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解决问题这一说法。解决问题的说法由以前的应用题发展而来,原来的应用题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已知量和未知量,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求出未知量。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则更好地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解决问题教学概述
解决问题,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界定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广义上指通过思考设计某种程序或行动使其从当前的状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状态,狭义上则指通过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了将解决问题分为四个过程的理论: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施设计和回顾与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循这一理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在教学中着重突出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策略,以此训练学生将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
二、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够
教学成功与否,教师的教学能力十分关键。教师的能力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计划、组织、适应、创造等能力。由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只是中专师范专业毕业,存在自身基础知识薄弱,对教育资料和课程教材掌握不够扎实,数学教学能力较差等问题。
2.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虽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还是实行应试教育,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力好坏的标准,导致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够,在教学中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依然脱离生活实际。如:小李和小王看同一本名著,小李从前往后看用了5个小时,小王从后往前看用了6个小时看完,问两人若同时看需要几个小时看完?这个问题明显脱离生活实际,没有人看书是从后往前看的,可见这一问题设计得不合理。
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某市小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教学效果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兴趣,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听讲后依然没有弄懂。
三、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现实情境的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移植到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关于比例的教学中,可以将两杯用奶粉按不同比例冲的牛奶给学生品尝,当学生品尝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一杯浓、一杯淡的情况,从而引出比例这一概念。教师再将冲泡的正确比例告诉学生,并提出问题:一杯150克的开水应该放入多少奶粉?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比例这一概念,并学会了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增加活动教学的内容。活动教学指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的、有趣的、具有应用效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教学中,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丰富性。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与认知方式,增加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2] 路海东.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D].东北师大心理系,2004.
关健词:中学 语音教学 英语
英语是现阶段与世界接轨、交流的桥梁, 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英语教学首先是从掌握语音入手,必须以语音为根本。而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把语音教学安排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初一年级,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良好语音语调,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及初步运用英语真实交流的能力打下基础。然而,目前中学实际的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效果与想要达到的目标相差的很远。
一.出现问题
1.许多学生认不全音标;2.许多学生不会拼读单词,只能背单词字母顺序;3.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语音语调,进而没有良好的语感.
二.分析问题
1.语音教学安排不集中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将语音教学安排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历时3个学期,完成单音教学、读音规则、和重音、连读、失爆等语流音变的教学。单音部分26个字母用近2周的时间学完,其次是音素,再次是音标。48个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有41个分布在第一册(上),5个在第一册(下),2个在第二册(上)。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不难看出,单音部分的教学不集中,而且需要3个学期才能将48个音素和音标学完,学习的时间太长,那么前面的三个学期,学生就不能有拼读的能力,等过了这三个学期,大多数学生会觉得单词的拼读是个难点,渐渐地学生就对英语失去了信心。
2.教师没有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从初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安排了重音、语调、意群、连读等语流教学的内容。但是,发现多数教师相对地对单音较为重视而对语流语调的教学重视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部分教师不能结合课文的教学进行语流语调的训练。如果英语的语流语调掌握不好,学生就不会真正感受到所学英语的语音美,很难获得英语的真正语感,就会使英语的学习永远停留在语言学习的浅层上,无法触及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底蕴,这也就很难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缺乏对语流语调教学的重视,为学生日后获取听说读写的能力种下暗疾。我们说,英语语流语调与汉语语流语调差别很大,一个习惯于以汉语的语流语调朗读英语的学生,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与速度将直接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多么的重要。
三.解决问题
1.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修养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就是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多向名师学习。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更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真正地认识到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要尽所能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们提高其英语学习能力。
2.先集中后分散的语音教学原则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学会英语语音,培养他们的英语拼读的能力。我们可以对英语教材中的语音教学的单音部分实行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这里所指的集中,即是在初一开学的第一周,教会学生26个字母的识记,在这里可以穿插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和简单的与生活比较接近的单词;第二、三、四周,教学的重点就放在音标和音素的学习。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然后是分散教学,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分散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音素和音标,确实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单音部分的其它学习内容。
3.培养学生拼读能力
音素是字母和音标的桥梁。在单音的教学中,要始终把握住这一脉搏,进行字母、音素、音标同步教学。如:学了字母f,l,m,n,s,x,就让学生识别出六个字母的名称音都含有一个共同音素[e],就此使学生识记元音字母e通常在单词中发[e],且该音素的音标与字母形同;同时指出去掉这六个字母的第一个音素[e],同样的方法可以用在其它的字母,余下的音便是五个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且字母与其音标形同。五个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以及辅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语音教学也有其各自的规律可循。重要的是抓住音素是字母与音标之间的桥梁,避免形成字母与音标两张皮。
4.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口语语言交流,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搞好语流教学。如:单音、单词、句子相结合;单词、句子、语篇相结合;特别是要将语流教学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进行,让学生多听课文标准录音,对课文的语流语调要形成整体地深刻印象,只有长时间的坚持连词,学生才能突破朗读关,朗读时才能有感情,这对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5.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能力
