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

第1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十三师:

打造文化平台 推进文化建设

自十三师成立以来,师党委就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构建和谐十三师的重要内容来抓,逐年加大投入,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发展与经济同步、文化设施建设与丰富文化活动并举。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十三师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兵团精神融入推进“三化”建设、发挥“三大作用”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使命中,把以人为本和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五美十三师”建设,提升十三师文化软实力,为实现十三师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2014年,十三师实施“六个一”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六个一”即一套好丛书――红星系列丛书、一台好晚会――感动人物晚会、一部好电视片――《天山忠魂》6集专题片、一本好画册――《十三师历史画册》、一套好文化影像制品、一首好歌曲,有效发挥团场文化广场、文化馆、陈列馆、各连队活动室的作用,使之成为弘扬先进文化、提高文明素质、活跃精神生活的主阵地。目前,投资1亿多元的十三师“四馆合一”工程已破土动工;投资9000余万元建设的师群众文体活动中心也将于今年9月交付使用。

到2015年,十三师提出,文化凝聚引领功能要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广,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兵团精神传承更加自觉,职工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一批现代化、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文化设施普及率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适应职工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增加值占有率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基本满足文化繁荣发展需要;文化发展机制逐步完善,文化繁荣发展动力不断激活;文化传播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职工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到2020年,十三师要基本实现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起、文化服务均等、文化创新活跃、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文化强师目标。(王晓燕 张 柴雪琴)

十三师党委宣传部部长 魏红花:今年,十三师充分挖掘师域文化特色,积极打造军垦文化、农业观光、大漠绿洲生态等特色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形成集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基地,推动十三师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十三师退休教师 刘振宜:我退休后一直生活在十三师大营房。这些年,十三师加大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力度,举办了各种各样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社区发挥凝聚居民的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我相信,十三师的文化生活会越来越丰富。

十三师红山农场职工 柯长生:近年来,团场为了丰富我们职工的文化生活,投资建设了很多公共文化设施,职工书屋、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增长知识、发挥特长的平台。

四师:

文化凝心聚力 文化润泽心田

多年来,四师致力于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搭建群众文化舞台,打造多元文化品牌,群众文化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以独具四师特色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收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自2007年以来,四师党委连续5年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双十主体工程”,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相继纳入民生工程,让职工群众分享文化发展的成果。目前,投资2400万元的四师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全师18个团场都建起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91个连队新建了文化活动室。一个立体文化惠民网络已经形成,基本实现了学习有“书屋”、活动有“中心”、娱乐有“舞台”、休闲有“广场”。

自四师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以来,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四师文化发展方向的主阵地,精彩纷呈的主题文化活动一波接着一波,近3年,先后开展了四师“颂歌献给党”红歌演唱会、“唱响兵团精神”歌咏活动、“草原之夜”党风廉政教育月红歌会、“可克达拉”职工歌手大赛、七十二团“腾飞团、迈向新征程”专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

四师充分发挥各类文化阵地的作用,广泛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文化活动。阿力玛里杏花节、伊香大米节、沙林西瓜节、山花节、金琪珊放生节……一进入3月,在伊犁垦区大地上,随着最早的杏花报春,一个个具有本地文化、产业、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渐次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不但让四师独具特色的产品、产业声名远播,还为企业、职工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增进了各族职工群众的团结友爱,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四师共举办各类广场文艺演出和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800余场次,许多团场、企业基本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有赛事”,被广大职工群众称为“永不落幕的舞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四师的又一文化品牌。七十二团陈列馆是四师建得比较早的有一定影响的陈列馆,先后被、自治区团委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兵团命名为“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两年,七十二团又在镇江援建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新建成了红六军团陈列馆,不久前被兵团纪委监察局命名为兵团廉政教育基地。如今,四师已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程 煜)

第2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发展;参与;研究评述

随着“单位制”向“街居制”的转变,社区的功能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城市和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随之相应的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社区的发展速度远远将社区文化建设速度抛到后面,由于社区人们的生活品质离不开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就开始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的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与归纳,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概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研究方法:笔者者通过阅读32篇中文文献,大部分属于定性研究文章,仅有少数几篇属于定量研究文章。例如:殷小青[1](2008)以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新型社区受传统社区束缚等。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优化配置社区资源、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度,以及改革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问题。

斯琴高娃[2](2007)以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为例,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反应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的文化建设情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有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部门之间职权明确、居民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居民的参与较低等问题;之后给出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宣传提高社区居民与辖区单位的参与率、积极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和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措施。

(二)、研究模式

一是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例如:夏峰华[3](2005)认为:单位制逐步变为社区制,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聚集到了一起,让社区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需要,形成适应社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刘娴晴[4](1999)的观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兼顾。应葵花[5](2007)则认为,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搞好社区文化产业、加强社区文化与制度化管理。周晨虹、马兆明[6](2006)认为从管理体制上进行完善。

二是典型社区经验介绍。董梁[7](2009)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确立了拉萨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建设的途径,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彭阳[8](2009)以“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概述了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岳麓区实际情况,并用相关理论方法进一步阐述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关系。

(三)、嵌入式研究,此类研究的作者主要是从自己研究或工作的领域角度分析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袁懿[9](2004)、麦欣[10](2009)、李国霞[11](2004)等学者提出的发展建议主要是以下几点:充分做好社区调研工作;建立社区分馆;因地制宜,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徐海波(2009)、[12]李明翠[13](2009)等学者认为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专业队伍优势,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网络技术等硬件优势。

