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美术课程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课程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课程性质

第1篇: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 美术课程 创新设置 对策性研究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在对义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国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教育课程也在改革的范围内,倡导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在原中等师范院校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培养文、理科的小学教师,而美术课程的设置一般都被安排在选修课中,课时量很少,弱化了美术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并且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天性,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美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都沿袭了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也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具体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美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专业美术教学和其他美术工作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小学文、理科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对小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现在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按照美术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较高的专业标准与要求,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修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美术课程的设置

美术专业的课程针对的是专业美术的学习人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课程周期较长,课时量大,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连续性及循环性,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往往是课时相对较少、内容较多,每周只有2个课时,一学期短短的34课时根本无法使学生完全掌握较多的教学内容,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也无法完成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合理的教学内容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美术专业根据其专业性质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专业性,并且,课程内容也较为细致,学生往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此类技能和技巧。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虽然内容繁多、种类全面,但由于课时有限,每项内容都无法深入讲解。因此,这些定制好的教学内容犹如纸上谈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不用说学生对每个内容的掌握,只有增加课时量,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美术常识与技能。

综观上述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知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形成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美术课就是单纯学习绘画技巧、了解美术史知识,而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多维性要求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更全面,而目前配备的教师基本都是美术专业教师,没有小学教育的从教经验,只能单一地从事绘画或设计的教学,运用的教学方法也都是自己学习专业美术课程的方法,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另外,从师范教育内部看,其他学科的教学条件、重视程度往往都优于美术教育,这就造成美术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动,师资不稳的情况。

三是教育理念过于传统。目前,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要求,特别是在传统授课方式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与时展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学校安排的课程内容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知识和美术技能严重脱节。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普及美术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人文素养,并不是简单地学会某一样绘画技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而非大量的小学文理科教师,所以,要适应未来发展之路,就要以“通才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的整合及应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育人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美术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整合。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与摸索,从学生到小学实习的效果来看,我们制定的课程内容符合了人才培养方案,运用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的实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课程内容设置如下:

1.中外美术史知识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外美术的变迁和发展,加深学生对中外美术史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力,懂得珍惜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素描

素描课程教学要从绘画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技能诸方面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主要指比例、结构、形体、空间的基本塑造及相互间关系是否正确。本门课程主要从几何形体、静物的基础训练开始,主要训练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然界存在的美。

3.美术字

美术字是在汉字楷书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字体,其特点是字形整齐、笔画统一、间隔均匀、结构严谨、形态优美、大方醒目,其使用极为广泛。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美术字的书写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在学校这个场合中,美术字却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还可以创作出独特的美术字体,增加其学习爱好与兴趣。

4.色彩知识

要从色彩基础知识、材料性能、方法诸方面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色彩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熟练地用色彩语言塑造形体,表现情感。

5.教学简笔画

教学简笔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科目,在课程的安排上,为了达到更高的实践技能标准,我们把双手蒙眼画简笔画加入到课堂训练当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简笔画的技能,并可以达到边说边画、改写、创编的要求。

6.黑板报的设计与应用

学生通过制作黑板报,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在其中融入审美情趣、社交能力的展示,以达到将来与小学教学有机结合的效果。这不仅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还能美化环境,同时黑板报的设计集美术字、色彩、简笔画、素描等技能于一体,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综合绘画的能力,所以,作为小学教师掌握黑板报编排美化知识和技能十分有必要。

此外,手工制作、纸版画、纸雕、砂画等美术选修课的开展,也丰富了学生的表现技能,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强调的是美术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实用为目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灵活的绘画与制作方法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并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注重相关专业的综合性与交叉性,让美术课程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如,制作精美的教学挂图,用简笔画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抽象的文章内容等,这都是对美术课程的拓展运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课程内容本身,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把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目前,大庆师范学院指定的课程内容、教学理念还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做到与时俱进,我们要结合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努力打造更加完善、更全面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更优秀的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2]江闰滋.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2002.

