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概念课教学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微课;高校数学;效率
一、相关概述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指的是为了适应我国教育发展进程,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开展的以视频播放为载体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加清楚体现知识点,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相对短
与传统教学相比,微课教学时间相对短,传统教学方式一般以45分钟为一节课,而微课的课程一般是在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微课的教学时间相对传统教学方式较短.微课的特点也很显而易见,微课教学问题比较聚集,主题也比较突出.微课的主要特色是课时时间短,但内容更加精进,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微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视频,其虽然简短但生动,容易被大众接受.
2.教学内容比较少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的教学方式所教学的内容相对少,而是将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集中,并且突出主题,微课主要针对的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或者存在疑问的方面,通过微课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更加直接化、简单化.微课的内容虽然精简,但是能够突出主题,提高教学的效率.
3.教学主题较突出
微课教学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主题突出,通过一个视频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包括教学的反思、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发现知识重点和难点通过传统方式传授,学生比较难吸收或者理解,因此,通过微课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将重点和难点简单化.
二、微课在高校数学中应用的意义
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微课作品为主题的微课教学评比大赛,大赛的举行引起了我国各个院校的重视,并且微课在高校中的应用同样吸引了高校众多教师们的眼球,微课的概念和应用成为高校教师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微课虽然教授的时间比较短、内容比较少,但是能够集中将教授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解说.微课教学被限制在10分钟以内,是根据心理学对注意力集中研究所做出的决定,研究表明正常人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都是在10分钟以内.微课的理念也非常符合我国现代化教学的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微n作为我国新型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弥补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微课教学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微课教学能够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和负担,并且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多方面素质和能力.而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缓解学习的疲劳和枯燥.在《中国高校微课报告》中曾指出,未来微课在高校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并且可能成为学者对院校进行综合评价和考量的标尺,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力.而高校数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微课的方式开展高校数学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的进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提高微课在高校数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确定适合微课教学的大纲
微课虽然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高校科目都适应微课这种授课方式.经过实践和科学证明,微课这种授课方式比较模式化,它就是对其中的一个知识点进行目的性的讲解并且收集各种有用资源加以利用,经过一些完善和实践过程.事实证明数学比较适合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数学一般涉及的公式的推算、基本原理,都是比较不容易听懂的内容,一定要确定教学大纲是否适合微课,然后录制微课小学堂,录制完成后,学生们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下载,更可以在任何空余时间进行复习和联系,对“微课”上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
(二)组织微课教学团队
微课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作为,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有所作为,它不仅工作量比较大,而且效益也不见得那么理想,所以拥有充足的时间、优秀的团队精神、丰富的资源共享更为关键,微课资源必须根据每位教师的工作特长,建立专注研究微课课堂教学的微课教学组,对其进行合理化工作分配并且对相应课业进行研究探讨,微课课堂内容的选择必须针对其自身的特色建立一定的思想框架和理念.视频录制的内容必须多元化,例如,一些资料管理、课堂上的疑难杂症、随机测试等等.所以,微课教学必须把团队精神放在首位.