王从江、赵立秋[14](2007)、郑文(2005)[15]等学者指出,互联网能有效地促进和改善社区文化沟通,同时他们也指出当前网络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消极的影响。

夏建中[16](2005)教授在《社区工作》一书中涉及到了社区教育这一内容,指出社区教育以培养和塑造有知识、有能力、以社区发展为己任的优秀公民为目标。高春凤[17](2009)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中认为在当前社区文化发展面临参与性低、设施缺乏等困难,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帮助克服建设困境。

二、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

1、社区文化的界定

文军[18](2001)等人认为,广义社区是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社区是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张凤玲[19](2007)在《社区管理》提出:广义社区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狭义社区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人群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黄立营、王光[20](2008)从广义和狭义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城市社区文化。王燕[21](2010)认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刘鑫[22](2004)指是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有相近的价值观念,认同意识的社会群体在物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因求知、求乐、求美、求安等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

以上学者观点虽不相同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方面,例如:都是围绕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定义的,从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人文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说明。基于前人定义,笔者也简单的将社区文化定义为:在特定的地域内的人们,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公共道德等文化现象的集合。

2、社区文化的分类

(1)、社区文化的内容上分,唐浩和徐艳芳[23]认为可分为社区传统文化、社区公益文化、社区娱乐文化、社区个性文化。

a.社区传统文化社区

传统文化社区体现了不同传统的文化特点,具有居民文化意识、历史传承和行为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具有社区特色的民间艺术,社区传统形态的文化素质,和有社区文化建设产生的价值取向等。

b.社区公益文化

一般由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依托,为全社区成员服务的社会性文化活动,且具有群众性与非盈利性的特征。社区公益文化不仅能体现社区的综合实力和综合发展水平,而且是促进邻里交往和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

c.社区娱乐文化

以娱乐场所为依托,带有盈利性特征。为社区成员的日常活动提供了多重选择,也是社区文化普遍性的基础部分,也成为社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同时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d.社区个性文化

通过居民生活的集合体,体现社区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社区文化的艺术水平上,由于社区居民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是多样的所以社区个性形象特征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二)从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

张雪[24]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包括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而受到关注的。而且就目前来说,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要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沈丽丽[25](2009)观点是用“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张刚[3](2001)从建设新农村和提高农村软实力的角度研究。

1.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是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孙晓刚[26](2008)认为和谐的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表现出宣传、凝聚、教育、娱乐、调节功能。王燕[27](2010)则认为:1.“社区精神” 由社区文化营造,通过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从而去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2.社区文化的提高有助于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是社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隋鹏[11](2009)的观点是:1.社区人口结构性变迁的需要; 2.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管理任务加重的需要; 3.改善社区状况的需要;4.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5.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需要。陈颜[12]认为,城市社区文化不但是城市文明的载体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文明与城市文化发展重要标志,更是深化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2.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

鄂忠群[28](2010)认为:财政用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的数额应该增加。虽然近几年投资有所增加,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社区文化的大发展。王光[29](2008)认为.传统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不稳定等。孙娜[14]认为: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积极性社与参与性不高,这使得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所下降。陈宇秦30(2008)则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停留在一般的社区文艺活动层面,这种一般的文艺活动只在开始时具有吸引力。久而久之,人们对此会产生厌恶感,从而不愿参加。

三、总结与展望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建议都做了比较好的探索分析,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在做学术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谨记切勿固步自封,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不断探索出一些有利的新兴因素,它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为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2、研究角度多,分析细致。目前虽然仍有学者做笼统的研究,但是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分角度研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例如:从政府角度、高校角度、图书馆角度、网络角度等。大多研究细致,能够提出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能够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意义、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发展建议。有的文章还会涉及到对问题可行性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较为全面。

笔者发现目前研究中,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大,定量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小。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多为理论研究且成果现实利用价值不大。现有的研究往往泛泛而谈不够细化,没有将城市社区有系统的分类。

2、虽然研究关注到了一些新兴因素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但是研究尚不深入,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例如:网络因素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文章,对于新兴社区网上小区的研究少之又少。

3、重城市轻农村。目前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社区。而对农村社区文化研究寥寥无几。而社区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城市与农村文化建设缺一不可的。

4、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丰富,现有的研究中嵌入式研究较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丰富研究的多元化。(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殷小青:《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2008.09.

[2]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3]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4]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5]应葵花:《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探微》,《滁州学院学报》,2007.(3)。

[5]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7]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8]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9]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10]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11]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

[12]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13]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14]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15]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16]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17]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8]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19]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20]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21]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22]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23]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1.

