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第1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完全不同。为了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对两者作出明确区分。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5年4月,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3个部分。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并侧重教学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

关于这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同志特别强调:这是新一轮国家级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由于需要培训的教师有上千万(据2003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统计,在编的中小学教师有1028万,若加上幼儿园教师则有1300多万),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其社会效益与影响之大也不言而喻。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师没能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被看成专业人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农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相当于医生“如何进行治病的能力”、律师“如何帮人打官司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教师。由此可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何等重要的作用。

除了要达到上述目的以外,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大力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则是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手段。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对于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上述目的、意义,大多数的教育界人士(包括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的校长、教师)有较正确的认识,但是也还有人在这方面认识不足,甚至有较大的片面性。其中一个很典型的、有失偏颇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技术;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术能力。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很有代表性的看法,也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看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而使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贯彻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目的、意义落空;使长期以来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广大教师为此作出的努力和奉献的心血付诸东流。因此对这种看法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予以纠正。

事实上,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完全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培训目标,这两种培训教材的内容体系也有很大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是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而展开。

第2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在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从精读原著切入,领会精神实质与内涵,通过学家一致认为,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只有把“好想法”与“好办法”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发展的科学性,并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工作中,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通过学习,每位教师都能从自已的工作视角出发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索学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办法,认识到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只有坚持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才是最科学的,才能实现学院快速发展的目标。

在大家广泛的思想讨论与调研的过程中,提出了35条建议,通过梳理形成了10条共识,下面我就其中比较重要的5条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共识一:如何进一步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在重大项目申请、高水平成果及奖项获得上有所突破。

凝炼研究方向、构建科研团队,形成有方向、有项目、有成果、有队伍的四有学术团队是目前生命科学学院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根本所在。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几年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有一定科研实力的队伍,申请并获得了一些国家级科研项目,但是我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大方向、获得重大科研成果与奖项,存在研究方向散、单兵作战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后必须要解决的。目前,我们已着手于这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张树彪博士就是很好的例证,恰恰是有团队、有方向才能获得国际排名第五的知名制药企业-罗氏公司的亲睐,人家才能信任你、资助你。最近,罗氏公司的专家对张博士的研究成果非常满意,说:你们学校没有大名气,但科研实力、研究水平、敬业精神是不输于一些名牌学校的。这充分说明了,领军人物只有组建团队才有能力承担和完成大项目。在项目申报上,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要组建好团队,加倍作好项目准备,积极推介自己、推介项目、推介学校,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共识二:如何进一步理顺学科与专业关系、整合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与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这些年,经过建设,我院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学院的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有9名教师,其中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在科研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研究所没有专业为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只有将研究所打开,与生物技术专业打通,建立生物技术专业、成立生物科学系,使他们在学科发展上有根基、在教育教学上有专业、在专业发展上有目标。

通过研究所与环境工程系的资源整合,成立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将成为融合已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两个专业和目前新建的生物技术专业资源的学科大平台,形成了由9人发展到21人的学科大团队。这样做,有利于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发挥作用、有利于他们在学科建设上有立足点、有利于在环境、生物、生态等方面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这样做,在我们学院就构建了2个一级层面的研究中心,一个是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取得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等多项建设成绩,形成了非常好的学术团队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个中心涵盖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五个专业。第二个就是新成立的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它涵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将来,我们将加强这个中心的建设,使其在三个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辐射与平台作用。

共识三: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真正做点实事,体现民族高校办学的贡献度。

多年来,我校在利用科研与人才优势,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产品深加工、逆境植物利用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总支书记姜国斌博士选育的抗逆杨树新品种已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正在辽宁西部推广。副院长吕国忠博士的生物防治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阮成江作为年轻博士在抗逆植物沙棘对生态环境改良的研究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以我们这些教师的学术实力,其取得的成绩还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在于其项目对接上还缺乏很强的针对性,仅限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没有突显出来。对于这个困扰了我们几年的问题,范圣第副院长、王晓华副书记、以及科技处与我们学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首先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研,鉴于以往的作法,我们这次先在家里把我们已经成形、成熟的科研成果与技术进行筛选与论证,带着项目到民族地区进行现场对接,目前,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计划下月底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等地区进行洽谈和项目对接。