(三)开展微课教学的培训
微课在高校数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只有制订明确的目标和方案才能保证微课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一,开展微课视频制作、剪辑等相关培训,高校数学教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视频制作和剪辑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对视频制作和剪辑进行培训,不但要将时间进行控制,并且要制作出简单、大方的画面;第二,培训教学内容的提取,受微课时间限制,一定要培训教师学会对知识难点和重点进行总结和提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政治网络探究课;主题资源包;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
一、概念界定
1.基本概念
网络探究课主题资源包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领域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授课或者是课程单元,是一个以探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是一类基于网络应用的主题探究学习活动。与一般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相比增加了复杂性;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热点问题、本质性问题,引发思考并进一步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现有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从而使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
2.基本特点
在基本学习方式上,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学习;以现实的学习活动为主,融合了虚拟活动形态。在活动组织线索上,以一个可共享的电子学案为组织主线(一般为网页形式)。在信息技术运用上,学案嵌入了微型网络资源库,或者选用专用学习软件作为认知工具;运用论坛、电子邮件、网志(Blog)等作为记录、交流的工具,或选用专用课程平台作为基本技术支持。
二、适用范围
不适合教已成为事实的内容,不适用于教授记忆事实,简单的过程或定义。适合教授一些不确定的内容--那些没有既定答案,有多种可能解决途径的问题;内容有利于发展思维、感悟智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基本原则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教学设计原则
根据政治学科具体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媒体各自的表现优势,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提供素材。素材内容无科学性错误,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提供相关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问题的最新学术观点和新发现的文献资料。主题资源包内容应行文流畅,措辞准确,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有力地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能达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2.创新能力培养原则
主题资源包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对主题资源包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讨论、研究,从而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3.多向互动与协作原则
主题资源包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虚拟空间,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专门为1-3课时的探究课程单元设计;教学目标是知识的获得和整合、思维的发展。知识的拓展和提炼、智慧的发展;完成学习以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够将知识进行某种方式的转换,学生通过制作一些可供他人在线或离线交互的多媒体作业,来证明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五、构成模块
1.引言/情境
使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主题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关;与学习者未来的目标相关;具有吸引力,看起来有趣、有意义。
2.探究任务
对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者是口头报告(如解释某一特定主题);可包括编纂、复述、判断、设计、分析等等,或是这些任务不同程度的综合。
3.探究建议
给出学习者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步骤,让学习者知道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任务分块的策略,对每一学习者扮演角色或看问题的视角的描述等等;提供学习建议及人际关系建议,如何自由讨论等;整个过程描述部分应当相对简短而清晰。
4.资源支持
主题资源包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资源经过预选,以便学习者能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
5.探究评价
针对学习过程与成果的评价量规;学习者用它来自我检查学习的进展水平,相应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用它来评价学习者的活动。
6.探究结论
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提供了一个机会;提供可以在整个课堂讨论中使用的问题,将学习引向深入。
7.其他
教学指南:向其他教师介绍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实施的有关措施;实现进一步充分共享参考文献:向大家介绍学习活动方案的有关;信息、资源的出处与拥有者。
我相信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探讨的进一步深入,政治网络探究课主题资源包的开发和建设必将能极大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推动中学政治新课改的实施,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熙龙.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界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地位,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深感振奋,亦觉任重道远。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明了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名正言顺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这一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是一个范畴较广的概念,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目前中小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二、突破概念门槛,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
由于信息是个翻译词,许多人理解得都不很深刻,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导言课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清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在讲授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应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
1、通俗的定义
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处理加工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和知识等。
2、科学的定义
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所说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为了进一步说明,可以从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方面举几个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通俗定义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定义,科学定义是为研究问题方便而设的定义,两者的应用场合不同,讲这两个概念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不能以科学定义而否定通俗定义。
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的概念,还应当考察信息的分类及各种特性、有关的信息基本操作及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特别要向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与高级信息;
信息传递媒介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举例;
信息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文字、图形、数字、声音、图像等;
与信息有关的操作包括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
要结合有关信息的操作深入讲解信息技术。
要向学生讲明,这门课将要学习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课程中计算机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三、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
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能做到人手一机,每台机器都具备多媒体功能,最好都能上因特网。这种理想环境的建设投资较大,非一般学校能够负担得起,所以在机房建设方面应采取与自身承受能力折中的方案。在此也建议主管教育部门或社会自愿投资者,筹建一些商业性的机房为学生们提供有偿上机服务,使部分学校共享。
机房维护管理要有专项资金保障。一些同志认为机房建好就可以了,后续资金不必要。实际上,机房的正常运行及效率提高离不开后续资金投入。如自然的设备损耗如键盘鼠标需要更替、设备升级需要资金、新软件的购置也要花费等。机房维护得好,设备运行正常率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开设信息技术咨询信箱,开办“信息技术园地”橱窗,不定期举行信息技术专题讲座,举行电脑制作比赛、程序设计比赛,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思考