我们说,虽然教材是从起始内容编起的,但有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初中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归零;另外,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掌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英语的学习。实践证明,中学生也不可能完全靠习得掌握英语,因为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所以在语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英英、英汉的音素进行适当的比较,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发现、联系、对比、总结、归纳的认知学习和迁移学习以及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尽快形成见词就能拼,能拼就会读的拼读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英语学习的基础是语音学习,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的进行教学研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真正改变学学生学习的状态,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瑞艳.谈初中语音教学的有效性.《成功教育版》.2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一、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促进学生进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教育的基本活动经验。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累到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多留心。很多科目中的知识属于理科知识,要求学生多动脑子,多联系实际,而且理论性十分强。很多数学知识,不仅依靠学习理论,还需要从生活中积累相关的知识,依靠更多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心或者无意的积累,都会成为解决教学问题的好途径、好方法。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有些小学老师担心课堂难以操控,很少可以将数学学习的教具和课堂相结合,而且与生活实践联系的较少,导致学生经验缺乏。基于“解决问题”的视角,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时,应该更加注重以课堂为主,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只有加大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小学的教学是学生学习时代的基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要从小事做起,注重知R的积累,把课程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有效地在生活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实践教学中,要从两个方面,根据解决问题这一视角进行探索,一是注重实践的模拟,二是要关注情绪的控制。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是提升自己,同时懂得生活,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中要最大限度地依靠兴趣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例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兴趣,假设四个朋友去郊游,他们带了8个苹果和4瓶饮料,通过让学生讨论如何分配才能公平公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平等的概念,还能通过对各种食物的分配引出分数的概念。这能使更多的课程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实际化,这样就能有重点地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索,掌握新的知识和本领,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进步,对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实践性数学教育改革
一、软、硬件环境还跟不上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信息产业的极速膨胀,信息成果的飞速更新,对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早已差之千里,目前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软、硬件相当“古董”。例如:课本单一、内容陈旧,硬件配备达不到教学需求,常用软件版本的选择落后,学生在熟练操作后,实际应用中还要去适应新的界面,学习新的功能等。所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也该让学生们赢在“起跑线”上,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大软、硬件的投资力度。
二、学生水平差距悬殊
城乡差别、地区差异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相当严重。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新技术的接收速度快,起点相应较高。而处于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由于零起点而跟不上教材的进度。于是出现了教学进度不一、学生水平各异的结果。笔者认为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可采取小组学习、互助帮扶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另外对基础差的学生也要关心与鼓励,更要及时发现其进步与闪光点;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开展竞赛、作品展等形式,激发其创新合作的科学素养与严谨的求学态度。
三、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
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谈版主,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特殊资源支持学习。现在学生家庭中基本都已配备电脑,这种情况下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水平,对电脑及网络也有一定的兴趣,合理地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无害资源,为学生服务,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QQ,通过建立班级群等方式进行分享、探讨、交流及指导等。
四、强调电脑作用的同时,忽略了对人脑或心灵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
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得教学活动达到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还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另外,管理是一门学科,它是基于人性和人群差异性基础上的民主化、科学化操作,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所以,要想搞好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必须认真探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科学化之路,两年来作者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科学化道路上进行许多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我院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应该怎样自主学习,怎样适应先行的教学管理过程?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怎样进行教学过程管理才能充分贯彻和体现我院“学以致用、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等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弹性,影响教学质量
经过作者近几年研究可以看出,民办院校在平日各科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普遍,无新,缺乏弹性。随着时展,教师相比以前的教学方式,除了单一的板书教学已经更多的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即便如此,还是存在的大部分的照本宣科和照屏宣科现象,形式更新,内容却不新。单一、枯燥的课堂容易影响教学质量,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师生共同的融入课堂,使课堂效率降低。
2.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民办院校的教学课程安排存在着一些问题,各专业课程多而杂,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不够明确,容易导致学生专业抓不紧,兴趣学不好等问题。对于我院的选修课安排这里要说一下,课程内容、课题项目较为单一,无法体现选修课的特色,多数选课属同一类型。学生选起课来,无法明确所选目标,甚至不能选到自己期望爱好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抱着消极的心态去上课,不能达到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3.注重教师的使用,忽视教师的培养
经常见到各报刊上重金聘请名师教学的启示,不乏有高校重金聘请专家教学。不可否认的是,名师教学带来的益处。老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二、教学管理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管理是什么?管理的重点是人。”通过管理去解决在课程改革中: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使“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发展”;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使“教学能满足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习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下面我们根据经验,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革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弹性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创新,注入新鲜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重点把握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的融入课堂,积极学习。
