调,“既然同学们想知道,就应该自己动手去找,下面同学们就按照上次分好的小组来进行,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在教师个性化的引导下,整堂课都在这节奏和氛围中进行,直到课堂结束。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同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愉快掌握知识、轻松形成自己的能力。
二、开放学习策略
开放性策略有利于使学生时刻徜徉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与历史切磋,与人文对话,在阅读的天空中呢喃絮语,展翅翱翔。把握时代脉搏,沐浴在智慧和高尚的温泉中。开放性阅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要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开放,学生也可以在开放中体会学习的乐趣。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它强调教师三维目标,生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和《爱莲说》课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教师不应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上,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来自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和层次的教学资源库,以便有利于个性化、开放性教学的实施。再次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开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氛围,封闭的教学环境长久下去总让人压抑,故应该将教学时空扩大化,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还可以延伸到操场、运动场等等。教学氛围要活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施展。最后,教师还要适当保证教学评价的开放。总之,开放学习的教学策略同样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强烈需要,有利于他们充分认识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三、探究学习策略
一、教师要善学善行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新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首先,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改变对教材的认识。使用教材时,应该对教材作符合学生情况的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教材,从而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改变教学策略。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着重注意引领学生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语感培养、重情感培养、重探究、重课内外相结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语文课程具有广泛的综合性。语文知识本身就综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阅读、写作等多种内容。语文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它综合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呼唤综合型教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同时,还得善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学会新的教学技能。
二、以学生知识建构为主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具建构意义的功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学生初知课文文义的基础上,应当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特殊感觉。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底气。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3. 抓生成性教学。
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开展单向灌输式的教学,而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情感态度和体验收获的关注则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现实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给予更高的重视,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引导和教学情境的营造,引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小说、戏剧和诗歌的教学当中,情感体验教学策略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做好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的编排工作,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阅读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体验是个体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个事件,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它以主体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内在的心理世界和外在的客观世界,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它既是人的全部感官共同参与的一种对生存感受的情感过程,又是指向内心世界,且关涉个体认识、情意、精神生活的心理活动。
阅读体验式教学则是基于语文学科的特征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精神而衍生出来的,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阅读体验式教学主要有三个特征:(1)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与发展。(2)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和生活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调动学生的感官神经,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揣摩与鉴赏。(3)阅读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让学生获得和拓展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在体验中感悟、创造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多关于社会、人生与世界的感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个人的更好发展。
二、初中语文实施阅读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实施,强调的是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主动体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解读,这种体验是以生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和前提的,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主观生命意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课堂内外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创造热情,是对学生以往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所以说,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一种与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知识经验密不可分的教学方式,对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主张学生从以往生活的感受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出发,将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有效的激发,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意蕴,提高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阅读体验式教学实现了体验对象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有效融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体验活动中,更好地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受、领悟与欣赏,不仅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再发现和再深化,也是对新知识的发掘与学习,有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最终形成与学生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
再次,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移情、想象、神思、悟解等多种心理体验因素之间的交汇、碰撞与融合,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时刻保持注意力,提高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原本静态的文本内容在学生的心中被充分的激活,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最后,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对学生的品格进行不断的完善,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发展。这是因为,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以文本内容为中心的共同感受,但阅读体验式教学则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力争实现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发学生在精神上的共鸣,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受其个人经历和情感态度的影响,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气质与性格。
此外,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其积极意义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验与理解上,还在于学生对于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构,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所以说,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不仅仅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创新与发展,更是对学生阅读权利、解读权利的充分尊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阅读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阅读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设计教学环节,一定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选择科学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鼓励原初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印象会让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利用好这种原初体验,对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主要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语文阅读的原始体验并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这主要是受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表露和阅读情感的激发。随着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阅读学习的引导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所以,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当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通过学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阅读氛围。同时,在对学生的阅读体验成果进行评价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原始体验,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保持好学生语文阅读的热情,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确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思维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感和语文素养。例如,在讲到鲁迅的《故乡》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全文,获取原初体验,由于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与故乡相关的文章,多是表达对故乡的赞美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对于鲁迅的回故乡的萧条景象和复杂心情便难以形成统一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展开讨论,调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最后教师再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鲁迅的成长经历对学生的深层次阅读进行引导,往往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的多元阅读和个性化体验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其人文内涵更是无穷无尽,加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为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提供了广泛的素材,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素材的反应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品格和个人创新力、形象力的良好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个性化体验。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学生的经历和人生经验不同,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的学生对一些语言不理解,这时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只要是能从课文和现实中找到依据,就应当先予以肯定,最近再寻找更加完善的答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通过多元阅读自己或相互教育自己寻找答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这样不仅可以让语文阅读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还可以更好的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养成。
