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课程改革的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改革的重点

第1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一、推进新课改,首先要落实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到高中体育,它既考虑了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了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了高中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因此,高中体育新课标既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又符合我国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只有认真学习、落实和贯彻新课标的科学精神和先进理念,才能指导高中体育的一线教师更好地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让这门学科的教学能够在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的基础上继续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以过去七次课程改革作为基础的,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传统的体育课程只重视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而新课标更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更强调学生体育爱好、运动专长的形成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新课标的这些变化为高中体育新课改指明了方向,所以推进新课改,首先要落实新课标。

二、推进新课改,必须要紧扣学科性质

高中体育,是指《高中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顾名思义,这个学科包括了体育和健康这两大内容。其中的体育主要是指体育知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健康主要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是途径,健康是目标,而健康又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新课标规定了这门课程的五项具体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项目标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每一项都不能脱离其他项而独立实现。

高中体育虽然不属于高考学科,但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学科。这门课程也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学科。这门课程还具有鲜明的综合性,既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学科。在推进新课改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学科性质,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提高学科素养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推进新课改,关键要关注学生发展

实验证明,传统的“填鸭教育”、“应试教育”、“接受教育”束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束缚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新课改面临着转变教育类型的紧迫任务,实施课程改革,就是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铺开“素质教育”、“探究学习”、“创新教育”,就是要从过去的“接受继承”向“发展创新”转型,从“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型。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强调教育、课程、教学要适应每一位学生。

落实在高中体育的课改中,就是要在每一堂课上,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能充分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学有所获。另一方面,我们既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又要全面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学生培养自己独特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督促每一个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贡献我们的力量。

四、推进新课改,在于坚定信念,坚持不懈

第2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改革 措施

《电子技术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机密结合,这一点和当今新型的电子商务专业相类似,如果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进行实践操作是完全不行的,又或者直接进行实践操作不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行不通。《电子技术基础》不仅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点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必须完全掌握,才能进行后续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数字信号和数字逻辑门电路,能够识别基本放大电路并制作直流稳压电源。综上所述,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记性改革,极为重要。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在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更新很快,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全国很多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该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对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认识不清楚。从现在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类全国范围的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就可以了解到,现在行业需要的是操作性人才,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不懂得地方,自己会用动力主动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实际中,该课程的老师不没有把精力放在这类比赛上,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操作操作能力的培养。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之二就是学生能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缺乏训练显然是不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之三是教学设备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之四是过于注重卷面成绩,考核形式单一。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跟上时代步伐,培养符合行业和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对电子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行业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岗位人员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并不相符,换言之学校对电子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行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

2.贯彻国家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W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进行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专业性的人才。现在教育部每年都举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课程老师参加这些比赛可以进行自我提高,学生参加此类比赛,可以把理论知识赋以实践,在比赛中遇到的困难,不懂的地方,学生通常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人只有自己主动愿意做一件事才有可能做好,如果是被人逼迫去做,永远都不会成功。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如果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顺利毕业,拿到学历,就不可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不光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有看学生是否积极地配合,主动与老师互动,真正进行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学习。

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1.师资力量的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虽然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但优秀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极为重要。不光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是从研究生或本科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让老师通过参加培训,参加比赛或到企业进行参观等方式提高自我,进行实践操作。

2.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知识点分散,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理论知识。通常老师会因为课时有限,实验室设备落后,而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电子技术基础本就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手段,不仅使学生无法真正学会,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多媒体和黑板想结合,对于PPT上学生不懂的,在黑板上再次进行讲解。对于过于抽象的东西,借助PPT进行讲解。老师要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进行实践操作,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改革,解决现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现状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忠悦.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18):129-130.

[2]张海彬.浅谈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2,(10):181.

第3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没有哪一门课程像语文这样参差多态,也没有哪一门课程像语文这样让人捉摸不透。语文到底是什么?该教什么?该怎么教?有人提出来这样的疑问:“学术语文是学者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是大众的语文,中小学语文为什么会夹在两者之间如此的尴尬?又为什么会和政治等其他学科混杂不清呢?”

