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拓展家校合作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

第1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中小学管理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很多成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学校的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学生的活动仅仅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需要与外界社会进行接触,那么要让学生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断有人提出家校合作的概念,这样的合作能够很好的促进学校学生的管理,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1.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够促进学校管理的改进

1.1 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很复杂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接触社会和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也更加多元化。而网络具有两面性,不仅对学生发展有好处,但存在很大的弊端隐患。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的好处,那么能够促进其发展,但是沉迷于坏处,就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破坏。学校的管理在校时能够发挥起其作用,但是在校外,就需要家长对学生动态进行关注,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和家庭共创和谐教育。

1.2 家庭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是忽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尽到管理学生的全责,故而家庭教育失调,而青少年正处于一个迅速发育和变化的过程,家长如果不注重对其教育,那么很可能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造成悲剧。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宣传和倡导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家长可以从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反应到学习,学校也会改变其管理教育模式,家长也可以从学校学的教育方式,提高其教育素养。这样学校和家长能够合作教育,互相促进提高。

1.3 学校发展需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注重学生的教育。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有利于学生走出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出课堂。其实很多教育是学校给不了的,但是家长能够在家庭或者学生生活中很好的完成教育。因此,家校合作需要遵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原则,学校通过家长建议丰富学校教育,家长能够将学校教育引导孩子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这样的教育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向素质化发展,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家校合作对学校管理改进的措施

2.1 明确教育责任和共同教育

学校要需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具体的方式可以是采取家长会的形式,或者班级家长聚会,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方式理念告知家长,提出不足,并向家长灌输共同教育的理念,教育是学校和家长共同责任。通过沟通和交流,学校能够及时从家长那里获得学在校外的表现,同时,家长也能够获得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这是一个双向互利的过程,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还是对教育的一种推进,改善中小学的教育管理。学校和家长共同承担教育,家校合作能让中小学教育更加完善和全面。

2.2 强化监督管理和评价标准

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家校合作体系和方式,成为一套有用的具有真实效果的指导体系。这样就能够保证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在不影响家长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和模式制定,对学校教育和对中小学生的管理提出建议和指导,综合学校教学,改进学校管理。具体的实施可以分配到每个班主任和代课教师的手中,让家校合作实质开展,有效促进学校管理。

2.3 家校合作促进师资专业化

家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家长通过学生课业能力、实践能和思想教育的表现评判学校教育,在这种监督下,学校和教师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上会更加伤心和负责任,有时候,家长的监督是最有效的。学校可以适当考虑让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进行考察,将家长的评价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对中小学管理的改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2.4 丰富教育管理内容拓宽途径

目前在很大范围内,学校和家长都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课业的能力,忽略学生时间自理的发展,忽略学生全面发展。家校合作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合作,扩大合作,拓展学生发展管理指导途径。学校和家长在思维和认识上应该有所提高,利用不同的资源信息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教育规划,学校在学生课业提高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家长辅助合作,增加学校管理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第2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体验式团体拓展;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69-02

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会发生重要变化。而现代大学教育,因选课制带来班级淡化,因学分制带来年级模糊,对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在社区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及思想文化建设尤为重要。这种工作模式,是以学生社区为依托,以维护社区安全稳定为目标,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促使学生在学业、道德、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立足学生社区,以宿舍为单元,开展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是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及思想文化建设很有意义的一种工作形式,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途径。它能够丰富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强化学生对社区(社会)的认同,成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动力。

一、学生社区的团体特点及思想教育困境

随着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意识及其作用的逐渐淡化,伴随着人性化的住宿制度改革,使得不同年级、学院混住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学宿舍这个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成为学校的“细胞”,成为大学生除课堂外活动时间最多的空间,对大学生起着“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学校”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社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切身体验,认为:(一)宿舍是正式团体。大学宿舍是高校组织中最小的“细胞”,宿舍组成由学校统一安排,具有一定随机性,每个宿舍成员都必须遵守住宿管理规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宿舍又是非正式团体。宿舍是非正式的交际场合,在自由的交往中,同学之间从相识到熟知,发展友谊。学生在宿舍里可以自由支配时间、选择活动方式、处理个人事务。(三)宿舍看似共用,其实除了休息时间外,同学之间交流时间并不多,因为课程时间不同,个人事务繁多,作息习惯差异,网络吸引较大等等,导致了共处一室的同学缺乏充分的沟通。

因此,大学生宿舍可以是高度和谐的团体,亲如同胞,心灵相通,宿舍关系融洽;也可以是矛盾的集合体,隔膜多、差异大、沟通少、事由小,甚至同宿舍学生之间还会存在对立、对抗。立足学生社区,引入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针对学生社区特点,发挥社区特有的育人功能,贯穿“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育人理念,克服和减少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弊端,探索“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既有必要而且可行。

二、学生社区实施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一般人会有两种学习状况:第一种如课本学习,经常会在考试结束之后慢慢忘记;第二种如游泳、自行车学习,即使很长时间不接触,仍然不会忘记。团体拓展训练就是第二种学习方式。

随着网络的发展,QQ、MSN、手机、飞信等网络工具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动手不动口、见字不见人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这种新颖的、不断更新的互动形式,可以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也可以改变思想政治辅导员传统的说教面孔,促使学生走过来、站起来、参与进来。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日益成为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发挥促进相互交流、增强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作用。