1、“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等等。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了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一两名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再由他们去指导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学习,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思想品德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根据近年来我的教学实践,我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教育同仁参考。
一、认清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结构
思想品德课既遵循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小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外延更广,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结构显得非常灵活,我们把这种灵活的课堂教学结构归纳为“两点双线圆圈式”。“两点”为知行两点,即任何一堂思品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双线”为情意双线,即激发道德情感和磨炼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它们不单独组成一个教学环节;“圆圈”表明知情行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端性,任何一种心理成分都可以做教学的开头,也可以是教学的结尾。当前思想品德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两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感和磨炼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上课就会枯燥无味。
二、把准教学重点――知和行
就知和行比较,如何确定谁是一堂课中的教学重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重点的确定和语数课教学重点确定是有区别的,语数课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除学校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观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备课阶段,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是知行并重。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由课文、“想和做”两部分组成,课文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想和做”是用来巩固练习,反馈检测用的。
使用思想品德教材和使用语文课文是有区别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知情行意的综合训练。思品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观念的基本要求。所以语文课教学重在分析,思品课教学重在比较;语文课教学重在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思品课教学重在归纳道德观点的基本要求。
思想品德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如果教材中的“想和做”和自己对象的知行实际还不够接近,则教师要重新设计,好的设计是能针对学生对一些现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看法,让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创设出一种在明辨是非时能刻骨铭心的教学情境。
四、把住延伸的度
不同的道德观点,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保证一课一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把住延伸的度,不宜无限扩展。
把住延伸的度,指的是有时可以自然延伸,比如:和好书交朋友,可以自然延伸到和好报交朋友;从小要敬爱父母,可以自然延伸到长大后有责任供养年老的父母。但这种延伸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要控制在同一个道德范畴和同一个层次之内,决不能无限扩展。比如:从小学好各门功课就不宜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扩展;热心为集体服务就不宜向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扩展。
五、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教好教活思想品德课的根本途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 60 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 国家就占 76.7%,20 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 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 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
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 英语 ,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 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 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 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 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 5~6 组,供学生选择; 日本于 20__ 年制订并于 20__ 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 10 科,国语 科列在首位,包含 6 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 学分) 、国语表达ⅱ(4 学分) 、国语综合(4 学分) 、现代文(4 学分)、古典(4 学分)和古典讲读(2 学分) 。其中只有 国语表达ⅰ 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 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 诗歌与散文 、 小说与戏剧 、 新闻与 传记 、 语言文字应用 、 文化论著研读 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 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 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__ 年第 8 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 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 如 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 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 获得8学分 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 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 。进一步学习和进一 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_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 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 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 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20__ 年第 6 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 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XX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__ 年第 2 期上的《高中选 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 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XX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__ 年第 10 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XX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 孙晓峰在 《教学月刊 (中 学版)》20__ 年第 10 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 的转换问题。 江苏XX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__ 年第 26 期上的《精准高考目 标,体悟审美愉悦 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 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 相关讨论: 安徽省XX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 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XX市玉兰中学