第2篇: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 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建设;必要性

历史学是阐述社会发展过程,探索历史发展共同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加强历史必修课程建设对于设有美术类专业的职业高中而言,是实现其培养兼有美术设计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较高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有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职中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家长多少存在放纵或溺爱等行为,因此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存在厌学、怕学情绪;也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居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

美术类专业职中学生的精神状况,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培养他们积极适应社会挑战的能力。加强历史课程的建设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诚如夸美纽斯所言:“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1历史教学可以通过讲授优秀历史人物的克难求进、不懈探索的事迹,比如讲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讲述杰出发明家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而对灯丝适用材料进行千余次试验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所受的挫折,同时还能够辅导学生正确处理自我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有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现在,教育界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为: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省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从现代意义上说,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更和谐的发展,更有尊严的生存。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对人们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美术专业要能够设计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要有较强的美术专业本领,更需要具有较好的设计涵养:具有独树一帜的设计思路、能利用绘画等方式诠释设计理念……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的现状,美术术科对人文素养的高要求,要求我们采取策略予以有效提升。职中美术类专业的历史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兼爱非攻、推己及人的和谐思想;有民贵君轻、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更有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加强历史课程的建设,可以帮助美术类专业职中生提升人文修养。

三、有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专业技能的成长

美术类专业职中历史课程等文化课程的建设之所以相对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其放在与文化课程对立的位置上,但是,实际上历史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历史素材一直是美术设计产业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历史知识的多寡对于美术设计类从业人员而言是必备的专业技能。

作者在与自己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交流时的一问颇可说明问题:我问学生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有个场景是饥饿的曹操大军啃玉米棒子,你们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说曹军践踏庄稼、浪费粮食;有的说反映曹军轻视百姓利益……。但全班无一个学生回答说这一场景是错误的,因为玉米是在明朝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三国时还没有。这些学生未来就可能从事舞美、剧务、场景布置工作,你能不为他们将来的工作能力担忧吗?而对历史知识有较高要求的职业并非仅此一种,例如:旅地规划与展示专业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旅地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独特历史资源有较好了解;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帮助他们了解历史上服饰潮流的变化过程,提供设计素材……

四、有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大家对历史课程学习作用的共识。著名教育学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中说:“进入20世纪以来,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2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主要通过实物考证、史料查证等方式进行,一旦有新的实物、史料发现,已有的历史结论就可能要修改甚至被完全,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因而历史课程教学对于加强美术类专业职中学生该类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作者在给学校紫砂陶艺专业学生讲授“紫砂简史”时,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利用学校处于我国紫砂陶产业的核心地区——宜兴市丁蜀镇的有利条件,对我国紫砂陶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实地考证和探究学习,学生们当时都感觉所获颇丰,对书本知识有了查证并对其不足和误述做了补充,形成了对紫砂陶艺发展史自己的见解。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更可以利用学术界已经在研究、探讨的与书本知识存在差别的历史问题,如曹操墓的真实地址问题、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问题……启发学生突破书本知识,培养自我探究精神和能力,引导其逐渐锤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建设既能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够促进其各项能力的增强,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是一门不可忽视的文化基础课。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教育译著选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80.

第3篇: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多媒体应用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18-03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job, complete with seamless enterprise specialized courses, teaching mode of the original course it is no longer applicable.Therefore, the need and business experts together to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reform,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adjust the teaching focus,to case law and project-driven method as a means of teaching, create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regulat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complet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yp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ype; Multi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l

1 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施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从过去的能学会做,变成现在的会学能做,即既能熟悉软件功能又能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创意能力。而《多媒体应用技术》课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工具性、直观性的特点,更是培养学生职业通用技能的课程。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急需改革,以完成与企业课程的无缝链接和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需求。

