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1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动态图形设计 Motion Graphics Design 学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47-02

在数字媒介的环境中,社会信息传递方式和艺术的表现形式都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借助数字技术,传统图形设计开始向动态方向发展,不断地涌现出动态标志、动态招贴海报、动态网页及多媒体互动装置等作品。在影视包装、交互界面、空间和展示设计等领域,动态图形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动态图形设计在实践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动态图形设计在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动态图形设计的学科教育现状对动态图形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 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在国外的教育现状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三所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艺术研究院、美国瓦伦西亚学院、美国柯里学院艺术与实用美术系,分析归纳出动态图形设计这门学科在这三所学校的学科教育现状。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艺术研究院,已把动态图形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并授予艺术学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运动图形程序入门级的编写、广播设计助理、数字艺术家、数字特效专家、复合材料艺术家、交互式视频制作者和运动图形艺术家。在本科期间(132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绘画基础、设计基础、摄影、图像处理、排版、电视节目包装、声音工程、灯光基础、数字多媒体、2D动画、分镜头脚本设计、3D特效、3D建模、动态设计、交互设计、图形符号和剧本写作。

美国瓦伦西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学位,专门针对动态图形和影像,在第四学期开设动态图形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图形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3D动态图形基础、动态标志、灯光和动作。

美国柯里学院艺术与实用美术系开设的选修课“动态媒体原理”。通过四个阶段的训练了解动态图形、交互设计和网页设计,并最终完成一个可体验的用户界面。在动态图形的训练中,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四个方形在构图、内容、色彩和动态四个主题的训练,让学生了解构成、版式、色彩和动态图形的信息化传达,见表1。

图1是学生通过阶段一设计的作业,从左至右主题为:粗犷、拥挤、增值、紧张。图2是学生经过阶段二和阶段三后设计的作业,将字体与色彩加入其中。图3是阶段四学生的作业,主题为增值。从每个阶段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在构成、板式、色彩和主题的表达上都得到了练习。

二 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在国内的教育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在国内各高校中,仅有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艺术设计系从2003年就与美国麻省艺术学院合作教学动态媒体设计课程。开设了为期12周的秋季动态体验,要求设计一段基于音乐的,并以文字或图形为主的动态图像。课题名称为音+字+画,分为杜尚的音乐4周、音乐达达2周、杜尚在舞蹈6周,共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都在上一个基础上深入研究,见表2:

国内外教育现状的对比与总结

1 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在国内发展缓慢

通过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在美国三所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动态图形设计在国外已发展得比较完善,拥有独立的学科教学体系。无论是从整个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是针对动态图形的阶段性学习都有非常完善的教学规划,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而我国可知的仅同济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由于是与美国麻省艺术学院合作教学,所以在课程体系上与上述所讲的美国三所学校大致相同。但我国其他院校还并未认识到动态图形设计学科的重要性。

2 国内的动态图形设计教材短缺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国内仅有两本关于动态图形设计的教材。一是许一兵的《动态图像设计》,他以图形设计、动态设计、时间设计三条主线构成了动态图形设计的基础理论。―本是李渝的《动态图形设计基础》,将动态图形设计的原理从空间、运动、时间和动态元素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国外经典的动态图形设计书籍更是没有引入我国,因此需要亟待解决。

国内的艺术设计院校目前大多是将平面设计与影视动画分为两个独立的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动态图形设计就是这两个专业的交叉型学科,因此无需重新建立独立的动态设计理论,重点在于建立适应国内的动态图形设计教学体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朱文涛副教授构建了数字媒介环境下动态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动态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横向分为四类课程类型:基础课程、软件培训课程、工作室课程和项目课程。纵向分为三个课程模块:动态图形与影像设计课程模块、视觉信息与交互设计课程模块和数字绘画与概念设计课程模块。利用交叉和跨学科整合是动态平面设计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为我国动态图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系建立了理论框架,值得其他高校教学改革的学习和借鉴。

结语

通过对比国内外动态图形设计学科的教育现状,以下三个方面将成为未来动态图形设计学科教学体系的发展趋势。

1 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将成为各高校的一门独立学科

动态图形设计是数字时展下催生出的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传统的平面设计、影视动画已不能适应动态图形设计学科的发展。而动态图形设计学科正是这两个专业的交叉型学科,因此亟待建立适应国内的动态图形设计教学体系,使其发展成为各高校的一门独立学科。

2 动态图形设计人才的就业面将更广

罗力在动态图形设计基础一书中谈到数字媒体的发展需要五类人才,第五类人才是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上,为拓展数字化信息传播的新领域,培养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方法,进行数字化信息传播媒体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动态图形设计基础这门学科就是为第五类人才设置。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动态图形设计人才不仅可以在影视包装、交互界面、空间和展示设计等领域就业,还可以在平面设计和影视动画行业就业。

第2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艺术现场 艺术管理 产学研 国际交流 实践 创新 终身学习

在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当前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1.从宏观层面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都在先前文件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作了强调,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2.从学科、专业层面看,管理学科是一门实践学科,作为运用管理的功能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并将艺术家的作品呈献给观众的艺术管理本身也是一门实践学科。要教好一门实践学科,一个重在实践的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3.从教学现状看,由于学生缺乏对艺术场馆、艺术活动的认识,进而对艺术管理学什么、个人今后如何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迷茫,特别是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生源均为高考一本而非艺考学生,一些学生甚至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艺术知之甚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研究生层面),这一现状对教学工作产生了较大困扰。

综合上述任务、问题和要求,在参考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听取国内外诸多专家意见后,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教研室在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黄昌勇的带领下,组成教学团队,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导师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刚入校的大一、研一新生开设为期一年的“艺术现场”课,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大观摩、讨论、写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艺术管理语境中全身心、多角度、多层面地学习、体验艺术管理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合格的艺术管理人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快速输送新鲜血液。

一、“艺术现场”课程设置

1.教学目的

如上文所述,该门课的目的主要是打破大一新生从中学“承袭”来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模拟学生毕业后进行研究或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在真实情境下,获得充分学习和锻炼。

2.理论基础

本课程设计主要参考了美国知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通过面对一个真实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产生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观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所想出的方法),同时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nondirective teaching)(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事实上,罗杰斯也是“从做中学”的提倡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的教育心理学概念、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苏联的“合作教育学”、苏联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除上述原则外,契可夫也把从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和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学论思想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以及行为主义教学、认知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情境认知教学等相关理论。