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 教学大参考)》20__ 年第 9 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 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 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 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 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 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 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 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XX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 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 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 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 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 议。具体而言,关于XX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 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 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 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 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XX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 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 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 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 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 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 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 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 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 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 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 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 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
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 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XX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 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 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 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 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 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 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 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 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 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 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 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2.请优秀一线语文教师来到师范院校进行选修课教学培训,构建在校师范生与一线 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海南;小学科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67-02
从2001年科学课开始试点至今,科学课的改革已经走过12年。科学课的现状如何,是学者们关心的话题。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1]发挥科学课的科学素养培养功能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从政府、学校的支持,教师的投入到学生的认识缺一不可。研究科学课的现状可以了解科学课存在的现实问题、区域特色问题,从而寻找解决策略。本次调查涉及海南万宁市4所小学(其中3所公办小学,1所私立小学),13名科学教师,42名各学科教师,240名三年级以上小学生,62名学生家长,回收有效教师调查问卷52份,学生问卷237份,家长问卷57份。
一、海南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科学教育开展的总体情况
1.科学课的开设以及实施情况
调查的四所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查阅各学校各年级的课程表发现不同的学校所开设的课时不同,各年级所开设的课时也不同。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置课时量,高年级的课时量较多。但是课表上的课时是否落实,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课程的具体完成情况。科学课课时被挤占严重,在调查的各学校所有52名教师中有71.2%的教师表示课时被挤占,其中有近49%的教师表示科学课经常被挤占。与此同时,在课时被挤占的情况下有近69%的教师表示教学内容可以全部完成,这就让我们对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和完成质量表示怀疑。
2.科学课实施的物质条件及人文条件
科学课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此才能使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全面发展。部分的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需要使用较多的教学器材,才能完成教师及学生的实验。在我们进行调查的4所小学中,相关的教学器材比较缺乏,只有一所学校设有实验室,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设施也极少,仅有的实验器材也都陈旧老化。
在同当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当地几所小学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还是相对重视的,但是这种重视却不是对科学教育价值的重视。由于海南地区小学升初中的联考中科学课有10分的分值,因此,在6年级下学期都会有一个科学课的集中教学和训练,名曰“集训”。对考试分数的高度重视,无异于对科学知识价值理解的畸形放大,科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被忽视。教育观念的落后和物质条件的落后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二)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对4所小学的13名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年龄、科学课教龄、学历、专业背景。学历及专业背景影响着教师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程度及是否具有专门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的年龄和科学课教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万宁市小学科学教师相关专业背景较少,兼职教师较多且学历较低。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拥有不同的学科知识,针对不同学科主题的教学知识,教师的专业性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具备理工科专业(包括师范类专业)相关背景的科学教师只占31%左右,非理工类师范专业的教师占54%左右,其他专业占15%左右。同时,调查发现兼职的小学科学教师占77%左右,专职的只有23%。有些兼职科学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而非专业教师。调查的13名小学科学教师中,没有教师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大专学历占77%,中专占15%,高中占18%。相对于发达地区,海南小学科学教师的学历偏低。有关部门对此采取了一定的解决措施,对大部分科学教师都定期进行相关的科学教育培训。
此外,调查显示万宁市小学科学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而且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在调查样本中,26岁以下的年轻人占62%,27至35岁的占15%,35岁以上的占23%。出现这种情况和海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逐渐增加有关,大量的年轻教师赶赴教学一线。虽然年轻的小学科学教师们受到了更为现代、更为专业的相关培训,学习能力也较强,利于科学教育的开展,但年龄整体结构偏年轻也会导致教学经验的不足,不利于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和经验沟通。
(三)科学课教学的基本情况
小学科学课的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1]不同课程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策略的选择。对小学科学课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策略、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教师们现实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水平等。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小学科学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本次调查的重要部分。
1.科学课教材的使用
目前海南省小学科学教材使用较为多样化,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教科版教材均有应用,在调查中的4所小学所应用教材不完全相同。各种版本教材各有其特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对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同一地区的学校可尽量使用相同版本教材,这样利于统一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
2.科学课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但由于所需教学资源较多,所需时间也较多,而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广泛实施。在对教学方法进行统计时,采用了多项选择,所有教师都应用讲授法,有85%的教师采用演示法,69%的教师采用观察法,实践法有36%的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法有15%的教师采用。科学课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得来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各种科学现象和科学道理,建构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及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缺乏,使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剥离开来,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3.科学课教学评价及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当中,通过纸笔测试、问题解决、行为表现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况。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解释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探究技能、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等。”[1]