2.优化课程结构,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真正的将各专业的培养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要增加选修课比重,提供多课题,多专业的选课内容,允许学生跨院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能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
3.建立健全教师与学生的培养,处理好学院管理的各关系
应重视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注重思想的培养,以此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另外,应处理好学院管理的各关系。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要加强理性的思考,处理好现在与将来、规模与效益、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转变单纯重视教学内容、轻视教育过程的现象,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先要务实,才能求真。
三、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管理,轻服务”
我们的高校管理工作都强调高校学生管理包括规范(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两大方面。但是在具体操作上,更多的时候却仅仅是强调了管理,管住学生成了学生工作的原则,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往往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传统学生观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学生被要求无条件地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但对于学习方法、学生心理、就业择业观念等却缺乏必要的引导。
2. 欠缺学习动力,成绩不够理想
学习的动力来自心中的目标和梦想。因此,学习需要为自己定个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只有在逆境中勤奋刻苦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同时,民办院校大部分学生成绩是300分左右录取进来的,他们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在初高中时期,经常依赖老师、家长“催”的学习习惯。而进入大学校园后,不在父母身边,没有班主任的督促,他们就经受不住各种娱乐活动的诱惑,对于课外活动过分地投入,整天为组织各种活动而忙得不亦乐乎,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而且在当今信息社会,民办院校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使得学校教育的权威影响力在减小,不少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四、解决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
1. 以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已不合理,它与以服从、整齐划一为特征的管理价值取向与教育的本质相矛盾。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学生管理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
2. 以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
1.体育观念有待转变
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其根本原因,就是许多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并不是体育教师不想转变,不能转变。原因可能有,一是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二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除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工作,如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等;三是体育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太少,光凭体育教师自己去创新是有很大的局限,而且也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单一
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竟与体育再见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与我们把体育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有关;还与我们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以往的体育教学,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学生们运动的乐园。多创设一些适宜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就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3.教学方法僵化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与此相适应,在体育教学设计上,也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教育观,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受训和盛纳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过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主体教育观正是要纠正这一偏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在体育教学手段上,要从教师单纯“灌输”为主的方法体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转向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从而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满足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 心理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感情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机制。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学练、质疑,尝试探究的前提条件。
4.教学评价无差异化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以笼统的划一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失公允性。考试,是对人的某种能力的公平检验。既然是公平检验,那就要有时间上、方式上、内容上、评判标准上的同一规定。平时考核很难做到这一系列的同一规定,因而也就很难成为一种公平检验的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冲击。
对策和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样一种需求,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体质、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要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才能使课堂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不断前进。
2.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体育教学的全体性,把学生间的显著个体差异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多层次教学。如素质练习,一般都由教师安排固定节目。如上肢力量训练,学生同做多少个俯卧撑;腰腹力量练习,学生共做多少个仰卧起坐等。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
3.调整充实教学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加强教材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选择适宜从事终身体育和提高生存能力所需要的内容,即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尽量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健身知识和技能。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素材进行加工和灵活运用: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增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如小学的蹲踞式跳远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球类教材也可以简化,篮球的“三人制比赛”,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赛”等内容,简化了规则,简化了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很好;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
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学习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习者去发现、去解决。因此,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更是学习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指导质疑问难
学会提问题是学习方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不断出疑、质疑、释疑。如教学《年、月、日》,讲完新课后,教师启发,提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习今天的知识你还想到了什么?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大月为什么有31天?”