[24]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25]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26]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27]沈丽丽:《基于“地方性知识”视角的转型期乡村社区文化建设》。《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8]孙晓刚:《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南方论坛》,2008.(6)

[29]王燕: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207

[30]鄂忠群: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0,(3):48-49

第3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农村社区,其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积极探索转型期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发展,已经成为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主要指的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由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归属和道德规范。而从农村社区文化内涵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须的各种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由此可见物质文化是保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指的是农村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观念文化指的是居民所有具有的共同价值观、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等,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的核心所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者是农村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且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农村社区文化的统一体。

二、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思想认识不足问题,许多干部群众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不够,完全没有认识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许多社区干部工作理念和方式依然停留在以往落后层面,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从根本上抓好农村社区文化管理模式的革新,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硬件支撑不够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同其它类型的项目建设一样,需要有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其目前的固定资源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匮乏性,即便是已经建成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也会因为后续资金的不足难以进行必备的资源补充、维修甚至是日常的运作,这就导致很多地方的社区文化建设成为了“形式主义”,并没有任何实际性的内容与意义。

(三)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人才作为支撑,但是由于受到其固有的经营条件以及市场运作规律的影响,真正愿意投身到社区从事文化服务工作的人才数量并不多,而且极有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和现有工作条件的落后与不发达造成已有人才的流失。同时部分地区政府层面由于缺乏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导致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才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先进文化

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树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因此,在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社区,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们的思想,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使先进文化在农村社区中扎根、发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做到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又要打造适合人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利用乡土资源,以戏曲、歌谣、民谣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精神的形成,从而使本土文化与先进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完善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制

农村社区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社区文化公共设施、文化活动场所、规章制度、文化管理体制等等。因此在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用于硬件设施投入的缺失而呈现出并不繁荣趋势的情况下,要不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用于专项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确保其各项事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社区内部还要做好文化管理工作,让科学完善的发展体系,符合整个农村经济建设规律,以及广大群众文化需求规律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对其的运作与支持。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彻底健全管理体制,还需要构建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其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落实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同时在明确其自身权责以及个人责任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来实现其对于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潜能。

(三)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

鉴于目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存在的人才匮乏、人员结构失衡的现状,其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其对于自身发展的束缚,就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要充分储备社区文化服务人才,尤其是面向广大年轻的村干部,构建具有先进性、针对性、目的性与服务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侧重于培养其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同时,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工作。社区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一般知识性教育,通过采取组织村民学习方式,对村民进行社区基本知识、社区环境知识、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村民共约等知识进行教育,以此来不断的提高村民科学素质;二是积极进行观念教育,积极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根据村民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层次及接受能力,对村民进行民主意识、公德意识、法制教育、科学意识等教育,促使村民树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三是在社区中积极进行行为教育,在社区中充分地利用多种文化教育资源,采取丰富多在的形式,组织、疏导、激励村民选择正当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树立先进文化,完善设施建设和健全管理体制,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瓴,罗燕洪.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及其地方途径――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05).

第4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城市社区发展

我国城市社区是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产物。目前,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已显示出了重要的基础地位,已成为城市社会各种社会群体组织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共同体和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

城市社区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建设和发展城市社区精神文化是推动城市社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正确认识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与城市社区发展的关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城市社会、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层组织,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城市社会中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它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城市社会的发展状况。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统一体,是指生活在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相近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习俗传统和群体意识。广义的讲,城市社区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设施、活动场所等物质文化,又包括无形的社区居民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以及生活方式和居民风貌等精神文化。从理论层面看,城市社区精神文化是一个价值概念,是城市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点的价值取向。从实践层面看,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就是城市社区的精神、特色、居民素质、居民习俗等编织而成的社区图景。用简单的话说,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就是形成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意识的生活共同体。

因此我们可以说,当前我国城市及城市社区之所以千差万别,其实质就在于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差异,而城市社区物质文化的根本差异只不过长期受精神文化差异影响的结果。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差异的特质体现着城市精神,体现着城市发展的活力,反映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地域性。由于社区首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因此,依托城市社区发展起来的社区精神文化也具有地域性。不同的社区其文化特征不同,尤其是具有民族风情、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社区,其社区文化的地域性就更加突出。二是多元性。改革开放给发展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注入了活力。当前发展社区文化除了大力发展和弘扬主流先进文化外,还要提倡大力发展以为指导的、居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因此,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是当前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不论是老人、年轻人和少年儿童,还是少数民族,他们都应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百发齐放”的城市社区文化。三是群众性。社区文化的基础是群众广泛参与,首先要把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化”放在第一位,脱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而盲目发展社区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活动要与家庭文化、街道文化、科技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教育等有机结合,通过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科技普及、网络咨询、艺术培训等形式,把社区居民充分吸引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减少不良文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四是公共性。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之一。如何发挥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公共服务性,不断满足社区各种利益群体的需求,使生活在社区中的所有公民不被歧视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体系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是未来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缺乏公共性仅仅满足部分居民文化需求,忽视满足其它群体,例如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不健全的文化服务体系,在未来的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加以纠正。五是平等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成果应该平等的面对生活在社区中的全体居民,不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何种民族、何种年龄阶段的居民。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推动力来之于政府推动,来之于政府财政支持,因此,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更应该体现平等性。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的公民,为城市社区发展献力献策的社区居民,都应该平等的享受到社区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即使是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六是价值导向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就是社区文化在社区居民中是否具有价值导向作用。社区居民能否在社区中和谐相处,能否形成生活共同体,关键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的城市社区文化对于城市社区居民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群众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状态,可以消除社区居民的孤独、寂寞,可以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和诸如公等组织对社区居民的渗透和危害,也可以预防和矫正社区青少年犯罪。