共识四: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一直以来,我们把人才培养质量做为学院中心工作,大家在讨论中都认为,办大学、办教育,必须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让学生能就业、能发展、能成才。这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秉承的基本思想。这几年我们一直重视学生质量培养,无论在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力气。现已在精品课程建设、学生考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学习、调研与讨论中,我们的教师、用人单位和我们的毕业生都反映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再扎实一些,那会对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成才会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为了我们学生的发展、为了我们学生的未来,也为了我们学校的长期生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结合09版培养方案的修订,我们是这样思考和实施的:

一是,将多个独立的生物工程系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确定我院骨干教师朴永哲博士担当主任一职。

二是,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在8个专业建设中,有效利用教师资源与实验条件,建设2个大类专业基础教育教学大平台,形成多个专业分流与培养模块,建立15-18个导师工作室,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导师工作室,使学生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进行全程指导,让学生的专业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社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最终突破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制约瓶颈。

三是,学院实验室全部开发,为学生全方位提供自主选择进入实验室,并能得到教师指导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坚持我们原有提出的大学生素质、创新、考研、就业四项工程的实施,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共识五:如何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构建团结和谐奋进的领导班子,为学院和教师的发展服好务。

第3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教学模式; 数据库; 教学资源库;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460-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随着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的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1 主要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主要成果是数据库数字资源平台的建设,对《数据库》专题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重在教学应用上,如何方便教师教学、方便学生学习的研究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过程。

以下是该平台的建设流程图。

本平台建设共经历以下三个阶段:资源平台策划、平台建设和平台应用。

1.1资源平台策划阶段

本阶段主要完成课题定位和资源平台定位问题,包括内容定位、学情调查、资源平台用户需求分析等前期预备工作。

在资源平台设计初期阶段,我们首先做了前期调查研究与分析,充分了解了资源平台需求,进而设计了比较完善的功能模块。在资源平台设计前期中,我们主要以问卷结合坐谈、讨论等形式进行了前期调查研究。在课题组长的带领和统筹安排下,课题组成员在明确分工和任务后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和调查研究工作。

1.1.1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在于确定数据库课程在不同系部的具体表现、知识点深度、以及资源平台的功能模块与内容定位。

调查对象是各专业负责人、信息系专业负责人、数据库任课教师、学生。

1.1.2调查内容

问卷的主要部分是对资源平台功能定位和内容版块的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保证问卷中的项目正确无误、无歧义,专门组织了问卷的试测,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有关项目和问题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1.1.3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会议,对实施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作出部署,落实课题研究活动。

各课题组成员针对自身的教学过程和课题任务再做出详细的校本研究和个人研究计划,深入学习,挖掘资料,讨论研究各系部、各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大纲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题大体架构,理论与课堂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将资料汇总融入到架构里,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修正。

1.1.4课题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观摩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能力。

在合作研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总结、反思、撰写了一些心得体会和论文,课题组做好课题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课件、专题网页(资源平台)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2平台建设阶段

根据前期的调查与分析,充分了解了资源平台需求,进而设计了比较完善的功能模块。

资源平台建设阶段,整个制作过程经历了资源平台策划设计、资源平台模板制作、资料上传、试运行、修改、、更新维护等诸多环节。

1.3资源平台应用

资源平台初步建成并在校园教学区域试运行,逐步进行完善性维护。

2 研究成果与结论

2.1建立了一整套的教学资源体系

结合学生特点和对《数据库》课程的要求,建立了一整套的教学资源体系,研究一种适合在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探究网络资源与学科整合方法,以指导日常的教学;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数据库学科教学的改革。

2.2建设了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创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数据库》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包括媒体素材库、精品课程库、专业资源库、数字图书资源等。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在资源库建设、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思路,更新理念,充实完善资源库,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3 创新之处