2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2.1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且杂,实操性非常强,80%以上的教学内容是实践类、操作类的知识。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案例演示为辅,学生再凭记忆完成案例,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很好的跟住教师的讲授内容,案例如果复杂些时,很多学生就会出现跟又跟不住,听又听不懂,做也做不会,云山雾绕完全不明白,出现遇难就放弃,时间一长,进度被落下,学生就放弃了学习,能跟住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百分百明白,这就出现了低技能低理论的情况,学生只能被动的完成案例,不但缺乏设计并完成综合类案例的能力,而且根本不能完成具有一定创造力、想象力的艺术设计作品,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岗位素质,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了。

2.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但对没有接触过图像图例软件的学生来说,课程的内容多且杂,基本知识和基本工具的应用方法具有多样性,要想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软件是十分困难的。

而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基本以模仿、演示教材中的案例为主,但这些案例脱离实际,没有实用价值。讲解这样的案例,只能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艺术设计能力以及美感等综合素质是十分缺乏的。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不能设计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作品,学生对教材上的示例,只会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更不要说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了,不符合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

2.3考核方式的存在的问题

2.3.1 考核方式的滞后

应用型大学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企业要求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高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但现在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以机械式记忆式考核方式,学生为应付考试,考前突击背重点、考点及考试范围,考后全忘记。完全体现不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但是,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又十分重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现有的考核方式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1]。

2.3.2 考核内容的滞后

机械式记忆式考核方式,主要考核的内容是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基本操作等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极其少或者基本没有。但在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的大学,在课程考核方面,要求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项目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考试方式,这既不能让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与企业的专业课程的无缝链接,更不能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

因此,对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十分紧迫。

3 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 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导向,完成学校教学和企业教学的无缝连接,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满足技术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要求,适用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目的[2],通过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以完成对学生的在项目设计上的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意策划与实施能力,以便能更好地融入企业教学模式,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以讲解图形图像软件为主,软件功能强大、易学易用,但是想学精学透就需要大量的练习与实践。为了能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本软件,对于教材内容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应根据软件内部基本工具的划分以及应用技巧,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如选取工具模块、绘图工具模块、图像调整模块、通道模块等模块,这样即加强了每个模块内部的联系,又减少了模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软件有个清晰、明确的认知。

在设计教学内容模块时,对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优化整合,将知识点进行调整、分割,形成平均长度为10-15分钟的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并通过录屏软件将教学内容形成视频文件,完成课程的MOOC教学,这样既符合人脑注意力集中规律,减少学生课堂教学时走神的现象,而且也可以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如以Photoshop中选区工具为例,将知识点整合、分割为如图1所示的3个模块案例进行讲解和使用。

3.1.2 基于MOOC平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MOOC平台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与MOOC的有机融合[3],本课程的上课方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这就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入“软件功能解析课堂案例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通过MOOC教程完成基本理论教学,使学生深入学习软件功能和制作特色;通过课堂案例演练,学生能快速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和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在开课前,对学生进行能力水平测试,在按测试结果分配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高低搭配各层次都有。安排学生在每堂课程前,观看MOOC的教学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在课堂教学的前段进行理论教学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互换,按小组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老师负责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分享对知识的认知与讨论。在课堂教学的中段部分,即进行课堂案例操作部分。按小组完成教学案例的演练,鼓励组内进行问题的探讨与交流,教师完成难点问题的答疑与演示;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讲解案例中的共性问题,然后布置课堂练习,记录为平时成绩,最后完成课程练习的评价与评分。

采用基于MOOC平台的教学模式,可以引领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任务引领,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使让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口并用,循序渐进地掌握技能,从而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最终做到学会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3.2.1 教学手段的改革

根据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教学手段很不适用。对本门课的教学手段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本门课程采用上课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设计项目为导向,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现全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地使用MOOC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方法。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3.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案例教学中,精心选取企业项目中的有趣、实用、经典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学、渴学的心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在设计课堂案例时,应蕴含课内所包含的理论内容,力求通过课堂案例的演练,使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完成设计思路的构建;再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实践,拓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完成培养岗位技能的基本要求。