(1)科学课教学评价情况
所调查小学的科学课教学评价单一,纸笔测试几乎是唯一手段。我们查阅了近三年4所小学的科学课成绩,总体平均分在67分左右,课程课成绩的平均分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在查阅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客观题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正确率要远远高于主观问答题,有图例的试题正确率要高于单纯的文字试题。在检查主观问答题的答案时发现很多问题的解答都是对课本概念的抄袭,很多问题的解答存在常识性的错误。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发现:当地小学生对于科学课所学知识的运用停留在概念的简单记忆和提取阶段,未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小学生科学素养情况
在关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调查中,有近53%的学生能够想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近33%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但不能提出问题。在对问题解决意识的考量中,有近68%的学生没有想到要去自己动手实验,而是采取向同学、老师请教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相对缺乏。在科学课实验中最为简单的仪器之一的测力计,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懂得正确的使用方法。调查还设计了部分科学知识的考察题目,学生科学知识题的得分为54分(满分100),结果不容乐观。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小学生是否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尝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78%的学生家长表示学生的科学知识比自己丰富。
分析数据发现,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较强,但自主科学探究的意识不强,受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影响动手实验能力较弱。科学知识掌握情况不佳,问题解决能力较差,但也有一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被很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对小学科学课调查现状的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万宁市部分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实施情况、学校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及评价等进行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但海南小学科学教育整体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课程实施情况尚待提高,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总体科学素养偏低,究其根源仍旧在于各方面对科学教育价值认识的不足和偏差。
因此,首先要从观念的转变做起,科学课的价值不应仅体现在文件上、论文中,更应该真正地被社会、学校、家长、基层教育工作者所理解。科学教育具有智能开发、科学素养培养等价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人才的储备等具有重大意义。只有理解和认同了科学教育的价值,才能加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针对海南现有的情况,上级教育部门在继续加强基层教师的培养和定期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基层教师对科学教育重要价值的认识,让其明确自身的重要使命;在全社会,特别是家长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科学教学价值传播开来,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教学设施投入,引入多媒体教学,在实验器材短缺的情况下,多播放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音像制品;改进教学方法,将知识从教材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应用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制定更加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改善其他科目教师们挤占科学课,教师队伍非专业化,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进一步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本文作者:张彦春吴忆平韩仲明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1)通过观摩一线专家教师的授课、说课以及在与专家教师的互动研讨中深化对课改理念的认识,拓宽课改实施思路。(2)通过培训学习专家教师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激发受培教师探索先进理念向课堂落实的内驱力,促进农村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3)通过讲座和报告,聚焦课堂,以案例、问题分析为载体探索农村中学有效数学课堂的途径,引导教师从有效设计,教学反思等角度提升专业水平,走上专业自主发展的道路。围绕教学,内容设置模块化为了实现培训目标,我们把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作为送教培训的核心主题。并且把为时两天半的培训内容设计成五个模块。考虑到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概念课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不讲背景、不突出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过于强调应用,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把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研究作为第一个模块,培训重点定位在数学概念教学的结构过程与环节设计。数学命题(公式、定理、法则、性质)教学是另外一种基本数学课型,在数学命题教学中,教师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命题的产生形成过程上,缺乏从感性到理性,探索、猜想、验证、论证的过程,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把第二个模块设计为数学命题的有效教学研究,着力解决命题教学设计过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能力普遍不足以及存在操作和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第三个模块主题设定为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模块四的主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主要针对农村中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缺失或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模块五则是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低效现象以及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首席专家以案例和问题分析为载体进行理论分析和讲座。注重实效,培训形式多样化1.同课异构研究课对于概念教学和命题教学研究两个模块,我们采用同课异构研究课的形式予以展开。首先在充分与受培方沟通的基础上,选定课题,学员教师人人预设,在此基础之上由学员代表教师与来自一线的专家教师针对同一课题同台上课、说课,然后是专家教师引领下的议课并归纳出概念课和命题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要点,最后是学员教师完善之前的预案活动。从预设到观摩同行教师课堂,再到专家引领下的议课和进一步完善预设,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做中学”“知行合一”的成人学习特征,也体现了“同伴互教”(peercoach-ing)和“资深教师辅导”(men-toring)的策略。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教学过程更有利于触发教师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的深层次思考和反思,特别是在与专家教师课堂的比较和对照中有利于深化受培教师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拓宽新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思路,发展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内容知识。2.主题研讨对于大多数农村数学教师,他们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利用多媒体有效辅助数学教学既缺乏相应实践上的尝试和探索,也缺乏理论上的认识。因此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数学有效教学两个模块,我们采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予以实施。主要流程包括:专家教师示范教学,设定议题下的议课讨论,专家教师的微型讲座。专家教师围绕确定的课题借班上课,通过课堂展示诸如探究性问题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组织与调控、教学反馈、学生落实以及多媒体辅助与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结合等策略,受培教师实现观摩性学习。在议课讨论环节,围绕设定的议题送教专家团队与受培学员共同议课,引发受培教师对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价值、策略的探讨以实现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性转化和自身经验的批判性反省。微型讲座则是专家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归纳相应主题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发展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媒体的知识。3.专题讲座专题理论讲座是送教团队首席专家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和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理论梳理等形式展开。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低效以及不少农村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薄弱、教学设计的能力不足,更缺乏教学后的主动反思过程,我们把农村初中有效教学设计作为专题讲座的主题。