湖南省教育科学院的刘建琼老师认为:“实际上,语文教育的困惑仍是理性探求不够。”“缺少课程意义的学科,一定会将自己学科的特性不知不觉消融在漫无边际的学科群里,从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存在。”有人认为刘老师的语文气息来自感性、自觉和文采,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对语文深刻的认识、理性的提升。

我认为高中课改的精神主要体现为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师主导”为“以学生为主体”,讲究“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可我们的学生生源主要是二类及其以下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基础差。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阅读文章的水平只停留在类似故事会、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难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

2.学习习惯差。学生主体精神丧失,厌学情绪严重,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没有读书的习惯,没有自学的习惯,特别是低层次的班,学生自习课不知道如何看书,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愿看书,教室一片喧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敢也不能放手,教师的很多教学策略无法实施,大部分时间花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

根据因材施教,结合本校实际,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1 理科班学生多数喜欢做题,觉得语文过于零散不好把握

针对这些我班学生加强双基训练,培养学习习惯。督促学生做笔记的习惯、练字习惯、背书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如每天坚持练字和背书训练。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多数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动脑,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喜欢教师逐段讲解。教师提问,他们就等待教师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布置作业,他们总是问交不交、改不改,好像是给教师做作业。我们在教学中放慢进度,逐步过渡,坚持一节课多练,多让学生动笔的习惯;坚持不出示标准答案,培养学生多思的习惯。在教学中,降低难度,精心设计提问,坚持多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有自己的见解,逐步放手,培养其自主精神!

丰富的教学内容靠教师逐步讲读是不现实的,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讲读结合。

例如必修1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上,我们整体教学的重点落实在“情感与意象”上,教学生如何解读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重点落实在意象上,意象按具体的事物分景象、物象、人物形象;按写法又分描述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教师只要抓住这些意象的解读方法进行指点,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初窥解读诗歌门道。第二单元注重提要钩玄的学法指导,交给学生如何“提要”方法,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中,在整篇中,我用国家的关系来提文章要点,在每一段的教学中,我用人物及其事件来提段落要点。通过这些学法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单元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教师做方法的探求者,做精神的呵护者

语文学习需要讲究方法,比如批改作文写评语,可以用细节赞美式评语、技艺点拨式评语、思想彰显式评语等等,为学生发现写作的妙处。还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倾诉之美,比如,写作态度之美、作品形象之美、表达技巧之美语言创新之美。帮助他们建立写作自信。

4 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增强合作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解读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科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个性解读就是要让他们的身心和情感去体验和感悟语文。阅读鉴赏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我解读文体,自我理解文本的内涵,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如《鸿门宴》的教学,可以把项羽失败的原因的鉴赏作为“选点探究”的案例加以研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写作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风采;品味语言课,教师可以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以合作探究、实践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有效进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4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专业 课程改革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77-01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高超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行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学量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并最终体现为这些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育对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1 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基础知识教学当引起重视。通过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枯燥乏味的弊端,进一步提升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应当在全部理论课程为设置课堂实验。如实验可采用教师操作学生参观又或者学生亲自动手的方式来进行,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2)专业技能培养当不断创新。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还应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之外的一般性技能,比如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3)综合及专业核心能力亟待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无线电装配调试技能作为电子专业核心能力可以通过实验、实训以及实习方式来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则需要通过生产实习和综合训练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共同来完成,学校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增设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学内容。

2 中职学校的电子类的课程现状及其问题

2.1 学科教学体系设置滞后,教学模式单一

按照学科体系安排课程的出发点是保证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这种方式对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有促进作用。但是在职业教育中的方式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为职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差导致无法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按照严密的逻辑结构掌握理论知识也没有必要,职校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技能学习,因此,这种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业教育。

2.2 学生动手实战能力不强,课程设置僵化

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将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效地连接起来,不能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存在着单调乏味的问题,而实践内容没有根据时代的进步要求做出创新,还演戏了陈旧的教材。与此同时,中职在电子技术实践培训过程中,特别是装配、卫华和以及维修等综合技能培训方面也不够重视。

2.3 教学方法无法跟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中职的教师也习惯了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因此,大部分中职教师没有能力也不愿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因此,知识讲解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课程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兴趣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 深化中职学校电子类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之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校应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制定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企业的需求。

