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技术创新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创新的理解

第1篇: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指数经济,创业,创新

以“指数”形态集聚的经济发展,是随着块状经济在空间上的规模化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块状经济的大规模发展,早在上上个世纪欧美一些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家就已经开始从事经济指数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了(比如说至今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道·琼斯指数,1884年开始编制)。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步成为最为基本的资源配置制度,在东南沿海一些区域,市场经济更是发展得相对充分和成熟,块状经济成熟为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载体。由此我国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一些区域,也就表现出一些与发达国家共同的,属于市场经济较高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特点和经济规律,即由“指数经济”集聚的经济发展的基本特性。事实上,在浙江、江苏和广东三省,市场经济已经跨越了“商品经济”和“价格经济”两个历史阶段,“指数经济”正以一种强劲的势头,发挥出其作为市场经济最新成长阶段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生产力”[1]。

一、“指数经济”:浙江、江苏和广东三省市场经济的最新发展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充分的区域,江、浙、粤三省的市场经济已经跨越了“商品经济”和“价格经济”两个历史阶段,“指数经济”闪亮登场,并且成为其继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领先优势的社会基础。

浙江省的指数经济型态首先是由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策动的。在商务部相关领导的直接领导下,2006年10月22日,第一期“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隆重登场。“义乌指数”包括价格、景气及其相关单项三种指数,它由200多名指数采集员每天对市场内3832个代表品的单价和成交量,每月对定点商位的库存、商品毛利率、资金流动、商户信心等数据进行采集,采样范围覆盖了小商品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等3个专业市场,20多条专业街,4300多个商位,涵盖了17大类68中类100小类1006细类的商品。所有数据信息输入预定的软件系统,通过既定的程序运算,最终得出周、月的价格和景气等系列指数[2]。此外,作为我国的指数大省,浙江省还有另外三个指数,分别是余姚“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绍兴“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和海宁“中国经编指数”。其中“余姚指数”由“中国塑料仓单价格指数”和“中国塑料现货价格指数”构成,用以反映塑料价格的指数[3];“绍兴指数”则用以全面反映中国轻纺城纺织品内外贸易销售价格变化趋势和绍兴县轻纺城产业发展状况及景气程度的由一整套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它由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外贸指数以及订单指数四部分构成[4];“海宁指数”包括产品指数和企业50指数两个指数,用以反映经编类产品价格的指数[5]

广东省和江苏省在指数经济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深圳“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是广东省指数经济的典型代表。“深圳指数”由一个综合指数、四个板块指数(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手机、数码产品和IT产品等)和50项分类产品指数组成。指数的产生严格遵循“价格指数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指数分析处理系统、指数、指数运维管理”等六大理念系统构建,通过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网、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大厅、华强北商业街多个LED大屏幕及多家媒体,每周一公开[6]。江苏省的指数经济由由“盛泽指数”为代表。2007年11月24日,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为“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的按下水晶球。“盛泽指数”主要反映盛泽及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上化纤面料、化纤原料价格、丝绸纺织品价格变动以及相关企业景气波动,主要由价格指数景气指数、盛泽50指数和流量指数四大模块组成。其中化纤面料、化纤原料价格指数按天,丝绸纺织品价格指数按周,丝绸、化纤、市场景气指数以及反映盛泽地区50家最大规模织造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变动的盛泽50指数,都按月[7]。

以这些专业市场指数为代表的指数经济的成功运作,显示出浙、粤、苏三省市场经济发展显然已经有别于其他区域,“指数经济”已经成为上述三省进一步领先于其他省市的一种重要的软实力。

二、“指数经济”:市场经济成长的历史新阶段

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说,浙、粤和苏三省出现的“指数经济”现象显然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因为“指数经济”的形成至少在原有的市场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中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一)“指数经济”的概念

从上述几个专业市场指数成就的区域发展中可以看出,“指数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历史阶段上,资源的配置不仅超越了资源本身的约束,也超越了使用的约束,转而服从于一个现代资讯体系的协调和指挥,由此组合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这个现代意义上的资讯体系,就是基于一定规模、一定领先程度的专业市场而形成的“指数体系”。通过专业市场指数,掌握产品定价话语权,从而形成更大范围内、更高层面上的资源整合。因此,由这种指数资讯体系组合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就形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最新历史阶段——“指数经济”。

也正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这种“指数经济”对实体经济过程的良性推进作用,才在现实意义上成就了浙、粤苏三省经济社会的强势发展,甚至自然也就奠定了三省经济社会进一步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指数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指数经济”所以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良性的推进作用,是因为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高级型态,它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掌握产品定价的话语权,进而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的资源整合与创新。

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最早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生产的目的是直接单一的生存需要,而且任何需要都是依靠自身的劳动去获取,没有任何交换的现象。但随着生产力的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剩余,同时,生产力发展的另一重要结果是分工,从最开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分工,到后来发生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分工的出现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人们在长期从事自己所在领域的劳动时,日积月累的经验,让一些人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比另外一些人更加的熟练,亦既生产效率更高,当然也就意味着在一些别的领域中比别人生产效率更低,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一些人在某种产品上有剩余,而在另外一些产品上则存在不足,甚至是完全没有的,这种不均衡的现象是物物交换的基础。在氏族公社时期,一开始的物物交换是局限于氏族内部,然后逐渐突破范围,氏族之间的交换也出现了,由此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事实上,随着氏族公社制度的瓦解,这种不均衡的现象更加普遍化了,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不同氏族由于地域关系而形成的分工状态,“市场经济”的时代也具有了更加广大的社会基础。

由于交换的制度基础——市场制度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式的差异,在此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可以划分为“商品经济”和“价格经济”两个阶段。在商品经济阶段,很多的交换是偶然发生的,并没有一个主观的计划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此阶段,商品交换还仅仅是单纯的物物交换,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交易媒介——货币还没有出现,随着商品交换的逐渐扩大和分工,以及商品经济重要的交换媒介——商人的出现,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是商品经济的较高阶段。

在商品交换正常化促使产生了固定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之后,商品经济也就进入了价格经济的时代。所谓价格经济,是指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准则和基础,一切物品的交换是以价格为依据的。这样有了价格这个数字化的标签,让商品的交换变得简单,大大促进了商品的交易,同时又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价格经济阶段,人们生产的目的已经绝对不再是为了单纯满足自身的需要了,更多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润了,许多单纯为生产产品并通过销售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专业作坊和工厂应运而生。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注入了许多人的主观目的性和计划性,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都有了预先的安排和计划,在人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操作下,为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货币的出现让商品交易的范围大大扩大了,整个生产和交换过程就不再完全局限于“原产地”的范畴,经济活动的半径因为规模化生产而达成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的极化效应而几何阶数地扩展了,这也是浙江省义乌市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8]由此可见,只有进步到“价格经济”,市场经济才算真正地嵌入于我们人类的经济生活。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类的经济历史长河中,相对于“商品经济”来说,“价格经济”尽管在时间上相对短暂,甚至完全不成比例,但是其人类经济生活的贡献却非常巨大,它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是“商品经济”难以企及的。

这种时间与财富的反向效应在“指数经济”上进一步扩张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股票指数的出现,指数的概念第一次进入现实的经济生活,但有了指数并不等于进入了指数经济,“指数经济”的实质是对专业市场优势的进一步强化和固化,而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其掌握产品定价话语权形成对更大范围内、更高层面上资源的内向式集聚。在这里,作为“价格经济”经济基础的块状经济与专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继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程度已经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过程的核心环节已经由“生产制造”过渡到“非制造环节”,也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格局是“一点在里,两头在外”,也就是说,上述的7个环节我们基本上只是占据着“生产制造”这样一个低端的环节,而其他6个高端的环节则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据,由此造成了郎咸平所谓的“两只秃鹰现象”:“这两只冷血秃鹰,一只名为产业资本,另一只叫做金融资本。它们联手占据着整个产业链的高端,而将大量低附加值的制造部分丢在中国”,“这两只秃鹰从高空冷冷地看着你慢慢流血的身体,一旦你露出弱点和疲惫,它们就会一啸而下,把你吃得干干净净,尸骨无存”,“在它们强有力的控制之下,中国制造业每次通过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辛辛苦苦创造1美元价值,同时就要为美国创造9美元的财富。