3.教学内容

本课程计划每月安排一个主题,组织一次观摩,聆听一次业界专家、导师的讲座,欣赏一场演出。目前的教学计划安排见表1。可以看到,在这一创新性的教学计划中,研究主题中涵盖了艺术管理的大多数重要职能,参观对象涵盖了上海重要的文化艺术场所,并兼顾周边地区,欣赏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艺术门类,以表演艺术为主,兼顾视觉艺术。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见表2。可以看到,该课程完全模拟了学生毕业后进行研究或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引导学生从接到任务开始,分析任务、搜集信息、观察思考、沟通交流、寻访专家、团队合作,到最终形成结果,形成一个完整的进行研究或处理问题的流程。因此,每一单元都培养了学生踏出校门、终身学习所需的各项技能。

4.考核方式

为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建立起学生正确的素质教育的观念,本课程取消全部的卷面考试。每学期的成绩由各单元的成绩平均组成,各单元的成绩由预习报告、观摩讲座表现、小组讨论成果汇报和学习小结四部分成绩平均组成。其中,预习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熟练掌握信息工具和获取信息的方法以及科学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观摩讲座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小组讨论成果汇报主要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调查研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习小结综合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各单元中,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各项技能,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师资队伍

为保证“艺术现场”课的教学质量和资源配备,该课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担任该门课的第一主讲,由艺术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郭梅君博士担任第二主讲,艺术管理专业青年教师黄墨寒担任第三主讲,并广邀国内外、校内外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业界导师,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三位主讲教师各展所长、相互补充,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梯队。

二、“艺术现场”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大量的外联工作,包括与主讲者、观摩场地、观赏演出在时间上的配合,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安排有一定的调整,这也体现了现实情境的非线性发展与突发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创新性,学生在每一环节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对未知的信心不足,甚至是恐惧,当然也有能力上的不足。例如,对预习报告、学习小结的写作能力,对专家讲座的理解、消化能力,对问题的全面思考能力,小组共同学习、讨论的能力,演讲、表达等能力的缺陷,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业界专家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多渠道、多方向、经常性、非正式的互动与反馈机制,特别是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互动和反馈,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同时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进度。

三、“艺术现场”初期成果

“艺术现场”开设至今,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也获得了学校相关各部门的认可和表扬。但是,我们的尝试才刚刚开始。目前的形势与其说是教学成果,不如说是这一创新尝试的阶段性结果。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在细微中看到这门课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破除应试教育的惯性模式

本课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打破学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模式,答案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的,也不再能从书本中直接抄写,需要学生做相当工作量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在课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表达、分享、论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创新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2)激发学习热情,增加学习兴趣

本课程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包括各大艺术机构的观摩、各类精彩演出的欣赏,特别是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与良性竞争,把他们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在理论实践两翼齐飞、古今中外博采众长中,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除课程安排的观摩、讲座外,学生纷纷多次自发进行拓展阅读,欣赏文艺演出和展览,聆听各类讲座,前往艺术机构调研并与工作人员交流以及进行实习实践工作。

(3)拓宽视野和思路

本课程的每一单元、每个月都穿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和交流,国外专家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等国家的学者和高级从业人员,国内专家则是来自高校和政府、企业的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信息量,从而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4)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扎实、更有目标地学习

本课程以参观、实践为主,讲座也以介绍实际经验为主,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各管理职位的不同职能和分工,在聆听和实践中,在理解、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知识上的空白点和能力上的不足,并面向市场,在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实际工作中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引导、指导。

(5)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独立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强调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尤其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特别是小组讨论、组间讨论、教师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客观、更辩证地看待艺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6)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加入小组讨论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学习、讨论、准备汇报材料并最终上台演讲,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检验,其过程需要组员通力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因此,组员间建立起了默契的配合和深厚的友谊。

(7)培养创新精神

本课程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在预习、小组讨论中,常引导学生对当下艺术管理工作或企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探索解决方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创新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萌芽。由于是实际发生的问题,而不是课堂教学或案例讨论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工作更加努力,并且通过小规模试点和反馈,让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提高。通过创新解决实际问题,也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并培养了创新精神。

(8)与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交流加快

通过本课程的愉快合作,上海戏剧学院与一批本地的重要艺术单位和重大艺术活动建立了高效、稳定、持续的沟通交流渠道,建立了互信、互助、互惠的合作关系。基于这样的交流合作,上海戏剧学院将与这些合作伙伴进一步打造更加长期、稳固、深入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平台,加快并深入产学研合作。同时,通过国际学者与国际艺术管理从业人员的学术交流活动,上海戏剧学院也正与一些欧美艺术机构,尤其是知名剧院、高校达成共识,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获得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丰富的国际艺术实践经验的大平台。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3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分管理 成绩管理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92-02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在这种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参与的教育模式中,使得受教育者能接受到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更宽泛的教育。我国在这种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广阔的多元化视角、敏锐的思辨能力,不断涌现出创新思维,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的发展[1],有利于国家经济、科技等综合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

本文在简介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和叙述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初步设想和具体解决方案。

1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

国外大约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而我国则是经济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的20世纪80年代,产学研合作才开始萌芽,出现诸如“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名称虽然不同[2],但核心内容不变的合作研发活动―― 企事业单位(“产”)、高等学校(“学”)、研究机构(“研”)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或其他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按一定规则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开发活动。

1990年3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7家单位由教育部高教司召集,在京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合作教育研讨会。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则在1991年3月于上海,同时创办了会刊《产学合作教育通讯》。自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正式发展阶段。

联合培养研究生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理论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任务。2004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3];2005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强调了对西部地区地方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具体政策支持。

2 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两方或多方参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4],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国内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国内高校之间的师资、研究生、教学设备等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研究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以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技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高校与国外合作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一般需要中方导师和外国导师根据研究生的情况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基础实验和部分课题研究在国内实验室进行,课题中的难点和国内无法测试的数据则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完成。通过课题组内定期的学术交流,不同课题阶段进展交流等,为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是学校接纳科研院所选送的人员,为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也可以是学校统招的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到科研院所参加相关课题研究以完成学位论文,再回到学校进行论文答辩。目前,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的特点是培养计划主要由高等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当前,国家着重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成立相关学科的培养联合体,统一命题,统一招生,统一培养,联合教学,共同指导;科研院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录取权,录取的研究生可以取得高等学校的学籍。如能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国内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类似于高校―― 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科点和企业商讨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国内高校与科研院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通常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实施,但并无统一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定义。有些将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叫做联合培养基地,也有将企业高校共同建立的实验室或联合培养平台叫做联合培养基地。

3 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方式

由前节介绍可知,目前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参与方的双方或多方的角度看,主导方往往是某一高校,如图1所示的高校A,依据另一方的不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可归为三类。

(1)校校联合:这时,高校A一般是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如地方,西部院校,高校B则为师资力量较强的名校,研究生的招收录取由高校A负责,部分课程学习、毕业论文的关键实验在高校B完成,学位授予一般仍由高校A负责。

