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6-01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中似乎还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甚至还变成了惩罚“差生”的工具。
小学生鄙视劳动、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一个彰显人和谐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为人生谋幸福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归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寻求一些策略是有价值的。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看,忽视少儿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问题突出。小学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奠基的,让小学生通过参与适度、适当的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创造“新我”的成长快乐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不被重视,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内容指向不明,在教育形式上片面单一等。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需要直面问题,寻求一些解决的策略。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中,有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劳动教育纸上谈兵,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划了等号。学生迟到早退罚扫地一周,作业未及时完成,罚花园浇水一周,损坏公共物品罚擦玻璃一周。从家长的角度说,一怕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就尽一切可能进行包办代替,孩子只要文化课学习成绩好,什么都是次要的。
笔者最近参加区内关于幼小衔接的家长咨询会。一百多位家长的问题都集中在:上小学前要识多少字?数学计算要提前学吗?英语单词要背下来吗?诸如此类的全是对掌握学科知识的问题。当我问家长,你们的孩子自己的事能自己做吗?只有个别家长说能。家长们普遍只关注孩子学科知识的积累,对孩子是否要自我劳动,觉得没必要。家长还常常拿孩子不努力学习,将来就当马路工、农民工或笨重的体力工来鞭策教育孩子。
三、改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热爱劳动,这需要来自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适合少儿身心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经受检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观念是在七岁半至九岁半之间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学校在家长中大力宣扬劳动关荣的价值观。
德国的家校合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专家说,“德国制造”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掌握了较全面的劳动技能。德国的父母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德国人在欧洲有“动手大师”的称号,为了培养出“巧手孩子”,德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三步走的“进度表”。幼儿阶段要学会简单劳动,具备初步劳动能力,小学阶段接受课程化技能训练,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家长做辅导员。通过考核获得“小海马”技能证书,鼓励离校近的孩子走路或骑车上学;中学阶段要有三个月的社会实习经历等。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整合课程资源,让小学劳动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是难以完成教育的任务的。”
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劳动的过程。让小学生体会到练习声乐、弹奏乐器、绘画、舞蹈都是劳动的过程,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
分数的高低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本为劳动,本为劳动的教育能使人更善于劳动、乐于劳动,使劳动变得更光荣和美好。希望通过这些劳动评价,让劳动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是我们所关注的。
【摘要】德育成效是当前我国学校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学校德育在教育方法、途径以及内容上都显示出众多特点,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国外 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比较研究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美国、日本、韩国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较与分析
德育工作方法是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当今国外学校无不重视研究、改进德育途径和方法,以求德育的最佳效果。从国外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概括地说,它们所施行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 课堂教学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
从人类教育史来看,学校教育形式由个别化授课制发展到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教育发展上的一大进步,当今世界各国学校的一切学科包括道德知识的传授仍以课堂师授为基本形式。在国外,常见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尽管国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开玩笑,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可以说,在国外学校诸种德育方法中,课堂“灌输”则是国外学校无不采用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比如美国称学校德育课程为“公民教育”,在开设课程方面,一般开设的有公民课、道德价值课、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世界观方面的教育课等。
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实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其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专门改进了的课程:德育和专门活动,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现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有相同的地位。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1.2 德育渗透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不仅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咨询、指导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品德的完善。美国不仅重视利用大众传媒等加强德育工作,而目重视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教育。美国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此外还有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等十多所规模宏大的场所和一百多处参观点。这些社会政治环境和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是美国向其国民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在进行德育课显性教育的同时,国外一些学校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隐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日本学校注重通过国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国语课采取循循善诱和情绪感染的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和团结、诚实、谦虚、自律和合作精神。历史课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日本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历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发展前景。地理课要求青少年加深对国土的认识,了解日本除了国民的上进心、责任心外“一无所有”,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韩国的国文、数学、自然、科学、体育、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国文课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等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实验和劳动技能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1.3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