我们越拼命地流血制造,它们就越加富有,而这两只秃鹰的控制力量也就更强”。要改变这种书面,唯一的路径是继续稳定地占据着“1”的生产制造环节,然后逐渐由“1”而“6”的过渡和超越。[9]“指数经济”的实质就在于奠定了一种经济基础,由此可以稳步实现这种由“1”而“6”的过渡和超越战略。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性的历史过程,商品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早期形态,为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但是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程度上都是非常有限的。在价格经济阶段,由于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人的主观目的性和计划性,形成了浙江经济中块状经济与专业市场的强势发展;“价格经济”的低端品性只有通过“指数经济”,实现经济过程的“非制造环节”转移和过渡,才能最终实现整个经济过程的高端品性。

三、浙江省对“指数经济”战略作用的主观利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价格经济”的阶段性推动作用使得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了全国领先的地位。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浙江省的“价格经济”更多地延续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格局,更多地具有低端的品性,因此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严重地困扰着浙江省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然而,比较幸运的是,“指数经济”在浙江省的率先形成显然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提供了大好的契机,事实上,浙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双创战略”已经在无形中比较有效地把握住了这种大好的契机。

(一)拓展“草根经济”的创业空间

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浙江省“草根经济”最为核心的力量,也是浙江省能够建设成为“市场大省”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这些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之所以能够占有如此大的份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超低的价格,也就是所谓的薄利多销,一个挂件几分钱,一个发夹几毛钱。这种经济模式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其支付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激励的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地影响了整体的生存环境。然而在“指数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定价权的回归,各种商品可以以更为合理的价格交易,或者说是更为有利于卖方的价格成交,这大大化解了浙江省各大专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买方垄断困境,由此压低价格的“买方”因素逐渐趋向弱化,最终形成相对比较稳定并且有所提高的交易价格。在价格得到相对提高并且稳定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必然得到改善。

在此情况下,草根经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一种的横向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因为价格的稳定和相对提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草根力量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去,进而形成了更为广泛的的草根基础。由此也就自然地实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草根经济的横向发展趋势,注定了其不可能形成一种纵向的发展过程,也即一个草根性质的企业因为其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不会因为价格的稳定并且有所提高而发展成为大企业,因为在此情况下,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会被很多人模仿,从而大大减弱了其成为大企业的机会和条件。由此可知,一个“草根企业”不可能仅仅因为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就可以成长为“大树企业”,“小草”成长为“大树”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在于核心竞争力发生飞跃,特别是由低价的横向扩展升华为创新性的纵向突破。

(二)强化“大树经济”的创新动力

与“草根企业”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在“指数经济”的背景下,大型企业,特别是其中一些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纵向的发展战略,也既通过加强研发能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产品,这样也契合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新强省”发展战略。

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城等通过指数的而成为各自领域的世界交易中心,通过观察其指数的变动,可以看出国内乃至全球相关产品的价格运行趋势,这让其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大大提高。同时,指数的,可以引导企业的战略决策,如当指数走低时,企业应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状况,产品是否已经变得不再那样受欢迎,从而应该开发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样的局面必然有利于研发能力的加强,最终会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权威地位,成为市场标准的制定者。因此,指数经济为大型企业带来的好处在于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环境,形成了更加有利的新产品研发,直至奠定制定产品标准的市场环境,从而最终奠定其产品研发及其标准制定的核心竞争优势。当一个企业从事新产品研发,甚至拥有制定市场标准的权利时,其所面对的是一种高端市场,这样的一种情况,决定了它拥有“撇脂定价”的特权,通过这种特权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垄断高价”,这种价格特权所获得的“垄断利润”能力又反过来促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决心和能力研发新产品,也具有更强的心态和资格制定产品标准,最终推动这些大型企业达到企业的最高境界,也即达到与“草根经济”相对应的“大树经济”。

当然,这种新产品研发和标准制定是最为典型的创新行为,而且是最高层次的自主性的技术创新行为。因此“指数经济”可以推动大型企业更强的创新动机和能力,也就是说,“指数经济”是推动浙江省委省政府“创新强省”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

(三)与“双创战略”形成叠加效应

不难看出,这样两种企业的两种发展路径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指数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最为巨大的提升作用。草根经济的横向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树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推力,而大树经济的纵向突破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力并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品质,这两种力量结合起来,决定了浙江省区域经济可以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可持续地强势发展。

这种以“草根经济”的横向扩展和“大树经济”的纵向突破核心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无疑是与浙江省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双创战略”相吻合的,草根经济可以“创业富民”、巨木经济则是“创新强省”。因此,在“指数经济”的引导下,浙江省的“双创战略”可以在“草根经济”的横向扩展和“巨木经济”的纵向突破过程中得到完全实现。

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为发展背景的饰品行业的良性循环,是在“指数经济”引导下实践浙江省委省政府“双创战略”的典型案例。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义乌拥有饰品生产企业近5000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从业人员15万人,2006年行业销售额120亿元,其中出口额80亿元,出口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饰品行业之所以可以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以“草根经济”的横向推动力与“巨木经济”的纵向拉动力有机结合。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中,作为饰品行业龙头企业的新光公司以新产品研发和产品标准的制定为核心竞争力,其每天一百多个新品种的饰品研发能力决定了它始终能够占据饰品的高端市场,由此通过“撇脂定价”战略(在众多饰品企业的产品以几块钱来定价的情况下,新光公司的饰品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甚至有上千元单价的出口定单)而获得企业发展的利润空间,最终奠定其在饰品市场中的全球主导地位。与其有所不同,大量的一般企业则作为饰品行业的“草根”而存在,因为超强的模仿能力而奠定其所具有的超低价格的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新光公司研发的新产品往往也只有一两个星期的市场发展空间),由此奠定饰品行业的繁荣发展。在这里,“草根经济”和“大树经济”是一个共生共长的生态联系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优化这种共生共长的生态联系链的成长环境,只要在形式上能够避开新光公司的知识产权范围,新光公司在主观上并不刻意打击其他饰品企业对其产品的模仿甚至抄袭),其中,新光集团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高端地位,而大批量中小企业主的创业激情则支撑了饰品行业的强势发展,由此构成了饰品行业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中创业、市场、创新、繁荣四大元素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而这四大元素也就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双创战略”不可或缺的实现路径[10]。

参考文献

1 王 枫,田 萍. 中国指数高调登场[J].华人时代,2008(2):48-51.

2 蒋剑辉,苏为华. “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解读[J]. 中国统计,2007(1):18-19.

3 浙江推出中国塑料价格指数[EB/OL]./cnstock.com/newspaper/2006-11/07/content_1618890.htm.

4 何 焱.中国纺织指数出炉[J]. 中国纺织,2007(5):140-142.

5 浙江指数经济添新翼,海宁经编指数[EB/OL]./zhxww.net/zhnews400/zh1/zhejiangnews/200810/20081015163326.htm.

6 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亮相高交会[N]. 世界电子元器件,2007,11:115.

7 冉 霞. “盛泽指数”引来关注潮[N]. 江苏纺织,2008,3.12&19.

8 黄中伟. 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2):27-31.

