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

第1篇: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发展方式;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85-01

一、我国经济转型结构的主要特征

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其经济结构矛盾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矛盾综合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直存在结构性矛盾,只是该矛盾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内在形式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这种结构性矛盾逐渐外化,主要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等方面。第二,矛盾的深层次性,经济转型结构之所以会呈现出这一矛盾特征,完全是制度性缺陷的产物。我们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基于宏观体制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已以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过依然存在旧体制遗留的矛盾,即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仍然是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计划职能;基于微观体制而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过慢,未完全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问题,使得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失去了内在的根基。第三,矛盾的萎缩性,过去是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而现在经济转型时期则是基于经济萎缩状态出现的,属于萎缩型结构性矛盾。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萎缩现象表现也十分突出,投资需求萎缩、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邓防性动机增强以及储蓄超常增长等等,这些问题均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还处于一个单一的、较低的水平。

二、基于政策取向的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

(一)需求结构的调整

要对需求结构做出调整,需要我们在增强居民消费率对经济增长作用方面做长远、整体性的规划。近期而言,各级政府出台的刺激消费需求政策需要全面落实,想方设法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大保障就业的力度;汽车与住房销售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对相关政策做出调整,促使房地产开发商调整住房价格;搞活了房地产市场与汽车市场,则一系列的消费就会被带动起来;此外,还要积极培养文化消费与健康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结构全面升级。着眼于长远来讲,要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做出全面调整,社会保障体系要做进一步完善,发展城乡统一的现代流通市场等。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调整的要求与任务也各不相同,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而言,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可以从以下几着手:首先,以调高、调优为原则,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的发展,中央所提出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就是确保工业发展、提高产业水平的综合性方案,其作为引导中国走出经济低潮的重要引擎,是政府扶持的重点内容。其次,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脚步,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就从制造业转向了现代服务业,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我国也不能只局限于世界工厂,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服务业将是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最后,农业的巩固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实现农业经营的专业化、高效化、品牌化以及专业化与机械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

(三)贸易结构的调整

基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考虑,我国对贸易结构的调整理要侧重于出口留下易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推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升级。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与相应的创新能力,所以很多出口商品不仅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比较低,因此要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加大投入,在政策方面,给予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扶持,提高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以及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率。其次,在政策方面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尽管获取更多的资源、能源的开发权与勘探权,增加海外投资,从而带动一系列的地质勘探、资源开发以及技术劳务的出口;大力鼓励企业发展海外加工贸易,从而带动原材料、零部件的出口。最后,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别,逐步转移产品的产地,从现在的沿海加工转变为内陆加工;转变经营方式,由委托加工转变为自主加工;转变生产方式,由物耗型加工转变为清洁化生产;转变营销方向,由单纯的海外出口转变为内外市场。

(四)企业结构的调整

现在我国的企业结构呈现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等特点,而要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由企业转型的进展与效果来决定,所以要调整企业结构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调整、优化产品的结构,根据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提高产品结构调整的针对性,特别是生产成本低、附加值高、生产效率高、资源消耗小且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牌产品,要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其次,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针对行业自身的特点,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市场原则与规模化要求,在政策方面支持大企业利用资产、品牌以及资源优势,进行跨区、跨行的重组、兼并与企业联合。

三、结语

经济转型与发展方式在体制约束条件下拥有相同的本质,其核心即为结构转变,而市场选择则决定了结构的转变方向与路径。不过无论如何,探讨经济转型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第2篇: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政策;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F31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由于我国经济形势与国际形势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变化速度较快,针对随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了保障市场经济正常发展,必须采用对应的措施,不断强化国际宏观调控,并对相关政策进行正确的调整,让国家经济向着预期目标发展。从2011年上半年的发展进程来看,根据多样化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经济情况,国务院实施了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的过程中,朝着宏观调控发展。2011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4459亿元,与同比价格相比,直接增长了9.6%。由于国内外环境复杂,很多政府都存在财力紧张、无钱可贷的现象,进而出现一系列的钱紧、钱荒、钱流、钱多现象。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为了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必须及时调控经济政策。

