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控制评价监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

第1篇: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首先审计人员审阅了该材料科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材料部门职责、材料采购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等,查阅了解各类业务从发生到完成的业务处理过程,如批准执行、记录等手续的执行情况等,用文字说明法将其内部控制系统加以描述,该材料科建立的一套材料管理程序如下:材料科根据主管部门下达材料科计划采购单(或下达设备六联单),由材料计划员对材料采购员按物资采购要求进行市场调查,一般要对2至3家供货的质量、报价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后再与供货单位签订采购合同,由供货单位按合同要求提供货源,货到验收,并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方式结账,采购任务完成后进行稽核登记,保管员验收、入库、发料。对于大宗物资材料的采购,要求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监督下进行招投标,根据投标结果,确定供货单位,并与其签订采购合同,主要通过比质量。比价格,从中择优采购,从而降低了采购成本费用,节约了资金。

审计人员认为该材料科建立的一套材料管理程序比较健全、合理、有效,各控制环节比较完整、严谨,并在各控制环节建立了相应的控制点,基本上无明显漏洞,而且该材料科将材料采购作为关键控制点加以控制。审计人员通过对该材料科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初步评价后,为了进一步检查其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认真执行了内部控制制度,于是选择三笔材料采购业务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即1998年购买4台不同型号的变压器,购买2000吨聚合铝原材料;2000年购买11台电机和高压开关柜,检查其是否办理了“申请”、“审批”、“计划”、“合同”、“购货”、“验收”“入库”等手续,应当进行招标的采购业务,是否确实进行,在各个业务程序中是否认真执行。抽查结果显示,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了执行,内部控制系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上面三笔材料采购业务通过招标,节约资金28万元。

审计人员认为,该材料科将材料采购作为关键控制点比较恰当、务实,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近几年来,该材料科在加强材料采购工作的同时,将材料物资的库存量作为一个控制点,在保证生产所需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材料物资的库存量,减少仓库的积压物资,提高了流动资金的利用率,从1998年至2000年材料科所管辖的仓库的库存量连续下降7%,逐步使仓库的库存量趋于合理化。

但我们在这次审计,发现该材料科在材料物资报废管理上存在漏洞,没有制定出材料物资报废管理制度,材料物资的报废没有一个标准。

审计人员经过符合性测试后,最后,将材料物资报废作为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对该材料科所管辖十几个仓库准备报废的材料物资进行了清查、核实,明确指出材料物资的报废必需按正常报废程序进行,要有关领导的批准、相关技术人员的鉴定、财务部门的审核等手续,对于还可以使用的材料物资,不得擅自作报废处理,建议该材料科今后在材料物资报废程序上建立一个控制点,加强对材料物资报废的控制。

第2篇: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策

一、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体系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保护企业资产完整,同时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准确,确保经营方针策略的执行,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各种方法与措施的总称。包括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为保证经营方针策略的执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所进行的相关控制。会计控制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和保护财物安全性、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相关的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者其权力机构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进而形成评价结论,最后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1]。内部控制评价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生成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包含多个计划,多个步骤的动态过程。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中,内部控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之后,应当对其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规范评价,继而提出合理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改善措施,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企业的管理机制,它可以规范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建立规范可操作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企业控制管理策略的要求,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评价内容和目标上仍存在很多局限性,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的不能有效执行,因此尽快建立完善且具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1、内部控制评价目标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是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的,同时是企业设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考量评价措施执行情况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定位角度不同,则其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会不同[2]。一般来说,为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企业的内部控制要达到以下评价目标:第一,促进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坚持稳健慎重的经营原则;第二,使企业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此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三,加强管理者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使企业各项控制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第四,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的质量。

2、内部控制评价原则

(1)风险导向原则和目标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要重视风险性和目标性,突出影响目标的风险属性,企业应当根据风险的大小及其对企业整体控制目标产生的影响来确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环节。

(2)一致性原则。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评价结果才具有可比性,以免出现标准不同、效果不同的混乱结果。除此之外,企业应当保持评价标准的连续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以连续使用,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3)公允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当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原则,其评价结果应当有合理有力的证据支撑。

(4)独立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确立及评价措施的贯彻实施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之间要尽量避免包含关系。

(5)科学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当具有科学合理性,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该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科学反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特征,标准正确,内涵明晰。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内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宽广。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理念等内容都应作为影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因素来考虑。一般来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l、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包括控制行为、控制政策以及控制措施。控制环境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与认识,它是各控制措施贯彻实施的基础,又是其他内部控制内容的推动者。控制环境的构成有价值观念、管理机制、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企业规章等,控制环境评价的关键是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促进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的提高。

2、风险预测评估

风险评估是分析影响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活动,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是企业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风险评估一般是指对企业整体目标和企业日常活动目标的制定和联系、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预测分析、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因素的认识和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调整。风险评估的原则强调内部控制体系要有很强的有效性,足够识别各种风险。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为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员工贯彻实施内控制度,内部控制中化解企业经营风险而采取的各种程序和制度,一般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实物资产控制、各控制指标的建立等。控制活动在控制活动中关注的重点在于衔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活动、企业控制活动的形式确立和贯彻实施、增强内部控制活动的针对性,加强信息系统的控制等。