在项目驱动法教学中,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变身为客户,提出项目设计要求以及提供设计素材;学生按小组组成设计团队,按照客户(教师)的要求,并与和客户(教师)沟通,给出设计方案并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融合。最终,评价是采用学生+教师评审组的方式,收集学生的作品,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时候可以针对其作品的智慧、创意、视觉冲击等进行品评。也可以在“你说我说”中发表自己的建议。学生在集体评价的比较中总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展知识内容,从而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3.3《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的改革

3.3.1 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为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课程的特点,在企业专业的帮助下,重新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梳理,形成了独特的成绩考核机制,将岗位综合技能考核与个人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将平时学习情况与团队中个人表现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将《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将现有的机械式记忆式的考核改为过程式综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即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1]。按照其组成的内在联系成绩评定分布比例如表1所示。

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学习情况,又体现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还展现学生的岗位技能,还为学生提供了求职时的作品。过程性的考核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参考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平时表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综合性考核则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总结性、验证性考核,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3.2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改进

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程结束时,需要及时反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评价。评价可从学生评价、后续课程教师评价、专业评价、企业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种方式能及时采集各方面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构成教学过程的闭环调节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能力。

学生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每月都会进行教学效果的评测,这样既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又可以总结经验,促进下一阶段的教学。而企业评价则是通过与企业的专家进行协商,及时了解行业流行,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调整。后续课程教师的评价与专业评价通过座谈的方式完成,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整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

4 结束语

多媒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平面设计制作能力,为后续课程如3ds max、角色与场景设计等企业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由此可见,本门课程是属于职业岗位通用技能学习领域。对于课程的改革尤其迫切,改革重点在于,如何深入校企合作,尤其是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如何为企业的专业课程做支撑,这就需求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既要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完成对企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倩,王艳玲.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18-119.

[2]赵林林,尹玉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数控专业课程开发[J].现代企业教育,2010(5):46-47.

第4篇: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美术;新课标;改革;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42-2

一、坚持该坚持的,摒弃该摒弃的,发展该发展的

2012年,我校新征订的2013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发,研读之余,笔者脑海中有两个问题始终挥之不去:①新旧课标最大的改进或者变化在哪里?②这种“变化”将怎样影响到我们的美术课?笔者针对这两个问题求教过课表修订组的组长尹少淳教授。关于第一个问题,尹教授回答得很明确――如果不修订,最大的遗憾乃课改中出现的“矫枉过正”得不到纠正。因而我的理解就是:此次新课标修订最大变化应当是对十年课改中强调过度的一些行为的调整和纠正。

那么被过度矫正的“枉”是什么呢?主要是两点:

1.辩证思维的缺失。辩证思维的缺失导致了美术课程改革中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在强调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候,极端地排斥接受性学习、示范和临摹教学。

2.对美术本体的忽视。在强调综合和教育功能的同时,对美术本体有所忽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人们或者过分强调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或者过分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或者对文化情境过度阐释,挤占了应有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而这些都是由于对美术课程功能或教学实践中某一方面过度的强调,造成教师理解上非此即彼的偏差,因而,改变是必须的。

那么新课标改变的是哪一些部分?

先看不变的有八点(一以贯之的):1.对美术课程的人文定性。2.从三个维度表述课程目标。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精选课程内容。4.不断完善学习方式。5.依据美术活动方式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6.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征划分的四个学段。7.以评价促进学生的美术发展。8.广泛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改变的是(与时俱进的):1.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2.对课程内容的表述结构进行了调整。3.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梳理了“欣赏・评述”的逻辑顺序;调整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增加了设计的分量,使得与工艺的关系更加平衡。4.适当地加强了规定性。5.对“实施建议”部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使之更简明、准确。