“为什么七月和八月要连着两个大月?”
“二月的天数为什么与众不同?”
“为什么不以十个月为一年,却要十二个月为一年?”
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先议论一番,“你看怎样回答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生疑到释疑,思维活跃,提高了思维水平。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提问,应经过鼓励和启发,由“多而杂”过渡到“少而精”,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而难懂的问题上面,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教给解题方法
1.怎样解判断题
判断对和错,似乎很容易,不对则错。其实判断题往往看上去似是而非,叫人捉摸不定,并不容易正确解答。要正确解答判断题,关键是要把知识弄清楚。
例如:“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它的数值就扩大10倍。”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就要弄清“整数”这个概念。我们知道,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显然在0的末尾任意添上多少个0,它的数值都不可能扩大10倍。所以,这句话是不对的。
又如:“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这句话对吗?那就要分析假分数的各种形式,假分数除了有分子大于分母的,如7/4,它的倒数是4/7,小于1.还有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如3/3,它的倒数是3/3,等于1.这样也就可以知道假分数的倒数不一定都小于1.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
有些题目中有数据时,可以通过计算做出判断。
如:“2.15小时=2小时9分。”对不对?
有些题目可以通过设例验证的方法进行判断。
如:“如果甲数比乙数多20%,那么乙数就比甲数少20%.”对不对?可以设例验证。
设乙数为10,那么甲数比乙数多20%,甲数是:10×(1+20%)=12.
甲数是12,如果说乙数比甲数少20%的话,乙数是:12×(1-20%)=9.6.
10不等于9.6,由此可见这句话是不对的。
此外,画图也可以判断对不对。
如:“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长方形。”就可以画出一些对边相等的四边形进行判断:
通过画图可以知道,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长方形。
2.怎样解选择题呢
选择题也是一种判断题,只是它要通过解答,再从提供选择的答案中确定一个正确的答案。
解选择题一般有两种思考方法:
一种是根据题目,先自己做出解答,再从供给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如: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2后,得到的数值( )
A与原数相等 B比原分数大 C比原分数小 D不确定
我们根据题目,假设数据,如2/3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2,得4/5,比较4/5和2/3的大小,得4/5>2/3,即“比原分数大。”如果再举几个例还是同一个结论,那么你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了。
另一种方法是:从供选择的答案中去思考题目的正确答案。
如:下列分数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 )
A.7/10 B.3/8 C.5/24 D.2/5
根据这四个供选择的数,逐个分析,得到5/24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实际解题时,往往这两种方法是结合起来应用的。
如:4/5米可以表示为( )
A. 把4米平均分成5份;
B. 把5米平均分成4份;
C. 把4米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
D. 把4米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
既可以根据1米表示的意义去思考,也可以根据供选择的四个答案去思考,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3.学会自己检验
做练习是一种练习,练习的检验也是一种复习。通过检验可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估算法。如计算37.64÷0.941,若求出的商是4,因为除数小于1,商应比被除数大,你就知道错了。这就是估算法。
第二,重算法。把题目再重新认真解答一遍,看结果是否一致。
第三,逆解法。根据逆算关系进行验算,叫做逆解法。如某筑路队要筑一条长4500米的公路,头3天已筑了1500米,用同样的速度筑完余下的公路还需要多少天?