第2篇: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耗散结构

一、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的发展轨迹及创新动力系统的提出

首先出现的是一元论。一元论是指历史上曾纷争多年的技术推动模式和需求拉动模式。两种模式各自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不足之处。于是后来又出现了折衷的双重推动模式,即二元论,指创新是由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共同产生。之后还出现多元论。三元论认为除上述两方面因素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组织规划和激励也是技术创新产生的一种动力。另外,还有学者认为企业家也是创新的一种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多西等人又提出技术轨道概念,斋腾优提出了N-R关系模式,但他们只是从技术的产生和市场与资源约束两个方面深入地拓展了一元论模式,从本质上并没有突破原来的框架体系。对企业创新内在动力的分析,学者们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根据主体对行为的选择,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来建立主体动力模式。这些分析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关注内在需要的测度,并注意到创新的风险性特点。此外,还有学者从期望理论中受到启发,建立了创新动力机制的期望学说,从主体内在对创新收益的预期和影响创新成功的概率探讨动力的产生及大小。可以说,这些较为典型的从主体出发的创新动力模式从另一个视角提供了人们分析创新动机的途径。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图

综合上面所述的技术创新动力的来源,我们可以把技术创新动力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企业创新内部动力和企业创新外部动力。所谓企业外部创新动力,是指那些存在于企业外部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或形成“动力场”的诸多因素。所谓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内驱力的动力因素。因此,我们从系统论的角度把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可以分为两大子系统:企业外部技术创新动力子系统和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动力子系统。其中,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各种主要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如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发展、政府政策行为支持(简称政府支持)等;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则包括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如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企业创新能力等。这些外部和内部创新动力要素实际上也是企业创新动力系统的次一级的子系统(即次子系统),它们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结构图如上所示: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概述

耗散结构论是一门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是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讨论自组织过程中一般的、基本的原理。这一理论指出,一个开放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闭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普利高津称之为耗散结构。

由耗散结构论可知,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开放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耗散结构,主要是因为开放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熵是“表现系统内部无序和混乱程度”的量度。在开放系统中熵由des与dis两部分构成,即ds=des+dis。其中,des是系统与外界相交换的熵(des0)。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负熵流des,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加dis,只要这个负嫡流足够强,在抵消了系统的熵增加之后,还能够使系统的总墒ds减少,即有|des|>|dis| ,就会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形成耗散结构。由此可见,开放系统不仅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同时也是耗散结构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基础。

同时,普利高津指出开放系统只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耗散结构只有在系统保持“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即所说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里所说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状态,平衡态和衡态都被排除在外。因为在平衡态和衡态线性区,系统是处于稳定状态或趋于稳定状态,系统的总的倾向是趋于无序或趋于平衡,一些小的涨落和扰动很难改变系统的这种状态和趋势,所以系统不可能出现新的有序结构。而当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系统处于一种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一旦外界对系统施加足够的影响,系统就有可能通过涨落或突变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进而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

三、耗散结构理论在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中的应用

1.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

任何系统想要发展,想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或者从低级的有序发展为更高级的有序,那么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必须充分开放,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才能够使系统向有序的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结构。

在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中,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两大动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必须面向市场需求,不断地在与同行对手的竞争中推陈出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要进化,还应与市场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的不断交流。同时企业也应注意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每一项创新都有可能使企业的现有产品惨遭淘汰。因此,企业必须注重与外部环境间不断充分的信息交流,进而促使创新动力系统的熵减,使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前进。

政府的行政支持为市场动力的有益补充,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能够通过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政府购买、政府资助、产业政策等,来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但作为一个创新动力因素,同样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引入负熵流,才能使企业创新动力系统的耗散结构得以维持和存在。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技术创新的初始动力,作为推动基础科技创新主体的国家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和钻研,同时需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信息和文化交流。具体来说,可以从外部环境吸收相关的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以不断的充实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内的动力供给;也可以聘请国外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到本国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来开阔本国科研人员的视野和思路。通过开放,进行比较和鉴别,在比较和鉴别中,找出差距,选准目标,面向未来,才能使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不断获得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保障力量,是推动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前进的基础。而人才、资金、设备、信息等资源又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必须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人、财、物、信息的交流,才能使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具体来说,第一,企业应大力的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并应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收外部的优秀人才,从而不断地完善人才结构,抵制系统人才熵增,使创新系统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二,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筹集资金,除了从销售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研究开发经费外,还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采用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社会融资以及引进外资等手段从外界广泛地吸取各类资金,使创新动力系统源源不断地引进资金负熵流,从而不断地得到进化;第三,为了有效的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企业必须收集多方面的信息,不断的引入信息负熵流,抑制系统信息熵增,使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前进。

总之,从系统的角度而言,封闭意味着熵增、落后和衰亡,开放意味着有序、生命和进步。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不仅要开放,而且要充分地开放,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克服内部熵增,才能使系统总熵不断减少,有序程度不断增加,进而使创新动力系统不断地得到进化和发展。

2.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

一个具有内动力和充满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的、非均匀的、非平衡的系统。因为在平衡态下,系统内部混乱度最大,无序性最高,组织最简单,信息量最小。而且,系统一旦进入这种“死”结构的平衡态,便维持这种状态不变,很难取得前进和发展。这种从表面上看来的平衡,实际上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和窒息作用,使创新动力系统变得死气沉沉,没有差异,缺乏竞争,陷入一种低效率、低效益的局面。所以,“活”的动态的平衡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机制完善的根本标志,是企业创新动力系统力求达到的目标。

利益驱动力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最根本的驱动力。任何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高额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利益驱动力常常是创新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使创新动力系统从平衡态和衡态走向非平衡态的驱动力。但是,利益目标的实现经常容易使企业产生满足感和惰性,致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止步不前,从而使技术创新动力系统进入“平衡态”,形成一个“死”的结构。由此可知,企业创新动力系统要得到进化,就必须克服这种“稳态症”,不断地超越自我,为自己订立一个又一个新的利润目标,使创新动力系统越出平衡态和衡态区,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去。这样才能使创新动力系统从低序向高序晋升。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力。所谓“企业家精神”是由渴望新事物、渴求变革和追求成就感的内在心理动因所激起和驱动的开拓进取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持续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不懈地发扬企业家创新精神,可以使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不断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从而为创新动力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为创新动力系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企业一旦树立起追求卓越和创新的企业文化并获得员工的认可后,就会激起员工自觉的创新热情和行动,从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使企业长期保持创新的活力,可以使创新动力系统始终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有利于该系统形成耗散结构。

第3篇: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创新 动力作用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或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是受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的影响的。而技术创新是在超越了生产领域各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工艺流程、操作技巧的提升,上升到管理技术等软科学层面的概念。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商品化,从技术成果走向市场的过程。在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的基础上,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开辟新市场的企业系统。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在本质上具有相关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巨大动力作用。

一、技术创新引导需求变动,而需求结构又促进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化

某一产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该产业仍然代表一定需求。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直接的,需求分为四个层次:以生理性需求为主导的需求; 追求便利和技能的需求; 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生态需求。由于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商品结构不断变化,价值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重点不断发生转变。在当今社会,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渴望,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使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逐渐使非环境友好型产品逐渐退出市场,而绿色食品更是以极高的附加值给生产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可见,人们的需求结构因技术创新而发生改变,而产业结构因需求结构的变动而日趋合理化。

二、技术创新促进了资源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使各产业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以提升,从而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的趋势迈进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 经历了以土地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形态, 以机器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形态和目前人类文明正在迈向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资源重组的过程。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在重组后创造出新的价值,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被发明,并得到利用,创造了新的生产活动的领域,拓宽了社会分工的范围,使新的可替代的资源科到了利用,节约了现有的生产资源; 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使资源流向发生了改变;技术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部分劳动力会从技术创新的领域分离出来,向需求上升的产业转移,实现资源的产业间流动。这就是产业结构随着技术创新不断由低级化向高级化发展的总趋势。

三、技术创新推动了劳动分工, 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动,这是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说:“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 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把大量的资本和大批的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在这里指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着生产的社会分工,进而在社会生产中形成了现代工业, 并使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转换流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四、技术创新可打破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之向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化