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
【关键词】聋生;职业道德;实践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知识经济竞争的时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对聋生来说,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重要的道德规范,更是增强他们就业竞争能力和维持职业需要必备的人格品质。目前,学校聋生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社会就业竞争问题很多,他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给他们带来的挑战,也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从对我校聋生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聋生不懂得什么叫职业道德,普遍不愿意干体力劳动,更不愿意干脏活、累活。在对用人单位和家长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聋生沟通困难,大都很少甚至没有对聋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特教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应根据聋生毕业后自立于社会的要求,重视聋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聋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立足课堂教育,培养聋生良好职业道德思想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同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一样,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必经之路。从聋生职业道德问题调查分析,聋生职业道德问题既有内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特别是聋生由于生理、心理机制损伤,因而存在着个性差异大,自卑、性格孤僻、认识片面、猜疑心重、自私、是非判断水平低下等问题,要教育聋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主体靠学校,要靠课堂。因此,学校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立足课堂教学和学科的渗透,以此培养聋生的良好职业道德思想素质,为聋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重视劳技职教课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劳技职教课中,强调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深化聋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如在上美术、家政、电脑、美容美发、木工等劳技职教教学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聋生进行职业道德思想教育。譬如:美容美发职业课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岗、诚信、守信用、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教育;家政课必须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守纪、合作”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职业道德,为什么要讲职业道德。
(2)重视其它学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现有的聋校教材中,其中有不少是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很好教材。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我们确定了“加强教学,培养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学校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二、开展劳动教育,树立聋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进行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聋生只有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才能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年来,我校根据聋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劳动教育内容,把思想教育与实践劳动结合起来,从中培养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我校经过实践和探索,开展如下的系列教育活动:一年级侧重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会自己事自己做的好品质;二年级在自己事自己做的基础上,学会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三年级加强公益劳动目的性教育,为别人、为集体服务光荣的教育;四年级经常积极参加全校的卫生突击劳动;培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思想;五、六年级在学会和掌握以上劳动道德品质外,基本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爱劳动、善合作、守纪律、争贡献”的劳动职业道德品质;七、八年级以上好职业课结合职业道德培养教育为主;九年级以上好“就业指导课”和开展校厂(场、店)挂钩、做好岗前职业培训的工作。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了聋生适应社会的就业能力和诚实、合作、守纪、信用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由此建立系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体系,使聋生的劳动职业道德观念大大提高。
三、进行劳动实践,训练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聋生跨出校门前的必修内容。我们在对毕业生工作过的就业单位调查中发现,聋生就业单位辞退或辞职没工作待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怕苦怕脏,挑肥拣瘦,好的岗位干不来,脏累一点的岗位不愿意干,也有的聋生不肯“吃苦”,却乐于与社会聋哑团伙靠“外出卖画”、“推销产品”等混日子,所有这些负面情况的产生,其缘由之一就是在校缺少劳动职业道德习惯的培养。要扭转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靠空口说教,要创设更多的劳动环境,提供多种劳动实践的机会,让聋生在劳动过程中进行“体验”训练和教育。因此,当聋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后,必须组织聋生进行劳动实践。
(1)组织劳动实践体验。我校经常安排组织聋生到福利厂、农场参加劳动,当发现聋生害怕艰苦,不愿做时,我们就抓住这一苗头对聋生进行劳动最光荣的教育,让他们不懂得平凡的劳动能为社会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在指导聋生参加各种劳动过程中,讲清道理,强化训练,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习惯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