二、城市社区精神文化与城市社区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对于和谐社区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其中,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对于一个地区和城市而言,要具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明信片、自己的魅力,关键要发展文化,树立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意识。因此,四川近期提出,要把文化作为四川实现经济社会“四个跨越”的灵魂。对于一个社区而言,城市社区文化是凝聚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意识的凝合器,是塑造城市社区形象和提升城市社区品位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城市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社区的模范示范竞争实质上就是精神文化建设的竞争。一个社区要具有自己的内在品质,能够真正成为居民心中的生活共同体,关键在于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居民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关键在于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居民价值取向是否具有导向力和影响力。尤其在倡导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及和谐社区建设的今天。

我国城市社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用于居民文化活动的图书馆、休闲健身器材、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室等城市社区物质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是城市社区的非物质文化建设,即精神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过有些社区的物质文化建设搞得很好,很具有特色,很能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多样化的需求,但是社区精神文化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结果导致社区问题不断:居民对于社区环境意识越来越差,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居民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重重,居民对社区归属意识低等问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社区的文化堕距如何才能消除呢?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在推动城市社区建设时,要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社区文化在社区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推动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为内容的社区建设,在城市社区争佳、创优,争创文明社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有必要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思考。

1、归位政府角色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城市社区文化是公共文化,一般是由公共财政投入建设。如社区图书馆、书报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社区学校、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充当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主体、组织主体甚至参与主体,而居民和社会只能充当配角,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只能充当被动的参与角色,只能搞一些小打小闹的、自娱自乐性的文化活动。但是,当前有政府单一承担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其缺陷和不足已显现。一是政府财政的有限性,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上政府的财政投入很难做到大包大揽。二是政府主体参与忽视了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在过去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城市政府充当全能角色,只能导致社会和居民建设城市社区文化的积极性和力量被忽视,导致社会和社区居民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被挫伤。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当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路,也不能调动社会和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意识。三是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财政上过度依赖政府,阻碍社会资源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从本质上讲,社区本是自治性、服务性的共同体,如何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其主体应该在社区居民,而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在社区发展和社区文化建设中,尽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但是社区自治性的一面仍然不能忽视,否则城市社区快速发展就很难实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只能是满足政府的期望,而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自治不同于行政手段,不能依赖行政指令来调动人们,而只能依赖社区居民的自觉参与。社区文化组织和社区文化活动,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必须树立民本思想,必须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与以前的街居文化建设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推动社区发展时,政府应该归位,在加大财政支持、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同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中来,以提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建设水平。

2、建立能够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的机制

目前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多头管理社区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民政部门负责社区的福利彩票文化事业发行和管理,体育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明办负责评比社区文明活动,工会开展文化活动向职工送温暖,妇联在社区开展妇女文化教育活动,共青团在社区开展青年之家文化活动,文化局在社区负责社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开展文化馆和图书室建设活动,老龄协会在社区开展老龄文化活动等等。这些部门一般说来都是各施其责,各自为政,各有各的“条条”文件作为其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依据。结果导致这种多头管理出现的问题比较明显:一是这些部门很难形成“块块”,很难在社区协调开展文化活动,会出现重复建设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致使社区居民参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二是直接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化建设,重各主管理部门面子工程而轻社区居民的文化实际需求,重短期社区文化建设而轻视长期社区文化建设规划。三是很难将社区既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如驻区单位现有的文化活动资源如体育场、活动室等,因为多头管理,导致社区组织、社区居委会很难拥有整合社区内既有文化资源的权力,造成社区内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整合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在社区成立一个综合的文化发展组织和形成能够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的一套有效机制,对于社区发展很有必要。社区文化建设应该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应该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民政、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和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积极配合,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使社区居民能够切实享受到社区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

3、展示社区文化个性创新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个性特征,社区文化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性。不同的社区在文化建设上,应该发挥各自社区的文化优点、文化特长,展示自己社区的文化个性。具有文化传统的社区,应该充分展示自己文化积淀,重塑本社区的文化历史品质;多民族友好相处的社区,应该根据本社区多民族的特点,充分发挥各民族文化优势,推动社区多元文化建设。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时应该清楚社区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不可以搞一个模式,不可以错误认识社区居民千人一面的文化要求。城市社区之所以差异很大,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设施差异上,而更多的是体现在社区精神文化的差异上。社区精神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因此,政府应该提倡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积极引导社区挖掘本社区文化发展优势,推动社区的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4、以人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文化诉求

社区是居民的社区,居民是社区内的居民,有效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诉求,把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使城市社区居民的人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过去文化建设政府唱独角,文化建设内容单一,忽视社会和居民参与主体和忽视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做法,阻碍了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据调查,广州市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社区群众尚未达到四分之一。究其原因,就是政策上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在质量上,许多社区文化形式老套,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要求,或者社区文化建设没有充分体现文化对社区居民社会化的功能,结果自然会导致很大一部分部分居民对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兴趣不大,对社区很难形成认同感。比如,当前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由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其文化需求的忽视,城市社区文化体制就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文化诉求,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对于他们而言影响作用较小,这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这就要求,在今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确立社区成员有自主选择社区文化需求的权利,把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面文化需求作为开展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另一方面要把“塑人”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贯穿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始终的主线,并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致力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大力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制度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培育平等、参与、友爱、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以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5、重视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各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要求政府投入、居民参与和各界关心,而且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队伍的推动和服务。这就要求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队伍。对于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者,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进行,使他们能够配合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承担起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的任务,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此外,还可以吸纳社区内某些文化名人、文艺人才、大学生等各类文化资源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献计献策,这样既可以提高整个社区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使社区文化工作者的队伍更加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李少惠、王峥嵘:《论城市社区文化发展中的公共行政——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05)。