而我认为,最最关键的就是第一点的变化,“对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

好比我们听说亲戚朋友生了小孩,你第一个问题会问什么?“男孩、女孩啊?”为什么?性别决定一切行为。对于孩子自己,性别决定行为方式;对于父母,性别决定养育方式。所以性质关乎根本。那么到底“变性”了吗?我的理解是“变了”但形式上还比较委婉。

该坚持的坚持了,该摒弃的摒弃了,该发展的发展了,更科学理性、更平和淡定。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

实验稿――“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版――“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由原来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简单一行字,发展到“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一大段话两百余字,变化如此之大。为什么?

虽然对人文性的坚持虽没有变,但一则是放到了第三位,二是用词为“追求人文性”,体现出了最值得深思的对“矫枉过正”的调整。

为什么不是凸显,也不是原先用的具有?而是追求?(“追”是“紧跟”的意思;“求”呢,是“设法得到”。)“追求”应该是想拥有而不拥有的东西才会用追求。从这个角度上理解,美术课程并不是简单的讲具有人文性,而是美术活动本身的目的指向具有人文性,追求真、善、美、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追求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也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规范。

因而强调“追求”人文性,源于美术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本质定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坚持人文性更多的是坚持美术课程的人文倾向,从而凸显了美术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也是新课标课标坚持定性为“人文性”的根本,美术课程应当立足美术文化的本质追求,而且经过课改十年的实践,更清晰、更深刻。

但人文性的含义非常宽泛,语文、英语、历史、音乐,甚至地理都是人文学科,并非美术专属,故而容易造成美术学科本位的缺失。

是以,定性的第一点落在视觉性(凸显)上也就不难理解了,第二条实践性(具有)更是水到渠成。第三点强调愉悦性。来源于美术活动的自有的魅力,审美的愉悦、自由表达的快乐、创造的成就感。譬如,旅游给人的感受。

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如何定性,决定了如何行为。而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等部分皆由此而生发。

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这段限定语是本次修订新增的。窃以为这段文字是此次修订最关键、核心的17个字,这其中包含知识、技能,也涵盖过程与方法,还不乏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了这一定语后,美术课程独有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也还原了美术课程应有的面貌,更是美术课程的终极价值之所在。

因为短短17个字,但至少包含有这样四层含义:

1.美术课程指向视觉形象。(还有哪一门学科是这样?)

2.美术课程强调对视觉形象的感受――通过观察其形状、色彩、材质、肌理、结构、比例等(美术造型元素),获得相应的诸如对称、均衡、节奏等(美术形式原理)的感觉。(独享美术语言、是审美活动)

3.美术课程强调对视觉形象的感受――了解、理解视觉形象的所承载的意义和情感。(决定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注: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4.美术课程强对视觉形象的创造――在前者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改变材料的形态,完成视觉形象的创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改善生活和环境。(实践性、创造性、愉悦性)

所以,明确特征之后的四点定性:一、凸显视觉性;二、具有实践性;三、追求人文性;四、强调愉悦性,是自然而然的,是矫枉过正之后的理性回归,是对美术工具性属性的一种“曲线救国”式的表述。(拿尹老师的话来说,美术怎么不是“工具学科”)

最后,既然性别确定了,该怎么干就很明确了。(还拿生孩子打比方,男孩就买好男孩的纸尿裤,女孩就买好粉红衣裤)

落实到行动当中,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便可以时常问一问自己:我的美术课有没有体验这一特征(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并凸显视觉性,在实践中组织教学活动,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关注社会与生活、教学形式有没有体现美术活动本身的趣味?

这一条应当是统领我们一线美术教师所有美术教学活动的根本!