(一)体验式团体拓展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克服了以往思想教育工作说教、灌输、劝诫的弱点,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能一定程度的消减学生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逆反心理,激发学生提升思想水平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成效。

(二)体验式团体拓展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主体(培训师)、客体(队员)、介体(拓展项目等)和环体(实施场地)等基本要素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对象的实际情况专门设计、具体实施,从而强化了教育效果。

(三)体验式团体拓展适用范围广泛,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对象实施。对于新生可进行集体认同感、自我认知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自主意识、时间管理技巧等活动项目;对于大二学生,可针对学生的团队意识、诚信意识、性格塑造、责任意识、感恩教育等教育目标进行;对于大三学生,可进行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实践能力、领导才能、组织协调能力、执行力等方面的专门训练;针对毕业生可进行包括建立信任、有效沟通技巧、受挫力、行动力、思考力等提高综合素质的训练。

(四)体验式团体拓展通过团队及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达到促进个人和团队双方共同成长的目的,在队员间形成和谐进步、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团队作为活动的载体,在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和纽带作用,将团队成员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思考、分析、决策、行动,从而得到成长。

(五)体验式团体拓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认知程度,激发学生拓展自身素质、挖掘内在潜力的热情。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特定情境和活动项目,体验式团体拓展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关注自我成长、审视自身不足、强化自我认知,给他们的成长和成熟创造一个不断自省、自我完善的良好氛围。

目前,不少高校都设有类同的团体拓展训练营。以深圳大学为例,校团委设有“学生干部拓展培训营”。但是,校团委团体拓展训练营实施的对象,主要是校级社团干部和院级学生干部,训练目标多为“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且承担拓展的规模和次数有限。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社区这个圈子里的若干个小“细胞”,几乎没有了解和体验的机会。

深圳大学社区辅导员也曾以社区学生宿舍为单元,组织不同年级、学院、性别的团体拓展训练,但都较为零散和业余,不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普及性。基于此,立足学生社区,实施具有教育性、针对性、参与性、连续性、创新性的“大学生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教育模式,将专业的团体拓展训练理念引入社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是探索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与新方式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途径,并且能够为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视角、新途径,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大学第二课堂、新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成长辅导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三、学生社区实施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的程序设计

团体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对于改善参与者的合作意识和参与集体的团队精神及凝聚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天梯、求生、渡河、背摔等团体项目,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内容,建立起良好的团队气氛,以促进学员间的互相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目的。为此,在开展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活动前,精心设计相对完整的训练程序,尤为重要。

(一)分析实施对象的特点,设定训练目标。实施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的目标大致分为:融合集体、建立信任、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建设、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一般地,针对大一学生的适应性困惑、大二和大三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困惑、大四学生的就业困惑等,以及人际交往、恋爱情绪、自卑情结等,可设定相应的体验式团体拓展项目,化解学生困惑。

(二)参与人员的组织和筛选。针对社区内某些学生的某类特点设定训练主题,招募此类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或者两个宿舍联名参加。例如计划对大一新生进行拓展训练,就招募新生的宿舍集体报名,并拟定以融合集体、建立信任、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拓展项目,同时考虑男女比例。

(三)梳理拓展流程。基本遵照团体破冰、建立信任、执行任务、讨论总结的顺序实施:

1.团体破冰。这是一个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加强彼此了解与沟通,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团体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的过程。

2.建立信任。信任是人与人的合作基础,是团队得以存在的基石,是完成任务的保障。即要信任别人,也要被别人信任。从建立信任开始,逐步体验沟通的技巧、合作的力量,培养集体荣誉感,为下面任务的执行做好准备。

3.执行任务。培训师准确、清晰的告知队员引导语、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活动中不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队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在团队开展活动的整个过程,培训师要认真的观察,记录执行任务过程中个体及团队显现的问题。

4.讨论总结。体验式培训的关键就是讨论环节。在面对危机、挑战、竞争、无绪等等状况之后,培训师要引导队员反思活动,体会发自内心的胜利与失败感、骄傲与惭愧感,总结成败得失的原因,例如,团队活动中,可能存在实干者、协调者、创新者、完善者等等角色,每个角色都非常的重要。培训师还要进一步引导队员将活动的收获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实现拓展训练与综合素质的有效转换。在实践中运用、思考、再运用、再思考……使队员能够有如下方面的显著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畏难情绪,挑战自我;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会变通;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团体意识和责任心;协调处理人际关系,融洽与人合作,学会欣赏和赞赏他人,等等。

四、体验式团体拓展的局限性

由于团体拓展训练的特殊性和高校自身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在社区实施团队拓展训练,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缺乏专业培训师。专业化的拓展训练师资,是拓展活动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专业培训师必须具备实施教学的能力,并且具备训练项目设计的能力。同时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生活等有深刻的了解。

其次,缺乏安全保护措施。由于拓展训练会有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训练项目,如跳、跃、下降等动作,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在校园里,相应的安全保护设施相对缺乏。

再次,缺乏物资保障。拓展训练对器材、场地和安全的要求,决定了必须要有足量的经费投入。多数高校往往因经费难以保证,只能开展一些低档次的项目,容易使拓展训练变为团体游戏,体验效果不好。

最后,缺少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课程建设的评价。在高校实施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仍处在探索阶段,目前还缺乏权威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也很少有高校将拓展训练纳入素质学分等体系。

参考文献

[1]金明媚.团体活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

[2]张妍萃.大学生宿舍气氛调查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J].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3]孙丽莎.体验式团体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4).