3.1 明确培养目标,在课程规划上尝试新的改革

在课程总体的规划上,要做到专业课程总体规划上不涉及具体产品。基本技能的学习是电子技术专业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对于模拟电子、数字垫子、电子装配以及电子产品设计和维修等多门学科多指导意义,教师应在基本课程框架内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网购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其就业方向。

3.2 探索考核方法,实施多元化考核相结合的尝试

(1)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职校的学习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因此,职校的专业课程都要体现出实用性,这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客观要求,所以职校的考核方法应当重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只有综合的考核方法才能对教学的准的质量作出客观的评价。每一门理论课程教学之后都应设置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必须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所有的操作技能。

(2)重视考核方法的合理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习效果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提前实践技能的重要性,电子技术作为职业教育中应用性十分突出的课程,更加应该特别强调考核方法合理性,即突出实践考核的地位,避免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片面性。

(3)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对中职学校的电子类的课程改革来说,其教学计划应涵盖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和等级考核,并将认证的考前培训课程出等列入教学计划中,保证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而等级考核的实践内容也可以纳入到实践教学计划中。

3.3 提高教师水平,不断创新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学改革教学老师不仅是改革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创新改革方式的尝试者,基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老师在其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其教授课程内容相符合,比如,老师可在电子专业教学课堂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或实地考察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尝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尝试做些有益的实践。

4 结语

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的全过程,课程设置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它对于课程改革成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应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法人需求。总之,电子技术的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段俊玲.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教学的课程整合初探[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6):43.

第5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一种爱好,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说来,教师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或电化手段(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教师还应注意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一步步地进入高层次的学习中去,比如,利用一些琅琅上口的口诀,使一些难以记忆的材料化难为易,另外教师还可以找些风趣幽默的小故事,让学生听,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听力。还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巩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师生共同参与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参与互动型的英语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以写作教学为例,在写作的批改阶段,我所采取的对策是:师生共改,让学生明白老师是怎样批改学生作文的,学生一般是在什么地方犯错的,哪些是重点错误,哪些是小错误、是暂时可以原谅的错误,让学生有一种切身的感受,即老师眼中的优秀作文是以什么标准来判定的。这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任务型教学

高中课标提出要在教学中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指出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由于任务型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国外也才只有十多年的历史,是在交际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教师对它还比较生疏,因此,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这是十分自然的事。实际上,凡是在教学中真正实施交际教学法的教师,自己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实施着任务型教学法,只是不知道有这么个名称而已。当然,我们在新课标中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活动,并且概括了设计任务型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准确无误地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这就为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相信,以交际教学理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任务型教学,必然也会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为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发挥作用。课改需要探索,也需要总结。所以英语教师应尝试进行反思性教学,课后试行写教后记,不断总结课改教学。学校则应定期召开课改实验专题,交流课改实验的经验、体会与困惑。通过研讨会和教研,我们可学到一些好的做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好的解决措施。课改实验的思路更加明确,课改实验的操作更趋科学,信心更加坚定。每学期末,教研组和每个备课组应写出教学工作总结,每位教师写出教学总结;总结全期教学进行的系统经验和不足之处。同时,每位教师上交优秀课改案例、反思及课改论文给校教科室,以供学校统一决策。

四、科学评价本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

要落实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否瞄准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致力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与全面落实。

2.课堂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其重要标志是教师是否在上课开始、中间和结尾时都用提出问题作引导,并随之有活动展开。

3.教学内容是否联系到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现实生活。其重要指标是:教师是否利用到学生已知的知识或以往的经历,是否鼓励学生与周边社会互动,如观察、收集有关资料并整理汇报等。

4.是否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

五、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真正把握新课程的本质,以培养运用能力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不要过多讲解偏、繁、难、怪的语言项目,也不要只停留在讲解语言知识层面。

2.强化基本能力,尤其是基本词汇、基本语法项目的运用能力。

3.强化阅读图式能力的建构。阅读的本质之一在于图式建构,而有效的图式建构来自课堂阅读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丰富学生图式的重要途径。

4.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下为真实语用目的而写作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对于教师来说即是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遇。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认真钻研新课程的目标和把握新教材,创新英语教学和英语课堂。开发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开创新世纪的全新英语。