4、信息与交流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活动中,信息与交流的内容覆盖非常广泛,例如,为满足经营需要,企业员工要经常收集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和控制活动所必须的信息。内部控制信息评价要注意内外部信息的结合与交流,灵活运用各种交流渠道及方式,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应注重信息与交流的全面性、准确性、对称性。

5、监督评价与审查

一般来说,监督评价与审查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各类活动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察,然后对企业内部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与审查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独立的,又可以是相互结合的。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监督审查要重视程序的合理性、程序的灵活调整等。

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评价,由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背景不一,而且注册会计师对内控单一评价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的,因此仅仅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是不够的,内部控制评价必须全面化[3]。

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不全面

目前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容的评价,内部控制评价仅仅局限于财务活动领域。事实上,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应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对非财务报告内容也应当予以重视,实现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有效评价。

3、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还没有一套完全统一可行的标准,对企业评价活动如何操作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这造成了不同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时没有可以依据的标准,各企业的内部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通常在审计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中,对各类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标准不一。

五、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以促进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增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独立性

为了确保并加强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企业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小组,开展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评价小组应当由对企业内部机构及管理活动非常熟悉的人员参加。通过两者的相互配合,使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得到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顺利全面进行。

2、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还存在很大局限性,应当在围绕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要素为中心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科学的全面评估,不仅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应当在评价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对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评价,最大范围地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和效力。

3、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合理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科学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当尽快形成一套统一可行的评价标准,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般而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采取定量评价的方式,、但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一般很难量化,我们要把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充分体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全面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的衔接统一,以此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之研究[J].理论研究,2008(3):140-143.

[2]鲁忠.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情,2012(8):63-64.

第3篇: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 整合

内部控制评价指的是判断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施行的标准。内部控制评价首次被提出是在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文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和进步,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逐渐被重视起来,2006年随着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我国正在逐步走上建设和完善的道路。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一)以披露为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传播速度在飞速提高。企业在当代经济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针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内部控制成了企业社会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成立的审计委员会通常由企业外部董事构成,其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对企业财务信息中不当的地方进行逐一披露,从而加强企业管理层的责任观念并推动内控制度的有效实行。然而,披露目的的内控审计仅仅反映了企业内控在财务管理上的一个方面,在企业全面内控效果以及监督管理上,以披露为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则很难发挥作用。

(二)以审计为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

为了提高审计的效果并满足审计的需要,通过对企业一定范围内的测试和抽样检测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从而将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纳入审计的范围之中。以审计为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分为基础审计评价与风险导向审计评价两种。风险导向审计评价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企业风险控制与抵御能力进行审计与评价。从审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是否健全,并找出企业在风险预警和应对体系中的薄弱和不足,从而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无论是对基础审计为目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还是风险导向的审计目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企业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形态,内部评价的内容和结果只能依靠审计的数据和结论报告来执行,在适用性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以完善为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不单单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个机制或一个手段,而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监督与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自身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上。内部控制评价可以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更多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使企业的内控制度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以完善为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可以突出内部控制的整体性,从企业管理层的领导理念、经营状况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和管理。然而,由于以完善为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需要从多个侧面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种评价办法的特点就是成本高、周期长,在实际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以完善为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要对企业展开大规模的分析、调查、测试和评估,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整改提出相应的意见。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由于企业管理方面有所交叉,评价工作的各个环节也会存在重复和交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

二、内部控制评价整合

(一)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的思路

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无论采用哪一种评价方法,其评价过程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进行内控评价时,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办法进行,即设计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和编制评价结果。针对上述不同的评价办法和评价目的,在实际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开展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评价办法作出合理的整合,从而真实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工作。综上所述,根据企业的实际对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进行整合,对于促进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的具体措施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整合。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指的是对于内控评价工作进行具体的组织和实施的人或团体。评价主体需要对内控评价的工作进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只有明确了内控评价的主体,才能明晰权限和岗位职责,从而实现内控评价的具体作用。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在整合模式之下应该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这个整体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层、外聘外审人员、企业各级监管人员等。在评价过程中,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实际需求,对评价工作进行执行和监督、制定企业信息的披露规则和评价标准并针对评价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在这些评价环节中,评价的主体之间需要保持高度的黏性,互相配合,及时进行信息与阶段性工作成果的沟通,从而提高评价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并且优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质量。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整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评价工作的描述、界定和划分。国内众多学者均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由多个下属子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适用于该整体的内控评价模式需要能够从整体控制、经营控制、业务管理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起到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与完善的作用。为了保证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评价的内容要尽可能的全面。同时,为了避免内控评价流于形式,进行评价工作的人员需要对所评价企业的信息做到尽可能详细地掌握,在质量和审计工作量之间找到科学合理的平衡点,保障内控评价工作有序实现。