(2)重视遵纪守法教育。我校经常开展遵纪守法的思想教育,我们一是上好法制教育课,经常利用思品课、政治课和校班会课开展对聋生的遵守纪律教育。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聘请公安干警为校综治副校长,定期举办守纪法制教育讲座,以图片展的形式对聋生实施法制教育,组织聋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劳教所、监狱进行参观教育活动,以及组织开展守纪、法律知识竞赛等,使聋生养成学法、知法的自觉性。
(3)注意跟踪调查评价。为了进一步训练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使之形成习惯,我们研究设计一个评价聋生职业道德水平的调查量表,项目内容分为“诚实、爱岗(劳动)、守纪、合作、信用、贡献”,对每项职业道德内容分优、良、中、差定期地开展自评、他评、综合评的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扩大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习惯养成。
四、组织岗前培训,磨练聋生的职业道德意志
聋生职业道德意识是否建立,直接影响聋生就业,关系到聋生步入社会能否经得起市场经济冲击的大问题。以往我们只顾培养“一技之长”或者“一专多能”,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学校应该让聋生在培养“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懂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确立职业道德意识。除了充分利用课内外劳动教育这一主渠道教育外,我们实行校内外结合,特别是组织聋生岗前定点(厂、场、店等)的劳动实践体验,进行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产教结合,为适应就业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如果聋校在职教过程中,不创设聋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聋生就没有实际的就业职业道德观念。把聋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岗前培训(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磨练聋生“职业道德”意志是十分有益的。
综上所述,在聋生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中,要从实际出发,针对聋生的职业道德问题,把聋生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校内外的职业教育全过程,强调职业道德教育是劳动和就业的首要问题,突出聋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实践。这样,我们的聋生就一定能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适应社会就业的需求。同时,也希望聋生就业的单位、部门以及聋生家庭能共同关心聋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一技之长,使他们能立足社会,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使聋生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劳作教育 服务式学习 工作记录单 工作细则
劳动是社会普遍提倡的一种美德,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我系从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全系学生中开展了“创建绿色教室”的劳作教育。在一年多时间的探索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和反思劳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带动等,对大学生劳作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对劳作教育工作思路进行了梳理。其中有收获,有经验,也有一些困惑。
一、劳作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必要性
1.劳作教育的意义。目前科技的发展、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各项工作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使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道德面貌,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劳作教育,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伦理取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敬业、自尊、合作等个性品德。正确认识团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工作的欲望和兴趣,学会服务式学习,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培养自立和负责的职业态度,形成与人友善、相互尊重的合作意识。
2.劳作教育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参与劳作,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和高效的学习作风。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人与人的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劳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以平实负责的工作态度贡献所长来服务社会。
3.劳作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虽然“德智体美劳”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但“劳”在现今的教育中却渐渐缺失。学生们养成“好逸恶劳”和“眼高手低”的心态,他们不愿参加集体劳动,不愿整理好自己的宿舍、不愿意打扫和维护学习生活环境,继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部分学生缺乏恒心、责任心,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
自从有了在我系开展劳作教育的想法后,我们注意吸取和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学习中我们发现台湾劳作教育已成为了现今的教育特色之一,笔者曾亲自去台湾高校走访:台湾东海大学在1955年开始实施劳作教育制度,把劳作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正式必修课程。1957年,台湾地区教育管理机构公布了“加强大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台湾许多高校正通过劳作教育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和认真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爱学校、爱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由此可见,教育收效非常明显,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劳作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美德。学生在劳作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沟通,在为他人服务时会得到肯定和赞扬,也会赢得尊重,不但增强了自信心,还能更好的融入社会。通过劳作学生能够体会成果的来之不易,就会知道珍惜劳动成果,进而激发对他人、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劳作教育考验着人的敬业与负责的态度,让学生专注而认真地完成劳作任务,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劳、善良的健全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劳作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关心的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和努力学习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能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劳作任务,那么相信这位学生也会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作业,进而乐于承担社会工作,或者是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从而按照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提到的对青年的“三点希望”那样,更加积极、富有热情,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系在学生中开展劳作教育的做法和实施方案