(三)提升问题设计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深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才能提高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以问导读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可以引发学生开展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优秀的作品和历史上长久不衰的美文,因为这些文章在每次阅读之后,都有可能读出新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加上语文教师提问问题的巧妙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带着兴趣开展阅读活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学龄特征,设计出恰当的、探究性的、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从而增强学生阅读体验的深刻性。例如,在讲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显然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最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显然,“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但当主人公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惊飞后,却没有了下文,不免让读者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如此一来,学生仿佛已经进入了主人公营造的意境当中,实现了良好的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加强阅读体验后写作练习的拓展
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等素质能力的协调性发展,尤其是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不应该将二者割裂开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阅读教学环节,还是在写作教学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进行二者之间的有效渗透。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本身就是在强调学生与文本、读者之间的心灵碰撞,尤其是在学生引感共鸣时,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此时的方式既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评写等形式,学生写作的过程一方面是对文本内容的升华与再造,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在细心体会和琢磨朱自清、老舍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将自己身边经历的春天和冬天进行仿写与创作;再如在学完《塞翁失马》这则寓言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写或续写,这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对文本内容阅读之后的深化与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是基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顺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在要求,它有助于改善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够理想的状态,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有助于学生逐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实现促进学生语文素质不断提高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兴杰.试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2]李娜.《珍珠鸟》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0(Z2).
[3]郑秋琼.形象体验性阅读教学之我见[J].教学研究,2009(04).
[4]陈水献.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3).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训练
略读,指用较快的速度大略地读。自新课改推行以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学习。教材由三年级每册的8篇略读课文,到四年级增至14篇,五六年级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达到了1:1的比例。可见,略读课文在整套教材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材的编排折射出这样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更关注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更强调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性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这样的教学理念,就要加强略读训练。
一、制定简明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整体把握,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方法,决不能求全求细求高。教师要综合考虑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略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等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略读,决不是让学生不假思索,漫无目标地随便阅读,而是要有更加明确的目标,注意力更加集中,展开积极地、创造性地思维,这样才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因此,开始阶段,老师一定要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略读习惯。
二、明确略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1.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训练的方式有:填空、根据给出的词语概括、给课文每部分拟定小标题,根据小标题概括、根据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概括等。
2.自主学习、交流感受,要把更多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查找等,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读懂课文所呈现的信息。如:五上《学会看病》,在感悟交流“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使学生读懂了这是一位有责任感的母亲,一个爱儿子的母亲,一个不平凡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
3.印象深刻的地方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式。如:五上《学会看病》,紧扣连接语,以单元主题感受父母之爱为基点,结合单元读写训练重点――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表现父母之爱,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位在通过母亲的语言、心理活动来感受母亲的爱。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哪些描写母亲的句子最能打动你,将重点放在描写母亲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重打细敲,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研读“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这些母亲情感变化的过程,品味作者表达母爱写法上的精彩处,凸现略读教学中的“略中有精”、“精”当点拨。
三、重视速度训练
略读是以快速获取重要信息和了解大意为目标的,则必然对读的速度有较高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略读时,就一定要重视速度的训练。要求学生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能快速度地完成阅读的目标任务,老师的评价也应以阅读速度作为必然对照标准。
四、培养学生略读能力
要强调读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在读书中巩固和提高略读能力,同时在读书中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的阅读意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可以采取三种措施:
一是教师和学生同步阅读(同读一本书,阅读进度基本相同),在同步阅读中与学生就有关问题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增强阅读兴趣。二是教师先阅读,选出阅读的精品书目向学生推荐,提高阅读的质量。三是让学生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推荐阅读的书目,看哪个学生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推荐的书目最有价值,最能被采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阅读精品,阅读健康向上的书籍。
五、采用简洁的教学方法
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放手,自读自悟,伙伴合作,集体交流等方法应该成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自读自悟,伙伴合作,集体交流的前提是需要为学生设计整体阅读理解、思考和训练的题目,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学生有自主实践的空间,教师需要恰到好处地引导。略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略读方法,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
在略读教学中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要适当教给学生猜读、扫读、跳读和根据要求选择读等方法。另外,教学方式的选择也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每次教学重点和教材特点灵活施教,如可以采用口头问答、讨论方式,或采用书面作答方式,亦或两者兼用;还可以适时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如:比赛、游戏、角色扮演、辩论会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教学 策略 中职学校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反思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探寻优化阅读教学新的策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例如阅读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和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结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注重学生的思考提问,激发主体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寻就涉及思考、提问,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是对重点词句或者优美语段提问。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遇到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语段,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叹,然后暗自神伤,接下来一步很重要,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把它抄下来,经常翻看,进而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方面主要是就阅读的实用性而言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重要语句、优美段落的理解或质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其次是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在教话剧《雷雨》的时候,对一个班的要求是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导自演;而另外的一个班则让他们去观看屏幕上的话剧,切实地加深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比较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丰富。