[2]刘秀英:《社区文化建设“四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05)。

[3]杨梅芳:《论社区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观》[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4]杜小平:《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J],《城市》,2005,(05)。

[5]张礼建、李佳家:《论社区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6]熊晓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1)。

[7]童颖骏、胡海岩:《社区文化建设的要义》[J],《社区》,2005,(17)。

[8]欧英利、周柏春:《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及其路径选择》[J],《理论界》,2005,(03)。

[9]郑卫民:《试论城市文化与城市现代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5,(03)。

[10]左群:《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1)。

[11]刘庆龙、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1)。

OntheUrbanCommunitiesSpiritisticCultureBuildingand

UrbanCommunityDevelopment

HUYONG

(Sichu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InstituteofSociology,Chengdu610071)

第5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居民参与情感 困境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是居民个人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针对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喜欢或者厌恶、支持或者反对等价值体验或价值观念。它作为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以及在此过程中参与实践的主观反映,必然会对居民的参与行为倾向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鉴于此,有必要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的困境加以解析,并借助对困境的排解来助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的困境

居民参与情感作为影响居民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会直接作用于居民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参与行为。如果居民具备良好的参与情感认知,那么其可能会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表现出更积极的参与意向和更有效的参与行动,反之则会影响其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观中国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状况,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大幅提升,但仍旧存在有待排解的困境。

其一,从中国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看,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动机和价值理念不同,其参与情感也会呈现出各种差异。例如,有的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可能只是单纯的兴趣使然,而有的则是受各种利益驱动。居民参与情感时常会受到其自身理念或利益的驱动,但是在狭隘或者是错误价值理念影响下的情感认知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不利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单纯的利益或奖励等并非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本质内涵,相反这些会成为直接的阻力因素,因而,如果无法将参与意愿内化于居民的参与行为当中,文化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将难以达到。

其二,在当前居民参与情感的测评中,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初衷与实践层面之间的脱节现象。社区居民在参与情感认知和实际参与行为状况之间存在两面性,即一方面社区居民对其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体现了理性的情感认知,但是真正体现在实践层面上时,居民的参与情感很难有效转化成实际参与行为。同时,当前中国很多社区中居民对参与情感的判断容纳了更多理想化的内容,因此,当其与社区发展的实践进行比对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茫然感,这也是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

其三,不同价值理念牵引下居民参与情感的多样性以及居民过高的价值企盼等导致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度不高。一般来说,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与其自身利益诉求紧密联系。如果社区内部特定的公共事务与居民的切身利益趋于一致,那么居民便有足够的动力和热情去参与,其中可能充斥了责任心、满足感和归属感。但是,当社区公共事务与居民的切实利益相背时,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困境之成因

在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存在的困境进行归因时,基于主客观两个层面进行解析似乎更能使问题得到澄清。

从主观原因看,居民自身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归属感、居民个体的价值观念、参与能力和参与效能等因素影响了个体的参与情感状况。第一,与所在社区的利益联系程度是影响居民参与情感水平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当前情况看,居民利益与所在社区利益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也很少,所以居民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和归属感不够高,致使其参与情感水平不高。

第二,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缺乏导致居民参与情感出现问题。就目前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看,社区居民总体上缺乏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导致其参与情感认知水平不足。

第三,居民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效能是影响居民个体参与情感的重要因素。当下的很多社区居民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来参与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因此产生出更多的挫折感和失败感,并日益恶化为对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排斥和厌恶。

从客观原因看,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居民参与情感必然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导向使得社区自治的实现缺乏优越的制度环境。第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略显僵化,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这就影响了居民的参与情感。第三,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居民的参与情感出现问题。

增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路径选择

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知情感水平主要基于个体参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在注重社区物质条件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情感认知水平。

首先,以居民主体特征为标准,提升城市社区文化服务水平。居民主体特征如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水平,因此应当以社区居民的主体特征为参照来寻求增强其参与情感水平的途径。同时,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社区文化服务水平来增进社区居民参与情感。一方面,不断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依据居民主体特征提供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城市社区文化产品。

其次,加强城市社区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居民综合文化素质。一个社区教育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到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尝试构建和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教育体系,借此提高居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从而着力提升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并增加其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情感认知。

一是要加强社区文化教育,提高居民文化道德素养。现代城市社区教育依照其作用可以分为功利性的教育功能和非功利性的教育功能,前者是以职业定向和培训为目的活动,后者则旨在提高居民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等内容,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就要十分注重非功利性层面,特别是重视公民美德的培养。通过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教育这一载体,提升居民在政治、文化、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素质,并在提高居民文化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提升其自主参与情感。

二是要规范城市社区教育机构,扩展社区教育对象。城市社区文化教育水平和居民文化道德素养的提升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根本要求,要在保证和规范社区文化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培育社区居民参与情感。考察社区居民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以社区人口和阶层分布来合理规划社区教育机构的性质和体系;制定完善的社区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制度,有效地运用社区人才资源。

再次,培育居民公共精神,提升归属感和参与意识。公共精神表明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向,及对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公共规范的维护。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实施要在给社区居民提供利益表达机会的协调机制中逐渐培养其公共精神。