参考文献:

1.陈冠英.谈外语教师的素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1):14-16.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6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一、教师要注重两个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将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因此化学教师要侧重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并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境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需要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四、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五、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六、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境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七、重视化学实验

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而必要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往教学中,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实验是“黑板上讲”,“黑板上做”,很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新课程下,教师应认识到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是使学生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更强调实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不断地获取知识,同时使学生切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条件,注意启发引导,做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支持者。

八、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老办法,不但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应该按照以下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手段。

第7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新课程; 思想政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26-001

一、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的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中职生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高校扩招、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等各种因素对生源的影响,中职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个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厌学情绪严重,行为习惯较差等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困难。学生没有学习欲望,甚至对学习深恶痛绝。

2.电子产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

手机、游戏机、音乐播放器、网络游戏等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几乎占用了学生生活百分之六十的业余时间,更有甚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3.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许多家长认为上职高就是学好一门技术,走入社会找份好工作。对思想政治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

4.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难以有效衔接

前者侧重技能操作训练,而后者课侧重于哲学理论的传播,两者很难有效衔接,这种状况使得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情况下都处在可有可无的地位。

5.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不够全面

许多情况下政治教学的评价只局限课堂和书面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加强中职生道德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应有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积极构建能够全面体现素质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根本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使得这门课程充分发挥出它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具有的作用,已成为政治教改一个紧迫的课题。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1.加强情感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学生喜欢一门课往往是从喜欢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开始的。有这样一个学生,上课经常睡觉,作业也不按时上交,但是在电子商务课上不但从来不睡觉,而且这门课的作业每次都能按时上交,更奇怪的是期末考试中电子商务得九十多分,其他各科均挂红灯笼。他说,上这门课老师对他和他班的同学好,讲话风趣不挖苦讽刺人。由此看来,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做起,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和培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来看师生间的平等互动能够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突出学生主体,实现教与学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还要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有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教学过程还要通过围绕学生所学专业设计问题和任务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并使政治教学能更好地向专业渗透,与专业对接,为专业发展服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信息获得的途径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漫故事、音乐欣赏、小品表演等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在教给学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体验社会,感知真实的社会。另外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的基本观点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根本途径。但是,由于社会实践的组织操作难度较大,在教学安排中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和方法。因此,社会实践的组织与设计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精心设计总目标和各阶段分目标。目的明确,活动的组织才会高效有序。另一方面,活动场所要有代表性和访问对象要有典型性。如:场地应该优先考虑故居、纪念馆、博物馆、重点工程等,任务应该优先考虑英雄人物、先进个人、烈士家属等。

5.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给学生错误的导向是不科学的,多元评价方式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一方面,要把理论考察与社会实践考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把课内考察与课外考察结合起来。这样通过多方面的评价途径,才能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反应学生真实的道德素养。

在新的形式下,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其育人功能,又要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认识,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一定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和.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目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这项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在一线上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的同时,对课改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走好数学新课程改革这条路,要有新观念。增强领导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行为转变的关键还是思想的转变。当前对学校办学好坏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体系上,领导、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因此实际教学管理中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期效益的行为屡见不鲜。我认为开展好课改工作领导必须坚持在培训工作时准时到位,严肃培训纪律,才能使教师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实施。还要积极筹措资金,配合课改工作。改变教师的观念。开展课改工作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开始,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对观念落后、思想守旧的部分教师来说,要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要克服教师的畏难情绪,充分调动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新家长的观念。“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使家长明白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

改在课堂。数学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课堂上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改变;二是全盘否定老教法,浮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一、备课要充分的问题。从备课只备学生学会解题方法,到备使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教师是指导者,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化到“教材、学生双研究”,从备“教材”转化到备“教材和学生”上面来。第二、教学追求情境化。“学习是有用的”。新课改紧紧联系生活,相对于老教材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合理、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第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很勉强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改革的现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此时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唯一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基于一定基础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机智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在问题需要讨论时,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教师做好点拔、调控,控制好讨论的进程、走向;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要为课改而课改,为讨论而讨论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先尝试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适时的语言激励必不可少,“有不同意见吗?”“谁想说,请大胆地站起来!”“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行。”只要我们能不断更新观念、改革思想,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必将取得进步!