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整合。通过对企业经营和文化的深度剖析,适当的评价方法对于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企业自我评估还是以审计为驱动的内部控制评价,评价的方法都是内控评价中重要的环节。合理的内控评价方法可以为正确认识和分析企业中存在的生产管理上的各项问题提供一个科学的角度,起到了方向性的引导作用。评价的方法根据评价主体所参照的标准,进行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运用与配置,从而达到整体评价的目的。

第四,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整合。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其目的是要尽可能详细地找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弱势与缺口,并对企业内控管理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建议。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中所含信息量对于企业内控制度的优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反映内控评价结果的载体,也就是内控评价报告,要做到内容尽量详细化、可行化,避免空乏和形式化的报告内容,从而确保报告内容的有效性。同时,要对报告内容的方向进行必要的整合,避免报告内容过于单一造成的企业适用性下降等问题的出现。经过必要内容的整合,企业内控评价报告至少需要包含企业财务信息、企业经营效益、内控资源投入与配置、企业增长管理等数个方面。

(作者单位为淮阳县酷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4篇: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战略;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的难点在于保持其有效性,这也从屡屡发生的因内控失效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案上得到印证。即使建立了一整套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了庞大的风险管理团队,内部控制可能仍不是有效的。但随时间的推延,控制缺陷被利用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COSO于1992年的报告指出了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之一,监督检查能够帮助企业保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2007年9月,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系统监督检查指南》讨论稿,旨在提高对有效监督检查的理解,以改进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评价目标

(1)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与内部控制目标的逻辑关系。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要素之一,与其他要素互相支持,共同构筑了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评价在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这一地位决定了内部控制评价具有自我评价的特征,是由企业董事会发起的,其目标与内部控制目标存在内在一致性,即都是对影响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2)内部控制目标。就评价角度而言,内部控制有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二是执行层面。所以,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是监督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以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作基础的,所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也应当以完整性(设计的有效性)评价为基础,即无缺陷评价。就控制与战略的关系而言,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其中,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合理);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

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在企业内部控制实务中,必须要有一套客观可行的基本参照标准,为企业自我评估和改进提供依据,并为企业各管理和经营层面的沟通以及与企业外部沟通和理解提供统一的基础。(1)内部控制有效性认定的标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为标准,并以《企业内部控评价指引》为依据。只要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不存在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即可以认定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所以,内部控制有效性认定关键是对缺陷进行认定。(2)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内部控制缺陷是描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个负向的维度。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是指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不完整,或现存控制设计不合理,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运行缺陷是指设计有效(完整且合理)的内部控制由于运行不当(包括由不恰当的人执行、未按设计的方式运行、运行的时间或频率不当、没有得到一贯有效运行等)而形成的缺陷。企业应当根据评价指引,结合自身情况和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自行确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由内部控制评价机构提出认定意见,由董事会予以最终确定。由于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战略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其结果总是会通过一定的财务指标(金额)体现出来,所以,可以设计一些定量标准(再细化为指标)对内部控制进行认定,如直接财产损失数量、销售收入、利润增长等。但是,由于内部控制又是一个过程,只能为企业战略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所以,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定性的标准,对其过程进行认定。如国有企业缺乏民主决策程序,出现重大投资损失;严重污染环境;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大量流失等。

三、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是内部控制评价对象的外在表现,是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细化。由于内部控制会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面,所以,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一般包括企业层面指标和业务层面指标;考虑到内部控制的过程性,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应当由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组成。(1)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主要是财务指标,是用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结果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如上文所指的财产损失标准经过细化后所形成的财务指标。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并就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改措施。只要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不存在重大缺陷,即可以认定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是非此即彼的,并不需要对有效性的程度作出判断,定性指标即可以满足要求。(2)企业层面指标和业务层面指标相结合。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属于框架性指标,它是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确定的依据。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确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为评价标准,经过层层分解和细化之后予以确定。指标是评价客体的外在反映,企业层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不可量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到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当中,即为定性指标。

四、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由于内部控制具有过程性特征,其有效性特征难以外化为一定的财务指标。所以,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比较多,包括比较分析法、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穿行测试法、实地查验、引导会议法等。(1)定量方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识别和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是定量分析法,是用结果的评价替代过程的评价。财务数据的来源可以是历史数据、行业标准数据或行业最优数据等。(2)定性方法。定性方法比较多,上文提到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中,除了比较分析法之外、都属于定性评价法。个别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在企业层面评价及业务层面评价的了解阶段经常使用。访谈前应根据内部控制评价需求形成访谈提纲,撰写访谈纪要,记录访谈的内容。由于访谈程序只奶收集到有限的证据,且证明力比较弱,所以,个别访谈法还需要其他方法收集更可靠的证据予以证实。调查问卷法主要用于企业层面内部控制的评价。调查问卷应尽量扩大对象范围(包括企业各个层级员工)和问题的覆盖面(取决于评价的具体对象),以增加样本的证明力。穿行测试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意选取一笔交易作为样本,追踪该交易从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财务报表或其他经营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例如,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评价中,选择一笔入库记录,追踪其从订购到付款的全过程),以此了解控制措施设计的有效性,并识别出关键控制点。该方法主要用于评价业务层面控制,主要是印证其他方法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程度。