二、“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出真知,改革过程没有关键词

第二个问题,尹教授没有给我想要的答案,即所谓的关键词。而是谈到了涉及教学实施的问题,有几个相关的概念需要教师理解,辨析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几个概念。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具体而多变是其基本特征,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是我们所熟悉的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形成之后产生的基本取向,常常与教育思想和观念相联系。一般分为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被简单地归入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教学模式:是教学中相对固定结构、程序和方法。教学模式具有两面性。研究教学模式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超越现象模仿,而进入到模式借鉴、改造和建构的层面。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活动的谋划和统筹,是教育智慧的高度体现,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以下中国象棋作为比喻:一个一个的棋子是教学方法;一般的下法或者翻棋下法是教学方式(也就是玩法);一开局就当头炮,或者上象,或者进马,或者出卒……就是教学模式(套路);而通盘运筹、左顾右盼、深思熟虑、一步想三的下棋者就是教学策略(战略)。

具体体现到课标中,是在教学建议部分,我理解中最关键的一条乃是第二条: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这不是具体操作性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方法。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譬如讲授、示范、谈话、提问、讨论、欣赏指导、对比、参观、游戏、练习、实验、发现、探究等等),并在一定的教学观和教学目标的统领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动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战国有个辞赋家宋玉(据说是屈原的弟子)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述东家之子的美貌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我想教师的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如此,追求的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度”――就是“多用一个则显得罗嗦、泛滥,少用一个则觉得无聊、乏味”的境界;该示范的时候就示范不偷懒、不该示范的时候绝不多画一笔去显摆。而所有的度的平衡,就像天平一样,支点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第5篇: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一、多媒体技术对美术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正逐步的走进美术课堂教学中,逐渐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也为美术课程改革开辟了新的教学空间,对美术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媒体对美术课程改革的挑战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等多方面。首先,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使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从美术的角度看,我们今后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自主探究、创新、实践、和审美等最基本的能力,而且还应该拥有信息检索、获取、处理能力;其次,多媒体技术使美术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它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使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在线学习、在线讨论都成为可能。再次,多媒体技术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由知识技能的讲解者、传授者变为学生能力构建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学习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给学生学会求知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创造能力可以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美术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美术新课程过程中,我们要认清多媒体技术对美术课程改革的诸多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多媒体技术对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挑战,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的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认为,一般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不会持久,而注意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我们发现,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如果课堂上缺乏生动的美术学习情境,学生常会觉得枯燥乏味,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而采用现代多媒体将设计好的图像、声音、颜色、光线或录像通过屏幕展示出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恰当的音乐,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传递活泼生动的信息,营造出美的教学氛围,大大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能够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新课的学习内容。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技能技巧的学习上,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术的这种人文性质体现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只从书本的美术作品向学生渗透这些知识、观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书本上的美术作品由于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提供更多的优秀美术作品,所以,我们还应该利用多媒体网络强大的功能,通过网络让学生欣赏到大量的清晰的美术作品。了解大量的美术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品所赋予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且了解了美术家给予人类历史的积极影响,感悟到美术家从作品里要表达的对人生、自然的种种不同看法,从而把美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多媒体为载体贯穿于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文化层面。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美术教材《春天的畅想》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欣赏大量的有关中外造型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并品读有关春天的诗词、朱自清的散文《春》,播放音乐CD《春天奏鸣曲》,让学生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理解美术家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来传达春天的种种信息,表达对美好春天的赞美。然后,再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去描绘春天,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审美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作品的面貌和以前也有所不同。接着再用课件展示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列举哪些作品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精神,对作品进行欣赏、评价、讨论,加深学生对作品所蕴藏的人文性质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第6篇: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程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内容、方法、观念及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有现代观念、有一定专长、也了解其他领域知识的通才。科学技术越专业化,越可能使得人们沉迷于技术的发展中,而只看到很窄的方面,甚至忽视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说珍贵动植物的灭绝、污染的日益严重等。正是在时展的要求下,近年来,许多国家对其基础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标准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这些改革的特色之一,就是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即在科学教育中增加人文思想、人文色彩。所以人文教育被提了出来,并且越来越得到重视。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这里的人文精神,在我国古代指的是一种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精神,即按当时社会的标准塑造教养有素的、多才多艺的人。众所周知,我国古代遵从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而现今赋予了人文精神更多的内涵,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不仅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