(2)合作交流:这时,高校A可以是任一家国内高校,一般在中国政府与相关外国政府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后启动。在北京,第1期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目前北京已有12个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基地,它们位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首都医科学大学。基地经费来源有四:①导师课题费;②国外院校;③联合培养经费;④研究生个人。高校A负责招生,部分课程和授予学位,国外一般提供课题参与机会和指导论文相关研究。

(3)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高校A一般是理工科院校,另一方可能是企业,或科研院所,或两者;高校A提供课程理论学习机会,论题的选择、论题实验研究一般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际研发问题相结合,招生可能是高校A、企业、或科研院所之一或共同协商,授予学位则由高校A负责。

从研究生录取到学位授予的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工作可分为五大部分:①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其它后续管理;②研究生的录取:研究生入学前的基础数据管理,初试成绩管理,复试考试、面试与成绩管理,研究领域与推荐导师;③课程学习管理:课程与教材管理,上课管理,成绩管理;④研究进行中的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管理: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⑤学位授予管理:答辩安排,答辩过程,答辩结果,毕业论文存档与上传,毕业后首份工作去向也可归为此部分的工作。对应于这五大部分管理工作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用图2表示。

从图2所示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流程图可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两方或多方“联合”一般发生在:(1)录取入学;(2)课程学习;(3)研究与论文三个阶段之一或同时两个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还处于半人工管理状态,即一个或多个信息系统并存加人工管理,特别是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更偏向于人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4 亟待解决问题

研究生管理工作信息系统化是今后的大势所趋,传统的单方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尚在试用阶段,在现有的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缺乏对联合培养研究生流程中的信息支持。为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尤其需要在联合培养可能发生的三个阶段的后两个阶段:“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规范化管理工作[5,6]。

为了规范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两个阶段的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如下几类信息表。

(1)依据各专业各培养方案,建立不同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可能替代选修课信息表:课程名称,课程教材与参考文献,教学方式,教学时数,课程学分[8,10],任课教师。

(2)各联合培养单位的任课教师信息表: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职称,学位,身份证号码等),教师声誉,教师打分习惯等。

(3)学生行为结果信息表: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以前学习经历,以前学位,身份证号码等),学生业余爱好和习惯行为,学生所参与的课题,学生发表的期刊或会议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后首签单位信息等。

这三类信息表的建立,就是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该问题,我们就可以更公平更客观地评价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和培养质量。具体实现时,每类信息表可能对应于多个数据表,相关数据项中有些项目是偏主观的,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R].

[2] 卜洁.北京地区高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3] 田露.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 高兴武,胡涌.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研究,2010(11):42-46.

[5] 陈闻,余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 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41-45.

[6] 李军伟,贾运锋,梁士楚,等.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8.

[7] 梁子娟,赵蔚,段红.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设立[J].远程教育,2012(1):78-80.

[8] 杨立峰,滕丽莎.终身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对策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11,13(1):28-31.

第4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资源;信息化;优化

一、引言

面对日常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此专门设立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金教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1]“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虽然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在信息化资源优化层面有所体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国内外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1)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目标成为“一站式,并可由此寻找到任何资源”的资源门户,其重要经验包括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化,使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注重规范资源质量,通过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十分布式的“资源实体”的方式[2],将区域资源乃至全国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交流。(2)英国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建设,采取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原则,并通过“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其建设经验包括非行政性的建设体制、多元化资金投入、完备的引导和监管体制等。(3)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先后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目标相关的优质软件资源制定了策略[3],并设置了专门的服务中心用于学校查寻浏览和推荐软件资源。(4)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把资源投入作为衡量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展开评估。(5)国内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在区域范围内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成为解决方案之一,Web2.0、Moodle等新技术途径正在区域资源建设中推广;资源建设关注与区域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相协同;知识管理、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视角的研究开始发挥指导作用,资源结构向主题资源和生成性资源过渡;出现了一批整合教研发展和资源建设等功能的区域门户等。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4]。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6]。

三、信息化影响因素现状

1、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师需求方面分析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资源视角下改善信息化优化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持续投入

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较大的建设资金投入。政府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在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长期投入。美国的远程网络教育质量一直有很好的盛誉,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不仅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而且注重资金的不断投入,该国政府在对网络大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给予了很大大的支持。他们拟定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方案,并提出并实施了“因特网”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建立和丰富网络精品课程和远程网络教育。除此之外,还成立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网络系统,由专门的“联网咨询委员会”管辖。由此可见,政府在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并非一次投入就足够,若要使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持续发挥资源配置核心作用,持续的投入资金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从目前共建共享情况开看,高校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单位开发现状较混乱,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一个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构,使得已有的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共享,而且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的开发工作仍在一些高校不断开展,急需打破种种障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协调结构。各高校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所建立的资源由协调结构统一负责协调、整合和优化,并对学科、专业、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内容做好统一管理和规划,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主要职责有三个层面:第一,负责和高校签订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协议;第二对目前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做合理评估,整合和优化网络教育资源;第三搭建网络教育资源交易平台,做好服务和后续维护工作。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三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具滋亿.韩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况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07).

[2]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9(09).

[3]胡钦太.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框架与趋势分析[J].教育研究,2009(10).

[4]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5]王燕,王永波,范庆彤.浅析高等教育信息化[J].才智,2010(03).

第5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家校协同;家长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11-04 

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和新社交工具构建起家校开展协同教育的新渠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整合现有的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微信工具,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沟通障碍,打破传统家校协同的单方面传递性,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研究通过对新技术和新工具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找到了切入点,另一方面为解决家校有效协同,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等现实性问题提供了实践指导意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技术支持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教育研究内容。在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1],为家校双方提供了有效、便利的信息服务和沟通的平台,开辟了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新环境。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网络与通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 

家校协同是协同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信息技术支持的家校协同教育主要是通过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2010年之前,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方式主要通过QQ/MSN、飞信、博客、BBS、E-mail等社会性软件和家校互联平台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从1998年到2006年,国内关注家校通的相关研究,先后经历了以电话语音服务为技术手段的家校通,如重庆中微家校通;以互联网技术方式为主的家校通,如北京智响家校通;以手机短信技术方式为主的家校通,如中国移动、深圳梦网[2]。校讯通调动了社会教育资源,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和沟通,实现零距离的家校沟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共育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腾讯公司自从2011年初推出微信以来,将微信应用于教育、学习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学者、一线教师都给予极大的关注,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样本源,以“微信”作为篇名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15年,剔除与教育领域无关的数据,共检索出28条记录。若以“微信”或“家长培训”为关键词,则文献数据检索为0。 