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种基于重要性的技术创新分类:渐进的创新;根本性的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亦称技术革命,这种变更既伴随着许多根本性的创新群,又包含有许多技术系统的变更。

在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所实现的根本性技术创新和技术系统的变革,往往标志着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和新的技术―经济发展轨道的出现。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必将打破技术体系中原有技术个体之间的有效的协同作用关系,打破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产业革命都是由于技术―经济范式的“引擎效应”引起的。

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产业的面貌,进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技术创新在使新兴产业诞生的同时,也积极地改造着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技术创新使得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之向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化

五、技术创新及其转移和扩散是新技术应用而淘汰旧技术的一个替代过程,产业结构随之向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调整

技术创新及其转移和扩散是技术进步的实质,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所在, 而技术的转移和扩散的过程也就是新技术的应用而淘汰旧技术的一个替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技术进步了, 产业结构随之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人、设备和信息这三种要素形式的载体来达到技术的进步;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可以进行技术创新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 代表一定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和形成一定体系的有关技术的信息, 这些要素及其结合和转移使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对来讲比较重视人才, 通过人才引进, 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并在经济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则是以信息要素为主进行技术转移而取得巨大成效的典范,其“联合引进,集中消化,成果共享”的引进战略使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有目共睹;前苏联和中国则以注重引进机器设备为主达到技术进步的目的,相对人和信息这两种要素来讲,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相对成本低的效果,但技术依赖性强,不易掌握到关键技术,在当今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的时代,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只有加强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我国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六、技术创新可改变国际分工格局,促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具有发展一切行业,满足全部国内需求的资源、技术、产品和劳务。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即使具备了发展某种生产行业的一定条件, 但是发展这种行业也不一定有利。“即使是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波音公司,其飞机零件也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可以说技术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必将对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刻变化, 使得产业结构的优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他们可以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而将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总之,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推动功效,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优化产业结构。主席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文章中曾指出:“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当然,在技术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条件下, 新的产业不断涌现, 原有产业得到根本改造,这就使得产业结构的范围日益扩大,层次和环节不断增加,所以要大力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特别是高新技术创新,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动力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上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赵峰:推进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J].财贸经济,2005年第10期

[4]吕超孙立梅: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技术经济,2004年第2期

[5]周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第4篇: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微机原理;能动性;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1-0ppp-0c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SHI Xian-gui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230088, 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can train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thinking ability, fully reflecting the teching idea of "teacher taking the leading part and students taking subject part". The paper explores how, in the course of "The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to organize practical teaching appropriately, in order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o classroom instruction, change their role from passive receivers to active learners,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fire up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micro-computer principle;subjective initiative;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民办高校学生要在就业的“双向选择”形势下,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良好就业前途,就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符合社会及市场实际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直都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从事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人员所必须学习的课程。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兼顾了微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编程两个方面,是一门发展迅速、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足够的理论深度,更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合我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呼唤教学方式改革,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来谈一谈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中,如何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理论教学研究

1.1 重视绪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兴趣是学习之母,在第一次课绪论课上,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鲜活、新颖的实例,例如:十字路通信号灯控制、霓虹灯循环控制、微机在智能玩具中的应用等,引入微型计算机的实际用途和应用场合,使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接下来可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结合以上所举实例,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微机应如何才能完成整个控制过程?微机的硬件结构应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要求?从而引出了关于微机接口技术的结构、特点及作用等知识,并对本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做个大概介绍,使同学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再详细介绍本课程所要进行的实践环节,对后续专业课程的作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鼓励学生树立认真学习的决心。通过绪论课的讲授,学生知道了要学什么、如何学,学了有什么用,在有了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进行教学改革,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学得法,就会事半功倍,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产生厌学的心理。

1.2.1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2]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也应该及时更新,若总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那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与时代的脱节,教出来的学生也是难以学以致用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案和讲稿的编写等方面,应密切关注国内外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动向,参考国内相关大学的最新资料,使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方向。

1.2.2 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教学平台[3]

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势,构建课程学习网站,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作业习题、试卷库、教学录像及实验指导书等内容全部上网,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并可构建网上答疑系统,让师生可在线交流,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教师的回答可以使多个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在增加知识面、提高效率、因材施教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起很好的补充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2.3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传统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方式,这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应着重学生能力的考核,可将实验、课程设计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实验占20%,课程设计占30%,闭卷考试占50%,若课程设计成绩不合格,则最终成绩直接评为不合格。

2 实践教学研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接口芯片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加强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的训练和培养,为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所以,其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将学科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实践教学只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释和验证,教师对实践的内容、环节及结果有非常全面的指导,只注重实验结果而不强调实践过程,学生只是实践教学中被动的操作者,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4]

现代的实践教学应该是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课堂上的遗留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更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不畏挫折的精神。

怎样才能使实践教学达到上述目标,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学习中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结合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内涵要求,本课程实践性环节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可采用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演示阶段:教师为学生讲解实验内容并演示实验过程,以便于学生尽快熟悉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为独立实验打下基础;

第二步,验证阶段: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内容,学生理解实验任务要求,独立完成每个验证型实验;

第三步,设计阶段:教师针对某一部分知识点,布置设计型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电路绘制、电路连接和程序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第四步,综合阶段:教师针对某几部分相关联的知识点,布置综合设计型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电路绘制、电路连接和程序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动手能力;

第五步,应用开发:布置课程设计内容,开放实验室,为其提供自由的设计空间,以系统设计为主要内容,培养其综合性的工程设计和应用开发能力。

2.2 精心准备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设计上要与理论教学环节相配套,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向难,由验证型向设计型、综合型过渡。

首先,实践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例如,在介绍I/O接口部分知识时,可安排利用简单I/O接口传送数据实验,利用74LS244作为输入数据端口,读取开关K0∽K7状态,并将此状态通过74LS273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光,以使学生对简单I/O接口的功能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实验箱上完成相关硬件连接后,输入程序并运行,学生即可通过拨动开关而加以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的亮与灭,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I/O接口芯片的作用。

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要与实际相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完可编程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A之后,可安排一个霓虹灯闪烁实验。相信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都在夜晚看到过漂亮的霓虹灯闪烁的情景,可是大家是否思考过是如何控制这些灯的发光的呢?这样的设问一提出来,同学们的兴趣马上就来了,设计热情更是空前高涨。既启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设计的完成更是给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实践教学的内容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设计难度。一方面可使学生戒骄戒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与不足;另一方面,也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使其所学不仅仅拘泥于书本。例如,在介绍完可编程的定时/计数器8253及可编程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A之后,可安排利用8253和8255A控制微机中扬声器依次发出1,2,3,4,5,6,7,1(高音)八个音调的实验。同学们都感到新奇有趣,学习热情很高,由于设计难度加大,需多位同学配合共同完成,也培养了他们勇于挑战、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

2.3 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应用

有了好的实践教学内容,还要运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1 小组竞赛法

引入竞争会增加活力,分组竞赛教学法就是在实践教学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一般每组以3~4名学生为宜。在做实验前,先提出明确的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完成实验的质量和完成时间长短做为评定的依据,每次实验决出三名优胜者,其平时成绩可获加分。实验结束后,获胜小组成员上台演讲做总结汇报,并接受其余同学与老师的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3.2 互动式教学法

学生为实验的主体,若教师在教学与实验中下了很大功夫,而学生却不积极参与,也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做实验前应让学生对有关实验内容做预习,做到有备而来,而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本次实验的收获,以提高实验效率及实验效果。

互动式教学法分为课前分析和课后总结两部分。课前分析是指,在本次实践课开始时,指定某一小组,让他们对本次实验的内容,做一个概括性的分析,指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重点及难点,最后由教师加以补充和完善。在规定的实验完成后,由获胜小组进行课后总结,对本次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实验巩固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等加以说明,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打分,作为该组平时成绩记录在册。这样做可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在教学中如果师生间只是进行一问一答的交流形式,而没有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共鸣或响应,就不算真正的互动。[5]

