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语言 要求 方法
现代体育教学的努力进取目标,要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应用语言强化,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之一。诚然,大家对语言强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尚未见到较为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应用语言强化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作一论述,恳求同行斧正。
一、语言强化的重要意义
强化,生理心理学上称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为强化。主要是指对暂时神经联系的强化。行为科学上称为强化就是对行为的定向控制。强化可分为正确强化(正强化)和否定强化(负强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非常重要。他指出,行为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因此,要很好地控制其行为,必须很好地应用强化语言。体育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控制学生学习的过程行为,促使学生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奋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用语言强化科学合理,可起到促进学生较快地学习掌握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较快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积极作用。
二、应用语言强化的基本要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使之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等,并不断地给予强化。正确的强化是通过有效剌激而引起积极的反应,以逐步地达到学习目标。如不切实际地给予强化,则不能刺激学生引起积极的反应,达不到强化的真正目的。因此,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适时性。强化的时机极其重要。教师应根据体育各项目教学的特点、学习的不同情况,抓住契机给予强化,促使学生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得到有效的强化,并循着学习的预定目标不断前进。如果不适时机地进行强化,其结果强化作用锐减或难以起到强化的作用,针对学生做动作过程中,当动作完成准确时,我们应即刻给予强化(正强化),使学生认识到做正确而感到高兴;如出现错误动作时,必须马上给予否定强化,使学生认识到做错了动作,能尽快得到纠正。在做完动作后30秒以内给予强化,学生能十分清楚刚才做动作的各种肌肉感觉,其强化效果明显。如过了30秒,记忆就淡忘了30%,而给予的强化最多起到70%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瞅准学生学习的各种契机,恰到好处地给予各种强化,才能达到强化的预期效果。
2.适度性。我们应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进行适度的强化。如学生初学动作阶段,要抓住技术关健进行强化,随着学习的进展而过渡到技术细节上的强化,由主则次循序渐进;反之,在学生初学动作阶段就不仔细考虑主次而全面强化,则会顾此失彼,难以起到全面强化的效用,事倍功半,甚至会徒劳无益。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握运用语言刺激的效能,如在肯定学生做动作正确时,要以肯定和赞扬的口吻进行强化,使学生听后心里舒服而高兴,以激起学生更加努力,而不宜于用夸张华丽的词语去赞扬,以免引起学生自我满足,不求上进。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或错误动作,在指出时也要注意到适度性,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状况。在批评或否定错误动作时,要恰如其分,多从鼓励、希望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心服口服或很清楚错误动作的产生原因及时怎样纠正。而不能把该生说得一无是处,使他抬不起头而丧失信心,萎靡不振,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厌倦心态。
3.时效性。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强化时,要充分考虑到强化后的时效性如何。特别应考虑努力发挥语言信息的最大效能,锤炼强化信息。在运用语言强化时教师要做到以精练的语言获得最大的强化效能。应追求利用最少的时间里或利用最少的语言而获得最大的强化效能。这就要求教师讲究强化信息的针对性、鲜明性与深刻性。如为了强化一学生完成背越式跳高的空中动作而运用,用“过杆背弓充分收腹及时,动作漂亮”具体化的语言加以强化,强化效果明显。应注意对初学者要避免运用抽象化的语言,用“很好”一类进行强化。而且,我们在进行重复强化时,也要尽量避免语言一或不变地重复,因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后每重复一次,其印象就会依次遂减;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使大脑关闭其接受系统。为此,我们在给予强化时,要考虑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可变性等,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的刺激,即使必须重复也应用语言强化的基本要求要注意改变语凋等,以达到有效强化。
三、强化的基本方法
为了达到强化的预期目的,不仅要按照上述基本要求,而且,必须掌握强化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并循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进行教学及其任务的完成,其主要方法有两种。
1.连续强化。它是指对学生每次做动作或练习后,都给予强化,强化是连续不断做。特别是将程序教学法引入体育教学中后强化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如在技术动作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师严密控制下,循着我们设计好的教学“步子”前进,达到步步准确掌握动作而少犯错误,及时巩固动作。这种步步强化式的连续强化方法,能有效地及时修正偏错,巩固准确动作,快速地建立条件反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干劲。它适用于体育的单个技术动作教学,特别是时空概念要求较高的动作等教学之中。
2.间歇强化。它并不是对学生每次做动作或练习后都给予强化,而是按照预定的练习次数或时间间隔进行强化。如对一些简单的动作或复杂动作的改进提高阶段教学中,教师可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练习次数或时间,进行定时监测其完成情况而加以强化。这种间歇强化方法,对有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在学生自觉地学习或练习过程中,仔细地体验动作,辨别做动作的正确与否而加以自我强化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按一定间歇去强化学生的学习,以促使学生逐步趋于准确的自我强化,不断地提高学习或练习的效果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思维的能力以及自觉独立学习的能力。
一、符合教学的任务,有明确的目的
示范必须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任务、教学步骤、学生的体育基础及掌握动作的时序安排示范的分量,决定示范的方法。
例如:在传授肩肘倒立的教学中,根据每次课的任务、教学的主要环节及教学的对象的特点,示范的分量和方法有所不同,开始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得到鲜明的印象,然后根据课的任务和学生情况进行慢速重点示范――从直角坐开始向后滚动示范,向后滚动与收腹举腿翻臀两臂用力撑地结合的示范、向上伸展两腿、两手撑于腰背两侧的示范,等等,使学生观察理解各环节的关键和要点。在基本掌握这些主要环节后,就要结合动作的特点进行完整示范,以便使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能,如果不考虑教学任务、教材的结构及学生的特点,盲目地示范,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体育示范要正确、清晰,明确要领,高低适度
学生通过视觉,真正感知动作的真实面貌,为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向做准备。