一、我国经济政策调控原则以及发展现状

从当前的经济政策实行情况来看,为了保障经济政策落实力度,必须以坚持主题、落实主线为原则,从根本上保障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在这过程中,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的形势,主题则是科学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程度是影响经济政策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努力坚持相关原则不动摇,在大力推行国民经济改革的同时,对经济政策有效性、持久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争取得到更有效的改革方法,辅助国民经济发展。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以及相关政策发展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整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转换成适当宽松的货币形势;第二方面是将稳健的财政方法转变成积极稳定的财政策略。调整后的经济发展策略,主要包括扩大内需、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也就是“国十条”。第一条是,加快农村经济文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第二条是,增强建设性居民的保障住房策略;第三条是,增强居民自主创新以及国民经济文化建设力度;第四条是,增强机场与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性建设策略;第五条是,增强灾后相关区域重建工作;第六条是,增强医疗卫生事业以及文化教育发展;第七条是,努力健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第七条是,进一步完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第八条是,增强金融单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进而逐步代替我国各种银行的信贷限制;第九条是,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第十条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转型增值税的改革策略。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这次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并且将遏制国民经济下滑、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放在各个工作的第一大位。从我国经济政策改革过程来看,近十年不可能达到经济形势的完全转变,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必须以相关经济策略、基础制度为依靠进行对应的调整。从经济政策发展侧面来看,不是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进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制度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在拉大内需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战略发展。一旦经济增长速率太低,就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带动我国经济政策改革的建议

为了达到社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目标,必须以经济政策改革为基础,从各方面推动经济文化建设。

(一)努力实行科学发展观,扩大内需与供给。在经济政策改革中,为了带动经济增长,必须努力实行科学发展观,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为更好的实行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首先,在扩大投资规模时,必须不断优化投资结构,而不是一味追求更高的投资利润与数量,进而忽视投资结构转换。其次,在投资方向与投资项目选择中,为了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的不良局面,必须有压有保。对于高污染、高成本、高能耗的项目,必须坚决抵制,在将重复性项目过剩削减的过程中,注重大规模数量以及质量投资,并且各种项目必须拥有对应的可持续性与技术含量。在严格禁止豆腐渣工程的同时,充分调动私人、企业与政府的投资积极性。

在供给过剩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中,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必须扩大供给,增加供给能力;在供给改革中,必须对供给总体需求与总供给同时发力,以带动经济发展。

(二)扩大投资消费,调整财政政策。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重要部分,但是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更加注重投资需求,而不是消费过程。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已经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很难改变,所以必须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必须扩大投资力度与消费需求。

在财政政策调整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中带有很多负面影响,如果政府只注重发展,而忽略了钱的实质意义,就会出现钱“贵”的局面。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坚持积极的发展战略,在财政改革的同时,以国家财力为后盾。因此,在实施经济发展策略时,必须积极调整财政政策,带动国民经济积极发展。

(三)调整货币政策与税收政策。从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大企业已经感受到融资压力,并且融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与经营目标。很多银行也存在存款、贷款的双重压力,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借贷或者高利贷现象,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这类现象,我们不仅要努力健全货币政策,更要及时调整相关制度,在“双高”与“低差”并存的过程中,进一步降低企业、单位金融结构备金率。

对于国家税收的调整,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非法税收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我们不仅要调整税收结构,更要减少税收项目区,在提高财政收入的同时,进行闺房税收改革,进一步强化税收扶持力度。

经济政策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持续的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政策改革为根本,在完善改革策略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卫萍,尹晓菲.滞胀威胁下的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11):9-12.

[2]李武军,黄炳南.基于政策链范式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0(5):35-38.

第3篇: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务局;对外经济政策;优化

一、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合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后,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甚至在短时间内超越了原有成员国,在国际经济发展局势不稳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商务局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应区位基础、产业基础、机构基础和发展四个方面着手:首先,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区位基础,交通运输是任何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交通运输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和保障基础。;其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产业基础,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负面影响之一是冲击本土产业,所以提高本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再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机构基础,机构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而外向型经济涉及的部门较多,运作起来环节较多,如若不能畅通的衔接必然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的效率;最后,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发展基础,虽然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商务局外向型经济基础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分析

由于外向型经济的运转及涉及生产监督、工程制造、行政执法、物流运输、外向型经济金融支付、相关工作保障等多家单位,需要各家单位积极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分别从保税区的设立、出口企业保险的资助、跨境电子商务的制定、出口品牌的打造和扶助政策的制定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商务局提出设立保税区政策。设立保税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很重大的积极作用,在扩大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使我国更加的全面的融入到世界贸易的发展体系中去。同时国内提出了“一路一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有部分是针对保税区定制的,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同时提高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商务局出口企业保险资助的政策。为了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安全的发展应对部分大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险资助。经济全球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出口企业境外经营活动的风险,如若有恰当的保险政策那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企业交易的安全度。因此商务局应积极地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保险政策。