综合文献分析来看,国内关于微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以微信作为学习平台进行家长培训的研究并不多见,相关的案例研究也是空白。本文使用微信作为学习平台开展微型家长移动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进而建立中小学协同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二、微信平台的设计与建立 

(一)前端调查与分析 

1.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迅速 

 

图1 

如图1所示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各类网络应用,发展势头良好。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微信作为一种在移动智能设备上运行的即时通讯软件,自诞生以来,其用户数已经超过6亿。 

2.学生家长与教师群体特征明显 

据网络统计,微信的注册用户大部分是年轻人。现阶段小学生家长的年龄大致处于28-35岁之间。在网络生活方面,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正是各种网络社交圈中的活跃分子,他们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的频率非常高。不少学生家长经常使用个人微信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也关注了不少微信公众号。大部分家长可能已接触过信息技术,具备培训所需的基础素质;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轻,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有精力参与到家校合作项目中去[3],所以,我们的实验对象选定为小学生的家长,两个实验班分别挑选为芜湖市镜湖小学A班和安师大附小B班。 

3.学生家长微信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调研,针对家长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前期的摸底。微信的使用频率普遍非常高,家长一周内使用微信的集中时间段在周一(占12%)、周五(占18%)、周六(占26%)与周日(占19%)。家长在每天使用微信的集中时间段为中午12:00-14:00(占14%)、晚上18:00-22:00(占36%)。为了确定家长培训课程的推送时间与形式,我们进行了家长群体的WiFi环境调查和图文喜好意愿调查。WiFi的覆盖率几乎为100%,工作与家庭生活环境中几乎都能使用WiFi,家长观看视频的WiFi环境比例为95%,数据流量环境为4%(总体数据比例为四舍五入的结果)。通过微信使用情况与意愿的调查,我们确定了家长培训的课程推送形式为图文为主,视频为辅(如图2)。 

 

图2 

(二)微信平台的架构与功能 

1.模块一:家长培训 

该模块是中小学协同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模块内容,我们将每次推出的主题型家长培训课程链接到自定义菜单栏的【家长培训】部分,通过该模块让家长之间参与到每次的主题家长培训活动中来,该模块相当于课程培训学习的一个主要窗口与进入途径。2.模块二:家校协同 

该模块是传统网上家长与学校的一个缩微版,其中内容涵盖:德育教育、家庭教育、教育视频、好书推荐、绘本推荐,通过丰富的家庭教育知识的推送与不断更新,给家长一个自由个性化学习的方式。从而让家长能够获得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识,全方位地提升家长的个人素质与教育观念。 

3.模块三:联系交流 

该模块是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沟通与交流的通道,内容包含:关于我们、留言板、二维码、投票、家长微社区,这些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家长与学校之间能够有一个更加顺畅的交流通道与机制。家长可以把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及时反馈给学校和班主任,以便及时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家长培训的实施与反馈 

(一)前期宣传与试测 

前期与芜湖市两个拥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小学进行了对接合作,选取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芜湖市镜湖小学一年级的两个A班与B班,以“告家长书”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其带给家长观看并按要求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以此对家长进行了初步的简单宣传。两个班共117名学生,家长也按照“告家长书”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我们前期试测推送内容的形式是每周的周一与周五晚上7∶30单向推送学习材料,不需要家长给予反馈。前期阅读量非常少(如图3),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前期单方面送达人数与阅读人数比例逐渐下降,最高19%,最低6%,表示家长的兴趣与参与度非常低。 

 

图3 

(二)中期动员与正式实验 

通过前期的试测与家长参与的情况,我们做出了及时的调整,单向无反馈、无教学策略的纯图文学习内容的推送,收效甚微,所以,我们将家校协同的模式切换为家长培训,引入培训的模式与机制。 

1.家长培训的动员与宣传 

前期简单的“告家长书”式的宣传效果较差,所以,我们采取的是多方位宣传与动员,与两个对接学校班级的班主任形成长期合作监管的机制,一方面由平台教师到相关的实验班级进行演讲,对家长进行宣传;另一方面由班主任在家长会中宣传与动员,平时在每一次家长主题培训时,都通过“家校通”相关官方通知。 

2.家长培训的内容与形式 

家校合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因此,家长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明确: 教育绝非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不可能仅靠学校和教师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协作;其次,培训应该帮助所有家庭为学生建立支持学习的家庭环境[5],因为中小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再次,为家长提供策略和信息:怎样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以及如何搜寻与课程相关的信息;最后,培训还应该帮助家长建立信息化的交流网络,使家庭和学校、家庭和家庭之间信息交流更加方便、高效、快捷, 确保中、后期校外培训的顺利展开。通过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与家庭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为主题家长培训,培训主题为《好习惯伴成长》,培训分为4讲(如表1),培训时间为一个月,每周为一个专题的培训时间。 

表1 

[第一讲\&读书与陪伴\&我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第二讲\&榜样的力量\&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第三讲\&耐心与兴趣\&改变孩子“三分钟热度”\&第四讲\&学习与假期\&我和孩子如何过暑假\&] 

每个主题以图文或者微视频的形式推送,每次培训结束后会有相应的在线答题测验,以检测来提升家长培训的参与度与认真程度。题目的设置难易分明,并且由亲子共同参与其中答题与学习,由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来大幅提升家长的参与度。 

整个家长培训的模式如图4所示。 

[前期] [家长主题培训] [准备与宣传] [中期] [培训与监测] [后期] [分析与反馈] 

图4 

3.后期反馈与数据分析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主题家长培训,镜湖小学参与稳定人数18人次,占全班比例为(30%),师大附属小学参与稳定人数40人次,占全班比例为(70.17%)。整体数据(如图5)相对前期单向推送而言大幅度提升:平均最高87%,平均最低2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呈下降趋势。 

 

图5 

参与家长培训共4次,培训参与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原因分析: 

(1)培训时间选择在实验学校期末考试期间,第三次培训时已开始期末考试。 

(2)家长与班主任热情与工作重心的转移。 

(3)家长习惯于QQ群、校讯通等沟通机制。 

两个实验班级参与数据差异原因分析: 

(1)两个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同。 

(镜湖小学:成绩至上) 

(师大附小:综合素质) 

(2)两个班级班主任年龄层次与特点差异。 

(镜湖小学:班主任为从教多年的中年女教师) 

(师大附小:班主任为年轻女教师) 

(3)两个实验班级家长教育理念与参与热情差异。 

四、总结与展望 

本课题运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实际教育教学需要展开。将传统家校协作的模式迁搬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入mobile-Learning,运用新型信息技术与家校协作相结合运用,探索出一条社交媒体时代家校协作新出路新途径。研究运用ADDIE模型,在平台建设前期运用访谈和纸质问卷形式进行前端需求分析,然后,利用所得数据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微信平台的搭建与设计,在实践平台运行中采用电子在线答题与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在后期运用有效的评价体系与管理。最后,对家长和相关学校老师进行质的研究,访谈观察,从而丰富研究层次。 

参考文献: 

[1] 李运林.协同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DB/OL]. http://k.edusun.cn/first.aspx?Urlname=Subj_Result.aspx?id=118. 