1.具体做法。我系开展的劳作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是:在系党支部的号召、带领与指导下,以思想教育为先导,由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实践教学分中心商议,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学生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实践教学分中心负责具体操作。劳作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分以下几个层面:由全体学生党员发出“创建绿色教室”的倡议;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在每周学生干部例会上宣讲劳作教育目的、意义、要求等,动员学生干部带头参加;辅导员、班主任对各班学生进行“我贡献,所以我快乐”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全系所有班级轮作的方式。为形成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的高效工作方式,各班由团支部书记牵头负责,把班里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7至8名学生为一个劳作小组,每周的劳作教育由一个劳作小组完成。这种组织形式使得每次参与劳动的学生人数不多,不仅便于任务划分明确,责任可以落实到每一个人,而且每个人表现的差异容易显现,同时利于同组成员间相互监督,便于对每名学生进行评价。每周根据各班课程安排,学生按劳作小组次序轮流,利用当周的课余时间进行义务劳动(根据劳动地点的卫生状况,每周的任务量由于课程多少的不同,可能会不一样,到目前为止,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劳作地点为全系公共学习空间,包括实验室和机房。
2.实施方案。结合我系劳作教育开展的实际,我们设计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记录单》(以下简称为《记录单》)。《记录单》用于记录每组学生的劳作任务、各劳作小组长及实践教学分中心对劳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价,填完后交至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备案。系学工办定期召开各班团支书会或劳作小组长会,进行阶段工作的总结、奖惩。根据学生劳作的情况,我系还制定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细则》(以下简称为《细则》,另有文件)。《细则》中规定了每周劳作工作完成质量由实践教学分中心进行评价,并认定合格与否。若不合格则该小组或当事人需要在当周内重新约定时间完成任务,直至合格。我系劳作教育工作的流程如图所示。
三、我系在开展劳作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①劳作教育工作逐步系统化。我系劳作教育工作从2010年9月开始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生党小组起草了倡议书,学生党员到每个班做宣讲,让学生们了解了劳作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主旨。在号召和带领下,我系所有的班级都参加了此活动。一年多来,各劳作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但前段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积极性不高、被动参与活动、整个工作体系中各方面的职责不明确、工作质量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等。为改进这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我系先后制定了《劳作教育活动流程表》、《劳作教育规程》,从而使每个学生了解了劳作教育活动开展的流程;划分和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制度,分清了小组负责人和每个小组成员在工作中担任的角色和责任;制定了《劳作教育工作记录单》,用于监督每个小组的工作质量。形成了完成劳作工作后先由小组负责人自查,认定合格后再由实践教学分中心的教师检查,并给整个活动书写评语的做法;对于工作不积极或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小组或个人作不合格处理,需要另约时间重新进行打扫工作;制定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细则》,对劳教工作的宗旨、基本劳作教育方式、劳作教育规则、劳作教育的评价与认定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通过本学期出台的相关制度,使参与劳作教育活动的学生做到有章可循,使我系劳作教育工作系统化更进一步,并且更加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②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我系的劳作教育是在全系各班开展的,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系教师们的拥护和积极响应。不仅是学工办、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们,包括所有的班主任、导师在内,一起行动起来为劳作教育献计献策,协助进行劳作教育的宣传和督促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而我们对学生们进行劳作教育是在一个层面弥补道德缺失;给学生提供的劳作机会正是实践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一种渠道。③培养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劳作教育,我们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学习的平台。特别是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他们根据劳作教育工作的流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带领同学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工作方法,学习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学习协调、沟通,学习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以下是学生劳作教育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学生小组负责人A):我是我们小组的负责人,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和实验室老师约时间,老师会给我们2~3个时间段和实验室使用没有冲突的时间。但一个小组7~10名同学很难在这几个时间都有空。为了完成任务我就需要找个别同学做工作,让他们牺牲一下个人的活动安排。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我又组织大家一起开座谈会,把每个人的困难讲出来讨论。了解了个别同学的困难后大家做到了相互理解,为了完成集体任务愿意调整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组织同学参加劳作教育活动,使我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知晓了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是每个人参加工作后必须具备的,这也是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在劳动教育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④强化了学生身体力行、尊重劳动的意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讲索取的多;从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看,我系多数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优越,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优越感使他们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劳作教育,强化了学生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服务式学习的意识。从以下学生们的收获中不难反映出他们在此方面思想认识的提高。(学生小组负责人B):第一次参加劳作教育工作,是我和班里7位同学一起来的。我之前为大家作了动员,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做的又快又好。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给我们布置任务后,我们马上开始打扫。需要40分钟的任务我们没到30分钟就做完了。我兴冲冲的跑到办公室找老师检查工作质量。老师看了看我们打扫的实验室,摇了摇头说:不合格。不合格?为什么?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把一张电脑桌往外拉了一些,说你们过来看看。我们凑过去一看,两个电脑桌中间有很多垃圾。我当时真的感到惭愧,对于我们来说在家做家务太少了,一般都是父母代我们做了本该自己做的事。通过劳作教育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可贵,不能轻视简单的劳动。