第三,商务局制定跨境电子电子商务政策。《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规定了电子商务的四种服务模式,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先行政策,具有很强的倾斜型。而创新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理念较先一代的具有存量更多、流量更大等完善的优势,在优化电子商务环境的同时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第四,商务局应提醒企业注重出口品牌的创立。品牌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端的品牌不但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输出量还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五,商务局应制定相关的应诉政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竞争激烈,国际市场时局动荡,给我国出口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企业的诉求也越来越多,相匹配的应诉政策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出口的情形。

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的刍议

本文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以下几个可以优化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刍议:

第一,重新整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思路。改革开放将我国外向型经济引入平稳发展的状态,但是经济全球化严峻的国际形势又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对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只有制定出适合发展形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才能保证我国外向型经济稳定而长远的发展;

第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着手的重点。统筹运行国家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保障我我国外向型经济顺利发展,其重点应从产业机构升级、加工贸易转型两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升级外向型经济产业机构优化。“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出口的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优于市场上其他的竞争对手,才能在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占据优势地位。其次,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弊大于利,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受到发展中国家”殖民“必须加快我国工业贸易的转型;

第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具体部署。具体部署分为以下几步:一、加快重庆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部门管理创新;二、加快推进重庆特色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三、加快进出口产业基地和特色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四、推进重庆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五、打造重庆外向型经济公共综合服务大平台。

结束语:

商务局对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程度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除了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固化了国际分工,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发展特点,对现有的外向型经济政策提出了优化的要求。本文将多年从事行业的经验与现有的局势相结合提出了几项关于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刍议,希望可以给业内人士带来研究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任祥,邵万清等.保税港区建设与发展探索[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陈立泰,杨小玲.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思考[D].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5.

[3]吴文丽,曾雁.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D].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0.

[4]曾庆均.重庆商学院学报[J].2000.1.

[5]卿成.加工贸易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论文,2014.4

[6]赵青松.中铁国际铁路班列运行特点、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5.

[7]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参考文献

第4篇: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目前,经济增速虽然是在预期目标区间内,但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走势却让“稳增长”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

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增长是实现稳中求进的基础

没有稳增长,就无法实现“稳中求进”的总体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基本稳定,就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各领域改革开放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进展。

稳增长,是在当前形势下正确处理“稳”与“进”之间关系的客观要求。稳增长,决不只是要完成“十二五”规划年均增长8%的数字,根本的目的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管理模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这一切都必须以稳定的经济增长作为基础。

没有稳增长,就不能扭转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走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525亿元,同比下降1.6%;4月当月实现利润4076亿元,同比下降2.2%。

没有稳增长,就无法巩固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情况下,稳定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中国,中国的经济形势也影响世界。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下旬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5%,中国多年来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可见已对世界经济进步做出很大贡献。在中国的发展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实际上获益良多,摩根士丹利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产品一年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1000亿美元的开支。中国必须保持稳定的经济发展步伐,才能巩固当前的国际地位,才能有利于世界形势的安定。

稳增长不能再走老路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一直比较稳定,在没有较好解决就医、就业和买房等重要问题之前,大幅提高消费水平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不能忽视消费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所以必须扩大内需,但另一方面,特别是短期内也不能过高指望消费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动力。出口方面,需要取决于国外经济环境的因素太多,而且很多因素并不可控。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主要还是埋头发展自己和落实推动出口的政策。

在消费和出口并没有太多新文章可做的情况下,要刺激经济稳定增长,目标自然又落在投资上。首先,我国从发展阶段上说,正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其次,当前的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就是投资回落,投资回升才能阻止增速下滑。另外,扩大投资主要涉及财政政策,这正好是国家施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机会。