[2] 刘繁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与应 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01). 

[3] 李晔.家长培训:家校合作新起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 学生家长培训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02). 

[4] MARTIN E. Ford,Marie S T. A further search for social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S0160-7383), 1983,75(2):196-206. 

[5] Steven.B.Sheldon.Linking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erships i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s to Student Achievement on StateTests[J].The Urban Review,2003,(35):151—153. 

第6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立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十分必要。

一、职业素养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外研究概况。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以漂浮在水中的冰山为例,将职业素养具体分成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两部分。具体而言,显性职业素养恰如露出水面的部分,主要由职业意识、道德品质、职业作风、责任态度几个方面构成,是鉴别技校优秀者和一般者的主要指标。隐形职业素养影响显性职业素养的养成,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隐形职业素养。美国一些学者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途径展开实践研究,关注情商培养与职业成功的关系。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绩效与员工的整体情商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美国高校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自身特点,综合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情商培养课程,主要有“独立设课”和“学科渗透”两种形态。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将情商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本科生中开设,奎尼匹克大学商学院将情商元素融入到本科《管理学》。2.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开始于2005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逐渐将研究视角投向大学生职业素养上。笔者主要以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索引文献(CSSCI)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了从2005年至今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四百余篇,其中针对本科院校的占比83%左右,高职院校占比17%左右。2017年我国高职院达1346所,与本科院校1533所不相上下,但研究的文献数量与院校数量不成正比。2005年至今,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教育学学科为主,此外还涉及到秘书学、文学、电影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门类,这些论文对大学职业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出各有侧重的状态。具体包括这几类研究:一是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二是以时代背景为研究视角,探寻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工匠精神、人工智能;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研究大学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从企业需求、面试等。这些论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方面探求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中,专家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上分析论证影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包括研究规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规模的失衡,高职类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仅占17%左右,与高职院校的数量在大学总数中的占比不成正比。二是研究的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采用定性逻辑论证的方法,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采用科技手段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精确分析研究,因此,需要加大定量方法在职业素养研究中的运用,使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更加具有实践的可能性。

二、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一)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2018年12月,我们对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分为学生版、教师版和企业版,其中,291名毕业生有效参与了学生版问卷调查,40名教师有效参与了教师版问卷调查,25家企业有效参与了问卷调查。此外,我们还对5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调研访谈。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1.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职业。素养水平认知基本一致学生在“你认为你哪项职业素养较强”问卷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学习”能力。教师认为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水平排名前三的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创新”。从对企业调研结果看,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能力、敬业和团队合作等比较满意。2.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手段有待加强。在“你认为培养职业素养的主要场所是哪里?”的调查中,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职场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场所,远远超过了“学校”选项。从调查结果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和教师认为目前校内职业素养培育手段有一定的局限,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育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校内职业素养的培育手段还有待加强。3.社团活动等实践平台是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在职业素养培育途径调查中,学生选择前三的为“社团活动”“班干部经历”和“职业拓展训练”。而教师在此项问题上,则呈现出与学生不同的选择,教师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培养途径是“实习实训”“社团”和“课程教学”。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都很注重实践平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但学生认为课外实践活动对职业素养帮助更大,而教师更倾向于课堂教学。(二)存在的问题。1.课程教学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学生与职场衔接的桥梁,担负着育人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学校是学生迈向社会最后的“淬炼场”,需要对学生从专业技能到职业素养全方面进行塑造,课程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看,更多的学生把课程教学简单地视为知识技能的获得渠道,职业素质的养成在课程教学中的成效较差。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对单一,过多注重技能知识目标的实现,轻视职业素养目标。同时,专业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他掌握一个课堂的方向。教师未能很好树立职业素养渗透意识,细化课堂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以言传身教和课堂活动等方式,有目的地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2.欠缺职业拓展训练。调查表明,学生十分认可职业拓展训练对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利用少量的职业拓展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但由于其量少且未成系统,并未能在全面系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发挥作用。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中间欠缺连贯两门课程的职业拓展训练,导致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上存在断层。此外,丰富的职业素养课程,以选修课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置培养学生情商、逆商的慕课、微课,整合学生的零碎时间系统提升职业素养。3.校企合作有待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产业的引领,校企之间联动密切顺畅才能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日常的企业走访结果看,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对校企合作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65.79%的企业表示愿意保持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但从目前校企合作的程度上看,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实训等部分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并未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成果。未来的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拓展合作的广度,还需在深度上不断探索新的形式。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师资队伍建设上全方位加深合作,企业应参与人才培育全过程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第7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目前筑养路机械企业创办学院的例子并不多,除了南方路机的“南方路机搅拌学院”,只有沃尔沃于2008年开办了“沃尔沃道路学院”,据闻英达科技集团也在筹划一所“公路医院学院”;而企业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操作手培训班、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观摩活动倒是很常见。例如,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程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维特根每年春季组织用户进行“春季培训”,中交西筑举办多年的“全国用户培训班”等。举办此类技校或活动的企业既包括国际大牌、国内的领军品牌,也包括众多中小型制造商。

企业创办学院相较于开办技校或组织培训活动从内容和意义上无疑都更为丰富。方庆熙董事长在揭牌仪式上说:“创办学院有利于企业有效整合国内外行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成果和资源,紧密结合具有行业指导性的实践经验,为终端客户的终端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理论、经验与价值;同时为行业的各种实用型技术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行业培育各种层次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企业办学是指由企业出资,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内专家及专业培训师为师资,通过网络平台、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具有实效的教育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基层员工以及企业供销合作者为目的,满足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终身学习需要的一种新型企业教育体系。

企业办学数量很庞大

跳出筑养路机械行业,我们会发现企业办学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历史悠久。近几年,国内的大型企业在办学方面风生水起,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办学投资。

据不完全统计,自从1955年通用电气公司(GE)克劳顿管理学院正式成立至今,全球企业学院已超过3 700所,其中,80%的世界500强企业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学院。国内企业也正在掀起创办学院的浪潮,“BAT”三大巨头都创办了企业大学,还有海尔大学、华为大学、苏宁大学、长安汽车大学、中兴通讯学院、联想管理学院等,热衷于建立自己的教育机构的企业越来越多。