教师的示范必须正确、利落,力求达到标准、熟练、轻巧、优美,给学生生动的鲜明形象,使学生在感知动作形象的过程中了解动作的结构、关键和完成动作的顺序,特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优美、准确的示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且对完成教学任务的影响极大。
教师的示范不仅要清晰、准确,而且要注意掌握质量要求,做到恰到好处,快慢适度,既给学生鲜明的动作形象,又使他们觉得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示范质量要求过低,学生轻而易举便可以完成,就会认为学习没有意思,反之,如果示范动作质量要求过高,则学生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畏难情绪,同样会降低示范在体操教学中的意义。
三、体育示范与讲解紧密结合
示范不是教学目的,而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教师必须用语言对所做示范进行概括,把动作要领与学生观察的结果联系起来,以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因此示范要与讲解有机结合。同时讲解也要抓住示范动作的重点、难点,把关键性的地方讲解清楚,并尽量与以往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动作要领和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尽快掌握技术。事实也是如此,把感性认识与理解认识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同样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条件和原有的体育水平决定,一般地说,年纪小、没有基础的学生,或者是新教材的教学,示范比重大,并注重分解示范、且边示范边讲解。年龄较大、基础中等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讲解与示范并重,对于体育基础较厚、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或巩固复习教材,则可以讲解为主。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用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与示范。
此外,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体操示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选择示范位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动作结构,掌握动作要求,为了学生观察方便和安全,应选择正确的示范位置,一般分别采用正面、背面或侧面示范的方法。例如在教授肩周倒立技术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很好地观察了解展腹举腿动作可采用侧面示范,为了观察整个技术动作的顺序,可采用正面示范等。
(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
在结合示范讲解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看什么,怎么看,使学生随着教师边讲边做,边看边想,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边示范边讲解,告诉学生脚走的路线和手走的路线及眼睛随手走等。必要时还可以观看录像放慢动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加深对动作技能的记忆和理解。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32-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观、教师教学观等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上,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等。因而,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做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既要具备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一般要求,又要具备体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些体育院校培养体育师资比较偏重于运动技能的培养,甚至只重视专项特长的培养,而忽视了总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弊端显而易见。可以见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受欢迎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动技能。
近几年来,有关职能部门为提高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视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按照新课标实行先培训后上岗,这对于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的总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在系统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形成特长。要使学生达到这一要求,体育教师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运动技术与教学技能,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二、做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过去听课、评课主要重视教师对体育教育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法运用是否适宜,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到位,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课的强度、密度是否合理等环节上。而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否主动地学习,教学能否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师是否关注学生高尚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去谈教学,要争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再是强调用什么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看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亦是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首要目标。体育教师要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营造“备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氛围,做一个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1.研备课。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要在集体讨论中促进个体隐性思维的显性化和个体显性知识向集体显性转化,从而使团队知识得以创新。在集体备课中,体育教师要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强化备课的实效性,淡化形式主义。
2.研说课。
具体要求有三:一说教学理念。打破操作论操作的老套路,要从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思路设计。二说教学过程。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说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以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三说教学后的改进。反思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今后的具体改进设想。
3.研评课。