2.2.3 网上讨论教学法

因为教学时数毕竟有限,不可能在实践教学中让每一组都上台表述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而教师却应该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并加以正确引导与帮助。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当然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了。每一次实践教学后,都应要求每位同学通过网络交一份学习心得给教师,而教师则应认真阅读,对好的见解可挑选出来,以供所有同学共享;对于学生的疑惑要及时地给予解答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好的建议应积极采纳。通过这种方式,可建立更为平等与密切的师生交流平台。

2.2.4 加强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用于提高同学们对系统的整体认识,在课程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课程设计应单独设置,一般安排两周时间。通过课程设计,可使各零散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所学习课程的整体性了解和掌握,为将来的毕业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5 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科研活动中锤炼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将科研成果提炼补充为教学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即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更新。同时,科研活动也需要不同层次人员的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一方面可以加强其对科研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 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高。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吸引学生去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一个学生若对课程本身有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去学习,而在实践教学中对一个相应领域问题的解决,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使本门课程从苦学、难学、厌学,变成了乐学、好学、愿学。

参考文献:

[1] 石晓霓.《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6):89-89.

[2] 梁志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西江教育论丛,2006(1):50-51.

[3] 周玉庭,陈静,郝培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5):191-193.

第5篇: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一、基于竞争利益的竞争关系认定

原被告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是认定不正当竞争成立的前提,然而在上述几个有影响力的案件当中,竞争主体的“跨界”成为主题词。比如百度诉360插标案中百度是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360是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中,优酷是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金山是浏览器服务提供商,被告也无一例外的提出了双方不存在竞争关系作为抗辩理由。在这些案件中,法院都认定了竞争关系的存在,并通过系列案例发展了对竞争关系的认定标准,值得未来的案件借鉴。

2005年“湖南王跃文诉河北王跃文等侵犯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纠纷案”首先对经营者和竞争关系做了精辟的阐述。该案判决书中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因此凡存在竞争的商业化市场,都应该属于其调整范围。要确认双方的竞争关系,首先需要确认双方出于同一市场当中,其次需要确认双方基于该市场的经营行为对彼此的经济收益有影响。

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判决书又对上述观点结合互联网的特点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阐述,其认为:“传统行业对竞争关系的理解一般限于同业间的直接竞争关系,但是当前互联网经济由于行业分工细化,业务交叉重合的情况日益普遍,对竞争关系的了解则不应限定为某特定细分领域内的同业竞争关系,而应着重从是否存在竞争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考察。竞争利益主要体现为对客户群体、交易机会等市场资源的争夺中所存在的利益。……本案中,二被告提供过滤优酷网视频广告的猎豹浏览器,影响合一公司的交易机会和广告收益,使两个原本可以在各自领域并行不悖发展的企业存在现实的竞争利益。”该判决抛弃了狭义的市场分野,从存在竞争利益的角度去界定竞争关系,确定了法院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长臂管辖”,更接近网络市场竞争的本质,也有利于解决当下网络市场竞争的乱象,对此类案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合理界限

我国的《反法》虽然列举了若干条不正当竞争行为,但都是主要针对现实社会而言,对于网络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尚未有具体规定。结合互联网环境的特点解读及适用《反法》第二条原则规定就是对互联网环境下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合理划界,是事关我国互联网产业走向的大事。

最高人民法院在“海带配额”不正当竞争案中为该原则性规定的适用提出了较有操作性的指导原则和条件。最高院认为,适用反法第二条的原则规定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法律对该种竞争行为未作出特别规定”。

这一标准实际上是强调反法第二条一般条款在规范性质上属于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适用在顺序上具有劣后的特点,只有“穷尽规则,方能适用法律原则”。

2、“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因该竞争行为而受到了实际损害”。

《反法》调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当然要求会给竞争对手、消费者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带来某种危害或者危害的可能,但是这种危害的损害后果究竟如何判断?

笔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损害并没有实际发生只是有发生的可能时,便足以判定对方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必须明确的是,反法虽然致力于建立和维护一种基本的商业道德,禁止以违背商业道德的不正当方式和手段进行竞争活动,但它本身不能也无法消除给竞争者所带来的某些损害,它只是强调竞争必须满足正当性要求。这种正当性所关注的是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而不是竞争行为是否产生了损害的后果。所以,在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的审判中应特别明确: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不能作为考察行为合法的标准,竞争方式和手段的合法与否,才是考察一种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核心与关键。

因此,在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中,“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包括潜在利益和直接利益,只要证明了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的不正当性,对损害后果即可以采取推定的方式认定,不以举证实质损害为要件。

3、该种竞争行为因确属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而具有不正当性或者说可责性。

最高院在此有一个逐步阐明概念的过程:“对于竞争行为尤其是不属于反法第二章列举规定的行为的正当性,应当以该行为是否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作为基本判断标准;在反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为公认的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所体现的是一种商业伦理,是交易参与者共同和普遍认可的行为标准,应按照特定商业领域中市场交易参与者即经济人的伦理标准来加以评判”。该判断标准的要件为:

首先,划定“特定商业领域”的范围。判断正当与否的伦理标准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必须纳入特定的商业领域,针对特定的主体、时间、空间维度进行衡量。具体到互联网在这一特定商业领域中,其行业标准、行业道德究竟是什么,原告应该进行充分的举证和说明,法院也有义务进行查明,并在判决书中予以明确。在3Q大战中,原告以工信部的《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和互联网协会的《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自律公约》(以下简称《自律公约》)作为公认的商业道德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举证,一审法院依此作出了判决。对于奇虎质疑一审法院适用《若干规定》和《自律公约》的问题,最高法院肯定了此案中行业自律公约可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的商业道德,并将法院认可的自律公约限定在“不能违反法律原则和规则”范围之内。最高法院特别指出“一审法院在裁判本案时援引的是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本院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自律公约》的援用并不是将其作为法律规范性文件意义上的依据,实质上只是作为认定行业惯常行为标准和公认商业道德的事实依据。对于《若干规定》的援用,也仅是用于证明互联网经营行为标准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笔者认为,一二审中原告的举证和说明及法院的查明和阐释都是非常精当的,堪为此类案件的标杆。

其次,强调“经济人”标准。在法治社会的市场条件下,各交易主体应是有限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尤其是在竞争法提倡自由、竞争的理念下,更应鼓励市场主体在遵循公认商业伦理的同时,积极追求利润,创造个人财富。那种牺牲自我利益成就他人的高道德标准并不是法律的准绳。