根据目标对象的不同,有人把企业创办的学院分为4种类型:内向型,直接面向企业内部员工和产业链伙伴,例如淘宝大学、海尔大学、亚马逊卖家大学等;外向型,面向社会公共,例如吉利大学;兼具“企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两大职能的内外兼顾型,例如美国三一大学(圣安东尼奥);面向特定行业和人群,针对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学员,国内制造业和基础建设行业的企业学院可归于此类。

仍是服务的延伸

很多企业学院办学成功的案例已经证明,不论哪种办学形式,企业学院在内部人才培养、短期困难纾解、生态链维护与打造、长远战略制定,促进企业转型、创新方面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沃尔沃道路学院”成立于2008年,成立之初就将之定性为沃尔沃公司提供给全体道路施工、养护用舻囊幌钤鲋捣务。再看刚刚成立的“南方路机搅拌学院”,其办学宗旨一方面是服务终端客户,一方面是培养人才。很明显,他们创办 “学院”可以定性为一种集服务与商业合作于一体的企业行为,一方面这种行为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理念,通过提升增值服务,积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契合了“服务型经济”要求企业向制造加服务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可以传播企业文化与理念,旗帜鲜明地树立自身形象。

从产品和服务出发,教学与培训可以向用户和潜在用户灌输先进的理念,从而培养消费习惯,这是一种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改变。长期以来南方路机在搅拌与破碎的研发方面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成立“搅拌学院”可以向学员宣传关于搅拌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沃尔沃和维特根等国外知名企业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办学可以向国内技术人员讲解国内外道路施工当中的典型案例。从目前筑养路机械行业的现状看,许多企业步履蹒跚,大家都在努力向服务型制造的方向转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组织培训和创办学院其实仍是服务的延伸。

内涵可以更丰富

依据国内外其他行业著名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企业学院除了可以当作一种服务的延伸和培训的平台,还可以让它发挥多项更积极的作用,例如:

(1)促进企业战略、商务计划的实施;( 2)在办学过程中探索并建立更多的商机;(3)整合供应链的标准,建立并巩固与客户、供应商及经销商的关系;(4)将所有教育与培训整合于一身;(5)弥补传统大学提供教育的不足;(6)宣传企业文化,建立良好的形象。

由于每个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营环境,因此对于上述方面,企业在办学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战略、发展阶段、环境、规模等因素,分析自身的实际需求,明确自己办学的目的,并使办学规划尽可能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结语

第8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5-0021-02

2005年至今,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观念,各高校纷纷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或者派遣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在这过程中,改革思想火花激烈碰撞,产生新观点、形成新思路、创造新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个人认为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是否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本校本专业的实际现状,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

一、本土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对外交流学习,教师当时受益匪浅,雄心勃勃地期待一场变革,但随后在改革中发现仅凭满腔热血和激情是无济于事,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最重要的是这个实施规划是不是密切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密切依据本专业的现状制定的。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本土化。

教育教学改革本土化,一有利于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和实施课程;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为我所用,不至于生搬硬套;三有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有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而且此类课程一旦开发实施成功,很难复制,这样可以促进高职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施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当地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行业发展情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五有利于促进不同区域间的行业交流,有利于地区和行业的发展。

二、本土化教育教学改革基本保障措施

要确保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本土化改革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

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改革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1],各学校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来督促教师更新理念和方法,如:委派优秀的教师外出培训,聘请国内外教育专家或杰出学者来校讲学等。

2.切实有效地进行专业调研,企业行业调研,院校调研和毕业生调研

首先要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塑料注射行业为例,“目前国内外的塑料注射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国家政策如何?注射设备及工艺向哪一方面发展?我们能做些什么?”然后要了解本地本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十堰市有多少家塑料注射企业?企业的类型?目前注射工艺在十堰当地的发展情况?与沿海相比,当地的企业的技术差异集中在哪里?”等问题。

其次是院校调研。一了解本校的专业发展如何,是否有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师资、设备、合作企业等。二掌握国内开办此类专业的同类院校的情况。“目前国内开办同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哪些?发展如何?分布在哪些省市?各自的特色是什么?课程开发实施较好的学校有哪些?如何实施学习领域课程?”要根据其他院校的特色寻找自己的特色,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然后要回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分析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优势弥补不足。在去年“两访两创”的过程中,通过与实习的学生交流发现,我们只是注重了学生的理论的学习,而没有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等。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进步。

最后,根据调研的情况,实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的进行教学改革。

3.深入挖掘专业特色

在进行切实有效的调研分析后,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寻找专业内涵,不断摸索,形成独有的专业教学特色。十堰市群山围绕,绿水贯穿,拥有国家5A级道教景区——武当山、“世界水都、亚洲天池”即南水北调源头——丹江、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卡车生产基地——东风商用车公司。依托十堰市的城市名片,可以重点建设旅游、环保、汽车等相关专业。如:深入挖掘旅游专业的内涵,注重文化旅游,将武当道教文化、汉水文化(郧县)、诗经文化(房县)、七夕文化(郧西)、汽车文化等内容引入教学中,密切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专业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我校旅游专业突出地方特色。再比如为了南水北调项目的顺利进行,十堰市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退耕还林1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4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6%;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连续多年在全国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2004年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丹江口水库自然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等,这些都有助于挖掘环境专业的特色“南水北调、生态园林、绿色产业”,结合水、空气、土壤、噪声等设计教学,与环境监测站或污水处理厂等合作,展开教学和科研,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快区域和行业的发展。

4.编写本土化的校本教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现有的教学用书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合理处理,增加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案例,引进国家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编写校本教材。

三、结论

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当地当时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本土化探索。为了确保教育教学改革本土化的顺利进行,广大教师要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的同时,要做好专业调研,挖掘专业特色,开发校本教材。

第9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挪威科研委员会;卓越研究中心;设立;发展;评估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本国的科学研究。上世纪90年代,日本启动了“卓越研究基地”(Center of Excellence)资助计划,以推进科技创新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2005年,德国开始实行“卓越倡议”(Excellence Initiative)计划,以改变高校均衡发展模式,增强高校的国际竞争力[2];2009年,西班牙实行“国际顶尖大学”(International Campus of Excellence)计划来扭转西班牙高校发展乏力的局面,以实现高等教育优质化,提升大学国际声望[3]。不同国家的这些举措,均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的发展道路应是高校的差异化发展,而各类卓越计划的实行显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

对于这些国家的经验,我国学者在近年已进行了跟踪和研究。不过,有些遗憾的是,挪威发展和评估其卓越研究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简称卓越中心)虽已有12年的经验,但犹如蒙尘明珠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将从该中心创建的背景及发展现状、遴选原则及程序、评估工作和已有效果及影响4方面来论述,以期为我国提供借鉴。