目前,各部委开始陆续出台经济刺激政策,很多人担心又一个类似上次4万亿刺激计划的政策要出台。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同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救市那样大量资金投向金融机构,我们的资金直接投向产业。这样,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并切实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基于国内外刺激经济的经验教训,这一次很明显可以看到经济刺激政策更加注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三年前被炒得火热的房地产行业,就一直被高压管控,并没有松动的迹象。而且,银监会、证监会、国资委、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等部门近日纷纷发文,鼓励民资进入重点领域,表明政府开始更加注重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承载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希望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形势看,财政刺激和经济增长的确是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因为政府负债较高,所以必须采取相对紧缩的政策措施。据预计,发达国家2012年年底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107%,到2016年才有望将财政赤字稳定。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攀升,又需要宽松的财政政策作为经济增长的刺激手段。

我们认为,作为缓解经济下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政府转向财政刺激措施的投资符合当前迫切需要,但在行业配置中要警惕风险,要关注政策结构性扶持方向(如机械、建材等基建投资)和产业政策扶持方向(如医药、文化传媒等)。

稳增长要处理好与调结构的关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7.5%。放弃保8的常规,增长目标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含金量要求的增加。

稳增长的同时要加大力度调结构——当前形势下的稳增长,不应该是一种应对经济下滑的权宜之计,而必须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调结构和稳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调结构会影响到经济增速,但同时又需要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作为保障;而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调结构,但稳增长的政策又可能会放慢调结构的速度。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放缓的时候正好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目前的形势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总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战略时机。调结构既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据预测,要实现2020年我国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未来十年只需年均增长5.3%即可。所以,即使现在的形势依然严峻,还是存在大量调结构的运行空间。

第5篇: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节能形势;推进;工业节能;政策与措施;研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对整个环境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节能意义,并具体分析了系统性节能减排亟待加强、节能减排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和实现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难度大等节能形势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系统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制定出台带有地区特色的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化解重点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等可行性措施,希望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一、节能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侯频频发作,危害越来越严重。强台风、沙尘暴、高温干旱、极端降水……这主要与人类活动中碳基燃料消耗过多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紧密联系。所以,节能减排不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要求。节能减排的意义我们可以分开来理解。首先节能的意义从国家的层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简单地说目的就是减少企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走出高投入、高能耗,低价值的增长方式。向低能耗的技术型、效益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节能的意义在于通过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清新明亮、绿色环保的空间。其中企业节能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企业实施节能改进,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成本,而且有助于缓解政府能源供应和建设压力,对减少废气污染保护环境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的节能形势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生态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所以必须要注重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力度,将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结合起来。

(一)系统性节能减排亟待加强

众所周知,整个节能减排是一项十分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十分重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效果。在工业领域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往往需要对其工业领域内部之中的一些工业程序和工业使用设备以及相应的工业企业等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这种技能减排工作需要各个行业和企业形成合力,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其整个节能减排工作中,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主要是上下游企业联系沟通不畅,工业领域与社会发展的生态沟通衔接不准,对于整个节能减排工作重视不足等都对其领域内的节能减排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可以将其整个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是仅仅注重对整个节能技术的推广,但是在具体的节能规划上不够细致;第二是注重对一些重点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体方向上衔接不足;第三是注重对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个行业之间联系不足;第四就是整个行业领域内部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沟通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节能减排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

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往往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往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工业经济都十分先进,整个工业的发展程度比较深,上海北京等地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逐渐深入到工业发展的产业中,其中的能源消耗水平逐渐降低,所以整个节能减排战略对其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反观一些中西部地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多数都是起步较晚的地区,其中的自然能源十分丰富,借助能源来进行经济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多数地区都不能正确处理好整个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整个经济发展结构也有待调整,所以必须要正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问题,不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西部地区部分省份投产或开工了大批高耗能项目,导致这些地区节能减排压力远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其地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三)实现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难度大

经济大发展对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不仅要实现整个经济发展稳定中高速增长,同时要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整个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减少整个社会上的碳排放总量,严格控制社会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实现难度逐渐加大,对工业领域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推进产业节能政策与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业经济发展,必须要严格落实整个“十三五”规划,首先要进行整个经济发展,其次要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更加深入的落实。但是整个“十三五”规划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能源消耗进行严格细致的落实,同样对工业领域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工业领域企业的经济发展形势必须要按照具体细致的发展规划来进行.