传统评课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首先,重教师轻学生。评价重在评教师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了课堂中教师的表演,忽略压抑了课堂师生的多向互动。这是导致多年来“学生主体”难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其次,重评定轻讨论。传统评课着重点在“评”,而不是“议”,碍于同事情面,教师们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形成一种不良的教研风气。更有甚者,把个别专家与领导的主观意见当作经典,取代了教师们的广泛争鸣,使教研活动形式化。第三,重结果轻过程。传统评课仅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包括思想认识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后的感情等。这样的评课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刻板化,划一化。
三、做学生获取成功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身体的活动和体验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锻炼项目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不同的学生收到不同的“实惠”,到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能促进学生经过积极的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与学生要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协作,配合默契,互相勉励,增进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
一、中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卫生要求
1.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行的姿态,并经常变换。体育锻炼应侧重于基本姿态和基本技能练习,避免脊柱弯曲、肢体发育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儿童阶段更应重视正确的体态培养。
2.加强学生眼保健操练习,可消除眼睛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提高眼睛生理机能,避免近视。
3.注意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如田径、球类、武术、游泳等练习,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上均衡发展,不能偏颇。
4.要了解学生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注意敏感期素质的重点发展。一般来说,儿童10岁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5—6岁是体操、武术、游泳等项目发展的最佳时期;10—12岁是发展速度、力量素质的最佳时期;7—14岁是耐力素质发展最佳时期。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各项的身体素质。
5.教学时,教师要慎用负重练习和过多的跳跃练习,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避免下肢负荷过大,从而使骨化提前,影响身高,而应多做一些悬垂和引体向上练习。
6.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和具有趣味性,多穿插一些小型比赛,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疲劳。
7.由于学生的心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教学时应发展有氧能力为主的活动,如跑步、一般性球类活动等,运动量安排适宜,心率控制在125—155次/分之间,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节奏等。
8.加强学生膳食指导,强调膳食要全面,并多吃含钙、磷的食物,有利于身体骨骼的生长发育。
9.由于学生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运用明确的语言和正确的示范,增进教学的直观性。
10.教师应注意对青春期女生经期锻炼的指导。在此期间,不应完全停止锻炼,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运动。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运动卫生要求
1.个人卫生要求:上课时教育学生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以免附着在球上或其他物体上,沾在手上;不乱丢乱扔,保持运动场清洁卫生。运动时穿运动服和运动鞋,随身钥匙、小刀之类物品放好,避免发生损伤。
2.场地器材卫生要求:教学前检查场地有无石块、瓦片、碎玻璃等杂物,以防运动中发生损伤。此外,夏天运动场注意洒水,以免尘土飞扬;冬天及时清理场地积雪,避免上冻结冰,滑倒造成伤害。
3.运动卫生要求:(1)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准备活动以轻微出汗为宜;运动前不宜大量饮水,避免增加腹部负荷,影响呼吸,不利运动。(2)运动中不宜停下大量饮水,因为水不能立即吸收,宜导致肚子难受,加重心脏负担,造成身体不适。如因出汗过多,运动中可采用少量多次补水法,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3)运动后也不宜大量饮水,因为运动后身体消耗大量能量,人体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而大量饮水会冲淡胃内的消化液,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运动后不宜饮用大量的冰水,这样会刺激肠胃道,引起腹痛或腹泻,同时运动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会使扩张的皮肤、血管收缩,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4)运动结束后,要做好放松活动,不要立即停下,特别是中长跑后,骤停可使扩张的血管失去肌肉的挤压作用,加之重力作用,使大量血液滞留于下肢,造成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易导致重力性休克。(5)运动后不宜马上就餐,要等循环机能和呼吸机能恢复稳定后,即30分钟后才能进餐,剧烈运动后40分钟再进餐,否则会引起消化系统紊乱。另外让学生注意进餐后不要马上去运动,更不能做剧烈活动,这会损害消化系统功能,同时增加胃肠道和心脏负荷,造成身体不适。(6)夏季运动要选择早晚凉爽时期进行,不宜在炎热的天气下进行,以防中暑;此外夏季是游泳运动的好时机,要教育学生下水前做好准备活动,如慢跑、伸展运动,用水浇脸部、胸部、关节处,防止突然下水身体受刺激发生抽筋现象,教育学生患有红眼病、沙眼等传染病和心肺、肾脏疾病的不能参加,以防传染别人,加重自己病情。游泳结束后,立即用干毛巾擦干身体。如果耳朵进水,采用蹦跳法排出,即右(左)进水,将头偏向左(右),双脚原地跳几下,就可将水排出。(7)冬季运动注意防寒保暖,出汗时要逐渐减衣,不可立即脱下穿单薄衣服。运动结束后,要立即穿衣,防感冒。另外,冬季运动不宜张大口呼吸冷空气,可采用鼻吸口呼或微张口呼吸方式,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关键词】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管理;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引言: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教育制度的改革正在推进之中。然而,小学日常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整、制度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小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从管理现状出发,分析管理流程中的漏洞,认真研究学生对于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见,并改进管理方式,使其适应素质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广