2.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笔者没有首先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而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然后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浓郁的湘西地方风情,再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章很美,其人物形象描写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学生说,翠翠是美的化身,爷爷是善的化身;还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湘西的乡土风俗;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
3.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都拿出了自己在课后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四、在鉴赏品味和合作分享中提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意义;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中段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段的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讲,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经验的匮乏,识字能力的薄弱,都使得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处于较低的状态,因此,强化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相应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书籍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基础。对于小学语文中段的教学而言,正处于小学低段和高段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个重要的过度阶段,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将阅读活动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分析
对于任何一门课堂教学而言,目标都是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阅读目标应当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细分下来,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是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阅读的能力;二是教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指导学生阅读,达到一定的阅读量,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三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模式,促进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在具体的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对中段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导时,应当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要素: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让学生通过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粗略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真情实感;二是要在细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生通过细读,能够对文章的综合含义进行比较准确深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真实含义以及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升;三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通过阅读,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美言警句应当格外重视,并懂得积累,以帮助自己在写作或者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以上,笔者分析了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及目标,那么,在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方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往往是通过强制的手段强迫学生阅读,这种被动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意义,并从阅读教学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升,提高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中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一定的阅读内容,确定一个比较有启发性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并得出每个小组自己的结论。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和妥协,懂得、顾全大局,这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可以袖手旁观。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解决,释疑解惑,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语文中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能力。因此,强化小学语文中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的积极意义以及相应的阅读教学目标,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提出了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质量;关键;兴趣;指导;方法;评价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目前农村,尤其是山区学校,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家长很少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另外,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也很狭窄,一说要买课外书,大部分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文集。学生课外阅读很少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爱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一)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让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课外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想去阅读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给予科学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书籍鱼龙混杂,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因此:(一)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二)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
四、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一)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联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策略
《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等。文学作品融合了时代性和文化性,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及其他信息的途径。新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材选取了不少英语文学作品,可见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教师通过文学作品教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体验英语文学作品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让学生感受英语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背景下高中英语文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文学作品不同于简单的英语对话或者短小的英语文本,它的篇幅较长,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感到枯燥,产生不愿意读的心理。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泛读显得毫无目的,学生很容易失去阅读的耐心,进而导致阅读教学失效,而精读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问题引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即结合文学作品内容设置几个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指明阅读方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
如在学习“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教学内容时,笔者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in this article? What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article? 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Then what did Tom do? How is the story developed?学生结合这几个问题去阅读,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一目了然了,能够强化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进而增强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自信心。
二、运用表演,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掌握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立能力,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个性化的张扬,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讲究的是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是对学生个体阅读技能的强化。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表演来强化学生对文学阅读的认知和了解,即鼓励学生将文学作品改编成话剧进行表演,真正体验和感受人物性格、文本情感、文本内涵等,深化自我对阅读的掌握,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文学作品教学后,开展“表演大比拼”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作品改编表演,以The Merchant of Venice为例,学生自己分组并分工,有的编写剧本,有的准备道具。学生为了更好地表演,都积极主动地收集关于The Merchant of Venice以及莎士比亚的一些信息,如作品创作的背景、威尼斯商人的电影、人物性格分析等,并结合自己的了解去演绎,还原文本作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度,潜移默化地了解了作品的内涵、价值、意义等。同时,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独立分工等都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技能和素养。
三、结合教材,延伸英语文学阅读的教学范畴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发生了变化,选取了一系列的英语文学作品,如“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等。但是,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有限,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对于英语文学阅读的需求。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延伸,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英语文学作品,真正意义上了解“阅读”并实践“阅读”。
笔者在教学中,立足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有衔接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逐渐引导学生深化英语知识。如学习“Travel”单元教学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马克・吐温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第二章或小说 “Gulliver’s Travels”,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文学作品内容创设课外阅读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促使学生不断深化自身的文学素养,逐渐将英语阅读作为日常的一部分,强化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掌握和知识的积累。
英语文学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阅读自信心,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英语文学素养以及技能的双重提升,确保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