一、设立背景和发展现状

挪威高等教育一直秉承机会均等的传统,全国40多所高校大多为公立院校,96%的运营经费来自国家财政,实行的是高等教育免费制度[4]。这些高校具体包括8所大学、9所专门性大学(6所公立和3所私立)以及28所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8所大学中的4所成立于2002年以前,俗称“老牌大学”,包括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特隆赫姆大学(University of Trondheim)和特罗姆瑟大学(University of Troms)。

挪威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其国民生产总值的9%被用于各层次的教育,教育经费投入排名居经合组织(OECD)成员体第三[5]。挪威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改革[6],卓越中心的设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欧洲经济一体化浪潮。这股浪潮使得欧洲各国意识到,纷繁复杂的高等教育体制无法适应欧洲市场的需要,挪威因而于2003年在国内所有高校实行教育质量改革[7]。卓越中心得以设立的内因有两个,一是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二是两次PISA考试结果的作用。挪威学者研究发现,本国科学研究既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资助体系,又缺乏战略性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在1998-1999年的白皮书《十字路口的科研》(Research at a Crossroads)中便提出设立卓越中心的计划。促使其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则是2000年和2003年的PISA考试结果。两次考试均显示,挪威学生各项平均成绩不仅低于经合组织成员体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北欧其他国家。

在此背景下,挪威开始设立卓越研究中心。根据挪威科研委员会(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最新公布的信息,2013年评选出来的卓越中心为13个,这些中心分别归属于5所大学(见表1)。这13个卓越中心是挪威设立的第三批卓越中心,此前于2003年设立了13个卓越中心、2007年设立了8个卓越中心。前两批卓越中心已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接受了评估,其成效得到政府的高度肯定,也因此促成第三批卓越中心的设立。

二、遴选原则和程序

挪威科研委员会是具体负责卓越中心遴选工作的部门。这一委员会成立于1993年,是一个合并了5个研究委员会的综合性研究委员会,主要从事基础研究资助、战略研究资助、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工作[8]。设立卓越中心是其提升国家科研能力的最主要的方式。获得卓越中心称号的中心可得到委员会最长10年的经费资助,用以重组研究团队,建立新的国内外合作关系,从而提升挪威科研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9]。卓越中心的设立旨在资助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以及培养研究人员,遴选的主要标准因此主要基于科研水平。[10]

卓越中心的申请者通常是高校(包括附属医院)或研究所内部的一个组织,一般通过其所在院校或研究所(即主申请者)提出申请。主申请者可以和一个或多个院校、研究所、组织及企业合作,共同搭建、运行和管理卓越中心。这种合作形式即卓越中心组(Consortium),参与的院校就是组员单位。组员单位不仅要参与科研开发,而且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其构成可根据需要来调整,以更好地实现中心的目标。

卓越中心申请者所准备和提交的材料必须明确5年内分别要实现的首要目标、次要目标及各阶段性目标。遴选的重要依据不仅要看主要科研人员已取得的成果,而且更注重考察其成员进行创新性研究的科研潜力。评选第三批卓越中心时,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如以往卓越中心创造的价值、与国内外研究者的合作情况、性别构成、道德和环境影响因素。此外,申请材料中需阐述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及博士后招收工作的计划,并且需要出具组员单位的经费证明信。

卓越中心遴选的程序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由挪威科研委员会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出邀请,申请者在这一环节进行非正式的申请。2011年,有139个研究组提出了设立卓越中心的申请,有29个研究组进入第二个评选环节,准备申请材料并提出正式申请,最终于2013年产生13个卓越中心。整个过程一般历时2年。第一批卓越中心的申请邀请于2001年发出,2003年公布评选结果;第二批的邀请于2005年发出,2007年公布了申请结果。

三、卓越中心评估工作

挪威科研委员会在发出卓越中心申请邀请时,就明确了评估时间和评估目的。评估时间一般为中心设立后3年半,是为了评估该中心自设立后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以及中心所制定的下一个5年科研活动计划。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和决定该中心受资助年限为一期(5年)还是两期(10年)。截至目前,已开展了对于前两批卓越中心的评估工作,两次评估工作过程和标准大致相同,下面以第一次评估工作为例来论述。

第一批卓越中心设立于2003年,2006年11月接受了评估。评估工作开始之前,挪威科研委员会于2005年8月公布了评估框架等说明材料,2006年1月进一步公布了具体评估计划。所评估的主要材料包括该中心的自评报告及研究成果,中心所属大学的总结报告,中心和大学共同准备的下一个5年计划报告,由3位国际专家对该中心独立评估的报告。综合这些材料,挪威科研委员的执行董事会最终将审核并决定该中心的资助期限究竟为5年还是10年。整个评估过程主要分三步:第一步,由各中心准备相关材料并进行自评;第二步,由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各中心进行独立深入的评估;第三步,由评估委员会召开各中心及所在学校代表参加的评估汇报会。

为评估第一批卓越中心,挪威科研委员会于2006年7月成立了一个由9名跨学科国际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其中2人来自英国,3人来自瑞典,各有1人来自希腊、德国、丹麦和法国。委员会和专家小组参考和评估的材料包括卓越中心评选标准;中心科研水平和产出(科研的原创性和推广性);成果发表情况、成果影响、所建立的国际合作关系,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数量;前后研究目标和成果及科研活动的对比;该中心第2个5年规划以及10年后中心发展计划;中心与大学的关系及对大学的价值;中心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社会和企业效益;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卓越中心的自评报告不仅要阐述其第一个5年规划和修订过的第2个5年计划,还需提供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材料,研究总体状况以及调整说明,中心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已培养或招聘的研究人员的情况(如人数、国籍、年龄和性别),经费管理和使用信息,以及中心成果产生的企业和社会效益。[11]

评估委员会需要评估的三部分内容为各中心的研究成果、组织管理、第2个5年规划。具体到研究成果方面,委员会重点评估其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原创性和质量;与国内外的合作是否增强了中心的研究能力;是否培养出一定数量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者;是否吸引到国外优秀研究者、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潜在的企业和社会效益;是否与原计划有异及其所作调整是否更有益于研究发展。

对于组织管理方面的评估,评估委员会注重评估该中心的管理和组织是否有助于提升研究效率和水平;评估该中心与所在大学及其他成员间的合作关系是否融洽,并有益于改善彼此的研究环境;中心主任是否较好地履行了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中心场地和设备状况,中心人员选聘工作是否考虑了性别平等的因素。