(一)科学系统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针对整个工业节能工作,必须要系统性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要制定和工业发展的绿色理念,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高效、低耗、清洁的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强化绿色监管。继续按年度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确保工业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二)研究制定出台带有地区特色的节能减排政策

针对整个工业领域行业的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工作进行,必须要研究制定分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在节能减排技术设备推广改造、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研究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加快发展绿色工业。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化解重点行业产能过剩矛盾

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必须要借助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主要对象,严格项目管理,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二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资本输出代替产品输出,通过“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带动国内产能过剩行业输出。同时要研究制定高标准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机制,不断提高整个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率,减少整个生态环境污染。

(四)加大节能监察的执法力度

通过节能监察,强化强制性标准约束,倒逼企业主动节能减排。创新监察方式,监察单位可以对整个工业企业进行执法监督,详细记录工业企业中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对整个工业领域进行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拒不落实的工业企业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保证整个监察力度的落实。

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整个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工业发展,需明确节能意义,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系统性节能减排亟待加强、节能减排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和实现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难度大等与整个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工作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性采取科学系统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出台具有特色的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化解重点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等可行性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岭.新疆节能形势及推进工业节能政策与措施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1-8.

[2]李铁男.中国工业节能政策措施与设备监理机遇[J].设备监理,2014(02):6-7+12.

[3]陈向国,李仰哲.多管齐下啃下“十二五”节能这块“硬骨头”[J].节能与环保,2012(06):18-23.

[4]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工业节能减排走势判断课题组.2013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一季度形势分析与二季度走势判断[J].电器工业,2013(05):11+14-16.

第6篇: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税制改革;经济法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引言

在经济体制转型的30多年来税制改革步步配合,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服务于财政收入的不完全税收制度,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财政收入为主体的全面税收制度,税制的改革基本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然而,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障碍。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的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急速发展,相应的国际经济组织也迅速发展,国际经济调节能力增强,国际经济法规也逐渐完善,资本对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间贸易、文化等的交流,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有要求各国加快税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形式的变革。为适应国际经济日趋复杂的新形势,2013年,我国的宏观政策将延续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搭配,在税制改革上也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以及“营改增”等改革举措。笔者认为,通过近年来税制改革的趋势来看,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新一轮财税改革将会结合经济法创新,形成价、税、财、金融等相互协调配套的新型改革形式。

二、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税收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税制结构是一国税制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它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程度。我国税制的改革不仅要与国际经济形式以及各国税制改革相关,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并适应公共财政的需求,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如下几点必要性:

1.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转变经济结构的前提。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存在着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力低下、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基于税收聚财和经济调控的功能,税制的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及其重要。同时,在深化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的同时,税制作为政府经济干预的重要手段,其改革必须与推动经济发展的整个经济政策相结合。

2.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

首先,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其次,其是国家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如外贸、经济、科技、教育、民政、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必须在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并注意方式的选择,进而保障政策的顺利实行。

3.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

税收的重要职能是调节收入分配,我国现行税制在税收调节功能上还未充分发挥,因此,必须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只有税制能够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功能,才能协调好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化。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深度调整,迫切需要我国在正深入了解国内和国际两个经济局势的背景下,正确定位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进而保障我国的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取得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途径选择

本文通过对税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创新问题的研究认为,税制的改革与经济法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在经济法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税收制度的改革,具体可以从实行“双主体”税制结构、完善主体税和合理调节税负三方面着手。

1.合理选择主体税和合理调节税负是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结构的关键问题

(1)合理选择主体税种

目前,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一般都是由多个税种组合的复合税制,主体税种的合理选择是税制结构是否完善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主体税种在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税制结构基本形态和特征。由于税收体系的财政、公平和效率目标需要由主体税种来实现,因此我国在进行主体税种选择时,需要对直接税和间接税进行合理组合,进而实现税制的公平和效率,这也是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可以通过降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来缓解所得税对储蓄和投资的压力,实行增值税来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

(2)合理调节税负

一个国家的税负水平情况通常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和程度、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税制设计和税收管理的水平相关,合理调节税负是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行经济形势下,我国在税制改革上实行了不少减税让利的措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保障了财政收入,同时也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在税负调整上,应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分配格局,扩大税基,加强执行力度。

第7篇: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 经济发展 影响 对策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深化的影响下,治理变革已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主题,金融市场也将持续不安,面临着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和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既应看到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应善于从中寻找发展契机和潜力,以此将不利的挑战转化为良好的机遇,进而促进我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概述