最后,引入“伦理”概念。“伦理”在此更多是意味着一种好的习俗,好的交易习惯,是市场交易中公认为最低限度的诚实与信用标准。

在上述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产业的特点,北京高院在百度诉360插标案判决中进一步对互联网产业的行业惯常行为标准和公认商业道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设定了五项基本原则:“根据《反法》第二条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经营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五项基本原则:第一,公平竞争原则。为了维护互联网公平竞争秩序,确保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自由竞争,原则上,所有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任何互联网产品或服务都不能通过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来改变公平竞争的地位。第二,和平共处原则。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许可,不得擅自干扰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正常运行,不得干扰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在网络用户终端的共存。第三,自愿选择原则。其一,网络用户有自愿选择是否使用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自由,有自愿选择使用哪一种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自由。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强制网络用户使用其提供的或放弃使用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其二,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前提下,在网络用户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可以成为非实质权用途的工具用以修改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即使网络用户对干扰手段知情并主动选择,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影响结果也只能局限于该知情并主动选择的网络用户。否则,擅自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可能会侵犯该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互联网经营秩序。第四,公益优先原则。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经营不能损害网络公众等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确实出于保护网络用户等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网络服务经营者在特定情况下不经网络用户选择和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同意也可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运行。例如,为了保护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可以主动采取删除、组织等手段干扰网络病毒的正常运行。第五,诚实信用原则。即使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干扰手段,也要确保干扰手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如果能够采取不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的其他手段达到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则不应当采取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正常运行的手段。而且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正常运营的手段也应当以保护公共利益为限度,不可随时滥用和扩大,否则干扰措施的行为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在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竞争应当遵守的上述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应当认为:虽确实处于保护网络用户等社会公众的利益的需要,网络服务经营者在特定情况下不经网络用户知情并主动选择和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同意,也可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运行,但是,应当确保干扰手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否则,应当认定其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和公共利益优先原则,违反了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竞争应当遵守的基本商业道德,由此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前规则可以简称为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该五项基本原则所划定的界限堪称互联网产业自由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合理界限。以该五项基本原则去审视,当下互联网产业的竞争行为是否正当就可以比较清晰的做判断。比如,百度诉360插标案中,奇虎公司在百度搜索结果网页中进行插标,是修改其网页的行为,干扰了百度搜索这一互联网服务的正常运行,除非奇虎能证明该行为系保护公共利益之必要行为,否则应当经过百度的同意。而如果奇虎仅仅在其提供的360搜索的搜索结果中进行插标警示,借以增强其搜索服务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并进而争夺百度的搜索市场,这样的竞争无疑是健康而有意义的。在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案中,浏览器作为用户登录网站、浏览网页的工具软件,其基本功能系真实全面地将相关网站内容展现给用户,除非有特殊的合法理由,不应增加、删减或改变被访问网站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内容。在用户通过猎豹浏览器访问优酷的网站时,优酷网址下的所有内容及模式都是由优酷支配的,金山猎豹的行为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刻意阻截了优酷的视频广告,破坏了优酷网的完整的视频服务,截留了优酷的盈利点,进而挑战了原告的基础商业模式,其行为的不正当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其行为不被叫停,几乎所有的浏览器软件提供商都会采取屏蔽视频网站广告的功能,这使得优酷等视频网站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将遭到破坏,进而使得视频网站要么转向全面收费,要么死掉,最终损害的还是大众获取信息的机会。如果金山基于现有视频广告过多过长的情况,自己提供广告较短的视频服务,或者通过跟视频网站达成协议以向视频网站付费或资源置换的方式换取用户可在其浏览器中收看不放广告的视频,以增加猎豹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这样的竞争行为就是正当的。再比如在3Q大战中,腾讯的QQ本是一个正常运行的独立软件,奇虎以保护用户利益为名,推出扣扣保镖软件,诋毁原告QQ软件的性能,鼓励和诱导用户删除QQ软件中的增值业务插件、屏蔽原告的客户广告,其主要目的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嵌入原告的QQ软件界面,依附QQ庞大的用户资源推销自己的产品,拓展360软件及服务的用户。被告在给原告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推销自己的产品,增加自己的交易机会,当然构成不正当竞争。

三、技术创新与不正当竞争

在一系列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被告几乎都以技术创新为其行为做抗辩,并呼吁司法机构对其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宽容和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对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宽容和发展空间是必要的,事实上我国的执法与司法机关对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已经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但是这种宽容也是有边界的,值得保护的技术创新必须是从社会整体来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新颖性,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积极行为,且技术创新应以不侵害其他经营者的正常合法经营为底线。从这个角度看,在上述案例当中,无论是插标技术还是广告屏蔽技术,被告所使用的技术其实都是普通的现有技术,从宏观来看,并未带来行业整体效率和体验的提升,并没有通过该技术把行业的“蛋糕”做的更大更有营养,其所作所为的无非是不恰当的用切分竞争者的蛋糕的方式来讨好消费者,本质上还是一个“食人自肥”的零和行为。

四、商业模式与不正当竞争

在上述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被告都提出商业模式并非是受法律保护的一项权利,从而对法院裁判的基础予以质疑。笔者认为被告是在偷换概念,实际上司法机关在这里保护的不是商业模式本身,而是公平合理的商业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模式只要不违法,不侵害公共利益,其他竞争者就无权干扰。正因如此,在QQ的商业模式是否受保护的问题上,最高法院明确地指出,“这种免费平台与广告或增值服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是本案争议发生时,互联网行业惯常的经营方式,也符合我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事实上,本案上诉人也采用这种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并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精神和禁止性规定,被上诉人以此谋求商业利益的行为应受保护,他人不得以不正当干扰方式损害其正当权益。”在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判决书中,海淀法院也认为商业模式的优劣应该由市场选择决定,而非由其他经营者以破坏性手段,采取“丛林法则”竞争方式进行评判。

第6篇: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葡萄糖-胰岛素-钾盐(极化液);1,6-二磷酸果糖;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a)-00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g-GIK combined with FDP treating 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 (HFNEF).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HFNEF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09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drugs therapy such as diuretic,ACEI and nitrate esters.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Mg-GIK combined with FDP,and a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10 days. Results The total rate of heart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86.7% and 62.2% 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Mg-GIK combined with FDP treating HFNEF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heart fun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Glucose-insulin-sylvite (polarized solution);FDP;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

近年来研究发现,新发生心力衰竭和存活患者的数量日渐增大,大约有一半具有典型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正常范围,称为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1]。临床工作中,人们往往重视左室LVEF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的诊治,而HFNEF患者多为老年人,无突出的心脏器质性损害,又合并其他疾病,常被误诊或漏诊,而且目前尚无肯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多的是专家共识,因此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再住院率较高。本研究选用镁极化液(Mg-GIK)与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HFNEF,以优化心肌能量代谢,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LVEF>50%的心力衰竭患者90例,诊断符合2007欧洲心脏协会(ESC)专家共识提出的HFNEF诊断标准[1]。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以及肺心病、严重肝肾疾病。其中男38例,女57例,年龄60~74岁,平均(67.3±4.8)岁,病程2~13年。基础心脏疾病:高血压病57例,冠心病33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31例,Ⅲ级35例,Ⅳ级2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利尿剂、ACEI、硝酸酯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滴Mg-GIK(10%葡萄糖250 ml+10%氯化钾7 ml+25%硫酸镁10 ml+普通胰岛素6 U)和FDP 10 g(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65427),1次/d,1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以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再住院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心功能恢复为1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无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LVEF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LVEF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再住院率的比较

电话或门诊随访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再住院率分别为11.1%(5/45)、8.9%(4/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5年病死率接近50%。Hogg等[2]研究表明,HFNEF在所有心力衰竭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40%~71%,平均为56%。Owan等[3]研究发现,HFNEF患者更多见于老年、女性、肥胖和贫血患者,其中高血压、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更高。引起HFNEF的病因为原发性心肌硬度增加或心肌病变,左心室重量增加,室壁肥厚;心肌缺血或能量缺乏;心肌收缩和舒张不均匀性。研究[4]认为,HFNEF十分常见,但其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舒张功能,舒张功能衰竭一词常被使用。造成心肌舒张功能不全的因素包括心肌本身和心外因素,心肌本身因素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细胞内钙稳态的变化。心室舒张由钙泵活动调节,需要消耗能量,左室肥厚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心肌无法有效松弛,从而影响舒张功能。