实地查验法主要针对业务层面控制,它通过使用标准的测试工作表,如按照控制指引设计的工作表,与实际的业务流程进行核对的方法进行控制测试。如实地盘点某种存货。

引导会议法是指由内部审计人员与被评价单位管理人员组成评价工作小组,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对企业或本部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和集体讨论来提出改进建议。引导会议法集中体现了内部控制评价全员参与的理念,改变了把内部控制评价看作是审计人员责任的思想,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尤其在国内外相关部门颁布了新法规和规范后,内部控制评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本文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研究,在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评价 现状思考 参考建议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与作用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权力机构坚持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原则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个必要的系统性活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反馈,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善对以提高企业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企业排查内部控制漏洞。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按要求进行,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也就是企业发展的目标。然而企业内部控制本身是不完善的,在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会出现漏洞,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运转。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及时的发现内部控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良。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发现并完善内部控制的薄弱部分。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薄弱环节,在企业中虽然占有很少的部分,但是这些环节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的出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如果存在这样的薄弱部分,危害更大,甚至引起企业的经营失败。目前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对于内部控制的执行还存在问题,企业只有利用内部控制评价,才能有力的执行内部控制控制,不断的完善企业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在内部控制管理的前提下完成的,也就是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正常运转的,这样就满足了企业管理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发挥作用,更好的完成企业的计划和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为企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四、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有力的提高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在这个基础上,将执行力融入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加深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和实践,在员工心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内部控制理念,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不深刻,缺乏完善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缺失。这就给公司的管理带来困难,缺少内部控制评价的制约作用,公司的管理出现混乱,影响工作效率,给公司带来损失。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单一。虽然相关部门做出了相应纲领性的规定,但是对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就导致了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只注重于评价的形式,简化了评价的过程,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大多数公司只对内部一两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影响不到整个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评价报告的内容缺失或失真,给信息的使用者带来困扰。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运转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在内部控制评价时要注意采用不同手段应付不同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手段仅限于内部控制点查表、流程图和叙事法三种,虽然借鉴了外国的评价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程序工作,结果就是在内部控制评价上无法做到有效、有序的进行,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评价效果差。

三、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高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司领导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的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因此,公司领导自身加强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以身作则,不断的宣传内部控制评价,同时定期的对公司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质量;制定相应的规范,并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上也要不断的完善,只有在体系完善、制度完整的情况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第二、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质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总结起来就是评价内容简单、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内部控制评价的要求。因此,上市公司要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且严格遵循规定来工作,让使用者得到详细、准确的信息。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借鉴先进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不断的创新,总结出满公司发展需要的评价方式。

第三、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构,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责任。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监督机构,可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有效进行。建立健全内部审查机构,创造公平、公正的检查环境,完善检查职能,在保持各部门独立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履行检查职能。同时在公司制定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不深,在工作中难免出现错误。在出现错误时不能及时的处理,各部门人员互相推诿,致使问题严重化,给公司带来损失。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制约此类现象的发生,便于管理。

四、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司想要壮大发展,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实力。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帮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工作,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蓉,牛艺琳.试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财会月刊.2009(24).

第6篇: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已有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为不断促进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理论和实务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卫星、赵刚(2008)初步构建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高校内部控制情况。朱波强、林宗兵(2009)在多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郑萍(2011)也尝试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某省 36 所普通高校内部控制状况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魏巍(2011)构建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对某高校的实际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为高校的财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众多研究成果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引导下,我国高校正在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自身内部控制水平,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而提高自身内部控制水平。笔者借鉴已有研究的合理之处,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导向,根据高校运营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和完整性的全面评估。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高校实行内部控制的时间较短,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并不成熟,高校内部控制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评价工作分散、随意甚至无章可循,使得我国高校在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 迄今为止,我国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尚不成熟,内部控制缺乏被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各监管部门对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采用何种方法评价也尚不明确。评价体系建立的立足点在于评价标准的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了高校评价体系无法真正落实到实践。

(二)评价的内容与范围不规范 2010 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一系列相关规范性文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由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规范的制定也就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之一。2011年11月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其内容只涉及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的部分,尚未对其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和范围做出统一规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及范围更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三)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不科学 从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虽然2011年11月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有一定的介绍,但由于其中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导致在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时缺乏必要的权威方法。其次,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会对高校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一些定性评价,但大多数都局限于高校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层面,并没有开展相关可以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定量分析及评价。最后,在高校自身内部控制建设中,也整体倾向于重视制度建设程度和制度执行力度上面,对后续的评价方法关注度过少。

(四)内部控制评价主客体不全面 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应该有内-外两个部分的评价主体。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只是外部聘请审计师,还必须培养内部审计师。从目前来看,仅仅依靠外部定期评价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的管理需求,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必须内部化。但据调查发现,鲜有高校组建审计委员会,同时在内审资源投入和审计人员的培训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都导致了高校评价主体能力不足。其次,在设计内部评价体系时对于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和其他非会计信息重视程度过少,这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客体全面性。