3.1数字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备课资源

在本数据库资源平台中,分类收集了优秀教案,优秀说课、优秀案例、优秀课件等教学研究成果。在资源平台的支持下各教研组可以开展集体备课、再次备课,以体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快捷性,具有集体智慧的互补性,以集体的智慧保障个体的教学质量。具有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促使教师们多方面、全方位使用教学资源。

3.2建立资源库优化组合信息资源,突出创造性教学的重点信息

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在课堂中教师怎样把握内容范围,学生怎样淘选出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资源平台的时候把握运用信息的重点,尽量把相关主要内容提交数学资源库,优化信息组合,让师生在校园网络的数学资源库内查找,避免了师生、尤其是学生在众多信息中犹豫不决,受到无关信息干扰。

3.3在资源库的支撑下,教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所以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与课堂、书本和校内,必须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应该是融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源库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这是学习的宝库。

3.4学生可以在数据库教学资源平台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在本教学资源平台下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许多明显的优势:

1)信息容量大,知识类型丰富,学习视野广阔。

2)自主学习理念使学习过程自由、轻松、愉快,参与感、体验感强烈。

3)知识的落实和理解程度较高,学习效果极具竞争力。

4)学习过程更自主化、个性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学习形式新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

4.1增加自我测试环节

在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如何让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自我测试来检验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提出来,教师和学生如何在资源平台上相互讨论等等。目前教师可以进行资料、布置作业、上传资源、答疑等操作,学生还应该可以在线学习、下载资源、学习讨论、提问等。因此,教学资源平台还应增加以下内容:作业提交、学习论坛、上传资源等。

4.2学生在网络使用品质上的差异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品质、网络习惯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34-36.

[2] 王运武.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2-26.

[3] 程载和,陈天娥.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J].软件工程师,2010(1):49-51.

第4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教学资源 能力 培养

四川省从高中2013级开始实行了新课改。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意识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更科学。但是在三线城市仍有不少教师,特别是部分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认为或者得到的课程资源“很贫乏”,很难在教学中完成新课改的精神,他们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局限于条件性的教学资源,而意识不到素材性资源以及身边的动态资源。其实资源就存在于生活中,只要用心挖掘,到处都是资源。教师只要积极挖掘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就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运用能力是教师把?教学资源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种能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资源的运用会千差万别,同一教师对同一资源的利用也会不断翻新。这就要求教师务必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所蕴涵着的理论、观念,以引发教师内发的学习需要,来提升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运用能力。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下几点,供大家分享。

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引进

教学技术的先进与否常常被误解为教学多媒体的设置,在学校建设中,电脑多媒体教室一个个装备的很先进,而传统的实物模型与教具却弃之一隅,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等大型的表演课,那是必备电脑多媒体,不用就是教师的功夫不行,不能与时俱进。当然,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优势,但这种单一化的选择不一定能使教学达到最有效,它始终只是一种辅助工具,用之不当有时反而会造成课程资源的损失。如实验操作具有电脑多媒体不可替代的真实感,实物展示具有电脑多媒体不可替代空间感等。所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与恰当的运用教学技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理想,才是教学技术发展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合理选择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要不断提高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而不是全部依赖现代教学技术,成为这种技术的奴隶。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

课改后的教科书尽管是专家重新审定编写的,但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在内容上也可能存在不足之处,难以满足一所学校的具体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分析教材时,要有意识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创造,使其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以丰富教学资源。如根据形势变化和学生的层次能力水平与发展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删减增,对过时的、陈旧的资料,图片进行置换补充,根据知识的关联性、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结构重组和整合,对课后的练习进行更换等。通过对知识,练习题的加工与再创作,使教科书内容人文化、生活化、结构化、综合化。教师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要学会对资源的重新利用,从局限于教材内容到教学资源的开发,提高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三、联系实际,紧扣生活

在生活生产中蕴涵着可资利用的信息很多,相对于国家、地方、学校的固定教材而言,生活是我们进行教学资源开发最鲜活的源泉像我们四川广安,有传统的民俗文化,悠久的历史,伟人故里,红色旅游,对于我们的各科教学来讲都是鲜活、生动的资源与实物。