能量缺乏及代谢障碍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标志之一,心力衰竭引起心肌局部儿茶酚胺及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升高,抑制葡萄糖的有氧代谢,并增加心肌细胞中乳酸和质子的蓄积,进而抑制心脏作功,因而能量代谢障碍在心力衰竭的病理进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5]。心肌能量代谢紊乱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心室重构。Van Bilsen等[6]提出了衰竭心肌的“代谢重构(metabolic remodeling)”概念,即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葡萄糖、脂肪酸、乳酸、氨基酸等代谢紊乱引起心脏代谢途径的变化,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心力衰竭时伴随一系列心脏能量和低物代谢变化,代谢重构初期可能是心脏的代谢反应,后期可能导致内环境紊乱,促进心功能恶化。由于能量代谢异常可以促使心力衰竭的进展,代谢重构可能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一个新靶点。通过改善心肌能量治疗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已成为研究热点[7]。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FREF疗效得到充分肯定,治疗生存率显著提高,而HFNEF生存率提高不明显[8]。有大量研究证明,ACEI、ARB治疗HFREF时能改善或逆转心肌肥厚、抑制神经体液系统激活、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然而针对HFNEF治疗的临床研究显示,厄贝沙坦、坎地沙坦、培哚普利均未显示能提高存活率[9-11]。心肌代谢支持治疗的核心机制是提高心肌能量代谢效率,以适应机体在心力衰竭时心肌做功的需求,从而维护心功能。这种能量代谢支持治疗并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因而有别于传统的抗心力衰竭药物,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ACEI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等[12-14]。GIK用于临床的理论基础是葡萄糖提供能源,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促进心肌获取和利用糖,钾离子恢复细胞的极化状态,减少心律失常。由于心力衰竭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摄入不足或疾病本身因素导致失K+、Mg2+,而Mg2+作为酶的辅基,是人体生命代谢的重要激活剂,参与体内众多生化反应,包括所有涉及ATP的反应。动物实验已证实,GIK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组织的酸中毒,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及提高室壁运动指数[15]。有证据表明,GIK/Mg-GIK可促进PCI及CABG等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和减少手术并发症[16]。FDP是葡萄糖代谢的一种重要的中间产物,其通过影响细胞膜上的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和细胞内的乳酸脱氢酶,促进糖酵解,增加ATP数量。FDP在体内自然产生的浓度较低,心力衰竭时FDP消耗增加,体外补充可增加细胞内外的FDP浓度。临床实验证明,FDP具有保护受损心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17]。本组病例给予小剂量Mg-GIK联合FDP治疗HFNEF,以优化心肌的能量代谢,通过减少脂肪酸利用,促进心肌葡萄糖的利用来提高细胞产能效率,促进心功能恢复,短期取得较好的效果。两组治疗后的LVEF无明显提高,考虑HFNEF症状的改善有别于HFREF,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随访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心力衰竭患者长期的能量代谢紊乱有关。

[参考文献]

[1] Paulus WJ,Tsch?pe C,Sanderson JE,et al.How to diagnose diastolic heart failure:a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by the Heart Failure and Echocardiography Association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2007,28(20):2539-2550.

[2] Hogg K,Swedberg K,McMurray J.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epidemiology,clinical characteristics,and prognosis[J].J Am Coll Cardiol,2004,43(3):317-327.

[3] Owan TE,Hodge DO,Herges RM,et al.Trends in prevalence and outcome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J].N Engl J Med,2006,355(3):251-259.

[4] Kawaguchi M,Hay I,Fetics B,et bined ventricular systolic and arterial stiffen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implications for systolic and diastolic reserve limitations[J].Circulation,2003,107(5):714-720.

[5] Abozguia K,Clarke K,Lee L,et al.Modification of myocardial substrate use as a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J].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2006,3(9):490-498.

[6] Van Bilsen M,Smeets PJ,Gilde AJ,et al.Metabolic remodeling of the failing heart:the cardiac burn-out syndrome?[J].Cardiovasc Res,2004,61(2):218-226.

[7] Azevedo PS,Minicucci MF,Santos PP,et al.Energy met-abolism in cardiac remodeling and heart failure[J].Cardiol Rev,2013,21(3):135-140.

[8] Fitzgibbons TP,Meyer TE,Aurigemma GP.Mortality in diastolic heart failure:an update[J].Cardio Rev,2009,17(2):51-55.

[9] Nassie BM,Carson PE,Mcmurray JJ,et al.Irb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J].N Engl J Med,2008,359(23):2456-2467.

[10] Hermann F,Ruschitzka FT,Schiffrin EL.Clinical trials report.CHARM-Preserved Trial[J].Curr Hypertens Rep,2004,6(1):48-50.

[11] Cleland JG,Tendera M,Adamus J,et al.The perindopril in elderly people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PEP-CHF) study[J].Eur Heart J,2006,27(19):2338-2345.

[12] Jani S,Bergmann SR.Metabolic modulation of myocardial ischemia[J].Curr Cadiol Rep,2006,8(2):123-130.

[13] Abozguia K,Clarke K,Lee L,et al.Modification of myocardial substrate use as a therapy f or heart failure[J].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2006,3(9):490-498.

[14] Hadj A,Pepe S,Marasco S,et al.The principles of metabolic therapy for heart disease[J].Heart Lung Circ,2003,12(Suppl 2):S55-S62.

[15] Zhu P,Lu L,Xu Y,et al.Glucose-insulin-potassium preserver systolic and diastolic function in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 pigs[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0,278(2);H595-H603.

[16] Broomhead CJ,Colvin MP.Glucose,insulin,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J].Heart,2001,85(5):495-496.

第7篇: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01

创伤性骨折是因各种外源性创伤导致的骨折,有不可预测性及突发性,对于患者的心理冲击远大于其他类型骨折[1]。有研究显示,临床护理质量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常规护理将重点放在处理意外事件及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上,未多加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所取得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而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结合疼痛控制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5例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0.35±2.07)岁。观察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40.38±2.11)岁。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检查,术中及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观察组采取围术期心理干预结合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疼痛控制护理:①患者入院时,进行疼痛评估,且每天均需进行评估;②术后尤其关注活动性疼痛,在患者锻炼、活动翻身时,依据手术时间服用止痛药或调节镇疼泵,可采取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③指导患者正确的摆放,可轻柔的予以适当按摩。(2)围术期心理干预: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告知其注意事项;②因疾病带来的疼痛,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及时安慰患者,树立其治疗信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③术中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④术后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不适感,一对一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不断向患者灌输积极乐观的正性思想。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血清应激激素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I上腺素(NE)含量;②干预1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情绪状态,前者以50分为界值,后者以53分为界值,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焦虑状态越严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1 生理应激激素 干预前,两组ALD、AngⅡ、NE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LD、AngⅡ、NE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心理应激反应 干预前,两组SAS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及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是暴力性骨折,可诱发神经、肌腱损伤及关节错位等症状,若处理不当,断裂的骨骼易损伤患者脏器,威胁患者生命。患者在承受破坏骨质完整性所带来的疼痛的同时,心理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使患者处于恐惧状态,加之其对后续手术治疗与康复的担忧,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生活质量[4]。

第8篇: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生态化技术创新也称技术创新生态化,这是在发展循环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人、社会和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构成生态的系统结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都是这个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概念可以从生态学、经济学和企业角度分别进行理解。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是以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前提,把技术创新对现有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能源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置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中,使得技术创新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这一视角的理解,就是把技术创新系统看作是由相互关联的若干要素或行动者构成的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的创新群落,技术创新行为的完成和创新绩效的实现有赖于这些要素或行动者的紧密联动。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出发,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达到在保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又可以达到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和谐的一种生态经济行为。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生态化技术创新要求作为实现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最主要主体之一的企业,要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出发,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融入生态的观念,以“生态化”的观念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政府在推动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以企业为核心,由各个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完成的。与传统的技术创新相比,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观念新,一时难以为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理解、认同和接受;二是生态化技术创新投资大、投资回报期长、回报率不稳定;三是生态化技术创新高度依赖于良好的创新环境。这些特征决定了实施生态化的技术创新面临着比一般的技术创新更复杂、更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作用不力。首先,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时不注重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对生态化技术创新方向的引导不明确;其次,政策法令的强制是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外部动力源,但目前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经济刺激手段并不能对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起到多大作用。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手段给企业增加的成本远低于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所需的费用,许多企业宁愿付费而不愿进行创新。此外,政府对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企业并没有给予相应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影响了企业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在企业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管理体制方面,往往表现为作用不力。因此,政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为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科技工作的突出任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与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因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优先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是要选择一些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产业领域的重点项目进行创新攻关,引进与消化吸收外国适用、成熟的生态技术,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真正达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所以,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要在偏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开展。