一方面,建立全新的参与型社区文化是培育居民公共精神的有益途径。参与型社区文化要求居民能够在公民的层面上具备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同时能主动关心公共管理事务,如若居民形成了一定的社区参与认知,并拓宽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网络,那么势必会提高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情感认知。

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居民的伦理教育也是培育其公共精神的重要步骤。通过不断积累和夯实社区公共文化和伦理规范的社会资本基础,将对社区居民的伦理教育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让社区居民意识到其作为公民所应当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对社区自身的归属感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情感基础。

最后,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增强居民参与情感水平。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情感受社区文化事务的规范化影响程度较高,而且合理规范的社区文化组织活动更有可能吸引广大居民的参与。因此,为保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优化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制度规范特别是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以便增强居民参与情感水平。

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居民参与社区的规章制度,据此健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体系。通过规范发展各种社会自组织,为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较好的制度平台;通过制度化措施来保障和激发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明确其对社区本身的权责,借此形成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另一方面,要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的参与能力进行明确定位。居民主体特征不同,能够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程度也迥异,因此要求社区管理者和建设者们从社区居民自身角度出发,以居民的实际参与力作为建设社区文化的着眼点。

第6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1.1城市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它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在社区的反映.它的发展与否,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文明程度和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打造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文化建设与城市竞争力正在形成深刻的内在关联,各级政府越来越把文化建设当作竞争实力的重要部分加以建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凸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社区的形成和逐步完善,社区文化在城市社区总体建设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其对城市社区的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1.2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1政府观念没有转变,对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社区参与自主性阙失。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决定,城市社区的居民参与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

1.2.2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们提高文化素质的经济基础和社区认同意识薄弱.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1.2.3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够。分布在社区中和各级各类图书馆包括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1.2.4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如何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构筑本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自己社区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序列、突出各自社区的文化特色,是摆在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除要想办法自身建设和发展外.最重要的是依靠周边的文化环境、有利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所在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等为自身的文化建设服务,不失为一种经济的、建设快的良好方法。

2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的需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发挥自己文献资源优势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高知识群体的人力优势,帮助社区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社区成员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指导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另一方面引导社区成员用“法”和“德”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高职院校图书馆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同时又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2.2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图书馆发展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是“一切为了读者”。此处的读者不仅仅指高职院校师生,还应该包括其周围社区内的居民,要实现这一宗旨.必须使其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起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还要为社区学习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馆藏资源活力,才能使资源建设、共享做得更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还可以发现自身资源和服务方面的不足,从而重新配置馆藏资源和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

2.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推进图书馆自身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更多读者认识到它的存在和价值,使社会公众对学校重点学科有所了解,同时也便于学校科研人员同其他学校、企业科研人员沟通.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声誉.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图书馆的建设.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

2.4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社区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为社区学习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传播最新的政治、教育、生活信息来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向社区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以此来陶冶社区居民的情操.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社区学习服务,还可以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激发社区成员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识,可以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同时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

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

高等院校是一个城市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具有智力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信息集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先进、与社会联系广泛等优势.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在发挥培养人才主渠道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发挥其文献信息优势,积极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终身教育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也有着诸多优势,表现在:

3.1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高职院校图书馆蕴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整体学科比较齐全,情报含量偏高,与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联系密切。针对性强,提供的情报准确性、权威性更高。学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无论是藏书数量还是藏书类型、经费来源等都是社区图书馆所不能相比的。

3.2专业队伍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厚的文献信息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专业队伍优势.拥有一批学科专业齐全、素质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配备齐全、比例均衡、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可以解答咨询问题.也可以辅导读者进行信息检索,对情报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高素质的人员以及完善的网络设施等有利条件来承担社会的科研项目和人员培训。

3.3基础设施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还有着馆舍及其他服务设施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生了显著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纷纷新建(扩建)一批规模大、功能先进的图书馆。各种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并且具备了向社区开放的条件。

3.4技术设备优势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及网络化等技术手段与设备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得到普遍应用。为信息用户获得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保障。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强大的网上资源,印刷型、电子型、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存互补,共同发展。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方便和快捷。现代技术的充分利用,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不可比拟的。

3.5信誉优势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其主体读者群素质普遍较高,因而也要求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作为最重要的教辅机构,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始终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己任并不断为之努力,在长期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服务工作中一直在追求良好的服务效果,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因而,其在社区范围内享有较高的信誉。此外,在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方面。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较之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也有着所提供的信息更权威可靠、服务更周到、费用较低廉等优势。

4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具体措施

4.1与社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有突破传统观念。向社区开放,在信息资源保障上推行与社区共建共享的新思维,才能使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需求,更好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

共建社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即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区共同协商。资源互相共享.共同建设社区图书馆,发挥双方信息资源、人员、设备、资金的作用。共建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而社区有场地、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具有极大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使双方合作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成为可能。在这种前提下,由图书馆提供免费的基础馆藏,并负责对管理人员免费培训,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出现的问题。社区负责为图书馆提供场所、基本设施及运作资金等。采用这种模式无论在技术人员、资金、场所等方面均取得了保障,互相补充。互利互惠。

共享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目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即高职院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向社区的居民发放借阅证。同时提供文献的查询、检索、电子阅览室等即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登陆图书馆网站,查阅自己所需的书刊资料和数字信息。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区共建共享。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开拓了新的领域。