四、随机应变 临场发挥

课堂上?师生互动是一种动态性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与学生沟通时的实际情况而生成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在临时产生,在教材上和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是没有的或者难以预料的,教师要随机修改教学预案,使之成为教学的资源。

五、闭门思过而后省

记得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 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而杜威也提出,个体进行反思,有三种态度是必备的,即“开放的头脑、责任感和专心致志”,?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教师要对每堂课进行反思,在传统的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本节课中还有哪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会更加适合更加合理,更让学生易接受,以及如何进行引导,讲解,从而培养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捕捉动态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走出局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六、教学机智 语言丰富

机智?教学是教师心灵深处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行为外在体现,不仅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一位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教育价值取向。在任意的一堂教学中,教学的机智主要表现为对“生成”的激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敏地捕捉能够引发学生思索、探究的信息,将学生表现出的“与众不同” 、“异想天开”等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新问题的解释和对新知识的需求,从肢体动作,语言描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经历是一个更加丰富,有趣,生动的过程,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受。

第5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个性化 课堂教学 策略

一、个性化课堂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政治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传统的政治课基于学科中心的思想,采用讲授式教学,虽然效率较高,但前提是假设所有学生的认知起点为相同,接受能力相当。在互联网已达到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学生的认知起点、能力、价值观等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即从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出发,已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不断推进,原来由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已改变,逐渐转向学业水平测试、高考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些转变无疑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二、个性化课堂呈现出的特点和挑战

1.教师的授课理念和形式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而不单一的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注重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想、做、讲的过程体验。从填鸭式转变为由学生提问、教师点拨提升,使课堂教学能针对学生需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什么、怎么学都由老师主导,转变为通过自主式、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也对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3.课堂教学性质的转变。从原来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转变为先学后教,学生学习遇到什么问题,教师教学解决什么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政治课堂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

三、政治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1.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心的需求,进而准确把握这种需求,当然,不同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来促进教学的优化。通过课前问题征集的方式,学案导学和课堂生成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例如:在开展高一政治第四课“税收”模块的教学前,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诸如“如何才能合理避税”“拉弗曲线”“我国的税负痛苦指数”等等。这些问题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但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学生对税收的理解就不透彻。所以教师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2.整合教学资源适应个性化教学需求。教材已不是唯一的教学素材,早已成为政治教师的共识。首先是教材与社会时政热点的整合,这些热点可以由学生搜集,也可以由教师补充。其次,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应充分重视和开发社会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高一年级走进证券交易所,模拟炒股活动等。高二年级设计“我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建议”,走进人民法院,模拟联合国等活动。

3.改进教学模式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不拘泥于某一种教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需求来调整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政治课堂教学中,为更好解决有限的课时和学生学习内容拓展的矛盾,尽量做到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

(1)利用主题模块进行小组探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认领一个模块,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和整理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在课堂上以研究成果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每个小组都要就其研究的模块接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质疑、提问,自已无法解决的,也可以通过请其他同学或老师答疑,形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2)利用学案进行单元教学。在高一政治第六课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学案,在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时间围绕学案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社会热点,形成四个专题进行教学:国有企业的现状和改革、中国的城填化道路、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仅不回避学生对社会问题中的困惑,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辨证思维能力。

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实现最大的学习效能,这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1701

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选取符合学生特点以及发展需要的教材内容,要增加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反映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充分地体现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与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认真地钻研地理教材,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与日常生活,然后结合实际生活,富有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教材,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理清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高中地理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多,且理解难度也比较大,为此,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并且对教材中的各类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有针对性地阅读并且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这单元讲述的内容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而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极其辽阔的,其中与地球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和地月系。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地、月、日三者之g的关系上,而对天球、行星等天文基础知识则可以简略地介绍。

二、加强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拓展地理教材内容

地理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将地理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地理教材是静止的、乏味的,课堂教学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主,但不能拘泥于形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的发展实际是最直接、最鲜活的教学资源。为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将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见过的地理现象、当前国际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教材的重难点教学中,这样不仅使得教材内容极富时代感与生活感,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材料,能够将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并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生活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才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方式。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质灾害”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和特大暴雪、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特大泥石流、2014年的云南地震等生活中的实例,对地质灾害进行讲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质灾害带来的严重危害与重大影响。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征兆、现象、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防御与救助等相关地理知识。