在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传统管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阻碍着改革,导致许多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措施无法落实。一些小学的教育管理机构在倡导素质教育理念的表面形式下,仍然将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和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教育实效的唯一标准。同时,小学的管理者没能深入认识和把握素质教育理念的含义和宗旨,导致改革教育制度的措施无法落实到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二)操作目标的不明确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当今时代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代,也是知识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就要探讨超前性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对于复杂竞争形势的适应能力。小学实施的素质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素质教育,因为小学生这个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完善操作目标,增强目标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评估性,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小学管理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三)应试教育评价模式的广泛运用成为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瓶颈
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指的是根据教育目标,综合衡量和判断教育基础条件、教育实施流程以及制度实施成效。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理念相对立,它们在价值目标和评价指标上都应当有所区别。传统教育模式的核心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传授僵化的知识点,并带领学生练量的习题,以便应对考试需要。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采用了单一的考核指标。这种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因而忽略了多数学生的培养,形成小学教育的人为差异。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硬件及软件条件不足
与传统形式的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理念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而言,在素质教育指导下,小学教育的软硬件环境都应当更新,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应当有显著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地域发展不够平衡,小学之间在教学资源和教师素质上的差别明显。在偏僻的省市地区,小学校设施简陋,教师专业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学生对全面发展的需要。软硬件条件不够完善,制约了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
二、强化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管理相关建议
(一)增强管理的灵活及多样性
要转变步调单一的管理方法。目前,许多小学实施的是统一化的管理制度,强调学生步调的一致。这种模式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也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无法发挥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了解,开展主题性的授课活动,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效应,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要适当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搭建自由发展的平台,培养起他们对于知识浓厚的兴趣,并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和启发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求新知识,并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走出孤立封闭的生活范围,将教学活动置于社会大背景下,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发挥出社会合力和综合效应,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作为主要教育形式的校内教育,应当与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充分结合,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建立学校与家庭合作的网络、完善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制度,以及借助社会力量完善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合作力量,推动素质教育改革进步。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首先,要塑造高尚的思想境界,确立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服务学生,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其次,要培育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努力接受适应时代进步的教学观念,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并引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再次,要完善教师的知识构成体系。教师应当注重视野的拓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课堂内容。
(四)优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导向的评价制度,要分阶段和层次逐步推进,并选取合适的突破点。要树立逐步优化的理念,不要片面追求改革的速度,忽视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要抓住易于操作和容易取得实效的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评价,重新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行界定,多采用激励、引导等手段来督促学生探索知识。同时,要正确看待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考试制度与新式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相契合,促进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将对学生学习习惯、求知能力和正确观念的培养程度作为评价的侧重点,从根本上满足素质教育需要。