3×(4500÷1500)-3=6(天)
解答后,把题目改编成:
某筑路队要筑一条公路,头3天已经筑了1500米,用同样的速度筑余下的公路,还需要6天,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1500+1500÷3×6=4500(米)
与原题条件相符,那么原题目的解答是正确的。
第四,代入法。解方程和解比例时,都可以用代入法检验。如求出2.4∶0.8=6∶X的解是X=2后,把X的值代入原式,检验等号两边是不是相等,如果相等就表示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关键词: 高职英语 听力教学 解决方法
听力是英语教学中五项基本技能之一,是高职英语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而听力理解能力又是语言综合能力的反映。突破这个难关不仅有助于其他单项技能的训练,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据统计,人类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中,有近50%的信息是通过听来完成的,因此听力是英语学习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而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实用为宗旨,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地听、说、读、写。听是英语应用能力的主要体现,对高职学生尤为总要。然而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发现听力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分析解决,才能有效改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影响高职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
1.学生较差的基础影响英语听力教学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高专学生的听力基础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发音不准或根本无法开口读词句,导致对听到的英语材料分析加工费力或根本不理解;未能识别英音与美音的差异;记不懂所听的内容,瞬时记忆能力差,遗漏信息导致对讲话的不正确理解甚至误解;词汇量小,句型结构不熟悉,常常跟不上教学内容的设置,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学生心理因素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多数高职学生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不成功,对英语信心不足,甚至排斥英语学习。很多人把这种自卑情绪带到了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来,没听录音前,就认定自己听不懂。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因素对英语听力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听录音时,这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就会被紧张情绪控制,整个听力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兴趣,进而开始放弃。
2.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英语听力教学
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情绪和态度、意志力等这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虽然不是学习过程的直接介入者,但对学习的效果起着促进和抑制作用。这些因素在英语听力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提不起兴趣,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尤其是在听力训练中更少积极参与,听力水平当然很难提高;而有的学生对英语听力不重视,认为考试中主要考读写知识,听力比重较小,也缺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价值,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法、写作等知识就可以考高分,这种对听力不重视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听力水平;也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常有自卑心理。在听力课堂上,教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缺乏自信的学生常常紧张不安,焦急害怕,担心被老师提问,被同学笑话,这种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学生情绪不佳,很难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3.学生的学习环境影响英语听力教学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听英语还只局限在语音室,而我们的课堂英语及其听力材料都只注重教授规范英语即加以控制的使用符合语法的、纯正的、理想的语言形式,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听懂,教师总是尽可能地把每个单词甚至每个音节读得十分清楚,语速放慢,从而使语流失去了正常的节奏,很少注重教授生活中存在的并不一定规范的语言,不注重发展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惯以常用词及短语、短句、简单句或省去主语、助动词、动词、冠词和代词的省略句来传递信息意义。说话者更多注重的是内容,而常常忽略语法的正确性。我们会遇到各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出现语言变异。对于同一个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读法,使用不同的方言、语调、节奏等,甚至会有一些错误的发音。所有这些对于只接触过规范英语的人来说都将造成极大的听力障碍。
二、解决高职学生听力理解的方法与对策
1.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教师应该大胆采用视、听、说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听、说、看、写,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所视听的材料应该鲜活、时尚。并通过网络、MP3练习听力,加强学生的课外英语听力,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还要注意积累一些常用句型和习惯用法;加强语音训练,教师应随时随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要求学生平时多进行大声朗读,以提高语流、语感的敏感性;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标准地道的录音材料做听力练习,以便于学习模仿;教师还要结合听力课教材的内容,适时地给学生增加一些实用语音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实践。久而久之,使学生真正内化这些知识,并在听力理解中逐步习惯、听懂连贯语流。