要把简单的事做好同样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普通学生):我第一次参加劳作教育工作被分配和几个同学打扫画室。工作中我才感觉到我们平时太不注意爱惜自己的学习环境,更没能体会到实验室老师工作的辛苦。画室中打扫出来最多的就是同学们吃的零食包装和画画用剩的纸屑。我平时也有在画室中吃东西的习惯,包装纸随手就扔掉了。看着清扫出的一大堆垃圾,我体会到我原来的行为是可耻的。公共环境不仅需要大家共同清理,更需要每个人来自觉维护。这不只是公德心的体现,更是对劳动的尊重。从学生们的感受可以看出,我系的劳作教育工作已初现成果。通过近一年的劳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学生们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相互理解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增强奉献精神和如何做人做事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002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这一年底,民办四川现代科技职业学校与办学所在地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签订协议,合作举办德阳外国语学校。新建学校涵盖幼儿园到高中,迅速获得社会认可,成为德阳市基础教育中的领先学校之一。德阳市委、市政府对四川现代科技职业学校以及其投资者开始刮目相看。2004年,德阳市出台《关于建设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的决定》。其后,德阳市确立建设发展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目标,并力求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突破,为城市发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2006年,四川现代科技职业学校与德阳市教育局以及隶属德阳的中江县教育局签订协议,在当地合作举办新体制职业学校。2007年,德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同年,以四川现代科技职业学校为主体,德阳现代教育集团成立。2008年,德阳提出建设中国西部职业教育高地的目标,并推出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两年后,集团更名为“四川现代教育集团”。
构成主体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拥有四川省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四川省德阳黄许职业中专学校、德阳市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四川现代科技职业学校、四川省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贵州省黔西县职业技术学校及成都市创业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成都市创新就业培训中心等多个教育机构和四川华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华杰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在校学生6万余人,教职工3000多人。
牵头机构
四川现代科技职业学校1995年成立,以集中发展现代服务类专业为办学方向。学校坚持做强专业、做大市场、强化能力、育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其烹饪实操、美容基地教学、计算机专业实践等三大专业特色受到社会好评,是四川省德阳市最先实施实习、实训深化校企合作的中职学校。
治理结构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是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以职业教育为主体,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实体性教育集团。集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董事长领导下的董事负责制”。集团董事会主要履行 “决策、督导、服务”职能,主要负责涉及集团全局的战略性决策制定、推动重点项目的实施,对各个学校各项重要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指导、服务,检查集团计划、集团决策、战略的制定执行情况,对各学校校级班子的业绩进行评价。各学校校长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专注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贯彻执行董事会制定的量化管理目标。集团聘请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教育工作熟悉且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士担任集团董事。按照业务类别不同,集团董事分管人事、财务、后勤等工作。集团机关内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后勤部、教科所、招生就业办六个职能部门,由董事直接领导,全面落实集团董事会的各项决策,服务、监督各学校做好人事、财务、后勤、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全方位为集团成员学校服务。
运行机制
集团奉行“对社会负责,对政府负责,对投资者负责,对教职工负责”的宗旨。《四川现代教育集团章程》是集团运行的根本依据,《四川现代教育集团第五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是集团目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集团推行职业教育连锁化办学,主要形式是以集团为主导,以资产为纽带,在一定区域内开设或管理多家职业教育机构(学校)。运行机制的核心是“混合体制、超市服务、市场经营、连锁扩张、标准管理”。
混合体制:集团中公办、民办两类学校效应互补,以民办公助为主要办学形式,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在人事、财务、资源配置及市场开拓、专业设置、教育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优势,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依法从优惠土地、减免税费、增加编制、划拨专项经费等方面的支持,降低集团办学风险,增强办学公信力。
超市服务:拓宽服务领域,集团以资产为纽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纵向沟通、横向联合的新型教育体系,使教育产品服务项目涉及多种类型、多个层次,满足不同教育消费者的需求,面向社会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市场经营:集团注重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优化集团内教育资源配置,引入教育成本、效益概念,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的最优化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连锁扩张:实施品牌扩张战略,推行分校连锁、托管连锁等多种连锁化办学方式。集团或主导学校与目标学校签订办学协议,依法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标准管理:集团对连锁学校在发展规划、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招生工作、财务核算等方面实行统一决策,各连锁学校按集团决策要求办学。集团构建起学校管理标准化体系,形成制度化管理机制,无论是新建学校,还是托管、重组学校,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集团都实行统一标准,确保集团所属各地学校具有统一的办学思想、办学标准和办学风格。
做法与成效
一是形成民办公助的办学体制。这种体制办学克服了政府办学投资渠道单一,开源乏力,经费不足的弊端,同时在学校机构设置、干部任免、师资聘任、教育教学、办学经费筹措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性。通过新体制办学,集团各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盘活了一大批“散、旧、差”的教育资源。同时,由于产权制度清晰,既避免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流失,又促进了国家教育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是统筹区域职业教育市场。集团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集团所在地德阳市建筑行业、烹饪行业、机加工行业、宾馆旅游行业、中小学幼儿园的许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都毕业于集团所属学校。集团中中江职中打造电子电控、机械数控两大核心专业群;黄许职中打造宾旅、汽修、精密机加三大专业群;德阳职校(原孝泉师范)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打造师范类专业群,以机电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大专层次的机械加工类专业群;会理职校、西昌职校开展现代农艺、矿业加工、现代旅游等专业;黔西职校打造现代服务业、资源开发、现代农业三大类专业。