第9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理 课程改革

1充分认识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城乡全民医保事业的大力推进,各级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市、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机构空前蓬勃发展。在国家的鼓励和扶持下,各地民办医疗卫生单位星罗棋布,社会对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需求迅猛增长,尤其是护理人员的紧缺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养老护理和家庭护理的需求等等,急切要求培养大批具有高尚医德又务实能干的护理人员。预期到2015年,我国医护比例将达到1∶1,需要补充护士103.5万。专家预测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实际需求将达以上预测数的1.25倍。我国护理人员数量严重短缺,因此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护理人才,更是责无旁贷。

2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地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进展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分析后发现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点:

2.1医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懂得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医德。现在有的学生不讲公德,不讲个人的品德修养,不讲职业道德规范和合作意识,甚至有的人格扭曲,心理不健康,一味贪图个人名利,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将来能成为合格的“白衣天使”,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必须加强医德教育。

2.2教材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护理专业采用的统编教材,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但某些课程教材理论知识过多过深,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衔接,使学科内容重复较多,而且传授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忽视了各科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学习和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2.3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用性的特点

中职护理专业学制较短,只有三年,教学总课时有限,目前面面俱到的课程设置,学生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学习的某些课程,毕业后根本用不上,而某些很实用的课程根本没有时间开设或课时数偏少。因此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对课程进行科学取舍、整合,突出实用性的特点。

鉴于以上三点,护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3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3.1课程体系改革总的理念

为了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按需教学为核心,以实用人才为标准”的原则,加大力度对现有教材进行“取舍、整合、调整、补充”,使学生学到必需的知识,发展必备的能力,毕业后能成为——为各级初、中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个体、家庭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

3.2课程设置改革的具体方法

中职护理课程体系通常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及选修课四大模块,依据上述改革理念,在原有四大模块基础上,保留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原有课程设置中的不足和缺陷做如下修定和完善。

3.2.1文化基础课——大胆取舍

舍弃与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关联的《数学应用基础》,减少与目前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联较少的《英语》课的学时数,重视《语文》《信息技术基础》及《德育》教学,体现护理特色,进一步加强读、写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

3.2.2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顺应专业整体化的趋势,将传统《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基础》进行融合,暂定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在第一学期开设;将《病理学基础》和《微生物免疫学》整合,定为《疾病学基础》(是否妥当,有待和同行进一步商榷),安排在第二学期前九周开设,第二学期后九周开设《药物学基础》。这样既减少了各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叠和交叉,又使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紧密连接,内容编排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使课程体系结构更趋于合理化,也切实解决了课程之间互不衔接、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结余的课时可用于讲授“两证”(执业护士资格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考试的内容,以及实习前集中进行的护理技能操作强化训练。为了加强专业课程,把《药物学基础》提前到第二学期,因为这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为了更好地做好衔接,可以将整合的《疾病学基础》在第二学期的前半学期上,后半学期上《药物学基础》。

3.2.3专业课程——按需调整

以“实用、关联”为原则,删繁就简,紧扣“两证”考点,突出技能。增加与“两证”考试相关联的专业课的学时,如《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在平时讲授这些专业课的同时,结合“两证”考试内容和模式,让学生毕业时既能拿上护士资格证,又能拿上中级的老年护理证和育婴师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满足各层次护理人员的需求。专业课程中的临床实验及实训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相关工作,除了平时加强操作技能训练外,取消第三学期开设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并入第四学期,第四学期前十四周结束其他课程,结余的四周,部分时间专门进行实习前《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强化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因过早学习产生遗忘的现象,又能引起学生对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的高度重视,为实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确保临床实习顺利圆满完成;部分时间讲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为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奠定初步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护考过关率,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直接进行临床实习,提前返校后进行《执业护士资格证》考前强化训练。

3.2.4选修课——贴近岗位

选修《护理伦理学》《美育》,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伦理意识。选修《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前能取得上岗证,利于就业。选修《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旨在全方位提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保护能力。选修《母婴护理》,是为了让学生及早取得育婴师证,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总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有关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护理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