三、结语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的困扰,许多小学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实现高效管理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不充分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管理制度的完善,但同时也为管理者查找制度漏洞、采取进一步的改善措施提供了依据。改进管理模式,要从转变旧式观念做起,从多种角度改造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制度和日常规范,将小学管理过程纳入制度化和常规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勇.农村小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新课程:小学,2012(01).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们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向我们显示着全新的信息,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一特点才有可能将语文课讲“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但要把语文学科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且还要将其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国语,要使他们能够掌握适应种种目的场合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要领;第三,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努力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2.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果能全面熟练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否则,教材就会变成死板的说教材料,让人生厌,使课堂沉寂。中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上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2.1 制定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语文教学目标决定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局,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先体会大纲要求,理清教材程序,了解认知前提,摸清学生心理,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
2.2 设计好板书
板书的设计,是教师在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教师必须依照大纲要求,深钻教材,抓住重点,融语文教育与美术为一体,设计出精要、醒目、美观、形象的板书。
3.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所谓教学艺术,是指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包括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创造、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内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3.1 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具体表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这主要包括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性情况应变和授课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应变。如我教《天上的街市》时,一位男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牛郎织女早就被王母隔在天河两岸不得相见了,诗中怎么又写他们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呢?”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一定要沉着。教师先表扬学生善疑的精神,之后解释:“这是诗人大胆扬弃了神话传说中爱情悲剧内容和统治者的恩威内容,重新构想了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境,借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
3.2 创造艺术
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对学生身心的培养和发展,这需要教师以独特的风格,创造性的个性,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路。使学生在求“新”猎“奇”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3.3 幽默艺术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如有位教师教《我的叔叔于勒》,讲到在船上遇见于勒的这一情节时,便让同学们走上讲台分角色朗读并模仿他们的神色和动作。使同学们在他们的朗读和表演中分析人物性格并领会到当时那种社会实质。
3.4 语言艺术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3.4.1 是有声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一要规范,教师要用普通话,切忌将方言、土语、口头禅带进课堂;二,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三,要富有美感,语文教师要适当选词,善于修辞,巧妙组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四,要抑扬顿挫,讲到哀痛处要用慢速降调,讲到激愤处要用快速升调,讲到一般叙述处则用中速平调。
3.4.2 无声语言
ORFF音乐教育,是一个以开发人的音乐潜能为主的教育形式,但是它的教育特点则是以音乐为基础,进行有创造性的发散思维模式的培养。在ORFF音乐教育中,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诗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从而激发听觉、触觉、嗅觉,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其潜能激发其创造。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去结合,去联想,去想象,去创新,去尝试,去实践,去展示。与此同时也可以运用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作为发声体和声源尽情编织。有啦这样的总体认识,就要考虑ORFF音乐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二、ORFF音乐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ORFF音乐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有着承接艺术各项知识,挖掘艺术潜能的作用。作为大学本科教育,在接受教育的方面,首先就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综合性。当代大学的舞蹈教育在很大的范围内,就是要运用对音乐的掌握去有效的实施教学、实现创作,体现在艺术在审美上的想法和追求。而ORFF音乐恰恰有着这样的作用,通过在教学方法上的提炼和改进,作出与我们的教学元素相匹配的教材,并整理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法,在舞蹈教学当中将会是一个具有扩展、补充和丰满的作用。同时中国舞蹈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个学科扩展和学科建设的主导思想贯穿于我们的事业。因此如何将本学科原有的思维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提练和重组,是我们在大学舞蹈本科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学科建设。
三、如何有效的提炼和整理合适的高等教育教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引用)
1、 基于这样的原理,我们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首先要从教学形式上给予探索。例如:首先要运用什么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节奏、辨别节奏、记录节奏、分析节奏、创造节奏、运用节奏,在这样的基础上将音乐的分析原理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充分掌握节奏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对音乐的敏感度得到不断的提高,达到能够自行根据音乐编织节奏、变化节奏的水平。
2、 有了这样的基甸,就要选择思想上的开发和理念与之相结合,实现更高一个层面上的教学。例如:将不同的打击乐和发生源,在运用节奏的和音乐的基础上加以教学的形成教法。
3、 运用节奏和音乐的基础,结合发声源的运用,将诗歌、说白的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在此范围上的“交响曲”得以呈现。