三是探索职普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集团内部,抓好幼儿职业启蒙教育,以“体验教育”为核心,让幼儿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对劳动、对职业形成良好的认知;抓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以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理解和升华中小学劳动教育。
四是构建畅通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流通渠道。建立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平台、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通报和统计制度。对各学校的管理、教学等资源的集团投入部分实现全面统筹管理,使成员单位之间能够互通有无,相互支援。集团已建成共享性实训基地6个,实现可共享实习实训设备资产总值达2.1亿多元。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经常开展人才交流。
五是形成深度校企合作机制。集团以“行业主导定方向,企业平台定内容,学校主体定教学”三元联动模式为抓手,所属职业学校与东方汽轮机厂、中国二重集团等9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立“美的电子班”等361个订单式培养班,建成专业实习实训教室396间。
六是助推民族教育发展。集团累计投资6亿多元,先后在民族地区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西昌市和贵州省毕节市举办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黔西职业技术学校。办学以来,三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安置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发展愿景
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2015年前集团所有中职学校均成为省级重点(示范)中职以上学校,其中建成4所国家级重点中职校、2所全国示范性中职校、1所全国优质特色中职校、1所国际知名中职学校,力争1所学校进入全国50个具有行业代表性试点学校行列;建成1所应用型本科大学、2所优质高职学院,把集团建设成为全国著名教育品牌和全国示范性教育集团。
相关链接
一、 当前劳动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⒈道德素质淡化
目前在校的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比家庭再大的社会接触面,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当看到有学生将大碗的饭随手倒掉时,我问他们:“粮食是怎么来的?”他们大多只知道是家里来的,根本就不知道要通过购种播种栽插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顶着烈日的收割等复杂的工序,父母要流下多少汗水;他们根本就不理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辛酸含义。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本不可能实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珍惜粮食等品德的培养。同样,既没有经过劳动而形成的集体协作经历,也很难形成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等品质。因此,劳动素质教育淡化的同时,也淡化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⒉智力素质受限制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是主席《实践论》中说的一段话,在教学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种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和认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解读语文《詹天佑》和《挑山工》两篇课文时,对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路线及挑山工的“之”字登山法,教师无论怎么比划、演示,学生大多依然是一知半解。其实,学生大多数没有拉车爬坡的经验和攀登高山的体验。
⒊体能素质下降
托尔斯泰说过:“长久伏案劳心,不运动,不干体力活动,是真正的痛苦。”老舍在养花劳动中,体会到了愉悦身心的无穷乐趣。在当今小学生中正由于缺乏劳动素质的教育,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当其次,更主要是的体能素质下降。表现之一:抵抗力差,疾病传染速度快,学生中只要今天有一人感冒,明天就会有许多;表现之二:近视率越来越高,尽管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的姿势,强调、限制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及读写时的光线等,但问题仍较严重,据每年的视力检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视力都在0.5以下;表现之三: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三、四年级学生,四十分钟的课,而学生注意力往往在三十分钟以下;表现之四:身体瘦弱,尽管现在儿童的物质条件都不错,但学生体质较差,像大扫除这样的劳动都嫌累;上体育课,老师不敢加大运动量。有时连集会站久一点也会出现晕倒的现象,诸多类似因体弱而突发的症状也屡见不鲜。
二、劳动素质教育的策略
老一辈革命家曾经说过:“新时代的青年不读书不行,光读书不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也不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青年一方面要努力读书,一方面要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劳动教育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正是看到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我校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劳动素质教育这块探索园地已形成本校独有的特色。创建“劳动素质教育基地”已达十年之久,并已通过省市合格验收,师生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师生合作实践的和谐,体会到了收获劳动成果的成功与喜悦。全校教师并达到了共识:
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切劳动都是光荣的,没有什么劣等劳动和高等劳动,无论是泥瓦匠的劳动,或美术家的劳动,养猪人的劳动或演员的劳动,拖拉机师的劳动……都是一样荣誉、光荣、豪迈和英勇的事业。”这是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对劳动意义上的鉴定。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劳动素质教育才有了源泉,才会使源泉转化为不竭的动力,真正达到贯彻教育方针的目的。
⒉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
列宁说过:“只有参加生产劳动,才能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由于日常活动与生产劳动过程具有某种教育因素,有着与书本教育不同的培养人的功能,因此,人们越来越看重实践活动的意义。适时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这是劳动素质教育的实质。
纵观我校十年来劳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难发现,我校教育教学近四年连续荣获全县农村小学素质检查第一,科技实践活动获省、市大奖,这与劳动素质教育的长期开展是分不开的;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道德、智力、体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有所提高;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密切师生关系等风气在校园蔚然成风。
但静观劳动素质教育的实践,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还很大,首先在社会,特别是许多的家庭,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轻视劳动的思想,使学生深受影响往往和学校教育大相矛盾。加之,目前还有相当一类学校、地区的统一考试、课程的设置、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目标等都与劳动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当然也不排除劳动实践阵地的奇缺,因此,许多劳动实践活动都无法落到实处。