科技发展战略要注重产业技术政策的调整与制定。根据我国国情和需要,由国家产业、科技和环保部门协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一定的前瞻性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积极鼓励和扶持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在产业技术政策中要明确各个产业中国家鼓励、允许和要淘汰的技术,为生态化技术创新指明攻关方向,在创新中推动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升级。同时,科技发展战略要搞好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即基于产业、区域生态状况、自然资源以及国内外可供获取的各种资源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指导区域生态产业的发展。如哪些产业可以发展,哪些可以优先发展,哪些自然资源可以开发,怎样开发、多大规模等。把生态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速淘汰技术工艺落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不利于区域生活质量提高和生存环境改善的产业。

(二)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强制管理。政府的直接干预就是以行政、法律手段对企业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行强制管理。

第一,对技术创新征收环境税,实行“环境资源付费制”。资源的无价或低价是造成企业非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经济学根源之一,这种观点也使得传统的技术创新尽可能利用环境资源来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充分利用社会成本来取代个人成本,加剧了技术创新对资源的无偿占有(Lippman,2000)。因此,有必要建立环境资源使用付费制,进行生态补偿。在“环境资源使用付费制”的前提下,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时,必须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平衡协调,必须选择生态化技术创新,否则就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削弱市场竞争力。

第二,改革排污收费制度。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反映资源环境真实成本,切实让资源使用者和污染排放者承担相应费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而我国现有的排污收费标准,远远低于企业处理污染物的处理成本,大大削弱了排污费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推广激励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排污费标准及收费监督措施进行改革。实现由超标收费向排污收费转变,并将排污收费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使环境污染破坏的成本内部化。

第三,强化法律规范手段。首先,在立法上对现行环保法律法规进行改革,明确环境执法的具体程序,增强法规、条例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概念、范围以及评估细则、奖惩细则,建立相应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监督与执法机构,并使执行主体在执法过程中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在环境法规的执行上,一方面要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地位;另一方面要注重环保机构的思想教育以及素质的提高,尽量杜绝企业寻租,以有效解决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不正常现象。

第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生态化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及其相关权利,能极大地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开展。要从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出发,加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个人权益保护,调动科技人员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同时,加大专利意识的宣传力度,鼓励公民、企业积极申请专利。

(三)运用财政、金融手段进行扶持。政府的间接调控就是政府突破观念障碍,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手段对企业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行扶持。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企业和相应的科研机构直接拨款,支持他们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发。对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明确财税优惠政策的目标和具体受益对象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方式,如生态化技术创新新产品减免产品税、生态化技术创新新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和零税收政策、生态化R&D设备仪器进口减免关税等;其次,政府的金融扶持对更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来说尤为重要,政府可以联系金融部门和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企业,对于企业从研究发展生态化技术到商业应用的各个环节提供低息、无息的优惠贷款,尽快改进和完善创新贷款的信用担保体系。要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要培育企业、政府、居民户、社会多元化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投资主体;增加各级政府创新基金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支持。

(四)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消费。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社会公众积极进行生态消费,形成生态市场,能够为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在我国要形成规模的生态消费市场需要政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要加强生态产品的认证管理。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级的生态产品标准,应结合国内现有的绿色产品、绿色工艺的认证标准,尽快制定一个内容全面的生态产品标准,并建立生态产品的权威认证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便于消费者在消费时对生态产品进行选择和比较,同时也有利于打击那些假冒生态产品的伪劣产品,树立生态产品的品牌形象。

第二,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生态教育。和谐的民族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之一,而和谐的民族素质就包括了公民的生态意识。因此,首先应从小学到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设立与学生心理、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匹配的生态、环保课程,并作为必修内容。在各类高校中,将生态意识与生态素质作为人才培养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同时,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应对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否具有生态意识和良好的生态素养进行考察。另外,社会公众生态教育的内容不应局限于环境保护,更要强调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五个统筹的背景、意义以及人自身发展的理解。从而使社会公众对生态平衡、环保、社会进步的内涵和意义有清晰的认识,认同生态化技术创新理念,支持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开展。

充分启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工具,大力宣传生态消费的必要性,指出生态消费不仅可以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更关系到当代人自己的心理、生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产品和工艺更能满足当代人的多维需求。作为生态化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主体,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生态产品与工艺技术对社会公众进行消费引导。通过现场说明会、产品促销或在包装上做宣传等方式,使公众对创新产品有具体的了解,从而改变公众不良消费需求、愿望、态度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兴趣,使消费者对生态产品持亲和态度,最终产生购买行为。

四、结语

第9篇: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就在于核心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针对我国企业对核心能力的问题认识不深、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培育核心能力环境的现状,企业理论和实践界就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引导,提高对培育和发展核心能力的认识,深化对核心能力的理解,增强紧迫感,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战略和措施,加快培育核心能力的步伐。在这种背景下,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应运而生,因为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一、核心能力的内涵、特点

“核心能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本文把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解为一个系统,将其界定为是一个以知识、技术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能力,但是,如果不能从该项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那么从企业的角度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犹如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的提供创新产品。

2.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

3.难模仿性。核心能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经济、技术、社会活动中,存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它们都可能产生商业价值,但为避免混淆,还是宜将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区别开为好。这并不是说技术创新不涉及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相反,技术创新往往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甚至制度的变动相配合,但在概念上应将其涵盖的范围加以限定,不将其所设计的全部内容包含在所定义的概念之中。

2.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在所给的定义中未强调技术突破,允许将技术的增值性变动包括在技术创新的概念中,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也可以将已有的技术进行新的组合。

三、技术创新的实证模型及机制

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不一定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不可能形成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尤其是针对核心技术的创新。缺乏独占性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有可能在市场上做大,但在产业分工中却很难处于有利地位,也很难做强,更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国内有些企业过去曾经辉煌一时,现在却销声匿迹,同样是因为缺乏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以下将从对我国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

1.技术创新模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在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善,即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换言之,用创新的技术投入替代稀缺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和快捷的速度实现企业所期望的目标。技术创新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从抽象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但具体分析又要经过若干步骤。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过发明、创新和扩散三步骤。技术创新要经过发明、企业家职能、投资、开发等四个阶段。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型”,以及根据中国大中型企业实际提出本文的“全程技术创新模型”。

2.技术创新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的机制,《企业竞争力》提出了用联盟机制和利益机制来创建技术创新机制。本文除了这两个机制外,还提出了用人机制,投资机制机及组织机制来论述技术创新机制。

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创新主体—市场中的企业普遍“缺席”的情况下,许多政策选择难以奏效。因此,技术创新研究如果仅仅限于研究“架桥”方式的话,是很不够的,还需研究原有科技、经济体系的“搭桥”需求,研究促使其自觉“架桥”的机制,以及如何去降低“架桥”的风险和成本。由此,才能找到从制度上确保创新主体到位的途径。

第二,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融资中冒险。风险投资公司只能解决有限的“激进创新”的风险分担问题,而大量对中国尤为重要的渐进创新和工艺创新却不一定要风险公司的介入。

第三,中间试验环节与市场及生产相脱节。至于中间试验,它却是创新必经环节,但把它“实体化”为一个基地,是否就是一种优化的选择?现实中的不少中试基地,往往成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结构,其结果甚至与初衷相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企业建立试验机构当然不失为必要的选择,但问题在于不少企业的科技人才仍处在闲置状态。

2.对策探讨。

(1)必须“产销学研”相结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2)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机制。

在复杂的风险因素作用下,技术创新的风险是一种矛盾运动,从而使得技术创新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具有突发性。具体而言,它有以下方面的一些特点:

①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

②不确定与确定性互寓。

③风险状态下的进退两难。

④风险的时间性。

⑤科技保险与风险的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