4、 运用节奏和音乐的基础,结合发声源的运用,将律动、舞蹈的创新和实践融入其中。将“交响曲”呈现的更加丰满。
“适应现代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围绕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情况、技术工人成长的规律和当前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整体构建。构建适应现代技术工人成长要求的、具有各专业特点的专业教学模式,并根据这种模式对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新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等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教师问卷、理论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新教学模式构建建议。
一、构建适应现代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课题组对张家港市及周边地区企业技术工人的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一是文化、专业综合素质较低,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二是心理意志薄弱,耐挫力较差;三是热爱企业、关心集体的意识不强;四是沟通、组织能力一般,企业管理人员匮乏;五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适应能力较差,过渡周期较长。而企业需要在工作中有主见、勇于开拓创新、学以致用的人,要求员工能熟练掌握新工艺、运用新技术、适应新岗位,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轻专业,在教学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重模仿轻探究、重课堂传授轻社会体验,在教学手段上重传统轻改革创新,在教学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轻综合、重一维轻多维。此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现代技术工人。
二、适应现代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整体构建
(一)以“三性六化七合一”为取向,丰富专业教学模式的新内涵
三性:即主体性、情感性、实践性。“主体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钻研、自主训练、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情感性”就是对专业的痴情、对课堂的热情、对实训的激情,努力激活学生的原动力,充满爱心,鼓满激情,运用情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践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着眼就业,突出能力,加大实训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能力。六化:即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策略案例化、教学关系师徒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七合一:即车间与教室的合一,学生与学徒的合一,教师与师傅的合一,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作品与产品的合一、育人与创收的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在“三性六化七合一”教学改革模式中,“三性”是基石,是灵魂,“六化”是手段,是举措,“七合一”是关键和最终落脚点,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二)以培养现代技术工人为目标,实现专业教学模式的新突破
职业学校应根据本地区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技术工人为目标,在专业教学模式上进行突破创新。首先在专业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变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变突出知识学习为突出技能掌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变简单的传授为引导探究;在学法指导上进行创新,变学生自我学习为问题发现、合作交流。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激发专业教学模式的新活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呈现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可通过新教师的汇报课、青年教师的达标课、骨干教师的观摩课、名教师名校长的示范课,探索实践专业教学新模式。
(四)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呈现专业教学模式的新亮点
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进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为此,学校应根据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来优化课程结构,努力降低文化课的难度、拓宽文化课的宽度、加强实训课的力度。
(五)以德育课程、活动课程、项目课程为渗透,打造专业教学模式的新特色
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课程、活动课程、项目课程。德育课程有《职业道德》《礼貌礼仪》《五名工程》《职业生涯指导》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划职业人生。通过演讲活动、职业理想主题班会活动、企业参观调查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此外,职业学校还要开设项目课程,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教会学生“跳进大海会游泳”的本领。
(六)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路径,开拓专业教学模式的新视野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最有效的途径,职业学校可采取校企互动共建的形式,共建“目标”、共建“计划”、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共建“师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合作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拓宽了视野,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了专业教学的新活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中体育 情境创设 多元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体育教学的要求,体育教学更加重视多元情境教学的模式。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多元情境创设,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1 高中体育教学多元情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境及特点,人类的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无处不在,不同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良好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而教学方法不当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多元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高中体育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从多元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来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以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多元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教学,情境中学习,寓教于乐,是当前体育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情境的选择上,首先应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来设定和安排,如生动活泼、紧张激烈教学情境的选择适用。再者,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以唤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多元情境教学模式来分析,高中体育教学多元情境教学有以下特点:
1.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从传统体育教学来看,对课程内容安排和设计上并没有予以充分重视,大都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教学模式对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特征也不断显示出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将日常生活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体育运动与个人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寓教于乐
多元情境创设在于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将传统体育教学的任务式、负担式教学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防止厌烦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趣味性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体育智力竞赛、趣味运动比赛等方法,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体育教学的快乐化目标。
1.3 重视教学成果的应用
教学成果的应用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体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在新教学模式下,高中体育教学应更加注重教学成果的应用,将教学成果运用于具体的生活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生活实践出发,不断适应现实生活,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终身教育化、生活化的目标。因此,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应不断拓展体育教学的方法、知识、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2 高中体育教学多元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
从传统体育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方法老套、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简单,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没能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出发,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更加重视知识的讲授,而非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导致知识与技能严重脱节,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体系方面,由于学校教育偏重知识传授,体育课程长期以来不被重视,体育课程研究也受到影响,导致体育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在教学内容方面,高中体育教学普遍呈现出教学内容空洞化、简单化的情况,体育教学敷衍了事,教师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体育教学多元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如下:
2.1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应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促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实施。体育教师应对课程改革及终身体育教学理念进行深入认识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及厌烦情绪。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生硬老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组织上,一般是以章节、单元进行分类,如足球教学、篮球教学、排球教学等,且时间间隔较长,学生知识学习的连贯性较差,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应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将传统的分开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如在篮球投球课程中,可以将网球发球的知识技能一并讲解,这样就能够把知识串起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应该适当拓展教学的内容,适当安排传统教学任务,如健美操、乒乓去、羽毛球等,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为学生的自由选择提供了更广的范围,大大增加了体育教学的活力。
2.3 构架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中体育教学多元情境创设中,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构建是重要的环节,对高中体育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验证和考核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考核体系构建时,应避免传统教学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指标的方法,在考察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应包括课堂参与积极性、平时表现及考试发挥等情况,不仅应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还应该包括体育成绩测定等内容,保证评价的全面性,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4 结合多媒体技术,辅助体育教学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是教学活动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也是体育课程多元化的补充和拓展。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的结合,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将抽象的体育教学具体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能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幻灯片的播放,分解和展示体育动作,还能够播放与体育有关的视频,让学生能加深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3 结束语
在素质教学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学多元情境创设的研究及探讨,从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茂春.高中体育教学要创设多元“情境”[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7):50-51.
[2] 于志浩.浅析高中体育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242.
[3] 张勇.浅议高中体育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J].新一代(下半月),20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