一、建立和谐交融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合理的要求和健康的个性,从而避免师生之间的隔膜、抵触乃至冲突,达到平等和谐,互相尊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的向导和伙伴,务必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设计,从而成为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新人。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双方在精神、心理、价值观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双方共同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不断发展。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民主意识,平等对待学生。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应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当作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因此,要改变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扼杀了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今天的课改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
第二,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感。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学生上寄宿制中学是他们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加之师生之间交流较少,容易使部分学生有被冷落的感觉,产生沮丧情绪。教师在新生入学时,应特别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经常性的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孤独感。积极的沟通交流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各种问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隐疾。
第三,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把学生当成是知识和道德的主观吸收器、未来的创造者;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和指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全面关心学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要有个性化教育思想,明确师生互动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和谐互动的教学活动是激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与“学”是统一于教育实践中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规律相符。
第一,学校各种教学安排、教学活动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身心成长一致,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又要为学生“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
第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对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措施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进行合理调控,使之能够适应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
第三,以“爱”建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和谐互动。爱,是教育的前提。因为有爱,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无私的奉献帮助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光辉形象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把自己的情感化成一场及时雨,每时每刻地滋润学生的心灵。让自己的话语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友谊和理解来自于共同的参与和相同的奋斗目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获得自信的舞台,也提供了师生间增进了解的机会。教师不搞特殊化,处处想着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精神世界就会极大地丰富起来。
三、营造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形成
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更是接受各类教育的阵地。因此,教育需要形成合力,必须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这样才能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务必主动协调好这三方的关系。
第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第二,指导、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举办家长学校,畅通家校联系沟通渠道,交流家庭教育的艺术和方法,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促使家长树立“教育孩子要先教育好自己”的观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品行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家中为孩子真正树立好榜样。为孩子创造平和安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如,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形成了家庭、学校、社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效果就非常明显。每年期学校最少举办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家长通过心理信箱、家长委员提案等方式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
1.确定内容
内容一般是通过全班商讨和家长建议来选定。选择时,我们还会参考学生最近的生活状态。比如学生最近卫生状态较差,我们便会确定“扫地的学问”劳动大赛;家长反映学生在家铅笔都是家长代削,我们便会举行削铅笔比赛等。在确定内容时,要特别注意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不能难度过大。如这学期我们先后开展了系鞋带我最行、穿衣服我最快、削铅笔有技巧等劳动体验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兴趣浓厚。在每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学生收获了劳动带来的成长快乐,经历体验着一次又一次动手实践的酸甜苦辣。应该说,这样的劳动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以后,他们会在丰富的活动中更为健康、快乐地成长,他们的情感世界也会更加丰满。
2.固定时间
为保证劳动体验正常开展,我将每周三下午的劳动技能课确定为劳动技能大赛展示时间。我规定这节课不得挪作他用,要保时保量完成劳动体验。我们还成立了班级劳动体验活动小组。活动小组主要负责策划、布置教室等,同时提醒全班学生围绕本周内容加强训练,确保活动质量。我们把劳动体验活动作为一项主题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和实施。作为课程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的,我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劳动体验。时间的保证有利于劳动体验教育的细化和深入,可以集中解决某些典型的问题。
3.反复训练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各种活动,这就是生活;各种各样的活动共同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为提高劳动质量,我们以赛促练,每周公布下周主题式劳动体验内容,让学生制订训练计划,有目的性地加强针对性训练。