2.由于听力本身的特点,它不存在于空间,稍纵即逝,极其短暂,学生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对声音进行识别、理解、加工、连接、记忆存储等一系列的解码处理,同时还要不断把长期记忆唤醒以配合所听的材料,才能形成有意义的信息。英语听力理解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音、字、词、义的分辨和意义的重新构建过程。学习者若要成功地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就必须把听力理解操作过程作为意识的对象积极地加以监控。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习者建立、审视、判断、更正他们的认知意识。教师应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在课上,教师要集中系统地培训学生在不同听力任务、不同的听力内容、不同问题条件下,如何使用不同的策略。教师应做好课上课下听力的过程监控工作,培养学生对听力策略使用的意识及对使用意识的评价和判断,培养学生对听力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关注。此外,教师应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应迅速了解所教的每个高职学生英语的基础和水平、掌握的背景知识,根据他们的记忆力、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语言的感受力、兴趣设计听力课堂教学,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克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避免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心理因素成为听力教学中的障碍。
3.关注情境对听力的影响。影视片是听力情境教学的最佳教材,它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直观地、艺术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生活在英语语音的空气里”,对听觉进行最直接的冲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同时使用视觉、听觉两种感官获取信息,则能够保留65%的知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影视片情景的特点对听力教学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利用影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是要加大影视片教学的训练量,多看、多听、多说,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二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情景对听力学习的重要性,要在观看影视片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语音上(英音、美音、澳音)提高听力的分辨能力,通过对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提高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力,通过对具体生活情景的再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课外书籍来扩大背景知识,还应在课堂上结合所学的课文,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特定语言环境中言语表层意思外的内涵理解敏感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三、结语
提高听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时间的科学训练和掌握一定的听力应试技能、技巧。训练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慢而快循序渐进的原则。听力训练的内容一般应按照从音素、单词、短语、句子、短文的顺序进行,听力训练的训练方法一般逐步地采用:听音模仿朗读、听音后复述、边听边写。但无论是多么好的方式、方法,多么行之有效的技能、技巧,都需要持之以恒地去做才会有回报。总之,听力水平的提高要求高职师生克服听力教学中的各种困难,不断改革创新,尽力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多听、多读、多运用,真正提高英语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高职英语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关键词:视唱练耳;听觉训练;音乐;职称论文
视唱练耳我们称之为基本乐科。教学包括四项内容:视唱、听写、乐理、听觉分析。这四项内容互为配合。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专业基础课,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走进音乐世界的必由之路。它将对学习者进行视唱技能、音乐听觉及音乐素质的全面训练。通过学习,能掌握音乐语言诸要素,提高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就像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曾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那样,作为与物理声学、心理学接壤相关的音乐心理学,也会主动地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甚而形成对音乐美学乃至整个音乐艺术认识的新的思考方式。听觉是声波物理特征的反应,听觉心理的培养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乐音的存在方式及其认识与音乐声学及一般声学理论直接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由视唱练耳基础入手,将探讨教学中听觉训练存在问题。
1视唱练耳教学的目标
听力、视唱与音乐基础知识这项教学内容属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通常是首先进行乐理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从学谱出发的知识技能,因此常常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学生可能在乐理考试中拿取高分,但缺乏基本节奏、音准的表现能力,乐理成了单纯的知识和机械的计算。在乐理的学习内容上,也往往是要求还没有什么实践体验和积累的学生学记许多枯燥的概念,既不能引发学习的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本课程把听力发展放在首位,而且贯穿于各项学习内容的始终。因为“传统”教学法目前尚未成为正式的专用名词,这里指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开始以来至今仍被采用的教学法,以区别于近年来引进的各种国外音乐教学法。关于视唱练耳,“传统”数学法多采用“唱歌教学”,在“视唱”与“听觉训练”的关系上、应该突出强调“听”的作用和培养。音乐知识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是听觉的感受和实际体验。听觉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发展对各种音乐要素要具备精细而敏锐的感觉和反应。[1]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法》课程,主张整个教学内容都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从表演分析、试讲、创作(论文、曲调)等几个方面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及教学示范能力。即通过视唱或听觉作品而进行创作表演;通过对音乐材料、教学方法的感知和分析;通过试讲和论文、创作曲调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学习。这些音乐实践活动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强调对音乐知识“教与学”的理解。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既是学者,又是教者;既是欣赏者、表演者又是创造者。
听觉的发展需要具有注意力分配的能力、要能够敏锐地听到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听到主要声部和其他声部,听到不同的音色、表情和变化等等,才能够充分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和思维把连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需要音响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的综合作用,才能掌握音乐的全貌。以上各种听觉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有系统的训练。
听觉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感受、理解音乐基本要素和创造性地运用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