4.2新型的社区图书馆办馆模式——托管型社区图书馆

它是指社区图书馆的举办单位与本地区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签订协议。在确保社区图书馆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将其所属的社区图书馆委托高职院校图书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分馆作业形式,为本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这是一种集多种社区图书馆建设之优点的模式。它既有联办型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互补特点做基础。又有高职院校图书馆社区分馆的专业化管理。确保了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如:厦门市图书馆在与社区合作推动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合作、托管、分馆制”的建馆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

4.3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尝试

4.3.1积极为社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为社区主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尤其是政府和企业需求的各种类咨询服务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决策信息等)的迫切性就显得更加凸现出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依托学校各学科实力。开发出适用的信息,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偿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应将学校的科研成果,本馆研制开发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社区的企业、主管部门,主动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4.3.2支持社区深化个人治学,发展生产科研

高职院校图书馆对社区开放。能够深化个人治学,发展生产科研,使许多文献信息具有更多的可激活性可以被人们感知、识别和利用。例如,附近社区的居民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进行继续求学深造,科研人员利用图书馆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等。为社区读者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3建立特色数据库,积极开展社区个性化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馆藏特点、地区优势、社区用户的需求状况在信息资源搜集方面有所侧重。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从文献的整体提供转向知识单元的提供,为用户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创造条件。建立特色数据库首先要体现馆藏特色。其次要体现技术特色,要具备有效的检索功能和多样化的载体形式,满足多层次用户的个体化需求。

4.3.4加大网络信息服务力度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做好传统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必须加大网络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深化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高等院校比其他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拥有量更高,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信息服务设施的实力。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4.4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社区文化建设意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一项事业来抓必须有一支具备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高素质的队伍。即

一、要有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要有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地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有了一支拥有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队伍,高职院校图书馆就能卓有成效地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

4.5培养新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服务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拓展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且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必须有适应新环境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注意人才的培养,使图书馆服务人员真正承担起“信息导航员”“信息资源管理者”的新的角色。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各种优势。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也要将蕴藏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要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成为根本意义上的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宝库。并建立起一个开放式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对知识的渴求,这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开拓新服务领域中应努力的方向。

第7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措施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所谓的社区群众文化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划分,以社区认同感为纽带的文化组织体系,其目标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文明度,加强社区的管理秩序和服务质量,改善社会环境、治安状况、生活水平、人际关系等。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组成单元,其和谐稳定性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必须要重视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

1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1.1群众文化活动丰富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居民积极参与到各项社区文化活动中,并自主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增加了社区生活的多样性,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活氛围。

1.2社区文体设施完善

社区管理机构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在社区内实施。当前我国的大多数社区都已经配备了一定的问题设施,可供居民们随时休闲、锻炼。此外,还有不少社区配备了相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设备,一些社区的文体活动管理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健全的文体设施为居民的文体生活提供了很好地基础,极大地丰富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1]。

1.3社区文化队伍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

通常,社区内的文化队伍都是业余的问题骨干组成的,在社区内形成一定的组织后,文体队伍的凝聚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快速上升,队伍规模也持续壮大,为文体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但我国社区文化队伍的规模和素质在地区上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地区的文化队伍在素质和规模上都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而有些地区的社区文化队伍在人员上还不够完善,人员的管理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1.4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富有地域特色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建设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不少地区的社区文化活动都能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利于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这些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成员的多样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推广等完善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积极鼓励各个年龄层的居民都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来。

2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良好的社区群众文化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能极大的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群众文化的建设,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社会文化建设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社区都响应中央的号召,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完善,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取到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群众和政府共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改善。

2.1建设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都是来源于政府,因此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较大。一些新建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不够及时,文化建设项目数量少,建设资金也明显不足[2]。

2.2文化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设施还难以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限制了文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居民有参加文化培训班、文化产业班的意愿,但是这类活动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群众提高自身精神文化水平的需求。

2.3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设施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一些地区的社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在一些社区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建设好的文体设施遭到了居民的破坏,而很多被破坏的设施没有得到及时地维修后就会报废,这极大地增加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本。

3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根据地区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好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计划,并以城镇和农村为重点展开文化建设工作,加强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3]。

3.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社区群众的建设需要群众和相关部门的共同配合,在资金投入方面,以政府为主,社区集体筹资为补充,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使社区更好地服务群众。

3.2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区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许多地区的社区都针对当地的文化风俗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文化建设方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艺术形式、民族工艺等融入社区文化生活的建设中,并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依靠群众的宣传力量扩大这些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社区整体文化水平。

4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和发展,寻找社区群众文化的新方法,切实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俞彬.对群众文化的一点思考山[J].文学教育,2010,(10):53-55.

[2]张良.城市社区文化认同建设对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建设的启示山[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2011,(1):93-95.