但是人文教育并不等同于人文学科教育。人文学科(诸如文、史、哲、艺、体等)只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并不等于其全部。但是人文教育却可以渗透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的。

二、美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是这样表述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把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理想、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德、友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涵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中。比如,我们从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里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反抗宗教神权的人性之美。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探究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更应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让美术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开拓学生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4.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

5.开拓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美术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来感受、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更进一步表现美。

2.提高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

对真、善、美等不懈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的目标,这体现在不同时代、地域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通过绘在洞窟、岩壁上的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美好的愿望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在美术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陶艺馆等活动,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了解与尊重。

4.结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的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合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获得探究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1)美术与语文、外语:为文学故事、诗歌等绘制插图、连环画等。(2)美术与戏曲、舞蹈、表演:设计、制作COSPLAY的服装、道具并表演;制作皮影、木偶和场景道具并表演。

(3)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建筑效果图等。

(4)美术与历史:参观、调查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比如参观、访问花灯艺人的手工作坊,了解花灯的历史与兴衰。

(5)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通过网络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增进交流等。比如用Photoshop、flash等电脑软件修改图片制作动画等。

(6)美术与自然:制作植物(树叶、花卉)、昆虫等标本,感受大自然伟大的创造力。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如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班级活动、节日活动的场所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承担者是教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这门人文课程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苏民.人文精神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7篇: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美术 教学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分:一学分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6

第8篇: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观;美术教育;艺术修养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昀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第9篇:美术课程性质范文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理论的转变

首先 有关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a、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突破;

b、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编排学习内容、知识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c、在学习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开展方面有所突破;

d、在评价方法上有更有效的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感兴趣的、能带来一些对于美术学习有着促进作用的,学生能够有效学会的知识与方法,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让他们学会快乐地学习、合作的学习、探究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 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相比较

(二)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具有导向性和选择性

从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的开展是一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之一。如今的美术课程标准并没有采取展现具体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一些具有有效概括性和正确导向性的核心内容标准,并细致提供指向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及有效建议。

我经过细致分析,提出以下教学活动建议:

1、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用心观赏校园景观和所在地区的外部景色。

2、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各类美术作品并提出评价意见。

3、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体会造型和色彩的各类特点。

4、带领学生通过观摩视频录像、美术画册,对中外优秀的美术造诣以及美好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5、让学生学会欣赏并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提升学生对于美术研究的浓厚兴趣。

6、带领学生到美术教室翻阅画册、研究学生美术作品或观看学生作品展示,找出最喜爱的一类作品,并说明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后教师引导大家积极探讨,表达不同观点。

7、让学生学会欣赏民间器具造型与色彩的方法,积极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各种民间玩具。

8、引导学生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视频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谈出感受。

9、欣赏世界级的画家描绘儿童的学习生活的美术作品,让他们深刻体会美术带来的崇高魅力,让我们的学生有效的体会这些画家的绘画灵感。

10、指导学生在电视及电脑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以及展示动、植物的清晰图片,让学生发表观点,增强认识,提升对美术学习的灵感。

课程标准的设立既然标明是建议性的,那么就不具备该有的强制性,教材的编写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地选择。只有这样,“课标标准”就具有了弹性,给予美术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大地发挥空间。

(三)以美术的学习方式清晰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和综合性。

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建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我国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理论知识来划分学习领域。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我国课程全面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及探索”这一较为新颖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较为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积极研究美术相关内容,创造性的研究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寻找美术的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的生活以及各科学习、现实社会之间的切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

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二、美术新课程性质决定学科中心的转变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那美术教学工作的中心应该是“育人”。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弊端有三:

其一,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教师上“假课”、“花课”。

其三,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