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由于高校内部控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比较广泛,这就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设定一些原则来加以指导。为了使评价体系测评的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高校内部控制的真实水平,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中,有的目标可以量化,如:职工入职培训率;而有的目标则是不能量化的,如:议事和决策制度完善程度,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增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克服定性指标过于主观的不足,同时又可以减少部分指标不能定量化衡量的缺陷。因此,在指标选取时应该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 在设置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必须全面。只有设置全面的评价指标,评价结果才科学合理,才能实现评价的真正意义。但并不是所有与内部控制有关联的指标都要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还应当确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点,找出关联度较高、意义重要的指标。

(三)成本效益原则 各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制定和测评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在高校管理中,内部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以科学合理的控制成本来取得最科学的评价效果。只有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四)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衡量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评价体系既要能反应出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又要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使高校评价体系真正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可操作性缺失的评价体系无异于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的意义。因此,在构建高校内部控制时应该注意其可操作性。

四、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既是评价的载体,同时也是评价客体的外在体现。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对构建公平客观地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上述原则,笔者建立了一套以内部环境水平等为五个目标层,组织文化等为十八准则层,规章制度健全率等为66个指标层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期能公平、客观地衡量高校内部控制水平,促进高校内部控制不断发展。

(一)内部环境水平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既确立了组织的基调,又为组织内的人员如何去认识和对待内部控制设定了基础,影响着组织内部人员的控制意识。结合高校的特点,笔者选取了三个准则层,十二个具体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构成评价内部控制水平的指标体系。其公式为:

W1=■PejKej=Pe1Ke1+…+Pe3Ke3

其中,W1表示内部控制水平综合得分。Pej表示三个准则层的权重,Kej为三个准则层的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1越大,表明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质量越好。

(二)风险评估能力 完整地讲,风险评估属于风险管理的一个环节。风险管理的阶段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评估、风险应对。结合高校情况具体分析,反应风险评估能力的指标体系由三个准则层,九个指标准则层构成(具体指标见表2)。其公式为:

W2=■ArkUrk=Ar1Ur1+…+Ar3Ur3

其中, W2表示风险评估能力综合得分。Ark表示三个准则层的权重,Urk为三个准则层的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2越大,表明高校的风险评估能力越强,能适时的处理和化解风险。

(三)控制活动水平 笔者从控制活动的复杂程度、机构人才的配置以及是否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着手,构建了由六个准则层,22个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3),来评价高校控制活动的基本状况,具体公式为:

W3=■BczQcz=Bc1Qc1+…+Bc6Qc6

其中, W3表示控制活动水平综合得分。Bcz表示六个准则层的权重,Qcz为六个准则层的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3越大,表明该高校对风险点控制的能力越强。反之,高校对风险点控制的能力越低。

(四)信息与沟通水平 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笔者选取了三个准则层,十四个具体指标(具体指标见表4),构成评价信息与沟通水平的指标体系。其公式为:

W4=■FtnAtn=Ft1At1+…+Ft3At3

其中, W4表示信息与沟通水平综合得分。Ftn表示三个准则层的权重,Atn为三个准则层的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4越大,表明该高校信息与沟通水平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五)内部监督水平 从高校内部监督的合理性方面进行考核,内部监督水平指标体系主要由三个准则层,九个指标层构成(具体指标见表5),具体公式如下:

W5=■DrmTrm=Dr1Tr1+…+Dr3Tr3

其中,W5表示内部监督水平综合得分。Drm表示三个准则层的权重,Trm为三个准则层的综合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5越大,表明该高校内部监督水平越高,内部控制运行机制越强。

综上,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必须重视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建设。科学合理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有效实施的基础条件。它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评价意识,提升和改善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证。笔者仅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内容进行了初步设定,对于指标权重并没有进行相关研究,后续研究可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MZ07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SY12010)、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般项目(QSY12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A省电网公司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2]王卫星、赵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3]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审计研究》2007年第3期。

[4]徐平荣、黄文英:《高校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设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11期。

[5]郑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基于某省36所普通高校内部控制状况的分析》,《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2期。

[6]阚淑媛、杨红艳:《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浅析》,《财会通讯》(综合·中)2012年第2期。

[7]沈烈:《论高校内部控制的转型与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8]汤萱:《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研究——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3期。

第7篇: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控自我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

引 言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等五部委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供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社会公众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素质的信任度。然而,两年多的实践表明,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只是对监管部门要求形式上的遵循,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更多体现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定性描述,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内部控制评价实施难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内部控制评价作了一系列研究。王素莲(2005)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视角,构建了一套内控评价指标体系;陈汉文、张宜霞(2008)探讨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法;骆良彬、王河流(2008)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周安(2010)以风险管理为视角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标准体系;张先治(2011)结合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和实践情况,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池国华(2011)提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整体架构和逻辑框架及设计方案。

从国内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的成果来看,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逐步从定性转向定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研究的多是如何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某个或某几个点的问题,而且侧重外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或者由于纯数学的理论模型,企业难以接受,并没有被广泛采用。如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课题。