三、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与指导者。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还需要让学生能够理解与消化这些知识。然而无论教材内容编制得如何精彩,要让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还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合或是重组,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运用,并通过简单、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使得传授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尽可能的整体化、系统化,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与掌握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时,教师可以将这两部分的内容整合起来进行讲解,通过对比分析公转与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绕转方向、绕转中心、绕转周期、判断条件、产生的地理意义等方面,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与记忆。类似的教学方式还适用于低压中心与高压中心,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气象、天气与气候等内容的教学。

第7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20**年我校在后半学期分年级分学科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同课头的教师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近期的教学工作安排和教学工作的协调,如今已经坚持进行了一年多。笔者认为,在学校将集体备课制度化以后,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学案等都需要进行整理和修改。结合当前我校校园网络健全,各位教师的计算机终端和教室的计算机终端相连的实际,我校的集体备课如果能利用好校园网络,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将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发挥出来。

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带动了高中教学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集体备课的方式。绝大多数学校制定了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但主要是以传统会议形式的集体备课,而涉及校园网络环境下教师集体备课的内容较少。网络必然要走进课堂,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集体备课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与传统集体备课相比,它在形式、内容上有什么样的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是指学校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

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教师个人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标、教材、重难点,设计好教案。

当前大部分中学有自己的校园网络服务器,并通过服务器接入互联网,建立了电子备课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公开课等特定目的的教学要求。大部分中学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还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络中心和WEB服务器、FTP服务器,这些都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提供了硬件环境。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集体备课大部分情况还处于对教案、学案的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CAI)的相关探讨,关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确定、制作、使用则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很少涉及。因此集体备课还没有发挥其在新时代所应起到的作用。

目前,各个中学的集体备课大部分都有自己固定的形式、时间、地点,并制定出了比较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从集体备课的整体目的和要求等作出相应的要求,并与教师的福利待遇挂钩。

20**年,我校顺利通过省验收,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并于2005年11月建成校园网络,先后为教学楼每个教室、实验室配备一套海捷多媒体中控系统,各学科科任教师每人配备一台清华同方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终端,同年开通了校园网和校园FTP;2006年我校对校园网进行了改版,主要增加了“教学之窗”栏目;20**年我校通过教导处和多家网站合作,先后为教师开通了“天星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高考资源网”、“三学苑”等有较好资源的网站账号,供各位教师从网上下载教育教学资源;20**年我校为每位专业教学人员开通了校园网账号,教师可以把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教学心得发表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讨论。

在教学管理上我校实行年级组管理体制,在集体备课室建成后倡导集体备课,双周周四晚上召开教研组会议,并在教研组会议后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由年级学科教研组长牵头对未来两周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进行集体备课,在形成较为全面的系统后,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情具体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直接与同科其他教师商讨解决。

二、校园网络建设对**集体备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随着校园网络的开通和FTP站点的建立,教师可以在学科帐户内建立、删除相关文件,并可将在办公室电脑上做好的课件上传到校园FTP服务器,在和同科教师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能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到教室后教师可以直接将课件从校园网拷贝到电脑,通过中控系统随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特定的学科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集体备课室的建成及各办公室均能通过连接到Internet,从而为教师获得Internet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保障,并为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机会。

3.我校通过购买北京四中网校、天星教育网等与教学实际相贴近的收费网站的课件资源,并将下载的课件资源在校园FTP上共享,充分扩充了实现多媒体教学的资源。

4.各学科指定一位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的教师对网络下载的课件和其他资源进行归类后上传到FTP,其他教师可在使用过程中补充完善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消极影响

1.办公室电脑接入Internet,教师往往会将一部分时间用于玩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对教材的研究和课后反思的时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2.教师对在集体备课中用到的课件形成统一认识后,往往不再结合各自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是盲目照搬。