第3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 独立院校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房地产行业是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的行业,如何对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是目前开设该专业高校所普遍关心和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独立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在实践教学方面欠缺,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优势不够,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本文针对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进行相应的研究。

1 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对独立院校认可度尚待提高,实践教学未从校企双赢角度进行设计

目前社会对独立院校认可度尚待提高,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更愿意与一二本高校建立合作,因此独立院校对企业吸引力相对较弱,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持困难。要增加对企业的吸引力,就必须从双赢的角度进行考虑。目前独立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数还是迫于应对学生实习等原因的单方面有求于企业的行为,而对企业的回馈仅仅是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挂牌,对企业吸引力并不大。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真正放手让学生实习的岗位非常有限,而相对某些行业来说实习生实习工资低廉的优势,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同时学校因为经费制约也不可能在实习费用方面作较大的投入,因此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并不热衷于仅仅是建立实习基地这种类别的简单合作。

1.2 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深度不够,教学与实践空间有待扩展

目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尚存在专业特性结合不够的情况,比如某些院校基础课开设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项目管理等学科,虽然有教学资源的共享的优点,但是这些课程的针对性并不强,对于房地产专业的结合深度考虑不够,学生通过学习并不能解决房地产开发中的具体问题,使得企业对毕业生使用中存在“貌似什么都懂,实质上并不能沉下去做事”的感觉。

1.3 教师教学与行业实际脱节,行业实战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房地产行业对人才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有所体现。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高校房地产专业教师具有实践经验或有房地产相关资格证书的仅占10%左右,更不要说有扎实的企业实战经验。独立院校由于发展时间不长,人才积淀不够,教师队伍年轻、职称结构偏低,师资力量相对其他类普通高校明显较弱,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而个别院校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考虑到为了不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干脆明文不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或者挂职,也不鼓励教师花费较多精力与企业横向合作。这使得教师缺乏行业实战的平台,与行业实际脱节严重,势必会造成学生能力难以达到行业实战要求,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后顺利地开展工作。

2 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独立院校应积极探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针对前述问题,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拓展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在双赢的前提下整合资源,进行校企合作

(1)利用行业协会、构架校企合作平台。学院作为理事单位或者顾问单位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参与协会活动,通过为协会和企业提供一些无偿的咨询服务来深层次地联络感情;也可以协会和学院的名义共同开展一系列研讨会,邀请学界专家、业界专家和企业高管参与研讨;针对行业协会工作内容,设计开展针对地区行业及代表企业的专题研究。通过这种“先付出、再合作”的模式,逐渐增加对学院的认同度,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2)利用学院学科研究优势、激发企业管理人员效用。在企业认同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学院要充分利用学科研究优势,在宏观层面和执行层面为企业提供咨询解惑。针对企业高管可开设讲座或研讨专题,为企业提供借鉴经验的同时可以展示学院的专业研究深度;邀请来自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院的客座教师。

(3)利用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提升学生实习实训效果。学院要在尊重行业的运行周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习,让企业认同与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实质上是企业的人才后备基地。如项目市调定位阶段、开盘阶段、交房阶段等,是企业急需用人的时期,这时候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平时参与客户跟进与管理、项目市场反馈调查、项目推广、报建等基础性工作,让实习基地真正变成企业人才后备基地,真正达到学生增强实践能力、让企业受惠的目的。

2.2 在提升专业应用能力的宗旨下,拓展教学与实践空间

(1)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结合深度、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开设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如房地产会计、房地产财务管理、房地产投融资实务、房地产项目管理等课程,同时还应将课程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中采取房地产经营管理沙盘及根据房地产运行流程补充的一些内容进行模拟经营,让学生了解房地产项目完整的周期流程;重点应用领域采取实训方式,如销售、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策划等,学生分组按团队进行。

(2)实习实训注重行业特点、灵活确定实施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自行参与一些行业活动;根据行业特点组织实习实训,例如金九银十和春节期间的开盘、开盘前后的密集性客户服务及售后手续跟进、春秋两季的房交会、交房等都是学生了解行业的极佳时期,学院可以有针对主动地与企业接洽,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3)专业素质培养注重形式拓展,将专业大赛、资格认证纳入培养体系。可以根据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情况,组织一些房地产专业大赛,如:房地产策划师大赛、规划品鉴家大赛、经纪人风范大赛、房地产案场管家大赛、投资拓展金点子大赛等。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行业资格认证要求,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一些基本的执业资格,如:房地产策划师(员)、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助理估价师、物业管理师(员)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证,教师在授课时应将相应知识纳入讲授内容。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1)“引进来”——师资队伍广义化。广义化的师资就是教师来源不仅仅是学院自身培养的教师,而且还包括来自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学者、房地产律师、合作院校教师、政府公务员等,这些人员作为学院的外聘客座教师,可以采取邀请开设讲座、或者成立团队共同承担一门或者几门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指导实训和实习。借助这些外聘客座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扩展学生的眼界,同时也可以给学院在职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借鉴经验。