2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问题
常用的视唱练耳教学主要是由普遍到特别,教学的知识由教师直接转化给学生,视唱练耳教学强调的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训练,发展的是认知能力,其趋向于严格死板而不是灵活通融[2]。旋律听写训练是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要求在听到一句或几句旋律之后,能在五线谱上把它记写下来,学习目的是训练音高感、节奏感、节拍感等多种音乐感觉,增强音乐记忆,练习记谱等多种能力,旋律听写应与视唱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这样既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又可作为检验学生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的标准,所以它的训练步骤和视唱训练步骤应该同步。
第一,歌谣、诗词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有声调轻重、快慢和高低的变化。儿童的音乐教育必须从本国的话言韵律、音调入手。歌谣、诗词朗读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的价值、对于培养儿童的基本音乐能人、感知音乐要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儿童时期的音乐活动是音乐、语言、律动、舞蹈综合的音乐行为,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始自歌谣。
这里对于初学的幼师、中师学生来说,结合语言朗读体验节奏要素同样具有实际意义,也为他们未来的工作积累一定经验。这项活动中.首先进行了结合了语言节奏的听觉模仿和书奏记忆练习。
第二,初学阶段使用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对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给以一个相应的音节发者,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经过一定的练习,会使学生对音节符号、发音与相应的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采用这种方法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具有可读性,改变了通常教学中只有在联系了音高时才能听到节奏时值的情况,使用音节违法可进行口诀、手拍的单项节奏练习。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的系统介绍应放在稍后进行、首先要结合语言、音乐和律动使学生获得感觉和体验。
第三、稳定的律动、节拍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它们对于节奏起着内在的组织作用。建立稳定的节拍感是培养节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应该充分调动身体津动、和乐动作参与体验,才能逐渐建立稳定的拍感。这是我们以往教学中往往强调不够的一个方面。因为如果没有稳定的拍感,就不能在个人和集休的音乐活动中保持速度的均衡、统一,也不能很好地处理速度渐快、渐慢的变化和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3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问题的解决方法
节奏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所有的节奏都应该通过身体的协调动作、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从实际音乐中获得对于节奏的印象和经验,逐渐建立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人的身体里。使用字母谱视唱是为了在进入正式读谱之前,练习音高与基本节奏的结合,积累准确歌唱与视唱的经验。
3.1视唱练习教学中要调动听觉
视唱练习首先要调动听觉。避免只是为了认谱而唱,关闭了听觉、忽视了音准相对音乐曲分析。所以最开始的视唱可以采用:
第一,先听教师唱或是乐器弹奏,学生先不看谱,凭听觉记忆进行背唱。
第二,背唱时,先请学生拍击出旋律的节奏,再结合音高背唱。
第三,启发学生分析这段旋律有几个句子,它们之间是相同、重复的,还是不同、变化、对比的。这是启发、帮助学生从感性上积累对于音乐结构的体验,也有助于音乐记忆,对于今后的旋律听记也是重要的准备工作。
第四,再进入看谱视唱。除了集体唱、个人唱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进行分句接唱,锻炼内心听觉,同样也积累了对音乐句式结构的感性体验。
第五、凡是带有歌词的曲调、视唱曲目,都应在歌唱了旋律之后再结合歌词歌唱(多段歌词时可适当减少段落)。这是培养学生体验旋律与语言的结合、启发音乐的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3]。
3.2视唱曲目教学中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
为已熟悉的歌曲、视唱曲目设计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是通过旋律的节奏和固定节奏型的配合、对比,培养、发展多声听觉和多声部节奏能力的有效方法、也使节奏练习更加丰富、有趣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练习时,可先拍击几次固定节奏型,初步形成印象后,再加入歌唱。可采用看节奏谱的形式,但更应重视只凭记忆的练习形式,这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听觉专注和音乐的记忆力。
固定节奏型可由教师提供,更应启发学生的创编。设计时应考虑与旋律的对比,形成此起被伏的效果。此外,还应注意节奏型单位与音乐句式的关系,例如,两小节为一个单位的节奏型,就不适用于三小节为一个乐句的旋律。
建立稳定律动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练习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所使用过的音乐也应该使学生有重复聆听的机会,因为只有熟悉的东西才能在听觉中形成印象,产生美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
3.3听觉训练的记忆集听、读、写、唱等多项训练为一体
在视唱练耳课上我们结合大量的谱例对音乐的各要素进行解剖分析究其所以。它不等于单纯的听音识谱,如果是这样,那只是完成了听觉训练的一部分,忽略了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感、色彩感、协和度等。
听觉训练的记忆集听、读、写、唱等多项训练为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又要避免重复枯燥。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领会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4]。
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因而节奏不仅包含运动时间的长短—时值,还包含运动幅度的缓急速度等因素。对节奏各因素的敏锐感受和准确表达即可认为是良好的节奏感。它是形成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条件和基础。
结论
总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听觉、记忆和想象训练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听觉训练是教学中的必要条件。教师通过相关听觉的生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了解,根据课程的特点分析教学内容,才能因材施教。并且还需结合听觉训练和音乐基础知识的推理判断,同时将其与音乐内容的情感和表现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本身的听辨能力有所上升。让所学到的听觉能力广泛应用到音乐表演、创作和欣赏这些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子、冯广映. 听觉训练方法与技巧[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 12.
[2]罗小平、黄虹. 音乐心理学[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