3.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由于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课程容量大,只能对教学目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把握,而具体到每一节课的难重点的把握就需要向老教师请教,但一般无法找同科头的年长者请教。

4.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受到学校电力供应、仪器设备的安全稳定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在有电子教案的同时,教师往往需要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准备教案,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工作量。

5.老教师对计算机知识欠缺,且他们往往认为自身有丰富的经验,没有必要再跟别人交流思想,因而不能很积极地投入到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中去。

文摘要:本文作者根据自己一年多来对集体备课的亲身体会,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实际,对校园网络环境下高中集体备课如何进行转型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1]陈小鹏.从“集体备课”管窥“教学软资源的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2]陈留庚.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管理,20**,(05).

[3]张立英.中学教学中集体备课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5,(09).

第8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第9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旅游实验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122-04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建立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旅游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旅游专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主体,必须不断适应行业要求,培养出既具备现代服务意识与技能,又掌握现代技术技能与管理知识的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上看,高校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验课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优势,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形成着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从而满足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专业理论课为基础的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实验课可以更好地实现设定的教学效果,体现了与理论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了平台。因此,实验课的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了各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高校在旅游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工作上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意义的成果。

一、旅游专业实验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旅游专业实验课建设工作得到了高校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验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上还存在着不少争论。旅游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经管类的学科相比,实验课系统化建设的时间更短,目前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路与方法。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不少高校在实验课建设的初始阶段过多的复制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的方法与形式,忽视了其与经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上的区别,结果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1.实验课的专业特点未能体现

由于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作为工商管理类下的二级学科存在,因此在实验课建设上参考了比较成熟的经管类实验课的经验。目前,国内经管类实验课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思路:从教学目的上可以划分为职业技能实践与理论验证实验;从层次上分为验证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从教学手段上强调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形式,辅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实验过程,验证(证伪)或解释经济专业的概念、理论与假设,或者发现新的理论。旅游专业固然可以采用这种思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设置,但是与经济、金融、管理科学等专业相比,其更强调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具体反映到实验课程体系上表现为: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课程内容上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应远小于综合性实验;对于实验课程的结论不具有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评判的依据应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各种知识综合运用的表现为依据。而上述特点在目前的实验课建设过程中常常不被重视,因此出现了实验课不能很好地体现旅游专业特色的问题。

2.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不明确

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强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应用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科研素质。其既是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也是选择具体教学形式的前提。然而,目前多数高校旅游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并不明确,不能区分开设实验课究竟是为了进行业务技能性训练,还是对旅游专业理论进行自主性的验证。往往为了应付上面的教学要求而开设实验,为了应付检查的需要而简单的对实验课的类型进行僵化的划分,导致各种类型的实验课混杂在一起,内容脱离行业实际的需要,教学方式死板僵化,即给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造成了障碍,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扰。

3.实验课的课程资源需要优化

一门课程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所能支配的资源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实验课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口]。硬件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场地与环境等。软件资源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人员和管理制度等。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不足。旅游专业实验课主要涉及饭店管理、旅行社运营与管理以及旅游管理等三大领域,其中前二者包含大量职业技能实践的内容,后者更加强调基于专业理论的研究性实验,课程内容对资源条件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区别。如果针对每一门实验项目建设专用的实验室(例如建设专用的洒水饮料实验室、房务服务实验室等),多数高校教学难以一下有如此大的投入。因此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多功能的综合实验平台。同时,对实验项目内容进行调整,围绕平善教学人员配置与相应的管理制度。

4.实验课的教学方式需要创新

实验课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因此采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而目前旅游专业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下列不足:第一,过于偏重知识传授的方法,学生在实践环节没有主动进行研究学习的动力。第二,教学过多依托某一单独课程,知识面窄,交叉性和系统性不强,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教学方式没有层次性,缺乏创新性教学与实践环节。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实验课程,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创新。

二、基于模块化的旅游实验课建设思路

实验课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二者的选择决定了教学资源的配置。相对于教学需求的宽泛性,教学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尝试构建更加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资源整合成有效率的有机整体,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借助国家级综合文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我们立足旅游专业特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为目标,广泛借鉴了其他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基于模块化的实验课程建设思路(见图1),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实验课内容的模块划分