虽然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得以缓解,像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开始缓慢恢复,但由于并未从根源处解决危机,所以当下的经济复苏只是暂时性的稳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依旧存在,如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世界贸易不断下降,世界经济增速缓慢等,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会将持续处于波动状态,由此引发新型危机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快国际金融体系整改、合作与监管的步伐。

二、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

一是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市场,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经济受损,加之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不但使我国难以顺利进行宏观调控,也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最终影响部分金融机构的工作业绩。

二是造成我国贸易出口增速缓慢,由于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而采取的压价措施以及美欧日等国家的削弱的消费需求势必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此外还可能增加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

三是使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在市场需求降低、要素供给紧缺、成本增加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利润大幅回落,甚至出现亏损现象,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是造成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贸易出口量的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以及海外人员回国等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企业岗位流失严重、用工需求下滑,而新增就业人数不减,致使就业困难问题突出。

五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速缓慢,其实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放慢了增长步伐,而其对我国金融、外贸、企业、就业等的不利影响势必继续制约我国经济增长。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控制对策

国际金融经济形势之所以会演变为当下这种局面,深究原因,无非是经济结构长期失衡导致的,因此我国应充分认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意义和实际价值,把握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以此提高综合国力,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体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1.立足我国国情,优化产业结构

一要牢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应深化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加快农业科技普及和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以此实现粮食稳定生产,构建绿色、高效、现代化农业。二要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应强化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发展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以此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减少对国外某些产业的依赖性。三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应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大力发展面向生产、民生的服务业,完善现代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从而实现服务业比例提高,以此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2.扩大内需,形成经济增长新优势

新形势下,我国外需减少、出口下降、发展动力削弱,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因此可以切实扩大内需,形成经济增长新优势,从而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应适当的推行税收减免、降低消费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深化“三农”政策、调控房价、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等服务产业等措施,以此扩大内需,消化国内产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3.重树金融市场信心,深化配套改革

国家应积极推行综合性、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推行合理的货币政策、适度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等,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特别加大对其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建立信任危机防范体系,动态、实时掌握金融市场动态,以此及时调整政策,正确引导投资,降低金融风险。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重点发展公司债、三板、企业债、主板等,以此避免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进而重数金融市场信心,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此外还应深化配套改革,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动力,应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质取胜,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元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以此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抵御国际金融危机。

4.鼓励企业创新,强化经营管理

国家应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大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重要保障,以此提高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要素结构。企业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学研资源配置,苦练内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还应切实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强化财务管理,谨慎投资,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此提高风险抵抗能力,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5.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在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应根据区域特点差异制定相应的规划和部署,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促进管理、技术等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同时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应坚决落实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方针,加强小城镇与大城市的沟通与协作,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城镇、农村的流动与共享,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于收购和加工农产品,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交通、医疗服务、公立学校等,以此改善乡镇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下我们既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一面,也应明白其深远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阅军.浅谈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城市济,2012(25).

[2]毕吉耀.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刊,2010(23).

第8篇: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区域走势分化。要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就要加强地区形势分析研判。

“未来,应将地区经济形势研判更紧密地纳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刘苏社表示,要推动形成国内外联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地区经济工作思路正从注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的新思维。而这也成为地区经济司“推进机关定位转型”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定位转型符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

“地区经济司承担着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责,工作职能宽泛,任务十分繁重。”刘苏社介绍说,具体工作包括:研判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组织拟订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指导全国区域合作和组织协调国际区域合作,协调国土开发整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扶持老少边穷和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统筹推进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特别是推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更加深入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协调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如何更好地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各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如何更好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思考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下更大功夫,提高工作主动性,增强工作执行力,这些是地区司在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开展‘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结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部门转型对比情况及我委自身需要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发展改革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刘苏社说。

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储备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统一安排,结合地区经济工作实际需要,日前,地区司有关负责人陪同委领导赴江苏、江西调研经济形势,组织有关部门赴藏区调研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赴安徽调研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情况,赴云南调研地震应急落实情况等等。

据了解,调研过程中,地区司有关同志除了深入工矿园区、项目建设点实地以外,还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需要重点支持的政策措施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定位转型等问题,听取了地方和企业的意见与建议。

刘苏社介绍,各项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如何上下联动,项目和资金安排如何体现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导向,这3个方面的问题受到地方普遍关注。