基于此,本文试图将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践中,运用AHP软件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对内部控制质量做出科学的评价,为企业有效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可操作的方法。

一、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Saaty)等人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是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系数,即相对权重。

多层模糊评价法是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利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以评价对象的各主要影响因素为元素组成的评价因素集,其次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最后根据建立的评价等级集以及考虑多因素的权重分配,进行综合评价。

(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及财政部解读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入手,建立递进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一级指标;第二层次是分别归属于5个一级指标的19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三级指标、四级指标。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确定评价因素集

依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因素集,表示为:U={u1,u2,…,um},同时可以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建立二级、三级等多层次的因素集。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可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从五个要素、十九个因素衡量,确定的因素集如下:

一级因素集为:

U={u1,u2,u3,u4,u5}={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二级因素集为:

U1={u11,u12,u13,u14,u15}={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

U2={u21,u22,u23,u24}={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

U3={u31,u32}={控制活动的设计,控制活动的运行}

U4={u41,u42,u43,u44,u45}={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反舞弊机制,内外沟通机制,信息系统安全性,信息系统有效性}

U5={u51,u52,u53}={持续监督,专项监督,缺陷报告}

(二)确定评价因素权重集

根据每个评价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相对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组成评价因素权重集合,表示为A={a1,a2,…,an}且ai=1,ai≥0,i=1,2,…,n。权重的确定方法有统计法、试探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1—9标度方法(见表2),利用AHP软件根据各层次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得出各层次的指标权重,并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即权数的分配是合理的(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由AHP软件得出各层次权重集为:

一级指标权重集:

A=(0.0831,0.2639,0.2298,0.0831,0.3402)

二级指标权重集:

A1=(0.4121,0.0998,0.1044,0.0522,0.3316)

A2=(0.1512,0.1625,0.1625,0.5238)

A3=(0.5000,0.5000)

A4=(0.1216,0.0668,0.2990,0.2489,0.2637)

A5=(0.3077,0.0769,0.6154)

(三)确定评语集并赋值

V={v1,v2,v3,v4}={好,良好,一般,差}={100,89,

79,59}

各指标的评语均设为好、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本文用定量的分值来表示评语等级:设定100分为满分,90分以上为好,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根据对评语的赋值分成四级,对应相应评语,设计定量评价标准如表3。

(四)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权威人士组成内部控制评价小组成员,可称为专家组。由20位专家组成员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某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二层指标进行评价,根据专家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如表4。

根据表4,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即是从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确定评价对象对评语集的隶属度,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R=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子因素层指标来看对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rij的值可由德尔菲法确定,整理专家评分表得到专家对末级指标的评语,根据表4可计算出各个因素的隶属度,其中,rij=XijXij,Xij表示对于某末级指标第j级评语的个数。得到模糊评价矩阵:

R1=

依此类推可以得到其他矩阵Ri,i=1,2,3,4,5。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综合评价

利用合适的算子将A与各被评事物的R进行合成,本文采用加权平均算子得到各被评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即:

AR=(a1,a2,…,ap)

=(b1,b2,…,bm)=B

其中bj是由A与R的第j列运算得到的,它表示被评事物从整体上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当bj≠1时,归一化处理可以使结果更清楚,令bj=bjbj得到:B=(b1,b2,…,bn),bj的意义是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影响时,目标层指标对评语的隶属度。

(一)各层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从评价指标体系最末层开始进行评价,依次对各层因素进行评价。

首先,对第二层级因素做综合模糊评价,则有:

B1=A1R1=(0.6019,0.2458,0.1052,0.0576)

B2=A2R2=(0.3494,0.3419,0.1581,0.1506)

B3=A3R3=(0.5000,0.4750,0.1750,0.1000)

B4=A4R4=(0.5181,0.2831,0.1317,0.0793)

B5=A5R5=(0.6115,0.2808,0.0731,0.0346)

对上述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即令bj=bjbj,得到B=(b1,b2,b3,b4,b5),

B1=(0.5957,0.2433,0.1044,0.0570)

B2=(0.3494,0.3419,0.1581,0.1506)

B3=(0.4000,0.3800,0.1400,0.0800)

B4=(0.5119,0.2796,0.1301,0.0783)

B5=(0.6115,0.2808,0.0731,0.0346)

其次,对第一层级因素综合评价,根据第二层级评价的归一化处理结果,得出综合评价矩阵:R=[B1,B2,B3,B4,B5]T,并进行模糊评价:

B=AR=(0.4842,0.3165,0.1182,0.0811)

对上述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B=(0.4842,0.3165,0.1182,0.0811)

(二)对综合评分值进行等级评定

为了对各层次因素进行比较,可用等级分数矩阵计算综合评价值W。等级分数矩阵是对每一级评语进行赋值组成,即:C=(100 89 79 59)

可以得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判值:

W=B·CT=90.71

同理,可以得到第一层指标的综合评判值:

W1=B1·CT=92.81

W2=B2·CT=86.74

W3=B3·CT=89.60

W4=B4·CT=90.98

W5=B5·CT=93.96

通过上述计算可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判值为90.71,对照表2评价分级标准可知属于一级,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处于“好”水平,说明内部控制运行质量较好。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要素综合评判值分别为92.81,86.74,89.60,90.98和93.96,对照表2评价分级标准可知控制环境、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属于一级,处在“好”水平;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属于二级,处于“良好”水平。从综合评判值可以得到内部控制要素有效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内部监督、内部环境、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风险评估。由此,企业可以根据对内部控制要素评价的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并加以改进。

四、结语

本文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了AHP软件,根据各层次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用以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并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避免了大量手工计算,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探索出可操作的定量方法,提高了企业之间内部控制质量的可比性。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本文的创新点。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该方法时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专家需要根据评价标准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在专家准确打分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这种基于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在企业实践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N].中国会计报,2010-07-30.

[3] 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S].2010.

[4] 熊启才.数学模型方法及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41-50.

[5] 王素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0-14.

[6] 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48-54.

[7] 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J].审计研究,2008(6):84-90.

[8] 周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标准研究[J].财会研究,2010(8):62-64.

第8篇: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内控评价

商业银行架构多数为董事会负责的垂直管理体制,即总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总行下设一级(直属)分行或分设境外分行;一级(直属)分行下设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设支行;支行下设网点的形式进行管理,管理形状呈正三角形分布状态。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必须严格执行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相关要求,采取相关措施建立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评价是检验商业银行内部体系建设是否达标的有效途径。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制度和程序,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价、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控制体系主要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包括高级管理层责任、组织结构、内部控制政策与机制、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与评估包括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包括授权授信风险控制、岗位分离与权限卡风险控制、信贷资产管理风险控制、资产负债风险控制、财务会计风险控制、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国际业务风险控制、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洗钱风险控制、信息科技及安全防护风险控制、突发事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控;信息与交流包括信息质量与管理、信息沟通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主要包括检查监督履职、纠正与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和内部控制评价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对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而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有助于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和内部高级管理层客观全面了解一个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状况,从而达到促进其内部控制过程各体系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限制评价三个部分。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内部控制活动、监督与纠正、信息与交流等五大要素的评价。效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效益类指标、资产质量类指标和案件损失类指标。限制评价是对评价年度内是否发生影响内部控制的重大事件的评价,主要包括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规,情节严重,受到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署等外部监管部门处罚情况;发生一定金融以上的贪污、挪用、贿赂等内部经济案件的;发生涉案一定金额以上的金融诈骗案件等。

三、商业银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或上级管理部门了解被评价机构的经营及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商业银行通过内控评价在排风险、找差距、堵塞漏洞的同时,更多地是可以帮助被评价机构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从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长效内控管理机制,按照内控管理的五大要素,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实施健全有效的控制活动,构建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

1.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原则。2007年7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包括: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2.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工商银行从2002年开始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按业务条线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2003年引入对基层行(二级分行和支行)的全面评价,并把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两大部分,2005年总行开始对一级分行进行全面评价,2007年引入非现场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扩大非现场评价的范围。内控评价的五大要素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交流与沟通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拥有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实施细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强有力地保障了工商银行实现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通过近十多年对基层行和五年来对一级(直属)分行的评价,使工商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3.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和关键岗位人员轮换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通过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作出有效的评价,同时揭示出内控制度的不足和疏漏,在开办新业务、设立新机构和重要关键岗位人员(包括各级管理人员)轮换等重大业务、机构和人员发生变化时作出有效的评估,研究对策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得到不断改进。一是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内控评价机构,保证其内控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借助外部评价机构,实施外部评价。充分重视内、外部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效果改进措施的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走健康发展道路,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保证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内控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分支机构行和业务部门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合理设置分值,充分运用内控评价结果。同时,要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防止重检查轻整改现象,树立内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通过对各业务线条制定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等进行有效评价,堵塞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

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了解分支机构内控的效果,监管当局需要掌握金融机构内控的状况,这都需要通过对一个机构内控状况的全面评价来实现。没有有效内控评价,就无法对一个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管理情况得出全面性结论,也就不可能为其内控工作的优化创造条件。

1.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大对各级机构内控工作管理力度。内控评价工作在消除业务操作和管理隐患、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绩效机制、持续改善内控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或完善本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促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加大内控管理在经营绩效中的占比,把内控管理状况及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考核和离任、责任审计和绩效分配相挂钩。

2.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完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提高操作风险防控能力。内控评价工作是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状况的全面体检。通过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各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防止发生重大差错事故、操作性失误和违规违纪案件,全面贯彻落实银监会案件专项治理的工作部署,是一项标本兼治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水平。一是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员在组织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突出操作风险防范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形成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操作风险局面。二是强化内控管理委员会对全行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条线进一步落实对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防控措施。三是强化各分支机构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跟踪研究制度执行情况,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防范制度梳理工作不到位带来的风险隐患。