引导教师从经验性的备课走向教学设计,并针对教学情境的设计、问题链的设计以及教学反馈的设计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给出策略建议,引导教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从积极主动的实践和有效的反思等角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培训有实效,学员满意度高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送教培训的质量,每一地送教工作结束后,我们都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以自贡为例,送教团队印制了100份问卷调查表,在培训结束时随机发放给受培教师,我们对回收的有效的81份问卷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在对培训的总体看法一栏,选择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超过90%,没有教师选择不满意;在对培训内容的看法一栏,超过90%的教师选择了适合或很适合,没有选择不适合的;在对培训的总体收获(多选)一栏,87%的教师认为本次培训学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和方法,80%的教师认为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工作热情。在学员的意见和建议一栏,不少教师认为这样的送教培训形式非常好,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高师院校参与地方送教培训的价值和意义高师院校参与地方送教培训农村教师的工作既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教育发展,同时对高师院校本身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工作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参与地方送教培训工作使得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们必须要走进中小学课堂,了解和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困惑与需求,这一过程既有利于密切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也为高师院校反思和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新形势下教师教育和培训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另一方面,送教培训发挥了高校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的优势,使最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有机会与中小学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同时中小学教育中鲜活的案例、成功教学经验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也为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源泉。构建高校教师、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送教培训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在短短的两三天时间里,每天都有明确的主题和任务,而留给学员自己思考、尝试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少。为了避免“培训时激动,回去后没有行动”的尴尬,真正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长效的送教培训机制,构建高校教师、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实施三年为一周期的送教培训。培训形式既有定期的集中送教培训,又有培训学员短期的随一线专家教师跟班学习;既有送教专家团队深入学员课堂巡回指导,又充分发挥网络聊天室、QQ群、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对受培学员的日常教学问题进行会诊解决[2],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专家教师和受培学员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和专业成长。建立一线专家教师资源库送教培训是农村教师欢迎的、符合农村教师特征的一种有效培训方式。送教培训的成功与否,一线专家教师是关键。省级送教培训,由于其规格相对较高,因此一线专家选择应该站在全省的高度来进行选拔,将那些符合送教培训各方面条件“特质”的一线专家选构建送教培训专家教师资源库,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送教培训实施时,可以根据对方需要和特点组建不同特点的送教团队。
一、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现代信息包括图书、图片、图表、地图、报刊杂志等文本信息;还包括影视节目、录音、网络、软件等音像信息和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等。信息加工能力是指要善于收集、整理上述信息;善于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我认为对学生进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步伐。小学数学课本率先垂范,上面有大量的图片信息,另外还有许多要求学生去搜集、整理的信息。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物体,然后进行整理、观察并分析思考:从这些物体中你了解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上述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到有些物体可以平移,有些物体可以旋转。明白了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平移或旋转现象都来源于大自然的启示。
为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前,让学生围绕“角的组成”、“角的分类”等问题去搜集资料。许多学生通过问长辈、阅读资料、上网查寻、动手画角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有关信息,在课堂上津津乐道地向同学们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完全沉浸在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愉快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我有时还制作一些电视画面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耳闻目睹这些信息,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信息加工能力,而且学会了生活和做人的道理。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就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做”、“考察”、“实验”、“探索”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能力。这是因为数学课的教学过程是造就“社会人”的过程,这一学科任务的完成,单靠老师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像小马过河那样亲自尝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让学生“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习了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些有规律的图案画、让同桌找一找都有哪些规律,并选出几名最佳“规律图案”设计师。学习了《统计》一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统计图,统计本组同学的身高,年龄等。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法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要达到以上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资料、动手制作等最新技法。那么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新技法呢?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教师应作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出现。老师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用教材引导儿童活动,激发儿童投入活动的人。他的作用主要是为儿童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更适宜的氛围,并在与儿童的共同活动中提供必须且适宜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关键词:体育专业;体育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12-02
高等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后关键阶段,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组成部分,以传授体育院校学生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为主,通过实践练习,使自身和他人获得健康体魄,是培养体育综合性人才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体育教育的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教学,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忽视理论课的教学,而体育理论课是体育学院课程体系的基础,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的环节。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着重指出:“在技术专项实践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师要学会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法并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学校每学期可安排总课时百分之十的理论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由此可见:体育理论的教学是体育专业技术课的基础,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才能使自身长久的发展,专业技术的研究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对运动员训练和普通人健身都是如虎添翼。多年来研究发现,体育院校的学生,文化课的知识储备不足,并且在思想上也更重视专业技术课,忽视体育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如何改善这种局面、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才能培养出能够自学、自练、富有创新精神,对未来社会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笔者针对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学生体育理论课教学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精选教学内容