(2)“走出去”——在职教师实战化。一方面有计划分期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成立行业研究工作室或者注册咨询公司,积极争取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或者争取研究课题。同时也可以吸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或者课题,让学与教、理论与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得到巩固完善;另外通过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资格证书,使教师切身了解行业执行资格要求,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教学以帮助学生在校考取相应资格证书,同时也有助于面向企业提供针对企业人员的考证培训工作。

3 小结

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房地产行业越来越凸显的要求,也是教育部和高校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独立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双赢合作、拓展现有的教学和实践空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的工作,能够提升办学核心优势、提高社会对其培养人才接受度的关键,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工程机械行业对相应的人才特别是工程机械营销和维修人员一直都有较大的需求,高技能人才更是面临严重的缺口。而作为此类人才的培养基地,职业学校也大都面临着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从事行业的了解,甚至出现厌学等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职业指导、教学模式等均有关系。对此,笔者所在单位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也将结合这些实践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人才的方式方法。

淡化学科理论,强化岗位能力

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岗位为中心,以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标准。

按照课程规划权限可把课程分为:规划课程+综合拓展类课程+企业课程。规划课程是国家要求必须学习的课程,相应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综合拓展类课程就是所学专业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由所学专业知识来规划;企业课程应是让学生今后零距离地进入岗位实习和就业的相关课程,由学校与企业联合规划,这也是让职业学校走出学校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就是在第3学年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实习,结合设备操作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校企合作,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课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都采取一体化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实训设备落后与不足成为一体化教学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校企合作将成为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人才的最佳途径。

第5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 家校教育合力 “家校同盟” 家校沟通

一、加强家校教育合力的重要性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自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战,因此学校教育孤军奋战的状况必须改变。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让家长能了解学校的管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构建“家校同盟”,拓展家校沟通渠道

学校在健全组织、规范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拓展家校沟通渠道。

1.开办讲座,提高家教水平。

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座谈会,政教处、教导处充分利用与家长交流的契机,向家长宣传家教艺术,我校已把此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落实。学校在家长座谈会上宣讲了“育人经纬”、“给孩子一个成长的天堂”、“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吗”、“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等多期讲座。同时还结合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教学要点。如初一年级“抓好学生衔接性教育”,初二年级“做好青春期教育”,初三年级以“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为主题。通过讲座,家长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共同探讨,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讲座引起了家长朋友的极大兴趣,他们非常认同学校的这一做法。

2.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促进学校发展。

要把家长委员会工作做到实处,始终把提高家长素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实现办学目标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动员、组织、协调,让每个家长都组织化地参与教育工作,让家长从教育的看客变为教育的同盟者,切实做到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家长。并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传播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开展合作,使家长委员会的活动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发挥实效性。

3.拓展多种培训辅导方式。

(1)创建网上家长学校。(2)开通家庭教育咨询电话热线。我校为家长开通家庭教育咨询电话热线,为家长释疑解难。(3)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从2006年起,我校每年都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让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从课堂走向各个广阔的天地。宣传规模逐年扩大,水平和效益逐年提高。

4.深入家庭调研指导,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和班主任可以引导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请家长多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家长通过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多与学校老师加强联系,探讨素质教育形势下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等问题。(2)家长要树立对孩子正确的评价观。孩子良好的品德、学习习惯、团队意识、劳动意识、健康的身体等综合素质都很重要。要充分肯定孩子的进步,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家庭建立一份孩子成长纪录档案,与学校的学生成长档案进行交流。(3)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跟学习好的学生“结对子”。要跟老师商量,选择与自己孩子有交往基础、能帮助人的学生做小老师。(4)有的孩子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该转变思想认识,跟孩子共同学习,学孩子的功课或者另外学习某一门知识,以便于互相监督检查。

5.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

孩子出现旷课、逃学现象以后,家长要经常与班主任保持联系。可以准备一个家校联系本,由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填写联系内容。建议以孩子写为主,像日记一样,老师和家长写些分析、表扬、建议的内容,可以一周写两三次。如果有几个孩子群伙旷课、逃学,几位家长应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对策,跟班主任一起研究解决,如制订互相促进计划,成立“上进小组”,等等,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加强家校联系带来的变化与收获

1.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主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比例明显提高。据统计,家长到校听课率从2006年前的不足40%上升到90%,甚至有10%左右的家庭经常是夫妻一起前来学习。

2.家庭教育观念有了转变,家庭教育方法明显进步。家长们普遍认可把表扬和激励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不少家庭还制定了家庭教育计划,对作息、学习、出游、娱乐,以及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都作了有序安排,注意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

3.学校教育发生了可喜变化。一是教师拓展了视野,振作了精神,增强了师德修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二是密切了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三是办学水平、学生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总之,学校构建“家校同盟”,重视了家校联系,增强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合力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才能构筑未成年人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实现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拓展;研究模式;三链结构

新课改实施后,通用技术课在浙江省开设已七个年头,但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又没有比较好的经验可借鉴,再加上很多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因此,我发现在通用技术课上很多学生都比较被动,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对教师所讲知识也一知半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应该注重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通用技术的课堂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通用技术课在资源拓展及教学模式上的一些粗浅看法,特别是对“三链结构”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一、我省通用技术教育的现状

浙江省2007年开始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并列入会考;2008年高考制度改革,通用技术又被纳入专科高考科目。面对这门新兴科目,目前存在的几点问题:

1、在新课程的高考方案中,通用技术是为“高职高专”的学生设置的。许多学生从“面子”角度考虑,主观上抵触通用技术课。

2、通用技术课的教学设施与日常教学经费至今没有可靠来源,通用技术课的师资问题更为严重。目前,在我国的师范院校还没有这个专业设置。

3、作为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通用技术教学没有可借鉴的先前经验,也没有现行模式可供借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尚待开发和规范。

4、实验室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就比较少。

种种原因显示,通用技术课的教学需要改革,要适合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结合合适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与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的积极性。

二、“三链结构”通用技术教育模式的资源拓展与研究

(一)、“三链结构”通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拓展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真正落实“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通用技术教学资源拓展之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加以实施:

1、针对性策略

资源的拓展必须要充分考虑中学通用技术教学的实际及其学生的差异性,针对“校情”、“学情”有效地拓展资源。

首先应从宏观上把握“校情”,以此作为资源拓展的立足点之一,使通用技术教学在有的放矢的资源拓展中与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其次,要创设通用技术教学的特色就必须引入那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资源,为学生开设适合其个性发展实际和有本校特色的通用技术课。

2、开放性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资源拓展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资源拓展中来,成为资源拓展的有心人和受益者。

另一方面,必须在内容上坚持开放性,资源的拓展要向科学的前沿开放,向生活中的科学开放。

如在《发现问题》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在上课之前,就发给学生一人一张纸,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从身边、教室、学校及家庭中发现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并列写在纸上,时间为3分钟。从学生上交的情况看,问题很多,有课桌椅、眼镜、黑板、教学楼走廊、学校操场、家里水龙头等等问题。这样一来,我就利用这些素材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劲头很足。在临下课时,我叫了几个所提问题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述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如对课桌椅高低统一固定的问题,他说:课桌椅高低统一,对矮个子和高个子的同学来说使用不合理,使用时间长了,矮个子同学会引起近视眼,高个子同学可能会引起脊柱弯曲变成驼背。解决方法就是制作成能够调节高低的课桌椅以适合不同身高同学的使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

3、多样化策略

我们应采取多种途径如参观、实践、访问、制作等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获取更广泛的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企业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出去”积极投身于技术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请一些学有所成、术有专攻的校友来校作讲座或学术报告,在“请进来”中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技术课的内驱力。

近年来,各级青少年电子制作比赛日显兴旺,相对而言,中学的学生因其悟性强、能力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在竞赛方面也有其优势所在,通过参加一定级别的学科竞赛不仅会让学生学有所乐,更会让学生学有所得,竞赛所要求的素质与能力促使着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学习新知识、采集新信息,获取新资源,而那种在激烈竞赛中比速度、比技能、比创新的体验,以及从中所接受的勇于面对失败、正确对待挫折的教育会使学生体会到通用技术也能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助一臂之力。从我校近几年所参加的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取得的成绩来看,学生的确受益匪浅。

除此之外,谋求专家指导、学校的支持、社区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拓展途径。

4、校本化策略

“以校为本”理念落到实处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开发出符合本校发展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差异性需要的校本课程。

在课堂的教学行为上,呈现开放态势,尽可能地留出空间让给学生,如《常见的技术图样》一节,我在教学中没有把“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加以点拨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后,自己得出结果。另外,要多引导学生“质疑”,像“如果汽车的喇叭声换成闪灯会出现什么后果?”“假设你询问的内容涉及到对方的隐私,应怎么办?”“技术语言还可以怎么分类?”对这些问题,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讨论和交流,为学生学习提供选择余地,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生活化策略

在资源拓展中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真实的生活,在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学习生活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真实的生活中选择资源、开发资源、探究资源。

在《技术的一般过程》这一节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两个课时。上第一节课时对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做理论的阐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二课时,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内容:1、同桌两人为小组单位;2、制作什么作品自定;3、材料自定,木头、塑料、毛竹、硬纸板等均可;4、制作工具及辅助材料自备,并把其带到学校来。这些材料、工具均能现成找到。在第二节时,学生根据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讲解,结果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好自己设计的作品。作品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书架、小凳、相框、衣架、卡通挂件等等。结构有固定的、折叠的、散件组装等,作品形式有大有小,不拘一格。我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自我介绍作品的性能、特点及应用,然后我作简要的点评。在第四章至第七章的学习中,教材的主线是台灯的设计制作过程,书中介绍的非常详细。我没有要求学生跟着课本制作台灯,而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每位同学确定一个产品进行设计和制作,在学习中就自己定下来的产品设计作为主线,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产品的设计中,这样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直到设计完成为止。在学生完成产品设计制作后,同样要求其对作品作终结性评价。并通过试验写出试验报告上交。

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体现了本课程生活化的特色。

(二)“三链结构”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与实施

作为一名执教《通用技术》课的普通教师,在经历了课程改革学习的头脑风暴,深刻体会到过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那么教师应如何走进新课程呢,今天,我在这里主要是谈谈“三链结构”教学模式。

所谓“三链结构”就是三个方面的链接。第一,家庭、学校、社区的链接;第二,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班主任的链接;第三,演示、实践、探究三种基本课型的链接。第一、第二方面的链接,重点解决普通高中技术课教育缺场地、缺教师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念和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个方面的链接,意在创新通用技术教育模式,探索在通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具体实施如下:

1、家庭、学校、社区的链接

家庭、学校、社区的结合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合作:(1)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合作。(2)本校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3)学校与社会实践场地的合作。

2、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班主任的链接

一般地说,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育的师资是很缺乏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班主任相结合的办法。比如可以聘请职业技术学校的专职教师为我校的兼职技术课教师,聘请本校所有的班主任教师为技术课教育管理员。

3、演示、实践、探究三种基本课型的链接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三种基本课型。

一是演示讲授型:课堂讲授、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演示为主。二是实践操作型:教师示范操作与学生模仿操作结合。三是探究型:探索,发现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三种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图示如下:

(1)示范。教师的课堂讲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找到通用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使他们认识到通用技术知识是其他各科知识的综合与应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2)实践。学校通过与家庭、企事业单位合建实践基地,与职业中学建立合建实践基地开拓了实践空间;利用合作单位的设施,弥补我校通用技术教学设施的不足。

(3)探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技术性、实用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作深层次的探究,萌生改进的意识。

三种基本课型的结合表现为:

其一,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操作实践结合,力避空洞的理论知识讲授。

其二,学生操作与教师示范结合。可以是学生试操作――教师示范,也可以是教师示范――学生试操作或学生示范――学生操作。正确的示范能够有效地规范操作过程。

其三,探究贯穿于操作过程中。操作的过程就是认识正确与错误的过程。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贯穿一种思想――要学会发现更好的方法或途径。

在示范、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运用联想法、挖掘潜力法、移植法、偶然发现法、逆向思维法、缺点列举法、分析归纳法等探究性学习方法,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或新想法、建议,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总结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其一是效果与质量标准,指在具体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其二是时间标准,即教师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的要求。为此教师要统观全局,不断的寻找教育资源的拓展,并根据各方面的特点,不断探讨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控制,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吴晋林,2009,(11)

[2]论通用技术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冯穗文,2008

[3]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特点分析,中小学电教(下半月),傅华平,2009,(01)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谈通用技术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教育创新袁飞向

第7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然而,在广袤的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和谐的现象也日益凸现,这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化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交流学校与家庭教育双方不同的教育理念、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共同承担培养一代新人的责任,开展家校教育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科学地进行家校教育合作呢?

一、科学选取家校教育合作的沟通方式

科学地选取沟通方式是学校完成家校教育任务的保障。我们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现代的信息家访(通过手机、电话和校讯通等与家长交流);②传统的家访;③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④学校开放日、开放周等。在这些方式中,我们认为把现代媒体和传统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家校合作教育中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二、不断发挥家校教育合作的作用

只要家庭和学校之间能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进行合作,家校教育一定会形成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双赢局面,具体效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有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亲情教育和因材施教等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更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教育好下一代单靠学校的“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赖于家庭教育的全方位支持。

2. 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及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中渐进形成的和发展起来的,父母的品德缺点埋伏着子女个性的潜影。如果把孩子的毛病比作溪流,那么父母的缺点则是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教育,及早地知道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家长的一些不足之处,防止学生形成不良习气,达到防微杜渐的教育效果。

3. 实现家校教育互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能做到优势互补,就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防止出现“5+2=0”的不良后果,即学校五天的教育被星期六和星期天的不良教育因素所抵消。

4. 亡羊补牢。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足和失误,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途径能亡羊补牢。例如我所教的2009届的学生刘某,初三期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向学,当年中考只考了二百多分。老师和家长沟通时建议施以小计谋让他复读:家长和其他学校沟通好不接纳他,在其无计可施返回本校时也给他出一些小难题……此计可真奏效,刘某复读期间完全变样了,学习成绩快速上升,2010年中考考上了东山中学。

当然,在家校教育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下一些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1. 家校教育合作的盲点。家校教育合作不是万能,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家校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成才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因素、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和孩子自身努力等因素。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得再好,还会受到社会教育和学生自身努力的影响以及遗传因素的制约。

第8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拓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教师必须对学生成才过程中存在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依然滞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上,而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以及素质教育方面做出必要的创新。近年来,拓展训练在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则是有益、有效、有趣的创新之举。

一、拓展训练概述及基本方式

现代意义上的拓展培训机构开始于英国,但真正兴盛是在美国、加拿大,在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较晚,到现在也只有十来年的时间。由于拓展训练适应了当今时代要求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美国的大学课程中就有断桥、天梯、独木桥、空中单杠、信任背摔、攀岩等项目,在日本,野外生存的能力被视做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把拓展训练以不同的方式引进到学校教育中。

1970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1995年,北京拓展训练学校成立,这是内地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最早的培训机构。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200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首次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与生活实验课题相当成功,于是高校野外生存课程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

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全新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使受训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培训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外化—内化—感悟—应用—提升”的训练过程,深入认识自我,思索生活和人生,达到在“练中学,学中思,思中进”目的,培养团队精神、坚毅性格及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发展。

二、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开展大学生拓展训练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达到坦诚心胸、拓展自我、完善人格的目的,这将有效弥补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思想政治教学的不足。可以说,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起到突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强了大学生以下意识:

责任意识。通常在课堂上,教师给大学生从理论上讲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意识,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在概念、要求、目的方面有所了解,在认知、感悟、自觉等深入的层面上远远达不到真实的教学目的。然而,在拓展训练活动平台上,每个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身处地,亲力亲为,人人有责,共同分担,团队协作,正是这样的体验式学习,相互之间的责任关联,令他们学得更牢,悟得更深。

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中靠一个人打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团队每一个成员积极默契的相互配合。拓展训练中有很多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例如“求生”、“罐头鞋”、“有轨电车”等项目,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可当融入团队后,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整个团队就能产生1+1>2的力量,完成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

奉献意识。拓展训练的每一个项目都有严格的程序设计、责任分工,学生以团队组合参与项目训练之中,就要顾全大局,服从安排,更要勇于承担,提倡奉献意识,多为同伴分担,多为团队做出贡献。例如求生墙项目中,身体强壮的学生应当主动担当人梯的基础角色,勇于担当,把自己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个人最大的作用,从而为团队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意识。参加拓展训练有利于启发想象力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训练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设计的。例如 “电网”、“雷阵”等等。学生没有在书本上学到过这样的知识,这里没有人教你怎么做,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靠自己,挖掘你的想象潜能,发挥你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大胆想象,勇敢地去尝试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沟通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是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拓展训练中有一类项目是在要求学生在看不见或听不到的情况下大家共同来完成规定任务的。例如,“盲人方阵”这个项目要求十几个人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一捆杂乱无章的绳子拉成一个正方形,并且所有的人要平均分配在四条边上,整个过程所有的学生都被蒙上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与大家进行沟通,倾听别人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团队意见要达成一致来完成任务。

进取意识。拓展训练所设置的项目和采取的形式,对人的心理、智慧和体力形成了一定的甚至是严峻考验。每一名受训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自身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创造力、进取心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问题、困难摆在眼前,目标、要求不能更改,只有勇于尝试,开拓向前,才能完成训练任务。例如开展攀岩、空中单杠等拓展项目,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得到有效激励。

突破意识。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拓展训练在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比如“断桥”这个项目就是旨在培训学生心理抗干扰的能力。正因如此,拓展训练注重对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心理得到有效突破,无疑是对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自我意识。拓展训练通过活动设计及实施,创建了和谐、支持和信任的活动氛围,提供了轻松有趣的、发人深省的、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控自我。

诚信意识。拓展训练有助于高校学生增强诚信意识,拓展训练很多项目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都诚实守信、相互信任、遵守契约。例如在“背摔”中,倒下的学生要对同伴们有充分信任,轻松面对;托接的同伴也要有诚信,履行职责,双方在“诚”与“信”的前提下就会得到圆满合作效果。

学习意识。促进学习、学会学习、激励学习是高校学生参加拓展训练主要目的之一。与辅导员日常的说教和成长引导相比,拓展训练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能使学生模拟训练,做到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形成积极、主动、负责的自我心理品质。

规范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组织纪律意识较差、行为规范缺失的问题。拓展训练项目由于制定严谨、完善的活动方案,条理清晰,规范有序,学生可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到组织纪律、制度要求的意义和价值,将会有效的促进自我规范意识的强化,把外在的约束力化为个体自主自愿的需要,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尽快适应企业文化顺利就业提供了基本训练。

务实意识。务实就是实在地做该做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事。在日后工作中,大学生必须具有务实意识,说实话,办实事,利用个人见识对事情并作出明智的决定,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务实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很多没有价值的工作省略了。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活动时,他们能够学会审时度势,量力而行,重在解决问题,不好高骛远,不胡思乱想,懂得珍惜与把握,学会放弃与妥协,力求解决问题,这有利于他们日后的求职就业和进步成长。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拓展训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训练手段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强调从德、智、体、美等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对学生人格精神、个人内心感悟、合作支持、成长激励等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拓展训练是一种强调“先行后知”、“边行边知”、“愈怕愈行”的培训教育方式,与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也有别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和其它学科教育。

教育方式的自主性。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采用说教的方式不同,拓展训练以体验性的实操项目为载体,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受教育者, 又是启发者、教育者,以交流、总结、反馈方式来实现育人功能。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拓展训练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训练阶段或不同参与对象的实际需要, 通过认真策划, 精心准备, 区分不同年级及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当的训练内容, 设计虚拟情境。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为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典型的、突出的、急迫的问题, 帮助学生在融思想性、教育性、挑战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训练过程中实现激励成长目标。

教育过程的体验性。拓展训练与其它思想品德教育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的训练活动。通过各种拓展项目的情景设置,可以模拟展现出在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难题、困境,让学生从中充分体验所感受的各种情绪和心理,再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反思, 进而学会自我控制并实现自我超越。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拓展训练与传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比较, 后者虽然也强调学生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但事实上更多地是关注个体目标的实现。然而,拓展训练活动以“ 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最终目标,强调个体与团队目标的一致性。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实现个体与团队在环境适应和能力发展目标上的高度一致。

(二)拓展训练具有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拓展训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拓展训练看似游戏活动,其实是为达到某些预期的结果而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人生,感悟道理。学生在规划好的“游戏”之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收获。