在实验课内容划分上,以教学目的为基础,对体系分散的实验项目统筹安排,按照技能性实践、专业理论课实验和综合创新性实验的三个层次重新进行优化整合,构成旅游管理实验课程六大模块(见表1),体现出教学集成化、课程模块化的思路。学生依照层次的顺序依次选择各模块中的实验课程进行学习。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学分制度,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修完必修的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兴趣选修其他模块的实验课程。最高层次的综合创新性实验不局限于某一模块,体现了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模块化教学方式

模块化的旅游实验课内容由若干实验项目组成,复杂的实验项目由简单的实验项目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某实验模块可以视为由不同层次实验项目组成的系统整体,具备任务目

的明确性与资源约束性的特点。项目管理方法强调针对任务进行合理的配置资源,对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三大优点;第一,不再单纯依靠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将原先的单向途径变成双向途径。第二,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验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而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第三,学习过程的重点在由原先的关注实验结果转向关注实验过程,注重过程中各种能力的锻炼。划分后的旅游专业实验模块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不同实验对软硬件资源要求不同,专项实验很多,非常适合采取项目式的教学方式,以项目管理的方法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完成实验项目,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模块化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实施模块化教学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1.以实验课程模块为基础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按照每一个实验配置专用的场地与设备是不现实的。

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率的使用教学资源,根据实验课程模块划分和相应层次的实验项目要求,动态配置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既包括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要配置合适的教学人员与实验教材。实验模块涉及多门课程,因此也涉及不同专业的教师配置。在实施过程中,将过去以某门课程为基础的教师配置方式,转变为按实验模块内容进行配置,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以实验项目为明确的任务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实验教材的编写也以实验模块为基础。

2.以项目式的管理方法管理实验模块的教学过程。借鉴项目管理过程的阶段划分,我们将实验模块教学过程划分为模块选取、资源准备、实验项目实施、文档总结与实验项目评价等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进行细致的任务分解,强调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参与。在模块选取阶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要求制定实验计划;在资源准备阶段,学生组成实验项目小组,并制定小组的工作计划,教师负责分配各实验小组盼教学资源;在实施阶段各小组按照任务计划协同工作,并实时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在最后阶段对工作进行文档总结。

3.建立面向过程的评价体系。实验模块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实验结果,也要重视实验的过程。例如旅游线路设计实验项目,需要学生对旅游市场中的旅游产品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收集与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信息搜索、分类、整理的能力以及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理论方法;在统计与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和统计软件的操作能力;最终的结果是分析数据与旅游专业理论结合的产物。整个实验项目是综合性的,结果是没有统一答案即开放性的。因此评价体系要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我们一般采用小组汇报答辩的形式,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与成果文档打分四个环节完成对项目小组成员的测评工作,保证评价体系的开放性与公平性。

4.建立开放性的模块内容体系。实验模块的建立为整个旅游实验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框架,实验课内容的包括了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的内容,因此实验模块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选择实验内容时,我们坚持从需求的角度出发,使模块内容尽可能贴近行业现实,使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理解行业真实的问题。例如旅游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验,学院购买了广泛使用的“金棕榈”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模块所需的实验平台,并与旅行社企业进行了合作,及时采用行业的真实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行业数据是每年变化的,会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也使得学院对旅游企业的各类管理系统的选择范围不断增大,可以让技能实践类实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内容,则根据行业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学生的基础,由学生直接对实验项目进行设计。因此整个模块内容体系是开放性的,是不断自我完善的。

四、结论

高等院校要实现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强对实验课程的建设力度。目前,在旅游专业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特色欠缺、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使用不合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构建实验模块为框架的课程体系的方法,对已有的实验课程进行优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构建实验模块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再组织,更关键的是同时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完美结合。基于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外,如何进一步完善适用于本文建设思路的管理体系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基金项目:青岛大学2009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0922);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旅游新业态研究”(项目编号:09DJGZ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