第8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 建设 和谐社会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概述

伴随着城市社区的划分,人们更多以社区群体的形式进行生活、交往,社区式理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而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充分满足时,居民对于文化的追求愈加强烈,进而使得社区文化需求成为社区人民的重点需求之一,这才有了社区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产生。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相关部门建设意识不足

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者,相关部门对于这方面的建设并没有很高的认识。而这种意识不足还不是说完全没有意识,而是有了一点点的想法,却因为不知道如何实施或者由于对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让许多相关部门望而却步,导致这种“社区文化建设”新理念刚刚萌芽就搁浅了。

(二)居民参与度不强

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社区居民,所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反馈和行为也十分重要。但是在以往的生活习惯中,人们更喜欢独立地生活,平时消遣的方式都是在家看电视,或者仅仅是和自己的亲戚好友进行交往,并没有参与社区文化、社区交流的意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社区活动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无法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进而减少了其二次参与的可能。所以相关部门在提高意识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吸引社区居民的注意,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三)社区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社区文化建设不像是其他制度上的改革,效果显而易见。社区文化是漫长积累而无实质形态上的一种建设,这种建设可能短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就好比在一个从来没有过社区集体活动的小区,突然组织社区赛事,会令居民不知所措,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会高,甚至无法获得居民的理解。但是一旦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随着时间流逝,潜移默化中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改变终究会逐步影响整个大群体的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

任何一项社会建设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其相关组织机构有超强的意识和统一的目标。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建设理念和社区建设理念保持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加大宣传力度,出台相关福利政策进行扶持社区文化建设项目,政府监督建设进度,对于不同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评比学习,配合居民需求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

(二)实施针对性建设措施

在向居民推广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时,要注意对象不同导致需求不同的情况。首先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儿童适合一些亲子类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参与其中,同时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青年人更适合有激情有活力的活动项目去释放压力,比如各种球类比赛、个人特长展示大赛、趣味游戏等;对于老年人,则适合举办带有娱乐性、慢节奏的活动,比如象棋、围棋、交际舞、经典歌曲大合唱等,既能体会生活的乐趣,同时又能享受其中。其次,既然是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就要充分利用好居民的空闲时间,所以针对可利用时间的不同举办不同的活动,多样化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三)培养相关专业人士

无论是什么改革与创新,都需要一个掌舵人对整体方向的把控。专业人士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有着更深层的了解,让实践活动向着更科学、更现代化的状态转变。无论是整体建设上的新概念宣传还是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举办,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先进眼光的工作人员团队,对于推进整个工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措施。

四、结语

社区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坚定核心理念、制订相应措施、培养相关人才,从意识、执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统一考虑是使建设有条不紊M行下去的必要保障,同时也要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目标、有方向地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朱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4.

[2]刘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9).

[3]黄立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04(06).

[4]张华.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5]李兰.社区文化建设与公民幸福[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第9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研究

一、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一项较为新兴的事业。社区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1群众热情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亟待满足。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社区生活逐渐表现出居民的渴望参加参与、自发组织,举办各种集体娱乐活动,社区生活如火如荼。

1.2文体设施逐步发展

如今很多社区都已经开始了构建文体设施的进程,很多地区发展迅速,在市委政府、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地方修建了惠民工程,给居民构建文化和体育场所,进行娱乐与健身活动。配套的各种固定的娱乐设施与提供相应的文化资源,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大大得到了提高,给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有了根据地,更加的方便和完善。

1.3社区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迅速发展的社区文化队伍,很多都是从以前为零逐渐发展而来,并且发展出来的业务精英、文体骨干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时代的文化娱乐队伍,正是拥有了社区进行扶持和组织,文体队伍才会有了由单独发展向快速聚集发展。很多地方设置了社区文化专业干部的职能岗位,为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进行服务,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制度与人才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1.4文化活动形式特色化

各个地区都有各个地区自我的特点。由于地域文化差别,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不同,

很多地方的文化活动都有自身的特色。但很大部分都是以中老年人为主,保持着非常传统的文化形式。这需要社区文化组织,对本组织内的活动进行丰富,通过各种宣传推广,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新型社区概念及目前发展状况

2.1新型社区的定义

新型社区主要是指那些在经过规模调整之后形成的居民委员会辖区,这些社区经过了相关体制改革,更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地域特征为划分依据,使的居民之间的感情纽带更加牢固,形成了一个个居民素质较高、居民生活和谐、秩序井然、长治久安的新型社区。

2.2社区文化定义

社区文化是指经过社区居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长期时间内发展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精神财富中精神文化占主导地位。社区文化不但是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意识,更是一种群体的精神面貌。

三、新型合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社区文化建设都是国家明确要求着重强调的人民文化娱乐事业的重点,地方社区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树立榜样、宣传指导等富有成果的举措。很多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人文和谐的社区文化,不断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及集体的荣辱观念,使得社区建设日益进步。每个社区与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的成功,都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文化建设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文化建设依赖性过强、精神文化建设不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情绪、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寻找方法去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四、如何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

4.1加强多方面沟通与协作

在社区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应当尽可能的去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在加强社区集体资金物质保障的前提下,社区文化事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文化事业才能有所提高,这就需要团结集体的力量。

4.2提高社区精神文化水平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地区都实施了有利于居民社区文化发展的政策,比如在进行与地域相结合的民俗文化品牌,各种旅游文化产业的加速,广场庆典活动等文化活动,都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社区群众的文化传播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4.3构建文化产业品牌

在新时代下的新型社区,发展的道路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要抓住特殊性这一优势,推陈出新,打造自身的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链条,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业链。

五、结束语

在打造新型社区文化的道路上,我们仍有很多路要走,在我国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加快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牢牢跟着党制定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走,为我国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野萍.浅谈群众文化的未来发展[J].戏剧之家,2010,03:84.