对于第2个5年计划的评估,评估委员会主要分析其各个目标的原创性,研究抱负及可行性,拟采用研究方法和设备的适切性及必要性,未来研究能否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中心能否在该领域继续担任领跑者,培养出来的研究人员在质和量上是否合适,中心是否采取了选聘青年研究者的措施,人员招聘中是否使性别平等制度化,所提出的国际合作在质和量上是否合宜,中心是否具有吸引国外杰出研究人才的魅力,中心的组织管理能否确保研究的高效开展和成员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四、已有效果和影响

截至目前,挪威已设立了三批卓越中心。在设立第三批卓越中心前,挪威科研委员会对已设立中心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了考察。他们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法,调查了前两批卓越中心(21个)和第三批进入终评阶段的18个卓越中心申请者,访谈了卓越中心的利益相关者,如卓越中心董事会负责人和中心主任。问卷调查实行匿名制,由中心主任填写。

卓越中心的效果和影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卓越中心组织内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组织外部研究环境的影响。

(一)对于组织内部的影响

这方面的影响具体分为三部分:卓越中心的称号和经费支持、与国内外研究者的合作、组织管理和战略。

第一,称号和经费支持。大部分卓越中心表示,称号和经费支持的确提升了该中心的知名度和声望。卓越中心的称号犹如一块“敲门砖”,对于发展和建立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和政府部门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许多卓越中心主任表示,所获经费有助于创建优质科研环境,能更好地吸引国内外研究者。5年甚至10年的经费资助为开展长期研究和制定长远研究计划提供了经费保证,使得具有一定风险性的研究成为可能。人文社科领域卓越中心所获得的经费,则使他们得以发展研究团队,获得更多研究时间和机会。生命科学领域的卓越中心则使用所获经费添置新设备和聘用技术支持人员,为开展更加高效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经费支持还吸引了青年研究者及资深科学家,为创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提供了可能。

第二,国际合作。所有卓越中心均表示,中心的设立对于提升挪威科研国际知名度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这些中心不仅扩展了与国际同行的合作,而且新聘了许多国际学者。相对而言,单一组织型的卓越中心具有的国际影响力高于多单位合成型的卓越中心,而那些虚拟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则没有明显变化。

第三,组织管理和战略。半数卓越中心加强了与本校其他研究团队的联系,大部分卓越中心对博士教育的参与度也更高。至于卓越中心的层级,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虽然大部分院系主任认为应采用管理大型项目的方式来管理卓越中心,不过,卓越中心自身则倾向于目前所享有的“特殊地位”。

(二)对于组织外部研究环境的影响

卓越中心对于组织外部研究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其母体组织的影响、对挪威全国科研的影响以及潜在的长远影响。研究有如下三点发现。

第一,对其母体组织的影响。研究所的卓越中心与大学的卓越中心相比,与母体组织的关系更融洽。前者为研究所提供了长期性的培养博士和开展国际合作的机会;后者则多与大学有一定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组织融合、人员职责、组织间关系。在组织融合方面,一些大学的卓越中心独立于院系,成为平行于院系的组织;有的则归属于学部,与一个或多个院系相关联。基于第一批卓越中心评估经验,后者已多从原来的中心地位转为学部或院系层次,以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卓越中心执行委员会一般由院系负责人和大学相关领导组成,国内外专家的参与则更有利于中心的战略发展,有助于融洽中心与大学的关系。在人员职责方面,人文领域卓越中心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中心研究人员原教学任务需由其他人员来承担,引起了大学相关领导不满。在组织间关系方面,中心与大学的关系直接取决于该中心负责人与大学相关领导的关系;院系领导若缺乏与中心合作的愿望,将妨碍两者的合作;大学对于中心的态度直接影响中心的发展和成功。

第二,对挪威全国科研氛围的影响。从分布的领域来看,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地球科学领域共有5个卓越中心,而有的领域则1个卓越中心都没有。具体来说,人文领域有3个卓越中心,社科领域有2个,其中有3个中心跨越了人文和社科领域。需要肯定的是,卓越中心的设立确实使研究更具针对性,优化了研究团队,增加了大学间的竞争和任务的分配,以及对于争取外部经费的重视度。此外,卓越中心研究的专门性使其更具国际知名度,增加了该领域的合作。在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除了地球科学领域有5个卓越中心外,化学、数学也各有1个卓越中心,工程和计算机等不同领域有3个卓越中心,这些领域的卓越中心在跨学科合作方面多于以往。在生物和生物医药领域有6个卓越中心,中心称号的获得使得该领域更关注特定研究,并发展了其研究愿景。不过,对于那些未能入选卓越中心的组织来说,无疑面临着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的威胁。

第三,潜在的长远影响。卓越中心的设立增加了大学间的竞争,并实现了不同任务的分配,使得各大学的战略发展开始有所侧重,有利于大学实现差异化发展。卓越中心的经费促进了对于领导力、人员职责、团队合作方面的系统性思考。不仅如此,卓越中心的设立具有符号表征意义,使得挪威的科研更具国际知名度,激励了挪威本国科研的发展。卓越中心在成为国内外受欢迎的研究合作者的同时,增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此外,卓越中心扩展了研究方向,并建立了跨学科研究,推动了大学和企业合作关系的建立。

注释:

①根据挪威科研委员会网站公布信息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赵俊芳, 姜检平. 日本“COE计划”的阶段演进及制度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06): 97.

[2]张帆.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7. 28(12): 66-70.

[3]赵鑫. 西班牙国际顶尖大学计划述评[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3(1): 70.

[4][5]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ccess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EB/OL].http://hefce.ac.uk/media/hefce/content/pubs/indirreports/2014/internationalcomparisons inpgeducation/International%20comparisons%20in%20postgraduate%20education%20-%20quality,% 20access%20and%20employment%20outcomes.pdf?utm_source= The+Postgraduate&utm_campaign =e693c592c5-thepostgraduate_September11&utm_medium=email&utm_ term=0_75992163c9-e693c 592c5-48871625 ,2014-09-13.

[6][7]谭敏, 王志丰. 波伦亚进程下的挪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改革[J]. 复旦教育论坛, 2006. 4(4): 73-76.

[8]Evaluation of 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EB/OL].http:///2.0.0/link/0/eLvHCXMwY2BQMEgxN7FITjEF9njSgBV Wspl5kqmBYZJ5cmqyeaJBMmjfcJSvhU-AkZurqRc PorByE2JgqkoUZZBxcw1x9tCFFY3xKTk58WbAdgPo6CxDMQYWYL84VYJBwcgMWLmZG5oYGa-RamphbJoKOEjdLBV2bbJZsamZiCQCVch_-"class="documentLink,2014-09-16.

[9]Information for Applicants for the Funding Announcem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entres of Excellence (SFF III) [EB/OL]. http://forsknings radet.no/prognett-sff/About_the_CoE_scheme/ 1224067001878,2014-09-2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