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多而杂,囊括了体育人文的基础知识,运动专项的理论知识,运动项目的技战术要点和裁判规则以及运动防护等大量知识。体育教育专业有基础理论课,每门专业技术课又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学生每学期接触的理论知识很多,加上专业技术训练任务重,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对每门理论课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情况,对教材内容做合理的调整,着重讲授提炼出重要的章节和要点,其他的内容可以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即能突出重点,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时代在发展,知识体系也更新的很快,新的概念加上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冲击着旧的理论体系,学生也希望教师能够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有促进体育训练和健康的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可以推荐相关的参考书,使学生不仅仅拘泥于课本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推动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明确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明确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始终以目标为导向,最终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体育理论知识包罗万象,内容繁杂,每一门课都有其侧重点,每个老师由于自身的教学体验和训练经验理解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但万变归宗,体育理论的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并且有一项技能能够立足于社会。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离不开体育理论课长期的熏陶的体育素养以及潜移默化的体育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身体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不仅能使身心愉悦,也能增进健康,同时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理论课让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提高对运动的兴趣和长期坚持运动的信心,所以体育理论课堂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不能和专业技术课脱节,要了解运动项目的特点并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才能言之有物,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科学的健身方法也离不开体育理论的指导,学生只有精准的掌握理论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处理自身和他人在健身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现在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育、素质教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在这样的利好形式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抓住时机,努力练好基本功,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同样离不开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能力,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三、改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体育理论基本都采用分专业小班授课,这对教师管理和掌握学生情况比较有利,但在教学手段上,仍以传统的照本宣科为主,少数教师会采用自学或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本来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加上传统的教学手段严重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从教师入手,探寻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国外有两种教学模式值得借鉴。第一种模式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体育能力;第二种模式根据学生各年龄段兴趣的不用,以学生个性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1]教师可以征求学生意见,了解他们需要获得哪方面的知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代替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授课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运多媒体教学,用声音和图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行为现状
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表现在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从课堂学习来看,愿意听讲的学生都会选择前排的座位,他们上课注意力集中,能时刻跟上教师的思路。而后排的学生一般都在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看手机、睡觉等等。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后一种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很难在课堂上吸收到有用的知识。大一、大二学年学生课业繁重,加上专项训练辛苦,课下复习的学生寥寥无几,课堂上的知识没有及时消化,课后又不能复习巩固,长此以往,学习成果可想而知。课后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很好途径,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简单抄书或者抄袭同学的比比皆是。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体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不能做到。学生在四个环节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学效果必然会很不理想。
五、掌握影响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因素
学生对理论课重要性的认知不够,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对一件事情没有正确的认识,很难付之行动,要想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源上让学生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影响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主要是以训练为主,文化课基础不牢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面对书本上大量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心生畏惧,没有兴趣。
2、体育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都会去中、小学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学生认为工作中只需要使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并不能派上用场。
3、教师没有及时更新知识,所讲内容和实践相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术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心里所需,从而认为提伦克对自身的用处不大。第四:部分同学学本专业只是因为高考分数过低,本身对体育专业的知识就不感兴趣,上大学只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而已,正是由于这样错误的心态,荒废了四年时光,到最终用人单位招聘时,即拿不出优秀的成绩单也没有精通一门专业技能,多种因素致使体育专业的就业率不是很理想,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宁可逃课在外打工,也不愿坐在课堂里。
六、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加上体育理论知识系统庞大,概念繁多,理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他们宁愿将时间投入到“收效快”的专项技术练习中去,以为“熟能生巧”就能将自己的专业技术课练习好,但是体育教育培养的方向是教师,不仅需要将专业技术课练习好,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必须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
2、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认知不够,通常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很吃力,学生却不明白所设置课程的意义何在,同时老师不能够更好的将体育理论知识跟专业技术课知识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教师讲体育理论知识有很大差异。
3、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风气不端正,理论课学生出勤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4、体育教育的就业率持续低下,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担忧,对本专业的前景不看好,丧失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入学时,学院应做好宣传工作,介绍学校所设置专业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加强学风建设,加强课堂有效的管理,改变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的现状。学院应多开体育知识类的讲座,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加强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特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应跟上时代,更多的考虑学生今后就业技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