训练过程中,我们以“指导加交流”的方式进行。“指导”即学生在家长或朋友等有能力进行劳动技能指导的人员帮助下进行训练。指导过程强调实践为主,通过反复操作,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避免空洞说教,纸上谈兵。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在实践过程中摸索总结规律,提高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交流”主要指在周三前利用某段时间,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内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通过交流巩固已经获得的情感和技能体验,分享彼此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文字材料。如我们会让学生围绕劳动过程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在记录中,学生再次经历过程,品味酸甜苦辣,思辨成败得失,获得进步。
4.全员比赛
比赛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规定:每次活动,必须全员参与。为了确保全员性,同时调动部分劳动能力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每次活动,我们设“进步奖”“新人奖”“拔尖奖”。通过大面积增设奖项,让每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活动过程一般这样安排:首先,各人做好活动准备。其次,主持人宣布活动规则。然后,根据要求开始活动。最后,老师、家长和学生评委进行评选并点评。
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为了增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亲情,我们会安排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另外,我们还会安排教师与学生、优秀选手之间开展对抗赛。通过不断变化比赛形式和比赛内容,力求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式使学生得到锻炼。
比赛的准备过程需由学生亲自动手,家长可以做参谋,但不可以代劳。对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班主任应该做好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分析和思考,便于有效指导。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例,教师要充分肯定,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力。
5.有效总结
活动结束后,关键在于总结,有效的总结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总结。
图片展示。每个人将自己在活动中有意义的画面拍成照片,并用文字注明,进行展览。图片需记录活动的过程,特别是体现由学到会的过程。如在举行挑菜活动体验时,我们的学生用图片记录了如下过程:走进菜市场―到农村走一走―认识蔬菜―请教挑菜方法―动手实践―和父母比一比―展现我的作品等。通过这样的记录保存真的体验过程,以便于回忆、总结和反思。
真情传送。让学生将在活动中触动情弦的事情用日记形式记录下来。真情日记可以是成功的体验,可以是失败的心情,可以是自己的感受、见解等。交流会上,大家互相传阅日记,相互学习和借鉴。通过民主推荐,选出若干篇日记发表于班级报纸上。
开辟专栏。我们每周在班报《成长在线》上开辟“劳动体验一得”“分享成败”“家长心声”等专栏。各专栏刊登学生在劳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如在“劳动体验一得”栏目里,刊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本领、明白的道理等。开辟专栏从立体层面呈现出了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加强了教育的引导性和针对性。
“敢试敢拼才能赢”
―拓展训练使学生建立自信
绿草如茵的开阔地,一组钢架凌空矗立。钢架被涂上了柔柔的黄色,给人以醒目与祥和之感。站在十米高的圆柱顶端,向下看,摇摇欲坠,心惊胆战;向上看,蓝天遥远,无依无靠。高空断桥,横空抓杠,软索云梯,模拟电网,绝壁攀岩,水面走索,空中滑索、孤岛求生、信任背摔……一项项惊险刺激的运动似乎在向人发出挑战。
这就是学校的“拓展训练基地”,其功能在于将惊险刺激的拓展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在挑战性活动中挖掘潜能、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一位父亲仰望着儿子。儿子已经爬上空中断桥,断桥跨度1.2米,在地面上这点距离真是小菜一碟,随便一抬腿就能过去。然而,当你站在空中断桥的一端时,你会感到另一端仿佛很远,心随身悬在空中,腿脚发软。父亲强作镇定,看儿子如何表现。桥板只有30厘米宽,儿子颤颤巍巍地站在上面,足足站了十几分钟,连说了几个“我不行”。但此时谁也帮不了他,没有退路了,只能“铤而走险”。只见他心一横,竟一步跨了过去。成功了!掌声响起,父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儿子,感觉如何?”父亲问道。“开始很怕,当勇敢跨出后就一点不怕了。再上去,我肯定行!”这就是体验的作用,不用说教就能使一个人改变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心。这也正是拓展训练设计者的巧妙用心。
“劳动者是美丽的”
―社会实践让学生懂得感恩
辽阔的田野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气息,布满朝霞的天空像一块巨大的布景衬托着数十位少年的潇洒身姿,镜子般明亮的水田又反射着他们不断变化的倒影,时而弯腰,时而站起,时而转身,一会儿工夫,他们的身后竟也竖起了一行行翠绿的秧苗,虽然插得歪歪扭扭,但那画面却已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讲台上,几位同学正向大家展示他们合作完成的幻灯片,里面有他们在农村体验生活时一个个朴素而生动的场面,照片旁还注释着稍显稚嫩却充满真情的文字。他们一边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诉说着内心深处从未有过的真切感受和所思所想。
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总结分享的两个场景。近几年,学校在粤北农村和江西井冈山等地开辟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1+1”帮困助学、农村生活体验活动。活动中,大家与农村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双方都能强烈感受到特区城市和山区农村的强烈反差,学会了相互了解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如农村学生的勤劳与坚韧,特区学生的阳光与自信。
“我做过了我知道”
―模拟法庭助学生知法用法
气氛严肃的法庭里座无虚席。三位涉嫌故意伤害罪的高中学生被带到法庭,审判长询问被告人的基本情况后,随即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最后进行宣判……
这是学生模拟法庭的一次审判过程。参与活动的学生要在法律教师的指导下认真体会自己的角色及台词,特别是要结合案例领会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反复演练。模拟过程中,许多相关的法律知识由审判长、辩护人等结合案例讲出。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情景教学已成为学校德育经常采用的方式。此外,为促进活动德育的开展,学校还开发、整合了丰富的具有很强互动性的德育场馆,如国防教育馆、法制教育馆、公共安全教育馆、生态教育馆(蝴蝶馆)、生态园、劳动教育园等十多个教育场馆和十多个劳技教育功能室,编写了活动德育系列教材。学校还将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搬到了专业实训基地(企业),结合岗位工作进行现场教学。这种在现实或模拟情境中让学生参与体验的教学方式使曾经最不受学生重视和欢迎的德育课一下子变成了人人喜欢的“香饽饽”,而教师也终于从教学中找到了久违的愉悦感。
“东方不亮西方亮”
―特长培训帮学生肯定自己
学校初中部的学生大都是学习困难或品行偏失,原校和家庭无法管教的“问题生”。他们曾因挫折而长期处于周围的消极评价之中,其发展的根本障碍是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丧失了向前的勇气。为此,学校开设了射击、射箭、定向越野、绘画、管乐、剪纸、丝网花制作、蝴蝶画创作等体艺特长课和手工艺术课,许多同学在特长训练和比赛中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拾回了青春朝气。
小闵原是一位顽皮的学生,电子游戏、吸烟是他的“业余爱好”,谁也拿他没办法。刚到育新时,他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很不习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学校开设射箭项目后,他报了名,结果一“玩”就上了瘾,可天天训练拉弓、搭箭、瞄准,的确是一件苦差事。小闵也打过退堂鼓,在教练的鼓励下他终于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不仅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业余射箭运动员,而且改变了原来的浮躁性格。慢慢地,他对文化课、专业课也产生了兴趣,就像换了一个人,“三好学生”“升旗手”等荣誉一次次记在了他的名下。如今,小闵已是深圳某电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