3.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效发挥作用,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有效评价,能够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一是促进各分支机构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各项业务活动按照授权控制原则,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严格执行授信控制,对法人客户办理的各类授信业务纳入法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二是促进各分支机构执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制度。明确划分各级机构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各项业务。三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强化业务监督控制。配置专人对各类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监督,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检查范围,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四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料保全系统,确保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安全性,有助于各部门之间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第9篇: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范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2012年财政部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标志着教育部开始了对高校内部控制高度重视的征程。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科研成果和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对其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社会和教育部门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比高校和企业,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远远落后于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就开始了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获得内部竞争优势。因此,高校必须直面迎接机遇和挑战,快速规范内部控制,而规范内部控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构建体系。鉴于此,本文为了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概述为研究基础,以COSO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为主要影响要素,期望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特征、方法、影响要素等知识的梳理达到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概述

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了更有效的获取、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营效率,而在高校内部实施的各种调节和制约的程序、方法、计划和组织。高校内部控制规范益于保障财务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为高校创造发展条件和更好的实现高校发展目标。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其选取的原则主要有可行性、科学性、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指标选取必须以高质优效为导向,以科学、客观为内在要求。目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模糊评价法,它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它主要通过建立指标的评价集和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最终确定出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并将评价内容分为若干要素,最后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评价模型。鉴于高校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单位,其内部控制活动较多,影响要素也较多,因此需要借助外部框架或者外部模型进行多角度评价。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

一是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指对调节、强调和建立特殊程序和政策有效性有影响的各种因素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控制环境可以分为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办学理念等。其中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有效载体,它们可以掌握控制信息、理念的传递、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办学理念是高校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的统一体,可以促进甚至决定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二是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高校的财务风险、安全风险、信息风险等,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这一要素独立出来,也有高校将其纳入控制活动要素中。三是控制活动,主要包含控制程序、控制方法、预算编制等,指的是高校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程序和政策,它也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四是信息与沟通,很多高校已经将其纳入控制环境要素中了,它是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对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五是监控,也叫监督与评价,主要包含控制监督与控制评价两部分。实际上,以上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包含监控、控制活动和控制环境,第二层面主要是对第一层面的细分,而风险评估可以纳入控制活动中,信息与沟通可以纳入控制环境要素中。具体而言,第一层控制环境对应第二层的信息与沟通、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管理方式和办学理念,控制活动对应第二层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控制程序和方法、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督与评价对应第二层的控制监督与控制评价。但是本文主要采用五因素评价指标法,最终指标分解至三级指标。

三、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因素集和评语集建立因素集和评语集是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步。首先,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影响因素部分已经说明了影响高校内部控制指标评价的主要因素。因此因素名称共有五个(也有的高校分为三个),其中一级指标控制环境对应的二级指标有组织结构、高校文化、治理结构和发展思想,如组织结构的指标释义主要是高校组织结构的设置情况和职责分工情况等;风险评估对应的二级指标有风险意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如风险评估的指标释义主要指是否能通过预警能力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风险报告;控制活动对应的二级指标有预算控制与收支控制,如收支控制的指标释义指是否能够严格的对收支进行审批以及定期进行检查控制;信息与沟通对应的二级指标有信息质量、沟通渠道和系统支持,如系统支持是指高校对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投入以及重视程度;监督评价对应的二级指标有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总体评价,如外部监督是指外部审计对高校进行的审计是否具有独立性。其次,建立高校内部控制的评语集,一般评语集采用五点评分法,即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2.建立高校内部控制的标准集、权重集和评价矩阵建立高校内部控制的标准集和权重集是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第二步。内部控制的权重集和标准集在不同的指标中具有不同的标准,其中内部控制环境的组织文化的指标层主要有四项,分别为教职工校园守则执行率、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率、教职工和学生人生价值观正确率、领导民主测评满意率,如教职工校园守则执行率主要是按照遵守教职工守则人数/教职工总人数*100%计算的,而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率是按照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次数/校内集体学习次数*100%计算的,其他二级指标,如组织机构等指标均是通过三级指标进行计算的。此外,有些高校是按照0.5-1.0的标准进行划分的,将0.5-1.0以0.1为方差划分为六个等级,分部赋予A和B同等重要、A比B微重要等含义,然后进行调研主观评价,这是模糊评价的典型例子。最后,评价矩阵是因素集到评语集的映射,并根据评语集确定出内部控制要素的有效性。3.计算评价集和评价结果计算评价集和评价结果是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通常是根据模糊评价法进行计算的。评价集的计算是以权重集和评价矩阵为基础的,运用模糊算法从最底层因素开始算起,一直计算至最高层因素。评价结果是根据评语集进行量化,得出内部控制等级的得分范围,进而计算出评价结果。

四、结语

随着高校规模日益增大,其内部控制要素也越来越多。高校与企业相比,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迟缓的。2011年财政部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志着高校内部控制也要逐步加强。目前关于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理论。鉴于此,本文也沿用了以往研究的方法,通过综述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特征、原则、方法等,着重于构建体系的因素集、评语集、标准集、权重集、评价矩阵、评价集和评价结果研究。但是限于篇幅,本文不能详细阐释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环节的计算过程,建议后续研究可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加洪.试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港澳经济,2015(1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