2014年,地区司委托第三方,对12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开展实施评估。刘苏社表示,就是要推动区域规划制定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重规划编制向重规划实施转变,从重一般性、常规性规划向重事关全局性、根本性规划转变。

“新常态下,区域间的分化比较明显,如何把握地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新常态、新要求创造性地做工作,特别是加强各地形势研判,做好政策预研储备,至关重要。”刘苏社认为,当前,在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既要有行业分析,也要有区域分析。例如,面对区域走势分化,地区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做;又如,“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之间有什么关系,地区司应该做哪些工作,这些都需要创新。

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深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今年3月份,地区司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15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方向大致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新变化,培育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和主要思路,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6个方面。特别是,要研究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前提下如何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消费、产业、土地、价格等政策工具的相互衔接、配合,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组合。

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敢于和善于自我革新,自觉破除思维定式、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刘苏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调适工作状态,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统领地区经济工作。

“继续把推动区域战略和规划实施作为突破口,加强区域规划后评估工作,查找规划实施中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规划真正落地、取得实效。”刘苏社介绍说,地区司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思路、政策工具和推进机制,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重大国家战略摆在工作中心位置。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升级,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做好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相关工作。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促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引领带动“三北”地区发展,辐射东北亚发展。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落实好相关重大区域规划,统筹好国内区域合作和与周边国家区域、次区域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衔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统筹实施“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处理好编制跨区域、次区域规划与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的关系。

刘苏社表示,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抓好潜力地区和薄弱地区,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

一方面,大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继续发展壮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依托城市群发展培育长江中游、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一批对全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构建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陆路交通干线的一批重要经济增长带。统筹推动国家级新区、临空(空港)经济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特殊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

第9篇: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特性;对接关系

自1991年“八五”计划批准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得以飞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在80%至lOO%之间的范围内浮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为满足社会进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等学校教育的规模不得不持续扩大,为此国家于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2003年第一批扩招政策下的大学生人数达212万,之后逐年递增,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致使现阶段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影响予以解决。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有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可供选择,同时大学生就业又反过来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对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进行研究,可以给目前高校教育以及发展经济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依据。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性

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表现出新的时代特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心理以及大学生就业定位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提倡共享精神,人们不过多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得以,而是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己任,因而此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多以建设祖国、奉献社会为目标;市场经济时期,社会追求经济发展,人们开始刻意关注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业开始以白身发展和利益得失为择业标准。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择业时因过多关注眼前利益而甘当大城市的“蚁族”,而大城市就业岗位的有限便致使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同时,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和外企等也被大学毕业生视作“铁饭碗”,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问题。

二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形势的加剧而发生一些变化。大学生就业时,因种种因素变得不自信,甚至开始质疑自身能力,难以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因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而出现偏差。在经历残酷的高三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致使多数大学生将眼光停留在各种活动上,而忽略了为未来职业生活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因而在毕业就业时因准备不充分或不能正确把握就业市场形势而人云亦云,难以正确进行自身就业日标的定位。

二、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

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性可知,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上,即经济发展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两个方面。

1.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发展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需求、就业流向以及就业择业范围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下,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也不同。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增长表现为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对人才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生产和服务类人才。二是,无论是地域上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还是城市规模上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在大学生就业时,经济收入往往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指标之一,物有所值思想下,大学生的首选是自身价值的实现,白此才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因而在就业时大学生通常情况下选择大城市或发达地区,造成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难现象,而中小城市或落后地区却出现职位空缺现象。例如,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可以给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因而造成大学生就业流向的“东部化”现象。三是,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范围,如“热门职业”现象。

2.大学生就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提升核心经济竞争实力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力中的储备力量,往往是最具创新活力、具备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力群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生通常是社会劳动力中的高素质劳动力,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第二,社会追求的是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以此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因而需要稳定的外部发展因素。大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不公平造成的心理平衡现象,可以避免一些不和谐甚至是犯罪现象的发生,因而大学生就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市场型转型。第三,国家实行经济转型的主要日的在于核心经济竞争实力的提升,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方针,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挥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的管理方面。作为科技学习和贯彻实施的执行者,大学生是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科技发挥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就业可以全面贯彻“人才兴国、科技兴邦”的发展方针,可以有效促进核心经济竞争实力的提升,进而全面推动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日前,随着扩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大学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人数达727万之多,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需要及时予以解决,否则,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定位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是改善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参考文献:

[1]李钛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U]商业经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