拓展活动所需场地、器材比较简单。拓展训练项目所需场地不多,方式灵活多变,适合在校园内开展,场地大小均可,室内室外兼顾。拓展训练所需的器材大致有绳子、眼罩、呼啦圈等,这些器材容易买到且便宜,有些可以自制。有些项目基本上不用器材,比如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大家相互信任的卧式传递项目,就不需要器材,并且同一个培训目标有多个项目可选择。

拓展训练项目有极强的安全保障。拓展训练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所有户外活动均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各项户外空中活动的保护装备均使用专业一流的专业器材,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培训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

校内部分教师可胜任拓展训练培训师的角色。拓展训练中每个项目如同一个专项游戏,教师很容易掌握项目的布置和规则。目前,拓展训练培训师绝大部分是由校内部分教师兼职,要通过业务培训,达到培训水准,才能上岗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长权,高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 陈峥嵘.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途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第9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双百千” 校企合作工程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12-0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强烈地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要求高职院校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加强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的导向性文件,例如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

一、“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的意义

聘请百名成功企业家、千名企业骨干进校院活动;学校百名教授讲师、千名学生进企业活动。“双百千”实质即是产学合作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有效教学实践。开展“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活动,探索高职院校如何与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进行区域经济条件下产学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其意义也将十分深远。

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就业水平等瓶颈问题,这一问题直接阻碍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开展“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活动,是实现学院的产学合作从初级走向深化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我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台州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密集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这些都需以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我院的高职产学合作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教自身发展的需求相比,其规模、层次、水平、效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学合作过程中也都存在某些阻滞其向纵深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逐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问题依然不少,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产学合作教育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围绕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求来办学,实现“零距离”的人才培养。高职教育这一培养人才的特殊历史使命,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寻求与用人单位合作。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形式不同的产学合作,但主要形式单一.产学研合作形式最普遍的形式是学生实习,其次是订单教育。以协议形式进行合作的比较少,合作企业数目也明显偏少,整个合作可以说是尚处于松散状态。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不够,二是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合作热情。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实习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则希望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再考虑录用这些新员工。可以看出,校企并没有将双方的合作重点放在这些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上。实际上,企业希望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解决他们实际中碰到的一些技术问题以及能为企业培训员工。但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其服务企业的能力,客观地说也不是很强。因此在一定层面上,也无法为企业提供其实际上想得到的服务。

2.政策激励缺位,合作利益不能得到保证。

校企合作是培养领班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层面的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将得不到有效保障。尽管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但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较笼统,没有相应的建立起比较具体的校企合作准则。特别是高职产学合作教育激励政策的缺位,合作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保证。企业希望由政府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以此建立产学合作教育平台。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才能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获得直接的利益。

3.组织机构建设和相应的推动机制缺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领班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其基础是互利双赢、双方都有利益的驱动。但由于组织机构建设和相应的推动机制缺乏,这种驱动性不强。因为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院系层面进行的,缺少学校一级的产学合作教育平台;企业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产学合作,大多数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或以项目形式开展的。

三、“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的对策研究

由于以上三种问题,在此提出校企合作工程的三大对策。尤其是校方要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特点、学校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途径的差异,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努力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更新理念,明确责任。

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培养领班技能人才质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已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应积极更新观念,明确责任。校企合作是基于人才需求的“互动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办学形式的开放性,自觉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在“双百千”活动中,高职院校更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合作思路,强化服务企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针对培养目标,激活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夯实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调整师资队伍的复合性。要积极出谋策划,为企业的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以此求得企业的认同和大力支持。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同样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一方面使自身获得人才保障、技术进步与更好的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有效支持高职院校的各项校企合作活动。

2.政策设计,宏观调控。

校企合作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风险,调动各方合作者的积极性,并增强稳定性。但这些仅靠市场机制调节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如何由政府建立起校企管理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社会,从执政和管理的角度而言,政府应发挥总体调控的功能,在促进产学合作方面,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杠杆措施,制定特殊的政策,推动企业和高职院校开展有效合作,从而取得宏观的社会效益和微观的经济效益。

首先,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为企业积极参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对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对企业负责人则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包括设立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突出贡献奖等。甚至鼓励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实习的支出,并计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

其次,对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政策,在企业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创新立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通过企业税收政策的调控,激励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同样,对于开展校企合作成果突出的高职院校,在资金分配上也给予一定的倾斜,在一些重大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产品的收入上,也应适当减免税费。

再者,各级劳动部门应大力开展岗前培训,积极实施劳动力准入制度,以此密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如果以上的设想得以实施,这就使“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的活动有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3.创新机制,推动合作。

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手段,校企双方必须要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如果不协作、不联合、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要想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效应,特别是企业成员的个体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新机制。新机制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潮流中,企业需要学院提供人力资源;学院需要发展,也需要企业的平台,而新机制则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和维系合作的纽带。只有创新机制,才能积极引导校企合作。

由于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条件等因素,校企双方毕竟存在着差异性。企业生产经营是以营利为目标,学校则以育人和服务社会为目标,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一些地区因校企比较完美的合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它们在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市场上需要吸收更多复合型的人才,这对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此良性循环,完全得益于创新机制的建立,推动了他们之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基础在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共同愿景。在合作主体上,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区域内规模较大、品牌价值较高的相关企业加盟。作为共同的办学主体,要融合校企多方资源优势,促进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总而言之,校企双方要加强沟通与协调,拓展合作领域,使得“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3):23

3 王捷、杨永明、乐建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